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德育活动实践论文范文(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4:43:25 页码:8
2023年德育活动实践论文范文(汇总19篇)
2023-11-11 14:43:25    小编:ZTFB

了解和掌握情感体验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状态。总结要有层次感,结构清晰,避免内容杂乱无章。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样本,您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技巧。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一

学生在竞赛的设计、组织和执行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科竞赛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5.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

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平时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增强职业喜爱度。从竞赛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对以后的工作、职业的发展和职业定位有更深刻的认识,树立更长远的目标。学科竞赛,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复习,是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在第二课堂上对知识性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同时,学生组织学习竞赛在设计竞赛环节中出试题、设计方案,能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2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职业精神。

竞赛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服输的顽强性格,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集体荣誉感,有力地提升了选手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职业技能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5.3培养创新素质,提升人文素质。

学习竞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习竞赛,实际上就是运用原有基础知识,进行知识重组,锻炼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到处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能不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大赛在学校“点”和“面”的大力开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各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营造一个创新、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学生在竞赛活动中相互交流、组织实施、教师指导、活动总结,提高了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二

摘要: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方式的实施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本文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对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希望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一、引言。

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指通过对话以及问题设置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以及思考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该方法对于幼儿教育教学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主要以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创设课堂结构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表现。同时,随着改革创新口号的提出,幼儿教育以及教学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就是融合了实践的观点,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改善了目前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创新。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性。

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首要目的,该思想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学习的意义,也禁锢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消极思想。在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学习将使我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犹豫,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中积极提问的兴趣。同时,教师应适当放宽对学生学习计划的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创造,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只有这样,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善于提出个人的疑惑。这对于学生长远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2.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

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堂结构的创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课前准备。在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悟学习的乐趣所在。此外,课前准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第二,课堂安排。教师在进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目光的交流、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是对话式的交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大有益处。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课后反馈。课后反馈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容易忽视的环节,即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此外,多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自身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改正,及时补充。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措施实施的根本目的,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才能有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和动机,也才能取得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考虑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巩固三者相结合,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知识零散、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第二,理论结合实践,增强知识的现实参照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兴趣。

4.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

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得学习得以保持,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较为先进的教学举措。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应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现状为目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2]。同时,鼓励机制建立的实行对象主要是良性行为,即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表扬和奖励,而对学生的错误则不予鼓励,以此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和互相学习,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成绩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应该力求多样化,评价内容应力求丰富,即将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能力作为日常考核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此外应包括课堂表现等方面,以此实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学习中形成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培养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对于变革教育发展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内涵以及实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以及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素养以及能力。

参考文献: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三

(一)中学德育内容受到挑战。

中学传统德育内容具有单一性特点,教学内容主要按照思想品德教材实施,缺乏时代感,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单一化内容受到挑战,丰富的网络德育内容将使德育变得丰富起来,它不仅涵盖了传统德育内容,而且融入了时代德育资源,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但网络丰富的德育内容价值密度偏小,需要学生加以遴选,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误导。

(二)中学德育可控性受到挑战。

中学传统德育具有可控性特点,学生的学习往往在教师或者道德规范下按照既定的目标推进,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案。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的可控性受到挑战,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课堂与学校德育实践,网络德育信息渠道更加丰富,信息获取更便捷,更加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尤其是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使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中学德育方式受到冲击。

中学传统德育方式主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往往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受到课堂时间与空间局限,德育方式较为单一化。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方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它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构建起一道立体化德育体系,将学生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用深受学生喜爱的认知方式实施德育,学生可以借助课堂、网络等学习的平台接受即时的'德育。

(四)中学德育教师受到挑战。

中学传统德育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德育存在严重的经验主义,往往依赖长久以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固步自封,教学缺乏开拓意识,知识与技能结构相对陈旧,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满足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需求。网络文化环境下,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素养,提升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德育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德育资源进行自我教育与提升等能力。

(一)创新中学德育内容,突出个性化与时代感。

1.中学德育内容的个性化。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内容越来越丰富。中学德育要进一步创新德育内容,根据学生个性化德育需求,利用网络德育资源,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打造个性化德育套餐,使德育更贴近学生德育实际与德育需求,提升德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使德育从传统说教向自我德育需求转变。

2.中学德育内容的时代感。

时代在发展,中学德育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要在传统德育内容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德育内容。中学德育要将德育置于时代大背景下,根据时代特点与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中学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思想道德认知困惑,激发学生德育自我需求。

(二)创新中学德育认知,突出自主性与鉴别力。

1.引导自主化选择。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要不断创新德育认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选择。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资源的丰富性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学生在异常丰富的德育资源面前往往会无所适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自我实施德育潜能,提升自我规范、自我教育意识。

2.提升学生鉴别力。

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鉴别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触网时要养成批判意识,在德育资源泛化的网络文化环境下,进一步提升学生德育资源的鉴别能力,根据自我诉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自我辨别,吸取网络文化精华,舍弃糟粕,提升思想道德文化素养。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突出实践性与互动性。

1.在实践中增强德育体验。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要借助网络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德育实践活动,将传统的德育实践活动与网络德育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继续扩大传统德育实践的影响力,以主题为抓手,深化德育;一方面,开辟网络德育。中学德育要结合时代主题,进一步拓展网络德育实践活动,提升德育实践影响力。

2.借助网络平台推动互动。

网络平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中学德育要借助网络平台推动多元互动,教师要基于网络德育主题,推动师生、生生以及更大范围、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德育互动。例如借助班级微信、qq、微博等,推动立体化网络德育互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境界与自我德育能力。

