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桂林米粉宣传策划书范文 桂林米粉策划案(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08:52:28 页码:10
桂林米粉宣传策划书范文 桂林米粉策划案(7篇)
2023-01-16 08:52:28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桂林米粉宣传策划书范文(精)一

尧山西坡 海拔450米处, 秦时建尧庙, 尧山之名由此而来。后寿佛寺和白云观建尧庙旧址上, 寺前有旱涝保收的“天赐田”。在海拔600~700米处, 原建有白鹿庵, 为唐白鹿弹师故居, 亦称玉皇阁。海拔200米处, 明建祝圣庵, 又名茅坪庵。尧山脚下, 有明靖江王墓群300多座。

尧山冈峦起伏, 气势磅礴, 植被丰茂, 杜鹃遍野。冬季山顶时有积雪, 明严震直《尧山冬雪》诗云: “朔风从东来, 吹落遥空雪, 洒向尧山顶, 相看最奇绝。”山上有白石穴中涌出的玉乳泉, 水质清冽, 四季长流。尧山是一处自然风光和古代陵墓集中的风景名胜区。1992年9月建成电动登山索道, 为游人提供了方便。

茅坪庵 又名茅庵、祝圣庵。位于桂林东郊尧山西麓。始建于明代, 一进三开间。请代屡有修茸。是桂林颇具影响的寺庵之一。三百多年前, 名僧性因和尚归钵于此。性因原名舍堡, 号道隐, 浙江钱塘人, 进士出身, 官至明永历朝兵科给事中, 后以“罪谪”, 至桂林, 削发为僧。性因弃戎服, 披袈裟, 仍心怀故国, 关心抗清大事, 常与文渊阁大学士、抗清名将瞿式耜, 共商抗清复明大计, 很受世人尊敬。学年茅坪庵, 香火颇监。今庵已废, 遗地留存。

寿佛庵 在尧山山腰天赐田旁。始建于明, 清乾隆间重修, 增建石拱门楼。早废, 石基尚存。原建为三开间, 中为主殿, 侧为次殿, 主次间有门相通。供奉寿佛, 诞日特盛。

天赐田 在尧山山腰, 有田数亩、传为尧帝所赐, 年年丰收, 人称“天赐田”。田中之水, 来自玉乳泉, 终年不涸。白云观、寿佛庵世代耕作, 以作“香火田”。这里, 清代香火鼎盛, 为宗教胜地。

白鹿禅寺 在尧山山腰, 原为尧庙, 秦时所建, 后白鹿禅师居此, 改白鹿禅寺。白鹿, 桂林人, 原名元康, 唐代高僧, 讲法京师。相传外国进贡白鹿给唐玄宗, 元康侍侧, 所进白鹿跑元康前, 牵之不去。玄宗赐鹿元康, 并封为白鹿禅师。回桂后住持尧庙, 人称“白鹿禅师故庵”, 后已称白鹿禅寺或白鹿禅师故庵。庵久废, 遗址尚存。 天赐泉 在尧山半山深涧中, 距尧山电视塔百余米, 尧山路旁刻有“天赐泉”3个大字。泉水从山顶石穴中涌出, 质清味甘, 四时不绝。用天赐泉沏尧山茶, 芳香四溢。

尧山杜鹃 暮春三月, 尧山成了一片杜鹃花海。尧山杜鹃品种甚多, 色彩艳丽, 有紫、绿、红、橙、粉、赭多种。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曰: “靖江陵畔遗谟在, 祝圣庵前暮霭斜; 好是西南春意荡, 尧山红遍杜鹃花。”尧山杜鹃, 堪称一绝。

最新桂林米粉宣传策划书范文(精)二

伏波山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西岸,是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民间传说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于此山射箭退敌,削石试剑,故得此名。伏波山是桂林市区的名山,登上山顶可环望城区风光,山上的试剑石是较为有名的景观。

进入伏波山门时,可看见一口五千多斤的铸铁大钟和一口 “千人锅”,这是两件清代定粤寺的遗物,至今仍然完整无缺,纹饰和铭文也清晰可认。定粤寺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铁钟和铁锅便移置于此。

山的东面是临江回廊、伏波茶室和依崖而建的听涛阁,西面有登山石阶,可达半山亭和山顶。在山顶登高眺望,可看到桂林清秀如画的水光山色。除外,伏波山还有癸水亭、还珠洞、米芾自画像、千佛岩等小景点,但也算不上桂林特色,大部分游客来这里,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伏波山本身的名气。

