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范文(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0:29:38 页码:7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范文(汇总10篇)
2023-11-21 10:29:38    小编:ZTFB

议论文是一种以辩证的思维方式陈述观点的文章,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讨论。总结需要遵循逻辑结构,根据时间或主题进行组织。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篇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促进旅游同环境的协调。旅游规划是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地的发展和旅游业健康发展而确定的旅游发展目标、配臵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一般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规划,其中旅游景区规划是对旅游规划的进一步落实和细化,主要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经营和管理旅游区,使其能够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教材通过对旅游要素和资源条件的大量分析、评价、讲解基础上,强调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并进而提出旅游规划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的景区案例分析,而未对旅游景区规划的设计提出比较具体的、明晰的原则,但同时,新课程标准中又明确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的要求,反映了新课程强化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分析信息、整理信息,从而明确景区规划的原则,对景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等;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旅游与景区建设都地理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并提出在“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等,考察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对教材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在地理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旅游开发要相当谨慎。”

相称,何谈和谐美。

光。

第五:景区规划设计要运用整体性原则,让景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的统一。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庞大的产业活动和人们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同时也是影响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景区规划设计就必须从整体上充分的考虑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旅游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有其重要的经济价值,有必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增加人们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同时由于旅游活动的发展会给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比如,由于大力发展经济,我国的三大石窟由于游客众多,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游客大量涌入,改变了石窟的小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受到的损害极为严重。因此,在规划时要做到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兼顾,不能因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也不能借口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做到三者共赢,优先保护,适度开发。总之,景区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规划设计还要考虑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交通路线的选择、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旅游形象的创立等等原则,在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评价。

以旅游开发要相当谨慎。”

第二:景区规划设计要突出景观的特色和个性的原则。旅游景区品位的高低、品牌的影响大小直接决定于旅游资源(景观)的非凡价值,而价值的高低就是景观是否有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并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景观的特色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根本所在。例如曾经席卷全国的“西游幻宫”,因其可创造性和雷同而昙花一现,而深圳的“世界公园”和“锦绣中华”,无锡的“三国城”等由其与众不同而长久的独领风骚。所以,景区规划中应大力强化、提高景观中有特色、有个性的景点,千万不要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或者所有景点都是重点,要的是绿叶衬托红花。

第三:景区规划设计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和谐生美应该是景区规划设计的核心,景区中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单一的组合会使景观景点显得单调、无生气,产生审美疲劳。在景观设计中应做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在自然景观为主的景点中要做到将人工设施有机的融入到自然中,因势、得体,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然”,如深山藏古寺如何藏而不露,和周围环境协调。再比如,亭台楼阁、桥梁等本来是为了实用,为游人休憩的,建筑者就应该按照和谐美的规律,精心设计、建筑、装饰,或者撰写楹联诗文,从而让它与自然景观形成统一的整体,构成绚烂多姿、文化品位较高的突出自然美的作用,如泰山的摩崖石刻、庐山三叠泉瀑布的诗句等。但是目前许多景区的索道没有顾及到与自然的和谐,大煞风景。而以人工美的景观为主的古典园林、古建筑、古迹、民俗风情等都要注意如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不要产生人工美游离于自然之外的隔阂,例如我国南北园林迥然不同的特色,就直接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林草、建筑等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出优美的理想的深邃意境,看山似山,看水似水,奇峰怪石方显自然之趣,“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如四川乐山大佛的修建原来是与自然很协调的一个重要景观,但是现在在其旁修巴米扬大佛,建“东方佛都”,造成对该景区的生态和文化环境的极大的破坏,极不相称,何谈和谐美。

第四:景区规划设计要维护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存在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良好的自然风景和较高的旅游价值,黄山因人满为患,土壤板结,构成对植被的极大威胁。景区应该能够提供优美的风景、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和煦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幽幽的鸟鸣等,让游客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大肆修公路、建设宾馆等旅游设施而砍伐森林,会引起水土流失,过度克服导致野生动物的生存或者物种的减少,由于排泄废弃物过多和不合理的处置导致水体污染、烟尘弥漫、海滩污染等,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从而破坏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第五:景区规划设计要运用整体性原则,让景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的统一。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庞大的产业活动和人们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同时也是影响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景区规划设计就必须从整体上充分的考虑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旅游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有其重要的经济价值,有必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增加人们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同时由于旅游活动的发展会给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比如,由于大力发展经济,我国的三大石窟由于游客众多,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游客大量涌入,改变了石窟的小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受到的损害极为严重。因此,在规划时要做到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兼顾,不能因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也不能借口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做到三者共赢,优先保护,适度开发。

可持续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针对旅游业,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的资本,必须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怀来东花园生态旅游景区的品质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官厅水库保护区的范围之内,必须进行的有序的保护性开发,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可持续发展之路。规划建设项目要符合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控制旅游开发利用的强度,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保护生态环境,使景区旅游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个性特色原则:特色是旅游业生命,没有特色旅游业就没有生机,在开发中必须突出特色,强化品牌意识,明确品牌就是无形资产和竞争力。无论从景区定位、项目位置,还是主题立意、景观展示等各方面都要体现其鲜明的文化地域特征和景观地域特征。怀来东花园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发展,要抓住生态旅游,体验旅游这个主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无,是指大造成一个有特色的精品旅游景区。规划建设项目要与旅游业发展态势、旅游资源基础和所具备的功能相适应,符合旅游总体开发方向,同时应具有鲜明的特色,致力于树立良好旅游形象。

效益优先原则: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产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怀来东花园生态旅游景区在旅游开发时,要始终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在产业规划、资源开发、市场运作等方面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经济效益,并保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可行性原则:旅游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产业,规划必须经济可行,量力而行、实事求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施,完善的蓝图倘若不能实施,也失去了其实际意义,规划建设项目要求技术可行,资金投入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显著,能吸引外来资金投入。

以人为本原则:怀来东花园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旅游项目设计,各种服务规划中一定要考虑游客的需要。

有序开发原则:采取突出重点、分期开发、形成规模、完善配套,尽快形成“拳头产品”的开发策略。

综合开发原则:本着“打名牌、抓重点、高特色、创效益”的原则开发各类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篇二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红色旅游景区作为中国特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举国上下的游客。我最近有幸到一些红色景区旅游,深深感受到了这些景区的独特魅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红色景区旅游中的心得体会。

红色景区旅游的首要目的是缅怀英烈,感受革命岁月的历史风貌。我曾到过延安革命纪念馆,这里陈列着大量展品,记录着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斗争历程。我更是深情体会到了革命前辈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拼搏精神。在红色景区,无论是参观革命遗址还是瞻仰革命烈士墓,都能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崇敬与敬意。

第三段:美丽自然与绚丽文化相伴。

除了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外,许多红色景区还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比如我所游览过的井冈山景区,这里的山峦起伏、林木葱茏,给人一种宏大和壮美的感觉。在游览的过程中,我深深感悟到红色文化与自然美景的和谐共生。而且,在红色景区旅游中,我也有幸品尝到了丰富多样的地方美食、欣赏了地方艺术表演,这进一步丰富了我的旅游体验。

