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范文(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4:36:30 页码:12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范文(模板14篇)
2023-11-20 04:36:30    小编:ZTFB

总结是思考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写总结时要围绕主题展开,突出重点,避免不必要的废话和冗长的叙述。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写作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一

(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职业中专)。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根据教学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三个阶段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加强实验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优化,注重实验结果和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等措施,提高综合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试验素质。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植物的生长和活动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是毕竟植物生理学这门课程的内容相当多,而且授课的时间有限。所以,如何提高和改进课堂的效率成为我们的重任和始终研究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授课,笔者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此和大家交流一下我校的改革教学方法,相互学习。希望能为此课程的改革尽绵薄之力。

一、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创新“三步走”的新型模式。

职教学生的自主控制性差,动手能力不强,不符合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应该开设适当的课程来重点培养,为此可以分三个阶段实行。

第一阶段:加强基本技能。

给学生打好基础是很重要的,所以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教给学生常见的实验技能和原理等,了解本门课程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加强基础实验。

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验,让学生更快地接受和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同时,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有关实验室的一些常用常识、正确操作步骤、安全问题等等。

第三阶段:提高阶段。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基础技能实验的实践,可以设置一些难度相当的实验测试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实验过程中也会用到,这在无形之中也能充实他们的知识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通过上述的“三步走”措施,相信能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弃置,从而进行大的改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中对于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建议。

1.主要强化在教学中的课堂有效指导,协调实验研究比例。

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同,在硬件和软件配置方面也是有一定差别的,这就会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操作,从而出现偏差以及一系列的安全事故、课堂纪律问题等,这些原因都对学生的有效课堂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对学校的整体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制订相关的策略来改善这种情况。如,对于本学期有植物生理课程的班级要进行统一调配和合理安排课堂,避免出现课堂内容重复、班级课堂听课次数不均等问题,对于教师的课堂讲课安排也要得当,可以分为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分工明确。此种方法我们试行了一学期,结论是:此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课堂教学秩序等也都得到了持续的上升。

2.教学质量的实现需要实验报告与实验过程事项同步。

实验需要前期准备、操作实验、分析结果、进行报告汇总。实验报告汇总是对整个实验的总结和完善,一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侧重于实验报告的汇总,要看到实质的结果,但是却忽略了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分析,实验分析是对学生理论和操作步骤的规范,但是却没有被纳入教学的重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实验报告汇总和实验过程分析同步进行,让他们对实验以及涉及的实验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知识渗透,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作风。

3.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成绩考核标准是理论+实践=综合成绩评估。没有将实践的成绩单独划出。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决定对本门课程的实验单独测算成绩,还要分为:实验过程中的态度、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步骤创新等,有助于实验独特想法的提出。如果此项不能通过审核,则视为不合格,需要重新进行考核测评。需要注意的是,此项是单独划出,不参与整体成绩评估,即使不合格也只是此门课程的不合格。

改革后的成绩评估方案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态度、实验创新性等动手能力的研究,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实践技能。实验分析注重的是学生的逻辑分析水平,实验报告更是将学生的实验学术语言总结汇总,使学生能系统地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回顾课堂二次学习。

通过以上提到的课题实验及教学改革方案,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新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不仅可以使我们教师一直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每个学生都有可开发的潜力,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学生的潜力就会无限激发。这样一来,班级的学习气氛浓厚了,也就促进了班级的内部团结、集体意识的增强,教师的水平也就得到了应有的提高和新思路。展望未来,改革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我们应该共同坚持。

参考文献: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二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结合在高职院技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指出了该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的改革措施,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00930(12)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三

摘要: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单一,已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以期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发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突出了“应用型”办学定位[1]。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不同专业未加以区分,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仍采用同一标准。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缺乏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合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大学物理与各理工科专业有机结合,进行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目前大学物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物理课程与理工科各专业其它课程结合度差。

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使用统一的大学物理教材,与各个具体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针对性差。虽然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但各专业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和要求,因此对大学物理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2]。大学物理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的错觉,认为学习物理对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没有帮助,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

1.2教学内容陈旧,较少体现现代性和专业针对性。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其它学科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推动了诸如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农业科学等学科的进步。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物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侧重于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振动和波动光学以及电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较少涉及高新技术、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同时缺乏专业针对性,对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等学科关系紧密的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同步辐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新型显微技术、混沌理论和耗散结构等鲜有介绍。

1.3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大形势下大学物理地位被削弱,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着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突出的矛盾。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主要是通过删减教学内容来克服学时少的矛盾,侧重于经典物理知识的教学而对于近现代物理技术及其应用仅作简单介绍或干脆完全删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则主要还是采用单一的必修课。物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物理学新进展、新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加以介绍。显然,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物理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发展的趋势,不能满足各理工科专业对物理新知识的需求。

2.改革的具体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关联性。

物理学包括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三个部分。经典物理学主要涉及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应用技术型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大学物理的地位被弱化、教学课时被缩减,但笔者认为大学物理中经典物理知识的完整性不应被削弱和破坏,但要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优化整合[3]。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那些与专业课程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只需围绕物理学基本知识、概念、定律和思想方法进行定性介绍,只要能够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即可,避免繁杂的数学论证和理论推导;而那些对专业课程具有较大影响的内容则要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电磁学部分要进行重点教学。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电磁场理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电磁场和电磁波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通信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雷达、遥感、导航等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传播规律和传输、辐射、散射的基本理论。作为《电磁波理论》的先导课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时应该突出电磁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和变化的电磁场等内容,使学生对感应定律、自感和互感、电磁振荡、电磁波和电磁波谱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有充分的认识,为《电磁波理论》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侧重于力学部分;而对于石油化工等专业则需要侧重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础定律等知识。近现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前沿知识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需结合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从众多物理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中选择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材料类专业,应选择与材料检测、分析息息相关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超声检测等先进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对于通信类专业,应选择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量子计算机和光复用与光放大等技术进行重点介绍。

