手机阅读

最新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1:54:47 页码:14
最新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大全12篇)
2023-11-19 21:54:47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写总结时,要注意适当的调整语气和态度,保持客观中立。阅读总结范文时,要注意借鉴其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一

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积极发展的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是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更高质量的人才的培养。本文就人才培养的对象以及实施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即学生和教师)作为主体,结合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趋势,主要围绕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在实践教学、教师团队建设、实验和图书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还指出了就业辅导和创业教育,以及校友回访的重要性。

一、构织职业梦想,就业辅导/创业教育贯穿始终。

1.激发学习动力和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及早帮助学生构织职业梦想,并非教育的急功近利。相反,临近毕业才面对就业问题,难免“亡羊补牢”。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提供职业咨询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目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都亟待加强。

建立就业目标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实践证明,就业目标明确的低年级学生,在达到一定的学分条件允许其调换专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热情;目标明确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达到毕业的培养效果。从某种程度上,就业辅导/创业教育,可以减少教育浪费、更快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人才。

2.技术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要求。

以我校毕业生主要服务的广东省为例,技术经济从低端加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而广东中小企业多,技术创新相对比较困难,先进服务化方向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需要就业辅导/创业教育相应跟进。

二、宽口径,厚基础,力求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很难想象完全不懂电学知识的人在设计和维修等工作中注意绝缘等问题;也不难理解初级的制造业工人无法理解制造工艺上的要求。良好的沟通技能在语言层面表现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深层次体现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及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现代科技的更新,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专业服务的细分,同时也对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涵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任何一个人才对于社会如同一个零部件对于某一系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有良好的沟通技能。而这种沟通技能语言层面上反映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深层次上所体现的是工程技术方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所拥有的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毋庸多说,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目标。我国历来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新兴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知识传授是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三、注重学习能力和特长培养,建立坚强的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科技快速发展要求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具备终生教育的观念。特长的培养,对于建立坚强的自信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利于实现终生教育。特长的培养,对于建立坚强的自信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反过来,强大的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贯穿始终,利于实现终生教育。虽然在课程教授的环节中已充分应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但是太快太直接的板书过程容易忽略推导过程以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不可能向学生教授的面面俱到,学生也不可能一一接受。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四、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有一定的工程背景,能把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双师型专业师资短时间内难以获得,也不符合教师们各有所长的实际。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在职或者退休工程师讲学指导、对已有教师进行企业/工程培训,以及加强理论型和实践型教师之间的配合。

“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思而创新。”欧美国家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课时可占课程总学时的2/3。我们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及设计等实践条件[3],同时注重和教学组织和质量管理。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后者指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收集信息,引导其扩充新知识,自己整理归纳并制定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在实践教学中启发思考,鼓励大胆创新。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技能水平,帮助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课程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点,还要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是怎样发现的,现在的发展现况,使学生了解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该学科的关系,激发他们探索未来知识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创造的欲望。

2.实验教学环节。

应当将验证型为的主传统实验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宏观指导与个性辅导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形式。即实验指导书只强调实验目的、原理及要求等,省略具体过程,教师根据已有实验仪器设备编制使用手册及注意事项;学生自主选配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过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体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从中汲取经验,拓宽思路,培养创新性思维,培养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3.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

建议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的任务,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实习中寻找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引导、综合提高,引申为课程/毕业设计题目。特别是从生产企业中提炼设计课题,采用校企联合攻关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提高工程应用价值,还可增强学生刻苦钻研、追求创新的动力,提高设计质量。此外,还可缓解教学经费压力、直接检验设计结果,进一步提供研究课题,为社会企业对口输送人才做积极准备。

六、整合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要考虑合理的专业构成和年龄、学历的搭配,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模式同样非常重要。过去的师徒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工程经验积累和传承的科学性。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新进教师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缩短师资队伍建设的时间。

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科交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同行业的专业新知识也在不断扩增。建议共同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以学校的名义保护其版权。而任何一名校内的教师(甚至是校际间有合作协议的他校教师)都可以调用。同样,实验教学的资料建设,也可以通过老师们甚至是师生间合作来完成。

加教师们强合作,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增进学习气氛,促进优良学风的建立,借助讨论激发创新的灵感,培养责任心和合作意识等。师生共同攻坚,合作解决问题,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且这种新老结合的合作模式,最容易产生实效的创新思维模式。

七、培养市场经济和环保意识,提高服务理念。

市场经济要求产品在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等过程中综合考虑消费者的感觉和情感需求、成本等要求。对于设计制造加工等各个环节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市场经济和环保等意识的培养。

八、借鉴传统和国际经验,创新教育模式。

开放式的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不同层次的相互讨论和交流可以扫除技术认识的盲点和误区,促进教学相长,并催化彼此创新思维的产生。学长带学弟学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低年级的学习针对性,减少弯路,提高其学习效率;也增加了高年级学生的成就感,促使其对专业精进的追求,也培养了责任心。还促进了各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还要借鉴国外对于企业实践的学生适当放宽毕业年限。避免出现因为实习周期短,或者毕业时间固定,无法跟进或者负责完整的项目过程而限制企业将实习生真正纳入项目组,错失真正锻炼的学习机会。

九、保持毕业生跟踪调查,定期组织校友回访座谈。

保持毕业生跟踪调查不仅体现了母校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也可以及时获得就业市场信息的反馈。这有对于新生的成长、毕业生的就业和母校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无疑都是有益的。回访和毕业生座谈,不仅可以帮助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也可以积极引导新生确定职业方向,甚至是带来就业机会。此外,还有利于学校保持清醒的市场认识,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二