(四)优化德育教师素质,突出信息化与开放性。

1.信息化素养。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要将德育教师素质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基于网络文化环境的特点与新时期德育需要,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增强德育教师信息化能力,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德育以及收集、整合網络德育资源等能力,使之能够满足新时期德育工作需要。

2.思想开放性。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教师要转变思想理念,从狭隘的德育思想中转变出来,思想要更具有开放性与前瞻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与思路,推陈出新,构建立体化中学德育体系,从狭隘的德育思想中走出去,构建大德育格局,提升德育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3]谢昌辉.当前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德育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四

本文从数学建模竞赛的动员组织情况、具体竞赛过程、获奖情况和今后的工作方向四个方面对我校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高校中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学科竞赛之一,此项赛事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主办,迄今已举办21届,它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未来也将日益显现它这方面的作用。长春理工大学从开始参赛,成绩斐然,已累计获得国家级奖40余项,年均3项,我校共有51队153人参加全国赛,是吉林省除吉林大学外参赛队数最多的高校。其中9队获得国家一等奖,11队获得省一等奖,21队获省二等奖,8队获省三等奖,获奖率位居吉林省参赛高校前列。这主要归益于以下几方面:

一、赛前的动员及组织情况。

赛前周密的宣传组织工作是本次大赛取得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我校一直把组织数模竞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纳入了全年工作日程,专门成立了数学建模竞赛领导小组,协调、督促、组织数学建模竞赛各项准备活动。通过海报、课堂、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开展数学建模活动,鼓励各学院学生踊跃报名。

二、竞赛具体过程管理和实施情况。

由专人统筹负责竞赛工作。从每年四、五月份开始采取校级、省级竞赛层层选拔的制度,把最优秀、最渴望参赛、最有能力的队员吸纳进来组成国家赛参赛队伍。对于国赛队员将认真组织赛前培训和辅导工作。

三、本年度竞赛获奖情况分析。

今年我校共有51个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奖9项,省级奖40项,获奖率几近100%。

四、竞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措施。

1.竞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数学软件使用和写作两方面,在今后的培训和其他级竞赛中应加强这两方面的训练。另外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

2.今年全国赛我校51队中有35支代表队选择了a题,此题是交通占道问题对城市交通能力的影响问题,实质是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微积分、常微分方程、运筹学等课程基础,正是由于我校平时对大一大二的数学基础课的精心讲解和严格要求才使得我校学生有信心也有能力作出此题并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数学基础科的教学工作,同时注意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参加建模的兴趣。并希望以数学建模工作为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与研究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竞赛推动教学研究,以教学研究提高竞赛质量。b题选择队数相对较少,原因主要是该题是关于碎纸文字的拼接复原模型,需要队员熟悉算法,精于编程,大多数同学不敢碰此题原因就是编程能力过弱。

3.国家赛获奖结果反映出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获奖人数占到98%,创新实验班参赛人数并不多,仅占总人数的33%,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创新实验班仅有8人参加,不及总人数的6%。

五、对学校的建议和意见。

1.认真组织各级数学建模竞赛,建议提前到3月中旬组织校数学建模竞赛,改进选拔方式,通过评审、教师推荐、答辩精选国赛参赛队员,加大对数学软件、算法的培训;5月下旬到7月中旬,利用周六对选拔出的学生进行实战培训,建议全体队员模拟实战,完成3-4道往年的竞赛题目,并提交论文,指定专门教师负责指导。

2.进一步宣传发动,动员更多的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特别是加大对计算机学院的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特别是动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实验班的同学参赛。

3.继续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培训,切磋技艺,交流经验,提高水平。组织教师精讲获国家奖的。同时每年选派2至3名指导教师参加建模交流会议及理论学习,也让更多教师参与数学建模类教改科研项目,将数学建模作为一件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开展。

4.抓好数学建模基地建设,定期做讲座和研讨,打造一支高素质建模指导教师队伍。

数学建模竞赛是一项长期、可持续、与实践结合密切、应用前景极好的学科竞赛,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竞赛组织活动的规范化体系。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五

摘要:高校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具有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数学建模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结合各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穿插数学建模思想,通过课内、课外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能够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引言。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数学建模的教学在大学生的创新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已是举足轻重。学校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从开始受教育,就接触数学学科,数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仅仅是要掌握这门课的知识这么简单,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都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来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不能和现实完全脱离,这种和现实脱轨的传统教学状态使学生虽然掌握了技术,却不能学以致用,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数学建模就是将数学和外界联系起来的一个通道。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大学生对于新问题在短时间之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

目前,数学教育主要还是关注在题目上,学习的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获取高分。如果高校的教育从公式、定理展开,学生的作业、学习也依葫芦画瓢的积分微分,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按教材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授课,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也能获得暂时的效果,然而当学生走向社会时,这样学习到的知识往往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帮助,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在数学教育中理想的状态。书本上看起来或晦涩难懂或明了清楚的概念理论应该不仅仅带给学生在校时的分数、奖学金,应该了解精髓,懂得他们背后的思想和生命力才是数学带给我们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无论是以后从事什么岗位,接受过的数学教育锻炼过思维、逻辑,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更能明白事情的问题所在,更能有逻辑、更有方法的解决问题。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发散创新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过程既然很难做到,那么就要通过别的方法训练大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中推广数学建模是一种能实施、易实施又有效的方法。

针对现状问题,我们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建设高效的数学建模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1.从全校相关专业中选拔有实战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从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数学建模特点,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比如,参加数学建模培训班,与其他高校优秀建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邀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做数学建模的学术报告。根据指导教师特点进行分工,研究不同领域的数学建模问题,通过专兼结合达到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

