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1:07:17 页码:12
2023年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通用10篇)
2023-11-11 01:07:17    小编:ZTFB

自我提升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总结要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反思,不仅仅是简单的陈述和描述。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些总结的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借鉴。

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篇一

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在课堂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经历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整合教学资源--动态生成课堂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现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主题图中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同时,还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教学图形面积的计算后,我们给学生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纸,边长66厘米。要用它做成底33厘米,高是22厘米的三角形小旗,最多可做多少面?学生通常想到的方法是:用正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但也可以结合画图思考,长里有多少个33厘米,宽里有多少个22厘米,这样先求出有多少个长方形,再求出有多少个三角形。由于正方形的边长66正好是33和22的倍数,所以两种解法都是正确的。接下来,我将题目中正方形纸的边长改为70厘米,学生调用旧知解决问题发现能做13面,而实际却只能画出12面,令学生遭遇新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此,课堂展现出了灵活的动态生成。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也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二、精心设计预案--动态生成课堂的前提。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动态生成的课堂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基于这一理念,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精心预设。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采取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自学。在进入自由讨论环节时,为了凸现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特殊性,我特意安排了友情提醒这个环节。果然在我的预设之中,学生说: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但公顷和平方米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却是10000,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正想表扬一番,一个不曾预约的生成出现了,平时很爱思考的学生马上提问: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但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却是10000,100×100=10000,我猜想它们之间肯定还存在着一个面积单位,使得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都是100。多好的猜测!完全在我的预设之外。我当即决定马上解决这个精彩的猜测。我让学生马上拿出新华字典查询,果然在后面的面积单位进率表中赫然写着1公顷=100公亩,1公亩=100平方米。学生的猜测完全正确!课后这位教师在教学后记中兴奋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生成,需要精心设计预案。这样预设,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三、遵循以生为本--动态生成课堂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时,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是教学难点之一。我设计了一道题:“老师有半个苹果,把半个苹果的一半给小红,给小红多少个?”如何列式?表示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用1/2×1/2,表示求半个苹果的一半是多少。还有的说:我的算式是1×1/2×1/2。我迟疑片刻,追问道:这两个1/2的含义是不是一样的?学生说:可以画图来说明。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这个苹果,再平均分成两份,涂色的就是这个苹果的一半,把涂色部分再平均分成两份,网状部分就是那半个苹果的一半。多好的“画图来说明”哇!教师把握住了这一生成性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经历了动态的知识形成过程,抽象的知识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起来。

以往的课堂教学很多老师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很难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而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促进动态生成的课堂。

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应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但会出现什么样的可能已不是在备课中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预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篇二

1、背景:

地理课上,通常是一个教师讲,全班学生听,以课本章节顺序有计划地向下进行,或是教师讲授,或师生互动,或进行讨论,这可以说是几十年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以这种方式从事教学,也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活学体现在哪里?地理学活了没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底有没有发展?这些问题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新课标、新大纲都指出,地理教学应突出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如何在地理学习中体现这一精神,如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把握,把地理教活、让学生学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我自己近来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

2、案例过程: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我走到讲台中间,与往常一样,准备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班长一声“起立”,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刷地站在我的眼前,此时,一声带着闪电的巨雷在耳边响起,把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引向窗外,顷刻间,窗外天空乌云翻滚,下起阵雨,不一会儿,又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伸手不见五指,使同学们的心情很压抑,过了一会儿,天空逐渐亮了起来,雨小了,风力减弱,天气转晴,这时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愉快了,我正准备讲课,“接话大王”开始了提问,老师你能给讲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当时我的脑袋翁地一下,如果按学生的要求来上这节课,恐怕今天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若不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斟酌后说,那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天气状况,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从周日到今天(周三),近几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不同?大家讨论,请把这几天你对天气的体验用地理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每组派一名代表把讨论结果说出来。同学们讨论开始了,大部分同学议论非常激烈,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同学还争论得面红耳赤。时间过得真快,讨论结束了。请同学们发言:(简单概括)。

第一组:周日,天气晴朗,刮偏北风,风力不大,气温高。

第二组:周一,气温降低,西北风加大,天空多云。

第三组:周二,白天多云,晚上下小雨。

然后,我又接着引导设问,未来几天的天气谁能预报一下?同学再一次掀起讨论的新高潮,甲说:天气晴朗,气温会升高。乙说:可能阴天,气温降低,气压高。丙说:风力减小,气压降低,气温升高。丁说: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等等,相互之间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一浪高过一浪。同时我对同学的预测给予鼓励与肯定性总结。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画一张冷锋示意图(本次降雨为典型冷锋天气过程)。下课。

3、教学效果:

下课后,学生说:“这堂课过得真快,希望经常上这样的地理课,地理课与生活这样贴近,这么有意思,可以把大自然的现象解释清楚,以后上课再也不睡觉了。”然而我却为没有按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而疑虑重重。两天后,作业交来,一批阅,心中阴云顿消。我真没有想到连平时作业马虎的同学都画得非常认真。

4、教学反思:

地理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很难断定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故而人们常常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落实教学重难点来衡量一堂课的成败是不全面的。从这一角度看,单就这一节课孤立地看,可以说是不太成功的;但从学生突破常规,能从亲身体验来学会获得地理知识突破教学难点看,我觉得自有它成功的一面。

课堂气氛有所转变,真是令我高兴,然而高兴之余,也促进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例如不可避免的还有个别几位学生不为所动、置身课外。这当然有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问题,有待老师帮助端正。我想,也肯定还有教学实践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教师去完善,以便能更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另外,学生是否会因为上课新鲜而主动投入,可是时间一长就故态重现呢?我很担心,因此这也督促我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针对不同内容应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同时,通过这件事,也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及时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多观察、多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的变化,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篇三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每个班级人数众多,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又不一样,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必须重新调整,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的改革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动态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动态分组法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平等对待,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关注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们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

分组教学法即是把同一班级的学生,根据学习基础的差异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层次,然后进行结合,实施“师交兵”“兵交兵”的学习策略,然后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能发挥主体性作用,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笔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尝试了动态分组教学,效果满意,现将分析介绍如下。

一、动态分组的优越性。

有些教师已经研究过动态教学法,笔者以为动态分组教学法之所以能比较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动态分组教学法的以下几个优点有关:首先,是小学生本身的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兴趣、个性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动态分组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教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则是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小学的美术教师人数较少,所以有些教师个人带的班级就比较多,而教学本身内容比较广泛,所以需要不同的形式进行不同的教学。最后,动态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旧教学观念的改革,在教学中尝试动态分组教学研究,是面对新课改的教学创新,是小学美术教学实际情况的新的解决方法,有着创新性和积极性,它能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既竞争又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动态分组教学法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

