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1:32:44 页码:12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汇总9篇)
2023-11-21 11:32:44    小编:ZTFB

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无尽的快乐和思考。写总结不仅要客观评价,还需要主观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这些总结范文包含了各种领域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篇一

说起孩子,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学生,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下面,我谈一下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几点感受,与广大家长共勉吧!

一、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祥和安宁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她心灵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课。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采取鼓励为主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指责。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我就试着锻炼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开始,慢慢地,她学会自己洗头,自己洗澡,自己整理床铺,到现在学会了自己梳头。这些都是家庭要教会孩子的课程,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家庭教育开始。

二、积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激发孩子的兴趣,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来引导。在学习上,我也会给她买些课外的学习材料,譬如高分拔尖。我不布置学习任务,也不督促她完成,相反我会把主动权交给她,由她自己决定怎么做。她会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想做的题目,自己掌握主动性了,学习起来就更有兴趣。当然,文化学习固然重要,但其他兴趣爱好也必不可少。孩子非常喜欢看电视,做完作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除了看动画片,她还很喜欢看记录片,这应该是受大人的影响,因为我们家有看纪录片的习惯,中央九套是我家长期锁定的的一个台。每隔两个礼拜,我会带她看场电影,有时是儿童题材的,有时是美国大片,只要有原版的'就不选择看音译的,孩子也看得很投入。在我看来,原版片更有利于提升她的英语语感。慢慢的,看电影也成了她的一种爱好。孩子也很喜欢旅游,每年暑假我都会带她去远的地方旅游一次,让她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其它地域的风土人情,开阔下眼界。让孩子在学习和游玩中都能找到乐趣。学得开心,玩得尽兴,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保持一颗平常心。

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第一。我会告诉她踏实的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刻意追求结果如何,好好享受成长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快乐。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我知道,在这个时候,鼓励和关爱是最重要的。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在人生前进的路上,谁都会有失意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呢,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的所言所行,就会像一面镜子在孩子的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好是歹,后果都不可估量。

四、努力做孩子永远的朋友。

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做孩子永远的朋友。下班回家后,孩子会喋喋不休地向你述说,比如”老师今天表扬我了“、”今天某某某同学迟到了,“”今天学了首新歌",等这些似乎毫不起眼的小事,在倾听时,我会拉着孩子的小手,会心地笑着,或者点点头等,()用一些身体语言让孩子感觉到我的认真与重视。喜欢听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喜欢看孩子眉飞色舞的神情。我也很乐意和她分享我一天的见闻。遇到事情也会找她来帮我分析下。就拿这次的家长会交流谈话稿,开始我很发愁,怕自己一紧张,把许多想说的话全忘了,孩子积极的帮我出谋划策,让我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话打印下来,照本宣读。既然孩子这样认真,我有什么理由不采纳呢。

总而言之,做孩子的朋友感觉不错!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分享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篇二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这时候的学生特别需要父母为他们精心导航。然而,现实却是:农村初中学生的不少家长,要么外出打工,让孩子在家留守;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管教自己的孩子。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孤独、乖僻、心理失衡、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欺瞒师长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外出逃学极端行为等。长此以往,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

因此,除了要特别有针对性地疏导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我们还很有必要根据家庭教育薄弱,严重影响教育效果这一特殊现象,针对他们的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的有效途径,切实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从根本上帮助这些特殊家庭当中的特殊学生。

二、相关策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样重要的教育者,是为了共同教育好孩子而结成的教育联盟。只是教师受过专门教育,比家长多一些工作经验。教师应该从平等合作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一)指导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健康程度等。

1、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对事业、家庭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等等。

2、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在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继续学习,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家长努力学习,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为孩子做出爱学习的好榜样。

3、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兴趣等个性特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就是这个道理。家长特别应具备坚韧的毅力,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善于动脑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现在学生最欠缺的不是智力,而是毅力。

(二)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比成才重要。

前面分析现状时,我们看到,不少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考上高中以至大学。可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家长不能只是一味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希望孩子能够弥补过去自己没有读多少书的遗憾,应根据孩子的本身条件、目前的文化水平,为他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应适中,特别是应该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过高、过低的目标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指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在这三部分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无论在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是其他两种教育替代不了的。

我们也特意提醒家长以及其他监护人关注这个问题。从最终反馈来看,那些能够密切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发展都不错;那些没有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问题就比较多,如上网、进游戏机室、打台球、打架斗殴等。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离异家庭以及留守学生,因为缺少得力的监管,相比较而言,更容易出问题。

