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人类文化演化论文范文(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9:52:35 页码:12
最新人类文化演化论文范文(优质8篇)
2023-11-22 09:52:35    小编:ZTFB

尝试新的事物,开拓视野,拥抱新的世界。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请大家阅读下面这些总结范文,相信会对你们的写作有所启发。

人类文化演化论文篇一

在网络新媒体发展的作用下,近年来以“微小说”、“微电影”、“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文化新生事物逐渐在整个社会中扩展开来,并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对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甚至是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大学生群体,可以说基于大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个性化特点明显的特征,无论是在当前还是今后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微事物的主要受用者。为此,我们有必要就微文化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起高度的重视,将微文化因素纳入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当中去,在对社会微文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不断探究微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路,以实现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以提升。

人类文化演化论文篇二

根据以上论点,即“人类对事物的观察、经验和探索方式规定特定的人类文化”的论点,我们可以把全部人类文化划分为以下三个时代:宗教文化时代,科学文化时代,精神文化时代。

1.宗教文化时代。

这是人类文化在它刚刚开始时所具有的形式和时代,是人类幼稚和童年时期的文化形态。在人类的童年时代,由于人类精神还处于朦昧状态,另一方面客观事物在人类精神面前的展现也还很不充分,因此人类对周围的客观事物非常缺乏了解,人类不了解存在和发生于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的实质,不了解它们为什么存在和发生。比如,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人们对地震、日月变化、风雨雷电、甚至自己居住的星球的性质和形状等等无数事物现象十分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人类智能发生到了这样的程度,它足以使人类对其周围的各种事物的存在和发生感到好奇、害怕等等,使人类对这些事物发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便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人类对事物和世界极其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人类又对这些事物和整个世界存在着极大的求知欲望。这一矛盾是人类文化在宗教文化时代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促使人类宗教文化的产生及发展。

之所以说这个矛盾促使了人类宗教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因为人类精神正通过宗教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而使人类精神在这个矛盾面前的躁动平静下来的。由于人类不能得出事物存在和发生的真实原因,因此人类便创造出一些拟人化、人格化的东西来代替事物的真实原因,以使事物得以“合理的”解释。这样,神、主、鬼、上帝等等便产生出来了,宗教也就产生出来了。

宗教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它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的朦昧无知状态中。在这个状态中,人类精神总是用自己所想象到的东西来规定和理解客观事物。这种宗教的主观规定便是宗教文化中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经验、探索和理解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人类宗教文化的存在及其性质。比如,在宗教文化下,当人们遇到一件事物(如自然灾难)时,总会意识到这是什么神在起作用。在基督教中,世万物(包括人)都是由上帝创造和支配的。因此在宗教文化中人们对事物的经验、探索和理解总是出于一种人的主观规定,没有什么实在根据。神的存在和作用只是人的主观规定,而没有实在根据;即在客观世界里不真实存在着神(当然在宗教文化时代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这种没有实在根据的主观规定便决定了人类宗教文化的存在及其性质。

宗教文化从最初的寓言、迷信、神话时代,到它的高级发达的、具有一定理性气息的时代,经历过好几千年,其中欧洲中世纪是宗教文化最兴盛发达的时代。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初始形态,它曾为人类文化提供过无数杰出的文化成果,它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2.科学文化时代。

科学文化时代产生于众所周知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此时宗教文化已经走过了它的全盛时期,而走向衰落。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接触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人类开始意识到用宗教的主观规定方式来了解和把握世界不尽合理。并且这种意识越益强烈起来,最终冲破宗教文化所设置的精神枷锁。此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方式从主观规定转向了实证,即寻求事物实际存在的根据--寻求事物的实在根据,这种根据是能够经过实在证明而存在的。这就是科学文化对客观事物的经验和探索方式,它决定了科学文化的存在及其性质。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这个科学文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最显著地意识到这样一点:科学实质上不过是一种被利用的手段;科学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它为人类的其他目的服务的地位。在科学文化时代,人类创造出了无穷的物质财富,这是宗教文化时代所不可比拟的。而这些物质财富归根到底正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因此在这个时代人类在自然面前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与解放;没有科学及技术,人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使这些物质财富得以创造出来的动力是什么呢?是人的需要与欲望;这种需要与欲望在宗教文化时代曾被禁锢起来,现在它则解放出来了。因此支配着人类科学文化时代的是人的各种需要与欲望,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占有欲。正是这种人的需要与欲望使科学繁荣起来,因为靠科学能创造出无穷的财富。人的欲望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切身需要,人的切身需要得不到保证,人就趋向死亡。因此,对人的欲望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只好让其完完全全地合法地得到最大满足好了。

