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5:29:11 页码:10
最新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实用12篇)
2023-11-13 15:29:11    小编:ZTFB

音乐和艺术是表达和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和案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旅行目的地和旅游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一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时代也随之到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广播电视带来不小的冲击,如果不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就无法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同时传统媒体的社会竞争力也将随之下降。传统的媒体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它的完善和改进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与人们的需求,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接受信息的质量为前提,本文将以新媒体时代为论述背景,阐述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创新途径,以推动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和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二

新媒体时代下,环境设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设计领域及方向出现。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推动环境设计发展,使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表现效果得到极大提高。环境设计离不开新媒体,新媒体下的新环境设计,主要有网络游戏环境设计、虚拟展示环境设计。新媒体时代要做好环境设计,既要重视设计思维,又要摆脱环境设计的旧思维和传统模式的束缚。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方便。那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络为基础[1],以新技术为依托产生的各种媒体形态,如互联网、互动触摸媒介、手机平台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居住环境,随着建筑的发展有了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经过长期的演变,这几种设计目前被专业人士称为环境设计。人类生活环境大多需要经过设计或改造,因而作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方兴未艾。但在新媒体时代下,有些人士认为环境设计不应该只是传统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或者建筑装饰设计、园林设计等等,环境设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又有新的设计领域方向。

过去环境设计主要是手工绘图表达设计意图,而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电脑设计软件日新月异。目前,在环境设计中,新媒体软件广泛应用于环境设计,如:autocad用于绘制施工图;3dstudiomax和sketchup用于立体效果图和动画制作;vray用于渲染;photoshop用于环境设计后期效果图处理;illustrator与indesign用于环境设计文件排版;premiere用于环境设计动画漫游视频编辑。当然,新媒体时代还有其他不少可用于环境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当这些软件已经被设计人员使用熟练时,新的更好的软件又出来了,如实时3d可视化软件lumion又用于环境设计渲染了。它能传递现场演示,制作的电影与静帧作品效果更逼真。还有许多软件操作简单,也可全景渲染。不断发展创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推动环境设计新发展,使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表现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二)环境设计离不开新媒体。

现在,环境设计方案通过网络上传给客户或展示给大众看,使设计人员能获得更多好的意见并参与互动,从而使设计方案更好更完善。这已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使设计方和需求方的沟通和定稿轻松便捷:设计方可以很方便地在互联网上寻找设计资料,借鉴优秀设计方案等;设计方将设计好的方案通过手机平台,用qq或微信就可以立即传给需求方,双方可以随时讨论或者拍板定案,当然,也可以用互联网的其他形式和途径交流讨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环境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先进的手段和方式,如今的环境设计可以说很难离开新媒体的技术和传播,新媒体对环境设计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虚拟环境设计的产生。

本来用计算机进行的环境设计都可称为虚拟环境设计,但是目前的虚拟环境设计,主要是指设计方案不会用于实体施工的设计。进入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新媒体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思路,环境设计也随之有了虚拟的设计。虚拟环境设计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环境设计,但是它的设计基础源自传统环境设计,是在新媒体技术和传播下产生的新设计领域。

(二)网络游戏环境设计。

自从互联网产生后,网络游戏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和喜爱,网络游戏让开发商和营运商赚得盆满钵溢,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网络游戏除人物、动物、植物外,还融入各种建筑、室内场景、道具,以及音响效果,实际上已经是新媒体下的又一种环境设计。传统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室外建筑景观设计,还是室内设计的风格都会涉及到罗马风、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地中海式、田园式、简欧、现代简约、现代混搭、中国古典式、新中式等等,还有不同国家民族的其他风格[2]。而这些风格毫无疑问也会在不同的游戏环境设计中出现,因此可以说网络游戏是新媒体下发展的网络游戏环境设计。

(三)虚拟展示环境设计。

展示设计传统上属于环境设计中室内设计的一个分支,有些展示设计也包含有室外景观设计。展示设计设计性和前卫性比其他专业更强,如新媒体下的数字展示设计互动性、综合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让信息时代的人们更加喜欢其阅读方式。例如:上海世博会许多展馆除有实体的建筑景观存在外,展馆内部有虚拟展示环境设计;俄罗斯馆内有大投影屏幕播放神秘的太空宇宙,让参观的人看到俄罗斯的高科技,就像身临其境一样。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虚拟数字展示设计是现代展示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往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新媒体展示环境设计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固定与静态的模式,交互空间形成多层次与全方位的特点,而且还能使活动和事件变得多样化[3]。

(一)重视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就是如何将构想合理巧妙地表现或者展现出来,当然,设计思维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设计思维对设计很重要。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设计思维,主要是使设计创造价值并解决设计中的矛盾问题,使设计让更多人认可,让人们获得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获得愉悦的心情[4]。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一种原创性思维,不管设计任何东西,与过去不相同就属于创造。设计思维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创造过去没有的东西,即解决前人不敢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5]。设计的过程既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设计的过程,这个过程集思考与创造一体[6]。因此,创造性思维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设计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相互转变的思维过程。设计思维是创新的预见,能创造新形式。设计思维要创造新的形式,主要是解决以前没有处理的问题,所以,设计思维是思考与创造的过程,独创性在环境设计思维中最为重要。

(二)摆脱环境设计的旧思维和传统模式的束缚。

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设计要真正做到解决问题,就不能用过去旧的环境设计思维去解决设计中的矛盾。设计师要学习掌握设计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成果,还要学习其他设计学科的理论知识,从生物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新材料、新计算机技术等角度思考问题。如有些学校的环境设计教育,部分教师一直认为学好传统基础就可以了,如基础手绘、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再配以autocad制图、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就是环境设计所学内容。这种旧思维不注重对设计思维的训练,即没有综合联想创意思维的训练,因循守旧,简单地将环境设计停留在传统室内设计的层面上。不会电脑软件设计,懂点室内设计史理论就认为自己会环境设计。因此,他们不关心新材料、新理念。用这种思想去教学生,对学生的环境设计理念与能力发展极为不利。环境设计应该体现科学合理的设计程序,设计与教学中应当以案例教学开展陈述和讨论,这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可以提高学生或设计师设计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新时期应用与时俱进的`观念去看待环境设计,不能被传统模式完全束缚。

(三)环境景观设计的文化传承。

新媒体下的环境设计,不管是旅游景区、公园、商场、酒店、博物馆、居室内部等环境设计,还是虚拟展示设计、网络游戏场景等环境设计,要设计好必然都会涉及到文化。传统环境设计中的文化有许多仍然合理有效,如旅游景区入口处设计采用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更有诗情画意,也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情结。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必定会有入口、卫生间、停车场、公共坐椅、道路指示标牌等,如果完全以超前的现代前卫风格设计,没有传统文化内涵,那大众能接受的必然不多。打个比方说,地震后的九寨沟需要重建,如果把景区的建筑、道路铺地、导示牌等环境设计成美国某个当代风景旅游区的前卫风格,就失去了其传统地域文化。因此,吸收传统环境设计的文化精华,既能使传统环境设计中的文化得到传承,也能使现代新媒体的环境设计不至于怪异。

新媒体时代下的环境设计与传统环境设计相比较,确实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产生了虚拟网络游戏环境设计、虚拟数字展示环境设计,也可以说是环境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手机界面设计、互联网网页界面设计以及其他数字电子产品界面设计等,这些都属于新的环境设计。由此而见,新媒体时代环境设计有了新的变化。高科技使新媒体语境快速发展,从今天的穿戴设备到app应用程序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新媒体语境改变了环境设计的形式和方法,信息的视觉化使设计手段更加多元化[7]。在新媒体语境下,设计师要集合许多因素,整合设计思维,既要采用现代技术,也要传承环境设计中的优秀文化,进行新媒体语境下的环境设计,方能有出色的设计,使环境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

[1]方晓辉.新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j].文艺评论,2011,(03):91.[2][美]约翰派尔.世界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1.

