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化研究院协议书通用 停车协议书通用(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7 04:49:02 页码:12
化研究院协议书通用 停车协议书通用(5篇)
2023-01-17 04:49:02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化研究院协议书通用一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 “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负责人:

成 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推荐化研究院协议书通用二

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追溯到1935年,是全国最早招收农科研究生的学校。第一届农科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1937年,至1949年共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21人。解放后1953年至1963年间华南农学院培养硕士研究生81人,副博士研究生8名。1978年华南农业大学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我国实施学位制度后,我校成为经国务院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批准的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目前,学校共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分属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六个门类;共有农业、工程、兽医、风景园林、公共管理、翻译、金融和社会工作等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和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类型,其中工程硕士有6个招生领域,农业硕士有14个招生领域。 目前博士生导师248人,硕士生导师813人。

学校现有5个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 7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和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截止到2015年9月,共有在读研究生5741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856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228人,全日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6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235人,非全日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7人,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389人。(更新时间2015年9月)

       


       

       


       

       


       

       


       

       


       

       


       

       


       

       


       

       


       

       


       

1


       

经济学(02)


       

应用经济学(0202)


       

硕士2011.03(十一)


       
     

2011.03(十一)


       

国民经济学


       

020201


       

2


       
     

2011.03(十一)


       

区域经济学


       

020202


       

3


       
     

2011.03(十一)


       

财政学


       

020203


       

4


       
     

2011.03(十一)


       

金融学


       

020204


       

5


       
     

2000.12(八)


       

产业经济学


       

020205


       

6


       
     

2003.09(九)


       

国际贸易学


       

020206


       

7


       
     

2011.03(十一)


       

劳动经济学


       

020207


       

8


       
     

2011.03(十一)


       

统计学


       

020208


       

9


       
     

2011.03(十一)


       

数量经济学


       

020209


       

10


       
     

2011.03(十一)


       

国防经济


       

020210


       

11


       

法学(03)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


       
     
     

2006.01(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3


       

12


       

理学(07)


       

数学(0701)


       

硕士2011.03(十一)


       
     

2011.03(十一)


       

基础数学


       

070101


       

13


       
     

2011.03(十一)


       

计算数学


       

070102


       

14


       
     

2011.03(十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0103


       

15


       
     

2011.03(十一)


       

应用数学


       

070104


       

16


       
     

2011.03(十一)


       

运筹学与控制论


       

070105


       

17


       

地理学(0705)


       
     
     

2006.01(十)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70503


       

18


       

生物学(0710)


       

博士2006.01(十)


       

1986.07(三)


       

1981.11(一)


       

植物学


       

071001


       

19


       

2006.01(十)


       

2003.09(九)


       

动物学


       

071002


       

20


       

2006.01(十)


       

2006.01(十)


       

生理学


       

071003


       

21


       

2006.01(十)


       

2006.01(十)


       

水生生物学


       

071004


       

22


       

2006.01(十)


       

2003.09(九)


       

微生物学


       

071005


       

23


       

2006.01(十)


       

2006.01(十)


       

神经生物学


       

071006


       

24


       

2006.01(十)


       

2003.09(九)


       

遗传学


       

071007


       

25


       

2006.01(十)


       

2006.01(十)


       

发育生物学


       

071008


       

26


       

2006.01(十)


       

2006.01(十)


       

细胞生物学


       

071009


       

27


       

2003.09(九)


       

1981.11(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71010


       

28


       

2006.01(十)


       

1986.07(三)


       

生物物理学


       

071011


       

29


       

科学技术史(0712)


       

硕士2006.01(十)


       
     

1984.01(二)


       

(按一级学科招生)


       

071200


       

30


       

生态学(0713)


       

博士2011.08(调整)


       

1998.06(七)


       

1986.07(三)


       

(按一级学科招生)


       

071300


       

31


       

1998.06(七)
         2012.12(自)


       

1986.07(三)
         2012.12(自)


       

农业生态学


       

0713z1


       

32


       

2012.12(自)


       

2012.12(自)


       

环境生态学


       

0713z2


       

33


       
     

机械工程(0802)


       

硕士2011.03(十一)


