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人社局工伤信息稿范文(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5:43:37 页码:8
最新人社局工伤信息稿范文(大全19篇)
2023-11-20 05:43:37    小编:ZTFB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写总结时,要注意客观公正、严谨认真,避免主观个人情感的干扰。总结范文的案例和分析,或许能够给我们启发和启示。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一

(五)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推进发展动力。

始终把政治。

建设。

摆在首位,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

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总结好党史学习教育,

促进学思用贯通、知。

行信。

统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展,严格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

落实。

“一岗双责”,进一步扩大政治谈话范围,做到能谈即谈,谈多、谈细、谈深,以作风建设专项整治、作风建设大整顿为抓手,切实。

转作风、树新风。

严守中央。

“八项规定”,持续纠治“四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简”“减”同志关系、“严”“严”组织关系,在全局上下形成讲政治比素质,讲文明比形象,讲团结比贡献的良好氛围,以清正廉洁、公正执法、文明服务的良好形象展示人社干部职工队伍的良好形象。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二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改革、统筹城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城乡居民的重要载体,为尽早实现不进人社门能办人社事目标,我局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强化和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络平台建设,积极优化网络信息系统服务。现将近期我县信息化人社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强化组织,充实力量。

2017年我县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社会保险多险合一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和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组,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工作职能和任务,在人员配置上局机关信息中心现有人员从原来的1名兼职职人员增加到现在的3名专职人员,各下属局均设立了信息化相关股室,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为全面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推进了“五险合一”系统上线前的准备工作和阳光政务系统的上线前期工作。

2、深化应用,发挥功能为推进信息化人社工作,我县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推广应用信息化业务系统,推动信息业务平台及时上线应用,江西省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江西省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异地居住人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信息系统、江西省就业信息系统、江西省创业担保贷款系统、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系统、江西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及赣州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等主要业务系统运行稳定,医疗保险系统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已实行银行代扣代缴功能,且医疗保险系统已开放网上申报功能。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以劳动关系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网上办公办案,农民工工资实名制系统有序推进,目前正在推广使用。

3、畅通网络,夯实基础。

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网络畅通,2017年我县在市局的指导下,对金保专网进行了优化和划分,有效的确保了网络的畅通。近期完成了县民政局、扶贫办、医保局并网工作,金保网络延伸至镇村一级,全县xx个乡镇医保所,xx家村卫生室均已接通金保专网,为下一步信息化应用推广夯实了基础。全县xx家定点医院xx家定点零售药店,已全部接入医保系统并实现医保刷卡即时结算,县人民医院现已接通跨省异地就医网络及设备,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有序推进。

4、结合实际,构建平台为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我县根据实际开通微信公众号服务,提供了开放式的查询服务和政策宣传功能,同时农保局开发了城乡居保业务查询系统,为参保人查询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医保局建设了医疗保险远程监控系统辐射城区所有定点机构,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控,有效减少违规行为,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业务的规范办理。

(二)社会保障卡的制作发放及使用情况。

1、我县江西省社会保障卡信息管理系统和江西省社会保障卡综合管理平台运用基本正常,已部署小型制卡机设备,能正常提供零星制卡及补换卡服务,制卡业务基本熟悉。

2、截止目前我县批量制作社会保障卡xx张,发放社会保障卡xx张,发放率xx%。社会保障卡补换卡发放至参保人手中xx张,未发放至参保人手中的补换卡xx张,发放率xx%。

(三)存在的问题。

1、业务系统多,数据共享不理想。

当前,信息化人社建设步伐快,人社业务系统建设多,但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集中不够,数据共享不理想。如各个系统都需要录入企业信息等关健信息,但各个系统之间并没有实现数据共享,也没有建立数据联接,业务工作存在较多的重复性。

2、社会保障卡制换卡工作不顺畅。

根据安排,现县区均已部署小型制卡机,按要求提供即时补换卡制卡和零星制卡业务,但由于社会保障卡信息管理系统和社会保障卡综合管理平台需要连接公安和银行网络接口,网络出现故障较频繁,同时制卡机属高精密仪器,也经常出现故障,而设备供应商在本地没有服务网点,工作中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给制卡工作带来不便。

3、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卡服务银行过多,服务不理想。

(四)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1、加强大数据集中,逐步实现人社系统数据之间的有效共享。

2、加快推进我市五险合一系统上线工作,逐步实现网上业务经办。

3、建议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卡根据县区实际情况将服务银行选择性集中在一至两家银行,以便于城镇职工社保卡有序发放及管理。

4、建议社会保障卡补制换卡期限适当延长,并且要求系统开发商及设备供应商在市级设立服务网点,及时提供售后服务及有效反馈。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三

虽然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是一些地区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仍在搞形象工程。部分地区甚至将水利信息化工作简单地理解成添置一个电脑办公室,构建信息网络的工作模式,这和水利信息化强调的原则存在巨大的差距,产生这一情况的最基本原因就是相关从业人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足。

1.2构建信息基础数据库。

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水利信息基础数据库主要工作就是构建信息化档案。因为大部分地区都轻视数据资料收集以及数据资料整理工作,导致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差,很多资料都没有实现数字化,依然停留在纸上、照片上,与信息化要求差距较大。而且这种传统媒介的信息保存方式使得数据库信息储存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采用人工录入等方式将资料传输到数据库当中,工作量较大。

1.3人才结构不合理。

计算机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相比,属于后起的技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懂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少,而计算机技术掌握比较全面的it人才又不愿意到水利建设部门来工作,导致人才断档。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四

信息化就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达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过程。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大部分的企业正面临着史前最严峻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注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新的机会。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企业的应用与需求为着手点,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生产管理理念,达到优化企业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目的。以服务客户、提高效率、拓展市场以及降低成本为理念和原则的信息技术必然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信息的管理必然也会成为推动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五

根据《关于开展全省信息化人社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县人社局就近年来信息化人社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是各类信息系统覆盖主要业务。近年来,县人社局紧跟省、市、县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各类系统的推广使用,逐步将各项业务纳入了信息化轨道。目前,我们在使用的业务系统主要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系统、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医保经办管理服务系统(包括医保个人帐户管理子系统、基金征缴子系统、医保费用结算子系统)、省就业信息系统、劳动关系管理系统、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平台、省职称管理系统、人事工资数据库管理系统、省上信访平台、省综治平台、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等,这些系统基本涵盖了人社部门的主要业务。通过各类系统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信息的存储、查询,有效减少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纰漏。

二是社会保险代缴代扣高效便民。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与银行的合作,通过参保缴费系统与银行的对接,全面推行社会保险代缴代扣,极大的便利了各类参保对象。其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于年初在乌江镇开展保费代扣代缴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农商银行代扣代缴保费,取得显著成效。年开始在全县十八个乡镇全面开展实施代扣代缴,当年度保费代扣代缴率达,极大地减轻了县、乡镇业务经办人员、村协管员的工作强度,群众缴费更加便捷、安全。目前,群众无论是首次参保还是续保,均可持存折或社保卡在当地农商银行点缴费,无需柜台办理。职工养老保险目前除部分企业外,基本以银行代缴代扣为主。医疗保险自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以后,通过医保信息系统和农业银行对接,城镇居民可持医保卡到农行自行续保缴费,极大的方便了参保居民。

