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8:17:20 页码:14
2023年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模板9篇)
2023-11-19 18:17:20    小编:ZTFB

时间如流水般飞逝,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把握未来。总结的关键在于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旅游景点介绍,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旅行的参考和建议。

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篇一

摘要: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下,有效发展了多个领域的经济。现阶段,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物流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提供便利的同时,使我国整体经济得到有效发展。此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社会各界对其物流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物流管理来说,本文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积极采取相关应对措施,旨在促进物流管理水平有效提高。

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篇二

[论文摘要]从20世纪初发展至今,英国三明冶教育经历了萌芽及艰难起步期、快速增长期、成熟发展期和繁荣稳定期四个阶段,已成为英国职业技术教育最高阶段最普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三明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定位合理、措施有力。采取“顺时引、逆时推”――规范监督和鼓励引导的双重策略,提供经费、制度和机构三重保障为三明治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以此为鉴,现阶段我国政府应确保经费投入、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组织协调、统筹多方资源,以营造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艮好制度环境。

[论文关键词]英国三明治教育发展历程政策举措产学研合作教育。

关于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目前众人所熟知的主要是这三大类:“三明治教育模式”、“教学公司模式”、“沃里克教育模式”。其中,三明治教育是英国发展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因而被当作英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代名词。时至今日,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发展了一百多年,已经完美地融入了英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对英国三明治教育整个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三明治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重要的政策文本及政府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从制度环境建设方面为我国目前快速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借鉴。

一、三明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政策举措。

“三明治”教育之所以被称作“三明治”,是对其半工半读、学工交替式课程设置模式的一种形象比喻。“三明治”教育的演进与发展有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三明治教育的萌芽和艰难起步期。(2)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三明治教育的快速增长期。(3)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三明治教育的成熟发展期。

(4)21世纪初――至今:三明治教育的繁荣稳定期。

(一)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初,随着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英国部分技术学院开始尝试三明治教育模式。作为少数学校的单方行为,这种有别于传统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发展之初并未得到产业界的有力配合,发展举步维艰,直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确立国家技术教育体系,三明治教育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20世纪初叶,英国已经有部分技术学院开始了对“212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erlandtechnicalcollege,现更名为桑德兰德大学)。建校之初,该校管理者就意识到注重知识和理解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认为学生在学习课程时,还应同时获取一些工作经验。于是率先在机械工程学院引入了一种被称作“三明治”教育(sandwicheducation)的工学交替式培养课程体系,截至1908年共有25家机械类企业参与该课程体系,到1910年经过改造后的夜间课程已经可以接收2年预科后的专业人员。参加三明治课程的学生可以白天工作、夜间学习,以获得更高的资格认定。但由于该时期的三明治课程社会认可度低,学生参与总体规模很小。如1956年布鲁内尔大学在应用物理学中开设的三明治课程,第一期只有9名学生参与,虽然学校费尽周折推广三明治课程、以期得到企业、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但仍然进展缓慢。

在这种发展背景下,1956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技术教育白皮书》,正式确立了“国家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雏形。《技术教育白皮书》的出台不仅提升了技术学院的地位,也充分肯定了三明治教育的独特地位,指出“政府相信对于最高端的技术教育而言,三明治教育无疑是最为适合的”。随后于1959年12月发布的《克罗瑟报告》也对三明治课程有着极高的评价,它指出“三明治课程将成为16―18岁青年唯一可行且符合标准的(技术)教育模式。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各产业部门应当根据自身的要求设定相应的基准”。同年,三明治课程的学位认证问题得到解决。国家技术学位委员会(ncta)正式将三明治教育列为技术学位文凭教育,这在三明治教育发展史上是重要的里程碑。

三明治教育学位认证问题解决后,三明治课程发展迅速。1955――1956年全国仅有52人参加以学位为目标的三明治课程,到1958年,参加“三明治”课程的学生数上升到了1800人。

(二)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为保证学校培养的学生能更贴近产业发展需求,产业界开始主动与学校合作育人,三明治教育规模急速扩大。为保障快速扩张中的三明治教育质量,英国政府采取了扶持加规范的双重策略为其保驾护航。

该时期,英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早在1958年,英国产业界代表们组建了一个第三方机构“产业培训委员会”。不过,这个缺少政府介入的中间机构却显得软弱无力,难以完成预定的目标。于是,雇主们只好放弃早先对政府干涉的排斥,转而由企业家联盟、贸易联盟代表及产业界代表提请英国劳动部向国会递交申诉报告。报告中指出,英国产业界正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随着英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熟练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工业专家队伍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这份报告影响深远,直接推动了196x年《产业培训法》的`诞生。该法案规定英国设立产业培训董事会及中央培训委员会。产业培训董事会由劳资双方代表与教育专家按一定比例组成,可向所属系统的产业雇主征收1。5%营业额用于企业培训活动,并对培训的设施、培训协调机构的设置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该法案的重大贡献在于从法律和制度上解决了英国长期以来阻碍产业界参与三明治教育的训练费用问题,提高了英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此外,三明治教育也获得了中央财政强有力的支持。1965年,英国工程培训委员会成立。委员会成立不久,就出版了第一期《信息报》,以推动196x年《产业培训法》所列目标的实施工作,并承诺会不定期出版更多的《信息报》,为3万个对校企合作感兴趣的公司和组织提供帮助。随后出版的第三期的《信息报》上,委员会明确表示对技术学院中与国家高等证书和学位或国家学位委员会证书有关的三明治课程予以经费支持,并承诺给予企业一部分资助以保证三明治课程中的企业培训时段的经费投入,这其中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和使用企业培训设施的大学生培训,从而大大减轻了参加三明治课程学生实习安置的经费压力。1966年1月,英国工程培训委员会明确列出了对企业的补助标准:企业培训与国家学位委员会证书有关的三明治课程的学生时,在培训的前52周中,每周每生企业获5~6英镑的补贴,培训与国家高等证书和学位有关的三明治课程学生时,每周每生可获得5英镑的补贴。并具体列出了产业培训所应当具备的四个阶段:基本工作介绍、工作间基础培训、技术车间培训、专项训练,每项历时22周,用以规范化产业培训管理。因此,企业的培训一旦获得产业培训董事会的认可,政府将为“三明治”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援。国库财政的支持,加上来自产业雇主征税专款用于培训,一条“官产”联合投入的资金链已经形成。

