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2:19:26 页码:12
最新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实用12篇)
2023-11-21 12:19:26    小编:ZTFB

鉴于当前形势的变化,我们需要做一份全面的总结。总结不仅仅是列举事实和数据,更要对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思考和总结。在以下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不同人的总结方式和写作风格。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一

摘要:

我国高校之问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于人力资本及其开发,高校教师激励已成为管理层的工作重心之一,各种激励政策相继出台且日臻完善,提高高校教师激励的实效性无疑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师激励的实效性取决于激励的“合规律性”,即取决于各节制变量之间匹配的适宜程度。影响高校教师激励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激励资源、激励方式、激励环境、高校教师本身及其匹配关系,即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在特定的激励环境中,必须考虑使用的激励资源,采取相对有效的激励方式。

高校教师激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调动高校教师积极性,挖掘教师潜能必然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资源配置、组织机构、评价机制等,高校教师激励的出发点是教师效用最大化,为此必须制定最大限度挖掘教师潜能的高水平激励政策,而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必须考虑影响高校教师激励效率的相关因素,如激励资源、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环境等。这些因素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彼此互动,当它们的匹配关系处于相应的适宜状态时,激励就会达到最佳效果。本文选择的理论视角,超脱具体的激励实务,以揭示激励规律。

一、激励资源是激励发生的基点。激励时注意资源选择。

激励资源是激励发生的必备要件。在激励启动之前,首先要考虑用什么来激励对方,用来激励的资本就是激励资源,激励资源原则上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指经济性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津贴、奖品等。金钱是最普通的激励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大块金条比大条道理更有说服力”,人们为了生存或提高生活质量就不得不为金钱奔波。人们对物质资源已有精确的计算方法和激励措施,而对精神资源的把握还远远不够。当然,激励资源二分法比较牵强,因为任何激励因素(包括金钱)都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当今各类组织的“奖酬菜单”已呈复合化趋势,如晋升、旅游、休假、娱乐、期权、培训、特权等,这些措施既有经济性奖励,又有精神性奖励。

对精神性激励因素的理解取决于激励主体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激励态度等,对诸多激励因素,如价值观、信仰、理想、荣誉、友谊、自由等,人们的理解都存在分歧,如何把握激励因素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激励对方,是激励主体必须考虑的问题。选择、理解、表达激励因素的目的在于运用,如何运用激励因素来激励对方,就涉及许多在激励系统运作过程中的难题,如激励因素与对方需求的吻合度,客体对激励资源的理解判断等。在运用激励因素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环节各要素之问的有机衔接与功能整合。

就我国高校而言,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仍然是物质激励,工资、津贴、福利仍然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也是决定教师流向的主导因素。虽然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的分配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高校教师待遇与职称相联系,即高职称高收入,职称评聘已成为各高校最重要的激励杠杆之一,职称晋升条件也就成为学校的指挥棒,教师为满足职称晋升条件而奔波。教师的职称不仅是收入待遇的象征,也是教师的荣誉象征,既具有物质性,也具有明显的精神性。这里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的问题,即针对不同背景的教师如何使用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很明显,当一位教师急需金钱时,如面临购房的青年教师,使用物质激励更有效;当一位教师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特定的精神激励会更有效,问题是如何把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例,即在何种情况下倾向于物质激励,何种情况下倾向于精神激励,当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使用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纯粹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一般情况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统一的.,单纯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都会降低激励效果,纯粹的物质激励会使激励异化,没有物质成分的精神激励也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必须考虑物质成分与精神成分的协调与统一。

二、激励方式是激励的媒介.激励时考虑情景匹配。

激励方式是激励系统的核心内容,任何激励方式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激励效果,但不一定是我们所期待的最佳效果。为此有必要探索激励效果最大化的可能条件,厘清激励方式及其最佳运行条件。激励方式包括激励方法、激励手段、激励策略等,激励主体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优化或再生激励资源,充分挖掘高校教师的潜能,高校所运用的激励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处于一种复杂的系统化状态,如何保持激励系统效能最优,就要求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匹配,这正是高校教师激励最大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到操作层面。

就激励而言,不存在任何情境都适应的激励方式,激励的有效性在于激励方式与激励情境的匹配。任何激励方式都可能是有效的,效果大小要看这种激励方式与各变量匹配的适宜度,激励方式作为一个子系统,可以构成多种关系模式配置,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关系模式由激励者根据激励情境来决定。激励者可能有多种激励方式选择,只要能达到激励目的,激励者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激励方式。激励方式的选择应依据特定的激励情境和所掌握的激励资源,而且要考虑激励方式所指向的趋于目标的行为适宜性。

激励方式的选择往往隐藏着一个假设,即激励者不仅有激励能力,而且不遗余力。激励者的属性与激励几乎都有相关性,但要强调的是激励者的成熟度,即激励者的激励能力和激励意愿,两者缺一不可。当学校是激励主体的情况下,双方的信息沟通十分重要,即教师要了解学校目标、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激励因素等,学校要了解教师的需要、目标、价值取向、能力、个性等,这些信息就成为各自行为决策的依据。

激励方式的实施过程中总是存在效果促进或抵消的因素。如在平均主义文化圈里,公平激励就没什么效果;激励对象餍足状态下,需要满足就没有激励作用;学校奖惩制度的合理性影响强化激励机制的运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任何情况下激励都是必要和重要的,在有些情境下,激励可能成为多余。在某些情境下学校对教师的动机、满足和绩效没有多大作用。降低学校激励重要性的情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替代因素,即那些使学校激励成为不需要的或多余的情况变量;二是中和因素,即那些妨碍学校激励或抵消其行为效果的情况变量,其中,教师的经验、能力、训练及“职业”导向、任务的结构化及所提供的反馈以及组织团队的高内聚力和正式化等都是指导性激励行为的替代因素;教师对奖励的淡然态度、组织僵化、对奖励缺乏控制等是支持性激励行为的中和因素;教师的“职业”导向、可提供内在满足的任务以及团队的高内聚力等都是支持性激励行为的替代因素。在激励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积极性很高而且能力很强,就不需要激励了。

激励对象往往是确定激励策略的依据,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必须首先了解激励对象。被激励者的属性很多,如年龄层次、文化程度、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社会关系以及成熟度等等都可能影响激励决策和激励效果。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所适应的激励方式显然不同,文化程度表明一个人的教育投入,是一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信号显示,对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也要选择不同的激励因素。价值观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和认同,价值观能谚影响人的需求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激励机制的运行具有特殊的意义,诚如j.彼得斯所说:“杰出的行为表现总是和人们受到使人非信不可而又简单明了的、甚至可称为美妙的价值观的激励有关”。德国学者施普兰格尔曾提出了六种中心价值观:即以实惠利益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价值观;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性价值观;以形式与调和为中心的审美价值观;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f生价值观和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价值观。价值观倾向表明激励的重心所在。个性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潜力等,不同的个性特征说明可能拥有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瑞士心理学家希格曾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和内向两大类,外向的人热情,好激动,喜欢交际和热闹;内向的人相对封闭,喜欢清静。关于气质,有人把它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种类型:有人则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三种类型。不同的个性特征意味着对不同精神资源的反应存在差异,对于敏锐的人来讲,容易被感染或容易激励,而对一些反应迟钝的人可能难以激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的本质,而社会关系主要取决于人所处的社会群体的性质。人的思想和行为与个人阅历有关,过去的经验、角色感知、成就等都可能影响激励效果。