[3]郭晓燕,高锐涛,汪隽.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方法探索[j].包装工程,2016,(08):167.

[4]张文瑞.新媒体环境下非专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模块教学探索[j].中国报业,2016,(12):96.

[6]麦克巴特尔梅,庄佳栋.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5,(02):64.

[7]吴曼.论环境艺术与传播学的关系[j].新闻战线,2016,(07):33.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三

摘要: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在界定了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含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基于高等学校服务功能,从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效益和融资能力等五个维度构建了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提出了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通过产业升级成为战略性信息产业或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化,使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1]。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面对着环境的新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以数量增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已经呈现出由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向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以质量提升为标志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求高等学校要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作用,在教学和科研中培育其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持续地培养出大批具有个性化、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因此,关于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对于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使高等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1高等学校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实施大众化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从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投资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高等学校244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由1999年的597所发展到2012年的1170所;专科学校由1999年的474所发展到2012年的1297所,2013年发展到1321所;毛入学率由1999年的10.5%提高到2012年的30%,在校学生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160万人发展到2012年的688万人,到2013年达到699万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国外的高等学校到中国招生,使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与世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需要我国的高等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服务领域特色,集中优势,重点突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即核心竞争力。

美国普拉哈拉得和哈默(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包括决策、制造、营销、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整合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基于高等学校所拥有或控制的独特资源、推进高等学校持续创新和持续追求卓越的积累性学识,是高等学校的组织学习能力,以及协调高等学校各种资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创新知识过程中比其竞争对手具有更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更好地满足产业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对人才、创新成果和资源配置的能力。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是由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组成。硬件要素主要包括为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实验设备、教学场地;软件要素主要是指为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所具备的师资队伍、理念等,具体体现为大学理念、学科体系、学科水平、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等。核心竞争力是高等学校持续竞争优势之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等学校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使企业研发和制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人性化的需求,使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持续的优势地位。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

1.2.1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是高等学校的“动能源”或“创新源”,可以使高等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与大学环境、社会发展、企业需求保持动态平衡,并且能够不断向横向和纵向延伸,横向延伸是各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优势,纵向延伸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从而形成特色学科、特色科研团队、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2.2核心性。

高等学校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在高等学校中,拥有一流的教师团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使高等学校在竞争中所具有的持久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竞争优势。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高等学校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战略保障。

1.2.3独特性。

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学科特色、领域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或研究特色,决定了高等学校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其特色形成高等学校独特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相对于其他学校而言具有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使其他学校在短时间内很难模仿或超越。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学校不仅面对国内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同时也面对来自国外高等学校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我国高等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其竞争优势来削弱原处于竞争优势的高等学校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培育和发展其特色,使竞争对手在模仿或超越时会付出更多的学习成本或吸收障碍。因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往往是大学文化的积淀、学科团队承接国家或行业重大项目的综合能力、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先进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地位等因素的集成,从而最终以“高等学校知识”的形式变成高等学校自身的能力。

2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是高等学校履行社会职责、实现高等学校使命的有效保障,科学的测度和评价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将有利于设计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途径,促进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保证高等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影响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众多、复杂和动态变化,因此,构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科学性、独立性、有效性、可获性等原则,构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其目标市场定位不同,其服务领域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层次不同,因此,其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具体评价指标有所差异。需要根据高等学校的具体特点设计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导的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构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其职责仍然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所占比重均等。因此,从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效益和融资能力五个方面构建其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教学和科研为主导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大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是大学水平提升的保证,是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大学的综合实力,是大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外在表现;学科效益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大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贡献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大学发展的潜力和适应能力;融资能力是大学基本功能实现的保障,反映了大学的社会信誉和学科发展的潜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可以找出高等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环节,把握竞争的关键环节,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优势学科的提升和新兴学科的成长与发展,使之成为具有特色的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是高等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培育和发展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等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对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3.1准确进行目标市场定位。

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准确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前提和基础,高等学校目标市场定位需要综合考虑高等学校的发展历史、服务领域特色、科研和人才培养特色,需要扬长避短。服务领域特色是特定行业领域高等学校明显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独特办学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较高的公信力和赞誉度。这种赞誉度达到其他高等学校短期内难以匹敌的程度,才能突显特色优势,这种独特性和美誉度共同构成的行业特色既是普通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生存之源、立足之根[3];人才培养特色是高等学校满足社会需求、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科研特色是确立高等学校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地位的重要责任。北京大学提出了在二十一世纪初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以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带领一流的教师团队,培养一流的人才。清华大学提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优秀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重视和创建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和强化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清华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核心,以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为重点,以高水平科研产出为突破口,以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为战略途径,以大学制度创新为强大动力,大力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显著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业界贡献力、学界影响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其为航天特色领域培养人才而闻名,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黑龙江大学以俄语专业为特色培养中俄贸易亟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在俄语人才培养上具有特色的大学。

3.2大学制度创新。

高等学校的成长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遵循其自身规律,并且在相应的制度规范下办学,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从制度创新入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在宏观方面,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好高等学校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怎样保证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问题;在微观方面,要建立一种使高等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产业精神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一种具有现代化教育思想,能够自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种能够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运行机制。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的基础。要树立一种“办大学以教师为本,办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进一步理清本科教学工作思路,制定出具有工程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质量,又有利于创新思维和个性成长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坚持“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倡综合、重创新”的培养原则;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指导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以人为本的专业选择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素质教育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经典阅读,以及工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同时开展。重点搭建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专业基础、特色平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选课、自主考试平台。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与个性化人才培养。加大对教师的培养、进修和监督力度,建设具有特色的本科教学质量监管体系,要把这些理念融入教学管理体系和工程中。要严格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点建设”的方针,加大力度推进迎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工作。研究生教育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必须在教育观念、体制和运行体制上创新。观念创新,就是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研究生就是通过研究工作进行学习的学生,要通过在研究中学习,从根本上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改革培养体制,以学科项目和学科团队为基础,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活动,充分挖掘其创新潜力;改进研究生的教师指导制度,由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和团队承担主要培养任务;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推免学生由过去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考核标准发展为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综合考核的个性化推免,重视对推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要求和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课题的全程训练,为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并资助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的建设,努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3.3增强知识创新能力。

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高水平创新团队、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人才体系;以国家实验室、国家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主要平台的科研条件保障体系,以正确引导、自主创新、科学评价、科技创新、有效监管科技质量为主体的制度体系。高水平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形成鲜明特色,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基本战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高等学校重要职责,在服务产业和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和锻炼一批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具有承接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尖端技术的能力。创造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形成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导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格局,在区域发展领域和专业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必须强化创新队伍的培养,特别是高水平学术领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校科技自主创新的要求。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知识创新的主要功能就是知识的生产即进行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基础性科学研究,对新技术的产生、知识的转移和应用产生新的启发。由于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学校层次及办学目标的不同,所以不同的高等学校在知识创新功能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4]。以教学为主导的高等学校可注重知识的传播,而以教学研究为主导的高等学校可以更注重知识的转移。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多的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推进教学观从“知识导向”转变为“创新导向”。在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上,创新是集成的发展。如果不继承前人的知识,就没办法进行创新。因此,努力推进高等学校从传统的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导的教学,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导的教学转变。