(四)指导家长合理进行批评惩罚。

1、批评时不能歧视和侮辱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要带侮辱性地谩骂,如你这个猪头你这个傻瓜等。要知道,我们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为了自己出气。过分的辱骂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影响教育的效果。

2、批评时要注意态度真诚。

真诚的态度比一味的指责有效得多,有利于孩子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如这次考试失败你找过自己的原因吗?因为孩子会觉得,家长是因为关心他而批评他,而不会认为家长是拿骂他来出气。

3、批评时要简明,抓住要害。

如批评孩子爱看电视而做作业随便敷衍了事时,不要牵扯到不尊重父母等上面去,不要一直唠叨。否则既不利于此次错误行为的纠正,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4、批评要考虑场合。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注重自己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五)指导家长真正读懂自己的孩子。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所以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父母更要了解孩子,要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了解他们平时爱和谁玩耍,玩些什么;周末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活动,等等。发现孩子的秘密,是父母教育孩子基础。难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的家长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另外,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特别是那些常年在外的留守学生的家长,教师不能够像教育学生那么方便,几乎可以随时把他们叫(召集)到身边来指导。这就注定了这种家庭教育指导不可能是系统的,只能是零碎、散乱的,更多的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后补状态。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篇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越来越注重对教育的管理力度。在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出行上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家庭教育也开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性格、习性、品行、气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负面的影响,成为了人生课堂中的一门负面教材,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这样的现状。

一、现状分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甚重,家庭是孩子生长的摇篮,对其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童年生活的质量。尤其是时代发展迅速,家庭教育对于教育本身而言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越来越显著,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正是处在一个向未来迈进的过渡时期,也是打好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农村小学教育而言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隔辈教育。

当下,很多农村的家长去城里打工维持生计,把孩子交给自己的长辈代为看管。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教育孩子的家庭数量很多,他们普遍过分溺爱孩子、娇惯孩子,最后导致管不住孩子,放任孩子跟随自己的意愿生活,使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片空白。

(二)重书本、轻道德。

在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中,农村家庭往往会犯一个很普遍性的错误,就是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性格、道德的培养。大量的农村家庭都存在着这个传统的思想,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出人头地,不像自己一样过着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农民生活,渴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他们身为农民,深深地知道农民的苦与累,所以对自己的子女纷纷给予厚望,要求孩子们好好学习,未来有出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有的家长甚至想,只要孩子努力学习,怎么都行。只要学习好,孩子身上存在的任何缺点都不算什么大事,学习好胜过一切。因为学习好就是有出息,学习好会光宗耀祖,跟乡里乡亲聊天的时候谈及自己的子女特别有面子。这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其他方面教育的教育模式对小学生而言非常不利的。

(一)改变错误教育观念。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必须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要过于教条去一味地注重书本教育,轻视其他教育。教育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孩子既有才又有德,使孩子成为一个智商和情商都优秀的人。不要被当今应试教育过分脑,要注重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与学校和老师及时沟通。

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情况。通过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发现孩子身上更多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品质。通过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不但可以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也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教育相辅相成,便于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应该做到言传身教,在生活中注重每个细节,为孩子做好的榜样,使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舒适的家庭环境之中。小学时期是充满着朝气和阳光的,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中,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涵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案,在为孩子树立榜样的过程中做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后备力量。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受城乡发展“二元”结构严重失衡的影响,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因家庭教育与监管的缺位,留守儿童在社交、心理、教育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给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当前,**区农村留守儿童达4200余人,其中87%分布在一些高寒贫脊、交通不便、发展相对缓慢的偏远山村。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20%左右。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是父母双方外出;79.7%的是祖辈抚养,13%的托付亲友代管,7.3%的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孤残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家长外出务工经商,孩子被隔代教育、代管教育、单亲教育,其家庭教育管理严重不科学,尤其是孤残儿童家庭教育与监管更是严重缺失。

