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3:49:32 页码:12
2023年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优质19篇)
2023-11-21 13:49:32    小编:ZTFB

总结是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总结的完美是基于对自身成长的深入思考和整理。快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总结样例,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吧!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一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自由地去喝水、去小便。在盥洗室门口,我猛然看到小庄两手左右开弓正在打小逸,我赶紧走过去拉开小庄,看他气呼呼的样子,我问他为什么打人,他也说不上来。小逸说:“我要帮他拿杯子,他就打我了。”

我总以为在班上小庄是“弱者”,因为他不会表达,走路不稳。我总怕哪个孩子欺负他,或是他又摔了、碰了。今天看到他还会“凶狠”地打小伙伴,我着实吃惊不小,领教了他也会使用爆力的“强势”。我想,发脾气是每个人都会的本能,特殊孩子也不例外。现在问题是小庄误解了小逸的本意,这可能跟他不会用口语表达有关。

我马上把小庄和小逸叫过来,让小逸重述一遍他的想法,让小庄明白小逸的好意。并告诉他,小逸帮了你,你要向他说“谢谢”。再让他对刚才的打人的行为向小逸道歉。“谢谢”他马上说了,但道歉就是不肯说,我耐心地引导他:小逸没有打你,你却打了他,他被你打得好疼啊。在我的不断启发、要求下,他终于学着说“对不起”了。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让小伙伴以后要帮他时要先说明白,他才不会误会。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二

家访是我们幼儿园每学期末每位老师必做的工作,刚开始时我很疑惑:我们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很多时候我们都通过电话……家访是我们幼儿园每学期末每位老师必做的工作,刚开始时我很疑惑:我们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很多时候我们都通过电话交流,有些小事则可以在接送的时间三言两语与家长交换意见,有必要走进家庭实行这样传统的家访吗家长会乐意接受吗通过三个学期的家访工作,现在我认为家访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减少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沟通交流更加有效。现在我将我本学期的家访感受做以下概括:

今年我们班有41名幼儿,我们的目标是走进每一位幼儿的家中,但是家长们对于我们家访反应不一:有的惊讶,是不是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犯了严重的错误,老师要到家里来家访有的婉拒,我家地方小,又乱,那个时间我们没有空,抽不出时间招待老师;但更多的是欣喜,正愁没有机会和老师好好交流呢,对于我们的到来非常的高兴。面对家长不同的态度,我们更困惑了,会不会因此而造成负面的影响,给家长们带来额外的负担但有一点,我们更清晰了: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确实需要我们的引领,而走进家庭的家访活动,正好给了我们一次了解、沟通的机会,对孩子,对家长,对我们自己,都将会是一次挑战。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家长们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家长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幼儿园什么时候开始教写字算数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详细地向家长解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使家长明白我们的教育不能超出幼儿的接受能力,不能拔苗助长。

同时我们也详细地向家长了解了幼儿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及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健康状况、学习环境、在家表现、行为习惯,并听取了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希望,同时,有礼节、有分寸地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表现,肯定幼儿的优点,甚至是家长还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诚恳地指出幼儿缺点,耐心地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让家长知道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提醒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幼儿的情感和品德。另外我们还给家长们布置了寒假作业,就是让家长寒假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把幼儿拿回家的幼儿用书再和孩子一起看一看,学一学。

这次家访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值得我反思事情,这对我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在学期即将结束的那个星期,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令我非常难过的事情,叶文伟小朋友的大拇指被门夹到了,而且骨折了,当时我真的不知所措,这可是我从教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事故了,对于叶文伟和他的家长我感到非常的内疚。家访第一天我和陈老师去买了水果打算去文伟家看望他,我们坐着三轮车刚到他们家路口,就看到文伟和他爸爸在那等我们了,到了他家他爸爸妈妈和热情的招待了我们。

我们首先对于在幼儿园发生的这件事表示了歉意,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在整个家访谈话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了对于这件事的理解,说这是个意外,没有关系,文伟自己平时也很调皮,还说文伟经常说老师很好。听了他妈妈的话我一方面觉得很高兴,家长这么理解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更觉得内疚了。这次家访还有多印象深刻的事,如:郑乐珊高兴的拿小时候的照片给我们看,给们讲小时候的事;叶雯婕兴奋的给我们表演培训班学过的舞蹈;还有很多家长会着孩子在路口接我们等等,这些都很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夜感受到了温暖。

通过家访,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平时不了解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了情感沟通,达成了共识,更大范围地取得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尊重与认同,也使得我们自己再次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神圣(与责任,激发了工作热情;更使我们得到了教育和锻炼。家访不仅仅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感动和宝贵的经验,家访也带给了孩子们满心的快乐:“老师到我家来了!”家访后的几天,孩子们交流的话题都是同一个内容。

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溢于言表的快乐。家访更带给家长全新的感动:“老师,谢谢你如此细致!”教师对孩子日常言行的细微介绍,对孩子个性的详细剖析,老师的家教理念让家长们耳目一新,从来没有想到,教养孩子还有那么多的道理!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三

独生子女的现状,造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把几乎所有的爱和关注给予了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他转。他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包办代替,并且认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父母亲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的习惯,不知道自己还需要去爱别人、关心别人,更无法体会到爱别人的乐趣。

在我们班,就有很多这样不会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他们并不让人觉得是个不会爱的孩子,但在家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小霸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谁都不怕,反而是他们千方百计的依着他,怕他不高兴。

案例过程:

分析: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的爱包围了,孩子没有得不到的要求,所以,在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是不能接受的,也不会体谅父母,只会埋怨。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爱父母的孩子吗?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他又会去爱别人吗!适当的对孩子说“不”,其实是对孩子的爱。

二、今天是笑笑妈妈来接她的,妈妈今天看起来脸色不太好,笑笑说放学了要去超市,妈妈说:“孩子,今天就不要去了,妈妈今天身体不舒服”,可是笑笑根本没想着妈妈的身体,而是想着自己要去超市,哭哭啼啼,结果,妈妈还是答应了。

分析:在很多孩子的家里,父母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如:爸爸下班回来了,孩子想给爸爸挂衣服,放东西,可是爸爸说:“算啦算啦,你还小,自己去玩吧!”孩子处于萌芽状态对别人爱的意识被爸爸的一句不用挡了回去。因此孩子变的爱不爱别人无所谓,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可怜一点,多给孩子一次对他人施舍爱的机会。

反思:

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对人友善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其感受行为的积极结果。有一些孩子很有爱心,对人很友善,心中有他人,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了总能主动地去关心......,可是每一次的友善和关心,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如:自己总也玩不上喜欢的玩具等。时间久了,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有一种“好心没好报”或“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需要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等行为,并在同伴面前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父母、老师、同伴都很喜欢,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孩子体验到积极的行为结果,其良好的行为才可能得以保持。

一个会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样一个人关爱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也同样能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让孩子学会爱,比学会更多技巧更重要。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四

早锻时,幼儿正在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嬉戏。突然,蹲在沙地旁的**一手指着地上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叫喊着:“老师,快来呀!那里有一只蜈蚣!”我连忙跑过去,一边疏散前来围观的幼儿,一边告诉他们蜈蚣是有毒的,被它咬到是相当危险的。但是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心让他们久久不舍得离去。我找来瓶子,留意地将蜈蚣放入瓶中,并在早操后将它带进了班级。我改变了原先的活动资料,改上“探索蜈蚣”的学习活动。从让幼儿回忆是否看见过真实的蜈蚣到讲述对蜈蚣细致观察后的感受:从讨论蜈蚣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到分小组去资料库翻阅资料;从有幼儿提出异议“瓶中的小虫是蜈蚣还是马陆”到以绘画的形式将它们区分开来,幼儿对蜈蚣有了较为详细而全面的了解。

在主角游戏时,我们有意腾出较好的把握。于是,我们大胆启用幼儿充当小老师,为平日生病或有特殊原因请假未来幼儿园的幼儿“补课”,并透过验收他们所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对幼儿进行奖励。“小课堂”主角游戏的试行使幼儿的交往潜力得到了提高,职责感和竞争意识也在“传授”中得到培养,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更加自信。越来越多的幼儿透过学习榜样而有了较大的进步.

从案例一中我们看到,透过亲近和感知自然界的一系列活动,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自我学习的潜力有了提高。幼儿不仅仅获得了详细且丰富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伙伴间的合作意识和职责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

自然界也是幼儿的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应当追踪幼儿对自然界的探究,挖掘教育契了一块场地,供幼儿自发创设场景和自由表演。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课堂”是幼儿最常创设的场景。幼儿对教师执教时样貌的模仿,简直就和教师平日上课一模一样。一些幼儿对知识的复述和当时{旱蚩的互硼右机,随机转换活动资料,生成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资料,做到寓教于乐。

从案例二中我们看到,当教育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时,当教师的视角从书本教材转向幼儿的真实生活时,学习成为了幼儿内在的需要教师应捕捉幼儿每一次主动学习的机会,及时加以展开和深化,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探究客观世界的用心性,使教育成为幼儿的一种生活实践,一种愉快的体验。

事实证明,充分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兴趣点、好奇心、模仿欲和表现欲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十分关键而必要的。教师就应及时且准确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珍惜并利用好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在遵循幼儿爱模仿、爱表现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将其兴趣点巧妙地导入活动的过程中,将幼儿的好奇心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准确把握好其喜爱探究的心理,有意识地创设各类丰富多样的便于幼儿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用心地互动中得到学习潜力及综合潜力的提升。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做有心人,多贴近幼儿,解读幼儿,与他们一齐生活、一同成长,了解幼儿的特点与兴趣,以敏锐的视觉、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方式使幼儿园课程得以及时调整、补充和更换,相信这样会让幼儿在生活化的课程中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五

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也很快转变观念,觉得是应该配合老师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范文如下,快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范文

