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范文(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8:21:05 页码:12
最新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范文(优秀10篇)
2023-11-22 18:21:05    小编:ZTFB

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风险的控制。制定方案时,应该明确目标,明确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方案案例,了解一下如何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篇一

1.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等病原体引起,主要在茄科、葫芦科、豆科等蔬菜上发生。

2.根腐病。由腐皮镰孢菌等病原体引起,主要在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等蔬菜上发生。

3.茎基腐病。由腐霉菌、炭疽菌、腐皮镰孢菌等多种病原体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蔬菜茎基部腐烂。

4.黄萎病。由大丽轮枝菌等病原体引起,主要在茄科蔬菜上发生。

5.菌核病。由核盘菌引起,主要在莴苣、芹菜等蔬菜上发生。

6.疫病。由疫霉菌引起,主要在辣椒、番茄等蔬菜上发生。

7.根肿病。由原生动物引起,主要在十字花科蔬菜上发生。

8.青枯病。由茄拉尔氏菌引起,主要在辣椒、番茄等蔬菜上发生。

9.细菌性软腐病。由果胶杆菌引起,主要在番茄、瓜类以及十字花科蔬菜上发生。

10.根结线虫病。由根结线虫引起,主要在茄科、葫芦科、豆科等蔬菜上发生。

(一)健身栽培。

1.轮作。土传病害严重地块与非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2.抗病品种。根据病害种类和品种特性,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3.培育无病苗。以客土、灭菌土及不带病原体的清水干湿集中育苗,避免病原体侵染菜苗。

4.嫁接。瓜类蔬菜可选用葫芦、南瓜等专用砧木嫁接防治枯萎病;茄子可选用托鲁巴姆做砧木防治黄萎病。

5.提高土壤有机质。每亩施优质有机肥10立方米,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至3%以上。

(二)阻断传播途径。

1.机械消毒。农机使用完毕后及时清理干净机身残留的土壤,对轮胎和农机关键组件进行消毒。

2.人员消毒。在菜地入口设石灰池(40厘米×40厘米),内放干燥的熟石灰粉,人员下地前脚踩石灰消毒。

3.阻断灌溉传病。菜地灌溉水尽量使用地下水,清除水渠内作物病残体。宜采用滴灌、喷灌等措施,预防病原体随水传播。

4.阻断育苗基地传病。采用百菌清浸泡育苗盘或高锰酸钾溶液喷洒育苗池进行消毒。

(三)休茬期土壤消毒。

利用夏季高温休闲时间,将粉碎的稻草或玉米秸秆500公斤/亩,鸡粪、猪粪、牛粪等未腐熟的有机肥4-5立方米/亩,石灰氮70-80公斤/亩,均匀铺撒在棚室内的土壤表面。然后用旋耕机深翻地25-40厘米,起垄后覆膜浇水同时封闭棚膜。保持高温闷棚20—30天,处理结束后揭膜,翻耕土壤即可进行定植等操作。

(四)优化土壤微生态环境。

1.茎基腐病、根腐病等病害。选用木霉菌混合麦麸,或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寡雄腐霉菌,撒施后迅速旋耕混匀起垄备播。

2.根肿病。选用枯草芽孢杆菌xf-1随定植水冲施或灌根。

3.青枯病、细菌性软腐病等病害。选用多粘类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随定植水冲施或灌根。

4.根结线虫病。移栽时,选用厚孢轮枝菌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或者穴施,或杀线虫芽孢杆菌b16进行穴施或者撒施,或苏云金杆菌han055随水冲施或灌根,或蜡质芽孢杆菌灌根。

(五)科学用药。

1.药剂拌种。对于直播蔬菜,选用针对靶标已登记的药剂进行拌种预防病害,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xf—1拌种预防根肿病,或选用针对靶标已登记的化学杀菌剂进行拌种预防。

2.带药移栽。对于移栽蔬菜,定植时,可选用针对靶标的药剂进行蘸根,预防病原体侵染。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xf—1防治根肿病;选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根腐病、茎基腐病;也可选用针对靶标已登记的化学杀菌剂进行蘸根。

3.土壤处理。对于根结线虫病发生地块,在定植前3—5天,用噻唑膦或阿维菌素颗粒剂均匀撒施,再用旋耕机将15—20厘米土层充分混匀,做垄后定植;或者定植后采用氟吡菌酰胺冲施。

4.发病初期药剂灌根。在田间蔬菜植株出现土传病害零星症状时,及时采用对症药剂进行灌根。

(一)采用微生物菌剂防治的菜田,尽量不全田使用化学杀菌剂,若田间出现零星病株可采用针对性灌根处理。

(二)采用休茬期土壤消毒时,应有累计15天以上的晴热天气。覆盖用膜应无漏洞,不漏气。消毒后揭膜5-7天,适当增加生物菌肥,改良土壤。

(三)使用噻唑膦或者氟吡菌酰胺进行土壤处理或灌根时,应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书操作,避免在葫芦科等蔬菜上产生药害。

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篇二

为有效控制蔬菜主要病虫害,兼顾数量、质量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蔬菜主要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全生育期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下降2-3次。蔬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产品质量达到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标准。

针对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为引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采取以“病虫基数控制、部分害虫诱杀、植物免疫诱导、安全药剂防治、高效药械应用”五大综合技术全程防控策略,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病害: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白粉病、疫病、病毒病、炭疽病、根结线虫病、十字花科根肿病等。