2.2完善课程结构,将必修、选修和网络课程有机结合。

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大学物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改变单一化的课程模式,丰富大学物理课程体系[4]。根据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的紧密程度,可以分成必修、选修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必修模块主要包括经典物理理论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其中重点在于与各专业联系紧密的物理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选修模块则侧重于物理知识的延展与应用,主要包括与各专业联系最紧密的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本模块可为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除了通过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将经典物理学内容和与各专业联系密切的近现代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还应优选与专业关系紧密的物理学最新进展,如“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超导体与超流体”、“混沌理论”和“熵信息论”等内容制成网络教学视频,供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学习,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目的。

2.3丰富教学方式、手段,开展多元化教学。

如上所述,为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需要根据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

2.3.1传统教学方式与研讨式、启发式有机结合。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课时被大幅压缩。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是以保姆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需要耗费较多的课时,而且教师一言堂讲授式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普遍不佳[5]。因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比如讲解“位移电流”时,教师可以利用奥斯特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奥斯特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因此,教师可以类比地提出问题“变化的磁场是否产生电场”,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位移电流”的假设,并与“传导电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于“位移电流”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除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启发式教学外,对于那些与各专业的工程技术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生又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研讨,使学生对原本模糊的概念、知识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极性分子的极化、取向变化以及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何金属容器不能放进微波炉而电磁炉只能使用钢、铁等金属容器?在学生文献查阅、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物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最终使学生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

2.3.2优化多媒体、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动画演示、仿真视频等技术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现象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避免概念、定理等文字性内容的板书,显著增加课堂的容量。但是,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不能偏离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定位,不能忽略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侧重演示与观摩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和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侧重理论推导和定量计算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更好。比如推导“麦克斯韦方程”时,传统的推导式教学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差得多。

2.4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现有的大学物理课程基本上是采用结合平时作业、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又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例题,从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地作出调整,宜采用多元化和累加式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考核的项目和比重[5]。平时测试可以包括随堂测试、单元考核和攥写探究性论文等形式。比如在讲授电场强度时,教师在分析了均匀带电圆环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后可以随堂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推导出均匀带电圆盘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情况。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出知识应用型题目,采用开卷答题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除了平时测试,针对基本知识和教学重点,每学期末再进行一次开卷答题考试。最终按照作业10%,考勤10%,平时测试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的比例核定总成绩。

3.结语。

围绕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大学物理》课程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探索,给出了改革的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对转型发展形势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3]李慧,周燕南,陈贺.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6:15.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四

一、填空。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_西洲曲______和北歌的叙事长诗____木兰诗_______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r,应`,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我国。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l叙事性ll。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古文运动:中唐时期有韩愈领导,并且有“韩门弟子”的参加和柳宗元的支持。他把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随着韩愈的努力倡导和众多人的拥护,古文业绩更著,最终古文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古文运动”。(古代文学史2p159)。

三、简答题。

《颂》代表作有《那》《烈祖》《长发》等。

2、杜甫诗歌中高度的人民性表现在哪里?

参考:

第一个特征:对人民的深刻同情。例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赴奉先咏怀》)他的诗中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

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

思想感情和要求。p100。

第二个特征: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例如“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岁暮》)杜甫的喜怒哀乐总是和国家命运的盛。

衰起伏相呼应的。p103。

第三个特征: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怀着强烈的憎恨。

例如“比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

州录事参军》)p104(第一册)。

3、试简述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艺术境界。(第一册书p278―p282)答案:就艺术境界来说,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新天地。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薄、与世无争、物我合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首先,表现在诗人拥有平和散淡的心境,使这种感情自然流露在诗中;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陶的诗中的语言,有清水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

四、问答题。

1、在古代文学史上,不乏有杰出文学家齐名的,如李白与杜甫并称。

“李杜”。举一个例子,试论述他们之间的异同。

李白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的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得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李白诗歌的创作带有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自然、飘逸,诗体多样;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诗歌的创作带有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在表达激情时情感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在形容、比喻、象征他的思想感情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例如《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长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

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例如《将进酒》中他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是突然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用强烈的信心转眼代替了消极的悲叹。诗人的感情在转瞬间判若两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礼拜的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自然、飘逸,诗体多样。他的最大贡献在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上。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五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最终的教学成果。当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较高的时候,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会有一个质的提升;相反的,当学生没有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脚步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显得十分被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本文结合目前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简要谈谈如何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参与性;提高策略。

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性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便利与自然,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容易实施。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反映物理学科十分难学,导致在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只能调动起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对于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流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简要论述一下如何在课堂中如何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新兴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活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发现目前教育在发生着全新的改变。同样,物理教学的课堂也逐渐被新兴的教育技术所占领,这些技术的运用也成为了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激发点。而且这种技术与资源的功能特性,正好解决了物理教学对于抽象定理的一个解释与直观的.说明,让一些机械的原理更加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到这些新兴的技术与媒体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教学的活动。例如,我在教学物理永动机的原理时,对于里面的一个经典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教学来完成实验的一个演示。通过这个视频的演示,学生可以发现永动机的原理是不可行的,始终受到其他阻力的一个影响。技术与媒体的资源辅助教学,会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

(二)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趣教学中最为常见最直接的方法。而且情景的创设也是整个教学的基础,是教师要导入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教学情节。教师在进行情景的导入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课堂的学习导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实例,来进行一个教学情景的导入。例如,我在教学中学物理中的《发动机的基本原理》时,我在进行情景的导入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中去: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生活中的汽车能够动起来是为什么吗?那么为什么发动机能够带动整个汽车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通过这三个问题,我和学生之间进行一个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不仅让调动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还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去思索问题,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中学的物理课堂上,要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一个提升,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一个变动,也就是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模式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将有着大大的提升,它给予了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学习自由,让他们的学习天性得到一定的释放。当然这也取决于教师适当的放松课堂的主导权,让学生能够自主去把握学习的主动性。

三、利用分组探究合作法,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方式,是利用分组合作探究法,来让学生能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的运用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和周围学生展开一个学习上的合作,来共同的完成学习中的任务。这种教学的方式,一般适用于中学的物理实验的学习。将学生分成三到五人小组,让这个小组在一起进行一个实验任务的完成。由教师来监督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小组的实验进程。除了一个监督以外,教师还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群体中,当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首先要做的是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在物理上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才会随之上升。一般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即新兴媒体资源的利用与教学情景的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样的一个课堂中,我们利用到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我相信将这些教学措施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一定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教学效果,为整个物理的课堂教学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的提高研究[j]。教育周刊,(05)。

