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0:23:48 页码:7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大全18篇)
2023-11-10 00:23:48    小编:ZTFB

总结是对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的过程。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或者别人的经验,但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批判。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以便更好地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一

确保配电房高、低压设备安全运行。

小区内配电房高、低压设备、变压器等。

春冬季对变压器每二小时巡视一次,夏秋季每一小时一次,并将检查结果记录于《配电房值班记录表》内。

每小时对低压配电柜巡视一次,记录设备运行数据,同时检查运行情况。

供配电设备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班长,并在维修人员协同下排除异常。

交接班要求。

认真听取交班人员的值班和设备运行报告。

认真查看上一班的工作记录。

检查仪器、工具等物品是否齐全、完好,并在接班记录上签名。

有下列情况的,不准交接班:

上一班运行情况未交接清楚,记录不规范,配电室、值班室、操作室不清洁。

接班人员未到岗,交班人不准下班。

严禁在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过程中交接班。

若交接班过程中发生故障,应停止交班,由交班人员负责处理事故,接班人协助。

安全操作工作规程。

值班人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供配电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配电柜进行检修时,应填写《配电柜检修工作票》,经管理处经理同意后,方可进行。

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作业时,应在断开的开关闸把柄上悬挂禁止合闸告示牌。

严禁带电作业,紧急情况须带电作业时,应有监护人和足够的照明,并戴绝缘手套、工作帽、工作衣、穿绝缘鞋及确认安全才可进行。

自动安全开关跳开或熔断器熔断后时,应先查明原因,再进行恢复,必要十先试送电一次。

电流互感器不得断路,电压互感器不得短路。

不得带电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

操作高压隔离开关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及戴工作帽。

供电发生突然停电时,应立即联系供电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二

摘要:21世纪是信息与科技相互促进发展的时代,科技金融平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其运行机制的合理有效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系统科学论和协调效应论为理论指导,从合作协调机制和动力保障机制两大方面入手探析科技金融平台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科技金融平台;合作协调机制;动力保障机制。

科技金融平台由参与科技金融活动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组成,旨在将科技创新与金融体系相结合,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产业化发展等的协调良性运转。科技金融平台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平台运行的前提与支柱,为平台所有参与主体的相互合作、有效融合提供动力保障。

一、科技金融平台运行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科学论。

科技金融平台是一个结构复杂、关系繁综、功能多样的开放性系统,因而其运行机制的探析研究从属于具有复杂性的科学研究领域。系统科学的整体观与动态发展观为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科技金融平台包含了巨大的信息库以及相互作用关系,使得参与主体的一些作用机理难以进行深入层层分解式的细化研究。系统科学论为平台运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整体论观点的科学依据。

(二)协调效应论。

协同效应论是研究诸多系统在质变过程中所应遵循共同规律的科学。其核心观点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部分的协同作用对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协调的好则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反之整体性的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由此反观科技金融平台,如果平台内部协调配合的好,则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会使造成平台的混乱无序。因此,协调效应论对建立各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机制,对科技金融平台的运行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二、科技金融平台运行的合作协调机制。

(一)互相协调的产学研机制。

(1)机制内涵释析。科技金融平台是一个由科技型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以及金融机构等主体组织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产学研机制的形成得以使平台有条不紊地发挥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平台与外界的资源互换,能够使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产学研机制形成于产业、学校、科研机构间,总得来说机制的相互协调能够使科技平台的整体效更加明显突出。(2)机制具体运行。产学研机制的常规稳定运行离不开参与主体的互相合作与密切配合,一方面学校和科研机构产业提供前沿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产业为科研机构和学校投入资金与设备,保证学研创新成果研发的顺利开展。同时政府的调控和协调者的角色必不可少,机制的正常运转需要政府既要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鼓励学研的创新,又要激励企业投资,保证三者的团结协作,确保科技创新成果保证在较高水平。

(二)多主体的风险共担机制。

(1)机制内涵释析。风险共担机制涉及到投资主体、投资对象、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等多方面主体。风险共担机制的运行能够保证科技金融平台多个主体的参与,能够充分发挥各主体的核心职能,为平台的风投提供针对有效的专业服务。(2)机制具体运行。风险共担机制在具体的运转中,多主体各司其职,政府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鼓励引导风投;风险投资机构会为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提供资金支持;科技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等中介机构在机制运转过程中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监督、评估等作用,同时平台针对风险共担机制制定了相关对策,均以确保平台的科学投资与责任共担。

三、科技金融平台运行的动力保障机制。

(一)协同激励的创新机制。

(1)机制内涵释析。对于协同激励的创新机制可分为两部分进行理解,一是激励机制,二是协同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旨在激发参与主体的创造积极性,通过合理配置与相互协同哥主体的股权、目标等实现;协同创新机制为保证平台实现技术创新目标,通过促进各方面资源的相互作用为平台积累量变、实现质变提供不竭动力。(2)机制具体运行。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将产学研与政府、企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有效紧密结合起来在创造价值、实现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利益共享,既促进了科技金融平台的创新成果转化,又使各参与主体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协同创新机制是通过建立研发子平台、产业化子平台、公共服务子平台以及人才培养子平台四平台,将产学研及相关机构紧密结合,围绕特定技术,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制定技术标准,实现成果共享,推动科技创新。

(二)完善系统的保障机制。

(1)机制内涵释析。科技金融平台在具体的.运转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障碍,为保障平台的良性运转,建立系统完善的保障机制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保障机制是指在科技金融平台发展的过程中为平台各参与主体的密切合作提供必须及时的保障,既有精神层面的政策,又有物质方面的资金与人才供给。(2)机制具体运行。保障机制的具体运行包括三部分的密切配合,分别是政府的指导、产业的科技与人才的建设。政府的指导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平台运转奠定基础;产业的科技体现在保证科技成果的研发推进,这离不开大额的资金支持,需要在政府引导下企业的支持投入,相关主体间需要相互协作;人才队伍建设亦是至关重要的,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是科技创新的前提,一方面政府企业给予科技培训机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能够填补企业与社会的缺口。在新时代背景下探析科技金融平台的运行机制可以实现科技金融资源的优化整合,为科技金融平台提供持久的动能,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平台的自动反馈调控,为平台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最终使各要素之间实现良性运转,推动科技金融平台的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3]乔昱凯.基于价值网的科技金融平台运作模式研究[j].财会学习,(01).。

[4]代鸿顺,李平原.互联网及多金融平台对金融行业的影响[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三

摘要:

工程变更对建筑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在进行工程变更过程中,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就对工程变更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下文将主要对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工程变更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变更管理;策略。

1工程变更管理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概述。

1.1工程变更管理含义。

工程变更指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在计价方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允许的条件下,监理人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下达指令对已通过批准的施工方案或原招标文件中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工艺、尺寸、材料、功能、施工方法、工程数量等任一内容的改变。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建设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任何设计方案或工程合同都无法对未来出现的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工程变更在所难免,而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变更管理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导致工程发生变更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环境因素。由于天气条件、自然灾害以及工程环境变化而导致出现的变更;第二,设计因素。由于设计失误、遗漏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设计变更;第三,勘察因素。由于勘察工作不到位、勘察数据准确性不高而延误了工程进度,使得额外工作量增加而导致的工程变更;第四,施工因素。由于施工方法、技术、质量等因素而引起的工程变更;第五,合同因素。由于发生合同条款补充或修正而导致的变更;第六,业主因素。由于业主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或降低项目预算等原因而导致出现变更。

