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物报告文学的格式范文 报告文学人物篇范文(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13:10:26 页码:8
人物报告文学的格式范文 报告文学人物篇范文(7篇)
2023-01-16 13:10:26    小编:ZTFB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人物报告文学的格式范文(精)一

no1“暴力倾向者”——周xx

“你干什么扔我书包?”“谁叫你惹我了!”唉,这“暴力倾向者”又要“发作”了。嘻嘻,有好戏看了。只见周孜默把孙陈的书包一扔,和他争吵了起来。而孙陈也不是好惹的,他大吼一声,接着便武力对付。周孜默边用双掌挡着孙陈的进攻,边用双脚攻击。最后,竟把人高马大的孙陈给打哭了。十足的暴力倾向者。

no2“粉笔流弹”——包x

“谁想尝尝粉笔流弹的滋味?”包璨又要用秘密武器了,不过俺们可就要受苦了:谁让她百发无一中呢?这不,她本想投周佳,却由于力度太小而投中了吴昊冉,弄得全班哄堂大笑。但她哪里知道,此时有人正捡粉笔头准备反击呢!

no3“挂牌班长”——吴xx

要说吴昊冉这个班长,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闲。不信?你看看吧:管纪律都是些副班长来管,他就像个没事人一样坐在座位上傻笑。就算被来出来管纪律,也是瞎转悠,一点都不负责任。

咱班的风云人物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介绍。欲想了解更多,请听下回分解。

关于人物报告文学的格式范文(精)二

昨晚如约打开电视机,准时收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节目。

与往年一样的结果,在这个不平凡的“末日年”里面,又有很多已经死亡的“草根英雄”在感动着中国。他们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却都以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麻木而又世俗的国度。

我看这个节目其实就是一个超级“催泪弹”,使人在刚刚过去这个喜庆的春节假期里,还获得有一个感受悲情的时刻。每一个获此殊荣的“英雄”其实都表演了一场悲剧,他们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的是永远的痛。一贯擅长煽情的央视就不能厚道点呀,能不能不这样矫情呢?在节目进行中,我一边观看一边猜想,我自己梳理了一下,我又被那些人和事所感动过呢?由于是同行,我首先想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还想到了“最美司机”吴彬,还有更多创造了许多“国之第一”纪录的人,尽管我这一票并不能有什么作用,并不能算数!

看完节目后,泪眼婆娑,还有一点遗憾,吴斌师傅为什么没有入选呢?按说吴斌师傅当时的行为其实是全社会都需要践行的基本准则,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下。也许是由于吴师傅的英雄行为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张丽莉老师如果凭借着对学生的爱心和工作的认真努力获得此荣誉,那将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只可惜她是坐着轮椅上台领奖的。

感动之余,我也有更深的思考:

1、精神的觉醒

感动中国到昨天就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了,其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与发展迅速的物质水平相对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后了太多太多,以至于被西方某些国家称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但是,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国人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

2、榜样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感动中国》,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力量,是榜样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

3、时间的流逝带走感动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不信的话,可以扪心自问,你能叫出几位曾经感动过你的他或她的名字?大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了吧。不管怎样,我希望被遗忘的仅仅是名字,是符号,而不是其背后蕴含的一种精神。

关于人物报告文学的格式范文(精)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雷锋》。

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的一个贫穷家庭里,7岁变成了孤儿;他1940年12月18日出生,却与1962年8月15日意外去世;他只活了22个年头,却被人被称赞: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是人民解放方军战士,是平凡而伟大的士兵,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光辉的闪耀人物。

他就是被毛主席题词要学习的榜样——雷锋

暖春三月,雷锋的实际撒遍了没一个街角巷口,雷锋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雷锋的“螺丝钉”品质家喻户晓,感染着每一个善良的人。也许雷锋的事迹是可以复制的。但雷锋那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却无法复制。雷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可他的灵魂尚在人间,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