可欣小朋友是一位非常可爱聪明的小朋友,平时很乐于帮助别人,爸爸妈妈都是高知识分子,对可欣的教育非常的重视,要求也很高。但是大人的愿望在孩子身上没有很好的实现。从小可欣妈妈由于工作很忙都是阿姨带的,阿姨对孩子很细心,但是在自理方面,阿姨却帮的很多,比如吃饭,为了让可欣能吃好,阿姨都是根据她爸爸提供的菜谱来烹制的,然后吃饭一直由阿姨喂,但是等到上幼儿园了,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也很快转变观念,觉得是应该配合老师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吃饭,让阿姨放下手来让孩子自己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的吃饭问题却时时没很好的解决,在家每次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催促下吃完的,大人一走开就不吃,有时干脆就坐着不动,大人爱批评就批评,催促的太多就没反应了。因此我觉得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如何让她主动、快乐的吃饭,将是我们需要反思和做出解决对策的。

描述一:

下午接送时间,可欣阿姨一踏到教室看到我就问:“老师,可欣今天在幼儿园饭、菜吃光了吗?”因为可欣爸爸是医生,非常注重孩子的健康,也就很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每天家长回家都会问阿姨,因此阿姨每天过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问我们可欣今天吃饭的情况。

“哦,今天可欣吃的有点慢,饭、菜还剩一点没吃光”。我如实的回答孩子的吃饭问题。

“嗨,这孩子就这样,在家都是我喂的,我喂她才吃一下,不喂就一口也不吃”。阿姨无奈的回答。 “最好还是鼓励让孩子自己吃,这样她在幼儿园才会主动吃”。我用诚恳的口气跟阿姨说。 “那好吧,今天回家试试看”。阿姨点点头然后把可欣接回家了。

描述二:

第二天,可欣阿姨过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主动的跟阿姨询问:“阿姨,可欣昨天在家吃饭怎么样?”我关心的询问。

“昨天我让可欣自己吃,刚开始不吃,后来他爸爸过来了,爸爸生气了才吃”。

“是不是他们家吃饭太早了,可欣肚子不饿?”

“不知道,一回家我们怕孩子肚子饿,给她吃了一点点心,晚上吃饭胃口不是很好,吃饭的时候是家里最苦恼的时候。”阿姨回答说。

“那你今天试试看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先给她吃点水果,不要吃那种难消化的点心”我建议的说。

描述三:

可欣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基本很少到幼儿园接孩子,因此我们跟家长直接的交流很少,于是我觉得有必要跟可欣家长更深入的来探讨孩子的吃饭问题,让孩子爱上吃饭。利用空余时间,我打了一通可欣妈妈的电话。通过了解我发现家长很重视孩子吃饭的量,为了让孩子营养均衡,他们要求孩子把家长提供的食物都要吃光。

“现在孩子吃饭真头疼”,可欣妈妈有点无奈的说。

“现在最主要让孩子能够喜欢吃饭,自己主动的吃饭,刚开始我们要求不要太高,量先少一点,不够再添,营造良好的就餐气氛,我们一起多配合,孩子的吃饭应该不成问题”。我鼓励的说。 案例分析:

孩子不吃饭在当下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不少家长为此忧心忡忡,为了孩子吃饭真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方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发育正常,身体健康,家长所认为的“不好好吃饭”可能就需要打个问号。我认为现在孩子吃饭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有些家长观念没转变,不少家长特别是老人喜欢把孩子养的胖胖的这样才觉得健康, 孩子长的瘦,就是不好好吃饭造成的。一般情况下,每个孩子的饭量都有差别,有的孩子天生吃的比较多,有的孩子则天生吃得比较少。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一味的追求孩子胖一点,反而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当然,如果孩子吃的特别少,长的特别瘦,那就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医生,在确诊孩子没有肠胃问题的基础上,再去看父母养育方面的问题。

二、家长的不停关注造成的。瑞可斯医师认为:当我们知道幼儿不吃饭的心理原因是无理要求父母"不停关注",那么,当父母避开幼儿这种不当的要求,主动忽略幼儿吃饭时闹别扭的行为,幼儿就能改变不肯吃饭的坏习惯。可欣在家吃饭是三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吃的,不停的催促孩子,建议孩子吃这个、吃那个,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

三、孩子吃饭没规律、随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父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让孩子尝到饥饿感,常常是孩子想吃就吃,因此一放学,不到就餐时间就给孩子吃一些点心和零食,到了就餐的时间孩子就会觉得不饿,食欲不好,然后不好好吃饭。

四、就餐气氛过于严肃,影响了孩子的食欲。每个孩子内心都追求自由,如果父母吃饭前或用餐时批评孩子或者孩子吃饱以后,总以为孩子没有吃饱而强迫他继续吃,结果长期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厌食。 反思:

一、就餐时转变方式家长变“管”为“不管”。

吃与不吃,饿或不饿,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吃多吃少孩子自己会控制。要是孩子已经饱了,家长强硬让孩子吃完规定的食物,就会促动孩子的不良情绪。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家长也不少——这句话把事情解释的很清楚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家长长期的催促还会导致孩子的厌食,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的破坏了。 因此,当孩子饱了以后,孩子有权利拒绝。案例中我们发现可欣的家长对孩子的吃饭太关注了,干涉过多,对于有独立意识且比较叛逆的孩子就会很容易发生抵触,吃什么要是吃得不高兴,下次吃就会讨厌.导致对吃饭有消极心理。

二、营造良好就餐气氛,增强孩子的食欲。

孩子喜欢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吃饭,因此在饭桌上家长应尽量营造良好的就餐气氛,少一些责骂和不满,可以讨论孩子喜欢的话题,慢慢的孩子就会觉得吃饭时间是一家人快乐的时间,他们就会喜欢坐在餐桌上和大人一起吃饭。

三、合理调整孩子的饮食时间和饮食结构

检查孩子是否饮食次数偏多,正餐和点心之间时间间隔过短或零食、甜食过多等等,然后根据孩子的特点调整饮食时间和饮食结构。如果孩子吃零食太多,可以减少甚至取消零食,让孩子的胃有排空的时间。此外,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色香味俱全、又富于变化的饮食,刺激孩子的食欲,通过这些就可以改善孩子的就餐行为。案例中,可欣的家长担心孩子肚子饿,没到餐点时间就给孩子吃东西,正餐和点心之间时间间隔过短,孩子正餐时间就不好好吃饭。于是我建议如果孩子正餐吃的不好,家长可以根据情况减少点心的量,或者可以不用吃。

四、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

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因此对于上幼儿园的家长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喂孩子吃饭。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如果之前已经喂惯了,那么家长的方式要立即改变,告诉孩子长大了要自己吃饭,如果刚开始孩子不习惯不肯吃,就饿几顿,肯定饿不着,只有从根源抓起,才会真正让孩子自己主动的吃饭。

五、不要让饭桌成为谈判桌。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吃饭,多吃一点,总喜欢用一些物质的条件和孩子谈判,比如要是你好好吃饭,妈妈就给你买玩具或出去玩,孩子很聪明,下次他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不断的和家长谈条件,用无理的要求和吃饭交换,吃饭成了谈判的对象或者任务,造成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在案例中,家长喜欢用孩子好好吃饭来换取孩子喜爱的玩具的方式,来促进孩子能更好的吃饭。可能刚开始能让孩子吃的快一点,但是这种方法会让孩子变得功利,把吃饭变成了任务。

六、用语言暗示,帮助孩子养成不挑食、偏食的好习惯。

有些孩子不爱吃菜或某种东西,家长千万不要说出来,更不能当面教训孩子,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

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出来,家长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津津有味的吃着这样东西,然后用非常“诱惑”的口气跟孩子说,引起孩子的食欲:“今天的菜好吃极了!” 有些食物你可以引导,比如胡萝卜,你可以先吃一口,认真的品一下然后说出自已的感受,接着让宝宝也试一口。一起品尝食物的美味比硬喂宝宝吃效果要好得多。

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宝宝非常渴望自已长大,这种渴望的表现之一就是学大人的样子,大人经常做什么他也会去尝试。所以想让宝宝有一个饮食的好习惯,那么大人首先也得有一个正确的饮食习惯。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让孩子吃饭就是香”其实并不难,经过两个星期的调整。可欣小朋友在家能够独立吃了,吃饭不在成为她们家头疼的问题,从可欣父母轻松的笑容中我知道他们已经找对了方法。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六

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培养和形成优良学风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之所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节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三,弥补我系在浦东校区单独办学在办学条件上的先天不足,通过素质教育节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新生尽快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为学风建设打造良好基础。

二、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我系从20xx年开始,于每年的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举办历时三个月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节。目前已举办两届,活动主要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开幕式为起点,以闭幕式表彰和汇报演出为结束,主要通过学术报告讲座、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共三块模式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具体有:专家系列学术讲座、辩论赛、演讲赛、模拟法庭、法律义务咨询、周末英语沙龙、“111”读书节、百部名著必读书目活动、书法、摄影、工艺制作、歌手大赛、话剧表演赛、组建系大学生合唱团、舞蹈队、礼仪队、开设周末影院及开展篮球赛等各类体育比赛等等。

三、活动效果。

从活动效果来看,我们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节的开展,为我系的学风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主要收获有以下四点:

1、学生参与面广。从总体效果来看,全系广大同学都能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报名,踊跃参加,学生参与面达20xx幼儿园素质教育讨论发言稿以上,充分展示了我系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多才多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第一届共表彰了6个先进集体和42名先进个人;第二届共表彰了7个先进集体和72名先进个人。树立了典型,带动了整体。