三是硬件设施更新紧跟工作需求。硬件设施的及时更新是信息化人社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根据工作需求,多次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老、旧、性能差的设备进行了淘汰更新,为了部分系统的数据安全,我们还单独采购了电脑,对系统的使用进行物理隔离。年,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大楼建成后,我们建立了专门的络设备机房、安装了大型的电子显示屏、对人社系统的视频会议设备进行了更新,此外,今年,我们又投入资金约16万元分两批为机关及每个乡镇人社所购买新电脑和打印机,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自今年3月份省、市启动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以来,县紧跟省、市决策部署,安排两名工作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并对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基本资料、数据进行了全面整理,目前已基本完成,待系统上线后我们将加快推进使用,让全县实现不进人社门,能办人社事的目标。

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专业人才。目前由于缺乏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设备和各类系统的日常性维护比较困难,设备及系统出现问题难以即时进行修理,容易耽误办事群众的时间,遭到办事群众的投诉,对人社部门的形象造成一定影响。

二是经费保障不足。信息化建设资金不够,导致硬件设施更新换代慢,设备性能有时跟不上工作需求。

三是部分内系统不稳定。省就业信息系统时常出现系统不稳定甚至多天无法登陆的情况,给工作人员高效服务办事群众增加了一定的阻力。

四是部分系统模式设置与现实工作存在脱节。以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为例,国家现有户籍政策中户籍性质均为“居民家庭户”,依照人社部门办证及享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相关文件需鉴别其户籍性质是“农业”或“非农”,同时省就业信息系统里目前户籍性质栏仍设置为选择“农业”或“非农”。

五是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尚未整合。农村居民参保还是以人工收缴费为主,不仅参保不便,参保基金还存在一定风险。

三、社会保障卡制作、发放和使用情况。

截止到目前,县社保卡制卡总计392张(含城镇卡64845张),其中城镇社会保障卡已发放187张,功能还未启用,其余的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卡,目前已全部发放完毕,功能已启用,可用来进行保费征缴、发放养老待遇。在社会保障卡制作方面,年5月,市人社局信息中心组织了社会保障卡小型制卡机业务培训,并下发了小型制卡机,现已可进行县级制卡(因未领取预制卡,暂未制卡)。

在社会保障卡的制作、发放、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社会保障卡制卡周期过长。参保人员自登记录入居保信息系统后,一般需半年以上才可能领取到社保卡。二是社会保障卡后续管理不完善。工作中多次出现社会保障卡可在我服务窗口读卡器中读取,在银行窗口无法读取或者金融功能无法使用的情况,但银行工作人员常将此类问题归于我方原因,认为应由人社部门处理,实际上与金融功能相关的问题我人社部门无此权限处理,因此,社会保障卡与金融功能有关的问题处理程序还需明确。三是社会保障卡补卡费用贵。四是城镇卡目前还处于无用状态。

四、基层和服务对象信息化基本需求。

一是尽快完善异地就医管理。目前医疗保险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就医即时结报,省内异地就医联结报只在市和市开通了,省内、省外异地就医管理还不完善。

二是尽快整合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实现农村居民参保可在银行自助缴费。

三是加快推进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和医院管理系统及互联的对接。使医疗保险卡能够实现上预约挂号、看门诊、查看住院信息。

五、推进信息化人社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经费预算。保障设备的正常更新、系统维护。

二是建议招聘专业人才。增设信息中心,规范编制、经费、工作职责等,招聘计算机方面专业人才对人社系统的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日常性管理及维护,平时省市多加强检查指导,不要让信息中心成为虚设机构。

三是建议加强信息化建设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培训,增强信息化建设具体负责人员的业务能力,大力普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知识,防止各类系统使用不当造成数据外泄。

四是各系统之间要相互兼容。目前人社部门各类系统有十几个,系统不兼容会影响工作的开展。

【信息化人社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相关:

1.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2.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4.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5.关于生态市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6.综治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7.街道政协建设情况汇报。

8.关于处级干部学习情况的工作汇报。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规模不断建设扩大,高校后勤管理也在不断地革新管理技术,因此,怎样将高校各方面后勤管理事物建立得规范化、模块化、标准化,怎样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是我们当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一系列经济效益的问题,使后勤能够保障并满足于现今高校高等教育的高水平要求,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得更加完善,从而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标准,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进行全面的创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技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步伐,使后勤管理可持续建设,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现阶段状况。

(一)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陈旧。现今所使用的后勤管理模式没有创新,只是一味地照搬老管理方式,比较陈旧,缺乏新的管理技术,很多情况下都根据管理的需要来临时调动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这样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缺少整体上的把控,范围的使用也会受到限制,加大了劳动量,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而且可靠性、准确性等等都不高,不能够适应当今高水平管理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学校庞大数量的学生信息量已经无法满足于陈旧的管理模式,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二)高校后勤管理设备不健全。传统的管理设备已经不满足于现代化管理要求的需要,跟不上现今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学校对于这方面的重视度不够高,设备的不完善使得不能够深层次地研究网络信息化,软件使用随意;此外,在众多的后勤管理方式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统计的方式,成本和效率低下,达不到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三)高校后勤管理当中资金与技术的不足。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社会研究方面与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与高校的发展相比较,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限制,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很落后。在一项调查研究当中发现,29所高校当中只有1所学校的后勤管理应用了信息化建设技术,只有4所高校配备了专业的后勤管理技术人员,大部分的高校建设资金与技术的投入都不满足当前后勤管理建设的需要。

(一)更新高校后勤管理观念。要改变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先从最基本的改变观念开始,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要充分地认识到并重视起来,由此才能够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的投入量,使高校后勤管理得到保障。因此,要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加强和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努力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

(二)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设备。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在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加强对于硬件设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投入,形成合理的、有效的、成熟的管理方式,保证高校后勤管理的平稳运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目前对于高校物资紧张这一类问题,除了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量,还可以向社会进行筹集资金等方式来争取物资,加快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早日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变得科学化,促使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步入正轨,通过硬件系统设备的建设来打下信息建设的良好基础,有利后勤管理网络平台的建立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若想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具备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团队人员,只有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设备的应用能力进行提高,才能使后勤管理进入信息化操作管理。因此,可以适当组织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定期的学习与培训,引进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先进管理观念的人才,建立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后勤管理体制,保证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当中,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实现高校信息化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高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迫在眉睫。虽然对于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的传统方式方法众多,但传统的方式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资金与人力,且管理的范围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的复杂状况,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节奏。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后勤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子祥.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学园,(30).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七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得到应用,意在提高高校运行管理效率,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实现高效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对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极大的进步,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我国得到普及,并且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有效消除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学宗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模式,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高效运行效率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们工作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地位得到凸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织方式,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生源扩招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生源的增加,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满足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完善、科学的信息化平台,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有序化。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提高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减少教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技术能够对高校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它们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八

