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1:30:19 页码:7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优秀17篇)
2023-11-22 21:30:19    小编:ZTFB

汉字是我国独有的文字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经验分享,请大家参考借鉴。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一

摘要: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色化发展正在成为大学发展的一种自觉追求,这同时对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首先阐述了大学特色化发展中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的结构,其中包括科学完善的组织经营能力、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能力以及超越常人的执行能力,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校长提出了几点价值诉求,也就是如何提升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希望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所裨益。

关键词:特色发展;领导能力;执行能力。

一、特色化发展对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的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大学特色的内涵向来都指大学作为整体或是个体所显现出的独特性,或者说是关于大学的一种质的规定性。一所高校想要办出特色,关键在校长。校长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已经成为各大学校长、教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如今,特色化发展的大环境对校长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校长应该能够面对大学里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成为主动的管理者。具体而言,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在实现学校愿景、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全校教师、员工和以学生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以及与全校教师、员工和以学生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大学校长的领导是从本校校情出发的,而又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超越现实情况的。他们不断在管理活动中检测相关规范并且反思目前所做是否就是应该做的事。校长的领导能力体现在校长的管理方式上,是校长的个性在领导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实现大学特色与校长的领导能力的和谐统一是至关重要的。校长的领导能力在面对学校的各种变化时总是积极调整的。在笔者看来,大学校长的作用都凝聚在他的领导能力上,例如,学校是否拥有适合本校发展的学科群、是否有高水平高素质高品格的教师团队、是否形成优秀而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批创新型人才,是否能更好发挥大学职能为社会服务等等。一所优秀学校必然有一个优质的校长,高校特色化发展必然要依靠具有鲜明个性、高尚品德的校长。学校特色化发展,其实就是体现在校长的领导能力上,如果一所大学的校长既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条件,提出系统科学并富有创造性的办学理念;切合学校实际对学校进行战略规划,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合理地配置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并能够调动全校师生和员工的积极性,为实现学校的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实践,发挥其领导能力,那么学校就能进入良好的运行状态,教育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办出其特色。可见,校长在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的结构。

1.科学完善的组织经营能力。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大学的认识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的发展应该自我完善和自我突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就是需要大学校长有科学完善的组织经营能力。学校组织经营与企业组织经营是有区别的,大学校长在领导学校的过程就是实现对学校的组织经营,实现“知识增值”和“资本增值”的双重目标。大学校长完善的组织经营能力包括校长在领导学校的过程中组织协调好学校内外部的关系,并且从自身实际出发,提高学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也就是说大学校长为了实现本校的目标,要在学校内外部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而来实现学校效益的最大化。大学校长科学完善的组织经营能力就是应该明确学校经营的理念,理顺与政府的关系,推动学校市场化运作,有效进行学校经营,促进学校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具体说来,明确的经营理念能够促使学校树立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推动学校自主的市场化改革,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学校品牌的知名度,也就是要求校长具有完善的组织经营能力,具有市场意识,善于发现教育市场,开拓教育市场,培育教育市场甚至创造出教育需求并进行教育供给,善于在教育市场中经营学校。

2.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能力。

大学战略规划是指对大学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规模、速度,以及实现的战略步骤与战略措施等所拟定的长远而全面的计划。笔者认为大学校长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能力,就是立足长远,有深邃的前瞻性;着眼发展,有科学的指导性。校长能着眼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环境,不断把握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大学环境对自身有哪些积极影响。大学校长要致力于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保持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保持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的战略地位。大学校长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能力既是大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之间相互竞争的需要。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提出,大学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战略目标,大学战略目标要能反映学校自身的特色。在客观分析南京大学的优势、劣势之后,确定了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是先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然后经过若干年努力,力争建成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重要标志的世界一流大学。周济在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十分重视战略,亲自组织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分析学校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学校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之后,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这个远景目标分两个阶段实现:到年左右,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到2050年,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总的来说,校长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对学校以往发展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使学校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根据变化作适当的调整。在对学校进行战略规划时,大学校长要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科学谋划,合理部署,引领大学特色化发展。

3.超越常人的执行能力。

大学校长的执行力,是指大学校长为了实现大学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战略,运用治校理念科学地组织和协调学校各种资源,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和力度。大学校长治校办学的能力包括研究制订和组织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能力、构建有效的执行力组织的能力、选人和用人的能力、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以及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能力。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无论多么好的学校发展策略只有在校长成功执行后才能够显示出其价值,因此,作为大学校长,必须既重视策略,又重视执行力。执行力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简单来说,执行就是一门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管理学认为,一个成功的组织,30%靠正确的战略,70%靠正确的执行。超越常人的执行能力体现在校长要能在高等教育的挑战下自如地应付日趋激烈的学校之间的竞争,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拓宽学校的经费来源渠道,这就要求大学校长在付出时间和精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战略规划之后,也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对战略进行实施和执行。

三、如何提升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

1.完善校长遴选制度。

大学校长的选聘,归根结底是要找到适当的人来办好大学,使大学办出特色。那些对高等教育作过深入研究的学者往往提出相反的看法,坚持大学校长领导作用的重要性。中国大学校长的遴选采用任命制,校长对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笔者认为,既然是完善遴选制度,也就是说在保持原有制度优势的情况下,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制度中精华的部分,使我国的校长遴选制度更加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一方面,坚持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这样做有利于稳定民心,有利于校长领导管理的效率,使大学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近几来年,我国进行了公开选聘大学校长,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对于大学校长的选拨是一次突破性的变革和有意义的探索。另一方面,完善校长的遴选制度要设立专门的遴选机构,美国是非常重视大学校长遴选的,美国有专门特设的校长遴选机构,也就是“校长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会既可由校董事会成员组成,也可由董事会加上教授、学生及其他代表组成。该委员会主要负责确定机构的组成人员、制定遴选资格与标准、考察比较候选人等。相比我国单一、封闭的遴选机构而言,更具科学性与民主性,更能有效地遴选出大学真正需要的领导者。以美国为例,我国也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遴选机构,这样就可以广泛的征求意见,使遴选公开公正。大学校长遴选机构,从组织上有效地保证遴选过程的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保证了所选出的校长能够在平衡各方要求和促进学校顺利过渡并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所以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校都要严格重视科学严格的遴选,将那些具有潜质的校长挑选出来。

2.更新校长办学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对校长个性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校长有很强的管理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校长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更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特征,才能使学校特色发展。大学校长办学理念是在大学理念的基础上,大学校长根据自身学校的文化积淀及实际情况而形成的对本校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或实践行动。大学办学定位理念是关于大学校长希望把大学办成什么样子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他们持有的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关乎自己所在大学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特色所在的大学理想和价值追求。由此可见大学办学定位理念是影响校长治校的关键因素。美国大学的魅力在于它们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来自于各个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在哈佛大学的一次讲话中所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我们相信民主的活力在于多样化,在于各种思想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笔者认为,大学校长实现其领导能力必须从办学理念开始,一所高校的校长,尤其是追求超越的校长,要使学校办出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需要确定和把握住学校超越的办学理念。大学校长只有科学定位了办学理念,才能把大学特色化发展到最高境界。

3.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最高领导者,必须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笔者认为大学校长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是势在必行的,这要求大学校长重视其非权力影响,充分展示人格魅力;要努力打造自己的人格品牌,形成独具风格的人格魅力,注重校长自身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始终保持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才能使全校师生和员工感受到校长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做好校长就要认识我们这个时代、认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全局情况、了解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了解本学校的学科发展情况、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认识自己的优势、弱项和问题,此外,既要认识形势、判断形势,还要把握机遇、作出决策。更重要的是,大学校长应该在其领导学校的过程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也就要求校长既要掌握和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管理规律,校长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情况、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特色的发展,积极开展学校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重建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关注学校全体师生和员工生存发展方式的转换,不断丰富、拓展特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四、结语。

大学特色化发展要求大学不断适应大众化阶段下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期待,人大校长纪宝成指出,确立和实践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强校之路,应当成为我们大学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大学特色化发展实际是社会公众对于大学校长提出了更高更符合实际的要求,是对校长的领导能力的权衡。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德里克博克指出:大学要在现代社会的多种挑战之中取得成功和进步最关键的一环在于大学校长能够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笔者认为校长的领导能力应该在具体的治校过程中体现本校的特色,实现超越性发展,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实现特色发展,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高校的楷模,进而影响全国的发展,成为一流大学。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二

