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舞蹈培训中心反馈意见范文 舞蹈老师反馈意见怎么写(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08:56:27 页码:8
舞蹈培训中心反馈意见范文 舞蹈老师反馈意见怎么写(4篇)
2023-01-16 08:56:27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舞蹈培训中心反馈意见范文(精)一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时间欣赏各类舞蹈的排练和队形等使自己在舞蹈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个学生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外加强基本功训练和舞蹈组合练习,使学生对舞蹈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力求让我的舞蹈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舞蹈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舞蹈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我利用课外活动编排舞蹈,让学生能够充分显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于学校布置下来的每一项任务和大型的演出活动,我都能以我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对于舞蹈的学习还不够深入,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对于舞蹈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舞蹈教学的特色点进行因材施教。

在这一年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不能为此骄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把舞蹈专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精选舞蹈培训中心反馈意见范文(精)二

幼儿园首届艺术节活动总结

20xx年6月18日上午,我园胜利召开了首届艺术节,在文教局领导的殷切关怀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圆满地落下了帷幕。本届艺术节以“幸福阳光,快乐童年”为主题,亮出了新时代幼儿教师的形象,展示了新时期幼儿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节活动主要是为幼儿搭建平台,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发展特长的机会。因此,我园在节目内容的选材和编排形式上本着让全体幼儿都参与表演的目的,以班级为单位尽量多安排一些适合全体幼儿的节目。如:古诗吟唱《游子吟》歌曲连唱《我的好妈妈、爱我你就抱抱我、虫儿飞》《弟子规》新诵等,孩子们小小年纪,虽然在排练时并不显得十分专心,但在舞台上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他们精彩的表演不仅博得观众们热烈的掌声,还让家长们切实感受到孩子在我园得到的锻炼和发展。

本届艺术节节目形式尊重幼儿年龄及发展特点,选材上要求以健康、快乐、向上为主,结合班级具有特长发展的幼儿确定主题进行编排,在节目验收时严格把关,筛掉不适宜的成人化节目,选中的节目也要经过反复修改、调整方可上台表演,最终确定为充满欢乐气氛的群舞《好运来》《哈利,哈利》,具有童真童趣的舞蹈《春天在哪里》,赞美伟大母爱的古诗吟唱和歌曲连唱,还有三句半、器乐独奏、手指谣、弟子规、独舞、故事、课本剧、亲子同台等,涉及舞蹈类、器乐

类、语言类、综合类共计18个节目,孩子们的表演紧紧抓住每个人的眼球,使得观众们坐无虚席,秩序井然。

艺术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日常活动中我们根据学期初制定的艺术节活动方案,有计划地开展了实物写生、手工制作,玩具拼摆、劳动实践、观察自然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创造美、感受美进而学会欣赏美,使幼儿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与感染。

在演出副场,我们通过展板和展台向来宾展示了孩子们的各种作品以及活动照片300余件,还向家长朋友们宣传了学前教育及育儿方法等知识,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节的活动内容。

(一)优点

1。本次活动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家长配合、幼儿参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本次表演活动,且舞台效果突出,与领导的正确分工和师幼的积极努力、共同配合是分不开的。

2。本次活动虽然以班级为单位分散准备和展示,但在排练过程中,老师们既表现出了各尽其职、各展所能,又体现了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团队精神,体现了教师们的职业素养和高度责任感。

3。活动过程分工明确,各环节紧密配合,使艺术节活动圆满地顺利完成,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不足

1。本次艺术节展演时间由于和参加的全市幼儿团体操时间比较接近,在前期排练时受到团体操训练的影响较大,至使艺术节展示活动

之前的许多艺术作品、艺术表演的精彩只能是相对的,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由于园内教师少,每位教师的精力有限,且缺乏音、美等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导致某些艺术作品和节目的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限,园内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待提高。

1。今后的艺术活动还要多增加一些节目形式,如:幼儿器乐演奏、独唱等。节目质量上还要有所提高。

2。尽管教师年龄偏大,专业性不强,但我们也要力争在师生同台方面下功夫,使师幼能够在歌唱、舞蹈、器乐、手工、绘画等方面在舞台上有所表现。

隆重喜庆的首届艺术节虽然结束了,但她的影响并未结束,孩子们在艺术节活动中所受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将在艺术的天空飞得更高;我们的思考并未结束,我们思考本届艺术节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相信我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必将迎来新的希望与辉煌。