文化旅游历来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为各个文化旅游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之中,我们应当大力挖掘和保护传统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实现长足的效益增长。第一,设立主题鲜明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树立知名文化品牌。我们应当积极挖掘产茶地区的自然及文化资源,构建不同的主题风格,借助区位优势,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可以茶点为主题,开办茶文化美食节,推出一系列围绕特色茶餐饮的宴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品尝消费;可以茶艺为主题,开展中外茶艺交流活动,为国内与国际上的茶艺爱好者提供文化与技艺交流平台;以茶文化体验为主题,开创茶道精神之旅,让中外游客置身茶园之中亲身体验茶叶采摘的过程,在茶社之中切身体会茶叶品鉴的乐趣;可以文化特色为主题,设计专题旅游栏目,包括茶文化寻根之旅、茶道溯源之旅、茶文化工业之旅、现代都市茶馆之旅、传统茶社之旅、茶园自然风光之旅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将茶叶产地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卓越的姿态呈现出来,提高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水平,同时帮助打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以历史文化为积淀,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茶叶产地的文化资源,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附加价值,以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为亮点吸引游客的关注。例如,云南大理白族在旅游项目设计中着重突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文化,将“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方能回味无穷”的人生哲理展现在游客面前,取得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和品牌效益。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茶文化旅游景区内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突出其文化使者的角色,将景区服务人员作为当地茶文化的传播媒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本地的旅游特色与文化内涵传达给游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充分运用茶事、茶俗等民间活动,提高旅游项目的互动性与参与度。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对产茶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茶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则立足于项目内容的参与度与吸引力。我们应当充分运用茶叶生产地区的茶事与茶俗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戏等引入旅游内容之中,并让尽可能多的游客参与进来,以提升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同时,还应当积极吸纳相关专家的建议,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设立专门的旅游项目,比如茶园自然生态游、茶叶保健休闲游、茶艺学习赏析游、茶叶制作工艺游、茶叶品鉴游等,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显现出来,令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到大好的茶园风光和多彩的茶文化,身体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升华。第四,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茶文化旅游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各旅游单位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不断推出具备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为媒介,积极打入客源市场,挖掘潜在客户,以多种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还可以通过盛大的茶文化节日庆典活动、公关推介活动、新闻发布会等,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茶产地的特色旅游产品与游览线路,同时可以依托名人效应,邀请茶文化专家和各界知名人士对茶文化旅游进行宣传或者从事公益营销活动,借助他们的效应来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方式不仅能够将茶叶产地发扬光大,促进茶叶的宣传与销售,形成茶产地与茶产品之间良性互动,还可以推动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茶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应当充分借助其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积极宣传,多加推广,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效益,实现茶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三

所谓会计模式,是指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其组成要素包括:会计目标模式、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规范模式、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监督模式和会计教育模式。会计模式的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会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展开,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技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本文拟从文化环境对会计模式影响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申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茬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国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以下将文化环境对会计模式子系统的影响作具体分析。

一、对会计目标模式的彤晌。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服务方向,代表着社会各利益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基本要求。在会计模式系统中,会计目标模式处于最高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导向,甚至被一些学者作为不同会计模式的标志。

会计目标模式的构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必然受其文化环境尤其是价值趋向因素的制约。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趋向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创造以至个人冒险的个人价值观;二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注重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社会价值观。

在全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侧重于将维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方向,形成以投资人利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模式。美国是这种模式的突出代表。美国政府及社会公众都非常重视个人价值,认为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价值。这种文化观反映在会计目标上,认为保护私人投资者利益与维护全社会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大力倡导社会价值的国家或地区,会计倾向于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公众利益。由于社会利益实质上是通过国家利益体现的,这就必然形成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模式。我国社会公众看重集体主义精神,认为个人只是集体的一分子,个人价值也只是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个人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但传统的价值趋向并未改变。因此,从会计目标看仍然是以服务于国家利益为基本倾向。

二、对会计规范模式的彤巾。

会计规范是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标准,是指导会计行为朝着合法化、合理化和有效化方向发展的路标。对各种会计法规制度和职业道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即为会计规范模式。会计规范展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特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会计法规制度的特征与文化价值趋向密切相关,越是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价值的国家,会计法规制度的统一性越强,强制力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如法国的会计总计划、瑞典的宏观会计制度都具有指令性、统一性和强制性特征,我国的会计法规更是如此。相反,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国家,则会计法规制度的灵活性越大,强制力越小,如美英等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只提供原则性指导,注重专业导向,提倡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很少具有强制性。

其二,会计法规制度的执行与权力差距大小密切相关。荷兰学者何斯德在其著名的文化模式中把权力差距作为衡量各国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权力差距越大的社会,其成员越是认同组织结构、纪律和社会秩序,对权力的不公平分布越能默认,服从性越强,主观判断能力越差。相反,权力差距越小的社会,其成员的服从性越差,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在会计法规制度的执行问题上,必然出现:权力差距大的国家,会计人员喜欢按部就班地执行法规制度,对法规制度的完整性和具体性要求较高。不善于进行专业判断和政策选择,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死搬教条,依样画葫芦。我国的情况就基本如此。而权距小的国家,会计人员则喜欢独立思考,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专业判断,灵活机动地理解和执行会计法规制度,对法规制度的灵活性及务实性要求较高。美英等国的情况大体如此,法国则截然相反。

三、对会计管理模式的彤晌。

比较敏感等文化特征密切相关。至于我国,从古到今都非常强调集权,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乐于接受来自政府的领导,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已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因此,我国的会计管理模式更为强烈地表现出政府特征。

四、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彤呐。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从美国社会的文化特征中找出合理的解释。众所周知,美国人对社会人生较为乐观豁达,标新立异、求真务实是大多数人的信念追求,重视现实、面向未来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这种信念追求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会计人员大胆创新的精神动力。加之会计规范的灵活性、会计管理行业的自律性,留给会计人员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较大,客观上促使美国的会计核算模式偏向乐观,技术方法的发展更新较快,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因此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会计问题。而法德等国则相反。这说明社会文化越保守的国家,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市场越大。

五、对会计报告模式的彤晌。

会计报告模式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披露内容、传递方式以及使用对象等进行的综合描述。各国会计报告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不同,二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同。两种区别的存在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一般来讲,凡价值观趋向于个人主义,社会成员要求公平分配社会权力的欲望较强、对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回避较弱,能够直面现实、敢于迎接挑战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较高,尤其是投资人和潜在投资者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报告较为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既全面又详细,并把满足投资人要求作为首选目标。如美国的会计报告模式,既以信息充分披露又以最大限度地服务私人投资者要求而闻名于世。相反,社会价值观念较重、权力差距较大、对不确定性因素反应较强、个人成就欲和决断能力较弱、思想比较保守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信息不仅公开化程度低,而且更倾向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例如,法国、德国、瑞典等国的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一般不超过法律和欧共体指令的最低要求,甚至提供一些经过加工、符合保密要求的会计信息,其透明度很难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报告模式类似于法德等国,即公开化程度较低,强调会计信息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六、对会计监审模式的彤响。

