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祠堂落成典礼感谢致辞范文 祠堂落成庆典欢迎词(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19:05:25 页码:9
祠堂落成典礼感谢致辞范文 祠堂落成庆典欢迎词(八篇)
2023-01-16 19:05:25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精选祠堂落成典礼感谢致辞范文(精)一

经过前后四年时间全体宗亲的共同艰苦努力,我们大郎公全体宗亲盼望已久的大郎公祠即涂氏宗祠今天胜利建成了。在这大喜大庆的日子,我首先代表涂氏宗祠理事会,代表大郎公全体裔孙,对各级领导、各地来宾、各地宗亲,远道而来参加涂氏宗祠落成、入主、进香祭祀庆典活动,表示热忱欢迎和衷心感谢!

眼前这座宗祠开建于20x年8月,工程总占地面积8243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多平方米,其中宗祠主体为三栋两摆中式传统建筑,占地面积1893平方米,建筑面积2565平方米,祠堂前右侧为芳名碑128平方米,左侧是大戏台227.5平方米,戏台后还有三佛祖师庙182平方米,第二排左右二摆横屋793平方米(钢筋基已下)。还有宗祠大坪3640平方米,停车场1375平方米,共计耗资590余万元。宗祠工程全部完成后,将是我们闽西首屈一指的祠堂建筑,本地文化娱乐中心和休闲胜地。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我们涂姓氏族称不上是一个大族群。但是,涂姓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和具有十分古老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姓氏。自大禹娶涂山朴公之女娇为妻,我们祖先因国戚而得胜,至今彪炳一时的东南涂氏始祖东晋新吴候钦公而后,涂姓曾一时显赫,涂姓风云人物层出不穷。九子一婿十知州,三贤五进士等名人佳话流传至今。近代还有五男一女六将军等著名史例被人们口耳相传。博士、教授等名人也屡见不鲜。回顾涂姓悠久历史,展望涂姓辉煌未来,我们期望:宗祠落成映辉煌,大郎裔孙聚故乡;祖宗陞龛财丁旺,五桂家风永传扬。

得姓于四千多年前夏禹时代的涂姓氏族,在神州大地繁衍发展,涂姓宗亲已遍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人数已达一百四十余万之众。仅我们大郎公后裔人数也发展到20余万人。

根据历史记载,汀州六世涂大郎公于元朝至元到元贞年间由汀州城福寿坊迁来涂坊开基。最先的落脚地就是现今兴建涂氏宗祠的圆墩樟树坳,当初涂坊这个地方尚未完全开发,森林茂密,野兽出没,邪魅藉社为害,每年必须用一对童男童女血祭社公,面对这一危难,我们的大郎公毫不屈服退避,毅然偕同姻亲赖八郎克服千难万险,前往骊山拜师学法。学成回乡后,凭借神功,一举清除邪魅,为乡民解除了一大祸害。从此,涂、赖二公被邻里乡民尊为神明,镌塑神像,立庙供奉。涂、赖二公成为乡村民间保护神,护佑子孙出入平安,乐业安居。涂、赖二公神像前,常年香火鼎盛,人们祭拜祖神十分崇敬虔诚。

明朝年间,广东流寇侵扰我县境,涂、赖二公显神兵,驱除流寇,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平安。为此,明崇祯季年汀州府长汀县同知沈梦鲸奏请朝廷,获准旌表,诰封为“笃佑显赫侯”,赠以“笃祐显赫”的金匾和“英气快当年撑天撼地,雄风披奕世扌失社除氛。”的金字对联。用以表彰涂、赖二公为民除害,造福黎庶的功德,我们的祖宗是英雄法祖,祖神合一。

为永远纪念大郎公的深恩大德,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先祖文仙公选择涂坊岗楼山下土楼场,兴建了当时架构十分宏伟的大郎公祠,供广大裔孙上香祭祖,这就是大郎公祠的最初建筑。

