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1:09:30 页码:7
最新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实用10篇)
2023-11-21 01:09:3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进行梳理和总结的有效方法。总结要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总结,我特意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一

摘要: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基层文化馆担负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培训和研究工作以及民间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艺术普及工作,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基层文化馆自身也面临一些发展困境,不利于群众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本文以泸州市文化馆为例,着重探讨群众文化建设中基层文化馆的发展困境及对策,以期为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作用,进而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基层文化馆;文化队伍。

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基层文化馆担负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培训和研究工作以及民间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艺术普及工作。长期以来,基层文化馆作为政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职能机构,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业务示范能力、教学辅导能力与活动组织能力的专业群众文化队伍,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基层文化馆也面临一些发展困境,不仅阻碍了自身发展,而且也不利于群众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本文以泸州市文化馆为例,着重探讨群众文化建设中基层文化馆的发展困境及对策,以期为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作用,进而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泸州市文化馆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社会公众文化素养、美化社会文化环境、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品位为目标,集思广益,整合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各类艺术人才,并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欢迎,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泸州市文化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活动树形象、促发展,不断满足全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文化馆还非常重视自身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常年坚持开展各类辅导和培训工作,包括部分免费培训及公益培训等,并派出业务干部到基层单位进行业务辅导。

(一)体制机制不顺。

从泸州市各级文化馆(站)的发展现状来看,基层文化机构发展不健全、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一些乡镇,文化工作未能引起部分领导的高度重视,乡镇虽设有文化宣传和服务中心,且建立了综合文化站,但经费划拨、人员配置、活动阵地建设等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个综合文化站配备一名文化专干,不仅编制过少,而且严重缺乏专业人员,有些乡镇的文化工作变得可有可无,甚至由其他部门代为开展,这些都直接导致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文化队伍不稳。

目前,由于经费、编制等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泸州市文化干部队伍特别是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还不稳定,且总体素质不高。同时,文化馆在引进所需专业人才方面无自主权,以致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专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部分专业人才稀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且,由于近年来乡镇机构改革,有的乡镇虽有文化专干编制,但人员却多从事其他工作,实为兼职,有些文化专干兼职过多,已完全不能专心从事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此外,大多文化专干待遇较差,加之现行管理机制不活,隶属关系模糊等原因,造成基层文化干部不安心在农村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也不愿意投身农村基层文化事业,从而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场地缺少,设施设备落后。

近年来,泸州市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总量偏少,市、县(区)两级财政除保障各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经费外,业务经费十分有限,泸州市文化馆面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文化馆的活动场地也十分有限。如在泸州市各级文化馆中,仅江阳区文化馆和纳溪区文化馆的馆舍面积达到了1500平方米的国家规定标准,而龙马潭区文化馆馆舍面积仅800平方米,离国家规定标准相差甚远。叙永县文化馆现有馆舍面积960平方米,工作与活动场地均为临时工棚,而泸县文化馆至今仍租用场地开展工作。同时,市、县(区)文化馆的文化设施还不完善,已有设施设备大多单一、滞后、残破,且服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乡镇无活动用房和场地,更无电脑、照相机、音响、服装等设备,村社大多无活动室和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另有部分乡镇新建的综合文化站尚未配备相关设备,导致文化站不能正常运行。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泸州全市基层文化建设极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其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不能有效推进,更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解决基层文化馆发展困境,加快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各级政府应明确自身责任,关注基层文化馆的实际问题,实施一定的扶持政策,确保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对此,财政资金投入应首先保证文化馆(站)的正常运行和文化专干队伍的稳定,维护其公益性质与公共服务职能。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要理顺文化站的体制机制,明确文化专干的身份,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文化专干投入正常工作。对泸州市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可建立考核制度,将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地方政府工作实绩的考核内容及干部晋升考核指标,考评机制要能够综合反映基层文化干部、社区群众、乡村民众的意见,对违反基层文化建设政策的干部要追究责任。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政府人事及机构编制部门要保证市、县(区)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进行科学设置,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要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的问题,确保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以解除其后顾之忧。要加强乡镇文化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可由市、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列出专项经费,定期举办乡镇文化干部培训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可实行从业资格制度,以不断提高其业务工作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并扶持各类群众文化业余团队,充分发挥他们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新观念,创新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基层文化建设。

政府在切实保障基层文化馆公益性质的同时,还应积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激励高等院校、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等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形成政府和社会齐抓共建的格局。泸州市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较为丰富,可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探索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路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但目前,各级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有限,文化资源开发较少,对此,政府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合理配置资源,逐步构建新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对投资公共文化建设和赞助公共文化活动的企业及个人,政府可给予奖励,以鼓励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基层文化建设。

(四)增加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既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要广泛开展先进文化和公益文化工作,地方财政就必须加大对基层文化馆(站)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加强“把文化事业经费作为专项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算,逐年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和建设”的目标管理。要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的设施设备建设,充分考虑泸州市群众文化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对现有场地的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和完善,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小型文化活动的需求,形成适宜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配套服务体系。要扩大市、县(区)文化馆馆舍面积,使之达到国家标准,市文化馆馆舍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以上,县(区)文化馆馆舍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为各文化馆的评估定级创造相应条件。同时,市、县(区)文化馆还应配置适应并满足所辖范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设备,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二

为营造“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天天健身天天快乐”的良好氛围,我们把全民健身日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1、成立了乡“全民健身日”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长李平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乡长李敏担任,成员乡文化站工作人员组成,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认真制定活动方案。全民健身活动方案,将全民健身日活动与全年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统一安排,保证了全乡全民健身日活动有声有色的开展。

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是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全民健身日期间设置了咨询点,前来咨询的群众200余人次,到乡文化站等的群众进行健身的有100余人,使全民健身日家喻户晓、深入了人心。

总之,通过对“全民健身日”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群众身体健康素质,努力把全乡全民健身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参加本次活动所激发出来的热情和体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团结协作的精神,倾注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去,不畏艰难,团结一心,奋发图强,扎实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三

20xx年,我市全民健身工作以贯彻落实_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为指导,以巩固北京奥运会为群众体育带来的体育成果为主要任务,根据省体育局的统一布署,紧紧围绕“”全民健身日,以宣传《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科学健身意义为目的,在我市各县、区、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群众体育活动,在我市掀起了全民健身新的高潮,也为后奥运时期的群众体育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组织领导是开展各项活动的根本保证。今年初,我市就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省群体工作会议精神,及时组织召开了xx市体育工作会议,对今年全民健身工作的特点、形式和开展进行了细致深入地分析研究,明确提出了今年全民健身工作要以宣传《全民健身条例》和巩固北京奥运会的体育成果为主要任务,以“”全民健身日和重大节假日为节点,以贯穿全年的多样性群体活动为主体,以遍地开花的形式在全市社会各界各类人群中,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全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历史意义。为此,我市在分管体育工作的副市长兼xx市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主任梁伟华同志的召集下,即时召开了20xx年度xx市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领导组成员会议,制定并下发了《20xx年xx市群众体育工作意见》(泸市体39号),对我市各级全民健身指导机构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要求。因此,今年以来,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在各级相应组织机构的坚强领导下,从年初到岁末,从社区到乡镇,从各企业到各机关,群众体育活动热潮不断,各类人群参与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充分展现出了《全民健身纲要》实施以来丰硕的群众体育成果。特别是针对如何围绕今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开展好系列群众体育活动,我市专门成立了以副市长梁伟华同志为组长,江阳区政府、体育局、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公安局等十几个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联席会,研讨如何根据省上要求,结合我市特点,把8月8日“全民健身日”做成一个群众参与面广,影响远的体育节日,并制定出了在城区连续三天为主会场,各县区须于8月8日的当天设分会场相呼应,每个会场必须要有气球吊标、横幅等宣传内容和健身展示内容,各体育协会要组织一个以上的比赛或健身活动,一条以上标语,有条件的乡镇要有运动会等具体组织措施及要求,要在全市范围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以达到宣传全民健身,展示体育成果的目的。