1.应用方法。

首先,根据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可随时调整组别,对于所有的学生要进行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体现自身才能。在实行动态分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熟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分组;其次,教师根据各组的特点再将他们搭配成不同特点的团队,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若出现搭配不合理时,教师再根据分组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人员调整。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同组异质”,还能形成个性化小组,促进团队间的竞争力,提高所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学生交流、合作、创造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三,课外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由组合为分组原则,老师不进行任何干预,老师鼓励能力较强的小组,让他们大胆进行艺术创作;鼓励能力一般的小组多去体验尝试;引导能力较差的小组进行模仿练习,帮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找到自信,学会相互合作。如此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效果。

参加实验班的学生与没有参与实验的学生相比较,美术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性也明显增高,动手探究的能力也比较好,自信心强,而且善于问问题,同学之间乐于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成绩提高相对较快,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学生相比,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优秀率也相对的提高10%左右。在学校组织的艺术比赛中,参赛作品的入选率也比普通班高出一倍左右。美术教学中巧妙运用动态分组法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情绪,各种分组方式的不同,也能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和优势对比,但是都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产生学习和求知的欲望,把学习当做趣事,自然建立起美术学习的良性循环,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双优发展和两方面的促进。

笔者在动态分组教学实验过程中,总结了几个可以更好发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首先,美术教师须加强自身的知识量,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和教育能力,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严重影响着学生成绩的好坏。其次,针对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秉性,必须找出一个合理的方式进行特别指导和教育。最后,需要积极完善小学美术教室的设备及工具材料。

参考文献:

[1]徐立晶.论小学美术的教学欣赏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1).

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篇四

物理教学论文:调整课堂预设捕捉动态生成。

摘要: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使课堂“预设”更好地走向“生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每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应有追求。

关键词:物理课堂;动态教学;弹性预设;精心预设;调节预设。

在物理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一、弹性预设,给生成留下空间。

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物理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设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对于传统的物理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案例1]在上《电阻》这一节新课内容时,在学生结合生活观察提出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你来做这个实验,你需要哪些规格的电阻丝,要求学生模拟画在纸上。按照我的预设,学生可以画三或四根规格不同的电阻丝来进行研究。之后,我发现学生对于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等方面都完成的比较好。首先叫了一位画四根电阻丝的同学,等他刚讲完,班里最高的男同学王杰马上站出来,展示他画的三根电阻丝,当听到他说把其中一根截成两段来研究时,同学猛然明白了他少画一根的用意。这无疑是一个创新之举,是他的思维的一个亮点。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只用一根电阻丝,你可以探究吗?有了王杰同学的启发,好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观点。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

二、精心预设,建立生成点。

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琢。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演示一则实验、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究发现、交流碰撞,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

[案例2]在“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课上,我在巡视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报告。我急忙走过去,原来,他连接的电路没有任何问题,但开关闭合后,小灯泡不亮,而且电压表的指针一下子右偏到底,吓得他赶紧断开了开关。这是我在这堂课中精心预设的电路故障实验,因为学生在电路故障分析上一直是个难点,我想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的体会来攻克这一难题。于是让全班同学帮助他们诊断电路的故障所在。同学们想出了很多诊断的方法,找出了故障是小灯泡烧坏了造成了断路。这堂课学生表现得十分活跃,不仅学会了测定小灯泡的电阻,还学会了如何去分析电路故障。这也可以算是学生在本节课中的一个重大的收获吧。

精心的预设给学生一个暴露问题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调节预设,呵护生成。

生成是动态可变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让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案例3]磁现象在上一节课时,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变故:实验时一名同学不小心把条形磁铁掉在了地上,摔成了两截!这时老师走过去,将断裂的磁铁捡了起来问大家:“我们知道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那么一块磁铁断成两截后每一截还有两个磁极吗?”同学们面面相觑,几秒钟后开始交头接耳议论起来,冷了的场渐渐地又热烈了起来。这时候李老师又说:“到底怎么样呢?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同学们都说好,那位同学此时也放松了下来,稍作思考把半截磁铁埋在铁屑中。当他再把它从铁屑中拿出举起来时,所有的同学都不禁发出“哇!”的惊叹声!原来没有磁性不吸引铁屑的磁铁的中间部分现在也能吸引铁屑了!断裂的磁铁的每一截都还有两个磁极!课堂气氛也再次达到了高潮,那位不小心犯错的同学也由于自己成功的演示而非常激动。旁观的我也深受感动,不禁为李老师灵活的教育机智所折服。要是换了我,不能说肯定当场批评那位同学,至少会责备一句:“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试想如果真的这样做,课堂的气氛肯定就完了,学生们也会生怕出现同样的问题挨训而小心翼翼、按部就班就不敢再自由快乐地进行实验了。

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即使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上展开,也不要采取否定的态度,而要鼓励他们到课后去寻找答案,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就会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面对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使课堂“预设”更好地走向“生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应有追求,让我们一起来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储广林。让预设与生成相融洽[j]。教育科学论坛,(0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初级中学)。

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篇五

数学课堂生成的再思考预设了这么多年,今日大谈生成。促成这种转变的深层原因是教学理念的革新,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的自然回归,是对传统课堂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予你接受的教学方式的冲击,是课堂中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开发、主体性的弘扬,是“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的转变。究竟何谓生成?课堂需要怎样的生成?有教师认为生成就是课堂中学生所出现的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甚至是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有教师在教学中为了生成而放弃正常的教学内容,另起炉灶。这些都是对生成的片面理解。笔者以为,正确认识生成,为生成正本清源,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健康运行很有必要。

课堂生成源于学生的思考过程。思考指向于目标的达成,是一种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上的生成应当是学生围绕问题解决,通过积极思维所形成的对问题的理解、感悟、解决方案以及疑问等。这也就意味着,那些缺乏思考所出现的与教学内容无关、与学生发展无益的随意行为不算生成,只能算作旁逸斜出。根据教师预先期望的范围,课堂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和预设之外生成。所谓预设生成,就是师生在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所谓预设之外生成,就是师生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一方面要把课前的预设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不露强加的痕迹。另一方面,要及时补足未意识到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一、期盼丰富的预设生成。

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要达到的最起码要求,如果这一底线坚守不住,过于重视预设之外的生成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可以说,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当然,预设生成不是借学生的口说出教师想说的话,而是把教师的预设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探究材料,选择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一般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在对称性方面的不同点,学生较难主动意识到。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自主生成?一位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材料,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操作后,交流研究成果。生1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生2马上反对,认为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并拿出手中的三角形进行示范。而赞同生1意见的学生也不示弱,纷纷拿出手中的三角形,无论怎样对折,都不能让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生3发现了秘密:生1和生2的三角形不一样,一个是一般的三角形,另一个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接着,生4说梯形也存在这种情况: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面的教学过程,围绕“判断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展开,学生通过操作、观察、验证、争辩、交流,不仅对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学习了探究数学的方法,体会到数学内容的辩证关系。这一教学过程更彰显了“用事实说话”的理性精神。数学知识生成了,数学的思想方法生成了,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成了。教学的成功得益于教师精心的预设:在给各小组提供学习材料时,有的组提供一般的图形,有的组提供特殊的图形,从而让学生在交流时产生冲突、引发争辩,逐步完善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虽是不着痕迹的自然生成,但一切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丰富的预设生成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学预设应力求做到:

充满空间感。教学预设,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充裕的展示机会、多向的交流互动,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讨论;环节不要太细,太细就可能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预设的轨道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由探索;问题不要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当然,问题也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

富有弹性化。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设定若干个方案,由传统的线性设计向多维预设转变,由若干个程序的串联向不同方案的并联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多种“通道”,为课堂动态生成提供丰富的可能性。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新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

二、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正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环境也在变化。变动不居的课堂充满不确定性,学生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随时可能不期而至,超出教师的意料。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目标(也有可能改变)加上预设之外的生成目标。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师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一位教师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习惯性地让学生读教材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段结语中,用了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放弃继续教学下一环节的念头,说:“是啊,这里为什么用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书的老师大意了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展开交流。

生1:第一个“通常”之外,是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2:第一个“通常”之外还有一个意思,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0时,也可以直接化成百分数。

生3: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通常”之外是指有特定要求时,就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

学生在字斟句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应对预设之外的生成,重要的在于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教师少了一颗爱心,就会因学生随意插嘴而妄加指责,课堂上就会少了与教师想法相左、与常规相悖的声音,课堂就会因缺乏激情而失去生气;教师少了一颗爱心,就不可能耐心倾听学生断断续续、不具条理但却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见解,课堂上就会继续演绎着“一言堂”,学生创新的火花也就不可能点燃。应对预设之外的生成,重要的还在于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或挑起一场争辩,或引发一次讨论,或促成一次合作。这要求教师有宽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专业积淀、厚重的教学底蕴。拥有了这些,未曾预约的精彩就会不期而至,课堂就会弥漫一种开放的、浸润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文化。

三、谨防课堂生成的泛化。

笔者曾阅读过“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课前预设教学圆柱的认识,但上课伊始,有学生就发表意见,说要研究圆柱和圆锥。教师表示同意。

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内容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教师果断地放弃了预设(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笔者不禁要问:教师根据部分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的意愿就轻易放弃了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否还需要预设?圆锥的认识离不开实物的观察,在这种毫无教学准备的情况下,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材料?“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文话)如何让人信服?如果学生提出“我准备研究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不知道教师将会如何处理?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被看成纯粹的个人行为,恰恰相反,主体的建构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是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得以实现的。显然,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尽管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去发表对于学习内容的意见,如“我准备先研究圆柱”,“我准备将剩下的圆柱、圆锥和球一起研究”,“我建议先研究圆柱与圆锥”等。但是,“教师在此应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

强调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并非意味着生成是可以随意的,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一方面,教学投射、蕴含着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加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落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因此,生成的课堂不能缺少教师教学中所应具有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为了“迎合”少数学生的“表现欲望”或惟“生成”而忽视了由此对大多数学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课堂上,面对无意义的“不确定因素”,教师不应立即予以肯定,而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这些说法的恰当性进行讨论或及时加以引导。这样,不仅有益于相关的当事者,而且也有益于其他所有学生认知活动的深化。

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篇六

摘要:动态生成是近年来在教学领域里备受关注的一个崭新的教学概念,是因为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创新自主的学习方式已被教育届人士接受和认可。动态生成是从课堂教育、学生总体发展的特点和教学的一般规律中所决定的。展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育研究是目前教育界人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动态生成;初中数学;课堂研究。

一、掌握学情,努力预设———搭建动态生成的前提条件。

教师预设必须建立在对初中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正因如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当透彻研究教材。教材是展开课堂教学的基本,是教学理念精华的载体,不仅如此,学生主要是依靠教材展开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材研究透彻,完全明白教材的理念和目的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教材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和初中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落实方案。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情。课堂教育里的动态生成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然而初中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都会影响课堂生成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剖析初中生的特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从而为学生制定出更好、更适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二、深思熟虑、相互交流———掌握动态生成的实现方法。

深入思考能让初中生更好地交流,互动交流是让学生有更好的交流平台。要达到课堂教育的成功,必须把思考和交流有效结合起来。数学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如今的课堂教学互动,大部分是以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多数采用的方式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得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那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第二,规避形式主义的思考,避免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所学内容时就展开讨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互动交流要注重初中生的参与。

第四,为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急着讲解教材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初中生的主动性在小组讨论时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高领悟,贴近现实———达到动态生成的有效延伸。

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中。初中数学教材里的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展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发深入思考,将动态生成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让其深深的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生存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明白学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感悟,使动态生成更有成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就是初中生对数学知识领悟的过程。数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出指导、组织、促进的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得到更多的体会。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展现出自己的思维特点,使数学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和创意。

四、提高效率,明确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合理地“预设”,让教学事半功倍。

所谓的.“预设”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第一是有价值导向和理论认识前提的,这就奠定了教学的方向。动态生成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第二,教学设计是从一种整体观念来考虑怎么使得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有效结合起来,并且在活动的每个重要步骤合理进行相互作用,进而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有效地“生成”,有效的生成是有它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一定是思考的结果。不经过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是无效的生成。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长期精心设计的前提下依据教学实际展开不同方面的开发和转化。

第一,教师必须尊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课堂上最不幸的事就是教师一看到学生对自己提问没有任何反应,就立刻产生焦急的态度,急于自己说出答案,替学生思考、替学生回答问题。其实在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凭着自己的思维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平等的表达机会,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得课堂上的气氛更加和谐。

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觉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意识。教的精髓在于指导,学的成功在于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每一个细节和机会,加上有效的方法,使数学学习充满活力。在数学教学中不管是从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所需,还是从突破长期形成的瓶颈来讲,都应当想法突破沉闷、机械的课。动态生成的理念是不能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按课本讲课,要时时刻刻注重课堂活动,要在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气氛中,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事实表明,在现阶段实现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是很有可能的,也是颇具效益的,它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样也使得教师专业化进步。每一项教育教学的更新都不是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所能决定的,动态生成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我们期待通过日后的努力能将学生培养的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王萍.关注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效率———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05).

[2]沈忠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06).

[3]陈余荣.让“动态生成”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化解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08).