1972年,英国成立了“三明治教育大学委员会”(ucsc)。委员会通过每年举办论坛和研讨会的形式,促进大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与政府建立了工作联系,为“三明治”教育模式的推广做了很多工作。1976年,英国成立了“三明治教育多科技术学院委员会”(pcsc)。该委员会成立后在多科技术学院中推广“三明治”教育模式,组织学校交流经验,同时为大家共同关心的如何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工作等问题提供建议和指导。这两个委员会的工作得到了英国政府就业部下属的人事服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1979年,英国又成立了“三明治教育与培训教育协会”(aset)。作为全国性组织,该协会每年举行学校、雇主、学生之间的交流会议,出版反映三明治教育与培训发展动态的刊物,为学生和雇主牵线搭桥,提供及时有效的供需信息。

在政府、产业界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该时期的三明治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6x年,参加三明治课程的学生人数达到了3000人,到1968年,国家学位委员会认证院校中三明治课程学生的参与数达到了1.1万人,技术大学也有众多学生参与,可谓成效卓著。1972年,国家学位委员会统辖下的16所学院提供的23门应用物理学相关课程中就包括10门三明治课程,4门全日制课程以及9门于夜间进行的函授课程。该时期英国企业在职人员接受三明治教育的情况也十分普遍,主要以工程类专业为主。可见,三明治教育在当时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这一时期,英国高教界内外环境的众多变化使得三明治教育陷入发展困境。英国政府采取加大投入等措施来推动三明治教育顺利度过危机时期,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进入8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实行大幅度削减大学经费政策,大学只得努力寻求与产业界的合作,高校和产业界的联系反而因此加强。同期,英国人口增长迎来了二战后的高峰期,面对激增的大学入学人数,原本颇有余力的产业界已无力提供大量的实习就业岗位,但参加三明治课程学生总数不断呈上升趋势,这就造成了学生顶岗工作的困难。《1988年教育改革法》和《有限助学贷款方案》白皮书后,英国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由原来长期实施的“免费加助学金”转变为“缴学费上大学,贫困学生贷款,学生分期定额还款,银行回收贷款”,学生求学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进入9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这让学生的实习就业安置工作雪上加霜,三明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大政府投入、吸引更多的企业提供学生工作岗位就成了三明治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出台了一系列政府白皮书,从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上加大了对三明治教育的支持力度。1981年,《一个新的培训框架:行动项目》催生了“青年培养框架”的诞生,表现出一种更为鲜明的“工学联合”培养模式。在新框架下,学生将接受实习培训和脱产知识讲授两种类型的训练。政府对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偿金。实习培训过程中,受训者可以进入接受政府资助的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并可获得一定工资。1982年,针对企业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英国政府决定对参加三明治教育学生,不论是厚三明治还是薄三明治课程,都提供每周45~52英镑的资助,用于公司正常实习安置总数之外的学生补助。1987年英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中,把更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和与工商界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作为20世纪最后十年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白皮书指出:“政府及其主要的提供资金的机构将竭尽一切去鼓励与赞助高等院校采取使自己与工商界更加接近的措施。政府也将相应地促使工商界认识到同教育密切合作对他们自己的益处以及更为广泛的价值。”1988年出台的白皮书《90年代的就业》中提出要建立由地方工商界代表组成的培训与企业理事会,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对三明治教育的参与程度。到1995年,英国共成立培训与企业理事会104个。1991年政府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框架》中,英国政府进一步提出要促进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试点工作,旨在通过高等教育机构和雇主的伙伴关系,培养具有劳动技术知识和富有企业精神的毕业生。同时,英国政府还综合实施多种计划来解决三明治教育的岗位工作问题。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he),这是政府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开端,也是对三明治教育的有益补充。该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要求将与工作相关的学习纳入到课程之中。首批获准提交申请报告的20所高等教育机构中有14所高校开展了三明治课程,获批高校将得到每年20万英镑、连续5年的资助。这对于三明治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无疑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些高校陆续开始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和三明治课程中的学生工作安置相结合开展工作,为三明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英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当时英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三明治教育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90年,苏格兰有30所多科技术学院、26所大学、49所继续教育学院和16所学院提供三明治课程。1981到1990十年间,三明治课程参与学生总数增长了50%,其中多科技术学院的参与学生数增长了60%,大学增长了50%。

(四)21世纪初――至今。

在政府推动产学合作大趋势下,三明治教育健步进入了繁荣稳定期,已成为英国职业技术教育最高阶段最普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当高的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成为英国吸引国际留学生的一大亮点。

进入21世纪,为促使高等教育成为凝聚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和经济创新性发展的核心单元,英国政府将推动产业界和学术界更为密切的合作作为政策制订的重心。英国政府以发展“世界级的技能”为主轴,出台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2003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颁布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全日制课程、非全日制课程、三明治课程、远程课程都应该被包括在内,以顺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对加强产学合作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指出“政府还将出资建立20个‘知识交流中心’用以支持和鼓励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强调“产业界应与继续教育学院加强联合,通过在职培训、产学联合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些方案的推出呼应了英国政府提出的“21世纪英国的自然资源是其高素质的人民”的改革口号,体现了政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个“官产学”三位一体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希望,这也给三明治教育留下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目前,三明治教育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相当广泛,英国大部分的高校都提供三明治课程供学生选择。三明治课程按照入学和教学类型可分为四种:

(1)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工作训练的时间各为半年,交替进行。

(2)接受四年制课程的学生,两年接受正式学校教育,两年接受工业训练。

(3)在四年制课程中,安排学生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到企业单位实习。

(4)在每年的教学计划中安排9个月的学校正式教育和3个月的实习,或是先进行一年的工业训练,接着实施两年的正式教育,再配合一年的工业实习。

二、对英国政府在三明治教育发展历程中作用的分析及其启示。

纵观“三明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它的出现始于技术院校对社会需求的回应。三明治教育从未经认可的个别院校行为,到产业界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从多科技术学院的特色培养模式,到各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普遍实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三明治”教育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由稚嫩走向了成熟,英国政府在三明治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在三明治教育发展的每一次转折点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三明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定位合理、措施有力。英国政府从引导者和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制度设计理念,从宏观层面人手,采取“顺时引、逆时推”这一规范监督和鼓励引导的双重策略,为三明治教育提供法律政策引导、财政经费投入和组织机构协调三重保障,从而为三明治教育的跨世纪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推动三明治教育模式快速扩张的同时,保障了三明治教育的实施质量。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起步较晚。1984年加拿大合作教育引入中国后,国内高校就展开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探索。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发展迅速但坚持下来的高校数量不多,合作形式多样但发展成熟可供推广的模式较少,这是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两大主要问题。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职责不明、支持不足是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主因之一。