高校教师也不例外,高校教师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如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个性、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在制定激励政策时都必须区别对待,如对教授的激励与对助教的激励就不同,对普通教师的激励与对知名学者的激励也不同。在微观层次上,对不同个性的教师、对不同价值观的教师的激励也不同。

四、激励环境是激励的依托.激励时注意环境适应。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都是环境决定论者,托尔曼的行为空间、勒温的生活空间和心理动力场都指行为环境。勒温强调人与环境密不可分,认为人的行为将随着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环境特征往往体现于组织特征。组织特征的差异表明激励策略的多样性,即便是同一性质的组织也要考虑激励的权变性。组织的激励效果与组织凝聚力和组织文化显著相关,组织的凝聚力指组织成员之间融洽相处,彼此友爱关怀,互助合作,交换情报和意见,具有团队精神;影响组织凝聚力的因素包括组织的规模,组织成员的态度、价值和兴趣及组织目标的适合程度等。组织文化是组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体现组织特色的人文精神,组织文化使得成员的行为与组织规范保持一致。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容不悖。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也有一个过程,对人的激励必须考虑环境的影响。

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体现着一定的环境特征,不同类型的高校体现着不同的校园文化。处在不同高校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直接影响对教师激励的效果,如一所著名高校的教师与一所普通地方高校教师所处的学校环境是不同的,如学术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都有区别。

总之,高校教师激励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不断超越,不断改进,把握影响教师激励的相关因素,并合理调控和匹配这些因素.以确保高校教师激励效率,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二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体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中之重。半个世纪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他的伟大精神代代传。以陶为师,本人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老师必须设法变成小孩子,这样你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的发展。”是啊!每个学生,每个活在世上的人都有强烈的发自心底的需要,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助、信任。偶尔犯错误时,更需要别人的原谅。若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先学会尊重他人。但透视现实某些教育现象,师生关系的不和谐音符在我们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的乐曲中不时跳跃。学生学习严重偏科;与某位教师对着干,师生关系僵化;对教师不信任,有什么事不愿跟老师说……这些现象不难看出: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过分地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的主导作用和学校的升学率,把学生当作容器,要求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我不想学”,但在教师的权威和升学率的双重压力下,在教师“要你学”的威力下,学生只能委屈地应付老师,于是出现了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的不和谐现象。

我去年刚接手五(2)班,在了解新班学生情况时,得知学生彭佳葳是一个令教师和家长忙得焦头烂耳的特殊生,脾气很丑,是教师办公室和教导处的常客。这可怎么办?我沉思起来:这孩子现在已经有“破罐破摔”的思想,用一批,二吓,三告,肯定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而且师生关系也不好。如果我是他,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心里也不好受……我尝试调换了角色,设身处地为他想了想,心里有了底。

开学第二天,彭佳葳立即给我来个“下马威”——打架。请到办公室,他面不改色心不跳,斜着脖子,眼神充满蔑视,腿不住地抖动,好像在宣战:“打电话给我老妈啊!顶多到趟教导处!放马过来啊!”但我却用心平气和的语气对彭佳葳说:“我不会随便打电话给你父母。男子汉,做错了事情,一人做事一人当!”嗨!开场白竟不一样哦!他顿时有点慌了阵脚,腿不抖动了,那神情好像在说:“还有人看得起我,称我是条汉子!”我觉察到这个微妙的变化,赶紧激一句:“怎么?连承认错误的胆量都没有,还是不是男子汉啊!?”他一听,摆好架子,粗声粗气随口而出:“当然是,货真价实。不就打了他几下,谁叫他不经打。你也别扮好人,当着我的面向我妈告状吧!”我一听:还真是男子汉呢!我既不火也不气,还是心平气和地说:“我刚才说了我不会随便打电话给你父母。说话算数!老师敬重你是男子汉,咱们约法三章,如何?”他一听,眼睛一闪,这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又摆开架势说:“什么约法三章?说来听听。”事情发展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不紧不慢地说:“以后如果犯错误,第一次自己承认;若再犯,第二次再给一次机会改过自新;若再犯,当面告诉家长,并严肃处理。”他静了会,爽快地答应了。

过后,彭佳葳好像懂得自制了许多,麻烦事也少了,但我的警惕性一直不敢放松,直到有一次彭佳葳的一句话使我松了口气。“她看得起我!”一种和谐、信任的情感在我们之间传递。“我看得起他!”不就是我对他的尊重吗?!孩子的情感有时在我们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合理的。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的需要,触摸到孩子情感变化的脉搏。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情感投入,自然的表现,真挚的情感,用自己的真诚去影响学生。我觉得尊重像回声:“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喊: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的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便是:我理解你——;你若喊:我恨你,人家的回音能是我爱你吗?”因此,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起点。

陶老夫子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仿佛感受到了陶老夫子爱国,爱党,爱人民,爱青年、爱学生的挚爱精神,听到了许多陶老夫子流传各地的动人故事。陶行知先生是“爱满天下”的体现者,是爱的典范。他上爱国家,下爱人民和师生。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读陶先生的书,嚼陶先生的话,你会体会到他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爱国志士对国家对人民对师生的一片深情。他把自己与国家的命运、学生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情至真,爱至深,是吾辈为师做人的典范。

关爱,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俗话说:“亲其师必重其道。”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以自己的爱赢得学生的爱,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班同学一视同仁;教师的爱是神圣的,一定要爱而有度,爱而有格,爱而有方。

在读师范时,我就听过陶老夫子“四颗糖教育学生”的故事,陶行知先生批评学生用了四块糖,说了四句比糖还甜的话:1、“你比我来得早!”表扬小男孩听话守时;2、“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表扬小男孩懂得尊重人;3、“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表扬小男孩有正义感;4、“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很好……”表扬小男孩知错就改。

陶老夫子教育学生四句比糖还甜的话,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奥秘: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同时这种期待和赏识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和真诚。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我班里的少数孩子有一个通病:自信心不强。遇到困难,很轻易就摆摆手说:“我不行!”对于这个现象,我着急啊!但我不急在脸上,不急在口头上,因为如果不这样,他们会更“窝囊”的,师生关系也会僵化。我决心让他们在平常生活中找回自信。我让全班每位学生每两周在周记本上写上自己的一个长处,并且在平常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开始,有个别学生哭丧着脸来找我,“老师,我没有长处!”我在课外请同学帮忙找,并及时给予肯定。渐渐地,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至少都有一两个优点了,而我也不时提醒他们:你们都有优点。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加分的形式为自己的小组争分,大家慢慢地自信起来,干事情也利索多了,士气也高涨多了,大家合作学习的气氛也变得和谐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困难的不是批评,而是找出他们的错误的对立面——优点,学会赏识他们,才能帮助他们找到战胜错误的法宝。

半个世纪前,陶老夫子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今天,不妨让我们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欣赏学生,我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其实,在我们学生中间,真的有爱迪生的影子;其实,每一位教师都能创造出“神奇”!让我们学会赏识我们的孩子吧!

学陶师陶,用陶老夫子精辟的教育生活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把我们的学生培植在爱的土壤上,呼吸着尊重、信任的空气,再以赏识作灌溉,那么,和谐师生关系之花一定会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我知道,在学陶的道路上,我只不过是一个初涉者,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陶行知思想已然在我心中扎根,发芽,并会成为我一个不变的追求,永恒的信念。我会是陶园中又一个忠实的师陶者!