学习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倡导,却并不是一项任务。有些人知道雷锋的感人故事,却从不无做好事;有些人只在听过雷锋这个名字,却默默无悔的在做像雷锋一样的事。“人之初,性本善”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三字经》的这句,意思应该就是人在刚出生还很小的时候,没有受到外界的熏陶,本性是善良的。每当读完这句话是,我心里总是会想:是环境污浊了人的思想,还是人污浊的环境的好坏。

学习雷锋,做有道德的人。再次写出这句话,脑海里空白了许久……接二连三的又涌现出一个个当代雷锋:肉串慈善家阿里木江·哈力克,热情公益的“90后”大学生麻袋哥们,用爱托起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这些人原本没有法律义务去做那些事,即使在做过之后也不一定被人知道、称颂,甚至会被认为“不正常”可他们得到的却在指引着,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可能在他们眼中,这只不过是些举手之劳、力所能及、本能反应、不值一提的小事。就像雷锋一样,在做自己认为的小时,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为社会增添动人的风景。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不是一滴水,你会放弃对土地的贡献么?如果你不是一线阳光,你会忘记对光明的追求么?你只是社会中的一个人,你是否还留有雷锋一般的道德?

学习雷锋,在几十年前曾有他用阳光一般温暖了我们,那么在几十年后的现在,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不一定要时时刻刻的做好事,而要在心里树立这样的想法:别人如果需要我,我就该义无返顾的帮助他们。几十年前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叫雷锋的榜样时时刻刻温暖身边,但只要我们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相信在未来会满世界都是雷锋的继承者在用比阳光还温暖的心灵装扮这个社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雷锋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下去,雷锋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让道德无限的延长。

关于人物报告文学的格式范文(精)四

1、王冕

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人物。

2、周进

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他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3、范进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

他是一个极其吝啬的守财奴,临死前两根手指迟迟放不下,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匡超人

匡超人,原本质朴孝顺,后来黑化泯灭人性。他巧妙周旋各方势力,逐步走向堕落。他擅长吹牛撒谎,沽名钓誉,卖友求荣,忘恩负义,最终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关于人物报告文学的格式范文(精)五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王绩《野望》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品析诗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美丽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却让诗人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野望秋野图萧瑟衰败正衬暮归图宁静安详反衬孤独无依

背诵王绩《野望》,由律诗引出《黄鹤楼》的学习。

崔颢《黄鹤楼》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引导,理解诗句含义。

品读,体味诗中的情感。

(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黄鹤楼首联引传说颔联发感慨以景衬情思乡思亲颈联绘美景情景交融尾联抒乡情

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737年,节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军。王维奉命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感知诗的内容。

(1)理解诗句的内容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叙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千古名句,描绘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

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保卫家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1)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使至塞上诗中有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画中有情赞叹赞美

1.背诵学过的三首唐诗。

2.说说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感受。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出蜀游历的满腔豪情。

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平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海楼“结”,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1)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平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用词精炼传神。“随”“入”等动词的运用,都很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3)衬托手法。颈联中,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

这首诗描绘了出蜀经荆门至楚地过程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时的喜悦之情。

渡荆门送别动景随入渡荆门之景静景飞天镜结海楼送别之情依依不舍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朗读

①把握诗歌节奏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

②把握诗歌感情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赛读

品味诗句,把握内容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联?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5)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6)全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西湖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诗人描写了西湖早春莺飞燕舞、花乱草浅、柳树成荫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1)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全诗以游踪为线索描写西湖美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最后到湖东的白堤,使整首诗结构严密。

(2)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西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写景中寄寓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钱塘湖春行(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初春之景赞赏西湖、热爱自然

本课的五首诗都是唐代律诗,格律工整,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而“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每首诗题眼设问,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找、画、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关于人物报告文学的格式范文(精)六

今天,我观看了“20_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富清。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20__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__年党龄,见证“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周年之际,一位党龄__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__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__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关于人物报告文学的格式范文(精)七

