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6:39:22 页码:11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汇总16篇)
2023-11-22 16:39:22    小编:ZTFB

是巩固知识和经验的有力工具。要注重总结的客观性,不要带有个人主观色彩。这些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辑的,希望能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一

介绍了构成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构成学的点、线、面、体等基本构成理论,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构成学要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式,有利于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美感。

构成学,园林景观,构成元素。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使构成学逐渐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基础,并涉及到诸多领域。园林景观设计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创造美的境遇和便捷的使用空间是人们对景观环境的不断追求。通过对实例园林景观的分析,探究构成学的点、线、面、体等基本构成理论和造型元素在营造园林景观环境的运用。

1.1构成的起源和发展。

“构”有组成、组合之意;“成”有形成、完成之意,“构成”是指事物的组成、结合与组合[1]。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即构造、解构、重构之意,即构成就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通过理性的组合方式,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提取造型的形态要素[2]。构成艺术最早在19世纪20年代由荷兰艺术家提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对艺术产生了不同的转变,构成艺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经俄国“先锋派”运动和荷兰“风格派”运动,最终由德国包豪斯学院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主张以抽象形式来表现审美。20世纪30年代,构成艺术思想在日本盛行并有了创新,直到80年代,构成艺术才传到中国,并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

1.2构成学的理论。

构成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设计学科,主要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简称为“三大构成”。构成注重的是“形”和“造型”,“形”有二维和三维之分,即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造型即形的产生过程[3]。它以人的视知觉为出发点(大小、形状、色彩、肌理),从点、线、面、体等基本构成元素入手,按照一定的艺术原则,形成不同的图案,并强调构成的抽象性。

1.2.1平面构成理论。

平面构成是指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在二维平面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律和美学原理,组合成具有结构严谨的平面形式。平面构成是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基础,是最基本的造型艺术。平面构成可以通过重复、近似、渐变、对比、发射、分割、空间、肌理等构成手法,按照形式美法则进行分解和组合,形成具有一定视觉形象的平面图案。

1.2.2色彩构成理论。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色彩认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反应。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不可分割,运用色彩在数量、空间和质地上的变化,进行组合,创造新的色彩效果。

1.2.3立体构成理论。

立体构成即在三维空间中,以一定的材料和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为造型基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进行三维空间的构成表现。立体构成旨在研究立体空间里的造型规律,对实际空间和形体的研究。

2.1景观。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来源于德文,是指“一片土地”,即土地的一部分,意指“风景”“景色”或“景致”。地理学家把景观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艺术家把景观定义为风景;建筑师将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将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俞孔坚综合了传统、地理学、生态学和文化等因素,将景观定位为:“景观是土地及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建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生活在大地上的烙印。”

2.2园林景观。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利用、改造自然山水地貌(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道路,营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现在园林景观不仅涵盖了之前的内容,同时又引入一些新的内容,如大地艺术,主要指对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如广场、步行街、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主要是构建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地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3.1.1点元素的应用。

几何学认为点只是位置,没有长度、宽度和形象,仅存在于线的两端、线的交叉处和线的曲折处等,点是静止的。点元素是平面构成中的基础元素,以圆形、正方形、多边形来表示。在园林景观中,点以“景点”的形式存在,并无大小,可以是一块场地,如中心广场和入口节点,节点一般都是视觉的焦点和构图重心,造型丰富;也可以是山石(见图1)、水体、植物、雕塑、喷泉(见图2)、建筑小品等(见图3);可以单独表示一个独立景观,也可以是大量点的集合。大量的点连续排列,可给人线化的视觉感。

3.1.2线元素的应用。

几何学认为点的运动轨迹形成线,线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厚度,线可表现出方向、运动和生长。直线有垂直线、水平线和斜线;曲线有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在园林景观中,线可以是笔直、曲折的道路(见图5);不规则的水体边界和外形轮廓(见图6);景观要素上的图案线条。

3.1.3面的应用。

面是点和线的运动轨迹或者集合,是承载物质的基地。面的形态有几何形(圆形、三角形、曲线面)和自由形(概括形、偶然形、分散的形、清晰的形等)。在园林景观中,面有底面、立面和顶面。底面即承托面,如草坪、铺装场地和水体等,起到承载人们活动的基础。图案变化丰富的铺装广场(见图7)、静态的大水面。立面即视觉面,如绿篱、跌水、景墙、密植植物等,形成具有遮蔽、围护、加强景深的作用(见图9)。顶面在园林景观中多用高大的植物和棚架形成(见图10)。

色彩构成即色彩相互作用,在园林景观中用色彩体现景观效果,并能够强调和烘托环境气氛。园林景观中的色彩有自然色彩,如天空、大地、植物、水体等;还有人为色彩,如铺装材质和雕塑小品等。园林景观中植物的色彩较为丰富,绿色创造静谧的气氛(见图11),丰富色块拼接的菊花增添节日的气氛(见图12),鲜艳色彩的雕塑小品(和铺装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从几何概念上讲,一个面沿着非自身方向延伸就变成体,体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量度。体一般给人坚实感、安定感和稳重感。体的长宽高变化,颜色、肌理等变化,也会给人创造不同的心理感受。体有实体和虚体两种类型,实体以体量代替空间,强调物质形态;虚体由其他要素包容或围合而成的空间,强调心理体验,对空间的把握和塑造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园林景观空间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按位置可分为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灰空间;按组合形式可分为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按空间态势可分为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园林空间中常用的限定手法有:围合、设立、覆盖、凸起、挖掘、托起和变化质地七种,可通过多次限定形成丰富变化的园林景观空间。园林空间为人们活动和游憩休闲提供场所。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多地引入构成艺术的设计元素,将具有实用性的园林景观融入更多的美学和艺术因素,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美感,但同时不能忽视园林景观设计本身的特殊性,园林景观要与建筑和环境相融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场所景观。

