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4:04:44 页码:10
最新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优秀9篇)
2023-11-19 14:04:44    小编:ZTFB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不断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总结方法和技巧。如果你对总结写作还不太了解,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一

当代社会是大众传媒所构建的社会,一切都在大众传媒的语境中酝酿、升腾或者蒸发,奥林匹克文化也在大众传媒的语境中不断表达和传播。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基于符号学的理论背景,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夏季奥运会口号进行研究。为奥运会设置独有的主题口号,在1984年前非常少见,有学者曾做出论断,“1984年,这是奥运会口号开始盛行的元年”,因此,本文对自1984年迄今为止的共八届已经举办过的夏季奥运会的口号进行研究,从看似简单的口号文本中梳理其所指向的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厚底蕴,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通过语言来拥有世界,人被语言引向存在本身,对奥运口号来说,看似简短的语言背后实则颇具深意,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为研究背景,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方法,细细探寻奥运口号的丰富意涵。

2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2.1符号学的理论背景。

符号学的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提出了能指与所指理论,成为了符号学之所以诞生的土壤,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从社会、文化、历史的层面建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是大众传媒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符号学研究的是一切可以被用来传播的东西:文字、形象、交通标识、花朵、音乐、医学症状,还有更多别的”,可见,符号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评估文本表意过程”的理论背景,本文在大众传媒蓬勃发展的视野中,以符号学作为基础理论,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方法展开讨论。

2.2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

文本是一种重要的表意符号,对文本的分析是符号学中关于文本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本文根据所研究主题,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文本分析:首先、从文字和语词的层面识别相关符号的表层含义;其次、从历史、社会、文化的层面探索相关符号的深层含义。

3夏季奥运会口号的解读。

从1984年到,共八届夏季奥运会,历时三十一年,向世界人民传播了八句凡是热爱奥林匹克文化的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口号。

3.1表层文本分析。

3.1.1字数分析。

上述八条夏季奥运会的口号,从英文的角度来讲,这八条口号的英文单词均不超过五个单词,最少的只有两个单词,从中文的角度来讲,最短的是四个字,最长的为十个字,体现出最少内涵包容最大外延的逻辑学原理,精炼、简短、高效地传递了当届奥运会的主旨和精神。

3.1.2语词分析。

纵观八届夏季奥运会口号,尽量避免了语词的重复,没有易于总结规律的高频词出现,但从语词的表层意义来分析,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下面就从短语结构、词语的感情色彩两个方面进行语汇层面的简单分析。从语汇的表层结构来分析,夏季奥运会的口号主要由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三种短语结构组成,这三种短语结构都属于现代汉语中结构简洁、意义明确、易于辨识的短语结构,符合“口号”文本要求简洁、直接的表情达意的要求。此外,这里还对短语的感情色彩进行区分,主要分为褒义色彩和中性色彩,褒义短语是指表示赞许、积极、肯定、乐观等正能量的意思,中性短语是指褒义短语和贬义短语之外不能体现感情倾向的短语,这类短语的意思要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判断。从1984年到八届夏季奥运会口号均由褒义短语和中性短语组成,这与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文化所始终倡导宣扬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是密切相关的。

3.2深层文本分析。

在符号学的理论背景下,文本分析的重要任务就是从文本的表层探入文本的深层,从文字和语词本身探入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核以及人的心灵世界,符号学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用于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符号系统如何引发情绪、联想、恐惧、希望、幻想和默认”。夏季奥林匹克盛会从第一次拥有奥运会口号的1984年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到20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经过了三十一年的风雨历程,这个期间,高水平竞技运动不断地超越人类身心的极限,刷新数据,追求卓越。这个期间,来自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的各种力量对夏季奥运会和以夏季奥运会为代表的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打磨、影响与塑造,凡此种种都已变成历史的陈迹,而历届奥运会的口号、吉祥物等等符号化的标识在岁月的流逝中不仅未减其意义与价值,反而成为上述种种奥运遗产的高度浓缩,供人不断挖掘其精简文本后的深厚意蕴。纵观上述八条夏季奥运会的口号,本文分为四个主题对其进行深层的文本分析。

3.2.1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奥运会本身是颇具历史感的人类文化活动,从公元前776年的古典奥运会第一次燃起奥林匹克的圣火到18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第一次举起现代奥林匹克的旗帜,奥运会历来都承载着厚重的人类历史。纵观八届夏季奥运会,其中有两届奥运会的口号就体现了这种厚重历史与当下现实的融合,体现了将历史照进现实的奥运理念。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就能从简单的文本中见到复杂的历史背景。

1984年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的口号为非常平凡、朴实的四个字:参与历史,这四个字直接指向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精神,这里的参与不仅仅是指参与当届奥运会本身,更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回溯了以往各届奥运会的历史,此外,“参与历史”这一口号也开启了奥运会举办方精心组织评选创造属于当届奥运会口号的一扇窗口,从这扇窗口向外张望,一届又一届奥运会将这届奥运会所开创的设计“奥运口号”的路径延伸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奥运会琅琅上口的宣传口号而了解奥林匹克运动,欣赏奥林匹克运动乃至参与奥林匹克运动。

时隔二十年之后,雅典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又一次从朴实无华、简洁明快的四字口号“欢迎回家”中体现出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在历史的厚土之上,更有一道历史照进现实的光芒,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文化贯串在了一起。雅典是古代奥运会的发源地,沉淀了数千年来人们的奥运理想和体育精神,20雅典奥运会的举办是对古代奥运会和以往各届现代奥运会的深情回望;年雅典奥运会的口号“欢迎回家”是对举办方雅典厚重丰富的奥运历史的深刻点题,也是对当届奥运会颇具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诠释,更是敞开怀抱,迎接全世界热爱和平,热爱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热情致辞。