借鉴英国三明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现阶段我国政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确保经费投入。政府首先应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投入者。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各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投入标准,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投入。二是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推动学校和用人单位更为密切的合作,引导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如规定将企业营业额的一定比例用于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培训期间经费投入,扩大产业界的参与度等。三是加强组织协调。政府应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建立更为畅通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继续发挥“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这一全国性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四是统筹多方资源。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灵活制定多种项目计划,把学校教育和培训、实习和就业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为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创造更多机会。

只有政府积极作为、加大支持、不断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健康发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教育优势。

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篇三

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追求。在教育活动中,不同的价值定位、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不同方向和质量高低。大学生创业是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离不开高校创业教育的引导和创业扶持政策的支持。其中,创业扶持政策发挥着导向、激励及保障功能,不仅成为大学生创业价值评价、选择的依据,而且也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创业教育应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价值维度反映了创业扶持政策的导向,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创业扶持政策虽然更多指向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但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高校人才培养价值维度更具有多维性。

(一)利益观。

利益观是价值取向的基础。创业是以经济为载体,以猎取市场利润为导向,因此利益问题必然是创业活动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个体所产生的功利意识、功利思想,与利益获得的期望值关联[1],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小,也都受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从高校教育的一般职能来看,利益观构成了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正确的利益观教育是使人关注物质追求而又超然其上。从创业教育来看,创业是一种经济行为,必然涉及物质利润的追求。利益问题会激发创业的动力,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创业成功,拥有不同的利益观不仅是个体价值取向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创业扶持政策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创业环境,但并不是为个体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提供方便。高校要围绕创业扶持政策,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个体利益定位、利益评价和利益追求的引导。

(二)社会责任感。

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在社会关系中,人应该担负起他所应负的社会责任,这是人的价值本质。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行为,既表现为物质追求倾向,又体现出商业伦理道德。创业行为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既要实现经济价值,又要传播社会责任,体现公正、守则及人性关怀。社会责任感是价值取向的核心,创业教育的焦点在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2]。高校创业教育负有重塑社会责任感的义务,培养出的人才,要注重市场规律,对市场负责。而针对创业扶持政策,高校教育不应专注于大学生的利益创造,而应教会他们在创业中如何做好人生担当,使其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三)合作精神。

创业不是单打独斗,需要集聚大家的力量。创业扶持政策既展现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整合,又反映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因此更应体现创业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在当前教育中,虽然高校教育需要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但更需要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合作精神是理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标尺,如果仅想依靠优惠政策实现个人价值,这样的创业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创业扶持政策应赋予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理念,强调创业的集体价值认同和各方关系的协调支持。

(四)创新型人格。

创业实质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业者要在承担各种风险情况下追求成功。因此,创业者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等基本创业素质,尤其要具有创业思维和创业意志力,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迎难而上。创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度,更取决于这些基本素质构成的创业者人格的影响[3]。由此可以看出,创业不能仅凭热情,高校教育的使命固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创新人格,使受教育者拥有广博的知识、坚韧的意志、开阔的胸怀。创业扶持政策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通道和外在保障,但大学生要获得创业成功,没有健全的创新人格是做不到的。因此,高校创业政策的价值取向也理应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积极进取、诚实守信等精神特质出发,健全创新人格。

二、当前高校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问题。

从政府和社会角度来看,创业扶持政策主要发挥了两个积极影响:一是为创业者在融资、场地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提供支持;二是为创业者在创业氛围、制度激励、创业指导、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服务型扶持。高校教育融合于创业扶持政策,是创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校过于重视政策导向,导致人才培养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颇。

(一)突出创业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就业固然是他们走向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积极准备,高校也理应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创业教育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部,它只是高校整体教育的一阶段、一部分,创业教育不能等同高校教育。创业扶持政策要重点强调对学生创业的激励和保障,不能取代全部教育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教育不能失去自身本来的属性,变成只为创业服务的教育。

(二)突出功利化而忽视创业者特质培养。

创业是市场竞争行为,追逐利润是现实性选择,因此,创业普遍带有较大的功利化色彩。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但不是完全指向追逐利益。创业扶持政策在资金、项目、经验、环境等问题上为大学生参与创业提供帮助,而高校教育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上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支持。因此,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功利动机,而应涵盖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培育,通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崇高献身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高校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创业,过分强调创业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把学生创业成功率作为学校经济利益和办学利益的考量指标。

(三)突出就业观而忽视职业观教育。

目前,高校的部分教师对就业观和职业观认识不清,有人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培训,以为只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传授,学生就能更好地就业[4]。此外,教育成效也以学生就业率为标准进行考量,由此导致学生注重就业而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事实上,创业扶持政策不是以学生更好就业为出发点的,创业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力取向”是创业教育的宗旨,通过创业能力培养,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才是教育之道。因此,创业教育目的不仅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还在于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要求相匹配。

(四)突出个体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

教育要培养有个性且全面发展的人,即个体价值不能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只有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但是,现实中的人才培养存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冲突问题,要么突出个体价值,要么突出社会价值[5]。创业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过程,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过程,但创业不能只满足个人利益,它必须通过更好地满足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创业也是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通过培养学生创业人格和创业品质,使其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三、结合创业扶持政策,端正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创业扶持政策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它使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在推动、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除通过创业政策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外,还要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树立“大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应该接受创业教育,这是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基于此,高校教育要树立“大人才观”,通过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创业实践、创业技能大赛,使每个人都能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以便能更好地应对人生发展中的各种挑战。此外,高校创业教育还要确立“全面发展观”。创业不等于就业,创业也不限于追逐利润,各高校要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并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文化修养、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操的培养。

(二)高校要明确角色定位。

创业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主动创业的“绿色通道”,但并不是鼓励大学生成为商品经济的“奴隶”。大学生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进行创业,必然要受到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在履行教育职能时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担负起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教育的重任,而不应仅停留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训上。在该过程中,高校不应只是扮演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政策宣传的传道者,还应做思想的启迪者,在传授创业知识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义利观、责任观和财富观[6]。

(三)立足创新型人格培养,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应立足创新型人格培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特别要培养他们刻苦的精神及直面困难的勇气。为了提升人才培养成效,需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首先,高校要担负起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教学的重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指导;其次,政府要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创业扶持政策;最后,社会和家庭在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上要给予客观、积极的引导。只有形成多方互动协同的教育生态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构建起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