2、开展学术讲座,激发学生成材。开展学风建设,学术讲座优为重要。在素质教育节期间,我们结合浦东校区困难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注重将学风建设和思想教育有机的融入到学术讲座当中。讲座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动态、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素质拓展、党建思政、人文素质、学生自立成才教育。如组织“专业教授与本科生面对面”、“学风建设从我做起――优秀校友成才报告会”等讲座,邀请了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陈培爱教授、院党委黄发良副书记、全国辞章协会副会长祝敏青教授、福建师大传播学院院长颜纯均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共举办了28场的专业学术讲座,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节中,我们以素质教育中心、教研室和专业教师为依托,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练兵活动。如广告教研室组织广告专业学生到成都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节,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并在20xx年福建省消委会主办的全省“好产品好广告”竞赛中,共有6位同学10幅广告创意作品分获了一、二、三等奖;秘书教研室组织学生参加秘书资格、普通话过级考证;素质教育中心制定了系“大学生人文素质百部必读书目”,以“111”读书计划为实施平台,结合周末文学经典影院,提升我系学生的文学底蕴和人文素养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4、寓教于乐,激发学习热情。在素质教育节中,我们依托系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英语协会、法律协会、创业协会、拾贝文学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我们通过法律专业校友陈建福的牵线搭桥,与宁夏盐池县灌区一小长期开展助学帮困献爱心活动,两年来先后与65名小学生结对子,共捐款、捐赠衣物、学习用具等总价值近2万元人民币。该活动先后在中青网、宁夏电视台和福建三家媒体得到了相关的报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本学期,我系已将之作为学生支部的支部立项活动,并拟定今年暑期赴宁夏灌区一小开展帮教活动。

实践证明,学风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节”的举办应当说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将继续努力,相信现代传媒系法学系“素质教育节”这棵幼苗,在学院各级领导阳光雨露般的关心、培育下,一定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七

“哗”这是缪趣小朋友把一篓雪花片倒到地上的声音,紧接着小朋友们一阵哄笑,竞相模仿。这一切发生在短短的几秒钟里,我在错愕之余冒出了一个念头:“扔玩具真这么好玩吗?”孩子们偷瞄着我不做声,“那你们想扔吗?”“想。”一个大胆的孩子回答我,其他人向他投去佩服的眼光,我点点头,“那好吧,请你们尽情地扔把。”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的叫声和玩具的碰撞声淹没了一切,十几分钟后,满屋一片狼藉,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透着意犹未尽的喜悦。我镇定而舒缓地说:“好了,我们该捡玩具了。”孩子们看着满地的玩具不知所措,我笑了笑,“没关系,老师和你们一起捡。”时间一分分的过去,玩具一个个的进了篓子,汗珠也一滴滴的从孩子们的头上冒出来,当最后一个雪花片放进篓子的时候,大家都往地上一躺,“好累呀,终于捡完了。”

“那你们喜欢扔玩具还是捡玩具呢?”

“当然是扔玩具。”

“为什么?”

“因为扔玩具很开心,捡玩具太累了。”

“那谁来捡呢?”

“谁扔的谁捡。”

“最好大家都别扔。”

“对,那就没有人累了。”

……。

孩子们还在讨论着,我想我成功了,因为“不乱扔玩具”不再是一句教条的规则,在劳动中它变成了孩子们乐意接受并自觉养成的习惯,由此我想到:与其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说教,不如另辟蹊径,让道理行动化,让规则生活化,少对孩子说一点,多让他们做一点,这样,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才能埋下关心他人、自我约束的种子,使之受用一生。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八

五月中旬我园要开展全镇公开课,是关于美术领域的,经过商讨这个重担落在了我们中班幼儿的身上。虽然我们班没有特别好的美术功底,但我对幼儿充满信心。为了引导幼儿知道快乐是人人都会有的基本情绪,我设计了本节课《我最高兴的事》。为了给幼儿提供开心快乐的氛围,首先,我用幼儿熟悉的乐曲边听歌曲边走进课堂,让幼儿一同体验高兴的情绪。其次,让幼儿一同坐在地毯上观赏自己高兴时的照片,激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同时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觉得高兴的事。最后教师准备一些快乐的照片,让幼儿互相讨论是什么高兴的事,是怎么做的,从中让幼儿认识到做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动作。整节课下来幼儿们的注意力一直在我的身上打转,这让我觉得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但最后环节让幼儿动手操作出现了问题,当我请幼儿们回到座位上绘画时天天和仪仪同时坐在了一个座位上,两个人发生了争议,让我措手不及。

二、过程。

平时上课时,幼儿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上课,所以不会发生这类事件。但是,这节是公开课,为了能更好地突出这节课,我在活动中设计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请幼儿对着镜子做自己高兴时的动作;第二个场景是坐在地毯上一起讨论自己最高兴的事;最后一个场景是请幼儿自己动手画《我最高兴的事》。前面两个场景幼儿们都很配合,我想最后一个场景应该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了吧。

因为在最后一个场景中我做了很多工作,我怕幼儿们抢座位,所以分别在桌子上贴了四种水果分成四组,又在每张桌子旁边放好五把椅子,这样幼儿到自己那组拉开椅子就可以坐了。我刚请幼儿们坐下准备绘画时,忽然听到有个女孩子说:“你坐那边去?”我回过头一看,仪仪和天天同时坐在一个座位上,天天很不愿意地说;“不好。”仪仪又很不耐烦地说:“你坐那边去吗,这里太挤了,我都不能画了。”没办法,我只能把他们分开,然后我对天天说:“天天,这里太挤了,我们换个座位再画吧。”天天没回答,只是低着头,我怕耽误上课的时间,把他换到了旁边的座位上,就继续讲我的课了。可没过多久就听见有人在哭,我回头一看,原来还是天天,没办法,我只好走过去问道:“天天,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啊?”天天一听是我就哭得更厉害了,没办法,为了能继续把课上完,我只能先安慰他:“天天,别哭了,你看有这么多的客人在,被他们看到了就不好了,老师知道你是最听话的好孩子,老师最喜欢天天啦!”一听这话天天的情绪明显有所好转,我又接着说:“是不是老师给你换了位置你不高兴了,傻孩子,那里太挤了,我知道天天的画画得很漂亮,所以,老师就给你换了一个大位置,这样绘画时手就不会碰到别的小朋友了,画出来的画才会更漂亮了。”天天听了我的话慢慢地就不哭了,情绪也慢慢地稳定下来了,我见刚才的话对天天很有效,又忙说道:“天天画的肯定很漂亮,我们画好后给后面的客人老师看一看,客人老师看了肯定会喜欢的。”天天这才静下心来开始绘画。

三、分析。

面对这个突发事件让我感触很多,虽然这节课上得挺完整,但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问号?为什么他会这么激动呢?平时给他换位置他从来不会这样的,这次是怎么了,是不是有别的原因呢?课后,我找天天和仪仪谈话,通过谈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出在了我的身上,而不是他。经过一番交谈,原来那个位置是天天先坐下的,仪仪是后来才坐在那里的,按理说应该是仪仪换位置,而不是天天,怪不得天天会哭,是受委屈才会这样的。因为天天只不过是一个中班的孩子,当他受了委屈时哭是他发泄情绪的最好办法,作为老师的我却没能发现这一点,没能及时地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引出更严重的问题。当时我就向天天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也对仪仪进行了适当的教育。

四、策略。

1.让孩子学会分享。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因为疼孩子,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让孩子养成了自私的习惯。为此,我们请家长配合,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平时喜欢玩的玩具,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互相交换着玩。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游戏带来的快乐。

2.让幼儿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予表扬和鼓励。

五、结果。

坏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要改变也不是几天就见效的。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累计教育,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每天一来到幼儿园,孩子们都很热情主动地跟教师和小朋友说早上好、看到同伴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地去帮助别人、每次到吃饭的时间,孩子们都会争当值日生,帮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他们的进步我很欣慰,当然,这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作为教师,我们要观察每一个幼儿在园里的表现,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这些优点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有感。

俗语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学生的转化也是如此,而此时的教师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恒心。这句话让我感触很多,教育孩子我们要循循诱导,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我们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九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

国学。

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你想知道幼儿园教育案例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案例吧!

——他伸出的不再是拳头了。

大班的杰杰小朋友在班里是出了名的“打架好手”,每天都有关于他的一些新闻。每当他看到其他孩子做游戏、玩玩具时,他悄悄地靠近他们,趁其不备便伸手去抢玩具,抢不到就撒泼哭闹,甚至拔出拳头伸向同伴。他的一对拳头几乎成了他的全部语言。由于他爱打人,同伴们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还不断地向我告状,告状声越多,他越孤单,拳头也就越多地伸向别人。

分析。

我想,标标的行为一定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通过电访及来接送家长交谈,我了解到他的爸爸文化层次较低,他的妈妈对孩子是百依百顺,从不对他提出任何要求,而爸爸却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的爸爸自述:“标标在家不听话,跟他讲道理太累,还是痛打一顿有效,打痛了,他才会长记性。有时被打后还不服,反而发起了野性,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久而久之,在爸爸的暴力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这样标标也就有了动不动就打人的恶习。据观察,标标在幼儿园,也非常想和别人交流,又因为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小朋友都不愿与他一起玩。

对策。

与其爸爸在教育上截然不一致的做法,不要去迁就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也向家长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掺杂对标标的成见和偏见,公正而耐心地对待他。当标标动手打人时,我们一定都要弄清楚原因,不要先去责怪或处罚他,平时,我要求家长多观察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2.我们发现标标虽然很调皮,好动,很喜欢打人,但他很喜欢讲故事,听故事。我平时会在自由时间里,让他坐在我的旁边给他讲故事。如《四个好朋友》,《小红花找朋友》,《雷锋的故事》等,并从中引导他要有礼貌,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懂得爱护公物,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虽然他在听的时候似懂非懂的样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却也表现得不错。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到草地捡落叶,这时标标说:“要不我也学雷锋,去捡吧。我笑着说:“好吧,小雷锋,去捡吧。”他高高兴兴地去了,而且表现很不错。

3.行为专项训练:由于标标与同伴交往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欠佳,因此,培养他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我经常让他当值日生,给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勺子、分碗、分盘子;使他能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与同伴交流。比如,在玩结构游戏的时候,我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让他与同伴拼搭动物园的各种动物。他玩得很认真,而且不断变化手中的作品。快结束时,标标面前的玩具少了,找不到他要的积塑,就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到领桌去拿,嘴里还说“借我一块”。到了评价的时候,我请标标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漂亮吗;他很自信地说:“是熊宝宝,漂亮!”