平儿,王熙凤的陪房丫头,贾琏之妾。她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女孩儿。虽是凤姐的心腹,要帮著凤姐料理事务,但她为人很好,心地善良,常背著王熙凤做些好事。王熙凤死后,王仁和贾环等要把巧姐卖给藩王作使女,是平儿陪伴巧姐逃出大观园。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贾琏把平儿扶了正。

平儿虽是凤姐的心腹,要帮着凤姐料理事务,但她为人很好,心地善良,常背著王熙凤做些好事。在程高本红楼梦的结局中,王熙凤病死后,王仁(巧姐的舅舅)和贾环(巧姐的叔叔)等要把巧姐卖给藩王作使女,是平儿陪伴巧姐逃出大观园。后来,贾琏把平儿扶了正。而按照前八十回的线索与脂批来看,平儿最后被扶正问题不大,如果王熙凤未死,王熙凤可能就会成为丫头来服侍贾琏与平儿。

平儿,以贾琏之俗,凤姐之威,竟能体贴周旋。贾琏和多姑娘私通,平儿从枕套中抖出一绺青丝,但她向凤姐隐瞒了事情真相,避免了一场风波。凤姐有病,探春代理家政,平儿陪侍。那些管家媳妇见探春年轻,又是庶出,以为她办事没有经验,想欺负她,连得她生身母亲赵姨娘也来惹是生非。碰到此类事情,平儿竟能应付自如,处置得体。探春改革弊端,平儿总是先表示支持,接着又说出一番早就该改而竟未改的道理来,此举于公是相信探春的能力能为大观园兴利除弊,于私也为了转移平日众人对凤姐的积怨。引得宝钗过来摸平儿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做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她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第五十六回)

平儿从不弄权仗势欺人,心地善良,本能地同情那些和她地位相仿或更低的奴隶们,在茯苓霜和玫瑰露事件中,她劝凤姐“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第六十一回)这才使柳家母女免去了一场灾难。贾琏偷娶尤二姐,平儿得知后告诉了凤姐,后见凤姐如此虐待尤二姐,她又把同情给了尤二姐,引起王熙凤的不满。尤二姐一死,王熙凤推说没有钱治办丧事。平儿偷出二百两碎银子给贾琏,把局面应付过去。当然,以平儿这样奴隶地位,应命去处理种种复杂的关系和事件,是十分困难的。在纷繁的矛盾中间,她常常感到处境的艰难和内心无告的悲苦。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

平儿的结局作者没有暗示。后四十回续书写到凤姐去世,平儿悉心照料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并护送巧姐出了大观园,直到巧姐被刘姥姥接走,最后贾琏把她扶了正。

平儿敬重有能力的女子,所以她对凤姐言听计从,对探春是处处顾及。

平儿是一个聪明人,所以她才可以在凤姐和贾琏的夹缝中生活。看第21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就可以知道她平日既抓着贾琏的把柄,也有凤姐的把柄,所以他两都有忌讳她的时候。

平儿借着凤姐的权利在逐步影响和控制一批人。她的地位在一步步地提升,只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她深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平儿的性格就是希望息事宁人,大事化小,而且心地善良。

原著中对她的判词:一俗一威对,平做衡事人。村妇朦胧眼,不见洁好魂。

其实平儿面对王熙凤的管家之俗事和威仪,以及贾二爷的淫威,并没有任何的惧怕,而是在王和贾中间起一个和事者的作用,也可以说起一个平衡的作用。后两句是说糊涂的读者犹如村妇般不知世事,她们卑贱的眼睛怎能分辨得出平儿的高洁之处呢。后一句话正应了前面的“俏也不争春”。

平儿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女性之一。她的名字应该列在“金陵十二钗”的副册里。这是因为,她不仅是管家奶奶王熙凤的陪嫁丫头,成为当权者的“心腹”;更重要的是她在当权者默允之下被琏二爷收了房,名分上是“妾”,成为名正言顺的“半个主子”。

