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 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版(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5 20:43:10 页码:7
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 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版(九篇)
2023-01-15 20:43:10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一

甲方:__________(委托方)

乙方:_____________(受委托方)

丙方:__________(保证方)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制

说明

本合同书用打字或钢笔填写,一式六份。要求文字准确、严谨,字迹清晰易辩。

一、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甲方)与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和___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为顺利完成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特订立本合同。

二、各方以求实和审慎的态度,对合同各项条款细致地进行审核协商,承诺对签定合同的各项内容条款不作任意变化,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并承担违约责任。

三、各方权利义务

甲方

根据省科技厅计划项目要求,审查乙方提交的合同文本中各项内容要求的义务,对不符合要求的内容,有权提出更正。

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给乙方项目经费,并负责向乙方回收合同约定的还款。

监督、检查乙方履行合同情况和协调有关实施本合同事宜,对拒绝检查,未按时提交执行情况报告,或违反合同规定的各项条款和挪用经费造成工作停滞、延误或失败的,可停止拨款,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向乙方要求赔偿损失或支付违约金。

对合同执行过程中需修改或变更合同条款内容的项目,要及时核实提出意见,修改计划内容和变更合同。

对完成合同技术指标的项目,组织验收工作。

乙方

按照合同的约定,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并合理安排和使用经费,按时向甲方偿还合同规定的经费。

在合同有效期内按甲方要求的时间提供半年和年度合同执行情况报告、经费使用情况等统计报表。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需修改或变更合同内容的,应及时通知甲方,并按甲方第四款的规定处理。对于未及时通知甲方或自行变更合同内容的,必须承担违约责任。

按合同规定指标完成后,应及时整理和向甲方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供验收所需的完整技术资料。

丙方

负责保证监督乙方全面履行项目合同的各类条款,并配合甲方对乙方检查履行合同工作。

对于乙方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负责追偿后向甲方偿还。

该项目甲方以______形式资助乙方______万元人民币。

还款日期为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四、甲乙丙各方一致同意,本项目完成的总体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是:

1.总体目标:自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年______月,实现总投资______万元。本项目完成时企业达到年生产能力______,企业资产规模达到______,就业人数达______人,并通过甲方的项目验收。

2.经济指标:到______年_____月实现年销售收入______万元,年交税总额______万元,年净利润总额______万元,年创汇______万美元。

技术指标:项目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产品达到的质量标准

□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

□项目产品执行的质量标准

□项目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证

五、甲乙丙各方确认,本项目实施阶段目标是:

1.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甲方拨款计划及乙方的配套资金到位进度:

甲方拨款资金 乙方配套资金

1.______年______月 数额甲方( ),乙方()

2.______年______月 数额甲方( ),乙方()

3.______年______月 数额甲方( ),乙方()

4.______年______月 数额甲方( ),乙方()

七、甲乙丙各方确认,除甲方首次拨款外的剩余资金,将视项目进展情况,再行决定拨付金额及时间。

八、甲乙丙各方确认,甲方拨付资金用于以下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本合同签字生效后,甲方按合同规定进度向乙方核拨经费,乙方按合同规定到位配套资金。乙方应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甲方和丙方的监督、检查,如实按本合同附件一规定之格式,填报半年及年度项目监理信息调查表。

十、乙方应在本项目完成后的二个月内,按照《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验收办法》(黑科联发[20__]68号)要求,通过丙方向甲方提交项目验收表。

十一、在本合同生效后5年内,甲方有权因非商业目的(如:在政府性会议、报告、文件、统计资料等)使用乙方企业、项目信息。

十二、乙方因不可抗拒力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及时通知甲方和丙方,并在合理期间内出具合同不能履行的证明。经甲方批准后方可执行。

十三、甲乙丙各方应严格遵守本合同的各项条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发现乙方违反本合同及有关规定,甲方有权撤消或中止合同。撤消或中止合同后,乙方应进行项目清算,并将甲方支持剩余经费如数退还,同时,甲方在今后三年内不再受理乙方的申请。

