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范文(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1:23:26 页码:11
最新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范文(大全10篇)
2023-11-20 01:23:26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反复推敲和精益求精,细致入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篇一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5总结。

设计艺术史论家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美国插画史》中评价了美国主流艺术界对插画艺术的态度,他指出“插图之所以不被主流艺术承认,无非是它的明确的商业性质,然而仅仅用商业属性作为口实,忽略插图的艺术性,实在是过分”。中国数字插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不比传统插画有所改善,所以,对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数字插画创作而言,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

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篇二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篇三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员队管理和认识,总结出以下几点学员队的管理教育经验,首先介绍的是管理教育艺术的概念,主要研究的是学员队的管理教育艺术,其中涉及到的管理教育艺术有以下几点:以身作则、主持大局;谈心交心、善于沟通;赏识表扬、引导批评。

关键词。

管理教育艺术学员队。

队长作为一个学员队的直接管理者,是一个学员队的灵魂,学员队工作的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员队工作既有章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只有敬业精神,而缺乏学员队的教育管理艺术,那不算是一个优秀的学员队干部。尤其在地方生学员队,面对的是思想品德和认知能力都千差万别的群体。

因此,要建设好一个学员队,除了平时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外,更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管理艺术。

学员队的管理首先要有规矩,有系统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学员队作为一个集体存在并发挥它的作用;其次要保证管理过程中的科学性,有科学的系统才能保证每个程序的安全进行,使管理达到一个优化的效果。而这里我们提到的管理教育艺术则能起到给整个系统的管理程序润色的作用,是科学性延伸的体现,如果运用得当则能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理解管理教育艺术的含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方生学员队管理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措施及目的。管理教育是依据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条令条例,结合部队日常战备、训练、工作、学习、生活及勤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员的军校适应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员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发挥自身潜力;维护正规秩序,培养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巩固和提高战斗力,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我们来了解艺术的概念,艺术的主要形式有才能、才艺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指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其主要内涵包括情感上的感召力以及思维上的预测力和创造力。军队管理教育表明的是管理教育的基本工作属性和工作方式,而把艺术融入其中,则使得军队管理教育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为的是更快、更好地达到以上目的。它是军队管理者为实现管理教育目标、达到最佳效果,运用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和经验等,实施有效管理教育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灵活性、创造性的管理教育技巧和技能,它是一门运用军队管理科学原理服务于军队管理教育实践的创新性科学。军队管理教育艺术纷繁复杂,作为一个刚上任不久的新干部,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管理、反思,现总结出以下几点管理教育的艺术形式:

一、以身作则,主持大局的艺术。

每位新上任的管理者都想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干出工作业绩,让领导认可,让部下信赖,这就要求我们烧好头“三把火”。

1、精心准备,熟悉情况。

要烧好头“三把火”仅仅靠干劲和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但要求我们认真、细心地办好每件事,而且要求我们通过看、听、问等多种方式向老干部学习,摸清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和人员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2、带头模范,建立权威。

尤其是在广大新学员面前,要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中包括训练场上的训练内容和平时的言谈举止。形象的树立不仅仅是一个榜样和模范的问题,同时也是建立一个权威的问题。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确处理好权利和责任的问题,不仅要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更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本着对广大学员负责的精神,给学员留下敢做敢当的形象。平时做到赏罚分明,对待下属一视同仁,从而给学员一个公道正派的形象。

二、谈心交心,善于沟通的.艺术。

谈心交心,对于加强军队管理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谈心交心,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深入交谈,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是心灵的互相启发和平等对话。它能够改变交谈双方的态度和观点,使得对方依据预定意图去采取行动。要做好谈心交心工作,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广大学员的性格、气质、素养、背景和经历千差万别,因此在谈心工作展开之前必须对学员进行深入了解,充分尊重学员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2、言谈慎微,循序渐进。

在进行谈心工作时,必须要有耐心,这其中包括耐心地讲完要说明的问题和耐心地听完学员的解释,在听学员解释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解地听、有感情地听。

3、换位思考,保守秘密。

由于队干部和学员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所处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势,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会有一定的认知倾向。因此,换位思考,即相互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学员进行个别谈话时,常常会遇到涉及学员个人隐私和其他人的隐私问题,也会涉及到学员家庭的隐私问题。对这些隐私和学员不愿公开的问题,作为队干部要为学员保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员的信任,才能使学员拥有安全感,消除顾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三、赏识表扬,引导批评的艺术。

