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范文(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0:58:19 页码:13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范文(模板16篇)
2023-11-20 00:58:19    小编:ZTFB

对于工作和学习来说,总结是一种反思和提升的方式,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注意总结的长度,既要覆盖主要内容,又要保持简洁明了。希望以下的总结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方向。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一

在生活中,很多人只是遇到一了点挫折就低头退缩,这原本没什么,因为我也这么做过。但今天,我看了一个视频,这让我发现,我们真的是太弱小了。

那是一场关于叠人塔的比赛。你或许会问:“人塔是什么?这是一项非常危险,非常高难度的运动。它考验着人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感,在叠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稍不留意,整座“塔”就在瞬间倒塌。因为这很危险,目前已经很少有人塔队伍了。但这场比赛,我们中国的人塔队居然挺进了决赛。

这与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团结密不可分,我们中国的人塔队讲究默契,还有像草一样的顽强精神。

人塔的基层由年纪大一些的老者或者中年人作为支撑,紧接着第二第三四层都由年轻人支撑,最后的几层都是孩子。这所以这么做,他们说:孩子还小坐在顶层,那是她还感受不到大人们的辛苦;等他们大了,就渐渐移至中层,初尝苦楚;最后再挑战基层,这是一种先甘后苦的挑战,也是对孩子的历炼。

人塔中还有一些只有他们这些挑战者才懂的细节。其实,人塔搭得越高就越陡,在拼命往上升层的过程中,不仅是普通的升层挑战,也是对人心理上的一种挑战,只有克服了心理障碍,才能不断往高处走。

他们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

老师。

评语。

:佩服你的领悟力,这么深刻而准确地理解了人塔精神,也给我们带来满满的正能量!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然而,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正逐步成为一种“模具”,不管你有多少棱、角,都将一天天被磨去,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统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古人说:“知言而不能行,谓之疾;此疾虽有天医,莫能治也。”“一个人,正如一只时钟,是以他的行动来定其价值的。”一个不会做事的人,不就像一只不能计时的钟吗?除了偶尔作稀罕之物当成摆设或考古之外,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一个学生的现实需求。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问题解决法

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所谓“问题解决法”就是指老师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实际情境,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

老师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从而学生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强烈愿望,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乡土地理的调查研究,可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树立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气候的有关知识以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调查研究作业:在饮食起居方面,家乡的乡亲们多以什么为主食,为什么?家乡的房屋等建筑物有何特征,为什么?通过学生动手查阅书刊杂志、网络资料、到相关部门实地调查研究等以后,不难发现:家乡的乡亲们多以冬小麦为主食,主要是因为家乡地处北方,适宜冬小麦的生长,所以乡亲们多以冬小麦为主食;家乡的房屋等建筑物主要考虑通风、遮阳、隔热、降温、排水等功能,屋顶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排水,这都是因为家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缘故!

(三)“不盲从”教育法

我们老师“组织教学”的功夫,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能进入“听讲”的状态;另一方面就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老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一个学生能顺利“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美国老师“组织教学”的功夫与我国老师恰恰相反,他们努力把孩子的思维推向自己的反面,促使孩子在听课时对老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不盲从”。老师,这就是“不盲从”教育法,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三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重要需求。作为一个国家系统教育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理应担负起创新教育的历史使命。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只提口号,不理解内涵;或只图形式,不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或只讲热闹不讲收获。更有甚者则消极对待,认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只是讲讲政策而已,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学生总喜欢用自己的思路、方法和意愿去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抓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造动机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问、多质疑,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应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形成新思想,树立新方法、新观点,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教育的创新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创新的萌芽时期。他们的创新与见解尽管显得那么的不完善、粗糙,有时甚至表现得是那样稚嫩,但教师要一往情深地去关爱孩子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创新苗头。历史上许多科学家成才的事实证明,往往是老师或同学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学校一次鼓励性的行动,启发和造就了他们辉煌的成就。创新教育不是冰冷的智力活动,而是火热的情感能动过程。因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时就要消除代沟,消除师道尊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畅所欲言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的种子在心坎上萌发。