全年以来,我市围绕元旦、春节、国庆和“全民健身日”等几个重大节假日,从元月份一直到年底,都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贯穿全年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各县区、各系统也纷纷组织各种群众体育活动,各单项体育协会也积极开展各项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及交流活动,使我市群众体育活动在后奥运时期开创出了一个良好的新局面,直至8月8日前后,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1、元旦,我市体育局、教育局、团市委共同举办了以在校学生为主的“迎新年”健身跑活动,参加人数达7000余人,社会各界参与热情非常踊跃,如果不是因为交通管制方面的困难,将会有更多的人群加入到本次活动中;各大广场同时还举行各种不同的健身展示活动,充分展现出了健身的魅力,特别是冬泳爱好者横渡长江的活动,展示出了体育爱好者无畏、向上的拼搏精神。

2、2—3月份,举办了xx市首届乒协杯乒乓球公开展,参加人数达500多人,赛事盛况空前;3月8日,举办了庆“”妇女节趣味运动会,城区各企事业单位妇女异常涌跃,尽情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4、7—8月份,我市主要围绕8月8日全民健身日这一中心主题开展活动。7月初,我们派出了健身气功指导组到乡镇、社区和市人大、市政协等单位进行了健身气功指导,泸县、江阳区、纳溪区等多个县区为此组织了专门的健身气功比赛,使健身气功的推广,向纵深发展;7月中旬,我们根据省上有关精神,就如何搞好8月8日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进行了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积极组织开展20xx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群众体育活动的通知》(泸市体91号),明确了以“崇尚运动、分享健康”为主题,对活动现场的布置、口号的设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提现出了相应的要求,整个活动于7月29日拉开序幕。7月29日,连续三天举办了体育舞蹈大赛。参赛运动员达到了空前的700多人,紧接着部分系陆续开展了系列体育比赛,直到8月8日,整个活动气氛达到了高潮,8日上午7时xx市自行车运动协会组织了300多名骑手,在白塔广场齐声宣读了全民健身倡议书并进行环城骑游宣传;上午9时,xx市8月8日全民健身启动仪式在市灯光球场准时举行;随后举行了xx市首届俱乐部跆拳道比赛,各分会场分别进行了各种类型的健身展示活动;下午5时,市游泳协会300多名爱好者在长江边举行了漂流和横渡活动,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邹尉到现场作了重要讲话并参加了漂流活动。有条件的体育协会还在当天设立了临时宣传站,发放由xx市体育局编印的《全民健身手册》1000多册,8月9日,市体育局与江阳区政府共同举办了系列全民健身展示活动。8月8日前后,全市共悬挂气球吊标200余个,横幅1000多幅。整个活动宣传力度大、影响范围广,基本达到了营造一个体育节日气氛的预期目的。

5、在20xx年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中,我市还于9至10月份中,举行老年门球赛,市级机关职工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第十届领导干部运动会等重大赛事,使整个系列活动贯穿全年,基本做到了每月赛事不断,活动不断,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总之,我市各县、区和社会各界在今年的全民健身日及系列活动中,都能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开展特色群众体育活动,为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工作上新的台阶作出了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四

两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文明办的帮助指导下,我局在xx年文明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围绕xx旅游工作任务,结合干部职工实际,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升干部职工道德水平,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为促进xx旅游工作有序发展,提供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现对照区级文明单位管理要求,总结我局创建工作实际,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xx区旅游局现共有干部职工19人,其中xx12人。近两年来,我局以xx旅游度假区建设工作为重点,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使得旅游项目逐步开展,旅游收入稳步增长,xx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创旅游收入亿元,xx年截至9月底,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和。随着各项旅游工作的不断推进,旅游项目质量和旅游管理效率都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xx年以来,我局荣获“xx-xx年度防范处理_工作先进集体”、“xx年xx区工业发展先进单位”、“xx年‘五好’基层党组织”、“xx年度全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10项,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

(一)大力加强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团结奋进。

一直以来,我局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文明单位创建工做的核心工作来抓。一是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将开展党组中心组学习作为提高班子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二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班子集体议事规则。凡是有关全局性工作安排、人事调整等重大问题,局党组都坚持集思广益,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并将有关问题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努力使各项决策符合全局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三是严格抓好勤政廉政工作,制定《区旅游局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并与班子成员、各科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将廉政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为确保文明创建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规范运作,我局成立了以“一把手”为主要负责人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把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制定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把文明建设同旅游工作一起抓,两项工作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贯穿于旅游工作始终,真正把文明创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干上。

(二)深入开展文明建设,强化队伍素质。

结合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三严三实”要求,狠抓四风建设,大力开展行业技能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旅游干部队伍。一是深入学习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坚定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二是立足学习教育,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制定个人学习培训计划,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丰富知识内容,提高工作技能,xx年我局2名干部参加xx省旅游执法证申领培训及执法考试,提高执法能力;三是积极开展人才工作,开展行业知识技能培训。根据我局旅游发展需要,xx年,通过区组织部引荐,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一名,现任旅游局副局长,主要负责中大街日常管理、运营和发展。同时不定期开展行业业务培训班,组织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参加,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文明素质,xx年至今,我局共举办各类行业培训7次,受教人员总计400余名;四是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鼓励和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活动,积极参与“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带头树立新风正气,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为净化社会环境,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三)狠抓政风行风建设,树立旅游良好形象。

(四)提升文明品质,促进旅xx业发展。

一是完善旅游规划体系。截至目前,《舟山群岛xx国际旅游度假区总规》、《_战争首战场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和《xx区酒店业规划》完成送审稿,《白泉旅游综合体总体规划》、《东海大峡谷“梦幻水世界”规划》和《东海大峡谷拦水堰工程施工方案》已完成初稿,《东海大峡谷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舟山名人馆项目设计方案》完成并开工,《xx区旅游用地价格评估研究》已获区政府批复,狭门村和南洞民宿改造方案正在不断完善,旅游规划体系正逐步成型;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东海大峡xx区已累计投入8000万元,新建滑道、滑索、300余平方的烧烤亭已完成,并营业。舟山名人馆项目已投入800万元,完成全部工程的90%,预计年底对外营业。三是加强旅游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与全区所有旅游企业签订安全责任状,督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定期开展加强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加大安全督查力度,通过普查、抽查、暗访等形式,对旅游企业消防设备、人员制度落实、安全记录等重要安全事项进行检查,对不达标单位给予期限整改和复查;四是加大行业提升督促力度。xx年年初我局对11家单位和企业兑现了旅游发展政策奖励,将已完成旅游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54企业纳入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名单,以此带动企业提升品质和评星创绿的劲头。积极开展第二次省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督促饭店进一步规范饭店从业人员的着装、用语、礼仪等,提高服务文明程度。

(五)积极规范内务管理,建设良好工作环境。

近年来,我局重新制定出台了《xx区旅游局内部管理制度》和《xx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对考勤、会议、学习教育、公车使用等方面做了新的规定和补充,并要求全体职工干部按规定执行。同时,为保持环境整洁,美化服务环境,我局对办公环境卫生和食堂卫生做了明确规定,办公环境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督促全局干部职工对各自办公室及周边区域实行定时、定期清扫整理工作,保持办公室内卫生清洁。公共环境由专门清洁人员定期打扫。食堂由食堂工作人员负责,确保干净整洁、无虫害。

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将以这次复评为契机,不断巩固创建成果,创新工作思路,再上创建档次,为不断开拓旅游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区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再谱新的篇章!