(四)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

创业扶持政策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基于此,高校应围绕政策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在理念上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程设置上,把知识运用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开设实践创新类的特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元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还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使大学生有效了解市场竞争规则,体验创业过程,增强创业意愿。

参考文献。

[3]邵丽.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篇四

在不断变革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作用下,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为发展中小企业,需要促进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为使其竞争力显著提升,需要提高对物流管理的重视度,相关优化策略及时、有效提出。但目前在物流管理方面,中小企业存在诸多问题,且直接影响物流管理的水平。因此,应提高对物流发展的重视度,使其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从而促进经济效益最大程度获得。

1.极其匮乏的物流人才。相关研究表明,在现阶段存在缺口较大的物流人才,大约为600万左右。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严重稀缺的理论基础。对于部分高校来说,在物流专业的开设过程中,未对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第二,对于培训机构,缺乏对它的严格规范和监督,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使得物流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物流企业本身具有一定不足。第一,存在不佳的服务水平,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且存在较差的服务质量和单一的服务功能,在专业化程度方面,普遍存在专业低下的情况,使得客户的需求难以满足。第二,物流企业存在较小的`规模,网络支持力度不足。第三,存在较为薄弱的技术设施,落后陈旧的仓库设备对于现代物流复杂性和时效性要求不能有效满足。3.发展力度较弱的第三方物流。对于第三方物流来说,它反映了规模化、专业化及社会化的物流运作过程。我国刚刚兴起第三方物流,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普遍存在较小的企业规模,大型物流公司较少,因此在管理经验方面普遍缺乏;此外,对于各地区来说,存在不平衡发展的情况。4.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在我国,公路具有较大的绝对量,但是对于地方级公路、次级公路、国道、公路主路及高速公路来说,其具有较小的比重,且多数公路质量不良,从而影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1.促进专业型人才的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在物流行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所处地位也较高。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这一问题容易出现在中小企业中。为使此问题得到改善,需要积极引进人才,其中这些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加强内部招聘,对工作人员定期培训物流相关业务,对优秀员工积极挖掘,使其加入到物流管理工作中来。此外,加强与学校的积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基地的有效建立,从而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大力培养。2.透明化物流信息。现阶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大部分合作于第三方物流,外包物流业务。为使两方之间的合作效率显著提高,成本支出降低,应当透明化物流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统一管理物流投递、邮寄、收件、出库、包装及下单等多个环节,在这一平台的作用下,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均能对产品状态实时观察,促进对产品信息的及时了解,并对物流流程实现有效监督。3.将物流业务外包。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将企业成本降低是其主要目标,但由于物流成本较大,可加重中小企业的负担。因此,应积极合作第三方物流,将物流业务外包,从而使其经营成本降低,使人力资源耗费的成本缩减。此外,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将一体化的服务提供给中小企业,并支持第三方物流的仓储建设。4.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近年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逐渐减少了物流配送系统,然而装饰、新鲜蔬菜、医药等特殊行业对物流队伍依旧有一定的要求。但现阶段,对于公共交通设施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建设乡镇交通设施,从而使物流管理成本有效降低。5.促进物流效率提升。为促进物流效率提升,应将相应的物流管理部门建立于企业内部,在管理部门建立过程中,由于家族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类型,家族成员处理物流的能力不足,且物流知识匮乏,因此对于核心位置来说,应防止其进入,应在合理把握实际人才状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调整,并将物流管理部门放在核心位置,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此外,为使物流效率有效提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加强对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积极引进,促进基础设施有效优化,最终取得显著效果。6.全面认识物流管理。为使物流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针对物流管理来说,应加强对其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管理者需要对管理理念不断创新,促进经营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此外,它还需要对绿色物流理念积极践行,在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下,有效畅通物流信息,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程度获得。

1.优化资源配置。在不断增大的竞争压力的影响下,中小企业为取得良好发展,需要分析多方因素,而物流在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要学会重新配置资源,促进企业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物流管理的操作应符合客户需求,从而在物流管理的作用下,促进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2.主要支撑力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重视度。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对物流成本积极控制,使其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同时,也应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度,从而大量积累回头客,使其可持续发展获得有效推动。3.保证生产运行。物流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物流管理的作用下,结合企业生产计划和结构,使得企业获得充足的原材料,此外,物流与企业生产之间相互作用。可见,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物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现阶段,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极其匮乏的物流人才、物流企业本身存在不足、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及发展力度较弱的第三方物流等均是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为适应企业发展大势,整体发展物流行业,需要加强对物流管理的积极优化,从而使整体经济效益有效提升。此外,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应促进人才队伍有效优化,使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完善,同时完善和更新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得,整体发展我国的物流业。

参考文献:

作者:逯丹丹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篇五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在多种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采用某种方法的决策。它总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之中,并体现于其财务报表所表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核算不是采用这种会计政策,就是采用了另一种会计政策。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会计政策的性质,决定了内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政策监督的必要性。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内部审计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帐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以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单位合法权益,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反映在依法检查会计帐目和财务收支真实性上时,特别是反映在加强内部管理和维护单位合法权益上时,必然与企业如何选择和执行的会计政策相联系。

目前,由于企业执行会计政策过程中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因而,强化对会计政策的审计监督,是当前内部审计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会计政策的监督,还可以达到纠正会计核算中的差错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内部审计对企业进行会计政策的监督,促进企业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正确制定、执行企业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社会各方了解企业经营的现状,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对企业会计政策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的基本要求可如下述。

把握好会计政策正确制定的原则是对会计政策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的关键。国际会计准则关于会计政策的定义是在基本会计假定即持续经营、一致性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遵循审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其要求和所持的标准,可为我们制定企业会计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笔者认为,可归纳为:

(3)合理性:制定的会计政策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发展水平、产品结构等企业环境相适应,合理地遵循谨慎性原则。

(二)区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控制更正的差别。

会计政策变更是变更前后的会计政策都是正确制定的符合准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原则的会计政策。若变更前后有一个是错误的或不符合上述原则的会计政策,则属会计差错或会计差错更正:如以正确的、一般公认的的会计政策变更为错误的会计政策则属会计差错,以正确的、一般公认的的会计政策取代错误的会计政策,则属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完全不一样,内部审计在监督会计政策方面务必注意这一点。

(三)一般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

企业会计政策内容十分广泛,每一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都存在会计政策的问题,从而组成企业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企业会计政策有多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按会计政策重要性程度分类监督比较科学,容易操作。按会计政策重要性程度进行监督可分为一般的企业会计政策监督和重大会计政策监督。

一般的企业会计政策监督范围和内容,主要看是否符合企业应遵循的法律规定、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