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欢迎学生提出自己与别人或与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气氛,克服那种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对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要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的动力,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应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善于捕捉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通过激励、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幼小心灵中创新的火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发现和催开学生创新的花蕾,要在民主平等这块创新教育的土壤中不断进行“培土、浇水、施肥”,为创新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江于1999年6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创新就是对现存的事和物进行改造,使之变成新的事和物,使其功能及性质达到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及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达到邓颖超同志所说的:“人小志气高,立志去创造。今天准备好,明天立功劳。”

1、教育学生确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思想

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基础知识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创造能力就越强。印度宰相西萨·班·达尔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要奖赏他,问他要什么,他说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2倍,共64格放满就可以了。国王以为一个宰相竟只想实现如此渺小的愿望,十分生气地下令奖他。结果一计算:1+2+22+23+34+……+261+262+363+=18,446,744,073,719,511,615粒麦子,等于全世界生产两千年麦子的总和。这下吓坏了国王。有一教师知道了,献计给国王说:“打开仓库让他一粒一粒去数取吧!”为什么?这位教师说:“取1粒麦子要1秒钟,那么宰相取齐赏给他的麦子要5800亿年。难道你5800亿年生产不了这么多麦子?他也没有这样的长寿吧!”国王听后大喜。宰相知道了,也认为国王是个圣明君子,于是不要国王赏赐了。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四

人生活在三个世界中,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自我的精神世界,一个是与他人关系的关系世界。

现实世界是一个单向流动的时间,如一只钟,没有永恒之物,只有不住的流变。而在自我精神世界里刹那可以是永恒,永恒也可以是刹那。时间与空间变为情绪和情感的象征之物。关系世界中,同样可以弹指一挥十年过,也可以三日不见如隔三秋。

每一个现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或丰富、或光明、或清萧、或晦暗。它产生于这一世?还是与先民相通?是早有的沉淀之物?还是与社会现实互动的结果?这个问题换一种表述就是,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从他出生后由零开始构建,还是如一粒种子般,在合适的条件下生长茂盛?苹果终将是苹果,梨子终将是梨子。

但我在这里撇开这个问题,让思考穿越时空,抵达原始人刚开始有自我意识时的状态。其实做这种思考能凭借的资料很少,仅有的一点东西就是流传下来的各国古代神话。在做思考之前,有必要理清思考的假设基础:假设原始人刚开始有自我意识,能开始分清自我与周围之物。

维护自身存在。

自我意识作为一种存在,它天然就有一个功能——维护自身的.存在,不被周遭事物所淹没。恐惧作为这个功能的伴随物同时也产生了。恐惧是自我意识自身保护的报警信号。恐惧产生后,它驱使自我意识的载体-——肉体,进行攻击或逃避。但恐惧信号无法通过攻击或逃避而完全消除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无法透过攻击或逃避来消除死亡。自我意识的载体——肉体无法完成的任务,只能交给自我意识本身来完成。自我意识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恐惧,一是自我膨胀,一是繁殖。前者形成“理想化“防御机制,而后者形成“投射”防御机制。“理想化”和“投射”防御机制是非现实的解决之道。于是自我意识用“理想化”和“投射”作为最初的工具,开始建构一个不同与现实的世界——精神世界。

古代神话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万物有灵,认为各种自然之物皆同人一样有灵性。认为万物有灵,就是原始人心理投射的结果。古代神话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认为“天”有无限大的权利,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就是“天”的人格化表达。将某种自然之力神化,夸大其作用,这就是原始人的理想化防御机制。理想化自然之力,将其神化之后,又把自己定义为神所创造的,巧妙地将神的本性(一种理想化后的自然之力)殖入自己体内,这个过程称为“投射性认同”。这些“理想化”,“投射”,“投射性认同”的内容就构成了原始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产生的目的之一就是生产精神力量对抗恐惧。

汉字“精神”两个字,就很直观地代表了它的内涵。

精神世界一经产生,人的行为就不再是“自然的行为”。人行动的力量不再完全基于生物本能,精神力量成了重要的力量来源。人开始过一种“理想化”后的生命,是具有“意义”的生活。精神力量有时可以强大到压制本能,甚至视死如归。

作为人的成长,就不再仅仅是生物体意义上的成长,同时也要求精神世界的构建。人和其他物种区分开了,有了“人性”——特别的品性。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五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对我们的下一代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团队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竟争中长盛不衰。希望“团队精神”能在小学校园里绽放光彩,使我们的孩子们在“团队精神”的培养下,学会合作、学会坚强、学会信任,长大后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社会栋梁!