可是,就是这样一座在我们大郎公子孙心中十分珍贵、神圣的祠堂,竟由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原因,很长时间为当地政府办公使用,乃至被拆除改建为办公楼。自此,我们大郎公裔孙聚无场,集无所,祭无祠,拜无庙。每年祭祀、拜祖活动,只能在涂坊墟场的竹头园或各房族祠堂举行。宗亲祭祖活动受到极大限制,更给迁居海内外的大郎公后裔回乡寻根谒祖带来诸多不便。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大郎公裔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曾数次商讨重建宗祠问题,因择地等原因而未果。至20x年农历正月十二日,我与师杨宗亲商谈重建宗祠事宜,他以兴办涂坊公益事业为己任,率先提出他与师红、斌昌先行出资12万元为启动资金,由我负责牵头。接着就与宜先、占发、煌英、继英、马林、师道、炘文等宗亲商议,喜讯传开,立即在广大宗亲中引起强烈反响。于5月1日成立了重建涂大郎公宗祠筹委会,进行了择地勘察数处,最后择定在大郎公开基之“圆墩樟树坳”兴建宗祠。于是,兴建一座集拜祖祭典、敬奉神明、展示祖德、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农村文化中心和丹溪风景名胜,成为广大宗亲的迫切愿望。

宗亲们把兴建宗祠作为自己神圣义务和应尽责任。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纷纷出钱出力,献计献物,一个群策群力建祠的热潮很快形成。自建祠至今,共计收取赞助资金710余万元。已有189人赞助万元以上,其中:师红宗亲102万元、师杨宗亲40万元、斌昌宗亲35万元、尚全宗亲18万元、泽招宗亲15万元、洪营宗亲12万元;占发宗亲6万元、桥水宗亲6万元,省兰宗亲51000元(广东平远)、长汀宗亲51378元(福州)、通英宗亲5万元、从旺宗亲5万元、福洋宗亲5万元、洪德宗亲5万元、师辉宗亲5万元。3万元以上9人、2万元以上17人、1万元以上147人。还有族中姑姐及晚辈为重建宗祠添砖加瓦,踊跃赞助,其中涂静10000元、葵花10000元、石兰10000元、休闲10000元、水香5000元、玉芬5000元、七秀妹20x元、冬连1100元、玉珍1000元、腾兰1000元、招兰1000元、秀英300元、玉梅200元、路香100元。

总之,在兴建宗祠资金的筹措中,宽裕者慷慨解囊,年长者竭尽全力,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这种崇高的义举行为值得广大宗亲们学习与子孙后代颂扬。

在兴建宗祠过程中,负责宗祠施工的理事会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几年如一日,不知遇到多少难题,也不知忍受了多少怨气,始终义无反顾,坚持做好宗祠建设中的每件事,不遗余力地为建祠尽力。此类动人事迹举不胜举,可谓其心之诚、其情之真,难以言表,感人肺腑。

更令人可敬可佩的还有异姓贤达十分崇敬涂、赖二公的神灵,也为兴建二公神庙、三佛祖师庙添砖加瓦,解囊相助。其中:马兆全13390元、曹广生11890元、赖跃勋10099元、赖勤邦10099元、陈其忠10091元、钟开卿10000元、赖丰光10000元、赖福斌10000元、赖如宽5000元、赖从财3000元、赖启生20x元、钟阳山1600元、赖如飘1000元、曹育能1000元、余华盛1000元、阙振森600元、朱世军(安徽)500元、赖俊深500元、赖从通200元、张桂香100元、朱起湖100元、朱嫂嫂100元、陈菩香50元。借此机会,我代表建祠理事会和全体宗亲向各位异姓贤达表示崇高敬意和深切谢意!

建祠、修谱,敬祖穆宗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种文化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能长盛不衰,是因为其得民心,合民意,意义十分深远。因此,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身体力行。

通过这次建祠活动,我们增强了宗亲之间、宗族之间的凝聚力,沟通了散居各地宗亲之间的联系,融合了宗亲之间的感情。这对社会的发展、城乡建设、事业兴旺、百姓和睦都是有深远历史意义的。

我们希望以这次建祠活动为契机,增强宗族之间、宗亲之间的联系,大家互通信息、互相提携、共谋发展、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永远流传,长久不衰。

谢谢大家!

精选祠堂落成典礼感谢致辞范文(精)二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寿宁凤阳乡上大洋村,庆祝我苏氏宗祠新建落成典礼暨晋祖礼仪式!首先,向大洋村各位宗亲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庆典仪式的各位宗长们致以亲切问候!、对各位嘉宾、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亲切的问候!