害虫:粉虱、蚜虫、斑潜蝇、叶蝉、蓟马、叶螨、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豆荚螟等。

针对高山、二高山、低山不同栽培模式的蔬菜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重点推广以下绿色防控技术。

1.病虫系统监测。根据蔬菜病虫调查规范,出苗后或定植开始每5—7天调查一次病虫发生情况,明确主控及兼防对象。根据调查结果和防治指标,确定防治最佳施药时间,选择用药品种。

2.病虫基数控制技术。

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蔬菜品种。播前采用种子、苗床土壤处理,降低种子、土壤带菌,减少苗期土传病害的发生;设施蔬菜休闲期,利用覆盖薄膜高温闷棚和石灰氮、灭线磷等药剂处理土壤或在植保部门指导下引进物理电杀线虫技术;定植前进行药剂熏棚以及设施农业病害防治机控病等技术,杀灭棚内病菌,降低病虫基数,减轻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压力。

3.应用免疫诱导产品。免疫诱导是提高作物免疫力,优化作物农艺性状,增强抗病抗逆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蔬菜各生育阶段分别使用5%氨基寡糖素、0.136%赤吲乙芸苔素、低温等离子油等3-4次,也可以引进一些新的诱抗剂如几丁聚糖、s-诱抗素等,促进缓苗,提高植物免疫力,优化生长势,提高坐果率,减少病害发生,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4.害虫诱杀、阻隔技术。

设施蔬菜:一是推广色板诱虫技术。利用黄板诱杀设施内的蚜虫、粉虱、斑潜蝇,蓝板诱杀蓟马,控制虫害及病毒病。每亩悬挂诱虫板40张,全生育期更换4-5次。二是推广使用防虫网。在棚室入口和通风口设置30-40目的防虫网,阻隔外来迁入害虫。防虫网覆盖之前用20%异丙威烟剂进行熏棚消毒。

5.优化农药品种,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根据病虫发生程度,在必须采用药剂防治时,优先选用高效低毒、剂型先进的农药品种,示范推广新型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并轮换交替使用,降低病虫抗药性风险。同时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如多抗霉素防治白粉病、灰霉病、猝倒病、黄瓜霜霉病和番茄晚疫病;农用链霉素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露地蔬菜主要推广应用生物制剂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在害虫点片发生或盛发初期施药,选用植物源或微生物源杀虫、杀螨剂。粉虱类可选用矿物油、球孢白僵菌和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害螨类可选用矿物油、藜芦碱、浏阳霉素等药剂;蚜虫类可选用藜芦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苦参碱等药剂;蓟马类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等药剂。对十字花科根肿病采取土壤酸度调节,轮作进行控制。

6.合理使用农药助剂。使用农药助剂有利于农药有效成分的分散,药效发挥或延长药效,也有利于病虫接触或吸收农药有效成分等,从而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试验示范激键、有机硅、安融乐等一些技术成熟的助剂,达到减量控害,提质增效的目的。

7.应用高效施药技术。选用高效施药器械,大棚推广热力烟雾机和静电喷雾技术,露地大田试用无人机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施药量,提高效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农药残留。

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篇三

根据《关于推进本市蔬菜生产保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农委〔2020〕8号)和《上海市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青浦区2020年蔬菜绿色高质量发展暨绿色标准生产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农委〔2020〕72号)文件精神,练塘镇作为蔬菜保护镇,率先启动蔬菜保护镇绿色生产基地建设。结合练塘镇蔬菜产业生产实际,特制定《2021年练塘镇蔬菜保护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请参照执行。具体方案如下:

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布局和要素结合,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植、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基本做到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美丽、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到新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形成蔬菜保护镇整体规划(2021—2025年);坚持绿色生产导向,稳定蔬菜种植面积,面积不滑坡,保障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逐年减少4%以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达到10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绿色产品认证率达到80%,蔬菜绿色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绿叶菜生产基地机械化率达到60%;引导蔬菜基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比例力争达到80%。

练塘镇蔬菜保护镇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推进保护镇编制农业专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大农业设施装备建设,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等。

(一)编制蔬菜保护镇专项规划。

落实《上海市成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结合绿色田园工程和蔬菜生产保护镇建设,加快蔬菜产业高质量,启动编制练塘蔬菜保护镇专项规划(2021—2025)。

(二)培育壮大蔬菜龙头企业。

加强优势资源配置,做大做强蔬菜龙头企业。培育茭白产业龙头企业1家,建设万亩茭白绿色生产示范园,通过项目专项扶持,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可观可看的示范点1个以上,探索和完善蔬菜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提升蔬菜设施装备建设水平。

聚焦茭白绿色高效生产和减肥减药,继续实施茭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集成“两诱一布一花”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重点打造茭白绿色防控核心基地3400亩,实现茭白核心基地绿色防控覆盖率100%。

(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能力。

以“种植业管理系统”为抓手,优化蔬菜生产管理“一张图”,实现精准管控和查询。推进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蔬菜生产经营上的示范应用,推进“一库”建设,通过数据资源等服务,为生产、管理、消费者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初步实现绿色认证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在线化动态监管。

练塘蔬菜保护镇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工作补助资金为300万元。按照“任务+项目清单”,具体资金使用方向见附表1。