论文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大学特色发展的指标之一,大学特色发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靠保障。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很多局限,为了加快大学的特色发展的步伐,各高校应该在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学素质、人才选拔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更新。大学只有坚持办学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只有拔尖创新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才能进一步突出大学的特色,推动大学特色发展。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大学特色;培养模式;教育观念。

一、创新人才培养略论。

从钱老追问的一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开始,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6.3%,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这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各类高校竞相发展,其中存在盲目模仿的现象,导致现在大学在办学目标、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趋同,缺乏特色,也致使大学毕业生千人一面,素质和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现阶段,“改革大学制度、促进创新主体即人的全面发展和革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未来方向和趋势”。面对“十二五”的到来,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省的人才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例如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积极主动性不高,人才结构和分配不合理,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发展机制不完善等。根据《―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辽宁省力争通过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方式,达到在20实现人才总量增多、人才素质增高、人才竞争优势增强、人才结构合理、人才使用效能显著的总体目标。这一重大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高校的身上。

二、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但是现在辽宁省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将大学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1.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局限。

我国教育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长期禁锢于传统的惯性思维,不愿意冒险。首先,只注重培养和考查学生对大纲规定的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对实验、设计、实习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查不能够深入,导致学生形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的观念,以致恶性循环,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其次,在教学课堂上,教学一直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的激情减弱,创新意识不强。再次,大学里分科明显、专业性很强,在大学生活中,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对较广泛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不够。

2.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

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专长和兴趣上有不同特点,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强调按专一的标准培养人才,磨掉了学生的个性,致使大学输出的人才无特色、层次、水平之分。大学的培养方案方面,专业划分过细、设置盲目,不利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且与社会的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忽视通识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科前沿知识的教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灌输式的教学,轻视启发性的教学,注重记忆式的学习,轻视思考型的学习,方法单一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只是简单地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核不够,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不强。

3.教师创新素质的局限。

《纲要》中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但是现阶段辽宁省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虽然近几年辽宁高校教师的数量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但是大学生的数量每年也在飞快地增长,教师的增幅仍然低于在校大学生的增幅。其次,教师来源结构单一,对于高校教师的选拔“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为主导的状态,……未形成社会来源为主的开放、多元、流动的教师运行结构体系。”导致了校际、校内流动以及高校和社会的流动减少,影响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潜在能力。再次,辽宁省高校的师资队伍老化,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定,尤其缺乏优秀学术带头人,国际化水平低。

4.人才选拔模式的局限。

传统的招生模式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心理、身体等其他素质,不能做到较全面的考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专长,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一直约束了创新人才的选拔。所有的学生仅依靠一个分数来决定未来,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真正具有某方面能力、特长的学生被排斥在潜在人才的行列之外。

三、改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1)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各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人才观的统领下,以遵循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创新国家和现代化国际都市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和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为目的,以推动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为重点”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为了进一步发展化工大学的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它在本科生的培养方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建立了方法维、素养维和专业维的“三维”人才培养方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根据“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鼓励交叉、突出创新”的指导思想,紧跟时代步伐修订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加强跨学科教育。“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和整体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整合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强学生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临近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学科与学科之间具有相通性,学科文化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有利于使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扩大创新视角,完善和改进创新方法,养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2)加大课程的平衡性,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各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该注意保持课程的整体平衡性,克服重理轻文、重专业轻艺术的现象。文、理课程和专业、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逻辑性思维方面是良好的互补。有人曾研究了150篇科学家的传略文章,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可见,课程的平衡性是孕育创新人才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各高校应按照辽宁省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请业界相关的有经验的知名人士对本校课程设置和课程更新提出建议,对课程专业进行动态的调整,保持与时俱进的特色。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课堂,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密切衔接本科、研究生教育。在本科低年级时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在本科高年级时可以实行导师制,加强学生的专业培养力度。导师可以让本科生在其指导下参与科研,着重培养学生在本专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紧密衔接研究生教育,防止出现各环节教育脱节现象。西安交通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它实行“2+4+x”模式。通过2年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道德、人格、行为、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通过4年的实验、作业、设计、课题等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再通过x年的博士学位阶段的'教育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梅多和帕内斯等人在布法罗大学通过对330名大学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受过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学生,在产生有效创见方面与没受过教育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4%。目前辽宁省内各高校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授式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而反观美国大学,它们除了讲授和讨论外,还将项目研究、案例研究、小组学习、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实践锻炼、野外旅行、习明纳尔、班级讨论、客座教授讲学、个人或小组汇报、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了课堂教学。此外在考核方面,辽宁省内的高校更多关注考勤和期末考试,而且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根据尼尔逊和弗尔顿的调查,依据评价方法运用的多寡,美国高校课程考核方法依次是研究报告与汇报、参与课堂讨论、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个案研究、考勤、同学评价,由此可见差距之所在,辽宁省各高校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在教学与考核方面的良好的经验。

2)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省内各高校应积极走向社会,同企业、科研加强紧密合作,积极建立并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引进经验阅历丰厚的人才,促进新的科研技术转化为成果,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双向参与、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辽宁省已经有不少高校陆续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这时应切忌盲目和求快,应当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立足自主创新,形成本校人才培养特色。

3)加强第二课堂的学习。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力度,促进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第二课堂’,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向着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也可以省、市或者大学区为单位,举办创新交流会,让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与体会,让其自由地交流思想探讨经验。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新意志,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建立创新教师团队。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前提是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师资队伍。首先,各高校录用教师时,应当优先录取产学研合作中培养出的人才和非本校毕业的人才,克服任人唯亲的缺陷,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增加教师出国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其次,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中青年教师团队,汇聚一批能够引领本学科专业跻身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科技尖子人才。再次,高校要从多角度考察教师的教学活动,奖励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和改革,要给予教师条件上和制度上的保障,保障教师能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进行深度的科研研究,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4.改革人才选拔模式。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曾说:“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用一种考试办法来选拔不同院校的学生,这种考试选拔办法需要转变,适应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纲要》中指出要“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分数能够反映一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但不是唯一的标准。辽宁省内学校应该积极借鉴其他省市新的招生制度的良好经验,合理改革,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选拔高潜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大学特色发展。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三

(一)以学生为本。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觉地学习。例如,在讲散文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主要的线索、中心句以及文眼等。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养成良好习惯,还能培养分析能力和赏析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的民主化,优化语文的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与时俱进,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活力。

二、讲究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效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要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地取得实效。

(一)组织小组进行合理的讨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启发性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组内的探讨交流过程中,学生自我评判,自我讲解,相互交流,有时候也争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针对性的启发讲解,一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后会为自己的正确思维而自豪,一部分学生则会顿感恍然大悟。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总结错误原因,及时地帮助学生巩固新学习到的知识。

(二)让生活指导教学。

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死板的知识,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学以致用。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活学活用,就应该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样能够让知识变得灵动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细节相联系,使学习过程充满真实情感。例如,我们在学习《徐霞客游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对本地的文化进行调查,促使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去解决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将课堂内外连接在一起,促使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教师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准点,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乘着东风迈出前进的步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空间广阔了,资源丰富了,学生愉悦了,课堂活跃了。我们在看到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应该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些现象还值得忧思,需要对其进行冷思考,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下面,就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并肤浅谈几点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认知目标遭遇冷落。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设置教学目标,目的是唤起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在教学实践中整合起来落实目标。

由于传统教学受抨击过多,社会、专家不断批判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导致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认为新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要让学生参与过程,结果不那么重要了。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1、基础知识教学走过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将来的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必定要加强基础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到实处。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重点落实在课的新颖上,重视课的结构创新,而忽视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落实。如在“生字教学”这一目标实施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在初读环节提醒学生自学生字,而且通过检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生字的读音。在之后的教学中,虽然生字会经常复现,却不引起重视,甚至不再矫正学生错误的读音。这样的教学表面上是重视的,而实际上却是“走过场”,最后学生的基础会越来越不扎实。

