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部门协同机制范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09:23 页码:7
最新部门协同机制范文(模板18篇)
2023-11-13 02:09:23    小编:ZTFB

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突出自己的优点和亮点,同时也要坦诚面对不足和问题。接下来是一些总结实例,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和借鉴。

部门协同机制篇一

数控车床加工的工艺与普通车床的加工工艺类似,但由于数控车床是一次装夹,连续自动加工完成所有车削工序,因而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对于高效率的金属切削加工来说,被加工材料、切削工具、切削条件是三大要素,这些决定着加工时间、刀具寿命和加工质量。经济有效的加工方式必然是合理的选择了切削条件。

切削条件的三要素: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深直接引起刀具的损伤。伴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刀尖温度会上升,会产生机械的、化学的、热的磨损。切削速度提高20%,刀具寿命会减少1/2。

进给条件与刀具后面磨损关系在极小的范围内产生。但进给量大,切削温度上升,后面磨损大。它比切削速度对刀具的影响小。切深对刀具的影响虽然没有切削速度和进给量大,但在微小切深切削时,被切削材料产生硬化层,同样会影响刀具的寿命。

用户要根据被加工的材料、硬度、切削状态、材料种类、进给量、切深等选择使用的切削速度。

最适合的加工条件的选定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选定的。有规则的、稳定的磨损达到寿命才是理想的条件。

二、合理选择刀具。

1、粗车时,要选强度高、耐用度好的刀具,以便满足粗车时大背吃刀量、大进给量的要求。

2、精车时,要选精度高、耐用度好的刀具,以保证加工精度的要求。

3、为减少换刀时间和方便对刀,应尽量采用机夹刀和机夹刀片。

三、合理选择夹具。

1、尽量选用通用夹具装夹工件,避免采用专用夹具;

2、零件定位基准重合,以减少定位误差。

四、确定加工路线。

加工路线是指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刀具相对零件的运动轨迹和方向。

1、应能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要求;

2、应尽量缩短加工路线,减少刀具空行程时间。

五、加工路线与加工余量的联系。

目前,在数控车床还未达到普及使用的条件下,一般应把毛坯上过多的余量,特别是含有锻、铸硬皮层的余量安排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如必须用数控车床加工时,则需注意程序的灵活安排。

六、夹具安装要点。

目前液压卡盘和液压夹紧油缸的连接是靠拉杆实现的,如图1。液压卡盘夹紧要点如下:首先用搬手卸下液压油缸上的螺帽,卸下拉管,并从主轴后端抽出,再用搬手卸下卡盘固定螺钉,即可卸下卡盘。

刀具上的修光刃指的是在刀具刀刃后面副偏角方向磨出的一小段与刀尖平行的刀刃,主要用于刀刃切削后进行一次二次切削,相当于精加工过程,去处毛刺等伤痕,目的是提高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多应用于进行精加工的刀具上。

部门协同机制篇二

摘要:校企合作存在低水平重复问题,资源配制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虑表现,运用焦虑理论构建资源配制模型图,能够较好地阐明校企资源配制运行机制,剖析资源配制运行机理。

关键词:焦虑理论;校企协同创新;资源配制;机制。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很多校企合作都徘徊在低水平重复阶段,校企协同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与制度机制缺失不无关系。资源配制是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由于利益诉求不同,校企双方在资源配制合作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本文尝试分析各资源配制主体的焦虑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校企资源配制机制模型,探寻校企资源配制的运行机制,以期对相关研究起到启示作用。

一、焦虑问题再认识。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它几乎无处不在。“焦虑作为一种情感状态,是一种旧的危险威胁事件的回忆;作为新危险降临的信号,可为自我保存效劳。其功能是指示危险情景来临的一种信号。产生焦虑不由于压抑,而压抑的产生反由于焦虑”。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后期提出焦虑信号说理论,认为焦虑的发展有两个决定性阶段,第一是原始焦虑(primaryanxiety)阶段;第二是后续焦虑(subsequentanxiety)阶段,后续焦虑是由自我主动发出的动员其内部防御机制来抵御本能的信号[1]。在校企资源配制中,资源配制主体(政府、企业、职业院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后续焦虑问题,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资源配制机制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动员内部防御机制进行抵御,成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瓶颈。

二、焦虑理论视角下资源配制主体的行为分析。

“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再配置、利益再分配的过程。”[2]校企合作涉及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及家长等多方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因在功能、属性、利益诉求上各不相同,参与资源配制合作的话语权、积极性也大相径庭,呈现出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虑问题。

(一)焦虑视角下的政府行为分析。

政府是职业教育的购买者,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表现在通过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3]。事实上,二十年来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大力举办和统筹,国家不断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方针、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就是最好的印证。1996年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008年浙江省出台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随后,许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的促进法规,逐步完善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和引领作用。然而,出于各种原因,政府在发挥职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表现,其中,无法同时满足职业院校和企业的需求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当前,在创新体系构建、政企职能分离、管理体制完善、技术市场培育等诸多方面都不是十分完善,致使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监管、产权保护、利益分成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改进空间。资源配制问题涉及到学校、企业等诸多利益主体的权益,其合理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法律保障、经费投入和政策引导等方面提供的保障平台,可以说,校企协同创新资源配制过程中,政府任何形式的职能缺位,都会影响到职业院校服务能力的发挥和企业合作意愿的实现,阻碍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焦虑视角下的企业行为分析。