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篇七

一、常态化管理及其构成要件。

依据管理的基本概念,不妨将常态化管理理解为:通常情况下管理活动总和的正常循环。支撑管理常态化的要件至少包括:管理目标的广泛认同;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人员作用的正常发挥;管理体系(包括体制和机制,如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等各体系和综合体系)的正常运行;日常业务的正常维持;各管理要素的良性循环。

健全的管理基础是形成常态管理的先决条件。企业管理应具备上述基础条件,才能使常态化管理成为可能。

员工坚持把简单的工作无数次的做好就不简单,管理也是一样。企业的各级管理层、管理者,坚持把常规的管理工作无数次的做好,才算称职;尽管管理者通常也花很多时间用于优化、更新管理,处理常态之外的事务或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但维持有序的常态,仍是其常务之重。要做好常态化管理,就要处理好常态化管理的主要关系。

二、常态化管理的主要关系处理。

常态化是相对于异常而言的。管理实践表明,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超乎常态的突变和异常情况,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解决突变和异常,正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预案和实做过程中,要面对、要思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于是,常态化管理必须处理好的主要关系便显现出来。

1.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关于管理和被管理,可以这样去理解:是同一价值目标的分别执行和不同责任。管理是相对于被管理的。被管理者面对的是较为具体的业务和工作任务。然而,相对于具体业务和工作任务来说,执行者既是被管理者,也是“自我”管理者。因此,管理的关键词同样适用于被管理者。

依据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的关键词除了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等之外,还必然包括:制定,执行,检查、改进和循环。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关于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其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以持续改进;而循环当然是指事物规律性的往复运转。

管理者的执行和被管理者的执行,都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无论哪一个过程,都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影响管理的总体结果。如果将其中的关键词“制定-执行-检查-改进-循环”有机链接起来,就不难发现,到位的、负责的、有效的“管理执行”和“被管理执行”,都应该对完整的执行过程和持续循环过程给予足够的支持、支撑。

要处理好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关键是要明确管理和被管理各自的职责、权限与义务,并对各自的履职行为给予应有的理解、尊重和相互支持。当然,在自觉执行和高度和谐的管理环境当中,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可能不在“界严”和高调,相应的条条框框也会因为比较全面、自觉的执行而“潜水”.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处理当中,管理者在职业行为和素养的修炼上,有三点值得重视和加强:

一是固化和加强“服务型”管理。现场是效率、效益的诞生地,员工是效率、效益的创造者。因此,企业及其职能应始终保持面向现场、面向员工服好务。管理者事事、处处“为现场服务”、“为员工服务”的`基本思想要真正入心入脑,实化于行,切忌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轻视、迷失服务对象。比如有的单位的组织活动在组织方式上就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改进:如果大多数员工都认为还有可以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减少麻烦的更好途径和方式,或者有的员工已经直言提出比较合适的建言,那么直接管理者为什么不听取、不商议、不采纳,为什么不想想你是在为谁服务呢?一个直观的结果是:如果来自管理的便利更多的惠及“大多数”人,那么“大多数”人的工作效率和热情将被更好的激发,换言之,出自管理的服务效益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

二是固化和加强“合作者”思维。依据共同目标的分别执行和不同责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因此在履职、处事时不能缺乏合作态度和积极互动,要坚信和谐的合作导致成功。而工作共同体的所有人都明白的一个逻辑关系是,目标一致性和利益一体化的有效实现方式,就是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只有有效的合作才能实现真真切切的互利互惠。所以,密切合作、有效合作的工作理念应该深入人心,密切合作、高效合作的行动应该实化于行。这也是“管理和被管理”对共事各方、所有业者的必然要求。企业管理亦然。

三是固化和加强“倾听式”尊重。对于管理者来说,倾听下属的诉求必不可少。管理者不能一味强调“我在下令”,还应腾出时间倾听下属的诉求。把每一次的倾听,当作贴近服务、细化管理、优化方案和改进工作的开始--品德修养好、包容心强的管理者,必然会如此对待和处理员工的诉求。许多企业实行的民主沟通会、会晤会、听证会和接待制等,就是实例。

由此观之,对于管理职能和管理者来说,服务、合作和倾听,谁做到了,谁的业务就更顺,谁的“一亩三分地”的常态化管理氛围就更和谐,实现管理目标的胜算就越大。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此亦“服务型”管理、“合作者”思维和“倾听式”尊重的效益产出。

2.正常与异常的关系。

如同没有永远风平浪静的港湾和永远风和日丽的天空,管理的常态化也会遭遇异常的邂逅与挑战。无论管理的异常情况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日常管理都应有所准备并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1)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习惯认为,事物的常态即一般情况、普遍性,异常和突变就是特殊情况、特殊性。常态情况的处理,适用常规办法;异常和突变情况的应对,则适用非常措施。企业在处理产品与市场等关系中,它是必不可少的历练科目。

(2)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的积累形成质变,质变导致异常。所以,常态化管理、日常管理应控制量变,而控制量变的有效手段在于深化管理、细化管理,不让“失常”的、“出轨”的量变在管理过程中成长。一句话,不能让不良的发生再形成发展。

(3)渐变与突变的关系。异常和突变情况的产生,往往内含渐变的过程。而渐变的过程之所以有时会被忽视,是因为它有时是以隐形状态存在的“慢性病”,是潜滋暗长的。因此,在管理中预防突变的上策,还是要关注细节,要将常态化、规范化细致地纳入过程管理和标准控制。

(4)预控与应急的关系。常态化管理,不能缺失预防异常情况的预案;异常情况的应急措施,必须切实、可靠和有效。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科学的、有效的管理体系中,预控与应急管理必不可少。国有大型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及其旗下的事业部、子公司乃至各制造工厂在企业管理中,针对安全、消防和环保等诸方面实施的一整套管理组合拳,就从制度上把企业管理所必须的预控与应急工作进行了规范,使之形成一道管理安全网。

3.平衡与倾斜的关系。

(1)生产关系的平衡。一般来说,相对于管理的区域和范围,平衡生产关系应注重两个方面:内部生产关系的平衡和外部生产关系的平衡。平衡好这两个方面的生产关系,有利于内、外部管理环境的和谐与顺畅,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和达成多方互利共赢。需要注意的是,在平衡生产关系时,与之相应的资源应作为重点一并纳入系统化考量。

(2)业务的平衡。对于团队作业来说,团队效应犹如“木桶效应”,管理者需要始终胸怀大局理念,站在整体目标的高度,从制订工作计划、评估实施工作方案开始,就综合平衡好内部业务,尤其是在平衡业务量和业务的难易上,要避免出现过程“短板”和“瓶颈”,特别要注意避免基层的纠结、现场的困难作业。当然,平衡业务不是说简单地把张三的业务砍一块儿给李四,而要依据事业计划、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和相应分工进行,一般是在关联性较强、较紧密的共同业务面或同岗系、同岗位之间作相对平衡。在这一点上,管理人员要通过管理修炼努力克制安排工作的随意性,避免“想一曲是一曲”、“想怎么下令就怎么下令”.平衡业务有其自身规律可循、有其管理技巧可究、有其科学依据可察。如果一个职责、岗位和分工等相对都很明确的部门,仍常常疲于应付平衡业务,那么,该部门的管理、特别是领导管理就应该引起回顾和关注,必要时还要进行反省和检讨。值得注意的是,缺乏合理性的或过于随意的业务平衡,可能滋生工作矛盾,引发管理混乱,导致信任度、执行力和管理效率的下降。有的“内讧”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管理者要加强精通业务的修炼,加强行政自律,避免危及正常秩序、有损应有效果的乱点“鸳鸯谱”、盲目“评弹”和“朝令夕改”.

