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1:55:32 页码:8
最新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优质11篇)
2023-11-20 21:55:32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进展和成就。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们常常考虑的问题。以范文为参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在总结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一

夏季是一年的第二个季节,是四季之一。在大多数地区夏季是气候炎热、有可能缺水的季节,此外,由于夏季时全球大部份学生都放暑假,因此也是相当旺盛的旅游季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夏季气候特点主要特征,希望能帮到大家。

北半球的夏季气温高是最显著的气候特征,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气候。在中国,沿岸地方在5月份因为内陆受热,西南地区形成低气压引起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在约5月到达中国沿海等地,此时东北季风会受到西南季风的阻挡,夏天很少被影响到。直到8月末到9月中旬,才会受到其影响。中国以第一批西南季风到达为标志,进入夏季。

5月夏天的北方天气依旧十分冷,北方的`冷空气与南方的西南季风相遇,在南海地区形成低压槽,也就是广州一带雨季的开始,6月,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华南地区,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而到7月,副热带高气压随着时间而推移而到达中国长江流域附近,长江流域一带出现伏旱天气。

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大多地区会受到低气压影响,气候相对稳定。但是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会形成台风,容易对周围地区造成破坏影响。

夏季太阳直射点一直处在北半球。起初向北移动,夏至时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向南“回归”。夏季是北半球日照最长的季节,在北极圈会出现极昼,太阳终日不落。在7月1-3日,地球会运动到公转轨道的最远点。从黄道平面看来,太阳位于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的背景上。

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纬度值达到最大,太阳高度可以达到 90°,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盛夏,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含北极圈)内为极昼,南半球相反正值隆冬,南极圈内是极夜。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并始终在北纬 23°26′ 附近和南纬23°26′ 附近的两个纬线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线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二

大丹犬也称做大丹狗、德国獒曾被欧洲王室及贵族饲养,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体高一般为70~90公分,体重为50~70公斤。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丹犬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头呈长方形,棱角分明,额宽与最宽长度接近,耳小且直立。演圆形。鼻梁宽平,大唇从黑色的鼻端垂下。颈部长而粗壮,身躯长,胸深耳阔,腹部微收。前肢肩胛骨粗壮,后肢肌肉丰满,呈倾斜式。尾巴粗短。

大丹犬因此完美的性格和高贵的气质,一直以来备受青睐。

1、纯种大丹犬被称作太阳神的犬,身体和精神的结合使其具有王者风范;

2、纯种大丹犬体型较大,骨骼发达,身长与身高相似,比例协调;

3、纯种大丹犬头部呈矩形,长,且线条分明,轮廓清晰;

4、纯种大丹犬的颈部位置较高,呈拱形,较长,健壮且丰满,胸部宽深,肌肉发达;

5、纯种大丹犬被毛的特点是短、厚、光滑,被毛颜色不一;

6、纯种大丹犬步幅较大,且轻松有力,背部能够保持水平状态;

7、纯种大丹犬性格勇敢,友好,值得信赖,不会出现害羞、好斗得现象;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三

>小雪应该需要注意的地方

冬季主收敛,应该少吃生发的食物,适当吃一些酸性食物,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2、适当吃一些凉性食材。

冬天人们衣服穿得多,室内温度高,还不愿意常开窗户通风,户外运动量也被减少,很容易造成体内积热,不能及时散发;饮食却比其他季节增加了热性食物,很容易导致肺火旺盛。所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一些“凉”性食物,有助于帮助身体“降火”。可供这个季节选择的凉性食物有:萝卜、莲子等。

3、进食有助于心情改善的食物。

小雪时节,万物萧索,心情很容易受其影响而消沉。这时候的饮食中,吃一些有助于心情改善的食物,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益。香蕉、菠菜、芦笋、猕猴桃、橘子、深绿色的蔬菜,以及全麦面包、动物肝脏等,含有改善心情的食物,建议增加进食量。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四