1.设计以“合作”为主题的活动并结合区域活动,激发小学生合作的愿望。

区域活动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对小学生合作性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各个活动区,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合作的具体目标,在每一个活动区都蕴含有合作性的培养。 “图书角”里有小学生从家中带来的自己喜爱的图书,和同伴一起交换阅读。班内可还开展区角内的“手拉手”活动,鼓励学生互相指教,体验同伴间互动学习的乐趣。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活动中让小学生学会交往,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孩子们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若我们能将合作意识渗透进每一个游戏活动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体育游戏《玩沙包》中,我特意为他们提供了只有总人数一半的沙包,发给他们。另一半若想得到沙包或想玩沙包的话,就必须要跟其他小朋友商量,如“让我玩一玩,好吗?”“我跟你一起玩,好吗?”等等。通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小学生会用商量的方式与同伴进行合作游戏。他们有的一起轮流投沙包,有的把沙包放在两个小朋友的中间夹沙包,还有的玩起了沙包接力。真是其乐无穷呀!在班级中,我请全体同学选出“班长”“副班长”及“小组长”,在小学生之间区域活动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对小学生合作性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各个活动区,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合作的具体目标,在每一个活动区都蕴含有合作性的培养。!

在班里,教师是孩子们最忠实的伙伴,只有让孩子们爱上他们的“大伙伴”,才会使他们围绕在你的身边,和你做知心朋友。因此,要想使你的班级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首先要征服的就是你的这群“小伙伴”,要做好他们的“领头羊”。我常常这样告诉小朋友:“我们是快乐的大集体,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小朋友之间是最亲密的好伙伴。”

当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时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了,我们应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包括爱他们的'老师,和班级里的所有小伙伴。让他们懂得要为这个“大家庭”争光!让他们知道,如果我们这个集体中有一个小朋友不努力都会影响到我们这个“大家庭”的荣誉。每隔一段时间,应邀请同级部的小朋友与本班的小朋友进行竞赛。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力量、集体的荣誉!在进行早操训练的过程中,我先告诉他们我们每天的训练是为了能锻炼自己的身体,而且是展示良好集体形象的机会,既然大家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训练起来也就如鱼得水了,孩子们表现得斗志昂扬,每一个成员都感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增强了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从而逐步实现培养团队精神的目标。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六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其内涵是十分深厚和广褒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善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敢想象才会敢创新,加上孩子天性爱幻想.想象,所以我在教学中常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文档为doc格式。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七

曾几何时,你在浊酒中望见了自己的愁容。孤独中冷酒惨骨,饮下的是对尘世的远离与脱俗。香浓的酒早已化为神经的麻木,你唯有在神经的麻木中找寻自我。

水酒潺潺,你独倚偏舟。江风吹动你的发丝,酒滴江心,向着皎月漂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八

苏轼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圆融兼通,在不同的处境中,能够以不同的思想体系支撑着自己的人生信念。

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他往往能够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他的顺生、达观态度,浸透着佛家“禅学”思想的'影响。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并且出之以自然旷达,而不是放大自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苏轼却能够常常如是坚持。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证。

他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岁末的不眠之夜,自己与同样被贬在黄州的张怀民漫步在承天寺庭中的情形。清幽如水的夜景描绘,“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全然没有迁客骚人的悲戚和消沉,以恬淡旷达的襟怀和慧笔灵心作着平和、亲切的娓娓叙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逆境苏轼的人格魅力。

后来,他被贬往时称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苏轼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态度,又一次惹恼了那些当权的势要,半年之后他就再被贬为琼州别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时,他看到的不是茫茫沧海,仕途险恶;想到的也不是此去蛮荒,前途未卜。“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蛮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豪放词句中洋溢的豁达乐观情绪,真正表达出了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本来面目。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九

