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范文(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6:41:47 页码:8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范文(模板15篇)
2023-11-11 06:41:47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怎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下面是一些优秀总结写作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一

摘要:高等院校中,体育教研工作属于一项具体并且目的性相对较强的有机联系过程,高校的体育教研工作顺利开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对于教师的体育教研素质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对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做出分析时根据实际情况对现状以及问题提出合理的针对性措施。首先概述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其次对于现阶段体育教研人员在体育课程中的现状做出分析,最终提出落实和保障高校体育教研工作的相关措施对策。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体育教研工作成为现阶段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高校的体育教研的教学质量做出分析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部分高校重视体育教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学质量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如教学质量下滑、教学工作不到位等。在此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做好高校体育的教研教改工作,不断加强体育教研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实践,保证对理论的不断应用,使其发挥巨大作用。

一、体育教学课程。

体育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属于一项专业支持和专业引领的过程。现代化的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体育教研人员为体育新课程的把脉、导航。体育教研人员不仅包括各级体育教研员,还包括从事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高校从事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体育教研人员参与体育课程实施方面促进教研人员发展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提高我国现代化教研人员的教学水平。

二、体育课程中体育教研的现状。

首先,对体育教研人员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当中,体育教学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教研,造成各级体育教研员不受重视的状况。一般情况下,高校对于教研人员的配置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教研人员的岗位设置存在着兼职的现象;另一方面集中体现忽略体育教研岗位,个别地方教研室不配置体育教研员,体卫科体育干事也不兼任,体育教研员的职位空缺。其次,体育教研人员的素质能力存在很大缺陷,一般来说,良好的体育教研人员是提高体育教研水平的基础,需要保证各级教研人员不断学习,以提高思想修养以及专业水平,利用自身的专业素质促进体育教学工作。当前,体育课程理论专家和体育教研员的素质能力不尽如人意,体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专家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水平和各级体育教研人员的自身素质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对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制约作用。体育教研人员的服务意识相对淡薄,部分体育课程理论专家不是抱着为基层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服务的宗旨,而是被功利主义所驱使而倾注于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制。各级体育教研员应该以实际情况作为主要出发点,为体育教学的提高和发展提供出更加便捷的通道。体育教研人员的专业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在日常的体育教研工作中,主要依靠教育行政的力量进行分析,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教育行政的附庸而存在,很难达到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境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学术的研究就会变成学术的移位现象,最终造成体育教学的消极教研方式,体育教研员的工作泛而不专、教少研寡,导致体育教研员专业自主沦丧。体育教研员缺乏专业自主必然致使其脱离一线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为日常杂务牵累,影响体育课程实施。最后,教研活动过程存在对教研文化的束缚现象,集中体现在意识层面,在传统的课程中,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全方位体现,最终造成课程文化形态缺陷。

三、落实和保障高校体育教研工作的相关措施对策。

1.领导人员要做好带头工作,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高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规章制度,利用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全面的院系学科研究。建立制度之后还需要不断解决体育教研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培养需求,按照体育专业课程建设、体育教学管理、体育教学实践等分类研究和管理。对于其中需要修改的项目以及体育指标,需要在完善之后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出严格分析。同时,建立科学的体育教研教改制度,保证制度机制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体育备课计划,对奖励处罚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利用全方位措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2.做到统一认识、规范管理。制定管理制度后需要不断加强体育教研教改管理队伍建设,保证学校体育教研工作顺利开展。高校需要全面实行管理人员的培养制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以及业务水平。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教研教改的管理建设,组织专门的领导小组对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制定严格的方案和计划。同时,对管理质量做出分析,在体育教改工作的实际运行中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做出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3.加大对于教研教改工作的投入力度。在教研教改工作的投入力度方面要实现全面投入,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课程的传授等。要对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设备进行管理和建设,对于现有的体育设施要做到资源的全面充分利用。同时,有效落实并且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对体育教研项目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最终完善激励政策,对于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将教研教改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

4.突出重点,以细化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教学过程中,高校需要不断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化,采取体育教师相互监督的措施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充分监督和研究,不断完善体育教研室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实际应用中,充分研究体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对教学实践、对体育课程方案、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对体育教学基本环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鼓励体育教师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学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不断地对时代的发展状况做出分析,用先进的理念思维做出最全面的分析和改革。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情况时,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的科研人员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落实体育新课程目标。在体育教研人员方面需要保持主人翁的地位,分析传统的理论,将全新的理论应用到基层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在体育教学课程中逐渐发挥指导和研究作用,实现体育教学全员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姜平.落实和保障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的思考[j].体育时空,2016。

[3]商全乐.沧州市高校体育安全事故现状调查分析[j].运动,2016。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二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应具有创新性,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授课内容的创新,这要求必须有创新的老师。其次,高校体育课程应具有明确的目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就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课堂所学知识应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进行自我锻炼,培养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最后,高校体育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开展,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个性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中去。

2.1.2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群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俱乐部制的师生课外体育活动及竞赛方式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不二选择。高校体育部负责构建完善的师生俱乐部制度,学校公会和学生会体育部负责俱乐部相关活动的开展,体育部定期对俱乐部进行考核,体育教师俱乐部的辅导老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1.3合理的场馆开放和资金投人。

据不完全统计高校体育场地数量与国家规定的基本配备标准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本科院校的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丰富,专科院校体育场地资源情况则不容乐观,而民办高校的体育场地资源情况最为紧张。同时,各高校的场馆开放制度还需更加合理化,制定相应的场馆开放制度,增加室内场馆的开放时间和开放面,提高室外场地的使用率,使在校师生能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进行锻炼;同时政府要加大对高校体育的投资,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改造;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活动经费的投人。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第十条写到:总结经验,拓宽思路,继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并向社会公示开放时间和服务内容会同教育等部门,努力提高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的开放率。高校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适当的向公众开放,既能减缓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压力,也可以达到创收的双赢性。

2.2.1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面向校外公众公益性开放。

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面向校外公众开放的方式,对于场馆维护成本较低、管理方便,危险系数低的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免费开放。比如高校田径场可以选择在早晨上课前和晚上公益开放。