山上的小景点中,比较有意思的是还珠洞,还珠洞内有一处岩壁谓之“千佛岩”,可拾级盘旋而上。这里分布着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分三层,造像面目和善,刻工精细。更为奇特的是还珠洞中的试剑石。这块自洞顶垂悬而下的巨石,距地面仅寸许,戛然而断,相传是伏波将军试剑所致。

试剑石又被叫做“状元石”,原由是桂林地区出过两名状元,一是唐代的赵观文,一是宋代的王世则,据说能把拳头伸入那个缺口而恰好使得石头和地面严丝合缝的人可以当状元。通常游客即使伸不进去也会抚摸下巨石,祈求好运。

从伏波山下来,脚下石径上镌刻着桂林方言的普通话注解,煞是有趣;还有一处叫做“瘦身坊”的,几根木柱立于地上,空隙宽度不等,游人视自己胖瘦程度从中穿过,胖子就别试了,小心被卡在木柱中间。

整座伏波山其实是倚着漓江而立的一座巨岩,相对高度只有63米,整个景区很小。但是由于它位于市中心,交通很方便,门票价格也不是特别贵,介于它的名气,初来桂林还是可以去逛逛的。

篇二:桂林叠彩山导游词

叠彩山旧名桂山,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部,滨临漓江。叠彩山与城中的独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为城内的游览胜地。叠彩山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明月峰、仙鹤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横亘市区,景色优美,又易于攀登,为桂林山景中的一个热点。

叠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的漓江西岸,与城中的独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山体总占地10.8万平方米,由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与仙鹤峰4峰组成。仙鹤峰海拔253.6米,由3.6亿年前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山上岩层呈厚层、中厚层及薄层状,远望岩层相叠,唐代元晦《叠彩山记》记载:“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又因山上桂树成林,金秋时节香溢满城,又名“桂山”;此外,明月峰山腰有一个四季生风的洞,因而又得名“风洞山”。

叠彩山势由西向东,跌宕起伏,嵯峨挺拔。山间萝悬绝壁,藤绕苍岩,古树繁茂,四季常青;每座山峰间均有石阶相接,方便游人攀登峰顶;景区内有正气凛然的仰止堂,“清凉世界”风洞,揽山光水色之秀的望江亭、迎风楼,山东麓有木龙古塔、古渡,仙鹤峰上有碧霞洞,山麓有临江上下岩,于越山顶有于越亭阁,明月峰顶有拿云亭等。

进叠彩公园大门,抬级而上数十步即到达叠彩亭。此时可望见明月峰崖壁上“石纹横布,彩翠相间”的石刻,亭西石壁上明人刻有“江山会景处”。亭东小山即于越山,山顶有于越亭;山下东面有康岩,北面山腰有素洞,是清末康有为(字长素)到桂林讲学,住在叠彩山,到这里搜岩时命名的。

最新桂林米粉宣传策划书范文(精)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桂林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象鼻山又称象山。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这一百看不厌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汇合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与象身之间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洞内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脚有石级小路通上山顶。山顶平展,绿树成荫,当年太平军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顶的东端有明代的实心砖塔,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塔身好似圆形宝瓶,又像剑柄,又有人称之为瓶塔或剑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讲法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叙说当年盛事。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最令中外游人喜爱。

象山公园地处广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面积11.88公顷,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山、水、洞、岛、亭、台、坪、径、文物、古迹相映成画,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园的主要景点,其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临流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 胜,被人们美誉为桂林市的城徽。山体前部的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鼻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观,“象山水月”因之成为桂林山水一绝。水月洞的幽奇迷纪令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文思泉涌,洞内外石壁上留下了历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为宋代镌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东、西麓,艾有石级曲折百上。山顶平展,树木成荫,小径通幽;明代建筑普贤塔耸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形似剑柄,又似宝瓶,古朴凝重;游人立于山顶,神清气爽,极目远眺,桂林山城美景尽收眼底。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得古老而年轻的象山魅力独具。象山公园常举办各类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见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娇媚,几疑身处仙境,流连忘返。桂林之旅,从象山公园开始。

从滨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览象山全景,“象汲长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园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万年左右,地壳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宽度不断缩小,江水在山体东麓冲刷溶蚀出一个长17米,宽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与象之间通透圆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葱,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将其列为桂林八大胜景之一。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视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为神往的风景点。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 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 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记》载,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 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 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 一悬于天, 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阳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内,始建于宋,亭已早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 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