睡莲又称水百合,原产亚洲、美洲和澳洲。有耐寒和喜温两类品种。喜阳光充足和含丰富腐殖质的粘土,是花、叶俱美的水生观赏植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睡莲花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多年生水生花卉,根状茎,粗短。叶丛生,具细长叶柄,浮于水面,低质或近革质,近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直径6-11厘米,全缘,无毛,上面浓绿,幼叶有褐色斑纹,下面暗紫色。

花单生于细长的花柄顶端,多白色,漂浮于水,直径3-6厘米。萼片4枚,宽披针形或窄卵形。聚合果球形,内含多数椭圆形黑色小坚果。长江流域花期为5月中旬至9月,果期7-10月。花单生,萼片宿存,花瓣通常白色,雄蕊多数,雌蕊的柱头具6~8个辐射状裂片。

浆果球形,为宿存的萼片包裹。种子黑色。 因其花色艳丽,花姿楚楚动人,在一池碧水中宛如冰肌脱俗的少女,而被人们赞誉为“水中女神”。

睡莲的叶呈圆形或近圆形,或卵圆形,而有些品种呈披针形或箭形;叶全缘,但热带睡莲的叶缘呈波纹状;叶正面绿色,光亮,背面紫红色,某些品种的页面有暗褐色斑点或斑驳色;叶脉明显或不太明显。而热带睡莲中少数品种的`叶片在大缺裂顶端处与叶柄着生点之间,长出小植株,称之“胎生”。

睡莲的花朵由萼片、花瓣、雌雄蕊、花柱、心皮、花柄等器官所组成。花单生,为两性。其萼片4~5枚,呈绿色或紫红色,或绿中带黑点,形状有披针形、窄卵形,或者矩圆形。花蕾呈长桃形、桃形;花瓣通常有卵形、宽卵形、矩圆形、长圆形、倒卵形、宽披针形等,瓣端稍尖,或略钝。花色有红、粉红、蓝、紫、白等。花瓣有单瓣、多瓣、重瓣。因而花瓣的大小、形状、颜色均因品种而异。从此构成了绚丽的花态。子房上位至周位,花开前雄蕊裹住心皮上方,成熟后则张开成镰刀状;萼片、花瓣、雄蕊在花托与子房壁的上方呈螺旋排列。心皮则成环状排列包埋于花托之内且呈合生状态,上部花柱分离、柱头丝状、以乳状突出物为中心,呈漏斗状,成熟时分泌出柱头物,而柱头物主要含葡萄糖、果糖及氨基酸,以吸引昆虫授粉。

睡莲的果实呈卵形至半球形,在水中成熟,不整齐开裂;种子小,椭圆形或球形; 多数具假种皮。

睡莲是多年生浮叶型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肥厚,直立或匍匐。叶二型,浮水叶浮生于水面,圆形、椭圆形或卵形,先端钝圆,基部深裂成马蹄形或心脏形,叶缘波状全缘或有齿;沉水叶薄膜质,柔弱。花单生,花有大小与颜色之分,浮水或挺水开花;萼片4 枚,花瓣、雄蕊多。果实为浆果绵质,在水中成熟,不规律开裂;种子坚硬深绿或黑褐色为胶质包裹,有假种皮。品种不同其形态特征不同。

白睡莲(n. lous):原产埃及尼罗河,花径20~25cm,大花型,挺水开放。花色白,花瓣20~25 枚,长卵形,端部圆钝。萼片绿色,脉纹明显。花梗、叶梗绿色有柔毛。叶径42~40 cm,叶面绿色,叶背微红,叶缘波状有锯齿。雄蕊淡黄色,70~100 个。蓝睡莲(n. caeruloa):原产北非、埃及、墨西哥。花径15~20 cm,大花型,挺水开放。花瓣16~20枚,花开呈星状。花梗、叶梗淡红棕色。叶径32~30cm,叶面绿色,叶背暗红紫色,有紫色小斑块,叶缘略微波状,叶基深裂。雄蕊80~100 个。