3.2.2面向全人类。

从1984年到年,八届夏季奥运会中,有两句口号生动地反映出奥运会是面向全人类的盛大聚会。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既是全世界人民的一次体育狂欢,也是现代奥运会的百年诞辰。“世纪庆典”的口号首先呈上“世纪”二字,直接引发人们对百年奥运的联想,其次奉上“庆典”二字,点明了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场合,“世纪庆典”四个字所蕴含的是属于全人类的美好愿景,希望将年奥运会办成一场属于全人类的盛大宴席。非常遗憾的是,也恰恰是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发生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都深恶痛绝的事,1996年7月27日,奥林匹克公园发生爆炸事件,造成1人死亡110人受伤,这是奥运史上令人痛心的污点,是百年奥运诞辰不可抹去的伤痛,更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亵渎。在事件发生之后再来反观“世纪庆典”的奥运口号,于伤痛中更多一层思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面向全世界和全人类的,世界是复杂多元的,人性是幽微难测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才品味出“世纪庆典”更深远的意涵,也才使得“世纪庆典”不仅仅象征着欢乐、喜悦、乐观、奋进,同时也必须去正视依然隐藏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痛苦与忧伤、悲观与消极、矛盾与冲突。面向全人类,观照全人类,审视全人类,鞭策全人类,奥运会像一面透彻犀利的明镜,映照了全人类的表情。

全人类共同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元年悉尼奥运会的口号“分享奥林匹克精神”也直接点明了“面向全人类”的主题这个口号强调全人类的“分享”什么样的精神可以跨越阶级、种族、国家、社会而供全人类来分享呢?那就是“奥林匹克精神”这个口号把“奥林匹克精神”看作可供全人类来共同分享的精神财富“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也是20第27届奥运会所强调和倡导的普适价值“这是对分享精神最有力最直接的呐喊。从这一口号出发人们分享的就不仅仅是奥林匹克精神还有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未来及人类命运的思考。”

3.2.3倡导团结与和谐。

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就是竞争,竞争的极致就是血腥残忍的战争,而最积极、最合理、最能在展现人类天性的'同时又具有正当理由的竞争便是竞技体育的竞争,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便是顶尖级的竞技体育的表演场,在这个舞台上,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参与者不断超越身心极限,观赏者也获得极大的愉悦与享受,在这个舞台上,既提倡公平的竞争,更呼唤人与人的团结与和谐。纵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史,有两届奥运会的口号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点。

1988年第二十四届夏季奥运会在汉城(今首尔)举办,汉城奥运会的举办,是当时韩国政府“和平统一外交政策”在体育领域的重要举措,汉城奥运会的口号由两个词汇组成:和谐、进步。“和谐”作为一个非常东方化的概念,出现在奥运会的语境当中,“和谐”象征着世间万物的平衡与共存;“进步”是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永恒追求,“进步”更是从个体到集体,从个人到国家、每个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渴望,然而,“进步”的前提是“和谐”,只有在个体和谐、社会和谐、不同民族之间和谐、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和谐的前提之下,才能谋求进步与发展。所以,“进步”一词紧随“和谐”之后,也是颇具深意的,这一句奥运口号已经完全突破了体育的界限,倡导的是人类整体的团结与和谐,在此基础之上,谋求人类的不断进步。

1992年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有着特别的意义,此前连续三届奥运会都因世界政治格局的动荡而残缺,1980年莫斯科奥运由于美国的抵制成为一个阵营的孤独赛场,紧接着洛杉矶奥运会也自食其果,因前苏联的抵制而获得同样残缺的命运,之后的汉城奥运会也因为朝鲜的抵制而不完美,这一切矛盾和纷争得到缓解之后的1992年,巴塞罗那迎来了一场完整的奥运盛会,本届奥运会共有169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出席了运动会。在上述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中,在国际奥委会全部成员国都参会的这样一届圆满团结的盛会上,提出了“永远的朋友”这一恰到好处的口号,这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中“友谊”与“团结”的再次强调,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呼唤团结与和谐的心声,巴塞罗那奥运会将作为人类团结与和谐的见证而永载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

3.2.4宏大的时空建构。

以时间为纵线轴,从古典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历经将近三千年的发展史;以空间为横线轴,历届现代奥运会横跨了五大洲、四大洋的广阔的空间范围,因此,奥运会本身就是一次宏大的时空建构。这个宏大的时空建构突出地表现在下面两届奥运会的口号设计中。的北京奥运会,提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这是从全球范围内二十一万条口号中脱颖而出的。该口号诞生之后,北京奥组委对其有三个层面的解读:首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其次,“‘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再次,“‘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口号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从这样的解读中本身透露出一个信号,就是奥运口号的的确确承载了举办方对当届奥运的殷切期望,是对一届奥运会包括体育竞技本身在内的全部奥林匹克文化的高度浓缩与诠释。

在上述三点官方表述之外,继续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这条口号用“同一个世界”覆盖了最广大的时空范围,用“同一个梦想”又将这最广大的时空范围收拢在一个共同的梦想当中,这个梦想是:即便这个广阔的世界依然有因不同种族、不同政见、不同体制和不同信仰等等而引发的冲突、矛盾乃至战争,然而在举办奥运会期间,全世界人民都凝聚一心,在奥运会的赛场内外,谋求最大程度的“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也因为这一次盛会而加深世界人民的感情,促进全球化的进程;还曾有人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简化为“一世一梦”,更有东方文化的神韵富含其中。总得说来,这条口号完成了一次宏大的时空建构,体现出博大壮阔的情怀、海纳百川的心态、最终成就了一场有容乃大的盛典。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将奥林匹克的旗帜从东方又迎到了西方,伦敦奥运会提出了“激励一代人”的口号,这里的“一代人”是意义深远的,我国奥运史上最重要的元老之一魏纪中先生曾经说过,“顾拜旦最初倡议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前往英国学习的”,英国以其将精英体育和大众体育相互结合的悠久历史成为孕育现代奥运会的摇篮之一;因此,这里的“一代人”不局限于哪一代人,而是指一代又一代传承了英国优良的运动传统的人,往者亦可谏,来者犹可追,“激励一代人”既是对以往岁月的纪念,对已经积淀下来的奥林匹克运动成果的自豪,更是对当下青年的鞭策,“伦敦奥运会最早的想法就是办一届年轻人的奥运会,以青年为主。过去奥运会是以运动员为主,但伦敦奥运会的想法是注重青年发展体育运动”,由此观之,伦敦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口号事实上关涉到前后几代人,牵连到非常漫长的一段时空,将当届奥运会所担负的使命不断扩大和升华,使其成为激励鼓舞一代青年的重大事件,更是宣传一种将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

4结语。

上述对夏季奥运会口号进行深层文本分析后得出的四方面结论并不是割裂的,每一届奥运会都是历史与现实的交互融合,都是面向全人类的竞技体育盛典,都是一面倡导团结与和谐的精神旗帜,也都是一次宏大的时空建构,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永恒的回响与深刻的记忆。只因每届奥运会所切实身处的当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奥运会的口号也在遣词造句上有所斟酌和倾向,但归根结底,都指向了奥林匹克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指向了人们对奥运会寄予的深切厚望。