十四、各方如发生争执,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黑龙江省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仲裁是终局的,对各方均有约束力。

十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经各方协商订立的附加条款作为本合同的不可分割部分。

十六、本合同未尽事宜,参照《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执行。

十七、本合同一式六份,每方执两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推荐处室负责人(签字盖章):____________

第一审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计划处负责人(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

单位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签字盖章):______

计划合同专用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日

乙方(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

单位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签字盖章):______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日

丙方(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推荐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____________

项目推荐单位(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日

有关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20xx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2页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xx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xx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关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三

甲方:

地址:

乙方:

地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本着诚实守信、共荣双赢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乙方入住砀山,甲乙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企业名称:

二、经营内容:

三、项目地点:

四、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入驻项目符合砀山产业导向和要求,甲方同意项目入区并予立项。乙方经过充分考察和论证同意入驻光彩电子商务产业园,乙方需向甲方提交入园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商业计划书。

2、甲方协助乙方办理各种入园手续并为乙方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乙方应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理工商注册手续和税务登记手续,设立独立核算公司。

3、甲方为乙方提供在砀山内的办公场所,乙方服从按甲方相关规定使用办公场地。

4、甲方协助乙方完成包括人员招聘、平台注册推广、支付工具入口、仓储物流等电子商务相关配套工作。

5、甲方协助办理享受国家、安徽省、宿州市及砀山县出台的扶持政策。

6、乙方在光彩电商餐也要设立的企业在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服从光彩电商管理公司管理,按法定程序办理各种登记手续,履行企业应当履行的义务。

五、享受的政策支持

1、入园电商企业给予以下补贴(入住起至-20__年9月20日)

免物业费、租金 但水、电费自理。

2、 自20__.9.20之日起后企业费用

费用收取:按照价格按照随行就市收取房租费

仓库:甲方提供仓储、库房 乙方按照:25元/㎡/月 缴纳

五、免责条件

因不可抗力原因致使本协议不能继续履行或造成损失、甲乙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六、争议的解决

本协议在履行中如发生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都有权向电商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七、协议生效条件、份数和附件

1、如遇国家产业和政策调整,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甲乙双方另行协商有关政策,并签订补充协议。

2、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并盖章后生效。

3、本协议壹式叁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县商务局备案壹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复印件无效。

4、本协议未尽的事宜,甲乙双方另行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作为本协议的附件。补充协议及协议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有关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四

××区××镇某某村民委员会

××镇某某村产业发展规划

(20xx-20xx年)

为了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转型,实现我村“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富民强村”总体目标,我村将集中精力,加大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礼貌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镇委、镇政府提出的“强禽畜、攻林特、带旅游、兴工贸”发展思路,结合本村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景

某某村位于××镇北部,距离镇政府×公里,东临××河,西接××村,南与本镇××村交界,北与本镇××村接壤。全村版图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个村民小组,×户,农业人口×人,主要居住在×个自然湾,劳动力×人。共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山林面积×亩,水面×亩。××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产业化富民”战略要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本村特点,从

本村实际出发,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重要手段,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实现产业富民,科技兴村,生态和谐,全面发展。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品。

3、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原则。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细特色产业,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经验和项目返乡创业,增强自我发展本事。

4、科技为先,合作经济带动的原则。切实把加

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途径。按照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经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品种改良、节本增效、产后加工增值、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点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以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对本村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强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的服务功能。

5、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适度整合项目资金,适当集中物力财力,向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倾斜,努力实现投资与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使优势特色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

三、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到20xx年基本实现主导产业构成规模,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两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村农业

经济总收入到达2200万元,农民人年均纯收入11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

——主导种植业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进取引进优良品种,稳定优质水稻、优质“双低”油菜等主导产业作物的种植面积,到20xx年优质水稻和优质“双低”油菜分别为×和×亩。