一是心理健康受损。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悲观、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导致孩子出现一些有悖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同时幼儿长时间与老人相处在一起,还会让孩子过早失去活泼好动的天性和童心。老人喜静通常会带着孩子呆在家中,这样孩子便失去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是成长教育受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有效监督孩子学习;而在家老人,由于精力衰退,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学习难以有效辅导,孩子的学习基本靠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来完成,这使得孩子在家庭督促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同时,老年人的外界接受能力较差,他们的教育方式较为陈旧,不善于运用科学的、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具有冒险性和创新性的尝试行为,认为是不良行为,从而不加区别地予以阻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三是生活状况窘迫。留守儿童的家庭普遍不够富裕,虽然他们的父母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因为制度上的缺陷或其他种种原因,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他们在生病时,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四是人身安全堪忧。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常成为犯罪分子伤害的对象。尤其在留守女童中,还存在被猥亵、被虐待、被奸等现象,而家庭、学校和社区又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此外,各种自然灾害也极大地威胁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

一是强化家庭监护。双亲家庭监护比隔代监护、单亲家庭监护要好,建议在父母选择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下一位来照顾孩子。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目前,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思想品德的好坏,由老师们去管教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家长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联系,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二是改善制度环境。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让“留守儿童”变“随行儿童”,即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民工集中聚居的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的“门槛”,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随行儿童”的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随行儿童”教育政策的落实,让“随行儿童”享受真正的教育公平。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更多地关注农村各项社会事务的发展。要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和微观落实两个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要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在本地创业就业的机会,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四是建立爱心阵地。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举办监护人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监护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要定期开展一些有益健康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政府要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由教育部门牵头,妇联、团委、工会、卫计、关工等部门共同参与,将更多的关爱政策落实到留守儿童身上。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可选聘一批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离退休教师、离退休机关干部担任中小学生的教育和临时监护工作。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缺失。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篇五

成人永远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习惯性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指导。“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虽然长者的经验教训总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可有时这显然是亲子沟通中的一大难以逾越的鸿沟。

许多爸爸妈妈和孩子交谈时,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慢慢发展就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

许多爸爸妈妈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例如,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插进去打开话匣子,或者孩子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爸爸妈妈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孩子沟通等,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满。

许多爸爸妈妈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至于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结果就是爸爸妈妈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1、有效的聆听比所谓的经验更重要。

亲子沟通时,爸爸妈妈最难做到的是“聆听”,最容易犯错误的是“说教”。如何打破这种现象呢?首先,爸爸妈妈要积极地参与对话,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虽然有些时候,他们话多得可能会让你忍无可忍,但是如果经常打断他们,他们就会感到与你分享想法和感受是很不安全的一件事。其次,爸爸妈妈要适时地对孩子的话做出反应——当你同意他说的什么事情时,就点点头或者微笑;当孩子说出某件伤心的事情时,就应该表达出难过的样子。当然,爸爸妈妈还可以表达一些这样的评论:“我明白”,“你一定很不开心”,“真棒”,那么你会让孩子感受到,他的话对你真的很重要。

2、肢体语言比对话措辞更受欢迎。

耸耸肩膀,交叉双臂,皱皱眉头——很多时候,这些肢体语言要比说话有效得多。当爸爸妈妈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先蹲下来或者坐下来,把自己放在跟他一样高的位置上,站在孩子的角度和思维特点上考虑问题,就会知道他那样想有出发点的,是可被接受的。

其实,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或者用一只胳膊搂住他的腰——这些都是很好的信号,表达你在关注他说的话,同时也能让孩子产生很强烈的被爱和被关心的感觉。

3、换位思考和语言技巧也是必不可少。

爸爸妈妈应该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事情,将心比心,这有助于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彼此之间更贴近。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篇六

众所周知,特殊儿童的发展跟家庭教育的程度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以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研究特殊儿童父母所受到的社会的支持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措施,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帮助。

第一章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该项研究主要以特殊儿童的父母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等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学前儿童康复中心的特殊儿童的父母。这些特殊儿童的身体障碍主要包括: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自闭症等,正是由于这些障碍才使得这些孩子需要特殊的照顾。特殊儿童的年龄在4-12岁之间。

二、调查方法。

从所有的调查情况中随机选出20份调查情况表,与此同时,对调查表中所涉及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清楚的了解作为特殊儿童的父母他们的看法。根据访谈的结果,加上一些调查清况,相关人员编制一套《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问卷》初稿。用编制的初稿对内蒙古自治区内的6所特殊儿童教育机构(3所公立,3所民办)近100名父母进行测试,并及时的将问卷收回。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删除了部分题目,最后形成20道题的问卷定稿。问卷定稿共发放800份,收回745份(有效份为741,有效率约为93%)。