我向全体幼儿亮出了他的作品,并表扬了标标懂得向别人借玩具,也表扬了借给他的几位幼儿。标标体验到了与人合作,对人礼貌的愉快,并在同伴中树立了好孩子的形象。

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惊异地发现标标打人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与同伴的关系也开始变得融洽起来了。在游戏中,他向同伴伸出的不再是拳头,而是一双合作和友好的手。

反思。

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由此,我深刻领会到家长、老师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更领会到了带领家长共同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任何幼儿、任何问题都应有冷静的头脑,要多观察,多思索,在平等、友善但又不失严肃的氛围中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幼儿姓名:吕浩冉班级:小六教师:丁文博。

一、幼儿情况介绍:

吕浩冉小朋友是一个特比较上进、懂事听话的小女孩,会自己独立做很多事情,爱动脑筋,记忆力也特别的好。她是一个高高壮壮的小女孩,在班级里她是最高最壮的孩子,上半学期开园第一天就让几位老师印象深刻。但是她上半学期由于生了两次比较严重的病,请了好长时间的假。再次入园后很不适应,各种规则还不熟悉,班级中的常规她也掌握不好。而且她性格比较内向,活动的时候总是不活跃。她很听话,遵守规则,很少故意犯错误,上进心比较强,但是做事的时候缺少一定的耐心。喜欢记忆性的活动,不喜欢开动脑筋的游戏和活动。

二、培养目标:

1.做事情多些细心与耐心,成长中不断取得进步。

2.能够在活动中熟悉各种规则意识,更加适应幼儿园生活。

3.激励她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

4.鼓励她多于其她小朋友交流,能够跟老师表达内心的想法。

5.培养她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

三、月份跟踪。

20xx年3月。

(一)跟踪记录:

体育活动中,小朋友们都拿着球与魏老师积极地互动,但是她却抱着球不敢往上抛,也不敢用力踢,生怕球跑远了。在平时的户外跳圈的游戏中,她的积极性也不高,不喜欢这种跑跑跳跳的游戏。如果是那种活动强度不太大的滑梯、玩沙、跷跷板、拱龙等游戏她倒是比较喜欢,活动强度大一些,例如障碍比赛、投球比赛、跑跑跳跳等游戏她在面目表情上就表现出不悦,而且也不乐于参与到游戏当中,也不使出全身的努力去进行游戏。(二)情况分析:

她来说比较大,她会失败、会落后、笨笨的样子会让其她小朋友取笑,所以才不喜欢这些游戏。

(三)采取措施:

首先要鼓励她多参与体育锻炼,在游戏中告诉她她很棒,她能做到,要相信自己,给她树立自信心,要让她成为一些小朋友的榜样。其次,还要多于她的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多鼓励她进行体育锻炼,并和她一起锻炼。多安排一些有体能锻炼意义的游戏。

20xx年4月。

(一)跟踪记录。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学习按照规律排列图形,有简单的两个形状再到三个形状,最难到四个形状。吕浩冉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可是回答的都是错误的答案,她还没有明确规律到底是什么,这让我很苦恼。因为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她的接受速度都很慢,知识探究和知识掌握能力都很差。自己无法通过老师的提示和引导自我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必须要老师给出直接的答案,多次讲解后才能发现规律。在区角的自制蒙氏数学玩具游戏过程中,也表现出不足。玩法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但是她在游戏中还是不按照规则做,只有我在一旁告诉她“一”如何做,并且监督她继续做,她才会继续按照规则做。与她的妈妈沟通过,她的妈妈就会说:“我们在家也会多教她一些,主要是这个孩子太笨了!”也许这是一句谦虚的话,但是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笨是很不好的。

(二)情况分析:

吕浩冉家长说她笨,也许这是一句谦虚的话,但是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笨是很不好的。幼儿正处在。

自我评价。

初步形成的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评价的依存性,即根据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家长说她笨,她就会真的觉得自己笨,首先不自信,然后自己完不成任务就归结到自己笨的原因当中,以至于以后的学习中不爱动脑。由于幼儿的智力水平和各种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和家长都要科学的认识。

(三)采取措施:

1.告知其家长这样做的弊端,避免她们继续这样评价孩子,教育孩子。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家中也多培养幼儿的爱动脑的习惯。

2.用积极鼓励的语言激发她的兴趣,在游戏中多监督,也要多鼓励她可以自己做好,能够按照规则自己做。告诉她,只要动脑子就会越来越聪明。

20xx年5月。

(一)跟踪记录:

快要“六一”儿童节了,我们进入了紧张的节目排练当中,她是班级最高的,安排小主演没有能够跟她配合的小朋友。所以将她安排在最后一排的中间位置,位置也很明显。她也很认真的学习,很认真的跳舞。对于自己没有当小主演没有怨言。

(二)情况分析:

她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我们知道她跳得很好,但是由于她的身材的原因,这次没有更好的适合她的主要角色了。我们跟她好好的交谈了一次,说明了原因,她很理解老师。我们与她的家长也进行了沟通,让她们也解释原因,并鼓励她。

(三)采取措施:

1.老师先与她好好沟通,解释原因,说明所有参与节目演出的小朋友都很优秀,包括她。所以站在哪个位置都是小主演。

2.与其家长解释、沟通,通过家长的配合让她知道并不是她跳得不好,而是节目需要。

3.在排练过程中,多鼓励,多夸奖。让其她幼儿以她为榜样,满足孩子应有的“虚荣心”。

20xx年6月。

(一)跟踪记录:

在“宝宝书吧”大区角中进行读书的活动,区角中都是一些绘本,很多绘本文字很少,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看图理解书中要讲述的内容。吕浩冉拿了一本书,一页一页的翻,并没有看每一幅画中到底有什么。看完一本后,马上换另一本,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翻略书籍。

(二)情况分析:

我仔细观察,首先书吧中的图书有一小部分是适合小班阅读的文字非常少的图书,很多都是适合中大班阅读的图书。小班孩子受到能力限制根本看不懂,所以一页页翻书不仔细看也是正常的。其次,这里的很多书是老师没有讲过的,她们的理解能力还有限,对于一本陌生的看不懂的书,她们也没有阅读的兴趣,知识大致看一下书中的画。再次,我们平时对于幼儿读书习惯的培养做的工作不够,家庭中也没有提供一个适合孩子读书的良好环境和榜样示范。

(四)采取措施:

1.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多讲解一些绘本故事,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2.建议园内多购买一些适合小班阅读的图书,并将图书分年龄段进行分类。

3.家园共育,多提供适合阅读的环境,家长和老师起到榜样作用。

四、效果与总结。

经过这半年时间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再加之孩子本来就很上进,很快就掌握了各种规则,适应了各项活动。规则意识也更强了。户外活动中也更积极了,每次玩的都很开心。数学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于阅读的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吕浩冉小朋友在家长和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培养下慢慢地进步着。

——让我们牵手,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案例产生的背景:

当前,我国幼教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时代要求幼儿教育的目的应由只对幼儿传授知识技巧转向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上来。然而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它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班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生活上得到了父母的关注,物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如果教育得法;成才率会很高,否则适得其反。幼儿不仅要有一个充实的物质环境,更需要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家长工作中,积极从情感入手,主动与家长联系,真心、真实的去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上的难题,共同关心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达到同步教育。案例实录: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李佳妮,天真、活波、可爱。有一天,她神情忧郁,不爱吃饭,不想参加游戏。当我蹲下去,同情的问她的时候,她的大眼睛回避了我的目光。我说:“好朋友,看到你的这个样子,我的心里好难过。你有什么困难,请告诉我,我会帮助你的”。她“哇”一声扑进了我的怀里:“爸爸、妈妈吵架了,妈妈不要我了。”“不会的,老师来帮助你”。我安慰她。

晚上,我和她的母亲谈了很久,她泪流满面。我帮助他,分析它们之间的“战争”,只是一些琐事的积累和误会。我说:想想你们恋爱的情景,希望你冷静一下,重新开始。由于你们的争吵,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创伤,孩子会因为你们的不和睦而变得郁郁寡欢”。我又说:“只要佳妮在我班一天,我就要为孩子负责,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孩子那张痛苦的小脸”。事后,我又劝孩子的父亲,要他学会体贴妻子,关心孩子,担负起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用心观察佳妮父母的情况,随时做一些工作。为此我设计了两次联谊活动——“全家长”节目。通过这个节目,使佳妮父母深受感动,关系有了很的大好转。“五一”前我问佳妮:“老师一看见你那快乐的小脸,就知道爸爸妈妈和好了,是吗?”她说“爸爸外出打工了,不在家。爸爸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过生日时,爸爸要送她一条漂亮的项链。”噢,多么真切的希望和灿烂的笑容呀!儿童节后,佳妮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到我的身边说:“爸爸、妈妈带我去儿童游乐场玩了。”那神情令我无限的欣慰和轻松。我为又一个家庭恢复了往日的温馨,为又一个小朋友绽开了笑脸而高兴。

之后,我又在班级举行了绘画比赛,题目是: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和五颜六色的画笔绘出了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他们都把自己的爸爸妈妈画得非常漂亮。然后,我把这些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欣赏。这次活动同时也是一次亲子活动,加深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同时使家庭更加温馨和谐。

是孩子把老师和家长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又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及反思:

幼儿园教育是多层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工程,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结合的综合整体,在实践中,我们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幼儿良好的素质培养,单靠幼儿园老师教育而得不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将流于形式,成为空谈。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其渗透性之强,影响之大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李佳妮小朋友的事情,是我深切感到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多么深的影响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责任观察,注意每一位幼儿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令孩子恢复天真、活波的精神状态。作为家长,要配合幼教老师的工作,共同为诱饵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长环境。

家园手牵手目的就在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家长和老师有共同的责任感,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落实到“提高幼儿教育”的目标上。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十

