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7:20:13 页码:13
2023年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汇总12篇)
2023-11-20 17:20:13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写总结时要求明确目标,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观地进行总结。学习他人的总结范文,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一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开发的角度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并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读图,最终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类型构成上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其基础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同时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材在第三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制定法规、“开源节流”和保护建设,尤其介绍了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这是对待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的最积极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对土地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法建议。

由于初中地理不要求建立“土地资源”的完整概念,所以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例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属于土地资源,从而消除学生习惯印象中土地即耕地的错误观念。

在讲述“土地资源及其分布”时,应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百分比图”,将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状况结合起来,并联系到农业生产上,以认识其利弊。

首先,农业用地所占比例小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的发展缺少物质基础。其次,农业用地的人均占有量小。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需要结合前面的资源总特点以及一些数据资料使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因为此,再加上难以利用的土地所占比例大,所以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受到了约束。第三,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又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为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从利用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设计方案1。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二

摘要: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美、日、韩、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在土地管理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法制建设,加强规划控制、运用市场机制等措施,为我国的土地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我国应在科学规划,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下大气力,扎实推进土地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土地管理;国外经验;策略选择。

一、国外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

1、法制健全。为了规范土地管理,明确土地的取得、使用、保有、保护和处分的具体规定与程序,很多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制定有相关的法律。如美国拥有一整套比较健全的有极强约束力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从联邦政府到州、郡、市都有相配套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且下级不得与上级法律相冲突。土地资源的权益、地籍管理、保护、规划、开发利用、复垦、征用、地役权、执法力量及地产交易、捐赠、继承和管理、仲裁等均有法可依[1]。美国制定的《联邦土地政策和管理法》是土地管理的基本准则;日本规范土地的法律主要为《国有财产法》;韩国为了有效地管理国有土地,1950年首次制定了国有财产法,1976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全面修订了国有财产法,要求利用国有土地引导私人土地开发,稳定土地市场,及时灵活地提供国民生活所需的公共用地;新加坡政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和约束程序,以保障土地出让合法合理。此外,在专业法津方面,道路法、河流法、森林法、水资源法、海洋法、矿产法、能源法等都是与国有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在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要确保互相之间不能冲突。在综合法方面,财政法、会计法等也都与国有土以地管理密切相关。

2、规划合理。加拿大、韩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土地的规划管理。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划进行管理,大体分为省级、地区级和市级规划。省级规划是一种政策性和战略性文件,主要是划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界线,强调保护农业用地,增强土地管理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等等;地区级规划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省政府批准,是政策性文件。主要目的是省级政策宣言变成自己的行动纲领,以指导地方政府以下几项工作;市级规划,又称《土地分区管理法》,是法律条文,非常详细和具体,具有强制性。主要内容包括:用途(住宅、商业和工业)、密度、建筑体积等[2]。韩国从1977年开始引人并实施国有财产管理计划,定下了尽可能限制出售国有财产、侧重保存的政策基调。国有土地管理计划在一个会计年度来说,是管理和处理国有土地的预定准则。日本高度重视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战后恢复阶段后,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先后进行了五次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为保障国土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就其类型而言可分为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规划及部门土地利用规划,各个不同层次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有效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3、市场运作。美国有发达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这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日本的土地市场管理:第一是土地供应与总量控制。日本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有效扩展城市容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开发地下交通,发展地铁体系,努力扩展土地经济供给能力。同时,为了缓和土地供需矛盾,日本鼓励建设高层公共住宅;第二是土地交易管理。日本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整套的以限制土地交易为主要目的的土地交易管理制度。在该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交易审批制度,用以直接控制某些地区的地价水平及土地使用目的。日本的都、道、府、县各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行政区范围内确定“限制区域”,其时效一般为5年,限制区域确定后,在这个区域内的土地交易如果面积超过一定的标准,就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批准。土地交易双方正式签订交易合同以前,必须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请,政府对土地交易主要是从土地交易价格和土地使用目的两个方面进行审查。交易价格审查以交易土地附近的地价水平及政府确定的限制价格为依据。