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观念、体制、模式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正逐步成为一种“模具”,不管你有多少棱、角,都逐步被磨去,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型。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随着年纪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真让人心疼。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景,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及开放式的。下面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

在教学活动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上要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而富有实效。学生探究问题时,教师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交流,空间上给学生放开,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进行研讨,必要时可以走出教室。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时,让学生先猜想,再动手测量、计算、讨论,花了大约三十分钟时间,学生通过猜、做、验证的过程后,明白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过程虽然花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完全值得的,学生经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敢于大胆的猜,并想办法验证,这为学生以后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期采用单一的解决问题方式,必然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很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说、做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答案,不许说相同的。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鼓励学生用圆形纸片剪成的相同小扇形拼成不同的形状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面积,学生中有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梯形的。我对学生每一种不同的推法都给予肯定和表扬。长期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活跃了,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学生试做一些具有开放式答案的题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类题型不是让学生感到答案神秘莫测,而是认识实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学生的头脑不呆板、不僵化,能够具有不断探索新的结论、新的思想意识,突破思维的封闭性。例如小学阶段设计:让学生设计周长是20米的花坛,一块砖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一些开放性题目。学生通过做题使思维更加活跃,头脑更加灵活,为以后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十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豪放乐观的苏轼。

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消逝了多少哀伤与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十一

团队精神的培训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简单一点,就看领导能力了。应届毕业生、小编为您收集了一些心得体会,简单说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讲寓言故事,就如同你的做法,讲一些团队创造力的故事,勉励大家团结齐心

7.推荐看一些团队方面的书籍

11.红榜,对表现好的,张贴团队红榜,不设黑榜。定期或不定期公布上红榜的次数,以表扬好的从而影响不能上红榜的。培养团队意识就如同知识教育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点点滴滴的措施汇集起来就会使团队向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有凝聚力。

有时候,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那些成就,需要团队的智慧与努力,团结,就是力量。

让我们从哪些团结的小故事之中品味团队的力量吧!这是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它可以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向成功迈进。

有一个装扮像魔术师的人来到一个村庄,他向迎面而来的妇人说:“我有一颗汤石,如果将他放入烧开的水中,会立刻变出美味的汤来,我现在就煮给大家喝。”

这时,有人就找了一个大锅子,也有人提了一桶水,并且架上炉子和木材,就在广场煮了起来。这个陌生人很小心的把汤石放入滚烫的锅中,然后用汤匙尝了一口,很兴奋的说:“太美味了,如果再加入一点洋葱就更好了。”立刻有人冲回家拿了一堆洋葱。陌生人又尝了一口:“太棒了,如果再放些肉片就更香了。”又一个妇人快速回家端了一盘肉来。“再有一些蔬菜就完美无缺了。”陌生人又建议道。在陌生人的指挥下,有人拿了盐,有人拿了酱油,也有人棒了其它材料,当大家一人一碗蹲在那里享用时,他们发现这真是天底下最美味好喝的汤。

一只鹰蛋从鹰巢里滚落了出来,掉在草堆里。有个人发现了他,以为是一只鸡蛋,把他拿回家去,放在鸡窝里。鸡窝里有一只母鸡正在孵蛋,他和其他的鸡蛋一样,被孵化了出来。于是,他从小就被当做一只小鸡,过着鸡一样的生活。由于长相古怪,许多的伙伴都欺负他。他感到孤独和痛苦。

有一天,他跟着鸡群在稻场上啄谷子。忽然,山那边一道黑影飞掠了过来,鸡们惊慌失措,到处躲藏。等到危机过去,大伙儿才松了一口气。“刚才那是一只什么鸟啊?”他问。他的伙伴告诉他:“那是一只鹰,至高无上的鹰。”“喔,那只鹰真是了不起,飞得那样潇洒!”他发出内心的羡慕,“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鹰一样飞起来,那该多好!”“简直是痴心妄想!”他的伙伴毫不留情地训斥他说:“你生来就是一只鸡,甚至连鸡们都为你的`丑陋感到丢脸,你怎么可能像鹰一样飞呢?”所谓命运,就是一只沦落在鸡窝里的鹰。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个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鱼竿,另一个人要了一篓鱼,他们得到各自想要的东西后,分道扬镳。