2.2.2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面向校外公众商业性开放。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虽然多数由政府投资建设,但是高校学生基数大,高校校园体育活动数量多,场馆、器材维护费用高,且对校外开放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像健身操房、羽毛球馆、乒乓球房这些维护费用比较昂贵、并且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高的项目采取收费的方式对外开放。收费的方式有政府对高校的付费以及消费体育公共服务的公民对高校的付费两种。

结论。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过程的资金、安全和协调是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保障措施。资金保障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平台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的物耗费、维护费每年会支出很大一比资金、另外水、电、煤等的开支和管理费用都应由政府、社区、高校共同承担。安全问题在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构建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社区街道应承担社区人员的保险费用,用于支付进校活动人员可能造成意外伤害而需办理的商业保险。协调工作主要由高校工会和体育部门负责,主要协调在高校有限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情况下,高校在校师生和周边居民体育活动时间调控,提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效能。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三

保证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在确保现有经费不减的基础上,按有关规定给予渔业技术推广人员建立各项保障制度,明確人员待遇。明确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做到专款专用,增加对推广一线人员的经费补助,制定有效激励机制,确保日常推广持续稳定运行。完善制度保障,明确主体责任,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指标体系,提高推广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成为法定职能[3]。

4.2加强多元化渔业技术服务组织的培育。

大力支持区域教育机构、科研院所、渔业龙头企业、渔民合作社等参与渔业技术推广服务。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科技支持力量。鼓励地方财政与渔业主管部门根据区域渔业产业发展规划,设立年度渔业技术推广专项,更多地采取融资增信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统筹整合多元化投入,充分发挥渔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推进多元化渔业技术服务组织的培育。

4.3提升人才对渔技推广的助推作用。

加强高层次水产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引进力度[4]。结合渔业技术人员自身特点,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在有条件的企业或园区实施首席专家制,增加科技人员参与生产经营的比例等各类有效措施,吸引优秀的渔业科技推广人员。着力提升渔业技术推广人员服务水平,注重提升县乡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实施技术人员进高校脱产培训、举办科技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逐步建立渔业技术人员岗位技能考核制度,全面提高渔业技术服务水平。

4.4创新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

加强与渔业合作社等合作,建设技术研发平台,支持各类渔业合作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共用实验室、培训场所,设立教学实习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构建渔民服务平台。探索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合作组织+养殖户的推广服务模式,创新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形成渔业科技与渔业生产合作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李飞,张桃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田鹏.湖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3]陈守伦.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之我见[j].中国农技推广,(3):6.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四

(一)体育设施资源不足,过于偏重为竞技服务。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仅是高校体育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是保证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障。在此笔者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从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情况、有偿开放的效率以及对场馆管理模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目前高校体育设施资源比以前有较大的改善,但自我国实行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高校体育建设经费并没有跨越性的增加,因此学生数与场馆面积的配备率仍较低,近一半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够满足日常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的需要;另外由于传统体育把体育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的三基目标作为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配置以田径、体操、球类(篮球、足球、排球)、武术、乒乓等竞技运动为主,而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以及供学生们健身、休闲、娱乐的场地设施却严重缺乏,难于适应高校体育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大学生喜爱的新兴休闲体育项目需求。此外,其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过于偏重竞技,缺失大众健身、娱乐功能。在管理方面,由于高校在体育资源的效益、维护及管理的意识方面的缺失,再加上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训练,以至于现有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滞后,实际功效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体育课程配置与开展过于单一。

在体育课程配置方面,由于对健康的理解不深刻,受缺乏器材、专业教师等条件限制,对新兴的体育项目开发不够,再加上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热爱,我国高校主要开设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特别是田径、三大球和武术,其他体育项目为辅助开设。在体育课程开展方面,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主要还是课堂教学,几乎都采用选修和必修的方式进行。课外活动、俱乐部、体育节、体育校园文化建设大多都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满意度一般或不太满意的学生比例占百分之六十左右。

文献研究的.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了一些改善,中年体育教师缺乏现象得以缓解,年轻体育教师逐渐增多,体育教师老龄化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在职称结构上,以中级职称为主,呈现阶梯的正常分布特征。学历结构仍以本科学历为主体,但正逐步向硕士、博士等更高学历方向发展。虽然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需继续优化。

在信息时代下,高校体育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建设越来越重要,它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反映了高校体育综合水平,还能更好地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完成一次突破性的飞跃。所谓的高校体育信息资源主要指体育科研的新成果、国内外体育科学发展新动向、体育训练和竞赛的新方法、新技术等。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育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开始起步,进行了一些有关数据库、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等新型资源的建设,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显得非常滞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全民健身的实施,我国高校在满足体育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应该面向社会开放体育资源。然而据调查,只有少量高校的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在开放的时候,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经常出现校内体育教学,特别是体育训练与对外开放的矛盾。另外,在对外开放的时候,有些高校缺乏健全的体育保险制度,也没有委托专业的经营管理队伍来进行开发利用,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高校体育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实行合理科学配置与开发的对策。

(一)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方案。

计划配置可以使高校经费来源稳定,但易导致资源在分配中僵化,缺乏自我调节,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使用率低和浪费现象;市场经济虽然扩大了高校配置体育资源的自主权,但同时也扩大了风险,而且在某些方面容易失灵。可见,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都各有利弊。如何合理配置高校体育资源,根据经济学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笔者认为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方案比较可取。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资源方式,是以市场机制调节作为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同时采取适度的政府政策干预的配置方式。它既克服计划配置易僵化的弊病,又避免了市场配置具有风险的弊端,从而促进高校体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达到合理、优化、高效的配置目标。

(二)合理规划和建设体育场馆。

首先,在理念上,高校体育场馆的规划与建设应以学生为本。其次,要开拓资金渠道,大力建设新的体育设施和场馆。再次,高校体育资源配置要趋向大众化、多样化、综合化、时代化。此外,还要完善高校体育资源经营与管理系统,积极引入和培养专业化的场馆管理人员,对场馆设备的保养、维护和运营负起高度的责任,促进和保证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实现体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只有对现有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使其具有新颖的、多样的内容和方式,才能使高校体育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以较低的成本满足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上,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依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兴趣、个性来设置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的内容上,体育教师要让体育理论与体育训练得到有机的结合;在课外体育活动上,体育教师要遵守灵活性、科学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外,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的需求,积极探索能够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体质。