[1]庞蕾.构成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3]朱翔.构成[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二

所以倭寇才在唐朝的时候,对我们称臣,谴派遣唐使,才学到我们中华的各方面的精华。在清朝的最后一次的战斗中,我们和小日本在辽东半岛激战,用北洋水师运送士兵,导致甲午海战。中韩两国历史上的文化教育交流渊源流长,中国的儒学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已经传如朝鲜半岛,对于高丽、新罗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儒学符合当时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古代朝鲜半岛各国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吸取儒学。

公元788年,朝鲜开始仿造中国实行以儒学为考试内容和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并且把这一点作为选拔管理的主要手段,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1893年才废除。所以,儒学对古代朝鲜半岛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曾经是亚洲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包括朝鲜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都曾派遣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例如《新唐书》记载,高丽、新罗等地相继派出学生,894年在长安的留学生已达到了105人,回国的留学生受到了新罗王朝的重用,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天文立法、医学、印刷书、左传、诸子百家等书籍通过留学生传入星罗,对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朝鲜半岛上的人民也以创造性的学习发扬和发展了这样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丰富了东亚文明,丰富了世界文明。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中韩两国的教育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曾经密切的教育交流相较过去有所减弱,特别是冷战局面的形成,朝鲜半岛的分裂在一段时间之内割据了中韩教育之间的交流。随着冷战各界的崛起,中韩建交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是渊源流长的。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三

摘要:为了适应现阶段风景园林工作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用地模式的优化是必要的,实现西方设计模式及中国传统符号模式的结合,实现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模式的更新。这需要进行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模式的分析,进行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模式的优化,进行现代风景园林自然环境种类的有效划分,进行风景园林场地的有效性选择及利用。

1地势平坦式园林场地。

(1)通过对场地利用模块的优化,可以有效增强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效益,实现风景园林效果的提升,满足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解决实际建设用地需求,需要进行传统理论方法及新型设计方法的结合,解决风景园林设计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我国传统风景园林建设精髓的汲取,进行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的应用,适应我国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日益健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促进了城市建筑密度的加大,市区内的公用空间面积日益减少,为了实现生活环境的改善,需要进行城市广场的优化设计,满足人们的互动交流要求。在城市景观用地的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整体性设计,做好现有土地、地势的调整及规划工作,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的风景园林做主要建设在地势比较平台的区域,其地形处理难度比较低,这种地形让景物一览无遗,可以进行大型集中标志性景观的设置。(2)地势平坦式园林场地的典型是上海世博园的世博轴,其整体地势比较平台,具备非常突出的主轴观,其设计理念磅礴大气,富有巨大的震撼力,与此同时,地势平坦区域的景观设计也是风景园林设计体系中的最难处理的模式,相比于其他模式的区域环境,该设计形式可借助的环境要素比较少,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性的处理,就容易导致园林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不利于园林场地的整体化布局设计,其缺乏足够的竖向震慑力及吸引力,在这种园林场地设计模块中,需要进行主体景观体量感的保持,才能打造最优化的风景效果,在配景点缀过程中,不能出现主次颠倒的状况。

2山林式园林场地。

在山林式园林场地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山林地势的深入分析,这种地形非常具备代表性,这种自然环境具备较大的起伏落差,其蜿蜒连绵,存在一系列的悬崖峭壁,整体气势恢弘巍峨,相比于地势平坦地区,山林式园林场地具备独特性的特点,其凹陷之处,可以进行水源的深挖,进行人工护坡的建设,通过对山石的选取,进行房屋的建造,沿着山势,进行曲廊的建造,其曲线自然蜿蜒,具备丰富的建筑内涵,山林式园林场地有利于体现文人隐士的深居青山老林的清高气节,通过对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的综合性利用,实现对风景名胜及大地景观的有效性利用,实现对天然资源的有效性利用及保护,满足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用地的规范要求。

3傍水式园林场地。

(1)水资源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万物生命的起源,亲水性是人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点,水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不同形态园林设计模式的应用,实现水景建筑物建设体系的健全,水景是设计师们自然情感的抒发工具,通过对水景的利用,才能进行景观隐形范围的扩大,提升景观视觉效果。在水边建林,能够提升绿色植物的生长效率,有利于为园林提供良好的景色,实现对景观环境的有效性开拓,这种若隐若现的水景象具备独特的特点,非陆地景象难以相比的,这种景色能够进行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唤起,这是我国古代园林造园设计过程中的精髓,能够引发人的心灵共鸣,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为人创造一种愉悦的自然居住环境。(2)在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尤其是沿江、沿海、内河区域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可以实现城市地域特色的有效性突出,滨水景观的处理是现阶段景观设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设计模下,水能实现了景观轴线的延长,实现景观视角的有效性拓宽,有利于实现城市人文特征的塑造,不同形式的水系给人的景观感受是不一样的,为了解决实际工作要求,需要进行水流转角处景观焦点观景点的设置,进行亲水平台的设置,满足人的亲水性心理需求。

4依靠建筑的园林场地。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推广,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得到增加,为了适应现阶段绿色城市的建设要求,不能仅仅进行山体、荒地的绿色恢复工作,需要将风景园林设计理念深入人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宅院、学校等的园林设计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种依附于建筑体的景观设计模式受到建筑基地环境条件的影响,其整体布局比较反散,其整体地形结构比较复杂,处理起来的难度系数比较高。通过对建筑环境风景园林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建筑区域的保护,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游园乐趣,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更有利于触发文人骚客的精神情怀,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实现实用功能及休闲功能的结合,进行建筑绿地设计规划模块的优化,实现道路交通环节、亭廊花架环节、休憩平台等的有效协调,切实增强园林场地的整体功能性。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四