2.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moor教学法提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过程中,探索建模方法。在选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拓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讲解建模环节,教师要善于把建模材料组织成一个体系,为学生创造探索环境。数学建模环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出错环节协助其自主分析出错原因,并从错误中寻出思维的合理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建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对转化过来的问题,应用数学解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还原成所学数学知识,使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构建数学模型;从数学问题原型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得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方式符合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3.在全校根据文理科专业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大一上学期,全校范围内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分别开设文科班和理科班,不仅理科生可以受到数学建模思想的熏陶,文科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体验到数学建模带来的乐趣。邀请有经验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进行讲授,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比如,20xx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b题“拍照赚钱”的任务定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拍照赚钱”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建模思想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一些同学难以理解的数学模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已有的认知当中,既通俗易懂,又能够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产生乐趣。比如,学生在学习难理解的贝叶斯模型时,先验概率对后验概率的影响,不知其意而死记硬背,教学中可以用原型引出贝叶斯模型:已知外界的环境变化影响最终决策者的判断;高等数学中的矩阵,矩阵分解可通过数学建模应用于人脸图像识别、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可以用于数据降维等。通过模型学习概念,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看到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学习兴趣。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提交一份数学建模论文。

4.成立数学建模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建模课外兴趣小组群,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如何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数学建模课外兴趣小组中,学生互相讨论时,不同的思维碰撞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能激励大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和思考问题的多面性。课外小组中,学校举办数学建模系列讲座,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给大家讲解数学在实际中的不同应用,宣传数学建模基本思想,使学生全面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典型特征、建模及求解过程。通过对模型深入的理解,学生了解数学建模全过程,进而举一反三。此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配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既激起大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又保证个性化的培养教育,学生们在小组中能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开展数学文化节,依托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头脑解决身边的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参赛人员层级选拔及实训。

(1)校内选拔。全校选拔人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自愿参加的成员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将他们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指导教师给定几个经典题目,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所有规则进行模拟竞赛,通过赛前鼓励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赛中指导教师根据每一位参赛队员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提高每一位参赛队员的学业素质及水平。赛后根据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出各个学生的等级奖(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根据成绩及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选拔出前20组优秀学生团队。

(2)优秀学生培训。学校有针对地对在校内选拔的优秀创新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和实训,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邀请往届参赛得奖的学生进行交流,介绍经验。教师带领学生观摩其他学校的数学建模培养方式,促进大学生中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健康快速成长,加强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研究,让大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并让学生有竞争意识。学院设立数学建模暑期培训,主要涉及有建模所需数学知识讲解、建模案例分析、建模案例练习、全国大学生优秀作品分析、最终的建模考试检测。

(3)基于理论方法和具体实战的培训。理论课方面,主要介绍数学建模基本思想、常用建模方法,以及较为经典的建模案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参与建模的全过程,使学生领悟数学建模的精髓,激发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实验课方面,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现算法的能力,介绍主要软件(matlab、spss、r和python)及其软件包,教学生直接利用软件编程求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验课中,教师给出建模案例,让学生练习,包括(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算法设计、实验操作、结果检验、撰写论文),最后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四、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十分有效,因此学校改变传统数学方式的局限性,要结合最新的科学前沿问题,通过课堂数学教学、课外活动将数学建模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通过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琦.基于数学建模培训大学生创新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

[4]姜启源,谢金星.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六

学科竞赛是指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学习方面的竞赛活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竞赛活动中,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发自身的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使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从宏观上看,能够有效补充理论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对于促进学风建设和配合教学影响深远;从微观上看,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是万众创新环境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近五年招生情况和学生日常表现。

自至,我校专科招生一直在4000人左右,招生最少的一年是的3781人,招生最多的一年是20的4046人;在河北省的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从20的2801人到年的2136人,外省生源接近半数;单独招生人数从年的630人大体上逐年增多,单招人数最多,达到1799人,占招生人数的45%。目前,全校共有在校生13039人,单招生4563人(占35%)。学校现有69个专科专业,4个本科专业(共计852人,占全校学生数的6.5%)。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主流态度积极,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很强的民族尊严和自豪感。大多数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完善自我、传递正能量。但也存在“功利化”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更强调个人利益。个别出现了学不进去、不愿意学习的现象,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奋斗的目标。参加以娱乐形式为主的课外活动比较积极,学习类的活动参与热情较低。

2竞赛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针对以上情况,本着“贴近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学校采取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使教学内容、职业标准、技能竞赛相互协调,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坚持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合作原则,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设计竞赛项目、研制竞赛内容,使竞赛项目与教学资源的建设一致,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坚持竞赛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设计竞赛规则、程序、标准,过程严格执行制定的办法与原则,保证比赛公平,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3竞赛体系的构建与项目设置。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科优势和竞赛特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日常学习,在竞赛活动的体系构建上,应结合相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将学科竞赛活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合理组建竞赛团队,分年级构建适应学科竞赛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竞赛活动,形成分年级、分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依托基础类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类竞赛三种形式,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各项学科竞赛活动。

3.1基础类学科竞赛。

根据人才培养体系,一年级学生以基础学科学习为主,因此辅助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与相应教研室联系,根据学习进度,设计竞赛题目,开展基础学科竞赛。包括英语竞赛、数学竞赛、计算机竞赛和各专业的知识竞赛等。为了能够达到学生全员参与的效果,学习竞赛活动以宿舍为单位,每周进行。开展的形式可以是宿舍对抗赛、班级对抗赛和系部对抗赛。此类竞赛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通过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色、学生基础、课程进度、难易程度进行设计,确定内容,组织开展。

3.2职业技能竞赛。

二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专业技能锻炼为主,各系、各专业按照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竞赛。为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专业的了解,以展现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应用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活动通过各系进行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自由组队,根据不同专业设置比赛项目,包括化学总控工大赛、电子设计大赛、中国石油工程大赛等。系级选拔赛后,推荐优秀团队参加相对应专业领域的国家级和省级的职业技能大赛。