(四)利用地理优势,引入和开发民族体育资源。

我国民族体育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必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价值。高校体育教学对我国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有很大优势。高校应转变观念,摆脱长期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认识民族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自身有利条件,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当地的民情风俗,开设相应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资源和民族体育资源的协同发展。针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高校体育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合理地开发利用高校体育资源,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发扬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真正解放思想,来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开创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局面。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五

1.1体育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信息资源的服务和保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目前体育信息资源局部有序而整体却呈现无序的状况日趋严重,一些体育综合站多是以报道体育新闻为主,专业体育信息和体育教育信息获取途径少,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有关体育教育、运动健身的介绍较少,体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1.2体育教育、运动健身信息零散,信息缺乏关联度。虽然internet网有大量的体育教育、运动健身的资源,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实现有关信息的查询,但这些体育信息资源大都比较零散和碎片化,包含了过多的无用信息,进而影响到信息的大量堆积和叠压,使得体育信息的使用率明显下降。而通过信息彼此之问的属性来进行相关联的查询,对体育信息的传播、利用有着重要的价值。我国大型站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关联度不够稳定,信息碎片化程度较高,大量的旧信息沉积,一些新的体育信息往往被其所覆盖,造成用户无法实现新信息的查询要求。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六

摘要:自从我国开始全民健身计划以来,人民的体育锻炼的迅速向前,但是对于人民的相关满意度评价仍处于较为稀少的状态,因此难以发现人民在锻炼健身过程中的问题,而无法做到有效快速解决。本文即从公众对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对株洲市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株洲市;体育公共服务;期望值;满意度。

按照我国第6次的人口调查表明,株洲市的常住人口中,男性占株洲市总数的51.41%,女性数量是48.59%。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株洲市人民对体育相关服务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只能靠近“中等满意”的级别。虽然国家重视人民的健康发展,并把人民体育发展纳入了发展规划,还把全民健身计划纳入政府报告中,但体育公共服务和其他基础公共服务相比较,成形较晚,基础还较浅,缺乏发展群众体育的经费和用于基础建设的资金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成功建好一个面向人民群众在运动设备、相关组织、相关宣传、志愿者项目、指导传授、体育竞赛、素质测评的体育体系还需要很长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程度,株洲市经济在阔步向前,体育产业发展应紧跟其脚步,相应的体育公共服务也应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使人满意。我们不应该原地等待,等待不会进步,我们应该搭着经济发展的.顺风车转变观念发现问题,全面认识到体育相应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要坚信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飞跃以及老旧认识的转变,未来株洲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性别对体育公共服务评价的影响。

根据相关调查所得信息显示,性别对体育相关服务的满意度评估上有明显的差距。男性、女性从体育组织服务、体育设施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和体育活动服务五个维度的评价的比较能够看除,男性对株洲市体育服务各个内容的评价都低于女性居民。这与男性参加工作单位上组织的体育活动比女性相对要多、社会交往频繁及工作之余时间的利用有关,女性工作之余一般花费在做家务与带小孩上,体育活动就相对参加较少的原因。而无论男女,对修建群众性体育公共设施满意度相对较高。体育公共设施是可以看见的有形产品,与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有着直接联系,从而人们在期望值与满意度方面对它们都有着较高要求,进而也表明了株洲市政府对体育场地设施修筑方面的高度重视[1]。

二、年龄对体育公共服务评价的影响。

根据相关调查所得信息显示,株洲市各个年龄段人民对株洲市体育服务的评价随着年龄越大评价越低的趋势,而这一情况也恰恰符合我国体育人口年龄分布特征。25岁以下人口是以刚出校园的为主的,他们基本保留着学生时代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56岁以上人群,刚步入老年,身体机能下降,工作、生活又没什么压力,健身意识高于中青年人的现象,体育服务方面需求也随之高于中青年,他们对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期望也就要高。而处于26-55中间年龄的人,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事业发展等影响,导致他们较少进行运动健身,形成不关注体育建设的现状。图中可以看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对体育公共服务评价呈向下变化,最显眼的为五十五岁之上的老年人,这就说明他们对运动健身有很大的需要,更体现了要加大对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组织[2]。

三、学历和文化水平对体育公共服务评价的影响。

在分析学历水平对株洲市体育评价五个因素时,将调查对象的文凭划成四个部分: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除了相关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和设施服务的满意度之外,学历水平的区别对其他三项体育评价都有着较为明显影响。组织服务层面上,高中及以下水平与本科、高中及以下与研究生及以上都有表现出明显不同。组织服务评价由低至高分别为大专、高中及以下、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在信息服务评价上,研究生及以上和高中及以表现出较为明显差异。信息服务的评价由低至高分别为研究生及以上、大专、本科、高中及以下。活动服务评价上,高中及以下和大专、高中及以下和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和大专、研究生及以上和本科4组表现出较为明显差异。对活动服务评价由低至高分别为大专、高中及以下、本科、研究生及以上[3-6]。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株洲市公众对体育公共服务各方面的满意度是相对较低的,株洲市女性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5内容方面的评价大多数高于男性居民,株洲市各个年龄段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评价呈现年龄越低评价越高的发展趋向,学历越高的株洲市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就越高。因此,在一步一步实现株洲市体育公共服务平均平等化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开发、利用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实现株洲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在相关教练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发展上,增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指导员服务质量;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体育设施管理的资金投入,及时的对体育设施进行维修与更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倡体育项目创新。

参考文献。

[5]姚绩伟,杨涛,丁秀诗.城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量表的研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6-7.