1、弘扬正气,树立新风。

批评和表扬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但目的是一致的,都应该是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促进学员队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批评和表扬能否令人信服、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是一个“理”字。只要肯定或者否定的“理”是充分的,大家认同了,批评或者表扬才会有效。

2、坦诚相待,循循善诱。

批评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它既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又是进行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在对学员进行批评教育时首先应摆正自己的态度,做到对事不对人,从关心学员的角度出发,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表现出批评的善意。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学会循循善诱,通过各种方法,含蓄而巧妙地使学员注意自己的错误。

3、实事求是,适时表扬。

表扬是用语言、文字公开表示赞美或夸奖的一种基本形式。表扬的对象一定要有使人信服的理由,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说服力。表扬切忌讲空话、套话,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学员不买账,而且会损坏被表扬者的声誉。适时的表扬对激励学员的奋发进取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扬不仅要讲好在哪里,而且要注重讲为什么好,做到有事有理,事理结合,这样才能使表扬有深度,富有刺激性。

总之,军校地方生的管理教育与军校生有一定的不同,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发展前景采取相对适合的管理方法,现总结出以上几点管理教育技巧,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刘保成、李文山主编。军队管理教育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张爱华、方宁主编。军队基层管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3]刘芳编著。批评的艺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4]丁茂生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篇四

要推行改进的教学模式,需构建一套全面的测评系统,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真实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分类。该测评系统应具备四大模块: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操作题,涵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难度与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水平相当。测评系统的构建可由计算机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并在每学年开课之前组织学生进行测评,依据测评结果设置好学生后续学习课程,做好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便是课程考核,它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也能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我院为例,为充分配合改进的分层分类需求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采取弹性的考核方式。首先考核内容要体现专业特色和教学中的重难点,其次考核项目中加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情况,最后要加大任课教师的成绩设定主控权以及成绩评定权,即课程承担教师可自行安排和设置所授班级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判。

3.2拓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我院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包含的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而教学对象则面向一群思维活跃、个性时尚、注意力容易分散的艺术类学生,要想调动该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特点拓展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前,我院推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如下:

(3)再以项目推动教学法检验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上机练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4)最后以小组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回顾、评价与总结,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此外,我院现拓展的教学手段有:

(2)课程教学团队精心策划和组织了“崇文杯”计算机信息技能大赛,并积极将其树立成为一个品牌在校内逐年推广下去,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为我院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

(3)教师利用手机微信平台,与学生建立互动,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相关疑难问题。除了上述已有教学手段外,我院教学团队还着力于拓展其他教学手段,包括:举办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的前沿知识讲座和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和组织学生多参与校外的各类计算机相关大赛,如文艺演出海报制作大赛、音乐作品网站制作大赛、音频编辑与制作大赛以及影视作品大赛等,带领学生创办和发展各类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社团,如动漫社团、音像社团和影视社团等。

3.3组建高师资水平的教学团队。

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教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充当了更多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课程建设的规划者,课程发展的推动者,也是课程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者。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师资水平,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这要求教师需:

(4)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艺术院校或高等院校艺术院系沟通交流课程建设和教学情况,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好地服务在校学生。

3.4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的平台。

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学时少,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优质教学资源匮乏,课程后期实用性和可拓展性强等特点,往往课程结束后,学生依旧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但脱离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大环境,学生的后续再学习缺乏了动力。因此,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院级计算机课题教学研究,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能沟通交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环境,实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将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模式改变成学生自发的学模式。现阶段与今后我院教学团队开展的课程教学研究中,除了教材的编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外,还将着力于网络学习的平台的构建,该学习的平台将用于分享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传播校内各类活动资讯。

4结语。

改变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既满足学生共性的基本要求,也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是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而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全面的测评系统与弹性的考核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的平台,是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我院教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在教学资源构建上已初见成效,下一步会加强网络学习的平台的构建,以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篇五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画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粘知了的佝偻者和解牛的庖丁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d.“心手相应”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答案】。

1、c。

2、b。

3、c。

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篇六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星级大酒店,先到的人在这里吃喝睡,迟来的人伺候人家吃喝睡。等到谁吃饱喝足睡够了走人,那伺候的人才能替补上去吃喝睡。

有个人来得太迟到,连吃喝睡的差事都没有了,只好去伺候撒。

但他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里有面大镜子可以照面孔,有香喷喷的毛巾码成一大螺,有热气烘手,温暖如春。鲜花天天换香水时时喷。有光洁的地板如镜。这一切比大酋长小酋长家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人家顶替轮流换了一轮又一轮,只有他爱死了这个岗位哪也不去,过了一年又一年。