在大众传媒的视野中,奥运口号作为重要的奥运符号,担当了宣传奥运会和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是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舞台;符号学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理论之一;文本分析法是符号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用于分析历届奥林匹克口号,从表层文字的拿捏到深层意涵的赋予,抽丝拨茧,条分缕析,借用后人品评《古诗十九首》的一句话来讲,奥运会的口号也真可谓是“语浅情深,一字千金”。

时光荏苒,四年一个轮回,的夏末,奥运盛事又将降临,巴西里约热内卢将承载起全世界人民对奥运会的期待与梦想。彼时,20奥运会的口号“点燃你的激情”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简短的文本背后又将隐藏着怎样的期望,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带给人们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现代奥运会的口号将历久弥新地被定义被命题。现代奥运会的火炬将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一代又一代人们的集体回忆将永载人类文明的史册并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二

摘要:

针对目前我国科普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教学效果不深入的事实,如何增进普及对象对科普知识的吸收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在一线工作者经验积累与探索的基础上,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四步法”,设立良性教学情境,提出科普人员工作中较适合的工作方案。点明学习心理学有利提高科普工作者工作效率与“科技知识传播者”从业能力。

关键词:

科普科普工作者心理学教学情境。

贵州科技馆自8月18日开馆至今,随着来馆参观公众对科普场馆认知能力和服务要求的提高,笔者是贵州科技馆的一名科技辅导员,在“如何当好科普场馆工作人员”的问题上,有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当今科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大时代,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科学”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科学事业因其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受到了社会和公众的格外关注,而科学普及就是科技工作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使公众理解和接受科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

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电视传媒、互联网络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知情权和参与权普遍愿望的提高,从而对科学普及的方式、手段和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记得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过:“科学,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说“科学知识生产者”是人类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必不可少的最终源泉,那么“科学知识传播者”就是今天沟通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一座桥梁。要想在相对广泛的领域内准确、适宜地反映科学,“科学知识生产者”与“科学知识传播者”之间、“科学知识传播者”与“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合作关系就至关重要。科普工作者们的肩上负有两个重任:“一是,探索和揭开科学的奥秘;二是,要把科学告诉公众”。在科学事业里,“深入”地研究科学难题所取得的突破是艰难的,但是要把研究成果“浅出”地说给公众听,让他们搞懂、弄明白,或许更难一些。曾记得一些著名科学家写的科普名著: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法布尔的《昆虫记》、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了千百万读者,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他们作为大科学家为何能写出如此受大众青睐的科普读物呢?这就是笔者想与各位朋友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科普工作者的“关键”和“重点”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关心自己苦心钻研的课题能否取得成果,更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能被社会大众所理解、所承认、所支持,这就要求必须学习和掌握好科普宣传工作的本领,树立起如何全身心的投入科学普及;如何努力使公众更好理解科学知识的理念。

科学普及是非强制性的教学关系。其中,教学情境主体与内容的自由度都很大,在科普工作中能否抓住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就显得十分关键。活动时,面对的是社会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积极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同样也非常重要。例如:当面对某位来科技馆参观的青少年朋友时,科技辅导员立马就走上前对其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结果就是……。当科普工作者对科普对象激情付出后,却得不到十分之三的回馈时,双方的心情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郁闷。这就是在“科学知识传播者”和“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没有找到最佳钥匙的缘故。

科普工作者们开展活动时一定要抓住“关键”和“重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就是打开这些锁链的最佳钥匙。首先,在开展工作之前对普及对象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分析、归因和实施的过程;其次,将心理学上的“需要层次、成就动机、成败归因和因材施教”的策略(参考文献[1]),巧妙灵活运用在普及的对象身上;最后,大家就会惊喜的发现,真的能使科学普及的活动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顺利发展、和谐发展(这里所指的“和谐”,就是“教一学”双方都心情愉悦的一种状态)。

二、科普工作者的“四步法”运用。

通过大量一线工作的经验积累与探索,笔者总结出了一套很实战的“四步法”,能使教学双方在很自然的氛围中顺利完成知识的获取。

第四步:因材施教法。实施知识点的普及教学(根据对象来确定方案与程度)。

三、科普工作者的“引导”作用。

在科学普及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凭着一腔热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要处处学习心理学、处处运用心理学和处处想到心理学。使“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之间变得更和谐;使“科学知识传播者”和“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变得更和谐;使自己的科普活动能控性更强、成效面更广;使自身所处的这支“科学知识传播者”队伍更专业、更有凝聚力。在科学知识的生产早已专业化、职业化后,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以及科普创作也日益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逐渐呈现出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对于社会大多数的成年公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后果,而非深奥的学术术语、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尖端科技知识;对于未成年的人来说,他们什么都不想关心,长期的、枯燥的知识点学习,使其内部的学习动机越来越弱、学习效果越来越差,但这些却并非其自身所愿。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不同,社会科普教育更需要关注普通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自身爱好的兴趣点和其特定时期的心理特点,从而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和帮助。科普场馆工作者在向普及对象传授的内容上,不应只盯着科技最前沿、最突出的那些知识,应该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对其进行引导、培养和实施帮助,引导其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帮助其在科技研发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三

前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成像快速等特点,自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眼科疾病、牙科疾病、皮肤烧伤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近年来,随着oct成像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集中于探索更加高效、稳定、通用的oct医学图像分割方法。本文oct医学图像的分割要求,并回顾和分析了近年来一些典型分割方法,最后对oct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1oct医学图像分割要求。

oct医学图像分割是分离和提取具有相同特征的感兴趣区域的技术。由于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和形状比较复杂以及受散斑、高斯等各种噪声的影响,oct医学图像具有模糊和不均匀的特点。此外,oct成像速度快。所以,针对oct医学图像的分割不仅需要精确度高,还需要具有很高的抗噪性和实时性。现有的分割方法并不能精确地完成oct医学图像的分割,很多重要的图像特征都需要医生手动分割来获取,在临床上很难得到推广。因此,研究出高效、鲁棒的自动化分割方法对oct图像的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2oct医学图像分割方法概述oct医学图像分割方法概述。