古语说,十年著书育人,百年修谱建祠,这是我苏氏家族历来以及中华民族古有渊源流传的家训,一代一代的相传承的文化特色。大洋村苏氏始祖渊源追朔于隋末唐初年间前,从河南光州(现河南固始县大桥头淮河流域)是较最早南迁入闽的苏氏家族,他比漳州虎渡大祖苏氏、厦门同安芦山堂入闽始祖苏益公支苏氏还要早入闽近220xx年左右,由于闽东苏氏渊源史记载不详尚待继续研考。据河南固始苏山堂苏氏历史研究会资料记载,证实确实在苏益公入闽很早之前就曾有另星分支苏氏族人,因为官南迁曾经入闽。

一、追根朔源

据《大洋苏氏族谱》记载源于福安始祖苏惟忠、苏惟智、苏惟信宗支世系后裔:大洋苏氏肇基始祖:煌公瑞房系生公派下。约在宋末元初年间,煌公从穆阳移居寿宁大洋,越七世是煌公、元四、祯二、国仁、瑞生、兴基、居安。其祯二公居大洋村,居安公分迁谷口。

二、上大洋村苏氏定居概况:

上大洋村行政辖区属于福建寿宁县凤阳乡管辖,坐落于闽东北山区,位于寿宁西南方向与福安市晓阳交接处的白云山侧峰海拨在998米左右。村东界邻大石村、西邻周宁何洋、南邻儒源村、北边半岭村。距离凤阳乡政府约6公里左右,离寿宁县政府所在地城关80公里,距离福安市社口镇26公里,离福安市城关约有56公里左右。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过去交通欠发达又远离县城与乡政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全村种植土地面积约3000亩左右。其中茶园种植100多余亩,水稻田种植150亩,大部分属于山林约2500亩。上世纪党的三中全会农村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生活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八十年后期通电与在本村兴办学校一所,九十年代初期对外通了多村公路,九十年代后期接通有线电话。大洋村属于闽东北高海拨,气温低、温差较大属高寒冰冷山区,农业产量不高,全村主姓为苏姓家族约有50余户,总人口有200人。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放宽,村里人依托社口茶叶加工产业为基础,乡亲们走出大山,纷纷外出到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参与经营茶叶农产品,以及前往经营建材等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与姣姣者。如今大洋村除少数年长留守村里,大多数在外发展,生活水平大大得到了改善,多数移居他乡经营企业,家族产业与人丁兴旺发达!如今大洋苏氏族人,人才辈出,在各行业中他们的表现有着不俗的业绩,是我苏氏家族的骄傲。

三、敦亲睦族、联络宗谊、编撰族谱

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年来因外出经商,在外打拚多年,孩子们也是在外外异地出生成长,对家乡祖先们生息之地很漠生淡漠,甚至不了解,但希望我们家族人无论走到那里,我们应当永远记住的我们家族历史源流,了解我们的家族文化,传承弘扬苏氏祖德。我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耀眼一支,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苏氏后人感到无比自豪与荣耀,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苏秦的子孙、苏武后人,永远铭记这就是我们根源,苏氏文化博大精深,世代传承发扬广大。近年来国家对祠堂文化,宗族姓氏文化越来越重视,各姓氏对祠堂修建、对追朔渊源,寻根问族以及纷纷编撰族谱。世苏总会自20xx年召开编写《全国苏氏总族谱》编辑筹备会议后,经20xx年世苏总会第七届大会通过。在世苏总会第五届、第七届理事长印尼苏钢集团总裁苏用发宗长的关心支持赞助300万元,经海外内各地宗亲会的积极配合为全国《新编苏氏总族谱》收集编稿,我宁德市苏氏宗亲会苏振团宗亲负责供稿撰写的《福建闽东苏氏分支脉衍篇》被收入编写入《新编苏氏总族谱》第三册184一195页中,有苏志强负责收集整理供稿的宁德市(九县市)《苏姓定居概况》与《宁德市苏姓宗亲联谊篇》也被收入编写全国《新编苏氏总族谱》第六册的第156页一262页中。我们凤阳上大洋苏氏源流与定居概况也载入全国《新编苏氏总族谱》第六册第196—197页中与世界各地苏氏溶入为一体。全国《新编苏氏总族谱》在以北京大学管成学教授为执行主编与岳晓文老师等为编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20xx年12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问世。20xx年10月15日在新加坡召开第九届世苏大会再次通过,四川省苏氏宗亲提交的大会提案在全球范围:关于继续编写出版眉山派一支苏氏总谱的决定。20xx年11月1日在四川宗亲会牵头在眉山市召开成立编辑委员会,今年四月在上海苏氏宗亲会协助召开会议正式启动仪式,计划在20xx年正式出版。随着世苏总会的积极努力宣传负射出更多正能量,对全国各地苏氏家族影响很大,就目前统计海内外各地正式加入世苏总会的正式会员理事团体单位五十几支代表团队,自20xx年10月15日我宁德市苏姓宗亲联谊会向世苏总会正式递交宁德市苏姓宗亲会章程与申请,通过了总会审核,福建省宁德市苏姓联谊会为世苏总会正式理事会员团体,参与世苏总会理事成员的选举权与表绝权。宁德市姓氏源流研究会苏氏(筹备)委员会为世苏总会,被邀请列席代表团体(不参与表决与被选举权)。从而实在宁德与闽东苏姓宗亲团队的统一。