作为经济组织,企业的天性在于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创造财富的天性决定企业在校企协同创新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焦虑表现。其中,首要的焦虑表现即为逐利本性和社会责任的冲突,逐利是企业的生存天性,只有在有利可图,至少是投入产出能成正比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参与合作的动力。资源配制本意在于寻求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然而,在资源配制过程中,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或是职业院校提供的人才、智力服务,甚至是低廉的人力成本等。这一点在走访调查企业中得到印证,被调查企业无一例外地承认学校有人才优势,理论创新能力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企业需要“短、平、快”式的技术革新能力抢占市场,而学校在嗅觉灵敏性和创新灵活性方面都相对滞后,形成企业参与合作的顾虑。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在创造财富、追求利润的同时,应当适时、适当地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强化做大做强的战略意识,短视经营必导致无序竞争,这无异于自掘坟墓。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校企合作长期徘徊于低水平重复,与企业责任意识淡薄不无关系。对于空岗缺员的顾虑是企业在资源配制过程中的另一种焦虑。通常而言,企业的岗位设置、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延续性,人力、科技、信息等资源过于频繁地流动、更换,势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调查中,有企业管理人员表示一名熟练技工人才需要3—5年的培养期,而学生实习期通常为三个月至一年,时限性太强,缺乏弹性,对于企业来说,实习结束就意味着企业空岗缺员,更有甚者,自己辛勤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可能会成为日后的竞争对手,这种“楚才晋用”的情况显然是企业不愿看到的`。再者,企业用工的刚性需求与实习生规模量的匹配误差也会给企业造成压力,大规模的实习生能为企业节约部分招聘成本,但实习生通常是“新人”,解决“新人”岗位适应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实习期间实习生真正有效为企业服务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平衡实习短期效益与长远亏空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焦虑视角下的职业院校行为分析。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事实表明,仅靠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难以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许多职业院校都希望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础,提高其实践教学质量,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既改善自身办学条件,又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校企合作之路是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虽然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但在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表现。一是实习成效监管问题。选择校企合作,学校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的,希望学生在企业中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诸如更多的轮岗实习机会,以便掌握不同的岗位要求和实践技能,决不是像现阶段的实习一样,仅让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为实习而实习,这一方面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很多校企合作都是学校和企业的简单约定,缺乏强制性,双方违约成本较低,致使很多校企合作徘徊于低水平重复阶段,流于形式,合作失败案例较多,造成学校、企业等不必要的损失,引起学生及家长的不满。二是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不容乐观,绝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能力欠缺。校企资源共享是解决职业院校师资问题的捷径,因此,职业院校希望通过人才交流的形式,让更多的专业教师有机会通过交流到企业,积累实践经验,向“双师型”教师迈进。然而,现实情况却让职业院校事与愿违,学校必须要权衡教师的思想和利益问题,教师有评聘职称的压力和动力,而到企业交流学习尚不是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教师放低姿态实现由教师到“工人”身份的转变,这不仅会打破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而且还会使教师形成思想问题,如何解决教师的思想芥蒂、权衡教师个人利益等问题都是职业院校在校企资源配制中应考虑的现实问题。

三、基于焦虑理论的校企资源配制机制分析。

(一)资源配制体系分析。

1.主体系统校企资源配制涉及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在资源配制实践中,政府政策保障作为社会因素无所谓利益倾向问题;学生(家长)只是校企合作具体活动的实践者,在校企资源配制博弈过程中,难以真正左右资源配制决策及进展问题;而职业院校和企业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对于资源配制模式有各自的行为选择,共同构成校企资源配制的主体系统。2.动力系统在资源配制过程中,合作动力源于收益,只有合作能够使收效各方产生合作动力。这种合作收益即是合作剩余,对于校企合作剩余的追求是双方合作的动力。合作剩余源于马克思所说的因分工产生的“协作生产力”,即合作剩余源于企业协作生产导致的生产率提高[4]。合作剩余是指合作者通过合作所得到的纯收益(r1),即扣除合作成本后的收益与不合作或竞争所能得到的纯收益(r2),即扣除竞争成本后的收益之间的差额(r3),即r3=r1-r2[5]。由于合作程度不同,合作剩余的产生形式也不尽相同,职业院校追求的合作剩余在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企业追求的合作剩余可理解为生产成本降低、生活效率提高。在校企资源配制过程中,如果能够形成良性互动模式,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就长远发展而言,校企资源共享是能够惠及双方的必然选择。3.保障系统职业教育法规是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完整的法规体系,可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具体、明确、可行,可以对校企合作中所需人力、经费、设备及运行得到根本保证[6]。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为我国二十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校企合作呈现出许多新特征,使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难以解决,要改变现状,切实保障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体系已势在必行。

(二)资源配制机制构建。

现阶段,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资源配制主体焦虑问题仍客观存在,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各利益相关者必须克服自身焦虑问题,共同寻求合作剩余的产生路径,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制。在综合分析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参与资源配制焦虑表现及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校企资源配制机制模型(见图1),模型能较好地阐明校企资源配制机理。模型说明:sp(safeguardsplatform)政府政策保障平台;pb(policyboundary)政策辐射边界;ub(universitybe-havior)职业院校行为规范;eb(enterprisebehavior)企业行为规范;cp(criticalpoint)临界点;sr(stableregion)稳定区域;cr(chaosregion)混乱区域。从模型图看,校企资源配制机制可概括为校企双方围绕政府政策的保障平台而相互作用、互动发展。在校企资源配制过程中,为寻求合作剩余,资源配制主体存在实现良性合作态势的可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保障机制(sp)会逐步完善,呈现上升趋势,如果校企双方在政策辐射边界(pb1、pb2)内合作,则合作剩余(r3)均为正,校企双方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自身焦虑问题,形成“双赢”态势,资源配制机制运行在稳定区域(sr);反之,如果校企双方一旦突破政策辐射边界临界点(cp1或cp2),任何一方的“违约”行为,都会导致校企资源配制工作走向混乱,资源配制主体的行为突破政策保障机制(sp)约束,资源配制机制运行在混乱区域(cr),致使合作陷入困境,甚至合作失败。

参考文献:。

[6]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141—14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部门协同机制篇三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加大空域管理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目标是“使通用航空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飞行、机务、空管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11月,备受瞩目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系列改革思路更加激发了通航市场的活力。这也意味着基于通航产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而当前通用航空业高技能人才严重匾乏,尤其在通用航空器维修领域,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于9月28日正式成立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成为国内首个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探索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以校企协同创新的视角,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为通航行业的快速发展储备高技能人才。

1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1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用航空器维修领域对人才的类型、层次、培养方式比一般民用航空维修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前国内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培养,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人才培养的微观层面,即关于个别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探讨与分析方面。对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一是国内航空院校,但院校在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培养的专业面十分有限,很难满足行业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求。二是通航企业利用通用航空器厂家的服务体系对员工进行短期的个别项目的培训,虽见效快但成本高,不易形成长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1.2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

作为国内首个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探索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上遇到一些问题。

1.2.1人才需求以小批量、个性化为主。

通用航空行业特点造就了通航企业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由于通用航空起步晚、发展慢、政策严,所以国内的通用航空企业普遍规模小,机型多,业务种类多,这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小批量、个性化,对目前通航维修人才培养方案的同质化定位提出了挑战,需要探索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1.2.2通航师资的行业经验、背景不足。