终于他也到了婚嫁的年龄,只好告别相守多年的星级wc回家去了。但他心中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美好情节。于是他把新房装饰成他心中最美的地方,无论是新娘还是客人都说这里真是漂亮,于是推广开来造出了许多wc似的屋宇。

美观是外部世界寸入内心的一样东西,那人觉得酒店的wc很美,就接受了它,并再现出来,这是多么纯的审美过程啊。

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篇七

第一章学术背景。

第一节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状况:

只是零散的有个案研究和事件报道。

国外的研究情况:

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一般纳入到女性主义研究范围。中国女性影像艺术和国外的的女性影像艺术有一些区别。

有哪些重要的文献。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为什么要研究女性影像:

有重要的女性影像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独立的女性影像展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研究意义:

女性影像艺术发生法、发展,探寻不同于男性影像艺术的特征;梳理女性影像艺术对女性身份的建构不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研究方法。

女性主义运动心里分析学、符号学、美学。女性的身份、地位。。。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分析,心里动因。女性艺术作品范围内的影像艺术考察,探究其成长过程、文化逻辑。

第二章女性影像艺术的缘起和历程。

第一节女性影像艺术的出场。

影像艺术展和女性的参与。

1890年代。

第二节独特的声音。

另类的书写。

色情的边缘。

第三节女性影像艺术展。

作为独立的影像艺术展,女性作者和“女性”叙事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第三章女性影像艺术的建构。

第一节“她者”的形象。

女性身份的建构是女性影像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女性身份的建构是在以男性为主导意识形态之下的性别关照。女性影像艺术家首先是作为另一个性别体征的类型,以此为出发点,人们在解读影像艺术时总是寻找与女性性别有关的叙事方式和审美意识作为观照契合点,并以此来构建女性影像艺术的合乎逻辑的特性。同时,女性影像艺术家为了争取合法性主动地扮演了这一社会无意识分配给她的角色。

一、另眼相看:

女性艺术是被建构的还是自我建构的。

二、女性形象还原:

女性的身体。

身体之外。

女色消费。

三、男性的颠覆。

阉割、性别模仿。

第二节女性影像艺术特征。

一、日常之物。

二、玄外与内视。

三、静默与怂恿。

第三节女性影像创作动因。

一、感性诗意。

二、解剖性自述。

结论。

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篇八

数字插画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相对于技术应用成果而言,其美学价值尚未得到艺术理论界的重视与研究。本文试从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绘画创作实践、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探讨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并探讨了数字插画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框架与内容。

0前言。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siggraph”会议所发表论文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篇九

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的学科教育中,高等艺术类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相对特殊,并且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一直存在较多争议。无论是艺术理论的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对于要不要学习艺术理论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认为艺术创造无需艺术理论指导,并能将历史上一些艺术大师作为例证。

这种只要艺术实践而无需艺术理论的观点,是对艺术理论的轻视,也是缺乏艺术实践活动的表现。虽然个别艺术大师确实可以不受艺术理论的左右,但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却不能丢掉艺术理论学习。这是因为:艺术大师是个人行为,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原则;髙校的艺术类学生多是中学毕业直接考人艺术院校,他们没有积累大量的艺术经验,只能从学校学习中全面认识艺术,深人研究艺术,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艺术实践活动。故而艺术人才的培养,必须让学生系统、全面地认知艺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发展规律,生成的积极正确的艺术人生观,才能在纷扰复杂的艺术潮流中不迷失方向。

不可否认,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是当前面临的较大难题。高校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艺术理论方面,普遍存在轻视或兴趣不足等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理论课本身的单调性、枯燥性有关,特别是与艺术实践课相比,这点体现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艺术生在对艺术理论学习的认识、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这也成为艺术理论教学中的障碍。

在“知识爆炸”时代和娱乐化时代,今天的髙校艺术类理论教学,存在着两种极端教学模式:学理化教学与娱乐化教学。学理化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注重逻辑推演和理论讲解,但忽视理论结合实践、缺少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娱乐化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注重营造活跃氛围,善于愉悦学生却忽视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都喜欢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但并不是所有学习都能“寓教于乐”,回避刻苦学习的必要性。