目前人类社会正一般地处于商业时代(而现在的中国也正努力摆脱几千年来的旧时代、旧文化的束缚而试图闯进这个商业时代),这是一种以人的自然欲求为主导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的自然欲求被看作是绝对正确的。人们需要什么,社会就生产什么,“顾客是上帝”。

因此,在科学文化时代,科学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这也是科学的社会实质;科学从人类总体上来说只能处于这种从属的受利用的地位。许多人都把人类的科学文化时代看成是高级完善的文化时代,其实科学文化时代只不过是一个使人类的各种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时代。如果人类能够通过这个时代,即能够使人类普遍满足各种物质需求,则人类文化将会达到一个更高级的时代。

3.精神文化时代。

如何寻求和确定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是人的价值问题的重要内容,只有懂得如何去寻求人的价值,人的价值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那么究竟如何去寻求这种价值呢?在这里,我们最好把人和人类也看成是一种有用的“物品”,有它的使用价值。任何一个物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这个物品的价值之所在,是这个物品的意义之所在。因此,一个物品有什么样的作用,它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对于人及整个人类情况完全一样,一个人在社会上、在世界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个人就有什么样的价值;人类在整个世界中起着什么作用,人类在世界中就有什么价值。人的价值与人所发挥的作用是一至的。

那么,如何了解到人及整个人类的作用呢?这种作用不单取决于人和人类自身的愿望,它涉及到许多因素,涉及到人与它周围环境的各种联系。概括来说,人及人类的作用取决于人及人类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具有的地位。一个人在社会上具有什么地位,它在社会上就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人类在自然世界中具有什么地位,它在自然世界中就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因此,要想了解人及人类所具有的作用,就要努力追究人及人类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这种追究就是要了解人及人类的本质,了解它与其周围世界的联系,了解世界的最终本质。因此这种追究也是极费复杂艰难的。对人及人类的本质、对整个世界的本质的追究和探索是用科学的方式,而不是用宗教的方式进行,即用(更深刻的)实证的方法进行,而不是用主观规定的方法进行。但是在这里,无论是用科学的方式,还是用宗教的方式,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人的本质及世界的本质。这也即是精神文化与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相似之处,因为宗教也是努力探究人及世界的最终本质的。

对以上精神文化的论述可以概括如下:精神文化的主题是人的价值问题,而人的价值与人所具有的作用相一至。人的作用又与人在其存在的周围世界中的地位相一至,人在与其周围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人就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因而人就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这样,要了解人的价值之所在,就要深入研究人与世界的联系,研究人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探讨世界的最终本源。因此,对精神文化可以归结为这样的一句话:探究世界的最终本源。