       
     

2011.03(十一)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1


       

34


       
     

2006.01(十)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2


       

35


       

工学(08)


       
     
     
     

2006.01(十)


       

机械设计与理论


       

080203


       

36


       
     
     

1996.04(六)


       

车辆工程


       

080204


       

37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2006.01(十)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1104


       

3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


       

硕士2011.03(十一)


       
     

2011.03(十一)


       

计算机系统结构


       

081201


       

39


       
     

2011.03(十一)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2


       

40


       
     

2003.09(九)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203


       

41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


       

硕士2011.03(十一)


       
     

2011.03(十一)


       

化学工程


       

081701


       

42


       
     

2011.03(十一)


       

化学工艺


       

081702


       

43


       
     

2011.03(十一)


       

生物化工


       

081703


       

44


       
     

2000.12(八)


       

应用化学


       

081704


       

45


       
     

2011.03(十一)


       

工业催化


       

081705


       

46


       

农业工程(0828)


       

博士2003.09(九)


       

1986.07(三)


       

1981.11(一)


       

农业机械化工程


       

082801


       

47


       

2003.09(九)


       

2003.09(九)


       

农业水土工程


       

082802


       

48


       

2003.09(九)


       

2003.09(九)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82803


       

49


       

2003.09(九)


       

2000.12(八)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082804


       

50


       

2003.12(自)


       

2003.12(自)


       

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


       

0828z1


       

51


       

林业工程(0829)


       
     
     

2000.12(八)


       

木材科学与技术


       

082902


       

52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


       

硕士2006.01(十)


       
     

2006.01(十)


       

环境科学


       

083001


       

53


       
     

1996.05(六)


       

环境工程


       

083002


       

54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


       
       

博士2011.03(十一)硕士2006.01(十)


       

2006.01(十)


       

2003.09(九)


       

食品科学


       

083201


       

55


       

2011.03(十一)


       

2006.01(十)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83202


       

56


       

2003.09(九)


       

1981.11(一)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83203


       

57


       

2011.03(十一)


       

2006.01(十)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83204


       

58


       

2012.12(自)


       

2012.12(自)


       

食品安全与营养


       

0832z1


       

59


       
     

2012.12(自)


       

包装工程


       

0832z2


       

60


       

风景园林学(0834)


       

硕士2011.08(调整)


       
     

2011.08


       

(按一级学科招生)


       

083400


       

61


       

农学(09)


       

作物学(0901)


       

博士1998.06(七)


       

1998.06(七)


       

1981.11(一)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90101


       

62


       

1986.07(三)


       

1981.11(一)


       

作物遗传育种


       

090102


       

63


       

园艺学(0902)


       

博士2003.09(九)


       

1996.09(六)


       

1981.11(一)


       

果树学


       

090201


       

64


       

2003.09(九)


       

1981.11(一)


       

蔬菜学


       

090202


       

65


       

2003.09(九)


       

1990.10(四)


       

茶学


       

090203


       

66


       

2003.12(自)


       

2003.12(自)


       

园艺产品采后科学


       

0902z1


       

67


       

2003.12(自)


       

2003.12(自)


       

观赏园艺学


       

0902z2


       

68


       

2014.06(自)


       

2014.06(自)


       

设施园艺


       

0902z3


       

69


       
     

农业资源与环境(0903)


       

博士2003.09(九)


       

2003.09(九)


       

1981.11(一)


       

土壤学


       

090301


       

70


       

2000.12(八)


       

1984.01(二)


       

植物营养学


       

090302


       

71


       

2012.12(自)


       

2012.12(自)


       

农业环境保护


       

0903z1


       

72


       

2003.12(自)


       

2003.12(自)


       

肥料学


       

0903z2


       

73


       

2012.12(自)


       

2012.12(自)


       

土地利用工程


       

99j1


       

74


       

植物保护学(0904)


       

博士1998.06(七)


       

1984.01(二)


       

1981.11(一)


       

植物病理学


       

090401


       

75


       

1984.01(二)


       

1981.11(一)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090402


       

76


       

1998.06(七)


       

1998.06(七)


       

农药学


       

090403


       