(二)培育壮大蔬菜龙头企业。通过项目等资源配套,聚焦重点龙头企业,以万亩茭白绿色生产示范园为重点,建立“练塘茭白”种质资源专类圃1个30亩,茭白退水智能监测与生态沟渠示范基地80亩。

1.建立茭白退水智能监测与生态沟渠示范基地。

依托上海练塘叶绿茭白有限公司核心基地,实施茭白排水拦截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建立示范面积80亩,实现对茭白排水污染物的快速净化,消减茭白田排放的面源污染负荷,对退水实现远程智能监测。预算费用61.5万元,具体项目实施方案见附件2。

2.建立“练塘茭白”种质资源专类圃。

由上海练塘叶绿茭白公司负责筹建,建立核心区和扩繁区,建设茭白种质资源圃30亩,保存和引进茭白品种10种。同时根据茭白品种种质特性,开展温室栽培、遮阳网覆盖、增光等栽培措施的研究。结合景观带等培植当地主栽特色水生蔬菜品种“水八仙”。安排项目经费99.82万元,具体项目实施方案见附件3。

(三)提升蔬菜设施装备建设水平。

结合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市科技兴农项目成果推广应用,继续推广“两诱一布一花”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体系,在万亩茭白核心区,培育上海练塘叶绿茭白有限公司在绿色防控体系上的统防统治。购置物联网太阳能杀虫灯58台、二化螟性诱剂3400套、园艺地布16000平米、蜜源植物460kg,安排项目资金94.13万元,具体实施方案见附件4。

(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能力。

开展蔬菜信息化智能化专题培训。对全镇3家绿叶菜蔬菜合作社和40余家茭白合作社负责人、管理人员开展专题培训,主要培训“种植业管理系统”操作,让数据采集更准确,为推进蔬菜生产管理“一图、一库、一网”夯实基础。计划培训人数130人次,安排资金预算1.75万元。

以上项目总资金为300万元。

实施期限:2021年6月—2021年11月。

进度安排:2021年6月—2021年7月:按照专项清单启动实施保护镇专项规划。

2021年8—10月:落实任务,按照项目清单组织开展实施和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各项技术落实到位。

2021年11月:做好材料收集准备和项目总结,迎接项目验收。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依据工作方案要求,由青浦区练塘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负责牵头,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好具体项目,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定期召开推进工作调度会,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作。

(二)加强指导,加强项目扶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品种开展分类指导,体现区域特色。针对不同基地蔬菜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难点,加强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支持申报市区科技项目,加大项目扶持和科技支撑,提高蔬菜生产保护区科技应用水平。

(三)严格管理,强化监督考核。项目实施中涉及的招标、设备和材料采购等由练塘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组织实施。项目资金使用按照每个子项目的3:4:3比例拨付,子项目实施前,由练塘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向区农业农村委申请,预拨付30%资金至练塘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或实施主体账户,子项目实施中拨付40%,子项目完成后,由区农业农村委组织专家进行考核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的30%资金。

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篇四

为有效控制十字花科蔬菜重大病虫为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保障蔬菜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制定以下技术方案。

大白菜、小白菜、菜薹、甘蓝、芥菜、萝卜等。

重大病害:霜霉病、软腐病、根肿病、病毒病等。

重大虫害:小菜蛾、菜粉蝶(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黄曲条跳甲、菜蚜等。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加强监测预警,实现精准施策。强化轮作、间作、清园等农业措施,推行健身栽培管理,提倡使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促进生长,提高免疫能力;提倡田埂种植大豆等作物,改善菜园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天敌;广泛应用理化诱控、机械阻隔等技术;普及种子处理与苗床消毒;科学安全使用农药,优先应用生物农药,科学轮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提倡多种病虫同时兼治,减少用药次数。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应用先进高效施药机械。

(一)霜霉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品种,避免连作及不同品种、不同熟期混播混栽。深翻晒垡,深沟高畦栽培,搞好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用氮肥,增施有机肥。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2.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百菌清、精甲霜锰锌等药剂拌种。

(2)发病初期及时均匀喷药。可选用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啶氧菌酯、嘧菌酯、精甲·霜脲氰、烯酰·霜脲氰、霜脲锰锌、甲霜灵锰锌、氟菌·霜霉威等药剂。

(二)软腐病。

1.农业防治。

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推行无毒营养钵育苗,深沟高畦短畦栽培,排灌通畅。移栽前深耕晒土,均匀撒施生石灰。施足基肥,减少追肥,避免农事操作造成伤口。及时拔除病株集中无害化处理,采收后及时清园。

2.化学防治。

(1)及时防治黄曲条跳甲、小菜蛾等害虫,减少害虫造成伤口。

(2)老病区大白菜在团棵期、菜薹在收获初期开始喷药预防。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全田喷药保护,重点喷施接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部。药剂可选枯草芽胞杆菌、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噻唑锌、噻菌铜、噻森铜等。

(三)根肿病。

1.农业防治(参见软腐病)。

2.化学防治。

育苗时选用敌克松、五氯硝基苯消毒苗床。老病区移栽时选用氟啶胺、氰霜唑蘸根,或浇定根水,在定植活棵后再淋蔸。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用上述药剂对周边健株淋蔸。