目前通航师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于原来民用航空大型飞机设计、制造、维修等专业,在从事多年民用飞机的维修教学后转为通用航空器维修的教学工作,行业背景欠缺。第二,近年工作的具有通航专业背景的老师普遍缺少在通航企业实习、培训的经验,对通用航空器维修的人才教育方向、重点把握有所欠缺。

1.2.3通航教学资源的短缺。

与该院累计超过三十年的、在行业内已经成熟的民用航空维修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培训教材相比,与该院已经拥有的涉及各类、各品牌、各系列的民用航空器、民用航空器发动机的可供实习的实物相比,通用航空器维修没有成熟的培训教材、没有适合的实训设施,适应市场、行业的各类软硬教学资源短缺。

部门协同机制篇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很高,旨在培养掌握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人才主要从事一些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例如进出口业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要求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业务的能力。

1.2研究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故应对课堂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以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改革的方法与内容要与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契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面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变革。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进行全面改革,真正凸显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现阶段应试教育的状态,突破其弊端,打造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实现考核改革的目标。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体系陈旧。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包括43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运用。这些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2.2教学方法不合理。

2.2.1实践项目要求过低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出“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要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传统的授课方法大多数局限于理论知识层面,大部分教师仅讲解进出口业务的开展流程及实际操作案例,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演练的机会,缺乏实际模拟演练的环境,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1]。2.2.2课程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会将一个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分为多个模块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在接受新的模块教学时对先前所学模块有所淡忘,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无法对整个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有系统性的理解。这就要求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形成更加全面、合理、系统性的教学体系[2]。

2.3教学考核方式落后。

第一,现在的考核还是同以往一样,重知识、轻能力。考核结果仍只看重分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考核手段落后。在中国,应试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三,考试内容大多取自于教材,导致学生会忽视日常学习,都保持着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这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评定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操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实现合理、公正、科学地评定学生成绩[3]。

3教学与考核创新体系构建。

3.1顺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若只停留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不但不能达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因此,教师需考虑到如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给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与外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结合,课程内容应随着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及贸易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教师在授课时,应与实际相结合。当讲到一些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时,可通过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对现场进行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4]。如果只是单纯地讲理论知识,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但如果借用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可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精髓。

3.3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造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操作进出口业务流程的能力。目前,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考核方法就是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法仅是对知识点的短期记忆,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了实现实操能力的培养目标,“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考核应将以知识运用为主的卷面考试和以实训报告为主的实践考核两种方式相结合,对评定模式单一、评价结构不合理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卷面考试应侧重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制定进出口商品经营策略的能力。实训考核主要采用国内先进的进出口模拟实训软件,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实操能力。考核结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占50%、试验报告占50%。

4总结。

本文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出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两者协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将教和学的侧重点从书面知识转换到实践能力上来。该方法使教学评定与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公正、合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段文奇.浅谈创新“网络营销学”的教学和考核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05):77-79.

[2]张立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和优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33(06):1-6.

[3]朱利先.《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考核方式改革———以simtrade外贸实习的平台为例[j].知识经济,2016,(16):153-154.

[4]侯杰,王小艳.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7(04):62-65.

部门协同机制篇五

基于上述问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传统的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院自身优势,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企业共同探索建立面向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校企协同共搭信息交流桥。

邀请通航企业专家到学院举办讲座、论坛、宣讲会,内容涉及职业规划、就业理念、维修动态、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向学校及学生传达最新行业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一方面使学生对通航企业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兴趣,及时更新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人才急需问题,缩短人才培养到就业上岗的周期。

2.2校企协同共建专业核心课程。

学院与广州宏诚飞机维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学院设立通用飞机维修培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整合双方资源,校企携手教学联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与职业素质,将校企合作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校在校内的教学过程更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通用航空器维修概论》以及《通用航空器机型维护》为试点,学院与企业共建课程开发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专业老师的教学经验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生产经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共享企业资源,按生产实际过程编写实训项目。在教学实施阶段,合理设计教学周,争取聘用企业师资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种企业直接参与日常教学活动,不仅切实做到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而且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专业老师获取企业生产经验,提高实操技能。

2.3校企协同共享优质行业专家。

通用航空器维修需要国外的先进经验,对维修人员的英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航企业和学校共同聘请国外的行业专家,一方面提供对企业的生产指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以国际上知名企业为主,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双赢”发展为原则,吸引企业资金、设备、航材等投入,共建融学生实训、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通用航空维修实训基地”,满足在校生技能培养、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实现校内实训、岗位生产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该校和世界上最大的通用航空制造企业美国德事隆集团旗下的bell直升机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建立bell公司在中国的维修培训中心,此次合作充分整合了双方的资源,避免了学校独自承办维修中心缺乏条件,bell独自为中国客户服务成本太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创出了一条为中国通用航空行业服务的新路,也为通用航空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崭新的模式,为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3结束语。

校企协同创新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可行,不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协同育人必将是未来校企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趋势之一,它必将产生人才培养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男星,土春春.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流大学田.大学(学术牌,8):4一9.

[2]胡中锋.试论协同创新背景(高校绩效评估目标口〕.高教探索,1):8一9,12.

[3]中国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统计分析报告[[r].2013.

[4]董艳.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及国外经验借鉴田.山东电大学报,0)。

部门协同机制篇六

20,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人,20为749万人,为765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数据,就业形势已经日趋严峻,并且已经成为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全都注意的焦点,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培养机制已是迫在眉睫,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此深入研究。随着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加速了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改革,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建设了更多的创业创新实习园区,努力培养充足的创业创新人才。

一、创业创新教育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创业创新教育,就是要对学生实行创业创新相关方面的教育,丰富学生们的创业创新理论,提高他们的创业创新水平,并把之运用到创业创新的实际操作里,让广大的高校毕业生不但成为优秀的求职者,更要成为工作的提供者,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地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创新能力就是使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知识在思想上和实践里进行创新,并最终创造出新的成就。创新成就包括宝贵的新理念、新计划、新策略及新产品,创新能力则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可以通过发明产品技术和发现理论等进行外部的表现。创业素质包含着掌握的技术能力、项目的研究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等内容。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应该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共同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机制。