环节一:组织幼儿集体观察老师操作,看哪些东西可以沉,哪些东西可以浮,并在黑板上画出二维的记录表格,让幼儿学习如何记录观察结果。具体过程是:首先,教师指着面前的水盆,问道:“这是什么呀?”(评:无效和无用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引起幼儿思考和探索,答案是多元的。教师的问题,按其作用,可以分为:引起幼儿探索兴趣的;激起幼儿认知矛盾的;引导幼儿探索方向的等)接着又指着面前各种沉浮材料问道:我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会怎么样?”这时,有幼儿说“沉下去”,有幼儿说“浮起来”(评:这时,老师对幼儿的回答没有什么反馈,因为幼儿的回答没有符合她期望的结果)接着又有一名幼儿回答道:“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这时,老师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且表扬了那位幼儿,要求所有的幼儿重复说“东西放进水里,有的浮起来,有的沉下去。”其次,教师边操作,边在黑板上画出二维记录表格,让幼儿学习如何记录观察结果(评:这一环节用了很长时间,幼儿显得有点烦躁,原因是二维记录表格太抽象,不适合幼儿,而且,要求幼儿学习老师规定的记录方式,剥夺了幼儿探索如何进行记录的机会。)。

环节二:幼儿以组为单位,进行沉浮操作。在幼儿操作前,教师强调要边实验边将观察结果记录到老师发的记录表格中,并提出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评:这一要求影响了幼儿真正探索的发生!因为迎合老师的期望是每个孩子都善于做的。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忙于放进水中一样物体,赶快记录一下,根本没有用心探索,即使有个别孩子正在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老师走到他身边提醒他,要求他抓紧时间,赶快记录,这一行为把幼儿的探索兴趣驱逐得一无所有,结果是最没有用心探索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为他最快,最好地完成了老师的任务,但完成老师的任务就算达到教育目标了吗?)。

环节三:组织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情况。

环节四:教师将盐放进水中,让幼儿搅拌并再次探索同样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让幼儿记录。(评:教师统一放好盐,剥夺了幼儿探索盐量与物体沉浮的变化的机会,老师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认识到淡水和盐水中物体沉浮的不同,但这一目标模式剥夺了幼儿的探索过程,其实这一认识目标的达成是长期的过程,不能因为达成认识目标,而失落了情感目标和方法目标的达成,科学教育的目标有三个方面: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方法目标,三者要兼顾。)。

一切为了比赛。

原因可能在于由来自他们身边的小伙伴来负责管理和服务他们,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新鲜感,他们也更乐于接受和认同吧。

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幼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差异问题。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就能提高和解决的难题,我们希望能与家长达成共识,多为幼儿提供“当小主人”的机会,锻炼幼儿的责任意识,提高幼儿为自我和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另外,我们也会适当考虑为幼儿调整配对,让幼儿尝试与不同的小伙伴之间的合作。

由此可见,在实施“值日班长”制度时幼儿成为了管理生活常规活动的主角,但并不是教师就解脱了,就没有责任了。此时,教师更要担当起关注者、引导者的重任,以旁观者冷静的眼光,细细观察幼儿在其中的行为表现、引导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

日常生活常规活动可以称得上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有秩有序、发挥孩子潜能、顺应当前幼教发展新趋势地开展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活动?值得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大胆尝试、勇于反思。我愿意与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分享。

正在上计算课,突然一架飞机从教室上空飞过,声音震耳欲聋。“飞机,飞机!”一个小朋友尖叫起来。紧跟着,全班小朋友都转头东张西望,边看边嚷。有的还想离开座位到室外看看。这时,教师灵机一动:“好呀,飞机,也来听我们大班小朋友数数了。我现在找一位小朋友站起来数数,给飞机上的飞行员叔叔听听,好不好?”“好!”按照平时养成的习惯,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老师,你讲错了!”

“老师,你讲错了!”当小朋友还沉浸在小动物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将“大乌龟送回家”的喜悦中时,家桢小朋友一语惊人地发话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向他投去了诧异的目光。“哪里讲错了”?”我本能地问道,(心中纳闷,这个故事选自教材,不会错呀!)“乌龟四脚朝天会自己翻身的,用不着别人推的?”

附故事:送大乌龟回家。

大乌龟爬山坡,一不小心,从山坡上骨碌骨碌地滚了下来,四脚朝天,爬不起来。

小蚱蜢看见了,大声喊:“快快救救乌龟大叔!”

小老鼠来了,使劲想把大乌龟翻过身来,但小老鼠力气小,也帮不了忙。小刺猬来了,用力搬动大乌龟的身体,要把大乌龟翻过身来,但小刺猬力气小,也帮不了忙。

小白兔来了,对大家说:“来,来,来!我有办法,我们把大乌龟推到河边去。”大家用力把大乌龟推呀,推呀,一直推到小河边,“扑通”一声,让大乌龟跌下河去。大乌龟在河里翻过身来,划动四只脚,欢快地游开了。大乌龟会过头来,对大家说:“谢谢你们!送我回家了!”

由一条毛毛虫想到的。

它,把它扔到垃圾筒里算了”等等,我在旁边不动声色,看他们准备怎么办,最后,龚思龙用餐巾纸把毛毛虫包好,扔到了垃圾筒里,他们还是觉得不杀死它,因为毛毛虫也是有生命的。

事情过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一下毛毛虫,他们只知道毛毛虫是坏的,吃农民伯伯种的粮食,别的就不太了解,于是我和他们说了一些有关毛毛虫的知识,如,有的毛毛虫是带刺的,有的吃庄稼,有的吃树叶,有的是青色的等等,也鼓励他们自己回家以后去发现更多毛毛虫的知识。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十一

**是我们班这学期新插入的一位幼儿,又是新搬来南桥镇居住的,也就是说,她所要应对的不仅仅仅是新的班级、新的小朋友,还要应对新家周围的新环境、新的语言。刚开学,**的奶奶就和我打招呼,表示了极大的担忧:孩子自理潜力较差,与外界接触少,比较娇气,性格内向,又加上原先熟悉的、说好一同来新班级的表哥最后的放下,让她产生了“你们把我骗来的!”感觉,她怕孙女适应不了幼儿园的生活。在了解了这个状况后,我把这个孩子作为开学初工作的重点。

开学初,**对于新群众生活采取了完全的排斥态度:她拒绝来园、天天早上哭着、叫着、拉着奶奶的手死也不放;她拒绝参加游戏;甚至拒绝吃饭,老嚷着“奶奶做好饭了,妹妹要回家吃饭”。期间,家长也是万分担心,派奶奶来探视。

到了下午,**竟然拒绝午睡,情愿站着。但是,她对于我已经不表示排斥,我带她上了厕所,允许她倚在我身上休息。对于这样一个敏感又娇气的孩子,我一开始采取的对策是“顺应”。期望她在熟悉新环境后,能够自主地理解新环境的规则,理解群众生活。但是,几天过去依然没有成效。她依然拒绝和大家一样,在群众活动时也总是游离在大家之外,从不参与。和奶奶商量、交流妍研的状况,奶奶表示,只要她不哭,她想怎样就怎样。开始,我也认同家长的观点,认为稳定情绪是重点,但是,她这样的活动方式开始感染一些孩子,本来就不爱吃饭的博豪、晓岚、懿晨见了我对**地迁就,趁机开始提出:老师,这个菜我不要吃的;那个汤我不喜欢……一天在喂饭时,因为,有小朋友把汤打翻,我急于去清理,就命令**说:“接下来你自己吃饭,不许再哭了”。由于口气较严肃,我还担心她是否会号啕大哭,但是当我过来后发现,她真停止哭泣、自己在吃饭了。这次状况给了我信心。我开始改变我的教育策略。

首先从愉快来园开始,在和家长联系后,我和家长对她提出要求:开始允许早上来园让奶奶陪她玩半个小时,如果奶奶走时她哭了,那么第二天哪怕她哭得再厉害,也不让奶奶陪了。如果奶奶走后她没哭,而且在奶奶走后能和大家一齐活动,那么第二天还允许奶奶继续陪她。开始一段时间,奶奶离开时**还是哭泣,我没有妥协,很坚决地在她哭泣的第二天一进教室就让她奶奶回家了。我观察了一下,接下来的几天来园时她情绪有些波动,但忍着没有哭泣,之后的情绪基本正常,对我的要求并没有太大的拒绝反抗。我就奖励表扬了她,在以后的几天里,我逐步要求逐渐的脱离奶奶的陪伴,慢慢与愉快上学。随着要求的逐步落实。**开始理解新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和必须要求的辅助下,她开始和小朋友一齐玩,一齐游戏,脸上也逐渐开始有了笑容。

家长对孩子的变化感到惊叹,也自觉停止了中途来园探视,而孩子情绪也很稳定。这说明,教师的对应策略取得了效果。

人的潜力表此刻各个方面,其中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潜力也是一个方面。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孩子性格、成长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就产生了差异。对于教师来说,过去我们的思维定式是调整环境来适应孩子,个性是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更会有意识地迁就幼儿。在这个案例中,一开始,我对应幼儿拒绝理解环境的行为,采取的对策就是顺应。因为教育对象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十分娇气的孩子。我感到,孩子的一系列拒绝行为其实是她心理极为“焦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她拒绝环境进入他的生活,以给自己营造一种“安全感”,比如她拒绝吃饭就是很明显的一个行为。但是,当她在环境中有了一个具体的“依恋”对象后,(就是教师自己)我就就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变“顺应”为“依从”。从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分析,由于教育对象的“敏感”使她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引起教师对待自己态度的变化,为了在陌生的环境中继续有一个能够“依恋”的对象,她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反过来顺应教师的要求。就象**在有天早上来园时对我说的那样:为什么老师天天早上抱抱我、晚上还要给我五角星(指老师和她之间第二天来园不哭泣的约定)?当时我回答“因为你是老师很喜欢的妹妹小朋友”。

在幼儿逐步适应的过程中,教师不断的肯定就应和要求交替进行,这样幼儿在得到赞许之后,对于继续完成教师的要求就有了信心和兴趣。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十二

【纲要】第三部分指出:教师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案例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们正处于中班时期,他们喜欢画画,已拥有一定的技能,但在绘画中缺少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喜欢游戏,却难以控制自己的持久性。他们喜欢表达,却分不清场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不仅是大人,孩子们也不例外。在幼儿园里,我们不难发现集各种缺点为一身的孩子,他们不仅课下调皮、吃饭挑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高兴了,甚至还会撒个小谎„„,他们的存在有时会让整个班级秩序大乱,让我们这些老师备感无奈,甚至于束手无策,可是他们真得就这样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吗?答案是“no”。案例描述:

片段一:

姓名:越越。

在玩球游戏中,老师请小朋友在草地上拍球,提醒幼儿不要离开规定的区域,可越越却抱着皮球跑到走廊边的台阶上,让皮球沿着台阶下楼梯。其他小朋友看见了,觉得很好玩,纷纷效仿。

教师a看见这么多小朋友违反“规则”,顿时发火,狠狠地批评了越越,并罚越越坐在一边,不准再玩游戏。

教师b看到这种情况,并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首先肯定了越越的玩法,然后带有启发性地对大家说:“看来皮球的玩法有很多种,有谁还能想出更好的玩法?”

