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7:32:31 页码:11
最新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通用9篇)
2023-11-21 07:32:31    小编:ZTFB

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也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规划。情感表达需要我们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并尊重彼此的差异。请大家阅读以下的总结范文,相信对于写总结会有所帮助和启发。

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篇一

一是规划拟出列村特色种养业产业发展。推动2020年23个拟出列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梳理2020、2020年100个出列贫困村产业发展状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组织、协调、落实好产业到户项目。

二是组织实施好产业扶贫技术支撑工作。重点是发挥农业科技指导员作用,在落实好技术服务“1+2”模式的基础上,扩大农业科技指导员技术服务贫困户户数,带动其他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中。

三是继续落实主体带动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配合好市扶贫办的统一部署,落实好奖补工作。加大项目资金向特色种养业扶贫倾斜力度,做到市级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全部与脱贫攻坚挂钩,不断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比例。

四是进一步探索扶贫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将财政扶贫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等投入到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给贫困村、贫困户,参与分红。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贫困户长期分享资产收益,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弱化”、“老年化”等问题。

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篇二

探索发展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延伸特色产业链条,多渠道带动贫困户就业和发展特色种养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明龙酒业为龙头,以xx市蒲塘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贫困户为重点,努力扩大“xx绿豆”种植面积,延伸绿豆产业链。2020年在涧溪镇建立xx绿豆种植基地2500亩,带动10个村159个贫困户发展特色杂粮“xx绿豆”484亩。在免费向贫困提供豆种的基础上,平均加价4元/公斤的价格订单回收贫户种植的绿豆,带动贫困户增收30多万元。以安徽清山艾制品有限公司和安徽皖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艾草专业合作社9家,建立艾草种植示范基地5000余亩,带动400多个贫困户发展艾草种植近1000亩,预计带动贫困户增收200万元。既解决了种植、技术、收购问题,又解决了销售问题;同时增强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以安徽永言水产(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潘村洼及花园湖行蓄洪区发展适应性产业--虾稻轮作,已建立订单生产基地5000余亩。50余家合作社,从事甜叶菊产业,建立甜叶菊育苗基地5000亩,年育苗25亿株,销售收入1.5亿元,带动贫困户劳务收入约1000万元;带动276户贫困户大田种植甜叶菊560亩,预计增收100万。

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篇三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负责扶持项目落地、推进实施等工作;分管负责人具体抓落实。县扶贫办、各乡镇扶贫工作站承担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牵头单位职责。县发改委、财政局、国土房产局、农委、水利局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

(二)强化政策落实。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产业扶贫到村到户清单,宣传补助标准。贫困村要结合自身优势产业资源,围绕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制定特色种养业扶贫规划和年度计划。贫困村要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抓好农业产业发展补助政策的落实,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政策实施公开公正,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严禁挪用、套用资金现象发生。

(三)强化工作推进。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协调小组,由县发改委、财政局、国土房产局、农委、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为成员,定期召开调度会,共同推动扶持措施落地。各成员部门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系统内的对接机制;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认真梳理各自承担的扶持措施,排出时间表,按时下达到各贫困村,并加强督促调度,帮助解决问题,推进措施落实;每年年底,各乡镇扶贫工作站要将本地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情况书面报送县农委和县扶贫办。

(四)强化考核激励。将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纳入对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县扶贫办要把扶持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对各乡镇的年终扶贫工作考核内容。

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篇四

1、突出发展艾草产业。为快速推进艾草种植,行成规模化效益,我市把艾草种植作为扶贫的特色产业,对于当年种植艾草的贫困户给予1000元/亩的补助,鼓励贫困户自主脱贫。今年以来,我市在涧溪镇、石坝镇、古沛镇等十个适宜种植艾草的乡镇都建立艾草种植示范基地,示范片数近50个,示范面积1.5万亩,其中石坝镇建立了一个近2000亩的连片种植基地。通过示范引导,全市上下已行成一个广泛的种植艾草的社会氛围。

2、振兴xx绿豆产业。为打造“xx绿豆”这一城市名片,近年来,我市加强新品种引进、技术研究与推广运用,使绿豆产量由传统亩产5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公斤以上。充分发挥“xx绿豆”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作用,通过举办绿豆文化节、绿豆采摘节、名特优农产品展销节等活动,不断提升“xx绿豆”品牌影响力,提高贫困户产业收益。