健全完善,基本上可以从该国审计业的发展状况考察,而审计业的发达程度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尤其受到各民族观念意识的影响。

如果对中美两国的审计发展状况作一比较,将会迸一一步证明上述分析的'正确性。在美国,不仅社会审计业发达,从事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其中介作用巨大,而且内部审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副总经理专门领导,或由董事会属下的审计委员会领导,这与美国社会对人性的怀疑不无关系。相比之下,我国对人之本性的传统看法是人之初,性本善,这种文化观随着历史的发展,虽然受到当代人的怀疑甚至批判,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痕迹依然存在,有时还十分明显,可以说它对我国审计业的发展有直接的阻碍作用。当前社会审计地位不高、活动范围狭窄、中介作用有限、内部审计不受重视、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不能独立,无不与此有关。

七、对会计教育模式的彤晌。

会计教育模式是关于会计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及组织管理方式的总称。会计教育是人类传授、延续和发展会计学文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构成会计教育模式的各个因素,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存在联系,所不同的是,各个因素具体受哪种文化现象影响以及受影响的程度大小有所区别。

先看会计教育目标。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一走上岗位就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做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而我国的会计教育目标尽管在学历教育的各个层次有所区别,并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基本上都把培养会计专门人才作为最高目标,把学生上岗后能否立即适应专业工作要求作为目标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这种中西方会计教育目标的差异,与中西方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社会成员的信念追求等文化因素不同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人才的评价,除专业能力外,非常重视其想象力、创造力、决断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社会成员在信念追求方面甚欢自我表现,张扬个性,全面发展,从而获取成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会计教育目标岂能局限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狭小圈子里。在我国,对人才的评价是以政治思想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另外才考虑组织观念、群众关系等,因此大多数社会成员把一技之长作为立身之道和终身追求。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即使把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会计教育目标,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看会计教育内容。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因为道德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技巧和知识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会计人员遇到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时,技巧与知识都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唯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发挥作用。为此,美国的会计教育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道德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许多学校在会计专业的第一间会计课程中,就专门讨论职业道德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学习会计就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相反,我国的会计教育至今未把职业道德纳人其内容体系。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应当说与中美两国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有关。主张性善论必然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认为职业道德水准会因人之善良本性自发地提高。反之,则认为只有加强教育和培养,才能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四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它以茶文化为核心,将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充分结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而后分析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最后提出我国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对于旅游而言,人们已经不再乐于接受那些“赶时间、看经典、拍照片”的传统套路,而是开始追求以文化积淀为核心的精致、休闲、优雅、高尚的旅游方式,以期修身养性、品味生活、感受生命的价值所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讲究静、净、闲、悠的茶文化日益彰显出其迷人的魅力,去茶园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读茶的文化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兴旅游项目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那么,如何发挥茶文化的独特优势,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资源,如何实现茶文化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当前茶文化旅游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自古以来,茶就被人们视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既是高雅悠远的上层文化,也是深入生活的大众文化。可以说,茶叶在某种程度上是连接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各种生活、各个地区乃至各个国家之间的桥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既有关于文化艺术、历史考古、歌舞民俗的部分,也有餐饮旅游、新闻出版、医学保健的部分,还有关于茶叶品评、茶道操作、品茶环境的内容。它是我国各家优秀思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断发展完善着的中华民族的品格之魂。茶能够与旅游业结缘,一方面是由于茶叶本身品质优良,可将产茶之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茶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水人文情结深厚,在产茶地区多有历史悠久的名山名寺、风光旖旎的诗意山水以及适宜人居的气候环境。例如,著名的中国早茶之乡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这里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的交汇之处,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自然风光之美自不用多言。在建设茶乡的过程之中,宜宾市依据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逐步成为我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区和省内三大产茶区之一,并被冠以“长江上中游特色出口绿茶”生产基地以及“西南红茶及特种茶”生产基地的美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与体验茶园风光。在《茶经述评》一书中,吴觉农指出,高山地区多出名茶,这是因为高山之上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有利于茶叶中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芬芳物质的积淀。例如,宜宾境内屏山、老君山、宜宾县黄山、筠连大雪山、珙县王家山等连绵延续,整体地形呈现西南高、东北低态势,海拔落差比较大。此外,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浅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茶区内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于茶叶的种植和发展。同时,宜宾市茶园的土壤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其中屏山县、兴文县等地的土壤之中还富含硒等微量元素,使得产自这里的川红工夫茶具有“橘糖香”、屏山炒青茶拥有“板栗香”的特点。加之宜宾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茶文化历史悠远,茶产业初具规模,使得宜宾市的茶文化旅游日益兴盛起来。无独有偶,武夷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武夷岩茶、庐山清丽的山间风貌与庐山云雾茶、杭州西湖秀美的水上风光与西湖龙井茶等,产茶之地与茶叶之间无一不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名茶将产茶之地的文化及景致发扬光大,茶文化旅游则进一步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通常是指那些以茶文化为核心,带领游客在休闲轻松、亲近自然的旅游过程之中,静心体会茶文化之内涵,感受茶园自然魅力,体验茶叶产地民风民俗,学习鉴赏茶叶品质,实现提升身心修养的特色旅游项目。它是一种基于现代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项目。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生产过程、茶叶品鉴学问、茶文化赏析等内容融为一体,旨在通过优质旅游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茶产品展会、茶文化节庆,使得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实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复兴和光大。