(3)资源的平衡。业绩成败,资源是关键。对于团队共同完成的任务,如果各级管理层、管理者在平衡资源上操作不当或明显失误,导致局部过于倾斜,形成偏废,总体失衡,不仅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而且管理的公平性和公信力也必将受挫。管理者在平衡资源上,需要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在制订计划和方案之初,要充分考量并切实处理好达成整体管理目标与合理配置管理资源的重要性的关系;二是要切实处理好细化分解管理目标与资源再分配的关系。如果说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掌握了世界;那么,对于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来说,谁找到了资源的平衡点并把资源效应发挥到极致,谁就是管理的高手。

(4)利益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按劳分配和德能勤绩,事实上都不太可能完全达成来自各个层面和个体对“成果共享”、“精准公平”的收益预期。先进的管理,会尽量从体制、机制和多种形式的分配或补偿中寻求平衡。所以,利益的平衡与补偿,不可或缺。当然,平衡利益还包括分享福利待遇和改善作业条件等。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无论改革、改善还是改变,本意上都是从善从众的平衡利益的方法和手段,如果它符合科学发展思想的话。关于利益的平衡,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平衡利益的“制高点”在于制度,利益的协商制度必然会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被更多、更广泛的认同和接纳。

(5)心理预期的平衡。当实际收获的价值与理想中的预期价值产生差距时,心理预期的价值平衡木就会产生倾斜。因此,当管理与被管理之间可能产生矛盾时,关于正确价值观和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有效诠释,应及时登上平衡心理预期、平衡大众情绪的思想舞台。优秀的管理不排斥差距与不同,但一定要对差距和不同做出合理的分析、报告、处置与预案,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管理者不能放任责任区内的心理“失落者”对心存的疑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疏堵与破立的关系。

疏与堵,破与立,是管理者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也是管理者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企业管理,亦有疏与堵、破与立的平衡问题。疏、堵之于企业管理,有“堵就是管、疏就是理”之说。关于疏、堵平衡,可能堵比疏直观、简单,且省心省力,而疏比堵复杂、劳神费力,且耗时长见慢效。但在实际的管理应用上,更多的提倡以疏为主,以堵为辅,能疏则不堵;小事宜先疏后堵,以疏为主;大事(指原则性强,涉及法律、制度和重大策略上的工作)不免先堵后疏,目的是为了有序、可控和更好。

破、立之于企业管理,有“不破不立、破易立难”之说。关于破、立平衡,破是破解、破除,也是对僵局的化解,是对非理性规则的一种颠覆;立,需要对参与规则制定的各方利益进行重新衡量、协调,立的前提恰恰在于客观上有没有破的必要和机会。

企业管理者要做好管理工作,必须加强熟练化应用疏堵与破立的管理技法。实施疏堵与破立的管理,应把握以下原则:

(1)兼顾与结合的原则。即管理者之实施疏与堵、破与立,应在管理目标指引下,统筹兼顾,两相结合。

(2)目标和效率优先的原则。即管理者之实施疏与堵、破与立,要牢牢把握住管理目标和管理效率优先的基本原则。

(3)系统循环的原则。即管理者要通过实施疏与堵、破与立,使之形成系统性的有机转化和良性循环。

5.“宁近”与“致远”的关系。

常态化管理,还要处理好“宁近”与“致远”的关系。此所谓“宁近”,是指管理者的“近实做”,管理的实施要抓住现实,立足现场,切实解决好当前和近期的实际问题。而“致远”,是指管理者的“远视角”,在管理者的理念、思维、规划和计划中,要隐含企业发展愿景,要有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轮廓”在里面。

“近实做”“舍近”则不足以“求远”,“近实做”不实而“求远”必是画饼之劳。“远视角”缺失则发展观迷惑,“远视角”脱离实际则悬浮之想落不了地。“近”求做实,“远”有所虑,远近结合,此亦常态化管理立足当前、放眼愿景之所取。

管理知识、技能、经验、素养、习惯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差异性,必然导致管理行为的差异性。管理行为的差异性,也是导致管理异常的要因。常态化管理应加强对此标准化、系统化的训练。

常态化管理的价值追求在于“求同化异”、常态循环、达成既定目标,并为更新更高的目标构筑现实基础。要实现这一追求,管理者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管理的价值秩序是企业管理机制的形成基础,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价值秩序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机制。

企业常态化管理,是靠企业管理的价值秩序来维护的。良好的企业管理价值秩序,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和文化。

它当然集中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流程等各种适用“规范”和良好“习惯”当中。对企业管理来说,虽有诸多“规范”和“习惯”,在约束、统一和引导企业管理的常态行为,但面对企业管理与生俱来的复杂性和变数,与时俱进的管理有必要在处理各种具体关系上,不断深下功夫。

【扩展阅读】:什么是常态化管理?

常态化管理是企业追求完美和实现卓越的有效措施,是企业实现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管理理论,是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永葆企业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常态化,就是日常工作的标准要求,是管理的过程和措施。其实质是在“常”字上提要求,在“态”字上下功夫,在“化”字上做文章,将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人人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时时都管理。

一、“常”字要求。

“常”是经常,是习惯,是要求。就是要建立有效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违章必究的原则,教育职工始终保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确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责任意识。对所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整合,把每项管理活动所涉及的机构、岗位协调起来,明确承办、协办的关系,管理者介入的环节和程度,对有关职、责、权、考核内容与方式明确规定,实行业务操作流程和行政工作流程的闭环管理,加大对企业安全、成本、效益和各项指标的监控力度,将各项指标落到实处,并让职工明白在平时实际工作中,做什么、怎样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从而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有效地消除工作的随意性和推诿扯皮等消极现象,使整个工作流程常态化。

二、“态”字功夫。

“态”就是一个人态度和素质要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中心思想,良好的素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所谓在“态”字上下功夫,就是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使每一位职工都具备一定的政治修养和道德观念;就是要让职工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公司的发展目标、思想理念和所取得的成果;就是要从侧面研究职工的政治倾向、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以此确立职工的政治信念;就是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调控自己的职业行为,立足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在社会上树立起电力企业职工的良好形象;就是要让职工懂得并掌握职业道德的标准、要求,树立崇高的品质和职业理想;就是要树立职工爱岗敬业的观念,激发职工的高度责任感,树立“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司、服务于生产”这个大局,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团结同志,勤恳工作的职业道德服务理念,发扬“个人事小、公司事大,一切以公司的利益为重”的工作作风,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化”字文章。