相关阅读:

教育叙事、案例稿写作稿要求:

教育叙事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

教育叙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编写要按照题目、背景介绍、案例描述、案例反思、案例点评来写。其中题目要求体现反思主题,案例描述要写出课程片段,反思要求有问题思考和反思的分析,案例点评要分析通过案例得到的经验或者教训。案例可以是写教学的反思,也可以是教学中对教育的反思。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三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但是,我国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分析方面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表层,这使得我国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一直得不到有利突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一、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

通常来说,人力资源主要就是一个企业中劳动力的制造者,要想获取更高的劳动力,就需要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令绩效考核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价值,令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感受到企业带给自己的“幸福感”。这样才可以留下更多的员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打开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文化、环境甚至是发展方式都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在国外企业中比较流行的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究竟能不能被我国企业所接受?虽然已经确定了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确是提升企业绩效的一种有利手段,但是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最有效的又是哪一种呢?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提升企业绩效的同时,是只依赖于自己单一力量的约束还是需要中间变量的作用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合理化的探讨。

斯坦福大学的jeffreypfeffer教授曾经总结出了有关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后来,又经过多次研究得出越来越深入的七项方法,并且也明确了成果导向的绩效评估、成本利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综合国外优秀教授的总结与归纳,最终使我国于2008年确立了中国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并与国外进行比较得出有效招募、培训开发、绩效评估、薪酬、工作组织、员工参与、员工关系这七个方面。

二、理论假设及变量设计。

(一)理论假设。

我国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主要是以普遍符合我国企业运作的方式为主,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完善,观察是否可以为企业绩效带来新成果,虽然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但是也同样是独立的个体,承担自身的作用。

有效招募是一个企业得到高绩效的前提;将优秀的职员成功纳入自己麾下后,一定会进行培训开发,因为这也是企业的一种变相投资;企业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其中,就是对员工的信任,增加他们的好感度;雇佣安全可以有效的让员工全力奉献自己的能力,帮助生产发展;薪资水平的高低是企业能否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让员工感到自身的价值;当公平机制得到好的实行,会让员工心中激荡出热情的火花,为企业带来成功;自我管理团队的监督体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比传统手段更加高效的管理成果;员工行为会影响到顾客满意度、企业的经营指标等,这就会使企业绩效直接对其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员工工作行为不止影响企业绩效,也会在员工自身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被列入员工、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因此,得出假设:

1.中国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均与企业绩效成正比例关系;2.中国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均与员工行为成正比例关系;3.员工行为是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作用的中介变量。

(二)变量设计。

(三)分析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中,一共派发了500份问卷,共有446份进行填写得到回收,作为有效问卷共有430份,因此,得到回收率89.2%,问卷有效率达到96.4%。

(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计算后得出检视信度的克朗巴哈系数主要维持在0.7数值之上(具体计算过程不显示),通过克朗巴哈系数就可以反映出企业绩效研究变量统计的可信度较高。另外因子分析中的kmo值也都基本维持在0.6数值之上,由此可以表明变量表的效度较高。

3相关性分析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相关性分析的系数都介于在0.5-0.56之间,这就表明了在0.01的水平上七种变量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使得假设(1)成立;又因为七种变量的相关系数都介于0.33-0.51之间,这表明了变量于0.01的水平上呈现出相关性,这使得假设(2)成立;最后,由表可知企业中绩效考核与员工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这就表明了员工行为与企业绩效在0.01的水平上存在明显相关性。因而假设(3)成立。通常情况下通过以下取值范围判断变量的相关强度:

四、总结。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有效手段,其可以通过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企业绩效,使企业绩效得到提高。因此,我国企业需要确实完善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通过中国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来使企业绩效得到提高。

參考文献: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四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指树立“服务型”办学理念,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促进教育和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换过程中的产物。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实质是要破除计划经济的消极影响,通过制度创新真正确立起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教育发展和市场需求、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在整个教育系统牢固地树立起“服务型”的教育理念,最终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提供新鲜经验。

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要树立主动适应的服务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而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即教育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等,要与相关产业的组成类型、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需要等相适应。其主要内容包括形成三大体系,提升三大能力:

(1)形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

(2)形成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提升教育的知识贡献能力,其核心就是要深化以人事制度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新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技攻关,积极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3)形成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教育的学习服务能力。

高校教师激励模式理论框架的构建并不是指在服务型教育体系中,所有的学校都是这一种模式,高校管理者应根据本校专业、层次、规模、区位等多方面的特点,探索并形成适合自身特点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激励机制。但总体上应符合如下理论框架:

值得指出的是,组织目标体系、诱导因素集合及个人因素集合这三者都是体现服务型教育体系基本特征的新的体系和集合。在新的激励模式构建中,用分配制度将诱导因素集合与组织目标体系连结起来,用行为规范将个人因素集合与组织目标体系连接起来,用信息交流将个人因素集合与诱导因素集合连结起来。因此,我们可以把分配制度、行为规范、信息交流称为新的激励模式构建中的三条通道。通过三条通道的连接作用,使三个支点所包含的内容相互对应,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2.2.1分配制度:分配制度之所以成为诱导因素集合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道,是因为对奖酬资源(诱导因素)的分配是通过分配制度与个人完成目标的程度(绩效水平)来实现的”而个人正是通过分配制度看到了自己努力工作后得到的奖酬的可能性及其多寡和具体内容。高校分配行为的分配内容是奖酬资源,分配对象是教师,其依据是教师个人完成绩效目标的程度。

2.2.2行为规范:个人能力是在一定的制度下发挥作用的。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是个人加入组织的一个重要前提。作为高校,只有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才能将不同教师的努力引向学校的发展目标。行为规范是建立在对教师个人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在行为规范的约束范围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进而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奖酬资源;同时,行为规范也作为控制和监督教师工作的依据。因此,行为规范成为教师个人因素与组织目标之间的一条通道。

2.2.3信息交流:激励机制设计所涉及的信息交流,一方面,使学校能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教师个人的各种需要和工作动机,从而确定相应的奖酬形式;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到学校有哪些奖酬资源,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奖酬资源。因此,信息沟通是连接个人需要与诱导因素的通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新的激励模式构建中的三个支点是激励机制设计的着眼点,而三条通道将三个支点连结起来,使任意两个支点相互连通,彼此对应。三个支点和三条通道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是激励模式运行富有效率的前提。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是简单的一项制度的增加,也是一个新旧制度的调整。因此,要注意不断完善新的激励机制,因为一个新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而需不断加以修正。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五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在微观层面上,教育能够促进个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宏观层面上,教育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前者一般用教育的私人收益率来衡量,包括内部收益率与明瑟收益率;后者一般用各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比如外生模型u1、内生模型、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glas)生产函数模型、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简称tfp)模型(包括代数指数法、索洛残差法、隐性变量法、潜在产出法等)等来计量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

尽管目前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教育对个体收益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类研究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甚至在职培训,但目前国内外却鲜有研究考察研究生教育这一最高层次教育的经济功能。虽然一些学者用明瑟收人方程实证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的私人收益率,但似乎还没有一篇实证研究考察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本研究将视角放在这一学术研究的空白领域,希望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中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关于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相匹配的问题也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然而怎样衡量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国内学术界仍然没有定论。有的研究试图用不同学科研究生的就业率、学用结合率以及过度教育率等作为衡量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相匹配的指标,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本研究认为还可以从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视角来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关系。