2.1阈值分割方法。

阈值分割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图像中所有像素的灰度值以阈值为分界点划分为不同区域。根据所有像素点采用相同阈值还是不同阈值可以划分为全局阈值法和动态阈值法。由于oct医学图像常常存在散斑噪声多和整体对比度不均匀等特征,所以oct医学图像的分割常常采用动态阈值分割方法。文献基于修改直方图的眼前节oct图像提出了动态阈值保边去噪分割算法。该算法通过重构后直方图的一阶和二阶差分确定了感兴趣区域识别阈值和噪声阈值,然后使用这两个阈值对图像进行动态阈值分割。分割后的图像虽然含有一点散斑噪声,但是眼前节的边缘部分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同一课题组在文献中,通过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对眼前节oct图像进行分解,然后在低频系数中选择感兴趣区域识别阈值和噪声阈值,同样获得了较好的结果。今后,可以引入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理论来改进阈值的选择方法。

2.2区域生长法。

区域生长法是通过在感兴趣区域内选取种子点,然后根据特定生长准则将相似性质的像素点合并到种子点区域内,当达到生长终止条件后,即完成图像分割。该方法对噪声十分敏感,所以,并不适用于分割散斑噪声严重的oct医学图像。但通过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则可避开缺点,充分发挥优点。文献通过采用标记分水岭算法对图像进行初步分割,然后利用不同区域的特征值进行最优化合并实现了视网膜oct图像的分层。虽然该算法对于平滑部分取得了良好的分割结果,但对于病变区域部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2.3基于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的分割方法是指把图像的像素灰度值看作符合某一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图像的分割过程可以看作是求取概率极值的过程。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有分类器和聚类算法。

分类器是一种需要训练样本的有监督统计方法,根据训练样本对图像的像素进行分类。传统的分类器不需要迭代运算,运算速度快。文献利用边界像素对构造的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训练,可以有效地对黄斑中央的视网膜进行分层。但传统分类器对大样本的空间进行分类时容易产生误差,而且其泛化能力差。支持向量机可以看作是传统分类器的升级,它可以在模型的复杂度和学习能力之间寻求最佳折中,获得更好的泛化能力。一些学者通过利用手动标记的样本对其进行训练后,对青光眼和正常眼的视网膜都取得了很好的分割结果。

聚类分割算法是一种不需要训练样本的无监督统计方法,根据图像的某些特征,通过迭代计算图像不同区域的特征值,将图像划分成不同的子区域,同一区域的相似度较大,不同区域间的相似度较小,从而达到图像分割的目的。目前常用的聚类算法包括k均值、模糊c均值、期望最大化算法。tung等将期望最大化算法和图割理论相结合,精确、鲁棒地对血管壁进行了分割。文献通过增强的模糊c均值算法对图像像素的平均值进行聚类,正确地对血管oct图像进行了分割。之后,chou等将该方法进行三维推广。此外,mandelias等将模糊c均值与小波变换相结合正确地提取了血管内壁的边缘。

2.4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方法。

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分割方法是近年来研究较热的一种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图像的区域和边界信息,根据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大小、形状等先验知识有效地对目标进行分割。主要分为两类:参数活动轮廓模型和几何活动轮廓模型。

参数活动轮廓模型的典型代表是snake模型。该模型需要先在感兴趣区域的附近初始化一条可形变的轮廓线,然后构造包括轮廓线自身内力和图像信息外力的能量函数,当能量函数极小化时,轮廓线就会收敛到目标边界,完成对目标的'分割。snake模型的收敛效果受到目标形状的影响,比较狭长的目标会导致轮廓线收敛失败。针对该缺点,文献提出在平行约束条件下同时演化两条轮廓线的参数活动轮廓模型能够有效地分割狭长的目标。

几何活动轮廓模型的基础理论是水平集方法和曲线演化理论,所以也被称为水平集方法。水平集方法的思想是把可形变的边界轮廓视作高一维水平集函数的零水平集,这样就把边界轮廓的演化过程转变为水平集函数的演化,最终只要确定了零水平集就可以确定边界轮廓的演化结果。水平集方法具有很强的处理拓扑变化的能力,能够将各种复杂的目标分割出来,非常适用于解剖组织结构和形状比较复杂的oct医学图像。文献利用基于形状信息的水平集分割模型自动地对角膜的前部和后部进行了分割。carass等利用可分割多对象的水平集模型在其提出的平坦空间域内对视网膜黄斑区oct图像进行了分割。

2.5基于图论的分割方法。

基于图论的分割技术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基本思想是将图像映射为一个带权无向图,这样图像分割问题就转化为求解图的最优划分问题。文献通过利用像素亮度、曲率和形状知识将待分割的眼前节oct图像映射为一个带权无向图,然后基于图割理论提出快速和高效的分割方法。yang等基于双梯度信息和最短路径搜索策略实现了视网膜深层oct图像的自动分割算法;徐肃仲等通过利用图论和基于动态规划的最短路径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视网膜层次自动分割算法;牛四杰等在传统的三维图搜索模型上引入多尺度思想,提出了应用多尺度三维图搜索的视网膜图像分割方法。

2.6其他方法。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分割方法,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如yousefi等结合形状和灰度信息提出了一种混合的血管oct图像分割方法。樊鲁杰等综合利用视网膜的边界方法、图像强度峰值等信息提出了一种oct视网膜体数据的三维分割方法;chen等通过改进的二维图形与曲线平滑约束搜索方法对原图像转换后的渐进强度距离图像进行分割,进而获得原图像的分割结果。此外,通过组合不同方法也可获得较好的分割结果,如wu等将形态学方法、强度变换等技术综合应用到眼前节oct图像的分割,提高了分割结果的精确度。

3总结。

oct医学图像具有成像快、散斑噪声严重等特点,传统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并不能满足精确、抗噪、实时的分割要求。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快速、鲁棒的分割方法,如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基于活动轮廓的方法、基于图论的方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具有局限性,而且并没有完全实现全自动和高实时性。现在,oct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的研究重点仍然是通过考虑多种医学图像特性,结合多种分割理论,研发实时、抗噪、自动的分割方法,并注重提高方法的适应性、鲁棒性和精确性。

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四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誉为是“近代最深刻的技术革命”其应用已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各行业对网络管理、网络建设、网络应用技术及开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网络技术人才显得尤为紧迫。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涉及大量错综复杂的概念与新技术,在教学中容易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与当前技术脱节,实验环节薄弱等问题,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本文对我院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和建议供大家探讨。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的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网络相关科学研究目标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第一层次是现代社会人才都应该具备的,不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适当培训甚至自学就可达到。第二、三层则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主要针对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应以第二层次为主要目标。目标定位后,具体措施就该围绕目标展开。