第一,要提升自己的创业素质。当代的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必须要在开始时有充分的铺垫,既要正式自己拥有的条件,也要注重外部方面,要有科学的创业规划等。要想创业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大学毕业生要对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涉略,应该具备坚强的意志和直面失败的勇气,以及对未来道路的信心。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要注重多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加强和同学的交流沟通。创业的道路并不是永远顺利的,会出现很多意外的挫折,大学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抗压力,逐渐形成坚强的品格和自信的情感。第二,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要想更好地实行创业创新,大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充足的管理类和相关专业的知识,还要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综合性知识有所接触,只有如此才能为实行创业创新做好坚实的知识保障。创业创新知识结构的建立不只是通过课堂来获得,还能从图书阅览室或者是学校社团学习。大学生一般都只是从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其实学校的社团活动更能在实践中锻炼各种创业创新所需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可以寻找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去拜访请教,有助于为大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也能加强其知识体系建设。第三,多参与竞赛等各种实践活动。国家和学校举办的各种专业竞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创业创新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多去观察、多去思考,不断的调查和验证,不断从挫折与成绩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不断的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2.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培养体系。

首先,要合理安排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目录。高校应该设立关于创业创新的公共选修课,给有意愿去创业创新的大学生教授有关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设立创业领域分析和创新理念等一些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规划能力,提升他们拼搏的精神。另外,还要注重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提升他们的运用水平。其次,建设好一支优秀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培养出来学生的质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不断的学习,让他们多去参加创新创业研讨会,多去优秀的企业学习成功经验,还可以聘请成功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们亲身指导实践的创业经验,学生们通过听讲他们创业的艰辛历程,极大的增加了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再次,要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多去组织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竞赛,和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们的创业创新眼光,激发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共同的学习进步和协作的团队形象,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最后,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创新激励机制。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激励政策”,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对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资金资助、提供创业场所以及相关的便利条件,对指导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其中,才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3.社会要创建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一是要完善创业基地集群建设。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践操作平台,它不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场所、机器等物质方面的支持,还融入了各大高校、国家科学研究院所和优秀高新企业等充足资源,有利于推动创新技术迅速应用。政府要增强创业基地的集群建设,汇集社会上优秀的资源,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创业创新的困难,更加的有可能获得成功。二是要优化创业创新融资环境。大学生要进行创业创新多数都缺乏创业资金,要想解决这个首要问题,只是高校提供的那点创业创新基金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要继续优化创业创新融资环境,要大力推行大学生创业创新贷款,对其实行税费减免、加大补贴力度、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措施,从而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要为大学生建立一个集资金、人才、技术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专业化且宽松的氛围,提高社会人士对他们的信心。政府要做好创业创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服务,建立知识产权分明、风险同负、收益共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制度,把全社会的优秀资源集中起来为创业创新贡献力量。四是家庭也要充分理解并全力支持。家长要转变自己传统上只想孩子找个好工作去上班的陈旧思想,鼓励自己孩子去努力的创业创新。父母不但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还要针对他们进行的创业创新提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并抚慰他们的精神状态。另外,经济条件充裕的家庭还应帮助他们提供或者是筹措一部分创业资金。

三、结语。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一项涵盖广泛内容的工程,应构建包括学生、高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保障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创业创新。各大高校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才能为未来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部门协同机制篇七

此次毕业设计任务是对3l-10/8空气压缩机曲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夹具的设计,在曲轴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中轴与轴中心线之间要有位置要求,以毛坯轴两端定位先加工两中心孔,以两端中心孔定位再粗、精加工各轴的表面,然后以粗、精后的两轴径定位钻螺纹、铣键槽和铣曲拐端面,采用专用夹具加工两斜油孔,最后粗、精磨各轴。

在夹具的设计过程中,主要以v形块和支承板来定位,靠直压板和弹簧来夹紧,钻拐径两孔应采用长型快换钻套,在钻拐径倾斜30的孔时采用平面倾斜的夹具体,在钻拐径倾斜40的孔时使用的是卧式钻床,铣面时2个v形块与铣刀不能干涉,因此v形块高度要降低,夹具设计要方便、简单。

目录。

内容摘要........................................................................................................................i1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2零件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1零件的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零件的工艺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以拐径为?95mm为中心的加工表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以轴心线两端轴为中心的加工表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2.3零件加工的主要问题和工艺过程设计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3工艺规程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基面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粗基准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精基准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制定工艺路线.............................................................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工艺路线方案一...............................................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工艺路线方案二...............................................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3.4.1加工两端中心线上的外圆表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3.4.2粗车?86mm与?93mm外圆端面,及m12深24mm螺孔错误!未定义书签。

3.4.3攻m12深24mm螺孔,及攻4―m20螺纹..错误!未定义书签。

3.4.4钻轴径?86mm的`端面钻左端?6的锥行孔错误!未定义书签。

3.4.5铣右端轴径?93mm的上的槽........................错误!未定义书签。

3.4.6铣?86处键槽..................................................错误!未定义书签。

3.4.7钻右端轴径?95mm的孔(?30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4.8铣115mm左右两侧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3.4.9铣60mm×115mm平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3.4.10钻拐径?95处的两个油孔(?8)...............错误!未定义书签。

3.4.11车磨拐径为?95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错误!未定义书签。

3.6时间定额计算及生产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粗车左端外圆?95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2粗车左端轴径?90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3粗车左端轴径?86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4粗车拐径外侧左、右端面并粗车台肩...........错误!未定义书签。

3.6.5粗车拐径?95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6精车拐径?95mm尺寸....................................错误!未定义书签。

3.6.7精车右端轴径?95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8精车右端轴径?93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9精车左端轴径?95+0.025。

+0.003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0精铣底面60mm×115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1钻、攻4―m20螺纹......................................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2铣键槽24mm×110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3铣右端轴径?93mm的槽44+0.5。

+0.2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4粗镗、精镗右端?30mm孔..........................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5钻拐径?95-0.036。

-0.071mm斜油孔?8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6钻曲拐左侧孔?8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7粗磨左端轴径?95+0.025。

+0.003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8磨左端轴径?90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19磨右端轴径?95mm......................................错误!未定义书签。