片段二:

申申是班上公认的顽皮孩子,平时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做事情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常常“出轨”。在一次美术活动上,教师让幼儿画小手绢,申申在画完后,又在画中加了一大团黑色的东西。

教师a在巡视时看到,非常严肃地对申申说:“你这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会儿还要展示小朋友的作品呢!赶快改掉!”无奈,申申只好不情愿地拿起了别的颜色重新添画„„此时,教师b在巡视时看到申申的画与众不同,就亲切地问申申:“能告诉老师,这团黑黑的东西是什么吗?”申申认真地回答:“是我的手绢脏了。”老师笑笑说:“你能想出画脏了的手绢,真是了不起!不过要是这样画就更好了„„”

案例分析反思:

分析以上案例,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如果从守纪律、规则的角度或许是出轨的,但是换一种角度去考虑,这也正是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显现。教师应正确处理好“淘气”和“调皮”的关系,看到顽皮儿童的“出轨行为”另一面:调皮的孩子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强,他们希望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但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妥当,所以,容易让别人误认为是“调皮”。

在以上案例中,a老师眼中的调皮蛋,需要严加管教。但在b老师眼中确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活泼聪明的小精灵。因而给予了欣赏、鼓励和引导。

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中顽皮儿童们在众多a老师的训斥和高度控制下,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长此以往,他们受到教师过多的干涉和限制,则有可能形成畏缩、胆怯、过分依赖的不良人格特征。

策略调整:

1、满足交往的需要。

如果教师能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调皮”现象。而且,通过交往也有助于他们从别人身上学到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所以,教师在“管教”幼儿时应注意保护和善待顽皮儿童。

2、发现闪光点。

我们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面对“坏”孩子,更需要竭力去找他们的闪光点,要出自真心地去赞扬、鼓励和引导。不要用带色的眼睛去看待他们,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重视和关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只要我们停下来认真分析品味,一定都会有所收获的!江佳佳幼儿园中班个别幼儿分析案例幼教同行们,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分享每一个孩子的快乐,用心去欣赏每一个孩子独特的美!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好老师!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十三

实录:

刚开学的一天,佳杰小朋友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们连忙跑过去,问他怎么了,边哭边指着手说:““沈万城咬我”,只见佳杰手上一个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佳杰哭了,也都跑来看乐闹。这时李家齐也跑来告诉我“沈万城打我,还抢积木”。但见沈万城小朋友却若无其事,正在玩刚抢来的积木。

分析: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地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我们通过填写“家完联系册”、家访,半日开放活动,以及入园、离园时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第三,我们指导家长用恰当的语言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帮助,使孩子全面发展。

反思:

敢点”,并牵头他们的手,经过多次练习,幼儿基本都能独立、快速、顺利的走过平衡木,变得更能力,不怕困难了。通过游戏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

希望通过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认识到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家长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给孩子以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模仿父母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

片断一:小朋友上厕所。

一次活动后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这时,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

原来,小朋友一起拥到厕所里,由于人多厕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厕。可天天就是不愿等,一进去就要抢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武力…··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上演好几次。

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独占心理比较明显。在他们的意识中,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想通过厕所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我们知道幼儿模仿力极强,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故事《小蚂蚁搬豆》中井然有序、团结合作的小蚂蚁形象深深感染着孩子,给幼儿树立了好榜样。于是我们把可爱的小蚂蚁画下来,一个一个排好队贴在厕所的墙面上,而且高度和幼儿的视线一般齐。这样,他们上厕所时,看到排着队的小蚂蚁,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队等待入厕。在等待的过程中,还可以数数小蚂蚁,复述故事中的情节:小蚂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很快就把豆豆运到了家里…··”渐渐地,我们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时都要向幼儿唠叨一句:

要争抢。”耳边经常听到的是:

片断二:小脚印让我们变勇敢。

小班幼儿初人园时,由于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赖成人的照顾,不安全感就产生了,尤其是惧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有的幼儿一天尿湿裤子好几回;有的幼儿上幼儿园几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干燥;有的幼儿因憋大便而经常拉在裤子里。

如何让孩子们不害怕上厕所呢?我们认为,营造适合幼儿的厕所环境势在必行。既然孩子们害怕蹲坑,我们就在每个厕坑的两边选适中的位置用环保油漆画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孩子们看了既喜欢又感到新奇,都争着去踩自己喜欢的小脚印。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又激起了孩子们主动上厕所的欲望,而且当孩子们把自己的小脚和厕坑边的小脚印对准后蹲下来大小便时,不会弄到外面来,真的是一举多得。

后来,我们还试着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来营造。

今天的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十四

连续几天卫生间的地面、墙上总是湿的,而且班上的其他老师也反映。到底是怎样回事我询问幼儿,孩子们都说不明白。于是,我决定必须要弄个水落石出。(在日常的生活中与班上其他老师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了问题,经过初步地询问幼儿,并没有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所以老师决定进行详细地调查,并找出原因。)。

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搞清楚孩子真正的目的,就务必控制自己的情绪。)。

事情虽然已经真相大白了,但是,当天我并没有在全体幼儿面前批评她,而是耐心地询问她:“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在卫生间里玩水你必须有什么新发现对不对”原本神情紧张的她听我这么一说似乎简单了不少,她很自豪地对我说:“我发现用手堵住水龙头水花溅出来象喷泉一样,个性好看。”(果然,她的确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时,我很庆幸当时自己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盲目的批评她。)听了她的解释,我笑着问她:“那你发现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卫生间的地面上,墙上都溅上了水珠。”她抬起头看看我,又低下头抠着衣角,嘴巴张了张,但是我没有听见什么,于是,我对她说:“没有关系,大声说,老师不批评你。”她这才说:“我也发现水都跑到外面了,但是我真不是故意的。”(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她明明明白这样做弊大于利,但是,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当时探索的乐趣让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作为老师,我们就应想出一个更妥善的解决方法,既满足了孩子,又到达了必须的教育目的。)。

(“玩水”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一项活动,因为在玩水中,大大地诱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但是,在成人的影响和老师的教育下,他们似乎明白了“玩水”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因此,即使是那些个性爱“玩水”的孩子,也是在“偷偷”地进行,怕被大人发现而受批评。)事后,我针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分析:也许是一个偶然,让张**发现用手堵住水龙头溅出来的水花象喷泉一样很漂亮。她这种探索的精神我们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和赞赏的。但由于年龄小的关系,她在尝试的过程中根本无瑕顾及玩的过程中水花四溅所造成的后果,所以,这时我们老师就务必给予必要的引导。

1、满足张**小朋友的探索求知欲望。根据实际状况,这个实验在幼儿园我们根本无法进行,于是,我布置了亲子作业,请家长带领幼儿在家中进行探索、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带到幼儿园。(有条件的话能够拍照或录象让班上的幼儿观看。)。

2.利用讲故事“小水滴”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水源来之不易,并且让幼儿明白水对人类及社会的重要好处,从而激发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了解,卫生间里再也看不见湿湿的一大片了,班上的孩子节约意识更强了。个性是张**小朋友,洗完手后总是自觉地走回教室,再也不留在那里玩水了。有时,她发现有的水龙头没关紧,还会帮忙关紧。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兴趣、爱好,要求与愿望。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也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探索欲望,当他们的探索欲望与现实相冲突时,老师千万不能消极地加以制止,应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尤其需要谨记的是:此时教师对于孩子的态度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反应,都会直接影响孩子发展的方向。不要控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管教师在游戏前对游戏的预设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预测幼儿的动态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多关注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表现,引导幼儿不断地调整。只有动态地推进游戏,幼儿才会越来越喜欢游戏,游戏才会真正促进幼儿发展。

1.当幼儿不喜欢游戏时,教师要“顺”

顺,即顺应幼儿的合理行为。当我发现幼儿不喜欢游戏时,没有按自己的想法调整游戏或是强迫幼儿继续游戏,而是了解幼儿放下游戏的真实原因,顺应他们的想法,并将调整游戏的权利交给他们。当幼儿用自己找到的新材料和新方法以滚球代替丢沙包时,我预设的游戏才真正转化为更适合幼儿的游戏。顺,给了幼儿更大的自由度。

2.当幼儿有想法时,教师要“启”

启,即透过启发和引导,使幼儿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在寻找适宜的材料时,我透过启发和归纳,使幼儿零散的观点渐渐清晰——材料要轻一点、“跑”慢一点、比沙包大一点;紧之后的开放式提问“那你们觉得用什么东西来扔好呢”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却能启发他们聚焦具体的材料:随后“谁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动,既让幼儿认识了材料,同时又强化了他们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3.当游戏偏离正轨时,教师要“导”

导,即将违背游戏价值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当幼儿争着要被球碰到时,游戏偏离了原先的轨道,背离了原有的价值。等到幼儿自己也意识到这一问题时,我透过“怎样才算玩得好”等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思考与争议,促使幼儿重新讨论寻找更适宜的规则,解决了问题,有效地把游戏导回了有好处的轨道上。