黄睡莲(n. mexicana):原产北美洲南部墨西哥、美国佛罗里达州。花径10~14 cm,中花型,花开浮水或稍出水面。花色鲜黄,花瓣24~30 枚,卵状椭圆形。幼叶叶面密集紫斑,成叶绿色,叶背密集深紫色斑点,叶缘全缘,叶基浅裂。雄蕊鲜黄色,60~90 个。

红睡莲(n. rubra):原产印度、孟加拉一带,花径20 cm 左右,大花型,挺水开放。花色桃红,花瓣20~25 枚,长卵形,萼片紫红色,脉纹明显。花梗、叶梗暗紫色。叶径42~40 cm,幼叶叶面紫红,成叶绿色,叶背有柔毛,叶缘波状,有锯齿,叶基深裂。雄蕊黄色,70~100 个,人工授粉可结实。

印度蓝睡莲(n. stellata):又称星形睡莲或延药睡莲,原产印度及东南亚,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海南岛。花径15~18 cm,大花型,挺水开放,花开呈星状,有香气。花瓣15~18 枚,顶端尖锐,深蓝色,中下部淡蓝色,萼片背面有墨紫色斑点。花梗、叶梗绿色。叶径34~32 cm,叶面绿色有紫斑,叶背有深紫色斑点,叶缘全缘。雄蕊70~100 个,花丝扁平,端部淡蓝色,结实能力极强。

传说从前,有一位姑娘住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那里有一条河围绕着村子。有一天,那条河枯竭了,为了家人,姑娘整天四处奔波,只为找到少的可怜的水。

在一个有雾的早晨,她一个人沿着河走着,心里满是忧愁。突然,一个声音清清楚楚传入她的耳朵:“你的眼睛真美”就在她回头的刹那,只见河里的淤泥中有一条鱼看着她。那是一条美丽的鱼,他身上的鳞片就像天空那么蓝,他有一双温柔的眸子,他的声音也是那么清澈透明。

鱼对姑娘说,如果姑娘愿意常常来看他,让他看见她的眼睛,他就可以给她一罐水,当然那无非是一个借口而已。鱼儿的心灵和她的心灵一样纤尘不染。于是,姑娘每天早晨都会和鱼相会,鱼也履行着他的承诺。每一天,家人总会不停的追问水的来历,但姑娘只是笑而不答。

他们虽隔水相视,但一种心境却可相通。第三天,姑娘发现自己爱上了鱼。在晨雾里,绵绵情意近乎不真实,最后,鱼对姑娘说希望她做他的妻子,姑娘含情脉脉的答应了。于是鱼从河里出来,到岸上拥抱了姑娘。他们就这样结为夫妻。

终于,有一天村子里的人看到了他们相会的情景。他们认为鱼对姑娘使用了妖法。于是,他们把姑娘关起来,拿着刀叉、长枪来到河边。叫出鱼,用他的妻子威胁他。在他现身的那一刻,他们下手了,鱼在绝望中死去。然后,人们抬着鱼的尸体凯旋而归。他们把鱼的尸体抛到姑娘的脚下。

她幻想着他会醒过来。可那只换来她的心碎。于是她抱起已经冰冷的鱼,向小河走去。倘若时间无法治愈伤痛,那么死亡总是可以的。他们就这样在人们诧异、猜忌的目光中死去了。然而他们的子女却在水中世代繁衍。那就是今天的睡莲。

睡莲在北半球广泛分布,东亚(如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北海道、台湾、蒙古等)、中亚、西伯利亚、东南亚亚热带(如越南、缅甸)、印度、东欧、北欧、北美洲西北部,都有睡莲的分布。

常用分株和播种繁殖。分株,3-4月将根茎挖出,选出新芽的根茎切段,芽要饱满。播种,喜温种类3-4月在室内盆播,耐寒种类春季在室外播种,播后半月左右发芽,少数种当年即可开花,一般翌年见花。