(四)病毒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隔离防蚜育苗,减少农事操作造成伤口。

2.化学防治。

(1)治蚜防病。选用吡虫啉、吡蚜酮、噻虫嗪等药剂拌种,及时防治蚜虫。

(2)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病毒抑制剂。定植活棵后施用氨基寡糖素、赤·吲乙·芸苔等提高作物抗逆性,增强免疫力。发病初期选用病毒制剂,7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2~3次。

(五)小菜蛾。

小菜蛾的发生为害呈现双峰型,分别为4~6月、9~11月。

1.农业防治。

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落叶,铲除田边杂草,提倡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

2.理化诱控。

(1)灯光诱杀。每10亩设置1盏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成虫始盛期开始诱杀,开灯时间19:00~24:00。

(2)防虫网防虫。选用孔径大小为40目左右的防虫网防虫。

(3)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始发期,按棋盘式每亩设置6~8个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器高于蔬菜10~15厘米。

3.药剂防治。

生物农药:虫量较低时,卵孵化高峰期,选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印楝素、狼毒素、除虫菊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化学农药:卵孵化高峰期,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虱螨脲、虫螨腈等药剂进行防治。

(六)菜粉蝶(菜青虫)。

菜青虫的发生为害呈现双峰型,分别为3~6月、9~11月。

1.农业防治(同小菜蛾)。

2.药剂防治。

生物农药:虫量较低时,卵孵化高峰期,选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印楝素、苦参碱、狼毒素、除虫菊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化学农药:卵孵化高峰期,选用四氯虫酰胺、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茚虫威、氟啶脲、虱螨脲、虫螨腈等药剂进行防治。

(七)斜纹夜蛾、甜菜夜蛾。

1.农业防治。

在化蛹高峰期,灌水灭蛹。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人工摘除卵块。

2.理化诱控。

(1)性信息素诱杀。

斜纹夜蛾成虫始发期,每亩安装1~2套诱捕器,诱捕器进虫孔距地面1~1.5米。

(2)灯光诱杀(参见小菜蛾)。

3.药剂防治。

幼虫3龄前施药防治。选用四氯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氟啶脲、虫酰肼、氟苯虫酰胺、虫螨腈、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注意轮换使用,傍晚喷药,均匀喷雾。防治甜菜夜蛾重点喷植株心叶。

(八)黄曲条跳甲。

1.农业防治。

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及时清除残株落叶,铲除杂草,播种前深耕翻土灭虫。推行地面覆膜栽培,阻止成虫在土中产卵和蛹羽化为成虫飞出。

2.黄板诱杀。

成虫始发期,每亩悬挂全降解黄板20~30张,黄板下沿高于蔬菜顶部5~10厘米。

3.药剂防治。

生物农药: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选用金龟子绿僵菌喷粗雾防治,喷湿根际土壤。

化学农药:选用噻虫嗪拌种剂拌种。播种时用2.5%联苯菊酯,或2.5%溴氰菊酯1000倍液喷畦面,播种后浇水。在成虫始盛期,选用呋虫胺、溴氰菊酯、联苯·噻虫胺、氯虫·噻虫嗪、联苯·啶虫脒等药剂进行防治。喷药时喷粗雾,均匀喷雾,畦沟内保持水层,先从田边四周再喷向田内,进行围歼。

(九)菜蚜。

菜蚜包括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隔离防蚜育苗,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落叶。

2.物理防治。

采用银灰色遮阳网育苗或薄膜覆盖苗畦避蚜。

3.生物防治。

在蚜虫发生初期释放蚜茧蜂进行防治。每亩分散放僵蚜苗5~6株,放蜂前后2~3天不得喷施农药,放蜂区不得悬挂黄板。

4.药剂防治。

生物农药:蚜虫发生初期,选用苦参碱、苦参·印楝素、鱼藤酮等进行防治。

化学农药:田间蚜虫点片发生阶段,选用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吡蚜酮、噻虫嗪、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药剂进行防治。

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篇五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叶强省的意见》(川府发〔20xx〕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做大做强川茶产业一系列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xx〕101号)、《雅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雅茶产业发展建设茶叶强市的意见》(雅府发〔20xx〕16号)、《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雅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雅办发〔20xx〕45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乡茶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我乡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持续助农增收,根据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做大做强优势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核心目标,结合“”灾后产业恢复重建工作,按照“绿色、生态、特色、精品”的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大力推进荥经茶叶产业集中集约规模发展。

20xx年全乡新发展茶叶基地总目标400亩。

茶叶种植应采用双行错窝单株条栽,开箱150厘米(尺),其中大行距110-120厘米(尺尺),小行距30-40厘米(1尺尺),株距17-20厘米(6寸),每穴栽1株;黄茶每亩栽种不低于3000株,其他品种每亩栽种不低于4000株;每亩栽种低于技术标准的,以实际株数折算面积。

(一)补助方式:先建后补。

(二)补助标准:黄茶每亩补助3000元,其他茶叶品种每亩补助1500元。

(三)兑付办法:分两次验收兑付。

第一次对种植户栽种面积进行验收兑付,时间为2016年4月30日前。由茶叶种植户向所在乡申请,经乡、村、组对其种植茶叶按标准进行初验后,由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按比例进行抽查,抽查合格后兑付总补助资金的60%。