三、分析框架。

通过专业人士对数据的分析,了解了社会的支持情况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客观的、可见的、比较实际的支持。第二种是主观的、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这能够得到广大社会认识到支持和理解。第三主要是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第二章调查结果。

一、客观支持方面。

(一)微观层面。

特殊儿童的父母受到的客观支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支持,另一个是技术支持。特殊儿童在治疗和康复期间花费的费用占了家庭总支出的80%及以上。约40%的家长认为在所有的费用中90%的经济支持都是源自于自己最亲的人,另有10%的家长认为家庭的主要成员基本没有提供任何的经济支持。在技术支持这一方面,技术支持比如为特殊儿童提供矫正的方法、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能力,约20%的父母认为技术支持75%以上都是来自于家庭主要成员。约18%的人认为家庭主要成员没有提供任何的技术支持。

(二)中观层面。

特殊儿童在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得到最多经济支持或技术支持的是教育机构的老师。36%以上的父母认为老师的支持在80%以上,16%的父母认为60%-80%的支持来源于教育机构的老师。只有约10%的父母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支持。

(三)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支持主要来自机构或团体。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约有45%的父母认为他们没有受过来自任何机构或者团体的支持。在受到的支持中,主要包括有志愿者、家庭所在区的街道办、媒体等。由此可知社会机构或团体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远远不够。

(一)殊儿童与家人在交流的过程中。

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和爱,家人对他们的康复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58%的人认为家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10%的人认为家人可以在精神方面给予一定的安慰和鼓励,但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20%的人认为家人仅仅只给予了一些粗浅的安慰。甚至约有12%的人对家人的表现很是失望。

(二)中观层面。

就中观层面而言,给予支持的群体种类比较广泛。孩子所在机构的教育老师是父母感受到支持最多的群体。他们经常性的会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康复情况,老师能够清楚地明白家长心中的苦,能够尽可能的给予他们最大的安慰和支持。在朋友、亲戚、同事、领导等不同的群体中,超过80%的人能够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支持。

(三)宏观层面。

在所有的调查表中,可以发现特殊儿童父母与宏观层面的机构、团体交流较少,这些机构或团体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够。除了一些志愿者、高级行政部门进行过较少次数的交流外。

三、对支持的利用度。

家长在照顾特殊儿童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内心的苦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一般来讲,家长在遇到问题时,会采取两种普遍的解决办法。第一种是向他人倾诉,第二种是向他人求助。在选择倾诉的多项对象中,80%的人会选择向自己的家人倾诉,72%的人选择项教育机构的老师倾诉,48%的人选择向同类患儿父母倾诉。也有少部分群体选择向政府、媒体等其他群体倾诉。

在治疗特殊儿童的过程中,会有极少部分的家长不愿意向他人求助,宁愿自己苦一点。在向他人求助的多项选择中,80%的人选择向教育机构的老师求助,毕竟他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也能够深入体会家长的心情。62%的人选择向家人求助,35%的人选择向自己的朋友、同事、亲戚请求帮助,约13%的人选择向政府、媒体或社区人员请求帮助。

家长在特殊儿童的恢复情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情况分析,大约90%以上的家长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今后的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家长从来没有对孩子实施过家庭教育。可能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足以帮到孩子。约有半数的家庭也是没有经济条件,不能带孩子到专门的医院给孩子进行治疗,只能自己摸索着训练方法,而家长自己对孩子的训练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对孩子恢复的希望。

根据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很多家长已经对特殊儿童采取了各方面的治疗,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主要原因是家长并没有得到系统、正规、专业的指导和训练,这也是广大特殊儿童父母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同时也是他们内心最迫切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专家和专门的训练人员数量是有限的,能够投入到特殊教育中的专业人员数量就更少了,这极大地阻碍了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支持少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比较常见的机构有“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等,就整体情况而言,这些机构的帮助还是微乎其微。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不支持,不关注,影响了特殊儿童的发展。

一、加大社会关注和支持力度。

跟现有的义务教育不同,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在某一层面上来讲,更加关键。改善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必须加大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的代表,残联、民政、康复机构等部门的工作必须改进,加大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重视程度。特殊儿童由于先天的不足,受到的不公平本来就更多。因此对他们给予更加特殊的照顾也是理所当然的。其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专门用于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缺少健全的早期家庭干预的相关法律文件或法规,也是制约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规定只在其他领域的法律或规定中略微提到,但内容不够详尽,界定也相当局限,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没有法律的保障,社会支持和教育服务的提供就缺乏了系统性和稳定性,很难纳入政府、残联部门以及相应社区的工作计划。因此,完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倡导、尊重特殊需求人士的良好风气。