“化”就是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资料规范化、服务人性化,它是常态化管理的过程控制,是衡量常态化管理工作的标准。所谓在“化”字上做文章,就是创造一个管理环境或平台,并设置相应的职位,规定明确的目标及标准、运行程序和考核奖惩等,建立贯穿安全、生产、经营、服务、计划、组织、监控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全过程的管理程序和规范制度;就是树立“规范自己,方便客户”的核心价值观和“用心把工作干好”的服务理念,为客户着想,体现对客户的尊重和关怀,使每个人的行为,每项工作都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运行。以“价值标准”、“事实标准”和“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为依据进行考核、评定等级,并对考核结果合理运用,保证奖惩得以兑现,达到忠于职守、创造业绩、强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通过常态化管理对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的记录和反映,实现“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结合,达到组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趋同。

总之,常态化管理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增强执行力,明确目标,责任到人,控制过程,规范管理;提高员工学习力,注重创新力,不断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才能发挥出企业最大的效益,才能起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作用,真正做到“无需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篇八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几个教学片段的展示、分析、反恩和总结,展现“动态生成’’的理念在不同问题情形下的应用和体现。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从本质上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单是来自于目标的预设,而更多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智慧交流、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

教学片段1:创设情形。

师: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比力气”(教师拿出游戏装置),这个装置就是我们刚学过的(稍停顿)杠杆。下面我来介绍游戏规则――两位同学用自己的一个胳膊肘压在跷跷板的一端,谁那端的板先着地谁就是今天的“大力士”。

学生一听要比赛,都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参与,课堂开始活跃起来。教师有意挑选了两位看似实力悬殊的男同学“比力气”,支点在中间(教师的预设是当他们在比出胜负以后,让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开始!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两位同学一直僵持着,并没有分出胜负,同学们纷纷为他们加油,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一看课堂所需要的物理情形已出现,便立即组织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

师:停!请两位同学保持姿势。

师:同学们,他们究竟谁赢了?

生:他们没有分出胜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跷跷板没动,处于静止。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杠杆处于静止状态称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同学们齐声回答,教师板书。)。

师:刚才两名同学很好的演示了这一平衡状态,我们用掌声谢谢他们。

由于这次没有分出胜负,考虑到学生的求全心理,教师临时又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两个实力看似更加悬殊的男女同学“比力气”。为了增加神秘感,教师把杠杆的支点用蓝色桌布遮盖,支点靠近男同学。

师:“一、二、三,开始!”

结果令同学们大跌眼镜――女同学赢了。当老师掀开蓝色桌布的一刹那,教室里沸腾起来。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同学们不但顺利完成猜想,而且比预设节约了时间。

反思:

捕捉“意外信息”――即兴创造,化险为夷许多教师都有导入新课就出现“意外”的经历,我们往往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因为这一意外常常让老师措手不及――打破了原来的预设,使得教学不能按照原定的计划顺利进行下去。此时教师是戛然而止,还是抓住这个意外契机即兴创造、化险为夷呢?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并非可以完全预设,因为教学过程充满了不确定、难以预料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每个时刻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境。因此课堂就充满了各种偶发性,当教师面临一次次意外事件的挑战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得到不断的提升。

教学片段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探究前,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并着手设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笔者在教室内巡视,发现多数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都吻合预设的教学思路,心里暗自高兴。可当笔者巡视到最后一组时,却发现他们的实验方案有些“特别”,大多数组是通过杠杆两边挂钩码的方式使杠杆水平平衡,而他们却是通过一边挂钩码、一边用弹簧秤向上或向下拉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大部分学生想不到的。笔者心里一喜可马上又紧张起来,他们的方案虽好,可把笔者后半节课预设的“包袱”提前“打开”了,怎么办?是“忽略”还是“放大”他们的做法?若忽略,笔者仍旧可以按照预设的思路继续教学;若借此机会放大,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这节课的教学结构就要重新调整,后面的内容都在笔者的预设之外。笔者思索片刻后,决定还是要利用好这次资源!

于是,当同学们进行方案交流时,我特意请这组学生进行了汇报,令我意外的是他们的汇报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热烈讨论,点燃了智慧的火花。更让我惊喜的是,在进一步的实验探究中,又引发了“弹簧秤以不同方向斜拉杠杆时的平衡条件”大讨论,掀起了本节课探究的高潮。

反思:捕捉“旁路信息”――追本求源。拓宽视野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面对学生们在思路上的“旁路信息”,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思路向纵深处挖掘呢?选择后者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的预设轨道,但坚持按照预设教学,“牵”着学生们走,无疑又会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热烈的实验探究后,笔者开始了教学的第三环节一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笔者有意请了甲、乙两组中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汇报,笔者的预设是在他们汇报后直接得出本次实验结论。当数据显示在投影屏幕上时,笔者惊呆了,两组同学的数据竟然都存在问题(实验数据和结论见表1)。

此时,笔者心里一边埋怨自己课堂巡视的时候太关注过程,没有注意他们的结论,一边积极寻找“对策”。若临时调换其他组的数据,不但会消损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不如将错就错,让同学们在错误中反思提高。学生汇报后,笔者没有即时评价,而是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一起分析实验出错的原因以及该错误带给我们的启示。

――乙组的结论,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同学们往往认为是弹簧称的测量误差即动力f的大小导致了实验结论的偏差,而这个误差可以忽略不计。但实际上,当我请乙组同学重现刚才的实验时,却发现了他们的问题所在,不是因为测量误差,而是实验前弹簧秤没有调零所致。

这样通过“将错就错――抛错引对”的环节,我们不但纠正了实验中的错误,而且还发现了问题背后的问题,学生的思路也变得“柳暗花明”。

反思:

捕捉“错误信息”――借题发挥,大放异彩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课堂中的“错误”避之不及,教学上一味追求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效果。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也希望他们按自己预设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能按照预设轨道顺利教学了。

事实上,真正的课堂应该允许学生出错。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审视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以科学的态度引导他们去剖析和讨论,以机智的眼光思考这些错误的价值。对于学生的错误,有时我们不妨将错就错――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最后走向成功,也许我们的课堂也会因为“错误”而生成精彩。课后细细品味课堂上“错”出的精彩,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案例启示。

用“动态生成”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合作探究问题的动态生成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节外生枝”、学生暴露出的错误信息以及师生之间的“隐性”资源等都是动态生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教学过程就会充满活力,正如叶澜教授所强调的那样,不会“使最具活力的教育过程僵化”,真正做到教育过程“是生机勃勃的,极富动态性的”,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舞台,才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擦错”、“纠错”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活动空间;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不同的智慧在合作中汇聚,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才是真正的精彩!