重大会计政策监督范围和内容为《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指出的企业应当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主要包括合并报表的`基础、折旧的方法、外币政策、存货的计价、长期建造合同、利润的确认、专营收入的确认、收入的确认、所得税的核算、长期投资的核算、坏帐损失的核算、借款费用的处理、无形资产的计价及核销方法、财产投溢的处理、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等的会计政策。

(四)静态监督与动态监督相结合。

企业会计政策的静态监督,主要检查企业会计政策制定有无错误,同一会计核算对象有否几个或相互矛盾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政策是否存在由于选择余地过大和由于几种会计政策并存而导致随意变动引起的错误。

企业会计政策的动态监督,主要是对会计政策的变更的动态监督,以及在静态监督的基础上审查有无现有的企业会计政策需要变更;财务报表上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要求,即是否符合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的要求。

(五)定性分析监督与定量分析监督相结合。

(1)定性分析监督:审查会计政策是否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法令、政策而制定;具体的会计政策是否结合实际情况,符合企业的经济结构、生产特点和组织结构;有否超越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允许选择的会计政策的范围;会计核算是否按照规定的会计政策方法进行;按照会计政策计算的会计指标是否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是否一致,是否随意更改;监督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制度,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

(2)定量分析监督:企业会计政策定量分析监督是对依据会计政策的会计计量的监督,如对存贷计量方法的监督,从审查并计算证实核算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着手,看引用会计政策是否恰当、有效和正确,并确定这些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企业会计政策、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保证财务和经营的记录和报告所包含的是正确的、可靠的、及时的、完整的和有用的资料。同时,监督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是否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了正确计算。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做好对会计政策定量分析的审计监督工作,对企业制定的重要会计政策的正确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六)内部会计核算监督与外国投资监督相结合。

会计政策的内部会计核算监督是会计政策具体运用公认性、适用性、谨慎性的监督。例如,监督会计政策能否公允地反映经济业务,能否实事求是地反映经济交易的客观性,是否符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规模、组织结构、经济发展、技术含量、资本结构和资金来源等情况;监督会计政策是否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能作出审慎性抉择,既不高估资产和收入,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这些会计政策能否正确地、充分地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把企业所有重要的经济事项都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了出来。

会计政策的外部投资监督,即监督企业所控制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信息以及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变更,并据此进行反向逆查。

经过会计、审计事务所审计验证的财务报表,无疑是社会各界据以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政策信息披露,更能佐证这种经营业绩的可靠程度。作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需要将财务报表作为进行评估和财务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对于投资的公司来说,需要对以往了解的财务情况进行证实,以便对这些事项作出可靠的判断。通过财务报表,可以监督子公司的经济业务哪些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是否有以前没有了解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重要程度;子公司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政策变更是否符合于公司和投资公司的共同利益,有否不利于投资公司的会计政策在运作,从而作出对被控制的子公司的一系列财务决策。

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政策变更在财务报表附注上的信息披露,并不一定说明该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政策变更的正确性;相反,如果这些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政策变更不正确而误导报表使用者,足以使理性的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子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利益不对称性,可能会引起会计政策制定、执行、变更的偏差,所以内部审计对子公司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企业会计政策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篇六

随着国有经注体制改革深入,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和产业政策调整,县属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又面临重新。

调整的先择,特别是贫困山区企业规模小,设备老化,资金短缺,包袱沉重,面向市场和转换经营机制步伐缓慢,企业传统积弊和改革不配配套引起体制转轨过程中摩擦,使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企业改革进退维。

如何在新的先择中找准突破口,正是大家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走抓大、转中、放小之路,才是山区县属企业定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一、贫困山区县属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亏损现象严重。仅以房县为例,九二年,独立核算企业139户,亏损企业19户,亏损额88万元,亏损面为13.6%。九三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50户,亏损59万元,截止94年底工业企业仅创利润170万元。造成上述原顺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抑帛了部分投资类商品需求,特别是我们紧紧依靠的东汽公司,在九三――九四年汽车严重积压,东汽公司被探测进行限产压库,我县机械工业因此而效益正是滑;二是生产成本费用增加,主要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银行利息上调,九四年国家先后调整了石油、电力、煤炭价格,上涨幅度高于成品出厂价格,企业自身又人以消化,减弱了竞争力,减少了销售,企业银行存款利率上调及企业为维持生产而通过其它渠道拆借资金,使企业利处进一步增大,吞吃了企业利润,还有企业分配制度未理顺,国家调整了企业档案工资基数,企业为攀比而提高工资等;三是税制改革使部分企业实际税负增加,特别是税收减免政策取消后,相当一部分微利企业进入亏损行一,从内部原因看:一是部分企业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簿,将企业的出路寄希望于国家减税让利,片面强调国有企业优惠少、限制我、包袱重、精神不振、无所作为,二是部分企业机制僵化,管理放松,使企业各种物耗费用上升,资金周转不灵,使用效益低下;三是技改投入不足,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四是面向市场机制还款建立,对市场住处民反应迟印,丧失了不少机遇。

一家完成了改革的基本程序,但由于其它原因还未乒式挂牌。县五交化公司开展宣传生动,正进入资产评估阶段。造成上述关况的原因有:一是企业经营者认识还有待于提高。有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改革翻腾,搞改革会影响生产;二是九三年两家改制企业遗留问题未解决,影响了企业经萦营者积极性,司通公司的股本权属界定,华龙公司的的上交管理费等。三是九四年经营形势严峻,扭亏增盈任务重国家宏观调控资金紧缺等。四是企业改革后各种包袱仍很沉重,债务包袱、人员包袱、社会包袱等政策职能虽有改变,但对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仍不宽松,企业外部协调任务仍很多。

全省企业人平留利682元,而我县仅200多元,多数企)业留利除劳保费用外,很少有钱用于和技术创新,。三是投入渠道单一,现有企业资金大都是银行贷款,企业实现的利润除上交费用交还本付息后,所剩无几。根本谈不上投入;四是亏损吃掉国有资产,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六)企业家队伍建设,还需加大力度。

二、贫困山区县属企业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一)产权制度改革为贫困山区,县属企业走出困境带采了希望。