(1)通过对自然地势环境条件的利用,可以有效增强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效益,这需要进行地形地势状况的分析,做好景观设计的基地环境处理工作,实现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有效性利用。在工程实践中基地建设条件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有利的,有不利的,不利的影响因素通常分为两个环节,分别是自然不利模块,人力不利模块。自然不利模块主要包括地势环境影响因素,其对于施工因素及后期设备配置带来一系列的难度,人为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人工开发及利用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进行自然要求的充分性考虑,导致违背自然规律的状况,从而出现土地不可利用的状况,比如地质结构的变化,水环境污染问题、土壤酸碱性改变问题等。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的不利因素,需要做好实地考察及分析工作,进行矛盾焦点的找出在满足建筑造园的基础上,做好景观点显著特点的突出,实现其景观特色的突出,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落实好设计师的工作职责,强化对不利因素的处理,通过对各种科技模式的应用,实现生态保护效益的提升,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通过对人力不可改变景观因素的分析,进行特定造景方式的应用,将其隐藏与自然环境中,使其成为基地环境中的景观核心,实现社会效益、居住效益、生态效益的结合,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通过对废弃采石坑的规范化开采及管理、建设应用,可以进行风景名胜的创造,比如绍兴东湖实现对废弃采石坑的稍加点缀,形成了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实现了对用地资源的准确性利用,在风景园林设计模块中,进行用地具体用途的分析是必要的,这应用到了我国的传统相地概念,需要做好用地的选择工作,做好地基地质的勘踏工作,进行相地域内环境的良好应用及选择,进行用地实际状况的深入分析,做好风景园林的任务设计工作,在设计任务书的应用过程中,做好风景园林的现场分析工作,实现对用地材料的协调使用。

6结束语。

为了提升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效益,需要进行风景设计及建设模块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的分析,实现对有利条件的利用,避免不利条件的负面影响,实现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的应用,打造适宜人居住的生活环境,实现人精神情操的陶冶。

参考文献。

[1]孟兆祯.中国风景园林的特色[j].广东园林,(01).

[3]孟兆祯.人居环境中的园林[j].中国园林,2005(01).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五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自由穿插,灵活应变。为配合自然界中的各种典型环境,还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造型的建筑类型,每一种类型中又演变出丰富变化的形式。做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以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园林建筑只是为了加强自然环境整体的美,突出自然的美,因此建筑强调依山就势,自然天成。建筑的体量较小,有助于摆正建筑与自然景色之间的恰当的关系,在体量上不压倒风景,而且利于建筑和自然风景之间穿插融合。

中国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还表现在它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风貌的统一上,能动地、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创造出许多与环境相统一的造型。

2、表现含蓄,精巧雅致。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在空间的组织上,往往有直有曲,有静有动,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有正有变,有疏有密,有隐有显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创造了富有活力的,奇巧变幻的空间境界。

中国园林建筑的巧主要得之于木构架的灵活性,同时在布局上又很注意以巧取胜,它没有西方古典建筑那种庞大的体量,一般都是小巧玲珑,它从结构、造型、空间得处理到建筑的整体布局都是一种巧妙而和谐的安排,它的布局与整体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灵活应变、活的、生长的特征。

欲扬先抑是是常用的一种造园手法,也是表现含蓄的一种体现,如在进门口处设置一坐假山,把里面的景色挡一挡,使人进入原理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又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整个园林的建筑从整体到部分不仅注意总体造型上的美,而且注意装修、装饰的美,注意陈设的美,注意小品建筑的美,它们之间的位置、大小、粗细、宽窄、质地都恰到好处,有精到的分寸感、统一感。它不仅是一种形象的美,也是一种合乎结构与构造逻辑的美。

3、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意境是人们对园林建筑形象、色彩、气氛的一种感受。一般来说,园林要突出幽雅,以人工的巧奇,创造宛自天开的景色,然后将精巧的建筑融化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便营造出幽雅的意境。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设计,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它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4、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他风格的建筑,其色彩都极鲜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色彩多鲜艳华丽。琉璃瓦、红柱、彩绘,放映出皇家园林的大气。江南园林建筑册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小瓦,栗壳色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或木材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表现园林建筑轻松活泼的特点。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六

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

漏窗大多设置在园林内部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

漏窗很少使用在外围墙上,以避免泄景。如果为增强围墙的局部观赏功能,则常在围墙的一侧作成漏窗模样,实际上并不透空,另一侧仍然是普通墙面。

漏窗图案变化多端,千姿百态,漏窗本身和由它构成的框景,如一幅幅立体图画,小中见大,引人入胜。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同一园林中,不会有雷同的漏窗出现。

漏窗多有一圈清水磨砖的边框,明式做法起两到三条线脚,形成的“子口”柔和幽雅。漏窗中部的窗芯弯曲变化繁多,形成了不同的图案,姿态繁复,不下数百种,从大处区分,可以把图案分成硬景和软景二类。所谓硬景是指其窗芯线条都为直线,把整宕花窗分成若干块有角的几何图形;而软景是指窗芯呈弯曲状,由此组成的图形无明显的转角。两者相比较,前者线条棱角分明,顺直挺拔;后者线条曲折迂回,体现了不同的观赏效果。构图可分为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两类,但也往往混合运用。几何图案多由直线、弧线、圆形等组成。全用直线的有定胜、六角景、菱花、书条、绦环、套方、冰裂等等;全用弧线的有鱼鳞、钱纹、球纹、秋叶、海棠、葵花、如意、波纹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线条构成的有寿字、夔纹、万字海棠、六角穿梅等。自然形体取材范围较广,图案题材多取象征吉祥或风雅的动植物,属于花卉题材的有松、柏、牡丹、梅、竹、兰、菊、芭蕉、荷花等,属鸟兽的有狮、虎、云龙、凤凰、喜鹊、蝙蝠,以及松鹤图、柏鹿图等,物品题材有花瓶、聚宝盆、文房四宝和博古等,还有表现戏剧人物和故事、象形文字的图案。堆塑漏窗以软景为主,图案一般以吉祥物为主题。砖细漏窗硬景较多,有的以直线条形成的,也有的以大块砖细件雕刻而成。