第四段:红色景区的教育意义。

红色景区除了满足游客的娱乐需求,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它们通过丰富的文化遗产、展览和讲解,在走近历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向人们灌输着爱国热情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我在参观井冈山的过程中,看到了许多乡亲们带着孩子,向他们讲述革命斗争的历史;我在参观延安的过程中,也目睹了许多学生们认真聆听讲解的情景。红色景区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熏陶和塑造人的价值观念。

第五段:行程总结。

通过这次红色景区旅游,我对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些景区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我,同时也让我深思。红色景区旅游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在未来的旅行中,我也将继续选择红色景区作为首选目的地,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红色旅游的魅力。

【总结】。

通过游览红色景区,我在感受到了革命前辈的牺牲和拼搏精神的同时,也欣赏到了其美丽自然与丰富文化。红色景区的教育意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红色景区旅游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熏陶和启迪。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红色景区旅游的魅力,感受到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篇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镇是农业大镇,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这种情况迫使我镇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此时,乡村游等农业旅游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意识越来越浓烈。一些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也在这种环境下迅速的发展起来,山里人家、海边渔家乐、务农旅游、乡村体验等等一系列乡村概念的旅游事业不断发展。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越来越被更深地认识、保护和利用。现就我镇实际,对发展乡村游的可行性做出调研。

一、我镇地理位置优越,富有人文气息,开发乡村游具有两大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我镇位于平和县西部,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

2、人文与自然气息兼备,适合开发集访古、朝圣、农家乐与一体的。

特色乡村游。我镇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拥有220年历史的黄国梁榜眼府,是乾隆敕造的具有清代中期建筑风格的、漳州市仅存的宫殿式历史建筑,且附属三座土楼,构成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仰止书院和我国近代著名画家周碧初的故居,既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赏今怀古、感受浓浓文艺气息的圣地;位于大协关的石晶宫宁静而圣洁,不但拥有远近闻名的的石晶清泉,更因有了灵应四方的观音佛祖,自古就吸引了远近众多游客前来朝拜,还也留下了不少古代碑刻,集聚文化气息;基于现代蜜柚产业基础发展起来的蜜柚生态观光园,顺应了农业观光的趋势,为厌倦了城市繁忙生活的都市人提供了回归果园,参与农事劳作、享受收获的好去处,具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潜力。

二、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我镇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多、层面广,且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另一方面,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本地重要产业后,就可以实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进而加大城镇化建设步伐。

2、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我镇是农业大镇,主要以蜜柚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例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可以通过开发蜜柚观光游中的赏柚花、采柚果、品柚茶(酒)、吃柚品点心等特色项目,带动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附产品开发、加工、储藏、销售系列化,促进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做大做响蜜柚品牌。

3、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参与多种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村容整洁、河道清理、植树种草是必要的投入,也由此切实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

4、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科学发展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环境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和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只要使用“多予、少取、放活”三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不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各方利益,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目前,我镇发展乡村游还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1、旅游资源缺乏深度挖掘。一些古迹如榜眼府、相辉楼、仰止书院的修缮未到位,周碧初故居展品不够丰富,历史文化氛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松溪岩、石晶宫、新寨庙等基础设施尚待完善;蜜柚生态观光园的农家体验项目设计在多样性和趣味性上有待提高。

2、发展农家游尚无明显特色。不论是老式土砖瓦房,还是红砖楼房,都没有经过造型,没有农家特色,缺乏景区建筑风格。缺少菜园、花园、池塘等,不像典型的农家,而是像城镇的农村。游客来过、吃过、住过、玩过之后,难以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农家味道”。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则会造成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不足。

4、基础设施缺乏。一是缺乏交通工具,我镇尚未通公交车,沿线出租车较少,大部分游客只能跟团旅行,自由度较小。二是缺乏医疗条件,游客若有不适,只能在集镇获得正规医疗服务。

四、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五点思路: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要广泛听取社会和当地群众的意见,突出地方特色,张扬个性,确保乡村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石晶宫可因其石晶泉水而设计品茗等项目。在规划引导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游、民俗文化游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设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保证。加快道路、餐饮、住宿、通讯、医疗等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完善庙宇等景区建筑的修缮;突显典型农家庭院、田园、果园风格布局。

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环境的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

4、积极筹措资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宣传等需要大量资金,因此要外引内联,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一是要改变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二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工代资或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5、宣传打造品牌。一是在外界环境上做文章,通过在市区建立“琯溪蜜柚系列产品展览馆”、“平和霞寨土特产专卖店”等,在平和通往外地重要路口设立大型广告宣传牌。二是建筑设计体现农家特色,或装饰农家特色等多种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农家风情。二是与旅行社联姻,打造“霞寨观光一日游”精品路线。也可以与附近乡镇的相关项目联合推出“一日游”路线。三是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辅之以广告、专题活动的策划运作,扩大我镇农业观光游的知名度。

我镇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空间。只要我们合力引导、积极支持、规范管理,指挥好农业与旅游的“大合唱”,新农村建设道路定会越走越宽阔。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篇四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xx月xx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山水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乐和购物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据统计,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县委、政府采取的多项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组建了来安县旅游业攻坚指挥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为培育和发展来安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篇五

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当中,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汁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创新,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重新组织与安排,以求在新的经营环境下,提高景区的工作生产效率。

旅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区管理者所执行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目的成功机会。因此,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的保障,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建立景区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一)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上考察,一个景区新产品要经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从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时间上考察,产品创新要经历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因此,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分析,层层建立评价、优化、决策的创新机制。

(二)目的性与开放性原则。

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景区发展的目标,并为其服务。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对手等,针对不同的目标,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同的,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

在体验旅游的时代,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兼顾游客、社区、政府、开发商、环境、生态等多方利益,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1.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必须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3.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贫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直接体现的管理手段的创新上。今后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旅游景区和管理手段上,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景区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抓住景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建立起自己景区的市场号召力。

游客忠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游客忠-戚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它代表了游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包含着对这一产品或服务性能、品质等的信任,以及在需要该类产品或服务时,首选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责任;其次,是在这一心理指导下的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和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介。

(1)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误区。

首先,认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异,对旅游景区重复消费可能性小,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诚。其次,认为忠诚度比较重要,但培养游客忠诚度是为了景区利益最大化,而忠诚的游客就是反复来的游客,就是掏钱多的游客,所以盲目选择增设景点设置和消费点,以期带动重复消费。

(2)提高景区游客忠诚度的意义。

当今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即企业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顾客忠诚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旅游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长盛不衰,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帝国,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从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动过程。

品牌管理是通过识别功能,以品牌作为沟通代码,承诺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信誉,自始至终确保其价值功能,能为消费者提供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价值产品。

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是根据景区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分析,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认知,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以此形成景区的竞争优势,从而力图在旅游者对同类产品的购买动机中,排他性地选择自己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篇六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处在探索的发展阶段,有关旅游景区规划和设计的实践研究以及理论研究都较为有限。正是因为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缺乏合理和科学的理论性指导,使得一些旅游景区的景观建设变得盲目化,并且造成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吸引力减弱、景观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

中国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一是以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为底蕴;二是以生态自然为基石;三是以休闲度假的主题公园为载体。正是这些魅力独特的精品旅游资源,构筑了我国绚丽多姿的旅游世界。