2、缺少有效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上,教师总习惯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朗读,体验情感进行有感情朗读,忽视了文本语言表达方面的引导与发现,学生也自然不会去探究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如课堂上很少有教师会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推敲、品味语言。再如“读写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迁移的训练,现在的课中已经不多见了。

3、忽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教学(渗透)。如“标点符号”的知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知识,段篇结构的知识很少在课中被关注。

(二)人文精神强行越位。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具体到“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我们也能看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内涵。分析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我们看到,第一学段关于人文性要素体现在“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这些要求都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并从情感层面上促进学生对语文工具的需求。第三学段关于人文性的要素则体现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情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这时已需要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综合加工,能否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则需要一定的语文理解和运用能力,这说明学生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应该能够发挥语文的工具价值来实现文本透发的人文价值。不难看出,因为年龄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不同的内涵,但它又是血脉一体,不可分离的。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学段:用语文的工具价值挖掘、实现人文价值,并使工具价值不断增值;

第三学段:用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的工具价值,并使其从中获得人文的启蒙。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交融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把握却出现了人文性越位的状况。

1、教学实践从重工具性到重人文性的倾向。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强调“训练”,各种形式的练习贯穿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新“课标”颁布以后,教师听到比较多的是语文的人文性,看到的是“课标”里新提出的“人文性”特点,这种新事物很快就被强化了,为了突出学科的人文性,教学实践从“重工具”转向“重人文”,这又偏离了“课标”精神。

2、对人文性的片面理解。人文性是具有丰富的内涵的,但不部分教师对人文性的理解仍停留在思想性很强的课文主题上。课堂中虽然有了学生更多的读书感悟时间,但教师总自觉或不自觉的把领悟文章的主题作为重中之重来组织和引领。对“人文性”的理解明显是“穿新鞋走老路”,如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引领基本没有顾及,课堂中的人文关怀还不能面向全体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认识上的到位。

3、人文性游离在语言文字之外,与工具性分离。语言文字与人文内涵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离开了语言文字,人文内涵就没有依附,犹如无本之木,最终走向消亡。语言文字必然会承载着一定的情感,蕴藏着人文内涵。但很多教师把这两者独立开来,往往是初步读了文章,获取一些信息后,就围绕“人文”这一“法宝”,天马行空地空洞交流,有时学生信口开河,教师还表扬学生有创意,这是不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也是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做法。

(三)价值引导趋向含糊。

语文学习主观性很强。面对同一材料,不同主体解读,反应极具个性化。珍视独特与多元,是真正素质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内在要求。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对人的关注,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过去的那些“教师专制”、“唯一答案”等现象不见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了,重视学生的多元理解了。这对于学生成为主体的人、有个性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学不是学生“自然性”的发展,而是追求“和谐”的发展。

1、断章取义,误会《课标》的精神。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多元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但并不是学生怎么理解就怎么对,怎么说就怎么对,它必须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才能适应社会。

2、盲目“多元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

3、对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放任自流。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能很好地判断学生发言中存在的弊端,听之任之,不能及时干涉,进行价值引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如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

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赏识,忽视了文本语境,学生的有些信息完全是凭空捏造的,无依无据地空谈,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4、缺少正确的引导,造成前所未有的尴尬。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造成价值紊乱,不利于个性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教师作用逐渐虚化。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学提倡“二主一线”,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新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教师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可喜的变化。但另人担忧的事随之而来。我们看到,很多时候,老师在发挥学生主体的过程中,自己的有效引导被忽视了。认为生成的课堂是无法预料的,放松了设计上的指导,导致课堂上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以至于学习活动变得效率很低,一堂课下来,目标没有达成。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任重道远,我们应针对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力争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正处于认识上新旧交替的阶段。继续营造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氛围,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准确把握新理念、新要求,才能有效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科学制定“三维目标”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预设教学活动、诊断教学效果的依据。全面、和谐的目标制定,有利于组织学生体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落实“双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正确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引导正确认识人文性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而感性认识来源于对文字直接的印象,基于学生的感性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学生不掌握这个工具,就无法实现人文价值。引导老师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通过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从“会读”到“爱读、乐读”。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整合起来,在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中感受其传达出来的人文内涵,在不断感悟的过程中反观语言文字的作用,如此循环,使学生掌握语言,受到文化的熏陶。

(四)强化学生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言语实践的机会,在对语言的朗读、运用实践中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及其蕴含的人文内涵,在言语表达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学会传达自己的情感。

(五)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激励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灵活有效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的组织,引导学生去发现。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钻研与预设能力,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为学生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效参与,在实践中领悟、发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第三,要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正确引导的关系。前面提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问题,也提到了学生必然会在学习中出现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并不一定是合理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该选择大家赞扬、孰视无睹,还是厉声呵斥?从新课程理念的追求出发,显然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并不是赞同,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学生探讨,在交流过程中引领学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呵护了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实现体验的加深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五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博大精深、内容浩瀚,但又较为抽象。对于当今已受过系统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认识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往往在心理上对现代科技已形成“定格”。相比之下,中医学有它自身的许多特点,它需要较深厚的古文学知识和传统哲学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形象思维以及辨证思维帮助理解。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中医学的古朴术语和抽象的概念使他们感到困惑、难于理解。那么如何教好中医药学,使学生尽早从“心理定格”中跳出来,激发学习中医的热情,使学生从对中医的无知-不信任-感兴趣-热爱-掌握―运用,是我们每个中医工作者的职责。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现将一些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明确教学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诊疗疾病。

一般非中医类专业的《中医学》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诊断、中药、方剂等知识技能,而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在较短的时间内,要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讲到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确实很困难,只有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根本谈不上理解和运用了。因此,有必要明确教学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水平?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着重讲解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医基础理论,始终贯穿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基本特点,教会学生利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中医、理解中医、思考中医、运用中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医自学能力。教材中其他内容可通过开选修课的形式讲授或开通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浏览自学。

2突出中医学教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特色,而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一门医学科学,经过历史的沉淀不断传承下来既有其特别的地方,也有其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在非中医类专业的中医学教学中,也应该不断地挖掘中医学的教学特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特色的感知而不断地增强对中医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先可以将中医学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给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一些病例的方式来展现;其次,在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概念的时候,老师可以用整体观念以及一些跟中国人相通的辨证等方面的优势来对学生进行中医学知识的讲解,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中医的特别疗效等对学生进行展示,从而调动了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兼容并蓄融合中西医思维优势。

中医特有“黑箱原理”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用不同于西医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病人。要使西医学生思维方式由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变为中医宏观上的望、闻、问、切;由精确的数字,变为人体的表象;由缜密的逻辑推理,变为经验;由抽象变为形象;由内部结构变为外部现象。要使学生领悟到,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中医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已逐渐被现代医学所接纳,成为生命科学的巨大财富之一。未来生命科学的发展,会逐渐模糊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界限,会逐渐融合所有医学体系,摈弃各种医学体系固有的缺陷,形成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新医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用多元化的文化思想和海纳百川的思路,科学地看待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模式。

4启发诱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教师的职责好比领路人,不但要指出方向,而且要指出怎么走。既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去学。法国教育家斯多说:“对学生来说,知道论证的方法,比知道论证本身更为重要。”例如我们在讲授辨证中每个证型的舌苔、脉象时,首先回顾舌、脉诊中有关寒、热、气、血、阴、阳虚的特征,然后在具体的脏腑辨证中前部分由老师讲解,后半部分则请学生自己推断,这样,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由学生推出的结论,比死记硬背的内容更容易记忆。我们认为,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内容还要靠学生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把方法教给学生后,再把参考书的名称、文献资料的出处交代清楚,使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掌握知识,不断开拓视野。

5不断改进中医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西医院校中对于中医学的教学应该要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改掉满堂灌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互动,通过实践教学的引用以及一些病例教学的进行来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视频的播放等增强教学中的直观性以及形象性,以此来让教学的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教学中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作风,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明确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临床、科研应用型人才。此外,还应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及掌握,讲授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启发互动教学,在掌握中医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辨证诊疗技能外,再适当介绍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新进展以及现代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进一步扩大知识量、信息量。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及进一步研究中医的积极性,从而提髙教学质量。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六