根据新绛县扶贫工作安排,该县人社局抽调101名工作人员,成立6个工作组,与古交镇下传庄、北刘村、前刘村、周流村、丁村、新堡村的101户贫困家庭对接,围绕^v^五个一^v^帮扶措施,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帮扶一个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对困难家庭的在校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通过个人资助和帮助申请助学贷款的形式,帮助完成学业,减轻家庭负担。

二是帮扶困难家庭享受一份低保。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积极协助申请,纳入低保保障范畴。

三是帮扶困难人员参加一份养老保险。对经济困难未参加养老保险人员,资助一份养老保险,确保老有所养。

四是帮扶参加一次职业培训。围绕困难家庭劳动力就业需求,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致富本领。

五是帮扶协调一部分创业资金。对有创业意向的困难家庭,通过农业贷款和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形式,协调资金支持,帮扶创业致富。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九

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职业能力建设科以“一创双优”教育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围绕主线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大人才、大民生、大就业、大保障、大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就业为本、人才优先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实施全面技能振兴工程和人力资源优势培育为重点健全培训体系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圆满完成了20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年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全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6700人,完成3000人省定目标的223%。

(二)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完成技能培训57000余人,完成35000人目标任务的163%。

(三)职业技能鉴定。全年完成技能鉴定21600余人,完成0人目标任务的108%。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科室工作的重点,也是其中一项创新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全体上下齐心协力,勤奋工作,走基层、进企业,强化宣传,广泛发动,共培养高技能人才达6700多人,完成省定3000人目标的223%,取得了显着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了李明安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高建军仪表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肖彬化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动了一大批企业技能人才创新成长,脱颖而出,树立了典型,有效地促进了技师带动示范作用的发挥,营造了企业发展环境,加快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二是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强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了市技工学校、市第六技工学校与产业集聚区合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培训职工3000多人,有力支持了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三是以中原大化公司为试点单位,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仅这一家企业,全年共完成中级工、高级工鉴定800人,技师考评150人,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面铺开。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7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河南省20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24号)精神,年初,我市制定了《濮阳市20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创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六种职业技能培训,强力推进我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一年来,在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中,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促就业、保民生这一根本,以技能振兴工程为抓手,突出培训重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了“条块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以行业协会为“条”,充分发挥和利用行业、协会的组织力量,重点在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建筑等行业,积极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重点企业为“块”,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并积极组织各技工学校、民办培训机构,开展校企合作,重点开展了以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岗前培训、在岗职工培训以及转岗、失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共完成在岗培训1.5万人。

(三)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成效显着。根据省厅《关于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按照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积极指导企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采取贴近生产需要、贴近岗位要求、贴近职工素质提高的考核方式,对职工技能水平进行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今年,我们确立了中原大化公司为评价试点单位,在企业职工中开展了初、中、高级以及技师的评价工作。一年来,中原大化公司利用所属培训机构,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600余人,研究生培训80人,完成初级工鉴定200人,中级工鉴定550多人,高级工鉴定280多人,技师考评150人。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中坚力量,在企业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技能攻关、传承技艺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为他们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有利于他们成长,使之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就业准入制度得到加强。今年5、6份,我局以职业能力建设科牵头,劳动保障监察、就业办、市技工学校、餐饮协会配合,组成了专门的就业准入职业(工种)服务工作小组,为市直各大宾馆饭店、美容美发店、保健按摩店、汽车修理厂等提供就业准入上门服务活动。服务内容主要是为中式烹调、保健按摩、美容、美发、汽车修理等5个职业(工种)提供就业准入上岗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等,达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此项活动,共走访服务企业60余家,登记培训达3000余人,开展技能鉴定人。

这次上门服务活动,是我局持续开展“一创双优”和“三比两争”大竞赛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具体体现。这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就业准入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五)国家统一鉴定考试进展顺利。5月21、22日和月19日、20日,分别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二次全国统一鉴定考试,参加考试的共有950多人,涉及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秘书、理财规划师等七个职业(工种)。省厅选派了督导员参与统一鉴定考核。这项考核工作组织严密,进展顺利,得到了省厅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表扬。

(六)技能鉴定机构评估取得成效。根据省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人社厅函〔20〕33号文件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的通知》(豫人社职业〔20〕19号)精神,我市对家鉴定机构认真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勘查、专家评议等评估环节,有8家技能鉴定机构被评为合格,1家被评为优秀,3家被取缔。市技工学校鉴定所被推荐为全省示范性鉴定机构。通过开展技能鉴定机构评估,规范了鉴定机构的鉴定行为,促进了鉴定机构的内部管理,强化了鉴定质量的提高。

(七)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今年6月份,我们根据省厅的安排部署,组织安排了全市各技工学校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活动,并及时向省厅进行了推荐。9月份教师节期间,有1个先进集体、3名优秀教师、2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得到了省厅表彰。同时,我们还组织各技工学校开展焊工专业优质课评选、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育教学改革探讨等活动,积极加快我市各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7、8月份,利用暑假,我们组织各技工学校教师10余人,分别参加了省厅举办的“一体化”教学研讨会和优质课研习会,让教师们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获得新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八)自身服务能力得到强化。一是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贡献力量,我们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了强化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落实在职职工培训补贴、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10条工作措施,积极支持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二是为了支持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我们积极促进各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培训服务,做到了把培训和就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并按岗位技能要求设置专业培训课程,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三是我们以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建立健全了职业能力建设科工作制度,各项重点工作实行了台账管理,强化了时间节点,规范了办理流程,提高了办事效能,切实提升了我们自身为企业、为职工服务的能力。

三、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技工学校和民办培训学校招生工作难度加大。今年,全市各技工学校秋季共招生427人,其中,市技校220人,第二技校187人,第六技校20人。连续两年技工学校招生形势严峻,招生数量锐减,严重影响了技工教育的发展。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招生更加困难,很多学校举步维艰。

二是我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仍难以惠及各技工学校。我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已经实施三年,但是,各所技工学校至今仍没有得到项目支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这项工作由市教育局主导,我局和发改委、财政局共同参与,教育部门所辖职业学校近水楼台的优势。二是我市各个技工学校在全市评比中不占优势,个别条件达不到要求。市技工学校是全市最好的一所技工院校,由于占地面积、学校规模、在校人数等条件欠缺,至今仍得不到项目和资金支持。

四、20年工作计划。

20年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就业为本、人才优先,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人力资源优势培育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积极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动我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作目标:完成技工学校招生1000人;职业技能培训40000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0人。

(一)以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认真总结中原大化公司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法和内容,健全工作程序,规范工作流程,营造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20年要在全市重点企业广泛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企业职工岗位培训。20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协调督导机制,加强技能振兴工程的检查。二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技工教育基本建设。三是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为产业集聚区开展好职业技能培训。四是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职业培训政策,宣传技能成才和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宣传优秀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方面的特色做法和显着成效,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监管。坚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大力支持和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规范办学,强化培训质量,做到诚信发展,进一步提升培训服务的能力,为我市经济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持。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十

近些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结合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难看出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对信息化认识不够、软件开发模式与工程管理实际结合不足、信息技术应用落后等诸多问题,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完善。