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人深思的。

一、要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高度和宽度,交叉审视评估景区资源。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若干规划设想,并开始大力建设景区。然而有部分景区景点在轰轰烈烈剪彩开业后便销声匿迹了。其实,这是景区建设盲目跟风、追求政绩所致。要正确审视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实力,关键是要看其资源。一是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是否稀有,甚至是绝无仅有?是否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资源,这是前提。二是要看规划的起点高不高?策划是否超乎寻常?三要看景区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进行投入、运行。我们要建设或打造国家级旅游景区,必须要站在全国的高度;要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必须要站在世界级的高度。盲目的规划、投入景区建设,不仅会增加当地政府、社会的经济负担,而且会降低旅游产品品牌的品质。

二、规划建设切忌多多益善。

时下,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发展旅游的热情,都有建设景区的规划。然而同一地区、同一资源,建来建去,不是大点就是小点,水面不是宽点就是窄点,水库不是深点就是浅点,造成资源重复,投资重复。景区规划建设要有独特的内涵,切忌攀比,切忌多多益善。因为游客出游的目的是休闲、度假,出游的心态是不断地寻找快乐、发现快乐、体验快乐。假如游客来到目的地后,只见到处都是森林景区、到处是民族文化,到处都是巧立名目的探险,肯定会产生审美疲劳。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首先将其旅游资源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同种旅游资源相比,看其是否是最好的?如果不是最好的,不管投资者怎样规划、建设,该景区也很难成为国家级或者是世界级的知名景区。景区建设宁愿少而精,精而强,而不是小而多,多而弱。

三、开发要一步到位。

在景区规划建设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景区乃至旅游主管部门,面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观念依然滞留在“切蛋糕”层面,总认为切一块就得到了一块。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旅游业发展讲究完整性、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景区开发整体不到位,特别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开发建设,即使开发者表面占有了资源,切得了一块蛋糕,最终却会浪费了整块蛋糕,因为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不可再生。无论是优质资源还是稀缺资源的开发一定要一步到位,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宁愿不开发,以确保资源的完整性。

四、树立规划先行的思想。

有的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在主导大景区整体规划建设的同时,却不停地利用大景区的现成规划方案,鼓励、扶持小景区依葫芦画瓢,不劳而获。如今不要说景区建设内容被复制,就连一些基础设施和服务技能也不断地在众多区域被复制、翻版。这些边建设边规划,甚至只建设不规划的景区,虽然在短期内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最终避免不了出局的悲哀。同时,这种重复投资,还会造成整个行业资金的浪费。

五、加强对旅游人才的使用培训。

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发展旅游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加上旅游市场的特殊性,人才需求类型以综合型、复合型及多功能人才为主,因此,对于旅游人才的培训,企业也应相应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人才培训和人才储备体系,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加强旅游人才培训的同时,旅游企业必须紧跟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不断了解、认识、分析、研究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经营者、旅游者、从业人员及当地居民素质的高低,不断更新、选择旅游教育的主题内容,并树立当地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六、建立全新的分配机制。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投资大,风险大,经营者的责任也大。因此,经营者合理将产品转换成经济效益,才是确保投资者利益的关键。但是,时下在云南以及全国许多景区建设中,许多投资者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突出,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一些景区边建设边急于追求投资回报,其杀鸡取卵的做法让众多经营者无所适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建立全新的分配机制”,二是选好“掌门人”,即让有才有德有能力的人真正掌握景区经营权,在明确经营者责、权、利的同时,对经营者实施激励机制,让景区掌门人及其团队在付出就有回报的运作理念中创造旅游奇迹,最终实现双赢。

七、理念、营销技巧、经营策略。

旅游产品的最终亮点和卖点其实就是旅游品牌营销,因为很多旅游产品在规划设计时是无形的,它是随着经营者的理念、加上管理者的服务水平和游客参与互动、认可,才完成最终产品定型的。在这个过程中,游客是评委,企业是媒介,品牌是效益。

八、政府在旅游业中扮演的角色。

一是培育旅游产业,应形成“人人是形象、个个做服务”的旅游环境氛围。二是对旅游发展规划在前,管理在前,在宏观上整体调控、规划、把握本地区旅游资源,如建多少景区?建什么样的景区?政府要了然于胸,要做到不乱批、乱建。三是抓好景区之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应完善,做到城市建设有特点,城市规划有风格。同时,景区的做强做大,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府不仅要全力以赴支持景区发展、旅游道路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不断净化旅游市场环境,为本地区旅游品牌建设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旅游业做强做大。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篇七

《海南省旅游景区管理规定(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昨日提交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二次审议。根据《草案》,旅游景区应当在景区的售票处、入口处和网站的醒目位置公布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接近最大承载量时,旅游景区经营者应提前向社会公告。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至六个月。

根据《草案》,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不得超过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旅游景区应当在景区的售票处、入口处和网站的醒目位置公布核定的最大承载量,配备游客流量监测设施,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及应急疏导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分时进入、限制进入等方式,对旅游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

旅游景区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未按照规定公告或者未向所在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报告,未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景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至六个月。

破坏生态保护红线宣传牌将被罚款。

本报讯昨日,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二次审议《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明确5大类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此外,生态保护红线应设立地理界标和宣传牌,并在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标志。

根据《草案》,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水源保护和涵养区,重要水土保持区,重要防洪调蓄区等5大类区域应当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保护和管理的严格程度,生态保护红线区划分为i类生态保护红线区和ii类生态保护红线区。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已的生态保护红线设立地理界标和宣传牌,并在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标志。

违反本规定,破坏或者擅自移动生态保护红线地理界标、宣传牌和警示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或者海洋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相关阅读: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篇八

换届选举是指一个组织按照民主程序和自己的规定,更新领导班子的组织行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学习活动工作中,要重点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讲话精神,掌握精神实质,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工作中的理论武装和理论指导。同时,还要按照县委提出的“大发展、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丰富做好岗位工作的知识武装和知识储备。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解决社会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推动落实、领导发展的能力。

领导班子要把全面加强新形势下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学习的重要内容;要健全完善干部学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干部学习教育。要采取集中组织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要求做到有读书笔记,有心得体会,有学习交流。

(二)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实现领导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在学习活动工作中,要紧密结合各部门的实际,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意见大的问题。

一是在思想作风方面,认真检查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情况,切实解决主观世界改造、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追求错位、思想僵化保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等问题。

二是在学风方面,认真检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情况,切实解决不愿用心学习、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敷衍了事,把学习当做装点门面等问题。

三是在工作作风方面,认真检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情况,切实解决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文山会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虚报浮夺、不作为、乱作为、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三)抓住作风建设关键,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主题教育工作中,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做到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各科室干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履职尽责,集中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

(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推动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在学习活动工作中,要认真开展“和谐班子”创建活动,以班子和谐带动党风和谐。一是切实改进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做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的表率;二是带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表率;三是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做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表率;四是勇于开拓,勤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表率;五是带头贯彻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做艰苦奋斗、严格自律的表率。

开展加强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学习活动,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按照学习动员、查摆整改、建章立制、总结验收、巩固提高五个阶段,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取得实效。

(一)学习动员。认真进行思想发动,搞好动员。要组织好学习培训活动,学习培训以十八大精神为基本教材。同时,结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立足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有选择地搞好学习活动。