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也不断走向完善与成熟,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可以说一个企业要想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战略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而公共关系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也开始频繁出现在企业的战略管理当中。

关键词公共关系企业管理社会形象。

0引言。

有人说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作为一个企业,自己公司的资料在一秒钟之内就会展现远隔重洋的一个陌生人的电脑前,这种信息的高速传输也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公共关系。简单的来说,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社会性的组织在运作的过程当中,对自己与外界想要了解自己的公众进行互动的一种行为上的规范。可以说,好的公共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与管理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归根结底,公共关系是一门管理的艺术,它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凝聚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并对外展示公司文化与差异性的管理方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关系也受到了国内企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我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公共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外在的形象,是增加企业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今,如何搞好公共关系,已经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实现长久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有力于公司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从对公司内部来说,良好的公共关系的维持是一个企业是否稳定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对于一个相对较为庞大的公司而言,单一的某一个员工无法对公司的组织结构、战略目标有一个系统性的、全面性的了解,而他们了解自己企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观测企业的公共关系,可以说,只有稳定且良好的公共关系,才能让员工安心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想要保持稳定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对于公司外部而言,重视公共关系处理最首要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公司的形象的好坏已经成为了左右企业经济利益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公众形象就是企业最好的名片。而且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相比较之下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确可以长久地维持企业的稳定,确保后院不起火后才能将精力与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市场信息。

维持好企业公共关系的另一个战略意义便在于:顺畅、高效的公共关系模式可以让企业的信息采集变得更加准确与快捷,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只有营造出良好、顺畅的沟通品台,才能帮助企业所推出的产品或者服务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3公共关系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具体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中,公共关系的定义是模糊的、不明确的,人们常常简单地将公共关系的处理与到处搞好关系划等号。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者们的理念也得到的更新,这其中对于公共关系在战略部署中的功能的体会也越发深刻。

消除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企业的经营活动时一个较长周期的经济活动,在长时间的运行当中,危机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于提供服务型的企业以及展品制造型的企业而言,危机的出现往往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它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大量的负面口碑,而在群众传播效应的作用下,这种负面口碑又会在短时间内上升,对于那些潜在的消费者而言,往往会保持观望的态度,如果企业平时就对自己的公共关系十分小心,一直保持着敏感的应急神经以及健康的企业形象,那么在危机来临时,公司才不会自乱阵脚,同时也能用最短的时间来对危机进行高效、快速的处理,第一时间挽回企业的形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提供重要的实时情报,为战略决策提供资料。

一个公司想要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策略,主动吸收周边的知识与借鉴同行的先进经验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拥有良好的公共关系,一方面对于企业与社会之间来说,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是十分重要的,要掌握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与时代的特征,相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主动完成企业的优化。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与企业之间来说,良好的公共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以及逐渐加快,再固步自封只能是逐渐衰落,这就要求企业之间必须进行有效、长期的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有助于打开国际市场。

上文提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企业想要做大做强,与国际接轨就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而企业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要打造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企业形象,这是一个十分复发其艰巨的任务,由于文明信仰、地理风俗上的差异,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形象要做细微的调整,这就需要将大的公共关系处理能力。要成立相关的专业部门,投入一定的成本,做好调研与规划,时刻监督企业形象在当地的变化与差异,这对于企业做出全球性的战略决策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共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同时也为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在信息化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企业的公共关系处理的重要性也越发显现,只有良好的公共关系,才能确保企业在竞争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也让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的回馈变得更加完善、高效,最终实现企业盈利与尽到社会义务双重目标的实现。

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六

制约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图书馆信息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问题较多,急需培养专门人才的力度,以解燃眉之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系统环节松散等.只有在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功能和服务水平,才能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服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journal年,卷(期):2009“”(5)分类号:g250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困境时策

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七

8月8日是我国“全民健身日”,为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带动我市体育爱好者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尚志市超越长跑协会开展了“全民健身日”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为开展好本次“全民健身日”活动,在市文体局协助下,成立了“全民健身日”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长跑协会会长刘鹏任组长,由长跑协会秘书长李振伟任总指挥,姜明涛、侯继臣、孙世龙、董兴凯、范静、李财负责活动的组织安排,制定了《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日程》,并以“全民健身、你我同行”为主题,制定了口号: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团结友谊、健康向上。

1、以宣传全民健身,健康和谐为核心。人员由长跑协会人员、尚志市体校学生及参加健身长跑活动的人员组成,计100余人。全体活动人员排列整齐,两侧高举“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团结友谊、健康向上”横幅,其他人员挥舞小旗,迈着矫健的步伐,伴着运动员进行曲,高喊“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团结友谊、健康向上”,口号声在尚志中学体育场上空回荡。不时地引来了周围群众的关注,从他们那灿烂的笑脸上显示着振奋与激情。

2、团结友谊,拼搏向上。活动的第二项内容是8×200男女混合接力赛。参赛人员由长跑协会和尚志体校人员组成四组,每组8人(男6人、女2人)共计32人。发令声一响,四名女队员组成的第一棒就冲了出去,她们当中有尚志市近年业来包揽长跑、蹬山冠军的,有获得过哈尔滨市中长跑冠军的,更有获得全国冠军的运动员,她们的英姿让在场的男队员都很惊呀,场上队员你追我赶,咬牙坚持,场下互相鼓劲,一时间,呐喊声、加油声,叫喊声响成一片,仿佛大运会已经开始。

3、健身联系你我,共享快乐生活。活动的第三项内容是全体人员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有做单杠的、有双杠的、有打篮球的、有踢毽的,有压腿的,有炼腰的,他们叁个一帮、两个一伙,一会儿杠上杠下,一会儿围杠旋转,毽子你来我往,身前背后左右飞扬。年长的精神矍铄,年少的朝气蓬发。

闲暇间,闲聊几语,谈谈感受,唠唠家长,相互沟通,同享快乐。远处时而传来悠扬的音乐,树上的鸟儿也在轻轻的鸣唱,整个操场和谐自然。

通过经上系列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人们参与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群众在参与体育,感受快乐、享受生活中得到乐趣。

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八

自创卫工作开展以来,我街道高度重视,不断强化领导,深入宣传,把握重点,攻坚克难,由点及面,全面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现总结如下:

我们将创卫工作放在首位,纳入议事日程,在去年创卫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调整了工作领导组,重新明确了领导分工、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明确了创建工作目标,制定了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活动实施方案。与街道各社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创卫工作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社区。街道主要领导每天听取各社区创卫工作汇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每周召开创卫专题会议,对创卫工作进行部署,分析和总结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并对下一步工作安排部署。

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led显示屏等多种载体,广泛宣传创卫的重要作用,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创卫工作中来,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截至目前,共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273处,印发各种宣传资料50000余份。

去年创卫时期由于一些人为原因,部分居民冬天往街巷路面浇水,导致一些路面今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办事处及时对9条路面进行了硬化及修补,加之去年冬天局部树木因寒冷死亡,我们已重新补栽150余株松柏,来巩固创卫成果。

为使社区环境卫生工作做的更细更好,我们严格对社区卫生死角进行清理,社区每天组织专门人员对辖区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要求保洁员每天必须按时完成自己片区的卫生,同时对墙面及周围卫生及时清除,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卫生死角。

我们因地制宜、集中人力、物力对相关区域进行彻底消杀,采用药物统一采购,专人管理,统一时间对社区各个区域的居民院落、公共厕所进行消杀。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展板、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引导社区居民们共同参与,真抓实干。重点抓好环境清理,整理好水沟、垃圾桶附近的卫生,从根头上消灭病媒生物的孳生源。

虽然上半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任重道远。下一步,我街道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组织动员全街道上下力量,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积极总结经验,把握时间节点,突出关键环节,任务再细化,力度再加强,职责再明确,全面做好创卫各项整治工作,确保完成好承担的各项创卫工作任务。

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九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关于2020年度第一季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上级卫生院(嘴东卫生院)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督导,通过这次检查发现,目前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如下诸多不足之处和服务不到位的地方,现就所发现问题做如下整改报告。

整改后:由于新冠疫情原因签约工作还未开展。

整改后:已做好书面预案。

整改后:卫生室坐诊制度已上墙。

整改后:因乡医换人原因进销账现金账还未建立完整。

整改后: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完善门诊登记,记录首诊血压。

整改后:档案已公开。

整改效果评价:

经过此次督导检查,让我们更加严谨的进行了规范管理,在整改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工作之中的不足,同时也学习了更多新的知识与规范管理的要求,通过此次整改让我们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20年12月,县财政局委托湖南诚悦达会计师事务所对卫生健康局2019年度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进行了重点绩效评价,并下发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我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立即召开了由各卫健单位相关责任人参加的工作整改、培训会,会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提出了整改的意见和措施。现将我县基本公卫卫生服务项目整改报告如下:

1、项目绩效申报不完善。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提升绩效管理意识,完善绩效评价申报。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绩效评价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对绩效评价指标作细化分解,设立量化考核指标。

2、费用报销不规范。加强财务培训及财务审核,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完整,审批手续齐全,报账及时。

3、专项资金核算不规范。加强专项资金核算。严格执行《湖南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账,明确支出范围,加强资金支出管理。督促江永县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和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设立专账核算管理。

4、资产管理不规范。将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资产及时计入固定资产核算,并编制固定资产台账,做好资产的清点核对,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1、强化业务指导和培训。由县疾控中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妇幼保健计划服务中心、中医院专业指导人员对各乡镇卫生院主管院长、公卫人员和督导组成员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进行培训,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做到人人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县直专业指导机构、各乡镇卫生院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分解到科室,落实到人员,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任务,奖惩措施,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务、人人肩上有压力,切实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乡镇卫生院要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村卫生室,明确工作整改标准和完成时限,对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的,要制定出明确的处理措施。

3、规范资金管理及专项资金核算。要求疾控中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中医院等专业指导机构设立专账核算管理。加强财务培训及财务审核,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完整,审批手续齐全,报账及时。及时将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资产及时计入固定资产核算。

4、针对薄弱项目,突出工作重点。要注重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真实性、均衡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工作,进一步提高项目工作质量。要针对薄弱项目,找出项目工作重点,推进各项目平衡开展。

“对经济学家来讲,公共政策的研究既是挑战,又会遭受挫折。不仅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而且其结果均不符合人们的期望”(danielw.bromley,1989)。adam认为“国家干预的后果是既解放又束缚,既创造又毁灭”。对政府适当行为或者说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研究自亚当.斯密以来,围绕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无数的探讨。每当现实经济环境发生巨变之后,这一论题都被提出来重新探讨一番,遗憾的是,经济学家至今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目前对政府适当行为研究的理论可以分为三种,即亲善市场论、国家推动发展论与市场增进论。市场亲善论是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公共政策的基础,政府定位于对市场协调失灵的弥补,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地位。国家推动发展论则对市场机制解决协调失灵的前景甚为悲观,强调政府干预的普遍性,认为市场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所干预和引导。上述两种理论将政府和市场看作替代品。aoki,murdock,andokazaki(1998)则坚持市场增进论的观点,认为政府政策的职能在于促进或补充民间部门的协调功能,而不是将政府和市场仅仅视为相互排斥的替代物。这些理论都是基于特殊经济的经验基础上得到的一般性结论,对于不同的体制有着特定的价值,是一种针对不同经济制度的横截面研究。

如果纳入制度变迁的框架,三种理论则描述了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变化:国家推动发展论适用于制度变迁的初期,政府首先构造出一个市场的基本框架;然后政府职能转变为呵护民间部门的协调发展;民间部门足够发达,亦即市场发育相当成熟之后,政府开始退居幕后,为市场失灵拾遗补缺。

这是经济学家设定的一种理想的路径。隐含的假设是制度变迁具有确定性和可预见性,本质上是新制度经济学努力回归主流经济学阵营的一种反映。但是制度变迁具有迂回性,政府身份缓释的假定至少在转轨经济中是不成立的。正如matthews(1986)所言“制度变迁具有复杂性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这些主要特征导致它具有最终目标的随机性”。制度变迁具有周期性,它会经历制度僵滞——制度创新——制度均衡——制度僵滞的过程(程虹,2000),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财政压力的周期波动。这一特征在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体现的特别明显。此为其一。

其二,这些理论是对政府行为进行的规范分析,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怎么做。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解释的学问,现实既为经济解释提供了实验的机会,也决定了经济解释相对的适应性。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探讨如果纳入了规范分析的范畴,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经济解释的初衷,而脱离了现实的制度框架的探讨便会变得毫无根基。

因此,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探讨的一般思路是:在制度框架内对政府行为的经济解释。选择不同的制度框架,推演出不同的政策含义,既可以减少经济学者总是试图将各种特殊性判断提炼为普适性结论的企图引发的争论,又可以避免经济学家欲指点整个世界而无人喝彩的尴尬。由于制度变迁是公共政策的存在缘由(danielw.bromley,1989),因此对周期性制度变迁中,特别是转轨经济国家政府行为的研究,就应该立足于对引起制度变迁最重要变量的研究。穷则思变,财政决定改革的起因和路径。因此,将研究锁定在财政压力周期变动的框架内,对政府行为目标的探讨是合适的。

从财政的视角研究政府的行为,可以洞悉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但主流经济学中对此的讨论极少。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对此有过论述。