[6]闵健,李万来,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七

比较为大众所接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定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是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文化设施、服务等等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化的基础性建设工程,使其具有均等性、透明性、公平性、便利性等现代化特征,从而构建成公共文化生活人人共享的体系。本世纪以来,国家为这一目标做出了很多计划和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

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各地各级分割严重,没有统一的标准。通俗来讲,就是各地的条条块块的文化资源分割比较明显,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就容易造成对某些文化资源重复开发建设,进一步造成阻碍互联共享的后果。

2.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这个不难理解,我国新时期的主要矛盾便有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化建设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这一矛盾,所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调的同时有关于信息及时沟通与否或者服务方式的单一、缺乏互动及群众没有高的参与率等反应质量问题的现象也数见不鲜。

3.管理工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只重服务,轻管理,这是明显不合理的,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本就是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但是不配以科学的管理工作,就会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脱节,且管理方式跟不上时代,这必造成互相“拖后腿”的后果。

4.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换言之,整合文化资源力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不够;另一方面,对已经数字化的文化资源的开发率低,没有激发出文化市场的强大魅力,同时,对文化资源的不科学分类、不善利用新媒体,使得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发差强人意。

5.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价值观鱼龙混杂。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统一的价值观,那么就会很容易导致文化资源的滥开发滥用,也会进而影响人民大众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非常不利的,严重了会造成社会道德感等的混乱,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造成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问题的原因。

1.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缺乏统一调配和协同配合。因为没有协调上下级之间的协调原作的机制和管理各级的相应政策法规,造成各级之间需要信息整合、协同合作的工作出现问题,进一步产生各自为政,各级重复建设文化资源这些现象。

2.科技建设无法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必须以先进的科技为基础,例如,大力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库,各级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的调配,加上标准规范不一致,各级政府整理、建设文化资源的能力不同,导致大数据建设文化资源这一工作无法高校运作,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跟不上时代脚步。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必须需要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但是由于相应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形式不尽如人意。

4.管理工作不到位。在某些领域而言,管理是发展之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就如没有方向的飞机,高效的管理不仅仅能够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其带来的效益是不可预估的'。

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遵循“统一统筹,统一整合”的原则,具体而言,负责公共文化服务的最高政府部门需要整合近年来各地的探索文化资源的成果,尽可能快地制定并且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当然要从总体出发,各级各地在这个大的政策法规下制定且完善适合当地的政策法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有序推进和正常运作。

2.因地制宜吸引民间投资和公众参与,当然,为了这个目的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激励政策,适当的物质奖励是很好的办法。但是,不论使用什么方式来吸引民间组织或者个人,都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需要考虑要最大程度上促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从而尽可能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另外,保证人民群众知情权,政府向人们定期作报告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的情况可以加深人们的信任,从而提高群众参与率。

3.建立一个高层次的管理平台。这个管理平台能够统揽工作全局、实现全国各级各地互相联动的局面。另外,这个管理平台需要高科技、先进人才来管理,因为这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管理工作到位还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众所周知,监督往往是促进效果的最有效方式,所以,管理工作应当重视起来。另外,管理对于一些价值观等的意识形态的引导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许多低俗文化意图鱼目混珠,而科学的管理就像一道门槛,将这些公共文化拒之门外。

4.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培训相关专业技能,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建设力度,从而有效加强对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提高公共文化鉴别力度。另外,国家应拨给全国各级各地的专项资金,以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大力推进的基本。

5.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应该“平民化”,换句话说,应该接地气,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应该面向大众,即寻常百姓,而不是少部分人或者一些艺术家,应该心系群众,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为宗旨,这是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重要方面。文化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现今,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已成主流之势,因此,想方设法促进数字化建设进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加强管理,实现各级各地统筹调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只有实现这些方法的有效综合,才能最快速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高效运作,这也需要全国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为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献言献策。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八

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促进渔业和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新修正的《农业技术推广法》也明确提出了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求,提出了构建“一主多元”体系[1],将有关学校、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确定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渔业技术推广体系要进行多元化的建设和发展,力求满足养殖户的需求,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本文以东营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为例,探索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多元化发展的新模式。

1渔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1.1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情况及人员情况。

东营市共有渔业技术推广机构47个,其中市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1个,县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5个,共有渔业技术推广人员36人。乡镇渔业技术推广机构41个,全部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各乡镇的渔业发展情况,确定1、2名渔业技术人员负责渔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在机构编制中均未明确渔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和职位数。

1.2渔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全市渔业合作组织有65家,入社户数2400户,成员人数3200人,带动渔民户数8000余户。经营业务涉及海淡水养殖、滩涂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了渔业生产力量的有效整合,在渔业技术推广、鱼病诊断防治、公共信息服务、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东营市各级渔业技术推广部门克服技术人员少、推广工作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围绕本地区渔业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重要突破。重点实施了东营市生态调控绿色养虾技术推广、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参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研究、黄河口大闸蟹大规格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黄河口鳖优质品系选育技术及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东营市全部5个县区都实施了农业部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渔业技术推广新模式,稳步推进科技入户工作;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渔民培训工作,培育文明程度高、致富能力强的新型渔民,三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班606期,培训养殖户33600余人次,发放技术宣传册和明白纸共52000余份。

2渔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东营市的渔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面对现代渔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新要求,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顺、力量薄弱能力不足、经费不足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

2.1乡镇级推广人员明显不足。

近几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乡镇推广机构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基层技术人员被抽调借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县级渔业主管部门没有对受乡镇政府领导的人员的管理权限,业务上也很难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影响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正常开展工作。

2.2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素质偏低。

县乡渔业推广部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不精等问题。近50%的推广人员在40岁以上,80%以上的推广人员所学专业为非水产类,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不足40%,推广人员受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所限,学习能力不足,很难适应现代渔业发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要求。

2.3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参与技术推广力量偏弱。

目前东营市渔业合作组织覆盖面还很低,合作社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有效的专业分工,合作社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业务、资金、技术合作,整体上参与市场的能力偏弱,在激烈残酷的市场中难以立足,加之技术推广方面力量不足,也会相应增加组织和人力成本。

2.4示范与推广服务缺乏资金支持。

目前,渔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严重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基层推广机构设备落后,导致很多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无法开展。此外,各科研单位现在主要依靠在各种科研项目上“搭便车”,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因经费不足,成果推广在范围、规模、数量、效果上受到严重制约,更难以保证渔技推广工作的长期稳定持续开展。