3.6.20精磨拐径?95mm至规定尺寸......................错误!未定义书签。

3.6.21精磨左右两轴径?95mm至规定尺寸..........错误!未定义书签。

3.6.22精磨?90mm至规定尺寸..............................错误!未定义书签。

3.6.23车1:10圆锥.................................................错误!未定义书签。

3.6.24磨1:10圆锥?86长124mm.......................错误!未定义书签。

4专用夹具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加工曲拐上端面油孔夹具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定位基准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切削力的计算与夹紧力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夹紧元件及动力装置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钻套、衬套及夹具体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1.5夹具精度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加工曲拐上侧面油孔夹具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定位基准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切削力的计算与夹紧力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夹紧元件及动力装置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4.2.4钻套、衬套及夹具体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2.5夹具精度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3铣曲拐端面夹具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定位基准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定位元件的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铣削力与夹紧力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4.3.4对刀块和塞尺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5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部门协同机制篇八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达到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创新的目标。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课时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第二,将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训模拟软件相结合,先进行理论讲解,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第三,将原来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卷面考试和实训报告为一体,评定比例各占50%的考核方式。全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门协同机制篇九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九龙集团校企合作系列活动―――团中央、团湖南省委“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授牌仪式近日在娄底举行。

湖南九龙集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自开始校企合作。近三年来,九龙集团共安排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岗位达300多个。今年以来,集团和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共同发起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大学生创业集团”的构想,探索创新大学生创业就业模式,并先后开展了系列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

部门协同机制篇十

该同志悟性较好,在工艺文件编制及工装设计这两方面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均较强,因此对安排的工作做得较满意.本人认为,该同志发展潜力较大,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今后一定会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寥寥数语,勾勒出我在工作方面的特点.

六月份公司要新进员工找一位师傅,跟着学习,跟着工作.本人师父是一位60多岁退休的老高工,如爷爷般慈祥,我们亲切的称其为许嗲嗲,无私的教授我们实际知识和经验.

一年一度的年终自我总结,交给师父写评语,以上就是本人师父的年终评语,记下来,勉励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优点,改正缺点.更上一层楼.不负许嗲嗲的厚望.

部门协同机制篇十一

疫情突如其来,使得全国各地的学校紧急停课,这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了保证正常的学习进程不受到太大的影响,在这段时间里,家校协同机制变得尤为重要。我有幸在这次疫情中体验到了家校协同机制的便利和效果,下面我将总结一下我对于疫情家校协同机制的心得体会。

首先,疫情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让学生和家长能够保持信息畅通。通过学校平台,学生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各项学习任务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政策和通知。平时由于学生和家长的工作和学习时间不同,很难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但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安排。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一些防疫知识和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和家长的防疫意识和技能,这对于保护整个家庭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疫情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学校教学的质量。在停课期间,学校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了在线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家里参与到教学中来。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授课,让学生能够接收到及时的教育资源。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线上答疑课程,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进行互动,提出问题。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度得到了有效的把控。

再次,疫情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强化了家庭教育的力量。在停课期间,学生和家长更多的时间在一起,这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机会。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知识和技巧,引导家长正确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的资源,如教育类读物和亲子活动等,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家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在疫情家校协同机制中,家长的角色不再是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是与学校共同参与教育的角色,这对于家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疫情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提升了社会的教育水平。通过网络平台的开展,学校不仅可以面向本地区的学生,还可以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学生。这样一来,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分享,不同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共同提升教育质量。疫情期间,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名师进行线上讲座,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顶尖教育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疫情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教学方式,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同时,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还通过家庭教育的加强和社会教育的提升,为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家校协同机制的建设,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部门协同机制篇十二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暴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和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纷纷推行疫情家校协同机制,将家庭和学校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通过这个机制,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在线学习和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我国,也有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运用家校协同机制来化解疫情对教育带来的困境。从我自己和我的孩子的经验来看,家校协同机制在疫情期间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家校协同机制为家长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了解孩子教育的机会。在疫情期间,许多孩子都是通过网络学习课程。这给了家长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我能够通过家庭作业和测试的成绩来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我发现,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我对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在疫情期间,家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教育作用,我相信家长们都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果。

其次,家校协同机制让学校和教学资源更加普及和平等。在疫情期间,所有学生都可以平等地获得学校提供的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无论学生身在何处。这种由家校协同机制推动的在线教育形式,无疑为那些在偏远地区或困难条件下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家校协同机制还可以通过提供网络学习平台,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第三,家校协同机制在疫情期间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支持和互动。在疫情期间,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面对面互动转变为线上互动。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视频会议、在线讨论和交流。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还能够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此外,家长通过与教育工作者的互动,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协助他们解决问题。

第四,家校协同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管理。疫情期间,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对于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的能力有所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通过家庭作业和学习计划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我发现,通过参与孩子的学习管理,我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学习习惯,还能够教育他们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家校协同机制在疫情期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家长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参与孩子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平等。家校协同机制为学校和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支持和互动,并且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管理。在未来的教育中,家校协同机制有望成为一种常态,将教育融入到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中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部门协同机制篇十三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渐控制,各地学校陆续复学,而在这一过程中,防疫家校协同机制的出现成为了无可避免的需要。在这样的机制下,家校联动,共同守护校园安全,共同完成学生的教育任务。自身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我通过参与这一防疫家校协同机制,深刻体会到了其对于保障师生安全、规范疫情管理、提升校园和谐的重要性。

第一段:家校把关,双重保障安全。

在此次疫情下,不仅需要学校做好疫情管理,还需要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做法,并更好地与学校合作。在家校协同机制下,学校将完善疫情防控制度,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和教育宣传,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跟踪机制,而家长也可以通过了解学校管理制度,做好家庭教育,共同打好疫情防控“人防”战。这种防疫家校协同机制能够起到双重保障的作用,让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段:规范管理,切实保障教学效果。

在防疫家校协同机制下,学校通过实行多项疫情管理规定,规范师生行为,加强教育宣传,切实做到为学生提供更安全的校园环境,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减少了不必要的交叉感染。而对于家长,则需要主动协助学校做好孩子的防疫工作,充分配合学校安排的疫情管理工作。这样的协作机制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师生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业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段: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增进人际关系。

在学校中,学生与老师之间应该是正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疫情期间,防疫家校协同机制则在促进这一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将更加主动地与老师相互合作,帮忙宣传并做好防疫工作,增进双方的交流、理解和信任。同时,在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也能够更加密切沟通,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况,并和孩子一起做好疫情防控,为家庭和谐关系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段:深度反思,共创美好未来。