比较来看,学理化教学方式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产物,娱乐化教学方式是当今娱乐化时代的产物。学理化和娱乐化教学都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绝对化了,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理化“满堂灌”教学方式下,不仅让基础差的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而且让基础好的学生也难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至于娱乐化“满堂灌”教学方式,则显然是在误导学生,应归为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迅速,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繁荣景象,进人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信息层出不穷。在我们的艺术理论教学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已经不符合实际,必须遵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多采用与时代契合的新思路、新方式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理念的改革:利用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推进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的改革。

建构主义原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现成为最流行的认知学习理论,并且是我们深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人们以往把学习过程视为对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强调刺激——反应论,学习者成为被灌输义化的对象,是被动承接各种知识信息的“容器”。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更加准确地揭示出人类认知规律,也产生了新的认知学理论——把学习者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

2.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关注知识性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关注思维性、思想性的肩发式和激发式教学。

重知识性传授,向注重启发性教学模式转变。笔者受到“文化创意逻辑提升图”的启发(如图1),画出了另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步骤图”(如图2)。由此可知,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素质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和工具,“思维”是生产“思想”的基础和工具,“思想”是“创新”的基础和工具,“创新”是“文化力”的基础和t.具。当今中国高等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应定位于传授“知识”这一最初的层面、最原始的环节;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从“思维”这一环节进行积极努力,髙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传授式”向“启发式”、“激发式”转变,从关注“知识”层面向关注“思维”乃至“思想”的层面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最为有效地培养髙层次创新人才。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教师在前、学生在后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学教”模式。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后,老师在台上讲授书写、众多学生在台下聆听记录的上课方式,成为十分普遍和影响深远的教学模式。应该说,这对于自然科学的教授学习很有效率,短时间内可以把数学、物理等知识准确地传播给很多学生。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唯一性、准确性不同,艺术是极其具有主观性、差异性、创造性的人文学科,因此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也就未必合适。而且这种陈旧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会使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需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特别是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形式。

教学相长,教与学从来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求知欲望,就要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艺术实践课提倡学生动手,艺术理论课则应鼓励学生动口。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讲台的“教学”作用,讲台不仅是教师“教”的领地,也是学生“学”的场合。让学田1:文化创意逻辑提升图台上,能激发(或说是“逼迫”)学生由被动、滞后的听课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超前的讲课学习方式。

这种改革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变得简便易行,当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课堂之外实现对知识的'独立搜集和整理,从而为其走上讲台做好准备。大学生走人课堂不是来“听课”,而是来“上课”,也许听课一年,不若上课一堂;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胜于寻找和回答十个答案。通过这种“上课”方式,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全方面的锻炼。这才是上大学而非被大学上,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区别也由此体现出来。

4.教学目标的改革:中国的本科生教学目标应适当提高,与研究生培养教育更为接近。

在今天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高等艺术院校,都非常重视开展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将其仅仅作为基础性课程’学生大都是采取撰写学期研究论文的方式来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这也要求授课老师在学期开课之初,就根据所要完成学习的课业内容,划分并下达给各位同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相关课题的论文写作。如此一来,学生在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整体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对特定的课题内容进行较为深人的认知和研究。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艺术理论(及其他人文学科)课程教学,大都采取通史性教育,而非断代史研究。这种通史性学习f项向于知识性博览,确实能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涉猎艺术理论知识。但实际上,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片面强调多广,而更应重视精深,与其泛泛而谈,不如精言一二。所谓“广发”则“废”,“人专”乃“传”。况且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大学阶段艺术类学生对于艺术史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其实是全面被动的、消极的学习,艺术类本科生的理论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高。但很多人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旧只是关注基础性、知识性教学。现在要正视这个问题,为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确立新的目标,可借鉴国际上的艺术理论教学经验,也可引人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提高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来提髙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暑假,我们调研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应该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对本科生设置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进行本科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培养有效的沟通能力;培养更高的认知能力;培育美德;推进在一个或几个学科的专注度与深度;培养领导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等。

本科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以往陈旧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为艺术理论的课堂学习注人生机活力,而且能够借此提高艺术人才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本科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不仅能够为艺术理论教学提供指导,而且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教学也有借鉴意。

美学与艺术理论论文篇十

艺术理论是文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笔者基于国内艺术真实理论专著、文艺学专业的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文献的综合分析,将国内艺术真实理论研究的问题及特点概括如下: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1.引言。