(二)查摆整改。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切实查找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剖析思想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二是认真进行整改。对于查摆出来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三是向群众公布整改情况。制定的整改措施和进行整改的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查摆整改阶段,重点应突出“六查六看”:一查思想作风,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进取意识是否衰退;二查学风,看学习是否联系实际,是否持之以恒;三查工作作风,看贯彻县委决定是否雷厉风行,效果是否明显;四查领导作风,看是否独断专行,是否各行其是;五查生活作风,看生活是否正派,情趣是否健康;六查整改措施,看措施是否着实,方向是否明确。

(三)建章立制。要结合实际,根据机关干部工作的特点,深入研究作风建设的本质及规律,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的、管用的规章制度。在建立完善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及群众评议领导干部等制度的同时,注重制度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四)巩固提高。在机关干部中深入开展加强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学习活动,不是一时一事的问题,而是一项需要不断面对、不断提高的系统、长期的工作。要不定期督促检查、抽查学习活动工作,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随时处理。对那些问题明显、严重的,上报党委研究,进行处理。认真总结经验,把握工作特点,探索工作规律,建立长效机制,把学习活动工作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始终,常抓常新,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党员教育治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员的教育治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党员教育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建党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熟悉到,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党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党员教育治理的重要性熟悉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抓党员教育治理工作思路不清,措施不力;有些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忙,疏于对党员的教育治理。二是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党员,不愿走在群众的前面,热衷于象普通群众那样随大流;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怕得罪人,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党员党性观念淡薄。有的党员消极落后,不愿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有些“党员不像党员”,甚至与党组织讨价还价。四是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少数党员革命意志衰退,信仰动摇,对政治教育有抵触情绪。有的思想出现庸俗化,混淆了党员和一般群众的区别,党员的先进性无从谈起。五是宗旨意识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党员的党性意识淡漠。他们不能很好地践行党的宗旨,嘴上经常说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却不愿为人民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利用共产党员的身份谋私利,捞好处。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队伍出入不畅,造成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在“入”的方面,一些基层党委对发展党员工作热衷于定指标、下任务,片面追求数量,忽视了发展党员的质量。在“出”的方面,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许多党组织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怕得罪人,不敢进行评议,即使评议出来,对那些“三不”党员和其他不合格党员处理也软弱无力。

(二)党员治理机制滞后,造成对流动党员难于有效治理。一是流动党员的流入地党组织不愿接收,流动党员不愿受治理。二是改制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党组织不健全,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使下岗职工党员无法过组织生活。三是下岗职工党员返回家乡、外出务工党员不断增多。四是离退休党员逐年增多,退休后返回家乡、居住外地的不少,流动性增强。

(三)党员教育形式单一化,造成党教工作效果削弱。一是组织生活单一化。“三会一课”和组织生活会往往是走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二是教育模式的单一化。在党员教育上没有考虑不同党员的年龄、文化、职业的特点,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效果很一般。

(四)党员缺乏有效监督,造成一些党员放任自流,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对党员的监督一般只停留在面上的警示上。党员监督的社会体系也不完善,民主监督气氛不浓。许多人还存在不敢监督的问题。

二、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党员教育治理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要从抓源头入手,牢牢把住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关。一是实行发展党员全程公示制。每次公示的时间不少于10天。党委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主要看预备发展的党员的程序是否合法,材料是否齐全进行审查,被认定合格后方可吸收入党。三是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对新发展党员工作实行“谁介绍谁考察,谁审批谁负责”。通过创新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切实保证新党员质量,实现由追求数量规模向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转变。

“两票制”评议,即由党员评议票加上群众评议票来综合评定党员是否合格。还可以实行立体式评议,如机关党员由本单位支部党员和纵、横向有关联的单位党员共同评议,综合评定党员。最后,对评议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要严厉处置。处置的过程及办法必须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程序规范、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三)创新党员教育工作机制,增强党教工作实效性。一要建立党的领导非凡是党的“一把手”抓党教工作的机制。把“一把手”抓党教的工作列入领导责任制考评的目标之一。二是建立“以块为主”抓党教工作的机制。大到党委,小到党的小组,必须切实负起党教工作主抓责任,并把能否抓好党教工作列入党建工作重要考评目标。三要建立党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和完善以组织部、宣传部、纪检部门为主体成立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对基层的指导力度。四要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方法。变静态教育为动态教育,变灌输式的教育为形象教育,变单一的理论教育为整体素质教育。同时,要加快电化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改进党内组织生活的质量。

(四)创新流动党员治理机制,扩大党管工作覆盖面。一是运用网络治理。有条件的基层党委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党建网站,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到网站上接受教育和治理。二是实行专人联系治理。流动党员的各有关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定期与流动党员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三是加强党员组织治理。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及时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

(五)创新党员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党员的自我约束和荣誉感。一是要建立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在精神上,坚持对优秀党员和党支部进行表彰和在传播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并重,激发他们再接再励,永葆先进。在物质上,应建立优秀党员社会保障制度。可考虑设立党员建设基金会,对连续二年被评为优秀的党员,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二是要建立党员帮扶制度。对困难党员,建立帮扶工作责任制,由机关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进行帮扶。三要建立和完善党员的有效监督机制。在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的同时,可开设党务公开专栏,以增进对党员监督的透明度。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条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党员的警示教育。当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向以用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是机关党委和党支部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其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在机关和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锋队的性质,关系到党的领导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遵循市委和上级法院有关要求,我院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其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路子,尤其是在今年,结合法院三项工作重点,六大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发挥了党支部党良好的功能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以及机关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分析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现状,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机关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建工作的一个经常性课题。按照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法院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企业管理管的主要是企业人、财、物三方面,其他管理都是这三个方面的派生管理,其中对物资资源管理往往是从价值形态进行考虑的,因此,实质上企业管理主要是对两方面的管理,则人的管理和资金的管理。下面就企业资金风险管理谈一下认识。

第一,财务信息失真。

相当多的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不及时。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基层的资金情况,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

第二,监控不力。

大中型企业中,对多资金运作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的问题,尽管企业内部设置了一些监督岗位,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信用。

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领导法治意识淡薄,往往是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

第三,资金使用效率低。

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风险管理(风控网)严重失控。

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财务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投资失误较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欠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誉和赢利能力下降。

第一,投资风险分析。

在企业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风险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不能达到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现象,具有很强的传导性。

一个企业的风险会传导到另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风险可能会使其他部门遭受损失,产生风险传导的连锁效应。因此,本文所讲的组织风险传导是指风险在组织内部的多个相关利益单位之间进行传递和影响。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即所谓多元化经营,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最终破产也是不足为怪的。

第二,资本运营分析。

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集团流动资产中,若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存货流动性差,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企业过于注重销售业绩,而忽视应收账款控制状况的问题。有时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企业在赊销过程中,由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会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将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第三,收益分配分析。

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而且与公司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密切相关,涉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股利政策的制定,主要涉及如何确定股利支付比率、以何种形式发放股利、股利政策的稳定性等。股利政策可被看做是表明公司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除重大的投资机会、未来收入的重大变动等特殊情况外,公司通常倾向于较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第一,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

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应从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在资金使用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资金分级审批标准和权限,按审定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安排支出,对外担保权、对外投资权应进行严格地限制,而且应配备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