结语。

以上,本文十分粗略地阐述了人类文化史的实质、主线与时代划分。人类文化史实际上是人类自由、民主和解放的历史,因此在这个历史的最高、最后阶段即精神文化时代,人类的自由、民主与解放的崇高目标得以真正实现。而到这个时代,人类也才真正懂得自由、民主与解放的真正含义。一个人,只有具备人的价值、人的意义,他才是自由和解放的人,他的自由和解放只有在他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时才会真正实现。在宗教文化时代和(人类目前所处的)科学文化时代,人类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民主与解放,因为宗教时代不用说,就科学文化时代来说,人类还处于谋求满足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时代,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这个核心任务而进行,此时每个人(或绝大多数人)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去活动、去工作。而不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价值、获取生命的意义。单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去活动,是不可能获得自由和解放的。人们参与物质生产过程,成为这个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构成因素而与别的生产要素处于相同地位,这样人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民主和解放。而人之所以愿意遵从于这样的地位,是因为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因此人的自由程度与人脱离生产过程而生活的程度成正比,当人完全脱离生产过程后,人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才有条件实现他自已的自由,选择最有价值的事业,从而使一个人的生命具有意义。因此,在精神文化时代。人类已普遍地脱离物质生产过程,此时生产过程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下已完全实现自动化。总之,只有当人类不再为获得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奋斗、拼命工作时,人类才有条件寻求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生命的意义,此时人类才真正享受自由、民主与解放。

另外,要懂得人类文化史的整个过程是人类对世界(包括对人类自身)之了解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宗教文化时代,人类对世界只有一种感性的了解,而为了解释这种感性,人类便设定出一些神和主来。科学文化时代则使人类对世界的了解深入了一大步,但它还没有达到对世界本质的真正了解。精神文化时代则是人类对世界、对人类自身了解最深刻的时代,它努力从整体上探求世界的本质,探求人类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只有达到这一点,人类才有可能真正获得自由、民主与解放。

人类文化演化论文篇三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文明程度高且呈现出多元融合特征,长沙窑作为该时期文化的一部分,存在大量蕴含宗教文化题材的瓷器。在佛教、道教、儒学“三教”相融并行的同时,长沙窑还受到来自异域宗教文化的影响,构成了多元化的宗教艺术装饰风格。

在唐代规模宏大、不计其数的窑场中,长沙窑凭借首创釉下彩装饰这一跨时代意义的创举惊艳了唐朝至今几千年的文化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长沙窑于中晚唐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长沙窑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卓绝千古的工艺特色,还在于其社会背景下蕴含的独特宗教文化艺术内涵。长沙窑虽为民间瓷窑,内容以日常生活、民俗风情居多,但在瓷器中有很多与宗教相关的图案和诗文装饰,包括中亚、西亚等地方独特的异域文化,促进着宗教文化相融并行。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不仅是国外,在中国,宗教元素也对艺术产生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封建统治时期的中国,宗教往往作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一种力量,与政治相依附。通常统治者会根据政局的要求推崇不同的宗教主张来维护政权。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尤其唐统治者重视宗教对巩固统治地位所起的作用,随着政权的变革,甚至出现“三教并行”的现象。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甚至在唐朝成为“全民宗教”,“纵观唐史,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平民百姓,不信道教者极少。”儒教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一直被奉为法宝,至隋唐时代,儒教礼仪制度的建设已达到高潮;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直至唐朝,已经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紧密融合,占有重要地位;西亚文化也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而传入中国,为适应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而融合了世俗宗法色彩,因而也受到推崇。三教的宗教内容不仅为宫廷皇室所重视,其思想渗透于士大夫作品之间,同时也影响了广大民众。例如李白被称世人为“诗仙”,王维被称为“诗佛”,都显示了宗教与文化的相互影响。长沙窑瓷器装饰内容承载着当时唐代的宗教信仰,同时兼具外来宗教文化,也体现了当时的宗教文化需求。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水器“青釉绿彩塔纹瓷背壶”,“正面以绿彩绘七级佛塔,两边树木高耸入云,反映‘天下名山僧占尽’的佛教盛况。”。中国的佛塔源于印度,中文音译释作浮图、塔婆,亦称宝塔,于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广泛延伸至各地。佛塔建筑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亭台楼阁建筑风格,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这件青釉绿彩塔纹瓷背壶上所绘佛塔正如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中所描述的那样,“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长沙窑釉下“五彩火凤凰纹”壶,绘有红褐色羽毛凤凰,双翅舒展开屏,凰头朝斜上方扬起,凤尾朝右方横摆,左腿弯曲,呈独立状态,火凤凰于红花绿叶中翩翩起舞仪态万方,整个画面颇具动感。“凤凰”起源于楚国的图腾信仰,最早就现身于湘楚的高庙文化。古楚原住民崇尚“万物有灵”,相传凤为群鸟之长,飞时百鸟相随。楚人将太阳和凤凰结合在一起,这一尊崇凤凰的习俗影响到了其后几千年的宗教文化信仰。《说文》中有:“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安宁”(《说文》)。古代传说中凤凰雄雌同飞,相和而鸣,因此“鸾凤和鸣”是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多为婚礼祝辞。再有《大雅》中记载着“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以“凤鸣朝阳”寓意稀有的吉兆,比喻才华出众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凤凰来舞,仪表非凡”是吉祥的征兆,古代相传,以为瑞应。长沙窑瓷器纹饰中不乏鹤鸟纹样,如青釉褐字“一雙青鸟子”诗文壶,书有“一雙青鸟子,飛来五两頭。借问舡軽重,附信到揚州。”一首,其中的“青鸟子”出自《山海经》:“西王母之山,有青鸟”,“青鸟”又称“青鸾”,是陪伴西王母的坐骑,看到青鸾即是西王母欲来的预兆,故而民间把“青鸟”称为信使,这是道教思想的深入。