在疫情期间,各座学校在遭遇灾难之后要不断反思、总结、改进,以此提高学校抗疫能力,建立适应于不同的疫情防控方式。这种反思与总结将使学校更加未雨绸缪,更加立足于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需要,规范行为,安排合理时间和任务,打破局限,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五段:结语。

总之,防疫家校协同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师生之间的和谐、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并保障了学校教学质量,让大家拥有一个更好更安全的学习环境。我相信,在这样的防疫家校协同机制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美好未来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部门协同机制篇十四

摘要:基于云计算的富媒体协同创新平台是以富媒体研发中心为依托,采用云计算、协同理论、现代通信技术等解决在当前富媒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该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有效的整合高校、政府、出版社和企业资源,为校企社创造优良沟通环境,保证人才培养达到“信息对称”的效果,也能更好的促进科技创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云计算;富媒体;协同创新。

富媒体协同创新平台应该不仅需要给计算机专业和企业提供展示的平台,更需要各方就人才培养、技术合作、项目研发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共享和更深入的合作,为了更好的促进富媒体专业人才精准定位、技术创新合作,实现公共基础数据、专业技术数据和行业数据的有效整合,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富媒体协同创新平台,通过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云结点,共享资源、传递信息,达到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的目的。

1云计算特点。

云计算以计算机集群的方式构成数据中心,将服务开放给用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云计算资源;通过软件检测,平台应用可以自动分析资源的变化并作出响应,达到根据负载动态的分配资源的目标,云计算通过加大资源分享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来降低成本。富媒体应用技术协调创新中心的对云计算有如下应用内容:平台上的所有资源创建统一的资源共享池,使用虚拟技术,保证用户对资源的管理与存储方式透明情况下就把把资源共享给不同用户;服务规模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匹配,自动伸缩、弹性调整,保证不会因为服务器性能降低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也不会产生服务器的冗余;云平台上的所有数据存储、应用程序等资源,都以服务的方式对用户开放,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平台自动分配;用户可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任何终端的入口使用任何服务。

2协同创新平台云框架体系。

本协同创新中心以公有云为基础,设计富媒体协同服务业务,以此搭建协同创新云计算服务模式,该平台的功能架构图如图1所示。该富媒体协同创新中心云计算结构中,iaas包括基础服务层和基础设施服务层,其中基础服务是以虚拟技术、感知技术的方式,通过中间件的方式,对数据的存储、计算、备份、监控、安全管理服务、云计算负载均衡管理等iaas服务进行整合;基础设施包含购买设备、技术交流合作、信息共享、人才培图1协同创新平台云框架体系训、人力资源、金融租赁等与企业设计和制作有关的服务。paas是富媒体协同创新平台的核心层,其实现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虚拟资源进行服务化封装,完成云计算服务的生成;接着,根据服务类型云计算平台选取合适的资源部署模式,通过自动匹配和动态集合,实现资源调度、任务变更和计费等服务的智能管理。saas包括对需求方进行对需求方、服务方、运营商、第三方等应用进行管理,对需求、设计、交易、费用等相关服务进行管理。富媒体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设计云计算典型的saas、paas、iaas结构,便可方便的共享云体系中的各种资源和读物,实现协同创新服务的功能。

构建区域的协同创新中心,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诸多社会群体的共同参与,其中,高校是协同创新中心的主体,占有主导地位;企业、金融机构、消费者群体、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发挥辅助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基于云计算的协同创新平台不仅提供高校和企业的展示,也提供校企社深度合作,如项目研发、人才招聘、人才推荐等密切合作,通过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云结点,共享资源、传递信息,达到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的目的。图2是协同创新平台结构设计,iaas包含了基本云计算基础设施与基本云计算服务,paas层设计政府云、高校云和企业云端服务云系统框架,saas提供客户端部署用户需求软件,包括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人才招聘、企业展示、培训、信息交流和国际合作等内容。

4协同合作案例。

校企社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是开展协同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以项目研发为例来展示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者的协同合作过程。传统的校企社项目合作研发主要由学科教师、学校专家以开会、纸面材料等时空分离的方式进行,形式单一、效率低下。而在富媒体协同创新思想引入之后,高校和企业是项目研发的主体,占有主导地位;金融机构、消费者群体、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发挥辅助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平台创建了高校云、政府云和企业云,以服务的方式完成项目研发的协同。用户通过登录浏览器、客户端或者app,选择政府、高校、企业的云节点即可登入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平台发布技术需求、在线需求分析、分组讨论、确定方案、技术评价、项目管理、跟踪评价等,技术资源、项目过程文档均可在平台随时随地共享,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研发。

5结论。

富媒体协同创新平台中加入云技术,能有效解决现有平台的不足,提高其多方面的性能,平台具有智能性和拓展性,提供校企社多方协同创新深度合作模式,实现大范围的共享,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叶成,刘嘉,张虎.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11):67-70.

[3]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杜欣.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

部门协同机制篇十五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从原本沿海地区高速发展的单级格局逐步演变成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多级格局,这也表明我国进入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阶段。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着三个驱动因素,即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因此,对这三个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

从概念层面分析,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指对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各个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各个区域放在平等的位置,坚持客观公正,通过内部子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互动,推动相互协作,实现整体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协同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三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满足客观事实,不能盲目进行,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经济的有序发展,提升经济运作效率[1]。协同理论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相关部门而言,想要真正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明确和完善,就必须做好全面细致的分析,尊重驱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分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序参量,提升驱动机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

1.区域比较优势。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自然资源、技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共同构成了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2]。在区域经济协同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化阶段所对应的区域比较优势也有所不同,其演化特征包括:

(1)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初级阶段的区域比较优势为核心层、中心层和外围层的静态比较优势,高级阶段的区域比较优势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变动,属于动态比较优势,能够依照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整体效率要求,对子区域的资源配置进行即时调整。

(2)资源向知识的转变。资源型比较优势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知识型比较优势则是通过能够体现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级要素,如信息、技术、经验等,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相比,高级要素和核心带动作用更强。同时,在初级阶段,区域经济一般都是依靠自然资源进行产品的开发,比较优势的核心是自然资源,信息、技术等高级要素的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需要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状况进行改善;在中级阶段,依靠区域比较优势,各个区域都加强了对于产业分工的重视,加强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推动了经济发展结构的持续调整,使得大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加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等初级要素的作用逐渐被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所取代,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3];而在高级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渐稳定,需要做好发展要素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形成区域自身的'区域比较优势,确保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使得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大增强。