第二,加强资金筹集管理。

财务人员要树立起企业资金成本与资金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以控制财务风险、控制资金成本、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资金控制制度和决策制度。资金筹措包括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诸如趋势预测、销售百分比、定性预测等资金量预测方法。选择多种筹资方式,如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债券、贷款、商业信用等,分散筹资风险,做好事前控制。

第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风险管理的目标应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率性、收益性。实施适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上述作用。如建立结算中心制度或成立资金调度中心,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达到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保证资金风险管理的集中统一。也可以通过建立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由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与银行的往来业务,下属单位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第四,推行资金预算管理。

资金风险管理中采用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的资金风险管理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资金预算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要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资金安排,增强现金保障能力。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科学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不足,合理确定现金收支规模,安全高效地做好资金筹划工作,加强现金流入流出全过程预算控制,做好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与考核。

第五,加快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

企业要积极开展存货和应收款项的清理,严格控制存货和应收款项规模与增长速度,加快存货及应收款项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努力推进精益生产,加快生产环节的物料流转速度,减少过程积压。做好销售预测,坚持以销定产,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合理库存水平,创新营销模式,努力提高预收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从合同签订、资金结算、款项催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加快现金回流,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

第六,建立预警监测机制。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资金风险管理机制,从资金供给、资金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新时代加强和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普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

(一)组织设置方式不够优化。有的组织体系不健全,党支部设置不能对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有的组织设置不规范,隶属关系不够顺畅,体制不够明晰;有的未达到成立党支部人数条件的,没有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成立联合党支部;有的党支部人数过多,甚至超过50人都没有划分党小组,致使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缺乏组织基础。

(二)班子队伍素质不够过硬。有的党组(党委)对党支部建设不重视,干部配备存在重业务轻党建倾向;有的班子配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梯次搭配;有的党支部班子统筹作用发挥不好,工作存在随意性,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弱。

(三)党员教育管理不够有效。有的对党员发展把关不严格、程序不规范;有的党员日常管理不规范,教育管理措施跟不上;有的谈心谈话制度流于形式,对党员的“活思想”和现实表现把握不准;有的党员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宽泛、吸引力不强。

(四)组织生活落实不够严格。有的党课结合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不紧密,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的主题党日活动不严肃,内容不丰富,形式欠灵活;有的组织生活会质量不高,批评和自我批评“辣味”不够;有的民主评议党员图形式、走过场,评议时一团和气、搞平衡照顾,党内政治生活缺乏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五)工作机制运行不够健全。有的用行政会议代替党的会议;有的鼓励激励机制不完善,奖惩不严明,党员积极性能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有的考评机制不科学,项目权重设置不合理,人情分、关系分、印象分、面子分等不同程度存在,挫伤了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失去了考核“指挥棒”应有的作用。

(六)党建场所建设不够完善。有的硬件配置不齐全,场所功能不完备,不能满足党员活动和服务群众需要;有的党建信息系统维护不及时,信息不够完整准确;有的党建记录不规范,重痕不重绩的现象依然存在。

(七)人员经费保障不够有力。有的党组(党委)履行主体责任不认真,没有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定期研究讨论、加强领导指导;有的基层党委专兼职组织员配备不到位,对党支部建设不能进行有效指导;有的经费保障不到位,党费下拨不及时,致使党支部开展党的活动缺乏必要条件。

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支部建设方方面面,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持续用力,注重“七个坚持”,打好组合拳。

(一)坚持在强化政治功能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突出政治功能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要求。当前,突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最重要的是引导广大党员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严起来、实起来,切实增强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任务,在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部署中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切实把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统一行动,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坚持在优化组织设置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组织设置规范、班子健全、按期换届是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要内容。要适应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及形势任务需要,及时调整基层党支部设置,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该成立的成立,确保党的工作始终在严密的组织体系下运行。要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建立完善的、能够覆盖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原则,科学设立党支部或党支部委员会,合理划分党小组,避免出现支部党员人数过多或者过少的问题。要针对规模较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流动党员多等具体情况,通过区域性组建、属地性组建、行业化组建、片区化组建、班组化组建等多种方式,合理设置党组织,有效整合资源,创新活动方式,实现纵向有组织架构、横向有组织落实、纵横有资源共享、党员能有效管理、工作能有效推动的目标。

(三)坚持在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思想和现实问题,回应群众普遍关切;严格落实主题党日制度,增强每一名党员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严格落实报告工作制度,党支部委员会每半年或某个工作阶段向支部党员大会作和报告自身建设情况,征求大家对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加强措施,推进工作落实;严格落实党员汇报制度,党员每月向党组织汇报1次思想、工作和完成支部分配任务的情况,遇有重要问题应当及时汇报;严格落实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

(四)坚持在建强班子队伍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设过硬的党支部委员会是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要结合不同领域实际,突出政治标准,创新选拔机制,抓住“选优、配强、管住、用好”4个环节,采取上级选派、持续培养、群众推荐等多种方式,注重把那些党性强、素质高、作风好的优秀党员选拔出来充实支部班子。要加强党支部委员会自身建设,通过抓学习、抓业务、抓履职、抓制度、抓作风等,建强战斗堡垒。要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基层党支部的基本任务,推动党员干部掌握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分层分类抓好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其他委员培训,定期举办集中轮训班,提高党务工作能力水平。要创新运用“三项机制”,注重加强激励关怀,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定期组织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活动。要持续深化“对标定位、晋级争星”活动,注重发挥五星级支部引领作用,通过“对标定位、晋级争星”活动激发动力、整体推进。要加强对党支部书记检查监督,把评议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健全党支部近期换届提醒督促机制和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工作机制。

(五)坚持在抓实党员教育管理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实党员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是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有效举措。要加强党员教育,注重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推进党员教育工作。根据党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学习计划、细化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让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严格党员管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优化党员发展结构,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持续深化党员积分制管理,按照“承诺、践诺、积分、评议”党员管理链条,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化、常态化、实效化。要加强党员信息采集维护,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确保每名党员都在组织管理之中。做好关怀帮扶服务党员工作,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要强化党员监督,对党员身上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抓早抓小、咬耳扯袖,对于已经出现的违反纪律问题,敢于较真碰硬,维护制度严肃性。

(六)坚持在强化综合保障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良好的场地、人员、时间、经费等保障是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必要条件。要积极推进基层党支部活动阵地建设,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实际,按照“六有十上墙”(有固定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学习资料、有工作记录、有专人管理、有活动氛围,做到党旗、党徽、入党誓词、党组织设置图、工作职责及分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员权利和义务、党员监督岗、党支部工作制度、党支部重要活动上墙)要求,建好用好管好党员活动之家,努力营造浓厚党建活动氛围。要搞好人员保障,善于把综合素质高、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配备到机关党委。加强党支部书记后备队伍建设,建立基层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库。要搞好经费保障,上级党委每年应下拨一定比例党费到党支部,为党支部开展党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七)坚持在夯实党建责任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夯实党建责任,构建科学有效的责任体系是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夯实党建主体责任,科学构建党组(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机关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和党支部书记具体责任人三级责任体系,细化主体责任清单,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要坚持把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纳入党组(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部署、季度有检查、半年有点评、年终有考核。要落实党组(党委)成员党支部建设联系点制度,把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党组(党委)成员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对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适时召开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会,推广复制成功经验做法,实现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摘要:城市化的进程中,必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城中村”便是其一。“城中村”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城市的发展进程。本文结合现实,以泉州“城中村”为视角,分析城中村的产生、现状,最后阐释治理城中村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泉州城东片区;状况;对策分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的外拓,过去处于城郊的农村逐渐被纳入城区的范围,最终为城市所包围,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城中村”脱离了传统的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受到城市生活的巨大影响,但在土地权属、管理体制以及思想观念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比如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管理存在漏洞、治安问题突出等,严重阻碍着城市的发展步伐。对“城中村”的有效治理,是一项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项值得研究的理论难题。