[2]李平元。浅析学生课堂参与性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提高策略与方法[j]。科学教育,(03)。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六

艺术设计专业中三大构成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用于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构成教育,教学重点是构成教学的逻辑化与抽象化,学生掌握三大构成的概念和含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指的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类。

平面构成主要研究形象的二维变化,在二度空间里形象的视觉规律,产生的变化是无穷的,平面构成的视觉元素建立在二次元的基础上,按照美学及力学原理重新组合,进而研究出形象不同的排列方式产生的视觉效果。色彩构成主要是设计师如何利用不同颜色的搭配,展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色彩构成就是针对色彩的思维定式进行研究,研究色彩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利用科学的方法,将复杂的色彩还原,利用色彩可变性,按照规律搭配出新颖的效果。

立体构成主要研究形象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的变化,在三维空间中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形象会得到不同的美感。立体构成的过程是利用点、线、面的结合,将形象呈现在三维空间中。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明确。高校及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显然目前的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没有按照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教学优化及改革。专业教学没有根据市场的要求而变化,三大构成课程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变。三大构成课程开设缺乏针对性,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程缺乏针对性。

三大构成课程设置不合理。三大构成课程设置较为模式化,大一大二期间开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后期开设立体构成课程,这种安排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将三大构成课程分开设置的形式将三种课程之间的联系切断了,学生没有意识到三种艺术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到利用其中一门课程深入理解另一门课程,三大构成课程结束,基本学生面临毕业,实践机会较少,专业课程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部分院校“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思想,三大构成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校企合作模式应用较为广泛的今天,很多院校与企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尤其艺术设计专业,学校重视毕业设计,却忽略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教学方式有待創新。部分院校三大构成课程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备受压抑,讲课过程一般是教师按照知识点讲解,然后做示范,学生模仿,学生十分被动。其次,教学多媒体课件使用较少,即使具备条件,但教师由于自身操作技能的缺失和不重视导致很多教学软硬件失去原有的价值,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艺术专业三大构成教学改革的措施。

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高校或职业院校要加大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力度,优化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体系,首先,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高度重视“构成”课程的合理设置。院校要注重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在聘用艺术专业教师时把好招聘关,教师自身要注重提高教学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完善关于构成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明确构成教学的目的,把握的实质,深入研究教学的系统性,遵循艺术设计规律,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采用案例教学法,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完善课程设置。院校要加强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首先,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设置课程,要区分不同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师安排、时间安排、教学形式上要注意专业间的区别。其次,课程时间要进行合理的调整,要根据专业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环境设计专业,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工程制图课程后在进行构成教学。再次,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结合专业情况,系统化引导学生学习构成知识,打造高效的专属课程和特殊课程。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成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学校要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艺术设计知识以外,要鼓励学生多多参加设计大赛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专业技能。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掌握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构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的将艺术设计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多参加设计比赛,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市场对艺术人才要求迫切的今天,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体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深度,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思维,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七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技能型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表明由过去单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

在这样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

古代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模块,在教学上既要注意夯实学生的专业文学知识,也要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学科广,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和名家们无数优秀作品。

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和评析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却感到困难重重。

一方面,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强调文学史解读,忽略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也使得学生失去品析作品、感受美感的机会。

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走出纯理论课的教学困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笔者大胆尝试,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选取知识点中最具有个性的知识点,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另外,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合一”的古代文学新课堂。

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包括了上古到近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跨度相当大,除了文学发展史外,还有大量的作家作品、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流派。

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曲,赋、骈文、散文、戏曲和小说,涉及的学科有语言学、哲学、史学、美学甚至包括文艺学、文献学。

但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占64个学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内容,整合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地吸收文学常识和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

首先,选取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领会在文学史上,不同的时期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

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魏晋的建安风骨、唐代的古文运动,这些文学思潮不但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时代特征,展示中华民族的思想特征,而且也代表了文学的时代性。

其次,提取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

先秦有《诗经》《离骚》,唐诗有李、杜,明清小说有四大名著,这些作品不但具有代表性,通过学习它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对整个古代文学的过程进行整合,优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以诗歌起源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典的精神源头进行情境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诗歌以浪漫主义诗歌为开端,然后引出代表作《诗经》和《楚辞》,让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体会作品的魅力,并对作品通过讨论、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破了以往过分着重文学史的描述的平面教学,做到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文学知识与文学体验并重。

这种融知识传授、文化提升、精神陶冶与审美养为一体的课程框架,有利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谱系。

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表现在压缩教学时间,不少高职院校安排古代文学只有一个学年,这就产生教学容量大与教学课时数过少的矛盾。

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都沿袭了分段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讲授的模式,这使得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割裂开来,从而造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建构轻视知识积累,强调观点灌输而忽略基础知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不利。

因此,要使古代文学教学在质上有提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该规划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师分析作品、学生记笔记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技能型教师人才的目标,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的内容十分庞杂,但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

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要旁征博引地补充相关的材料。

如对一些古代的典籍的介绍、一些作品的解读,由于文字晦涩,如果单纯靠教师在讲堂上讲解,不但效率低,而且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结合课程特点,将教学模式改变为“情景―项目―学习档案”的循环模式,把学生引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系统的档案。

在这个模式中,情境创设是关键,教师首先创建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生环境,把学习者带入到学习环境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媒体素质,资源索引和学习网站。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根据任务驱动,进入到问题任务环节。

第二阶段是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学习。

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或任务进入学习当中,他们的角色就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和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

学生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甚至专家进行互动,并且有丰富的资源作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最后是学习的评价阶段。

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建立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如在先秦文学的诗歌教学,教师创设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这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开端”这个关键词去收集和学习相关的诗歌,了解诗经开创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楚辞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

并把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等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学生写读书笔记、作品分析,然后把这些建立成一个个学习档案。

这个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当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模式里,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部门,它支撑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面对古代文学广而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课堂上可综合运用研讨式教学、诵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1.研讨式教学。

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师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比如在《关雎》一诗的讲授中,提出古人的认为这首诗是吟咏“后妃之德”,让学生去讨论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

并且通过分析,理解《诗经》里的主要题材、现实主义的反映,以及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且从这些爱情诗引申到后世对《诗经》的吸收。