栽植要求芽与土面平,一般要求水深20-30厘米,生长旺盛期,水位可深些,但水流不宜过急。池栽或缸栽选通风有阳光的场所,阳光不足影响开花。耐寒种类冬季留露地可安全越冬,喜温种类需挖起放室内越冬。

生长期有蚜虫危害,用40%乐果乳剂3000倍液喷杀。有时出现斜蚊夜蛾危害,可用90%敌百虫1200倍液加青虫菌800倍液喷杀。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五

专业银行是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全国的信贷业务只能由国家金融机构办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与借款方发生借贷关系。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研究单位等实行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则无权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在特殊情况下,城乡个体工商业户、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农民也可以成为借款合同的主体,同银行、信用社签订借款合同。

信贷计划是签订借款合同的前提和条件。借款方必须根据国家批准和信贷计划向贷款方申请贷款;贷款方必须在符合国家信贷计划的信贷政策的条件下,由贷款方与借款方签订借款合同。超计划贷款必须严格控制。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是借款合同的主要标的。外币主要是供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其他需要使用外汇贷款的单位借贷使用的。在外币的借款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借什么货币还什么货币(包括计收利息)。

借款方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必须有足够的物资作保证或者由第三者提供担保,否则,银行有权拒绝提供贷款。这种保证或担保是使贷款能够得到按期偿还的一种保证措施。

借款方在归还贷款时,一般要偿还贷款利息,而利率必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计付,当事人双方无权商定,对国家规定的利率,任何人无权变更或修改。

在借款合同中,贷款人不得利用优势地位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按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贷款人不得将借款人的营业秘密泄露于第三方,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贷款人的权利主要有:(1)有权请求返还本金和利息。(2)对借款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权。贷款人可以按照约定监督检查贷款的使用情况。(3)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和解除合同权。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订立借款合同,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的要求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合同对借款有约定用途的,借款人须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借款,接受贷款人对贷款使用情况实施的监督检查。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当借款为无偿时,借款人须按期归还借款本金;当借款为有偿时,借款人除须归还借款本金外,还必须按约定支付利息。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自然人间的借款合同的特殊规则有: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不允许计收复利。

借款合同的标的物是货币,这里所说的货币,包括人民币和外币。大部分借款合同是人民币借款合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贸易往来不断发展,外币借款合同的应用越来越多,外币借款合同的贷款方由原来的中国银行和外资银行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借款方主要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创汇的有偿还能力的企业。货币这种特殊的种类物可以依法产生孳息即利息,借款人在合同到期后,要返还同等数量的货币本金,还要支付约定的货币利息。

除公民之间借款约定无利息或公民之间借款对是否支付利息约定不明而视为不支付利息之外,借款到期时,借款人应当向贷款人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所以说借款合同是有偿合同。在我国,国家对借款的利率实行管理,规定:办理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上下限确定;公民之间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借款人在形式上取得了标的物的所有权,但借款人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标的物的占有、使用、处分权,在合同到期时,借款人仍要承担返还同等数量标的物义务。所以说借款人并没有最终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而只是取得了标的物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对贷款人而言,他对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最终因借款人的返还而没有丧失。

合同法第197条规定:“借款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法律规定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为贷款人的借款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合同形式。合同法要求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的借款合同是要式合同,如果当事人没有采用书面形式,该借款合同无效。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款合同是不要式合同,当事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订立。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六

3、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电压之和。 u=u1+u2

5、串联电路中各电阻的功率之比等于电阻之比。 p/r=p1/r1=p2/r2

串联和并联是电路连接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要判断电路中各元件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就必须抓住它们的基本特征,具体方法是:

(1)用电器连接法:分析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方法,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并列在电路两点之间的是并联。

(2)电流流向法:当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依次流过每个元件的则是串联;当在某处分开流过两个支路,最后又合到一起,则表明该电路为并联。

(3)去除元件法:任意拿掉一个用电器,看其他用电器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所有用电器都被拿掉过,而且其他用电器都可以继续工作,那么这几个用电器的连接关系是并联;否则为串联。