本文以泉州市城东片区中的四个社区:华大社区(华侨大学社区)、城东社区、南浦社区、浔美社区居民委员会为访谈调查对象,深入了解“城中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城中村”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城中村”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城东片区是泉州中心市区的重要板块,是泉州市“东进、南下、西拓”城市发展战略中“东进”计划的主战场,自2005年10月开发建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初具现代化宜居新城的雏形。但是,城东片区作为原城乡结合部基础之上建设起来的新区,存在一些典型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内部存在很大的问题,影响着整个城东片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形象。通过对城东片区四社区的访谈调查,了解到这些“城中村”存在的以下主要问题与困境。

(一)经济问题。

1、“城中村”治理所需资金不足。

“城中村改造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1]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往往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城市重点建设区重点项目,对“城中村”问题无暇顾及,当资金充足时,“城中村”问题已经变得很严重,治理难度大。华大社区与城东社区处在政府建设目标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代住宅建设,被征用土地居民会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对该社区的治理也是街道办重点扶持对象;而浔美社区和南浦社区则没有在建设计划之列,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土地与生活方式,“城中村”问题依然存在,并且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就会形成一种现象或者认识“一区得道,鸡犬升天”。

2、社区居民经济来源种类有限,生活水平较低。

城中村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既有农村中的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也有民营经济、外来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比例因村而异,彼此间差距较大。据调查所得,四大“城中村”基本上不存在第一产业,大部分居民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比较突出的第三产业,以房屋出租、餐饮小店和零售为主,科技含量低。同时限于文化水平与思想观念,居民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工资较高或者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这就制约了“城中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政策问题。

困扰四大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是缺乏统一政策支持。“城中村”的治理是一项新问题,又是一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土地利用制度、财政制度、投资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虽然许多地方政府要求治理改造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例”,符合坚持实际、因地制宜,但也相应的增加了改造的难度。目前泉州市政府没有明确统一的治理规定,在实践中也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制定的政策往往是领导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或者是朝令夕改式的。同时政府的政策倾向是有特殊照顾对象的,而“城中村”内部治理政策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操作文件或者方针,因此缺乏实用性。

(三)社区管理问题。

1、城市农村双重管理体制并存。

“城中村”虽然被纳入了城市的管理范围,但是在实际管理方式上仍然保留着农村的管理体制。城市居民委员会是负责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等常规性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却承担着各项政治、社会职能、村民就业、生活保障、社会福利和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文化卫生等农村居委会式的工作,造成城乡两种管理体制责任不明。很多“城中村”管理机构直接由原来的农村居委会直接改制成社区居委会。同时“城中村”管理者往往与本村村民血缘密切,是村中大族姓成员,这使他们在管理时总是会优先照顾本族居民,容易造成“管而不治”“治而不严”的局面。

2、管理人员自身定位出现偏差。

原来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承担农村集体管理所需的一切费用,拥有对集体实物的管理权,包括土地管理、人口管理、宅基地使用等,有很高的自主性。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则只是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政府承担社区居委会管理费用,只负责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以服务为主的辅助性工作。因此,一些社区人员特别是原村委会人员就会认为社区居委会只是“上级信息传达站”,没有发挥自身才干的机会,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没有存在的价值。偏差的自身定位难免造成消极怠工、影响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与质量。

(四)社会问题。

1、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

主要表现在四大“城中村”内部存在没有规划的建筑群和违章建筑物。社区内居民有的只是在原有宅基地上进行翻盖,部分用作住房,部分用作出租,用地方式杂多。同时建筑群密度较大,参差不齐,布局十分混乱,容易给居民带来生命和财产隐患;在规划管理上,政府乃至街道办把重点放在新开发建设的新型居民住宅区,而没有把社区内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范围;城中村的绿化建设(华大社区内华侨大学除外)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城市面貌。

2、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建设滞后。

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便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衡量社区建设。“城中村”内居民所需的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设施配套不足,缺少文化娱乐设施,老人活动、儿童游戏场地和公共绿地等更是不见踪迹,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缺乏,供水、供电、排水系统不完善。同时交通建设滞后,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调查中,泉州城华北路,作为一条城市主干道,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路面磨损严重、立交桥太少、不利横穿马路、违章摩托车过多等等。严重的交通问题不利于居民的出行,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加大了“城中村”治理的难度。

“城中村”治理是一项复杂、艰辛的过程,需要政府、开发商、居委会、村民等各种组织团体共同努力。

(一)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方案,尤其是“城中村”内部规划。

城市发展,规划是第一步。考察泉州城东片区建设过程,会发现在规划上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政府重视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而忽视“城中村”内部建设。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切实考虑到“城中村”的改造。应该坚持“城中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坚持改造、保护、引导、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相结合的理念,将“城中村”的改造与治理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上来。

实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是加强对党政正职管理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党内民主,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暴露出权力运行的监督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少数党政正职民主意识淡薄,集体决策难以落实。权力必须接受监督,这是权力的应有之义。但现实中,少数党政正职民主法治意识不强,专权集权思想严重,习惯了管理他人,不习惯在监督下用权,对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有天然的抵触情绪。对上级的监督,认为是有意找“茬子”;对身边和下属的监督,认为不服从领导是拆台,把不同意见看成是“杂音”,有的甚至还对有不同意见者打击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某些党政正职往往大权独揽,以“老大”自居,对“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置若罔闻。有的以决策的事项情况紧急为由,不事先通知班子成员而搞临时动议。有的党政正职虽然表面上按集体决策的程序进行,但暗地里搞事先打招呼、递条子,使得党政正职的真实意图在开会前大家都心知肚明,导致党政正职的“末位表态”变成下最终“结论”,集体决策流于形式。

二是集体决策制度规定过于笼统,实践运用难以操作。“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能否真正执行到位,其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极其重要。湖南省纪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县市区党政正职监督的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决策事项和程序必须事先设定”。省委下发的《加强对市州和省直厅局级党政正职监督的暂行办法》第四条第二款则规定:“厅局级党政领导班子应明确本地本部门本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的范围、内容和决策程序”。这两条规定都存在过于笼统抽象的问题,对“三重一大”事项的主要范围、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决策的执行和监督以及责任追究等都没有明确,“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实践中很难操作。