第二次对其基地管护分两次进行验收兑付,时间为2016年9月和20xx年9月。按管护验收标准检查验收复查合格后,一次性兑付总补助款的40%。

(一)本办法只适用于我乡实施的20xx年新发展茶叶基地的检查验收。

(二)成立茶叶产业基地检查验收工作领导小组,由乡主要领导任组长,乡、村、组干部为成员。

(三)验收方式为农户申请,乡组织验收组进行实地丈量验收,乡与乡之间交叉验收,乡级复查组通过抽查方式进行。

(四)新建茶叶基地面积验收。茶叶种植时间:20xx年10月至2016年3月30日。验收启动时间:2016年4月1日种植户茶叶种植完后可申请验收,乡检查验收工作领导小组,对申请农户逐户逐个地块进行种植标准、成活率检查,对种植符合标准、成活率在90%以上(含90%)的地块进行面积丈量,分户造册。县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乡与乡之间交叉检查,检查方式为:对所检查的乡(镇)按种植户的30%进行抽查,在由县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随机抽查10%以上农户,抽查合格率在95%以上的予以验收。

(五)新建茶叶基地管护验收。管护验收时间为2016年9月和20xx年9月,验收内容为是否间种,是否除草、施肥。先由乡组织自查验收,再由县茶叶产业基地检查验收小组进行抽查验收,抽查农户的10%以上。如发现未及时进行除草、施肥、定剪等管护或两次管护验收中任意一次验收未合格的,和间种玉米、油菜等高杆作物的,一律不予兑付补助资金。

(六)按照建设要求,每个阶段验收合格的,按验收最低值为准核算面积,验收人员签字认可后由乡人民政府进行公示并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时间7天。

(七)本办法由六合乡人民政府负责解释,未尽事宜由乡验收小组研究决定。

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篇六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我市实施意见,全面提升本市蔬菜绿色发展水平,根据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上海市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沪乡村振兴办〔2020〕3号)和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关于加强2020年市对区“三农”和“基本农田生态补偿”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沪农委〔2020〕59号)要求,结合上海蔬菜生产实际,现制定2020年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如下。

通过项目实施,本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实现“两减两提”目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少化学肥料用量、提高蔬菜品质和土壤质量)。“两减”:2020年,化学农药较上年减少5%、化学肥料用量较上年减少5%。“二提”:一是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蔬菜绿色食品认证率不断提高;二是土壤质量不断提升,保护地设施菜田土壤退化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的主要任务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生物炭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不断提高菜田土壤质量和生态安全,不断提高蔬菜质量,不断提高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10万亩。推广光诱、食诱、性诱以及防虫网“四诱一网”等物理、生物防治集成技术,减少蔬菜病虫害发生的基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数量。

(二)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万亩次。组织开展设施菜田水肥一体化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设备、新产品试验示范,集成示范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水溶肥等高效缓释肥,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

(三)推广生物炭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2万亩次。通过增施生物炭,不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提高土壤地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促进蔬菜正常生长和改善蔬菜品质。

(四)打造绿叶菜规模化生产基地5万亩。按照产地环境良好、经营主体诚信、品种面积保证、栽培模式生态、档案记录齐全、产品质量安全、长效对接顺畅的要求,推进绿叶菜种植基地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应用绿色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确保地产绿叶菜自给率稳定在85%左右。

(五)启动5个蔬菜保护镇建设。开展保护镇农业专项规划编制,促进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

聚焦蔬菜生产保护区,尤其是蔬菜保护镇,实施基地一般是已纳入上海市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监管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支持已获绿色食品认证的绿叶菜生产基地。

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采用财政补贴方式,由各区根据实际安排资金,主要用于绿色防控技术、生物炭和水溶性肥料等推广补贴以及绿叶菜规模化生产建设、蔬菜保护镇建设补助。其中:

(一)绿色防控技术包括杀虫灯技术、性诱剂技术、食诱剂技术、防虫网技术、地布覆盖技术等。相关技术按市农业技术部门制定的有关规范实施,每亩补贴建议不超过300元。

(二)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在菜田中推广使用文丘里施肥器滴灌模式、比例式注肥泵滴灌模式、比例注肥泵喷灌模式等技术模式,通过水肥一体化专用设备,选用适合不同蔬菜品种及其生育期的水溶肥料种类进行追肥。水溶肥种类及使用方法按市级农业技术部门推荐使用,每亩次补贴建议不超过240元。

(三)生物炭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是指在菜田里施用生物炭,利用生物炭提高土壤孔隙度、ph值、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等作用,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每亩次补贴建议不超过500元。

(四)绿叶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是指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生态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确保实现绿叶菜规模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每基地补助建议不超过1000元/亩。

(五)蔬菜保护镇建设是指根据《关于推进本市蔬菜生产保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保护镇编制农业专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大农业设施装备建设,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强化蔬菜产销顺畅对接。每镇补助资金建议不少于300万元。

各区和光明食品集团具体任务清单见附件。

实施主体:各区农业农村委和光明食品集团。

实施期限:2020年3月—2020年12月。

(一)抓紧编制方案。该项工作采用专项加任务清单的方式,由各实施区和实施单位根据任务清单和项目要求编制项目工作方案并择优遴选实施基地,工作方案在2020年4月10日前向市农业农村委报备。

(二)积极落实资金。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相关扶持资金可在市对区均衡性转移支付中列支。各区要主动与财政部门沟通,积极争取和统筹整合相关资金,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资金保障。