4加强特色学科建设。

高水平创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建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梯队,做到学术队伍的整体协调发展。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取向,努力实现学科优势与国家战略的无缝对接。提升团队对重大标志性成果的策划能力和培育能力,使团队不断焕发出创新的持久动能性。要积极推进学科带头人加入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努力促进团队整体、学科带头人、骨干力量三个层次的协调发展、保证整体优势的发挥;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和学习培训,积极主办高水平国际会议,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培养和汇聚出一批能够进入高端、站在高峰、具备战略建议能力的高端领军人才;必须面向未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学科重大方向创新与凝练能力、能支撑学科体系整体升级的学科带头人与高水平学术骨干;必须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着力打造出一批攻关能力强、基础素质特别优良的高水平创新团队[5]。要从战略的高度把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作为建设师资队伍的战略重点,认证研究学科梯队的人才队伍选拔、培养和管理三个环节的标准、措施、政策、职责及评估方法,不断优化学科梯队的结构,壮大实力,增添活力。学科建设不仅是高等学校提高层次、寻求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核心,因此,高等学校需要不断锻造学科优势,凝炼学科方向,形成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良性互动,逐渐发展成兼具鲜明专业特色和明显行业优势的优秀团队。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高等学校服务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学校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因此,高等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准确地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实行大学制度创新,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培养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从而提升高等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四

(一)各级团组织对利用新媒体开展青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指出,做好共青团网络宣传引导工作,是党交给共青团的明确任务,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影响着青年、公司生产经营困局带来的各种思想冲击着青年的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组织要做好青年工作,必须向网络新媒体领域进军,在网络上努力建设阵地、培植队伍、发出声音,把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的职能在网上履行,努力把网络环境建设得更干净、更清朗、充满正能量。

(二)新媒体发展给当代青年成长带来重要影响。

一是青年思想观念发生了新变化。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各种不准确的舆论和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容易被思想波动的青年接受,造成青年的认知偏差。二是青年意愿表达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网上,年轻人会变得异常活跃,但对问题的实质却“想得少”、“问得少”,导致不理性表达较为突出。三是青年聚集交流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新媒体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吸引大量青年参与其中,彻底改变了青年的交往模式和群体参与模式。

(三)新媒体的发展给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高效率、广覆盖、低成本的新方式用传统方式发文件、开会、搞活动,是共青团组织的一贯做法,传统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青年学习交流、自我展示、表达意愿和反映问题等各方面需求。同时,各类移动app、微信服务功能已经渗透到青年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青年身心健康、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等普遍需求与网络新媒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运输部团委积极顺应时代要求,主动适应青年工作的新特点,不断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新媒体工作与青年成长成才相结合,不断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

(一)搭建新媒体平台,组建网络宣传员队伍,发挥好三个作用。

利用微邦,建立了覆盖各单位团支部书记和青年骨干的沟通平台,成为活动组织、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开通并运维铁运青年微博,并申请了腾讯官方认证,通过设置#时政要闻#、#工作动态#、#团情微讯#、#多学一点#等栏目。利用微邦、微信,及时共享团委发文、学习资料、形势任务宣讲等学习材料,实现了对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广泛凝聚。组建了覆盖各段、科室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引导他们积极做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青年思想的关注者、网络环境的净化者。一是发挥好网上正面声音的“放大器”作用。坚持正面宣传原则,用青年喜欢的网络语言在新媒体平台宣传青年典型,传播青年好声音,传递青春正能量。二是发挥好网上舆情信息的“采集器”作业。充分发挥网络宣传员深入基层、了解青年的.优势,及时主动掌握网上舆情和青年工作、生活动态,超前做好青年思想工作。三是发挥好网上负面声音的“消减器”作用。坚持上下联动和资源共享,积极撰写网络评论,抵制不理性言论,净化网络环境,抵消负面声音。

(二)加强形势任务宣讲,做到键对键与面对面相结合。

组织参加“转变观念,青年为先”网络征言活动,表达运输部青年在公司“转调创提”中的美好愿望和应该付出的实际行动。组织青年参加“最美莱钢人”微博大赛活动,积极发现身边优秀青年典型,通过微博发布并“@最美莱钢人701@莱钢铁运青年”的形式,广泛宣传。利用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网站,广泛宣传近年来在热线生产、设备维护、个人成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青年典型,树立青年好形象。

开展网络形势任务教育的同时,坚持开展线下活动。以段为单位,成立了7支青年形势任务宣讲小队,及时将公司下发的形势任务宣讲材料原原本本地传递到青年职工。组织召开“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年先模人物座谈会,让劳模分享奋斗历程,让青年自觉接受教育。坚持举行团干部成长论坛、“读书励志追梦”主题读书活动,引导青年加强业务知识、传统文化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三)借助网上学习系统,推动青年技能提升。

一是借助公司搭建的网上练兵平台,积极参与试点工作。在试运行工作基础上,相继开通了信号工、机车修理工、车辆修理工、线路工等工种,实现了对我部主要工种的全覆盖。二是出台运行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建立活动长效机制。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五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是提升学校层级和学校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社区迅速崛起,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沉淀,它在整合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底提出。次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wemedia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真实想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现阶段,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空间、微信、bbs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海量性,它与其他媒体的不同点在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点对面进行传播,而是由普通大众主导,自主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

(一)校园文化逐渐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

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园现实空间,而是把校园文化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交互发展的自媒体载体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网络人文环境,乃至校园实体人文氛围得到充实发展。大学中具有虚拟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评论、分享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校纪,提高师生员工凝聚力,树立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盈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稳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任何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可回避的重要事情。团中央书记处陆昊通知在全国学联第二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式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学联章程指出,学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要倡导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一股自主创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自主监督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介对社会各类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突出个人特色,在自媒体环境下与人交友,共同进步。

(三)校园文化进入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

自媒体是一个极大的新闻发布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随时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做出评论和反馈。在搜索信息、发出教育、引导信息时,可以及时地获取大量的正能量信息,为有效地调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向提供了条件,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理想道德情操,引导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促进校园文化兼容并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应在各大高校中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精心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不断与时俱进,紧握时代的脉搏,跟随时代发展的方向,以坚持服务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科学地规划校园文化互动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六

传统的期刊基本上以学术型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社会调查、自然勘探或新闻评论作为其主要发布内容。其文字的专业性强,文章内容严肃,学术性较高,编写人在学术界的地位较高。因此传统的期刊发布很难受到普通群众的喜爱,导致期刊发行量逐年下滑,很多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的期刊文章得不到广泛传播。传统的期刊发布大多选用纸质作为媒介,其发行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稿,经常会受到审稿人或专业性人士质疑的影响。导致其发行速度慢,连载期刊发行等待的周期较长,造成很多读者不愿意长期等待或不能理解其文章中的专业性词汇。因此,很难受到大众的欢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模式逐渐在期刊文献发布中盛行起来,其发布速度快,发布媒介多元化,文字亲民的特点,迅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新媒体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美国最早开始使用新媒体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期刊或学术型论文出版活动。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出版模式在学术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引起了当时美国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和研究。之后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发布逐渐在西方国家盛行起来。我国对新媒体的研究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新媒体模式从开始引入我国,但起初并未引起太高的重视,传统的期刊发布方式在我国根深蒂固。大多的出版社和学者仍旧选择传统的期刊发布方式进行发布,而一些学术性地位较低的学者开始选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学术研究的发布,并迅速取得了显著效果,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开始,新媒体出版模式在我国逐渐盛行起来。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富媒体化,文字的亲民化,给大众读者打开了科普认知的大门,因此易受到公众的欢迎。新媒体模式强调的是个性化的数字信息交换,其主要特性在于能无缝实现读者与作者交流。