苏州古典园林中出色的漏窗景观不胜枚举,沧浪亭、拙政园、怡园都有长长的复廊,廊间以一个个的漏窗沟通,空灵异常。尤其是沧浪亭沿河墙上,一字排开,连绵不断,透过水光云影,让人感到园外的沧浪之水仿佛是园中之物,“借景”效果特别显著。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七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我国古典园林中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成就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设计,天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合一代表人与自然本是同根同源的,不可分割。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其意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先贤的天人之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真、美、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而正是这种思想开启了崇尚自然、追求质朴之美的设计行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群体美、环境美、自然美的三者合一,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之美,体现了设计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像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八

悠悠中华五千年,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初中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弘扬传统美德上也不尽如人意,对传承下来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只会指责别人,不会反省自己,只会索取,不讲奉献,道德意识薄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这些现象揭示出当代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积淀,只能迅速的消化当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正所谓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以载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树德务滋中化民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因此,面对这种现状,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改变这一现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的经典文化著作如四书五经了如指掌。从而在读书史中构建自己的成长史。其次,语文老师要通过开设一些专题课程,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再次,教师每教授一篇传统文章,必须先钻研教材,援疑质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深情投入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间感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一)设文化课堂情境。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药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

(二)挖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品传统文化意蕴。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现代教育家们也都提倡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觉得所谓的语文味,最主要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生发出来的人文色彩。

(四)建传统文化平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语文教材出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传统文化的平台,以求加厚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拓展学生们的文化视野。为此,我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九

2月10号上午,小记者们在下孙文化村宗祠开展了一场“文化与传承”的主题活动。虽然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但阻挡不了大家兴奋的心情!

第一个活动是进行“开笔礼”。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古人人生有四大礼,分别为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开笔礼是以前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俗称,在这里寓意我们以全新的`姿态来迎接新的一年。仪程有四项: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启智还有启蒙开笔。

穿上了汉服,感觉大家都变成了斯文的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排得整整齐齐,认真地向孔老先生行了拜师礼,然后提笔在地下练字,知道了“青砖练字”的故事,懂得要勤俭修身。

这其中还出现了一个搞笑的小插曲:引导老师说她读一句三字经,学生们跟着念一句。结果当老师念了第一句之后,大家自然而然顺势背诵了下去,引得家长们莞然而乐。

简单而庄重的开笔礼完成之后,老师便带领我们参观了湘湖文化展览馆,一起感受文化的熏陶。展览馆里设有“序厅”、“历史厅”等八个厅,集中展示了湘湖悠久的历史风貌,深厚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湘湖有著名的特产,如柔滑的莼菜,肥嫩的杜父鱼等。名人更是数不胜数,其中贺知章最为大家所熟知。湘湖的山山水水,为历代文人喜爱,他们歌咏湘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一次活动,印像深刻!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十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阶段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习比较多的生字,在课文量上也比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内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者,为此,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字的书写,只要教师能够书写比较好的文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认识到文字的美感。由于很多学生的文字书写方式和教师的差不多,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书写的美观、大方,让学生感受到书写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书写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书写知识,还能够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很多的相关知识。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认识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终生忧劳不悔;“忧道不忧贫”,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杜甫也始终忧劳不辍,写出了惊警后世的“三吏三别”,目的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面临“贼氛方炽”的混乱社会,痛感“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以此在诗文的学习中更好地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课本内容都是按照一些古典书籍进行学习的,然后再经过现代作家的改编成为教材。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开天辟地》主要是讲解万事万物的由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又如在《司马光砸缸》中主要讲述的是七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成年人的思维,当别的孩子在玩时,他却在读书。当有个孩子玩耍掉进水缸里时,别的孩子都比较紧张,只有司马光想到用石头救出落水的孩子。这个故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从这个故事的学习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将识字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另外,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5(23)。

[3]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一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是个落含丰富的巨大宝藏,它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观念指导意义,具有浓厚的民族精神,它有利于哺育儿童茁壮成长.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因而对儿童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断了,像中国文化这样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见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对自己的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文化用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聚为一体,同心同德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的奋斗。中国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它从多元文化中吸取精华,纳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还体现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从实质上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我们今天学习中国文学,是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对其进行如实的批判和科学的抉择,更新民族思维方式、价值休系和心理素质,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孩子进行学习,这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便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根本大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孔子这样至今还受人景仰的教育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近代有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过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个进步的传统,通过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从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中吸取营养,全面学习包括科学在内的文化知识。

教育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对孩子品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儿童文化教育的融合。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是事关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是每一个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通过母语教学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所选课文中蕴涵的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其展现的秀美江山、人文建筑,让儿童时时刻刻的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文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体会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而《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展示伟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和国画艺术。传统的汉语文化为后人保留了一笔巨大的使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凝聚着汉语人文情致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儿歌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反复品鉴,反复吟诵。