4.当幼儿有新异行为时,教师要“推”

推,即发现幼儿新异行为中的价值,推动游戏发展。游戏中幼儿突然出现的新异行为,往往是贴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新需要,是新的兴趣倾向。游戏活动中,我接纳了林*“空中飞球”的无意识举动,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无意行为中的好处,及时带给支持,激发了其他幼儿有意识的创造行为,成功地推进了游戏的新发展,最终把游戏推到了理想的境界。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我庆幸,在快乐的“丢沙包”游戏中,幼儿和游戏得到了共同发展。随着幼儿对游戏的熟悉,最初的新奇感就会消失,他们会转入多样性的探索阶段,这时幼儿很可能表现出一些看起来违反规则的做法,但其中往往蕴涵着复杂游戏行为的萌芽,是教师推进游戏的最好时机。我没有贸然反对林*,用一分钟的观察与等待换未了推动游戏进入新高潮的契机。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去教孩子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则是失职。如果在一个群众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因为口渴,叫一个孩子帮忙把桌子上的茶杯拿过来,喝完后又叫他放回去,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向孩子说声“谢谢”;如果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因为不留意碰掉了桌子上的一盒跳棋,玻璃弹珠蹦了一地,孩子自发地停下手中的“工作”,争先恐后地去捡拾弹珠,而教师却木然地站在一边或忙着张罗其他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所谓“言传身教”,既然要求孩子的付出,自然成人也就应有同等的付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不正指向教师肩负的职责吗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最美的天使,愿天下所有教师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去唤醒这个“天使”,让感谢成为习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弥漫着爱的芳香。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十五

案例描述:

在课间自由活动时,王小朋友从图书架上选了一本绘本书:《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坐在小椅子看书,周看到了,赶紧吃完点心,对坐在旁边的王说:“这是我的书,我要看”王拿着书不肯给,周又到老师这儿来告状:“黄老师,她拿我的书。”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书说:“不管谁的书,大家都可以看。”周看了看我,对王说:“王,我们一起看,好吗?”“好吧。”王欣然同意了。

案例分析:

在快乐阅读主题活动中,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绘本书,在孩子们轮番借阅图书的过程中,孩子们对阅读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这本书其实不是周,只不过他刚刚借阅过这本书,他想要看这本书,就说是自己的,或者他误认为是自己的了,他想老师一定会帮他的,所以就有了告状,其次周对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他来说这本书对他有一定的吸引力,他能看懂这本书里的大致内容,就有和同伴交流的话题了,可以说孩子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愿意与同伴来分享自己的经验了。因为在这个快乐阅读主题活动中老师强调了分享,因此,就有了“我们一起看,好吗?”有了初步的合作看书,分享快乐的这一行为的表现。采取策略:

首先,老师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让孩子解决问题,充分理解孩子,相信孩子,让孩子在冲突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当孩子解决了问题,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肯定孩子的行为表现,或者也可以给一些建议,让孩子获得充分的满足感。

再次,老师在活动中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捕捉孩子的行为点,给予机会,提供条件,让孩子有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反思:

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潜藏着教育契机,现在的《指南》精神也明确指出要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把理念落实到工作中,时时刻刻关注到儿童,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孩子,手中有孩子。只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孩子们将会给你无限的惊喜。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十六

我们知道幼儿模仿力极强,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下,快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部不说。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在生活小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片断一:小朋友上厕所

一次活动后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这时,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这是我第一个抢到的!老师,他推我!”

"不行,我就要第一个!”

"哇!”(哭声)……

原来,小朋友一起拥到厕所里,由于人多厕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厕。可天天就是不愿等,一进去就要抢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武力……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上演好几次。

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独占心理比较明显。在他们的意识中,"我抢到的就是我的。”"我抢不到就打你、咬你。”因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发生冲突。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想通过厕所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片断二:小脚印让我们变勇敢

小班幼儿初人园时,由于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赖成人的照顾,不安全感就产生了,尤其是惧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有的幼儿一天尿湿裤子好几回;有的幼儿上幼儿园几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干燥;有的幼儿因憋大便而经常拉在裤子里。

如何让孩子们不害怕上厕所呢?我们认为,营造适合幼儿的厕所环境势在必行。既然孩子们害怕蹲坑,我们就在每个厕坑的两边选适中的位置用环保油漆画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孩子们看了既喜欢又感到新奇,都争着去踩自己喜欢的小脚印。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又激起了孩子们主动上厕所的欲望,而且当孩子们把自己的小脚和厕坑边的小脚印对准后蹲下来大小便时,不会弄到外面来,真的是一举多得。

后来,我们还试着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来营造"厕所文化”;课后,我们还为他们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以缓解紧张情绪。孩子们在入厕时有了愉快的笑容,憋大便、拉裤子的现象渐渐消失了。

今天的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营造"厕所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都在传递着信息,在告诉我们他们的需求、困惑和感受。诚然,生活小事中还蕴含着更多的教育价值,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十七

回应,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工作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启蒙“性教育”进行探索,生成了本次活动“身体的秘密”。

案例描述:

有的说:“性是我们的姓名。”

有的说:“性是性别的不同,就是男孩和女孩。”

斌害羞地指着自己的裤裆轻轻地说:“看这里。”这时活动室里传出了一阵笑声,有的还对他指指点点,斌斌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个小朋友问:“这里是什么呀?”

他又再次回答,说:“小虫虫。”

我说:“那我们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弟弟吧。”

“那女孩呢?她们的生殖器是什么呢?”又有一个孩子问。

“我知道,男孩子叫小弟弟,女孩子叫小妹妹。”项胜说的很干脆。顿时,教室里又传来了笑声,大家问我项胜说的对不对,我不好意思的说:“对,可以这么认为。”随即我进行了小结:“性”是和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不关是从头发的长短就能判断性别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代表着性别差异的。是那些部位呢?就是我们穿衣服遮起来的部位。

二、让幼儿明确身体的隐私部位,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

1、请幼儿观看《蜡笔小新》,对小新随便脱裤子的行为进行讨论。

2、出示洋娃娃,请幼儿指出什么部位是要保护的,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的?

最后我们又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我防卫的策略。

有的说:“如果别人碰我、摸我,我就打电话给父母。”

有的说:“我会报警。”

有的说:“我会向可信任的成人求助。”

有的说:“我会大声呼叫救命。”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进厕所去小便时,男孩子、女孩子都互相让着,有的甚至会关上门进行小便,有的男孩子等女孩子出来再进去,有的刚进去,看见女孩子在小便,就立刻闭起眼转过头去等,看在边上的我是喜是忧啊!本活动给幼儿带来了启发。

案例分析与反思:

本节活动的目标:

1、科学、正确地面对性话题,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

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基本的防卫方法。

3、引导幼儿积极地思维,自由地表达。

来看,教师作用与幼儿的两种方式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幼儿幼儿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那么如何让师幼互动的的良好运作呢,使教学活动取得交好的效果。

1、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是有效引导的基础,也是形成愉快、宽松、和谐的师幼互动形成的前提。

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要求教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坚持儿童利益优先,保障幼儿健康、科学地充分的获得知识。在本案例中教师坐在孩子们中,和幼儿拉近了距离,改变了平时的教学方法。面对幼儿的回答教师能给予及时的肯定;面对他们的提问,教师让幼儿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讨论,较好的完成了活动的目标。

2、关注幼儿,善于发现来自幼儿的学习生长点。

心,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幼儿了解被关爱的身体、有隐私的身体、被尊重的身体,理解“隐私”的概念。

案例反思:

1、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目标适合本班幼儿,选择与幼儿的生活课程,有利于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以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即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是乐于去探知身体的各部分秘密,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2、既然我们的父母没有对我们进行过什么性教育,我们自然也不知道如何把这样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们。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观念,这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随着孩子身体的成熟,自然要了解性的奥秘和性的知识,如果他不能从我们这儿探听到,就会从其他途径得到,哪个途径更为可靠,准确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活动,以便能更好地促进。

3、正确回答幼儿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的年龄小,对教师非常崇拜,如果教师给幼儿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这种错误将对幼儿可能有终生的影响。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十八

可欣小朋友是一位非常可爱聪明的小朋友,平时很乐于帮助别人,爸爸妈妈都是高知识分子,对可欣的教育非常的重视,要求也很高。但是大人的愿望在孩子身上没有很好的实现。从小可欣妈妈由于工作很忙都是阿姨带的,阿姨对孩子很细心,但是在自理方面,阿姨却帮的很多,比如吃饭,为了让可欣能吃好,阿姨都是根据她爸爸提供的菜谱来烹制的,然后吃饭一直由阿姨喂,但是等到上幼儿园了,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也很快转变观念,觉得是应该配合老师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吃饭,让阿姨放下手来让孩子自己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的吃饭问题却时时没很好的解决,在家每次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催促下吃完的,大人一走开就不吃,有时干脆就坐着不动,大人爱批评就批评,催促的太多就没反应了。因此我觉得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如何让她主动、快乐的吃饭,将是我们需要反思和做出解决对策的。

描述一:

下午接送时间,可欣阿姨一踏到教室看到我就问:“老师,可欣今天在幼儿园饭、菜吃光了吗?”因为可欣爸爸是医生,非常注重孩子的健康,也就很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每天家长回家都会问阿姨,因此阿姨每天过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问我们可欣今天吃饭的情况。

“哦,今天可欣吃的有点慢,饭、菜还剩一点没吃光”。我如实的回答孩子的吃饭问题。

“嗨,这孩子就这样,在家都是我喂的,我喂她才吃一下,不喂就一口也不吃”。阿姨无奈的回答。“最好还是鼓励让孩子自己吃,这样她在幼儿园才会主动吃”。我用诚恳的口气跟阿姨说。“那好吧,今天回家试试看”。阿姨点点头然后把可欣接回家了。

描述二:

第二天,可欣阿姨过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主动的跟阿姨询问:“阿姨,可欣昨天在家吃饭怎么样?”我关心的询问。

“昨天我让可欣自己吃,刚开始不吃,后来他爸爸过来了,爸爸生气了才吃”。

“是不是他们家吃饭太早了,可欣肚子不饿?”