其中一个马上把鱼烧起来吃了,结果死在了空空的鱼篓边。

另一个向海边走去,因为他知道海里有鱼,当他看到海洋的蔚蓝,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向海边跑去,结果他死在了海边。

另外同样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也得到了同样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分开。

而是一起每餐煮一条鱼,然后向遥远的海边走去。

从此他们过着以捕鱼为生的日子,过几年,他们盖上了自己的房子,后来又各自取了妻子,生了小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故事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前者缺少合作精神,后者是通过合作相互帮助。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十二

人勤春来早,奋蹄赶秋实。农发行山东省汶上县支行在“转作风,提效能”和“道德教育年”活动中,以提升道德、促进发展、构建和谐为目标,以坚持先进性、广泛性、长效性相结合为原则,以正直、善良、敬业、守纪为基本要求,以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为着力点,为全面构建和谐支行,为促进业务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建立制度,完善机制。首先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遵守,以身作则,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坚决做到,其次是“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注重建立制度的人性化和时效性,使制度的约束行为转变成职工的自觉行为。再次是建立领导干部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定期调查员工满意度,“敞开大门”随时接受群众监督。

优质服务,遵循有规。该行每位员工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为客户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规范柜员言行举止,在言辞上平和自然,在仪容仪表上端庄大方,在工作上精神饱满,在客户咨询上仔细聆听,做到服务技能专业化,以客户反馈作为直接着力点。该行把服务作为维护客户关系的有效手段,丰富服务内涵,完善客户投诉管理流程,强化服务处理力度。

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该行形成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了环境整洁、言行文明、服务规范。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十三

开拓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它能对其他素质的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从社会背景来看,开拓创新精神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只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拓创新精神就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既是一种品格,又是一种胆魄,还是一种才识,是三者的统一。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应当重视自身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这样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现在的的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缺乏观察能力,二缺乏创新兴趣,三缺乏创新思维,四缺乏创新毅力。所以现在大学生要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当务之急。

第一,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应该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方法、开阔的视野也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的同时,也不要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要敢于问“为什么”,要敢于打破陈规,要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第二,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外活动安排、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学生社会实践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我们大学生要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以社团和学生宿舍、班级为重点,在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我们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还大学生应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第三,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一个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效率的下调只会使瞬间的灵感顷刻溜走,任何新发现都是在长期的思考论证中得以立足的,搞实验的人必须要有思考的习惯,这是研究的前提所在。

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更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十四

网络世界的心理学特性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人类原有的.三维空间之外,一个新的空间正在迅速向人们打开大门,这就是被称之为网络世界的“心理空间”.具体来说,网络世界的心理学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作者:徐春霞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刊名:青年记者英文刊名:youthjournalist年,卷(期):“”(23)分类号:g22关键词: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十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对语文教育的特点有这样一段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认为这个表述是非常准确的。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性而不是科学性,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作用方式则是熏陶渐染而不是规模锻铸;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则是个性化的和多元的而不是普遍性的和单一化的。这就把语文学科同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严格区分开来,这个区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尽管这个区别是那么的明显,但长期以来不被人们充分认识和严肃对待,总是有意无意地掩盖语文教育的本质,扭曲了语文教育的灵魂,使语文教育堕落成庸俗政治学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工具,其应有的价值丧失殆尽,贻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建构和灵魂觉醒。

如果我们承认,精神建构是教育的绝对使命,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立即发现,半个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语文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

在高考诸学科当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本身就具有工具的性质,它们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便于学,而且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检测和评价。语文学科则恰恰相反,因为语文直接指涉人的精神,而精神是不应该统一的,精神的统一只能是思想的专制和灵魂的枷锁。精神建构也不可能像砌房造屋那样,设计、规划、施工、技术指导、质量监督、验收、交付……按部就班地完成,它肯定是一个充满着自主性、创造性、特殊性、变异性、偶然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过程。简单地说,用教数理化的那套观念和方法去教语文,不但是困难的,而且是有害的。

二、“休克疗法”