“仁义礼智信”青釉褐彩壶,上有“仁、义、礼、智、信”五字,为儒家所提倡的“五常”。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的概念,后由孟子引入“智”的范畴构成四德,再由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被世人称作“五常”。儒道是贯穿中华伦理道德发展的两条主线,该青釉褐彩壶上的诗词,正是体现了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长沙窑瓷壶还有西亚、中亚宗教文化影响的装饰内容,例如阿拉伯语书写的“真主伟大”;模仿中亚和西亚金银器工艺装饰手法的“联珠纹”;“葡萄纹”、“石榴”、“四叶纹”、“椰枣纹”、“金发女郎”、“异国情侣”等纹样;造型方面如“海棠杯”,其造型由波斯、粟特银器的“多曲长杯”演变而来。这也反映长沙窑瓷器不仅仅和宗教有关,也和当时的经济息息相关。

长沙窑产品釉色丰富、造型简单大气,装饰适用雅观,鲜明地表现出繁荣昌盛的唐代特色,记录着当时唐代的社会生活景象,宗教信仰,以及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的交融,在瓷器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一件件鲜活的实物资料,反映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影响力及人民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长沙窑中丰富的宗教艺术元素包含着宗教文化和社会需求等多重价值,宗教文化需求和社会宗教文化交流的双重濡染使得长沙窑呈现出独特的多维度价值。

人类文化演化论文篇四

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娱乐的重要途径手机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笔者在本文中就手机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策进行简要叙述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手机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类型,随着手机的普及发展,对手机文化的研究对帮助青少年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文化意识有重要影响。现阶段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娱乐的重要途径,而这也使得手机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感养成教育。

1、充实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足够的坚定思想道德一直和成熟的判断力,对各类信息的判断不准确,并且尤其容易受到各类不良信息的影响,比如,近年来强少年的犯罪率不断提高,而这与手机信息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关联。但是,手机短信、手机微信以及手机微博的广泛应用在较大程度上充实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利用手机微信、微博等方式给学生们定期发布普法教育,以更方便的途径向学生们讲授普法知识。手机文化所传输的负面信息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防范意识,而且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

2、提高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信息从大众媒介发出到受众接受利用信息的时间间隔。手机文化的传播是以移动通信技术为载体的,其传播速度更快,使用也更加快捷方便。为此借助手机文化的宣传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3、创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但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手机文化更符合青少年的喜好,所以借助手机中游戏、视频软件,同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道德的可贵,而这也可以让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也就是说,手机文化创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增加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随着手机的越来越普及,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的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尤其是手机文化开始影响青少年的是非判断标准,比如,很多青少年以手机作为考试作弊的工具,借助手机来传输考试资料,而这也成为很多校园极力想要改变的问题。另外手机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青少年的意志,而这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在课上很多青少年还会抱着手机玩,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业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冲击了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手机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手机文化是以音乐、视频、图片、语言以及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是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也先对比较单一,甚至大都是以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的形式。青少年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多种多样的手机文化更是吸引了青少年的眼球,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所以现阶段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更注重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另外,受限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现象越来越多,而这也不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尤其是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自尊心和自主意识的膨胀,说教式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更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教育的有效实施。