最后,我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蒸蒸日上!预祝今天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精选祠堂落成典礼感谢致辞范文(精)三

各位父老宗亲、兄弟姐妹们、各位来宾:

大家好!

在这春和景明、鲜花盛开的季节,在这缅怀先贤、祭祀祖宗的清明时节,我们满怀激动的心情,欢聚在一起,参加玉浦金氏祠堂的初次庆典,对此,我表示热烈的祝贺!新建祠堂,是我玉浦金氏族人盼望已久的心愿,现在终于就要实现了!

“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修建祠堂,不单是为了拜祭、缅怀先祖,颂扬先祖功德,同时它也将是我们玉浦金氏家族文明友孝,兴旺发达的象征。有了祠堂,就有了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场所,有了祠堂,也就有了团结宗族和联络亲情的纽带。祠堂的落成是我们金家人的共识,也是我们亲如一家、血脉相连的象征。今天,我们借祠堂庆典之机相聚一堂,既是祭祀祖宗,更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宗亲聚集谈心、交流沟通的好机会,我们今后在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为宗族兴旺献计献策。

在这里我谨代表我们金氏已出嫁的女儿们,向修建祠堂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兴建祠堂从动议到初步建成历时二载,其间,设计、拆迁、募资、建设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心智和汗水。同时,我也向建设祠堂出资出力,添砖加瓦的所有宗亲族人们表示感谢!各位宗亲的热心支持,积极出资才是建设祠堂的根本所在。

祠堂主体、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全部完工,预计需要150多万元。我玉浦金氏一族群策群力,各家各户积极响应集资,无私奉献,捐资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目前统计已达60多万元。要完成本族的建祠大业,资金尚有很大缺口,仍需广大宗亲慷慨解囊!我们作为金氏儿女一员,责无旁贷,也决心投入其中,共同集资捐款,为祠堂建设出一份力!在此,我愿捐出人民币_元,敬献我绵薄之力。

开弓没有回头箭!尊敬的各位长辈、亲爱的各位兄弟姑爷、各位姐妹们。今天,我族续谱建祠的大幕已经拉开,在这个舞台上,人人是主角,个个是英雄。让我们团结起来,以蓬勃之气,进取之志,奉献之心,创新之举,务实之风,把这项追本溯源,弘扬祖德,凝聚族亲,扬我族威,展我风采,激励后人的大事做实做好。

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就在蕴育我玉浦金氏世代宗族的这片富饶美丽的沃土之上,一座古朴大方、气势恢宏的金氏宗祠,拔地而起,金碧辉煌,光耀于天地之间,重聚亲族之力,再畅和顺之风,福延后代,庇佑子孙,惠泽乡里。而这一部玉浦金氏全体

宗亲共同建设祠堂的奋斗史,也将在我们金氏家史上,写上最辉煌的一页,流传百世!最后,衷心祝愿玉浦金氏建祠大业圆满成功!

衷心祝福玉浦金氏子孙兴旺发达!

谢谢大家!