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与否往往取决于管理者的.态度,一些管理者执着于“老套路”,认识不到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对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态度不够坚定。另外,也有一些管理者对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信息化就是在各部门的办公室配上计算机,联上局域网,装上几套工具,实现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殊不知,那样只是搭建了信息化的一个架子而已,没有实际内容,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是要整合全部资源,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操作平台,使得各部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2.2工程管理信息化还存在很多误区。

在工程管理信息化中,不少企业将信息化与计算机、局域网等同起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方之间的信息交换仍然采用纸介质方式,并没有因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在信息化管理中,其根本前提是数字化,将各项信息资源存储于电子介质中,且信息交换应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但从我国现阶段的信息化管理来看,信息技术仅被视为工程管理的工具,并没有引起工程管理模式的变革。

2.3工程管理信息化开发软件与工程管理实际结合不足。

当前大多数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由软件公司开发,这些软件公司没有工程管理的经验,软件开发人员对工程管理的要素、流程等不了解,没有深入的了解工程管理的相关内容,没有考虑到工程管理人员计算机相关技能的缺陷,导致开发出来的信息软件没有整体性,软件可操作性或易用性差。软件功能强大但是操作复杂,而操作者文化技能有限,无法理解和利用相关功能,操作人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进行相应操作,但培训会增加工程管理的成本,所以,一些企业放弃使用信息开发软件。

2.4信息技术应用落后。

工程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项目决策阶段的开发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和使用阶段设施的管理,然而信息技术在我国工程管理中主要应用于施工的前期,而很少应用于施工过程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项目施工过程的管理仍然以人为操作为主,缺乏科学性。除此之外,一些企业未能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计算机只是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打字等,没有借助网络建立起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

3.1明确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在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应明确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在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中深入推进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工程项目周期为对象,将无纸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信息交流中,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方的信息交流应以电子介质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接收和提交,将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便于信息利用和共享。工程管理信息化最重要的目标是在信息共享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2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内容。

项目管理是企业工程管理的中心内容。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和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计划统计、材料管理、机械管理、劳资管理、合同预算、成本分析、施工管理、安全管理、流程管理、质量管理、系统维护等内容。还应该为工程项目管理各部门提供一个统一的工作软件,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信息控制的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项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工程项目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

3.3加快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

行业特别是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房屋工程、市政工程容易受到地质情况、天气变化、噪音、施工时间限制环保等要求的限制,这些会对资金预算工程进度产生影响。由于国外软件的适应性较差,很难满足参数变化,对工程施工建设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加快国产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在信息系统方面,根据我国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参数,允许用户对参数进行重新配置,这样就能保证参数的准确性,降低工程企业的数据分析的成本,同时,还应该密切关注工程进度开发成本,将已完工的工程量进行成本核算,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进行比较,加强成本控制,以提高工程效益。

3.4从企业经营情况出发,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

在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合理规划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各项管理制度,切不可贪大求全,盲目照搬。从我国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司局域网,初步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但很多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还存在着很大局限,信息系统的集成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继续完善和推进信息化成果,推进企业专业系统流程再造和优化。同时,还应该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开展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能够充分利用政府、社会的各项公共资源,参与现代金融支付系统、网络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电子认证体系、信用系统,推动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5政府应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信息化战略。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供应链和供应链的竞争。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家企业和一个行业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参与。因此,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在政府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下,将企业各项资源整合起来,实行统一化管理,才能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4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和安全水平,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降低了工程施工的工作强度和生产成本,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从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信息共享情况较差,影响了我国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国行业的发展,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政府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下,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加快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不断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永刚.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研究及应用[d].湖南大学,.

[2]刘亮,陈国鹏.对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的探讨[j].科技广场,2010(11).

[3]王研,孙倩颖.浅谈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十一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对大数据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概述,从促进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给企业创造理想的效益三个方面入手,对大数据环境下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进行解析,并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结合问题制定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从财务信息化自身角度来说,其主要是在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下,利用财务软件实现财务数据的传递和共享,以此保证财务决策合理性和规范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不高,无法迎合企业财务管理需求。因此,这就需要企业结合当前背景环境,把大数据理念和技术运用其中,通过优化财务信息化建设方式和体系,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利用财务信息化,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大数据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大数据也就是在互联网以及虚拟化等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产物,主要指包含的海量的信息数据,其自身规模相对庞大,可以引导企业在规定时期内,实现各项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应用。企业核心目标并非是掌握海量数据,而是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大数据环境下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一)促进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大数据也就是将海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要想得到稳定发展,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必将会形成诸多数据,要求企业结合数据加以科学处理和应用,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其中,能够引导企业对各项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和评估,以此让企业信息体系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

(二)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为了营造理想的信息化环境,就要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统一宣传,并且进行各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通过对数据的应用,能够给企业决策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此外,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和客户的交流水平,不但能够促进企业形象的建立,同时还能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三)给企业创造理想的效益。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通过把大数据理念应用到企业内部中,不但能够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能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给企业运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在当前社会的稳定发展下,通过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提升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企业资金的周转,在某种程度上,给企业创造理想的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在某种情况上能够防止财务账目的失误,保证财务决策的真实性和精准性。

(一)思想意识方面。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安于现在发展现状,缺少创新意识,企业领导层级工作人员一味的注重短期发展,没有从长期发展角度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评估,缺少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发展理念,财务信息化建设注重力度不高,思想意识过于滞后,普遍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只要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能够促进财务信息化管理,正是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注重力度不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内容认识不全面,其中包含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以及资本管理等。

(二)软件应用方面。大多数在选择软件设施的过程中,通常以行业通用软件为主,并将财务工作中诸多业务进行处理,其中包含了报表核算、成本核算等。但是,企业因为受到自身发展特性和管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通用软件将无法更好的迎合企业自身要求,业务特性也会随着项目的改变而出现改变,所以财务软件选择不合理,将会给业务处理效果带来直接影响,使得财务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三)专业人才方面。所谓的财务信息化系统也就是“人机一体化”系统,其运营情况和效率水平不但会受到“机”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决定于“人”因素。并且,“人”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竟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专业性人员的支持。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信息化建设将会受到原始财务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影响,而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又会受到财务工作人员思想意识的影响,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充足财务知识的财务人员来引导,同时还要求其具备现代化能力。换句话说,财务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还要对计算机以及管理软件操作有所了解,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直接影响。

(一)加强信息化数据采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在大规模数据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迎合企业对数据服务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可以通过充分应用信息数据,加强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以此提升企业数据的保存和处理能力。同时,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也会采集部分具备潜在价值的数据,只有找出可以将企业各项运营情况进行体现的数据,才能将数据的自身价值进行展现,将其应用在对应的位置。

(二)提升信息化建设意识。企业领导层级工作人员需要从基础上给予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意识到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目的。所以,企业要赋予其对应的行动,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科学设定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并在深层入手,促进企业现有资金的科学运作,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提升企业职工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了解,才能从基础上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资金管理系统。要想实现资金管理系统的科学构建,就要结合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把现代化技术运用其中,综合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只有提升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工作水平,才能保证企业运营活动的快速发展。此外,企业还要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给予其高度重视,将各项风险因素把控在合理范畴内,只有在确保财务数据真实、精准的情况下,才能提升企业资产的安全性。

(四)合理选择信息化建设软件。企业需求就是企业运营发展的主要方向,要想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就要结合大数据发展需求,把现代化财务应用技术和软件应用其中,同时保证所应用的财务软件系统功能完善,例如应该具备资金管理、资金评估、资金应用、资金调节等功能。此外,应该和软件开发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时刻交流,并根据企业实际应用状况,给软件企业提供对应的反馈信息,保障应用的软件能够随时更新。并且,政府部门还要给予企业充分支持,给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以此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实现。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为了能够迎合时代发展步伐,就要做好各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工作,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时,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把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方式运用其中,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引导,让企业运营发展可以迎合时代发展需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梅静菊.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研究[j].纳税,(15):105.