1、股份制试点企业运作态势良好,三家改制企业盈利水平居全县盈利企业前列。

发展第三产业。力,四年三家企业全部盈利并居全县盈利企通过改制盘活了国有资产,并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外地山区单市产权制度改革为深化山区企:业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浠水县地处长江中游,是全县38个山区县之一,幅员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人口97万,也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为振兴山区经济作出了很多探索,但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并未改观,据统计93年底,全县预算内企业完成产值计3%,可亏损企业面达到57%,其中资不抵债企业占预算内工业企业的86%以上,国有企业运转并造成大量流失?933年相当于企业固定资产的165,严重的经济现实使得浠水政府采取“一改、两转、三配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工作,经过一年多努力,浠水县经济状况有了较大改观;截止94年胝,仅工业企业国民生产总值14.3伟凶,比93年增长24.3%,财政收入8686万元,比上年增长40%,工业产值实现23%亿元,比上年增长95%,乡镇企业实现产值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6%,全县工业扭亏780万元,亏损由年初70%,下降到15.8%。

(三)非国有经济超常规发展,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一是私营经济发展迅速,94年我县个体么营经济实现产值2886万元,销售收入17925万元,上交利税496万元,占全县收入16%,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3.4%,其中占工业7%,发展个体10306户,私营企业30户,增加就业人员、安置人员19624人;二是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高于国有企业。去年,全县乡镇企业完成产值25098万元,比同期增加32.9%,而国有企业只比同期增加29.9%;三是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变相刺激和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

(四)、国家经济产业政策的调整,迫切需要县域企业调整经营战略,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体,因此,搞活国有经济并非是全部搞活所有的国有企业,为了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搞活大中型企业,对非关系到国计民生产业政策的企业将逐步过渡给非国有企业经营和管理,而作为县城属国有企业很难与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因此,必须依托资源组建集团,状大实力,是国有县属企业经营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三、贫困山区县属企业走出困境的思路和措施(一)明确指导思想,制订改革规划,加强改革领导。贫困山区是属企业之所以沉疴难返,是由于长期历史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综合治量。首先,必须制订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一个贫义理论作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之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施抓大、转中、放小战略,抓大就是围绕县属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组建企业集团,转中就是将有一定优势企业,转化为投资多元的股份制企业,放小,放手让边小微亏企业自寻生路,组建股份合作经济或私人经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重点推进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配套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和建立国有资产营运体制,逐步探索贫困山区建立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配套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和建立国有资产营运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途径。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还必须制订详细的改革规划。根据我县工业发展“起点低、基础差,规模小,星星多月亮少”的现状,围绕“双六”战略,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以支柱产业为龙头,十二家“小型巨人”企业为核必,产品关联度高,市场相溶,资源互补的企业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集团,发挥群体优势,形成规模效益。今年要在组织实施好去年拟定的三大工业企业集团的同时,加大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在流通领域组建三大企业集团。一是以肉类联合加工厂为主体,以全县畜、禽、鱼场为基地组建食品加工集团,二是以粮油饲料工业公司为龙头,其它经营粮油的基层企业为基础,实行连锁经营;;三是以外贸i产公司为主导,以供销社基层网点为依托组建土特产品经营集团。组建企业集团时应同步进行股份制改组,政府将国有资产授权给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经营,相互参股控制,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以产品协作为主要联结形式的松散型向以资产为主要联结纽带的紧密型转变,增强企业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是搞活国有企业,振兴房县经济的重要举措。今年要在认真总结股份制改组龅经难教训的同时,花在力气,下真功夫,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促进股份制健康发展。一是按照《公司法》及其配套法规,对已经挂牌运行的肥股份制企业依法进行规范;二是瓜住源头,凡是新组建的`企业一律采取股份制形式;三是营状祝好,管理水平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可整厂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四是对整厂条件不具备的采取析产求活的方式,将原来企业有活力的资产剥离出来,由原厂(公司)承担债务,组建新厂(公司),实行股份制,做到“死一块,活一块”,五是从优势车间,优势分厂入手,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大厂生小厂。为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在稳定和完善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试点探索国有股转让和内部职工股柜交易的有效途径,促进产权流动和重姐,增强股份制企业的活力。

照《公司法》进行操作。三是嫁接改造,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大力发展混合性经济。

有了明确的指导想想和统筹规划,必须要有一个权威机构来组织实施,首先要建立组织网络,分三个层次,县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是企业改革的决策班子,负责研究和决定全县企业改革大政方针,审批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制订相关政策,一是指导层。县深化改革办公室是企改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为企改领导小组提供参谋和决策,行使全县企业攻改的指导培训、监督,协调、职能。二是实施层。以各战线为单位,负责选样试点拟定方案,组织实施,其次要赋予县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一定职能。一是改制企业法人代表的建议权。二是股份制试点资产界定、确认权、有关资产处置权。三是改制企业的审批权。四是监督有关部门执行企业政策的检查权。最后建立落实企业改革规划的责任制,县委,政府要把企业改革工作纳,入对各战线的目标考核,签订工作任务责任书。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落实力度。我县九四年出台的企业改革政策,比以往任何一次改革力度都大,但与外地县市和企业承担实际,仍显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1)完善资产、评估界定政策,一是经审核后的呆滞帐和待处理财产损失采用冲销国有资本金,二是对拨改贷后新办或扩建的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组时将企业自筹资金和留利形成的资产划出,针对不同情况或作资本金,或量化到职工实,上、组成职工合股基金,作为法人股对待,享受量化的职工必须匹配一定的资金,量化部分只分红,不转让、不继承,不交易,三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为便于吸纳股金,可将资产一部分入股;另一部分租赁给股份制企业经营,租赁部分只收租赁费,待企‘业发展状大后,再作为股本投入,四是允许职工负债经营,凡是本企业职工购买本企业不上市股份时,允许多认购少付款,负债经营,三年内付款完毕,认购时;首次会款不少于认购的30%,差额部分可以分红但要缴纳比照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占用金,(2)降低改制费用,1、关于税收,一是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实计征年底按12%由财政返还,或者按18%27%两个档次征收,个人分红所得税三年内免征,二是暂缓开征国有资产占用税,2、减少资产评估费,也采用两办法,一是在县委28号文件基础上再减50%,即按资产评估额的0.03%收取,另―种是根据企业资产总额大小收取,资产总额在3000万元以上收取8000元,―100(万元收取6000元,1000――500万元收取3000元,500万元以下收取2000元,(3)改变改制企业上缴管理费渠道,上缴主管部门管理费从国有股红利中提取。