2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紧跟技术前沿。网络课程教师不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网络工程实践经验。针对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情况,我院提倡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事网络教学的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还要通过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目前,网络工程系已有80%以上教师取得了业界著名的网络厂商认证,如ccna、rcna、ccnp和ccai等。授课教师还经常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参与实验室建设和一些公司企业的网络工程项目。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习到主流和先进的实用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首先,应该根据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大纲的制定应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基础理论知识已经比较成熟,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兼顾基础知识与新兴技术。如当今网络体系结构的工业标准是tcp/ip,而osi参考模型只要介绍其特点和对络体系结构的意义即可。再比如x.25、帧中继等目前已基本淘汰的技术可在教学中一带而过,适当增加fddi、无线局域网、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等当前热门技术内容。其次,要注重教材建设,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教师可以自行编写教材,也可以选择已出版的优秀教材。aum的《computernetwork》,该书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经典教材,在国内外重点大学的网络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该书的中文版也已出版。国内的优秀教材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目前已出第5版。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了后者,该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并有一定深度,例题和习题丰富,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现代网络发展的新技术。

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4.1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技术集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使用灵活,信息量大。教师应利用一切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动画可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工作原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例如可将数据在各层的封装和解封、csma/cd工作原理、tcp三向握手等抽象内容制成动画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4.2利用各种工具软件辅助教学。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各层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了解和掌握各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格式和字段内容十分重要,如果不清楚这些就无法真正理解各层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但是这些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可借助iris或smffer等一些工具软件辅助教学。可用其捕捉包并分析各种包结构,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mac帧、ip包、tcp报文段等各种协议数据单元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和掌握不再困难。

4.3重视案例教学法。

学习计算机网络要学会解决网络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培养跟踪、络新技术的能力。计算机网络课不应是单纯的理论课或应用课,而应是理论、工程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因此在内容安排上,不仅应重视网络基础理论和工作原理的阐述,也应重视网络工程构建和网络应用问题的分析,使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反过来可更加深入的理解基础知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其感受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优秀的学生不但要学好教师讲授的内容,还应该有自己的好想法,甚至能给老师提改进意见。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并思考学生的意见,给学生一定的施展空间并启发和引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提出过的或当前热点关注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走出课堂去调查和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同学讨论,老师点评。这样积极有效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5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作补充,我们开发了多媒体互动网络学堂,教师可在网络学堂论坛布置作业,提供一些优秀学习资源,为学生答疑等,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共享。我们还建立了网络课程qq群,学生和老师可以在群里进行交流和探讨,不但方便快捷还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5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1建设优良实用的网络实验室。

良好的实践环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实现培养网络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合理实用的网络实验室建设方案。我们购置了思科和锐捷的网络设备以及sun服务器和工作站等,建立了网络集成实验室、网络编程实验室、系统管理实验室和综合布线实验室,不但能够满足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验要求,还可满足更复杂的科研需求。使学生们有真正的动手机会,能够更好地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5.2利用虚拟网络实验平台。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实验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一般都存在经费有限的问题,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改造往往很难及时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即便实验环境很优越,学生做实验也受到时间和地点的诸多限制,而虚拟网络实验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用虚拟机vmware,学生在一台计算机上就可以组建虚拟的局域网,完成虚拟机与主机、虚拟机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安装各种操作系统、服务器架设和开发及测试的实验。使用packettracer或bosonnetsim可以支持大量的设备仿真模型如交换机、路由器、无线网络设备、服务器、各种连接电缆和终端等,配置命令和界面同真实设备几乎完全一样。利用虚拟的网络实验平台,学生可随时进行各种网络实验训练而不必担心网络设备的损坏,可以迅速搭建虚拟网络并配置和调试,还可以一个人完成较复杂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真实实验结合虚拟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3调整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由于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室条件来设计实验内容和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内容不应仅依附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它同理论课程一样为教学目标服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应该科学合理,多关注和借鉴一些厂商认证培训的实验项目,在制定实验内容时,要注意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实验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网络基本原理实验,如使用iris或sniffer分析网络协议;网络集成类实验,如网络线缆的制作及测试,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vlan的配置与管理,配置路由协议,配置访问控制列表,生成树协议,网络的设计与规划等;网络管理类实验,如对各种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及管理,iis服务器的配置及管理,apache服务器的配置及管理,ftp、dhcp、dns等服务的配置和管理,用户和权限的管理等。如果安排实验内容较多,可将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网络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

6成立网络技术小组。

成立网络技术小组,吸收对网络技术感兴趣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教师布置题目,小组成员独立或合作解决,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小组定期活动,汇报自己的阶段性收获和心得,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网络技术小组学生在近两届思科网院杯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中都晋级决赛并取得较好成绩。网络技术小组不但给有网络专长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带动和激发了其他学生络技术的热情。从近两年就业反馈情况看,参加过网络小组的毕业生在业务能力、职位和薪水方面都更有优势。

7鼓励考取职业资格认证。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和增强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考取网络职业资格认证。由于目前认证考试种类繁多,必须选择社会认可程度较高和有一定含金量的认证,如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等。取得证书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考取认证的学习过程中把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已有很多学生获得了各类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知识和自信,为今后就业增添了砝码。

8结束语。

经过几年来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最受我院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学习计算机网络已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更加紧密的结合实际,在探索中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五

几何光学是光学学科中最早发展出来的分支学科,是基础学科,几何光学引入光线概念,研究几何光学基本规律,球面成像概念,薄透镜成像概念,理想光具组等内容。在几何光学中,把组成物体的物点看作是几何点,把它所发出的光束看作是无数几何光线的集合,光线的方向代表光能的传播方向。在此假设下,根据光线的传播规律,在研究物体被透镜或其它光学元件成像的过程,以及设计光学仪器的光学系统等方面都显得十分方便和实用。笔者认为光学课程教学中几何光学部分是教学难点,此内容表面上看很容易能掌握,但实际上几何光学中部分内容特别是费马原理,成像原理,符号法则,单球面成像原理,薄透镜成像原理等内容是教学难点。大部分《光学》教材中第一章内容安排几何光学,学生起初学几何光学基本定律时感到内容很简单,只是背几个定律而己,但是经过深入学习这些定律并将其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几个问题时,学生感觉比较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深入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和折射定律。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指导学生应用课堂内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将这三大定律与费马原理内容结合,培养学生以费马原理解释几何光学基本定律的内容,理解内容,解决问题等能力。