象眼岩

象眼岩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 互相贯通,高约2米,宽5~10米,长52.8米,呈扁长形,面积约274平方米。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从象山南麓南极洞口,沿石级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盘山道可达山顶。北眼悬崖峭壁,无磴可通。象眼岩南北两洞,是一对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从左眼张望,高耸的漓江饭店近在咫尺,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半城山芭历历在目;从右眼远眺,江波帆影, 闪烁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 云崖轩 宋代园林建筑。明张鸣凤《桂故》载: “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 曰云崖轩。轩废已久。”根据方信孺《题云崖轩》和邵以仁在方所镌诗之前便建“古云崖轩”的记述。云崖轩确建何时无可考。方信孺诗有“不用穷探费杖藜, 隐然林壑挟城陴。曾尊月洞千岩上, 更著云崖一段奇”之句,说云崖轩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普贤塔

普贤塔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 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中,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岩与水月洞相邻,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 面积44.5平方米。岩口面江, 东向,呈条形封闭状态, 是内凉、眺望江景佳处。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在岩口刻“读书岩”3字,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万历丁丑(1577)春正月中进行修整, 有“宾泉山人开深此洞”题名石刻。明诗人张襄《访毛宾泉点易山窗》诗, 有“千顷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静观周易”句,详见水月洞摩崖石刻。

最新桂林米粉宣传策划书范文(精)四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小东江流贯其间,占地面积100余公顷,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在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000米,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一东一西,相互连属,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胜,苍劲挺拔,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在七星公园西,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桥畔繁花似锦,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故名花桥。

七星岩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岩洞长约1100米,宽处50米,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后因地壳变动,地下河上升,露出地面成为岩洞,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溶解石灰岩,并不断在洞内结晶,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位于七星公园内,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数九寒天,外冒暖气;盛夏酷暑,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翠柏浓郁,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蝉噪鸟鸣,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飞檐门拱,琉璃朱饰,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往右继续登山,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在普陀南麓,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是仿亭式的建筑,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绿色琉璃瓦,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单檐、8柱8角,混凝土结构,长宽各5.2米,高6.5米,面积27.04平方米,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立于亭上,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30.6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简朴、典雅,不与名碑争胜,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欣赏书法艺术,浏览方志资料,兼得园林胜景之趣,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现已他移。

文昌亭在普陀山半山腰,“超杜净境”右侧,名取文运昌盛之意,因处浓荫耸翠之间,又名“拥翠亭”,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有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长宽各5.7米,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东为普陀精舍,西、南有矮墙栏杆,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古称玄风洞,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洞口西向,高3~24米,宽2~15米,深250米,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形成空气对流,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山体热量的聚散,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夏日最高达39℃,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清改为“大贤庵”,现已无存。

三将军墓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1946年,国民党政府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1982年重修,墓地呈葫芦形,宽16米,长20米,占地320平方米。

忆昔亭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抚今忆昔,吸取血的教训,亦名纪忠亭。高7.5米,宽5.3米,长4.2米,面积22.26平方米,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重新修建,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深12米,2层长度略小,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楼上四面开窗,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登楼观赏,城市风光、山林奇趣,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高9米,面积约150平方米,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视为“瑞石”,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得悉产于普陀山,敕命建庆林观,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林峰嶙峋,突兀峥嵘,最为奇美,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精舍前,普陀石林左侧,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红柱、坡顶、青瓦,长16米,宽6米,顶高6.5米,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城中佳境,常绕梦魂,叹半世飘零,遂与名山成久别;岭表旧都,屡经离乱,望故乡英俊,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宽约4米,长10余米,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与米,深180米,面积20__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性喜访奇,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俯仰顾盼,处处入画。

栖霞亭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名“簪带”,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后易名“倚岚”,后改“碧虚亭”,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若穿云步月,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在普陀山北半山腰,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高5~6米,宽2~15米,深21米,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为元代所建,明改名真武阁,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抗战胜利后重盖,1989年拆除原格,重新修建。一偏一正,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飞角、单檐,高6.5米。偏客南向,正阁西向,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达正阁,为8柱大厅,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水母类,披甲,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宽6~7米,深23米,面积150平方米,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洞中一石柱,如鹤腿,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地势较高而曲折,且洞内幽暗,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再出敝亮的四仙岩,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与白鹤洞相接,高7.3米,宽4~13米,深32米,面积约270平方米,呈穹隆形,上圆下平,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岩内有4个石笋,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岩口建有“簪带亭”,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高4~10米,宽6~9米,深15米,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高敝通透,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有25级石阶,分3级坡降,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曾称碧虚洞,楼早废。