2建筑工程管理中工程变更管理研究。

2.1明确工程变更实施程度。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承包商、发包人、监理或是设计单位中任意一方提出工程变更,首先,应向监理申请工程变更,提交工程变更意向书,并出具相关证明以及变更后的施工方案。其次,监理受理变更申请后,先对工程变更的必要性进行审核,对工程费用、工程进度等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估算,并向发包人提供工程变更的实施意见。再次,经过发包人与监理共同商榷后,再决定是否实施工程变更。当工程确实有必要进行变更时,变更申请方需要提供具体的施工方案,并交由发包人进行审核,并对其变更方案进行适当的优化,并且承包商与发包人应对工程变更的计价方法与付款时间都能内容进行协商与约定。当工程变更协商一致后,承包商应按照要求切实完成工程变更任务,对工程完成量进行如实记录,由发包人对变更工程的完成质量进行验收,并依照约定支付工程款项。

2.2加大变更评审力度。

加大工程变更评审力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工程工期与造价以及工程变更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在监理将变更意向向发包人汇报时就开始进行变更评审。当监理接收到工程变更意向时,就应当开展初步测算与核实工作,并将自己对于是否实施变更的意见上报于发包人,由发包人核实变更意向并计划评审深度。通常可以根据工程变更对项目的影响情况来分级别确定变更评审深度。如若工程变更导致施工内容或工作量大于合同范围,或是有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工程性质时则必须要提供两套以上的施工方案,并且经过监理、承包商、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发包人共同对变更的各项指标,如安全指标、技术指标、成本指标、工期指标以及功能治疗等内容进行评审后方能决定是否实行变更。而如若工程变更对合同性质以及工作量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由监理初步估算工期、功能以及工程造价等内容后将自己的变更意见提交给发包人,并由发包人结合实际变更复杂程度来要求变更意向方体统具体的变更预算与方案,最后在对变更方案是否实施予以确定。

2.3严格变更执行与记录。

由于在原设计中没有包含有工程变更的内容,所以,是没有办法通过竞标方式来对变更计价与工艺进行控制。所以,在进行工程变更时,应当始终围绕原合同主旨。简而言之就是所制定的变更计价以及方案应当参照原中标单位报价以及原施工方案来进行。如果变更超过原合同合理范围,需对其变更予以拒绝,或是申请重新进行招标。此外,在进行变更时,必须完整、及时的做好施工记录,对于重要的影像资料、相片以及文件做好相应留存工作。完成工程变更后,需第一时间联系发包人,并与其共同进行签证、验收,给工程结算做好铺垫。总的来说对变更资料进行完善,并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执行能够有利于承包商顺利获得合理报酬,并且还能有效降低承包商与发包人纠纷或矛盾的发生率,所以必须对工程变更的记录与执行予以充分重视。

2.4实施变更控制绩效评价。

在进行实施项目过程中,特别是施工与设计同时进行的项目,发包人应当合理评价工程变更管理的效果,并酌情进行相应的奖罚。在工程竣工阶段,发包人应对总工程变更数量进行统计,并对各个工程变更的价值进行评价,结合工程变更实施效益以及被拒绝变更数所占的比例来对相关工作人员变更管理水平进行客观、合理评价,从而更好的调动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工程变更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5增强项目施工管理,掌握工程变更主动权。

项目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建设经过中时间跨度最长、改变最多的阶段,对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而言是最难、最繁杂的,也是建设投资集中与工程量发生变更最多的阶段,项目管理部门要把管理水平提高,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类施工方案实施技术上、经济上的比较分析,从中选出最可以科学运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方案,从而使工程造价降低,并能主动提出有效的节省项目投资的变更。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建筑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导致工程变更的出现。因此在实际工作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到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措施来加强对工程变更的管控,以避免不必要的工程成本费用的支出。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四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合同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就乙方代甲方编制《xx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事宜达成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服务范围。

甲方聘请乙方在为甲方《xx建设项目》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事宜提供咨询服务,并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服务期间(项目完成期限)及收费。

1.委托服务期间自xx年x月至xx年x月止。

2.本项服务的收费标准为人民币x元。

三、甲、乙方的基本义务。

(一)甲方的基本义务。

1.与乙方诚信合作,为乙方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向乙方提供与服务事项相关的情况和资料。

2.如有关的情况和事实发生变化,应及时告知乙方。

3.按照约定支付乙方服务费。

4.向乙方提出的要求不应与法律及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规定相冲突。

(二)乙方的基本义务。

1.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2.应当勤勉尽职,依法在合同约定范围内维护甲方的最大利益,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技术技能,完成约定的工作,按时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

3.对工作中知悉的甲方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密。

四、其他约定事项。

1.双方之间发生争议的,应当进行协商或由第三方调解,在无法通过协商和调解方式的情况下,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2.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应持积极态度友好协商解决。

3.本协议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效力相同。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五

摘要:高成本、低效率地运营,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问题没有解决,多层次委托代理又加大了代理成本,直接导致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难度加大,其结果必然是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激励不足、约束不力,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调动起来,出现了“内部人控制”现象。我们首先讨论了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弱化的原因,最后研究了提高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账报账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三化”现象频频出现,表现在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致使成本失控严重,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高。具体而言:

一是盈亏同企业无关,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损失浪费惊人,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

二是成本考核、监督制度不完善。虽然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成本管理制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制度已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完善已有的成本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一些新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约束力就显得尤为必要。企业目前已实行了成本管理的二级核算办法,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和考核有一定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控制成本费用的项目不全面,而且不具体,导致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往往不能落到实处,从而达不到预先所期望的成本管理目标。此外,由于企业目前没有对二级核算单位进行严格的内部利润考核,这样就使企业二级成本核算流于形式,导致会计人员核算不认真,成本反映不真实。

三是企业短期行为的泛滥,重产值而轻成本,挫伤了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成本管理的现状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对现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将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相对的人工成本将会降低。与此同时,设备等固定成本、技术成本以及相应的管理成本将会增加。如果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办法,必然会使成本的管理滞后。

2.不同的企业目标对企业成本管理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企业要想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成本管理办法,就必须确定具有长远意义的企业战略目标。

3.管理阶层的管理意识及管理思想直接影响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人物,他们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总负责,如果高层管理者不能够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则企业的成本管理者即使有意采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也可能因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而夭折。

4.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会计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也是企业成本管理弱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执行成本管理工作的人员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成本管理训练和培训,这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

5.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或者管理体系存在但执行不力。现在许多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仍处于片面管理,上下不通达,信息反馈不及时,控制没有力度,因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削弱成本管理的成效。有的企业也建立健全了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但往往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没能严格执行。

(一)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充分调动所有企业员工的主动性。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要通过改组、改制、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取消行政级别和现有干部管理体制,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些要求迫使企业管理者从客观上和主观上为企业着想,努力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应加快公司制建设,摸索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路子,从体制上解决企业成本管理主动性不足的问题。

(二)积极推行比价采购,强化材料采购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1.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决策程序,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及其他金额较大的物资采购事项应当由经营班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集体决策,有条件的实施对外招标。

2.建立及时反映市场价格的信息网络,通过实行比质比价采购,加强对物资采购价格的财务监督,企业的主要物资采购应当经价格监督部门事先进行价格审核,物资采购部门应当在价格监督部门审定的价格内进行采购。

3.加强对物资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监督,防止不合格产品入库。

4.将约束和激励机制引入购销比价管理中,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考核实施细则,对于采购价格低于有关部门审定的最高控制价的,按节约额的一定比例提奖,对于高价采购或私自收受回扣、损公肥私的,要视其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和凭证,建立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