本章内容后面几节的成像基本概念,符号法则,单球面成像和薄透镜成像定律等内容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起初不重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思想上很容易产生学习这些内容没用,是一种虚拟概念,所以越学越迷惑,而且这些单球面成像,薄透镜成像概念等几节内容互相紧密联系,如果其中某一个知识点不理解就会影响整个内容的理解,。对此,教师在上课前应给学生介绍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学习内容的顺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避免让学生产生认为教学内容“是一种虚拟概念”的看法。几何光学教学中根据内容特点应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比如符号法则的教学方法。符号法则是单球面成像规律,薄透镜成像规律等内容的基础,所以符号法则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不同教材中使用的符号法则不一样,但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因为利用不同符号法则推导出的成像公式符号不同和符号法则应用方法不同等问题的存在,如果教学中只讲解一种符号法则,学生可能很容易感觉到迷惑不解,甚至可能怀疑教师讲的内容是否有错误。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该给学生讲清楚不同教材中应用的符号法则不一样,成像公式符号也不一样,但是应用不同符号法则解决问题时得出的结果一样。教师应注意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讲解其它种符号法则,深入讲解其它种符号法则学生很可能容易迷惑不解,进而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另外,单球面反射,折射成像,薄透镜成像概念和理想光具组成像规律等内容教学难点,此内容的特点为内容分散,公式多,公式推导过程复杂,很难理解,应用成像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多做练习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教学中严格遵守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我们进一步分析以上教学内容很容易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学内容系统完全一样,比如说单球面反射,折射成像和薄透镜成像概念,首先讲解成像公式推导过程,然后推导高斯公式,牛顿公式和作图法成像过程,最重要的是单球面折射和反射成像内容为学好薄透镜成像概念基础,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学好后几章常用光学仪器原理的学习打好基础,说明这些内容具有很紧密的联系,所以投入教学前给学生讲解单球面成像原理和薄透镜成像原理应用方面的内容,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教学中仔细分析每一节内容,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外习题和动画课件给学生深入讲解成像公式的推导过程,符号法则的应用,高斯公式和牛顿公式的'推导过程,作图法成像过程等内容,以丰富的教学课件,教学视屏,dash动画和灵活的教学方法结合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理解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分散,公式多,应用成像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形式多种并复杂特点,通过做大量的课内外习题重视巩固理论知识。做习题要注意习题内容由易到难,水平由浅入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容之间衔接,因为单球面折射,反射成像和薄透镜成像概念之间有很紧密的关系和共同的内容系统,单球面反射和折射成像概念的学习为薄透镜成像概念的学习打基础,薄透镜成像概念的学习为学好理想光具组成像概念基础,最后根据这些理论知识能分析人眼的基本结构,近视,远视眼睛的矫正方法,照相机,投影机,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常用光学基本结构和原理。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给学生讲解每一节内容并解释各节内容具有的共同的教学系统(比如说每一节内容中有成像公式的推导,高斯公式和牛顿公式推导,作图法成像等共同的教学系统);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提高教法和协调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通过课件,flash动画,演示实验等各种教学媒体,重视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

根据光学课程的应用性强,实验操作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教学中要求教师课堂内多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教师利用演示实验仪器讲解有些内容,特别是单球面反射,折射成像,薄透镜成像等概念教学效果最佳,因为成像概念比较复杂,成像条件不同所获得成像结果不同,所以教学中脱离实践教学光讲理论部分学生很容易感到迷惑和反感,教学中为避免学生产生教学内容的神秘感,利用演示实验仪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而且在课堂内多做演示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几何光学教学要求授课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几何光学教学的难点就是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重视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演示实验仪器等现代教学手段创造教学环境,根据几何光学教学内容的分散,公式多,应用性强等特点要求教学中教法要灵活性并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从以上几何光学教学特点可以看出,几何光学的教学方法凝结了现代教学中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学前应准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同时授课教师也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六

引言(居中、四号黑体)。

(空一行)。

(空一行)。

(空一行)。

(空一行)。

一、(标题)(居中、四号黑体)。

(空一行)。

(空一行)。

1、(小标题)(四号宋体)。

(空一行)。

(1)(下级小标题)(小四号黑体)。

(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下同)。

(空一行)。

(空一行)。

1、(小标题)(四号宋体)。

(空一行)。

(1)(下级小标题)(小四号黑体)。

·

(空一行)。

(空一行)。

结论(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空一行)。

(空一行)。

附录内容(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空一行)。

(空一行)。

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七

教师是人灵魂的工程师,肩负起育人的神圣使命,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知识;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质量,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找出心理障碍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要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就会更加自觉地努力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将心理学运用于教学中,宜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寻找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缺点和错误的根源。

学生在课堂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不自觉地违反了课堂纪律;学生学习有困难,害怕失败,滋生发泄的途径;个别学生因学习成绩较差,又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不惜以身试“法”,违反纪律,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或缺乏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诱发学生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了解了这些原因,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沟通,积极协调师生的心理状态,变课堂的消极心理状态,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发现缺点和错误时,也要看学生的优点,从优点和长处的一面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认识自己。学生在认清自己分清是非之后,就会发挥长处,改变自己的不足,从而向好的方面转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能以舒畅,愉快的心情投入教学,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1.理解、宽容学生。

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宽容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向老师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这样师生心灵就容易相通,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就少了,知识的传递畅通无阻。以心换心,以情育人,师生关系更加亲密。

2.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真诚交流沟通。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良性情感的传递着,教学中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对于不同的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即使是对问题学生也不要去讽刺、挖苦,也要给予信心和鼓励。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应无区别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也了解学生的不足。对每个学生要建立适当的期待,在课堂中给予他们不同的机会。

3.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见、想法,作为教师不应该去断然地否认他们的观点。不小看这些学生的想法,应给学生鼓励,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的引导他们。

总之,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产生乐于接近的心理。

三、教师应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要更加学会学习;教师也不能老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在工作中同时也要注意学会学习心理学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深刻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充分掌握学生的程度及个别差异,讲课准确、清楚、新颖、生动,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良好心理状态。