2.区域经济联系。一方面,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度和能量损耗直接决定了其演化阶段,对应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从整体层面分析,区域经济联系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了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一是强度的提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和牢固,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大提升;二是损耗的降低,区域经济联系的效果越好,能量的损耗也越少,实现了对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联系使得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完善的信息支持也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加合理,逐渐由初级协同向着高级协同的方向转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趋势越发显著。如果区域逐渐能够形成完全通畅的要素流动,则不仅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降低能量损耗,还可以实现对区域经济的高度整合,完成协同跃升[4]。

3.区域产业分工。在演化过程中,区域产业分工呈现出几个比较显著的特诊,一是持续优化的分工模式,从原本的杂乱无章变为规则有序,产业分工更加明确也更加合理;二是持续增加的子系统数量,各个区域基本上都开始融入到了大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中,需要明确的是,子系统始终都处于大区域产业分工中,并不存在逐步加入产业分工的情况;三是持续弱化的个体特征。与网络整体不而言,子系统的个体特征在产业分工过程中逐步弱化,更多地突出了整体效率[5]。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针对上述三种主要驱动因素,虽然明确了其各自的演变特征和动态作用机理,但是从构建完善驱动机制,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角度分析,需要深入研究系统序参量的识别问题。

1.驱动因素间的序参量识别。三种驱动因素都可能成为系统序参量,而实际上,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序参量会出现动态变化,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规律。在初级协同阶段,子系统之间尚未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产业分工也没有形成,子系统个体特征显著,区域比较优势是决定子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在这个阶段,系统序参量是区域比较优势。在中级协同阶段,子系统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步加强,个体特征持续减弱,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在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发凸显,也使得系统序参量产生了动态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序参量相对模糊,既可能是区域经济联系,也可能是两种或者三种驱动因素的融合。在高级协同阶段,经济子系统的区域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区域经济联系也得到了强化,区域产业分工成为了系统序参量,这也是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关键驱动[6]。

2.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伴随着区域经济协同阶段的变化,系统序参量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而无论系统序参量是三种驱动因素中的哪一种或者哪几种,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始终是实现序参量与相关变量可靠连接的重要纽带,不仅充分体现了协同学伺服原理的经济学内涵,同时也成为了决定系统协同演变的关键环节。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相互促进。区域比较优势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能够推动不同区域之间区域经济联系的建立,而可靠的区域经济联系又会反过来锐化区域比较优势。在区域间,要素的交流主要用来商品贸易,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各个区域会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与此同时,区域经济联系使得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的相互引导。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使得反馈的数据量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必要的引导工作,实现对经济系统的优化和改善,以保障了分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7]。不仅如此,通过对区域产业分工的优化,可以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实现资源的科学分配,对子系统的要素流动可以得到持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的共同升级和转变。

(3)区域产业分工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相互依托。区域产业分工与区域比较优势是相互提托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保障,后者则是前者的依据。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想要切实提升区域产业分工的水平,需要以区域比较优势为依托,确保其能够参与到产业分工中,使得区域在经济系统中发挥出最为高效的节点作用,而保证节点的稳定性,则是实现大区域经济系统高效性的关键。区域产业分工可以为节点的规划设置提供指导,并且为区域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保障。可以说,区域产业分工和区域比较优势互为基础,相互依托[8]。

总而言之,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完善的驱动机制,针对不同的协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在发展初期,应该强调区域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发展中期,应该完善要素流动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化区域经济联系,构建起高校的信息交流机制;在发展后期,应该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同的区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产业转移模式,从改进大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率出发,构建区域间产业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刘莹.基于哈肯模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孙菲,罗杰,王梓群,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驱动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35):1-2.

[7]刘春月.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环球市场,2016,(6):27.

部门协同机制篇十六

近日,新冠疫情再次爆发,各地学校纷纷开始实施线上教学,实现了防疫家校协同。在这段时间内,我认为在家及学校的防疫工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提升,教师也在教学能力和网络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认识到家庭的防疫工作与学校的联动非常重要。

防疫家校协同机制是一项新生事物,学校和家庭都需要认真的开展工作,包括在疫情期间室内要保持通风,定期消毒,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措施。学生在家中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争取在时间上稳定高效,家长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在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

二、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公共卫生意识。

疫情的爆发让我们意识到防病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公共卫生,每个人都需要有防病知识和防疫能力。通过家庭教育,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健康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三、教师要提高网络教育能力。

网课的上线,考验了每一个教师的教育能力。通过防疫家校协同机制,在线教育成为主流之后,教师也需要适应这个新的教育方式。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平台,了解常用的教育资源,掌握线上教学的规范和技巧。其次,教师要坚持线上教育的精神,提高网络教育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学习,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学生要积极参与线上学习。

在线教学同样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我们要发掘线上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平台资源,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掌握知识点,提高自学能力和自觉性。我们还需要提高在线交流的能力,参加线上小组讨论,互相帮助,拓展知识面。

五、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抗疫。

防疫家校协同机制是家庭和学校的协作,是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学生的爱的体现。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建立好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学校要采用更多的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保证学校的稳定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总之,防疫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有效防范了新冠肺炎的传播,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全社会的健康和安全。我们需要密切合作,共同抗击疫情,助力教育进步。

部门协同机制篇十七

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让学生具备设计、开发、集成以及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能力。信息工程专业与数学专业、物理专业、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当前发展最快的信息与通信工程息息相关,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课程体系。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

校企协同育人是指企业和学校建立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将现有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生产、科研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对接,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往往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毕业以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另外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了用工荒。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95万人,每年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增长率在增长。面对这样的困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是当前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培育新动能的作用举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产融人才培养方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行业联合以及园区的结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性课程不能少于总课时的50%。

二、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机制。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教学制度,学校和企业必须明确育人目标,坚持以区域经济以及行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技术人才,更好地适应信息行业发展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学校应该积极向信息技术企业、网络通信行业等进行调查,并聘请行业专业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达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培养具有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基础,可以从事设计、开发、测试以及应用工作的人才。