原始记录是企业最初记载各项业务实际情况的书面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明确经济责任的依据。它是编制成本计划、制定各项定额的依据,也是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原始记录必须做到全面、准确、及时,经常积累资料,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原始凭证要求符合企业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要求,有利于开展班组织经济核算,简便易行,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完整真实的原始资料。

(四)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寻求降低成本新的突破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技术进步在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加强对产品成本结构分析,通过科技进步,找寻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措施。比如:现有产品生产原材料、零部件是否可通过科技进步降低消耗,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是否有更优的替代品,能否对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挖潜改造和技术革新,促进老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产品盈利能力。

2.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现有重点产品进行工艺改进和革新,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3.在生产工艺方面,首先应该强化对现行工艺执行的检查和考核,保证现行工艺作业指导书的正确贯彻执行,尤其要控制好人为因素影响较多工序,使工艺路线唯一化;其次结合新产品的研制和定型,以产品实物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研究和编制产品生产的新工艺。

4.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成本管理中实施管理信息化,实现对成本控制的动态管理,依靠网络技术的支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通过国际国内市场价格接轨,降低产品交易成本。

(五)继续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探讨,明确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应从三个方面去突显:

(1)加大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体水平。企业要经常举办管理培训班,并吸收先进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知识。

(2)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对企业来讲,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在不对劳动成果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是,也应防止出现一味追求降低成本而不顾产品质量的现象,“以质量求信誉,以效益求生存”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3)成本管理应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全面加强成本管理。

(六)扩充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内容应由传统的只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拓宽到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活动可以概括为研究开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顾客服务等环节,在每一环节都存在成本管理问题。国有企业要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从研究开发到顾客服务,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设计并运行更为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从成本管理内容的重点来看,要强调成本管理是对价值链的管理而不是对产品的管理。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能够满足人们针对每一项价值活动来实施成本管理和控制,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由产品转为价值链,有助于成本管理者更好地分析资源消耗的合理性,寻找出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成本的途径,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服务。此外,运用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展开价值链分析,这对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国有企业应从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和解决目前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自身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构建有效的成本管理动力机制;同时将战略成本管理与战术成本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找到并采用适合自身实际的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以提升国有企业的成本竞争力。

参考文献:

[2]宋文彪.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转变[j].经济问题,2006,(2).。

[4]王文.中外企业成本管理比较与启示[j].企业活力,2006,(1).。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六

水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的特殊商品,水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区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工业、农业生产和农村供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水资源短缺、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一方面与我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活,投融资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工程建设与运行机制等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模式,水的商品属性尚未得到应有的体现,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有所突破。

一、加快水价制度改革。

水价改革是水利改革的核心。水价和水价形成机制是否合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的低水价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而且抑制了社会资金投向水利的积极性,阻碍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水利体制改革必须要以水价改革为突破口。

(一)建立控制性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根据我区的`水资源缺乏这一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必须加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对已建成的水库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建设、运营和管理。

(二)规范农村供水机制。研究农业水价问题,不能局限于农业本身,而应该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对解决“三农”问题,更直接地说农业水价的调整必须有利于提高全区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找文章,到本网网]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业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既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也要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水。

二、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水利投入不足是水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在积极争取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通过水价和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各利益主体的关系,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向水利,建立起多元化的、多渠道的、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体制。

(一)抓紧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从我区水利建设的情况看,目前的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等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如果仅靠国家政策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建立新的投入保障机制。应通过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来筹集水利建设资金。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节水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可建立起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为水利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投入来源。同时,对于国家规定的各种水利收费,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足额征收到位,专项用于水利事业。

(二)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当前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充分调动群众投劳、投资的积极性。二是通过产权改革,盘活资产,吸引社会投资。三是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的技术和资金合作,积极研究融资方式,吸引外资搞水利建设。

三、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水利市场化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水利工程的产权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就难以形成。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有效产权制度,理顺水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实现现有水利国有资产的良性运行。水利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应按照明晰产权、授权经营、抓大放小、规范运作的基本思路,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水利行业特点的新的运行机制。

四、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如何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有利于城乡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全面兼顾,兴利与除害综合考虑,各种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明确职能分工,落实责权任务,促进全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一是合理界定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制定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布局、制定水资源费标准,搞好全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与利用。二是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由“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依法管水转变。同时,坚持依法治水,依法处理各项涉水事务。

五、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建立富有活力的新的运行机制,必须努力培育“四种”新的管理机制。

一是效率机制。按照《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明确不同类型工程的管理体制。对公益性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大改革力度,要通过减员增效,强化职能,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要实行人员定编定岗,富余人员逐步分流,建立高效精干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

二是激励机制。要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团结向上、积极有为的良好氛围。尤其要建立相关制度,对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必要的鼓励与支持。全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必将极大地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为开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竞争机制。要搞好水利管理单位内部改革,必须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人事、分配等各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切实增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决杜绝内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工作看实绩、看成效,做到按绩计酬,适当拉开分配档次,重点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一线艰苦岗位倾斜。要大胆提拔工作有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水利工程管理岗位上展示才华、发挥才智。

四是市场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主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不管是经营性的还是公益性的工程管理单位,都要积极依托行业优势发展水利经济,特别要大力开发水土资源,做足做活水文章。要灵活把握市场规律,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利用人才、资金、项目等一切有利的生产要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通过发展水利经济和多种经营,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不仅为更好地搞好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提供保障,而且找到了一条自我发展的出路。

六、准确确定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必须按照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抗旱防汛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人畜饮水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因此,要以科学、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水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水利工作正在调整思路、锐意创新,积极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作为体现水利现代化水平重要方面的水利管理工作,必须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努力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开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在新世纪赢得新优势、创造新辉煌。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七

在合同的合法合规中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对法律和法规的严格遵守;二是需要对合同进行监管与约束,对行业准则的遵守;三是对内部规章制度和合同的规定要符合对外合同的约定;四是需要遵守社会已有的道德规范,秉承诚实信用的原则。一个企业的运行与管理与合同的合法合规运行是分不开的。因此,合同的合法合规以及运行机制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长久发展运行的根本保障。在文章中,将主要分析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合同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从而为国有企业的合法管理提供根本的保障。

国有企业中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可以保障企业正常经营,促进企业的良好稳定运行。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载体,贯穿与合同管理的始终,其合法合规运行机制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合同的履行具有重要的效用。合同签订的合法合规也对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内外部环境互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企业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性发展才能稳住脚跟。与此同时,合同的合法运行机制有利于维护国有企业合法权益。一方面,合同的管理依法制定可以为企业权益提供一定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合同实时把控,防止合同双方因为违约而导致的利益受损,如果存在违约的行为可以及时追究对方的责任,不断的降低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风险。此外,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国有企业的经济纠纷。国有企业不同于普通的企业,管理的格局具有复杂性,管理层级多以及专业分类多、风险难以管控等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面临一些诉讼纠纷或者给企业带来巨额的负债,长此以往也会给企业带来发展上的困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合同的风险占经营风险比重比较大,发生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合同审查的主体不过关,合同签订的不及时以及合同内容不够完善,发生违约的问题需要及时的处理等。鉴于此,一定要及时的对企业的合同进行及时的风险把控,严格的把握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