精选舞蹈培训中心反馈意见范文(精)三

摘要:云舞隶属“字舞”范畴, 是古时百姓祈雨仪式中的舞蹈。安徽现存云舞保留下来较为完善的有郎溪县的“姚村云舞”、休宁县的“云舞”与潜山县的“十二月花神”.为了探寻云舞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脉络, 实地考察并采访了传承人, 现场记录表演仪式全过程, 并查阅当地现存史料, 比较三地的云舞表演形式, 归纳了云舞在当地山区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云舞; 类型; 舞蹈; 渊源;

安徽民间云舞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 舞蹈目的是祈求上苍降雨沐浴大地万物, 以实现庄稼茂盛、五谷丰登的愿景。安徽境内现存云舞一支分布于徽州地区 (现为黄山市) 休宁县海阳、万安、五城等村镇, 舞蹈名曰“云端舞”, 又称“扯云端”“舞云端”;另一支分布于郎溪县姚村乡, 舞蹈名曰“云舞”.二者同属舞蹈中的“字舞”范畴。

云舞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云舞的发祥地是典型的山区, 如姚村乡石佛山, 其巅有“石佛撑云”之美景, 一年四季云雾缭绕, 人居其间如入仙境。山里人长期体会着这种出门抬头见云彩的生活, 于是有人用竹片和硬纸扎成云朵状玩具供孩童玩耍。众孩童手执“云朵”, 追逐蹦跳, 嬉戏舞蹈, 便有了云舞的雏形。当地民间艺人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舞蹈。起初的云舞仅仅作为龙灯、马灯的伴舞, 后逐渐发展成能在广场和舞台上独立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

关于云舞的起源, 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年久旱不雨, 庄稼干枯似火烧, 人畜饮水困难, 大旱之灾让人们苦不堪言。一日, 石佛山上空挂满乌云, 人们喜出望外, 男女老少奔走相告, 汇集在一齐仰望天空。忽然人群中一长者站出道:“雷公将要大发慈悲赐雨, 凡人要有举措接应!”应对异相, 有人效仿“天狗食月”, 于是男人们手持盆钵不停敲打, 女人们则手持用竹片做成的云朵绕场欢跳, 随敲打盆钵的节奏边歌边舞。刹时, 一道闪电雷声轰鸣, 大雨果真落降人间。当年庄稼丰收, 饱受久旱之苦的人们振奋不已。从此, 百姓把龙从云中盘游以兆丰年吉祥, 采用跑云玩灯的形式意会之以示纪念。[1]

这一形式在当地有深广的民众基础。据记载, “祈求雷公场面, 进香求拜天神, 渴望风调雨顺, 人民扎龙为嬉, 以兆丰年”的民间舞龙活动在南宋时期就已流行。如姚村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是石佛山庙会节, 方圆百里数万百姓纷纷前往石佛山敬香拜佛, 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 古老的跑云灯形式得到变更, 此刻的云舞就是在跑云灯基础上不断提炼、反复加工升华而成的, 无论表演形式还是主题资料, 既有民间传统古典口味, 又有从不一样角度进行的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安徽云舞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带。虽然沿江有充足的水源, 但丘陵山区无法靠天然水源灌溉, 当地的农耕主要靠自然降雨解决。由此, 在长江沿岸的丘陵地带, 按地域与当地风俗划分, 由西向东依次是姚村云舞、休宁云舞、潜山云舞。

1. 姚村云舞

当地民间艺人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灵感, 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舞蹈, 后逐渐发展成能在广场和舞台上独立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据老艺人回忆, 独立出来的云舞仍沿袭原有跑灯的活动习惯, 由该乡群众自发组成的云灯会负责人召集, 筹措经费、排练指导。会首由云灯会推荐地方有才艺且德高望众的老艺人担任。除夕试灯焚香放鞭炮, 演练跑云阵式, 做好春节玩灯的准备。正月初五正式开灯, 会首率领出灯队伍首先前往石佛山大庙及山庙朝拜, 敬香祭祖, 求天神赐恩赐福;之后回到古戏楼进行一年的首场演出;随后便到周围各村庄送灯贴, 表示贺春, 通常称“送灯”.那里的百姓通常有接灯的习惯, 家家户户都事先准备好糕团、糖果, 齐放鞭炮迎接。跑云灯进入自家堂屋绕行一圈, 象征着“云灯进堂, 人丁兴旺”.

随着时代发展, 云舞歌舞的演出没有了昔日那种带着大地温度的“庄重”与“繁华”, 主要是参加各种表演和比赛, 失去了诸多前奏与后缀。云舞, 顾名思义, 以跑云为主, “云”的编排是重中之重。这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代艺人之手不断被改善, 但其基本形态数百年来一向坚持[2].