4、政府调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土地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90%以上的国家都会在中央设立专门负责国有土地管理的机构;二是横向管理普遍采取1+n模式,不仅有一个主导的国有土地管理机构,还有多个相关的法定管理机构;三是纵向管理体制多为垂直模式[3]。如新加坡土地管理局作为全国最大的公有土地管理者和持有者,负责监督其他国有土地管理与执法部门的活动;财务省是日本最主要的国有土地管理机构,但根据日本法律规定,农林水产省、国土交通省和法务省也具有相应国有土地管理职能;为协调中央与方政府间的关系和部门间的关系,加拿大组建了许多专门的政府协调机构,如加拿大土地利用委员会、联邦政府土地利用委员会、加拿大海洋事务机构委员会等。美国内政部代表美国联邦政府管理土地,下设土地管理局、矿产管理局、复垦局、地质调查局、地表采矿办公室、国家公园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印第安人事务局等,并在美国各地设立了13个区域性办公室、58个地区性办公室、143个资源区办公室作为土地管理派出机构[4]。

二、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法律法规。为建立完善的国土规划利用体系,应进一步通过立法,巩固和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土规划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和具体实施。一要加强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等每一项规划,在规划的要求、程度、程序上都有法律规定,但尚缺乏一个能将上述规划之间的衔接加以明确化的法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将规划管理体制法制化,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土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为保障规划的实施,财政部门应在金融、税收方面给予积极稳妥的优惠政策,以保障地方建设的顺利开展。有效利用民间力量,并保证公共投资适当分配。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进行地方建设,要增加居民及民间团体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渠道,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的群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2、制定长远规划。在我国,由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当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与布局不一致时,它们之间的衔接难度就会很大。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级专门规划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专门、专项规划应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内布局,使城市规划在不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用地控制区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发展规模。为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同时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土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增加规划的弹性,中国的国土规划在理论和方法上应不断创新,建立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国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规划的编制方法还应侧重于公众参与的方法,采取开放、包容和交互的方式将公民的意识纳入规划的过程;同时增加公告和听证程序,提高国土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中国的国土规划体系应由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构成[5]。不同规划类型根据其目的,再按行政区域分为全国规划和区域规划;目前尚缺乏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的国土规划。国土规划不仅应平衡资源环境供给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而且应以各单项规划为基础,从土地、矿产、水资源的耦合机制出发,在更高层次和更远的时间上检讨、协调并提出综合开发与整治方案。

3、引入市场机制。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目前我国土地市场的六项基本制度正在积极建立与完善,即:城市建设用地统一供应制度,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土地使用权入市交易制度,基准地价更新和公布制度,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和集体决策内部会审制度[6]。我国目前的土地需求量持续增长,地价也在快速上涨。但我们要看到日本土地市场在高速增长后正经历着长时期的持续下跌,因此,我们要引以为诫,不断建立与健全土地市场制度,继续推进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要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促进市场稳定发展。同时,要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有效利用土地税收、国家财政政策等对土地交易与地价市场进行干预,积极稳妥地促进土地市场的稳步规范发展。

4、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目前中国许多城乡的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是很高,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的现象尤为突出。中国应借鉴他国集约利用土地的经验,以都市圈的紧凑型发展来带动中国整个的城市化进程,既有利于控制目前中小城市过度扩张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又有利于提高大都市圈土地的承载力和区域协调能力,避免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开展农村居民点合并,整顿因人口转移而闲置的土地,恢复耕作或转作城市用地,及时调整农村占地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双重占地问题,合理调整村镇结构,改变分散布局多占耕地的局面。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应建立更为具体和更加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自然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强化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作用,逐步建立起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及相应的补偿机制;逐步调整税制,逐步建立一个长效的、理性的地方政府负债机制,减轻“以地取财”违法圈占耕地的短期行为;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促进农地权利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地的产出效益;加强对农民的经济补贴力度,通过发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来有效保护土地等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应该借鉴他国土地管理的优势,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法律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行实时地籍管理;加快国有土地交易市场的建设,加强国有土地交易的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解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提高土地管理效率;这对于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高效地实行土地管理,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3]刘丽.世界主要国家国有土地管理概述[j].国土资源情报,2008,(1).p2-7.