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扩宽学生知识面,更引导学生乐于探讨,敢于质疑,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作品。

2.诵读式教学。

文学的美在于赏析,在于发现。

古代诗文的美除其文学性外,还有音乐性。

诵读式教学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结合起来。

诵读教学法包括示范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

示范诵读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也可以通过音像示范。

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读出作品的感情,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而学生的诵读分为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两种,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感情地诵读作品。

这样不仅能体会古代文学的文字之美,也可以体会其音乐之美。

如对汉赋的解读。

让学生诵读抒情小赋《归田赋》。

先让学生集体诵读,然后再由个人诵读。

在不断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里面的清新平浅的语言,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情愿归返田园的心情。

而在学习《焦仲卿妻》时,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要求学生从焦母、兰芝和仲卿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体会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意愿的人的想法。

通过诵读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小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如何看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史记》里的《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里找资料,从多个侧面的材料中去把握项羽这个人物,通过文章中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了解《史记》的创作特色,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后世文人对项羽的评价中寻找材料,进行讨论。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发学生讨论,并在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后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评价。

三、延伸课外活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在这个前提下,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因此,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延伸到课堂外,注意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融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

如在班上举行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唐诗宋词的教学,举行书法比赛,让学生通过临摹字帖进行诗文书写;在一些绝言律诗的教学上,结合教师技能,让学生扮演教师,撰写讲解的简单教案,并进行讲解。

举办这些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指导作用。

这些有竞争的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弥补课堂教学知识局限性的不足,从而使得学生能认识自身的不足,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职高专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备学生、备课本、备内容”,改变教学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八

高校本科毕业生需要撰写毕业论文,但是等到四年级才着手教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方法似乎过迟。中文系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程序不同于理科生,他们得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搜集充分的资料并加以运用才能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许多学生面对毕业论文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指导教师得从零教起,费时费力,效果却不好。因此,建议在平时的古代文学课及相关课程讲授中就渗透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并予以训练。

开始上古代文学课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古代文学研究观,使他们明确正确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就明确了这一观点。他说:“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最外围的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1]这虽说的是文学史的研究,对于古代文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亦是如此。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作家作品,这是文学的核心内容。其中,作家的生平思想,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就是史的内容。看来文学研究的第一个方法是文史结合。

第二个方法是文学与文论相结合,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由此看来,文学研究就注定了不能离开文学理论的命运。古代文学的研究尤是如此,古代的文学批评者生活的年代比较接近于创作者的年代,在思想与文化素养上也相近,因此其批评也比较接近作家作品原始风貌,值得借鉴。

第三个方法是文学与文献的结合。这主要表现在检索文献资料方面,这是搜集资料的基本功。因此,古代文献课也肩负着教授学生辨别、检索、搜集文献资料的任务,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文献上的基础。

如在讲析曹操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贯穿文学研究中文本为本位原则,文学与历史、文献、文论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研究作品,论证作家风貌、作品风格。

首先,运用文献检索法查阅曹操作品集,挑选代表作反复研读,感受作品的题材内容与基本风格。如其代表作《短歌行》,应该围绕曹操诗歌的古直悲凉来分析它。古直:古朴直接。这表现四个方面:一是体裁为乐府诗,音乐古朴;二是语言形式为四言诗;三是抒发感情直接;四是比兴手法明显。悲凉:本诗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渴望贤才的焦灼,因此有悲凉感。

其次,查阅古代文论资料进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艺术风格。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凉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设情体位: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毕业论文为例。如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体位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课后学期论文的撰写。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三学期就是命题论文。这种命题论文一般给出明确的角度,让学生围绕命题,搜集与命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论文观点。如“论欧阳修对南唐词的接受”,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南唐词风的资料、欧阳修学习南唐词风的资料、接受美学资料等,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文章观点。

第四学期就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自选角度进行论文论证。这时只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总结,寻找薄弱环节进行论证即可。这样经过两学年的古代文学的学习及期末学期论文的写作,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论文写作的要点与方法,进入四年级,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高校学生四年学习能力的总检测。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逐年点滴培养起来的。在古代文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毕业论文的做法符合这一规律,其目的也在于逐渐培养这种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九

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其他相关的新闻专业、广告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开设,而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要求又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应根据专业特征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式。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长处。同时,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二、“教学相长”

(一)教师如何“教”

首先,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作为教师还应该“育人”,在思想方面教化学生,让学生康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价值取向。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双向交流的讨论式教学,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者,以培养能力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第四,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学生如何“学”

首先,做好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要学好本门课程,表现多读多记,积累一定的知识量。其次,要注重发散思维。在掌握本门课程内容的同时,把所学内容和其他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学习,这样可以使知识体系的构架更加清晰。再者,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学习,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往往比较被动地学习,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行翻转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设计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教师课前要精心安排的,这就需要教师准备有讨论意义的话题。把学生的自身状况和文学史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即能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同时也积极地思考。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首先应该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的知识素养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课堂作为学生实训的场地,通过课堂互动和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科论文撰写和文学写作通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其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所以利用这种文化资源,开展文学采风活动,进行现场教学,是加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有效的途径。

五、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重视过程性评价考核。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往往是卷面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的衡量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接受情况,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临考前通宵达旦不睡觉,考完之后,所学内容又忘得一干二净,最终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重,一方面教师可以动态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掉以轻心,有利于全面地掌握知识。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明确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钱钟书.管锥编[m].上海:三联书店,2008.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十

摘要:针对当今社会对中药及药学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结合地方院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当代中药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从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摸索。为进一步深化中药化学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地方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

中药化学是大多数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相关经验,运用化学原理、方法和现代化仪器来提取、分离、鉴定和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1]。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中药化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实用的理论课程,主要讲述了苷类、黄酮类、蒽醌类等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和分离方法,以及相关物质结构鉴定和测定的一般程序。随着我国民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药研究的创新性越发转变,国家对相关医药产业的越来越重视,使得医药行业近年来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现今社会对于制药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相关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要求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药化学》这一门课程。笔者根据在地方院校执教经验以及了解企业人才的相关需求,针对在教学中遇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归纳。目前,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普遍使用国家规划通用教材,内容过于普遍化,框架和内容基本与先前教材没有很大区别,不一定适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依然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炒冷饭,不够贴合实际,学生并不能得到实际有效的实践锻炼,并且对于工业化提取分离技术不够重视,过分强调纯度和单体的分离度,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环保安全等实际情况。并且由于课程内容与多门学科息息相关,涉及知识面广,相关分离和检测方法原理晦涩难懂,分离得到产物结构及理化性质复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课难听懂,内容忘得快,方法易混淆,从而测试成绩差,降低了对课程的兴趣[2]。针对这些问题,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改革和探索。