在社会中,人人平等,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享有同等的权利。对于特殊儿童,他们承受的更多,很多人对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倡导特殊人士与普通个体在人格上的平等很有必要。只有在人格上平等,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才能产生有效的支持,满足特殊儿童的成长需求。

四、完善以社区为单位的管理体系和支持系统。

就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内的特殊儿童教育机构来说,数量很少。大部分儿童只能在家中得到教育。特殊儿童在社会中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来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患儿家庭需要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但是他们沟通的渠道和桥梁很少。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应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由每个地区的民政部门和残联机构对该地区的特殊儿童进行普查和登记,在了解情况的同时,对需要帮助的家庭给予适当的帮助。比如定期与康复机构合作进行训练,统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为不同的家庭搭设桥梁,以此开拓一个特殊家庭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第五章结论。

总而言之,只有投入了、付出了才会有回报。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对家庭、社会做出的一份贡献。只有家庭、社会、和特殊教育领域的共同努力,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特殊教育儿童的发展。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篇七

开学的第一天,莹莹在妈妈的搀扶下来到我的面前,任我怎样呼唤,她也不说不笑,妈妈沮丧的走了——我抱起小小的她,用卫生纸轻轻擦干她脸上的鼻涕和眼泪,心里忽然难过起来: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飞跑,戏耍,这个孩子已经很不幸了啊!我们不能再丢下她!

组织活动时,我发现没有小朋友跟她玩,睡午睡时没有孩子愿同她睡,还有孩子欺负她,我悄悄地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不和她睡,她们回答:“莹莹脏,莹莹笨,我妈叫我不要和她睡”。听了孩子的回答,我心里更加难受,觉得有必要在班上进行爱心教育。第二天上课时,我将莹莹牵到面前说:”莹莹小朋友小时候生病了,所以走路,做事要慢一些,生病后眼晴就流眼泪,鼻子也爱流鼻涕,但她是个乖孩子”。一边说一边用卫生纸轻轻地给她擦干净,然后在她的脸上亲了一下,这时我发现小朋友的眼睛闪现出一种奇异的目光,可能是老师的举动出乎她们的意外,我接着说:“老师喜欢莹莹,老师不怕莹莹脏,以后,小朋友也来关爱她,帮助她好吗?——你们也像老师一样,看到莹莹脸上有鼻涕,眼泪时,撕点卫生纸给她,上下楼梯时帮帮她,裤子掉了帮她提一下,找不到座位时帮帮她——”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从那天以后,一天一个小组长,当组长的条件的帮助莹莹。这一次的的爱心教育受到了意向不到的效果,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都来预约当小组长,孩子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班上的风气非常好,莹莹的朋友多了,再也看不到脏兮兮的莹莹了。

之后,我就主动找莹莹的父母交流,让他们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小儿子身上,对莹莹要花更多的精力,希望家长给孩子每天换上干净的衣服,衣服不要好,只要穿着舒服方便就行,尽量天天送;回家后,问问孩子在园发生的事,多与孩子沟通。家长的态度很积极,并对我妈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感激。

在平常的生活中,莹莹总是低着头,玩弄着自已的手指,你跟她说话,他不敢看你,也不会说话,真有点像“痴呆”。但是一次游戏活动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一次离园前十分钟,我一改往日发衣服的方法,我说:“今天我当员,你们来买衣服,我拿到水的衣服,你们假装给钱,拿到衣服后要说谢谢。”孩子们都非常高高兴,当我拿到莹莹的衣服是,我故意大声说:“这件衣服真漂亮,谁来买啊?”这时,我看到莹莹从座位上站起来,慢慢走到我面前,笨拙地在口袋里掏钱,在我手上拍一下,嘴里哇哇的叫着,高兴地接过衣服,看着她那滑稽的动作,我心里觉得这个孩子并不“呆”,有希望!先天不足,后天补。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篇八

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可能上学的,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上特殊儿童学校;没有特殊儿童学校的地方,可以随班就读。实在上不了学的,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和活动中增强他的规则意识,教师教给他整理玩具的方法,让他知道玩了玩具后应该自己整理的道理。