2.5缺乏有效激励,效果不显著。

现阶段的渔业技术推广工作一般程序是下达资金计划、申报项目、拨付经费,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如针对推广机构技术工作的奖惩措施,技术推广人员推广动力不足,只追求完成工作任务,并不注重推广效果,并且推广人员与养殖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3建立多元化渔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

现阶段,渔业技术在渔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产品种类、运用方式上均与传统养殖不同,供需主体呈现多元化,为适应新阶段渔业发展新要求,保证渔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渔业技术推广必须突破思维,打破原有的机制,建立健全高效多元化的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满足渔民多样化的需求[2]。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九

摘要:文章通过了解县级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深入研究县级图书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县级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文化服务;对策。

一、引言。

国务院李总理在年4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会议中指出,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全民阅读,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传承和弘扬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县级公共图书馆具有收集、保存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优秀文化,传递科学知识的功能,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承载和传递者,为读者获取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图书馆是保障公民获取文化权利基础性公共设施,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和知识资源,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县级公共图书馆定义及其职能概述。

县级公共图书馆是由县级地方政府资助、管理和出资建设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学习的场所。和专业性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范围更加广泛,从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公民可以在此学习,享受图书馆提供包括期刊杂志、通俗读本、参考书籍、公共信息等阅读服务,并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社会文化机构,储存着大量的知识资源,是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和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学校教育是阶段性教育,而公共图书馆是公共和免费的无期限的继续教育,将同等的服务提供给所有的服务对象。因此,公共图书馆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县级公共图书馆属于文献信息服务行业,主要职能是将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给广大民众,传递资讯信息,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扩大经济效益。其主要工作目的是促进知识成果的转化,承担着传递科学知识信息、对人类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实施社会教育等社会职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总之,县级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学习、交流、传递知识的场所,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责任,图书馆承载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推行“文化惠民”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图书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

1.图书馆是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

在我国文化、科学、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因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包含了公共性、学术性、服务性、教育性、社会性等。具体来讲,社会大众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通过在图书馆内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智力资源、社会教育开发与开展等功能。是政府实现公共文化职能的重要力量。

2.图书馆是社会教、文化信息以及文化活动的中心。

图书馆的存在,使人们终身教育的理想得到了实现。因此,其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社会教育的开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之后,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图书馆中,图书馆活动场所日趋增多,如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展览厅等等,从环境与技术层面提升了文化活动的整体品味。

3.图书馆为文化服务提供文化知识。

图书馆是保护地方人类文化遗产、收集文献资料的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往往保存着详实可靠的地方历史数据和官方资料,如风土人情、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各级图书馆都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科学的收集和保存,形成丰富的馆藏,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心,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着独特的参考价值,从物质层面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

4.有利于保障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顺利实施。

信息时代,图书馆开始大规模建设惠及全民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随着乡村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一系列文化工程的实施,基层图书馆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网络系统正在形成。极大的方便了读者,县级公共图书馆是保证终端用户与主干网络间有效联接的关键。在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利于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惠及全民。

四、县级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图书馆内软、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建设资金。

公益性是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属性,因此,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其经费主要来源。根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县级图书馆的使用设施存在着严重老化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更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方可以有效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县级图书馆人员知识、专业配备结构存在不合理,业务能力较低,专业素质单一,并且,县级图书馆缺乏相应的高科技综合素质人才,无法高效应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无法为用户提供有关国外科技发展的信息咨询。

五、促进县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对策。

1.科学优化馆藏结构。

县级图书馆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为馆藏图书建设,其建设成效会对图书馆其他功能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要想使馆藏结构更加的合理,就需要有足够的投入,及时购买相应的书籍。通过购买馆藏书籍,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读者。其次,要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经费资源,合理选择购买书籍,既需要考虑读者的专业阅读需求,又需要购买一定数量的休闲书籍。

2.拓展服务内容,建设特色资源。

首先要结合县级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梳理现有的业务流程,改变图书馆馆员传统理念向服务型转变,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主动性,增强读者的满意度。其次,要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努力实现资源共享,积极联系其它图书馆,构建互相合作的关系,将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同时,要把握自身特色,构建特色资源。要采取相应措施,对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服务性能、服务效率大力提升,促使信息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得到充分保障,将更加有竞争力的信息咨询服务提供给读者。

3.将图书馆建设与科普工作结合。

在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工作中,需要有机结合本县的科普工作,把握机会,开拓创新。考虑百姓需求和实际生活,经常举办一些公益讲座、阅读活动。这样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不仅可以得到提升,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有效促进文化的大发展。

4.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会直接体现本地区的文明程度,也会影响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因此,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本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需要积极参与进来,使图书馆事业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策资源的支持,充分利用这些资金、政策等,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5.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也离不开合理的人员结构,因此,就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工作实际对馆员进行培训学习、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应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具体可采取业务技能培训学习、馆内岗位之间人员互换学习、在职学历教育等方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胜任图书馆工作的知识型馆员,提升图书馆整体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素萍.浅议县级图书馆的发展与创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1).

[2]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喜萍、陈坚良.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阈下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与情报,,(6).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十

摘要:公共体育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求,是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手段,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好与坏,将决定“服务型”政府与体育强国实施的进程。

公共体育服务的个体层面功能主要包括人格塑造、情绪调节、行为转化三种功能;群体层面功能主要包括目标导向、规范约束、价值整合三种功能;社会层面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整合、社会导进两种功能。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我国的深入,我国政府正在向责任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十二五”开局之年,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核心,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具体要求[1]。

公共体育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求,是促进我国全民建设运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公共体育服务的含义是指体育公共管理部门,为了充分满足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或者体育欣赏的需求,进而为广大人民提供的一种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还包括保障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一切体育设施、条件、服务的总和。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包括公共体育服务外围体系、公共体育服务核心体系两个方面,而公共体育服务外围体系是公共体育服务核心体系的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核心体系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核心目标。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思维方式,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可以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个体层面功能。