3、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情感的养成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道德情感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长期处在手机文化氛围中,没有真正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出道德情感,就会出现与社会主流道德文化出现脱节,甚至会很多不认同社会的情感认知。也就是说,手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感的养成教育。其一,手机玩阻碍了青少年的荣辱观养成教育,比如,很多手机流行音乐中所传播的歌曲歌词内容低俗,其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都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认知产生不利影响。其二,手机文化在可能会影响青少年正义感的养成。在手机所传递的.信息中包含了很多非正义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渗透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造成很多青少年的正义感薄弱。比如,很多青少年正处于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各类非正义信息会让青少年把错误的看成正确的,进而可能会造成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扭曲。

三、手机文化背景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手机文化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但是却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为此,当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血药学校、家庭、社会组成教育合力,共同克服手机文化可能对青少年带来的错误影响,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完善手机文化的管理机制。

为了改善当下的收集文化环境,必须加强手机文化管理,而这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还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首先,必须加快手机文化的立法,通过手机立法,加强对手机文化的管理,确保手机文化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要注意加强手机文化的监督管理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手机文化监管力度,并建立对手机文化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监管部门,加强手机文化的监督,当下之所以会出现手机文化混乱的情况,大都是因为手机文化被不发分子所利用,所以当下政府部门必须严厉打击各类手机诈骗信息设立不良信息的监督电话,从而加强对手机运营商、手机文化网站的监督,从源头上把好信息观,从而确保手机文化所宣传的内容都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最后,推进手机实名制的实施。手机实名制的实施可以更好的防止个人传播淫秽、色情、暴力等信息,保证在各个环节都能够辨别用户信息,可以更好的净化网络环境。

2、注重青少年的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由于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工具,所以青少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手机异化了,不是青少年控制手机,而是手机控制青少年,为此,青少年为了免于被手机异化,所以当下应该有其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其一,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不依赖手机的习惯,能够合理控制自己的玩手机时间,并做到尽量不带手机到学校,养成文明用手机的良好习惯。其二,鼓励青少年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现阶段很多青少年的生活都沉浸在手机文化中,不愿意参与各类学校活动,也没有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庭社区活动,但是手机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娱乐需求,使得他们对日常现实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厌世厌学的消极情绪。为此,只有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提高青少年道德文化修养,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比如,让青少年自觉遵守手机文化道德规范,对手机文化传播的不良信息能够做到不去看、不去听、并能够以身作则去践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3、构建和谐的手机文化氛围。

要构建和谐的手机文化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比如,可以创建一些绿色的手机网站,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游戏、阅读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并依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和信息需求为他们建立一些可以提高学习、下载资料以及娱乐游戏的绿色网站。除此之外,针对部分青少年沉溺于手机游戏的问题,可以推行一些健康有益的收集游戏,从而利用健康的手机游戏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青少年,时期思想道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机文化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对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为此,对手机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容易理解手机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文化环境。

人类文化演化论文篇五

人类的艺术行为与生俱来,它源于生活、强调个性,它不同于大众,它是有思想的,它不受限制的追求美,它是制造和创造,它诠释着人类的智慧和审美判断。如,现代舞剧《孔雀》是一个围绕着生命和爱展开主题的故事,杨丽萍把对美的创造运用肢体语言和体能技术展现。通过舞台向观众传递艺术家个人成长过程中对艺术的思考和感悟。从人类的意识觉醒之时,人类就有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判断,人的思维能力就显示出了对审美的艺术性实质特征。由于人类思维表达的方式是以通感的视觉形象显现的,而人类天生又具有对这种直观显现及通感感受有思维反映能力。因此,人类的行为中具有鲜明的审美艺术性特征。再如,手工艺者在雕刻艺术作品时,他在雕刻这一行为过程中就体现着审美特征,而雕刻后的成品在其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赋予了创作者的'审美判断。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审美艺术性的人类行为的成果,同时,这个美的作品也寄寓创作者具有判断观念的视觉形象。