——养殖产业不断做强禽畜产业,按照政策扶持、能人带动、转变饲养方式,新建土鸡养殖基地1个,新建养殖水面150亩,到20xx年使全村土(肉)鸡、蛋鸡年养殖规模到达80000只。开发沿河荒滩发展水产养殖,水产品养殖面积到达300亩以上,并逐步实施猪-渔循环养殖模式。

——特色产业进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本村农民有多年种植××历史的优势,经过某某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逐年扩大优质××面积,到20xx年种植面积突破600亩。

——劳务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0人次,不断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做到户均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年输出劳动力380人,实现劳务收入380万元。

——合作经济围绕特色种植、养殖、主导产业和劳务产业,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采取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方法,鼓励支持能人,依托市场、基地,多形式、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培植种养植业和劳务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基础设施和基地配套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硬化组-组共2.5公里的生产道路,解决以上×个组群众

生产条件差的实际困难问题。

2、新建机耕桥座,其中××湾1座、××湾1座、××湾1座、××湾1座,为产业发展供给便利。

3、新建送水渠共2500米,为畜牧业、种植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争取项目投资整修优质水稻、油菜生产面积所需的排、灌两用水沟6000米。确保沿河5个组750亩耕地抗旱和防汛安全。

5、扩大建设土鸡养殖基地20亩,配套建设300米道路和低压线路、整平地基、挖通600米排水沟、建1500米围墙、接通自来水管等。

(二)甘蔗基地配套设施建设资料

从20xx年开始,5年之内将我村××基地种植规模发展到600亩,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

1、兴建装机22kva的电力提(排)水泵站1座;

2、兴建水泥送水渠(渠基座高2m、渠槽宽1.2m×深1m)1500m,管渠(直径为600㎜)850m;

3.基地内2.5m宽水泥生产道路2500m;

4、通往基地的低压电力线路800米和相关配电设施;

5、机动防治病虫害器械20台套;

6、电力喷灌设备20台套;

7、用于值班照管的房屋及××产业合作社办公用房共120㎡;

8、用于贮藏××的混凝土调温地窖20口,每口容积为60m3;

9、育苗专用塑膜大棚600㎡。

有关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20__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2页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__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__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关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六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xx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的提出为我们发展工业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大力推动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宽信息化应用领域,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为全市工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遵照王大虎市长指示,我局认真总结了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情况,并深入华北石化公司就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汇报如下:

目前,全市80%的大中型企业、50%的小型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全市石油化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大部分企业不同程度的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开发建立了数据库,已将生产、技术、财务等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

沧州大化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近几年来,化肥、tdi、烧碱等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屡创新高;沧运集团每年节约管理费用约500万元,增加企业效益300万元;好日子超市通过信息化物流配送,已发展了675家连锁店,2019年完成销售额4.1亿元。

华北石化公司已成功上线应用安全信息、项目管理、员工业绩和考勤等82套信息系统,并有358个流程在网上运行,实现了经营管理规范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工作流程最优化、安全隐患治理常态化和员工全面量化考核自动化。通过信息化建设,经测算,近5年华北石化公司节约管理费用4.5亿元以上,公司工作效率提升5倍以上。华北石化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做到了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从“人治”到“数治”的转变,成功实现了从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沧州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国家、省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信息化服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沧州市“”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方向和措施,指导全市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重点推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二)树立示范典型。目前,我市拥有全省“百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16家、“百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企业2家,“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1家,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我们提供了示范典型,对于推动全市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大培训力度。为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调动企业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我们举办了“沧州市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信息化创建幸福企业”、“北京用友软件园参观座谈”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化经验交流会、培训会、观摩会。

(四)强力实施“特色产业示范网站工程”。根据沧州产业集群众多、中小企业量多面广、信息化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我局强力实施“特色产业示范网站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涌现出了河北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河北鑫农大宗商品现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中国管道交易网等一批b2b信息服务平台,年交易额在500亿元以上。

(五)积极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为推动信息化强企工程,我局在各个县(市、区)组织专场活动,2019年为全市100多家企业进行“巡诊”,对40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信息化现状调研及业务梳理工作,并提出了两化融合“对标”建议及解决方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