(一)管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违法成本低

在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就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薄弱,对于合同的依法合规管理意识不强。虽然在现阶段随着依法治国的理念的不断深入,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部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依然按照原有的工作模式,只是将合同视作一个基本的程序,没有严格的按照合同上的规章制度执行。甚至存在有的管理人员不清楚合同中的规章制度要求,不重视专业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使得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的合同中还存在着合同更新慢,难以满足合同的制度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严重脱节,使得国有企业的合同制度形同虚设。最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长期的形成的这种落后的理念和意识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在国有企业的制度中存在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惩罚力度小,对于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与管理,导致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违法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合同管理的工作基础基础差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对于合同的管理就是企业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相应的合同管理人才。合同的管理看起来在企业管理中不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合同的知识面比较广,涉及专业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合同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知识,还需要合同管理人员熟悉公司各项任务。但是由于合同的管理起步比较晚,大部分企业都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加上外部环境不规范等因素,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意识,更不要说对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了。

(三)国有企业的合同签订时间滞后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现阶段,合同签订的不及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合同签订的不及时会导致签约的内容缺乏有效的保障,长期以来也会造成企业制度混乱的局面。而国有企业之所以在签订合约时候存在滞后性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合同审查审批流程比较繁琐,审批人员的效率低下。这也是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的原因。同时,国有企业的管理流程复杂,尤其是涉及到财务和招标投标业务的时候,存在许多的法律风险问题。此外,在合同风险的防控上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由于合同的纠纷而导致的。一方面是对合同的对象出现违约情况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影响了企业的继续开展。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经济纠纷,例如:企业的担保纠纷和企业的应收账款纠纷等问题。如果没有及时的对企业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就一定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

(一)提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要对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需要提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要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合同管理环境。为此,需要不断的提升员工的法律意识,完善合同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需要根据相关的合同法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并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对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需要对合同的文本进行规范,提升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与规范意识。此外,在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中还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国有企业的人员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合同管理,加大对违法失职人员的惩处力度,提升企业的违法成本。

(二)建立系统化的合同管理工作信息系统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今天,国有企业的管理也不能一层不变,在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中,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合同管理流程,建立全方位的管理流程。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广泛推动合同的信息化管理。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充分的利用网络与资源优势,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和透明化,实现对合同管理的全方位监控。此外,还需要大力完善合同文本,不断丰富合同的内容,提升国有企业的防范意识。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

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一方面需要将加大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这样可以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充分的调动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为企业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提供保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障合同的及时签订,提升国有企业的合同审批效率,树立企业的主体与责任意识。鉴于此,需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审核监管,对于效率低下的审核人员需要进行问责,加大处罚力度。

在合同的管理中,国有企业的合同内容还不够完善,在合同中规范的合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虽然在现阶段,国有企业的的合同范本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合同签订的风险,但是在合同的内容上还不够完善,导致国有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潜在风险。鉴于此,需要加大对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机制的研究力度。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八

1、为掌握设备运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经济运行,必须搞好运行分析。

2、定期分析,出配电班长组织,供电所长及配电班人员参加,每月线路巡视后进行。

3、专题分析不定期进行,由供电所长组织,县局主管生产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参加。

4、运行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分析线路及设备隐患、分析可能导致事故的缺陷。

二、分析线路及设备的异常运行。

三、分析设备绝缘降低原因。

四、两措执行情况。

五、分析事故原因、存在问题、对策。

七、各种装备的运行情况、产品质量、改进意见。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九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运行机制,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必须横向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去参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同时给予顾客更多选择的目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纵向思维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纵向扩展;横向思维对应的是“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横向联盟。该原理强调的是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即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以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来参与供应链的资源集成,在供应链中以其优势业务的完成来参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该原理是供应链系统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的系统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一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

其次,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上。供应链系统有着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这一目的也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共同目的。

第三,体现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密切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系统目的的实现,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均具有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系统观念。

第四,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买方市场,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体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新型供应链(有别于传统的局部供应链) 以及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

第五,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层次性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分别都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供应链系统的组成部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系统层次性的角度来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针对更大系统(企业群) 的管理模式。

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多赢互惠的思想。例如:供应链中的“需求放大效应”使得上游企业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上游企业不得不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会给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带来许多问题,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其结果是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多赢互惠。再如:在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传统的供需关系是以价格驱动的竞争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则是一种合作性的双赢关系。

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合作,二是共享。

·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

·共享原理认为: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意味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市场机会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先进技术的共享以及风险的共担。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 零部件)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运作模式,与传统的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推动式运作模式以制造商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制造商,而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推动式运作模式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

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一切都要求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加快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准时,即准时采购、准时生产、准时配送,强调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等等,均体现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思想。

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供应链形成的准时生产系统,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准时交货,都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不稳定或者运作的中断,导致供应链系统对用户的响应能力下降,因此保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生产节奏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市场机遇、合作伙伴选择、核心资源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以及敏捷性等是供应链动态重构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趋势来看,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将是供应链动态快速重构的核心内容。

供应链合作机制体现了战略伙伴关系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

处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企业决策模式都应该三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环境下的群里决策模式。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而导致各种风险。为了使合作满意,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风险。对风险的防范,可以从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分别考虑。主要措施包括:

·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制定

·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

·柔性设计

·风险的日常管理

在供应链企业的相互合作中,信任是基础。如果企业间没有信任,那么任何合作关系、利益共享等都只能成为一种愿望。因此,建立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十

论文摘要: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为顺应形势需在水资源治理体制、水价制度、工程建设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改革,为灌区工农业和城乡保证供水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1水价改革是水利改革的核心。

水价和水价形成机制是否合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的低水价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而且抑制了社会资金投向水利的积极性,阻碍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水利体制改革必须要以水价改革为突破口。

规范农村供水机制,研究农业水价问题,不能局限于农业本身,而应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更直接地说农业水价的调整必须有利于提高全区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业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既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也要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水。

2加快水资源治理体制改革。

如何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水资源治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有利于城乡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全面兼顾,兴利与除害综合考虑,各种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明确职能分工,落实责权任务,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一是合理界定治理职能,主要是通过制定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布局、制定水资源费标准,搞好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与利用。二是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实行水资源统一治理,由“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依法管水转变。

3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工程治理水平。

水利工程治理单位要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建立富有活力的`新的运行机制,必须努力培育四种新的治理机制。

一是效率机制。按照《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明确不同类型工程的治理体制。对公益性工程治理单位要加大改革力度,要通过减员增效,强化职能,不断提高水利工程治理效率。要实行人员定编定岗,富余人员逐步分流,建立高效精干的水利工程治理队伍。

二是激励机制。要在水利工程治理单位内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团结向上、积极有为的良好氛围。尤其要建立相关制度,对在科技创新、治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必要的鼓励与支持。全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必将极大地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为开创水利工程治理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竞争机制。要搞好水利治理单位内部改革,必须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人事、分配等各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切实增强治理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果断杜绝内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工作看实绩、看成效,做到按绩计酬,适当拉开分配档次,重点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一线艰苦岗位倾斜。要大胆提拔工作有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水利工程治理岗位上展示才华、发挥才智。

四是市场机制。水利工程治理单位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主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不管是经营性的还是公益性的工程治理单位,都要积极依托行业优势发展水利经济,非凡要大力开发水土资源,做足做活水文章。要灵活把握市场规律,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利用人才、资金、项目等一切有利的生产要素。水利工程治理单位通过发展水利经济和多种经营,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不仅为更好地搞好水利工程的运行治理和维护提供保障,而且找到了一条自我发展的出路。