首先,本研究将从整体上分析研究生教育系统对全国各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总结和梳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成绩,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将为各级政府确定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财政支持和资助力度提供坚实的实证证据,从而促进整个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其次,本研究将计算研究生教育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为研究生教育未来的区域结构调整提供坚实的实证证据。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

目前学术界用不同的计量模型来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的模型有着不同的模型假定与侧重点,本研究主要借鉴宏观明瑟收人模型(macro-mincerwageequation)来测量研究生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宏观明瑟收人模型首先是由经济学家赫克曼(j_heckman)和克列诺()提出来的[8],克鲁格(r)和林达尔(l)等经济学家在赫克曼和克列诺研究的基础上,对将微观经济学领域的明瑟收人模型转变成宏观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本研究选择宏观明瑟收人模型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本研究着重讨论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宏观明瑟收人模型就是专门用来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宏观明瑟收入模型对数据的要求较少,而较少讨论其他投人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如克鲁格和林达尔在其研究中所列的公式只有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和初始人力资本发展水平这两个核心自变量。宏观明瑟收人模型中的自变量少,这一特点使得实证分析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一个缺憾,那就是没法全面解释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这估计也是宏观明瑟收入模型没有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等模型应用广泛的原因所在。由于本研究并不试图精确度量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旨在分析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匹配关系,因此使用宏观明瑟收入模型还是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目前国内使用宏观明瑟收人模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并不多,杨建芳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这一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本文将基本上沿用这篇研究的模型与方法。根据宏观明瑟收人模型,自变量中应包含人均gdp和人力资本的滞后变量。典型的宏观明瑟收人模型形式如下:

在这个模型中,初始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系数仄的含义可以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就是初始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尾表明的是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也就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会影响教育投资,因此预期未来经济的增长会导致现在教育投资的提高。本研究假定仄就是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鉴于目前国内的数据仅有历年来研究生教育办学规模的省际数据,本研究将对标准的宏观明瑟收人函数做一定的变换。首先,本研究将平均受教育年限变为研究生教育系统的毕业生规模;其次,因为研究生教育的变量从相对规模变成了绝对规模,因此&和也从人均gdp变为gdp总量。最后,本研究准备控制住平均受教育年限,因为社会中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显然会对于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一变量也是宏观明瑟收人模型中的一个核心变量。

通过模型变换,就可以从整体上分析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全国各地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通过将样本按照地区的分组,还可以分析出不同地区研究生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样,本研究就形成了两个研究假设:其一,整体而言,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对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二,研究生教育系统对于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有着正向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这一促进作用将与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

三、数据。

本研究所用数据是笔者通过收集各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并整理、计算得到的-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最早的数据来自是因为在各种全国性质的官方统计年鉴上,从20才开始统计分省区的研究生规模。

本研究所用计量模型的因变量是某省区某年的gdp总量的自然对数,都是将名义gdp以2003年为基准调整后得到的实际gdp。

核心自变量是这一省区上一年的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自然对数。本研究将因变量和核心自变量都取自然对数,使这一核心自变量的系数不受因变量和自变量量纲的影响,其经济学含义就是弹性。本研究选择用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生数作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变量。之所以选择用毕业生数而非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是因为本研究还准备控制这一省区上一年份非在校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非在校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看作社会人力资本的存量,而研究生的毕业生人数可以看作人力资本的增量。根据已有大量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存量与增量都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选择研究生的毕业生规模作为自变量,使得本研究的模型中既有人力资本的存量又有人力资本的增量。

除了研究生毕业生数自然对数这一核心自变量外,本研究还沿用经典宏观明瑟收人模型的形式,控制特定省区上一年的gdp总量的自然对数以及这一省区上一年的非在校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根据国际上较常用的永续盘存模型(perpetualinventorymodel)、遵循巴罗(barro)和李(lee)的计算方法和过程推算出来的。

综上,本研究模型的因变量是gdp总量的自然对数,自变量包括上一年gdp总量的自然对数、上一年研究生毕业生规模的自然对数以及上一年非在校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估计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时,样本为2003-20全国数据;在估计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时,样本分别为2003-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区的数据。

本研究以国家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地区划分为准,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包括的12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的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东部地区的11个省级行政区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

四、实证结果及其讨论。

由于本研究所用数据是全国的面板数据,因此用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进行估计。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有两种:一种是固定效应(fixedeffect)模型,一种是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哪种模型更适合要通过豪斯曼(hausman)检验才能判定。岳昌君在《教育计量学》u71中详细描述了豪斯曼检验的判断标准:豪斯曼检验假设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估计值符合一致性。当两种方法的估计值无显著差异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具效率;若两种方法的估计值有显著差异时,则表示随机效应模型并不适合。通过豪斯曼检验,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对全国样本还是对分地区的样本,都是采取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更为有效。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研究发现对全国所有省区而言,控制原有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力资本存量以后,新增研究生毕业生的规模也即研究生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增量将显著促进省际的经济增长,显著性水平为5%。实证结果支持了假设一。这也表明从20世纪末我国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决策是和国家长远的发展趋势相匹配的。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显示,各地区“上一年研究生毕业生数的自然对数”的系数存在明显差异。对东部和西部而言,这一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而且东部的系数大于西部;对中部而言,系数却为负且不显著。这表明控制了原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之后,研究生教育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中部的研究生教育却并不能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相反,可能还有负面效应,尽管这种负面效应在统计上不显著。

可见由于中部地区的反常,实证结果并没有支持假设二。为什么中部地区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本研究尝试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第一,相对西部而言,中部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更大,已有研究发现中部的研究生毕业后有很大比例选择迁移到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市、上海市与广东省)就业。可见,虽然中部培养了数量可观的研究生,但是很多研究生都“孔雀东南飞”,因此中部培养的这些研究生可能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增量更多地促进了东部而非中部的经济增长。因此中部的研究生毕业生的规模不但不能显著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而有负的效应,就不足为奇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中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太匹配,需要做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

第二,中部的省区最少,只有8个,加上本研究的年度范围是2003-2009年,只有7年,所以中部的样本数偏少。这可能会影响到实证结果的稳定性,后续研究应该考虑基于更长时间跨度的分析与估计。

从表1还可以看到西部的“上一年研究生毕业生数的自然对数”的系数虽然也是显著为正,但是显著性水平为10%,处在显著性的边缘。这说明相对于东部而言,西部的研究生教育与其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也低于东部这两者之间的匹配度,因此西部地区的研究生教育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性调整。也就是说,单纯从研究生的产出规模与经济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东部地区做得最好,而中部与西部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以使得这两个地区的研究生发展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论与展望。

其一,整体而言,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于省际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对全国而言,研究生毕业生规模的增加,提高了人群中的人力资本增量,进而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二,分地区来看,研究生教育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对东部的促进作用最大,显著性水平也更高;而在中部却不存在这样的正向促进效应。本研究从中部的大量研究生毕业生不在本地区就业而是迁移到东部就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阐释。这从侧面说明中部的研究生教育有必要做出深层次的结构调整,让研究生教育与当地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与匹配。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讨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否匹配。所以,本研究的模型较为简单,自变量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本的存量与增量,没有加人要素投人、技术进步等变量。因此,本文的实证结果只能局限在讨论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增长这两者之间的简单关系。