传统期刊文献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纸质传播,其期刊发行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稿和文字校对过程,一些学术型的期刊发布,还要经过专业学者的筛选。信息交流不畅,直接导致其发行速度缓慢,大多连载的期刊发行周期较长。读者由于较长的等待时间,通常会中途放弃。传统媒体的信息交流方式相对单一,大多仅局限于从作者到读者的单项交流,无法从读者向作者反馈信息。随着新媒体传播模式的逐渐普及,将出版活动的信息交流分化为由群众发起的交流形式和由媒体发起的交流形式两种形式。群众发起的交流形式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求像媒体提出自己的要求,由媒体统一将要求总结和处理,然后进行组稿、发布,以满足群众所提出的要求。这一类型的交流模式大多包括资源或文献定制类的期刊。

而由媒体发起的交流模式则大多是作用在期刊发行或创作的前期,是由媒体的工作人员与读者进行对话,进行读者的需求和兴趣调查,当然,最终期刊的发行结果不会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媒体只能调查时根据大多数读者的要求来进行整理,将要求反馈给期刊作者,再由作者撰写文章。有界限式交流模式主要是以媒体作为中间媒介,向作者提出要求的一种交流模式。而无界限式交流模式是指读者与作者间直接进行交流,无需通过媒体作为中间的中介进行信息传递。所有人可以一起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流和讨论,读者和作者可以一起进行内容和学术型的探讨。而无界限式交流模式是新媒体交流模式中较为直接的一种模式,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模式。这种信息交流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是一种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作者与群众,读者与群众间的一种多向的交流模式。该模式下的交流信息量大,交流人群较为复杂。

传统模式下的期刊编辑,常常是通过撰写人自己寻找研究题目,选取题目后对该项内容进行调查或研究,其研究内容的来源单一。期刊的编辑模式大多是通过纸质的编辑,再由出版社进行期刊的审核和文字的校对,最终由出版社进行发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模式的普及,期刊的编辑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在进行研究内容相关资料的调查时,新媒体传播模式通过网络平台,为作者提供大量的参考性信息。作者可以通过参考网络平台中检索出的专业性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缩短自己独自开发的时间。网络平台除了提供给作者撰写期刊的资料外,还可以作为作者进行社会调查的媒介。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向读者或群众进行兴趣调查和学术探讨,然后筛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信息资源的'汇总和整理,再根据大多数读者的兴趣进行期刊编辑。由此,期刊的编辑模式逐渐上升为纸质版、电子版并重。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编辑通常是一种角色性的转化,读者与作者之间以网络平台作为媒介,使读者可以参与到期刊的编辑工作中来。向读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编辑模式,该模式下,媒体需要对大量的读者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再筛选中大多读者反馈的问题,再将问题反馈给作者。这一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常常会导致期刊的发行周期较长。是一种由媒体向作者反馈信息的单一的编辑方式。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恰恰解决了信息传递的单一性。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编辑追求的是网络平台信息交流的更高层次。读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来随时随地与作者进行互动,并随时跟进期刊的连载进度。相较传统模式下的连载期刊漫长的等待过程,新媒体模式下的连载期刊,读者在等待期就可以与作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读者间也可以进行心得的交流,让读者也参与到媒体的编辑活动中来。新媒体模式下采取的网络平台互动交流式编辑,冲破了传统编辑模式慢、周期较长的瓶颈,是目前期刊编辑中较为热门的一种编辑模式。

传统模式下的期刊出版通常是通过纸质形式进行出版。其出版前需要在出版社进行人工的审核和校对,其审核时间较长,人工投入成本较高。而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出版模式则更加多元化。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由计算机或移动终端随时发布信息内容。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加工的时效性,节约了人力资源。因此,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的出版周期通常较短。期刊的出版可以分为纸质版、电子版等形式。利用互联网无限扩大了期刊的阅读人群。自20新媒体模式兴起以来,期刊的出版速度越来越快。大多出版社由独立的一家媒体,逐渐转变为众多媒体合作的形式。期刊主题也趋于多样化。这些都得益于充分发挥了新媒体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语言生动亲民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的编辑和出版逐渐在各大出版社中普及起来。本文针对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编辑活动和出版模式进行了探讨。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的编辑更具有亲民性和可交流性,读者与作者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读者亲自参与到期刊的编辑活动中来,不但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扩大期刊的受众人群。在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出版将更多元化,作者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发布,从而促进了期刊时效性,缩短了发布周期。新媒体模式的出现不仅为期刊发布带来了多样化,也是一场期刊编辑和出版的革命性变革。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七

摘要: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媒体,既遭遇着新的发展困境,又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校报开始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高校校报借势新媒体实现全面转型,逐步树立大众文化意识,借鉴新媒体开始培养全媒体记者、发展公民记者,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坚守独立的文化品格,又不断加快实现校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在新媒体环境下,校报的宣传优势正在不断扩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报新策略。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高校校报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第一,新媒体不断涌现,校报功能减退。随着21世纪的来临,在世界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了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户外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新媒体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容量达到无限,对政治的影响不断扩大,给经济带来的利益不可计数,对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不断挑战主流和精英文化。高校校报作为新闻媒体中的传统角色正逐渐失去它的魅力。

第二,高校校报在与校内外数字媒体争夺新闻事件的主动权方面日益显现出竞争的劣势。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刻尤其如此,因为这时随着事件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快地获得事件的背景信息。校园网络、校园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信息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因而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三,人们的阅读习惯在不断改变。很多人都通过网络、3g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去读报。高校校报发展空间严重萎缩。在各种新媒体的涌现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必须转换视角,谋求发展,与各种校园媒体与校内外媒体强强联合,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握趋势,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步伐。

(二)高校校报的发展机遇。

第一,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成为主流,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向高教强国的方向发展,新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目标实现年限为,这也是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高校校报应当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契机,围绕扩大影响力这一核心,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发展新路。校报应注重办报质量,要深入研究高校受众需求,精心策划和组织报纸的内容,实现改革目的。

第二,校园媒体蓬勃兴起。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既给校报的发展带来压力,也为校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校报要像历史上各个关键阶段一样,积极吸收和采纳新技术,从当今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寻找发展机会。对多媒体形式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载体,要张开双臂去拥抱,而不应拒绝或排斥。校报应该与网络、广播和电视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赢。

第三,数字报纸扩大传播。对校报来说,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不是冲击,而是机遇,重要的是看校报如何捕捉这份机遇。各种新媒体本身只是一种技术,是一个载体;报纸本身也是一种技术,一种载体,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却各有所长。高校校报的'发展更需要开阔视野,积极地运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校报的内容资讯与网络的手段能够更好地结合。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作为高校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媒体,必须谋求全新发展道路,把握时代脉搏,体察受众新生,适应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把这个曾经的朝阳产业,打造成新时期高校校园中的知识阶层信息需求的大集市。

(一)高校校报发展要借势新媒体实现全面转型。

实现校报的数字化。使校报由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化,有效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建立高效的校报数字化发展战略。校报网络版,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师生员工、校友、家长、关注学校的人士,只要能上网,就能看校报。增强校报的互动性。通过在线评论、邮件、留言、qq、博客等方式,让信息不再单向传播,通过校报与关注者的良性互动,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校报的不断提高质量,快速发展。打造校报综合信息平台。当前高校都在开发建设和不断完善综合性校园信息站,校报成为数字报纸后,把它的发布平台建设成一个综合的信息门户,建立论坛,为关注校报的读者提供畅谈校报,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的空间。开设博客频道,把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新闻、作品、思想、成长历程等发表在博客中,平淡朴实而容易接近,必定会成为校报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实用信息发布,招生、就业、心理、学术、社交、健康、音频、视频等信息开发,适合高校群体的高品位需求,有独特性、针对性、实用性,吸引更多校园人的关注。未来的高校校报一定要利用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专业能力、品牌力量,创造数字化内容,提供多渠道内容平台,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赢。