艺术真实是中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真实理论还在不断发展。在人们过多的关注西方文学艺术真实观的同时,笔者认为我们也应关注到中国艺术真实理论的变化发展。笔者对国内艺术真实论的专著、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这三大类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硕博论文类文献,以关键词“艺术真实”在知网搜寻硕博论文情况,截止5月,共计279篇论文。由于艺术真实一直是关注的热点,期刊较多,根据本文研究的范围,所以只选取了文学理论核心期刊类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具体分析。其中《文艺研究》有12篇、《文艺理论与批评》有6篇,《文艺报》有5篇,《文学评论》有8篇,《外国文学研究》有4篇,《文艺理论研究》有26篇。

根据专著类书目的介绍及评述,笔者发现国内艺术真实论的专著多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本文主要列举的艺术真实论专著有: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萧殷论文集《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和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

再者,经过国内文献研究的整理,从古代文论中梳理出艺术真实理论线索的.文献不多。笔者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艺术真实理论尚有挖掘的空间。在古代文论中,很难找到有关于艺术真实理论的专论,但是其中关联性的线索是有迹可循的。笔者的问题是,中古国代文论中能否通过这种源头性线索的梳理来建立起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的理论框架。笔者试从古代文论中梳理出相关线索以验证其探寻其可能性。

2.国内艺术真实论研究概况。

笔者基于国内艺术真实理论专著、文艺学专业的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文献的综合分析,将国内艺术真实理论研究的问题及特点概括如下: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围绕艺术真实论进行探讨的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艺术真实论专著主要有: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萧殷论文集《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和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这些著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些艺术真实的观点主要围绕生活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艺术真实与生活的关系等。

陆贵山的《艺术真实论》首先在概述部分梳理了中西方艺术真实理论的历史发展。《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是萧殷收录的个人论文集子,主要论述了生活、艺术和真实的关系。此外,在文学写作实践方面也给年轻人指出了宝贵的意见。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一书首先梳理了西方艺术真实观的演变和中国艺术真实观的演变,并比较了中西方的艺术真实论,建构了艺术真实论的动态模型。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一书共分为五辑。在本书中,张炯指出“作家的职责在于暴露”,他认为作家应该“全面地辩证地反映生活真实的问题”,弄清楚“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问题”,并要“准确地描写人物和关键的关系问题。”

2.2艺术真实概念的模糊不清。

艺术真实的概念含混不清首先则体现于用法的混乱。如“艺术的真实”、“文学真实”、“文学的真实性”等。理论家们在运用此术语时则呈现自说自话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其次,艺术真实的概念在文艺界的讨论中众说纷纭。众多理论家关于艺术真实的概念也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反而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生活的关系中间接阐明观点。再者,艺术真实的概念界定也出现了变化,热衷于探讨艺术真实的性质,由以往的二元关系模式(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走入了多元动态的关系模式(如朱立元提出的艺术真实“创作—作品—鉴赏”的动态模型)。

2.3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

国内艺术真实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了极强的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当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能普及性的运用并解决问题时,研究者会开始审视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如赵炎秋在《“艺术真实”辨析》一文中通过三类教材艺术真实观的比较,他指出了艺术真实研究的局限。颜翔林在《艺术:“真实”与“真理”的缺席》一文中运用怀疑论美学质疑“艺术真实乃文学之生命”的命题叶茂康在《“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再认识》一文则主张推到“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命题;他将“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命题界定于现实主义范围之内。生琳,黄浩在《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新时期以来艺术真实问题讨论的基本思考与批判》一文中,结合网络文学,武侠,科幻小说以及网络统计数据,质疑已有的艺术真实论命题。

2.4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艺术这是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古代文论中梳理出的相关线索的文献较少。在此只列举部分文献,以咨参考。除了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见本书21-24页)和朱立元《真的感悟》中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真实理论的相关梳理外,还有以下文献做出了相应的梳理。如张新艳硕士论文《论艺术真实之维》、朱述超硕士论文《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分析了袁枚的性灵论,指出其情感论与真实论的统一。此外,王汝梅《白居易的文学真实论——谈小说理论的萌芽》一文中论述了白居易的文学艺术真实论并指出“我国古典诗论,从诗的主客、形神、虚实、有无、真魇两方面的对立、融合关系探求艺术真实,大道了极其精妙的程度,表现了特有的民族风采。”蒋述卓在《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一文中,从古代文论“真幻”、“情真”等范畴分析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

3.小结。

综合上述,国内艺术真实论文艺理论研究特点主要有四点,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艺术真实理论作为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依旧还有继续探讨及研究的潜在空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