(三)加强技术指导。建立技术指导员联系制度,对接实施基地,开展现场技术指导。落实好绿色标准化生产各项关键技术,帮助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确保技术措施到位。

(四)强化监督考核。要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财政纪律,确保专款专用。相关工作信息要及时上传上海市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市农业农村委会同市财政局不定期对各区和相关单位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五)做好宣传引导。积极开展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宣传活动,依托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系列报道,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促进全市蔬菜绿色生产、土壤质量提升。

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篇七

蔬菜作为我区继苹果产业之后又一重要支柱产业,面积迅猛扩大,蔬菜病虫防控将成为目前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切实有效控制蔬菜病虫,确保蔬菜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特制定此方案。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和科学植保”理念,大力推行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有效控制病虫为害。

坚持分类指导,以设施蔬菜病虫和突发性、流行性病虫为主攻对象,以建设防治示范区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为工作突破口,配套、集成、推广应用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应用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提高蔬菜病虫害综合控制水平。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2-3次,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10%以下。

(一)植物检疫措施。

严格按照植物检疫程序,对蔬菜产品、种子和种苗的调运进行检疫检验,杜绝危险性及种传病虫害传播蔓延。

(二)农业防控措施。

摘除病叶、病果等。

(三)物理防控措施。

利用害虫对光、色的趋性,推广色板、杀虫灯等诱虫技术。每亩悬挂黄、蓝板20-30张,控制蚜虫、粉虱等害虫。x每30亩安装频振式杀虫灯一盏,诱杀斜纹夜蛾、烟青虫等害虫。在小菜蛾、斜纹夜蛾等成虫盛发生期,设置性诱捕器,降低田间落卵量和虫量,每亩设置3-5个,每月更换1次诱芯。对设施蔬菜也可采用高温闷棚,土壤日光辐射等,有效地压低病源基数;同时在设施大棚入口及通风口悬挂防虫网,阻止害虫迁入棚内为害。

(四)生物防控措施。

推广应用各种农用抗生素、病原微生物、捕食昆虫、昆虫生理活性物质以及生物制剂如阿维菌素、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农用链霉素等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软腐病、角斑病等多种蔬菜病虫等。

﹙五﹚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在病虫发生防治时期,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适时开展防治。严格执行国家《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及《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杜绝禁限用农药的使用,严格农药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防止事故发生。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业务单位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开展蔬菜病虫害防控工作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落实目标任务。

要根据当地蔬菜病虫发生实际,及早制定蔬菜病虫防控方案,明确重点防治对象和区域、技术措施。积极探索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新模式,扩大绿色防控的覆盖面,提升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水平。

(二)加强病虫监测,及时报送信息。

区植保站要加强对蔬菜重大病虫害如粉虱、斑潜蝇、霜霉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等发生普遍,危害性大的病虫监测,规范调查方法,按要求及时上报发生和防治情况,密切关注一些突发、毁灭性病虫如番茄黄化叶病毒病等发生动向,一旦发现,要及时上报。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大力开展蔬菜病虫防治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早制定工作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开通技术咨询服务电话,防治现场会、演示会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通过新闻媒体、电视专题、明白纸等形式在菜区普及病虫防治技术;在防治关键时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指导、帮助菜农解决防治技术问题。

(一)加强责任落实。

各有关部门要高标来抓,围绕工作任务,加强责任落实,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把每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二)加强密切配合。

本工作是一项建设性、基础性和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大督查考核。

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工作职责,按照实施方案和各项工作时间节点紧锣密鼓开展工作,确保任务完成。政府督查室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督查事项,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影响工作进度的部门和人员严肃追究责任。

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篇八

蔬菜产业作为鄂尔多斯市农产品供应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满足和保障市民基本饮食需求、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蔬菜品种增多,茬口复杂,复种指数高等因素,导致病虫害发生频繁,发生情况总体平稳,但个别病虫危害呈加重趋势,加之在病虫害防治中较多使用化学农药,长期使用将对生态环境及人身健康存在较大的威胁。因此,我市蔬菜产品生产应切实从源头上进行安全生产,坚持走绿色植保之路。为保障蔬菜产品的安全生产,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危害率,在蔬菜生产中将杀虫灯、性诱剂、色板、防虫网与生物、生态防治技术有机结合,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确保生态及人身健康安全。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通过优化集成物理、生物、生态等技术,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杜绝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品种,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达到安全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实现蔬菜稳定增产和食品安全。

(一)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技术。

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达到降低田间落卵量,压缩虫口基数的目的。

防治对象:可广泛诱杀小菜蛾、地老虎、飞虱、叶蝉、金龟子、蝼蛄等上百种害虫,具有诱杀种类多且量大的优点。

技术方法:

1、在4-11月害虫发生的高峰期挂灯,杀虫效果明显。

3、开灯时间根据季节不同可做适当调整,一般开灯时间以晚上7:00到第二天早晨6:00为宜。

(二)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

昆虫性诱剂是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

息素引诱雄蛾至诱捕器,杀死雄蛾,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防治对象:主要针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虫。

技术方法:

2、诱捕器的设置密度根据害虫种类、基数,使用成本及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针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每2-3亩设置1个诱捕器、1个诱芯;针对小菜蛾每1-2亩设置1个诱捕器、1个诱芯。30-40天更换一次诱芯。