四、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个人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学习,也能在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孜孜以求并乐此不疲,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学习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学起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二是学习者感到有必要学习某些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未来对社会都有好处。从而增强学习的毅力和恒心。知识的实际运用会使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对有关的知识学习进一步加深兴趣。因此,教学中应时时注意生动的时事和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职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置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总之,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饱满、高昂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绩效,其关键点,需要教师将心理学知识恰当地运用于教学。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完全投入学习氛围当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八

论文摘要:

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传播有赖于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学报质量的优劣,作者是一个重要因素,其精髓体现在作者文稿的学术价值。编辑是传播的主体,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同等对待每篇文稿,不偏名家,不薄新秀,以质取文。学报的精神气质,文化品位,通过版式设计展示出来,并与学报的内容形成一个协调、和谐、统一的美学风格。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按照出版规范和要求,使错漏率降到最低限度。

论文关键词:

文化传播;作者文稿;编辑加工;设计校对。

学报是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促进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它既是一面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镜子,也是一个对外交流教学经验和介绍科研成果的窗口,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园地。通过它可以透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状况,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以及发现和培养人才。因此,加强和提高学报的质量,在办刊理念上不断创新,对学报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文化传播有赖于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如果离开这种信息来谈论传播,不可否认,它表现的只是一种空论。

文化传播工作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而且需要一个高素质的作者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报质量的优劣,作者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作者的把握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学报面对的作者是知识分子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检索人类文化发展史,能使我们感到,知识的发展、总结与创新一直贯穿于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整个过程。像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这些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曾为世界创立文明历史做过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如今,它们仍然在为世界继续作出贡献。这就深刻揭示了知识给人类文明与进步以强有力推动的价值内涵。

其二,由于作者各自所处的特定环境,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所给出的结论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如果放在各自的背景和语境中去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正是有了不同,才使得世界五彩缤纷、鲜活有力。其三,学报是文化产品的“加工厂”,需要作者提供大量的信息来保证文化产品的正常生产,如同军队作战,每一个战役的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当然,所提供的信息应当是科学的、优质的。作者对所研究对象客观上的准确把握,主观上的论证分析、旁征博引、由表及里、观点明确、行文流畅,充分展示作者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其三,文章的.优劣不在于有多少华丽的语言,而在于作者对知识意义的把握。

知识对于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说,其意义体现在弥补了人的先天不足和缺陷,体现在知识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知识是实践的智慧,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就会变成毫无内容的空架子。从本质意义上看,学报的质量精髓体现在作者文稿的学术价值,学报可以展示文稿的学术价值,但不能直接决定文稿的学术价值。文稿的学术价值对学报质量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转化为学报质量。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编辑加工:学报质量的关键。

编辑是传播的主体,编辑主体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贯穿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一系列出版工作环节中。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办好学报的关键。对编辑的把握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编辑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文化传播工作始终在党的方针、政策轨道上前进,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放在首位,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二,传播先进文化,编辑人员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理论水平及敏锐的思维能力,站在学术理论前沿,了解和掌握学术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编辑从文化传播到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到文化建构的双重超越;其三,编辑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编辑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在思维方式、观念、行为等诸方面发生了变化,认识能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其四,编辑人员的工作对象是作者的文稿,工作内容是审读、编辑出版文稿作品,使之达到传播要求,其性质是对文稿的再创造。

这些都建立在编辑对有关政策、规范、作者思想和读者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目前学报编辑队伍中已不乏高学历、高职称,或在某一学科内属高水平的学者,但作为优秀的编辑行家并不多。有的学报竞出现不知版式如何设计而照搬其他学报版式;不知标题字体、字号的使用要求,更有甚者,连字体、字号都分辨不清。其中一些书生气十足,学者昧过浓,这些人耻于编辑学的钻研,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且自命清高,只注重稿件的字斟句酌,文体的变化。

高校学报的现实状况是年轻的编辑越来越多,但大多不是编辑专业毕业的或未经过编辑学的正规训练,工作中只是靠老编辑言传身教或在实际工作中慢慢积累经验。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往往片面理解编辑工作的性质,对编辑工作产生误解:其一,认为编辑无学,这种认识在高校学报的编辑中为数不少,特别在一些师专学报编辑中更加突出。有些学报竟成为一个中介机构,安排几个人,以编辑身份负责接收稿件,按类别交给专家审稿,由专家签发意见,这是一种变味的编辑。其二,轻视编辑学,注重其他学科专业。学报编辑对编辑学理论和实务知之甚少,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兴趣浓厚,对申报课题、备战考研很热衷,而对编辑学的学习则轻而视之,对编辑工作以应付差事而为之。

这不仅阻碍着学报质量的提高,而且亵渎和打击了文化传播的严肃性。因此,我们每一个编辑应当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同等对待每篇文稿,不偏名家,不薄新秀,以质取文。编辑这个社会信息积存和传播的“守门人”,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对那些不适宜传播的文稿决不可无原则放行,这是保障学报质量的关键。

三、设计校对:学报质量的保证。

任何形式的事物,都必然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没有内容的形式是不行的,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也是不行的,二者不可能相互脱离。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同样需要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相互统一。其创新也应该是内容和形式在统一的基础上的创新。力争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术进行从里到外的包装。从内芯用纸到外观设计和包装等保证其较高的质量水准,不再停留在落后和陈旧的水平上。这种设计和包装对学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可以使学报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在结合了所载文章的实际内容,又能使其折射出新的时代精神。学报本身就应成为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视觉艺术与时代感交织协调的精美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对于学术性较强的学报来说,应当注重创造赋予时代感强烈的视觉美。就学报的整体风格而言,其精神气质、文化品位,能通过版式设计展示起来,因而版式设计一定要与学报的内容形成一个协调、和谐、统一的美学风格。也就是说,编辑工作一旦进入审美境界,将成为生活旨趣的最高满足,不但自身能够感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而且创造出来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富后感染力…。

校对既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反映学报整体质量的具体体现。大多数学报由于未设专职校对人员,一般都是由编辑兼任校对。由此,编辑在编好文稿的同时,必须掌握校对知识,熟练而正确使用校对符号,而且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的编辑对校对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是份外的工作,校对时不认真负责,敷衍了事,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有的在使用校对符号时,随心所欲,画出的符号让他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似乎给出一条谜语,让人左猜右想;还有的将线条互相交叉,也让他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张冠李戴。各种现象表明,校对工作在学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编辑对校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的编辑学历高、职称高,却对校对符号知之甚少,在校样上调整版面,不知如何操作,标题设置不知字体、字号的运用。这些应引起学报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校对是一门严谨细致且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校对人员除了要消除排版上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必须按出版规范和要求,校正编排技术和版式施工中的问题,发现原稿编辑加工中的疏漏,同时检查正文与目次标题的文字及页码是否正确,下转上接是否吻合,文稿在格式、字体、字号上是否与编辑指令一致。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编辑在清样时要做到:改清每篇文章的常规错误,确认每篇文章的标题无误,确定中英文目次,准确校定封面、封底,统一每篇文章版式,力争做到开印前的万无一失。这是学报质量的根本保证。