1建立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需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应建立在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以符合地方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基础、以培养目标人才为依据,合理有效地构建课程内容和体系。除了必须的基础知识,要根据地方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对企业要求的知识的巩固和加深[4]。首先,必须明确本课程在相关教学计划中的作用,要符合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如着重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等,让学生有重点的学,有重点的记。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药物的研究前景,现在医药企业的热点话题等,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先进性。其次,对各类专业课程要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克服课程学科化的倾向。让学生能够熟悉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及构效关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课程实验和到企业上课,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锻炼学生思考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最后,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中药化学在不同领域研究开发的重要性。以此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编写符合地方院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是中药化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地方院校的实验条件有限,实验教材的版本又有很多以及学生素质的差异,加上实验内容和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不符,所以中药化学实验在很多地方高校较难开展。因此,编写符合地方院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迫在眉睫。编写符合地方院校特色的实验讲义既要对传统的实验加以改造,保留传统实验教学当中经典的实验,如薄层板的制备和层析的方法、大黄中蒽醌类的提取和鉴定等,又要多开设一些和当地企业产品相关的设计性试验,让学生自己查找文献,提出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思考问题。避免在老师的带领下,完全顺从老师的要求,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从不考虑为什么[3]。通过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加强对知识的巩固,还会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中药企业奠定基础。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提前了解企业一线的相关经验和情况。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不仅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应具备的能力。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深入了解反应机理,并识记各类药物的作用,如果单纯的靠老师讲,这些机理晦涩难懂,学生理解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如果结合信息技术,如制作ppt课件、观看机理反应动图及实验操作视频等方法,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现代教学,大多数以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进行。如果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团队协作,自己准备教案,自己组织语言,独立的完成一节课的教授,再由老师点评,这样经过一节课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对课程有更好的理解,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

4创立科研小组和创新实验增加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在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中药化学的学习本身就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与研究,创立科研小组,可以鼓励他们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老师允许后实施方案,并积极讨论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6],必要时候将企业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来作为科研小组的发散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能在互帮互助的情况下共同学习与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也是中药化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课程的学习中,适当的删除一些陈旧的实验,增加一些新型的、创新的、贴合现实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将理论学习应用于指导实践,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可以协助老师完成科研课题,感受科研创新的乐趣,大大的加强了学生的科研和学习兴趣。

5双语教学,强化专业英语的使用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迎合企业的需要,我们要求对中药化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从而培养符合现在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双语教学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在授课的同时还要求学生也用英语作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质,同时也很好的贴合了当前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6结语。

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药化学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现。但依然存在不足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位同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邹忠杰.《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14(3):104-105.

[2]陈宏降,夏苗芬,等.高职院校《中药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3(6):132-133.

[3]吴德玲,王刚.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医药,,16(5):714-715.

[4]易运红.中药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08,38(2):93-95.

[5]杨春,严丽,吕霞.高职中药化学微课资源开发[j].广州化工,2018,2(3):202-203.

[6]贾琦,刘祥兰.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9(2):113-114.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十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会感到,周边事物瞬息万变,应接不暇,充斥着我们的心理,左右着我们的言行,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任何人都会惟恐落伍,担忧解雇。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现实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炼就自己的能力,适应发展呢?显然,就需我们不断地、彻底地革新自我。

一、策划自我。

要使自己顺利发展,我们就得以清醒的头脑、平常的心态,站在高视点,以全局的眼光把自己放在一个大众平台作公正客观的评判,从而准确地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同时,结合自己周边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拟定自己的发展计划。我们知道,办任何事,只要有了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计划,我们的行动才不会盲动,才不会徒劳无益。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脚踏实地,注重基础。敢于解剖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敢于挑战自己,克服自己的劣势和弱点。做到行动要大刀阔斧,目的要脱胎换骨。只有这样,通过对自身发展的策划,我们才会有效地规约自我,发展自我和创造自我,使自己在自己预设的轨道上顺利地前进。否则,漫无目的,东撞西闯,时光就会付之东流,终生一事无成。

二、立志终生。

我们知道,在广袤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有生命,而且这生命是经过数亿年的演变而来的。在数亿种生命组合中,才有了我们的现在的单个生命体。也就是说,我们来自这个世界,极偶然、极短暂又极难得,因此,我们提出要立志终生,其目的就在于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命,珍爱我们的时光。就每个人来讲,大脑的潜能巨大,就连爱因斯坦也说他只开发了大脑潜能的百分之六。从这一点看,我们又绝对有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可能。立志终生就在立长志,从时间上要长此以往,经久不息,把立下的志愿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孜孜以求。也在于立大志,志向高远,才更有挑战性。我们认为,人活着要有价值,要有意义,并不在于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大小,而在于付出的多少,在于心意的奉献,精力的投入。因此,立志终生不在于效果好坏,成果大小,而在于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和品质,在于它能激励我们奋斗一生。

三、淡薄名利。

我们提倡淡薄名利,不是不要名利,而是提倡不唯利是图,唯名是争。本来这也是一个辨证的.问题,不为名不为利,却往往名利双收,如果我们自私自利严重,凡事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那么最终则是一事无成。淡薄名利,还可以减少众多冲突和矛盾,因为淡薄名利,我们就会不为报酬的多少斤斤计较,不为先进优秀绞尽脑汁。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不把名利作为我们言行的目的,全部精力投在工作上,想方设法干好自己的工作。试想,如此经过五年乃至十年的努力,能不见大效吗?如果这样,我们想名利也会随之而来。其实淡薄名利也是一个因小失大、小失大得的道理。因此,要真正革新自我,就一定要具有淡薄名利的心理品质。