3、稳定甜叶菊产业。进一步做强甜叶菊育苗产业,选育优质高产的甜叶菊品种,不断恢复甜叶菊大田生产,提高贫困户产业收益。着力解决甜叶菊烘干这一短板,建设一批烘干仓储中心,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4、力推稻虾轮作生态种养模式。为提高农业效益,寻找一个适合我市水稻种植区提高经济效益的产业,我委多方考察,确定大推广稻虾轮作种养模式。为此我们多次组织农户代表到全椒县、马鞍山、江苏常州、湖北潜江等地学习,我市稻虾轮作模式已由起初的100亩,发展到了1万多亩,其势头还在不断上升。

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篇五

一是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困难性。一是产业“困”局。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效益相对较高,但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大,贫困户自身难以防范。二是劳动力“困”局。贫困户存在着“等、靠、要”现象,同时劳动力“老年化”趋势明显,从事农业劳动的能力和愿望在下降。

二是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依赖性。大多数贫困村原本为集体经济“空壳村”,目前主要收入来源于产业扶贫项目形成资产的收益。但是大棚、圈舍等资产设备存在老化折旧,光伏产业严重依赖政策性补贴。因此,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性存在着比较大的变数。

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的局限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取决于领办人,不少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办人还没有完成好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还没有自发、自愿地“布局”到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等公益性事业当中去。

四是各地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人”上。各地农业部门都只安排1名工作人员兼职从事扶贫工作,由于任务较重,疲于应付,特别是每月在省农委“农情系统”上报工作报表,要从各贫困村汇集大量数据。全市4万多个贫困户从事特色种养业,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仅1900多人,要做到从事特色种养业贫困户技术服务全覆盖,农技人员力有不逮。

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篇六

(一)科学确定主导产业,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专业村。结合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农业特色资源优势,选准贫困村农业主导产业和贫困户脱贫产业,积极推进特色产业项目。2020年,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按照每个村不低于80万元的标准,继续在11个贫困村实施特色产业项目。优先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专业村开展“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加强品牌创建。依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专业村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1.支持发展粮食生产专业村。对符合条件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贫困村,优先开展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试点。支持粮食专业村实施“双千工程”(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推行粮食+经济作物的耕种模式,推广稻鸭共育、稻鱼共生。支持粮食专业村实行农牧结合、以种定养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示范村、示范家庭农场要优先安排在涉及5个乡镇的11个贫困村,在绿色增产关键技术物化补贴上给予重点倾斜。

2.支持发展蔬菜生产专业村。支持贫困村发展蔬菜生产,重点支持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蔬菜和食用菌。优先安排贫困地区蔬菜生产专业村、带动贫困户发展蔬菜生产和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蔬菜标准园项目。

3.支持发展畜禽养殖专业村。支持贫困村发展生猪、家禽、牛羊养殖。支持畜禽养殖专业村开展绿色低碳循环生猪生产模式攻关,重点支持畜禽养殖专业村推进村内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并帮助与粮食生产专业村等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对接,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补贴、生猪良种补贴、肉牛良种补贴、奶牛良种补贴、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等优先安排在畜禽养殖专业村。

4.支持发展水产养殖专业村。支持水面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村发展大水面生态友好型渔业,指导科学确定品种结构和密度。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开展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优先安排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渔业财政项目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健康养殖配套设施。

5.支持发展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生产专业村。支持贫困村发展茶叶生产,帮助推广无性系茶园,开展低产茶园综合治理,实施茶园绿色防控,优先支持茶叶标准园创建。支持水果产区贫困村建设水果、中药材等生产专业村,帮助推广新优品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优先支持水果标准园创建。

6.支持发展林业特色专业村。支持贫困村依托林业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打造木本油料、苗木花卉、名特优经济林等特色基地。支持专业村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优先安排长江防护林造林和封山育林项目。大力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村贫困户致富技能。

7.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专业村。支持在水果、茶叶、渔业、林业、人文历史等特色资源丰富的贫困村,以及城市周边、名胜景区周边、自然生态区周边的贫困村发展休闲农业,支持专业村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建设。支持专业村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紧紧围绕与贫困户密切相关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培育、引进、扶持力度,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增强发展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完善贫困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链接机制,力争每个从事农业产业的贫困人口均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专业村所生产的农产品均有稳定出路。

1.扶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与合作,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化联合体,推动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之间实现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利益链接。对贫困户参与度高的省市级示范联合体,现有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向其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倾斜支持。

2.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贫困地区本土龙头企业,帮助引进外地龙头企业入驻。积极争取省对重点县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补政策。优先推荐评选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为省级龙头企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融资风险资金优先予以融资支持。