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积弊之重,任何温和改革均无疾而终的现实,我主张采取一种过渡期的“休克疗法”――立即终止教师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天花乱坠的课文分析以及各种各样的层出不穷的应试训练。这种课文分析大多是各种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而不是教师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这个结论无论是教师讲出来,还是巧妙地通过学生的嘴说出来,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至于各种应试训练,更是压制了个性,束缚了灵性,堵塞了悟性,摧毁了想象力、情感力和创造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里提到背诵,我想多说几句。记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是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很强,让他们背诵一些优秀篇章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并且是非常有益的。记忆力长期搁置,就会衰退,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促使一个人早衰。就语文教学来说,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确是经验之谈。我们的语文教学到了高中阶段严重忽视了背诵功夫,小学到初中背诵的一些诗文遗忘殆尽,实在可惜。我想,如果一个人能轻轻松松地背诵300首以上的唐诗宋词、100篇以上的古代散文名篇名段,那么,他的语文素养就不会差到那里去。新教材规定了很多背诵篇目,非常英明。但我听说师生的反对意见很大,以致编者考虑要降低要求,如果真是这样,我感到很遗憾。我看,我们吐沫横飞地分析5篇文章再加上心急火燎地训练10份练习,就其真正价值和意义而言,也抵不上让学生背诵两篇文章,如《赤壁赋》和《兰亭集序》!

语文的确需要训练,但不是现在这种完全脱离生命体验和现实人生的应试技能训练。语文应该训练学生读书和思考、体验和感悟,而这种“训练”,其实就是让他们进行自由地读写实践,教师的任务就是参加进来,与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和交流。我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练习册、考试卷以及“大全”“精编”“宝典”“秘笈”“百日冲刺”“进军清华”等等等等,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我盼望着什么时候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堆,而代之以《古文观止》《桃花扇》《茨威格小说集》《百年孤独》和一本笔记本。

三、可行性分析。

如何才能把教师和学生从繁琐的讲析和铺天盖地的应试训练中解脱出来?我相信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听话的民族。对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最听高考的话。难道学生天生喜欢为那些艰深繁难枯燥乏味的数理化习题而绞尽脑汁吗?《西厢记》中动人的情节、婉曲的情事、美好的情愫,钟情的张生、深情的莺莺、热情的红娘,还有那“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的'“花间美人”般的优美词句,怎么就吸引不了有着同样美好憧憬的花季少年呢?这都是高考惹的祸!高考实在太“伟大”了,她的无穷“魅力”让莘莘学子轰然拜倒,眼不能他顾,心不敢旁骛,服服帖贴,俯首称臣。

现在,如果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练得越苦,在高考中最终无一例外地被证明越是“丝毫无补费精神”,那么,失去了进身之阶的教师和学生,谁还愿意自讨苦吃?所以,什么话都不要说,让语文高考登高一呼,中学语文教育的状况立马改观――语文高考这个“周处”也该幡然醒悟、将功折罪了!

四、一份样卷。

语文高考试卷哪怕就这样出,就现阶段而言,也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内容:古诗文名句、名段默写20分,《红楼梦》20分,《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中的某一篇20分,诸子散文、八大家散文、明清散文中的某一篇20分,鲁迅20分,外国传统和现代小说20分,其他30分。

题型:填空、简答。

举个例子,《红楼梦》第23回的回目是什么?请用100字左右概述《红楼梦》第48回的情节。

说到这里,肯定马上就有人嘲笑,至少有人担心:学生从此以后就背背120个回目,这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我告诉你,第二年不这样考了,一部《红楼梦》出几个题目还不是很容易吗?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只要也只有自己认认真真地看了原著,就能够也才能够拿到这个20分中的大部分,如果多多少少有点悟性和灵气,就能差不多拿满20分。反过来说,这样的命题正是要求大家去读,也只是要求大家去读,去直接接触原著;只要大家认认真真去读了,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读懂多少,又悟到了多少,并不重要――谁敢说自己已经读懂了《红楼梦》?进一步讲,我们的语文高考试卷应该设法让那些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人拿到高分,让那些怕读书也几乎没有读什么书的人最多只拿到20分,让那些怕读书但逼着自己读了一些书的人拿到50分,让那些怕读书但逼着自己读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从而也读了较多书的人拿到100分,让那些本来就喜欢读书现在有机会可以读更多的书因而更用心地去读越读越爱读也不再想什么高考不高考了读书本身就是最大享受的同学得150分。