3.3创新创业竞赛。

三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业实践的培养,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在此类比赛中,同学们自由组队,把自己的创业想法做成创业计划书,进行创业实施;学生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发明创造、创新制作。系部选拔赛后,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作品和创新设计大赛,成绩突出者,推荐参加国家、省市的比赛,如“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通过此类竞赛,使学生对自主创业和创新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科竞赛通常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竞赛活动的开展能积极推动相关学科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竞赛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4.1加强领导,提供经费保障。

成立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协调学校的竞赛工作,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负责落实比赛的各项具体工作。学校要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学科竞赛的组织程序。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根据竞赛的级别、性质、规模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完善竞赛活动的奖惩机制和合理的经费使用办法,并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在考核、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倾斜。

4.2精心组织,及时向教学反馈。

竞赛活动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大赛成绩的客观真实。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培训、学术论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加强学生与竞赛团队成员、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竞赛组委会负责竞赛活动的管理与筹划,系部可根据专业特色、竞赛特点制定和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做好竞赛方案制定、负责人指导,竞赛负责教师全面负责的运行体制。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打造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干部组织、辅导员监督的良好局面。以竞赛为契机,将问题纳入教学中去思考,在竞赛过程管理、竞赛效果评价的过程中,对教学体系的建设起反馈作用,进而对教学过程进行修订和完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4.3加强宣传,积极动员学生参赛。

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开展赛前训练,建立自主学习能力强、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的竞赛团队。依托网络宣传平台、表彰大会、竞赛成果展等形式,大力宣传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情况,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开展科技文化节、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建立相应的科技创新苗圃和科技创新实验室,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对学科竞赛的参与热情。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七

我们应跟踪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需求的类型,以“宽口径、强基础、重能力、创造特色”为思路,适当增加实践内容并使实践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建立完整、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这里的实践是指专项实践、行业认识实习、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为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确立的思路是:树立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工程实践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鼓励和教师参加工程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如建造师、消防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等)并执业,获取工程实践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有效的管理措施等第一手资料,用以优化实践环节的内容,建立起以课内实践为基础,专项训练、综合实践毕业设计为重点的实践育人体系。如:对于《电气工程概论》等基础性实践教学,通过组织电气工程行业认识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根据电气工程管理型工作的需要,开设《工程管理认识实习》、《工程管理生产实习》、《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实习》等课程,让学生亲临施工现场,提高其对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等内容的感性认识;另外,让学生深入工程建设单位,根据建筑施工图,编制一套的施工图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实践能力训练,掌握工程管理基本技能,提高其综合能力。

为培养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少高校在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这种育人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单一学校教育中专业科研师资不足、实践场所受到制约的矛盾,而且在产学研合过的过程中,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创造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要求一部分学生平时能融入到教师科研全过程,并能提供相应的科研和产学研成果或与建设工程企业对接的,并深入到企业开展社会实践。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八

摘要: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

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幼儿园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要把德育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使幼儿从小就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大事,也是我们要承担的重要使命。怎样实施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怎样培养幼儿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关键。

1利用一切日常活动的机会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纷繁琐碎的互动中,老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将良好的品德教育及时种植在幼儿的心田中。比如站队,教师要和幼儿说清楚,这是遵守秩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体现。坚持站队就是坚持秩序,就是为未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中坚持德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要遵守的关键。在午餐前,要让幼儿学会感恩,感谢农民的辛苦劳动,感谢食堂阿姨的辛苦劳动。体会到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是不容易的。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做人。我们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采取了一个最为便捷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食堂进行参观,亲历午餐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和辛苦。孩子们在参观后,理解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的辛苦,再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挑食,不随便丢饭粒。这样在细小的环节中,就培养了孩子的感恩的心。还比如教育幼儿保持室内卫生,这是一个人的修养的表现。让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拖地的辛苦,一遍又一遍地拖地,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之后就再也没有随意丢垃圾的现象发生了。孩子们内心的爱自然就形成了。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幼儿都是在两代人的爱中生活,他们自小就享受到了无边无际的爱,这样极容易导致他们的自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具有爱心,孝敬父母、友爱小朋友。学会关心他人,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基础内容。培养幼儿的爱心可以从爱护身边的小植物和小动物入手,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幼儿具有爱心。比如我们建立的植物角,让幼儿自己种植小植物,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让幼儿感受生命的伟大,在关心植物和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的爱心自然就形成了。幼儿园里的一切物品都应该受到幼儿的爱护,老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幼儿珍惜物品,珍惜别人的辛勤劳动。这样长久的坚持,那么幼儿的爱心自然会形成。比如在三八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幼儿园开展“我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幼儿还小,他们甚至要妈妈为他们洗脚,但是我们针对中、大班孩子年龄的特点,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爱父母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修养。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的爱父母的习惯和品质,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在父亲节到来时,我们开展“给爸爸写一张爱心贺卡”活动。幼儿在这样的活动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反省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父爱的。、幼儿在贺卡上写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的每一个字都写的那么样认真,抒发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很多家长都反映看到孩子给自己写的贺卡,都感动的掉泪了。这样的活动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孝心,促进他们学会爱父母,关心父母。再比如,我们提倡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的小手帕、自己的小袜子,都要自己洗。为此,我们要求家长配合我们的活动,在家里监督孩子完成以上这些活动。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就可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提高自立能力。

3实施家园共建进行幼儿的德育教育。

家园共建是幼儿成长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所以对幼儿的教育要实施家园共建的形式,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家长的支持。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提高教学的效果。建立家园联系卡,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将孩子在家的情况和在园的情况互相交流,使孩子的成长过程透明化,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及时矫正幼儿的德育问题。这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苗,徐远火.我国幼儿园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品牌.2015(06)。