[6]靳凤梅.日本土地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时代经贸,2008,(6).p71.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三

摘要:硕士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其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届硕士毕业论文作为分析对象,从选题、时间投入、规范性、学术道德、导师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提升高校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院校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策略。

毕业论文的撰写作为高等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在教学大纲里面单独设置,是对本科阶段专业学习的总结性专业成果体现。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展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指标之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关于高等院校硕士毕业论文的存废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和关注[1],身处其中的本科生和论文指导老师也各有不同的观点。教育部专门发文强调毕业论文管理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高等院校本科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方准予毕业,而毕业论文撰写是本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体现了高校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里,也着重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海南大学是“211”工程建设高校,是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承担着十大学科门类、81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海南大学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把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管控作为目标保证的重要手段,2017届硕士毕业论文首次推出论文查重检测,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杜绝论文抄袭、剽窃,实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双提升。本文选择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提升论文质量的策略思路。

二、现状分析。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993年成立,批准为海南省级特色专业。确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房地产经营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等三个专业发展方向,在校生430余人。本次分析对象为该专业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籍学生共计97人,其中3名学生因未能按时参加论文查重检测而延期毕业,后续纳入分析的对象实际为本届参加论文答辩的94名学生。

(一)现状。

按照培养方案,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在学时学分安排上共安排了10周10个学分。在专业实际工作安排中,考虑到学生毕业实习在第七学期,为了让学生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等关联起来,增加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紧密型,方便收集毕业论文撰写中所需要的基础数据等,在第七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安排学生的论文选题和导师分配,让学生在毕业实习开始之前就可以确定选题,从实质上延长了学生的论文撰写周期。

毕业论文分配考虑到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便利性,指导老师限定为本专业10名专任教师,实施双向选择,即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选题,学生根据所有选题汇总进行选择,在学生初次选择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再根据导师的职称、研究方向等进行二次调整,最终确定每位导师的指导对象。94名学生中,按照专业所确定的三个发展方向,又细分了土地利用与评价(24.47%)、土地政策制度(18.09%)、耕地保护(13.83%)、土地信息系统(6.38%)、城镇化(12.77%)、房地产经营管理(20.21%)等6个子方向,另有4个为综合性选题(4.26%),选题重复率为7%。

根据要求,查重率控制在30%以内,查重率在30%—60%的可以在一个周内申请二次检测,查重率60%以上的论文不予参加本次论文答辩。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所提交的毕业论文不乏高质量的论文,体现了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结合往届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整体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破解的困境。

1.选题“大”,内容“空”

论文选题设定时,考虑到本科生在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数据可得性方面的局限性,要求选题避免纯理论的研究,多做实证分析,注重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但在学生选题中,依然存在着“大而空”题目,如“农村土地制度探讨”。此类题目所涉及内容广,需要较高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积累,通过海量文献梳理,一个普通本科生通过篇幅有限的毕业论文很难完成,其结果就是不免论述浮于表面、以偏概全,论文内容多零散、碎片化,论文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2.短期突击完成,论文投入时间不足。

在论文写作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等原因延迟返校,在校外滞留时间很难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上。从实际情况看,数量不少的学生毕业论文是在一个月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突击完成的。这么短的时间内,导师所能给予的论文修改空间也就有限,极大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3.论文规范性差,格式问题突出。

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导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论文观点、方法、论证过程等方面,而在格式方面则往往由学生按照学校统一印发的毕业论文格式规范(文理科不同)来调整完成。但是由于学生投入论文写作时间有限,加之平时缺乏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和学生自身的态度问题,导致论文的基本格式问题比较突出,诸如分级标题、目录等细节缺乏规范性。

4.“复制”+“粘贴”,论文存在道德风险。

5.导师指导缺位,论文学术水平提升困难。

部分论文指导老师在没有教学任务期间多自行开展科研活动,加上学生本身存在延迟返校的现象,所以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着师生互动性差、导师指导缺位的情况。从本届毕业论文来看,部分论文存在着基本概念混淆、缺乏理论支撑、学术观点谬误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论文质量。

三、提升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学生在经过大学期间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的综合体现,通过论文的撰写过程,可以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并能够检验其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毕业论文的设置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应该是高校保证其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把好选题关,质量从“头”抓起。

选题是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论文选题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把好选题关,避免“大而空”的选题,就需要导师在选题确定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研究区域开展实证研究,保证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有的放矢,通过研究区域调研,做到论点有论据,论证有方法,论文有内容。

(二)加强学生返校管理,树立“时间”观。

尽管已经将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但是因为考研、考公务员、毕业实习、求职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学生真正用于论文写作的时间极为有限。以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返校时间没有进行严格的管控,一部分学生指导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才返校,即使在校的学生也多已经在用人单位就职,每天除掉上班时间,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投入论文写作。为了保证毕业论文写作时间,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返校时间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考勤制度。