[2]伍民元.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14):169.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十二

20xx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以开展机关整治活动年为契机,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目标,按照公开、公正、便民、勤政、廉政的要求,认真推进我局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作风的转变,保证了群众在政务工作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现一年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增强工作的规范性。

为保证政务公开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我局坚持“依法公开、真正公正、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原则,结合实际,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目标责任、强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和信息公开的领导和实施,着力构建强有力的政务公开工作推进体系。

1、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由钟作光局长任组长,局班子其他领导为副组长,下属单位领导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室(下属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组织体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纵横结合、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2、定期召开会议,加强研究部署。局领导班子半年召开一次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专题会议,对前半年工作进行总结,对后半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每月对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统计分析,每星期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有关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进行及时的研究和部署。

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程序。一是信息上报制度。要求局属各单位、股室每月向局办公室上报2条以上工作信息,每位工作人员每月上报1条以上本职工作信息,做到每天在局网站发布至少1条信息。二是内容审核制度。凡是需要在政务公开栏和我局网站公开的内容,一般事项报局分管领导审核批准、重大事项报主要领导审核,经审核同意后才能公开。三是档案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负责网站建设和维护,并做好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档案资料管理,使政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四是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举报投诉机制,提高办事效率,讲求服务质量。

二、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稳步推进工作。

在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中,我们结合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制权、管钱、用人等关键环节,突出重点,规范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明确公开时间,确保按时、公开,稳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1、积极研究部署。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市政务公开文件和会议精神,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做好安排部署、情况综合、督促检查、组织考核等工作。同时,要求局各属各单位和股室认真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2、规范公开内容。我局把切实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减少办事环节,规范运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把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只要是能够公开的,允许公开的事务,都向社会公开的原则,并加大对大事、要事、急事、难事公开的力度,真正做到“群众关注什么,就限度地公开什么”。目前,我局网站共设置政务信息、政务公开、政策法规、机构编制、人事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人才在线、招聘求职、交流互动、相关下载等栏目,全面公布了部门职责、领导分工、机构设置、行政许可项目及收费标准等内容。

3、规范政务公开程序。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行网上办公,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提供快捷、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凡涉及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的问题,都要经过认真研究,并及时公开,做到定期公开与不定期公开相结合,自觉地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在决策与管理中的良性互动。

4、强化政务公开考核。年初,我们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中,作为对各单位、股室及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工作中,由分管领导对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加大工作力度,对工作开展好的个人给予奖励,对被动应付、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相应处罚,从而保证了政务公开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局年全年主动公开政务信息232条,其中全文电子化达100%。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政策法规类的信息5条,招聘类信息53条,通知公告83条,政策法规7条,办事指南11条,党政务信息22条,资料表格下载30条,本单位工作动态21条。

在主动公开信息工作中,我局对原“xx市人事局网站”“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网站”统一合并为“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今年以来逐步完善版面功能,及时更新信息资料。该网站成为我局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公共服务的电子平台和宣传人事人才政策、服务民生的网络窗口。在信息维护更新环节上实行专人维护制度,在公开制式法定信息的同时,还围绕人事人才和劳动保障工作中的改革重点发布指导性、前瞻性信息;在公开各类文件规定的同时,还向社会公开业务工作的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和工作标准;公开的对象不仅包括社会各类人才,还涵盖企事业单位。通过实效性强的各类公开措施,切实提高了我局信息公开质量和水平。

同时,我局认真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通过设立咨询专线,方便公众了解、查询。通过制订了依申请公开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我局依申请公开的受理机构、受理形式、受理内容、处理程序、办结时限等,多渠道公开信息,满足公开要求。今年以来,我局未收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依申请信息公开的申请。

1、进一步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使我局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以公开保公正,以公正促公开,我局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做到政策、条件、办事程序、结果全部实行公开,按章办事、文明办事,有依法行政,提高了办事效能,受到社会的普遍赞同。

2、改进了机关工作作风。注意把公开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工作人员的职责,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行为,极大地推动了政风行风建设,机关干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形成了“热心办、马上办、办得好”的良好风气,改进了工作作风,提升了部门形象。

3、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加大了政务和权利运行的透明度,加强了监督,进一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有效地克服和纠正了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等不正之风,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着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人事劳动部门”,为实现廉江在新起点上的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社会保障。

4、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通过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方便了群众,创建了良好的人事劳动服务环境,提供了优质的人才服务,优化了我市的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五、工作打算。

我们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同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联系起来,同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联系起来,同端正党风、密切干群关系联系起来。

2、进一步完善各项。

规章制度。

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对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规范管理,防止出现死角和漏洞;对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进行认真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实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3、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把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同干部的政绩和经济利益挂钩,进行经常性检查与考核,使此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4、加大检查推进力度。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看工作是否落实,责任是否到位,加大对违法违纪干部查处力度。

5、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围绕中心工作,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和广大群众深入宣传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十三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规模不断建设扩大,高校后勤管理也在不断地革新管理技术,因此,怎样将高校各方面后勤管理事物建立得规范化、模块化、标准化,怎样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是我们当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一系列经济效益的问题,使后勤能够保障并满足于现今高校高等教育的高水平要求,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得更加完善,从而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标准,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进行全面的创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技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步伐,使后勤管理可持续建设,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现阶段状况。

(一)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陈旧。现今所使用的后勤管理模式没有创新,只是一味地照搬老管理方式,比较陈旧,缺乏新的管理技术,很多情况下都根据管理的需要来临时调动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这样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缺少整体上的把控,范围的使用也会受到限制,加大了劳动量,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而且可靠性、准确性等等都不高,不能够适应当今高水平管理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学校庞大数量的学生信息量已经无法满足于陈旧的管理模式,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二)高校后勤管理设备不健全。传统的管理设备已经不满足于现代化管理要求的需要,跟不上现今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学校对于这方面的重视度不够高,设备的不完善使得不能够深层次地研究网络信息化,软件使用随意;此外,在众多的后勤管理方式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统计的方式,成本和效率低下,达不到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三)高校后勤管理当中资金与技术的不足。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社会研究方面与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与高校的发展相比较,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限制,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很落后。在一项调查研究当中发现,29所高校当中只有1所学校的后勤管理应用了信息化建设技术,只有4所高校配备了专业的后勤管理技术人员,大部分的高校建设资金与技术的投入都不满足当前后勤管理建设的需要。