永泉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深约30厘米,里面有积水,即使在大旱之年,也永不枯竭,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用以沏茶,清甜适口。

飞来石桂林名石,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原听月亭故址旁,因石无根,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呈倒圆锥形,上大下小。顶平,四周凹凸不平,上有“堪语”二字,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朝云洞位于普陀山西半山腰,南有寿佛洞,宽敝若厅堂,洞口西向,高3~6米,宽3~4米,长45米,面积157平方米。朝雾迷漫时,云凝洞口,故称朝云。洞开拓于明代,太虚和尚修磴道,并于绝壁处建楼阁。洞口有清诗刻两件。

碧虚阁在普陀山七星岩口,因阁中函碧虚亭而得名。阁高7米,面积270平方米。碧虚亭为宋代建筑,早废。1956年在原址重建,1974年拆除改建,1979年建成两层游廊式亭阁。旋梯而上,上层游廊连接大小不对称的两座游亭:在大亭中,可以看到城市远景;在小亭中,可以俯视七星岩内景。碧虚阁建筑,构思精巧,吸收广西三江程阳桥与桂林“吊楼”的民族、民间建筑形式,亭与阁层层挑出,增加轻巧感和架空效果,突出了“碧虚”这一主题,被建筑界誉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范例。

曾公岩原名冷水岩,在普陀山东南,与动物园相邻,曾作七星岩出口。岩高4~20米,宽5~50米,洞府,岩前有石门,“屈曲而入,则流水横其中,碧乳垂其上,周环四视,其状如雕镌刻镂,殆出于鬼工而不类融结者也”。源于地下河的清流,穿岩而过,溪水冰冽,所以也叫冷水岩,这是它不同于别的岩洞的特色。洞口留下宋刻10余件。洞壁有“岩洞就是学校”、“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等标语。抗日战争期间用作防空的岩洞比比皆是,反映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念。

寿佛洞位于普陀山西麓,高3.4米,宽6.4米,深8.5米,面积约54平方米。明代创为寿佛庵。庵前建栖霞寺。《临桂县志》载:“顺治八年(1651),楚僧浑融和尚乃建为栖霞寺,起藏经阁、听月亭,殿宇楼堂,备极宏丽,山水绕环,竹树掩映,为一府胜游之地。”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后毁于战火。

弹子岩在普陀山北麓,洞口高敝,宽14米,高6~9米,宽4~8米,深65米,面积280平方米,呈弧状。郦道元《水经注》说:“山甚及溪,中有石若丸,自然圆珠矣,故山水即名焉,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上深远,莫究其极。”宋淳熙间(1174~1189),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刘谆,“买地为圃,隔桥筑亭,仰观岩石,如坐冷泉,对飞来诸峰,遂为桂林胜游之最”。壁间有宋代石刻多件。

留春岩在普陀山北麓,南距弹子岩50米,高3.5~4米,宽3~5米,深18米,面积69平方米。岩前一片平野,春回大地,满眼新绿,令人留连。岩名取其“留取春常驻”之意。留春岩景色平平,宋人梁安世等在岩壁留下的《乳床赋》,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论述钟乳石成因的科学论文,指出“泉春夏而渗流,积久而凝……以岁而计之,十万年而盈寸”,很值敝开。岩前有平台,宋代曾建楼阁,供地方官员视察春耕之用,所以取名省春岩。宋刘希旦《省春岩》诗:“省春岩畔点春衣,傍洞山泉浸洞矶”,“泥燕不来灯光寂,野鹭孤飞带落晖”。写出了省春岩宁得游人赏柳。

双忠亭在灵剑江葛老桥北,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用以纪念明未殉难的瞿式耜、张同敝,故又名“双忠祠”。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增加了浑融和尚、性因和尚和义士杨义等牌位。抗战期间被毁,遗址尚存。

月牙山位于七星公园内,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因山腰有岩如新月,故名。明代孟详月牙岩诗宏:“天设岩须古,月牙名白今。树低千岸转,洞敝万峰侵”,月牙山景致优美,山西沿小东江有石级可登,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岩、小广寒阁、襟江阁等景观,且均面临江面,视野开阔,桂林市景悉陈眼前,游人莫不心旷神怡。石级下到山西南麓,有龙隐洞、龙隐岩、桂海碑林等桂林名胜。