后续的研究有必要通过收集更多年份的研究生发展数据,使得实证结果更加稳定、更有说服力。而且笔者还将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研究生教育系统与全国各地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差异,更细致地探讨不同学科研究生教育对于全国各地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差异。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六

论文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当代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现状,分析性别、政治面貌等一些背景变量所导致的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上的差异,研究了工作价值观与择业倾向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择业观提供理性指导,有利于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发展目标。

目前,学术界对工作价值观还没有统一公认的定义。以前曾有过几种经典、有代表意义的定义,如:1)super(1970)认为n1,工作价值观是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求欲及个人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性或属性;2)台湾学者陈铭宗(1994)认为川,工作价值观是工作者认为重要或致力追求的事物、观念或理想等;3)大陆学者马剑虹等人(1998)认为川,工作价值观,即职工关于工作行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等的价值判断体系。综上所述,工作价值观是主体对工作意义的认识和对与工作相关的事物、环境、关系、目标、行为等的主观判断。

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工作价值观的分析和研究成为热点。我国也在前开始了对工作价值观的探讨和研究。黄希庭通过对全国7所大学的大学生的择业倾向进行需要结构的调查,将需要结构区分为6个维度,由强至弱分别为:发展需要、尊重需要、交往需要、贡献需要、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研究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对于建立与之适应的人力资源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生的工作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为大学生择业打开思路、拓展空间,使个人与企业在双向选择时,考虑各自的工作价值观因素结构,力求达到个人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匹配,有利于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发展目标。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择。

研究对象为湖北省某师范学院在读本科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78份,回收36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通过对360位大学生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掌握了大学生对工作价值观及择业倾向认识的第一手资料数据,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量化调研。

1.工作价值观盘表。

2.职业兴趣最表。

该调查采用的是英国职业顾问处的心理学家编制的一套职业兴趣量表。该量表与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模型较为接近,将现代职业兴趣分为四类:照料人与影响人、程序与系统、交际与艺术、科学与工程,共包含64个题项。调查结果经检验,总体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521,四种职业兴趣类型的信度都较高,最低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也接近0.7。为了进一步检验该量表的信度,考察其分半信度系数,其值都在0.6以上。可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适用于本研究。

二、探究成果。

(一)工作价值观的个体差异。

1.工作价值观的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价值观的组织安全和安定休闲维度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女性更加重视组织安全与安定休闲。这个结论与何华敏、黄国隆、胡坚等人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这也是由女性所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以及女性自身具有的生理心理特征造成的。如表1所示。

2.工作价值观的政治面貌差异。

对于政治面貌变量,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政治面貌对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社会价值维度有显著影响(p0.01)。采用scheffe法进行事后检验,得出不同政治面貌的受试者在工作价值观的社会价值维度的差异,存在于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与其它组别之间,而共青团员与其它组别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

(二)工作价值观与职业兴趣的相关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程序与系统类型的职业兴趣与工作价值观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照料人与影响人类型的职业兴趣与工作价值观中的组织安全、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维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安定休闲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交际与艺术类型的职业兴趣与自我成长和社会价值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科学与工程类型的职业兴趣与自我实现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工作价值观与职业兴趣之间存在相关,但关系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如表2所示。

1.工作价值观各维度对“照料人与影响人”类职业兴趣的回归分析。

把工作价值观的六个维度作为自变量,“照料人与影响人”类型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自我成长、组织安全与社会价值三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其他三个均被剔除。如表3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从总体上是显著的,三个变量可以解释19.3%的总体差异(r2=0.217,f=10.852;p0.001)。从表3可以看出,工作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组织安全和社会价值对“照料人与影响人”类职业兴趣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工作价值观各维度对“交际与艺术”类职业兴趣的回归分析。

把工作价值观的六个维度作为自变量,“交际与艺术”类型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只有社会价值与自我成长维度进人回归方程,其他四个均被剔除,如表4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从总体上来说是显著的,社会价值与自我成长两个变量可以解释15.3%的总体差异(扩二0.158,f二8.634;p0.01)。从表4可以看出,工作价值观中的社会价值和自我成长对“交际与艺术”类职业兴趣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工作价值观各维度对“科学与工程”类职业兴趣的回归分析。

把工作价值观的六个维度作为自变量,“科学与工程”类型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自我实现维度进人回归方程,而其他五个均被剔除。所得结果如表5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从总体上来说是显著的,自我实现变量可以解释11.5%的总体差异(rz二0.145,f=6.693;p0.01)。从表5可以看出,工作价值观中的自我实现,对“科学与工程”类职业兴趣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三、影响大学生择业倾向的要素。

(一)组织安全对择业倾向的影响。

组织安全指工作能带来合理的经济报酬,组织能从制度、环境和前景等方面为员工提供安全感。它体现了大学生对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主要包含的是一些保健因素。而照料人与影响人类型的职业兴趣主要指在工作中能够照料人并影响人。与该类型职业兴趣相关的职业包括医务、福利、教育、商业管理类。组织安全维度的工作价值观能对该类型的职业兴趣产生影响。因为,商业管理类的职位能够提供较好的经济待遇,而医务、教育类的职业一般也都是收人稳定,且福利待遇良好。

(二)人际关系对择业倾向的影响。

工作价值观中的人际关系维度指工作中能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为工作创造人际关系融洽的环境。它反映的是大学生对工作单位人际环境的要求。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维度的工作价值观并没有对任何类型的职业兴趣有显著的预测力。虽然交际与艺术类型的职业兴趣也包含人际交往的成分,但它反映的是与该类型职业兴趣相关的职业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比如记者这一职业。工作价值观中的人际关系与职业兴趣中的人际关系指代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工作价值观中的人际关系维度对交际与艺术类型的职业兴趣不产生影响。另外,维度的工作价值观对四种类型的职业兴趣都无预测作用,也说明了在现在的职场中,随着竞争加剧,任何职业的人际环境都趋于复杂和微妙。

(三)自我成长对择业倾向的影响。

工作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维度主要体现在对工作性质的要求。比如,工作要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工作节奏要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并在工作中能不断成长。照料人与影响人类型职业和医务类职业确实对个人的兴趣爱好有着特殊的要求,特别是社会福利工作者和演说家等都是出于强烈的个人爱好而选择自己的职业。另外,交际与艺术类型职业兴趣方面,他们对工作性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们追求高质量的人生,往往从自己的职业理想出发,投身工作,对经济报酬诉求较少,而对个人才华的发挥尤为重视。所以,自我成长维度的工作价值观会对照料人与影响人,以及交际与艺术类型的职业兴趣的形成产生影响。

(四)自我实现对择业倾向的影响。

自我实现指工作中能肯定自我、获得信任、挖掘潜力,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科学与工程类职业兴趣的个体,主要适合于研究与应用类的工作,如生物学家、机械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等。该类型的职业者大多文化程度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于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但极为重视人生目标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可见,此种类型的职业兴趣确实对科学与工程类职业兴趣的形成有一定的预测力。

(五)社会价值对择业倾向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社会价值维度指工作中能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工作能增进社会福利,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社会福利工作者在这方面表现特别明显,他们的工作无疑具有服务他人、造福社会的性质。而交际与艺术类职业中的艺术家,他们的职业也是能造福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社会价值维度对照料人与影响人,以及交际与艺术类型的职业兴趣有一定的预测力很好理解,也较符合实际情况。