(一)重视程度不高。虽然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并不到位,缺乏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自发状态,主动性不强,动力不足,发展过程不协调,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二)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时间长、投入大,多数企业更注重眼前利益,对有益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目前,我市企业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占投资额的比例偏低,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人才资源短缺。人才不仅仅是指信息化建设人才,还包括有效使用信息系统的管理人才。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i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尤其是缺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给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障碍。

(四)应用水平偏低。我市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虽已在财务管理、关键工序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但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通过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

(一)出台鼓励政策。根据《河北省政府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河北省信息化条例》,研究制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优惠政策,在项目用地、财税减免、投融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工业技术改造资金要对两化深度融合项目予以特殊支持。

(二)加强培训力度。举办各种形式的企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会、培训会、观摩会等,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认识水平,促其增强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尽快设立我市信息化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

(四)大力开展对标示范活动。认真开展对标活动,积极组织分行业、分区域的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宣传,以点带面,实现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和重点区域的突破。

(五)深入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一是在产品设计中,推广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信息技术,实现产品的智能化改造;二是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推广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其单元技术为重点的自动控制技术,完成生产过程自动化改造,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推广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覆盖主要业务流程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益;四是在企业供销管理中,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有关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七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如何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整体效果。

在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到大发展、大融合的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围绕推动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做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些政策的执行和实施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升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进入新常态。

3.1唐山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唐山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34处(其中4a级景区8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处,特色乡村旅游村(镇)15个。这些旅游产品支撑起了唐山北、中、南三大旅游板块总体形象。具有人文景观资源底蕴深厚、自然景观资源类型多样、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传统饮食资源特色鲜明等特点。

3.2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产业要素市场等尚未建立,管理机制不健全,文化旅游业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等还未形成,由于低水平开发导致对文化资源的损害和浪费极为严重。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融资困难,创意人才匮乏。

3.3文化旅游开发缺乏创意深度不够

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用创新的思路挖掘、整合和激活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目前,大多数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创意缺乏,城市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开发深度不够,缺少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旅游文化氛围不浓。

3.4文化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不足

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进程缓慢,后劲不足,大部分区域地方新型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文化产业技术优势和旅游产品独特性发挥不足,再加上在整合旅游资源、推介旅游精品线路上,宣传促销手段单一,导致一些精品文化旅游景点的市场占有率低,知名度不高。

4.1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长效管理机制。

首先,适当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进一步理顺旅游产业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调整政府所属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中介机构、旅游景区管理企业的关系。政府旅游管理部门要真正转到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环境、制定旅游规划战略、指导旅游产业发展上来,建立和健全各类行业协调委员会,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做好旅游大环境的营造和旅游产业相关政策的指导。其次,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培养专業化人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保障。实现文化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引进、培养管理人员,二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生态、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

4.2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培养文化产业链

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色,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断开发出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品种,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旅游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将当地的旅游特色真正的展现出来。将旅游产品的创新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品牌效应,同样能够形成一种以“创新”为名片的独特吸引力,从而在文化及资源类型相似的区域内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加快旅游业产权流动,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股份制改革,采取拍卖、出售、产权置换、入股等方式,实现旅游景区与企业管理之间的整合;组建一批有实力、管理健全的旅游景区管理企业或集团公司,成为旅游景区管理的主体,实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根据当地实际,选择一批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好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资金注入、发行企业债券、资助项目开发、相关资产转换等方式给予支持,最终培育出优秀的旅游管理企业集团,实现旅游资源的市场化优化组合。

4.3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化经营,深化相关产业融合

首先,创造良好的旅游企业集团发展所需的环境。政府应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如:政府放宽对旅游业的限制,打破区域限制,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各类弊端等等,给企业发展以更多的动力。同时,以有效的行政手段,在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域内旅游企业进行重组式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兼并那些小、散、弱、差的旅游企业,实现企业集团产权的一体化,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从而产生新的竞争力。其次,充分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节事旅游、会展旅游的紧密结合。扩展节事旅游在文化旅游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各种文化节的宣传,积极举办、承办各种公益活动和体育赛事;发挥会展旅游在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产业中的支撑作用。深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通过打造产业链实现与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各种条件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关人员应该从其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策略。