月牙楼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层,下为餐馆、小卖部,中为素食馆,上为宴会厅、观景楼。主楼长31米,深13米,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楼后有架空的走廊与后山凉亭相通。整个建筑由楼、亭、廊组成,高低错落,起伏有致,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历史,独具一格。登楼品尝地方风味的同时,还可以观览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桥、展览馆以及远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题诗赞美:“月牙楼是画廊楼,八面奇峰豁远眸。毋怪楼中无一画,画图难及白然优。”

伴月亭在月牙山山道上,靠近月牙岩,名取随伴月牙岩之意。始建于清代,1958、1978年两次重建。为4柱、单檐、攒尖顶方亭,长、宽各2.9米,面积8.4平方米,有半月形观景台挑出小东江之上,是俯瞰江水,遥看“花桥虹影”的最佳点。

月牙岩在月牙山西北山腰,高2~3米,宽1.5~3米,深10.5米,面积25平方米。在花挢遥望,岩如新月。岩内,清建有月牙山寺,两层,上为观音殿,下为大雄宝殿,毁于抗战烽火。1963年在旧址新建“小广寒”楼阁,另建襟江阁,以飞虹桥相连。在这里观景,正如清人张宝描绘的:“螺峰远近堆千点,雉堞回环锁万家。玉笋瑶簪山似画,丹枫紫桕叶如花。”

小广邃在月牙山月牙岩。1964年在月牙山寺旧址,依傍岩穴形势筑成3开间2层仿古楼阁,硬脊、坡顶、翘角,上有飞虹桥与襟江阁相连,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设旅游商品点,是观景、购物的理想场所。

襟江阁在月牙山月牙岩旁,原建于清,名文昌阁,抗战期间破毁。后建成眺远楼,1958年更名襟江阁;195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4米,长宽各7.8米,总面积120余平方米。

1964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理论与历史研究室设计,与小广寒统一构筑,二者均为2层,而襟江阁标高较高。小广寒横向构图,6角耸立,形成一隐一显,一低一高,一后一前,一横一竖的强烈对比。襟江阁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龙隐洞的风景道上,北有花桥,西北有老人、叠彩诸山,下临小东江,是游人必经之道,又是观赏花桥一带美景荟萃的胜地。

骖鸾亭在龙隐岩东侧的石台上,名取韩愈“飞鸾不暇骖”诗意。《广西通志》载,为宋范成大建,后废。明复建,更名怡云亭。明包裕《重修怡云亭记》详记其始未,摩崖依稀可辨。骖鸾亭前临小东江,后陀山西北麓,寿佛洞南侧,与飞来石相邻。高7.5米,呈不等边多角形。苍翠如玉屏,清佟钧刻“翠屏寒雨”于石上。

揽月亭在月牙山瑶光峰顶,原名嘘云亭。襟江阁旁有登山道可达。本世纪70年代新建,为4柱混凝土结构仿古亭,高6.5米,长5.4米,宽5.8米,面积31.3平方米。宋光诩题额,周游书联。漓江自北而南缓缓流过,东岸民族风情园的侗族鼓楼高高耸立,西岸虞山、叠彩、伏波、独秀、老人诸峰历历在目,是眺望桂林胜又一佳处。

丹桂岩在市区月牙山襟江阁西50米处。亦称凌空洞。洞江向西,深6米,宽5米。在厚约2米的文化堆积中,含黄褐胶结土和螺壳堆积层,学中虽发现磨制骨针和鹿、猪、羊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鳃类水生动物骨骼。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的遗址。由于人为破坏,大部分文化堆积已无存,仅洞穴后壁尚有少量残迹。

翠屏石桂林名石之一,在普名泉。洞内乳石垂悬,幽暗逼仄,游人多驻足探奇,留有摩崖石刻百余件。宋熙宁间(1068-1077)在龙隐岩建有释迦寺,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1963年建藏碑阁。1988年建碑廊,廊阁相连,称桂海碑林。其后,又于岩侧筑陈列馆,3层,高阁、曲廊、飞檐,总面积达100平方米,宽敝明亮,是藏展与观景俱宜的好设施。

龙隐洞在月牙山西北麓,高8~12米,宽8~20米,长64米,面积645平方米。有一条硕大、蜿蜒、矫劲石槽通贯洞顶,传为老龙隐此留下痕迹。小东江流注洞中,“金鳞倒影水浮空”,似为游人再现当年破壁而飞的景趣。1963年建观景台于洞西北,是观“神龙”的佳境。古往今来,游人不绝。洞中唐宋石刻近百,后人有“壁无完石”之叹。