(二)高校校报逐步树立大众文化意识。

高校校报新闻文化要树立大众意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报为媒,反映广大师生关心的问题和工作难点,关注党和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把握舆论导向。校报要凝聚人心,建构校园主流媒体的大众形象,就必须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激发师生员工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同时做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服务师生,引导舆论。校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承载媒体,对师生员工的文化选择、文化心理、文化构成、文化品位要有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努力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行大众文化的同时,注重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校报要打造成校园媒体中的精品,必须要有新的新闻价值取向,那就是不断适应并适度引领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只是“满足”,更多是“引领”。建立一支知识面广、有较高理论素养、有见识、有创意、有判断能力,并能善于用这些能力的优秀记者团队伍。通过对这支队伍的不断培训磨炼,不断优化组合,逐步在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高校校报借鉴新媒体着力培养全媒体记者和发展公民记者。

高校校报作为传统媒体,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在高校内部新闻中心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媒体手段和全媒体数字平台来完善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把校报从单终端、单形态、单走向的传播转到多终端、多形态、多走向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的新闻采集者,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高校校报人才培养的方向。随着电子邮件、msn、qq、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正进一步成为公众舆论的主阵地。高校校报,要借助大学校园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公民记者队伍,在校报的交流网站中,创造一个透明和自由的舆论环境,让更多的校园公民记者传播新闻,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校报建设提供参考,以便加强高校校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只获取值得信任的信息,这是报纸一直以来的伟大使命。权威性将使报纸在未来的各种新媒体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综观新媒体发展状况,高校校报要发展,就必须启动“搜索”与“链接”,激活传统校报的新媒体元素。然而高校校报在草根文化泛滥、优质文化匮乏的情况下,根据大学生、教师这些高层次人群的特殊需求,又必须坚守独特的文化品格。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新媒体,它向前发展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容,技术只是载体,内容为“王”才是根本。让高品质的作品在报网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校报要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内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述方式和传播理念及自己的文化。高校校报在新媒体中,始终坚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专业性和可信性,它传播知识,提供文化,孕育精神,而不是媚俗的娱乐工具。在学术自由,文化浓厚,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精神丰满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高校校报要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4月13日。美国新闻网站propublica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新闻大奖。《旧金山纪事报》获得了漫画创作奖,这也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奖项。普利策新闻奖自19设立以来,一直针对报纸和通讯社等传统媒体,直到去年普利策奖才首次允许新闻网站参与角逐。表示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更多的承认和融合。11月8日新传媒产业联盟成立,标志着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合作发展交流平台的建立。这无疑对高校校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高校校报要与不同校园媒体、校外媒体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通过沟通交流,借鉴合作,升级转化,把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精品化筛选,然后让信息在校园媒体中传播,实现高校校报信息和各种媒体信息的创新融合。

当今的高校校报,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严肃、正统、硬板的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已经走入了多元融合的时代,合作、共赢、发展,不断创新,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媒介。当然高校校报的发展与新媒体的结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障碍要克服,还有很多限制要突破。高校校报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高校校报发挥更大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八

前言: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行业犹如星星之火,它以极快的速度席卷了全球。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下,新媒体快速传播覆盖,代替了大部分传统媒体行业。比如,数字报纸代替了纸质报纸,电子书代替了纸质书本,网络上课代替了课堂上课…数字化的发展带动了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科技的力量也改变了媒体行业的现状,新媒体时代成为不可阻挡的主流。

1.1传统媒体的形式。

旧媒体也就是广义上的传统媒体,它包含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大部分人为了获得时事新闻,会每天一早就到报刊买报纸,或者是每天固定的时间,守着电视看新闻联播。在那个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所以媒体行业的竞争力并不大。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仅仅是惊鸿一瞬,媒体时代风云突变,新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来,用户开始纷纷抛弃传统媒介。像报纸,特别是都市类报纸的关注度、发行量、广告收取开始大幅度下滑。现在90后80后都没有看报纸的习惯,大部分人都习惯用手机看新闻。

1.2新媒体形式。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式,它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游戏、桌面视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微博、虚拟社区、电子邮箱等等。新媒体一经兴起,就席卷了媒体行业,它具有较高的信息开发度和资源共享度,以全世界海量的信息存储为内容,建立起庞大的信息数据库。这种信息共享机制大大扩展了新闻的来源和丰富程度。除此之外,新媒体的特点还有成本相对廉价、互动体验等等。新媒体的载体是互联网,这是它趋于主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这样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新闻策划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报道,以及新媒体的其他活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全国性媒体到地方性媒体,新闻策划的重要性正在慢慢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媒体成立了专门的新闻策划部门,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新闻策划,使新闻策划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当下,不同的'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十分密集,几乎涵盖了整个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新闻在日益开放的社会语境和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发展,新闻开始出现同源化现象。要解决这种现象,必须更多的依赖新闻策划,以获得独特的视角、见解、思考,挖掘不同的角度,来撰写出独特的新闻,才能够在新媒体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为了提高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同时也为了让新闻可以更好、更方便、更及时地传递给广大观众,新闻策划成了新媒体的必要手段。做好新闻策划,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前预知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方案解决,也方便了新闻传递的顺利进行,让新媒体得以发展。

3.1采访策划工作是基本环节。

采访工作是新闻策划的基本环节,只有做好采访策划工作,之后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撰写、排版、发行等工作。采访策划要找到新颖、有趣、吸引力强的采访点,以便于后续工作更好的进行,吸引更多的读者,更好地参与同行业的竞争。避免采访形式单一,采访前缺乏准备,采访目的趋于炒作等问题。提高采访策划的专业性和创新采访的形式和技术,都能够提高采访的质量。现如今信息飞速发展,只有了解了广大群众想要看的内容,策划好采访的流程,才能够达到以点带面,及时地将新闻有效的传递给群众,保证新闻的及时性和实时性。现代信息更新的十分迅速,所以找出吸引人的采访点,策划好采访工作十分重要。

3.2编辑的培养。

优秀的编辑人员是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编辑可以为一个小小的新闻穿上美丽的衣服,装饰新闻,让新闻的可看点放大,突出新闻出彩的地方,让群众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条新闻的亮点。但是,绝对不能够扭曲事实和虚构新闻,要围绕新闻的事实来撰写。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将现有的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排列和整合,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思维,写出优秀的新闻稿。而优秀的编辑需要不断地历练与实践,不断培养。编辑需要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文化相互冲击,每天信息都在不断地更新。而处于新媒体行业,本就应该走在信息发展的前沿,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将很难预知信息发展的方向,掌握不了新闻发展的趋势,无法及时地获取最新的新闻,也就无法将新闻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大众,这就违背了媒体行业的宗旨,也就失去了竞争力。渐渐地,就会消失在大众视线里了。所以说,编辑需要很强的创新意识。除了创新意识之外,编辑还要清楚了解观众的喜好,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大众的胃口,以及掌握新闻撰写的力度与尺度,才能够成功地抓住观众的眼球,达到与其他媒体竞争的目的,在众多媒体中突出自己。编辑自身的文采、知识水平、涉及文化领域、撰写新闻稿力度的拿捏、新闻稿的表现形式等也十分重要,编辑自身的条件足够优秀,撰写出的新闻稿自然也会受到大众的喜欢。