茶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新兴板块,以其独特的自然气息与人文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加入其中,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文化旅游的热潮。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我国拥有丰富的茶园、茶事、茶艺、茶俗等资源,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一,以茶园资源为依托的绿色生态观光游备受游客青睐。我国茶园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大都位于环境优美、风光旖旎之处,这正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品味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二,以茶叶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效为依托的生态保健旅游正逐步升温。茶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相当一部分已经被古今医学家证明拥有显著的保健作用,这些在《神农食经》、《千金翼方》等著作中均有体现。饮茶活动可以帮助游客消除疲乏之感,加速生理机能的恢复与提升,长期饮茶更可预防多种疾病,起到延年益寿之功效,这正与当前大热的生态保健旅游不谋而合。其三,以茶艺茶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不断涌现。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通过观赏茶艺表演,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茶叶冲泡、烹煮、品饮之中的深厚学问,还可以切身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茶道精神的博大精深,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获得美的享受。很多茶文化旅游基地都兴建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馆、茶社等文化交流场所,在为茶文化旅游增加项目、注入活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吸引力,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茶艺一样,茶俗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等,都是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开采出来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域色彩茶文化旅游资源。参与茶俗活动可以让游客领略到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深化游客对生活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提升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层次,达到净化心灵之目的。其四,以茶文化研讨交流会为契机的茶文化旅游推陈出新。我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多次举办了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对于推进茶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产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在重庆、成都、武夷山等地举办的茶文化旅游节同样成果突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拓宽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五

以汉语借词为出发点,运用文化语言学中语言接触与文化接触相关理论,从历时的角度搜集并分析五个重要历史时期(西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借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从汉语借词浅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引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1]“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语言是构成文化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最有效记录者、传播者和里程碑,但在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糅合在一块。

所谓“借词”,也就是“外来词”,即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

在汉语中,一般说来,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借用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严格地说,还应具备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间的条件,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词。

借词可以表现为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言上发生的影响;反过来说,从语言的糅合也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

[3]本文即以汉语借词为例,运用文化语言学理论,分析汉语借词产生的原因,在汉语借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观察语言与文化的互动。

二、汉语借词出现的原因:

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

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

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

很难指出一种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间。

邻居的人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

”[4]贺群在《社会语言学纲要中》指出:“语言接触就是指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引起的语言间的影响和接纳。

”[5]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

只要社会之间有接触,就会有词语的借用。

汉语借词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产物,在汉语中引起的语言变化与文化变迁往往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三、从汉语借词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推动。

从汉语借词的来源,我们把汉语借词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分析不同时期文化交流对汉语的影响。

(一)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出现了沟通汉与西域的“丝绸之路”,它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之后,汉朝与匈奴及西域各国联系日益加强,贸易日益频繁,汉语中出现了不少来自匈奴及西域的借词。

例如:来自匈奴语的词语:胡人、胡服、胡椒、胡琴、胡萝卜;单于(善于)、阏氏(烟支)等等。

来自西域的各物:骆驼、葡萄、苜蓿、石榴、琵琶等等。

(二)隋唐时期。

早在西汉末年,佛教的《浮屠经》传入我国,之后不断有佛经传入。

唐代中期,佛教经过南北朝的繁荣和初唐时期的低落,又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随着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提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引入并创造了许多新的词语。

例如:音译词(根据梵文从语音上音译过来的词):佛(bud-dha),菩萨(bodhisattva),罗汉(arhat),三昧(samadhi),劫(kalpa)等等。

利用汉语原有词语(赋予新的含义):境界、智慧、觉悟等等。

成语(衍生自佛教经典):一尘不染、井中捞月、一丝不挂、顽石点头、三生有幸、心花怒放等等。

在佛经翻译中吸收外来词创造的多种造词方式(音译、半音译半意译),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构造方式;而大量通俗化佛教成语的产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7]。

(三)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蒙古族就已经与汉族发生过接触,乃至元朝建立,汉语与蒙语有了更为广泛而密切的接触,汉语此时出现向蒙语借词的高峰。

例如:蒙语来源:站、喳、歹、衚衕、褡裢、蘑菇。

[8]清军入关以后,建立了清王朝,汉语中满语借词逐渐多了起来,比如:满语来源:岳伯、乌他、塔拉乌叉、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嘎拉哈、萨琪玛、搡、瘆等等。

[9]汉语中的蒙语、满语借词在数量上无法与佛教借词相比,对于汉语来说,蒙语、满语都是小民族的语言,不可能像佛教那样深入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为广大汉族人民接受,但是随着民族往来日益密切,这些从少数民族语言中借的词,也逐渐融入汉语,丰富了汉语词汇。

(四)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生发展是被动的,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的情况下,由外力催化促成的,是在文化主体面临着生存危机的巨大压力下,被迫进行选择的结果。

它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引起了变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互相会通融合,形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

这一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翻译活动、“五四运动”的开展,涌现了大批外来词。

例如:英语: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罗曼蒂克(浪漫)、梵婀玲(小提琴)、加非(咖啡)等等。

俄语:布尔什维克、苏维埃等。

法语:蒙太奇等。

德语:纳粹等。

日语借形词:士官、干部、警察、文明、肯定、经济、绝对、抽象、概况等等。

中国文化在这一接触碰撞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汉语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与进步、中外交流越来越密切,汉语借词呈大规模增长趋势,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例如:日常生活领域:牛仔裤、迷你裙、t恤、麦当劳、可口可乐、“bb机”、的士、迪斯科、ktv、卡拉ok、4d影院等等。

科研领域:信息爆炸、信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人工智能、e-mail、办公自动化、gre考试(graduaterecordex-amination,指美国的一种研究生资格考试)、x光、ph值等等。

经济管理领域:合资企业、产业政策、企业集团、资产评估、生态农业、市场疲软、风险投资、风险报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普惠制、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wto、gdp等等。

尽管大都是通过音译、半音译半意译或意译的方式借用到汉语中来的,但“中西文并举”(“gre考试”)和直接使用原词缩略形式(ktv、cd、vcd)的借词方式已经悄然出现。

总而言之,通过借词发展的五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借词使用程度的增加,有些词语人们已经认不出它们是借词;有些借词使用频率较高,已进入汉语基本词汇行列。

借词还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填补了汉语中反映外国文化的词汇空白,增强了修辞效果,提高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四、从汉语借词看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发展的轨迹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语言也时时刻刻忠实地折射着文化内涵。

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3]格里木则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的语言也是我们的历史”,而作为语言要素之一的词汇与人类社会的文化也密切相关,“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

[3]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交流会带来语言的借用,借词的引进也会引起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可以说借词是不同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一)汉语借词是外来文化的载体。