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篇九

文章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地基处理新技术中的强夯法为例,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案例教学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新模式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例,该方法现已应用于实际教学,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近些年来,地基处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不断被提出,地基处理既在原有方法上继续创新,又不断将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形成复合地基处理技术[1]。地基处理是一门面向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以及交通工程等专业供本科以及研究生学习的一门专业课。其主要通过各类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土进行加固,用以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地基的压缩性,改善地基的透水特性、动力特性等。地基处理方法多样,主要包括置换、排水固结、灌入固化物以及振密挤密等。

当前,大学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做到突破传统的教学重点,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依赖大纲、依赖教科书的教学模式。文章以研究生地基处理新技术[2]课程中强夯法为例,提出教学方法新思路。

一、教学现状。

(一)教学对象。

学生,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参加过现场实习,对施工有一定的了解,为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地基处理作为一门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更强的实践性,一定程度上而言,其具有“实践领先于理论”的特点[3]。然而,结合已有教学经验和学生对该课程的反映,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目前,教材中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大篇幅介绍机理、设计计算方法以及适用条件等。学生由于缺少工程经验,对教学内容不求甚解,对不同地基的处理方法,只能靠记忆,没有直观认识。

(2)查阅目前国内关于地基处理的教材,大部分在每章节后均设置有一定的案例分析,而这些案例往往一直沿用10多年。地基处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技术更替速度较快,这就需要教师能自主选定较新、当前较常用案例,而不仅局限于课本。

(3)传统的教学内容随着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往往只需要根据大纲内容编制ppt,常出现一节课教师读ppt,学生听ppt的情况,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思考。

(4)大部分学科成绩评价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学生对课程学习往往缺少兴趣和主动性,习惯于考前强行记忆,依照标准答案答题。

二、教学方法新思路。

显然,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有必要也亟需改善,故此提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教学三者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以强夯法教学内容为例进行介绍。

(一)强夯法教学内容。

强夯法由法国menard技术公司于1969年首次提出,其一般通过将10~40t的重锤提升至10~20m高处使其自由下落,对地基土施加强大的冲击能,以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强夯法主要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以及杂填土等地基[4]。强夯法教学主要内容如表1。

(二)教师引导。

教学不只在于教师输出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能接受多少。所谓教师引导,即“以导为主”的教学思想,其“导”包括引导、启发,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地基处理中强夯法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根据所提出的教学模式,选取概述、加固机理两节内容为教师引导环节。

针对概述部分内容,首先在课堂上进行实际强夯法地基处理视频播放以及强夯法施工过程中图片展示,让学生能快速了解强夯法到底是什么,一般有哪些过程等。其次与当地工程项目部联系,由教师带队,对实际的地基强夯施工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加深对强夯法的直观认识,并适当对强夯过程以及强夯原理进行讲解。通过课内、课外双重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后面的强夯机理分析打下基础。

机理内容一般是课程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最头疼的内容。在本节中,以动画的形式简单还原土体强夯过程,从三个方面总结阐述土层强夯处理机理:第一,动力密实。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强夯处理产生冲击型动力荷载,使土体中的孔隙减小,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非饱和土的夯实过程是土中的气相(空气)被挤出的过程,其夯实变形主要由土颗粒的相对位移引起。第二,动力固结。对细颗粒饱和土体进行强夯处理时,巨大的冲击能量在土中产生很大的应力波,破坏土体的原有结构,使土体局部发生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增大了排水通道,使孔隙水顺利逸出,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固结。第三,动力置换。动力置换可分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整式置换是采用强夯将碎石整体挤入淤泥中,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换土垫层。桩式置换是通过强夯将碎石填入土中,部分碎石桩(或墩)间隔地夯入软土中,形成桩式(墩式)的碎石桩(墩),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振冲法形成的碎石桩,整体形成复合地基。

(三)学生自主学习。

地基处理作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其学习需要一定的力学基础。其授课对象一般是高年级本科生以及部分专业研究生,此时的学生已经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其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也要高于低年级学生,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参加过现场实习,对施工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新模式中,自主学习是指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分派自主学习任务。以强夯法内容为例,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自学设计计算方法、施工工艺与质量检测,以及工程案例三部分内容。然后将每部分内容细化,如强夯设计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强夯法设计要点、强夯置换法设计要点,以及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设计要点,施工工艺与检测包括施工机具和设备、施工要点,以及现场观测与质量检测,工程案例包括强夯法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和强夯置换法地基处理工程实例。

各组学生根据分派任务内容分工协作,内容基于书本但不局限于书本,采用ppt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学习的内容以演讲的形式进行汇报,其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四)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5],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案例分析,掌握学科知识并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6]倡导,现已广泛用于高中、大学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后,学生对于强夯法的原理、适用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引入案例加深学生对强夯法的主观认识。教师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强夯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向学生展示强夯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及检测过程。通过介绍高能强夯法、高真空井点降水+强夯法、其他降水法+强夯法等不同的强夯案例,让学习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最新案例的适用条件,以及各自存在的优缺点,同时预测强夯法发展方向。

三、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如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文章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案例教学三者相结合的新教学方法,该方法现已应用于教学,并取得良好成效。参考文献:

[2]王俊杰,唐彤芝,彭劼.地基处理新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动态的教学论文范文简短篇十

不少名家学者在回忆自己的语文老师时也常常会提及印象深刻的语文课,所忆无非是老师精彩纷呈的讲课,或幽默诙谐,或典雅文秀。教学需要课堂,只要有课堂就会有老师的讲课,课讲得好不好,除内容外,关键看教学语言。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雅化是追求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于漪诗意盎然的导入语,钱梦龙扣人心弦的插问语,陈钟梁精雕细琢的串讲语,代表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雅化的极致,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少讲精讲已蔚然成风,追求雅化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诗》才能立言,他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课堂语言的雅化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

语文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语言的教学。母语学习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进入中学时,他用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所以,教师进行语言教学不是教学生应该说什么,而是教他们怎样说。“怎样说”的内容很丰富,说得规范,说得简明,说得生动,说得形象,说得流畅,自然是应有之义。说得含蓄,说得文雅,说得优美,说得经典,也应包括在“怎样说”之内,且是更重要的内容,而这就是追求语言的“雅化”。教学生怎样说,除了指向性很明了的“教语言”外,还包括了教师语言所提供的模仿样板和教师语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积累。英国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过:“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结合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积累和结合是泛指,包括了生活中语言的积累和结合,浸淫读物传媒语言的积累和结合,自然也应包括师从的积累和结合。可见,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通过自己文雅、典雅、博雅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语言材料,一流的语言范式,以及语言背后饱满丰富的情感,睿智聪慧的思维,披沙拣金的洞察力。要成为这样的一位“语言教师”,就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一、厚积薄发,追求语言储备的繁富。