有关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八

甲方: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

经甲、乙双方协商,就乙方入股给甲方发展产业,甲、乙双方本着公平、平等、互利的原则订立合作协议如下:

第一条 乙方自愿入股甲方_________________公司,投入_____产业。

第二条 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_____万元。本次将公司资本金增加至_____万元人民币。公司现有股东实持资本金_____万元人民币,本次各股东出资额_____万元人民币,出资方式为:_________方式。投资各方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占股比例:

甲方以_____作为出资,出资额_____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_____%;

乙方以_____作为出资,出资额_____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_____%。

第三条 本协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1、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组成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投资各方承诺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法定代表人的担任和财务会计按照《公司法》等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制定。具体内容见有限责任公司章程。

2、投资各方的责任以其投入资金比例为限,各方的责任以各自对注册资本的出资为限。公司的税后利润按各方对注册资本出资的比例由各方分享。

3、公司增资扩股成立后,应当在_____天内到银行开设公司临时账户。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在公司临时账户开设后_____天内,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公司临时账户。

4、本协议各方未经其他各方书面同意不得擅自泄露本协议内容。

第四条 其他事项

1、成立公司筹备组,成员由各股东方派员组成,出任法人代表一方的股东代表为组长,组织起草申办设立公司的各类文件;

2、出任法人代表的股东方先行垫付筹办费用,公司设立后该费用由公司承担;

3、上述各股东方委托出任法人代表方代理申办公司的各项注册事宜。

第五条 本协议的修改、变更和终止

1、本协议一经签订,投资各方不得中途撤股、撤资,但允许投资各方之间或与其他投资股东实行购买、转让、合并等。

2、对本协议及其补充协议所作的任何修改、变更,须经投资各方共同在书面协议上签字方能生效。

第六条 违约责任

1、投资各方如有不按期履行本协议约定的出资义务的,则视作违约方单方终止本协议,其他守约方有权共同书面决定取消违约方的股东资格,违约方所出的投资金额将作为违约金赔偿给守约方;违约方未出资的,其他守约方有权共同书面决定取消违约方的股东资格,并有权按照违约方应当出资额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

2、投资各方如有违反本协议其他约定的,则视作违约方单方终止本协议,其他守约方有权共同书面决定取消违约方的股东资格,违约方所出的投资金额将作为违约金赔偿给守约方。

第七条 争议与解决方式

本协议在履行中发生的争议,应由甲乙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双方当事人同意采用以下第______种方式解决:

向_________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向_________人民法院起诉。

第八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投资各方另行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为本协议的有效组成内容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协议签订之前,各方之间所协商的任何协议内容与本协议内容有冲突的,以本协议所规定的内容为准。

第九条 本协议自投资各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一式___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

签字日期: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

有关产业路开挖施工协议书简短九

按照邵局长对云南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指示精神,中国旅游研究院组成了以戴斌院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对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全面调研。期间,专家组先后考察了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博集团、石林5a级旅游区以及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点)和企业,并召开3次座谈会广泛征询和听取了昆明市各级领导、主要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又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召开了2次内部研讨会,最终形成了《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主要成就

1、旅游业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51倍和1.52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以上,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1年,昆明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次突破百万大关,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00.4万人次,同比增长16.66%;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达4002.1万人次,同比增长15.29%。旅游总收入达到367.2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8.95%,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12.8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昆明市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旅游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作用稳步加强

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导向下,昆明市培育了一大批以石林、阳宗海为代表的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旅游区和以世博旅游集团为代表的具有较好投融资能力的产业主体,洲际、豪庭、豪生、希尔顿、索菲特、温德姆华美达等国际酒店品牌也相继落户昆明,昆明市成为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3月,全市投资额3亿元以上的开工在建重大旅游项目达23个,计划投资额6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37亿元。有力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当地老百姓的就业,旅游业在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