摘要: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给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要真正落实全新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使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实现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转型。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五大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要真正落实全新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使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的良好能力,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下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实现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一、实现教师转换角色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的劳动。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师要成为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心理健康,指导技术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首先,教师要有炽热的“爱”。富有爱心的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善于忍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积极而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其次,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育运动能促使学生取得成功,获得承认的愿望。但也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和自负心理、消极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尊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意见,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特别要注意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亮点,并及时给予他们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使运动技术教学成为体育课程关注的中心。忽视了除运动以外的其他学习内容,使体育课程目标和任务难以全部实现。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全局性,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握新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其次要领会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要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体育经验去建设体育课程。教师要成为独立设计、施工的工程师。三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的情意性。

二、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体育教师要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体育教师应注重自我形象,从上课开始,就必须保持积极的情绪,以真诚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如体育教师的衣着打扮、精神面貌、姿态表情等都能令学生增添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向往体育活动;其次,在教学中,多用描述性语言,以生动、形象、简洁、有趣、幽默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良好状态下接受学习。三是教师要讲求民主,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些热情,积极发展平等的、友善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无论是教什么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都应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各个环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1、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创设体验情景。

好奇心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使学生感到陌生,新鲜好奇。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它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体验,进而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体育老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景。如根据课的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布局场地,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活动,积极诱导学生萌发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

2、抓住学生好游戏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抓住学生的好表现心理,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日益强烈。初中年级学生在生理上出现质的转变,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因此,当学生的反映出表现欲望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或者用“你不行”等之类的话语给学生泼冷水、打击学生的热情。尤其是男生,往往要表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能力和特长。如教学内容《过障碍》,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50*10米场地内,等长的4条跑道,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小凳子、跨栏架、跳箱盖、体操垫),障碍顺序自定。教学步骤分六次进行,第一次由小组中勇敢者通过各个障碍演示。第二次每个学生通过各障碍物,第三次、第四次学生自我体验,第五次小组比赛,第六次各小组推荐“能手”比赛。这样即满足个体学生“我能行”的心理需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也节省了教师示范的时间,有效的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既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们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四、以生为本,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是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和爱为核心的基石,是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的指南。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思想上理念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了解体育卫生常识,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教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情操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关心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要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践性,使学生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感受到体育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运动兴趣的保持和良好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不断研究与创新,使新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将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七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高职数学课程的理念应体现“三个面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旨,体现世界上相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及数学课程标准的共同趋势或先进经验。当前,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数学教育自然也要实现开放。把数学教育置身于国际大背景中,才能避免“数学孤立”现象的发生。当前的国际竞争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科举考试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数学教育因考试而获得坚实的“数学双基”,却带来“为考而教”的弊病。关注数学课程的实施现状及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具有全球意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教学准备。要处理好知识性与教育性、基础性与先进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等多种关系。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本文将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作探讨。

二、渗透数学思想,建立数学观念。

当前,国家正在酝酿一场空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我们期待着课程改革,这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提出了挑战。新课程体系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做好准备,以适应这场改革。

1.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必须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情况;必须注意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加强数学方法的训练,从而使数学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工具或材料。

2.建立全新的高职数学教学观念。

对高职数学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态度是要建立数学观念。

数学观念是指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要让数学关系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数学学习提倡实践,提倡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但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解决了一道题,解决了一个局部,不代表理解了数学的全部。数学的思想有时隐藏得较深,需要做深刻的思考才能发掘出内在的意义。在数学的各种题目的机械练习中如果只知法则不知策略、只知推理不知道理,那么这时的数学学习就变为了一种机械的、本能的反应。近几十年来,数学课程的内容在变化,数学目标和要求也在提高,数学教学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操作,它具有更高层次的、更重要的方面。例如: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思考策略的把握、创新意识的培养、各种技能间的协调等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深入到学习者的内部思维过程考察分析,作出判断;此外还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动机、态度等等。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根据他们的现状和认知水平,向他们提供适当的认识情境,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寻找和建立数学概念、数学模型,掌握数学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三、以课程理念为导向,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数学与各专业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需要我们不断变革高职数学的教学工作,优化课程改革,要与专业设置相结合,调整培养计划,使培养计划进一步适应各专业的特点,改变以往传统的设置内容,重点以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相关专业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主。

可对授课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专业层次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时,主要介绍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不追求过分复杂的理论推导与过多的解题技巧,重点让学生学会能把高等数学中的主要结论较好地应用到相应专业知识中。

如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授课内容除了讲透无穷级数知识外,可适当增加变换、傅氏变换及拉氏变换的内容,为有关专业课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医用仪器维修专业,常微分方程的有关内容就相对更为重要,可应用于电路图的求解。这样数学基础课程与各专业的联系就更加密切。

2.创设问题情境,推进理念更新。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作为数学的教学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讲解质量控制有关内容时,首先要设定检验条件、样本容量、检验方法等。

对这类检验,人们关心的是要小于或大于等于提出的标准值。

进而向学生进一步提出单边检验的适用范围,单边检验拒绝域的确定的方法,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种方法为什么不能完全照搬到其它检验中使用?能否将这种方法加以推广?进而指导学生总结出可以适用的类似的方法。为此,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要让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从死板僵化变为灵活机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应该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和,把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好,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更注重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有许多学生不会从具体题目中概括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同时要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各种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推广,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一般说来,应注意启发学生领会和运用一些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价变换的思想方法等等。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经历着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我们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可以通过如下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解题和证明定理;让学生回答比较灵活的问题;鼓励学生每解一个问题时要寻求最简单的或独创的解法。在进行上述活动中,不要怕学生出错,要善于利用正误对比,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另外,布置的作业也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发现一些新现象、新特点或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精神,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使它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新课程理念将对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学生和我们教师的观念都在发生着一场具大的变革,我们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让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投身到这场变革中去。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八

论文摘要: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指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出切实中肯的分析与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必须进一步拓展体育教学评价的视野,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本文试结合体育课改实践,对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简要的阐述。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则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努力达成体育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同时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学习评价历来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

1.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切实可行。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是以目标的达成统领一切的,所以目标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不同水平目标的设置,就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所以说这目标的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作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载体,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看它是否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选择的内容不仅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平等受益。同时,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也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师可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使所选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并尽量做到简单易行,以便学生能在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学习与参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

2.1对教师“教”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施教学过程评价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如:在教学环境的实施中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学习条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使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形成合作与交流、民主、平等的和谐学习环境。在教学方式的实施中是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体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并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在探究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是否充分指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之真正受益终身。

2.2对学生“学”的评价。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学生是否真正能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探究思考,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有很好的情绪体验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中看到。

2.2.1自主学习。

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是否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方法、手段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评价。有的体育教师仅从表面上理解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如有的教师在上篮球课中,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到每一组辅导甚至把手放在身后站在旁边看着,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由学生一练到底。虽然有的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但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没有思、没有悟也是不行的。所以,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2.2.2交流合作。

看学生之间在学练过程中能否友好的分工与合作:学生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是否语言得体;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等。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误解。如有一种所谓的合作,教师先提出问题,马上分组,展开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仅象征性合作一二分钟,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结束,然后教师拍板定音,这种合作是一种形式主义,其真正意义并没有达到。所以在评价中要注意合作交流的本质意义。

2.2.3探究、思考。

我们可以看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是否积极地投入观察、分析、对比、探究;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争论;还可以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在有的课中,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探究,这是没有意义的。

2.2.4情绪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有无浓厚的学练兴趣,对学练内容有无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学练兴趣,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练情绪;学练过程是否愉悦,学练的愿望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2.2.5参与热情。

看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练,是否兴致勃勃地自觉进行练习(学、练、创等);看有没有学生参与“教”,如在小组学练、讨论时给予别人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3.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充分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要看一节课是否很好达成三维目标,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各类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体育技能方面达到教学要求,形成有关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使自己达到适宜负荷,学生练习密度在30%~40%左右,平均脉搏每分130左右。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学生认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自尊、自信,能调节情绪克服困难;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学习,提高运动水和效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中,学生能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与成功,有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愿望;能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与健康的关系;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完成体育锻炼。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促使我们在一线的体育教师不断探索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也是促进我们提高专业素养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不管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还是在教学中,我们都要淡化形式主义,要很好地把课标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一、传统作业是“教”的强化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目前,我们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主要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在应试教育下,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二、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三、新型作业展望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2.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6.作业的技术、方式、性质将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的转向研究创新性的作业。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必将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它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技术与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得到凸显。总之,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新课程论的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作者单位:王培峰,山东省潍坊盲校,261041;于炳霞,山东省潍坊新华中学,261041)。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据此,我们可以把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界定为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对学生在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的期望。