精选祠堂落成典礼感谢致辞范文(精)四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宗亲乡贤: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xx,xx,xx不辞辛苦来到这里,与我们一同见证大xxxx氏宗祠的落成典礼于清明祭拜,也非常感谢很多远在外地的x氏宗亲能在百忙之中专程赶回来参加这一场盛会,更感谢各位乡贤父老对x氏宗祠的建设完工所给予的大力关注与支持。

作为x姓一员,我曾于xx年参加了在武汉江夏区举办的“世界x氏宗亲总会x届x次恳亲大会”,随后又参加了xx、xx举行的“xx氏宗庙”、“固始x氏大祠堂”落成庆典及大型晚会,来自海内外的xx多名x姓精英齐聚一堂,盛况空前。

走遍天涯路,最爱家乡水。亲历这一场盛会,更引发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修建xxxx氏宗祠的一些想法:x姓作为当今中国大陆第x大姓氏、台湾岛第x大姓氏、海外华人中第x大姓氏,一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光荣勤勉的传统,是否可以通过在家乡修建x氏宗祠,从而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第一:传承x氏宗亲文化,弘扬x氏千古芳德,为x氏宗族提供一个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第二:振兴天门x氏宗亲文化、密切xxxx氏联系,吸引遍布国内的xxxx氏宗亲积极回到家乡参与新农村的建设、积极改善xxx父老乡亲的生活品质?

出于这样的想法,兄弟xx热情很高,马上打电话,xx也积极响应,于是基本思路定夺,终于在xxx、xxx诸位乡里热心人士共同沟通了这一思路,大家都很认同并支持,在各位的大力协助下,今天x氏宗祠终于能够以崭新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我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xxx、xx等各位的辛勤努力与无私奉献。

x氏一脉,源远流长,天下x姓,就是一家。希望我们的x氏祠堂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为家乡带来美好的变化,为我们的子孙带来长效的激励,从而让x氏一脉更加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最后我以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

豫朝楚暮又何为?浪迹海涯x岭堆;更有椿楦崔我辈,笃行树德学吃亏。

祝父老乡亲,各位前辈、兄弟姊妹及后生身心康健、智慧人生。谢谢大家!

精选祠堂落成典礼感谢致辞范文(精)五

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观光游览。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园旁。这里虽不是杜甫的诞生地,但是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却在这里创造诗歌240余首,成就了杜甫“诗史”的文坛地位。近代冯至先生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他的许多著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只可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仍然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它的造型古朴典雅,园林渚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因为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与思想。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人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公元10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请跟随我来到浣花祠,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区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诗人虽逝,但却给我们留下些气雄天下的诗歌,还有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精选祠堂落成典礼感谢致辞范文(精)六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宗亲乡贤: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xx,xx,xx不辞辛苦来到这里,与我们一同见证大xxxx氏宗祠的落成典礼于清明祭拜,也非常感谢很多远在外地的x氏宗亲能在百忙之中专程赶回来参加这一场盛会,更感谢各位乡贤父老对x氏宗祠的建设完工所给予的大力关注与支持。

作为x姓一员,我曾于xx年参加了在武汉江夏区举办的“世界x氏宗亲总会x届x次恳亲大会”,随后又参加了xx、xx举行的“xx氏宗庙”、“固始x氏大祠堂”落成庆典及大型晚会,来自海内外的xx多名x姓精英齐聚一堂,盛况空前。

走遍天涯路,最爱家乡水。亲历这一场盛会,更引发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修建xxxx氏宗祠的一些想法:x姓作为当今中国大陆第x大姓氏、台湾岛第x大姓氏、海外华人中第x大姓氏,一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光荣勤勉的传统,是否可以通过在家乡修建x氏宗祠,从而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第一:传承x氏宗亲文化,弘扬x氏千古芳德,为x氏宗族提供一个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第二:振兴天门x氏宗亲文化、密切xxxx氏联系,吸引遍布国内的xxxx氏宗亲积极回到家乡参与新农村的建设、积极改善xxx父老乡亲的生活品质?

出于这样的想法,兄弟xx热情很高,马上打电话,xx也积极响应,于是基本思路定夺,终于在xxx、xxx诸位乡里热心人士共同沟通了这一思路,大家都很认同并支持,在各位的大力协助下,今天x氏宗祠终于能够以崭新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我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xxx、xx等各位的辛勤努力与无私奉献。

x氏一脉,源远流长,天下x姓,就是一家。希望我们的x氏祠堂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为家乡带来美好的变化,为我们的子孙带来长效的激励,从而让x氏一脉更加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最后我以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

豫朝楚暮又何为?浪迹海涯x岭堆;更有椿楦崔我辈,笃行树德学吃亏。

祝父老乡亲,各位前辈、兄弟姊妹及后生身心康健、智慧人生。谢谢大家!