3.扶持农民合作社。指导贫困村中的特色产业专业村创办、引进农民合作社,积极引导贫困户参加。加大对贫困地区示范合作社的评定支持力度,倾斜支持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试点贷款。开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试点的合作社,要吸纳所在地贫困户加入。

4.扶持贫困户创办家庭农(林)场。指导有能力的贫困户选择合适的产业自办或联办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贫困户家庭农场作为技术服务的重点,并在项目资金上予以支持。示范联合体、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要积极吸纳贫困户家庭农场并加强指导服务。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评选要向贫困户创办的家庭农场倾斜。对贫困户2020年新创办的家庭农(林)场,县财政一次性奖励1万元。

5.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贫困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乡镇“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贫困村村级服务站点,大力发展合作服务组织、服务型企业、社会服务组织等经营性服务组织。

6.支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开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摸底,逐村建立发展台账,实施精准支持。制定扶持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政策措施,统筹安排项目资金,支持贫困村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发展物业、创新服务。指导贫困村加强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支持贫困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各乡镇要认真落实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留用地政策,政府建立的投融资和担保平台要倾斜服务于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整合项目资金,放大扶持效应。

1.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整合中央和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小农水重点县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各类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林业发展项目资金、扶贫专项资金等,统筹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特色产业专业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种养业发展。县发改委、财政局、国土房产局、农委、水利局、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和监管。

2.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省级涉及农业发展的项目以及来源于中央和省级的涉农转移支付项目、投资建设项目,按因素法分配到县的,要向贫困村倾斜;竞争立项的,要优先安排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带动贫困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县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以及省、市级下达的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村倾斜。安排项目资金时,要向贫困村、贫困户、带动贫困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或倾斜安排。

3.创新实施扶持政策。支持贫困户发展可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种植、养殖等项目,明确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补助办法(见附件1),规范申报流程(见附件2)。完善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促进林权抵押贷款和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探索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提标,鼓励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叠加商业保险,积极开展保单质押贷款。

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篇七

资金投入情况。全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财政资金、整合涉农资金、信贷资金达2745.1万元,用于发展特色种养业,其中财政资金487万元,支持贫困村项目资金147万元,支持非贫困村项目资金233万元,用于扶贫车间(基地)及其他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13个;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资金2365.1万元,其中用于发展自种自养各类财政资金107万元,用于“一自三合”发展特色种养业小额信贷资金2258.1万元,受益贫困户达1126户。

基地建设情况。我镇重点贫困村扶贫基地建设自2020年以来,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367万元,在贫困村铁佛村建成xx镇扶贫车间--xx湖农业种植合作社草莓生产基地,以务工、资产收益等方式带动贫困户203户,在贫困村上奠村建成扶贫车间--旺达粮食种植合作社粮食烘干厂一座,以务工、资产收益、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35户,实现户均增收1800元。

主体带动情况。今年我镇在扶贫基地入驻合作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参与脱贫攻坚工作,采取就业务工、入股分红等模式,吸纳广大贫困户参与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贫困户脱贫增收信心,实现稳定脱贫。今年参与脱贫攻坚园区(车间)主体2个,带动贫困户338户,其他经营主体15个,带动贫困户800户,实现主体带动增收269.3万元,户均增收2366元。

产业达标情况。根据皖农办〔2020〕51号文件制定的特色种养业发展标准,2020年我镇2个贫困村、323户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全部实现产业达标,达标率100%。其中重点贫困村铁佛村水产养殖面积2300亩,参与农户525户,占全村农户总数41%,主导产业水产养殖年产值达475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21%以上,户均增收1062元,实现水产养殖“一村一品”达标,全镇“一村一品”达标率50%。

宣传培训情况。今年以来,我镇充分利用印发材料、政府会议、广播、展板、专题培训、“五互”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等相关扶贫政策,培训特色种养业生产管理技术,全年累计开展贫困户培训4286人次,各类经营主体培训124人次,各级帮扶干部培训1285人次,有力推动了我镇特色种养业发展,有效增强了脱贫攻坚成效。