现在,很多小学开设了第二课堂,孩子们学西古琴、国画、软笔书法、中国武术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孩子认识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今的学校教育,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并努力培养孩子的人文气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孩子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以及社会的支持。因而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刘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对学校教育不足的有效补充。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会影响他们的政治方向、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着他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从性。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更要求社会教育立足大局,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孩子的德育培养最直接的途径是家庭教育。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以道德、礼节为主的礼法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都把少儿教育作为家教的关键阶段,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确:一是教育少年要分辨是非、自我勉励,立志做人:二是教育少年要勤奋学习,修性养德,立志做人;三是教育少年要规范行为,安分守己,不断成熟。四是要注意教子方法和效果,做到言教和身教结合。这依然可以作为今天家庭教育的准则。

颜之推在‘家训》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一个人的成长,与基础教育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少儿教育的基础l进行成人教育,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现在的学生们从课堂上的书本转入课外的录像文化、视窗文化等其他的大众文化时,表明学生接受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说当今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广告、网络、电影、电视片、卡通片、电于游戏、书籍、报刊等,正因为如此,大众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知识就更易于孩子们的接受了。例如,在中央一套节目中播出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年轻的妈妈正为自己的老母亲洗脚,自己的小儿子看到后,也端来一盆水,喊着:“妈妈洗脚!”旁白立即出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广告直观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并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二

摘要:我国近些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这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对精神物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加大了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风景园林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组成内容,在居民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充分满足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为居民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应当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应用人性化理念,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理念应用的基本要求。

人性化理念是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中最初的目标,可以从园林的功能和形式设计上融入人性化理念,为整个园林设计注入人性化的实质,让漫步园林的居民能够感受到风景园林的自然气息,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心理需要。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衬托等手法以及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物质来反应居民的精神需要,利用设计语言体现人文关怀。

1.1坚持现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风景园林设计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受到包括地域差异在内的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地区的历史文化、生活风俗都影响了园林设计的产生,居民的审美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园林景观设计师不断将不同的文化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推动园林和我国文化的发展,我国的园林设计逐渐呈现出历史和现代文化的统一结合。在现如今园林设计中仍然要坚持现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设计师应当兼顾风景园林的现代性和历史性,这也是作为一名园林设计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1.2坚持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风景园林设计的最初目的是贴近人的生活,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然后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艺术气息和居民的审美,这在新时期十分符合居民的精神需要。但是物质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园林设计不能单纯地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而是应当贴近实际,保证园林具有实用性,否则整个园林工程就会大打折扣。在园林设计中,可通过合理布置园林布局、植物等来提升园林的效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让居民的生活中充满艺术,满足居民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在喧嚣的都市中为居民提供一处休憩的场所。

2.1多样化理念的应用。设计师应当强化板块规划,科学布局风景园林。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方面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多元化的泰式促使当下的人们不满足于单一的风景景观,为此,设计师就要将多元化的理念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根据当地的风景特色合理进行布局和规划设计,确定表达方式方法,从而提高风景园林建设的需要。

2.2加强细节设计。细节决定了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水平和质量。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通过细节能够展现人性化需求,可以提升园林设计的水平。为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对细节提供重视,采取精细化的设计方法。例如居民在游览风景中有最短路线需求,那么可以设计短路径的园林道路,引导游客的游览顺序。在坚持时代性和历史性统一的前提下应当加大弘扬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之美,营造幽静的氛围;还可以利用灯光亮度、色彩等营造景观园林氛围,尽量保证道路灯光的柔和,避免强光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另外,锻炼场所是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必备环节,在营造良好环境的基础上,使得人们能够进行身体锻炼。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体现每一个细节的人性化理念,充分考虑到人们的实际需求,并将其深入到具体规划设计的方方面面。

2.3贯彻人性化的主题。园林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求,那么人的需要才是设计的根本,所以需要在设计中坚持人性化的主题。园林设计不可以脱离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也就是说园林设计应当遵从城市规划设计这个大的.主体。城市规划中包括园林规划设计,设计师应当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避免园林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发生矛盾。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的标注出在园林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入一定的人性化理念,并能够对人性化的理念加以利用,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人性化的理念应用到城市建设中,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温馨的一面。

3.园林景观的设计的具体措施。

3.1创设自然环境。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促使居民的生活步伐在逐渐加快,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居民渴望亲近自然,园林设计恰好是为了满足居民的这一需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当多了解当地居民的需要,参考他们的意见,设计出居民满意的园林。通过对人们的居住要求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人们想要一个更加贴近自然的居住环境,那么作为设计者,就应该对自然的设计方法进行学习,丰富这一方面的知识,我们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应该多考虑相关的要素,在城市里,设计出原始的自然环境。

3.2加强整体规划。风景园林的设计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为了保证在后期的规划设计中能够始终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再最初编制大纲,确定设计的方向,然后以此为主线不断添加内容,通过细节规划出整个风景园林,营造不同的风格特色。我国的园林设计历史很长,我们可以结合西方的园林设计应用到我国的设计之中,我们还可以对古代的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应用到现代的园林设计中。

3.3尊重实际。在未来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是主要的理念,设计人员应当在规划前首先充分了解当地的民风、场地情况,融入人性化的理念,充分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园林作品。

3.4坚持以人为本。风景园林的设计内容繁多,所需要考虑的内容和因素也比较多,不但要满足周围居民的需求,还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的未来规划。在设计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和人的沟通才能够真正地在风景园林中做到人性化设计。

结束语:

人性化设计理念是现代化发展中风景园林设计的必然需求,通过人性化设计能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满足人贴近自然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人性化理念的理解,有效地把握人性化设计理念,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推动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梅芬.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06:129.