熊彼特(1954)认为,从国家财政入手的研究方法,在用于研究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时,效果尤为显著。在社会的转折时期,现存的形式相继殒灭,转变为新的形式。社会的转折总是包含着原有的财政政策的危机。财政体制与现代国家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财政不仅有助于国家的诞生,还有助于其发展。这不仅是因为支持国家正常运转的官僚体系就是随着税收体制的建立而建立起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家借助财政可以日益扩大其管辖权,并把其意志逐渐渗透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因此,一旦税收成为事实,它就好像一柄把手,社会力量可以握住它,从而改变社会结构。

hicks(1969)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熊彼特观点的一种注解。他认为财政压力是市场经济在欧洲的形成,亦即民族国家兴起的最主要动因。其中的逻辑为:君主们需要大笔金钱去支付战争费用,国家努力克服财政压力,一方面不断寻求向新财富征税,这导致了现代税收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由于日常征税仍然满足不了非常时期的军费开支,所以借债就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信用是借债的关键,结果,西欧国家寻求借款的努力,促进了资本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的成熟。

张宇燕和何帆(1998)将二人的研究称之为“熊彼特-希克斯命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展,提出了财政决定改革的起因和路径的论题。他们认为先“甩包袱”再“向新增财富征税”是财政危机背景下改革的正当次序。据此,对中国二十年的改革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解释。本选题的研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可惜的是,“这一命题在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初步的假说和猜想,但进一步的理论论证和经验分析恐怕就只能留待以后的工作完成了”。本文的研究并不只是对此的理论论证与经验分析,因为张何二位在研究中对政府行为目标的假定并不是本选题所认同的。

在文献的梳理中,更让作者感到遗憾的是财政学家对此的忽略。马斯格雷夫(1969)的贡献在于对政府职能进行了划分。wildavsky(1964)和niskanen(1971)讨论了政治过程中国家预算的形成及管理,但他们的侧重点都放在了对官僚行为方式的考察上。brennan和buchanan(1980)强调课税的权力要在立宪层次上讨论,但他们始终站在选民的角度分析。

公共选择学派的贡献在于重新定义了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将通过财政视角对政府的研究纳入了制度和契约的框架。布坎南对博格森、萨缪尔森、以及阿罗的社会福利函数隐含的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之间的排序的批评,有力地改变了公共政策研究中将个人与政府类比的观点。他认为国家是一种制度,个人通过这种制度而进行彼此有利的活动。这印证了威克塞尔的将政府视为一个相当于公民之间进行的交换过程的观点。将公共政策的研究置于契约的框架之内的观点经布坎南与塔洛克的推动,在罗尔斯处得到了大力的发扬。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有用的思路就是财政概念的重新定义。布坎南指出财政的本质是一种产权的分配。这一观点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得到了强化,但是新制度学派将政府,特别是转轨政府的行为定格为加强产权的私有化,则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非常幸运的是财政危机背景下政府行为的研究并没有因为经济学家的忽略而停滞不前。比如说o’connor(1973)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剖析财政危机对国家义理性的影响的研究就在政治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历史学家,或是经济学家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则常常对财政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保罗·肯尼迪(1988)在谈到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时着重谈到由战争引起的财政压力迫使国王们改弦易辙,图谋改革。tilly(1975)等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更为全面和有说服力。

当然,历史学家对财政危机中政府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从现象到现象的描述。真正运用经济学的范式进行研究的应该是诺斯与托马斯(1973)和mancurolson(1982)。前者的观点集中体现在“诺斯悖论”上面。后者则针对财政危机中政府与利益集团博弈引致国家的兴衰向我们透视了政府的真实行为。在诺斯之后,philipt.hoffman和jean-laurentrosenthal则提出了一个战争与税收的模型。通过对欧洲不同国家建立不同的产权制度的事实考查,验证了一个国家能否建立一项合理的产权制度,取决于该国的财政政策,而战争是决定现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诺斯和托马斯认为,政治组织(即国家)在推行制度变革时有两种目的,一是建立一套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政治制度,从而保证政治组织的报酬递增,即财政收入最大化;二是建立一套有效的产权制度,从而保证社会成员的收入最大化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增。然而国家的上述两个目标时常是相互冲突的,也就是说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增要求不一致。有时政府追求自身报酬的结果是企业的大量破产和经济的严重衰退,也就是说政治组织的报酬递增以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减为代价,这时制度变迁陷入锁定,而政府官僚机构成为经济不发展的重要根源。只有当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增要求是一致的时候才会出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轨迹。

他们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指明了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增需求一致的路径。它运用的也是一种规范政府行为的思路。首先政府必须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保证公平竞争和市场规则的实施,从而带来社会成员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增即收入最大化;其次,它必须把自己的报酬递增建立在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报酬递增的前提下,为此要求政府部门要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在这一基础上,社会成员的报酬递增和经济组织的收入最大化可以使得政府部门通过增加税收来实现自身的报酬递增,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报酬呈相互递增局面,于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轨迹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得以形成。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指明了政府行为不当的后果。即如果政府部门不把自己的行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那么政府成员的寻租行为虽然使得他们自身的报酬增加了,但却是以国家整体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减为代价的。如果政府不能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和其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那么由于没有报酬递增的刺激,制度变迁也会陷入困境。在这些情况下,就必然会出现制度变迁的锁定困境和经济不发展的恶性循环。

诺斯的观点代表了一种普遍的观点,即产权至上论,特别是私有产权至上的观点。同时,也坚持了一种制度建设是长期的观点。因为产权的确立和政府行为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财政危机的时候,这都是难以在短时期内做到的。在此处,短期的政策操作与长期的制度建设产生了矛盾。正因为这样,才有人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尚未得到经济政策方面的证实。但是stefanvoigt和hellaengerer(2002)认为由于与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的实证研究的快速进展,研究者不仅能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中推演出政策含义,而且有些政策含义并不完全符合于主流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有望成为重新评价一些政策的理论依据。这里一个有用的启示在于可以通过一种方法将制度学派强调的长期与主流经济学派强调的短期融合在一起。在财政危机时刻,政府出台的政策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如果只是考虑长期,则“我们都死了”。二者的分歧最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理论上,虽然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家开始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纳入到经济增长的框架中,但是这种新思路依然由于缺乏标准指标和分析方法的公认框架而使二者难以融合。

这样的矛盾之所以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两大学派都没有明确政府的行为目标,也就是说没有对集体行动的逻辑进行合乎现实的考察。主流经济学在研究政策时,将政府看成一个黑厘子,是一个定位于纠正市场成本为零的万能的仁慈的机构。它控制着赋税,津贴和多种资源,以实现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是一种“天堂模型”(dennisc.mueller1989)。更有甚者,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只有公众不能预期的政策才能有效的论断,只能让人得出要么政府是骗子,要么公众是傻子的结论,结果自然是被抛弃。

制度学派吸收了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将政府看作一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将政府从天堂请到了地下。强调政府的行为是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诺斯悖论的起因正在于此。这种假设在张宇燕和何帆的文章中则假定为国家的目标函数是追求义理性的最大化,其贡献在于通过对财政预算就是国家追求义理性最大化的约束条件的假定而让政府真正回到了现实。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指出政府行为目标会随着政府财政压力的周期变动而变动。义理性最大化的观点与林毅夫(1989)的假定是相一致的。不同的是林毅夫认同了统治者和有限理性的常人一样具有同样喜怒哀乐的一面,张宇燕仍然将政府的面目包裹在面纱里面。