四、时刻自省。

时刻自省是规范自己的言行,强化自己的目标,促进自己不断进步的有力措施。我们追溯周边众多人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他们并非无实力、无热情、无斗志,而大多都是因朝志夕改,不能持久的缘故。的确,要矢志不移,持之以恒,不仅需要毅力和决心,而且还要十足的信心和战胜挫折、克服周边诸多不利因素的心理品质和方法策略。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经常给自己打气鼓劲,经常回顾自己的发展,经常总结自己的得失利弊,时刻用志向对照自己,用目标检验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消极因素,削减自己的怠慢习惯。这样,我们的志向才会更坚定,目标才会更明朗,斗志才会更顽强。

五、不畏挫折。

我们要大手笔革新自我,就必定要有远大的理想,远即表示时间长,大即表示标准高,也就是心理上的调整,行为上的改变要比常人更明显、更持久。而从众心理、习惯规则又制约着我们的视野和行为,谁要是改革幅度大,进步快,就会视为异端,就会被妒忌而遭讥讽、非议,甚至刁难、责骂。显然,叛经离道,革旧鼎新,其阻力和压力当然就会很大很大,既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冲撞,又要排除周边的各种阻力,还要承受失败的打击。而且目标越高,理想越大,遭受的碰撞就会越多越大。如果我们没有战胜挫折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遇上挫折,甚至反复失败,我们就会动摇自己的选择,甚至改变自己的志向。因此,要立大志,干大事,就必然要不畏挫折。

六、适应环境。

环境影响人,制约人,也造就人,这关键看你如何对待和理解。革新自我就必须主动面对和适应现有环境。你想,现实环境是既定的客观存在,是不以自己的意志而改变的,如果我们不能主动适应,甚至怨声载道,只不过是杞人忧天,自找气呕。第二,我们要以尊重实际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自己的发展措施。我们说要遵循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其实这势与序就是客观现实。否则,不从实际出发,就可能出现好高鹜远,理想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另外,我们还应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力求让自己处于“酒色财气”四大皆空的境界,埋头工作,我行我素。同时,如果我们用辨证地眼光看环境,有不少不利因素反而是对我们有利的。因此,只要我们主动适应环境,我们就不会为环境所累,更不会受环境干扰。

七、挑战权威。

挑战权威是革新自我的动力源泉,因为只有我们对权威不畏惧不盲从不屈服,我们才会不甘示弱,不服屈就,从而产生赶超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一种向权威质疑,向权威宣战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我们的行动就会表现出大志大量、大勇大谋的“大器”胸怀,才会敢于突破自己已有的思维建构和视野空间,敢想自己先前未想,敢做自己先前未做。当然,我们要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现有条件,但更多的是要以动态的眼光,发展的视觉看待事物。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又始终保持这种心态,不停地给自己寻找新的对手,就决对会不停地朝着新的目标接近甚至超越。

八、丢弃惰性。

惰性是中国人的本性使然,是藏在人的心底的麻醉汁,只要没有强烈的奋斗欲望,它就会乘机介入,腐蚀你的思想,影响你的行动,叫你思维阻塞迟钝,动作僵硬笨拙,情绪低落,斗志丧失。因此,我们要革新自我,就必须丢弃惰性,在思想上经常强化奋斗目标,经常总结自己的成功所在,使自己始终保持“急切”的战斗欲望,在行动上,从小事做起,从现在着手,珍惜时光的分分秒秒,力求每件事、每个时刻都有意义,充分利用交替活动恢复精力和体力,这样,就可克服惰性的困扰,一如既往地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十二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发生重大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古代文学的传播渠道得到革新,如声音传播、视频传播。同时,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实现了网络传播与自媒体传播,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为受众提供文学知识。新媒体环境也使教育模式得到创新,利用新媒体产品搭建传播平台,帮助受众接收古代文学知识。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提升,是文化发展的革新原因。新媒体技术使文学作品的传播由传统的纸质、口口相传等媒介转化为数字化、全球化技术。具有实时性、开放性、交互性的基本特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带来机遇。但凡事皆有两面性,新媒体环境也为古代文学的传播带来影响,网络上参差不齐的信息易导致受众在接受文学知识时受到误导。因此,新媒体视域下,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渠道的革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带来的影响。

据统计,大多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仅在图书馆有所保存,从而鲜为人知。而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使受众在网络上便可了解到不同类型的古代文学作品。但由于新媒体环境基于互联网而言,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受众可自行在网络上发布、不同文学作品。在多次的传播后,易导致所传播的作品真实性有待考量,网友所评论的消极话语也会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各类传播媒介水平的差异,也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态被改变。例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形象在网络上被恶搞,这实际上是一种反文化价值的体现,亟待消除这样的不良风气,从而促使文学的正确传播。此外,传承古代文学的方式应是将传统与创新有机融合,改编经典也是文学传播的一种展现。通常经典的改变会由影视传播媒介展现,一旦缺乏优秀的剧本或导演,最终呈现的效果不尽人意,受众在接受此类文学的传播时,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把握好互联网信息的优劣,用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审视古代文学的新媒体媒介传播,主动摒除消极、负面的信息[1]。

1.戏曲。戏曲的传播其实是一种最原始的`传播形式,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戏曲的呈现形式得到了创新,古代文学的戏曲传播也有很大的革新优势。新媒体环境使戏曲出现很多新型元素,即使在舞台上表演,也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创造丰富多彩的演出背景、舞美等,将古代文学与戏曲进行融合,观众更易被带入文学意境中。例如,京剧作品《天下归心》中融入了《左转》中的故事,新媒体技术将古代战争的场面呈现于舞台之上,相比于传统的戏曲而言,观众更易接受此类传播形式,通过视觉与听觉两大感官感受戏曲的内容,实现古代文学的传播。2.音乐。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将其转化为音乐进行传播的却十分稀少。因此,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将音乐与古代文学相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合成多种乐器的声音,形成美妙的音乐。例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加入作曲与音乐混编技术,最终由邓丽君演唱,随后广为流传。听众也在听歌的同时记诵了一首满腹情感的词,更能了解词人苏轼的思想感情[2]。3.数字音频技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小说、诗词等原是声音传播后形成的文本记录形态,因此,利用数字音频技术进行传播,在古代文学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皆可通过数字音频技术合成评书、电子乐等,从艺术形式的创新入手,为古代文学的传播赋予生命。此外,文学的传播离不开其特定的艺术媒介,仅用声音进行艺术传播,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但若与新媒体环境相融,年轻人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在数字制作时,需要联系文学背景,加强逻辑感受,利用深刻的理解促进古代文学的数字传播。