四、贯彻落实《国有资产监管条例》,建立和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体赳。―一是实行国资局――国有资产臂运主体一一国有产权代表三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中行使所有职权,不参与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可根据不问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形式,经县政府授权组建。(1)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直接管理经营国有资产3(2)将现在的经济主管部门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由单纯的行政主管部门转变成行业资产经营公司,其经费由财政拨款或向企业提取管理费转变成在资产营运收益中列支,但在机构改革之前可实行双轨并存运行,逐步过渡。(3);授权给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和有控制股能力的优势企业,委托他们对所掌握的部分国有资产实施经营和管理,国家收取占用费。(4)实行委派国有产权代表制。二是全面清产核资,评估界定产权,核定企业法人财产占用量的资本金。三是认真贯彻{两则’》,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四是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促进并规范产权流动和产权重组。

五、强化企业管理,建立建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在深化企业改革同时,把企业改组、改制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改制增活力,改造上水平,改制扩规模,深入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上效益’活动,逐步建立起高效运行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六,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思想好,事业心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篇七

一般型酒店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酒店配置的高低、消费档次和服务质量的差异。酒店的个性服务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酒店按照星级划分为五种,从一星级一直排到五星级,合理的广告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能直接将酒店品牌深入人心。要想制定合理的广告策略,首先应准确的做好市场定位。找准酒店服务针对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要,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要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提高广告宣传效应的有效途径。另外寻找与别的酒店不同的差异化优势来突出自身的特色,利用特色服务来吸引目标群体。广告的投放方式和宣传场合应符合酒店的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的生活习惯,便于人们接受。

3.2科学的公关策略。

科学的公关策略就是实施有效的方式将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通过策划特色活动来吸引消费者,营造出良好舒适的酒店环境,用真诚、热情、用心的服务来留住顾客。通常通过收集顾客信息、人性化的服务和定期的客户回访等方式来公关。比如及时了解入驻酒店的顾客的生活习惯、兴趣、喜好和联系方式,通过进行有效的沟通来搭建与顾客之间良好的关系桥梁,对以往的顾客信息也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更新维护。现在酒店的职能已经转变为多方面的用途,不仅用于就餐和住宿,还用于商务谈判、宴会、婚庆等多种活动,提供全面的服务和娱乐。酒店在推行独特营销模式的时候还可及时对客户进行回访,了解客户的需要和意见。建议等,及时的调整改革方案,制定出更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3.3精确的品牌经营。

酒店要想赢得一席之地还应重视品牌的经营。树立正确的符合自身条件的品牌营销理念。不仅对员工形象,还包括服务的特点,都树立起品牌营销的思想,让每一个员工都切实的重视和维护酒店的品牌形象,并将这些传递给目标消费群体,就像酒店本身的商标效应,让消费者的心里印象深刻。酒店行业也应重视自身的品牌文化,对酒店的形象、标志和服务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设定,融入浓厚的品牌文化,使其扎根在消费人群的心中。

4结语。

合理的将市场营销策略与酒店管理相融合,有利于提高酒店的服务和管理品质,增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使酒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的应用,有效的推动了酒店的发展,提高了酒店的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值得在酒店管理方面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文档为doc格式。

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篇八

理论上讲,随着近年来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价值持续增长、其账面净值显著低于公允价值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给企业带来较为丰厚的账面收益,进而为其获得资本市场和再融资提供便利的条件。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公司仍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模式的企业少之又少。若要深入的剖析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的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还应对有关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进行深入的了解。

首先,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并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与会计管理相关的较为可靠地信息。由于会计计量与报告中存在的主观性特点,就使得财务人员可能对通过以经济业务产生不同的看法,由此产生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其次,由于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事务方面存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企业之间由于所处环境、经营规模及经营状况等条件的不同,为促使会计信息恰当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为获取最大的利益且不违反准则、制度等目的,留给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企业需要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

二、现阶段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多选择“成本模式”的原因分析。

了解了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原因之后,我们就应全方位、深入的剖析,以确定在新会计准则下为什么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多采用成本模式的原因:

(一)成本模式的选择。

对税收更有利成本模式计量时可以通过计提折旧抵销的所得税此时必须缴纳。

由抵税效应的消失引起的所得税税赋的加重,也成了不少企业选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一大顾虑。另外,“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这一政策虽然明确了投资性房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税,但却不能计提折旧抵税。

(二)公允价值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可见,企业一旦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就很难再调回到原来的成本模式。正是由于计量模式的不可回转性,使得大部分地产上市企业不敢轻易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而仍处于观望态势。

(三)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不具备完全市场条件。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准则同时规定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不得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但是由于相关市场体系还不健全,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还不够高,还很难满足新准则所规定的两个条件。

(一)完善会计准则与政策法规。

新会计准则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是:资本市场建立时间段、有关经济的政策与法规不完善等。因此在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上赋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还需要循序渐进。首先,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具有较为广泛的参与性,借此以提升会计政策选择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其次,制定会计准则应具有前瞻性,不应使准则落后于实际的经济活动管理中;再次,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防止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人为操纵和寻租行为。

会计政策选择权的配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上。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各方在索取权问题上有更充分的讨价还价,优化企业内部不同层次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具有的相关权力,使企业契约的制订更加的完善。具体而言:公司管理层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权;董事会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所以公司董事会理所当然的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监事会有各个缔约主体代表参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四、结束语。

企业无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是成本计量模式都各有利弊:公允价值的引入符合全球一体化的要求,能够更好的体现投资性房地产的特性,使企业账面价值更加及时、客观地反映市场的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比如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可操作性不强,等等。成本计量模式则沿用了传统的资产计量方法,会计处理相对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不受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资产状况及盈利水平较为稳定,不容易被人利用进行利润操纵。但却反应不出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公允价值,不符合全球一体化的要求。这两种后续计量模式预计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企业应如何选择,关键还是看该企业适合于哪种模式,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朱莲美,李高波.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差异及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07,(06)。

[3]郑儒彬.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3)[4]姚振飞.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企业优化政策论文范文通用篇九

“十三五”是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建成“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决胜期,也是初步建成“四强四优”现代产业集团的冲刺期。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需要承担的改革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为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而完善的绩效管理可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进而促进团队绩效的达成。

rxsd公司成立于,是国内唯一能够提供换流阀、阀控系统、阀水冷系统成套解决方案和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公司快速发展,该公司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如管理意识不到位、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办法不科学等。由于绩效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二、绩效管理与pdca循环概述。

(一)绩效管理。

1.绩效与绩效管理。

绩效,是指组织、团队或个人在一定的资源、条件和环境下,完成任务的出色程度,是对目标实现程度及达成效率的衡量与反馈。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

2.绩效管理的目的与特点。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绩效管理体系具有开放式、动态和持续改进的特点。