3.3新闻的发行。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发行方式很多,有传统的电视新闻联播,新媒体下的手机短信、手机网络新闻、以及各种软件推送的新闻等等。新闻发行的形式越来越多,要在这方面博得广大观众的注意并不容易。而新闻发行的市场竞争力也很强大。想要在新闻的发行上吸引大众,就必须要找到适合这条新闻的发行方式,同时结合当下大众最喜爱的发行方式,才能够让新闻得到最广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及时地接收到这条新闻。而在接受到编辑撰写好的稿子,配上采访工作带来的一些资源,该如何制作好这一条新闻显得十分重要,页面排版、图片的插入等等都需要后期工作者来制作。积极地满足大众的需求,做出让广大观众可以产生共鸣的策划,加上自己团队创新的点子,配上本就视角独特的新闻,制作出来的新闻一定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结束语:在全新的媒体时代,抓住信息发展的趋势和广大群众的需求,才可以做到永不落后,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只有加强新闻策划意识,培养大家新闻策划的专业能力,增强对外的传播力度,善于抓住观众的喜好,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信息的发展,从而带动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广播电台新闻编辑策划创新谈[j].新闻窗,(3):52.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九

摘要:校园广播是高校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校园广播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广播的硬件设施普遍较为落后、节目内容单一、缺乏互动等。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广播,应采取积极措施,找到发展路径,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感与感召力,创造出自身风格与特色,维护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

关键词:高校广播;新媒体;发展路径。

高校广播作为校园主流宣传舆论工具,长期以来,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活跃和繁荣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空前发展,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传统媒体――校园广播受到了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同时,受众群体发生了极大变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迈入高校。因此,在当今新媒体时代,面对个性张扬、思想独立的大学生,高校广播如何走出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增强其主流媒体的地位,值得思考与探索。

一、高校广播的作用。

校园广播是最早出现的校园媒体形式之一,是高校的舆论宣传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广播这一舆论工具逐渐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但是,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时的需要来看,高校广播具有收听的强制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是其它媒体不可替代的。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日益丰富的今天,广播仍然是大学校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受到师生的欢迎。

1.高校广播具有舆论引导作用。高校正确引导舆论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校园媒体要担当起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责任。受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高校广播的听众群――90后大学生思想发生了新变化,他们有明显的独立意识。他们备受长辈宠爱,但依赖性又很强;他们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但心理又比较脆弱;他们想要学习,但又不知如何学习。高校广播通过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学校的重要决策,从而引导校园舆论的方向,拓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途径。

2.高校广播具有传播信息的作用。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的媒介形式之一,是校园宣传的主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校园广播具有针对性强、信息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愉悦身心和增长见识的良好结合。校园广播是传递信息的纽带,情感沟通的驿站。除了及时准确地传达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学校的制度法规,还报道学校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及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上至国家政策、学校举措下至学生活动、通知公告等,校园广播都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出去。此外,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当火灾或其他突发紧急事件发生时,能够优先插入报警信号,及时、准确、可靠地播放报警信号。

3.高校广播具有营造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广播除了具备舆论引导、传递信息的功能外,还具备对师生进行文化熏陶、情操陶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积极地影响、熏陶、启迪师生员工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未来事业的向往[1]。高校广播通过办好广播节目来实现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

二、高校广播的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与膨胀,校园广播呈现边缘化倾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这也就导致他们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减少了许多,广播受众越来越少,校园广播面临着诸多困境。

1.广播的硬件设施普遍较为落后。硬件设施是高校广播台传播和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广播铺设覆盖的密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影响到节目的传播。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广播系统都使用了十几年,设备陈旧、功能落后,另外,由于线路老化或校区扩建等原因,校园一些地方听不到广播,成为“盲区”。绝大多数高校的广播系统都需要更新、改造、升级。然而,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校园广播作为主流媒体作用的弱化使得校园广播系统的建设较为滞后。

2.广播的节目内容单一、缺乏互动。高校校园广播的节目缺少吸引力,目前高校校园播音人员仅仅是充当校园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播报员,把新闻播报作为工作的主要部分。而在当前网络化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知晓信息,校园广播所提供的信息量和更新速度远远无法与网络等新媒体相比。广播节目类型大致包括时事新闻、校园新闻、文学、体育、音乐等,节目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网络与报纸,播音员主要是以朗读的形式进行传播,这些节目也略显单一,节目内容不够丰富多彩,没有紧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没有了解学生真正需要收听什么类型的节目,而且缺少互动性。因而导致广播日日都播,但听众却寥寥无几。

“规范性的媒介战略管理应在战略分析之前首先要确定媒介使命。”[2]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广播作为校园主流媒体的作用受到冲击,但广播仍然具有一些其他校园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时效性强,收听随意性好,尽展听觉魅力,给予无限想象空间。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广播,应紧跟时代潮流,充分体现时代感与感召力,创造出自身的风格与特色。

1.改善硬件设备,保障广播质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对广播覆盖面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而高校原有的广播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因而更新广播硬件设备应提上议事日程。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广播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对原有的广播系统进行更新换代、改造升级,跟上当今数字化进程的步伐,使校园广播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打下基础。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广播系统已经经历了单分区系统、手动控制多分区系统,再到目前最先进的微机控制全自动多分区系统等几个发展阶段。全自动多分区系统可以分别控制播放的区域,如操场、教室、宿舍等,对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播放不同节目,全自动控制器可以自动控制分区的切换,无需人工去控制,正逐渐成为校园广播系统的首选。高校要舍得在硬件上投入,通过实现广播设备的现代化改造,增强校园广播的竞争力。

2.依托互联网,打造网络广播。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旧媒介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从来没有一种新媒介可以将旧媒介完全取代。“在经历了发展的低谷后,旧媒介必然会奋起直追――在充分张扬自身原有优势的同时,不断从新媒介中吸纳新的技术和理念,调整变革,谋求在新时代的生存和进步。[3]”新闻传媒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则是“如何发展”。高校广播要走与网络捆绑发展的路径,在与网络的结合中获得一种整合传播效应。校园广播要依托互联网,打造网络广播。所谓网络广播,又称虚拟空间广播(cybercasting),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以广播有声节目为传播内容,同时辅助以文字、图片等介质,以网络族群为受众,具有更强的随意性、更高的互动性等特点的有声节目资料库[4]。相比传统手段的广播,网络广播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可复制性、可保存性,广播节目不再稍纵即逝、耳过不留,听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意下载节目或多次点击收听,而且便于节目的保存和回顾,有利于提高节目质量;可选择性,听众不必遵循传统广播现行被动的接受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收听自己喜爱的节目;互动性,在网络上可以设置一些板块和栏目,通过留言板、论坛等多种方式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听取受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与时俱进、贴近师生,打造杂志化栏目。随着传媒竞争的加剧,媒介融合已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媒介间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放在媒介融合共存的背景下,广播除了利用网络推出网络电台外,还要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借鉴报纸和杂志的形式,在故事性、深度报道等方面作文章,从最大限度上满足读者的最大需求。

广播要借鉴报纸的有效探索,打造杂志化栏目,即在栏目的编辑与组稿中,以栏目化、成组化、系列化、专刊化等方式进行播放。原本分散的信息在经过编辑的综合、归纳、整理,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变成有效的、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拓展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校园广播专题栏目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大力报道学校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动向,及时反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校企合作的新进展、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深入挖掘校园里的优秀典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可以插入采访的录音报道,增加栏目的现场感;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师生关心的热点、焦点话题,使广播更有生机和活力。

4.加强队伍建设,广播人员实施采编播一体化。要办好高校广播,就必须建设一支以学生播音人员为主体的高校广播从业队伍,精干的工作队伍是高校广播科学规范、创新优化的有力保障。如何培养一支适应当今传媒发展生态的广播工作队伍,高校广播要借鉴市场机制下电台的运作方式,培养一批集采、编、播于一身的广播从业人员。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明确其主管部门,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在栏目设置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广播台的工作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空间,健全广播台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对学生的奖惩制度,保障广播台的规范科学管理;其次,要加强对广播人员的培训,高校广播人员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自觉加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在加强政治素养的同时,还要提高广播人员的专业素质。“请进来,走出去”,经常邀请专业人士为广播人员进行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领域,提高其播音水平,加强与外界媒体的交流,吸纳专业电台的成功经验,学习他们节目的制作方式,努力培养“全能型”广播人员。

参考文献:

[1]马晓静.发挥高校广播优势构建和谐大学校园[j].河南教育,(8).