作者:王家起单位:沂南县园林管理处。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三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是个落含丰富的巨大宝藏,它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观念指导意义,具有浓厚的民族精神,它有利于哺育儿童茁壮成长.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因而对儿童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断了,像中国文化这样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见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对自己的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文化用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聚为一体,同心同德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的奋斗。中国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它从多元文化中吸取精华,纳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还体现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从实质上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我们今天学习中国文学,是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对其进行如实的批判和科学的抉择,更新民族思维方式、价值休系和心理素质,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孩子进行学习,这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便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根本大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孔子这样至今还受人景仰的教育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近代有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过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个进步的传统,通过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从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中吸取营养,全面学习包括科学在内的文化知识。

教育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对孩子品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儿童文化教育的融合。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是事关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是每一个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通过母语教学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所选课文中蕴涵的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其展现的秀美江山、人文建筑,让儿童时时刻刻的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文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体会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而《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展示伟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和国画艺术。传统的汉语文化为后人保留了一笔巨大的使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凝聚着汉语人文情致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儿歌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反复品鉴,反复吟诵。

现在,很多小学开设了第二课堂,孩子们学西古琴、国画、软笔书法、中国武术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孩子认识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今的学校教育,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并努力培养孩子的人文气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孩子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以及社会的支持。因而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刘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对学校教育不足的有效补充。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会影响他们的政治方向、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着他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从性。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更要求社会教育立足大局,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孩子的德育培养最直接的途径是家庭教育。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以道德、礼节为主的礼法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都把少儿教育作为家教的关键阶段,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确:一是教育少年要分辨是非、自我勉励,立志做人:二是教育少年要勤奋学习,修性养德,立志做人;三是教育少年要规范行为,安分守己,不断成熟。四是要注意教子方法和效果,做到言教和身教结合。这依然可以作为今天家庭教育的准则。

颜之推在‘家训》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一个人的成长,与基础教育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少儿教育的基础l进行成人教育,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现在的学生们从课堂上的书本转入课外的录像文化、视窗文化等其他的大众文化时,表明学生接受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说当今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广告、网络、电影、电视片、卡通片、电于游戏、书籍、报刊等,正因为如此,大众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知识就更易于孩子们的接受了。例如,在中央一套节目中播出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年轻的妈妈正为自己的老母亲洗脚,自己的小儿子看到后,也端来一盆水,喊着:“妈妈洗脚!”旁白立即出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广告直观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并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在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着许多可借鉴的文化精华和己经形成了的某种具有深刻影响的观念性和制度性的文化遗产。它儿乎囊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基础的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修身养德、自强不息的个人价值文化到安邦治国、统率百姓的政治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它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陶瓷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而思想与价值文化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由孔子、老子所代表的儒家与道家,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两种主要的思想与价值观点,直到现在我们现代人还是一直在遵守与执行着,并将它们视为真理传授给下一代。我们可以通过影视、书籍等有效方式向孩子们逐渐渗透,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简而言之,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努力的将中国文化的优秀部分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从小就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精华,从中吸取长处,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1.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首先,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一般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等。校园整洁美观,后勤设备完善,教室宽敞明亮,使学生感到舒适、安全;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制订校训组织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团体,开展文体活动,建设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

其次,“教育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中的“本位”应该是教师,也就是说优秀的学校教育,应该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的教师,教师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正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文化修养的老师,当然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再次,应该强化课程设置。想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孩于多接触一些经典之作,那么在课程设置时,就应多从这个角度出发,多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例如,可以进行经典教育,开设教授古筝、琵琶等古乐器的音乐课,开设软笔书法课,开设国画课等等。

2.家庭与社会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实施方略,主要体现为:。

家庭教育,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家庭的环境建设要给予重视,可以在墙壁上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名家名画,书橱内可以摆放一些经典著作。

其次,父母应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例如读书、书法,孩子当然会受到熏陶。

再次,父母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父母的良好品质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父母应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作为新时代孩子的父母应该懂得怎样正确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的情况,切合实际的为孩子做出培育计划给孩子一个恰当的定位,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材.

良好的社会教育,要唤起全民的重视。要让全社会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知道中国文化良好的教育意义,知道它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他们才能更加注重目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才能想方设法的制造机会,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呈现出优秀的文化,让孩子们接受中国文化中精华的“教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将世界文化中优秀部分拿来我用,相互融合,取其长补己短。我们不仅要加强在语文学科中的传授,而且要家庭以及全社会都得到充分的重视,以便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要知道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勤检节约、刻苦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所讲求的伦理准则、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从而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四

摘要:目前,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单位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epc总承包模式作为新的方式,可以全方位地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当建筑单位承包到施工项目之后,要积极采用epc总承包模式来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文件以及流程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让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epc总承包模式;建筑经济;内容;问题;管理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建筑经济管理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建筑单位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能够跟上市场管理能力的发展速度。epc总承包模式比传统的承包模式更加先进,具有很多优势,建筑单位要积极应用这一承包模式,从建筑经济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管理以及流程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epc总承包模式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市场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在建筑市场中主要应用epc总承包模式,epc总承包模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设计、采购以及施工。施工总承包模式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通常情况下会把工程发包给各个工程分包商,再由承包商针对建筑工程来设计施工方案、采购建筑材料、设备以及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同时,还负责建筑工程相关的造价管理与安全管理。epc总承包模式与传统的承包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实现了设计和施工的集成一体化,这样在施工中,承包商就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完善;施工人员能够按照施工进度的要求及时完成各项任务,从而不会出现延误工期的情况,还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此外,采取epc总承包模式能够让建设单位集中项目管理,让总承包单位负责设计、采购以及施工方面的协调安排工作,当遇到纠纷时,由总承包单位来解决。