三是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制度实效不尽人意。“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的设计,目的是加强对党政正职的监督,防止个人说了算。但由于现行监督体制机制固有的弊端,“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从干部管理权限上看,现行的体制是县区委书记、县区长的管理权限在省里,导致市级监督机关对县区党政正职的监督在客观上形成空档,导致监督缺位,而县级监督机关更加有心无力。另一方面,从纪检监察机关自身来看,虽然按规定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但由于在人、财、物、事等各个方面对同级党委和政府具有天然的依赖性,行使监督权时更多地要看同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的脸色,这无形中大大弱化了监督主体自身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些班子成员虽有不同意见,但因担心与“一把手”处理不好关系或被扣上“不服从领导”、“闹不团结”的帽子,而不敢发表意见,明哲保身,在这种情况下,班子内部的互相监督形同虚设或名存实亡。在这种体制下,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有权威,但因地域差距,监督不易到位;同级监督较便利,却因处于被领导地位,缺乏监督权威。形成了“看得见、管不着”和“管得着、看不见”的两难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要把“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党政正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接受监督的态度。首先,要加大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教育。要使党政正职自觉做到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程序,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安排使用等,必须坚持事先调查论证、会上集体讨论、党政正职末位表态等规定,决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其次,要加强党政正职接受监督意识的教育。通过正面教育激励和反面典型警示,使他们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利益观和事业观,把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各方面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是把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束缚,做一个自觉带头接受监督的领导者。再次,要加强对监督者自身的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自身的教育,增强他们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在思想上树立起勇于监督、善于监督、积极监督、主动监督的思想观念。

二要理顺体制机制,形成对党政正职贯彻执行制度的监督合力。一是改革现行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即明确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由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管理为主,并对派出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以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同时,建立与此相配套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手干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中去。二是要强化组织监督。要强化监督管理意识,纠正重选拔任用、轻任后监督的思想。要定期听取各级党政正职贯彻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情况的汇报,及时掌握该制度运行的效果和不足。同时,要加强执纪执法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加强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党政正职的监督管理。三是要强化群众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党政正职贯彻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的好坏、效果如何,最终要让群众来评价检验。因此,要进一步抓好党务、政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凡是与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事,一律实行公开。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吸收群众有序参与“三重一大”事项的集体决策中来,真正使决策让群众放心满意。

三要健全配套制度,增强“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执行力。坚持把“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与整体工作切实结合起来,体现其权威性和约束力,要在保障和约束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大工作力度,形成连锁互控、切实可行的落实保障和约束机制。一是定期报告制度。实行“三重一大”制度定期汇报和落实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定期向党委组织、纪委部门报告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情况,并对所属单位执行制度情况负总责;领导班子中的一把手是执行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切实抓好集体决策的组织实施;班子其他成员分工负责,根据各自职责及时向领导班子报告制度执行情况。二是监督检查机制。各级纪委、组织部门作为制度落实的监督主体,要把督促检查“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班子、干部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年都要对基层班子落实制度情况科学考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促进落实。三是责任追究机制。对于领导班子中,个人或少数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的,拒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的,集体决策执行不力或错误执行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领导班子决策失误或涉嫌违纪违法的,应在查明情况、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分别追究班子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的相应责任。

通过对随堂听课的分析和与众多一线教师交流,感悟到要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核心素养,全面科学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努力改变当下课堂教学存在的七大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的转型升级。

问题一:教学活动重“形式”轻“实质”。

对策:要树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第一要素”的观点;要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应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

问题二:教学手段重“新潮”轻“重点”。

对策:首先,必须认清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其次,要研究不同学科中现代教育技术究竟怎么用。这里也不能不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要防止先进技术走偏向。比如,有老师在讲到牛顿第二定律时,就用了模拟实验,随着屏幕动画上物体的运动,相应的数据在变化:拉力多大,加速度多大,或者说,质量多大,加速度多大等等,他就从这么一组数据得出,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这个结论。屏幕上这个实验的仿真图以及数据,都是老师自己设定的,怎么让学生相信呢?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现代技术与传统实验进行整合,现代技术才可以优化实验教学。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呢?

1.

提供物理实验的社会、生活背景,例如,汽车由于有惯性,碰撞是非常危险的,不便直接实验演示,在教学中,教师就可用多媒体播放模拟人在汽车相撞时冲向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撞碎了挡风玻璃的危险情景;再如,用多媒体播放并分析排球运动员在发球过程中的几个阶段等等。

2.

把不能做,不便做,不准做的实验,用多媒体画面把实验的实况播放出来。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这是不能做的实验,我们就可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呈现理想实验画面,对实验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明白它的道理。很多老师讲超重与失重,都依托了人在电梯中上、下时出现超重与失重的例子。上课时不便带学生到电梯中去观察,老师就借助于信息技术将事先录制好的画面播放出来让学生分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例如:托里拆利实验中用到了水银,国家明文规定不准把水银带进实验室,那么这托里拆利实验就成了不准做的实验,我们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播放实验的录象,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3.

针对实验目的、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采集、实验现象记录与分析、实验的结论和评价等等作出显示或分析,例如有的老师讲到电场线,头发丝在油中为什么会显示电场线在它所在处的场强方向呢?学生比较难懂,老师就通过一个多媒体画面,作动态分析,学生就清楚了。又比如,球在重力,弹簧拉力作用下上、下运动,则绳的拉力如何变化?也可由多媒体画面动态显示,作一个重要的补充等等。

4.

摆脱实验观察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一些空间范围很小,看不清的;(例如:原子物理、分子动理论中的一些实验)或者空间范围很大,不可能全面观察的;(例如:天体的运动或者时间经历很短的;或者时间经历很长的实验的情况都可借助于信息技术展现出来,提高实验效果。

但是必须注意,要尽量让学生多接触科学的真实,因此凡是能动手做的实验,尽量不要用多媒体模拟,在此举一个例子: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书上画的是平面上的情形,但实际上电场是在空间范围内的,电场线应该是个立体,有位老师就在这方面下了工夫,他把整个立体的电场线用三维动画作出来,非常生动形象。但是,我们认为可用带电小球贴上纸带,带电后让附在球上的小纸带向四面八方散开,效果要好得多,达到尽量让学生多接触科学的真实。所以,现代技术要用得合理,用得恰到好处,用得具有不可替代性;现代技术要与学科教学进行高度融合,但现代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绝不能用它来替代教学。

问题三:师生对话“过频”。

对策: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应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师生互动要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互动,而不是形式上的无思考含量的一问一答,要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问题四:评价语言“过甜”。

对策: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引导性,评价语言要体现鼓励性而并非只是表扬性。

问题五:

探究的“泛化”(特别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对策: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不适合学生探究或发现(否则探究变成低层次和庸俗化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更适合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掌握。

问题六:合作的“形式化”。

对策:注意合作学习的价值;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目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再把桌子拼一拼,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如何合作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于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

在学生方面: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

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其二,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其四,交流的方式、学习结果要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形式,不能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和交流,贡献各自的经验,发挥各自的优势,激发彼此的灵感,建构出新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鼓励学生互相表达和倾听,使各自的想法、思路外显化,同时明白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鼓励互相质疑和争论,可以更好地引发认知的冲突,深化、修正自己的认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问题七:“有效”理解不够。

对策:首先要认识何为有效?

无论课堂教学如何改革,最终必须落在是否有效上。所谓有效,就是指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若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相应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师如果能按以上所述策略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和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使物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其次,如何做到有效?