二、良好个性的培养。

1、由于特殊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尤其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比较弱,且转化机制易出现紊乱,所以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比较困难。根据这一特点,为特殊儿童制订的生活作息制度就不宜随意更改,而应严格执行。在日常生活及教学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个性,让他学会谦让、互助。

2、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其好的个性。在家不要太娇惯和溺爱孩子。

三、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1、家长应该尽早给孩子选择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这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依靠。想办法(通过口头表扬鼓励及物质奖励法——红五星的方式)。调动他的积极性,使他有主动参加活动的欲望并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2、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不同。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让“命运不公平”的思想见鬼去吧!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多注意对他进行动手操作方面的培养,提高其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

3、体育锻炼对特殊儿童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有难以想象的困难,应帮助他们天天坚持1~1。5小时的适合自身特点的锻炼,并注意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减轻负担、增强营养、增加睡眠、科学锻炼、矫正身体缺陷是制订和执行特殊儿童生活制度的关键。

儿童家庭教育示范文案篇九

按家庭的完整程度可以把家庭结构分为“完全型家庭”和“残破型家庭”。而留守儿童的家庭看似是完整的家庭,却没有发挥完整家庭的教育功能。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们的家庭结构处于一种事实残缺的状态,虽然父母双全,但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使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失衡、学业失教、行为失范等问题。

1.亲情缺失。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逐渐发展的。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使他们常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状态之中。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安全感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自闭、胆小、个性敏感、性格孤僻压抑等问题;内心的失落以至产生对人冷漠、不敢与人交往等心理问题。

2.教育监管缺位。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处于不断变化学习过程中的人,他们年龄小,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家长的监管。然而,本来应该承担起教育监管责任的父母却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旁观者”。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处于隔代养护的状态,农村的老人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教育方法更是简单粗暴,他们仅仅限定自己为监护人,对儿童的教育基本停滞。由于缺少教育上的帮助与监管,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自由散漫,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同时,由于他们年龄尚小,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逐渐染上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家庭教育时空片段化,难以保证留守儿童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教育,使家庭教育处于一种连续的状态。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有利于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却因为父母外出,拆分了家庭教育的空间。父母与子女空间上的分离,使得以父母和家庭为核心和主导的农村家庭教育体系趋于崩溃。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本身不仅是儿童的社会刺激来源,也是物理环境的中介物,是儿童物理环境的提供者和组织者,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极大部分是通过物理环境作用于儿童的间接影响”。由于子女和父母没有生活在一起,父母难以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教育孩子。同时,监护时间的动荡,拆分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使得本来就不多的家庭教育时间被拆分得支离破碎而片段化。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但是,父母外出打工却使得众多留守儿童错失了父母帮助其成长发展的良好时机。

(三)年轻父母缺乏责任感,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功能退化。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是青壮年,他们大部分已经为人父母。由于文化层次不高,许多年轻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只生不养不教育。甚至有些年轻父母把孩子当作累赘和负担,直接把育儿压力转嫁给老人,自己则采取外出打工的方式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在父母转嫁育儿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削弱了父母教育的权威。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年轻父母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他们不愿回农村,尤其是女性,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认为教育子女是最大负担,甚至对留守在家的子女表现出不耐心、不关心的态度。但大部分家长还是爱孩子的,他们以“爱”的名义外出打工,的确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物质生活状况,但这却是以牺牲孩子的未来发展为代价的。亲子沟通的缺乏与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感情隔阂,在累积效应的作用下,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农村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阻滞留守儿童更好地发展。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很多农村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在增加经济收入与教育子女方面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也不需要什么教育,只要孩子有吃有喝,不得病,身体健康就行。他们认为出去打工挣些钱,就能为孩子打下好的物质基础,给孩子将来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同时,由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获得长辈的指导较少,他们把自己获得的教育经验复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很少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美国教育家伯顿l.怀特在对幼儿早年教育和追踪研究中指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家庭教育意识的淡薄,使很多留守儿童失去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2.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存在偏差。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和片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一般会出现两种偏差:期望过高或者过低。家长如果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而失去了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就会对子女的学习期望要求高,希望他们能通过学习改变现状,获得更好的未来。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学历虽然很低,但由于自己吃苦耐劳,再加上有好的机遇,经济收入相对较高,这类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不高,甚至会错误地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让孩子早一点去打工,认为孩子读到初中或技校毕业就可以了。家长的低期望导致部分孩子表现出一种“反学校文化”的倾向,他们反对学校权威,蔑视班级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教育,崇尚享乐主义和体力劳动,自动放弃自我发展的资格与权利。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悄悄蔓延。