表演人数根据场地大小、实到跑云的多少确定。一般为二十一人, 其中跑云者十六人。两人各持一云片, 云片系马粪纸做架, 再彩绘云形。男女各半, 男的头扎白毛巾, 穿白布短褂, 白灯笼裤, 代表白云;女的穿彩绸褂裤, 腰围绣花兜兜, 代表彩色云朵。穿花跑四角或摆字亮相, 犹如天女散花, 舞姿造型优美。另五人为捧花主角, 一般由容貌姣好的少女组成。她们的衣着与跑云女相同, 道具则为花篮。篮内插满鲜花和五谷, 象征着吉祥美满、五谷丰登。尾声, 舞者用手中的“云朵”排成汉字造型。一声锣响, 在三秒钟之内排成一个字。舞步轻盈欢畅, 舞姿翩翩柔美, 往来穿梭, 忽如祥云轻移, 恰似福祉降临。

根据实际情景和主题不一样, 又可贯穿不一样资料于其中。如在云片背面写上不一样资料的文字, 由演员手持列出, 进一步突出演出宣传的主题或明确其纪念意义。云片大小规格不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表演队伍, 其云片尺寸变小, 龙灯、马灯、花篮皆相应缩小。整个舞蹈过程中, “云”的形态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暗合节奏的进程, 阴云、乌云、墨云、彤云、祥云、彩云等皆有展现。

云舞的热烈高潮之处, 穿插龙灯马灯表演, 有游龙穿云之势、深蛟潜海之威, 更有翻江倒海之猛烈和龙争虎斗之雄壮。全程演出舞中有歌, 以歌伴舞, 集歌、舞、吹打乐于一体。锣鼓在云舞过程中的使用, 使得演出场景更加浓重热闹, 烘托了气氛。演出过程中的锣鼓采用长套和快番两种节奏, 将龙灯、狮子、旱船、锣的各种打法相结合, 同时用戏剧中的锣鼓点, 联合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联曲锣鼓套路。演出时色彩浓郁的民间唢呐、清脆的笛声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挥, 时快时慢, 伴奏交替交换, 渲染舞蹈欢乐气氛。云舞表演场面宏阔热烈, 动静相衔, 完美融合。伴奏多为打击乐和唢呐曲牌两种, 热闹纷呈。当前, 云舞的舞蹈部分已基本定型, 适宜演出, 效果受到肯定。但唱词及唱和部分还处于脱节状态。当然, 此刻少了古代祈求降雨的场合, 那种祈求雷公赐雨的经道语 (上天神灵, 为我黎民, 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已几乎失传[3].

2. 休宁云舞

休宁县境内流行的云端舞都由民间的一种叫“灯棚”的戏班表演。每到一地, 白天舞狮舞叉, 舞水流星、火流星, 舞刀枪棍棒, 并表演其他歌舞、杂耍、武术;晚上则演一些徽昆小戏, 如:《大财神》《万花》《跳加官》等。为了吸引观众, 不论白天和晚上, 演出前都喜用云端舞造成欢快气氛, 以招揽观众。

云端舞在流传过程中构成两种表演形式:秀阳乡钗坑村用云片表演;五城区洪里乡唐川村及万安区潜阜乡里余村用云旗表演。一人执大旗翻筋斗领队, 8~12人执小旗变化各种队形图案。

云端舞队形变化复杂, 技巧较高, 要经过长时光训练方能胜任表演。表演者均为贫家男性少年, 拜民间的昆曲、徽剧老艺人为师, 在冬季农闲时排练。新春佳节、喜期吉日在本村演出, 或应邀到外村, 近则本乡, 远则百十里之外。邀请者管吃而无工钱, 仅有灯棚中出名的艺人才能得到少量报酬。灯棚是临时聚集的半职业性民间艺术团体, 洪里乡唐川村的胡永平 (1906年生) 曾带班至江西婺源、浙江开化等地演出, 受到群众称赞。云端舞带有很强的竞技性, 群众常以能否表演该舞及演技优劣作为衡量班社技艺高低的标准, 所以表演者总是想方设法年年创新。

据秀阳乡钗坑村舞狮班艺人金阿荣 (1916年生) 、巴富贵 (1921年生) 及唐川村老艺人胡永年 (1892年生) 介绍, 清同治年间, 徽班已趋向衰退。一些身怀绝技的徽戏艺人离散异乡, 走向农村教艺。较大的村庄青年人多, 财力雄厚, 就演出一些大戏;有的村庄人少力弱, 只能演一些小戏或折子戏。云端舞备受一些交通闭塞、文化落后、资金不足的乡村欢迎, 因而一时光在休宁流传开来。休宁境内能演此舞的班社最多时有20多个。但到民国三十年 (1941年) 时, 仅存少数戏班表演此舞。1952年, 钗坑班、唐川班及其他班恢复演出。1953年休宁县业余民间艺术会演时, 钗坑村戏班表演的云端舞获奖, 之后又参加过芜湖专区业余民间艺术会演, 之后再未演出。