物理课堂教学一定要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结构。因为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功能,决定了能不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此外,从学习论的观点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头脑中的知识不断结构化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结构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三,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结构是学生有效发展的载体。很明显,如果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或者存在缺陷,依照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想要学生得到有效发展,将是十分十分困难的。因此我们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结构。

最后,根据广大教师成功的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结构明确提出下面三个建议。第一,课堂教学结构要简洁明快;第二,课堂教学结构要“详”、“略”得当;第三,课堂教学结构要重点突出。

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这节课时,“超重和失重”从物理学的内涵来看的话,核心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三个力:一个是物体本身所受的重力,第二个力是物体所受支持面的支持力或是悬挂物的拉力,第三个力这就联系到超重失重了,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反过来对悬挂物的拉力,这么三个力。超重的“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第三个力大于第一个力;失重的“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第三个力小于第一个力。我们一定要从受力分析的角度来让学生理解这特定的物理内涵,因此,要从三个力的分析,作为建立这堂课的教学结构的基本出发点。在听课活动中,凡是讲课成功的,得到肯定的,都是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而且从这一点出发,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反之,没有把握好这一点的,教学结构就显得支离破碎,就显得顾此失彼,不完美。

再如,有一位老师在讲牛顿第二定律课时,气垫导轨实验设计得相当完美、数据采集也很好,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接下来的分析十分简略,使课堂教学结构不均衡、不协调、不完善,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信访条例》贯彻实施以来,我县信访工作按《信访条例》的规定健康有序的开展,但同时我们出应看到存在的问题:

2、极个别乡镇、部门在信访人员配备上力量不强,信访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3、信访网络和运转机制的建设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复查机构不明确。

2、配齐、配强乡镇、部门信访力量,定期进行信访业务培训;

4、明确复查机构;

5、增强信访工作的调查研究和预见分析能力,努力提高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访工作质量。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篇九

在当前的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其给排水设施规划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建立的一门传统学科,难免会带上城市的烙印。如何正确理解旅游景区与城市的给排水设施建设要求,如何避免盲目照抄城市化建设、如何升级改造落后的基础设施,成为旅游规划设计中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旅游景区给排水工程和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结合旅游景区特点,打破城市规划设计惯性思维,将给排水设施建设与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相融合,做到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达到人们旅游休闲的需求。

一、旅游景区给排水设施城市化严重

旅游景区给排水和服务配套设施规划设计属于基础设施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给排水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及消防工程。

目前,旅游景区给排水一般都按照城市规划设计相关规范法规进行规。但是盲目照搬城市规划的方法进行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以城市规划代替旅游规划,就会导致给排水的模式化、给排水设施的城市化。模式化的给排水没有注意到旅游景区与城市的差异化问题,不能满足旅游景区对于给排水设施的实际需求;而城市化的给排水设施建设,不仅冲淡了旅游景区原有的景观意境,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而且由于此类规划缺乏前瞻性,不适应旅游景区环境和市场发展需要,逐渐沦为障碍,造成投资的浪费。

二、旅游景区的区域差异,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照搬城市的给排水要求

一般的旅游景区距离城市或城镇较远,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城市市政给排水的基础设施无法到达,因此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1、给水水源

旅游景区应当采取多种供水方式。远离都市、污染少的地表水源丰富、水质稳定的旅游景区可选择地表水作为水源,如溪流泉水、河流湖泊;易开采并适合饮用的地下水也可作为一种方式开采利用;对于缺水地区则可将雨水处理后作为生活供水。

2、用水量指标

在一般的旅游景区,由于存在较大的流动游客,80%或90%的人口规模属于流

动人口,其用水量标准不能依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按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来测算;在城市或城镇里居民的一天是完整的,而旅游景区的游客是存在周转率的,一天里可能有几批次的游客周转,因此除过夜游客外,不过夜游客的日用水量是远小于规范里规定的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的。

3、日变化系数

旅游景区的供水日变化系数和城市城镇的日变化系数也存在很大的差别。目前的旅游还属于假日经济,因此,在节假日期间,旅游景区的游客规模会远远大于日常时期的游客规模,有些旅游景区甚至达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异,用水量也会在节假日期间出现猛增的态势,则不能依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里面日变化系数的规定,《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供水日变化系数见下表。旅游景区的供水日变化系数应当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通过高峰游客量与日常游客量的规模等数据,再结合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测算。

表一:城市或城镇供水日变化系数

4、污水量计算和污水排放系数

污水量的多少关系着排水管径的大小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因此污水量的计算显得尤为重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的排水工程里的污水量只需要估算,因此计算污水量时采用日给水量乘以污水排放系数,见《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在这里一定要注意,必须是用平均日用水量乘以污水排放系数。

日污水排放量=平均日用水量x污水排放系数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一个问题:在绝大部分的旅游景区里,污水只是生活污水,绿地广场、道路等的用水不会产生污水,基本也不会存在工业废水,因此上面公式里日用水量里必须要刨除不产生污水的用水类型,只采用平均日生活用水量和公建配套设施的用水量。

旅游景区详细规划排水工程中的污水量一定要通过详细计算求得。 q0n

qp

24x3600

(1)、一般来说,旅游景区距离城市或城镇的位置是比较远的,因此要想使用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就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建设排水管道,并且技术难度大。为此就需要在距离景区附近合适位置规划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在这个时候考虑到景区污水量有限,设置污水处理厂不现实,沼气池或化粪池是一种简单的处理方式。在这里提供一种便捷实用的.方式,就是采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环境景观无影响,处理后的水可用于冲厕或绿化,实现达标排放。

表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设计参数

《旅游景区给排水规划设计注意事项》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书篇十

旅游景区红色精神源于中国革命历史的瑰宝,具有无法估量的珍贵之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思想理论的结晶,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旅游景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传承红色精神是其存在的终极意义。在旅游景区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红色精神的辉煌光芒,感受到它对我们的激励和启迪。

旅游景区中的红色精神主要通过史迹、文化遗产、纪念馆等形式呈现给游客。例如,在延安革命旧址,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家们在艰苦环境中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在长征纪念馆,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英勇精神;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坚韧不屈的抗日精神。这些史迹、文化遗产和纪念馆都是红色精神的载体,它们通过展示、解说和体验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红色精神的伟大。

红色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和启迪现代人的精神力量。在旅游景区中,我们接触到的不仅仅是古老的文化史记载,更是一种对新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精神品质的提升。红色精神告诉我们,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都要坚持信念和理想;红色精神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强不息和坚定不移的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旅游景区红色精神的影响力不仅仅停留在游客在旅途中的悟性和情绪上,更是对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如何体验红色精神。

旅游景区红色精神的体验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亲身感受、互动参与和理性思考等方式进行。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参观红色史迹和红色文化遗产来体验红色精神,亲身感受革命领导者们曾经所经历的磨难和英勇斗争。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红色精神教育活动来加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体验,如听红色精神讲座、观看红色精神教育纪录片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理性思考旅游景区中的红色精神,通过思考和交流来加深对红色精神的领悟。

传承红色精神是旅游景区的使命所在。旅游景区不仅仅是提供游览和休闲的场所,更是向游客传递正能量和精神力量的窗口。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旅游景区应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景区也可以举办一些红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进来,加深他们对红色精神的认识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努力,旅游景区可以将红色精神的火种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这篇文章围绕着旅游景区红色精神这个主题展开,从红色精神的重要性、表现形式,红色精神对游客的影响,体验红色精神的方法以及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等方面进行论述,形成了一个连贯的五段式结构。通过这篇文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景区红色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增强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和推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