借词是从外来文化和现象中借用的词语,它反映了异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景观文化,透过汉语借词,我们能够领略异域的各种文化。

1.反映日常生活的借词,体现了异域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例如:“劳力士、伏特加、星巴克、迪斯科、桑拿浴”等。

2.反映宗教信仰的借词,渲染了异域神奇诡秘的精神文化。

例如:“菩萨、阿弥陀佛、来世、转生、耶稣、诺亚”等。

3.反映科学技术的借词,宣扬了异域高速发展的科技文化。

例如:“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模式识别、数据处理”等。

4.反映自然风光及建筑物的借词,展示了异域独具特色的景观文化。

例如:“蓝色多瑙河、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等。

汉语借词记载的外来文化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造都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二)汉语借词体现了求简、求新、求异的社会文化心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我们不论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效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语言来说,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信息,以达到快速沟通与交流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借词中出现的以下几种形式,充分反映了在语言表达交流过程中的求简、求新、求异原则。

1.音译词。

例如:粉丝(fans),这是一个正在流行的音译英语借词,它是“fans”的戏谑音译,意思是崇拜或崇拜者。

show音译为“秀”,又组成新词“作秀、脱口秀、宝宝秀、服装秀”等。

这也是汉语活用的一个表现。

2.字母缩略词。

例如:cd、cpu、gdp、vcd等等。

3.音译兼意译词。

例如:因特网(internet),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广为人知。

“因特”对应于“inter-”,“网”对应于“net”。

“保龄球”(bowling),bowling是国外的一个运动项目,因为“保龄”对应于“bowling”,词尾加上“球”,表明是一项球类运动。

五、结语。

汉语借词是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产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汉语中出现大量的借词,丰富了汉语词汇。

同时,汉语借词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借词,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各种文化风情;由于传统汉语文化的影响,汉语在借用和吸收别的语言时,又融进自己的文化特色,使借词符合汉语的构词习惯、表达习惯,能够促进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六

以21世纪应该培养什么样的cpa人才以及在财经类院校内如何培养高素质cpa人才为主线。针对当前cpa教育职业性强的特点,探讨使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统一的cpa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浅谈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问题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一、21世纪注册会计师(cpa)人才应具备素质的要求。

1.适应cpa人才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提供审计鉴证和管理咨询等服务的发展,高等cpa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cpa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出现国际化的趋势,cpa院校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拥有大量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人才。

2.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cpa本科教育必须兼顾学位教育的要求,其培育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cpa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柔性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探索新的cpa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并且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cpa专业和应变能力,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判断和创造性思维。

3.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要求。

高等学校是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摇篮,只有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完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即通常所说的三十条的要求,把注册会计师方向办成定位准确,优势突出,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

二、cpa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内涵要求。

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cpa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正直诚信、吃苦耐劳、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有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专业知识素质指人才对某一特定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

(3)文化素质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良好的文化素质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较系统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涉外活动能力。

(4)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活动中劳动强度大的特点决定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5)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心理素质合格的cpa,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豁达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在依法行使职权时从容应对各方面的阻挠和干扰,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

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称创造力,指的是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控制客体并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成果的一种活动。这种新成果包括新思想和新事物。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施创造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对于cpa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体现就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泛指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多种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能力、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等。

三、cpa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反映了教育思想与观念,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cpa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在如何培养应用性、复合性人才。

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应该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所谓复合性人才是指应该主修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并具有较为系统的相应辅修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提升道德修养,加强职业教育。

会计师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培训高级cpa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职业操守的培养。要在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的以培养学生做事为主转变到既做事又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法规、制度、案例,注意从源头上加强职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许多cpa签署虚假审计报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不够强,而是因为其职业道德不过关。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要努力做到使未来的cpa德才兼备。

从专业教学角度讲,cpa专业教师应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引入职业道德教育。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七

(一)要把提高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传统教育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完成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整为重要的任务。在开放教育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己开放式教育的特色,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开展提高学生技能的活动,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开放教育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课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理论以案例分析和基地实习的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体会。开放教育体系,教学活动主动与各方联系,学校企业进行互动式产学工学合作。

(三)要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

坚持职业能力为主线,目标是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出发点,可采用“平台+模块”的构建方式,即必修课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主干必修课平台构成,构建以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知识技术的应用突出。

二、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番禺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开始,番禺广播电视大学开设课物流管理专业,应市场的需求,招生情况良好,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建设为专业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特别是在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投入的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经过几年的发展,根据专业的发展,番禺电大在物流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也做出不少有益的探索,其中有请物流方面的专家开专题讲座及与本地知名的物流企业广州市宏峰物流公司商量合作事宜等。

(一)番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实践。

1.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短期的培训项目。

(1)宏峰物流公司面临的车辆调度管理问题,进行排车管理培训。

(2)运输司机进行运输sop(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及意识。

(3)进行iso相关背景知识培训,帮助企业员工更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以及详细的业务操作流程(包括:客户投诉问题,日常文件控制问题,仓库操作流程问题等)。以月为单位,定期进入企业举办研讨会,了解企业当前面临难题,共同分析每个月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针对企业员工缺乏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研讨会及时发现,为以后的培训方案制订打下基础。

(4)商务礼仪培训。

2.针对中层管理人员,建立中长期合作项目。番禺电大将为宏峰物流公司提供一个人才培养的平台,有需要的员工可以到番禺电大物流管理专业进行长期的学习,获取相应的学历证明。这些主要是针对中层的仓储、船务和销售管理人员,由于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拥有相当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的是理论的补充,比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提高,物流新理念的教育,物流形势的认识能力等等。

(1)仓库管理人员:仓库操作流程构建能力的培训;货物知识培训;消防知识培训;叉车使用方法;货物包装基本常识。

(2)物流管理人员:制订货物操作流程能力的培训;成本控制培训;报关知识的培训;仓库管理的培训;团队构建的培训。

(3)销售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成本核算培训;地理知识培训;国际贸易知识的培训,谈判技巧培训。

3.建立专项培训。比如信息操作系统的培训,公司自动化系统操作培训和办公系统的`培训等(excel软件的培训)。

1.改善实训条件,加大设备投资。在现有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物流实训系统,比如购进用友or金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系统,在学校现有的教学硬件设备上,加强安装并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从而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培训能力和质量。