4明确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理顺水利工程治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必须按照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抗旱防汛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人畜饮水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因此,要以科学、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水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水利工作正在调整思路、锐意创新,积极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作为体现水利现代化水平重要方面的水利治理工作,必须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努力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灵活高效的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开创水利工程治理工作的新局面,使水利工程治理工作在新世纪赢得新优势、创造新辉煌。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十一

“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_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是致力民生、聚力转型,实现“强富美高”总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更好贯彻落实__、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_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大力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五大类固体废物(以下简称五大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完善制度、市场、技术、监管等保障体系,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降碳减排。明确城市建设方向和发展定位,促进城市协同发展。以“无废城市”建设理念为引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创新驱动,建立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固体废物治理模式。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科学设定碳达峰目标,强化标准约束,推进传统产业清洁生产。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综合治理。紧盯固体废物产生、收运、利用、处置等关键环节,着力破解当前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收集转运体系不健全、利用处置能力不均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协同监管缺乏合力等突出问题,加快补齐治理能力短板,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依据新修订的《_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长效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制度、市场、技术、监管四大体系,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工作目标。

到2022年底,基本理顺五大类固体废物管理机制。分类明确“无废城市”建设细化目标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完善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搭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服务体系。

到2025年底,各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减污降碳协同作用更好发挥,涵盖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无废城市”信息化平台基本建成,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无废城市”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十二

【内容提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与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海峡两岸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岸体育管理体制形成各自的体系,均属于混合型管理体制,但在其实际操作中各有所侧重;其适应性改革均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因而,新旧双重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并存交替局面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

体育管理体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体制对该国或地区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从体育管理体制反映出该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体育运动的推展与活动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峡两岸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更由于祖国大陆(以下简称大陆)和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不同的政治主张与措施,使同宗、同语、同文化的两岸同胞长期处在分裂状态之中,两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两岸体育分别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背景下发展,深受其影响。长期以来,两岸形成各自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在体育体制及运行机制上也存在着差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下两岸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力图揭示两岸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各自优势与不足,为全面推动两岸体育的交流,促进两岸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大陆体育组织机构概述。

1.1政府体育组织机构。

大陆政府体育组织机构中,包括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司和解放军体育指导委员会。

国家体育总局是全国体育工作的主管行政部门。在3月开始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原国家体委改组成国家体育总局,并由国务院组成部门改变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全国的体育工作。其职责也产生了一些变化,运行机制也已从政府“办”体育逐步向政府“管”体育转变,主要发挥其领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功能[1]。

[1][2][3][4][5]。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十三

在基本建设完成之后,今后主要任务是搞好工程管理,这是水管单位永恒的主题,是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发挥工程效益的需要,更是治黄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主动,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以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拼搏干劲,扎实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建立工程管理良性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安全稳定,持久发挥防洪减灾效益,使其五十年乃至百年后仍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仍然是抵御洪水的屏障。

1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管养一体化管理模式还不能完全落到实处,层级承包责任制、养护职工分段承包责任制在具体执行上运行程序不理顺,各环节控制不严密。二是,养护总公司应有职责得不到发挥、几近空转的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在工程管理的奖惩机制上还有待强化,有的单位虽有相关制度,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多,考核表面工作多,难以考出实绩,奖勤罚懒、鞭策后进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管理理念的滞后性。

部分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工程管理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工作效率低、各类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因而创新力度不够,“精品意识”不强,对新的工程管理体制和管理标准理解不透,标准意识不高,对日常管理重视不够,把权力、利益看的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管理工作开展,致使工程管理存在死角和盲区。

3“日常管理”落实不力。

由于日常管理不够到位,工作不精不细,仍然存在突击整修应付检查的现象。

4装备不适应现代化养护需要。

要想适应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充分发挥黄河工程抗洪能力,保证维修养护的正常进行,保持工程完整,装备机械化至关重要。黄河养护机械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护的要求。

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缺口大,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一是,由于目前物价上涨较快,人工费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人员经费所占比重较大,退休职工逐年增多,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二是,养护经费到位慢,造成工程维修养护没有经费、工资无法到位,进行的工程维修养护与下达的预算项目可能不一致等问题。

一是,继续推动工程管理新机制的有效运行,全面落实工程管理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管养一体化,实现工程管理新机制的良性运行。二是,巩固水管单位责任主体地位,合理划分参管各方职责,建立工程协调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

2强化工程日常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日常管理是搞好工程管理的核心问题:一是,建立工程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职工岗位责任制。认真落实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责任制和工程巡查责任制,做到“五明确”,即岗位明确、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明确、考核标准明确、奖罚措施明确。二是,大力提倡和鼓励职工以承包方式进行日常管理和养护,将考评结果与干部职工收入挂钩,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推动日常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要坚持经常化工程管理,彻底消除突击整修应付检查的错误做法。四是,要加大日常检查力度,督促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的日常巡查到位、养护到位,工作到位。五是,养护和运行观测人员要找准自己的工作岗位,把握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养护人员要盯在自己的责任段上,随时消除责任段内出现的问题。运行观测人员要不间断对工程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有关单位、人员处理。六是管、养双方要密切配合协作,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分工不分家,及时消除影响日常管理面貌的问题,确保工程时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考核和分配机制。

要将工程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责任人落实到工程、段落,实行考评结果与收入挂钩,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一是,积极探讨有效的.、符合滨州黄河实际的工程管理检查考评方式方法,加大日常管理突击检查的力度与频次,继续坚持“月检查、季观摩、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努力实现工程管理的经常化、日常化。实现工程管理工作的纵到底、横到边,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二是,根据各类人员岗位不同,建立岗位、业绩津贴制度,激励各类人员争取任务、多做贡献。对管理人员,主要依据其工作责任大小和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建立以岗位、工作业绩为主的津贴制度;对一般职工,根据各岗位工种、岗位级别和实际工作量的差别,建立以工种、工作业绩为主的津贴制度。人员一旦变动,岗位津贴随之调整,真正做到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真正实现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

4搞好科技与创新工作。

一是,积极研制黄河维修养护急需的设备,大力推广成型的适合滨州黄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需要的创新成果,特别要积极推广自发研制的小型机械设备,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维修养护工作效率和机械化水平。二是,及时做好“数字建管”工程数据库录入更新工作,积极利用已有的工程管理自动化管理模型和系统,逐步实现工程基础资料、管理与维护资料的自动化管理,实现分类存储、网络共享等。三是,集中资源与力量,打造一支能够实现养护精细化与集约化操作的专业养护队伍,以实现维修养护的集约化与精细化。

5切实落实标准管理。

一是,深入学习黄委、山东河务局有关工程管理标准,逐渐养成按照标准实施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的习惯,按照标准开展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工作。二是,加大标准化堤防施工等基建工程尾工的处理力度,确保工程尽快达到竣工验收时的要求和设计标准,为开展工程管理打好基础。三是,把握好工程管理的“度”,不能脱离实际追求过高的“标准”,可以搞试点段、样板段,起一个引导作用。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把钱用在工程的维修养护上。按照工程管理标准,一年一个台阶,最终使各类工程都达到国家和黄委颁布的标准。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十四

【内容提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与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海峡两岸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岸体育管理体制形成各自的体系,均属于混合型管理体制,但在其实际操作中各有所侧重;其适应性改革均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因而,新旧双重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并存交替局面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

【摘要题】地域文化。

体育管理体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体制对该国或地区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从体育管理体制反映出该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体育运动的推展与活动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峡两岸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更由于祖国大陆(以下简称大陆)和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不同的政治主张与措施,使同宗、同语、同文化的两岸同胞长期处在分裂状态之中,两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两岸体育分别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背景下发展,深受其影响。长期以来,两岸形成各自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在体育体制及运行机制上也存在着差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下两岸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力图揭示两岸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各自优势与不足,为全面推动两岸体育的交流,促进两岸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大陆体育组织机构概述。