针对古代文学的传播,大部分受众应是学生群体,据统计学生群体占总受众的70%以上,而接受古代文学的途径主要是影视节目,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剧等载体。在视频传播中,文化脱离了原有的理性主义形态,不仅将语言作为传播中心,还包括形象与影像的感性主义形态。同时,利用影像表达生活、传递情感已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利用视频媒介将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传播,可有效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例如,《红楼梦》的电影传播,使受众既获得了娱乐的消遣,也获得了视觉的快感。因此,可将古代文学作品利用影像分批放映,也可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影像,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对文学的接受程度,从而有效扩大古代文学的传播范围。但由于利益的驱使,会有很多影视作品出现问题,仅注重观赏性,而忽视其文学性。这便需要受众具有新媒体意识,自觉甄别传播内容的优劣,从而使古代文学得到正确传播[3]。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通常以口口相传为辅,以手写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打字机、计算机的不断出现,成功取代了手写的传播渠道,其快速、好修改的特征为受众所接受。写作方式的转变是新媒体环境下对文学传播的最直观改变。同时,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文学作品传播的实效性。优秀的作品自转载起,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多人阅读,并继续传播,完成了传统几十年才能积累的传播量。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设置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删除或禁止不良评论,防止其将文学作品的传播带到错误的方向。同时,也可在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发表正确的观点,使文学逐步平民化,利用文学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更加深入身心。

自媒体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依赖手机,对古代文学的传播有重要影响。自媒体使全民阅读、全民感受成为可能。通常情况下,自媒体在小范围内传播,最后由于网络的力量以爆发式趋势进行传播。准确来说,自媒体来源于博客,很多网络作者会结合自身感受,将古代文学作品写入博客,读者与原作者的身份发生互换,博客也成为传播文学作品的一大途径。文学的价值走向也逐步向平民化靠拢,最终实现全民参与,以繁荣古代文学。现阶段,随着新媒体环境出现,博客逐步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微时代背景下的微博与微信,微博相较于博客来说具有更多功能,不仅可以传播文字,还可以将上述视频媒介、声音媒介与其融合,使其成为古代文学的传播途径。可选取微博上影响力较大的用户,定时发布与古代文学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并及时纠正当前电视剧、电影中出现的错误观点,从而及时将文学走向引入正规,真正实现中国古代文学的有效传播。

1.搭建传播平台。学校可创新古代文学的产品出版传播策略,将传播的重心从传播者逐步倾向于受众。并将传统的“意义传播”逐步转变为“意义”与“形象”并重的传播模式。因此,为了有效突出受众对文化的主导特点,可在校园内搭建传播平台,为新媒体环境下古代文学的现代化教育传播提供机会与平台。例如,在传播四大名著《西游记》的文化内涵时,可在校园的名著传播中或网络平台上开辟“名著专栏”,并设置网页介绍,同时上传专家对《西游记》的讲解视频,利用新媒体形式传播《西游记》。2.创新思维,运用新媒体产品丰富教学内容。除了搭建平台外,还需利用新媒体产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使中国古代文学适应当代新媒体环境,将网络资源、媒体资源等充分融入课堂,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还需进行创新性发展,将网络内容与教材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新媒体产品,改善教学方法,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实现师生的交流,打破文学传播的局限性,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并增强其主动传播文学的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背景下,文学的传播打破了原有的方式,将古代文学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实现文学的电子化传播。但要注意网络信息的优劣甄别,防止大数据背景下,负面信息对文学传播带来消极的影响。总体来说,古代文学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才能满足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使中国古代文学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杨世真.影视改编与文学经典传播途径的革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2]林华.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看《红楼梦》在高校的传播策略——以贵州高校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5).

[3]鑫鑫.现代教育技术在古代文学课堂的创新应用[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十三

摘要:当下经典失位、价值失衡,古典文学陷入困境。

随意,古代文学教师应有自己的文学之路,既要适应学生,又要影响学生,要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汲取古典文学的精华,消弭浮躁心理,平衡文化心态,促进和谐发展,完善自我。

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一是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讲解双管齐下;二是灵活教学手段,读与写结合,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比翼双飞;三是机智教学方法,学与思结合,文学感悟与审美体验并行不悖。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的大学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重技能、重实用的功利化色彩,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变得异常浮躁,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有些陌生甚至冷漠,尤其是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处于“鸡肋”状态。

如此情形,古代文学教学何去何从?或做老学究,在脆弱的象牙塔里负隅顽抗?或成为时髦者,以文学为幌子,替媚俗、庸俗、低俗摇旗呐喊?或做骑墙派,拿古典的招牌与世俗谈判?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急需走出一条特色化道路来,要朝着审美化方向努力,力求夯实大学生的精神底蕴,力图构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传承文化,提升能力。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由于“诗性”意识的淡化,文学的身份正在变得模糊和可疑,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扮演的是独语者的尴尬角色,古代文学教学已岌岌可危。

故此,在“唐诗咀华”和“宋词掇英”专题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一是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讲解双管齐下;二是灵活教学手段,读与写结合,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比翼双飞;三是机智教学方法,学与思结合,文学体验与文学审美并行不悖。

其间,诗与史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原始积累,读与写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实践创造,学与思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终极价值。

一、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

所谓诗与史,诗者,文学也,主要指文学作品而言;史者,史学也,主要指文学史来说。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以诗为主,以史为辅,以史证诗,以诗明史,史诗结合,双管齐下。

这样一种教学策略,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大有裨益。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使大学生在欣赏唐诗、品味宋词的同时,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储藏学问,增长才干,而且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提升自我。

1.以史证诗,以诗明史。

以史证诗、以诗明史是诗与史结合的理论原则。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谈到“诗”与“史”的关系时曾说:其一,史必征实,诗可凿空;其二,诗具史笔,史蕴诗心。

前者是就“诗”与“史”的差别而言,后者是就二者的联系而言。

而钱先生所看重的不是诗的“史化”作用(诗具史笔),而是史的“诗化”作用(史蕴诗心)。

与史书相比,诗(含戏剧、小说)在反映历史真实方面,虽不如史书翔实,却比史书来得高明。

它通过文学手段所达到的艺术真实更具有典型性,更富有魅力,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