2.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培训领域,缺乏师资和经验。为此,必须加强教师实践的培训,例如利用寒假暑假,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学习,理论指导实践。

3.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确定专门项目负责人,既是校企合作的协调员,也是专业建设的责任人。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工作不利的及时调整,以确保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力顺利实施。

4.学校跟企业保持联系。由宏峰物流公司根据需要,从公司里选出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并任教学生的专业课程,让理论跟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学校方面也尽力邀请其他企业的专家开专题报告会议,互相指导,相互学习。

5.加强校企交流。为了促进教学和学用结合,校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联谊活动,联办问题比赛。技术交流和校企互访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人才质量培养。

1.为落实中央电大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北京博奥中才教育科技公司共同签署的《中央电大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养培训项目研究与合作意向书》和《关于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以职业人教育为核心的职业导向式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工作的通知》(电校教〔〕9号)精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制定了项目实施细则。按照此细则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双证改造专业,按照中央电大教务处的要求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造,秋季开始实施。

2.在双师改造专业中,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五门。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设在综合实践环节,五门双证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一)成绩达到60分者,可获得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物流员级);三门核心双证课程成绩达到85分、另外两门双证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一)(二)达到60分者,可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助理物流师级)。

3.在这样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番禺广播电视大学严格执行,狠抓五门核心课程的授课,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能拿到职业技能证书,使其在工作岗位上更具竞争力。

三、结束语。

番禺广播电视大学是番禺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开放式教育高校,根据该区的产业需要,将物流管理专业立足珠三角,根植南沙港口物流发展特色,以需求为导向,素质教育为基础,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按照“文凭+职业资格”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真正培养和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八

摘要:本文就词义空缺下的一个分支――文化空缺探讨了其翻译方法,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色彩,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更鲜明、更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

本文从翻译的可行性出发,具体分析了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加注法这四种翻译方法具体使用的情况。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九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孕育的瑰宝,它不仅凝聚着文人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追求,也彰显了古人的审美追求。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保留并继承了传统审美理念。这是一种彰显着厚重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在成为艺术家展现自己艺术追求和园林所在城市的人们表达自我追求的艺术平台。

一、人文理念的界定。

人文理念是指一定时空跨度之内,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集合体。它的形成需要以深厚的文化作为基础,并且必须是经过社会发展的考验。人文理念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对接受、认同它的人们形成行为约束和道德引导作用。进入到现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正是凭借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系中就包括了中国先民对人文理念的诉求,在西方园林设计师传播其设计思想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东方,并重新认识了东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存在着刺激他们创作灵感的精神。“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人文理念的基本特征,并始终伴随着中国园林艺术的存在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士大夫文人追求自然美的产物,所谓“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当魏晋的文人们从清谈的思辨中醒来时,他们终于发现自然之美。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明诗》篇写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自然的风景无非是山、水、植物等元素,但是中国古典园林并没有简单地将山、水、植物等元素照搬过来,而是有意识地对这些基本元素进行处理,进行转换,进行艺术再加工。”纵观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到发展、再从成熟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不拘泥于自然景物的自然形态始终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标准。当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之后,文人对园林的标准就不满足于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方式,而是力图在自己的生活中营造没有人工雕琢的自然美。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的完美融合是人文理念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园林之美不仅在于视觉享受,更在于营造舒适、温馨的人居环境。人是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也是园林景观的构成元素之一,“无论他们的性质和功能如何,都必须能够和周围的景观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整体协调而又不显得突兀,使建筑美和自然美达到完美的融合,以达到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理想境界。”中国古典建筑以砖石木质结构为主,虽然存在着火灾的隐患,也为适度地调整房屋和周围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成为统一的整体。“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古人赋予“人文理念”的复杂内涵。艺术追求可以借由不同的艺术表现载体来表达,高超的园林设计者可以将自然元素、人文景观和艺术设计都纳入到园林中,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人文理念的应用。

中国园林艺术所体现的人文理念建筑在“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价值定位基础上,并以追求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的完美融合作为具体的表现原则,而“意境”之美的营造则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最高的艺术准则。“意境”是园林艺术人文理念的最高准则,也是我们理解和界定园林艺术最佳的方式。但园林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作为空间艺术的特质,“意境”之美是空间艺术的基本表现。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是园林设计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园林景观是物理空间的`表现载体,具有可见、可控的特点,并以物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以“意境”为核心的园林人文理念相对空泛,很难以具体可观的方式得到体现。正是基于物质载体与人文理念之间的差距,才使得不同的欣赏者在置身于园林景观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体验,并且会由于欣赏者个人的学识修养、性格特征和审美品位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因此,园林设计者在秉承艺术理念的同时,往往要根据自然景观和艺术标准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适度调整。以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为例,设计者并非单纯地模仿自然景观的构造方式,而是以自然景物的搭配方式、景物的构图原则和不同景色的变换,努力营造贴近于自然本真状态的艺术空间。当欣赏者置身于人造景观时,他所感受到不是刻意为之的自然景观,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景观是人文理念的物质载体,而意境则是物质形式的审美升华,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在外面种植了大量的色蕉,宽大的叶片在雨滴打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是风吹入松林时,沙沙作响的松林的声音,让人感觉那份宁静。闹中取静、以小见大、曲折幽深等便是最常见的意境。人文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范例,经过历史的验证和不断的丰富,有很多作品成为了彰显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佳作,是数千年文明史的瑰宝,凝聚并体现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但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园林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时代的痕迹,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文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合体。保存至今的园林艺术作品中,南方的苏州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堪称典范,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北方游牧统治者对江南烟雨的追慕之情,也能体察到文人志士对生活情趣之美的体悟。尽管不同的园林者在理解人文理念时所秉承的原则各有不同,对园林设计的界定方式也各有不同,但“人文理念”的基本精神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古典园林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我国古代所讲求的“天人合一”是殊途同归。