[2]林敏.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4)。

[3]池玉萍.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6)。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九

在对材料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时,实践教学活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这样就会造成人才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比较弱的问题,在培养人才时并没有进行相关实训课程的开展,只是通过学习成绩判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缺乏实训课程并且没有与企业进行合作,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了解不具体,无法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解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需求。

1.2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对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时,教师的素质却有待提升。教师的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相对来说比较短缺,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不了解社会对于材料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的材料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具有差异性。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完全的体现出来。第二,教师的素质低体现在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正确认识。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是很明显,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教师对于实践教学活动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最后,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只是对相关的课程知识有所涉猎,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因此提升教师的`素质迫在眉睫。

1.3评价体系不完善。

为了更好的了解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之间关系着评价活动的开展。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评价体系不完善。第一,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单一,只是对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满意度进行了了解,在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时,也是通过考试成绩,没有从其他角度进行评价;第二,在评价的过程中没有了解教师的需求。评价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了解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才能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评价体系缺乏对教师的关注,这样就导致评价的效果不突出,严重影响着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评价体系建立时缺乏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的有效激励,在对教师进行激励时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并且在采取激励措施时没有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励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导致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积极性不高。这三个问题是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具体表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

2材料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2.1转变教学理念。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很多高校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方面的锻炼,这样就造成很多材料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比较低,材料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实践能力低不仅制约着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相关行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转变教学的观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可以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一方面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转变教学理念需要在实践教学改革时重视实训课程的开展,完善实训课程开展的相关设施,加快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可以帮助人才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2.2提升教师的素质。

材料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提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的素质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可以对现有的教师开展培训活动,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提升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只有清楚的了解到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教师重视实践教学;其次提升教师的素质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去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可以在人才培养时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提升教师的素质还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的进行知识的完善和补充,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通过提升教师的素质,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3建立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

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对实践教学改革的进行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评价了解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只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评价活动时,还需要了解教师对实践教学改革的看法,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成绩过于重视,忽略了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在教学评价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改革评价的有效性;其次,在开展教学评价时需要对实践教学改革中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表彰,对教师进行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使精神奖励,奖励方式的选择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另外也需要考虑教师的需求,通过奖励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进程。

3总结。

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对于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很多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都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实践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在对材料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素质以及完善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改革的效率。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只有根据社会形势不断的进行调整,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5]王放,陈志谦.面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材料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十

1.课题的界定。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自然生长发育的态势;“生态园”则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的相互关联、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所说的“德育生态园’,是借用“生态’、“生态园’的术语.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注、思考德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德育实践。生态哲学有两个最基本的观念:第一,在对待空间关系指向上,主张用联系的观点肴问题,强调世界万物的依存性。第二,在对待时间关系指向上,主张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生命过程的延续性。这些生态哲学观点,就是我们构建“德育生态园”的理论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生态园”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发展观下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实施策略。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1935年英国的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本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的含义逐步广义化,它不但指生物学上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指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二十世纪初,以美国科学家和哲学家莱奥波尔德《大地伦理学》为标志,人类进入了追求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考阶段,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哲学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留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教育生态学胚芽早就根植于古代的教育之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教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我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进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1990年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5月.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撰文首提“生态德育一说。不过,上述生态德育的概念尚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属于狭义上的理解。《江苏教育研究》刊载的南京十三中张恒柱剖校长的《关于生态型学校建设的初步思考》一文中“生态型德育’的提法,已经涉及新的意义,但仅仅是初步的思考,还不够深入,不成系统。

二、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德育生态园建设”这一课题,是克服传统德育弊端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传统德育存在诸多弊端。

在德育目标上,具有明显趋高特点.、很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提出适时适度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德育内容上,往往会将德育定位于政治教育范畴,忽略对智、体、美、劳诸育中包含的德育资源的开发,也排斥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等相关科学的有效介入。在德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练。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而忽略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能以及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在德育时机上一般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常常是按制定的计划去做.很少对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性研究和预测性分折。在德育效果上.传统德育往往较多追求轰动效应.追求立竿见影,所以对整体而言.有时重形式胜于重实质;对个体而言.较多采用惩戒处罚的压服手段,不能潜移默化。传统学校德育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思和根本的变革。

2.研究构建新型德育模式是时代的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而且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课题。此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需要积极推动现有学科教学的改革.而且需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学校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是一致的。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广泛宣传生态校园的重要意义.创建和谐校园,让学生里身于进步创新、文明儒雅、健康愉悦、竞争合作、公正科学的德育氛围之中。

1.创建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

2.打造出一批观念前喻、师德高尚、具有高超教育技巧的名师队伍。

3.养成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能力及品质。

4.养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品行.使学生得到和谐、均衡全面的发展。

5.养成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知难而进等优秀的竞争品质。

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更新德育观念.