3、旅游业对“春城”城市形象品牌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昆明市在旅游业发展初期就在国内外游客认知体系中形成了“春城”的城市品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昆明市不断通过举办世博会、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方式,强化游客对这一品牌的认知。春城”、“好客春城”、“浪漫春城”等口号和四季如春的城市旅游形象不断在游客群中得到传播和强化。昆明市先后被评为“欧洲人最欢迎的中国旅游城市”、“ 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荣誉,知名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不断的得到提升。

4、旅游业成为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支撑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昆明新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南亚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一方面,昆明对省内西双版纳、丽江、腾冲等主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客源组织与输送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昆明作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的作用日益强化。另一方面,昆明市作为中国连接东亚大陆腹地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以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门户,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扩大昆明与东盟国家的联系,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作用持续加强

(二)主要经验

1、发挥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昆明市历届市委及政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并重的原则将旅游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并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要持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成立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等方式,发挥该机构的牵头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充分利用昆明作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旅游业改革发展先行先试权。这些措施为昆明市旅游业的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重视规划编制对旅游科学发展的指导功能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编制完成了《昆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项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方面统一了全市上下对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地位的认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昆明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发挥规划在整合资源,实现省会城市区域集散中心和“龙头”作用的同时,促进了昆明市与周边区域旅游合作,为云南在东南亚旅游圈、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圈、滇西北-川西南-藏东南旅游圈发挥主导作者用创造了条件,为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

3、持续通过重大事件推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自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以来,昆明积累了通过重大事件、节庆活动持续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除了两年一届的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之外,近年来,昆明市还通过承办2008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亚太旅游协会2008旅游战略论坛等大型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云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旅游魅力。以这些活动为契机,昆明市一方面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提升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4、不断寻求旅游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衔接

按照昆明市加快构建以“一湖四片”、“一主四辅”为骨架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新格局的空间布局,昆明市不断寻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功能完善与提升的衔接,城市旅游景观的打造与城市化过程的结合。先后打造城市南部湖滨旅游景观带和海埂、大渔两大旅游休闲度假片区以及城市北部的世博新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随着大量城市旅游新景观和新地标的出现,已经形成了“湖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独特城市景观,在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产品的同时,为昆明市民创造了游憩空间,创造了城景交融的和谐发展模式,并形成高原山水旅游城市建设的典范。

(一)面临的新形势

1、国家战略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定位提出新要求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云南省作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地位正式确立。随着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泛亚铁路和昆曼、昆仰公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将由我国国土的西南边缘变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印经济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昆明不仅要在省内经济发展中发挥省会城市的作用,更要在国家战略体系中承担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功能,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中不断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国民休闲福祉提升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功能完善提出新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更关注健康,更追求有益于身心的休闲度假旅游在成为新趋势的同时,也成为国民福祉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形

式,《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即将出台也将为这种福祉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昆明市在云南省旅游目的地体系中长期承担着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枢纽的功能,在国民休闲逐渐成为生活福祉的背景下,以往主要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吸引物服务的旅游发展目标,将向着同时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满意度共同提升的方向转变,昆明市旅游也发展面临着功能转型的任务。

3、市场需求多元化对昆明的城市旅游产品更新提出新要求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的旅游消费者正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个性化的旅游消费方式逐渐兴起,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大大增强,游客的出游方式逐渐形成了随团旅游、自驾车、自助游等多元化格局,旅游消费需求日益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昆明以“春城”的城市品牌著称,石林、世博园等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知名度较高,但随着休闲度假成为国民福祉提升的重要表现形式,由观光旅游独大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并存,由主要服务于外地游客向与市民共享将是未来昆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城市的休闲服务功能,昆明市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转变。

