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产权改革调查报告范文汇总(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9:01:57 页码:11
2023年产权改革调查报告范文汇总(模板8篇)
2023-11-11 19:01:57    小编:ZTFB

撰写报告需要有较强的分析和组织能力,并能够准确把握读者的需求和背景知识。如何准备一份有效的报告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对报告写作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产权改革调查报告范文汇总篇一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农村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特别是因农村各类产权纠纷而引起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显现,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这类矛盾的现状,及时有效地化解这类矛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产权纠纷引起的社会矛盾的现状。

1、农民土地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惠农补贴的不断增加,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惜地意识日益增强,因而衍生相伴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退耕还林土地矛盾纠纷。少数农户由于外出打工,承包地由村或组集体安排给他人造林,现要求将林地收回;二是五保老人死亡,其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置引发纠纷;三是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少数村组干部或农户私自将土地出售给他人建房,由于未规范征地,少数农户没有权力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待遇;四是在承担农业税费期间,由于少数抛荒地无人承担税费,只好找人代耕,现抛荒人要地,代耕人不愿归还;五是农户间为便于耕作,自行将承包地互换,互换的土地被征用时,补偿费发放发生争议。

2、农民宅基地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法治村与村规民俗、历史现状的冲撞,农村宅基地纠纷正呈逐年增多之势。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使之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建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因为排水、通风、采光或多出一个边、多占一个沿等影响邻里团结,发生争执,严重的可引起械斗事件。三是城镇周边村庄“外嫁女”不走,要求宅基地产生的纠纷;四是农村宅基地多未办理宅基地使用权证,拆迁安置和置换城镇住房缺少依据。

3、林权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一是村民与乡镇村的纠纷,主要是渠道、公路边的树木,曾经有(路、渠)树随田走的说法,但是有的乡镇或村是集体安排专人管护的,在采伐时就发生了争利问题;二是农户与农户的纠纷,多是由于林业“三定”时期工作不细,造成边界线模糊,权属不清引起的;三是抛荒地退耕还林的纠纷,主要是原承包者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实施退耕还林者具有林木所有权,原承包者要求收回土地时,林权处置难。

4、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一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界定不清。有些小型水利设施由几家农户管理,有些由村民小组管理,有些是村集体管理,但大多所有权和责任主体不明确,特别是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工程更是无人问津。二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责任主体不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使用、管理、维护,理应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但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并不明确。我县的小型水利工程分别由水务部门、镇、村或农户管理使用,难免出现放公家水灌私家田、重使用轻维护的局面,导致这些工程有人用无人管,有人受益无人担责。三是农村小型水利承包产生的矛盾,塘坝承包存在养殖与农田用水的矛盾,电灌站承包存在供水与收费、供水不及时的矛盾。

二、当前农村产权纠纷引起的社会矛盾的主要成因。

社会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过于片面化,催生矛盾隐患。以土地承包为重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思想意识大大增强,一些农民、行政村、企业管理人员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擅自违约,不履行经济合同或协议,甚至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有的基层单位和行政组织为谋求小集体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群众的感情,在公民、企事业单位、基层行政组织之间埋下了引发矛盾纠纷的隐患。

2、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干群隔阂加深。有的基层干部素质较低,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正当要求置若芒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甚至酿成严重事件。有的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没有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态度强硬,作风蛮横,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从而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好影响。

3、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引发上访事件。对出现的工程建设征占地补偿、房屋拆迁、突发性重大事故等,处理得不够及时、公正和彻底,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等问题处理不公;对企业与驻地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协调不力,处理不当等等。对于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妥而引发了不少上访事件。

4、解决“三农”问题的惠农政策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对山林、土地倍加珍惜,一些原弃耕、转包、出租土地的农户强烈要求收回原管理使用权,而现拥有土地管理使用权的农户又不愿返还,因此导致此类纠纷的现象普遍高涨。

三、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1、健全教育管理机制。

一是要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二是要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开展政策法规教育,使农村干部能依法管理、依法自律,广大农民依法参与社会事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三是要规范干部行为。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规范其行政行为和办事行为,杜绝滥用职权、违法行政、违规办事、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现象发生,牢固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切实加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

2.健全民意表达机制。

一是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广泛征求和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减少和防止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渠道。

3、充分发挥村级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

一要建立调解组织。组建有村组干部和“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族长、老军人)参加的.村级调解委员会,县、乡都要成立服务中心,确立专门办事机构和人员,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调处机制。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因被征地、承包土地、宅基地、林地权属和小型水利等易发生的纠纷且容易激化的特点,经常深入村、户,认真排查摸底,发现有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预案,并探索新形势下调解的方法和手段。三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各级司法调解中心和调委会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力量和第一道防线,特别是村级调委会要立足广大农村,最大限度地做好各类简单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4、健全超前联动机制。