四、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1)当前大学生对工作价值观6个维度的重视程度依次为:组织安全自我实现人际关系自我成长安定休闲社会价值。2)女性更加重视组织安全与安定休闲维度;共产党员对社会价值的追求远远高于共青团员和其它组别,而共青团员与其它组别在这个维度上的差异则不显著。3)不同类型的职业兴趣与工作价值观的6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4)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中的组织安全、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维度对某些类型职业兴趣的形成有一定预测能力,而人际交往和安定休闲两个维度对职业兴趣并无显著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七

课堂管理是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学目标或者教学任务为前提,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维持教学的有序进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主动对教学活动实施的调控行为,它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1]。

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我校初中二年级的三个班共160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回收共13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100%。本次问卷调查共设置4个维度,包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对学生客观的监督和评价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问卷涉及25道题目。

2.结果。

通过表1显示: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指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主要目标或者是兼教学任务和对学生的关心同时具备的目标。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一是指以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的程度为评价标准。二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评价教师课堂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对学生客观的监督和评价: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是以客观、公正和积极认知的态度来评价还是忽视学生的基本需要和情感。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在对待违纪学生的态度和管理方面,是偏颇与批评还是客观地鼓励。一共四个维度。

3.分析和讨论。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让学生掌握到课本知识,老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当中,而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对其教学行为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于老师的知识、观念以及工作的态度等方面都很关注,其原因是老师所具备的这些素质对于教学监控能力和对教学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这些行为必须是通过老师自身的教学行为而反映出来的。学生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而学生也是通过对老师各方面的教学行为来理解老师的要求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自身的能力和健康个性的培养[2]。本次研究主要是从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对学生客观的监督和评价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方式等四个维度展开的问卷调查,其研究结果具有很显著的预测性。研究结果充分的说明了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对到学生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中对待学生的方面,以教学任务为重的方式似乎更受学生的欢迎,反而客观鼓励学生的方式却没有受到学生的喜爱,在理论上来讲这似乎有点异常,因为在常理上认为学生可能会更喜欢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教学任务,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作出了思考和讨论,认为可能与45分钟的上课时长有关,更多的老师将时间利用到对学生知识的教授和解决问题当中,还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况和情绪的体验[3]。尤其每个班的学生很多,老师也不能做到每个人都兼顾,如果想要照顾到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老师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本次研究中,问卷调查的出发点是以评价老师的教学任务为主,而在教学行为的评价中也包含学生的一些参与性指标,而主要的参与还是从教学任务中来考察他们参与到教学情境中的程度,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领导如果仅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去衡量老师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公平的。而教师在管理中四个维度存在一些反方向的影响,比如教学行为方面的明确性、多样性以及教学效果和质量和评估,究其原因与班级中学生人数过多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管理中以教学任务为主的倾向于教学效果中的任务取向的方向要保持一致,这也充分的说明了自编的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调查问卷具有很大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与课程的本质观、课程的评价观呈正相关的关系,目前,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似乎更加偏颇与一种专制性的管理方式,只有改变管理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洋洋.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变化技能及其对学生课堂参与影响的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

[3]王咏梅.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八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差异。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和自编幼儿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对安徽省128名城乡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农村教师,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城乡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对城市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工资福利待遇则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减轻城乡幼儿教师的不同工作压力有助于缓解其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是指教师个体在幼儿教育工作中面临外在环境刺激时,经认知评估感到外在环境刺激会给自身造成相当程度或过度的负荷、个体资源无法应付的一种主观感受状态。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工作上的持久压力会严重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由此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降低,还会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轰轰烈烈的幼教改革,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健康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由城乡差异而引起的城乡幼儿教师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本研究通过城乡比较来探讨对安徽省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为提出更为合理、具体的措施与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研究分别从安徽滁州、淮南二地市区和农村幼儿园随机抽取部分教师作为被试,最后的有效被试共128名,其中城市幼儿园教师71名,农村幼儿园教师57名,全部为女性。

1.2方法。

1.1.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问卷系自编问卷,于编制j。包括43个条目,采用5点记分的方式,用于对幼儿教师的整体工作压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经检验,总问卷及6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91、0.90、0.90、0.90、0.88、0.88和0.90,结果表明其信度较好。

1.1.2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由derogatislr1975年编制,1984年王征宇等人修订l6l,共90个条目,每题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0、1、2、3、4,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症状越明显。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维度,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10个维度的同质性系数在0.77~0、99之间。

1.3数据管理与分析采用spss11.0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

2结果。

2.1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测查结果从表1中总体压力水平及各维度来看,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农村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社会地位与社会要求、幼儿与家长方面的差异较为显著,其次为工作负荷、工资福利待遇、自我期望与工作条件,差异相对较小的是幼儿园组织氛围。

2.2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测查结果表2显示,城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大体一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除敌对症状外,在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农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其余项目均是城市教师高于农村教师。

2.3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scl一90的关系由表3可知,从总体水平上看,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4和0.769,相关显著。说明工作压力是影响幼儿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从各个维度看,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大部分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除工作负荷与焦虑、敌对因子,幼儿园组织氛围与恐怖因子,工资福利待遇与心理健康的大部分因子外),而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均达到统计学意义。

为了进一步弄清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工作压力的各维度得分为预测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结果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表4)。结果表明,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对城市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3讨论。

3.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从总体压力水平看,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农村幼儿教师。城乡幼儿教师来自于6个方面的压力水平高低顺序是一致的,依次为自我期望与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幼儿与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工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与社会要求。进一步分析发现,自我期望与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幼儿与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几方面的压力较为突出。提示应通过为幼儿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并满足教师的合理期望、减轻工作负荷、做好家园工作、优化幼儿园组织氛围这几方面人手来减缓城乡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3.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看,城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大体一致,但具体比较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农村幼儿教师的焦虑、恐怖、偏执因子高于城市幼儿教师,而城市幼儿教师则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农村幼儿教师。表明应针对城乡幼儿教师不同的心理异常症状给予相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3.3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存在很高的正相关,而且这种相关在农村幼儿教师身上表现的比城市幼儿教师更为密切。可以说,工作压力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要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工作压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从工作压力的各维度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的关系看,所有的压力因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影响。从不同的压力来源看,与城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最为密切的压力来自幼儿与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关系最不密切的是工资福利待遇;与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最为密切工作压力是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关系最不密切的是社会地位与社会要求。从不同的心理问题看,与城市幼儿教师压力关系最大的是强迫、抑郁、躯体化和人际敏感4个症状,受压力影响较小的“敌对”症状;与农村幼儿教师压力关系最大的是强迫、人际敏感、焦虑、躯体化4个症状,受压力影响较小的“恐怖”症状。由此可见,城乡幼儿教师与工作压力关系较为密切的4个心理异常因子除抑郁(城市教师)、焦虑(农村教师)外,有3个是一样的,即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敏感。这有必要引起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有关机构的注意,在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时,更应关注教师这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对城市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工资福利待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城乡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小、心理健康的水平和表现出来的症状以及影响因素都是有差异的,需要做不同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减缓其工作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本研究提示我们,对城市幼儿教师而言,可通过缓解来自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方面的压力,如开展家长工作,取得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为教师营造一个轻松、活泼、和谐的组织氛围等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而对于农村幼儿教师,则应从减轻他们来自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压力作为切人点,进而有效促进我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九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同时希望被关注,当得不到满足时有些学生心理很容易因此走向极端。而鼓励就是很好的调节剂,能调节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帮助他们调整心理。恰当及时的激励给了他们学习的动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也收到了较高的学习效果,同时自主地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说过:“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关键词:激励学习效果积极性和主动性点亮。