1.将过去形式单一,内容孤立的政治德育、人际德育整合成方式灵活内容贯通的有机整体。

2.调整德育工作思路,创立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3.培养高水平的德育生态园教9稍队伍。

4.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

五、研究假设。

通过对德育生态园的建设.达成校园自然生态环境与校园育人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形成进步创新、文明儒雅、健康愉悦、竞争合作、公正科学的德育氛围,使德育工作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的轨道。

六、创新之处。

1.突出德育的延续性、兼容性、互动性。

2.突出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及其发展的和谐性。

3.将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

4.突出教育合力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思路:德育生态园是一个巨型的立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它有着自己的组成要素和结构系统,其中包括外部环境系统和内部环境系统。创建德育生态园.以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环境优化、课程教化、过程内化为基本蓬径,以对个体道德素质的渗透影响为基点,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和教师心理健康硫导机制,加强教师情感熏染.渗透学科德育细目,创设生态德育氛围,构建外部“大德育环境,.丰富生态德育活动,强化学生生活体验,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和谐发展.促使学生成为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道德上高尚、行为上文明、心理上健康、文化上有修养的一代新人.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鸿。

4.网上调查法;。

5.吸收借鉴法。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技术路线:理论创建与认证调研—课题确立—实践探索—理论验证’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月—2022月设计方案:启动、筹备。检索研读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文献.起草方案。‘确定方案:调查考证.确立课题,撰写方案。修改方案:组织讨论、论证,并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人员培训:由教研处组织培训课题组成员,了解、思考课题,为课题研究做充分准备。

2.实施阶段:年12月—2月(l)第一阶段:2007年12月-6月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2)第二阶段:7月-202月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认真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德育生态园建设的状况,进行深入研究。3.总结阶段:年3月—209年10月对课题研究、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形成适合校情、具有可操作性、富有推广价值的德育生态模式。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十一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材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从而加快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知识和保证。

教学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材料专业单一型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培养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说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具有必要性。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十二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因受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薄弱等诸多因素所限,普遍存在德育途径单一,德育形式盲从城区学校的现象。许多德育活动背离了农村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搬硬套,致使德育效果事倍功半,难以达到德育工作预期要求。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我们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深入探究整理,从红色文化、历史人文、孝老传统、古村落保护四个层面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开设校本课程、校园文化育人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形成了彰显地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德育体系。

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红色抗战文化是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此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更具教育意义。淄河中学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鞍山抗战遗址,将“弘扬马鞍山抗战精神,做英雄传人”作为学校德育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不畏强敌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献身的无私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先烈的革命精神。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马鞍山抗战纪念馆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仪式。并将入团宣誓和励志演讲等团队活动形式融入到仪式中。学生通过参观展室、听取讲解、敬献花圈、活动感受征文等形式接受教育。因临近村庄有很多村民参加八路军、游击队等革命队伍,有学生的祖辈就牺牲在马鞍山战斗中,因此也使仪式更贴近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学校还聘请了当地驻军参与学校国防教育。通过军训、参观军营等活动,优化了行为习惯,增强了纪律意识,加深了爱国情感。

二、挖掘人文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淄河地区民风淳朴,人文历史厚重,地处古齐鲁两国交界处,其辖域内存有大量古齐长城等遗迹,民间流传有“孟姜女哭长城”、“孙膑梦泉”等传说。淄河地区是被专家认证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起源地,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天然宝库,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淄河中学深入挖掘整理这些资源,编写校本教材《魅力淄河》,建立校园地域文化系列文化长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展“孟姜女小调传唱”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耳闻目染,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体现温良恭俭、忠孝节勇等传统美德的当地民间传说及孙廷铨、赵执信等文化名人游历淄河的文章诗句都成为潜移默化熏陶学生情感的教育内容。学校还聘请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专家巩曰国教授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三、巧用孝老文化资源,进行孝老美德教育。

淄河地区自然居住环境好,民间多有长寿者,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报道淄河地区多有长寿老人,这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关,也与当地孝老敬老的美德传承有关。“孟姜女”、“顺天姑”孝老爱亲的民间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学校将这些民间故事等进一步挖掘,编入校本课程《魅力淄河》,并配以开展“关爱老人――走进敬老院”、“青年志愿者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使孝老爱亲这一传统美德在淄河中学蔚然成风。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赴淄河敬老院开展慰问老人活动。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用自己的零用钱为老人们买样慰问品成为同学们的学期必修课。同学们怕老人们外出走失,还为老人们定制了印有电话的特制“证件”。淄河中学校外德育基地在淄河敬老院挂牌,孝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对于散居在各村的孤寡老人,由学校政教处牵头,各班组织学生将各村孤寡老人摸底了解,分片分组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四、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山东省住建厅等三部门联合评选出的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中,我市共有16个,学校所在的太河镇就有9个村落榜上有名。这些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到这些价值,从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学校做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学校成立探究小组和古村文化志愿保护团队。引导学生对辖域内的古树、古碑、古井、古桥、古庙等古迹进行探究和保护,将探究和了解到的情况汇总形成调查报告,并查阅和寻求保护措施。通过古树、古碑等调查保护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德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更需要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利用农村特有的的地理、人文资源去教育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爱国爱家的情感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体验式德育课程,确保德育课程体系向纵深发展,拓宽德育途径,探索一套适合农村中学学生身心发展的、乐于参与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本校特点的德育活动体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努力开创农村中学德育教学的新局面。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十三

摘要:德育管理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而开展德育工作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的进步,德育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将对中学德育活动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以此更好地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关键词:规范管理;中学;德育活动。

一直以来,我国中学教育中的德育学习主要以“耳濡目染”的听说方式进行,课堂中的学习并未得到生活中的实践,学校以及教师完全忽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体验与理解,不利于中学品德教育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中学品德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进行品德实践,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品德塑造以及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此外,教师应当传授一些具备生命气息的道德准则,通过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

1改变中学德育教学的理念。

中学德育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对德育教学的重视,实现传道解惑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适当调整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前的沟通与交流,朋友式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师德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在学习与生活中,教师应当公开、公平的处理班级事务,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表率作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自身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在课堂中积极与学生分享自己近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地迎接学习中的挑战。