三、人文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局限。

中国园林对人文理念的贯彻是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先民们倡导和谐人居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后世儒释道诸家则由于各自所秉承的价值追求各有不同,使得他们在诠释“人文理念”的具体内涵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佛教倡导的人文理念始终以佛教思想为核心,将人与自然都置于追求佛国世界的基本原则之下。因此,自然环境和园林设计都是为了表达对佛的敬意,而人的生命表现形式仅仅是寄居于其中的物质形态而已。道家思想要分为两脉,其一是追求神仙之到的宗教:他们时刻以长生之术为约束,体现为在道家园林中广泛种植各类奇花异草,并将道家园林安放于远离尘世的高山大川之间;另一派在不刻意追求超然独立的形式,倡导“大隐隐于朝”的心灵状态,其审美原则落实到园林设计中更追求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将人文理念贯彻到园林设计始终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追求的目标,也得到现代园林设计工作者的认同。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文理念”的内涵是相对空泛的理论构想,它与讲求实践精神的园林设计之间存在着差距——即如何将凝聚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人文理念表现在园林设计中,需要设计者根据整体性的规划方式,并结合具体的设计原则进行适度的调整。在某些特定的园林设计方案中,审美元素的缺失往往无法避免,就需要设计者能够充分利用既有的物质条件进行调整,力求使得自己的审美理念能够被接受。在园林设计中贯彻“人文理念”的最大障碍就是民俗风情。所谓民俗风情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它不仅包含着地方生活的基本状态,也展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特质。同时,民俗风情也是特定群体的民众情感的集中表现载体,并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保持着高度的联系。因此,我们无法将某一地域的民俗风情移植到另一时空中,它只能被视为当地人民对社会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内涵和文明发展渠道的精神集合体加以利用。一个民族特有的东西就是民俗风情,它包含着地方特色,民风民俗往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它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民俗风情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文明发展等所有的因素集中起来形成的,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民风民俗在他们身上打下了厚重的烙印,让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他们区别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民风民俗不但没有消散,而会渐渐加深。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地理位置情况、宗教信仰情况和语言交流情况,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民风民俗的发展。人文理念集中体现了特定时代语境的价值追求,也展现了中国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而这些精神财富正是支撑中国先民走过漫长历史的瑰宝。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理念进行提炼并应用到园林设计中,不仅能够提升园林设计的艺术水准,还能改善我们认识园林艺术的的传统模式。人文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有极为广阔的前景,但如何将此种精神财富转化为园林设计的具体操作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十

摘要:研究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概念、特征和营销模式对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旅游发展为例,从创新开发旅游资源次优区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旅游形象塑造和整合营销传播(imc)的角度,探讨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二、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一

随着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提供审计鉴证和管理咨询等服务的发展,高等cpa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cpa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出现国际化的趋势,cpa院校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拥有大量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人才。

2.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cpa本科教育必须兼顾学位教育的要求,其培育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cpa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柔性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探索新的cpa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并且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cpa专业和应变能力,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判断和创造性思维。

3.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要求。

高等学校是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摇篮,只有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完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即通常所说的“三十条”的要求,把注册会计师方向办成“定位准确,优势突出,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

二、cpa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内涵要求。

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cpa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正直诚信、吃苦耐劳、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有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专业知识素质指人才对某一特定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

(3)文化素质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良好的文化素质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较系统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涉外活动能力。

(4)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活动中劳动强度大的特点决定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5)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心理素质合格的cpa,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豁达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在依法行使职权时从容应对各方面的阻挠和干扰,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

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称创造力,指的是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控制客体并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成果的一种活动。这种新成果包括新思想和新事物。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施创造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对于cpa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体现就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泛指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多种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能力、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等。

三、cpa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反映了教育思想与观念,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cpa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在如何培养应用性、复合性人才。

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应该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所谓复合性人才是指应该主修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并具有较为系统的相应辅修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提升道德修养,加强职业教育。

会计师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培训高级cpa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职业操守的培养。要在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的以培养学生“做事”为主转变到既“做事”又“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法规、制度、案例,注意从“源头”上加强职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许多cpa签署虚假审计报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不够强,而是因为其职业道德不过关。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要努力做到使未来的cpa“德才兼备”。

影视文化方向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二

茶文化交流中应积极应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英语交流技巧,注重升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框架和完整度,切实维护英语实用性价值,结合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认知,保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也进一步有效优化交流价值。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推广,英语交流成为了对外贸易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如何在茶文化传递和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英语,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只有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才能有效实现交际通用的要求和目标。

本文从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社会价值研究出发,对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强化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问题;策略。

1茶文化交流中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社会价值。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长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饮茶习惯到茶文化体系,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系统,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度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对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进行集中的分析和管理,保证相关元素能实现更好的传递。

正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在中西方茶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沟通路径和沟通方式,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深度思考并且积极实践,正确的应用茶文化资源,利用更好的英语表达技巧实现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在茶文化交流结构中,积极的应用有效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茶文化因素和基本构成参数进行系统化梳理,保证建构切合中西方差异的文化交互模型,从而助力人们建立全面的认知体系和语言管控模型,真正实现整体文化认知结构和理解框架体系的升级,并且保证思维方式和交流互动模型切合实际需求。

另外,在思维建立和文化习惯互通的过程中,只有进一步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提高茶文化交流的实效性,维护整体文化互动体系的完整度,也保证交流模式的理想效果。

在文化交流机制中,若是不能建立有效的文化交流模型,就会导致理解结构和认知体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对茶文化中的茶艺、茶道等元素进行普及的过程中,强化英语的形象化表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茶文化交流体系建立过程中,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建构系统化处理模型,才能提高整体文化应用效果而只有积极落实应用表达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知识体系和文化融合后,相应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管控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因此,在文化体系建立和交流模式构建过程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才能优化整体表述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升级茶文化交流互动体系的实效性。

借助载体的融合模型和升级措施,实现整体应用效果和处理效果的优化,人们能在交流结构中保证文化融合机制的完整度,能在利用多元化因素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表达能力[1]。

2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完全普及的当下,应用英语建构贸易关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在文化互通和文化交流模型中,也要集中表达和阐释相应的文化内涵,确保全球化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述方式贴合实际。