光学学报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九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誉为是“近代最深刻的技术革命”其应用已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各行业对网络管理、网络建设、网络应用技术及开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网络技术人才显得尤为紧迫。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涉及大量错综复杂的概念与新技术,在教学中容易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与当前技术脱节,实验环节薄弱等问题,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本文对我院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和建议供大家探讨。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的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网络相关科学研究目标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第一层次是现代社会人才都应该具备的,不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适当培训甚至自学就可达到。第二、三层则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主要针对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应以第二层次为主要目标。目标定位后,具体措施就该围绕目标展开。

2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紧跟技术前沿。网络课程教师不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网络工程实践经验。针对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情况,我院提倡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事网络教学的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还要通过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目前,网络工程系已有80%以上教师取得了业界著名的网络厂商认证,如ccna、rcna、ccnp和ccai等。授课教师还经常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参与实验室建设和一些公司企业的网络工程项目。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习到主流和先进的实用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首先,应该根据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大纲的制定应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基础理论知识已经比较成熟,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兼顾基础知识与新兴技术。如当今网络体系结构的工业标准是tcp/ip,而osi参考模型只要介绍其特点和对络体系结构的意义即可。再比如x.25、帧中继等目前已基本淘汰的技术可在教学中一带而过,适当增加fddi、无线局域网、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等当前热门技术内容。其次,要注重教材建设,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教师可以自行编写教材,也可以选择已出版的优秀教材。aum的《computernetwork》,该书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经典教材,在国内外重点大学的网络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该书的中文版也已出版。国内的优秀教材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目前已出第5版。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了后者,该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并有一定深度,例题和习题丰富,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现代网络发展的新技术。

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4.1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技术集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使用灵活,信息量大。教师应利用一切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动画可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工作原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例如可将数据在各层的封装和解封、csma/cd工作原理、tcp三向握手等抽象内容制成动画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4.2利用各种工具软件辅助教学。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各层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了解和掌握各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格式和字段内容十分重要,如果不清楚这些就无法真正理解各层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但是这些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可借助iris或smffer等一些工具软件辅助教学。可用其捕捉包并分析各种包结构,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mac帧、ip包、tcp报文段等各种协议数据单元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和掌握不再困难。

4.3重视案例教学法。

学习计算机网络要学会解决网络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培养跟踪、络新技术的能力。计算机网络课不应是单纯的理论课或应用课,而应是理论、工程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因此在内容安排上,不仅应重视网络基础理论和工作原理的阐述,也应重视网络工程构建和网络应用问题的分析,使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反过来可更加深入的理解基础知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其感受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优秀的学生不但要学好教师讲授的内容,还应该有自己的好想法,甚至能给老师提改进意见。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并思考学生的意见,给学生一定的施展空间并启发和引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提出过的或当前热点关注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走出课堂去调查和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同学讨论,老师点评。这样积极有效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5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作补充,我们开发了多媒体互动网络学堂,教师可在网络学堂论坛布置作业,提供一些优秀学习资源,为学生答疑等,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共享。我们还建立了网络课程qq群,学生和老师可以在群里进行交流和探讨,不但方便快捷还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5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1建设优良实用的网络实验室。

良好的实践环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实现培养网络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合理实用的网络实验室建设方案。我们购置了思科和锐捷的网络设备以及sun服务器和工作站等,建立了网络集成实验室、网络编程实验室、系统管理实验室和综合布线实验室,不但能够满足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验要求,还可满足更复杂的科研需求。使学生们有真正的动手机会,能够更好地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5.2利用虚拟网络实验平台。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实验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一般都存在经费有限的问题,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改造往往很难及时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即便实验环境很优越,学生做实验也受到时间和地点的诸多限制,而虚拟网络实验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用虚拟机vmware,学生在一台计算机上就可以组建虚拟的局域网,完成虚拟机与主机、虚拟机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安装各种操作系统、服务器架设和开发及测试的实验。使用packettracer或bosonnetsim可以支持大量的设备仿真模型如交换机、路由器、无线网络设备、服务器、各种连接电缆和终端等,配置命令和界面同真实设备几乎完全一样。利用虚拟的网络实验平台,学生可随时进行各种网络实验训练而不必担心网络设备的损坏,可以迅速搭建虚拟网络并配置和调试,还可以一个人完成较复杂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真实实验结合虚拟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3调整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由于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室条件来设计实验内容和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内容不应仅依附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它同理论课程一样为教学目标服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应该科学合理,多关注和借鉴一些厂商认证培训的实验项目,在制定实验内容时,要注意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实验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网络基本原理实验,如使用iris或sniffer分析网络协议;网络集成类实验,如网络线缆的制作及测试,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vlan的配置与管理,配置路由协议,配置访问控制列表,生成树协议,网络的设计与规划等;网络管理类实验,如对各种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及管理,iis服务器的配置及管理,apache服务器的配置及管理,ftp、dhcp、dns等服务的配置和管理,用户和权限的管理等。如果安排实验内容较多,可将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网络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

6成立网络技术小组。

成立网络技术小组,吸收对网络技术感兴趣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教师布置题目,小组成员独立或合作解决,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小组定期活动,汇报自己的阶段性收获和心得,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网络技术小组学生在近两届思科网院杯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中都晋级决赛并取得较好成绩。网络技术小组不但给有网络专长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带动和激发了其他学生络技术的热情。从近两年就业反馈情况看,参加过网络小组的毕业生在业务能力、职位和薪水方面都更有优势。

7鼓励考取职业资格认证。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和增强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考取网络职业资格认证。由于目前认证考试种类繁多,必须选择社会认可程度较高和有一定含金量的认证,如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等。取得证书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考取认证的学习过程中把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已有很多学生获得了各类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知识和自信,为今后就业增添了砝码。

8结束语。

经过几年来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最受我院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学习计算机网络已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更加紧密的结合实际,在探索中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