1.教学目标是靠教学活动去实现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作用的发挥是以教师角色转变为前提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要多元化,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咨询者、促进者,同时也应该是教材。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只有扮演好这些角色,才能真正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采用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速度与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学习为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学习方式。

2.教学目标的分类达成。

教学实践中,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人们往往把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领域。一般地,教学目标按时间尺度(纵向)分为(学科)课程目标、模块(分册)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按目标领域(横向)分为(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类。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他们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同领域的目标是有机的整体,而分类则是人为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机械地按三个领域制定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目标层次越低,如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相反,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地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需要的达成时间较长。

就其可操作性而言,时间尺度大的教学目标要比小尺度的教学目标更笼统、更模糊。最小尺度的教学目标,即课时教学目标要具有最大的可操作性。如果课时目标过于笼统,那么它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如有的老师在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教学目标中列出“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合适的,因为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提出这么高的期望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应地,如果将“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认识宇宙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作为教学目标则比前者降低了一个层次,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教学目标是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的统一。

学生的发展是心理发展与行为发展的统一,所以教学目标具有内隐性与外显性,不仅表现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与心理的变化,也表现为在不易表现于行为的或难以测量的心理变化。如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鲁教版,模块三,第二单元第二节)教学目标过程中,如果将教学目标之一列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那么这一目标就比较难以量化与测量,如果列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相对容易测量,如果进一步将教学目标定为“养成节约的习惯、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用品”则更具外显性、行为化。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与外显性是相对的,我们既不能为了测量与评估,过分强调目标的外显性,人为地将目标行为化,也不能过于强调情感体验等内隐性目标,而忽视行为目标的价值。

5.教学目标行为要求。

(1)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因而目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意思就是说,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行为动词要尽可能具体而明确。虽然有些教学目标是难以测量的,但是许多心理变化是可以通过行为体现出来的。为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要尽可能地“具体”、“明确”。如“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要比“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更妥当。

(3)确定明确的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的行为条件可以是“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再如在“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又特殊的行星”这一教学目标中,“运用资料”就是一个行为条件。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理想)要求。

6.关注过程目标。

过程性目标即经历(体验)、体验(体会)与探索。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是相对应的。回顾我们教学实践,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只重视结果性目标,不重视过程性目标;第二个阶段是开始认识过程性目标的价值,但是“过程”服务于“结果”,即重视过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第三个阶段是“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的目标是启发智慧的思想与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与精神体验。

目前,在落实过程性目标教学实践中,存在有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不同。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不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是少数,如何解决这“少数”动而“多数”不动的问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另外,当大多数学生真正“动”起来以后,对教师课堂组织水平又提出了的挑战。第二个问题是教学时间不够用。一般地,以过程性目标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学所需时间大约为以结果性目标为主要价值取向教学所需时间的2~3倍。

总之,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向针”,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归宿”,既是一个既定目标,又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从学段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制定全面、具体、恰当,并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又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层次性和可检验性,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概念,努力使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一

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是从学生行为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结果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那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学目标的规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简言之,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而非教师去做什么、说什么、会什么。例如:“能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这个词用的好在哪里”,“能读出重音”等,这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而非教师,倘如此,教师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通常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进行表述,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无法操作、无法测量。因此,作为教师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比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由此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例如:“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解释为什么黑暗的地方不长青草《科学》”。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

行为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包括时间条件、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等。例如:“能够书写生字”这一目标的表述,就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范字,按笔顺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指明了如何书写生字。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包括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完整程度等。例如:“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能说出四种原因”,“至少答对八题”等。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表述能够清晰地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学习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也便于评价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把学习分为三个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最匠发展区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使起点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跨度适当。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和原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年龄同—班级的学生,其思维习惯、认知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点,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达到所设目标。另外,在兼颐全班学生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重点突出。

对于每篇课文、每一节课都有多种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避免目标主次不分,影响学习效果。但这也不等于忽略其它目标,因为主要目标需要其它目标的支持。其它目标明确合理,有利于主要目标的实现。

3、教学日标设计应注重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有层次和顺序的,应按照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使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比如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而在态度领域的目标则表现为接受、反应和评价等三个层次。

论文关键词:教学目标;优化设计。

论文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之一。因此,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二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的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如下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情境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创造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通过分析《化学》可以发现,教材通过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社会经验、实验事实、有意义或有趣的事实、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依次为经验情景、实验情景、事实情景、问题情景或综合性情景)。这些情景可有力地激发学产仁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为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起到定向作用。例如,在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一节中关于胶体的性质时,课本首先提出问题:“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分,用什么办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呢?”接着通过“科学探究”的三个实验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设置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开展后续探究的兴趣。

2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己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合谐氛围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实验安全时,利用“思考与交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你能举出经历过或所了解的发生安全问题的例子吗?很明显。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学生明确实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和探究的经验,归纳总结目前所学的和以前实验与探究中遇到的“实验与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3.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一些化学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判断,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有效信息。从收集文献资料到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构建论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的阅读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信息提炼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4.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创新”是对所学知识重组和改造,以内化成学生新的认知结构:是学生依据有关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化学事件和现象作出富有个性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己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反思”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新课标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是所突出的栏目之一。“思考与交流”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而且栏目强调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评价,如反思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而且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与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

因此,“思考与交流”栏目很好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学生通过反思比较,优化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思”实质上是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师生达到共同进步,体现教学相长的真谛。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三

mooc,(massiveonlineopen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有学者将mooc模式定义为:“主讲教师负有责任的,通过互联网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的教学过程。”

1、中国大学mooc的发展与契机。自以来,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引发全球教育界的关注,并风靡全球。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超过473万人注册学习440余门课程。我国高校于伊始也纷纷启动了mooc进程。205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时加入edx。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已投放了23门课程,吸引了24万学习者注册学习。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导的“好大学在线”已有10多门课程上线,“跨校选修”,学分互认,使长期以来人们向往的“跨校选修”成为现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mooc模式已经将我国高校带上教育信息化的轨道。203月13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mooc使我们看到了信息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来势汹涌,并使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并形成未来发展之大势所趋。

2、mooc模式特点。以mooc的概念出发,“主讲教师负责”、“大规模人群”,与“教学过程”成为关键词。笔者以“教学过程”为主线,从学习者选课参与学习的角度归纳mooc课程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资源的开放性。mooc依托开放性的网络平台发布教学课程资源,使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跨越了高校的院墙,更是跨越国界,成为全人类的共享。以北大开设的传统教学课程为例,北大年一个学期开出门本科生课程,如果按照选课人数多少,以降序排列,均值为48人,中位数为29人,足见,一年之内名师的授课资源仅能到达29位同学。mooc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免费性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得以使用与传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经济型。

(2)教学的完整性。mooc虽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但mooc所提供的课程却是涵盖了教学所需的所有环节,构建了完整的教学课程框架:课程前阶段——课程预告使学生了解课程内容,便于学习者进行自主性选择;课程中阶段——学生通过注册选课,在参与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包括:观看课程视频;按时完成能得到即时反馈对错的作业,参加考试;在论坛提问以及回答别人的问题;课程后阶段——课程结束时,主讲教师将学习者根据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的成绩以及参与论坛的活跃情况,汇总形成课程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后将获得证书。目前mooc的证书一般有三种类型:普通证书,优秀证书,带有身份认证的证书。

(3)师生的交互性。mooc课程有别于类似公开课等的oer(开放教育资源)课程主要在于其提供的考核平台和课程讨论的平台。以往的oer课程,如网易公开课,仅以论坛方式提供讨论,而mooc课程的讨论平台则是与课程测验、课程考试相结合;一方面学生通过日常测验、考试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而这些学习的成绩和效果将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成绩的在线反馈观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进度,并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更新或改进,实现教学相长的交互;另一方面,课程提供讨论平台,学生之间能够在此平台对作业或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实现学生之间的交互性。