一是预警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安、信访和司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信息网络体系的作用,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及时掌握苗头动向,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信息;二是排查机制。实行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化解;三是调处机制。要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处和诉讼调解等多种方式,实行综合治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内部。四是包案机制。要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

5、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

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出现和发生,都与本单位、本部门有着必然的联系。对辖区内出现的矛盾纠纷,要依靠富有正义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以及相关部门,及时做好纠纷化解工作;对出现在不同单位和部门间的纠纷要搞好相互协调与配合,主动沟通情况信息,共同做好纠纷化解工作;对于出现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在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农业部门要加强土地承包和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林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退耕还林土地及其林权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

规划部门要在全县村庄布点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尽快形成村庄建设平面图和说明书以及统一住宅式样,为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奠定基础;国土部门要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积极主动地做好农村宅基地和土地征用补偿费发放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落实乡镇、村和土地管理部门的责任,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审批宅基地,处理好农村宅基地和土地征用补偿费发放纠纷;水务部门要做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界定工作,明确其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的责任主体,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水利设施产权和供用水方面的矛盾纠纷。

6、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矛盾纠纷发生地的责任,并相应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负总责。对责任心差、作风浮夸、敷衍了事、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先评模、提拔任用和晋升晋级资格,并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

产权改革调查报告范文汇总篇二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20**年末,全省有市级联社2家,县(市、区)联社81家,农村信用社983家,信用分社2528家,储蓄所580家,信用服务站5251家,机构遍及全省各城乡,为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地位与作用。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坚持立足农村,定位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通过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建立“信用村”等方式,解决不同层次农户的贷款需求,拓宽农业、农村和农民(以下简称“三农”)的金融服务空间,现已成为浙江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1、农业贷款的主要来源。自与农业银行“行社脱钩”以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8349.8亿元,其中发放纯农业贷款1027.2亿元。截至11月末,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567亿元和915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同类贷款余额的91.27%和81.23%。特别自以来,浙江省农业贷款新增额基本由农村信用社提供,成为浙江省农业贷款的主要来源。

2、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柱。在浙江省81家县(市)联社(其中农村合作银行1家)中,存款规模超100亿元的联社有5家,50-100亿元的联社有4家,20-50亿元的联社有31家。这些联社的存贷款总量占当地存贷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及时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已成为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柱。

(二)经营情况。

自组建以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大力开拓各项业务,存贷款余额不断增长,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1、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底,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2399.6亿元,比19底“行社脱钩”时增加1707.6亿元,增长246.76%,比底增加545.1亿元,同比(20增加337.6亿元)增长61.46%;贷款余额1802.9亿元,比年底增加1272.9亿元,增长240.16%,比年底增加464.3亿元,同比(2002年增加254.8亿元)增长82.22%。据统计,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均列全省金融机构第二位,仅次于工商银行;与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相比,仅次于广东省。

2、经营效益逐年好转。2002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消化9亿元历史呆账损失的基础上,实现账面利润5.31亿元,年又有较大幅度上升,账面盈利达12.24亿元,同比增长130.51%。2003年,在浙江省1064家农村信用社中,实现盈利的信用社1030家,占比达96.8%。另据调查,浙江省2003年账面盈利的农村信用社增盈84.78%、亏损信用社减亏60.96%,呈现出经营效益逐年好转的良好态势。

(三)资产状况。

在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的基础上,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按照监管部门要求,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规范内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上,并已初见成效。

1、资产质量有所改善。自“行社脱钩”以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逐步加大了控制金融风险、规范信贷管理的力度,其不良贷款率已从底的25.42%下降到2003年11月底的9.44%,—2003年连续三年实现不良贷款绝对额、比率“双降”。截至2003年11月底,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为170.8亿元,比2002年末下降11.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9.44%,同比下降4.18个百分点;抵贷资产为33.3亿元,同比下降1.7亿元;抵贷资产占贷款比率为1.84%,同比下降0.77个百分点。

2、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目前,浙江省正在实施辖内信用社的增资扩股计划,预计经过2-3年的努力,在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专项票据(银监会2003年批复额度为37.85亿元)等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增资扩股,资本充足率将会有所提高。据初步测算,2002年底,专项票据未置换前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3.68%,其中有9家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达到8%,专项票据置换后资本充足率上升为5.61%,其中有10家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达到8%。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浙江省仍有部分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过低。例如,在专项票据未置换前,有13家县(市、区)级信用联社资本充足率为-10.62%,专项票据置换后虽有所改善,但仍为负值(-2.91%)。

二、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案、进展及问题。

虽然近几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逐渐好转,但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无论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为“三农”服务要求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浙江省按照《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方案,并逐步推开。