77


       

畜牧学(0905)


       

博士2006.01(十)


       

2000.12(八)


       

1984.01(二)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值


       

090501


       

78


       

1998.06(七)


       

1981.11(一)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090502


       

79


       

2006.01(十)


       

1981.11(一)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090504


       

80


       

2012.12(自)


       

2012.12(自)


       

动物健康养殖与安全生产


       

0905z1


       

81


       

兽医学(0906)


       

博士2000.12(八)


       

1984.01(二)


       

1981.11(一)


       

基础兽医学


       

090601


       

82


       

1990.10(四)


       

1981.11(一)


       

预防兽医学


       

090602


       

83


       

2000.12(八)


       

1981.11(一)


       

临床兽医学


       

090603


       

84


       

2003.12(自)


       

2003.12(自)


       

兽医药学


       

0906z1


       

85


       

林学(0907)


       

硕士2011.03(十一)


       
     

2011.03(十一)


       

林木遗传育种


       

090701


       

86


       
     

1981.11(一)


       

森林培育


       

090702


       

87


       
     

1981.11(一)


       

森林保护学


       

090703


       

88


       
     

1986.07(三)


       

森林经理学


       

090704


       

89


       
     

2011.03(十一)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90705


       

9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707


       

91


       
     

2014.06(自)


       

森林公园管理


       

0907z1


       

92


       

水产学(0908)


       
     
     

2003.09(九)


       

水产养殖


       

090801


       

93


       

草学(0909)


       

博士2011.08(调整)


       

2006.01(十)


       

2003.09(九)


       

(按一级学科招生)


       

090900


       

94


       

管理学(12)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硕士2006.01(十)


       
     

1990.10(四)


       

(按一级学科招生)


       

120100


       

95


       

工商管理学(1202)


       
     
     

2003.09(九)


       

企业管理


       

120202


       

96


       

农林经济管理(1203)


       

博士2003.09(九)


       

1993.12(五)


       

1984.01(二)


       

农业经济管理


       

120301


       

97


       

2003.09(九)


       

2003.09(九)


       

林业经济管理


       

120302


       

98


       

2012.04(自)


       

2012.04(自)


       

农村与区域发展


       

1203z1


       

99


       

2012.04(自)


       

2012.04(自)


       

食物经济与管理


       

1203z2


       

100


       

2012.04(自)


       

2012.04(自)


       

农村组织与制度


       

1203z3


       

101


       

公共管理学(1204)


       

硕士2011.03(十一)


       
     

2011.03(十一)


       

行政管理


       

120401


       

102


       
     

2011.03(十一)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20402


       

103


       
     

2011.03(十一)


       

教育经济与管理


       

120403


       

104


       
     

2011.03(十一)


       

社会保障


       

120404


       

105


       
     
     
     
     

1995.05(六)


       

土地资源管理


       

120405


       

106


       
     

2012.04(自)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


       

1204z1


       

107


       

专业


       

学位


       

金融(0251)


       

硕士


       
     

2014


       

金融


       

025100


       

108


       

社会工作(0352)


       

硕士


       
     

2014


       

社会工作


       

035200


       

109


       

翻译(0551)


       

硕士


       
     

2014


       

翻译


       

055100


       

110


       

工程(0852)


       

硕士


       
     

2010


       

计算机技术


       

085211


       

111


       
     

1999


       

农业工程


       

085227


       

112


       
     

1999


       

食品工程


       

085231


       

113


       
     

2010


       

车辆工程


       

085234


       

114


       
     

2010


       

工业工程


       

085336


       

115


       
     

2010


       

生物工程


       

085238


       

116


       

农业(0951)


       

硕士


       
     

2000


       

作物


       

095101


       

117


       
     

2000


       

园艺


       

095102


       

118


       
     

2000


       

农业资源利用


       

095103


       

119


       
     

2000


       

植物保护


       

095104


       

120


       
     

2000


       

养殖


       

095105


       

121


       
     

2000


       

草业


       

095106


       

122


       
     

2000


       

林业


       

095107


       

123


       
     

2000


       

农业机械化


       

095109


       

124


       
     

2000


       