纵观百廿回《红楼梦》,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描写平儿的故事。尽管我们找不出什么大喜大悲的动人情节,但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有关她的行事、品格却贯穿小说的始终,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如她的名字四次被写入回目之中----即第21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44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第61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从这些回目可以看出,作者显然在有意突出平儿是一个特殊人物。

《红楼梦》对重要人物的描写,常常采用“陪衬”法、“映衬”法。如贾母,用刘姥姥来“映衬”;贾政以贾赦来“陪衬”。王熙凤的“陪衬”人物就是平儿,如同绿叶托衬着一朵红花,使红花更“红”,而绿叶在红花映照下又显出几分俏丽。作者在回目中两次用了“俏平儿”这个词,显然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从形容举止来看,平儿外表的描写文字实在是很少很少,不及袭人、晴雯等大丫头的描写,甚至连鸳鸯、紫鹃等人物也不如。例如,小说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平儿初次亮相的描写,作者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对平儿的形容举止,仅作了如下的介绍: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只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

所谓“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可以说适合《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众多女儿。试想,《红楼梦》正副册的十二钗中哪一个不是“遍身绫罗、插金带银”的,哪一个又不是“花容玉貌的”?何止平儿一人!

其后,第21回是描写“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该当写一写这位平姑娘之“俏”了。可是,满纸只写了一句“贾琏见他娇俏动情,便搂着求欢,被平儿夺手跑了。”到了第44回,全书过了三分之一,在“喜出望外平儿理妆”时似乎应该大肆渲染一番平儿之“俏”了,可又没有。这一回也只写了一句“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让人难以看出平姑娘之“俏”来。至于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作者的笔墨是着在“情掩”上,对平儿的形容竟是不着一笔。如此一来,读者不禁要问:平儿之俏究竟“俏”在何处呢?

这个疑惑,恐怕不少人都有过,我亦如此。不过,当我多读几遍《红楼梦》之后,体会略有几分不同了。我想作者的意图是要写平儿的气质之俏、心灵之俏,而不在其外表之俏。因为小说中的有关平儿的描写都集中在她的行事上,通过诸多行事让读者感受到平儿的可爱、可敬,又有几分令人同情。概而言之,可以从下面一些事实中看出来:

平儿是忠心事主,心无旁念。第39回李纨曾对平儿作过评论,说她:“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这个评论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把平儿的身份、地位都道出来了。作为王照凤的“心腹”之人,平儿表现出忠心事主的品格。她处处事事为奶奶着想,分担许多家内事。凡属凤姐的大小事情都先经过她的手,然后再报告给凤姐儿裁夺。她如同一位高级的生活秘书,事事料理井井有条,而又从不越权行事。这恐怕是她深得凤姐喜欢和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她就不会随嫁到贾家,也不会被贾琏收了房,成了“半个主子”。

其次,她虽然名分上是“妾”,却从来不与凤姐儿争风吃醋,而是处处让着凤姐儿,即使贾琏有时要“搂着求欢”,也尽力“夺手跑了”。这在平儿的地位上的人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恐怕也是因为如此,凤姐才能容忍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平儿曾经说过,以前有四个陪房丫头,都打发了,只剩下平儿一个。为什么凤姐只留下平儿一个人呢?为什么不全留下?因为凤姐不能容忍有四个人来争夺她奶奶的地位。为什么又留下平儿?因为这是封建妇女要做的。像贾府这样势力大的家族,嫡子却无一个妾,会被人认为是妻子不贤的。所以凤姐必须留下一个。她不能留下爱争风吃醋的人,在这方面,平儿是很懂得的,所以她留下了平儿。后来平儿真能如凤姐所愿。平儿不爱争风吃醋,凡事都向着凤姐,从不和贾琏厮混在一起。如像秋桐那样不知天高地厚,争风吃醋,要不了几日就要被处治掉的。贾宝玉对平儿的处境非常清楚,曾经慨叹平儿处在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之间却能体贴周到,殊不容易。第21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和第44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两回集中体现了平儿能平息事端的品格。