二、现代艺术中人类思维实质的艺术显现特征出现消解现象。

艺术思想的消解是从人类思维出现东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的区分开始的。科学思想对人类思维活动中想象力的扼杀,早在古希腊神话时期就已经初现端倪。中国千百年来的艺术思想随着西方理性思维的入侵而日渐消解。传统的艺术思想越来越“全球化”、“模式化”,并逐渐失去自己的风格。人类在进入现代社会形态以后,以理性思维方式作为人类认识的基本方式。现代艺术无处不体现着科学性、技术性的特征。尽管我们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呼吁人类回归,但大趋势下的发展中,人类已经适应了这种现代化的理性思维和科技化的生存方式。

(一)人类思维的显现特征在消解,人类不再创造“文化”了。

人类是从巫术行为开始创造人类文化的,文化不仅体现人类性、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艺术性等综合特征,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很好的例子。生活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生存状态下的我们,接受开放的、多元的科学技术,被理性的思维物质化,从人类思维审美艺术性实质而言,人类已经没有了创造文化的能力,因为它不具有人类思维艺术显现特征。以民族声乐为例,现在流行一种中西合璧的唱法,就是说用西洋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中国的民歌,这就抹煞了民族音乐的地域性,致使民族音乐不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各地民歌之所以不同,与地方方言、发音位置、咬字吐字、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风格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经得住历史考验才得以流传下来的。如果非要用一个方法来规范,这种超越地域性的演唱也将不伦不类。并且,无论是对于创作者还是演奏者,在以后的创作中都无法进行,最终丧失创造能力。

(二)现代艺术具有了“科学性”、“科技性”特征。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因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具有审美艺术性的特征。现代文艺方法是现代社会兴起的现代文艺思潮的产物,现代文艺方法具有科技性特征,并且直接将科学理论作为文学艺术的指导理论。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经历一个“从会唱歌到不会唱歌”的过程,在没有方法之前演唱者对于音乐的审美在于好听。而学习了系统的方法之后,会经常的去找声音、找位置等。学习者被这些所谓的“科学发声发“束缚了,一味的追求方法而忘记了唱歌是为了体现音乐的美,是为了让音乐成为自己的语言向人诉说。所以说,关照艺术之前先关照方法并不科学。对作品的分析不鉴于对作品的感受和表达,认同一个公里性概念或公式,得出同样的感受和结论,这种强制性的西方文艺方法有悖于艺术性特征。一千个人眼里本应该有一千个哈姆波特,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感触不同,对于作品的理解自然也是不同的。最具现代艺术特征的当属电影艺术,它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一个没有时空限制的科学方法,它用电影语言讲故事并表现其艺术特点。电影之所以可以称作为艺术因为它可以通过其感官性、直观性的特点来表现审美性特征。电影艺术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对舞台艺术又致于致命的威胁。尤其是后现代电影,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程序化的生活规范,致使人的思想也规范化、模式化,缺少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和修养。让现代人在艺术行为方面的思维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三、结语。

现代艺术将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艺术问题,如果艺术都要强制性、模式化,那么艺术便离终结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祝小苹.艺术学教程——艺术思想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人类文化演化论文篇六

一般人们总认为人类文化史只不过是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文化现象的聚合体,这些文化现象之间的主要联系不过是年代和时间顺序而已,而看不到人类文化史本身所包含着的根本实质。实际上,人类文化史整个地体现着一种实质,这种实质使通常被认为是支离破碎的整个人类文化史显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那么,这种人类文化史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人类的自由,民主和解放,自由,民主和解放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类的理想。