信息报表情况。能够按照县产业扶贫办公室的要求,及时报送特色种养业扶贫信息、月报表及相关项目材料,做到报送及时准确。

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篇八

1.抓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领导组织。成立以市农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市农委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0个“扶贫工作组”和办公室、督察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全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构建成“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和“一县一个工作组”的领导机制。二是编制规划。会同市扶贫办牵头制定了《滁州市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并以市政府办文件印发,为全市开展产业精准脱贫提供指导。三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滁州市2020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方案》,明确3大工作目标,分解16项具体工作到责任科室;制定了《市农委联系帮扶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明确帮扶措施。四是强化工作推进。通过召开党组会、主任办公会,部署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方案、帮扶产业、项目整合等工作。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今年4月27日、6月9日、8月10日、9月20日分别在定远县、明光市、来安县召开了以“工作部署”、“推进村项目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扶贫”、“农技人员服务贫困户”为主题的4次特色种养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稳步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市农委本级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333”行动,即:市农委15名副县以上干部,每人联系3个拟出列贫困村,做到45个拟出列贫困村全覆盖,指导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跟踪调度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建设;15个局(科、室)各服务3个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该主体建设和发展壮大,引导主体参与特色种养业扶贫产业发展;15个事业单位以行业为基础,以产业为纽带,分别服务3个贫困村的特色种养业主导产业。通过开展“333”行动,引领带动全市农业系统机关干部、技术人员投身特色种养业扶贫事业,引导2400家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全面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

2.抓技术服务。一是成立技术服务组织。成立由29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滁州市特色种养业扶贫技术服务组”,下设蔬菜、经济作物、粮油、畜牧兽医、渔业、农机等6个产业服务队,构建了“一村一产业一个技术服务组”的服务模式。二是开展指导与培训。今年全市农业系统共培训贫困户14821人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763人次、包村干部4012人次。全市1100名农业科技指导员,每人包保2个贫困户,共包保2200多户。通过进村入户,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让贫困户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提供技术服务,为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3.抓产业帮扶。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为此,我委一是建立特色种养业“一村一品”项目库,2020年入库项目145个。二是落实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除45个拟出列贫困村实施了扶贫专项56个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外,全市58740个贫困户实施65383个项目,实现稳定的产业收入。

4.抓扶贫模式。一是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扶贫“三带”模式。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试行)》,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政府扶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计划到2020年引导50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带动建档立卡8000个贫困户发展产业、就业增收脱贫。5月份,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特色种养业扶贫”摸底调查,共调查67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三类主体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情况,为奖补主体提供基础性数据。与市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出台《滁州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奖补操作规程》,市农委从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整合610万元用于奖补。9月份,市扶贫办牵头共5个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了申报、评审、审定等工作,对8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了奖补,使用资金90万元。二是探索“三带”新模式。来安县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做大做强“一镇一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和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比例,实现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计划到2020年,入股“一镇一园”村达到100%(130个村)。

5.抓督促检查。一是暗访。市农委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经常性地进行调查走访和暗访,共调查走访48个贫困村,其中暗访10个贫困村、1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个贫困户,了解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建设的进度、资金的使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及贫困户产业项目支持的落实等情况。二是专项整治。根据市纪委、市监察局《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要求,市农委及时制定《特色种养业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根据方案开展专项整治,同时按照时序,及时、据实上报《特色种养业扶贫领域问题线索登记表》。三是开展督查。12月13日-18日,市农委组织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互查。互查结果正在处理中。

扶贫特色种养申请书简短篇九

市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为:45个拟出列贫困村建设56个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定远县26个村37个项目、凤阳县11个村11个项目、明光市4个村4个项目、全椒县4个村4个项目)都已验收完毕;56个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中,大棚蔬菜项目22个(占39%)、畜牧养殖24个(占43%)、苗木6个、加工3个、水产1个。58740个贫困户实施65383个项目。241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37788个贫困户发展产业。帮扶明光市古沛镇楼张村3个产业扶贫项目22万元(农产品冷藏库建设项目15万元、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点建设项目6万元、农产品电商奖补项目1万元),帮扶张敏、祁学平2个贫困户脱贫。

省里绩效管理指标完成情况为:全市特色种养业扶贫达标村达到特色种养业扶贫村总数的81%,超指标31个百分点;特色种养业扶贫达标户共33496户,超指标13763户,其中从事畜牧养殖13591户、养殖230万头(只),蔬菜产业10044户、面积3.2万亩,粮食生产4119户、3.6万亩,水产养殖2751户、25521亩,林业生产811户、2211亩,水果生产763户、2657亩;项目到户覆盖率达90%,超指标30个百分点;特色种养业扶贫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达到45%,超指标25个百分点;财政资金投入强度户均3459元,超指标1459元;新型主体带动贫困户比例达到58%,超指标28个百分点。定远县、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均超省绩效考核指标。凤阳县有两项指标尚未达标,一是项目到户覆盖率42%,低于指标18个百分点;二是财政资金投入强度户均1410元,低于指标590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