(三)色板诱杀害虫技术。

利用昆虫的趋黄、蓝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

防治对象:黄板诱杀粉虱、蚜虫、斑潜蝇等害虫,蓝板诱杀蓟马、种蝇等害虫。

(四)防虫网阻隔害虫技术。

防虫网采用物理防治方法,构成人工隔离屏障,可有效阻断虫害的传播途径,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及虫媒病害。

防治对象:利用防虫网,可有效防止蚜虫、白粉虱、斑潜蝇、夜蛾等多种害虫侵入。

(五)释放丽蚜小蜂技术。

释放丽蚜小蜂技术是在白粉虱发生的温室内,放置丽蚜小蜂蜂卡,小蜂孵化后,将卵产在小型害虫体内,将害虫杀死。

防治对象:主要针对温室白粉虱等害虫。

技术方法:丽蚜小蜂一般喜好三龄若虫期和四龄蛹前期的白粉虱寄生,被寄生后的粉虱若虫到四龄中期停止发育。一般在温湿度适宜时,按亩棚1万头释放,分2-3次释放完,每隔5-7天释放一次。密度较高时可连续释放4-5次。

(六)云菊杀虫技术。

云菊(5%天然除虫菊素)可防治多种鳞翅目幼虫。

防治对象:针对蚜虫、蓟马、白粉虱、果蝇、甲虫、夜蛾、瓢虫等多种害虫。

技术方法:将药剂稀释1000-1500倍喷雾。苗期进行茎叶喷雾;花期施药,重点喷洒花部;果实膨大期或采摘期施药,重点喷洒果部,使果实完全着药。种群数量大时,可连续施药2-4次,每次间隔5-7天。

1、积极推广应用蔬菜生产关键技术。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培育无病虫壮苗、大棚滴灌、高垄栽培、地膜全覆盖、高温闷棚等生态技术。

2、推广应用细菌、病毒、抗生素等生物制剂技术。

利用bt制剂防治各科蔬菜害虫;利用阿维菌素防治菜蛾、斑潜蝇、白粉虱、根结线虫等;利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白菜软腐病、角斑病等;利用多抗霉素、抗霉菌素防治霜霉病、白粉病等。

3、推广应用农药残留降解技术。

采用农药净1号水剂,降解有机磷类农药残留;农药净2号,降解氯氰菊酯类农药残留。

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篇九

为助推郎溪县茶产业发展,提高广大茶农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应对能力,让茶农切实得到实惠,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保险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皖政办秘〔20xx〕98号)精神和农业保险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运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发挥政府组织推动作用,引导和鼓励茶叶种植户自愿参与保险,切实增强茶叶种植抵御风险能力。

本方案确定的茶叶种植保险业务,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郎溪支公司(以下简称保险人)经办。

(一)保险对象。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茶叶可作为保险对象(以下统称“保险茶叶”),投保人应将符合下述条件的茶叶全部投保,不得选择投保:

2.能够清晰确定地块界限、标明具体位置、整地块连片。

的茶园,且生长管理正常;

3.茶叶种植保险仅限于无性系良种茶园。

(二)保险责任。

在保险期间内,由于下列原因直接造成保险茶叶的损失,且损失率达到10%(含)以上时,保险人依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1.火灾、爆炸;

2.暴雨、内涝、风灾、雹灾、洪水、冻灾、倒春寒、旱灾、泥石流、山体滑坡;

3.病虫害。

(三)责任免除。

下列原因造成的损失、费用,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2.行政行为或司法行为;

3.战争、敌对行为、军事行为、恐怖行动、武装冲突、罢工、骚乱、暴动;

4.衰老自然淘汰;

5.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及其他各种污染。

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后,被保险人自行毁掉或放弃种植保险茶叶或改种其它作物的损失、费用,保险人也不负责赔偿。

其他不属于保险合同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费用,保险人也不负责赔偿。

(四)保险期间。

保险合同的保险期限为一年。具体起讫时间由保险人和投保人协商确定,并在保险单中载明。

(五)保险金额和费率。

保险金额:2000元/亩。

保险费率:3%。

保险费:60元/亩。

(六)赔偿处理。

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茶叶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

保险茶叶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保险人按以下方式计算赔偿:

赔偿金额=每亩保险金额×损失程度×不同生长期赔偿比例×受损面积。

损失程度=单位面积平均损失产量/单位面积平均正常产量。

在发生损失后难以立即确定损失率的情况下,实行两次定损。第一次定损先将灾情和初步定损结果记录在案,经一定时间观察期后二次定损,以确定损失程度。

(七)保费分担比例和收缴办法。

按照自主自愿参保原则,保险费由保险人直接收取,其中投保人承担25%,政府补贴75%。

(八)承保方式。

以个人或企业等形式组织投保,投保人提供土地流转清单(需土地涉及村委会加盖公章)、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及银行卡、折;必要时提供土地承包合同。

(九)保险人义务。

1.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应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条款内容。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2.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

3.接到客户报案后,保险人的查勘人员24小时内到达现场实施查勘。查勘人员严格做好现场查勘、定损工作,明确受灾原因,拍摄受灾现场,核定受灾数量,确定损失率,做好现场查勘记录和损失明细单,由被保险人签字确认。

4.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保险金的协议后十日内,理赔金额在村委会张榜公示7日以上,若无异议,保险人在20个工作日内履行赔偿保险金义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关。