2、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问题。

2.1建筑经济管理较为落后。很多的建筑单位在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成本管理工作中仅仅关注施工环境资源方面的问题,缺乏控制前期的施工管理以及预算成本的有效措施。所以经常出现供应链断裂的情况,导致建筑工程的总成本不能有效控制,从而给建筑经济的管理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2.2在建筑管理中存在误区。很多的建筑单位在管理方面缺乏对成本管理的全面分析,在实际施工中经常遇到管理上的问题影响施工效率和质量。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管理人员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重视提高管理水平,这样非常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2.3在建筑管理方面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在建筑施工单位中存在很多的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并且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员不能很好的相互配合。如果只为了做好技术工作,就必须以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作为基本条件,同时一定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否则会加大施工的总成本。如果选择材料时只考虑质量,就会选择价格高的材料,这样会大大增加成本。因此,一定要综合考虑,各部门通过交流,制定出经济合理的方案。

当承包下建筑工程之后,一定要制定建筑经济管理相关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建设单位、epc总承包单位以及工程项目单位等。在实际管理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工程进度、建筑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等方面的经济管理内容。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3.1建筑经济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建筑经济管理上来看,一旦安全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施工质量,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承办商要加强对建筑经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会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弥补,同时会给建筑工程项目和相关企业带来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在实际管理中,承包商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另外,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3.2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收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承包商,一定要重视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承包商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必须确保材料质量符合工程质量的相关标准要求,坚决不允许劣质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施工现场,一旦发现,立即拒绝或处理掉。另外,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以及评定制度,将质量安全理念灌输到每个施工人员的思想中去,让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有质量安全意识,从而将各项质量安全制度落实到位。此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对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人员要进行处罚,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可以有效警示其他的人员,从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施工环境和氛围。

3.3建筑经济文件管理。在建筑经济管理中还需要重视各项文件的管理,尤其是承包双方签订的建筑施工合同,在合同中会涉及承包双方的权利、义务、经济等内容,因此,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很重要。一般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商签订的合同,数量有限,而且内容非常简单,同时会存在合同条款中有些内容表达不严谨,有纰漏等问题。然而,双方签订完合同之后,就有了法律效力,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内容都对双方的合作和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任何一方违约,都必须根据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赔偿。所以,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认真审查各项内容,确保严谨准确。

4、结束语。

由此可见,epc总承包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就是建设单位以及epc总承包商。为了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承包商需要对建筑工程的项目实施做好计划管理工作,并从安全、质量、文件以及流程等方面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2]张知明.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7):22.

[3]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16):18.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五

音乐是一种情感语言,是情感表达的工具,音乐能感染人,也能影响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而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最宝贵的文化之一,在如今的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各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很重要的,也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继承离不开学校,所以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息息相关,那么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便成了各个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的使命。

一、民族音乐文化定义。

民族音乐,从狭义上讲,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因为地域和生活习惯的种种不同,所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且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音乐。而从广义上,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家经过实地的考察,合理地分析所创作的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密不可分,中国在发展的长流中,人们因为生活在地方,有不同的生活条件与习惯,根据这些因素,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民族音乐,比如回族的花儿,蒙古族的长调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丰富具体的音乐表现形式,并且有着显著的地域与文化特色,体现了每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传承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音乐的浓缩与升华,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的生活状况,风俗和文化等。民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我国文化是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的,借助媒介传播与发展。这些艺术形式都以独特的形式传播并传承着中国文化。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参与度极高,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现如今,学校以何种形式的音乐学习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资源,是各个学校乃至教育界的重要话题,也是音乐教育界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世界逐渐一体化,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许多国家为了能够走在世界的前端,都在努力发展本国的软实力,而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都在努力的将本国的音乐文化推向全世界,以此来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因此,学校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最好的场所,那么学校就应该更加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将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基础。可是目前,我国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还只是流于表面,学校的.音乐教材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体现不够清晰,也没有非常的系统性的教材,去传授民族音乐文化,教师与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也是比较片面,很难真正的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也使得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失去兴趣,从而民族音乐逐渐被人们忽视,所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要依靠学校音乐教育来实现。

学校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主要的载体,可如今,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多半依靠音乐团体的表演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音乐团体毕竟传播的范围有限,而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是需要这样的载体。但是国家却一直没有重视学校的音乐教育。那么随着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学校的不断增多,学校便承载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相结合,只有将学校合理地利用起来,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加强学校音乐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全面系统的去培养他们,并且研究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带给我们民族精神。

三、学校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没有构建传承环境。

学校目前还没有构建良好的传承环境,并且相关部门对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意识不够。学校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度十分欠缺,也没有意识性地去引导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二)学校没有健全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学校对于音乐教育都是不够重视,中国学校的音乐教育有着长期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于中国音乐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但是这样就会是学生形成一种抵触西方音乐教育的心理,并且导致了中国音乐教育至今没有形成系统,健全的教育体系。

(三)缺少优秀教材,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在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缺少系统的教材是阻碍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学校多半采用自编的教材去教授学生,其教材缺乏系统、规范和科学的研究,无法科学地教授学生民族音乐理论,更加无法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在学校课程设置上,也是十分单一,对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没有明确的教学规划。

(四)民族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

学校中,民族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这是阻碍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民族音乐传承最重要的就是靠教师来引导,可是,如今的民族音乐教师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面太过局限,使得在上课中,无法将民族音乐的精华传授给学生,这也使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之一。

(五)课堂教学方式过于死板。

没有新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负担。现如今,在中国的教育中,音乐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如果课堂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没有更好的去吸引学生,那么就更加谈不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了。

(六)缺乏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

我国拥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可是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就缺乏了利用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四、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一)在学校中构建良好传承环境。