2重视学生的`感情生活。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主要根据枯燥、单一的教材知识进行讲解,其结果导致学生不具备德育实践的热情,难以以坚定的毅力与思想指导自身行为。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感情、心理、意识等方面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学德育教师如果加强对学生情感生活的重视,将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强对学生家庭、民族、集体、国家等方面的情感教育,并在德育课堂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凭借传统美德以及美德故事调动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件好事,然后根据事件编写心得体会在班级上演讲并选举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参与热情被完全调动,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在做好事的活动中,有的学生帮助老人过马路,有的学生积极帮助家长做家务,学生在做好事的过程中收到夸奖,充满自豪感,久而久之促进自身良好道德的形成,使德育教育更加生活化。

3德育教育要以人为本。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不正确教育观念,让我们的中学的学生被普通高校大学生边缘化处理甚至是歧视中学的学生,因为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都是以学习的好坏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但是据统计,当我们走入社会之后往往是那些成绩处于中下游却又有一技之长的中学学生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特长,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为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

4将德育管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5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中学的教学目的视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但现如今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不单单要求具备专业的技能素质,更多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所以在人本管理理念的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把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放到首位,比如在学校举办,专题讲座、读书节、校园文学鉴赏等活动,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知识,用良好的校园风气熏陶出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德育教育当中我们要将学生的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能力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们从自身的兴趣出发,根据自身的优点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我们德育工作开展的意义所在,以人为中心即是以学生自己为中心。

6结语。

当前的中学德育要发挥更大效果,就应当归于当下生活,只有扎根生活,才能进一步体现其鲜活的生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际的生活实践就是能够激发了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在德育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深刻理解品德知识,进而改变原有的不良道德行为,逐步实现道德的内在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邓黎莉.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04:5+20.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十四

摘要: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洛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书同时更应做到育人。《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时德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目标在很多公开课上的老师会“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但真正在这方面寻根问底的课堂并不多,很多老师只是“昙花一现”。文以载道,入选教材中的画面与选文,本身就蕴含着内涵丰富的德育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一、德育教育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领悟。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都会有“千姿百态”的朗读。但如何读,如何才能读好应该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因为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我的认为是每一次要求学生的读,老师都要有一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地读。比如:第一遍,初读是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略知课文大意。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和后面的朗读就应让学生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读课文领悟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二、德育教育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渗透。

如果单是学生的朗读,课文的情感无法在学生中共鸣。我们还应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渗透。1、德育教育在重点句中挖掘。每一篇课文都有精妙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画龙点睛”或“一针见血”。他们都需要在师生的学习、揣摩中挖掘文章的含义。如在学《路旁的橡树》一课时,我让学生找中心句的方法理解文章含义。许多同学都很快的找出:“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我抓住时机,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2、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激烈争论中升华。“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师生在学习中,只有通过开展大讨论,大争辩才能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因为在学生的争辩中,他们的言语代表了他们的思想,他们争辩的结果由老师进行点评,学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如一位老师在上《穷人》一课时,对文中的“非这样做不可”老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在你一言我一驳的过程中理解到穷人虽穷但心地同样善良,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启迪。

三、德育教育在课后小练笔和学生生活、学习中巩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篇课文学习结束,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了还远远不够,关键是看我们付诸于行动没有。如在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写写我们家乡的变化,这是学生最容易写的,也能有感而发。有的学生写道:“现在家乡环境变美了,有了环卫工人,地面变干净了,周围也种了许多花草树木……”也有的写道:“家乡的河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家乡河……”这些从学生心底里写出来的,是他们学了课后受到教育后的生活观察、实践。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我们班中队还自发组织本班同学参与到植树活动中。如班上一名叫赵思湖的同学,由于家庭原因(妈妈外出,爸爸无固定收入)使该同学性格有些孤僻,穿戴也比较破旧。好多同学都看不起他,学了《掌声》一文后,同学们的心灵受到熏陶。英子一个有身体残疾的人受到同学们的鼓励都会重新树立自信,班上的赵思湖更应该值得我们关心和帮助。于是在班干的带动下,大家都伸出援手帮助该同学,这名同学思想转变很大,经常看到这名同学的笑容,而且学习也进步了不少。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以陶老的这句话作为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向,培育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联系方式:贵州省遵义县乌江镇中心小学陈金太。

邮编:563104电话:13158218388。

邮箱:363635745@。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十五

电气工程管理是以电气工程的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是管理学科与电气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按照荆楚理工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人文修养、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受过良好的工程训练,了解自动控制及相关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电路、电力系统分析、低压电器控制、plc原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本领域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电力工程、电机与电气控制工程、建筑电气等领域从事生产技术、运行管理、设备维护等工作,适应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知道,机械构架或建筑物是电气工程的载体,任何一项电气工程完成过程中总离不开工程技术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质量管理、招投标管理等,而这些内容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因此,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实践内容贯穿到整个专业学习过程的始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国工程领域的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市政工程建设、机电安装工程建设、城市照明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等实践项目建设与工程管理紧密相连。电气工程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实践的高度融合,对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就需要通过实践锻炼管理能力。因此,只有加强实践,才能实现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我校《建筑电气工程识图与施工》课程的教学目的来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对实践的学时安排、实践的内容、实践的目的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类似的课程如《电力工业企业管理》《电气设备市场营销》等课程,电气工程专业的学员均应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安全管理等内容的实践,保持专业教学的工程性与管理性相融合的特色与优势。必须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作用,摆正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强化实践,构建适合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成长的实践体系,为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十六

摘要:构建完整的实践体系,把工程管理的内容贯穿到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形成以行业认知实习、课内实训、专业综合训练和毕业设计为主线,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实践体系,将对培养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实践体系。

0引言。

为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修订好《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应用型的《建筑电气工程识图与施工》《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电气工程造价原理与实践》课程。笔者通过这些课程的理论学习及到宜昌成高建设有限公司实践锻炼,认为构建完整的实践体系,将实践内容贯穿到整个学程中,让学生接触更新的知识,了解更前沿、更实用的技术,对培养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尤为重要。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十七