平儿忠心事主,还表现在她对危及凤姐地位事及时报告,绝不含糊。例如贾琏偷取尤二姐之事,就是她首先得到讯息报告给王熙凤的,说明她的忠心。

平儿是凤姐的“心腹”,又有一定的名分,但她行事绝不仗势欺人或是狐假虎威、以强凌弱。第一件事是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她的镯子被宝玉房中的小丫头坠儿偷去,明知底里却不愿声张。这一方面体谅了宝玉在女儿身上的良苦用心,保全了宝玉和房内大丫头的面子,另一方面又照顾了病中的晴雯的身体,三全齐美。第二件事是第61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她在处理“茯苓霜失窃”一案,当水落石出时,她仍能瞻前顾后,既诫饬了窃者,宽容了窝主,又保护了好人,没有辜负宝玉的一片苦心。第三件事是后40回中写巧姐被奸兄狠舅出卖时,平儿悉心照护巧姐脱险,就连贾琏也深为感动,打算扶她为正室。这说明她忠于熙凤,更可见她心地的善良。此外,如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平儿虽然告诉了凤姐,但她对凤姐虐待尤二姐、害死尤二姐一事并不赞成,反同情尤二姐,就连尤二姐死后的丧事都是她背着凤姐帮助贾琏处理的。还有她对贾赦要强娶鸳鸯之事,也是站在鸳鸯一边骂贾赦为衣冠禽兽,同情和支持鸳鸯。第65回通过兴儿之口评说平儿为人很好,“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从以上事实中可以看出,平儿心地是非常善良的。一个人在得宠时能够如平儿者不多见,而狐假虎威,侍宠骄横者多之。平儿的可爱、可敬,也就在这些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展示出来的。

平儿的聪明不仅表现在她处理和凤姐、贾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上下左右的关系,而且还表现在她对凤姐的几次劝说上。如第61回当平儿处理完“茯苓霜失窃”一案后,回房向凤姐作汇报时,凤姐说道:“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这时平儿劝道:“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久咱们是那边屋里去的。没的结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况且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上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如今乘早儿见一半不见一半的,也倒罢了。”

这段劝说王熙凤的话,可谓肺腑之言,又是至理之言。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到平儿为人的宽容大度,心地善良,处事平和的一面,又使我们看到她的聪明和清醒。在这一点上,王熙凤恐怕就不如平儿。因为,凤姐一生虽聪明透顶,机关算尽,但她的病根儿也就在于一味相信权力可以达到一切目的,一味地施威。她忘记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忘记了理家治国需要“恩威并施”的成训!

在小说中,平儿与王熙凤是一对互相映衬性的人物,平儿之平、之俏是在王熙凤的泼。辣、狠的行为中显现出来的,而又以她的平、俏来反衬凤姐的泼、辣、狠。王熙凤是以外表的美丽,内心的丑恶著称的,平儿在外表上不能“夺”主子之美,但他是内心俏----用北京人的俗语说是“心里美”。

因此,平儿是“俏也不争春”。这个“春”就是王熙凤!