“不知道,一回家我们怕孩子肚子饿,给她吃了一点点心,晚上吃饭胃口不是很好,吃饭的时候是家里最苦恼的时候。”阿姨回答说。

“那你今天试试看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先给她吃点水果,不要吃那种难消化的点心”我建议的说。

描述三:

可欣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基本很少到幼儿园接孩子,因此我们跟家长直接的交流很少,于是我觉得有必要跟可欣家长更深入的来探讨孩子的吃饭问题,让孩子爱上吃饭。利用空余时间,我打了一通可欣妈妈的电话。通过了解我发现家长很重视孩子吃饭的量,为了让孩子营养均衡,他们要求孩子把家长提供的食物都要吃光。

“现在孩子吃饭真头疼”,可欣妈妈有点无奈的说。

“现在最主要让孩子能够喜欢吃饭,自己主动的吃饭,刚开始我们要求不要太高,量先少一点,不够再添,营造良好的就餐气氛,我们一起多配合,孩子的吃饭应该不成问题”。我鼓励的说。案例分析:

孩子不吃饭在当下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不少家长为此忧心忡忡,为了孩子吃饭真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发育正常,身体健康,家长所认为的“不好好吃饭”可能就需要打个问号。我认为现在孩子吃饭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有些家长观念没转变,不少家长特别是老人喜欢把孩子养的胖胖的这样才觉得健康,孩子长的瘦,就是不好好吃饭造成的。一般情况下,每个孩子的饭量都有差别,有的孩子天生吃的比较多,有的孩子则天生吃得比较少。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一味的追求孩子胖一点,反而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当然,如果孩子吃的特别少,长的特别瘦,那就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医生,在确诊孩子没有肠胃问题的基础上,再去看父母养育方面的问题。

二、家长的不停关注造成的。瑞可斯医师认为:当我们知道幼儿不吃饭的心理原因是无理要求父母"不停关注",那么,当父母避开幼儿这种不当的要求,主动忽略幼儿吃饭时闹别扭的行为,幼儿就能改变不肯吃饭的坏习惯。可欣在家吃饭是三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吃的,不停的催促孩子,建议孩子吃这个、吃那个,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

三、孩子吃饭没规律、随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父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让孩子尝到饥饿感,常常是孩子想吃就吃,因此一放学,不到就餐时间就给孩子吃一些点心和零食,到了就餐的时间孩子就会觉得不饿,食欲不好,然后不好好吃饭。

四、就餐气氛过于严肃,影响了孩子的食欲。每个孩子内心都追求自由,如果父母吃饭前或用餐时批评孩子或者孩子吃饱以后,总以为孩子没有吃饱而强迫他继续吃,结果长期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厌食。反思:

一、就餐时转变方式家长变“管”为“不管”。

吃与不吃,饿或不饿,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吃多吃少孩子自己会控制。要是孩子已经饱了,家长强硬让孩子吃完规定的食物,就会促动孩子的不良情绪。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家长也不少——这句话把事情解释的很清楚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家长长期的催促还会导致孩子的厌食,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的破坏了。因此,当孩子饱了以后,孩子有权利拒绝。案例中我们发现可欣的家长对孩子的吃饭太关注了,干涉过多,对于有独立意识且比较叛逆的孩子就会很容易发生抵触,吃什么要是吃得不高兴,下次吃就会讨厌„„.导致对吃饭有消极心理。

二、营造良好就餐气氛,增强孩子的食欲。

孩子喜欢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吃饭,因此在饭桌上家长应尽量营造良好的就餐气氛,少一些责骂和不满,可以讨论孩子喜欢的话题,慢慢的孩子就会觉得吃饭时间是一家人快乐的时间,他们就会喜欢坐在餐桌上和大人一起吃饭。

三、合理调整孩子的饮食时间和饮食结构。

检查孩子是否饮食次数偏多,正餐和点心之间时间间隔过短或零食、甜食过多等等,然后根据孩子的特点调整饮食时间和饮食结构。如果孩子吃零食太多,可以减少甚至取消零食,让孩子的胃有排空的时间。此外,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色香味俱全、又富于变化的饮食,刺激孩子的食欲,通过这些就可以改善孩子的就餐行为。案例中,可欣的家长担心孩子肚子饿,没到餐点时间就给孩子吃东西,正餐和点心之间时间间隔过短,孩子正餐时间就不好好吃饭。于是我建议如果孩子正餐吃的不好,家长可以根据情况减少点心的量,或者可以不用吃。

四、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

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因此对于上幼儿园的家长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喂孩子吃饭。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如果之前已经喂惯了,那么家长的方式要立即改变,告诉孩子长大了要自己吃饭,如果刚开始孩子不习惯不肯吃,就饿几顿,肯定饿不着,只有从根源抓起,才会真正让孩子自己主动的吃饭。

五、不要让饭桌成为谈判桌。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吃饭,多吃一点,总喜欢用一些物质的条件和孩子谈判,比如要是你好好吃饭,妈妈就给你买玩具或出去玩,孩子很聪明,下次他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不断的和家长谈条件,用无理的要求和吃饭交换,吃饭成了谈判的对象或者任务,造成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在案例中,家长喜欢用孩子好好吃饭来换取孩子喜爱的玩具的方式,来促进孩子能更好的吃饭。可能刚开始能让孩子吃的快一点,但是这种方法会让孩子变得功利,把吃饭变成了任务。

六、用语言暗示,帮助孩子养成不挑食、偏食的好习惯。

有些孩子不爱吃菜或某种东西,家长千万不要说出来,更不能当面教训孩子,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

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出来,家长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津津有味的吃着这样东西,然后用非常“诱惑”的口气跟孩子说,引起孩子的食欲:“今天的菜好吃极了!”有些食物你可以引导,比如胡萝卜,你可以先吃一口,认真的品一下然后说出自已的感受,接着让宝宝也试一口。一起品尝食物的美味比硬喂宝宝吃效果要好得多。

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宝宝非常渴望自已长大,这种渴望的表现之一就是学大人的样子,大人经常做什么他也会去尝试。所以想让宝宝有一个饮食的好习惯,那么大人首先也得有一个正确的饮食习惯。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让孩子吃饭就是香”其实并不难,经过两个星期的调整。可欣小朋友在家能够独立吃了,吃饭不在成为她们家头疼的问题,从可欣父母轻松的笑容中我知道他们已经找对了方法。

教育案例范文幼儿园中班通用篇十九

本学年我们还继续在幼儿的礼仪教育方面做探究,通过这次的研修课程我们学习了很多,学习开展了各类礼仪教育活动和教师礼仪方面的培训活动,我们在研讨中、在不断地学习中,对于礼仪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从中受益匪浅。

一、礼仪教育渗透日常生活。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而尊敬师长和友爱同伴是做人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对幼儿从小应进行培养的内容之一。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些有关的幼儿易于实践的礼仪内容和要求,如:来园、离园能主动向老师、阿姨鞠躬打招呼;在路上碰到老师或熟悉的人能主动打招呼;能主动热情向客人老师打招呼并交谈;和客人老师交朋友、活动时认真听讲;知道要尊重别人,不随便叫喊、打扰等;在行走时能主动礼让师长;同伴之间相互打招呼、问候;游戏中友好合作一起玩;活动中会礼让、照顾小年龄的朋友、生病的朋友及遇到困难的朋友;能友好和同伴相处,如:得到小朋友的帮助会道谢、不小心碰撞了朋友会道歉等。

二、礼仪教育融入教研活动。

1.一课多研互助共享。

我们教研组还开展了一课多研的活动,以礼仪教学为切口,由老师向我们展示礼仪教育的有效教学。活动后我们教研组的成员主要从教师支持性策略为切入口,对活动进行评析与讨论、修改与改进。从而让幼儿得到发展,让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我觉得,礼仪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礼仪教学活动中,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所以在以后的礼仪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研究提问策略,增强提问的艺术性,使我们的礼仪教学活动过程更有效、更高效。

2.课堂展示提升自我。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认认真真备课、准备教具,在课堂上更是注重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关注细节。礼仪教学活动《我“讨厌”爸爸》是我在本学期的公开展示活动。过去,我们总是不断从正面强化,教育幼儿如何爱父母,父母的爱有多么伟大。事实上,爱不仅仅是个温馨的话题,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需要我们的沉思!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因此我选择了这个话题进行展开。在第一个环节里,我敞开心扉,用我的经历引发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激发孩子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孩子们尽情地讲述、宣泄。消极的情绪是需要疏导的。

消极情绪的堵塞淤积只能形成心理性问题,所以在第二个环节里,营造了一个情绪场,孩子们通过语言、动作自由地宣泄。第三个环节,在孩子们消极情绪激昂的时候,我话锋一转:“这么讨厌的爸爸我真想把他换掉!”大大的“换”字,触发孩子冷静下来,好好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挖掘内心对爸爸更真实的感受!孩子的情感越来越真切,在“换”与“不换”之间激发与爸爸真情的沟通,体验与爸爸割舍不断的亲情。第四环节,运用爸爸的来信,进一步确认爸爸的爱,理解、体验父爱的深沉,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对爸爸爱的表达。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说出了“我爱爸爸”!这时的父爱是在充分感受爸爸、认识爸爸、理解爸爸的基础上的爱,这是真实的爱!我们的爸爸虽然不完美,但我们还是爱他,喜欢他,这就是爱的真谛!活动中我的角色更像一位派往孩子身边的天使,带领孩子完成一次心灵洗礼之旅,没有僵硬的说教,也没有高科技的教具,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活动、“反意”的形式彰显父爱,感受到与爸爸割舍不断的情愫,让父爱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孩子心中。本次公开展示活动受到了园领导和各位教师的一致好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