(一)更新高校后勤管理观念。要改变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先从最基本的改变观念开始,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要充分地认识到并重视起来,由此才能够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的投入量,使高校后勤管理得到保障。因此,要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加强和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努力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

(二)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设备。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在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加强对于硬件设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投入,形成合理的、有效的、成熟的管理方式,保证高校后勤管理的平稳运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目前对于高校物资紧张这一类问题,除了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量,还可以向社会进行筹集资金等方式来争取物资,加快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早日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变得科学化,促使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步入正轨,通过硬件系统设备的建设来打下信息建设的良好基础,有利后勤管理网络平台的建立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若想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具备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团队人员,只有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设备的应用能力进行提高,才能使后勤管理进入信息化操作管理。因此,可以适当组织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定期的学习与培训,引进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先进管理观念的人才,建立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后勤管理体制,保证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当中,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实现高校信息化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高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迫在眉睫。虽然对于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的传统方式方法众多,但传统的方式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资金与人力,且管理的范围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的复杂状况,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节奏。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后勤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子祥.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学园,(30).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十四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优势已经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则是通过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达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方式。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必要性。

高校后勤是教育教学、科研、师生日常生活及环境的重要保障,而高校后勤在满足了教育、师生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自身还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执行力,通过更加规范和协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令高校后勤的服务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也符合了现代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但综合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高校只是把信息技术的硬件应用到了后勤部门,加上一些的办公软件来辅助后勤管理工作。还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财务核算、管理、公寓管理等软件来满足工作需求。其中,也有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了一卡通阶段,校园内的饮食、水电和其他消费均可使用。而也有一些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形成了数字管理平台,融合了之前提到的各个项目,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的管理和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在国内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重视度的问题。根据高校教学目标和自身学生情况的不同,各高校所重视的“点”和发展也各不相同。包括: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自身的科研项目等,但对后勤的发展却有所忽视。多数高校都是以较被动的形式在发展自身的后勤管理,认为后勤对于高校来讲只是一个辅助的服务形式的部分,从而忽略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校内外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身后勤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科学性。二是信息化建设专业度不足。这里又可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后勤工作人员文化综合素质不高,加上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模式,自然很难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中。其次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度。因为在国内,信息技术全面进入高校后勤的时间仍然较短,缺乏信息化建设经验,加上高校后勤中缺少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落实。

1.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于提高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视,首先是管理制度的转变,由传统的管理制度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完善其中缺少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到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链接,做到信息技术与后勤服务的全面融合,而不是单一地把部分后勤工作转移到信息技术的硬件中。而想要实现后勤服务电子化、后勤管理数字化,首先要制定和形成可以贯通高校整体后勤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数据统一、信息全面、分类明确和结构合理,保证信息数据可以流通于不同的后勤部门,避免工作重复,提高后勤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增加各部门的工作执行力。并且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后勤信息化建设也要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根据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来逐渐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最后,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资,很多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资金不足,因此影响了信息化硬件、软件和专业人员的引入。

2.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单单是指加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遵守情况的管理,还应指提高后勤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为,有很多后勤工作人员,因为习惯于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就失去了改变和进步的意识,因此讨厌新的技术出现于自身的工作领域中。针对这方面,首先要对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以及各领域、行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相关知识,以引起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然后着重于高校后勤工作的信息化的培训,但内容在初期阶段不要过于广泛和专业,这样对信息化管理不了解的工作人员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结合自身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培训即可。其次可以聘请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带领和指导其他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免出现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之后,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把学到的信息化管理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的情况。再次,在校内进行关于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包括:学生和教师对后勤服务的看法,收集后勤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以便于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件较复杂和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去分阶段地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忌盲目地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造成信息化与后勤管理不能全面融合,从而出现相互制约的情况。

参考文献: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十五

我国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任务比较多,工作人员必须要深入地认识信息化建设对水利改革以及水利系统日后发展的作用,将水利信息当成战略性任务来完善。水利系统可以通过举行定期培训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一线工作人员均持证上岗,可以通过网站、报刊以及各种媒介手段来普及水利信息化知识。对信息化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强化管理水利信息化,将其作为全国普及的系统性工程,结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来实现全面规划,统一相关标准,推动水利信息化更好发展。当前我国许多省份都在遵守《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条例,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当前各省份已有的资源来制定出适合自己省份的信息化实施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并且在详细拟定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实际工作要求来拟定技术标准以及详细的规范,为网络化以及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坚决抵制低水平工程开发以及重复建设。相关单位必须要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建设问题,对其网络进行维护管理,各地区要建设转向机构,专人专制,保证水利工程可以正常运行。

2.2加大融资力度。

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属于科技含量比较高且资金投入比较大的工程类型,想要妥善地解决信息建设问题,首先就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通过分项建设或者是分担投资模式的方式来完善项目融资,缓解大部分水利部门资金紧张的问题。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纳入到各级部门水利基本建设计划中,所有财政预算都需要有相应的科研项目或者是资金支撑,设定足够的年投入比例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相关问题。在新建项目或者是改造项目建设中,必须根据工程性质以及工程规模来明确所有施工环节需要的资金情况,在加强资金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资金。

2.3完善人才结构。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集中了水利、信息产业以及各种新型产业的工程类型,科技含量比较高并且属于智力密集型工作,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泛,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掌握情况、工作经验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必须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团队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目前我国水利系统人才队伍都是懂水利的人比较多,但是懂计算机的人比较少,这一现象也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并且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与没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会影响工程施工的正常开展。想要从根本上完善当前水利部门用人机制,必须打破传统习惯,改变论资排辈的情况,提升信息化队伍建设质量,使队伍逐渐转变为年轻化、骨干化类型。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信息化知识程度,将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来对人员进行评判。可以通过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福利待遇的方式来吸纳高水平工作人员,改善办公环境,吸引it行业的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2.4加快水利信息网络建设步伐。

水利部门想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要完善内部互联网建设,通过提升互联网建设质量的方式来促进部门更好更快的发展。水利部门需要构建全面覆盖我国各个地区的公共网络,在网络上构建出属于自己部门的信息资料库和信息化的专网,通过层层检验的方式保证其达标,全面实现全国辐射,保证公共网络连接的可行性,使信息可以共享。各地区的水利部门在完善水利信息专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标准统一,规范结构,便于公共网络接入,保证水利系统的内部信息资源可以做到共享,各界别水利网站之间也应该通过数据、语言以及视频等方式将内部的资料传输到网上,除了机密文件之外,所有的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实现交换共享,借助水利网站这一平台来公开政务,让百姓可以近距离的和政府接触,促进政府与社会各界关系更加融洽,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发布招标公告,将水利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公布于众,便于社会对其进行监督。