1.1政府体育组织机构。

大陆政府体育组织机构中,包括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解放军体育指导委员会。

国家体育总局是全国体育工作的主管行政部门。在3月开始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原国家体委改组成国家体育总局,并由国务院组成部门改变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全国的体育工作。其职责也产生了一些变化,运行机制也已从政府“办”体育逐步向政府“管”体育转变,主要发挥其领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功能[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是属于司局级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全国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则是:宏观指导学校体育、卫生健康和艺术教育工作,制定有关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协调大中小学校及学生参加国际体育竞赛和艺术教育等交流活动;规划并指导有关的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师资培训;指导并协调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

解放军体育指导委员会是管理军队体育的职能机构。它由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组成,负责开展军队体育活动,组织运动训练和竞赛,参加国际军事体育大赛等。

1.2社会体育组织机构。

大陆社会体育组织机构主要有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原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同一单位。1954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1958年大陆退出国际奥委会;1973年在得到亚洲奥委会的承认后,大陆另行成立中国奥委会;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接受了中国奥委会的提案,在国际奥委会“名古屋”执委会上通过恢复中国在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使中国重新回到国际奥运大家庭[2]。

中国奥委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全体委员会会议,执委会之下设秘书处、国际联络部、宣传部、竞赛部、港澳台办公室等;其业务一般由国家体育总局对外联络司兼任。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自新中国成立后,在原“中华体育协进会”的基础上改进而成。该会属于群众性的体育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体育工作者的纽带。全国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委员每届任期5年。目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国家体育总局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其活动,接受其业务主管单位国家体育总局及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是体育科技工作者所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和民政部的三重领导。该会与1980年12月15日成立,最高的权力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5年召开一次,下设有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及其分支机构等。

2台湾体育组织机构概述。

2.1政府体育组织机构。

台湾政府体育组织机构有“行政院体育委员会”、“教育部”体育司和“国军体育总会”。

“行政院体育委员会”(简称体委会)是目前台湾主管体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在7月台湾“体委会”成立以前,台湾体育行政权长期由“教育部”体育司行使。196月26日,台湾“行政院”通过“行政院体育委员会暂行组织规程”及“行政院体育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体委会”被确立为部会级的体育行政机构。年7月16日“体委会”正式挂牌运作,成为台湾有史以来最高体育行政管理机构,改变了以往由“教育部”体育司领导台湾体育工作的格局。奉“行政院”指示及“体委会”与“教育部”体育司两度业务协商结果:全民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及国际体育,由体委会办理。“教育部”体育司专门负责学校体育推广,学生体能检测,以及各级学校运动联赛的规划与执行。“体委会”则全面策划和管理台湾地区的体育事业,包括各级学校的优秀运动选手培养,专任教练调训工作,以及国际体育和两岸体育交流等,在体育法令修改部分,也由其主政,并配合修正[3]。

“体委会”成立以后,负责统筹台湾地区的体育事务,其体育运动的政策是以推展全民运动为基础,以提升竞技化运动水准为目标[4]。“体委会”内设有综合计划处、全民运动处,竞技运动处,国际体育处,运动设施处五个专业管理机构和身心障碍国民运动委员会、法规委员会、诉愿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台湾“体委会”的主要职能是:

(1)关于体育政策、制度、法规的综合研拟、推动及协调等事项;(2)关于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政策、方针与提升国民体能计划的规划、推动及协调等事项;(3)关于竞技运动发展政策与方针的规划、运动项目的推动及协调事项;(4)关于学校、军中体育及职业运动组织与选手培训的协调、联系及辅助事项。(6)关于奥运会与亚运会竞赛运动选手的选拔、训练、参赛工作的监督、联系、推动及辅助事项;(7)关于国际及两岸体育交流政策与方针的规划、推动及协调事项;(8)关于体育学术、运动科学研究与发展事项。(9)关于运动设施发展政策与方针的规划、推动及协调事项。(10)其它有关体育运动工作相关的事项等[5]。

“教育部”体育司。台湾体育过去长期由“教育部”主政。“教育部”下设国民体育委员会,研拟台湾体育政策,指导台湾的体育活动。1973年“教育部”修改教育基本法,并于同年10月31日成立体育司。体育司内设三个科,分别掌管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全民体育等[3]。省(市)政府教育厅(局)、县(市)政府教育局设体育专管单位,乡(镇、县辖市、区)公所置体育专业人员,负责辖区内国民体育活动的规划辅导及推动事项。“教育部”体育司成立以后,原国民体育委员会依然存在,但其主要任务是体育政策的研拟,体育活动的指导、协调、咨询、研究等事项。1997年7月,台湾“体委会”成立以后,“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组织条例才由“教育部”报请“行政院”废止。体育司则以发展学校体育与学校卫生为主,一方面落实推展学校运动风气,全面提升学生体能,培育学生终身运动习惯与鉴赏运动能力;另一方面发展学校卫生保健,维护增进学生健康,奠定国民健康基础。

体育司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主要任务是:

(1)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与规划事项;(2)研究制定学校体育教学策划、督导与考核事项;(3)研究制定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策划、督导与考核事项;(4)研究制定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策划、督导与考核事项;(5)研究制定体育专业人员培养、进修的策划与辅导事宜;(6)研究制定学校体育的法规、法制建设并监督实施[6]。

“国军体育总会”。台湾“国防部”为增进官兵身心健康,研究发展并协调推进军中体育活动,于1958年成立“国军体育总会”。“国军体育总会”设会长1名,由参谋总长兼任,副会长2名,由副参总谋长(执行官)及主管体育业务的副参总谋长兼任。政策委员6人,有海、陆、空、联勤、海巡各总司令及总政治作战部主任兼任。下设执行委员会,置主任委员1人,由作战参谋次长兼任。总干事1人,由作战参谋次长室主管体育业务的副处长兼任。该会分设计划组和执行组,各设组长1名,干事3-5人。该会的主要职责如下:

(1)研究“国军”体育的改进;(2)发展“国军”各级单位的体育业务;(3)推行“国军”体育活动与竞赛;(4)办理“国军”对社会及国际间的体育活动[7]。

2.2社会体育组织机构。

台湾社会体育组织机构主要有中国台北奥委会、“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以及其它民间体育社团组织。

中国台北奥委会。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后一直沿用“中国奥委会”,1973年被迫改为“中华民国奥林匹克委员会”。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接受了中国奥委会的提案,在国际奥委会“名古屋”执委会上通过恢复中国大陆在国际奥委会中合法席位的决议。国际奥委会确认以“中国奥委会”的名称承认设在北京的奥林匹克委员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以“中国台北奥委会”的名称承认设在台北的奥林匹克委员会,条件是中国台北奥委会的旗帜和歌曲都必须有别于他到目前为止所使用的旗和歌。台湾方面在经过一年多的抵制之后,最终在世界潮流的压力下不得不接受国际奥委会决议中规定的条件。1981年3月2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台湾奥委会同意改为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并改变原来使用的旗和徽[1]。

中国台北奥委会以推展全民运动、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与国际奥委会、祖国大陆,以及其它国外各运动团体联系为宗旨,推展与完成其奥委会职责权限内的各项任务[8]。