(一)改革方案。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主要包括整体目标、产权制度、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

1、整体目标。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整体目标是:采取产权制度改革一次到位、组织形式改革分阶段实施的办法,经过三到五年时间,形成以农村合作银行为主体、一级法人为补充的股份合作制金融体系。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实行一步到位的股份合作制。在组织形式改革上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采取农村合作银行、统一法人、二级法人三种模式;在第二阶段,一级法人升级为农村合作银行,二级法人升级为一级法人或农村合作银行,最终形成以农村合作银行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合作制金融体系。

2、产权制度。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是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引入股份制,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既解决传统合作制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又防止股份制过分追求赢利最大化、可能偏离为农服务宗旨的倾向,使信用社产权关系得到明晰,监督约束机制得到强化。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社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3、组织形式。根据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组织形式分三种类型:(1)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在经济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符合《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条件的县(市、区),组建农村合作银行。(2)实行县级联社统一法人。在人口较稠密、信用社经营状况较好、符合《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指导意见》条件的县(市、区),撤销乡(镇)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实行县级联社统一法人。(3)保留现有信用社的两级法人体制。浙江省约有该类信用社10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合作制,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条件成熟后实行联社统一法人。

4、法人治理结构。针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三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还未建立或流于形式的现状,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目标是:健全股东(社员)代表大会、董(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规范各自的职责和议事规程,建立相互制衡的内控机制。在具体实施中,结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特点,按农民(含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员工代表3:3:2的比例组建股东(社员)代表大会,按农民(含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员工代表4:4:3的比例组建董(理)事会。

(二)改革进展。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从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两个方面展开。

1、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由省级政府。为达到此目标,浙江省将成立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并在市级设立派出机构。省联社在省政府领导下,履行行业管理职能,负责对全省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同时,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级地方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批准的业务范围,为全省信用社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在时间安排上,浙江省争取上半年前完成省联社的组建工作,随后在11个市设立派出机构。

2、产权制度改革。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组织准备阶段;二是实施阶段;三是完善提高阶段。

目前,组织准备阶段基本完成,已进入实施阶段(2003年11月1日-月31日)。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三批组建农村合作银行xx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第一批,选择萧山、义乌、瑞安3个县(市、区)的农村信用社先组建农村合作银行,选择德清、龙游、奉化3个县(市)的农村信用社实行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的试点,争取年完成组建工作。第二批,2004年上半年完成10家农村合作银行、20家一级法人的组建工作。全省10余个暂时保留两级法人体制的县(市、区)农村信用联社,2004年上半年完成规范工作。第三批,其余30余个县(市、区)农村信用社,在2004年底前建成农村合作银行10家、一级法人20家。

实施阶段基本完成后,进入完善提高阶段(1月1日-12月31日)。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完善,指导与督促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的经营机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将20家左右符合农村合作银行条件的统一法人信用联社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两级法人的信用社全部向统一法人信用联社过渡。

(三)现存问题。

由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是小法人金融机构,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包袱、自身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历史包袱沉重。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自组建以来,几经体制变迁,形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调查显示,至2002年末,浙江省有552家农村信用社有亏损挂账,挂账亏损额达20.2亿元,占比52%,亏损信用社138家,亏损额16693万元;至2003年末,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累计亏损挂账仍有约19.4亿元,亏损信用社仍有34家,亏损额6517万元。这些历史包袱不解决,将直接影响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而如此沉重的历史包袱,完全靠信用社自身消化难度很大。对此,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强烈要求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消除历史包袱、化解经营风险。

2、不良资产相对较高。由于长期担负服务“三农”的政策性任务,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积淀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就其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国家政策强行并给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二是为了发展乡镇企业,地方政府要求信用社贷款所造成的不良资产;三是将农村基金会并入信用社所产生的.不良资产。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11月末,浙江省仍有高风险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二呆贷款超30%、备付金比例低于1%)163家,占比为15%;账面资不抵债的信用社141家,资不抵债金额18.95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9.44%,相对于浙江省金融机构平均水平4.47%来说,不良贷款比率仍处于高位,若进行五级分类试点和推广,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率还会大幅增加。

3、产权处置困难。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据调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一般由农民、乡镇私营企业入股组成,但这些股份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基本不参与经营管理,入股实际上已演变为“存款”,社员没有独立产权,不符合产权明晰条件下“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此外,由于长期忽视农村信用社社员的股权,不分红或少分红,信用社盈利大多转化为集体积累,而按照现行制度,集体形成的积累不可分割,这部分资本金应由谁来代表的问题,始终没有明确,客观上造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处置困难的状况。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