总之,mooc的课程所展现的资源的开放性,教学的完整性,与师生的交互性三大特点,将为突破我国法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提供新的路径探索。

二、传统法学理论课程变革之困。

1、课前自主学习难以有效保证之困。法学理论课程仍以传统讲授为主,虽近年来法学教学方法多有变革与探索,如“案例教学法”、“法学抗辩式教学法”、“表格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与本文后文提到的“对话教学法”,然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均依托于传统的课堂,依托于教师的讲授,虽融入进对话、互动等教学理念,期待学生能在课堂中参与课堂,参与研讨,参与与教师的教学对话,但囿于无法保证在课前的预习与准备,即便课堂由研讨的环节或学生发言的'环节,往往也难以有所收效。笔者在美国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美国大学生课外作业与阅读量非常大,往往为了应付一门课程,课前需要阅读5~10篇的相关材料,因而美国的课堂方能支撑大量的学生加入的互动设计。然而在我们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都布置了相应的提前学习的任务,但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驱动与外在监督都不足,预习难以保证。学生没有充足的预习准备,教师不免在课堂上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互动、对话往往只能流于形式或无法充分地展开。

2、课堂“对话教学”难以有效互动之困。对话教学现在广泛地运用在大学课堂之中,笔者以为对话教学的中心是构建教师—学生平等的课堂,通过设置情景并就此提问、讨论,使学生学会思考并具有批判意识。尤其对于法学院学生不仅需要培养其对法律的熟知与思考,更需要有清晰的法律思维,灵巧的法律口才与富有逻辑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然而“对话教学”的理念虽好,放在现在的高校课堂,却往往处于尴尬境地。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往往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高校课堂,讨论无法真正有效地展开,而真正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够在课堂上发表己见的也不过寥寥数人,那么所谓的学生为主体,学生互动参与课堂的几率不过为百分之几。除此,课堂的有效讨论必须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前提,然而如前所述,我国的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并无对课前预习的硬性考核标准,教师进行的预设任务也往往笼统,无法对学生的预习绩效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的课堂互动环节。无疑反而成为了“互动式”教学有效完成的羁绊。3。课后教学评估难以适时跟进之困。所谓教学评估的适时跟进指在完成每阶段的教学内容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指导并安排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理论法学教学中,适时地跟进教学评估实难做到。大多数的高校教育评估都集中在学期末,往往整理了成绩进行总结评估后,课程早已结束,评估结果无法到达学生,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或调整。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困境便是,课堂讨论无法普及所有学生,课下作业有时让教师倍感重负。无法有效地对教学进行适时评估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对话”。

1、嵌入mooc在线课程,构建教师—学生“双主”的课程体系。mooc模式以自主学习和知识自由选择的模式,揭示了人才培养中的“教师—学生”的本质结构关系。在新型“教师—学生”双主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与要求下自主性选择参与mooc实现自己的培养方案目标,这需要教师重新安排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进度。以公司法课程为例,教师需要重新编写公司法课程教学大纲,重点突出线上—线下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学生课堂内外学习学时数的分布;课堂内外教学目标的分别拟定以及课堂内外不同的考核内容与标准;重新选取课程教材:如在课程教学中嵌入线上课程为《公司法》以及northwesternu开设的《法律与企业家》(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定任意一门);课堂课程教材为自编知识点串讲或已出版的公司法教科书,并更新课外自主学习读本与周边学习任务(如《破产法》、《合伙企业法》与《个人独资企业法》等。

2、以mooc为依托,完善线上—线下结合的课堂设计。mooc解决传统法学理论课变革之困的一大优势就是实现“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的目标。翻转课堂的设计,是将知识点放在课外;将知识点的运用放在课内。以mooc课程为依托,将课堂内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两个模块:讲解模块与研讨模块。讲解模块,强调线上课程的知识点的课堂梳理。课堂教学将结合mooc的课程对重要知识点,疑难知识点进行梳理与补充。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回顾重要的知识,构建公司法学科逻辑体系。研讨模块,重在课堂主题研讨的开展。学生在线上学习了mooc课程如《法律与企业家》,在课堂上将分组讨论教师基于该在线课程的内容设计的案例。

3、借鉴mooc评价体系,优化课内—课外协调的课程考核。优质高效的课程考核体系是保证传统法学理论课程改革能有效进行的并取得绩效的保证。借鉴mooc的评价体系,公司法理论课程可以构建起更为科学的课内—课外两个不同的考核体系,优化现有的公司法考核方法。在线学习的考核沿用mooc的在线学习和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上线课程的各单元并完成quiz。每个quiz的完成由学生截图提交给课程教师;同时每位同学必须通过mooc课程《公司法》或《法律与企业家》任一门课程最终的线上考试,并获得证书。无法获得证书的学生将不能获得在线学习的分数。课堂学习的考核依据主要为:课堂的出勤率、课堂研讨效果及最终研讨总结的提交。

总之,高等教育网络化已发展为一种无可阻挡的新趋势。mooc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教育模式,与此同时,mooc也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与冲击,给传统教师教学及地位等方面带来诸多影响。分析mooc为法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契机,有助于突破传统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之困,也有助于在网络时代寻求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对策,使高等法学教育获得更好的专业成长。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四

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传统作业是“教”的强化。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性。目前,我们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主要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在应试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下,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意义。

二、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三、新型作业展望。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1][2][3]。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五

[摘要]介绍了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课程教学计划(syllabus)概念。以实例为基础,把现行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功能进行了比较,指出前两者不能代替后者。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说明,建议采用传统的syllabus概念,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大学课程教学计划制度。

一、syilabus概念。

syllabu是源自拉丁语的一个教育学概念。这个词很难用任何现成的汉语词汇来翻译。在教育学领域,其意义相当于一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具体的授课计划的综合,再加上该课程的参考资料或者建议阅读书目目录。作为其传统教学程序的一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所有大学,每一门课程都在开课前把该课程的syllabus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目的、任务、教材或者主要的学习资料,明确课程要求、进度安排、考查方法、评分标准,知道授课人是谁,以及如何与老师联系。这便于学生作修课选择、预习和复习,也利于师生互动。学期结束时,师生可以逐条对照课程教学计划里的条款,客观、公正地评教评学。从国内外许多大学的官方互联网网站上,或者从大学教授们的个人网站上,都可以查到他们所开设课程的syllabi。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syllabus就是我们(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个合同”,提出了“教学合同就是我们的教学大纲”的看法[1]。尽管对syllabus就是教学大纲的看法不敢苟同,但同意syllabus相当于教学合同的观点:“教学合同”相当于学生和学校(教师)之间的一个约定;大家都应该按“合同”完成教学任务,如按时上下课,教师定时给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学生解决与学业有关的问题,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或者提交项目报告等等。教师按“合同”逐条做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达到了“合同”要求,就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也许是syllabus这个名词难于翻译,大陆的一些教授和大多数台湾教授采用了中英文并用的办法,把syllabus和“授课计划”[2]或者“课程大纲”[3]并列使用。有的选择将标题用英文syllabus、内容用中文表示,不少台湾和香港的教授就是这样做的[4]。对syllabus的汉译,笔者选择“课程教学计划”,觉得这个词条比“课程大纲”具体,比“课程进度计划”涵量大,能够较为中肯而清楚地传达syllabus的目的和内容,准确地说明其性质和用途。

课程教学计划有“教学合同”的性质,对教学双方都有约束。这份“教学合同”也同其它任何合同一样,只要双方同意,就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修改。事实上,绝大多数课程教学计划的内容(尤其是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被增增减减,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会对变动感到奇怪。

我国不少大学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把专业教学计划(有的还包括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给了学生,这是负责任的行为。一个大学为某个专业的某届学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是这个大学同社会或者这批学生公开订立的服务契约。由于篇幅限制、教师变动、时间变化等因素,这个契约的条款只能是粗线条式的。有的大学有课程进度计划,却流于形式,很少让进度计划同学生见面。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师中,制定syllabus式的课程教学计划并把这种文件发给学生的还很少。只有海南大学从秋季起,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制作并使用课程教学计划,并在每学期开学时发给学生[5]。这个举措使该校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制作课程教学计划所花的成本与其对教学质量巨大的正面影响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教师是教学程序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向广大教师介绍syllabus概念,推广使用课程教学计划。建议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建立课程教学计划制度,深化和具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三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教育学理论话语纷呈,存在概念混乱的情况[6],这个批评不算过分。许多概念和理论由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引进,对这些东西的翻译有差距,诠释上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有必要举例说明课程教学计划(syllabus)、课程教学大纲(courseoutline)、课程教学进度计划(classcalendar)这三个词条的区别。在这一部分,笔者就课程教学计划举两例,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进度计划各举一例,以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供读者辨析。