龙隐岩在月牙山西麓,与龙隐洞相邻。岩高3~5米,宽20米,深10米,面积200平方米。洞口西向,呈穹隆状,像个口袋,俗称布袋岩。传老龙曾隐岩内,后从龙隐洞“破壁而飞”,故有龙隐之名。此岩开发较早,宋人谭评介说,“天下洞穴,类多幽阴,或远水,清韵不足;龙隐岩高而明,虚而有容,大概似碧落洞,而登览之富则过之”。岩的南隅,高处有一悬岩,名悬洞;岩的北面有一洞,像海螺,名海螺洞,洞前有平台,叫禅台,洞中有滴玉泉,传为烹茗依月牙山麓,“飞翼鼓,周匝有栏,陟降有路”,成为一代名胜之地。古亭不复存。现在原址新建,混凝土结构,高6.5米,长宽各3.5米,面积12.25平方米,复“骖鸾”之名。

辅星山在普陀山南、月牙山东面,海拔221米,相对高度约71米,面积2.75公顷。《广西通志》载:“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又一小峰在旁,日辅星。”山有小道可翻越,通月牙山,给七星公园平添一趣。

剑柄石在月牙山玉衡峰北,像一把宝剑插入山中露出的剑柄。石高14.4米,孤立耸峙,上刻“列翠之屏”4个篆字,是桂林五大名石之一。

骆驼山在七星公园内,为桂林市名山之一,原名酒壶山。因其状态酷似骆驼,遂名之。每当晨昏,霞光映耀山石,色泽斑斓,颇为壮观。明清以来,山下遍植桃树,若逢春至,桃花烂漫,江霞紫务,分外妖娆。因此,“壶山赤霞”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现山周围辟有动物园、盆景艺苑、花圃茶室等亭台楼阁。桃花依旧,桂树成林,花果满园,“壶山赤霞”更加绚丽多姿。

盆景园在七星公园东南、骆驼山南侧,1985年建成,面积4355多平方米,分水石、桩景、乳石3个景区、水石景区,从入口到山水廊,设置各种吸水石、水边石制成的盆景,从山水廊到水榭,陈列各种树桩盆景和室外树桩,占地2465平方米;乳石景区,从水榭到出口,陈设各种钟乳石盆景,占地830平方米,这是全苑的精华,它完全不同于梦幻般的洞府。而是暴露在明媚的阳光下,还其玉洁冰清的本来面目,有的灿若朝霞,有的翠如黛玉,有的简直是喷薄着的飞泉。全部近20__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并采取了窗洞、景窗、景门、挑板、地景、博古架等多种陈列式样。景区内建设,布置殊异,或池鱼、叠石、雁墙、篱笆,或平桥、曲廊、水榭、亭台,或树丛、竹林、草坪、藤架,以建筑小品、庭院、植物连接或分隔成若干空间,曲折清幽,如入仙境,令人心荡神移,目不暇接。

灵剑溪又名灵剑江、灵剑河,在城东,源于尧山西南大河乡上阳家之北、尧山公路之南一池塘,池中有泉,终年不涸。由池向北,至尧山西麓茅坪庵附近,有一沟壑,丰水季节,也有水注入灵剑溪。七星山古名弹丸山,灵剑溪绕其下,有弹丸溪之名。灵剑发自尧山,经省春岩,留春岩、弹子岩、同志桥、张曙墓、七星山,会小东江,绕月牙、龙隐,至穿山人漓江,全长约9公里。它流经众多著名胜迹,其本身也最为游人所钟爱。

灵剑石桂林名石,在灵剑溪畔,弹子岩前。高出水面15米,宽12米,长9米,面积约110平方米,呈笔架形,主峰突如剑戟,上刻“灵剑石”3个大字。

龙隐桥位于龙隐岩西南170米龙隐路,是小东江上的一座大跨度单拱石桥。1940年,这里建有跨度单拱石桥。1940年,这里建有跨度24米、宽2米的木便桥,用以疏散城区人口,早废。现桥长62.2米,宽10.7(7+2×1.85)米,跨径40米,荷载汽-13级。此间地形复杂,岽岸桥台基于一块大孤石上,高10米,西岸桥台筑在基岩上,高1米,有一2米径溶洞,植桩支承。1964年兴建,1966年始竣工。前此,马坪街一带通往三里店需经花桥,又不能行车,十分不便。龙隐桥的建成,不仅缓解了花桥的重负,便利了交通,且为小东江新添一景。