在学校中,建立良好的环境,才能够利于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那么建立良好的传承环境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应该多多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如讲座、比赛、演出等等,以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给学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并且良好的引导学生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将学生包围在民族音乐文化的氛围中,并且让学生自觉自发的担负起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二)建立健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音乐教育为了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应该建立适应于全球发展的教育体系,建立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要想建立这样的音乐教育体系,就要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相结合,多与西方音乐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借鉴、融合。还需要将美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种学科内容融入到音乐教育体系中去,形成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在建立健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目前的学校音乐教学改革进行深化,将音乐教育体系建立在完整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基础之上,并对其系统化、完整化。而且需要重新完善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设置,按照中国的国情和民族音乐的特征去建立健全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慢慢去摆脱对于西方技术理论的依赖,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更加稳固。

(三)完善和优化民族音乐教材及课程设置。

优秀的教材对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会影响到该学校的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教材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更好传承。我国应该重视对于民族音乐教材的开发,丰富地方民族音乐教材建设。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编写当地经典民族音乐的教材,比如新疆地区的木卡姆,使其体现传播当地音乐文化的目的,进而推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继承。第二,根据我国优秀的音乐家所研发的理论成果来编写教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与内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也需要有计划的去设置一些民族音乐课程,比如中华民族音乐学基础等。从而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音乐知识结构体系。

(四)加强师资力量培育。

教师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力量,其实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最关键的部分。而教师则也承担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担。因此,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则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学校应当组织一支拥有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队伍,音乐教师应当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师不仅要有足够丰富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还需要有高技能的演唱技巧,并且在授课时,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还能有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之所以说加强师资力量培育是最关键的一部分,是因为它不仅能够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还能够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兴趣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还能够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使学校更快发展。学校是传承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最主要的基地之一,所以课堂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需要采取多变的教育方式,利用现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给课堂带来许多的活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民族音乐文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六)突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

突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是加快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有一个重要途径,民间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如今民间保留了大量的优秀的当地民族音乐文化,如果将其加大传播力度,则是让人们了解,理解各族音乐文化的有一个途径。因此,学校也应当突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让学生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性,这样使学生更加能够感受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民族音乐的惊人魅力。

五、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是永恒的,是中国人应当去了解,去感受的文化,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我们应该去尽力完成的使命,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也是加强国家软实力的有力支撑。学校音乐教育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密不可分,学校承担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真正地去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积极的去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将会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步,它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王培单位: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光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

[2]管成锋,栗珍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学[j].北方音乐,2011,(11).

[3]张薇.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中弘扬与传承的现状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1).

[4]范立志.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2005,(06).

[5]刘然.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探析[j].民族学校教育研究,2011,(06).

[6]白布和.探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田[j].中华民族博览.2015,(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园林传承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六

1.植物种类与绿化模式单一、重形式、轻功能。

目前我国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最突出问题就是绿化模式单一,从设计到营造都没有切实做到“功能第一”的原则。如对于居民的活动、休闲、游憩、停车等基本功能的考虑不周或缺失,景观营造侧重于设计图纸和外在形式的美观表现,使参观的作用代替了园林景观的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很多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从整体角度看都在利用大片草坪里点缀乔木、灌木的方式,模式规划方面难以找到所要突出的重点与特征。同时仅种植几种常见植物的绿化方式易造成居住区绿化结构层次单调,失去园林物种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2.草坪铺设和种植面积过大,忽略植物群落配置,过于平面化,缺乏创新。

在我国居住小区绿化方面,目前存有过分追求草坪面积而忽视质量的现象,且在空间营造上缺乏“林荫型”的立体绿化模式。大规模单一的铺设草坪既不科学,也不划算。草坪处在生长旺盛季节时,必须进行高频率浇水和修剪,维护管理费用是一般乔、灌、草组合绿地的3至5倍,而其发挥的生态效益仅是同样面积复合群落的1/4。据专家研究发现,大面积种植草坪会导致10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杂草共生,它们不仅和林木幼苗抢夺肥料、水分、阳光,还会导致动物与人类染上疾病,必须利用药剂喷洒才能避免杂草危害。同时大片的绿地不仅占用了人的休憩空间,更降低了树木可以做为绿色屏障、减少环境污染和噪音、改变小区气候、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

3.设计与施工脱节,绿地率较低,没有形成组团效应。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居住小区绿地率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开发商为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常常用绿化覆盖率一词误导消费者进而缩减绿地面积来扩大建筑密度;或是图纸上的绿地率在方案评审时已经达标,但因资金或施工等问题,投入使用后实际的绿地率常常达不到图纸要求。另外受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仍有许多旧小区绿化布置分散,只有零星的小块草坪点缀,既不能形成组团效应,也不能达到美化环境与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小区整体绿化效果大大降低。

首先,绿化设计应从单一的平面化转向空间构成中的立体化模式。绿化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绿化不应该仅是绿色植物,还要充分利用点、线、面、立体式布局进行立体的绿化空间设计,配合人们观赏、户外休闲、提升生态环境的作用。如采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绿化,形成强弱不同的空间分隔;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美化、彩化硬质建筑空间;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实施乔、灌、草、藤本等不同植被的搭配方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在合理的满足人们观景、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同时实现空间层次的丰富多变。其次,景观小品设计添加创意元素,因地制宜的体现城市风格与人文特征。景观小品的运用不仅要结合小区的绿化满足整体环境需求,还应充分考虑住户要求,着重加入人文内涵,突出文化艺术品味。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主题风格与特色适当加入创意元素,通过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功能、完美的细节设计等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如:从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出发,优化景观小品的原材选择、造型设计、组合搭配、空间摆放,改进小区绿地的内部道线型等,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美学需求,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方便、安全、舒适、有趣的休闲空间。最后,设计要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实现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观赏和使用两个功能共融,提高其实用价值。设计师们必须充分利用园林的规划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特别是现代建筑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楼间一定要留出足够大的空间,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营造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环境。

三、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和形势要求设计者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和探索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这一综合性的课题,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绿色空间环境,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