4、区域旅游竞争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市场拓展提出新要求

“十一五”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周边省份对旅游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昆明市的旅游业也面临着来自于省内外各种类型旅游目的地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四川省、广西省均将旅游业纳入到全省重要的产业形态中,不断开发出九寨沟、阳朔等新兴旅游产品,冲击着云南省既有的旅游市场格局。另一方面,随着丽江、腾冲等一大批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建设,昆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地位更加强化,进一步弱化了昆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昆明欲在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中占一席之地,面临强大的国内和省内竞争压力,需要适时调整旅游市场营销的方向和战略。

5、旅游投资不断加大改变昆明的城市旅游项目支撑体系

“十二五”时期,昆明市计划投资近千亿元,将一批经过长期建设、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品牌,整合提升或新兴开发为国际旅游精品,包括石林-九乡旅游区、昆明世博园及新区、环滇池旅游圈、昆明轿子雪山旅游区、阳宗海旅游度假区。将一批经过一定建设或已具备较好开发条件、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项目,培育提升或新建开发为全国旅游精品,包括五华环翠湖文化休闲旅游区、盘龙城市商务聚集区、官渡生态湿地公园旅游区、西山森林公园旅游区等。通过开展精品旅游吸引物建设工程,实施龙头项目带动战略,昆明市的核心旅游吸引物体系格局将面临重组,昆明市旅游业发展的市场支撑将发生重大变化。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昆明市是国家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实施的前沿,是联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各国家和地区的枢纽,是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的区域旅游中心。但一方面,受到出入境签证政策的限制,没有能够较好地发挥桥头堡的作用,融入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东南亚旅游的格局中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也没有理顺昆明旅游与各地州的旅游竞合关系,主要承担了全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建设和吸引力打造明显不足,甚至落后于一些地市州的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中心潜力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优势,龙头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差

以石林、世博园为代表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成为赴昆游客的首要旅游吸引物,并占据昆明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中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长期以来对观光旅游产品的路径依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城市旅游旅游综合吸引力的提升,造成旅游产品和项目结构单一,对“春城”的城市旅游品牌支撑不够等问题。随着市场资本的不断注入,尽管先后有滇池旅游度假区、阳宗海度假区等新兴旅游度假项目的不断出现,但这些品牌的影响力在昆明属于观光型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认知情况下,仍与石林、世博园等传统品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市场最终表现为留不住客人,单位游客的旅游花费较低,经济效益差。

3、产业要素发育不均衡,游客满意度水平有待提升

昆明市旅游业的各产业要素发育程度不一,呈现结构性失衡的状态。从调查结果来看,游客对昆明旅游的“吃、住、娱”认可度较高,但对“行、购、游”的认可度则较低,特别是对散客服务的满意度较差,对旅游性价比、旅行社、交通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景区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能力不强、购物环境差。315热线、人民网旅游投诉平台、各类微博等非官方渠道针对昆明市的投诉数量较多,投诉比率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样本城市中相对较高。尽管2010年以来,昆明市游客满意度呈现提升的趋势,但总体排名仍然不高,在样本城市仅处在中游位置,与知名旅游城市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4、缺少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配套与创新体系

缺少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配套与创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昆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旅游行政管理分属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和多个企业负责,各地区和部门之间

没有形成旅游资源统筹发展机制和发展利益共享体制,全市旅游业发展没有形成合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开放型旅游业的需要;二是旅游投融资体制僵化,缺乏全国一流的大型旅游集团公司和市场主体营造大型旅游发展平台,旅游业的综合投资能力较弱,产业整体素质较差,抵御各种类型似乎长风险的能力较差。

总体来看,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但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特别是在国家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桥头堡的战略体系下,昆明市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否顺应新形势对昆明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能否对发展中的问题适时解决,不但关乎到昆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关乎到云南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目标的实现,更关乎到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省会城市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省会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对全国类似区域的发展均具有显著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发展目标

依托气候和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构建以城市休闲、温泉度假、湖滨康疗、高原养生等为代表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观光、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打造国际化的高原湖泊型休闲旅游度假地和面向东南亚的世界城市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战略:统筹好四个关系