[2]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李德龙,杨华.高校校园广播与网络结合的现状、瓶颈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5).

[5]鞠晓英.加强高校广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5).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

有线电视媒体虽然具有更广泛、更迅速、更深刻的传播效果,是面对大众权利所设置的一种平台,但与互联网相比就缺少了交互性和生动性。有线电视媒体正是为了赋予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看权利,实现其大众化,不得不在业务方向上单一,重点强调观众单方面接收。所以在新媒体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最大化实现互动性和人权性,新媒体通过视、听、说、看等多个方面方便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以人们在生活中更多的选择新媒体而逐渐淡忘了有线电视媒体。

1.2有线电视媒体技术上存在一定问题。

有线电视媒体在传播技术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在观看有线电视时会出现重影、雨刷效应等问题,清晰度不高,或者有时候会显示无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观看电视的心情。还有就是有线电视的可观看频道也是有限的,针对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但是有线电视只是满足广大客户的观看需求。而新媒体网络则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可以搜索到他们想要的,更加直接方便满足人类需求。所以有线电视媒体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做出相关改进。有线电视媒体是通过光缆来传送信息数据的,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就需要人为进行维护和修复,使用的有线电视媒体客户越多,所需要的维修费就越高,成本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客户使用有线电视媒体的费用。所以设置合理的使用价格也是必要的。

1.3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

有线电视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农村发展意识不强、资金不足、技术较为落后、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比较滞后。农村对于有线电视的发展意识并不强,没有将有线电视发展传播到周围其他居住地中,使得其他农民观看不到有线电视。还有就是农村发展较城市落后,资金不足,并且专业技术也比较落后,无法做好媒体在农村的普及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线电视的发展。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村里领导疏于对有线电视使用户的档案记录,给线路维修工作带来了不便。

2根据现状实施改革措施,促进有线电视产业发展。

2.1追求业务多元化增长战略。

有关单位可以在有线电视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永久连接的前提下,追求业务多元化增长战略,提高它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首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仔细的市场调查,采集大量数据,根据客户需求做好网络升级的计划,估计未来的发展状况,使风险分担,然后适当进行网络升级,改进有线电视系统,增加有线电视的互动性和生动性,从图、声、观、触等方面进行改进,使得电视上网更有魅力。

2.2有效改进有线电视媒体传播技术。

在有线电视媒体的建设技术上有效进行改进,找出雨刷效应、重影、干扰频率等出现的'原因并且加以改进,提高电视的观看清晰度,让更多的人看的舒心,不会因为电视画面质量而影响客户的喜爱。在这个方面来促进有线电视媒体的发展。同时在传播成本上也可以适当进行改革创新,针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需求。比如一些有线电视公司提供按次收费的频道,用户可以收看特定的电影直播节目体育节目等。另外附加费用可以预定单次收看时间。有些公司开始提供视频点播服务,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想看的内容定制节目,例如最近的电影,音乐会,体育节目重放电视节目和专题节目,随时可以收看想看的内容。[2]部分点播节目的收费与在录像带租借店出租一套电影相若,而有些则是免费。通过这些手段来促进有线电视媒体的发展,使得它能够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屹立不倒,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2.3促进农村有线电视媒体的使用。

针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有关单位可以派遣较多的专业人员去农村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有线电视媒体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可以提高农民发展意识,做好有线电视媒体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有线电视的存在。全面调动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过去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强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加快人才培养,人才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发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适当增加专业人员和公司资金来进行有线电视的设置安装工作和维修工作,做好全面的档案记录,方便员工进行电路维修,最终促进有线电视媒体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

3结语。

综上所述,有线电视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在新媒体时代中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为了不被人类所淡忘和淘汰,有关企业应该不断改进有线电视媒体的建设传播技术,首先保证有线电视媒体的传播质量,得到广大客户的信赖,同时追求业务多元化增长战略,进行网络升级,增加它与客户的互动性和生动性,为了更多的吸引顾客眼球。而且也要加快有线电视媒体在农村的发展步伐,根据山地农村现状做出相关改进,提高企业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一切为了有线电视媒体的发展。随着全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有线电视媒体所创造的产值是巨大的,而数字技术在有线电视中的推广作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将为电子工业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相信有线电视业这个巨大的市场将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程轩.有线电视网络的改建和升级[j].广播电视信息,2007(02).

文档为doc格式。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全媒体”渐入人们的视野,并吹起全媒体时代来临的号角。这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报业要继续生存就必须积极探寻出路。

全媒体;报业;现状;出路。

全媒体就是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各种不同的媒介形态之间进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具备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的选择越来越多,报纸阅读率下降直接导致发行量的下滑,广告随之而一落千丈,报业面临经营危机。数据显示:平均一个美国成年人全年花在报纸上的时间是201个小时,而到下降到175个小时;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则由00年的104个小时上升到07年的195个小时。据美国报业协会表示,报纸发行量平均下降2.6%,星期天版下降3.1%;美国报业广告自05年以来下滑幅度呈加速趋势。和美国报业面临的境况相比,台湾报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据《台湾年鉴》统计,台湾媒体密度过高,光报纸已有451种,杂志7220种,出版社7816家,还有多家电台电视台等,而台湾人口仅2300万,根据近年ac尼尔森的媒体调查,台湾总体阅报率仅50.4%,就是说,台湾有近一半以上的人口不再读报,其竞争程度可想而知。在欧盟,07年付费日报发行量减少了2.37%,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大国付费报纸的发行量都有所下降。日本报纸的发行量在07年下降了0.96%,过去五年下降了2.70%。05年以来,中国报业广告也出现了滑坡,数据显示,07年中国报业广告额为32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但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报业广告应该呈负增长。

与此同时,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却异常迅猛。根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2.6%,网民数达到2.98亿。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也由07年的106亿增长至08年的119.0亿元人民币,较07年增长54.9%。调查发现,网民在网络上占用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他们花费在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媒体上的时间,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3g技术的普遍应用,手机媒体这种新的媒体形态又将在媒体市场大舞台上大显身手,这都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总起来讲,在全媒体背景下,报业生存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二、报业不会消亡的可能性。

针对报业现状,各种论调随之抛出。以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尔普・迈尔为代表的“报纸消亡论”是其中一种声音,菲尔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这无疑极具震撼力。

报业在强大的新媒体的.冲击下,生存压力不容小觑,甚至会走在消亡的边缘,但在对报业运营进行研究后发现,与新媒体相比,报业有着其自身的生存优势,报业强大的公信力和内容优势在作为其核心的竞争力而日益得到彰显。

首先,报业拥有专业的记者队伍和一整套对内容进行审查的机制。媒体的职责就是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因此信息内容就成为媒体间进行竞争的法宝。从这方面讲,报业的优势尤为突出,报业强大的采编队伍及内容生产能力成为其掌握竞争主动权的“杀手锏”。报业拥有着一批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对新闻有着独特的判断力、理解力以及编辑能力,成为原创新闻的生产者,报业掌管着从信息的采编原创到发布传播的整个过程,这是互联网等新媒体所远不能比的。新媒体凭借着技术优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播出去,抒写着传媒消费市场的新的神话,但却只是在做着渠道运营商的工作,作为媒介最核心的内容仍然由报业等传统媒体来提供。正如“网易”创始人丁磊所说,“站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传播平台,骨子里流的是媒体的血脉”。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也表示,互联网只是在渠道上对报纸有某些方面的取代。