(三)严格导师管理制度,把好“过程”关,引入“加减法”

在要求学生投入足够的时间的同时,还需要严格导师管理。毕业论文是学术性的专业论文,其写作需要理论功底、学术水平和文字功底,这对于平时缺少这些方面训练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把握好的。导师作为一对一的指导者,需要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梳理,并进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把控好论文的学术水平。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最终成果的体现,但是成果是需要一个好的过程来保证的,这个过程就需要导师的大量参与,通过定期的周报制、月报制等来实时追踪学生论文的写作情况,避免临时抱佛脚、仓促了事的情况。根据导师履行论文指导责任的情况在后续论文分配中进行“增减”处理,即所指导的学生论文指导水平高的、推荐为优秀的论文指导老师增加其下届论文指导数量,反之则减少其论文指导数量,直至取消其导师资格,做好导师的优胜劣汰。

(四)严格查重管理,守好“道德”底线。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考验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学术研究应该强调严谨、原创,但是在现实中总是存在着各种突破学术道德底线的现象。硕士毕业论文作为一篇学术论文,同样应该恪守学术道德底线,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梳理整理并不等同于照搬照抄,快捷的来自于网络的复制粘贴造就了一批高查重率的“掺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的总结,同时也是育人目标的体现,因此高校应该严格毕业论文查重管理,从查重软件的选择到查重率标准的确定,到非达标论文的二次审查等环节均应严格把关,这不仅仅关于论文质量本身,还关乎所培养的人才的道德底线。

(五)引入盲审制,划好“出口”线。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一般本科生规模较大,远高于硕博士培养规模,因此在硕博士培养过程中的毕业论文盲审制、外审制很难在本科生培养中实施。但是本着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需要,可以采用抽审、内部匿名评审,这种方式类似于盲审。在去除掉所有导师和学生相关身份信息的基础上,在专业内部或学院内部同类专业的导师之间进行论文审核,避免人情分影响,真正从客观的角度把控论文质量,决定其是否可以进入答辩环节,守好论文质量提升的关键关口。

四、结语。

高校毕业论文质量就像其存废问题一样牵动着各方的关注,和人才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样,论文质量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高校硕士毕业论文是专业人才培養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校教研能力的重要方面,应规范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实行全过程监督。高校作为提升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主体,需要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导师制的完善和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着手来做。本文结合在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几点建议,限于篇幅,未能就论文质量标准量化、学生认知等层面进行分析,希望在后续实践中能够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四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一)说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一)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

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

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

5、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情意目标)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4、遵循六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

(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绘制“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简图”,且安排两人上台展示,而两人的分配为教师点名一位,小组推荐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全小组,这种安排改变以前后进学生没有课堂表现的资格与可能(因为小组推荐代表往往上台的是优生),也有利于小组讨论时优生毫无保留地提出观点,帮助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则利于提高自身责任感,明白个人应对小组作出贡献,知道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不能“搭便车”,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方法――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二、教法设计: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学法指导: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和交通的影响。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六

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b.我国林地比重较大。

c.我国耕地面积较多。

d.我国林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我国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地区。

b.东南部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c.西北和华北林地较少。

d.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

3.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b)。

a.0.96公顷。

b.0.10公顷。

c.0.12公顷。

d.0.23公顷。

3.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为(a)。

a.0.96公顷。

b.0.10公顷。

c.0.12公顷。

d.0.23公顷。

4.我国人均草地面积为(d)。

a.0.96公顷。

b.0.10公顷。

c.0.12公顷。

d.0.23公顷。

5.我国耕地面积为(a)。

a.1.3亿公顷。

b.1.0亿公顷。

c.1.5公顷。

d.1.6公顷。

6.我国人均林地面积为(c)。

a.0.96公顷。

b.0.10公顷。

c.0.12公顷。

d.0.23公顷。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七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及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建筑、专员服务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房地产;。

2建筑/建材/工程;。

3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金融/投资/证券;。

5计算机软件。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投资经理、土地规划师、项目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投资经理;。