个体是社会整体的分割,个体功能的含义是通过找出个体在享受体育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向个体提供具体、明确的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从而帮助个体的自身发展,使个体尊严受到尊重。

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对体育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成员的尊严满足。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培养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的服务对象存在于社会化交际生活中,每一个对象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对受助对象进行心理引导和行为的规范以促进人格的社会化,使其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最终实现良好的社会成员身份以回归社会,充分满足和尊重受助者的自我实现和尊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3]。

人的最高需要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指的是将他的潜力用最完整和最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得到高峰体验来实现自我价值。

公共体育服务就是要通过特定的塑造和引导将人们的需要发挥到最大化以形成个体的自我实现功能,同时实现人格的不断健全,顺利地达到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2.情绪调适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情绪调节功能主要是表现在服务过程中公共体育服务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调试来帮助其稳定情绪从而减少或避免不良情绪对心理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

人类心理活动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基本方面。

其中情感体验是意志过程以及认识过程的心理背景,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储存和回忆等认识活动,对行为、动机和态度等意志过程,都有发动和协调作用[4]。

对服务对象而言,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就是避免人们的情绪影响到心理活动的效率。

当出现重大问题时,通过减少或消除大的心理焦虑和不安,使个体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具有较为稳定的情绪以便能够提高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对问题的处理应对以及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做事效率,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发展。

3.行为转化功能。

人的行为会被社会氛围环境所直接影响,原因在于个体与社会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两者之间相互依赖。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里,社会环境会有所变化,当变化产生负面影响时,人的心理活动或行动就会产生问题。

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的心理或行动的正常化提供良好条件,促使人们适应社会,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

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个人的发展,个人能否顺利发展决定了社会公平原则能否顺利实现,进而影响到人们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类需求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个人尊严。

公共体育服务对于促使个人发展、带动其他相关系统的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个体发展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二、群体层面的功能。

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存在有很多形式,但主要的人际社会交流形式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

这些群体的大小和规模也不甚相同,这就造成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也形成了人们需要的多样性。

群体的存在形式作为组织和社区层面而讲的,公共体育服务在群体中的作用是他能够对群体系统内部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促进相关体育服务群体的建设和发展。

从某一方面上讲,公共体育服务在群体发展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个是对群体目标指向的功能,一个是对群体规范约束上的功能,和价值整合上的功能。

1.目标导向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在目标导向上的功能要体现在它能够运行在一个公共群体中,并通过某种一定的整合与协调协助其发展,通过公共体育服务的目标导向,是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增强。

每个社会系统往往包括多个小群体,每个小群体的良好发展必定带动了整个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当公共体育服务对群体既定的目标完成后,又会通过一定的措施反过来进行系统评估,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初定目标的可行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

如此以来,群体目标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实现新的目标的形成。

2.规范约束功能。

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来进行约束,公共体育服务的规范约束功能通过对群体在制度制定,或者某些道德方面的约束,增加群体规范约束的有效性。

这样群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规律,才能保证群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至于扭曲方向,即使出现有偏离发展方向的问题,公共体育服务的规范约束功能也会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3.价值整合功能。

个体价值观在社区、单位等群体环境中对于群体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群体的规范和结构稳定与否,取决于个体价值观是否一致,个体价值观一致,能够有效地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

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就是将群体价值体系同化到个体的价值观之内,价值体系中的理论和思想能够指导人的行为,让每个人融合到群体,进而实现群体目标。

群体内每个个体价值观达到一致性,群体会具备集体意识,在群体发展时会更有效率。

公共体育服务对于社区里的个体和群体也有协助作用,自身的统筹融合会促进个体的.社会生活能力。

三、社会层面功能。

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群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快速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了个体、群体的发展和提高。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无论是在宏观的管理层面,还是在微观的调节层面,都对于人们日常的体育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解决社会中的体育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1.资源整合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能够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相关的体育资源,推动体育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整合主要包括体育资源整合和体育资源关系整合两个方面。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体育资源的有限、体育信息流通渠道的不畅通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公共体育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公共体育服务整合能够帮助实现社会中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完善,减少现代化过程中因为体育资源不足而造成的社会体育矛盾的发生。

因此,完善和建立公共体育服务系统中的整合功能是维持公共体育秩序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2.社会导进功能。

导进功能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其价值主要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系统能整合社会体育资源,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公共体育服务组织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推动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的构建,同时通过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使社会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调节与重新分配,提高社会资源的可利用率。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能够调节社会上的由于体育服务不公平所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安,同时通过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构建,可以使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秩序得以稳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实现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一致性。

公共体育服务能够通过具体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因此,社会的导进功能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借助于社会的导进的功能,对于全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如今,中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管理体制转变的非常时期,任何社会不安定因素,都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

通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和物质双重方面的享受,进而促进人们积极地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逐步解决当前,我国大众体育发展中的缺陷与不足。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帮助解决当前社会体育资源不足,而造成体育的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进而实现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公平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弱小的个体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解决当前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困境,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服务体系。

总的来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我国体育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2]陈吕盛,蔡跃州.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中国社会科学出社,2007.

[3]张明.需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4]威廉·詹姆斯,田平.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十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民众的体育服务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随着人民经济收人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运动健身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社会体育资源的建设远远达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体育需求供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并不全由政府负责,政府只是起主导作用。而高校作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身的部门,其体育设施、场馆的建设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高校体育部门应该充分的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尽可能多的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逐步解决民众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一文中根据公共服务的概念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张永保、沈克印在《我国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与内涵解析》一文中根据公共事务管理等理论依据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为:高校以自身为主导,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借助一定的管理模式和具体的实施途径,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为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基本体育需求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我国高校不仅是执行国家教育权力和提供教育服务的事业单位,而且拥有的是国家投资的公益性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其基本责任和义务。高校公共体育服务是高校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责的重要途径。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十二