1、统筹好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以旅游业发展为纽带,带动和推进中国东盟旅游联盟的实施,切实发挥旅游业在推进“桥头堡”建设中的功能,将昆明市建设成为连接东盟旅游区和中国旅游圈的枢纽,以及东南亚、南亚地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将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国家战略转化为昆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区域发展优势。

2、统筹好资源、产品、市场、品牌的关系

充分利用气候和资源优势,面向昆明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双重需求,做好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滨湖度假旅游产品、康体养生旅游产品的系列开发。以这些产品的开发为契机,一方面积极打造

“春城”的城市品牌和形象,一方面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实现资源、产品、市场和品牌的衔接,构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释放。

3、统筹好产业集聚与项目雷同的关系

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项目落地要与市场需求规模相结合。一方面,把握好旅游集聚过程中的项目差异化发展,加强独特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拉动作用,实现旅游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使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布局由平铺向纵深转变。在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的同时,重视单体项目的细分市场开发和竞争力塑造,避免同质化发展。

4、统筹好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在政策制定、土地供给、空间配置上与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相结合,针对轿子山景区、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世博新区旅游改革试验区、凤龙湾等景区旅游开发给予相应的政策配套与资金扶持,在完善旅游区服务功能的同时,从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对滇池度假区、世博新区等进行开发规划,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关系。

(三)核心工程

1、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工程

理性引导大项目与大投资的差异化布局,通过大项目、龙头项目的带动,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在发挥集散中心功能的同时,强化昆明市作为目的地的功能。

一是从昆明旅游战略支撑板块的角度做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整体和专项规划。将滇池度假区内现有度假酒店、高尔夫和天堂岛会展旅游综合体等项目与西山文脉连接起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聚集人气,培育游客与市民共享的旅游空间。

二是做好阳宗海区块生活氛围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并完善与设计容量相符的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以昆明本地消费为基础做大市场,打造游客度假、市民共享的高原湖泊旅游度假地。 三是调整经营思路,重估世博园的土地价值,培育有特色的市民休闲载体,将该区域打造为昆明的城市会客厅,以满足中产阶层的休闲和商务需求,打造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2、品质提升工程

围绕市场推广和产品开发,挖掘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似性,提升与游客寻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品质。建立市委市政府统筹、部门和区、县联动的旅游市场规范和品质提升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转变工作方式,重点建设和完善面向散客市场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便民惠民服务等,提高游客满意度,把昆明打造成品质旅游的样本城市。

3、“主体”培育工程

培育本地旅游市场,以当地居民自助旅游方式为依据,面向当地居民家庭,开发家庭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整城市商业体系、餐饮体系、景区和公园体系,以适应游客及本地市场对观光需求的满足;依托都市休闲生活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观光、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培育大众旅游市场,以大众的、日常的、持续的消费支撑起战略性支柱产业。

4.国际化工程

发挥地缘优势,把握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政策机遇,以世界性的眼光运作昆明城市旅游,以文化的软实力培育和资源的硬基础建设为抓手,把昆明市打造成依托国内市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世界城市旅游目的地,实现昆明旅游的全面国际化发展。

1、在昆明面向西南桥头堡建设过程中旅游业作用的发挥给予宏观指导。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在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功能、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等给予昆明市更多的研究和指导,协助昆明市的旅游业积极融入东盟贸易区建设,特别是在昆明建设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会议会展中心过程中给予支持与帮助。

2、在昆明建设国际化高原湖泊型休闲旅游度假地过程中给予智力支持。帮助昆明市以及市内重点景区的旅游发展编制一套全面、系统的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在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昆明市支持和帮助。在合理引导旅游投资和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为昆明提供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

3、在昆明旅游市场规范和游客满意度提升过程中给与技术上的帮助。在国家旅游局进行的各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营销推广,以及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活动中为昆明提供便利。重点关注昆明市的旅游市场发展状况与旅游满意度监测,在技术上为昆明市游客满意度的提升提供指导。

4、在昆明旅游业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创新举措,特别是在旅游用地、旅游金融、旅游税收等方面的创新给予更多支持,并在出入境旅游政策方面帮助昆明市和云南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倾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