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7:19:11 页码:9
2023年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优质9篇)
2023-11-22 17:19:11    小编:ZTFB

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表达,我们应该重视和推广艺术教育。总结要注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把握。以下是一些人际关系处理的实用技巧和经验分享,希望能够帮助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篇一

《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这一基本理念已经得到了多数教师的认同,但从实际落实看,却存在以下问题。

1.一些老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习惯和素养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和中考是两回事,培养素养和习惯耗时多,见效慢,“远水不解近渴”,于是教学中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认为素养培养可有可无,有时间就进行,没时间就不进行。

2.在实践中缺乏长远规划,跟着感觉走,缺乏四年的整体思路,和针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学情的具体安排。

3.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日常教学和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其他教学任务的冲击下,习惯和素养培养活动往往有始无终,不能形成常态。

4.关于习惯和素养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宽泛,笼统,可操作性弱,没有具体的考量标准。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决定把“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确定为小课题研究的主题。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唤醒教师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这一理念的重视,帮助教师制定总体规划,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破解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习惯和素养的培养系列化,精细化,常态化。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备习惯。

2.研究初中四年语文素养培养的整体思路和各学段的具体安排。

3.研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习惯和素养的具体方法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4.将课标对写字,古诗词积累、读书,写作等方面的笼统要求细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交流研讨法教学实践法。

五、主要成员:

xxx等。

六、研究时间和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2013年9月——2014年7月(习惯和素养的培养短时间内无法验证效果,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课题研究时间定为一年)。

研究步骤:

(一)理论准备期:

1.学习课标和相关理论书籍,提高思想认识,丰富理论知识。

2.请在本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激发感染成员的研究热情。

3.利用课题研究群对研究内容进行交流研讨,对课题研究内容形成初步认识,制定出实施方案。

(二)实践期。

按照实施方案,分学段,分项目进行实践。研讨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修正完善实施方案。成员撰写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等,定期进行阶段性交流。

(三)总结期。

收集整理过程性材料,将课题研究中产生的好想法,好做法总结提升,撰写解题报告。

六、成果预期。

1.推出观摩课两节,面向全区展示研究实践成果。

2.结题时预计出版作品集一本,展现我区各校或各位教师开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素养活动的做法和成果,将研究成果向全区辐射。完成呈现成果的“物化”向巩固成果的“固化”转变。

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篇二

9月29日,一代禅宗大德,文化大师南怀瑾与世长辞,无数人为之哀恸。南怀瑾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声望,被视作一代宗师,是现代中国文化“引路人”。

19,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为求深研佛法,南怀瑾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三年闭关批阅佛教经典大藏经,南先生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致终生受益无穷。后来,南先生从峨眉山又来到乐山竹根滩五通桥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于修得大成。

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刚开始,生活甚为清苦。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湾的第一部巨着禅海蠡测。几年后,先生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1969年,他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接着,先生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南先生将毕生心血结晶尽数贡献给了社会大众07月1日至7日,年届九旬的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吸引了各方人士。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把余热发挥到了极致。

素材运用:其实,不仅是大师需要闭关,我们平常人也都需要闭关。当你心情烦躁时,当你事业困顿时,当你运道不顺时,就有必要退居一室,屏息万缘,澄心凝虑,对自己的以往做一番反省。直到找出应对的策略。如此,当你出关之后,必能比以前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篇三

1986年9月2日和2000年8月15日,迈克·华莱士曾分别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进行过专访。在这两次高端而有深度的访谈之中,谈笑风生、针锋相对的迈克·华莱士,开始被中国人所认识。

华莱士自1951年起,创办并主持了“迈克·华莱士访谈”“深夜追击”“60分钟”等一系列震撼美国和世界的新闻栏目。他的节目以咄咄逼人、刨根问底、穷追猛打的强硬风格而着称,人们总是能看到他勇于追问那些人人想问,却又无人敢问的问题,这使得他在美国舆论界褒贬不一。

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正义的化身,完全履行了“正直、顽强、公正”的新闻承诺;反对者则认为他哗众取宠、胆大妄为。

然而,华莱士对此却亳不理会,并乐在其中。

他在镜头面前一如既往地放肆、张扬、深入,真实奠定了调查式新闻的标准,同时也在实践着他对于新闻顽固、执着甚至有点偏执的信念。

那种喃喃自语、靡靡之音、浅尝辄止、庸俗市井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新闻,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更需要华莱士式的犀利、深刻、洞见以及睿智。

素材运用:华莱士采访时展示出的提问力度和追问深度,源自他执着于事实真相的价值观,这恰为新闻人做出了一个表率。华莱士作为新闻人的一生,就像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一样:粗鲁,但不失公正。

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篇四

1、起兴的句子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

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7、《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篇五