“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简称体总)的前身为1924年8月在南京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73年更名为“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12月更名为“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是台湾地区社会体育的领导单位,以推进全民体育、发扬业余运动精神、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加强国际体育联系与活动为宗旨。“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的主要任务是:推展全民体育运动;设置运动训练中心,培养优秀运动选手,提高运动竞技水准,加强国际体育运动竞赛;辅导各会员单位的会务及业务的推展和规划台湾地区运动会,并辅导全民运动联赛等[9]。

台湾其它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台湾民间体育团体依台湾地区“人民团体法”的规定,同台湾“内政部”申请成立。民间体育团体的业务活动除了受主管机关“内政部”的指导与监督外,并受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行政院体委会”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目前,台湾地区向“内政部”登记的“全国性”民间体育团体有422个。大体上可分为七类,主要有:(1)综合类,如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中华民国大专院校体育总会”和“中华民国高级中等学校体育总会”等。(2)学术类,如“中华民国体育学会”、“中华民国运动医学学会”等。(3)运动类,如“中华民国田径协会”、台北市旅游协会等[7]。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十五

根据市教育局党组的统一安排,我们于20xx年11月16日对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我们通过个别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了开发区教育的现状,着重就该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该区现辖初中3所,小学15所,其中村小7所,公办幼儿园1所。在职公办教职工748人,离退休教师197人。在校学生初中6354人,小学5980人,公办幼儿园210人。

1.教育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目前的开发区教育属“三地合一”,绝大部分学校属农村中小学,少部分处在城乡结合部。去年12月份,原开发区6村划转淅河镇管理,每村都设有小学,每个小学学生人数都在100人左右,急需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从机制性和体制问题来看,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开发区中心中学仅是个乡镇中心中学,有责无权,无法代替开发区管委会行使对教育的管理职能,管理成本增加,经费无来源,管理上力不从心。二是财政体制不顺。开发区财政体制没有单立,教育各项经费(含项目)仍从原渠道曾都区走,在预算和预算的执行上与应安排经费有很大的差距。三是省教育厅没有立户头。国家、省对教育的优惠政策,省教育厅都直接分解到曾都区。由于开发区没有在省教育厅立户头,仅20xx年暑期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工程,教师赴省免费培训,该区由于曾都区未给指标无一人参加。

2.政策性经费落实情况。

一些惠农政策在具体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用经费安排没有足额到位。非贫困县市生平15元的公用经费补助拨款没有落实到位。二是没有建立校舍维修的长效机制。按《湖北省新机制改革政策》规定的标准及计算方法,该区校舍的维修改造资金应为94.2万元,而实际预算为55万元,相差近40万元。我们发现该镇小学一间教室里面桌椅五花八门,完全谈不上统一。该镇二中竟然没有操场,学生根本没上过体育课,只要下雨,校园内便有大量积水排不出去。三是解决农村贫困住宿生的“一补”问题没有得到落实。四是学校债务问题。该区普九债务省核定数字为1200万,淅河一中债务370万,二中债务100万。

3.教职工情况。

目前,该区共有教职工748人,另有离退人员197人。教职工的年龄情况为:50岁以上的143人,35岁以下的为273人。由此看来,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当须补充年轻的'人员,但目前教师的进口基本堵塞。英语教师、体音美教师奇缺。

4.农村寄宿制学校“三难”问题。

该区学校中,“如厕难”基本解决,“就餐难”、“饮水难”的问题则依然存在。“就餐难”并不是说学生吃不上饭,而是就餐的条件和环境比较差。很多学校学生就餐既无饭棚,也无饭堂。所有学校的学生都只能站着或蹲着就餐,没有一个学校有学生就餐的桌凳。“饮水难”主要是学生喝开水难,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学校资金条件所限,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开水,如果购买纯净水,则又要向学生收费,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欠帐太多,而学校为了完成“普九”任务举债太多,“普九”后发展不够。二是公共财政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投入。

5.其它问题。

一是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据调查,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学生占30%,一方在外的占70%,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思想波动大,管理难度大,有的甚至沾染恶习。二是学生在校安全问题的处理问题。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凡是学生出现任何安全问题,社会都把责任推给学校。三是私立幼儿园的管理问题。目前,村镇私立幼儿园几乎处于没人管的地步,学生存在食品、出行、卫生等多方面安全隐患,同时私立幼儿园都或多或少存在虚假宣传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四是一些部门到学校收费问题。一些部门(卫生监督、质量监督、环保、工商、税务、城管等)经常到学校进行收费,学校不堪重负,校长疲于应付,特别是现在实行了义务教育经费新的保障机制,学校公用经费财政又不能按时足额到位,学校无法支付这些费用。

1.开发区应成立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理顺管理层次和关系。

2.市教育局和开发区管委会应共同争取在省教育厅设立开发区教育的户头。解决开发区财政体制问题,畅通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直接落实到中心学校。使教育经费由县(区)级承担的部分得到落实。

3.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师工资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学校公用经费按时到位,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保证危改资金、学校建设资金到位,确保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把教育当作公益性事业来办。制定“普九”化债的具体政策,拿出切实的解决办法,让学校校长从债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管理、谋发展。将目前由学校支出的校方责任险列入公共财政支出。

4.强化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搞好“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5.规范有关部门行为,杜绝到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一是建立准入制度;二是应缴费用应列入公共财政支出。

6.切实解决好教职工队伍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学科配套和培养青年教师的问题刻不容缓。

7.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监管。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十六

epc项目管理作为管道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管道工程管理及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管道工程管理中只是通过常规手段实施管控,依照管道工程内容形成管理制度,这种管理体系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管道工程管理需求。而epc项目管理模式可以从工程设计、设备采购及主持建设三方面实现管理细化,依照工程控制内容形成对应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管道工程管理体系发展的关键。

1epc承包管理模式的基础理论。

常规模式中总承包商对管理中的各项内容进行设计,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而在epc承包管理模式中主要由三方共同完成,其投资方通过合同的方式完成对项目内容的整体把握,委托方依照合同内容及专业化项目管理规范对管道工程进度及质量实施对应控制,监理公司从合同内容出发实施对应工程监理。epc承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内容,由业主完成各项工程控制,由pmt、pmc及epc相互协调实施上述控制,通过epc合同实现责任内容的明确。epc承包管理模式实现了对业主管理到业主管理下专业管理公司负责的转变,形成了以专业管理公司为辅助环节的承包管理机制,对工程管理内容的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管理模式中,工程项目工作量能够大大减少,人员的`工作效益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已经成为工程管理优化的关键。与此同时,在该管理模式中项目工程部分风险能够从业主向承包商转移,项目风险能够得到本质上的控制,工程管理水平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改善。

2管道工程epc承包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2.1epc承包管理模式组织内容。

管道工程epc承包管理模式中业主(即投资方)负责项目中的主体管理内容,完成管道工程项目的调查、筹资、融资及分析。该过程中业主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epc中的项目系统管理进行细化,实现全过程高效控制及监督。监理公司要充分尊重业主意愿,要对epc承包管理合同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由合同承包内容及专业监理知识出发形成对应监理结构,从而实现对承包商业务的分析及控制,实现管道工程管理效益的最大化。而epc承包商要依照合同内容形成对应管道工程管理策略,从设计、采购、施工及分包商四方面出发进行对应规划设计,保证管理目标与投资效益目的一致性,提升管道工程epc承包管理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2.2epc承包管理模式运行控制。