在《红楼梦》万紫千红的丫鬟群中,受到主子信任的、“有体面”的丫鬟,不在少数。“平、袭、鸳、紫”可谓齐名,分别居于凤姐、宝玉、贾母、黛玉的“首席”大丫头的地位。她们各秉其性,各为其主。而本性善良、富于同情心的平儿,要侍奉以“辣”著称、脸酸心硬的凤姐,竟能相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相得,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与其余的大丫头相比,平儿做人的难度最大。

对此,王昆仑先生曾经作过十分精到的分析,指出平儿“艰难的处境和善良的性格是极其矛盾的,也因此把她锻炼成一个头脑清楚、手腕灵活的好姑娘。平儿的全部故事都从这种矛盾法则中发展出来。”

仔细审视这种矛盾就会发现,它不是简单的对立或无条件的同一。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在作家落笔之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平儿这样地位的人物应当怎样写法呢?过于软弱无能,不配做王熙凤的心腹助手;精明强干了,一天也容她不下。如果平儿是紫鹃那样温和淳厚的好人,在那样一种精强狠辣的主子脚下,简直不能活下去。如果把她写成袭人一流,工于心计,善于逢迎,必至于主仆同恶相济,结成奸党,虽也有这一类的事实,但不免于一般庸俗小说的窠臼。”(见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77页)平儿这个角色,就以毫不雷同于其他丫环的面貌、毫不蹈袭于一般主仆关系的套路,出现在王熙凤身旁。性“辣”的凤姐和性“平”的平儿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又以这依存作为支撑点,平儿得以行使自己有限度的权威和发挥自己有特色的才智,显示出了与凤姐迥异其趣的平和淳厚的本色。

凤姐作为荣国府的当家奶奶,大权独揽,威重令行;平儿作为凤姐的“心腹通房大丫头”,犹如近侍重臣,身处权要。人们公认,平儿之于凤姐,不仅可靠,而且得力。李纨曾经当着平儿打过种种比方来形容这种关系:“我成日家和人说笑,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李纨的评语,并不夸张,说明平儿对凤姐,不仅赤胆忠心,且能配合默契。在待人接物、行权处事诸方面,不待凤姐出口授意,平儿便能掂敠轻重、知所进退。比方她知道凤姐与可卿素日亲密,便作主给可卿之弟秦钟备了格外丰厚的见面礼;她深悉凤姐与贾琏同床异梦、私攒体己,当旺儿来送利银之际,便巧妙地为凤姐掩饰,不使贾琏察知;她明白探春理家,必先从凤姐这里开例作法,便竭诚支持探春改革,并委婉解说凤姐在位不得不维持旧例的苦衷,使双方上下都有台阶,深得凤姐赞许。凡此种种,均可见出平儿确为凤姐心腹之人。翻转来说,偌大贾府,凤姐能够推心置腹与之诉衷曲、道烦难的,大约也唯有平儿一人而已。

那么,是否因为平凤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而使平儿染上了“辣”味或昧了本性呢?甚至由于凤姐的种种苛政劣迹而使平儿蒙受“助纣为虐”“帮凶走狗”一类恶誉呢?回答是否定的,任何具有正常感觉的读者和客观态度的评论,都不会从作品中得出这样的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首先,平儿作为奴仆处在从属的地位,不能要求她对主子的行为负责;其次,平儿作为丫鬟,其活动范围在家庭内部,不能直接参与凤姐通过旺儿等伸向社会和官场的勾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平儿从不把自身同凤姐的这种特殊关系当作资本来谋取一己私利,相反,倒常常凭借这种地位来为别人排难解围、遮风避雨。这正是作家集中笔力对平儿给以特写的地方,小说中凡属平儿的独立的故事,几乎都具有这种“利他”的性质。只消举出回目上见名的几处就可了然:“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二十一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五十二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六十一回),在这里,不论是“救”、是“掩”、还是“行权”,都有一个共通之点,就是为他人排难解围,而且都是凭借凤姐的信任瞒哄凤姐成全别人。在琏凤之间,平儿当然站在凤姐一边,但平儿全无凤姐那股醋劲,从不挑妻窝夫、拈酸吃醋,对贾琏的外遇看得很淡。她之顺手藏过多姑娘的头发,救援贾琏,不过息事宁人,居然化险为夷,免去一场醋海风波。至于“虾须镯”和“玫瑰露”“获苓霜”事件,都是发生在丫头之中的窃案,而且都已察知了作案之人。事情经由平儿处理,不仅弄清了案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虑及到当事和牵连的各方人物,以体谅之心和宽容之道,缩小事态、化解矛盾。这决不是庸俗的和事佬,而是睿智的仲裁者。虾须镯是宝玉房中的小丫头子坠儿偷的,如果吵嚷出去,一则恐素日回护丫头女儿的宝玉被人抓住把柄;二则怕袭人麝月等宝玉房中的大丫头面子难堪;三则尤恐爆炭一样个性的晴雯病中添气,发作出来。平儿思前虑后,决计不作公开处理,只私下知会麝月暗中防范,找个借口把坠儿打发出去。这番设想被宝玉无意中听得,深感平儿体贴周全之情。“霜”、“露”事件更为复杂,牵动的面更广。平儿查明底细,同宝玉等计议,准备瞒赃了结,但又不能糊涂了事,遂把王夫人房中的彩云、玉钏叫来,说道“不用慌,贼已有了。”“我心里明知不是他偷的,可怜他害怕都承认。这里宝二爷不过意,要替他认一半。我待要说出来,只是这做贼的素日又是和我要好的一个姐妹,窝主却平常,里面又伤着一个好人的体面,因此为难……若从此以后大家小心存体面,这便求宝二爷应了;若不然,我就回了二奶奶,别冤屈了好人。”