让政府回到现实的目的并没有让我们真正看清政府的本来面目,因为从天堂降落到人间的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olson对集体行动逻辑的研究,对公共选择进行了解剖,它认为不同集团的行动是不一样的。个人理性是集体理性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至此,我们看到了政府面纱一层层揭开,但这仍然不是政府真正的面目。前面的假定,将政府与集体行动领导的行为目标混为一谈了。林毅夫与张宇燕包括olson在此都犯了一个经济学上最熟视无睹的错误,即经济人同质性的假定。如果说在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劳动市场上,将劳动者认同为同质性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将集体行动的领导者视同一般的个体,则难以还政府真正的面目。虽然社会达尔文主义遭到社会学家的批评,但是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微观经济学中将企业家才能作为一个与土地、资本、劳动力相并列的要素。企业家是具有特异性的,他与企业的目标并不完全是一致的。如果认同政府与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相类似的话,那么就应该认同政治家或者说是治国者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的行为目标与政府的行为目标应该是不完全一致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是,由于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不同的激励机制,个人的偏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政府或个人面对不同风险时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现代经济学对领导人偏好的研究之所以忽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研究的是一种民主的政体。强调一种建构理性可能会导致哈耶克所讲的“极权主义”的存在。而在决策相对集中的国家,学者们对政治基本上是出于一种回避的态度。回避的结果是他们放弃了无论是在私人的还是集体的行动中,有目的的个人才是基本的决策者的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交易费用学说,验证了集权对于特殊时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张五常,1999)。john.v.nye(1995)在分析了强制世界中的产权、交易与契约安排的变化,得出了强制或权力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竞争性产出的“效率”和“剩余”或“剩余最大化本质”的结论。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的验证。

如果同意了上述的观点,就可能认为政府不是青春永葆的。政府是有生命周期的,政府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政治体中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一个相对集权的国家,它也不过是十几年的时间。财政的失败意味着政府的失败,财政压力周期波动左右着政府的生命周期,左右着政府的行为目标。

在财政压力变动的框架内考察政府的行为目标的设想,在对转轨经济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aghion,p.,ard.(1994)年提出的模型明确地提出了财政压力对于经济转型速度的制约。王红领、李稻葵、雷鼎呜(2001)用七种理由论证了政府放弃国有产权的动机在于财政压力。blanchardandshleifer(2000)从财政的角度研究了俄罗斯与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实行的财政分权效果的不同。

这一研究还将进一步深化,一个重要的理由在于行为经济学为此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虽然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还没有延伸到政府行为的领域,但是它独特的研究方法,足以修正前面的假定。卡尼曼和特弗斯基(kahneman&tversky,1979,1981)发展起来的展望理论(prospecttheory)阐明了在不确定问题中行为者制度安排的目标问题。该理论认为,人们对风险的偏好是随着收益和损失的变动而变动的,即,当存在收益确定时,人们是风险厌恶型的;当存在损失时,人们是风险偏好型的。因此,布罗姆利(bromley,1989)认为,“公共决策者看来是经常采取使损失最小化的行动,而不是收益最大化的行动。那些处在做出集体决策位置上的人很可能为了损失而愿意冒险,但在收益范畴内却避免冒险。他们宁可选择确定的收益,而不是有一定可能性的更多的收益。”。

因此,也可以认为,政府的价值函数以参照点为界表现为两种形态。当政府面对确定的财政收益(结余增加),价值函数通常是凹函数,形状比较缓,政府是风险厌恶型的;政府面对一定的损失(财政赤字增加)时,价值函数是凸函数,形状相对陡,政府此时是风险追逐型的。

布罗姆利其实还可以大胆地前进一步,即将集体行动领导者认同为一个在行为生命周期假说中具有自我约束(self-control)、按照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和心理定格(framing)进行决策的偏好改变的行为个体。相应地政府也可以分为成熟型、幼稚型与偏幼稚型三种。

将这样一种将政府细化到个人,因为激励机制的不同而在财政压力周期变动中的经济体的行为进行描述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同时它也是一件冒险的事情,不过,只要贯穿经济解释的宗旨,这种尝试应该不是一种天方夜谭。朱光华与魏凤春(2003)在“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革——一个财政压力周期变动下的基本框架”一文对中国二十年改革路径的解释,便是一种尝试。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始。

公共政策研究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现象和寻求政策解决方案的应用性、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它的产生与发展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公共政策一般指政府为解决现实和潜在的社会问题而作出的决定和行动,所以公共政策研究在学科渊源上属于政治学。尽管一些具有影响的学者呼吁建立相对独立的“政策科学”学科,但仍然有许多学者把公共政策研究看作是政治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政府的决定和行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这些方方面面产生广泛的和深远的影响,这使得公共政策现象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公共政策现象的研究必须结合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的参与,因此,公共政策研究又是一个结合了众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另外,公共政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始终围绕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如何使政府的决定和行动更合理并且更有效。公共政策研究一开始就具有十分强的应用性目的,并要求运用和发展科学的可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这种综合性研究和应用性目的的特点使公共政策研究与传统政治学在研究取向和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差别。它不但使得许多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关注公共政策取向的研究,并致力于从其它社会科学中寻找新的研究方法。

然而,公共政策研究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发展一直充满着矛盾。政治学家往往将它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而公共行政学则将其研究兴趣集中于公共政策的实质性内容以及实际应用。这使得公共政策子学科朝着理论研究和实质性政策问题研究两个方向发展。这两个方向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本文试图对西方公共政策子学科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研究进展进行初步的探讨。探讨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政策学科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公共政策基本研究范畴讨论、以及公共政策研究的现状。

美国是公共政策研究的发祥地,同时,其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也最迅速,研究成果也最多。美国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和体系对其他国家公共政策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公共政策研究为什么首先在美国兴起,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认为,公共政策研究首先在美国诞生是因为美国的政治生态环境(政策土壤)的特殊性决定的。美国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两党制的政治体制使政策问题和政策选择(政策替代方案)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党之间的政治斗争一般不是围绕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展开,而是围绕着不同的政策选择所进行。因此对政策替代方案的比较重视。[1]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美国多元主义学派观点的运用和延伸。然而,这种看似有理的解释却容易导致如下的观点,即认为公共政策研究必须或更适应在于美国式的政治生态环境和政治制度下产生与发展。强调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特殊性也很容易掩盖那些带有普遍性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应该说,从现代社会的普遍需要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来解释比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和政治体制的解释,更能够体现公共政策研究的产生和发展的本质性原因,同时也更能够说明公共政策研究得以不断完善的发展经历。公共政策研究在50年代没有引起普遍关注,除了当时的倡导者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明显缺陷之外,公共政策问题还没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到了6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与社会问题。越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引发了全国性的反战运动,长期的种族隔离政策激发了大规模的争取平等权力的民权运动。同时,快速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带来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犯罪、贫困,教育,住房、就业、养老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首先引起了社会科学界的普遍重视,许多学者开始从这些社会问题着手研究公共政策,大学里也开设了许多关于公共政策问题的课程。同时,面对这些问题,政府迫切需要社会科学界对政策问题的研究,以帮助政府分析问题和制定政策方案。另外,从60年代开始,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公共政策研究也正是在这种相关学科的发展高潮中得到发展的。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研究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第一,社会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普遍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来自政府制定政策的需要,而且还来自社会对政策问题的普遍关注。在政策问题的压力下,美国政府以及许多企业、财团和基金会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基金和学科建设资金资助与政策问题相关的社会研究和学科建设,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同时,社会对政策问题的普遍关注也激发了知识界对政策问题的研究热情,使许多学科的研究更注重于实际社会问题,注重研究的实用性。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跨学科的交流。当各国政府日益重视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并通过学者专家提供相关知识和具体方案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原有的知识体系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给知识界敲响了警钟,并多少促进了社会科学在应用方面的发展。同时,由于政策的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单一学科研究遇到的困难促使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公共政策研究的新领域,也产生了许多新成果。