河北工业大学教师李立把她制作的《项目合同管理》课程的课程教学计划称为“项目合同管理授课计划”[2]。这个授课计划是国内较早出现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教学计划之一。该课程教学计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提供课程代码、中英文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课程所属专业、授课对象、授课的时间和地点、授课教师名字等信息。第二部分包括10条: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预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概要,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成绩考核,教材、参考书和主要参考资料,教师联系方式和答疑时间,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计划安排一条是教学周历,清楚地列出该课程每周上课的时间、课时、教学主题、教学方式、作业等信息。

笔者在海南大学使用的课程教学计划采用了美国式的syllabus结构,略加简化后分为10个部分:_课程名,授课学期,授课人联系方式和办公室答疑时间,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必读材料,主要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要求,考核方式,教学日历和每周任务,建议阅读材料和参考文献。在对学生的要求部分,明确规定学生的各项责任和学习任务。在考核方式部分,详细说明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比例,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平时、期中和期末学习成绩检查,以及评分的标准和方式。如果是英语授课或者是英汉双语课,课程教学计划就用英文;如果是翻译课,课程教学计划就用双语[7]。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课程教学计划确实是由教师拟订的、师生之间乃至教师和学校之间的一个详细的课程教学合同。这种合同如果不到达学生手里并得到学生认可,很难完全生效。这类合同有高度的计划性和约束力,不仅使师生双方接受约束,还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毋庸讳言,这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条件。根据笔者多年使用课程教学计划的经验,学生课前会查看手里的课程教学计划,准备功课。如有疑问或者建议,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提出来,同老师商量。碰到调课、换教室或者特殊教学活动,只要请大家拿出课程教学计划,在上面标注一下即可。学期结束时,师生可以逐条对照课程教学计划里的条款,公正地评教评学。

课程教学大纲的特点是简约。任何课程都必须有大纲,其阐述的重点是目的、对象、任务、主要学习材料和主要教学方法,对其课程教学计划只提供一个粗线条。现以编译的波士顿大学杰罗德・芬教授撰写的《正义与教育》博士研究生系列课程教学大纲[8]的框架为例,说明课程教学大纲的特点。该系列由“教育与正义:教育的目的”和“教育与正义:机会平等”两门课组成。其课程大纲分为四大部分:课程名称;课程名称的定义;课程描述(学分、课程级别和性质、涉及的主要内容、开设这门课的.理由和背景);课程教学计划提纲(syllabusoutline)。该课程教学计划提纲简述三点:学时分配(六个单元教学,每单元两周,最后一周用于学生报告和课程评估);各单元主要阅读材料和讨论题;课程作业和考核要求(数篇5~10页关于课堂学习内容的文章,一篇课程文章加课堂报告)。这个提纲的结尾是:授课教师待定。

由此可见,课程大纲并不制定具体的上课时间表,或指定由谁来上这门课。一门课程一旦制定了,就属于某个专业,而不属于某个人。这门课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的学期开设,任何具有相应资格的人都可以担任这门课的主讲。课程大纲起到提供课程信息的作用,教学管理机构根据课程大纲了解这门课的性质、功能、重要性、专业地位,根据课程需要选派教师。只有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教师才能制作详细的、可操作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不能代替课程教学计划。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大纲了解并决定是否应该修这门课程,却无从得知在这门课上应该如何学习。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是课程进度日历或者周历,主要供教学管理机构存档和查阅。海南大学过去使用的教学进度计划表[9]分为三栏:教师和课程;学时分配;各周讲课进度。教师和课程一栏要求提供以下信息:课程名称,采用教材,报送(该进度计划的)日期,授课班级,(教师)采用的主要参考书,主讲教师(姓名、职称),辅导教师(姓名、职称),实验教师(姓名、职称),教研室主任(姓名)。学时分配一栏必须说明总学时、周学时、理论讲课学时、实验讨论习作学时、讲授与实验比例、实习周数等情况。各周讲课进度一栏要求按周序填写每周讲授的主要内容和课程及所需学时,以及实验、讨论、习作、实习等主要内容和课程及所需学时。如有特殊情况,可以在表上注明。这份表格由主讲教师在开学第一周内填报,要求一式二份,送学院存一份,报学校教务处备案一份。

这种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本质上是工作任务纪录,既不能和课程教学大纲互代,也没有课程教学计划的功能。进度计划一般不发给学生,最多由教师口头在教室里提及。学生不可能全部记住,以后就只能被动地按教师的提醒、而不是主动地去做每周的功课了。由于不与学生见面,这个进度计划的作用非常有限。教师每学期填上两份,多半草草了事,过后连制定者都很少去看它。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进度,或者需要增减学习材料和活动,这个进度计划可不可以修改?修改之后如何通知有关各方?这种进度计划还有三个重大缺陷:不明确对学生的要求;不提及教与学的方法;不谈考核办法。这样一来,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有指导各类各级教学实践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如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主要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英语听说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计划等等。这些大纲和计划相互关联,但是它们的内涵大有区别。专业教学大纲宏观地处理专业领域的一个面。专业教学计划是以专业教学大纲为指南而建立的课程体系,用来达到后者规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教学大纲的关系是,前者具体处理后者界定的专业领域里的一个点。课程教学大纲负责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部份,是制定具体的课程教学计划的指南。如果专业教学大纲改变了,构成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必须作相应变动。与课程教学计划相比,课程教学大纲比较稳定。课程教学计划可以因人而异地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要达到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就行。在英语里,专业教学大纲是curriculumframe―work,专业教学计划是academicprogram,课程教学计划是syllabus,课程大纲是courseoutline,课程进度计划是classcalendar,其意自明,不会引起误解。

三、课程教学计划的内容和形式。

如前所示,传统的课程教学计划应包括该课程的目的、性质、任务、要求、教材或者必读书目、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进度安排、考查方法、评分标准、教师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该课程的参考资料或者建议阅读书目目录。这些是课程教学计划应当提供的信息,便于学生作修课选择,主动进行预习和复习,也利于师生课堂内外的交流互动。

国外没有一所大学对课程教学计划作形式上的规定,决不会要求教授们使用整齐划一的格式。在任何一所大学的任何专业里,都会有不同层次的、相关的课程,但是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两门课程。教授是有个性的,任何一门课程都独具特色,都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任务性,学生的需要也是有特点的。应该鼓励特色,没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计划作形式上的或者格式上的统一要求。

当然。课程教学计划的制作原则,如对象明确、范围清楚、定义准确、语言简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布局简洁等,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四、建议采用syllabus概念,建立课程教学计划制度。

任何工具或者方法的优劣,只有经过试用和比较才能鉴别。通过前面的比较,我们看到,课程大纲和课程进度计划两者不能互代。如果两者同时使用,就过于繁琐。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即使两者同时使用都不能起到课程教学计划的作用。

盲目追求国际化是幼稚的,但是对国外高度成熟、在国内亦被证明非常实用、能够带来很好效益的方法和技术,还是应该大胆使用。建议采用传统的syllabus概念,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计划制度。课程教学计划应当由任课教师制定并在开学时亲自发放到学生手里,让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商量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同一门课在不同的学期由不同的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讲授,其课程教学计划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有不同之处。譬如,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学习活动、时间安排等方面完全可以不同。其共同尊重的前提只有一个:必须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质量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是必要的。美国所有大学都给学生发放本科专业介绍或者研究生专业介绍,里面就包括了各专业的课程介绍,其内容是课程大纲的缩约。不少毕业生会保留这本资料,因为他们的雇主可以从中了解,他们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否有用。