平儿的“审贼“也如此平易实在、通情达理。对于“做贼的”姐妹彩云毫无嫌弃之心,既保护,又诫饬;为了顾全探春的体面,也就不再追究赵姨娘这个“窝主”;担了贼名的柳五儿是冤枉的,自然得到了开脱,其母柳嫂的厨娘差使也不致被开革。这出戏,可以说是平儿和宝玉配合演出的双簧,凤姐虽然有些信不及,但在平儿“得放手时须放手”的劝说下也不再深究。

由此可见,平儿有权,但不滥用权威,更不刻意树立个人的权威。正因此,平儿倒在奴仆群中甚至主子之间树立起了真正的威信。人们不像对凤姐那样畏多于敬,对平儿则是打心里悦服的。小厮兴儿的背后议论是最无矫饰的民意,“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小的们凡有了不是,奶奶是容不过的,只求求他去就完了。”平儿不同于凤姐的根本之点是她并无聚敛财富和追求权势的欲望,她很少想到自己,常常想着别人。如果说她自作主张给邢岫烟送去雪褂子还有替凤姐作人情的成分,那么她背着凤姐偷出二百两碎银子给贾琏为尤二姐治丧则纯粹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平儿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当着凤姐还是背着凤姐,都没有什么私心作鬼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人物有很大的适应性和包容度,在主奴之间、奴仆之间、主子之间、琏凤之间,常常起着一种调节器、缓冲带、安全阀的作用。

当然,这种调节和缓冲,也是有限度的。一旦失衡,平儿不但不能庇护别人,自己也将灾厄临头。四十四回正当凤姐寿日,贾琏和鲍二媳妇偷情事泄,双方都迁怒平儿,拳脚相加。无辜平儿,横遭屈辱,真是有冤无处诉,逼得几乎觅刀寻死。这是平儿处境艰难的一次大曝光。贾府上下人等只看到平儿的尊贵体面,即便遭此冤屈,宝钗等人的劝慰之辞也都是为凤姐开脱,全不理会她内心的创伤。惟有宝玉才能体察她内心的深重痛苦,“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姐妹,独自一人,供应琏凤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这是对平儿这个人物的点睛之笔。读者不难领悟到,无论怎样的尊贵体面,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平儿的艰难处境和移易她的善良本性。

《红楼梦》给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生。平儿做人的难度可谓大矣,而居然在炙手可热的王熙凤身旁保留了一袭绿荫、吹来了一股和风。这里面蕴含的生活智慧所能给人的启迪,恐怕是别的艺术形象难以提供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