注茶叶种植保险工作进程,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经办机构要主动接受监管,切实履行实施主体职责。

(二)加大宣传力度。

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方案篇十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江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江门市茶叶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品种改良、质量提升、品牌创建为重点,学习和借鉴浙江、福建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充分发挥资源、生态、侨乡、区位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全产业链提档升级。依靠科技推动,创新服务机制,推动茶叶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结合精准扶贫,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兴旺。

到2025年,打造全市域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20个以上标准化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茶叶加工装备水平和加工工艺水平大幅提升,茶叶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江门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江门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重要茶区。到2030年,在全市茶叶优势产区新建及改造现代化、标准化生态茶园10万亩以上,力争实现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120亿元。

以“江门茶叶、走向世界”为发展思路,以质量优先、绿色生态为发展方向,推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质量水平,创建江门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开平大沙茶、鹤山红茶、台山白云茶、恩平茶、新会柑茶,以及新会柑(陈皮)与本地茶叶融合创新茶。推进开平市大沙镇茶叶专业镇建设,推动鹤山红茶提质增效,提升恩平茶叶产业发展水平,支持新会柑(陈皮)与本地茶叶融合创新发展,规划建设川岛中国首个海岛茶树资源繁育基地,加强古兜山白云茶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发,打造江门市全域生态标准茶园,构建区域特色显著的江门市茶叶产业。

(一)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沙镇茶叶专业镇。充分利用开平市大沙镇天露山脉优越的气候环境资源,以大沙镇现有的大沙里、天露仙源等较大规模茶叶企业为基础,科学做好大沙镇茶叶发展规划,改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引进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到大沙镇投资建设。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加强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良品种繁育研究,冠以新品种权,在全市种植推广应用。积极培育本地茶叶龙头企业,结合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发展茶叶生产脱贫致富。

(二)推动鹤山红茶提质增效。擦亮鹤山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特色品牌,加强区域公用品牌的监管、使用和营销推广。推动鹤山市茶叶产业园(省级)发展提质增效。同时,依托共和、桃源、址山和雅瑶等镇的各自特有资源优势,建设以茶产业为载体的示范辐射带动区形成“一核六区”(“一核”即加工技术与产品研发核心区;“六区”即良种推广与繁育示范区、优质茶现代种植区、精深加工集成示范区、健康理论与产品开发区、茶文化休闲农业区和茶叶仓储物流区)的功能分区,带动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围绕“良种引进、推广、繁育与茶树资源鉴评”“生态茶园”“茶叶加工与质量体系”“茶叶深加工”“茶与健康理论”“茶叶科技体系”“茶旅融合”“茶叶品牌营销体系”“茶叶流通贸易”“茶叶经营主体规范化”等10大板块,开展专题建设,力争把鹤山市茶产业打造为“生态茶园里的健康茶产业”。

(三)建设中国第一个海岛茶树资源繁育基地。依托上川岛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充分发挥上川岛在茶树资源繁育上的优势,科学做好上川岛茶树资源繁育基地发展规划,加强岛上优良茶树品种繁育研发,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及应用。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团队技术力量,建立川岛白云茶树资源基因库,建设海岛茶树资源繁育基地。加大投资力度,以龙头企业带动岛上农户发展茶叶种植,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综合效益。

(四)推动新会柑(陈皮)与本地茶叶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江门市茶叶+”多元化精深加工产业。在传统茶加工基础上,大力发展江门市茶叶产业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新会柑(陈皮)宝贵资源,推动新会柑(陈皮)与本地茶叶融合创新发展,支持有实力的茶叶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科研合作,鼓励开发柑黄茶、柑白茶、柑红茶、柑黑茶、陈皮白茶等新产品,以新会柑(陈皮)带动本地茶叶消费市场兴旺,以创新茶饮品如柠檬红茶、喜茶等,满足现代消费者对茶饮品的新需求,把江门市茶叶产业打造成国内外功能性茶饮的主要茶区和集散地,形成“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侨乡特色鲜明茶叶产业,实现江门市茶叶产业的借道超车。

(五)加强古兜山白云茶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发。利用江门市白云茶独有优质茶树品种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对古兜山白云茶种质资源保护、白云茶耕种技术与经验保护、白云茶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等,开展白云茶资源调查,加强白云茶繁育研究与利用开发,建立白云茶资源圃,推广发展优势白云茶品种,充分发挥白云茶经济效益,以及茶叶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价值。

(六)打造江门市全域生态标准茶园。坚守绿色生态发展方向,按照《广东生态茶园建设规范》标准,推进全域茶叶进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提高茶叶鲜叶采摘质量。扩大生产规模,调整品种结构,提高绿色种植技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设20个以上标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江门市全域生态标准茶园,增强江门市茶叶核心竞争力,打造绿色生态茶叶品牌。

(七)开展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种子种苗等生产资料、茶园机械化生产设备等,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或成立专业合作社,连片开发种植。支持现代化茶叶加工生产线的企业和加工作坊新建或改造。支持繁育苗体系建设,鼓励开展无性繁殖育苗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研究,扶持育苗基地建设,开展种苗提纯复壮工作。

(八)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扶优、扶大、扶强”,培养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对茶叶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发挥茶叶协会和茶叶产业联盟的作用,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联盟成员沟通机制,提供业务指导,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茶农向专业化发展,促进茶叶产业组织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