美国的大学也搞教学评估,笔者在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工作时就碰到过五年一次的本科教学评估和三年一次的研究生专业评估。这个学院开设的专业非常多,我负责的外语教学专业就有本科、硕士两级的法、西、葡、德、意、日、汉、朝、俄等语种方向。他们的评估看来异乎寻常的简单:一位副院长加上一位学术秘书,再加上两个勤工俭学、每周干20小时的学生,大致干了三个月,就胜利完成了任务。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把历年存档的syllabi找出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academicprograms)归类,再把这些syllabi与学生对相应课程的教学评估(courseevaluations)一一对应,排列整齐,供评估专家检查。由于档案完整,他们基本没有惊动学院里其他人。

建立课程教学计划制度当然要涉及经费问题。给学生复印课程教学计划需要钱,这样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笔者的经验是,syllabus必须尽量简明。一份syllabus可以只有两页,不必超过3页。第一页回答目的、教材、方法、要求、考核等问题,第二页是课程日历,第三页是建议阅读书目或参考书目。用a3纸左右排版、双面复印,最多一毛五分钱就解决问题。让我们从其它方面节约一点、挤一点,为复印课程教学计划提供一点经费,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也许是文化惯性的缘故,国人一谈教育改革,就会发明创造出若干种考试,而且一级比一级更全国性、更“统一”。一提加强质量管理,就会编出若干套“统一”的形式和格式,美其名“规范化”。这种高度形式主义的做法只会扼杀创意、窒息生机。希望在建立课程教学计划制度问题上,不要重蹈覆辙。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六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制定的,通过教学后学生可以达到并且能够用现有条件或手段测评的教学效果。它是学生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结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具有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选择和激励学生学习等功能。

1.教学目标设定应高度尊重学生。教学目标系统中的主体教育的承担者是教师,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学生发展是教学的最高追求和归宿,再加上学生的最佳发展紧密联系着他们自己的基础、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等,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在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高度尊重学生的群体与个体。

2.教学目标设定应关注“整体的人”。教学面对的是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由各种素质(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简单叠加而成的人,这就需要以整体的眼光来思考教学目标,不能把目标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目标上,不能只专注于某些能力的发展,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关注“整体的人”,而不仅是人的各个部分。

3.教学目标设定应更加开放。教师目标不能只以一种预定好的形态呈现出来,还应包括在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中设立,并以一种“随机性形态”出来。在这一系统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探究者和引导者,是知识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平行中的首席,学生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同样是知识共同体中的一员。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开放,不断地保持师生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设定时保持开放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生成。

4.教学目标设定应具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本质特点应具生成性,这意味着目标寓于过程之中,在活动中不断生成,一旦过程结束,目标自然达成,这就要求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自然进化,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创新思维与行动等多方面朝着良好方向发展。

5.教学目标设定应具有创新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阅读学习材料,而是积极性及能力反映,他们会通过自己对知识疑问、对问题关注、对解决行动、对结果评价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创造能力。因而,有选择地设定目标,根据内在过程的把握而创新地设定目标,且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强调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目标的重要弊端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表述上的会知性和描述性而让其无法观察、测量和具体操作;(教学论文)二是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更多提出的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习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要求。

1.就其可观察性的行为特点,要避免使用描述性词汇,如“掌握”、“理解”、“知道”、“适用”、“应用”等,尽量使用行为动词,如“列出”、“写出”、“解答”、“举例”等。

2.就其行为发生的条件而言,应指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所要求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去评定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如“按照已知条件”、“根据参考书”、“借助英特网”、“按课文内容”、“在老师引导下”、“在四人一组时”、“独立完成”等。

3.就其可接受的行为评价标准而言,目标达成评价应考虑可测性,在表述时可用如“80%正确”、“15分钟内完成”、“至少达到500字”、“误差在2厘米之内”、“提供一篇英语短文,至少找出其中的复合句,再……”等。

4.就其心理变化而言,虽用一些动词去描述,如“记忆”、“理解”、“欣赏”、“创造”,更应加上一些行为性要求。如“完全识记……”“进一步理解……”、“基本掌握……”、“初步应用……”、“灵活运用……”、“初步具有……”等。

三、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1.教学目标设定主要基于教师真正理解本节教学内容。以一堂英语课为例,首先应明白文本提供了哪些谈论角度、哪些主题谈论信息、哪些主题性表达等,再者,应明白文本与课标要求还差哪些支持性资源和语言支架等。

2.对学生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比如:一节英语课的某话题,至少要明确落实话题对学生是常见话题还是生疏话题,学生对该话题了解多少;学生在理解话题角度不够全面具体时,可能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相关词汇和表达量小,谈话和表述中可能会遭遇怎样的语言障碍;为保证顺畅言语活动,在学生活动前教师究竟需要给学生搭建怎样的话题信息、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学习支架。

3.教学流程方面应关注的几点。活动形式是否适应某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任何活动如忽视对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特点高度重视,那将是无效活动、或是说害了学生、损了自己。(1)知识信息是老师硬塞的还是学生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在信息知识自主建构的活动中,多关注一活动设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活动中到底想让学生干些什么,避免过程就是简单的填补空格,塞给学案内容、学生肤浅表述“我喜欢……”、“我欣赏……”等一些貌似神合的师生互动。(2)每项活动后,行动上真正意义上关注学生活动效果。关注学生能否真正完全识记,能否理解深层含义,能否思考怎样在已知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能否举一反三,还存在着哪些障碍,朝着目标还需得到哪些发展。(3)真正意义上把握学生知识及信息输出的机会。教师过渡到让学生对已有新知识进行运用,进行提高性活动安排或进行各类信息输出时,不能一味以课堂活动时间的预设而转换,需把握好时机,需依据学生对知识生知识认知、积累和信息建构、能力提升等的反馈实况。我们不该赞美现实“优质课”上教师对流程的一板一眼的“掌控”,因为他们形似流畅、富有节奏、环环相扣,缺乏对学生知识及信息输出的真正把握,缺少课堂结构、学生参与活动发展、教师组织学生前行的内在主线。

总之,师生发展与进步存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如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编排,教学板书的运用等,但一切应以课前教学目标为基础、为指向,并共同思考“教学是什么”、“教学目标该怎样去实现”。

美术学课程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七

摘要:新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教师的教学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体育教师能更快地走进新课程,促进中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育教师个人观念的转变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我们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课改的潮流,因此,我们当务之急是加深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水平。为尽快走进新课程,下面谈几点认识。

一、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校教育部门更加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和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课上精神饱满、积极主动,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从而为他们的终生体育打好基础。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二条就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是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达到新的课程目标。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中重视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念,而在新课程标准下,不但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创新教育,教师只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教学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同等的.尊重的关注,即使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也不应该因某一方面欠缺而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只有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他们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自信心,促进师生间的合作互动。

二、敬业爱岗提高师能技艺。

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情操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的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手段,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具有敬业爱岗的优秀品质,者要求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2、思维敏捷、视野广阔,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能够本学科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能够掌握本学科前沿的新动向。

3、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创新思维方法,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对创新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4、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设疑质疑,激发学生求职的欲望。体育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并善于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质疑创新的欲望。

5、有开放的人格空间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对学生给与学业、人格方面的正确指导。

三、转变角色、积极投身课改。

1、更新教育观念,变“教”教为“诱”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了启发者,由管理者转化为了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教学策略产生了变化。

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根据教学观念的变化,逐步改进了教学策略,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

“转变角色”“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共识。学生们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多数学生主动热情,课堂发言落落大方、充满自信。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

1、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实验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

2、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3、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五、理清思路处理好三级关系。

当体育教师拿到标准时,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没有安排各年级应该学习的内容,让我们如何教学生呢?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不是体育教师的问题,而是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的问题,因为,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由专家制定的,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都是现成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体育教师不参与教材的选择与制定,而是执行、贯彻大纲。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在自己拥有灵活选择余地的课程面前感到束手无策。但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认识,这种困惑将会消失,因为标准确立了课程的目标管理体系,并提出了达成目标的内容或活动建议,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它带给体育教师的是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也给学校留下充分选择的余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关系,使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课程目标。

总之,《新课程标准》实施,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教育体制是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主动适应时代变革,走在教育的最前沿以高尚的政治思想素养、超前的时代意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过硬的体育技能、开拓创新的新理念、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驾驭自己的工作,愉快地胜任新课程的体育教学工作,这样才能造就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