公共政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是由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但是,公共政策研究应该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应该研究哪些实质性的内容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基本方法,只有对这些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答,才能为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美国政治学学者拉斯韦尔可以说是公共政策研究的第一个理论奠基人。

不难看出,拉斯韦尔提出的公共政策研究所应有的研究取向,实际上是试图为公共政策研究确定基本范畴、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确定范畴和研究领域的目的就是要产生更多和更好的跨学科的公共政策知识,在研究方法上则强调科学性和实证主义。虽然拉斯韦尔提到的某些原则(如规范性、知识背景的相关性和跨学科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并非是全新的东西,但是,由于他强调这些原则应该与政府的决策和公众关心的议题相联系,从而为社会科学提出了许多实质性的研究课题。公共问题的原因和公共政策的效果成为学术界以及政府所关注的问题。而拉斯韦尔提到的这些研究取向在随后一直是美国社会科学热衷探讨的领域。

然而,由于受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的影响,拉斯韦尔尤其强调理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对公共政策研究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后来受到了一些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的批评。例如,阿尔蒙德指出,拉斯韦尔把方法论的发展看成是公共政策研究在学术上发展的唯一动力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德罗尔也批评道,行为主义的方法一味坚持对个人行为研究的科学性而很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泥潭,为了完美无缺地描述个人的行为,势必回避无法量化的许多政策问题。德罗尔认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是在没有理论的情况下开发的,因此,把政策科学建立在纯理论的行为主义的基础上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对行为主义的批判的基础上,德罗尔提出了自己对政策科学基本范畴的研究框架。这一研究框架主要建立在他的元政策的概念之上。元政策实际上涉及政策优化的制度和程序的设计,元政策指的是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它涉及到制定总体目标、制定政策范围,设定时间单位,设定风险承受力,选择渐进的或者激进的政策手段,确定具体政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选择协调式或侧重式政策取向等若干个方面。

在后来的公共政策研究基本研究范畴的广泛讨论中,大致形成了两种主要的流派。第一种流派可称为“政策科学”学派,他们主张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应该建立在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之上,通过工具理性以及科学分析方法和手段为公共政策问题“开处方”。例如早期的拉斯维尔认为,实现社会价值是目的,政策是手段。应该通过对政策制定过程作系统性的探讨来建立起工具性政策与目的性价值之间的关系。对社会最终方向的规范性选择应有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案来作保证。[6]后来的德罗尔则主张政策科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决策系统的设计和运作进行改进。因此,有关特定政策的知识应和政策制定系统本身的相关知识整合。并应注重于政策制定系统的如何运作和如何改进。[7]这一派主要是把公共政策研究的目的看作是为改进完善政策制定过程和制定好政策。

第二派可称为“经验性解释派”。该学派不主张公共政策研究应该以规范性理论(价值判断理论)为主要依据,同时对科学分析方法和手段运用可以改进公共政策质量的观点深表怀疑,因为公共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主要是政治过程而不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例如戴伊认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只能是为产生与政治过程有关的经验性知识,主张规范模式与经验模式应该区分开来。公共政策的研究,虽然受规范性的兴趣所引导,但它仅能为公共政策提供经验性的解释。因此,他认为公共政策,简言之,就是政府选择要做或不要做的事情。而政策分析则是发现政府做什么,(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公共政策研究的实用性和学科的综合性使该学科体系变得十分的庞杂,其学科发展在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头并进的趋势。这种现象虽然繁荣了公共政策研究的领域,但过分开放的学科领域使得公共政策研究很难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这正是为什么公共政策研究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对其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和体系的争论的原因之一。

根据尼古拉斯·亨利的分析,公共政策理论发展之所以充满矛盾,主要是公共政策所涉及的跨领域性质所决定的。公共政策既涉及政治学领域—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的分配,又涉及公共行政学的领域—公共政策需要公共行政官员在行政管理组织中加以实施。由于长期的学科划分上的争论,使得两个学科在公共政策问题研究中朝着不同的理论方向发展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5]尼古拉斯·亨利的分析未必十分贴切,但却揭示了公共政策作为跨学科的领域所呈现的学科发展现状。事实上,公共政策的性质以及公共政策学科为现实服务的起始目的是造成上述困难的原因。公共政策研究是否应该和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者是否继续以现有的状况存在,这并不是其学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共政策学科的现状或许正是它作为应用性、综合性学科的应有特征。

公共政策是社会生活的政治成果之一,是公共意志和理性选择的产出。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共意志、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理性和公意选择,是规范、引导社会公众和社群的行动指南或行为准则,是由特定的机构制定并由社会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政策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公众参与问题、执行力问题和公信力问题等诸多问题,除此之外,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公共政策失误是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职能主要依赖公共政策来实现,因而公共政策触角也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公共政策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

随着我国政府对公共政策这一行政工具的重视,公共政策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应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除公共性偏离问题、公众参与问题和监督管理问题外,还有政策对环境影响考虑不周的问题。

(一)政治政策往往忽视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政治政策就是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政党为调节、处理人们政治关系所产生的问题而设立的种种原则、准则和法规的总称。我国制定和实施各项政治政策的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世界的和平、维护和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民主和法治。宏观来看,政治政策似乎与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政治政策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导向和保障的作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都要受这一时期的政治政策的制约,如果政治政策忽略了环境因素,则必然会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并最终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但是工程可能引发枯水期长江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政治政策制定时会考虑政治因素,应对金融危机,关注民生,但是环境与民生有着深层次的关系,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个问题在政策制定时却没有考虑到。

(二)经济政策忽视了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我国现阶段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经济增长、经济效率、经济稳定、经济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通常主要考虑经济因素,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而忽略了环境因素,最后经济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造成的破坏却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治理和恢复,得不偿失。政府近年来关注“三农”问题,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实施了化肥补贴政策,然而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却把补贴用在了化肥的生产和销售阶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肥的销售价格,但是产生的结果却是农民大量地施用化肥。虽然价格比补贴前低,但是施用量却增加了,并没有减少施用化肥的费用,却产生了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三)社会政策忽视了政策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社会政策是国家在一定社会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行政计划、干预和立法,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生活环境和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环境政策也是社会政策的一种,但是除了环境政策以外的社会政策却忽视了政策实施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例如,我国的医疗保险就是典型的增进社会福利的社会政策,医疗保险的确实现了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但是因为制度设计的缺陷却产生了“小病当成大病看”的社会现象,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在政策制定时,就能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本着节约资源的目的,就会在制度设计的时候设法避免这种结果的产生。