精选祠堂落成典礼感谢致辞范文(精)七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前后四年时间全体宗亲的共同艰苦努力,我们大郎公全体宗亲盼望已久的大郎公祠即涂氏宗祠今天胜利建成了。在这大喜大庆的日子,我首先代表涂氏宗祠理事会,代表大郎公全体裔孙,对各级领导、各地来宾、各地宗亲,远道而来参加涂氏宗祠落成、入主、进香祭祀庆典活动,表示热忱欢迎和衷心感谢!

眼前这座宗祠开建于20x年8 月,工程总占地面积 8243 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 多平方米,其中宗祠主体为三栋两摆中式传统建筑,占地面积1893平方米,建筑面积2565 平方米,祠堂前右侧为芳名碑128 平方米,左侧是大戏台227.5 平方米,戏台后还有三佛祖师庙182 平方米,第二排左右二摆横屋793平方米(钢筋基已下)。还有宗祠大坪3640 平方米,停车场1375 平方米,共计耗资590余万元。宗祠工程全部完成后,将是我们闽西首屈一指的祠堂建筑,本地文化娱乐中心和休闲胜地。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我们涂姓氏族称不上是一个大族群。但是,涂姓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和具有十分古老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姓氏。自大禹娶涂山朴公之女娇为妻,我们祖先因国戚而得胜,至今彪炳一时的东南涂氏始祖东晋新吴候钦公而后,涂姓曾一时显赫,涂姓风云人物层出不穷。九子一婿十知州,三贤五进士等名人佳话流传至今。近代还有五男一女六将军等著名史例被人们口耳相传。博士、教授等名人也屡见不鲜。回顾涂姓悠久历史,展望涂姓辉煌未来,我们期望:宗祠落成映辉煌,大郎裔孙聚故乡;祖宗陞 龛财丁旺,五桂家风永传扬。

得姓于四千多年前夏禹时代的涂姓氏族,在神州大地繁衍发展,涂姓宗亲已遍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人数已达一百四十余万之众。仅我们大郎公后裔人数也发展到20余万人。

根据历史记载,汀州六世涂大郎公于元朝至元到元贞年间由汀州城福寿坊迁来涂坊开基。最先的落脚地就是现今兴建涂氏宗祠的圆墩樟树坳,当初涂坊这个地方尚未完全开发,森林茂密,野兽出没,邪魅藉社为害,每年必须用一对童男童女血祭社公,面对这一危难,我们的大郎公毫不屈服退避,毅然偕同姻亲赖八郎克服千难万险,前往骊山拜师学法。学成回乡后,凭借神功,一举清除邪魅,为乡民解除了一大祸害。从此,涂、赖二公被邻里乡民尊为神明,镌塑神像,立庙供奉。涂、赖二公成为乡村民间保护神,护佑子孙出入平安,乐业安居。涂、赖二公神像前,常年香火鼎盛,人们祭拜祖神十分崇敬虔诚。

明朝年间,广东流寇侵扰我县境,涂、赖二公显神兵,驱除流寇,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平安。为此,明崇祯季年汀州府长汀县同知沈梦鲸奏请朝廷,获准旌表,诰封为“笃佑显赫侯”,赠以“笃祐 显赫”的金匾和“英气快当年撑天撼地,雄风披奕世扌 失社除氛。”的金字对联。用以表彰涂、赖二公为民除害,造福黎庶的功德,我们的祖宗是英雄法祖,祖神合一。

为永远纪念大郎公的深恩大德,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先祖文仙公选择涂坊岗楼山下土楼场,兴建了当时架构十分宏伟的大郎公祠,供广大裔孙上香祭祖,这就是大郎公祠的最初建筑。