一、课题研究意义。

现在的高中生在小学和初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进入高中面对突然的冲击和紧张忙碌的学习而感到不适,而且他们的调节能力或许已达到极限仍然调整不过来,他们需要关注。这时得不到鼓励关注就会产生厌学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从而导致各方面的行为变化。所以我们教师对他们多关注多鼓励,不仅能改变他们厌学的状态还能引导他们摆正心态,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实施鼓励效果方法分析。

1、正面引导。

在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任何时刻任何事件上闪现时,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优点。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要引导学生相信自己、欣赏别人,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困难,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使其感受到期望和信心,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到只要愿意努力,总有展示的机会,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和鼓励,从而刻苦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价值。

2、反面加强。

学生对大学生活任何事都没有了解,他们十分喜欢听,甚至总觉得很神秘,想知道老师的高中生活和大学生活是怎么度过的的有什么新鲜事。在教学生活中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问题但是无法直接指正时,我们也可以给他们讲我们高中的、大学的人和事,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列举从苦难走向成功的例子,让他们联想到自己同时还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会导致什么后果等,同时看到希望,从而自觉地改正,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3、课内表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伯乐的眼光,善于捕捉学生的“小进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找到自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整他们的心态。对于平时上课爱睡觉、爱讲话和不爱听课的学生,如果他在某节课中做到认真听讲了,教师就要表扬他有进步了。上课前,我都习惯运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整顿纪律。通过教师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鼓励和表扬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微小变化和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从而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并把这种信任化为今后学习的动力。

4、课外鼓励。

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考虑学生的问题。我们上学的时候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希望能和老师接近但是还有些胆怯,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每一次的经历都使我们兴奋好久,在学习上生活上都充满了动力,不仅能自律,在同样的条件下成绩也会提升很快。所以我觉得到多数学生都有这种心理,我们教师不能只在课上对学生鼓励关注,还要在课下对学生进行关注,及时给予鼓励。去学生宿舍看看就能起到督查卫生的效果,给予赞扬就能让学生在以后把宿舍整理得更井井有条,平时找学生谈谈心就能了解学生心态和目前所处状况,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调解心态掌握学习方法,还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有信心动力。

5、表扬语言的针对性和适度。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用语多是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洞浮夸的评价,这些激励的语言,学生听多了,也就索然无味了,这种廉价的评价失去了评价应有的价值。新课程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故而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通过教师准确、生动的语言激励,促使学生把学习任务看作是最大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产生能动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

6、鼓励提问质疑。

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多一点表扬与肯定;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也同样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的行为;当学生在老师讲完一题目后提出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当学生所提的问题让老师都无法解答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并加以表扬,肯定学习态度的积极性,学会采纳接受,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辞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急得面红耳赤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消除他的胆怯心理,并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提问的积极性。

让我们用真诚的鼓励来帮助孩子,当我们相信他是个好孩子时,他才会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去发展。期盼的同时还要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展,这样孩子一定会在我们的掌声中走向成功。老师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给孩子带来的可能是转折性的改变,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十

随着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宁波市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建设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教师的需求层次和成就动机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在观念和方法上要不断改进。要针对高校教师新的特点,对传统的激励方法进行改进,制定灵活多样的激励制度,注重教师的才智潜能的开发和利用,激励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使高校现有人力资源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高校教师的成就动机和激励方式分析。

在管理学中,广义的激励是指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从组织的角度看,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激发、培养、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引导行为指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涉及到需要、绩效、期望、报酬、满足等范畴。

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推动力和吸引力,转化为自身动力,使得组织目标转化成个人目标,使个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成积极的“我要做”。激励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根据社会或组织需要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导向,另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发挥的主观心理状态和内在机制。

高等学校是一个既有序又无序的特殊组织。有序是指大学也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同时也有一套从用人、人才开发、财务管理到整个学校运作的自上而下的机制。无序是指高校教师本身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因此,对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群体的管理就应兼顾无序与有序统一的特点。高校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有其自己的组织特性,在激励模式创新过程中,应以组织特点作为其基础,既考虑到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行政权力的合理性,既要考虑到对高校管理者的激励,又要考虑到对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们的激励。

1.1影响高校教师成就动机的激励因素分析。

所谓成就动机,也就是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工作谋求完成,并欲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的事业心、责任感、进取精神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外在形式,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国内学者把可能影响高校教师成就动机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归纳为以下七大类:

可以说,在当前教育系统中激励因素与去激励因素并存的局面极大的困扰着广大教师。如教师有强烈的个人成长进步的成就需要,但是学校缺少使其实现的环境;教师有对工作积极的责任感,但由于实际多方面原因其工作满意度比较低;教师有极强的自尊心,但实际待遇、收入比较低,以及与上级、同事的矛盾会导致挫折感。总之,教师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发生了一定冲突,这种强的去激励效应导致了成就动机的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它不会自发产生作用,它作为潜在动机力量,可因环境气氛和组织管理体制的好坏而得到积极的发挥或消极的泯灭。建立系统化的激励模式可以达到高校教师成就动机的最佳激发。

近来,激励理论的发展使激励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总结高校教师的激励方式,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物质激励、工作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高校教师的激励方式中,由于长期形成的不健全的管理体制、封闭式静态指令型的管理模式以及对教师个体缺乏系统的心理需求分析等诸多原因,激励方式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依然有着许多不够科学和完善的地方,将它们进行分析总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激励的内容设计不够丰富,、物质激励中柔性薪资体现不充分。

(2)工作激励中缺乏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注。

(3)目标激励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现有的激励方式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和科学的地方,激励机制的合理构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除了激励方式本身的原因以外,它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法规政策、管理制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激发、规范和引导,需要建立规范的聘任制、科学的考评体系、合理的薪酬制度。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一

摘要:通过对201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考察其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特征;探讨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发现66.7的中学教师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但几乎所有的教师对同事关系都感到非常满意;中学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中等;年龄较大的教师具有较低的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均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影响中学教师离职倾向最重要的因素是情感承诺、收入状况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和上级管理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体现了个体对自己的工作及其所在组织的态度与倾向,二者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是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工作满意度(jobsatisfaction)指的是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整体态度j。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commitment)指组织中的成员与其组织之问的一种心理契约,是连接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即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往的研究都充分证明它们能够较好地预测个体的离职倾向。

随着教师“聘任制”政策的施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师群体的流动性。过高的教师流动率既会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也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研究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以及二者对离职倾向的不同影响程度,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寻找中学教师产生离职倾向的原因,针对中学学校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激励措施及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201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现状,探讨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为调动中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以及教育管理者制定有效的中学学校的人事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在四川绵阳、广安、自贡、内江成都以及重庆等地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01份,有效率83.7。其中男性111人,女性87人。25岁以下的36人,26~35岁70人,36~45岁64人,46~60岁30人。

(二)研究工具。

1.工作满意度问卷。

结合中学教师自身特点,参考冯伯麟关于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u,自编《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测量中学教师在自我实现、上级管理、收入状况、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五个方面的满意度特征。问卷的每个维度4个题目共20个题目。记分方式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选项从1一“非常不符合”到5一“非常符合”。计算被试在各个维度的4个题目的总分作为被试在该维度得分。信度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一0.91。