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最基本的是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因为人的生存首先需要自然界不断提供所需的物质。因此,这种“自由”和“解放”最基本的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自由和解放,它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力和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等。只有在这方面获得发展的情况下,人类才能从它自身的社会中获得自由和解放,使每个人都过上自由、民主、充满个性的生活。

把握了人类文化史的这个实质,人们就会认识到,人类的整个文化史就是人类追求自由、民主解放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其崇高理想的历史。人类文化史中的各个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和反映这个实质,它是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和反映的永恒主题。

文化史就象一条线,贯穿着人类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主导这条线的是什么呢?是人类自身的认识活动,是人类的思维、思想活动。因此,人类文化史的主线是人类的思想史。

文化这个概念包含着许多因素,有认识因素,有情绪上的因素,甚至还模模糊糊地包含着非文化的因素(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文化的东西’与‘引起文化的东西’之间总无法区分,因此就使“文化”这个概念模糊不清了)。然而,对文化起决定作用的是认识方面的因素,因为是认识决定和支配着人的情绪,决定着人的情感、热情和兴趣。在文化中,观念总是起着主导作用。人的观念产生于人对周围环境的深切体验和探索,是这种体验和探索在人的头脑中积累沉淀下来的结果,这个结果决定和支配着人的各种行为与习惯。前文曾说过,文化的核质便是人的精神,而每个人的精神都有两方面,一个是知(认识)方面,另一个是情感和意志的方面,前者决定和支配后者,即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情感或意志,从而就有什么样的精神。在人的各种行动中,认识和思想起实质性的.作用,而人的情感或意志则是一种精神力量,它促进人的行动的进行。因此文化的主导因素是人的认识、人的思想、人的观念和意志。

因此,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周围事物的体验、探索和理解中,没有这种体验、探索和理解,也就没有什么文化。人类如果缺乏对事物和世界的经验、探索与理解,自己就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来。另外,人类处于什么生存环境,接触什么事物,就具有什么经验和探索,就具有什么观念,也就具有什么文化;这就是各种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区别的依据。比如,人类对自身服饰现象的探索与经验,会产生出人类的服饰文化。

不仅如此,人类对事物的探索和经验的方式,也会决定人类文化的性质,这种方式是什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类文化。根据这一点便可以对人类文化史加以时代和阶段的划分,因为在人类文化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事物和世界的观察、经验与探索的方式会有很大变化。

人类文化演化论文篇七

文化这个概念从辞源学的角度加以考虑,会得出使人感兴趣的结果。文,是个代词,代表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便是人(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化,是个动词,表示一种变化、一种转化和进化。因此文化这个词可以理解为精神转化,人有文化就是人有精神素养,人已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精神状态,从野蛮状态转化为文明状态。因此,文化的对应面就是自然;这样,自然因素就不代表某种文化了,如自然的山、水、花、木等就不代表什么文化。只有人通过其精神而创造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文化性,如长城就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但长江则不是。

对“文化”可以下这样的定义:人们创造和接受某种精神的活动和能力。这里,文化活动与能力有两方面,一种是创造,另一种是接受(即接受别人创造出来的精神)这两方面都是文化。因此文化便是指一种使人类精神得以创造和传播的活动与能力,而文化的核质便是人类精神。

人类文化演化论文篇八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肩负着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输送使命,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能够将人才置于主导地位来有效实现技术合理化目标,进而促使专业技术人才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我价值,并丰富人才的生命价值取向内涵。

4.2普及终身教育理念和平等观念。

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被世界广泛接受,它强调教育的阶段性与持续性,是伴随个人一生的各种教育形式的总和。随着现代科技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个体的知识技术构架也应不断进行更新,职业继续教育是各个岗位专业人才工作范畴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个体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的有效教育形式。另外,在职业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保持在一个平等和谐的层面,这正是世界职业教育中绿色技能所提倡的生态理念表现之一。

总之,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结合现代我国国情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不断调整与完善,能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作者:张h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晶华.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后现代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

[2]刘金芝.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j].经济研究导刊,2014(8).

[3]尹睿.文化取向的技术哲学:当代学习环境研究方法论的新路向[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5-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