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实现城乡间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提供保障。体育健身活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群体整体性健康素质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长期存在的城乡间差别的影响,致使农村体育在资源、理念等诸多方面相比于城市体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支持与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研究视角,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村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价值进行理性的定位,以便于为构建适应性与实效性并存的村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在我国群众性体育发展体系中,农村体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极为广阔,农村人口数量的巨大,因此,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普及与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极其缓慢,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体育甚至存在着发展停滞或者发展空白的现象。村屯的体育基础设施或者陈旧破损,或者根本没有配置。而村民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也极其淡薄,即使是进行一些体育健身活动,也会因为没有必要的设施保障,而只能够开展一些诸如跑步、举重、摔跤等活动,开展的场地或是农村的场院,或是农田。这种资源的严重匮乏,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居环境日益优化,村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已呈现出逐步建立并趋于丰富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讲,农村体育在公共服务供给上还存有严重的缺失,群体性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组织性,体育设施的应用效率低下,体育健身技能辅导的提供严重缺失。这不仅有碍于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也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造成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由此可见,制定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村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诉求。

3.1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有效地缩小城乡差别、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给予广大农民充分的满足,用以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幸福感。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就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体育健身活动具有增进体质健康、改善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效能。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普及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民对于体育健身的认知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日益高涨。但是,由于在农村体育在发展体系的建设上尚存有一定的缺失,因而,广大农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无法得到切实的满足。在此背景下,加强对村屯公共体育的服务供给,从设施、辅导、资源以及理念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就成为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或用需求、实现农村村屯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2推动村屯体育的组织化、规范化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农村体育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形式大多具有自主性与自发性的特征。无论是农村的广场舞活动,还是具有农村特色的秧歌、踩高跷等群体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以及农民个体体育健身活动进行,无不凸显出自发性的特点。这种缺乏必要组织性与规范性的体育健身互动的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但是,从发展的视角来看,组织性与规范性的缺失,会导致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推动力,因而会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够从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形式的采用以及整体性活动规划的制定上,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这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屯体育的常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3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村屯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步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两者间的协调与同步发展,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受发展理念的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相比于农村经济建设而言依然缓慢,村屯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通过制定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从多层面、多视角给予村屯体育必要的服务供给,实现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各村屯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促进与有效保障,改善村屯体育发展缓慢的现状,从而达成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2]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0(6):16.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十三

1·1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与渴望从来没有如此迫切。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能够带来无尽的财富,是继物质、能源之后,又一促进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资源”。伴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需求量日益俱增,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应该敞开大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加大社会服务力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1·2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具有丰富的馆藏。各高校图书馆都拥有大量文献资料,门类齐全,内容广博,同时还有许多磁盘磁带、影碟光盘、电子读物等非图书资料,且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其次,具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大都具有功能齐全的网络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图书资料流通、咨询、检索计算机一体化,并且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容量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不仅能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可以向社会开放服务。再次,具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图书管理、文献收集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开发出各种层次的信息产品,开展不同类别的信息服务。此外,功能齐备的服务设施、幽静舒适的阅读环境等等都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便利条件。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既有利于扩大自身影响,吸引社会力量来支持建设,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补充图书资料,提高藏书质量,促进图书馆各方面的建设。同时,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可以增加实际收入,有利于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图书馆的发展实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上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信息服务机构发挥快速反应机制和即时服务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的信息用户,并在服务过程中发展壮大,它们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竞争对手。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拥有自己稳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很容易形成保守的思维方式,不愿意参与信息服务的竞争。

而随着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信息服务的竞争已不可避免,高校图书馆能否冲破原有的服务范围,实行开放性的社会服务,这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高校图书馆只有更新观念,服务社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快的发展[1]。

1·3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师生员工,一般不对外开放,从提高文献利用率的角度看,是不科学的。评价一所图书馆的价值,不但要看图书馆建筑怎么样,馆藏文献多少,珍贵文献收藏情况如何,更要看它的文献资源利用率,看它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带来了多少效益。目前,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平均只有30%左右,有些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甚至只有5%。

要提高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必须打破“门户之见”,扩大用户范围,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在这一点上,国外已有成功经验,例如美国高校图书馆在强调为本单位人员服务的同时,还强调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2]。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十四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全面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灯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剖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基础上,浅谈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全面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原则,对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具体而言体育教学评价,既要依据教学目标又要结合教学原则,既要对教师的教评价也要对学生的学评价,既要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既要重视量评工作还要重视价值判断。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评价目的定位不准确、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竞技化、评价主体局限性等问题,不利于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科学化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

1.对评价不够重视。在就业引导教学的背景下,因用人单位在选材中更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而对学生是否具有运动兴趣爱好、具有团队合作的体育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关注较少、甚至不关注,导致高校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只要学生体育考试不挂科、毕业体质测试达标,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教学态度是淡漠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就变得尴尬了。

2.评价目的定位不准确。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一是评价教师的“教”,检验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结果,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参考;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了解学习过程及结果,使学生进步,实现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不乏流于形式,为评价而评价,甚至把教学评价当做教学目标,课程结束评价也就结束了,或者考什么就教什么,造成评价与课程目标背离。

3.评价方法单一。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而终结性评价无法及时对教学信息反馈、无法帮助师生及时改进教学;绝对性评价对“个体差异性”考虑不足,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实现全面发展。所以,评价方法单一无法对体育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全面发展;无法实现评价方法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4.评价内容竞技化。因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评价内容上只重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术评定的评价。但高校体育毕竟有很大不同,用竞技体育的要求来评价学生是不合理、不全面的。经常有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不怎么努力就能得高分;而那些身体较差的学生,不管怎么刻苦努力也难取得高分甚至只能勉强及格,这些学生便会丧失对体育的积极性。因此,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全面教育,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纳入评价。

5.评价主体局限性。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主要局限于教师,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评价作用。同时,对体育教学了解和关注的其他教师、社会热心人士、学生家长等被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这不利于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建议。

1.转变对评价的观念。转变师生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观念,须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立法。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新《纲要》)规定: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调查师生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态度的统计结果显示,选择重要和很重要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分别为78.4%和64.3%,可见法律的评价指引作用让体育教学评价更被重视。转变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观念须进一步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理念,从思想上更加重视“一切为了学生”,强调体育教学评价作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全面化。新《纲要》规定: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20世纪末美国体育改革便将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作为评价内容。以最佳体适能课程为例,具体分为五个方面:健康体适能评价内容各部分所占比例:健康概念知识25%;健康测验20%;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25%;健康技能的应用20%;对身体活动的态度40%。所以应全面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同时强调对学生学习评价,重视其对理论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技能掌握情况等;增加评价考核项目的多种选择性,让学生有充分自主选择权。更加全面、更具针对性、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目标,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理念。