云端舞的音乐结构为徽、昆腔曲牌体, 歌词浅显易懂, 感情流畅, 唱法工整对称, 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伴奏乐器以徽胡为主, 配以笛子和琐呐 (当地称“大清”) .打击乐器音色较低沉、浑厚, 有时光杂使用京锣, 产生出欢快、喧闹的交响特色, 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3. 潜山“十二月花神”

“十二月花神”流传在潜山县黄泥镇一带, 是当地民间灯会、庙会中的主要表演节目之一。十二名少女扮成代表十二月花卉的花神, 左右手各持云片一枚, 翩翩起舞。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霖雨苍生”, 老百姓的生活完美, 如花儿绽放般美丽。

表演时, “观音”手持云帚 (又称拂尘) 盘坐在莲台上。左侧站立一名童子 (文童) , 左手捧盛清水的净瓶, 右手拿杨柳枝叶, 用柳叶蘸清水挥洒, 表示“霖雨苍生”, 滋润百花。另一名童子 (武童) 在莲台前翻筋斗, 然后回头向观音一拜, 谓“童子拜观音”.十二名少女扮成代表十二月花卉的花神, 在莲台前翩翩起舞, 表现受到观音挥洒的甘露滋润, 应时开放。十二月花神多随灯会或庙会舞队在行进中表演。到了商店或居民门前, 如果主家放鞭炮迎接, 便开始表演 (即演唱一段或两段歌词) , 唱完又向前行。莲台是一个长方形木架, 四脚处都安装滚轮, 木架上头是用钢筋、白布做成的一朵如澡盆大的白莲花。木架左右两边各有一人, 一手拿竹竿, 一手扶木架。表演时, 莲台停住不动, 站在莲台左右的人挥动竹竿维持演出秩序, 防止观众拥挤, 表演完毕用于推动木架向前徐行, 接上前面的游舞行列[4].

音乐《抱妆台》原是用笛子和洞箫演奏的一首古曲。据民间传说, 《抱妆台》曲谱来源于上古殷商时代。商纣王轻信妲己谗言, 铸造炮烙, 残害忠良。周武王伐纣灭商, 除暴安良, 黎民百姓演奏《抱妆台》, 揭露商纣暴政, 载歌载舞共庆升平。

据潜山县清朝廪生张伯祥考证, 早在明朝天启年间 (1573-1620) 就有“十二月花神”这舞蹈, 这一说法从旧道具 莲台木架上所刻“天启四年六月置”字样得到了证实。到乾隆年间, “十二月花神”以完美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潜山县黄泥镇一带流传更广。至清咸丰、同治年间, 由于连年兵乱, “十二月花神”几乎失传。1916年农历十月间, 黄泥镇举行每年一次的大王庙会。庙会前夕, 人们从镇上项义源老店后楼上发现了一批陈旧破烂的道具和服装, 其中有彩色衣裙十二套、白色衣裙一套、童子服装两套和莲台木架一座。经两位老秀才郝万馨、熊楚才 (当时郝己八十多岁, 熊已年逾古稀) 的鉴别, 才明白这些东西是表演“十二月花神”的服装和道具。青年们在这年的庙会中穿上这些服装, 由会吹奏《抱妆台》的老艺人程树台 (当时已年过花甲) 指导并亲自吹笛伴奏, 此节目才得以恢复。

随着时代的变迁, 如今的云舞再也不是起初的简单嬉戏、追逐蹦跳, 而是具有鲜明的创作思路。百姓把手持云片祈求雷公赐雨的经道语看成吉祥的预兆、求雨降临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历史上, 百姓以各种方式求天神赐雨的民间活动是较为普遍的, 但用舞蹈的艺术表演却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说它在民间传统艺术活动中更具特殊性, 其丰富的蕴含让人们回味无穷。

云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奇葩是由南宋时期的舞龙活动而演变而来的, 它形象地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理念, 表达人民群众渴望安居乐业的完美愿望。舞姿唱词中带有浓厚的宗教敬神色彩, 是体现汉民族古代民间信仰的一种代表性仪式。

云舞是安徽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保护、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是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 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云舞不仅仅是祈求降雨的仪式, 经过演化还构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健身舞蹈。每逢节假日, 乡亲们聚在一齐演跳云舞, 凝心聚力, 共同畅想完美生活,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庆华.太平天国战后皖南地区的移民活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 (2) :90-97.