(二)pdca循环。

循环。

pdca循环又称为“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所以又称为“戴明环”。

循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绩效管理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可以用pdca循环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以pdca循环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p)、计划执行(d)、绩效考核(c)、绩效沟通(a)4个部分。

该体系的设计,可使员工和部门经理更深刻地认识到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人们通常认为的绩效管理即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环节之一,它能更好地推动绩效管理体系良性运转。

三、rxsd公司绩效管理现状。

(一)管理意识需进一步提升。

rxsd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尤其是新任的主管经理,从技术岗位转换为主管经理后,对管理工作、管理角色的认识不到位,认为绩效管理耗时费力,不产生效益,所以导致绩效管理工作不深入。

(二)绩效考核目标需进一步明确。

虽然制定了公司发展战略、部门的工作目标以及员工的工作目标,但是彼此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使绩效计划、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之间没有显著联系。

(三)绩效考核办法需进一步改进。

既缺乏必要的工作行为记录,也缺乏对过去业绩和行为事例的记录。绩效经理在考核时,对员工的评分比较主观,且考核后的绩效沟通力度不够,导致员工对评分结果时有不认同的现象发生。

(一)明确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rxsd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是:结合公司现状,通过kpi层层分解,p】界定绩效责任;围绕月、季、年3个周期,建立pdca循环改进的绩效管理流程;以全员宣贯为手段,改变员工固有认识,有效提升员工职业技能,进而促进团队绩效的达成。

(二)界定绩效责任。

1.公司层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

将公司层年度kpi分解至各部门,采用以kpi责任书为牵引的方式,进行部门绩效考核。年初签订各部门年度责任书(包含年度重点关键工作指标),每月进行关键指标完成情况跟踪考核,年度进行全年kpi完成情况考核。.

2.部门经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

由部门经理根据岗位职责分工,将部门年度kpi进一步细化分解至每个员工,并签订年度绩效责任书。每位员工能够清晰本年度的工作方向和任务重点,并清楚自己的工作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和贡献。每个员工围绕年度kpi,制定月度工作计划,作为员工月度绩效考核的基础数据来源之一。

(三)确定考核内容。

全员绩效管理分为月度、季度、年度3个周期,以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为基础数据。3个周期的考核结果环环相扣,形成每个员工的年度工作表现记录.清楚地显示了每个员工各个周期的工作成果与预定工作目标的差距,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制定指明方向和重点。各个周期的考核内容是:

1.月度考核。

月度考核以员工月度工作计划为依据,包括工作业绩(75分)、综合评价(25分)两部分,共计100分。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超出目标,表现优异的员工,可有5分上浮加分作为奖励。每个部门考核总分100分以上员工不得超过本部门员工总人数的10%,如超出比例,需详细说明原因,并向总经理申请。

2.季度考核。

季度考核结合月度绩效考核得分、排名情况、工作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员工本季度的绩效考评等级。计算方式如表1所示。

表1:员工季度考核得分计算表。

3.年度考核。

年度考核包括季度绩效和年度绩效责任书完成情况,计算方式如表2所示。

表2:员工年度考核得分计算表。

(四)制定考核流程,确保顺利执行。

全员绩效管理分为月度、季度、年度3个周期,每个周期都包含绩效计划、绩效实施、考核与反馈、绩效改进4个环节,形成年度绩效管理的闭环。

为了使员工和部门经理的工作沟通交流更顺畅,公司内部建立了qms日志系统,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编写工作日志提交部门经理审核,有助于领导和员工及时进行工作进展情况的交流,也有利于员工及时获得有效的支持和辅导。

(五)明确结果应用,做到赏罚分明。

1.月度考评。

月度考评得分与当月工资挂钩,也是确定员工季度绩效考评等级的主要依据。

2.季度绩效考核。

季度绩效考核结果,是确定员工年度绩效考评等级的主要依据。综合管理部负责提交季度考核结果至总经理审批,并上报集团存档。

3.年度考核。

年度考核结果作为晋升、淘汰、评优、培训以及计算年终奖金、调整下一年度工资标准的依据。年度考评等级为d的员工将按照集团公司要求进行转岗、降薪、辞退等。人资与绩效管理部负责提交年度考核结果至总经理审批,并上报集团存档。

(六)强化绩效沟通,建立申诉渠道。

1.强化绩效沟通。

绩效考核完成后,要求绩效经理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员工本人,共同分析本绩效期间计划完成情况,针对计划完成突出的部分,总结经验再接再厉;针对未能完成计划任务的,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进而需要接受哪些培训等。

及时有效地开展绩效沟通,将直接影响整个绩效工作推进的`成效。因此,公司对所有的绩效经理人开展相关绩效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同时,由综合管理部负责对各部门员工进行绩效管理制度的宣贯培训,针对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引导。

2.建立申诉渠道。

为了确保绩效沟通切实有效开展,公司建立了畅通的申诉渠道。综合管理部是绩效管理工作组的日常办事机构。一旦有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有异议,并无法与自己的绩效经理达成共识,则员工可以书面形式向综合管理部提交绩效考核申诉表。

一般申诉由综合管理部在收到员工申诉后两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综合管理部不能解决的申诉,应及时上报绩效管理工作组处理,一周内必须就申诉的内容组织审查,并将处理结果通知申诉人。

(一)奠定了绩效管理制度顺利推行的基础。

通过全员绩效管理制度宣贯,明确了员工、绩效经理和人资专员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提高了员工和绩效经理对绩效管理实施过程和目的的认识,尤其是部门经理作为绩效管理主要执行者的角色认知,为绩效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

员工认识到,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奖惩,而是为了通过考核,把员工放在适合的岗位上,保证每个员工的能力都能够实现绩效目标。然后,通过个人绩效目标的实现,完成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

(二)形成了绩效管理pdca良性循环。

员工考核将月度、季度、年度3个不同时间段的绩效表现紧密联系起来,将考核的侧重点任务完成和自我成长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明确了员工的努力方向;通过每个阶段的计划、实施、反馈、改进形成pdca的良性循环,指明了绩效经理在每个环节的关注重点,从而促使员工和主管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保持一致认识,共同努力,提升工作绩效。

(三)显著提升了公司营运水平。

1.公司营运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全员绩效管理体系优化实施一年多来,rxsd公司的营运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年实现新签销售合同额28.47亿元,同比增长53%;主营业务收入12.85亿元,同比增长24%;利润总额5.62亿元,同比增长27%;回款17.2亿元,同比增长70%。超额完成了经营指标,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2.公司核心资源的集约管控能力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3]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