3结语。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资源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三大公害问题凸显,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双向发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传统的治水思路中走出来,依靠科学技术来完善水利建设,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将水利信息化工作作为基本发展战略方针来看待,通过国家防汛指挥等方式来构建信息系统,提升信息采集以及传输自动化水平,全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防汛抗旱提供保障,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及地方经济。水利信息化属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也是必经之路,通过对水资源进行统一化管理的方式优化配置,建设中国特色水利工程。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十六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省厅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局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保障民生、服务人才,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任务的60.42%;征收生育保险费1786万元,占年度任务的48.14%。征收失业保险费8830.94万元,占全年任务的73.59%。三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落实“两提高一统筹”的医疗保险待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5万元提高到15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5万元提高到9万元。提高了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8月1日起乡镇卫生院和其他一级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原80%提高到90%;二级医院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原70%提高到80%;三级医院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原55%提高到70%;转市外医院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报销比例由原40%提高到50%。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补充医疗保险最高赔付限额,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及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年补偿报销限额均由原20万元调整为40万元。四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我市旌阳区、什邡市先后实施新农保试点,上半年,完成符合条件人员登记参保32.94万人,其中缴费人员16.88万人,分别占任务数的102.94%和88.84%。五是提高统筹层次工作取得新进展。精心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等五大保险市级统筹。其中,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实行了统收统支的市级统筹;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调剂金制度。

二、上半年着重抓了两项工作。

(一)社保基金欠费清理工作成效显着。今年上半年,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为契机,全市集中力量对4599户参保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和拉网式执法检查。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媒体开辟专栏、举办广场宣传咨询活动、送法进企业等形式扎实开展《社会保险法》宣传工作,使社会保险法家喻户晓;二是加大催欠力量。对所有参保欠费企业下达《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要求在规定期限内补缴齐欠费。对确有困难的企业,逐一签订《缓交协议》。对无法取得联系的欠费企业,通过德阳日报发布限期缴费公告。三是对未在规定期限内缴纳欠费,同时又未签订《缓交协议》的企业依法进行了处理。四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全市参保企业开展“守合同、重信用”评比。通过多种措施,促使我市企业为劳动者补缴社会保险费1.55亿元。

(二)医保基金监管工作扎实有效。今年以来,我市实行多项措施,切实加强医保监管,防止基金运行风险。一是在市本级建立了医保监管机构,充实了监管人员,建立了一支专门负责医疗监管工作的队伍;二是加强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审、内控制度建设,着力在制度执行上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制度全面落实;三是对部分医疗机构实行了住院申报备案制度和病历抽查制度,对定点医院住院情况实施网上实时监督和实地检查,与参保患者见面,对照查阅病程记录和病历资料,开展了住院查房活动;四是改进了总额包干动态管理和按病种付费办法,实行了次均住院费用控制和总额包干,遏制了医疗费用上涨;五是深入开展医疗保险监管年活动,加大对过渡医疗行为和套取、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违规违法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维护了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上半年,仅市本级就查出违规住院508人次,拒付违规费用53.66万元;查处套取、骗取医保基金案一宗,涉案金额40余万元,现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十七

根据《关于开展全省信息化人社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县人社局就近年来信息化人社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各类信息系统覆盖主要业务。近年来,县人社局紧跟省、市、县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各类系统的推广使用,逐步将各项业务纳入了信息化轨道。目前,我们在使用的业务系统主要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系统、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医保经办管理服务系统(包括医保个人帐户管理子系统、基金征缴子系统、医保费用结算子系统)、省就业信息系统、劳动关系管理系统、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平台、省职称管理系统、人事工资数据库管理系统、省网上信访平台、省综治平台、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等,这些系统基本涵盖了人社部门的主要业务。通过各类系统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信息的存储、查询,有效减少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纰漏。

二是社会保险代缴代扣高效便民。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与银行的合作,通过参保缴费系统与银行的对接,全面推行社会保险代缴代扣,极大的便利了各类参保对象。其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于初在乌江镇开展保费代扣代缴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农商银行代扣代缴保费,取得显著成效。开始在全县十八个乡镇全面开展实施代扣代缴,当年度保费代扣代缴率达98.1%,极大地减轻了县、乡镇业务经办人员、村协管员的工作强度,群众缴费更加便捷、安全。目前,群众无论是首次参保还是续保,均可持存折或社保卡在当地农商银行网点缴费,无需柜台办理。职工养老保险目前除部分企业外,基本以银行代缴代扣为主。医疗保险自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以后,通过医保信息系统和农业银行对接,城镇居民可持医保卡到农行自行续保缴费,极大的方便了参保居民。

三是硬件设施更新紧跟工作需求。硬件设施的及时更新是信息化人社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根据工作需求,多次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老、旧、性能差的设备进行了淘汰更新,为了部分系统的数据安全,我们还单独采购了电脑,对系统的使用进行物理隔离。,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大楼建成后,我们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设备机房、安装了大型的电子显示屏、对人社系统的视频会议设备进行了更新,此外,今年,我们又投入资金约16万元分两批为机关及每个乡镇人社所购买新电脑和打印机,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自今年3月份省、市启动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以来,县紧跟省、市决策部署,安排两名工作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并对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基本资料、数据进行了全面整理,目前已基本完成,待系统上线后我们将加快推进使用,让全县实现不进人社门,能办人社事的目标。

一是缺乏专业人才。目前由于缺乏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设备和各类系统的日常性维护比较困难,设备及系统出现问题难以即时进行修理,容易耽误办事群众的时间,遭到办事群众的投诉,对人社部门的.形象造成一定影响。

二是经费保障不足。信息化建设资金不够,导致硬件设施更新换代慢,设备性能有时跟不上工作需求。

三是部分内网系统不稳定。省就业信息系统时常出现系统不稳定甚至多天无法登陆的情况,给工作人员高效服务办事群众增加了一定的阻力。

四是部分系统模式设置与现实工作存在脱节。以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为例,国家现有户籍政策中户籍性质均为“居民家庭户”,依照人社部门办证及享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相关文件需鉴别其户籍性质是“农业”或“非农”,同时省就业信息系统里目前户籍性质栏仍设置为选择“农业”或“非农”。

五是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尚未整合。农村居民参保还是以人工收缴费为主,不仅参保不便,参保基金还存在一定风险。

三、社会保障卡制作、发放和使用情况。

截止到目前,县社保卡制卡总计316392张(含城镇卡64845张),其中城镇社会保障卡已发放18217张,功能还未启用,其余的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卡,目前已全部发放完毕,功能已启用,可用来进行保费征缴、发放养老待遇。在社会保障卡制作方面,5月,市人社局信息中心组织了社会保障卡小型制卡机业务培训,并下发了小型制卡机,现已可进行县级制卡(因未领取预制卡,暂未制卡)。

在社会保障卡的制作、发放、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社会保障卡制卡周期过长。参保人员自登记录入居保信息系统后,一般需半年以上才可能领取到社保卡。二是社会保障卡后续管理不完善。工作中多次出现社会保障卡可在我服务窗口读卡器中读取,在银行窗口无法读取或者金融功能无法使用的情况,但银行工作人员常将此类问题归于我方原因,认为应由人社部门处理,实际上与金融功能相关的问题我人社部门无此权限处理,因此,社会保障卡与金融功能有关的问题处理程序还需明确。三是社会保障卡补卡费用贵。四是城镇卡目前还处于无用状态。