但是,在英语表达能力和文化体系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英语表达能力和准确性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贸易活动,还是文化交流体系,只有建构系统化的传递模型和互动系统,才能保证相应的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互动,但是,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文化交通机制落后以及文化应用短板问题较为严重。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英语知识的应用结构存在问题,在英语组织规范和表达能力方面缺少规范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没有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加之表达水平也比较表面化,就导致文化交流过程失去了有效性,也使得文化内涵和文化运行体系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没有建立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互动体系。

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层次的内容都非常丰富,若是不能结合实际建构有效的表述模型,就会致使文化应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失去应用价值的问题出现。

除此之外,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若是一味盲目地追求表达效果,却缺少资源利用以及交流机制的细化培养,就会导致整体承载结构存在问题,相应的语言体系得不到有效互动,整体语言表达体系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都失去了实际效果,就是导致文化体系存在不良问题的主要原因[2]。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多元化交流机制中,由于没有建构针对性的信息处理措施和文化应用机制,也会导致文化交流主体没有合理的载体。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相关管理机制和升级体系存在缺失,就会导致文化机制和相应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

3.1强化文化因素和学习技巧融合。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茶文化的交流有效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仅要在实际讲解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应用文化元素,也要落实建构文化译文的针对性,保证其具有实际效果,更好地切合生活实际。

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多元化建构表达方式和理解模型,有效减少“茶文化失语症”,借助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更加有效地提高茶文化的传播范围。

只有从思维方式、中外价值观等思想层面提升整体融合机制,才能更好地建立表达方式和应用效果。

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交流方式决定了文化传递的效果,而交流方式的决定因素很多,不仅仅包括遣词用句的完整度,也包括表达能力,正是基于此,要想有效优化交流实效性,升级交流能力培养路径至关重要。

需要借助学习技巧对文化因素进行重组和建构,确保建立一种独立式的表达体系,并且积极应用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交流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相关学习者还要对中外文化交流体系进行深度分析,多了解表达模式和表达注意事项,在其中充分融合茶文化的阐释要素,实现整体表达效果的最优化。

3.2强化文化体系和文化理解的常规化指导。

在文化传递和相关交流模式建构的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理解范畴,对相关问题和不足有清晰的认知。

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茶文化的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建立有效分析模式,对其内涵和体系有所了解,从而借助英语交流的方式提高文化知识的外延,并且实现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目标。

也就是说,要想能力得到有效升级,就要对文化有深度的理解,在建构系统化理解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相应的语言技巧进行集中阐释。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认知和理解是文化传递的基本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技巧和应用方式,建构语言应用模块和文化传递模块之间的耦合,从而深度理解并传递文化内涵。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升级的过程中,强化融入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确保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能得到有效的传递。

另外,在茶文化体系中,需要利用英语进行集中表达的项目非常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茶艺解说,在茶艺宣传的过程中,由于学术词汇较多,如何应用有效的表达方式,在减轻其繁琐程度的同时,表达有效的含义,是需要相关人员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

要将对外交流和茶文化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寻找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本质,确保英语模型能在表达机制确定的基础上,实现整个英语因素的管控和综合[3]。

要想深度落实并提升茶文化交流的实际效果,就要结合实际要求和文化内涵,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确保能对具体的文化体系组成要素进行集中的判定和解构。

在茶文化传递过程中,只有了解差异,才能进一步深化表达着对于语言的认同感,确保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文化交流和深化分析的过程重,且中西方文化模型和文化概念有所认知,也能更好地深化研究文化规范度,确保文化体系和文化传递过程的完整性。

在茶文化交流模块建立时,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借助技巧升级,也要对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度分析,并且保证具体文化体系和文化完整度能实现有效升级,充分提高利用价值的有序性和系统化,也能在融入思想模型和思想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分析,真正落实文化交流的实际目的。

也就是说,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和目的需要依托文化内涵,确保融合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相应的表述能代表不同文化体系的特征和要素,并且实现语言结构的系统化升级和认知结构的升级。

清晰的了解并深度落实文化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4]。

在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集中剖析,并且正视文化存在的异同点,积极利用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处理模型,试图从多元化角度进行语言描述和情感表达,从而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文化模型的建立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和现实因素,也正是基于此,只有全面认知文化差别,并且结合多元化文化背景要求,在表达和交流系统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多样化技巧,才能实现有效交流。

例如,教育领域若是想提升学生茶文化交流的英语表达能力,就要建立相应的对比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和系统化处理范畴,确保学生能在英汉交互的学习模型中体会文化的内涵,并且也能有效的优化升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保证整体英语表达能力能得到实质性的优化和升级。

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交流中应积极应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英语交流技巧,注重升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框架和完整度,切实维护英语实用性价值,结合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认知,保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也进一步有效优化交流价值。

正是基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融合机制的发展和更替是时代趋势,要在茶文化互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建构发展新常态,对不足和短板问题进行集中处理,选取更加适宜的文化载体,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标,为英语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2:基于应用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

摘要:应用语言学是从19世纪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其是以解决语言学的理论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应用实践型学科体系。

简言之,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汉语思维模式中。

本文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从实践的角度对茶文化的英语语言符号进行了具体化探讨。

首先,就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翻译立场从翻译的地位、翻译的情形以及翻译的本质三个方面对应用语言学中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简要论述。

而后,结合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价值阐释了当前茶文化英语翻译的“信息转化”与“创造性位移”,并最后立足于应用语言学的实际功能从两个角度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翻译探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具有多样化价值的实践过程。

茶文化传播可以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行为,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推广行为,可以作为一种商务交际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行为等,具有多样化的价值维度。

近几十年来,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呈现出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中国茶文化作为一种“东方特产”和“国学传统”,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新审视。

从茶文化传播的载体来讲,包括影视传播资料、图书专著、茶文化产品或服务等,加强对这些茶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符号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华茶文化的中介环节。

用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为我们创新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翻译提供有力帮助。

1应用语言学对于翻译的基本立场分析。

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体上从19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语言学科学开始呈现出“应用语言”与“理论语言”的分化现象,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的概念。

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茶文化知识的结构化构成来看,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这样两种部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开辟了这种分析范式。

基于应用语言学2的发展经验,从实践的角度加强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可以在非学术意义上更广泛地在海外向普罗社会大众传播中华茶文化,有利于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西方社会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