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律规定仍停留在条例、规定的层面上,如《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等,这些行政法规法律层次较低、法律效力较弱,缺乏一定的权威性。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业和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现有法律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求,急需有关部门制定《合作金融法》、《合作金融企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进一步明确农村信用社金融法律地位,彻底实现由行政命令直接指挥向依法实施金融监管的根本转变,维护农村信用社、社员及客户的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农村信用社坚持合作制、兼顾商业化,支持其自主经营,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集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于一体的农村信用社,不仅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而且自身也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因此,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的步伐:(1)继续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2)改变邮政储蓄转移农村资金的作法,结合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将邮政储蓄资金通过市场机制保留在农村或投入农村经济发展中。(3)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等,保障农户存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分散农村信贷风险。(4)参考其他国家“社区再投资法”的做法,鼓励有关金融机构将从农村社区吸收的资金部分用于本社区,积极探索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金融产品。

(三)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在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渡时期,监管部门要注意防范和处置信用社风险,研究建立突发性风险的应急处理机制,特别对可能出现支付风险的信用社,要及时提出处置预案。(1)建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监测系统,根据不同资金需求和资金性质,因地制宜地制定信贷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开发信贷管理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动态,做好贷前调查和贷后的跟踪检查。(2)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部分由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提高农村信贷资金整体营运效益和农村金融业自我修复能力。(3)农村信用社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要积极适应监管体制的改革,坚持按照依法合规经营的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证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保证农村存款人的合法利益,可考虑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后,在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试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先天弱势,政府部门应该从发展地方经济和保持农村稳定的大局出发,重视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努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要取消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不合理的歧视政策和限制措施,允许一些专项资金等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平等待遇。(2)尽快落实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运用再贷款和财政政策等手段,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和亏损挂账处置,建立农村信贷资金保障机制并优化社会信用环境。(3)适当放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范围,允许其在城市增设营业网点,吸收城市资金反哺农村经济。

(五)构建新型产权形式。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关键在于构建新型产权形式,明晰产权关系,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信用社产权的改革,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革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产权制度的组织形式,应该因地制宜,一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二是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可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xx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三是在其他地区,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通过降格、合并等手段,加大对高风险信用社兼并和重组的步伐,对少数严重资不抵债、机构设置在城区或城郊、支农服务需求较少的信用社,可考虑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

(六)理顺监督管理体制。

为配合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完善“银监会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自主经营”的“三位一体”监督管理体制,需要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创新。(1)根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精神,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与“监管”将首次分别由省级政府和银监会两个部门承担,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双方应当恪守各自的职责,既不推诿,又不“越界”,并且互相支持,对一些重大的棘手问题要协商解决。(2)为防止由于设立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可能带来的行政管理权对所有权的侵犯,在成立省联社的同时,可组建全国性的农村信用社协会,协调各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之间,农村信用社系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农村信用社的顺利转轨。(3)农村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后,为进一步理顺农村信用社资产财务监管体制,应改变目前由国家税务局管理农村信用社财务的状况,信用社执行财政部统一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明确各级财政部门为其财政财务主管机构,税务部门只负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关税收政策。

产权改革调查报告范文汇总篇三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因当时环境因素一直滞后,但从20**年开始,连续三年实现盈利,今年1—9月盈利额居全省之首。是什么原因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的变化在于改革彻底,管理规范,这是他们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最大秘诀。

一、彻底改革,甩掉企业包袱。

1、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第一轮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为妥善解决好“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做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粮食局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改革方案,采取“三公开、七上墙”的办法,做到政策透明,操作规范,职工放心。全系统1459名干部职工实行全体起立,全部转换身份,内退、协保人员一次性解决,不留任何后遗症。重新竞聘上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职工,都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上岗风险金(企业法人交6万元、职工交3万元),存入银行专户。

2、撤并重组,整合企业优势资源。20**年,**粮食局下决心将原有的33个独立核算的乡镇粮站和粮库合并为6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县局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从原法定代表人中择优选聘6位经理,原33个粮站法人资格保留,经理受县局委托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统一协调和监管。管理费用由县局统一支付,不增加企业负担。这样既将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从烦琐的企业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上,又将原先因分散经营造成的经营成本降了下来。

3、由原来单向购销变为政策性经营与市场化运作两条腿走路,确保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在今年小麦最低价收购期间,**粮食系统将所有经营性业务全部甩开,把工作重点全部放在托市粮收购上,及时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想方设法增加仓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踊跃售粮的需求。316名粮食职工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购粮食20。2万吨,每个职工平均收购粮食600多吨。其中鲁口镇、半岗镇、江店镇三家粮站收购量均超过1万吨。全县托市小麦收购量占总产量的一半。全县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既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也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重新树立了粮食企业新形象,提升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