最新桂林米粉宣传策划书范文(精)五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我叫小花,是本船的导游员,我左边的这位是我们的船长,我右边的这位是本船的服务长。

我们在此代表全船的驾驶员和服务员,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漓江是全国文明的示范景区,我们将以最热忱的心态和最周到的服务,来与各位完成这次“漓江游”。在游江时,请各位注意安全,注意环境卫生。我们的船大概要在江上航行4个小时,中午到阳朔靠岸。中餐在船上吃,我们的大师傅已经在做准备了,大家如果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可随时向我们提出来,我们一定会认真处理的,好了,开船了。我在此预祝各位一路顺风,一切如意。

各位游客,我们的船正顺江而下,不久就会看到黄牛峡景观了。在此,我给各位简单介绍一下漓江的概况。“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漓江又是桂林山水的集中体现。漓江是广西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批的4a级景区。这条美丽的河流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梧州,汇入西江,注入南海,属珠江水系,全长426公里。从桂林到阳朔的83公里,是漓江的精华,因而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称。这一地段是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于一体,这里的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我们随着行船缓缓观景,就好象在我们游船的两岸徐徐打开了山水画的长轴,沿途景致,美不胜收。

你们看,黄牛峡到了,请看船的正前方,一座傲然屹立的大山挡住了江水的去路,柔和的江水也就顺应山势成折向流去,连绵数里的江峡使我们刚才见到的一直平缓的水流和开阔讲岸变成了急揣的江水和险峻的高峡,就是这种起伏,这种波折,才形成了漓江风光的变化多姿和情趣无穷。这段江峡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笔下也有过记载,这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旅行家写到,如果拿号称长江天险的赤壁和彩叽来与这段江峡相比,则赤壁彩矶也“顿失其壮丽矣”。

各位游客,我们刚看完壮丽的一景,现在又迎来了秀美的一幕。请看这岸边,由窄到宽,豁然开朗,连天光也格外明亮了,这里就是漓江彩塑。你们看,悬壁上,色彩班驳,就象一幅幅的画卷,那浓墨重彩的,是油画,那清淡润透的,是水粉画,那黑白单彩的,是水墨画,画面的内容,任你想象,观赏这类彩崖画,是“不想不象,越想越象”。山川人物,风花雪月,无所不有。为什么这里的石崖会出现这么多的彩画呢?原来这是大自然综合动力的结果。这一带的石钟乳在它们自然生长的同时,由于光照的影响,一些微生物或者藻类,苔藓就附在石头上生长。这些生物具有趋向阳光的特性,就使得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溶液沿着石钟乳向光的侧面渗流沉积,加速结晶,于是这些结晶体就形成了颜色各异的崖壁彩绘。大自然的神奇在这里可见一斑了。

各位游客,漓江悬崖彩画的代表作,就是我们面前这画山,因为画山有九匹骏马的形状得名,人称九马画山。画山高416米,山体遍布色彩,有些是刚才介绍的,石钟乳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溶液作用而变色,而有些则是附在石上的低等生物死亡后钙化后引起的色变,于是色彩变得绚丽多彩。请各位仔细看这画山,能看得出几匹马?哦,这位朋友看出了九匹!要在古时,您可是当状元的人才啊!

看完漓江上最著名的画山,等会我们将会欣赏到漓江最美的一景——黄布倒影。

各位游客,前面就是黄布滩了,它叫黄布滩,是因为水底有一大块石块象铺就的黄布。在晴空水静时,倒影鲜明,在烟雨朦胧时,倒影又宛如淡雅的水墨画。今天,我们在艳阳高照晴方好的日子里,黄布倒影更显鲜明。这番景致,正应了清代袁枚的诗句:”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你们看,我们的游船不正是在倒影在水中的青山顶上行进吗?下面请各位看前方,看到那江岸边掩映在绿树从中的房舍了吗?那就是兴坪镇了。

各位游客,岸上的小镇就是兴坪镇。这座古镇是三国时古熙平县的县治,已有1740年的历史。这里是漓江风光荟萃之地,漓江美景“绿水,青山,翠竹,倒影”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难怪人称“果然佳境在兴坪”。兴坪不仅风光好,历史文化也有很多精彩之处。就拿我们眼前这龙门渔村来说吧,这叫赵氏渔村,已有400多年历史了,村中建筑古香古色。你别小看这小小的渔村,历史上出过4位县令,3位进士,在近代还出现过博士,县长,市长呢,还接待过不少重要的宾客。1921年孙中山先生赴桂林督师北伐,路经兴坪村,就到这渔村来视察过地形。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漓江游就到此结束了。游览完漓江,你一定会被它的神韵所感染,尤其是那山,那水,那树,那水中的倒影,那江畔的渔村。在此,我代表我们漓江的儿女,欢迎各位有机会再来,再见,朋友们!