四、基层和服务对象信息化基本需求。

一是尽快完善异地就医管理。目前医疗保险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就医即时结报,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报只在市和市开通了,省内、省外异地就医管理还不完善。

二是尽快整合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实现农村居民参保可在银行自助缴费。

三是加快推进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和医院管理系统及互联网的对接。使医疗保险卡能够实现网上预约挂号、看门诊、查看住院信息。

一是建议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经费预算。保障设备的正常更新、系统维护。

二是建议招聘专业人才。增设信息中心,规范编制、经费、工作职责等,招聘计算机方面专业人才对人社系统的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日常性管理及维护,平时省市多加强检查指导,不要让信息中心成为虚设机构。

三是建议加强信息化建设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培训,增强信息化建设具体负责人员的业务能力,大力普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知识,防止各类系统使用不当造成数据外泄。

四是各系统之间要相互兼容。目前人社部门各类系统有十几个,系统不兼容会影响工作的开展。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十八

我国自21世纪开始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在企业办公中被广泛应用,也逐步被家家户户应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促使我国小康社会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的跃进。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信息化技术的定义。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具备劳动能力并成长在劳动年龄的人,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很多劳动者,他们是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劳动力,国家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权益保障,提高人力资源的安全和劳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效进步和发展。

2.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对社会人们和劳动生产者实施的一项有效的社会风险保障制度。世界上最早建立并实施劳动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德国,目的是保证劳动力的安全,提高社会人民生产力的平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除了要保护生产力的权益,还要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不仅能够体现国家责任制体系,实施资源分配,服务于人民,也确保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3.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从广义上讲,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文字、语言、信息加工、传输和保存的一种技术;也可将信息化技术解释成是运用网络、计算机等科研技术,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制作和应用的技术。

我国将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有很多工作发展的问题和社会体制问题需要解决,因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运用非常关键。

1.信息时代的要求。21世纪,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是头等大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需要时间比较长,耗费人力比较大,工作任务比较重,所以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同时它可以减少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2.保证工作效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建设,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件进行加工、处理,并可以快速保存,通过网络传播可有效将信息发布,提高人们知晓的速率,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多任务的原则,具有工作效率高、简便、准确度高等特点。

3.激发个人潜能。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促使工作人员加强新知识的掌握、学习和自我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使工作人员不断激发自身潜能开发学习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奋斗精神,加强了人力资源组织的`综合性。

4.促进廉政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对文件、数据等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并通过网络直接传播到公众平台,增加了人们群众的关注度和意见整合效率,不仅使人们更加了解政府的决策,而且政府可以通过整合人们的建议发现不足并及时纠正,在科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下通过了政府廉政办公的建设。

1.加强软件开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非常重要,它既可以提高相关部门工作的效率,又可以保证人力资源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与人们群众的及时沟通,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容量大,具有办理各项综合业务的系统,以此来提高软件的工作效益。

2.建立就业信息网和社会保障资源网。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需要考虑人才就业的问题,所以应设立就业信息网,让普通劳动者、应届大学生等各类社会劳动者通过就业效率,通过其找工作的便捷,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就业信息的平台加快找工作的步伐,同时也可以时刻掌握目前社会招聘人才的动向。建设社会保障资源网,可使广大就业者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更多社会保障内容,不仅体现政府制度的公正、平等化,而且也可提高人们的了解度。

3.政策法规的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不是一己之力可完成的任务,它需要多方面配合来共同完成,其中必须要受到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保护和支持。过去发生过很多社会保障制度的不道德事件,而且有很多政府工作者提前退休等问题,给保障资金的供应增加了困难。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禁止假信息的公布,加强参与社会保障人员身份信息的核实制度,对有问题者必须加以规范的惩罚。要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来约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准确性。

4.建立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建立属于一种开放性状态,为避免劳动者信息被暴露或侵害其权益,在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同时,应该加强安全系统的设置,可以设置访问人的确认窗口,通过网络系统的认证和安全级别,提高信息网络建设的安全性,降低信息被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如果发生问题可通过认证系统进行查找。

结束语。

网络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发展,政府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提高对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率,可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服务性、透明度和公开性,有效提高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意义,增强其在社会公布的全面性,同时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要增强网络安全的技术管理,进而提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常勇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02)。

[2]桑卓.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19)。

[3]顾洪清.刍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系统[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3)。

[4]王继中.东丰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理论建设与实施[j].科技传播,2013(11)。

[5]高山.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16)。

人社局工伤信息稿篇十九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程序员来进行设计。软件设计者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不透彻,无法充分掌握教学管理个个环节中的联系,并且对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认识并不全面,对教学管理思路以及概念缺乏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实际的教高校教学管理中,各大高校基本上应用同一款信息软件,软件的适用性大打折扣,与高校设想的管理目标具有较大的差距。软件设计者无法充分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无法准确把握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联系,这是他们设计出的软件系统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有严重的滞后性。

2.2硬件投入不充分。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甚至一些高校已经全部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是随着生源的扩张,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对当前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或更新。但是当前的高校对于信息硬件设备的更新或升级,缺乏正确的认知,硬件投入较少。比如当前的许多高校运用价格比较低的服务器,没有在小型机上建立数据库,从而无法满足大量用户的实时访问。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用离不开高校校园网络的'支持,但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性能比较差,致使高校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2.3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其信息化建设人员基本上都是有高校的授课教师来担任,致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就严重的滞后性,计算机应用与管理能力十分有限,信息化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甚至停留在简单的报表处理或文字操作上,高校教学管理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并且许多信息化工作人员,在应用信息化系统时只应用涉及的功能,而对信息系统的其他功能缺乏尝试或扩展,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因此高校教学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从而充分展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效能。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建设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固定人员的安排具有随意行,对人员的实际水平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

3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1转变老旧观念,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行,需要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依据来进行工作创新,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改变老旧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施行和现代教育理念相匹配。研究国内外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经验,发现适合我国高校情况的有效办法。制造教学管理信息化氛围,促进教学信息处理往智能化贴近,教学管理往网络化方面发展,这就提高了教学管理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了更好地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全校所有师生应该一起参与,都要熟练掌握应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3.2进一步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除了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密切联系之外,人员所具有的业务素质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也有很大影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信息技术等各项技术的支持所以在校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学习,熟练应用并掌握高校现代教学管理办法,掌握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积极促进自身素质提高。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进行考核,逐渐完善我国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制度考核,形成良好的奖惩分明制度规范。同样,在选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方面,我们需要秉承择优录取的准则,应当把一些优秀的从业人士吸引进学校的教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庞大队伍中去。

3.3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国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且高校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对于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可以采用多渠道筹资体制。推行优惠政策,吸引地方企业或政府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同时,还要建设高效稳定的校园网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供稳定的条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在满足高校教学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管理原则,加快高校内部改革,创新高校管理机制。并且将网络信息环境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基础,新型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师生查询。而且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充分掌握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间的内部联系,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是工作环节更加简练。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而且,还有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模块区域,对涉及的学生内容进行整合,是数据资源更加规范、统一。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运行效率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加强高校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旨在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求。

作者:姚微娜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