二、规范管理,增强企业活力。

1、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出效益,这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粮食局长期坚持企业会计互审制度,重点加强对货币资金、粮食存货和出入库、费用支出的管理。明确规定:企业生产性费用超1000元、非生产性支出超500元的,一律先写出报告并附预算,报县局财务股审核,经局领导班子研究批准后方可开支。并积极配合公、检、法和纪委对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各粮食购销企业负责人能够与县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在20**年和20**年的企业超利润分配方案实施中,各企业法定代表人应得的奖金,并没有装进自己的腰包,而是全部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中,加大粮站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标准仓房,维修老仓,硬化地面,添置地磅和输送机,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实行目标管理,执行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分配制度。县局与各粮站实行目标管理,由粮站进行独立核算,每月向公司报账,再由公司季度汇总后报县局。购销企业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根据贡献大小来确定收入高低。公司经理和粮站站长可高于普通员工工资3—5倍。各独立核算企业每年要向县局交纳一定数量的经营风险金。对完不成指标的从风险金中扣除,超过利润指标的实行等级分配,超过部分的20%用于企业积累,40%奖给法人代表,40%由法人代表支配给职工。通过目标管理,全系统干部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较改革前平均增长一倍以上。鲁口粮站职工收入20**年和20**年分别达到1万元和2万元以上。但也有部分粮站因经营不善形成亏损的,亏损单位站长风险金由县局扣除。县局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那些创新能力不强,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淘汰出局,让优势企业扩大经营地盘,最终让企业活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3、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搞活粮食经营。20**年和20**年,各粮食购销企业及时捕捉粮食市场信息,坚持常年常时收购,科学把握收购价格,创新收购方式,扩大订单粮食收购,调动农村粮食经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抓住粮源。坚持快购快销,外购外销,委托收购等方式,扩大粮食经营量。以量取胜,以质取胜,以效取胜,让粮食企业尝到了改革的甜头。20**年全县收购粮食11。6万吨,销售11。6万吨,实现利润1**万元。20**年收购粮食9。9万吨,销售9。3万吨,实现利润38万元。今年受政策性粮食托市收购的拉动,至10月底,已实现利润884万元,居全省首位。

产权改革调查报告范文汇总篇四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因当时环境因素一直滞后,但从20**年开始,连续三年实现盈利,今年1-9月盈利额居全省之首。是什么原因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的变化在于改革彻底,管理规范,这是他们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最大秘诀。

一、彻底改革,甩掉企业包袱。

1、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第一轮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为妥善解决好“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做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粮食局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改革方案,采取“三公开、七上墙”的办法,做到政策透明,操作规范,职工放心。全系统1459名干部职工实行全体起立,全部转换身份,内退、协保人员一次性解决,不留任何后遗症。重新竞聘上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职工,都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上岗风险金(企业法人交6万元、职工交3万元),存入银行专户。

2、撤并重组,整合企业优势资源。20**年,**粮食局下决心将原有的33个独立核算的乡镇粮站和粮库合并为6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县局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从原法定代表人中择优选聘6位经理,原33个粮站法人资格保留,经理受县局委托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统一协调和监管。管理费用由县局统一支付,不增加企业负担。这样既将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从烦琐的企业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上,又将原先因分散经营造成的经营成本降了下来。

3、由原来单向购销变为政策性经营与市场化运作两条腿走路,确保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在今年小麦最低价收购期间,颍上县粮食系统将所有经营性业务全部甩开,把工作重点全部放在托市粮收购上,及时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想方设法增加仓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踊跃售粮的需求。316名粮食职工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购粮食20.2万吨,每个职工平均收购粮食600多吨。其中鲁口镇、半岗镇、江店镇三家粮站收购量均超过1万吨。全县托市小麦收购量占总产量的一半。全县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既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也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重新树立了粮食企业新形象,提升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