我的漓江导游解说到此结束。

最新桂林米粉宣传策划书范文(精)六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这次游桂林的导游,感谢大家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我会尽自己的所有能力为你们讲解的。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这一带的山有个特点,就是在平坦的大地上和江边,一座座拔地而起,突兀森郁,各不相连。

我们在桂林市的中心,这边有一座危峰。它叫独秀峰,奇峰突起,犹如一支擎天大柱,被称为“南天一柱”

接下来,我带领大家乘着木舟去观赏桂林最美的一条江——漓江。大家能看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吗?对,漓江的水出奇的静,静得我们根本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有许多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动;漓江的水还特别的绿,绿的简直可以与无暇的翡翠相媲美。

大家请看,这个景点就是“象山水月”,它由象山和水月洞合成。这个象山又叫象鼻山,因为它酷似一只正在江边饮水的巨象。象鼻山那深入水中的长鼻,与其山体现成了圆圆的洞穴,名“水月洞”。洞面十分光滑。

这是骆驼山,关于它的美丽传说下次告诉您吧,

好,今天我带大家就游览到这,欢迎大家来桂林,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们小次再见。拜拜!

最新桂林米粉宣传策划书范文(精)七

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参加由天下行国际旅行社旅游体验吧组织的桂林阳朔3日汽车团。 首先由我介绍一下的车上最重要一位人员,就是我们的司机,师傅,我们这3天里在用车走行程的安全,都是由师傅照顾我们的安全,那么要用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接下来作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全名是,大家可以喊我x导。再接下来的3天里,就由我带领大家在桂林阳朔一起玩,一起疯,请大家记一下我的手机号码,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可能比警察叔叔赶来的速度还有快哦,我的手机号是。

现在我要和大家说下3个要求:

第一点:请大家在车上吃的水果皮和垃圾,放进我座位背后的塑料袋里面,因为3天里我们都在用这辆车,大家都是大学生了,也不想在车上闻到异味,所以请大家注意一下公共卫生。

第二点:希望大家在之后的行程中,遵守时间集合或上车,如果有什么急事,请提前打电话给我,没有电话通知的情况下,我只会等候15分钟哦,还有就是大家记得我们的车牌号码,什么颜色。如果在找我不到的情况下,就找我们的车。

第三点:就是我今天带领大家开开心心的到阳朔去玩,也希望开开心心的带领大家安安全全的回到学校,所以希望大家在行程中或自由活动的时间,多注意人生安全问题,也要多堤防小偷,如果有什么意外,要记得及时通知我哦。

接下来我简单说一下行程:

第一天:

江钻石水道。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以秀丽的山水著称于世,早已闻名中外。它发源于“华南第一峰”---兴安县的猫儿山,流过桂林、阳朔汇入西江。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称漓江。

到了漓江后,我们从磨盘山码头上船,船下是碧绿的漓江,向上望是高山,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美丽。江水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象一块碧玉,船在江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请大家往我左手看,这座巨大的山就象舞台上的帷幕,只要一掀开,漓江的风光就开始了;所以,这座山名“帷幕山”。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扬堤风光”,一片村庄,一片石子地,还有那长年碧绿的凤尾竹,一阵风拂过,有的凤尾竹似优雅的舞者,在江边手舞足蹈;有的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是漓江的重要风景。

船继续前行,出现在眼前的景象好似九匹马在山上奔跑,一匹匹体格健壮、肌肉丰满;有如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所以称为“九马画山”。曾经,有一位诗人用一首诗赞美过这奇妙景致“自古山如画,而今画如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过了一阵云雾,熟悉的一幕出现在了眼前,山上色彩斑斓的石纹,象一匹匹黄色的布倒映在水中,此处正好领略了“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原来,这就是有名的“黄布风光”,也是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

漓江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希望你有机会再来细细游赏! 下午16点左右我们驱车返回酒店,大家可以洗澡休息补充睡眠为晚上去西街的酒吧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