3.评价方法多样化、综合运用。评价方法的意义在于客观、全面、高效地反映评价的结果;为评价结果的得出提供科学、合理途径。评价方法多样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有利于对体育教学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对体育教学评价时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将教、学的准备、过程、结果各环节纳入评价,让评价结果更及时、更全面;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将学生努力程度、兴趣等纳入评价,更符合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师、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确保评价更客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对评价方法和运用方式进一步科学地丰富和发展。

4.评价主体多元化。大学生是具备一定评价知识的群体,他们能够实际参加体育教学的评价活动,并能对自己和他人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对象,对体育教学拥有发言权,学生的评价对体育教学有重要促进作用,是“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重视师、生的自评和互评,同时不能忽视包括其他教师、关心高校体育教学热心人士、学生家长等的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利于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客观、全面、合理地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结果,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主编.体育教学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樊花梅.浅析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现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1)。

[3]苏晓红,王晓春.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现状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6)。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论文篇十五

1)广场。广场相对于街道而言,主要的功能在于服务于人而不是交通,可以看做是村庄的公共客厅,是满足村民散步、休息、交流、集会、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把广场看做是街道的延伸和扩展。美国景观大师西蒙兹曾这样阐述广场:“我们规划的不是物质,不是空间,而是人的体验。”本地区很多农村都没有设置广场,即使设置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面积过大或过小,位置不够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活力和人气等。因此,广场的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当前村民的生活习惯出发,充分考虑村民的多重感觉和需要,设置集跳舞、健身、活动、散步、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广场。广场的设施也应该尽可能的细化,考虑到村民的最大化需求:设置座椅、路灯、预留电源插座等。在设计上,首先,广场的边界应该清晰明确,边界可以是建筑的外墙、绿化、陈设等,避免设计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让广场和外部空间具有一定的连通性和交流性,形成更为积极的外部空间,当活动进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其次,应该对广场的地面进行铺装,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铺设不同的材料,并尽可能和周边的街道区分开,在具体铺设时,视觉上应能够形成向心性和收敛性,让广场作为独立的领域凸显出来。每个社区因当地的环境、历史背景、人文文化产生的独特的社区广场文化,其功能侧重点也相对不同。

2)绿化。绿化是农村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但金华目前的农村绿化存在以下问题:功能单一、缺少特色。原因可归为两点:第一,本地大多数村庄的绿化建设相对滞后,少有供村民开展公共活动的大型绿地空间,因此大大限制了农民的公共交往活动;第二,部分村庄出现了绿化建设一味追求城市化倾向,丢失了本地特色,忽略了村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具体设计时,可遵循以下原则:a.“自由性”。“自由性”主要指应充分考虑金华本地地形地貌,与原有的村庄空间形态一致,与原来的村庄建筑风格搭配,与村民的庭院规模协调;“自由”是设计自由,一方面绿化的品种选择、排列组合、颜色高低搭配要自由,应顺应本地山势水脉自然铺展,结合本地地形高低起伏自由变化。b.“多样性”。遵循自然规律,促进村庄绿化品种的多样性,使之形成丰富的生物链,保证村庄绿化的自然、健康生长。结合金华地区常用的绿化品种,合理安排大小不同、颜色不同、高矮不同、观赏特点不同的各类植物,使之与村庄、街道、广场、建筑物等要素相适应,共同构成本地农村多样化、区域化的绿化特色。

1)延续和传承本地传统特色文化。金华又被称为“小邹鲁”,向来为文化礼仪之邦,历史上讲学群起,书院迭起。而且,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也众多。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就有4个:义乌佛堂镇、永康厚吴村、武义俞源、郭洞,造就了金华独特的地域名村格局。农村的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村民们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共同的生活行为方式、文化习俗,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共同传统。农村的传统文化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两种。物质形态主要指的是农村的建筑方面,非物质形态主要指的是民俗乡风方面,这里所指的延续和传承本地的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建筑形态方面。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本地很多农村的传统古建筑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传统的特色文化也正在一步步弱化,因此延续和传承本地传统物质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护农村的外部自然空间形态,包括山脉、河流、池塘等,以求人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第二,延续和传承本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对于原有的古建筑进行保留和修复,同时做到修旧如旧,对于新建建筑实行统一规划和自主设计相结合,以传袭本地的建筑文化,如:粉墙黛瓦、风火山墙、高耸的屋脊和起翘的屋面等。在街道方面:可以把围墙上各种形式的花窗作为重点元素设计,以起到框景、漏景、透景、借景和步移景异的神韵美;在广场方面:广场的形式、地砖的样式和铺贴方式、广场的'陈设等都可以汲取本地传统做法。

2)引进新元素,修补传统空间肌理,保证现代化、多元化的新农村需求。当前的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应符合当前农民的需求、体现时代特征,应找出当前公共空间的不足、予以弥补,引进新元素、丰富公共文化空间。本地村民的公共活动主要集中在私人场所,如住宅的门楼、街道。一些稍具规模的社区性公共空间比较缺乏,因此,需要进一步规划和完善。其一,提炼金华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要素。本地农村拥有一些比较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如:集市、庙会、交流会等。对于这些空间主要以改良为主,加入一些现代要素让其成为本地传统文化空间的主要载体。可根据当前农民的生活需要,将农业技术培训、图书文化传播、广场舞等功能植入街道文化空间,让集市承担更多的现代功能,使集市转变成现代农民人际交往的新空间。其二,补充符合当前农村生活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要素。首先,补充增加农民知识文化的公共空间,如:图书室、文化站等,以提高公共文化空间的多元化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其次,增加能提升农民审美品味的公共空间,如:剧院、影院、戏台等,从而让金华农村公共空间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

3结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