(二)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

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学校应该仅仅围绕应用实践型人才培育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信息工程类企业的岗位工作技能要求,学校和企业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与电路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通信系统原理等主要课程。学校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课程结束以后,立即在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学生毕业前,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提前了解工作岗位所需技能,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由于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变化快,为了更好地符合行业发展要求。学校和企业必须更加实际情况,定期更新学校实践课程内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研发教材,将企业发展过程所需内容嵌入到教材中,提高教材的应用性。通过实践教学学校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校企协同模式下,学校应该开设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课程,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学校主要以教学、科研为主,而企业注重经营利润,两者发展目标不一样。为了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必须制定协同机制,在教学、育人、研发方面双方有异议的时候,要共同协商解决。首先,建立校企协同工作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企业以及行业三方构成,三方就人才培育目标、培养模式、学生招生等方面进行协商,制定符合信息工程行业发展要求的目标和教学体系。然后学校和企业技术研发和培训部门,将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成果,并由企业进行负责生产,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实践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双方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所谓双师型教师指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还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学术型人才,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每年派一批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或者顶岗实习。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才或者行业人才做兼职教授,定期为学校教师讲授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变化,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让学校教学内容紧跟市场发展变化,提高实践教学的实践性,为社会培育更多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旺兰,蒋练军,肖卫初.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5):244-246.

[3]张忠发.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2):191.

部门协同机制篇十八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将创新创业理念核心知识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向相吻合,以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机制为依据,提高人才培养综合实力,进而打破传统教育弊端,实现切入点准确,突破点明确的三点教育模式,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支持,实践扶持的核心教育目标。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协同机制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模式;协同机制;社会需求;培养目标。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协同学”的概念,认为世界的统一既在于它们微观构成的单一性,也遵从其宏观结构规律的普适性。1987年,哈肯经过不断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学”的双重含义。他认为,物质系统中客观存在着‘协同工作’机制,即‘自组织’的协作运行机制。此理论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既要充分的发挥高校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加强校企合作,借助政府的引导扶持四者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合作,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二、协同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政府引导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从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到全面小康社会于全面建成,是我国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中各个环节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因此政府在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发展的过程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作为协同机制的引导者,充分履行其公共职能,通过政府统筹———项目推进———创业指导三个环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融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各行业、部门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关注;通过整合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完备的工作机制、创业机会、创业培训与服务完善服务体系。

(二)企业加强人才招纳环节,保障创新工作的需求。

企业作为协同机制的重要环节,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支持与保障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项目驱动大学生创业发展,以任务型项目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就业环境中来,既可以采取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方式将企业项目与大学生科研项目相结合,两者之间共享资金与技术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成果转化的速度;又可以开设校企孵化基地,吸引有志之士参与到项目发展中来,逐步完善上游、中游、下游三维一体的孵化体系的构建,提高大学生创业成活率,降低创业成本与风险。

(三)学校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核心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创业培训、资金提供等多项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应正确的认识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教育与实践中体现出来。首先,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做出完整规划,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放在同等地位,通过对两者的优化整合,推动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可行性;其次,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将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与学校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的构建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最后在课程设置上创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课程体系,引进或培养一批高素质道德师资队伍,就业指导专家,积极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在课外实践中搭建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与创业机会,既可以采取创业竞赛制度推动学生参与,也可以打造创业导师系统,将成功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引进到导师体统中,通过双向选择的导师制度,为创业项目找到合适的创业者,为创业者找到合适的引导者和创业项目、创业团队。以宁波大学为例,通过创建双导师计划,将校内创业导师与校外企业家导师结合的制度,实现创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的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四)学生加强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积极参与创业活动。

如果说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分主客体的话,那么学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或者说大学生作为系统机制中的核心子系统,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都是在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归根结底需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在协同机制中,大学生必须活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道德教育、创新教育中去,树立起科学的可持续的创业观,为未来创业或就业道路坚定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保证自身的实践意识与能力,不能将所有的知识构建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积极的参与各类适合自己的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未来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项目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享受协同机制为自己提供的各项便利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体作用。

三、从高校三点教育模式分析协同机制。

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四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在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下面就学校在协同机制下对于人才的培养、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探索。

(一)找准切入点,抓住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并不意味着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都去开公司,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思维训练和实践教学考察学生是否真的适合创业,适合什么类型的创业,明确切入点,抓住契机才是关键。其中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在创新与实践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充分扎实的创业知识、专业知识,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面向本科生提供创业教育、bab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将基本课程、专业教育的内容组成选必修与选修结合的教育体系,以沙盘培训为主要途径,培养不断夯实自身的创业理论基础;其次,强化科研训练,学校通过国家产业布局和学校专业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甚至可以覆盖名校实现科研考核的规定动作;最后,强化实践体验,高校以合理的手段与途径,加强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感受或喜悦度,增强学生对于创业课程的粘性,通过降低创业门槛开展小型微型创业项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从而使广大学生群体获得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稳定着力点,整合资源构建良好创业环境。

其实学校作为政府、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真正能够将四个子系统整合起来的部分,是黏合四个系统之间关系的强力胶。由此可见,学校在整个协同机制中,要从高处着眼,把握全局,有效的整合校内优质资源,把握好各级政府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格局,关注各大企业对于市场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需求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合适的创业方向。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直接拿到投资的属于小众群体,更多的人仍然是处于缺资金、缺资源的尴尬境地,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保障机制,落实政府提供的创业政策,将资金扶持和专业服务,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分担,整合政府与企业的扶持机制,在校内外实施项目考核和项目管理,帮助大学生团队进行项目运营。加大校企联合的力度,打破常规,鼓励教师带动大学生尝试通过项目转化、专利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

(三)抓住突破点,切实推动大学生实践工作的进行。

大学生创业其实是一种市场环境需求与大学生创业需求的相互作用过程,学校作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地,更应该注重项目实施主体的情况,提高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政府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大学生科技节、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向外界展示大学生创业已然完成理论储备、实践储备的过程。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注重孵化、转化、加速三者之间的匹配,通过构建创业孵化园、南理工大学生创业园、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创业园三位一体的时间平台,三者之间层层推动,层层结合完成多个项目孵化、企业创立,抓住创业突破点,切实推动了大学生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是推动校政协同、校企协同、产学一体的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企业的创业指导、孵化器建立,学校资源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稳定、有效、长期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03).

[2]赵良君,孟赵,郑铮.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5(16).

[3]刘兴隆,张术茂.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4]胡忠英.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5(0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