二、规范管理,增强企业活力。

1、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出效益,这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颍上县粮食局长期坚持企业会计互审制度,重点加强对货币资金、粮食存货和出入库、费用支出的管理。明确规定:企业生产性费用超1000元、非生产性支出超500元的,一律先写出报告并附预算,报县局财务股审核,经局领导班子研究批准后方可开支。并积极配合公、检、法和纪委对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各粮食购销企业负责人能够与县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在和的企业超利润分配方案实施中,各企业法定代表人应得的奖金,并没有装进自己的腰包,而是全部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中,加大粮站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标准仓房,维修老仓,硬化地面,添置地磅和输送机,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实行目标管理,执行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分配制度。县局与各粮站实行目标管理,由粮站进行独立核算,每月向公司报账,再由公司季度汇总后报县局。购销企业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根据贡献大小来确定收入高低。公司经理和粮站站长可高于普通员工工资3—5倍。各独立核算企业每年要向县局交纳一定数量的经营风险金。对完不成指标的`从风险金中扣除,超过利润指标的实行等级分配,超过部分的20%用于企业积累,40%奖给法人代表,40%由法人代表支配给职工。通过目标管理,全系统干部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较改革前平均增长一倍以上。鲁口粮站职工收入20和20分别达到1万元和2万元以上。但也有部分粮站因经营不善形成亏损的,亏损单位站长风险金由县局扣除。县局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那些创新能力不强,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淘汰出局,让优势企业扩大经营地盘,最终让企业活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3、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搞活粮食经营。年和年,各粮食购销企业及时捕捉粮食市场信息,坚持常年常时收购,科学把握收购价格,创新收购方式,扩大订单粮食收购,调动农村粮食经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抓住粮源。坚持快购快销,外购外销,委托收购等方式,扩大粮食经营量。以量取胜,以质取胜,以效取胜,让粮食企业尝到了改革的甜头。2004年全县收购粮食11.6万吨,销售11.6万吨,实现利润104万元。2005年收购粮食9.9万吨,销售9.3万吨,实现利润38万元。今年受政策性粮食托市收购的拉动,至10月底,已实现利润884万元,居全省首位。

产权改革调查报告范文汇总篇五

一、济源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主要做法。

(1)健全体制机制。成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分管金融、土地、城建、农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金融办、国土、农业、林业、住建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各职能部门、镇(街道)和行政村也相应成立了改革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实施和监督本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台帐管理制度、工作督查制度等一系列工作推动机制,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2)规范操作程序。一是出台《济源市农村产权确权工作流程》、《济源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具体工作推进的规范性文件,确保改革工作符合政策要求和法定程序。二是理出“七步56字工作法”并在全市推广实施。即: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开展培训;收集资料,确认权属;实地调查,测量成图;张榜公示,填写表证;整理资料,分级建档。

(3)试点先行。坚持区分轻重缓急、因地因村制宜、分步组织实施,在试点基础上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在改革试点的布局上,重点突出不同地区试点在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和试点结果的可推广性。如:在全市选取了10个行政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按照“有法依法、有政策按政策”的原则,兼顾集体与经济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积极开展资产清理核实、资产量化折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等工作。

农户流转的家庭承包地如何确权?对出嫁女和入赘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登记?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解决办法;结合政策法规,编写出《济源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知识问答》,让基层干部在推进确权颁证工作中有据可依,让群众明白确权颁证工作的内容、流程和意义。

(5)完善配套政策。一是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年5月,河南省首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济源挂牌。该中心实行监督管理、交易规则、信息发布、交易鉴证、收费标准、平台建设“六统一”管理模式,建立覆盖全市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房屋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等;探索土地与农村金融结合的“土地信托”模式。济源市与中信信托公司合作成立“中信-济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是河南省首单土地流转信托项目。

2、取得的成效。

(1)明确了农村“六权”归属。2014年底,全市“六权”确权颁证已完成83.19%.其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已全部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完成78.2%,宅基地上房屋确权已完成近6万户。通过确权颁证,解决了农村产权明晰问题,实现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使长期难以流转的生产要素实现了流转。

(2)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权颁证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培育了一大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了良种良法的示范应用,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目前,济源市耕地流转率达83.9%,53个村实现了整村流转,千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1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80家,农业龙头企业57家。

(3)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和都市农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特别是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成立,建成覆盖全市的农村产权交易网络,为大中型企业介入农业提供了便捷规范的服务平台。

二、济源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产权评估机制不健全。

目前针对农村市场的专业评估机构较少,加之符合农村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农村产权评估难度较大,评估收费普遍偏高。由于正规评估机构收费较高,一些村在推进股份经济合作制时没有能力承担高额的评估费,导致评估中缺乏科学度量标准,主观判断成分多、随意性大,产生估值不准的问题。

2、产权交易平台不统一。

目前涉及农村产权交易的部门较多,土地、农业、林业等部门都有自己的交易流转平台,普遍存在信息发布渠道有限、交易范围小、交易总量小、交易规则不统一、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增加了产权交易成本,制约了农村产权交易发展,影响了农民通过产权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

3、部分农村产权主体不明晰。

因历史、主观等原因,部分产权在确权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由于继承、分家、结婚等原因,存在一些一户多宅及不符合房屋建设标准的现象;由于农村人口更迭、以前产权意识淡薄等,造成农村房屋的权属不清,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三、推进济源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1、培育和发展农村产权评估机构。

制定前瞻可行的产权评估指引,通过市场交易的试错更正,最终形成具有市场公信力、客观反映产权价值的评估标准和体系。要发挥评估的关键作用,必须注重两个认可。一是注重农民认可,可通过行业部门出具指导性意见和评估办法,农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民主讨论自评,决定资产价值;二是注重金融部门认可,在群众自评的基础上,让金融部门全程参与,认真参与资产评估核定,并最终认可评估结果。