诗具史笔。

文学作品具有一种无法超越的精神价值,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诗”(文学作品)具有超强的历史意蕴,“文变然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他记录着历史、又演绎着历史、更传唱着历史。

我们学唐史可以直接读唐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可见: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诚如(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一样:“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诗歌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堪称“二十八字诗史”(萧涤非)。

通过凝练的诗歌语言,我们对唐朝的兴盛衰败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有了一个历史的.判断和一个现实的体认。

史蕴诗心。

勃兰兑斯说:“所有的文学史都是当代史。”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与折射。

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学内容和文化传统,不止记录当时,其影响可谓深远,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去,遵循传统也并不意味着回归历史。

从本质上讲,传统是一种进程,其内容、价值、意义是不断开放和重建的。

继承文学传统,发扬文学精神,其根本要义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面向未来。

文学史的建构自然更需一种现代精神或者说当代意识,一般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细节的单纯考证,不应只是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复述和描绘,单纯地去搜集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而忽视文学史的当代关怀。

文学史的阐释必须注入当代意识,以当代意识反观历史,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

诗与史吻合,有时,诗(诗歌)甚至比史(历史)更能表现其真实,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诗”胜于“史”,甚至诗的内容与史料的记载相左,却能曲折地传达人物的心理,寄托作者的情意。

如范成大《州桥》一诗:

州桥南北是大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此诗系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出使金国经北宋旧都汴梁所作,州桥在汴梁城内,据范成大日记《揽辔录》记载,断没有“遗老”敢在金国“南京”的大街上拦住宋朝使臣问为什么宋兵不打回老家来的。

然而也可见范成大诗里确确实实地传达了他们藏在心里的真正愿望。

寥寥二十八字里滤掉了渣滓,去掉了枝叶,干净直捷地表白了他们的爱国心,以此激发家里人的爱国行动,我们读来觉得完全入情入理。

诗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热情,激荡着陆游的心灵深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影响着丘逢甲的浩然正气: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澎湃着余光中心间永远的《乡愁》。

2.以诗为主,以史为辅。

以诗为主、以史为辅是诗与史结合的实践操作。

如在讲授东坡词这一章节时,引用三句话作为标题来讲解:一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二是“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三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胡寅《题酒边词》),这三句话既是当时学者对苏轼在词作方面的经典评价,也是后世文人对苏轼在词坛上贡献的价值认同。

在具体授课中,又用三个词语替代此三句话来讲解,一是创新词,二是豪放词,三是婉约词。

三个词语的性质不同,“创新词”是动宾结构,“豪放词”和“婉约词”属偏正结构。

三个词语内涵也就不一样,“创新词”为标题是从文学史的层面上来讲,讲解苏轼创新词的作为和对词的贡献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三苏祠联),这是“史”。

“豪放词”和“婉约词”为标题是从文学作品层面上来讲,讲解苏轼词作品的不同风格和内容,这是“诗”。

古代文学教学日志篇十四

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发展,教学手段开始呈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并致力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基于这种形式下的教学改革,针对我国中专学校在进行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解决,并对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对于中专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专财务会计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就中专院校的财务会计的学生与其他财经院校的学生相比,中专学生相对财经院校的学生来说,具备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强的实际特点,这也是中专学生在社会上得以立足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财务会计理论教学往往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内容。财务会计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教学科目,但是在实际的会计教学中通常存在理解片面以及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的特点,造成会计实践教学中常常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二)中专财务会计教学环境较差,轻视实践。

财务会计教学制度应随着其不断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正以及改善,但是中专院校财务会计教师往往存在教学实践经验较为落后,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现象。一部分教师由于常年进行会计理论教学研究,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经验落后与时代发展步伐。与此同时,财务会计的操作性以及实践性相对较强,现阶段,大多数的中专院校都相应的配备了模拟实验室,即使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服务,但是教学经费较少、实验室的软件以及硬件不能及时更新,难以达到教学要求,教学实践也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一些中专院校仍然采用手工教学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差距较大。一部分教师,刚刚毕业就开始从事财务专业的教学,不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的从业经验,在进行财务会计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学的手法较为枯燥无聊,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

(三)中专财务会计教学能力落后。

现阶段就中专学校配备相应的会计专业教师团队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都缺少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中专学校的教学管理计划过程中,没有将教师的财务会计社会实践教学融入相应的考核范围内,难免造成教师与实践教学相背离的现象,从而造成中专院校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二、优化中专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优化中专财务会计教学观念。

其一,中专院校应进一步强化对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有效改革,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将其有效的融入到财务会计教学中,注重于实践教学的研究,适当的增加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大对财务会计实验经费以及实验设备的投资。中专院校应进一步提供给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建设财务会计校园内外的实验基地教学;其二,中专院校适当的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机会,致力于培养出应用型财务会计人员,合理的设置财务会计专业课程。

(二)完善财务会计教学环境,建立财务会计实验室。

首先,建立财务会计资料库。其一,教师应在组织的财务会计活动中不断的收集财务教学资料;其二,财务教师将实际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料进行有效结合,设计更加完善的教学资料;其三,从财务相关的企业获取教学资料。其次,完善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立。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学生在模式实验室中采用模拟会计实务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掌握课堂学习的财务知识,并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将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智能以及实践能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整体效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价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相应的教学中,并且营造出较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提升中专财务会计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打造专业的财务会计教师队伍。

为了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会计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中专院校应进一步对财务会计教师提高要求,应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中专院校应积极的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自合鉴定考证,并且进一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有效转化,中专院校应进一步鼓励教师参加财会进修或者专业培训等,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的理论教学水平以及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中专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较为关键的教学体制改革,将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整体的教学兴趣,鼓励学生充分的利用时间进一步对会计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专业会计人员,从而更好的服务与社会。

参考文献:

[1]付晓。浅谈中专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31):87—87。

[2]杜秋红。浅议中专财会教学中行动学习法实践[j]。青年科学:教师版,,35(4):80—80。

[3]张智弟。试论西部县域职业中专财会专业社会适应性教学改革[j]。职业,(9):82—8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