这样的试卷怎么出?我们不是有那么多专家吗?如果他们把编写高考宝典、解题技巧的时间省下来,把兜售高考信息、招摇撞骗的时间省下来,好好动动脑筋想想,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我曾经讲过我还要继续讲,现在的全国统考语文试卷必将贻笑后人!全部试题中只有一道名句默写题还算说得过去,有点人文味道。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近来的任何一份语文统考试卷均是漏洞百出,大多题目几无道理可言。至于铺天盖地的各种模拟训练题则是低劣模仿,恶意炒作,等而下之,不堪入目。

五、总结。

我前面写过两篇短文《为标准答案辩护》《为标准答案勘误》,两文结尾均提到:我并不是为了说明答案的正误,而是想借此说明更多的东西。这个“更多的东西”就是,这样的题目本身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文学作品的理解肯定是也只能是与各人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无法也无须统一的、因而也就不存在标准答案的充满个性化的情智活动,这就是我上文说的“体会有深浅,感想无对错”的意思。

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全部操作,包括课堂教学、应试训练、考试和评价都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理念基础上的,所以全部活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发生影响,这是语文对学生失去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当然,说完全不发生影响也不对,它发生的是一种泯灭个性、培植奴性的影响。

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观念层次上的爆破,而不是技术层面上的改进,需要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价值和目的,需要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现在,我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顺便说一句,这个发现让我感到很羞愧!

学生的精神内容简介篇十六

刚刚读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世界》,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我曾经脑海中的一些疑问发生了碰撞,产生了一些火花,结合当下的一些困惑,觉得有些问题,自己终于找到答案了,至少是说服自己的答案,在此分享一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活得那么的辛苦?从来没有听见周边人中的亲朋好友说,自己最近在休息,或者出去玩了之类的话。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看到的眼中的父母,一年到头好像就没有什么时候休息过,每天早上起来,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从小到大:自己一个人吃饭,洗衣服,自己去上学,生病了自己去医院看病。感觉父母陪伴自己的时间不是那么的多,似乎父母永远有干不完的活,永远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有时候就在想,父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生都在忙碌,究竟是为了个什么?曾经的答案是:为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吃饱穿暖之后呢?为了孩子有钱去上学,孩子毕业之后呢?为了给孩子娶媳妇,娶完媳妇之后呢?帮孩子带孩子。之后呢?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人都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父母岁数大了,该养老了。

想到这里,我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都是在家里由父母这一代人为他们养老,那么我们我们父母这一代,又该怎么养老呢?我们作为孩子的这一辈待在家里为父母养老?显然不可能,因为我们要在城市里面工作,离家太远。把父母接到城市里面来?反问一句,城市里的生活方式,父母会喜欢,会适应吗?我觉得我的父母就不会喜欢,也肯定适应不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忙碌了,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突然把他们放到城市里面来,在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该做什么?他们想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与周边的陌生人如何相处?人都有一种需求:被人所需要的需求,人是社会的人,人是集体的人,人是同类中的人,人或许在物质上能够个人满足自己全方位的需求,但是在情感上,个人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的,需要他人给予,在这个情感稀缺的时代,情感上需求的满足,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从小到大,看看自己村子里面的建筑,县城里面的建筑,再看看昆明省会城市里面的建筑,再从昆明坐火车去长沙,看着沿线城市里的建筑,再到大学期间出去玩,看看去过的那些城市里面的建筑:南宁,南昌,南京,衡阳,桂林,再到毕业之后。自己去过城市里的建筑:重庆,北京。大江南北看完以后,我觉得肯定是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不可能这些我去过的城市里面的建筑都出了问题。直到我去了一个城市:云南省红河州的屏边县,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这城市,我喜欢。城市整体布局,规划,建筑风格协调一致,给人一种美感,当时只是觉得那个县城的建筑美,符合我的审美观,却没有想过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看见了一句话:美是一种秩序。突然觉得,自己多年的疑惑找到了答案,对呀,我去过的这些城市,不就只有屏边这个县城在城市整体的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存在着一种显眼的秩序吗。其他的城市,不都是这里一栋高楼,兴许旁边就是一栋低矮的瓦房,甚至是旁边就是一个垃圾场。想到这里,另外一个疑问突然就冒出来了:为什么屏边一个小小县城都可以做到,城市规划布局上整体风格协调一致,而一座大都会城市反而做不到呢?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里面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原话这么说:

“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做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

“我前半辈子走南闯北,去过国内不少地方,就我所见,贫困的小山村,只要不是穷到过不下去,多少还有点样。到了靠近城市的地方,人也算有了点钱,才开始难看。家家户户房子宽敞了,院墙也高了,但是样子恶俗,而且门前渐渐和猪窝狗圈相类似。到了城市的近郊,到处是乱倒的垃圾。进到城里以后,街上是干净了,那是因为有清洁工在扫。只要你往楼道里看一看,阳台上看一眼,就会发现,这里住的人比近郊区的人还要邋遢得多。总的来说,我以为现在到处都是既不珍惜人文景观、也不保护自然景观的邋遢娘们邋遢汉。这种人要吃,要喝,要自己住得舒服,别的一概不管。”

“我以为,每个人都有—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它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住海德堡,在剑桥,在萨尔兹堡,你看到的不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人,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才会像现在这样漂亮。”

工业化在给人们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将人的精神世界撕扯得支离破碎。时间全部投入到工作上,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朋友,甚至是连让人谈个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从开始,中国的人口出生率,结婚率已经出现了连续下跌,离婚率逐年上升。现在整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国家居然只有40个,高于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的国家居然只有18个。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来领已经不可避免,未富先老又是中国面临的普遍问题,养老问题已经是摆在眼前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男女比例不协调,未婚男性整体数目比女性整体数目多出万,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已经有2000万人注定光棍一生,加上贫富距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冲击,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逐渐加大。

记得初三的时候,物理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将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10之后的今天,不知道我当初的那位老师现在感想如何?高房价,低收入,时间被工作占据了大多数,高物价,高生活成本,竞争强度增加,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使当下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想到这一点,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我的父母一直在不断的劳作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什么现在街上的每一个上班族都是急急忙忙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什么中国的城市里面,房子可以建造得这么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对城市做个整体的调研,规划,设计,施工,招商,引资。来不及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干这个,能用就行。国家要gdp,官员要政绩,无业人群需要一个工作岗位,投资人需要看到未来的商业增长空间:增长,持续的增长,超越预期的增长。有一句叫做:你的优势就是你的诅咒。是呀,当你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的时候,你肯定是要被抛弃的,因为你不具备了赚钱的价值。在商业利益的面前,什么人道主义,人文关怀,道德伦理,全部都要让位。马克思的一句说得很有道理:为了利益,资本家甚至愿意将绞死自己的绳子卖给无产者。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或许当邓小平在深圳蛇口说出这一句话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现状是这样。因为整个商业是自成一个体系的,资本是逐利的,只要这件事能赚钱,加班你不干是吧,没事,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而且还是缺钱的人。因为中国贫富夫分化已经严重到制度化了嘛,只要这个赚钱的商业运行模式启动后,各行各业都会争相效仿,因为赚钱。所以,各行各业的人就都普遍陷入加班中,这一个恶性循环越陷越深,最终,人就只能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什么恋爱,结婚,给父母养老,在生存问题面前,全部都要让位。这注定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都要面临的悲剧。读完《三体》,有两句话感同身受:人的第一要义是生存,生存是残酷的。

回想起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华文明也延续了5个世纪。国门打开之后,中国进行全方位的西化:政治体制,治国理念,经济体制,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等,曾经的天朝上国,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究竟是为什么。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口5亿,70年后,中国人口增长到14亿。人类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过这么多的人口。如果中国的人口,一直保持在7亿左右,今天的中国,绝对是另一番景象。

海明威说: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敲响——丧钟为你而敲响。

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活在这样一个各行各业全方位市场化导向的时代里,或许是我们这一生最大的不幸。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无法置身之外,出淤泥而不染,别想了,有些路本身就没有回头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