2、建立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建立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农村房屋租赁、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转让、农机具交易、知识产权转让等各项农村产权交易统一到一个平台上,不再重复建设各职能部门的交易平台。加快本地产权交易平台与其他地市、省级产权交易平台联网运行,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农村产权在更大范围的交易流转。

3、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建议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补偿因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产生的不良贷款损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和支持已经出台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相关办法的农业银行积极开展相关业务,鼓励和引导各商业银行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金融服务。探索农民合作社联合会担保贷款机制,培育发展农村互助担保。

4、建立健全风险共担机制。

要确保农村产权经济价值的实现,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是必要保证,可以借鉴成都和重庆的成功经验。成都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和“小城镇投资公司”,用政府有限的启动资金撬动金融及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庆的“八大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障改革的快速推进。济源除了充分发挥好“土地信托”模式的优势外,可以根据实际成立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开展抵押担保业务,从而撬动银行资金。

产权改革调查报告范文汇总篇六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因当时环境因素一直滞后,但从20**年开始,连续三年实现盈利,今年1-9月盈利额居全省之首。是什么原因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的变化在于改革彻底,管理规范,这是他们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最大秘诀。

1、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第一轮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为妥善解决好“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做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粮食局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改革方案,采取“三公开、七上墙”的办法,做到政策透明,操作规范,职工放心。全系统1459名干部职工实行全体起立,全部转换身份,内退、协保人员一次性解决,不留任何后遗症。重新竞聘上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职工,都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上岗风险金(企业法人交6万元、职工交3万元),存入银行专户。

2、撤并重组,整合企业优势资源。20**年,**粮食局下决心将原有的33个独立核算的乡镇粮站和粮库合并为6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县局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从原法定代表人中择优选聘6位经理,原33个粮站法人资格保留,经理受县局委托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统一协调和监管。管理费用由县局统一支付,不增加企业负担。这样既将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从烦琐的企业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上,又将原先因分散经营造成的经营成本降了下来。

产权改革调查报告范文汇总篇七

农村产权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林业产权、水利产权等等。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和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提和核心,能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将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湖南省xx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2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5个农林场、958个行政村(居委会),共有人口105万人,其中乡村(含农村集镇)人口90万人;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2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53万多亩。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市相关调研要求,该县于8月中旬针对全县农村产权交易改革总体情况开展了综合调研。

一、xx县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及改革成效。

(一)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政策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对于制止耕地抛荒,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以来,xx县基本上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换证工作,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规范土地流转交易打下了基础。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推进,xx县土地流转呈现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的良好态势。去年该县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22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2%,并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集体经济带动型、种养能手带动型和社会资本带动型等多类流转典型。

(二)关于林业产权改革。从1986年开始,xx县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开始购买或承包集体所有的“四荒”地;特别是1990年前后,由于果品价格较高,政府针对拍卖、承包“四荒”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林成为当时林业生产的主流,联户、大户纷纷承包“四荒”地种树栽果,以拍卖制、大户承包发展经济林为标志的林权交易得到较快发展。该县于20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确立了集体山林的经营主体,明晰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了经营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激发了广大林农和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使森林资源的潜力得到释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该县林地流转逐渐规范,林权交易愈加频繁,以家庭承包、大户承包、股份制为主要经营形式的林权交易步入快速发展新时期。通过林权交易,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盘活了林地和“四荒”地资源,提高了林业管理水平,促进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三)关于小型水利产权改革。xx县拥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7.4万处,其中小型水库218座、小型河坝167座、山平塘7.33万口。这些工程大多兴建于六、七十年代,经过多年运行,病险加剧,效益衰减。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不清晰、管护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到位的问题非常突出。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出台了《xx县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调动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深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改革面达到了90%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深化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活化了运行机制,充分挖掘了水利工程潜力,盘活了水利存量资产,拓展了水利投资渠道,减轻了政府负担。工程的防洪灌溉效益逐步恢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近两年来,通过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全县共转让8600口山塘和82座小型水库的经营权,置换资金6300万元,促进了工程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这几年该县实施的山平塘清淤扩容项目,其中群众自筹资金大部分是通过山塘经营权置换得来的。

(四)关于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制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房屋产权产易日益频繁。历年来,xx县农村办理交易过户手续达2300多户,其中以白水镇和黎家坪镇居多。但是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农村房屋交易办理过户手续资料不全。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支持,目前还不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交易。但实际上,县国土局在办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业务时,存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和转让等情况。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和《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本着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原则和标准,该县允许农村居民继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根据“房随地走”或“地随房走”的原则,在房屋产权发生转移时土地使用权一并转移。根据《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非农户口人员不能享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因此,因读书、招工、招干、参军等情况而户口“农转非”的人员不能继承和享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二、xx县农村产权交易的特点。