农村与区域发展


       

095110


       

125


       
     

2000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095111


       

126


       
     

2000


       

农业信息化


       

095112


       

127


       
     

2000


       

食品加工与安全


       

095113


       

128


       
     

2000


       

设施农业


       

095114


       

129


       
     

2000


       

种业


       

095115


       

130


       

兽医(0952)


       

博士


       

2004


       

2000


       

兽医


       

095200


       

131


       

风景园林(0953)


       

硕士


       
     

2005


       

风景园林


       

095300


       

132


       

公共管理(1252)


       

硕士


       
     

2010


       

公共管理


       

125200


推荐化研究院协议书通用三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 “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负责人:

成 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推荐化研究院协议书通用四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 “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负责人:

成 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推荐化研究院协议书通用五

我校在信息技术建设和教育科研上有着一定的基础,尤其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实践研究上取得一定的 成效。自从承担本课题以来,课题组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立足课堂、坚持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强化管理、总结经验、扩大研究成果。学校对该课题研究予以高度重视,把该课题研究作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构筑科研优势的途径;加强了课题组管理,为课题组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使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

本课题于20xx年6月向济宁市教科室申请立项,并制定了研究方案,20xx年7月举行了开题会并开始研究,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式,并不断完善教学目标,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交往的教学过程,形成自主、探索、发现的教学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数学工具去思维、去创新的习惯,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需要的人才。

本课题中的“自主创新学习方式”,就是要有创意、要出新,克

服原来教学方式的弊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改变为启发式教学,使数学教学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语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人文精神。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和观念。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对原有知识的不满和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渴望,教育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手段怎样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纵观我校实施新课程实践,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成绩,但是,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缺乏经验,更缺乏广义上的信息技术环境的信息互动交流的理念与策略。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然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课题组拟展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数学教学情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能更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教师教学艺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强教育的魅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践意义:课题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环境,能够弥补因师资、环境等

问题带来的城乡教育的不均衡,让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理论价值: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优质教育理论,为广大农村小学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优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指导。

三、研究条件

1、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新,教师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能。

2、我校教科研起步较早,已具备一批课题研究骨干。每年教师中有十多篇论文发表或获省市级乃至全国奖。本课题组成员是一批具有相当业务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课题组负责人马树兴老师是我校校长,市优质课执教者。他本人曾多次参加过市级、省级研究课题,是研究经验丰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有十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励。鱼台电视台曾多次报道我校的教育成果。此外,本课组的刘金花同志所撰写的《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文,曾被中央教育科所评为二等奖。还有本课题组成员甄恩波曾组织过多个县级实验题。并且已有多篇电教论文获市、县论文的各种奖项。

3、我校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如:高标准学生机房每天为学生开放;教师多媒体制作室可以方便教师随时进行课件设计、制作、网上下载资料。

4、领导十分重视教科研,校级领导专人分管,学校设立教科室,每年学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用于课题研究工作和电化教学。

四、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教育思想,以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为切入点,促进我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普及与深化,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及农村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效益,使农村小学的优质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2、理论依据

(1)学生的自身发展理论: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多元认知能力,强化自我意识,逐步主动、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的方向,协同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并尝试实现自我价值。

(2)新课程理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让农村孩子受到优质教育。

五、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 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2、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渗透教育,增强教育的魅力。

3、促进教师改变教学行为、彻底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全新营造新教学氛围。

4、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强教育的魅力、发展学生能力。

六、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二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班级对比。

七、研究内容

1、运用信息技术,探究具有新、奇、趣的“互动”式导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探究具有丰富教学情景的“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推进策略,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4、运用趣味游戏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课堂学习策略。

5、运用信息技术,探究具有充满人性化的“互动”式的学习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评价。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强化研究意识

1、组建研究小组、形成研究网络。

课题申报以后,我们就积极组建实验队伍,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马树兴担任课题组长,负责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的管理,研究质量的考核;刘金花、甄恩波等中青年骨干教师任实验班老师,负责落实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供研究信息,总结研究经验;教科室主任为课题组指导老师,对课题组开展实验,给予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提供有效的保障。

2、确立实验班级、明确研究内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