可是,就是这样一座在我们大郎公子孙心中十分珍贵、神圣的祠堂,竟由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原因,很长时间为当地政府办公使用,乃至被拆除改建为办公楼。自此,我们大郎公裔孙聚无场,集无所,祭无祠,拜无庙。每年祭祀、拜祖活动,只能在涂坊墟场的竹头园或各房族祠堂举行。宗亲祭祖活动受到极大限制,更给迁居海内外的大郎公后裔回乡寻根谒祖带来诸多不便。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大郎公裔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曾数次商讨重建宗祠问题,因择地等原因而未果。至20x年农历正月十二日,我与师杨宗亲商谈重建宗祠事宜,他以兴办涂坊公益事业为己任,率先提出他与师红、斌昌先行出资12万元为启动资金,由我负责牵头。接着就与宜先、占发、煌英、继英、马林、师道、炘文等宗亲商议,喜讯传开,立即在广大宗亲中引起强烈反响。于5 月1日成立了重建涂大郎公宗祠筹委会,进行了择地勘察数处,最后择定在大郎公开基之“圆墩樟树坳”兴建宗祠。于是,兴建一座集拜祖祭典、敬奉神明、展示祖德、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农村文化中心和丹溪风景名胜,成为广大宗亲的迫切愿望。

宗亲们把兴建宗祠作为自己神圣义务和应尽责任。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纷纷出钱出力,献计献物,一个群策群力建祠的热潮很快形成。自建祠至今,共计收取赞助资金710余万元。已有189人赞助万元以上,其中:师红宗亲102 万元、师杨宗亲40 万元、斌昌宗亲35 万元、尚全宗亲18万元、泽招宗亲15 万元、洪营宗亲12万元;占发宗亲6 万元、桥水宗亲6 万元,省兰宗亲51000 元(广东平远)、长汀宗亲51378 元(福州)、通英宗亲5 万元、从旺宗亲5 万元、福洋宗亲5万元、洪德宗亲5 万元、师辉宗亲5 万元。3 万元以上9 人、2 万元以上17 人、1 万元以上147人。还有族中姑姐及晚辈为重建宗祠添砖加瓦,踊跃赞助,其中涂静10000 元、葵花10000 元、石兰10000 元、休闲10000 元、水香5000元、玉芬5000 元、七秀妹20x 元、冬连1100 元、玉珍1000 元、腾兰1000 元、招兰1000 元、秀英300 元、玉梅200元、路香100元。

总之,在兴建宗祠资金的筹措中,宽裕者慷慨解囊,年长者竭尽全力,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这种崇高的义举行为值得广大宗亲们学习与子孙后代颂扬。

在兴建宗祠过程中,负责宗祠施工的理事会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几年如一日,不知遇到多少难题,也不知忍受了多少怨气,始终义无反顾,坚持做好宗祠建设中的每件事,不遗余力地为建祠尽力。此类动人事迹举不胜举,可谓其心之诚、其情之真,难以言表,感人肺腑。

更令人可敬可佩的还有异姓贤达十分崇敬涂、赖二公的神灵,也为兴建二公神庙、三佛祖师庙添砖加瓦,解囊相助。其中:马兆全13390 元、曹广生11890元、赖跃勋10099 元、赖勤邦10099元、陈其忠10091 元、钟开卿10000 元、赖丰光10000 元、赖福斌10000 元、赖如宽5000元、赖从财3000 元、赖启生20x 元、钟阳山1600 元、赖如飘1000 元、曹育能1000 元、余华盛1000 元、阙振森600元、朱世军(安徽)500 元、赖俊深500 元、赖从通200 元、张桂香100元、朱起湖100 元、朱嫂嫂100 元、陈菩香50元。借此机会,我代表建祠理事会和全体宗亲向各位异姓贤达表示崇高敬意和深切谢意!

建祠、修谱,敬祖穆宗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种文化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能长盛不衰,是因为其得民心,合民意,意义十分深远。因此,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身体力行。

通过这次建祠活动,我们增强了宗亲之间、宗族之间的凝聚力,沟通了散居各地宗亲之间的联系,融合了宗亲之间的感情。这对社会的发展、城乡建设、事业兴旺、百姓和睦都是有深远历史意义的。

我们希望以这次建祠活动为契机,增强宗族之间、宗亲之间的联系,大家互通信息、互相提携、共谋发展、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永远流传,长久不衰。

谢谢大家!

精选祠堂落成典礼感谢致辞范文(精)八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2019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19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2019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 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