3.物质溺爱,缺乏精神关怀。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需求。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之所以陷入物质溺爱的怪圈,一方面是因为内心愧疚,希望通过物质补偿来弥补自己对孩子日常教育与关爱的缺失,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农村家长的虚荣心,自己外出打工,一定要衣锦还乡,以为给孩子买礼物的多少、昂贵与否体现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其实,物质补偿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对孩子的发展也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有时还甚至是有害的。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会让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养成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同时,一些留守儿童把握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常常以“爱”的名义对父母施以道德绑架,向父母索要金钱。另外,家长的物质补偿,让孩子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情感不足可以拿物质来填补,这就让孩子把物质和爱联系在了一起,逐渐滋生物欲化的价值倾向。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范畴,这是由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等引发的社会公共问题。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体系。

(一)以政府为主导,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在人类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也决定着社会教育的整体面貌,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社会利益紧密相连。家庭教育已经从私有空间走向公共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不再单纯是家长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理不好,他们对社会的报复将会在未来的10—20年间显现出来。政府要采取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和提供保障。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实现家庭教育的法律授权介入。首先,国家要制定政策,保障外出务工的家长有一定的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和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时间。时间保证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基础。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或条例,规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单位,必须保证有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定的时间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并将此作为对用工单位的考核内容。其次,建议出台《家庭教育法》,强制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

2.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没有更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因此,要变留守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的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提高农民本地就业率,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让他们白天可以打工挣钱,晚上又能回家照顾孩子,保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完整性。

3.重视家长教育,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还是他们成长的终身导师,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责任和家庭教育观念。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组织机构为务工的家长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改善父母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方式,让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

(二)以学校为基础,搭建家庭教育平台。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要承担起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家校合作。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特点与优势,采取系列措施,搭建家庭教育的平台以帮助家长。如可以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以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可以规定家校联系日,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打电话;可以利用家长返乡时间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并为家长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举行亲子互动活动,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让家长真心体会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可以要求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袋,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学校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避免孩子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父母,造成亲子关系疏离。

2.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在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压力下,学校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难以有更多的精力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甚至有时还会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因此,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让教师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是在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要对留守儿童存在偏见,更不要对他们贴标签,要意识到他们是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多一份关心与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

3.教师教育中增加家庭教育内容,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总习惯于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甚至把更多的家庭教育责任推给了教师。当他们遇到教育孩子的困惑时,他们希望能从教师那儿获得更多帮助。但是,许多年轻的教师还未成家,自己根本就不懂得家庭教育,更难以给家长有效的指导。建议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家庭教育的内容,并把家庭教育课程列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让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对家庭教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以便在入职时能够很好地应对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也要增加家庭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教师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1.家长要敢于作为,履行教育子女之职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树立“子女不教,父母之过”的责任意识。不要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为借口,推卸对子女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无论是法律上还是道义上,父母都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等对父母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和教育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既然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要负责任地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2.家长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整体教育素养。要对孩子实施教育,家长首先要完善自己。因此,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有学习意识,主动参加打工地所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利用闲暇时间与其他家长多交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改变“重养轻教”的教育观念,学习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

3.家长尽量改变外出时间与外出方式。农村年轻父母要尽量改变外出的时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最好不要外出。因为“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人们一般不易察觉,从而造成很多无形的损失”。另一方面,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支持源对不同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支持方式和支持功能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主要从母亲那里获得肯定支持,从朋友那里获得陪伴支持与亲密支持。在各主要支持源中,母亲对留守儿童的支持作用更为重要。”

4.加强亲子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受亲情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留守儿童只有感受到父母的关怀,接受父母的爱,才懂得关怀他人和付出爱。因此,家长要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在给予物质关怀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情感发展。外出务工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与交流,要多给孩子打电话,打电话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嘘寒问暖和学习,要鼓励孩子坚强面对现实生活。家长最好是多抽空回家或利用寒暑假时间让留守儿童到城市与父母团聚,感受到父母的爱,避免儿童因“亲情饥渴”出现心理危机。

(四)以社会为载体,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合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动员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挥各级社会组织的作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村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代理妈妈”“代理爸爸”等志愿者活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