于漪老师在《教师的修养》一书中提出教师讲课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其中大部分要求和“雅化”一致。教师语言的“雅化”需要有“童子功”,也期待“成年功”。只有下功夫去追求自身语言的“雅化”目标,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才能脱口成文,语惊四座。在这方面,我们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美文佳诗,经常诵读默识。“多读书则胸次自高”(清·冯班《钝吟杂录》)。多读书就能“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叶圣陶语)。我们还要做有心人,不断去发现怎样说才能更好,更有情趣,更能打动人,使自己的语言渐渐接近完美的境界,也即达到了“雅”的标准。有了这样的功夫,在讲台上才能做到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学生在和教师的接触中,语言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二、充分准备,追求语言表达的冲击力。

教师课堂语言有随意发挥处,也应该有蓄意谋划处。导入语、提问语、结束语、插说语的设计都应该是未雨绸缪,了然于胸。不少教师的导入语不作设计,脱口而出,或干瘦如瘪三,或病歪如效颦之东施。这样的语言,学生听了毫无感觉,语言的学习也就无法落实。比如教一篇新课,很多教师直白一句“今天学习《××××》”就算结束,无悬念无趣味无美感无刺激无熏陶无点拨。而于漪老师每上一堂新课,总要将导入语设计得美丽雅致。如她教《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单元时,导入语是这样的:“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人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川,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的美姿。”于漪老师在教学后说“用这样几句话描述,学生被有关‘美’的'名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美的描述所吸引,兴趣盎然地进入了该单元学习的轨道。”学生岂止是进入学习的轨道,这样“雅化”的导入语在学生语言的积累贮藏和发展中,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起到酿米为酒的作用。提问语也需设计,不然虽问而学生如堕五里云雾,不知该怎样回答。这里的提问就需指向明确,用语精当,不含糊,不拖沓。如钱梦龙老师教《多收了三五斗》课时,这样问学生:“万盛米行的先生对农民说话是有气无力、鄙夷不屑的,而万源祥等几家商店的伙计却不惜工本地叫着‘乡亲’,同是在一条街上做生意的,为什么态度迥然不同?”这问题设计新颖、明晰,用语工稳,对万盛米行和万源祥先生、伙计不同态度的叙述语整散结合,四字成语的多项运用又增加了内涵和视觉冲击力,所以该问在当时堪称是绝问。而提问的设计显然是精心设计的。钱梦龙老师的确不愧是“善问的‘智者’”。

三、认清方向,追求语言内涵的情绪化。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语言的雅化正是寄托在“情”上。如果追求“雅化”而无感情内蕴,那这雅化的课堂教学语言就会是金玉其外,是文辞堆砌,是浪得虚名。只有感情充沛了,真挚了,雅化的语言才能远离苍白,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所以,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告诫他人:“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诗的语言如此,课堂教学语言更是如此。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管身体如何疲惫,遭际如何不幸,但只要一走上讲台就目光矍铄,情动于衷,语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化雨,全然忘了自己的烦恼与疲累,不知身在何方。这样的情感配上这样的语言,学生既受感染又学语言,岂非一举两得?记得一位教师教史铁生的《地坛》,那天刚好是他父亲的忌日,在这特殊的时刻,他更感到与父亲间的血肉联系和生命延续,更感到父亲的早逝带给他的心灵的震颤和悲伤,以及深深的歉疚,于是他感到了来自《地坛》的生命共感的呼唤与沉痛。于是,他用缓缓低沉的语调,深情地朗诵了《地坛》第二段作为本节课的开讲,制造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这位教师又用极精练极富含情愫的话语说道:“地坛天老地荒,它接纳了心力交瘁几近绝望的‘我’,母亲仁慈宽厚,她用天地般浩茫无私的爱抚平了‘我’形体与心灵的双重创伤。那么,地坛与母亲间有了一种怎样的令我们深深叩击的关系呢?”这种从心底抽出的如鼎语言使学生迅速走进了地坛,走进了母亲,也走进了史铁生。试想,如果缺少这种氛围,缺少这种语言,这节课将会显得多么乏味啊。

四、刻意求精,追求语言组合的极致。

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以对话形式呈现教学流程。俄国巴赫金在《诗学与访谈》中说:“人是作为一种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形成的双边或多边合作状态更要求教师对话语言的“雅化”。而巴赫金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对话中的话语系统与其自身的语言渊源、个性、思想、情感、修养等是分不开的。雅化的语言又是植根在教师的话语系统上,教师语言不断的修炼是必不可少的。而不断雅化的教师语言在向外呈现时就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形中也会影响到学生语言系统的形成和不断完美。学生语言系统的形成有高下雅俗的区别,而语言的情意化特点促使学生在表达时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采纳、语气语调的选择上都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这种主观追求过程中,教师语言的强烈影响会改变其追求的轨迹。所以,学生语言的高下雅俗与教师语言的高下雅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教师刻意追求对话语言的雅化不仅仅是内心世界的潜在追求和外显需求,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树立起语言楷模。这种对话极致包含着书卷气,包含着丰富与弹性。慷慨处要掷地有声,金石铮铮;柔和处要和风细雨,丝丝入扣。同时,教师的对话又要富于启发性,字字句句要充分体现教者的机智,即使是随意点化,也要不落俗套,恰到好处。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逢人便讲“阿毛的故事”并反复念叨一句话“我真傻”。有位教师抓住“我真傻”与学生展开了如下讨论。

师:作者为什么让祥林嫂反复说“我真傻”呢?

生:(思索)“我真傻”是句大白话,好像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师:鲁迅写作是严肃认真的,同学们学习过《孔乙己》,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说有四种写法,但鲁迅并没有把这四种写法罗列出来,以免这些陈腐的东西毒害读者,可见他考虑周全而又惜墨如金。但是,在《祝福》中为什么要借祥林嫂的口反复说“我真傻”呢?(学生沉思、琢磨……)。

生:(领悟)她就不知道社会的狼正在吞吃着她。

生:这社会的狼就是封建礼教。她反复表白“我真傻”的深层含义是,祥林嫂到死也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她的可悲。

师:从她的性格来说,这又揭示了什么?

生:揭示了她被损害、被侮辱最终仍不觉悟的内心世界。

……。

请注意这位教师的对话语言,多么严谨,多么典雅,又多么具有启发性。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雅化,就是追求课堂语文教学内涵堆积的厚重,追求教与学双重生活质量的高尚,追求师生个性的高雅发展。如果我们的学生若干年后回忆起我们精彩纷呈的讲课,能说一句“我的谈吐不俗全得力于某老师语言的影响”,则无上荣光,无比欣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