其次,报纸强大的公信力是网络等新媒体所无法企及的。报纸在几百年的发展实践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对新闻信息认可的品牌,这也是报纸的无形资产。相对来讲,网络等新媒体虽有着技术等优势,但这种优势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导致其劣势的重要原因。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针对性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使读者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效阅读。同时,由于互联网的隐身和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功能,使得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除非标明了某家报纸某个记者的新闻,网络信息逐渐沦为人们闲来无事之时打发时间的休闲娱乐平台。

报业出路探究。

全媒体时代的报业处于内外交困的尴尬局面,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找出一条适合报业自身发展的道路,以下是本文给出的几点建议:。

首先,报业避开新媒体优势,着力挖掘自身潜力。从技术层面讲,网络等新媒体毋庸置疑有着报业无法超越的优势,近几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运用。报业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应立足自身,将自身先天具有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并在此基础上深挖潜力因素,寻找出一条报业发展的全新的商业模式。内容和公信力作为报业的两大优势,应该给予极高的重视并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读者购买报纸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所以报纸内容的质量、可读性、丰富性以及实用性是决定报纸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公信力则是建立在报纸内容基础上的,是和报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相连的,所以提高记者编辑的专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深度报道能够满足人们对有关事件从背景、经过、结果到发展趋势的信息需求,着力深度报道,以权威性的解释和对事件的深度挖掘满足读者。另外,严肃新闻和精品新闻也是避开互联网等新媒体新闻娱乐性、虚假性、粗糙性,开创报业新蓝海的有利武器。

其次,报纸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在读者对新闻信息完整的需求面前,新媒体和报纸各执一端,目前都无法恰到好处的给受众带来全方位的满足。报业充分利用新媒体,搭上数字化快车成为解决报业目前困境的首选之路。一方面,报业要着力建设自己的新闻网站,集文字、图片、声音等于一体,基于报业本身具有的公信力和内容生产者优势,报业网站在品牌的宣传上和影响力的打造上也要大下功夫。另一方面,报业和新媒体间优势互补,报业内容优势和新媒体影响力之间相互交融,寻求全新的合作方式,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应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争取按照数字化时代的媒介运作规律打造一种新的能使双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总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报业带来不小的生存压力,但报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仍保有着公信力和内容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报业在发展过程中避开新媒体,将报纸本身的优点长处做足,另一方面,报纸积极寻求与新媒体融合之路。在对报业积极的出路探究中终会寻出一条道来,使“报纸消亡论”不攻自破。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迈耶着.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m].张卫平译.新华出版社,.

[2]郭良.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现状与挑战[n].第一财经日报,2005.

[3]刘振生.吴海民:报业危机与新媒体崛起[j].新闻与写作,2005,(1).

新媒体时代的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十二

置身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广播改革的持续深入开展,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固有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打破困局,实现突围,成为全国广播业界、学界共同关心和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20xx年12月15日,第三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广播改革25周年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机构与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参会。

研讨会主题为“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旨在探讨广播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战略,提高广播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广播事业的振兴和繁荣。

广播的全能时代。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白玲在致辞中回顾:1986年12月15日问世的“珠江模式”曾经推动了中国广播的全面改革。由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首创的“主持人直播、听众热线参与、大板块组合、全天滚动播出”的全新形式,在传播观念、节目形态、经营模式等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创新,奇迹般地逆转了内地广播与港澳广播的竞争格局,从而开创了中国广播划时代的发展历程,并为广东广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5年来,广东广播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令国内同行瞩目的“新珠江模式”。白玲介绍说,,广东电台率先创立全国首个多媒体实时互动平台“珠江网络电台”,为广播媒体的全媒体发展开创新路;广州亚运期间,在广播和网络的跨媒体互动平台上开设“广州亚运直播室”,得到了广大听众的一致认可;,广东电台继续整合资源,结合广播、网站、移动通信等多种平台,打造“珠江网络传媒”,加快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进程,但在媒体融合及新媒体运营方面,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总编张振华作了题为《挖掘转型――创造广播新的春天》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广播的优势尚未被完全挖掘,广播人没有把广播做到极致。广播的未来既在传统广播自身优势的深度挖掘与释放,更在广播融合新媒体的战略转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有了从“单行运动员”变成“全能运动员”的可能。广播人在坚守、发扬传统广播的同时,更要开疆扩土,为广播增添新的传播方式、接收方式、节目样态及内容,从而实现广播的时代转型。但广播的全媒体之路必须找准切入点,否则,“全能运动员”也会变成一无所长的“全不能运动员”。

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认为,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细分与整合加速,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广播不再被称为广播,而是音频(audio)媒介。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内生增长趋缓,对外整合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借助新媒体平台,深度挖掘广播的品牌价值,使“广播电台”向“广播网”发展,让广播的覆盖由“地方”向“全国”延伸应是未来广播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其题为《移动化与平台化:后2.0时代的媒体策略》的演讲中指出,“移动化”是后2.0时代的媒体潮流,“媒介社区化”则是媒体社会化的潮流。她认为,“个人化、互动化、集体贡献内容”是后2.0时代新闻业的特征,广电媒体将由内容提供商转向聚合型媒介平台。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申启武认为,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恰恰成就了它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优势。虽然现代社会人们对媒介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但是解放人们眼球的传统广播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介战场占有一席之地;而失去移动性和伴随性的网络广播并不为广大受众所热衷。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广播将会以传统广播为主,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为辅的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向前推进。

广播的制胜策略。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在演讲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融合性媒体取代单一媒体将成为今后大型媒介集团的主流。这种融合不仅是媒介形态的融合,而是技术、资本、资源的融合;这种融合会促进国内媒介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广播要打破地域性和行业性的限制,构建真正的媒介集团,从而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汪良认为,需求永远是推动媒体变革的重要力量;技术和政策是大力发展网络电台推动台网融合的助力;内容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接收终端的创新,广告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建设紧密的网友队伍是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广播媒体应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牵手,以音频、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提供内容,以及时高效的、互动的方式满足受众的参与热情。

广东广播电台台长张云江介绍了“珠江网络传媒”的运营模式:珠江网络传媒具备传统媒体的发布权、节目线与供应链,可组织集团下各频道的音视频节目资源,并通过中心系统发送到不同终端播出使用;其面向特定商业领域开办专业类型平台,即针对商业价值高或者有着特定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化的信息服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fm频率总监黄永国介绍了hitfm的新媒体推广策略。鉴于hitfm频率的受众群体分布,选择与之活跃人群相对重合的新*微博进行嫁接,由此推出的微博电台具备了新的传播特征:一是传播速度快,信息内容精炼,还能保持主持人神秘感;二是在微博中加载图片或视频,增加与听众的视觉沟通,还可发起讨论增加互动性。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的发言,在对世界广播强国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广播强国建设的有利条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广播强国建设的主要途径: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广播强国。

他认为,广播改革发展有着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面对与新媒体的竞合,广播要做强,必须改革创新、科学发展。首先,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广播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应稳步放开频率资源,实施全国全覆盖。第三,要开办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电台。第四,要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广播体系。最后,要立足本国,放眼全球,推进广播产业跨越式发展。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暨南大学、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南方传媒研究院、广东广播电视协会和《传媒》、《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四家杂志协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