(一)产权交易形式呈现多样化。当前,xx县农村产权交易形式多样,主要有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原先主要是代耕代种、互换、转让的'形式,目前发展为包括委托转包、租赁和入股等多种形式,其中代耕代种占52%,租赁占12%,转包占21%,互换占7%,转让占3%,入股占1%,其他形式占4%。土地流转对象也趋于多元化,从最初在本村农户之间流转逐步流向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业大户和城镇居民等对象。通过土地流转,全县承包稻田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300余户,共承包稻田2.78万亩;承包稻田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51户;承包稻田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18户;特别是种粮面积达千亩以上的大户有2户,即大忠桥镇邓东胜和浙江老板项兆旺,其中项兆旺在三口塘镇租种稻田面积达2300亩。林权交易主要形式有承包、拍卖、抵押、股份合作、租赁等,交易双方多以签订协议的方式转让。如湖北凯迪公司通过租赁的方式从该县流转大量林地从事生物能源开发;八宝油茶专业合作社以与群众股份合作的形式,集中林地发展油茶产业;造林大户刘和平以承包的方式在文明铺镇同德堂等村流转近万亩林地打造油茶和速丰林基地。香港老板施长城在三口塘、大忠桥、观音滩等三镇16个村流转林地1.1万亩,高标准规模种植良种油茶6500亩,成立湖南唐家山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造林大户李勇等人在八宝镇流转山林5000多亩,年均新造油茶1000亩以上;造林大户于忠良近2年来在观音滩、大忠桥等镇流转林地多亩,打造速丰林基地。公司和大户挑起了全县造林绿化的大梁,成为生态建设生力军。农村水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放开使用权,搞好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了滚动发展。例如20文明铺镇净龙庵村采取互利互惠的办法,利用出租山塘给老板养鱼30年的条件,吸引老板投资70万元兴建了3口蓄水6万方的骨干塘,实现了水利与养殖双赢。新建水利工程所有权主体可以自主选择承包等方式管理,如去年该县实施的小农水重点县工程产权全部移交给了双牌灌区三口塘农民用水协会。

产权改革调查报告范文汇总篇八

(1)产生问题的原因。

近两年来,因我县柑橘黄龙病爆发,大量果农因此造成收入锐减,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保持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2、有利于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3)初步对策。

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民,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

2、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简化农村房屋办理产权证的程序,完成房屋、土地的确权登记。

3、有序引导农民发展经济效益高、投资周期短的种植、养殖业,鼓励农民在城区组建加工或服务企业。

4、加大资金、政策帮扶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在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5、加大柑橘黄龙病防控力度。

二、如何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1)产生征地拆迁工作难的原因。

1、被征地拆迁户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被征地拆迁人希望通过征地拆迁使原有财产增值,有的甚至搞突击加层、突击装修、突击建设、突击种植,也有一些被拆迁户存持久战心理,认为拖到最后实施主体会妥协,补偿金额会上调;有的缺法律意识,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按法律程序进行维权行动,采取过激行为阻挠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2、被征地拆迁户补偿要求过高。一些被征地拆迁户利益期望值不断膨胀,对政府不断增加的补偿要求,仍然漫天要价,向政府提出超乎常规的补偿要求,政府无法也不可能满足其要求。

3、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难于形成合力。

4、舆论引导失当,放大“强拆”问题的严重性。

(2)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有利于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3、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

4、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

5、有利于规范管理。

(3)初步对策。

1、完善政府统一标准,切实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2、正确引导媒体的舆论导向;。

3、依法精简审批事项;。

4、加大“两违”治理的力度;。

5、创新征地拆迁新模式;。

6、加大失地农民的政策保障。

三、如何加强城区社会治理。

(1)产生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激增,对社会管理造成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对城区社会管理工作重要性人认识不足。

2、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的城区社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制约了城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基层组织设置不合理。一是社区居委会设置少,管辖范围大;二是社区居委会的人员编制少,经费不足。

(2)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区市容环境。

2、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有利于城市管理步入规范轨道。

(3)初步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对城区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

2、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强化镇政府对城区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打破条块分割、多元管理格局,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通过理顺体制,建立责权统一、配合协调、运作高效的城区社会管理体制。

3、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夯实城区社会管理基础。一是调整居委会设置,按照有利于社会管理,方便生活,资源利用和工作效率提高的原则,适当调整居委会管辖范围,在左岸香桂等新建住宅小区增设居委会;二是增加居委会的经费预算,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三是在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开发商留足社区管理的办公用房,提高工作效率。

4、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和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