3.自强不息,乃幸运之母。——德国。

4.志在林泉,胸怀廊庙。——琮琼。

5.志犹学海,业比登山。——〔隋〕王通。

6.志以成道,言以宣志。——〔隋〕王通。

7.志比精金,心如坚石。——〔明〕冯梦龙。

8.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居里夫人。

9.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清〕程允升。

10.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唐〕杜甫。

11.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芒。——〔唐〕孟郊。

1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在思。

13.志犹学海,业比登山。——〔隋〕王通。

1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在思。

15.奋战过而失败,强于根本未战。——克拉夫。

16.有志诚可乐,及时宜自强。——〔宋〕欧阳修。

18.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19.生活在顽强战斗中,只有每天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20.男儿事业当志奇。——〔三国〕贯休。

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篇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

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结合朗诵,理解思想内容,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3、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朗诵。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教师补充)。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十一岁就离家避难,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有重大的作用。白居易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四十四岁之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琵琶行》。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

二、创作背景写。

元和元年,白居易和朋友王质夫等人同游仙游寺,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悲剧故事,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意为:“迎合世俗的事,不是遇见超出世人的才能加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被人遗忘。你诗写的好,善于描写情感。尝试着歌颂他们,怎么样?”)乐天因为《长恨歌》。

三、解题。

1、“恨”是沉重的遗憾,“长”长久,“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表达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2、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起于初唐。

3、新乐府诗: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乐府诗的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建等人。其特点是“即事名篇,无所傍依”,只继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乐府的精神,自创新题新意而不入乐。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卖炭翁》。

4、长篇叙事诗:用诗的形式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我国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等。

四、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音:

五、学习诗歌的第一部分。

集体朗读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

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诗,提纲挈领;内容上的作用是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揭示悲剧根源。

2

明确:上句诗人运用细节描写,扣住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的细节妍态,极力地展现了杨玉环的美艳;下句诗人运用对比、借代和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六宫粉黛的对比映衬,极力渲染出了杨玉环的美艳绝伦。

3、理解句子“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明确:所谓“列土”,取自“列土封疆”意为“划定疆界,皇帝将土地分封给重要的大臣”。是《汉书》:“方制海内非王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可怜”古今异义词,语序调整为“门户生可怜光彩”。

4、“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明确:丝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很多,大体是指的是音乐。丝是弦乐器,竹是管乐器。凝:徐缓。主要是写君王对贵妃的迷恋,对爱情的沉醉。“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这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误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三千宠爱在一身”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提问背诵第一部分重点语句。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1、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千乘万骑”:成千上万的兵车和骑兵;西南:向西南。

2、第二部分内容:实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君王掩面救不得”

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讨论问题: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通过景物描写去渲染及烘托人物的情感。

(二)找出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1、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明确: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反衬),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2、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明确: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月,寄托着情人的思念,铃,代表着远方的音信,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触景生情)。

3、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三、熟读此部分。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预习第三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篇八

姓名:

性别:女

民族: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现居住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专/兼职皆可

应聘职位:教师,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助教,班主任,培训师

期望月薪:面议

语文素养

1热爱文学,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文学感知能力,能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染、引领学生走入瑰丽的文学世界,以此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2对多门学科(历史、文化等)均有所涉猎,能够以此充实语文课堂。

教师素养

初中语文写作经典范文汇总篇九

轻轻地,你——语文从我身边走过,无声无息,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诗情画意,带来了错综复杂的情感,带来了不可名状的神奇和美丽。

不知是怎样的一种缘分,我特别地热爱语文,就如同树叶对树的依恋。每当接触到这二字,心中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

当在泰山脚下仰望那高耸的山峰时,总会浮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念头;当细雨抚摸着我时,才领会到什么叫“润物细无声”;当和朋友含泪道别时,总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安慰自己;当在文学巨著中读到一个个虚伪的小人时,才明白啥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当听到一首好歌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时,就知道了“不由自主”的含义……总之,语文就像一杯老酒,清香甘醇,让人越品越有味;语文就像一只小舟,小巧沉稳;带你倘佯在文学的海洋里;语文也像一朵荷花,冰清玉洁,叫你明白什么叫做“出淤泥而不染”;语文还像满天的繁星,调皮可爱,永远都在幻想的天空里闪烁!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时刻起,爸爸妈妈就向你传递着这一词汇,口头说出来的话就是语,在纸上将意思化作文字表达出来的就叫文,二者连系在一起,便成了“语文”。我惊叹,为什么可以用优美的文字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我赞美,原来心情也可用各种词语来描绘;我品味,品味这细腻的笔法给人身心舒畅的感觉。

轻轻从我身边走过的语文,如细雨后的梧桐,洗去了浮华,透出青绿;又如风雨后的`小草,褪去了怯懦,显出的是生机;更如霜打事的枫叶,隐去了衰黄,溢出的是火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