目前,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随着学生就业难度的加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性越来越突出,建立药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在基础实验上,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提髙实验资源利用效率,最终达到提髙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及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1.实验教学课时少,目的性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药学实验课,平时药学专业基础课课时较少,开设的实验也就不多了。并且大多都是验证性的,有的实验与实际生活联系得不紧密,导致学生也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内容掌握不够。

2.实验教学内容少,过于呆板。药学实验中主要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结果分析,这些是学习的重点,而学生对这种实验报告模式的学习很敷衍,很多时候都是几个人做实验写报告。这样,即使学生做完了该实验,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3.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因为数据不理想希望重做,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渴望做更多的实验。没有这样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因而,实验仅仅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已,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真正体现。

4.建立药学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经常是分组进行,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动手进行操作,能力培养上有欠缺。同时,学院的师资队伍能力和实验设施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药学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去向基本上是药厂,更需要一线专业技能强的学生。所以,建立药学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封闭性的弊端而提出的,已成为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主要是在药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学生的能力训练,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此研究部分共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每个层次分为三个步骤和两个环节。

1.第一层次内容。(1)收集、研究开放式实验题目。题目来源分为三种,一是来源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独创题目;二是来源于各类科技竞赛、本科生导师的科研课题;三是来源于课内教学的拓展与完善。题目要求体现药学专业特点,符合学院办学条件。(2)研究设计开放式实验方案。学生在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下,在选定题目后,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内容,预期效果,使用的仪器设备及药品等。方案由本科生导师审阅通过。(3)学生独立进行开放式实验。为鼓励学生参加到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来,学院规定实验室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五点到九点,周六、周日全天进行。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层次内容有以下两个环节:一是本科生导师进行指导验收,二是研究生进行指导验收。

2.第二层次内容:(1)按照课程要求查阅文献,设计实验题目。依据不同课程的实验要求、目的等内容,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设计最佳实验题目。(2)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以小组形式研究讨论实验设计路线,实验方法等,分析其可行性,最终形成实验方案。(3)以小组形式完成开放式实验,实验强调学生的独立性。本层次内容有以下一个环节:科任教师全程进行监控验收。

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是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开放式实验教学要努力建立和实施以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创新设计能力并重的全程实验教学考核机制,重视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各种实验技能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的全面的评价,以求全面真实地检查学生的实验水平和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以实验报告确定成绩方式。

具体评价机制主要是采取实验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通过技能实验考核和笔试考核)、平时成绩(通过老师实验过程的`观察)、实验报告(在报告中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及分析)等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同时,结合药学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它的评价不能简单的以结果为结论,还要考虑到以下几点:评价其实验方案是否突出了设计的新颖性、独创性;评价其实验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独立性,是否发挥了学生认知能力;评价其实验过程是否经济、简洁,是否体现其科学性,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评价其实验结果是否形成报告或者论文。

经过这样的改革,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的求实意识和严谨治学态度,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

四、展望。

为学生提供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开放式实验教学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支撑环境,要能够全面、有效地支持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文通过药学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初步探索,希望教学模式在各院校各学科广泛开展,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十八

摘要:运筹学与数学建模2门课程联系密切,在运筹学教学中,适当融入数学建模思想,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运筹学教学中教学大纲的改革、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运筹学教学中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运筹学;教学实践。

1运筹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必要性。

3运筹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改革成效。

4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刘仁云.数学建模方法与数学实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9]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德育活动实践论文篇十九

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是该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工作包括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具体通过相关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使之转化成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从而作用于全社会、服务于全社会。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条主线,是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中心。

一、细抓学校德育常规建设。

1、增强德育意识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得力的班主任队伍、全员齐心抓德育的思想工作队伍,每学期学校应该用心制订翔实、有效、具有可操做性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通过推行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召开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通过开展经验分享会等形式提高班主任的德育理论水平和相关工作能力。

2、严格把握考核制度考核包括对学生的卫生、“两操”课间纪律等的检查。组织常规检查员对各班的班容班貌进行检查并公开评比,并将结果公布,同时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中。

3、紧抓学生养成教育小学生的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引导,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学生的特殊情况,作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如,讲普通话,见到师长主动问好等等。

二、精抓学校德育阵地建设。

1、利用德育课堂进行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本是适合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其发展的一门学科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我们德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这门教材内容,结合周围的德育实例,努力做到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人生抱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利用少先队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少先队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这个载体是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育。例如,开展“建立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优良品质。

3、开展好“五爱”的主题队会,培养好学生的集体主义利用学生自主开展的队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少年儿童应该了解掌握的法律法规,强化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提高学生法律法规意识。少先队大队部成立纪律卫生检查小组,开展文明班集体、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促进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4、充分发挥主题队会的教育功能中队主题队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形式,通过队员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队会引导队员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礼仪教育等,这些活动对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5、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利用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应该通过家访活动、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掌握和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指导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主动向家长宣传分享教育子女的方法,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最终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三、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不可否认,德育工作是需要实时更新思想,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的,教师口头说教一百遍,不如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尝试一遍,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把我们的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意识。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别人对他(她)关心、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常常表现出以自己为中心,因此,当别人需要他们献出爱心的时候,经常以各种理由推脱。鉴于这种情况,学校要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中队队会、国旗下讲话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有效地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感恩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感恩教育”。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感恩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这些行为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一所学校具有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能够给学生包括教师以奋发前进的引导,学校应发挥好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应健全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学校能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组织人员进行国旗下的讲演,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的心灵是一块神圣的净土,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品德。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