(四)文化政策忽视了其对环境的双重作用。

文化政策是政府用来解决社会科教文卫中存在的问题,引导科教文卫事业正常发展的各种原则、规范和指导意见。文化政策顾名思义就是促进文化、教育、出版、体育、卫生和科技发展的政策,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环境的急速恶化是随着科技革命而到来的,科技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科技发展的同时要首先考虑到新技术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我国现阶段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要研发一些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却没有将保护环境的指导思想普遍运用于文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导致了科技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仍在继续并不断恶化。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集体采访会上,对记者提出的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疑问作出回应:“转基因技术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条款中就已明确提出来,既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包括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见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对公共政策的目标及其特点认识不足。

为对公共政策目标的认识不足,导致了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对环境因素考虑不足,从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公共政策的作用本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对公共政策的目标及其特点认识不足,造成了一些政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环境问题,需要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评估过程中对环境因素加以充分考虑。

(二)缺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保障。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影响评级制度还仅限于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还没有针对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但是由于公共政策的失误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例如,前面提到的南水北调、化肥补贴、医疗保险和转基因技术等等,对公共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势在必行。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对公共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预防或者减轻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具体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减少或者避免较大的环境危害的发生。

针对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要解决问题就要清晰地认识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及其多重性的特点。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就包含了保护环境的内容,而且目标的多重性特点也使其具备了这种可能,而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可以从政策的制定、实施、执行和评估等一系列环节去调整解决。

(一)制定公共政策要以环境保护为原则。

根据公共政策的多功能性特征,各项政策在各自的领域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具备保护环境的功能。在各类公共政策制定时,要以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在政策制定的程序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政策出台前,首先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其绿色化,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二)公共政策实施要兼顾公共政策的多功能性和目标多重性。

要实现经济政策保护环境的目标和功能,就要密切关注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尽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能只看到经济政策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政策实施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在恢复的时候所需的费用,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注重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果。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策的制定而忽略了政策的实际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有变通原则,就是在坚持政策执行的原则性的基础上,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政策的执行不仅使原政策得到修正、补充、完善,而且是新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公共政策的执行阶段也要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有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政策执行要及时调整。

(四)要把对环境的影响作为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在公共政策评估中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然而目前仅仅将环境因素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政策评估的一个普通标准,对环境标准没有细化,更没有将环境影响评估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环节来展开研究。因此,需要把环境因素引入到公共政策的评估程序、评估等级、评估内容、评估主体、公众参与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具体内容中来,必要的时候可以实行环境影响一票否决制。

随着公共政策的发展,许多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公共政策理论发展和公共政策功能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清晰地认识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把保护环境的指导思想融入到公共政策的各个方面。

公共政策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十

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公共关系学》的开设,要让学生具备形象意识、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为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形象意识。

《公共关系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意识,提升自己的形象气质使之符合公司要求的形象,同时公共关系讲究做得实在并说得精彩,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能获得应有的评价,从自己做好到被他人认可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要懂得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不仅要在工作、学习上下功夫,还要在如何让自己被他人认可和理解上用心思,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择业机会和就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一些新颖脱俗的公关活动策划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些创新思维方式打破封闭保守的思维模式,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成为创新的有心人。

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公共关系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并正确处理在生活以及职场中遇到的一些危机事件。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预防危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危机事件已经发生,大学生应该正视危机,争取主动解决危机,明白任何公关决策都应该是以向公众负责的原则为基础的,必须采取坦诚的态度来面对危机,把危险转变为组织发展的机遇。

2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在《公共关系学》的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传统授课教学方法,沿用“原理+案例”的模式,虽然引用国内外先进案例来诠释相关原理,但是深层的分析显得不够充分,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学生积极思考较少,案例没有发挥真正的效果,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单一。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一般2学时/周,16个教学周,总课时32学时,受课时数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较少或没有,尽管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只是把授课内容转变成文字在课件中显示,以课件讲授为主,很少使用其他教学手段,例如电影和视频。

欠缺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基地。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提高公共关系学的教学效果,必须把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教学同实际的组织经营运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企业、医院等各种组织进行实践,亲身体验组织的公关形象如何塑造、组织如何进行公关策划,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大多数高校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根本没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者已建立的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学生很难有机会真正到各种组织进行公关实践,不能保障公共关系实践教学质量。

课程考核体系存在弊端。

当前《公共关系学》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或课程论文来考核,考核体系过于单一,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闭卷考试重记忆轻能力,会让学生养成“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复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机械学习方法,对于课程论文,大部分学生反映是通过资料查找复制而成,纯粹是为了应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对策。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每次课围绕一个主题,把讲述的内容分解成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讲故事,借助公关案例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步为讲授知识,将案例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出相应的公关知识;第三步总结想法、思想,通过前两步的内容总结出一些普通的公关思想与理念;第四步提出问题,提出一些公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塑造形象的艺术,在讲授良好的形象对企业的重要性时,可按照这四步进行教学。先讲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乌鸦和喜鹊比试谁更受人类喜欢,乌鸦飞到树上,对着盖房子的人高声叫道:“高楼大厦”,盖房人看到乌鸦意为晦气,不禁大怒,捡起石头朝乌鸦砸去,乌鸦落荒而逃。喜鹊飞到枝头,高声叫道“:快要塌了”,人们看到喜鹊在枝头高叫,意为吉祥,非常高兴,就赶忙扔些吃食给它,喜鹊衔着一块食物飞走了。通过这则寓言故事,学生对企业形象的意义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提出问题:有人说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所有工厂一夜之间全部焚于大火,第二天便会有银行继续向他提供贷款,何理之有?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大火只能焚毁厂房,却不会烧掉可口可乐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这就是企业形象意义的最好诠释。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学习相关的公关基础知识,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借助资讯视频提高教学效果。

资讯视频具有实时性、直观性、生动性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将资讯视频教学应用在公共关系课程中,一方面可以直接展现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关系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有助于活跃课堂讨论气氛,提高教学互动效果。比如在介绍公共关系赞助活动部分,首先播放了事先选取的2012年9月30日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决赛“华少现场40秒飙广告”的视频,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学的视线。广告词的第一句为:“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凉茶中国好声音。”加多宝是中国好声音的第一赞助商,通过竞标,加多宝以2012年的6000万元、2013年的2亿元、2014年的亿元的巨额赞助连续3年获得中国好声音的独家冠名权。然后结合赞助活动的目标、如何开展、注意事项等知识点分析加多宝的赞助活动,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加多宝巨额赞助中国好声音的公关效果。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公众,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与外界的关系、教师的社会关系,联系推荐学生参加各类开业庆典、周年庆典、地方文化节或公益活动等的策划及全程活动。学校应注重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与企业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实习。此外,教师也可以组成管理咨询或培训团队,带领学生为企业提供公关知识传播、解决这些组织面临的公关危机、提供相关公关知识培训等服务。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自愿地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改革考试制度,考试项目多样化。

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与考核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应侧重于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将考试项目多样化,比如运用案例分析、模拟面试、学期论文、论文答辩、实践报告、制作企业公共关系策划方案等方式进行成绩鉴定,提高学生的信息采集处理能力、自控和处理危机的应变能力。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应结合平时表现,如上课情况、出勤率、小测验、提问等,最好采用abcde等级制考核方式,即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种等级,而不是以单纯的分数多少来衡量学习效果。

4结语。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具有很好的公关意识和公关策划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