2土地规划师;。

3项目经理;。

5报建专员。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八

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

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

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

5、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情意目标)。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4、遵循六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绘制“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简图”,且安排两人上台展示,而两人的分配为教师点名一位,小组推荐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全小组,这种安排改变以前后进学生没有课堂表现的资格与可能(因为小组推荐代表往往上台的是优生),也有利于小组讨论时优生毫无保留地提出观点,帮助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则利于提高自身责任感,明白个人应对小组作出贡献,知道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不能“搭便车”,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3、利用小道具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承转。看似与地理教学毫无关系的回形针在合理运用后起到以下作用:夹书是因为本课的探究是以对“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未知为基础,若在找大量图表依据时(翻阅地图册),偶然所得,也将失去探究的价值;课前猜测回形针便于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角色,也为引出“推测”这一关键词埋下伏笔,在比照中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用回形针上台作投票便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课堂争论。

4、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如“父与子”一则,简单的两幅画,将人为的森林破坏,最终引起沙漠化,使子孙更贫困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揭示,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状态。

5、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

(1)提出研究问题:推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大致分布。

(2)给予提示:推测的依据应考虑哪些因素?

(4)小组展示,他组学生质疑:引出地形、气候、人为活动为主的多因素制约土地利用分布。

(5)深入探究:土地生产能力高低及影响因素。

(6)自我评价:了解现实地理问题的复杂性。

(1)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漫画资料,哪个保护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利用国策。

(3)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可作为回家作业)。

1、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须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课堂进程,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到进退自如。

2、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为归宿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本课成功的保障。

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略)。

2、请根据小组的推测完成下表,至少完成四个地形区:

地形区名称我推测的主要。

土地利用类型推测理由。

东北平原。

横断山区。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九

姓名:

性别:

年龄:

居住地:广州。

电话:114******(手机)。

e-mail:zhangdi@。

最近工作[1年8个月]。

公司:xx有限公司。

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职位:施工员兼现场预算。

最高学历。

学历:本科。

学校:咸宁学院。

自我评价。

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学习勤奋刻苦,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能吃苦耐劳,为人诚恳老实,工作认真负责.善于创新.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承担责任,有较强的精力投入工作。富有工作激情.乐业敬业,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熟练使用autocad绘图软件及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系列办公软件及internet应用,并能将这些软件运用到预结算的算量中。相信自己的所学能胜任工程造价及房地产方面的工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目标地点:广州。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施工员兼现场预算。

工作经验。

/7—至今:xx有限公司[1年8个月]。

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施工部施工员兼现场预算。

1.负责施工现场的.总体布署、总平面布置,

2.努力完成了公司下达的任务,

3.熟悉工地运作、施工、放线等各项工程管理。

/6—2013/6: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行政部实习。

1.参与咸宁学院医学实验楼的土建预算和水电安装预算助理。

2.参与咸宁学院数字动画校园测量工作,主。

3.要负责用全站仪进行定点测量和碎步测量,并用其测量数据进行autocad成图。

教育经历。

2008/9—2012/6咸宁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本科。

证书。

/6大学英语六级。

/12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十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十一

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的处理,基本达到预先的设想。比如:讲授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再比如: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学生能在相关图上比较快捷的获取相关信息。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节课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与学生打成一片,然而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以致于在开始中失去了严肃性,今后我一定会加以改正。此外,还要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

土地资源学课程说课稿范文简短篇十二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二、说学情。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积累,但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分布特点。”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一)导入。

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入,即,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有哪五个自治区呢?为什么要在设置这些自治区呢?然后播放影片《爱我中华》,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1、56个民族。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围绕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图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8%)。

(2)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民族?通过读图,是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在讨论中、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完主要内容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1:联系世界地理学过的知识比较我国和日本、美国民族构成的异同?这样处理可使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结合现实生活,增强了直观效果,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

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民族的文字,是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样,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看了课本17页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活动。再结合图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解说,这是蒙古族集体舞,这是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这是瑶族长鼓舞,这是蒙古族的摔交,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补充说明。这样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课堂气氛,大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它们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民族的分布。

结合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梯度问题如下: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哪些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样处理的作用有二:

一是突出重点,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可得知问题答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

(3)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3、民族政策。

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

2、因为汉族人口众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遵从汉族?然后我再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得益于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这样结合现实社会,了解民族政策,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巩固练习。

自主活动:让学生了解本班级中哪些同学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祖籍在哪里?并请他们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变化。

讨论:以“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的自主活动和讨论达到巩固练习、拓展深化本节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小结。

为了回顾知识,强化记忆,我通过设置梯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