2.组织承诺问卷。

《组织承诺问卷》编制借鉴了meyer&allen关于组织承诺的三维模型,即包括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三个方面。问卷每个维度5个题目共15个题目。记分方式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选项从1一“非常不同意”到5一“非常同意”。计算被试在各个维度的5个题目的总分作为被试在该维度分数。信度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一0.86。

3.离职倾向问卷。

参考工商企业范围内考察离职倾向的调查问卷以及以往的研究者关于教师离职倾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职业特点自编《离职倾向问卷》,共7个题目,包括考察中学教师离开本单位和离开教师职业两个方面的倾向。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选项从“1一非常不符合”到5一“非常符合”。信度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一0.85。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完成对数据的统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逐步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发现,66.7的中学教师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尤其对收入状况很不满意,所有教师在收入状况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分仅为2.1,但在同事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普遍较高,平均分为3.7。所有教师在组织承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0,具有中等程度的组织承诺水平。处于46~60岁年龄段的教师在离职倾向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2.4,具有较低的离职倾向;而其他年龄段的教师离职倾向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3.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性别、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工作满意度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年龄的'中学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不一样,事后检验发现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46~60岁年龄段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比其他年龄段教师的高(f一4.439,p一0.005),以及在收入状况(f一4.563,p一0.004)、同事关系(f一4.353,p一0.005)、工作环境(f=5.467,p=0.001)等三个纬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性别、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组织承诺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年龄中学教师的组织承诺不同,主要体现在46~60岁年龄段教师的组织承诺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f一6.106,p一0.001),以及在情感承诺(f一6.347,p一0.000)和代价承诺(f一4.465,p一0.005)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离职倾向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年龄方面,高年龄段的教师离职倾向比低年龄段的老师低,且差异达到显著(f一9.782,p一0.000)。

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成正相关(r一0.73,0.001),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r一一0.67,p0.001),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r一一0.59,pd0.001)。

在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各个维度为自变量,对三者作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感承诺、工作环境、收入状况、上级管理与中学教师离职倾向有较高的相关,回归方程显著,见表1。

三、讨论。

不同年龄段的中学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不一样,主要体现在46~60岁年龄段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比其他年龄段教师的要高,以及在收入、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三个纬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尽管多数中年人不再有升迁的机会,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却达到了一生中的最高峰。许多人在中年期获得了成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理应感到满意。相对而言,那些不太“成功”或社会地位不高的人到了中年期,也不在抱有年轻时候的幻想,对自己的期望值进行了合理调整,因而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也较高。教师也一样,中年教师一般已经从教二、三十年,已是桃李满天下,因此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也不足为奇。

不同年龄段中学教师的组织承诺不同,主要体现在46~60岁年龄段教师的组织承诺要比其他年龄段教师的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年龄较大的教师大多在本单位工作多年,一方面对单位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比年轻教师有更强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年纪较大的教师如果离开本单位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更高,因而体现出较高的组织承诺水平。同理可知为何高年龄段的教师具有更低的离职倾向水平。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相关较高。工作满意度体现个体对目前工作的满意水平。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容易辐射到组织层面上,工作满意度高,留在组织内的吸引力会大,组织承诺就会高。丁作满意度和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体现的是教师对其工作以及工作中各种相关现状的满意程度。显然,一个人对其工作现状越是不满意,越容易产生离开其所在组织的倾向。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教师组织承诺指的是教师对其任教组织的一种态度,即教师对其任教学校的组织目标、组织文化及办学理念等方面的认同和忠诚程度。承诺水平越低,意味着教师对该学校的认同程度和忠诚程度也越低,因此,在离职倾向的得分也就越高。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感承诺、工作环境、收入状况以及上级管理对中学教师离职倾向有较大的影响。情感承诺是个人对所属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个人与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关系,以及由于这种认同和关系而带来的个人对组织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个人对特定组织的认同与卷入程度。情感承诺水平高的教师,会努力为单位贡献力量,从情感的角度讲,会更愿意留在目前的组织中。

收入满意度对离职倾向也有较强的影响力。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收入满意度每题的平均分为2.11。教师对其收入满意度不高,并且对离职倾向也造成了较大的负面效应。中学教师这一职业,虽然收入较为稳定,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收入水平属中等水平。尤其是在付出同样多的受教育成本和同样强度的劳动之后,与其他行业的收入相比,教师的收入较少,这就容易使他们产生离开本行业而去其他行业谋求发展的想法。

工作环境能够影响中学教师的离职倾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中学教师的衣食住行已基本得到满足,因此,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成了许多教师决定去留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关心教师的工作条件,改善办公环境,逐步提高教师待遇。

上级管理的满意度也会影响教师的离职倾向。在极力倡导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今社会,学校也需要更人性化的人本管理,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广泛征求和尊重教师的意见,强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排除管理沟通的障碍,真正做到有序的、民主的、人本的管理。

四、结论。

中学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尤其是收入满意度得分很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整体工作满意度不一样,主要体现在46~60岁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比其他年龄段教师高,以及在收入、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三个纬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学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一般。不同年龄中学教师的组织承诺不同。主要体现在46~60岁年龄段教师的组织承诺比其他年龄段教师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相关较高。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影响中学教师离职倾向最重要的因素是情感承诺、收入状况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和上级管理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其他方面以及组织承诺的其他方面对离职倾向影响较弱。

教师和家长关系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二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基于信息技术的这一优点,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数学。虽然在不少学校已经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两者进行有效融合,但是从实践结果看起来,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

一、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在有效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1.数学老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当前有不少数学老师对于各种新生事物学习热情不大,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由老师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题目练习,最后由老师实施总结分析。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老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不愿意主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难以得到转变,当然更提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教学效率了。

2.利用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不足。

要在数学课堂上将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必须配备相关的设备器材,比如电脑、显示屏等,只有这些设备充足并具有良好的`性能,才能在课堂上开展多媒体教学。但是当前很多学校的课堂上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器材,有的学校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料设备,但是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要。此外还有不少老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不足,使得他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利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对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

老师在习惯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多媒体后,对于这种教学设备产生了过度依赖,从而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弱化,这就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出现了一定的随意性,加上学生受到自身惰性的影响或者受到其他因素吸引进而发生分神,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不少学校,数学老师力求通过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激发出来,并将教学主体活动交给信息技术,这种情况对整体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有效融合的方法以及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营造教学氛围。

为了有效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数学教学氛围,老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老师可以结合数学内容在互联网上找一些图片、视频或者音频文件,并通过多媒体软件完成播放。在播放前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幾个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这些文件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将学生迅速引入教学课堂中来,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老师在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文件时,需要注意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观看过程中不仅对其中的各种事物产生强烈兴趣,并初步对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实现一定程度的理解掌握。

2.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这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因此不少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所学内容以直观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增加数学学习的直观性、形象化、视觉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个深刻直观的理解掌握。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直线时,要帮助学生对直线的特点进行学习,如果单纯由老师进行讲解,学生往往无法形成直观感受,此时老师通过电脑动画进行演示,可以将直线的特点完整直观地展现出来。

当前我们要克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引导老师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来,进一步改变已有的陈旧思想,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交流平台;同时还要结合数学教学实际需要为各个教室配备对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器材,从而为各项教学措施的顺利展开打下基础,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将数学内容进行生动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的相互关系都发生明显的变化,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