[2]桑盛庭.郎溪民间神舞“跳五猖”[j].东南文化, 1991 (2) :315-317.

[3]肖辉, 谢政伟.皖南民俗文化资源略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 (4) :99-103.

[4]丁永祥.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关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124-131.

精选舞蹈培训中心反馈意见范文(精)四

在《千禧龙娃》欢快喜悦的尾声与观众的掌声中,四位主持人流光溢彩,精神饱满,自两侧上)

女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一:女士们,先生们,

女二:连云港和无锡的父老乡亲们,

男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新世纪好!

男一:新的世纪,新的千年,万顷太湖与浩瀚黄海,共同托起了一轮新的太阳!

女一:新的太阳,新的希望,从苏北重镇到江南名城,都披上了xx—xx年的霞光。

男二:百年回首,海州湾、鼋头渚万浪卷雪,为连云港与无锡人民奋斗的辉煌历程激—情澎湃;

女二:世纪之交,惠山、花果山群峰竞秀,为南北两市携手迈进新纪元豪情满怀。

男一:在这千年等一回的珍贵时刻,

女一:在这普天同庆的美好时光,

男二:太湖春潮滚滚,黄海明珠璀璨,

女二: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局和无锡广播电视集团,联袂献上了这台大型文艺晚会――

合:《湖海情》!

女一:我叫___,他叫___,

男一:我们一同来自太湖之滨的无锡电视台。

女二:我叫___,他叫___,

男二:我们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电视台的主持人。今天这台晚会,就由我们四人联手,共同来为大家主持。

女一:湖海有情,情深意长。请看无锡市歌舞团献给晚会的舞蹈――《湖海情》。

女二:刚才的舞蹈,不仅表现了两地不同的民俗风情,而且表达了两市人民的深厚情谊。

男一:是埃因为在江苏省的经济布局中,两市的位置十分重要和特殊:无锡历来是富庶的江南鱼米乡,连云港呢,是徐连经济带的龙头。两市南北呼应,经济挂钩,干部交流,结下了不解情缘。

女二:在跨世纪的发展战略中,可以说两市人民肩负的是同样的使命,唱的是同一首歌。

男二:请看连云港市歌舞团的女声独唱――《同一首歌》。

女一:连云港的歌曲唱出了我们这台晚会的主题: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男二:哎,无锡市为今天的晚会准备了什么拿手好戏?

女一:有最能体现我们江南风情的舞蹈――《桃红柳绿》。

女二:无锡广电集团带来的节目,真是太精彩了,让人陶醉,使人留恋。

男一:这是吴越文化的魅力。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常常在小桥流水、细雨微风之间,写尽人间春光。

女二:连云港在先秦时应当属于齐鲁,今天的晚会也为大家准备了体现这种北方文化特征的舞蹈。

男一:请看连云港歌舞团大型舞蹈诗《云港云》节选——《岩石魂魄》。

女一:这个舞蹈果然大气和阳刚,和无锡《桃红柳绿》的阴柔之美,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

男二:一阴一阳谓之道,两者缺一不可。哎,你知道《岩石魂魄》里面,那些先民在岩石上刻什么吗?

女一:知道。舞蹈表现的是七千年前,先民在一个后来叫将军崖的地方,刻下的记录日月星辰和植物的岩画,由于不好破解,还被学术界称作“东方第一天书”呢。

男二:看来你对连云港的历史还真有研究。两地的生活习惯呢?你能说说它们的不同吗?

女一:我说不如你看。请看李君良等表演的小品《吃螃蟹》。

男一:连云港和无锡,不仅都有将近七千年的历史,而且都是靠水而居。

女二:是的。虽说在衣食住行的习惯上有差异,却都离不开湖海,离不开网船。

男一:请看由无锡市歌舞团和连云港市歌舞团共同演出的组舞:《网船之恋》、《拾海鲜》、《鸬鹚号子》和《渔民号子》。

女二:你能分辨出,哪是无锡的作品,哪是连云港的节目吗?

男二:一九九九年正在离开我们,渐走渐远。二十世纪,即将成为过去。

女一:新千年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要走进新的纪元。

女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一:女士们,先生们,

女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男二:大型文艺晚会《湖海情》,就要结束了。

女一:在新的千年里,祝愿无锡和连云港两市,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男一:在新的世纪里,祝愿两市的父老乡亲,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合:再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