管道工程epc承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设计、采购及施工衔接,设计管理控制,采购管理控制,施工管理控制四方面。在对该运行内容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人员要从上述四方面内容出发,对该内容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从根本上实现管道工程epc承包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2.2.1设计、采购及施工衔接:epc承包管理模式对管道工程设计、采购及施工进行了对应衔接设置,可以将采购及施工内容全面融入到设计过程中,将pmt、pmc及epc三者紧密融合,提升epc承包运行机制的组织效益。该模式通过构建专业epc衔接评价指标形成了全面的评价机制,由该评价数据对各项epc承包运行交叉结构进行对应调整和设计,有效改善了专业及阶段的衔接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管道工程管理体系的实时交互质量。

2.2.2设计管理控制:epc承包管理模式中对管道工程设计进行了全面细化,依照专业化设计体制形成了对应设计结构。当前许多承包公司都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管道工程设计部,可以由该部门自主完成epc承包设计任务,其整体工作效益大大提升。在该运行机制中设计部依照合同内容实施对应管道工程设计,形成初步设计图纸。与此同时,设计部还要依照承包运行体系衔接状况实施对应设计和调整,形成对应分包商管理结构,保证epc承包运行机制顺利完成。

2.2.3采购管理控制:epc承包管理模式中的管理控制主要通过采购设计及制造控制两方面实现。该模式中的采购管理可以通过采购设备、采购材料等的分析对采购效益进行把握,降低epc承包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浪费。epc承包采购管理主要包括采买、催交和检验三部分,其核心为采购物质的成本分析及控制。

2.2.4施工管理控制:epc承包管理模式施工管理控制时要对其施工内容进行对应分析,要观察工程内容能否在要求工期内完成,从而保证管道工程准时交付。该管理模式将工程施工效益、施工项目和施工周期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化的周期控制体系,对管道工程控制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epc承包管理模式中对总承包商和分承包商关系进行了对应处理,依照该关系实施施工承包控制,其关键环节把握好效益将大幅提升。

epc承包合同模式是当前我国管道工程epc承包运行的核心,主要在地方燃气集团中运用。在上述集团企业中业主与总承包商先签订epc承包管理合同,总承包商承包后对各项承包内容进行划分,依照划分内容工程要求及工程内容对各项分承包商进行选取,形成对应的epc承包合同体系。

epc总承包模式中承包公司依照管道工程状况实施对应分包设计控制,依照分包体系完成项目建设,形成pmt、pmc及epc三者间工作的交叉,将项目系统有效对接起来。在该管道工程管理模式下,地方燃气集团对工程的控制效益明显提升。集团借助pmc组织,与pmc构建良好合作关系,通过pmc充分完成管道工程监督及决策控制,形成了间接的管理决策体系,大大提升了管道工程系统控制质量。随着管道工程epc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石油集团也开始应用该epc总承包项目合同模式,开始对汽油管道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依照该可能性及管道环境形成对应运行管理机制,实现理论内容与实际内容的统一。虽然epc总承包运行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管道工程控制效益,但由于地方工程epc承包运行系统内容较为复杂,承包商体系较为庞大,其总合同价格估算结果准确性并不理想。这种模式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投资多元化造成的招标权限问题,造成招标合同风险上升。

4结语。

基于epc承包运行机制的管道工程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升管道工程的控制效益,还可以改善管道工程的风险质量。在该体系构建时,人员要对epc承包运行机制进行全面把握,要依照epc承包运行机制内容对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完善,形成对应控制结构。人员要对epc总承包模式进行细化,依照工程状况进行对应调整,从而保证控制内容与工程需求的一致性,从本质上加快管道工程的发展进程。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十七

摘要:“信则立,无信则废。”信用既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的信用大多数是通过合同这种书面形式来体现,合同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的管理领域,遍布于企业的各个方面。文中从建立机制、执行合同评审、责任制度几方面对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合同管理;机制;评审;责任。

合同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生命线,是保障交易安全的基石。国有企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更要求其应具有较为成熟可控的合同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应当施行有领导主管,有机构统管,有人员专管,有制度保障的二级合同管理运行机制。

1.人员落实首先是领导到位。按照责任明确的原则,应当设立一名分管生产经营的副总经理为合同管理负责人,机关职能部门有专门抓合同管理的人员,下属分公司、子公司等单位应当成立由经理或主管副经理亲自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合同管理机构负责人参加的合同管理小组形成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其次是合同管理机构要配备合格的合同管理员,实行持证上岗要求。

2.机构落实按合理分工、相互制约、便于协调的原则建立具有纵向管理层级关系的合同管理体系。公司作为一级管理机构,除分管生产经营的副总经理作为合同管理负责人外,机关企业管理部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合同管理机构,对合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以有效地约束公司下属单位的合同行为,保证合同管理按规范运行。3.制度落实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在企业内部搞好制度建设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基石。国有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务和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合同评审、合同责任、合同检查、合同考核、合同培训等管理行为和管理程序。合同签约人是把好合同质量关的关键。对合同签约人应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防止签约范围太宽太广,并便于集中管理,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单位、部门对外签订合同实行法人授权委托制度。

二、执行合同评审制度要严格规范。

合同评审,就是每一份合同必须经过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合同评审机构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审查、评定后才能正式签约。我们对合同评审制定了一套比较科学、严格、规范的运作程序。合同管理机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合同的主要内容进行审查。合同评审的工作程序中首先明确的`是合同评审的内容包括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合同合法性、经济可行性、条款完整性。其次是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责任如合同管理机构负责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严密性财务部门负责审查合同的结算、付款方式、保险条款等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审查涉及工程、技术方面的条款。重大合同应当成立有技术、经济、财务和法律人员参加的合同项目组。且合同必须报公司级合同管理部门审查。其程序是合同起草(合同承办人员)—合法性审查(合同管理机构)—财务审查(财务部门)—技术性审查(专业技术部门)—把关审查(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将合同对方的资信审查,特别是对初次接触的单位的资质情况、资金实力、与主要客户的交往情况、营业趋势、资产负债、经营损益、银行的信用评价、历史背景、业务范围、业绩及未来发展等等作为合同审查的前置程序。审查业务人员采取各种措施,将资信审查的结果写成书面材料交合同小组决策。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宣讲和指导安排公司法律人员结合公司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的进行培训。国有企业应当尽量做到每年定期对直接操作合同人员至少培训一次。合同培训中应当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为了达到培训效果,可以将培训与任职上岗资格挂钩对合同管理员实行考核上岗的任职资格制度,不能取得培训合格证将不能在本岗位继续工作。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业务能力不能达到合同操作的实际需要、责任心不强等情况。通过培训各级合同管理人员不但加深了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依法经营而且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意识大大增强。

三、执行合同责任制要一丝不苟。

制度制定,重在执行。国有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应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在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工作失误、失职、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等主观责任原因,而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其经济责任和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另外,在合同管理的考评方面公司对所属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应当实行年度检查考评制度。每年度结束,公司应组织以合同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检查小组对所属各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年度检查,检查以公司合同管理规章制度和专业管理要求为依据,重点是对9项指标进行检查,包括合同管理“三落实”情况、印章管理、合同文本、合同审查、履约、合同报表、合同档案管理、年终总结、合同管理员的素质等等。设立相应的排名及奖惩,以调动合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合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应当重视合同管理,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国家经济有序发展的要求。

运行管理机制范文范本篇十八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但现实中,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普遍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在行为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本文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和学生在校的现状的基础上,从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深感在校期间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并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探索了具体方法和措施.力求达到学生行为习惯和企业要求的基本一致.

作者:万鸣梁玉芹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026刊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enterprise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职业教育不良行为习惯矫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