最直观的区别是这两种连接方式的电池所表现的不同特点,四节电池串联起来有6v,而并联则仍然只有1.5v。

1.串联电路: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如图,特点是:流过一个元件的电流同时也流过另一个。例如:节日里的小彩灯。 在串联电路中,闭合开关,两只灯泡同时发光,断开开关两只灯泡都熄灭,说明串联电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的用电器。

2.并联电路: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如图,特点是:干路的电流在分支处分两部分,分别流过两个支路中的各个元件。例如:家庭中各种用电器的连接。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开关闭合,各支路上的开关闭合,灯泡才会发光,干路上的开关断开,各支路上的开关都闭合,灯泡不会发光,说明干路上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上的开关只能控制本支路。

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由于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所以,从电源正极流出的电流将依次逐个流过各个用电器,最后回到电源负极。因此在串联电路中,如果有一个用电器损坏或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将变成断路,电路就会无电流,所有用电器都将停止工作,所以在串联电路中,各几个用电器互相牵连,要么全工作,要么全部停止工作。 在并联电路中,从电源正极流出的电流在分支处要分为两路,每一路都有电流流过,因此即使某一支路断开,但另一支路仍会与干路构成通路。由此可见,在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之间互不牵连。

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原理:在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上的电流相等,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电路总电压。可知每个电阻上的`电压小于电路总电压,故串联电阻分压。

在并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各电阻上的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干路电流)。可知每个电阻上的电流小于总电流(干路电流),故并联电阻分流。 电阻的串并联就好像水流,串联只有一条道路,电阻越大,流的越慢,并联的支路越多,电流越大。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七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楷书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用笔规矩

楷书在书写的时候要求笔笔到位。

二、结构严谨

楷书中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结字方法,

大家要熟练掌握回宫格收放原理。

三、重心平稳

只有重心平稳,字才能给人一种安静、端庄的感觉

四、书写速度慢

当然熟练以后,可以稍快,快慢结合,顿笔、捺脚和出钩前慢,其余稍快。

一、横斜竖直

这里的“横斜”指的是横要微微倾斜,但因为有了顿笔和其它笔画的调整,

视觉上是平衡的。

二、间距匀称

楷书中各个笔画之间的距离都比较匀称。

三、重心平稳

把握重心的要点在于把握字的对称性,通过偏旁的高低、

正斜位置调节以及笔画的伸展调节。

四、内紧外松

只有外延笔画才能伸到外宫,其余大部分的笔画在内宫作主体。

五、上紧下松

六、左紧右松

就像人的身体,腿应该修长一些才美观。

七、因字立形

八、避让穿插

九、突出主笔

十、笔势连贯

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很少出现过小于1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小楷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大楷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中楷比较适合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陈槱《负暄野录》)

楷书临习章法

章法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点画是线条美,间架结构是局部的构图美,章法是整体构图美。赵体楷书的章法,可以从两个方面研究和把握起规律。

其一,整齐一律。楷书章法的整体感,首先是整齐,字的排列形式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最适合严格意义的楷书。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便整齐一律而不呆板拘谨的楷书不会出现不和谐或单调之弊。

其二,多样统一。赵体楷书的最大特点是带有行书的成分,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十分和谐统一的关系。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一件书法艺术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体效果,而整体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因此,在布置章法时,不应该忽略每个字的细节,诸如字的造型、长短、欹正的变化,轻重的节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虑,严密地设计,并且要坚持不懈地经过较长时期磨练,始能自由地进行章法处理,表现出一种似乎没有设计的设计美,达到书法艺术的较高境界。

楷书章法并不复杂,其主要形式有中堂、对联、条幅、横披、扇面等。楷书的章法布置,字距与行距大多基本相等,但也有行距大于字距的;一律自右至左竖写,横披的少字数者也仍然是由右至左书写;现代的中文横写是自左至右,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但竖写是仍然以从右至左为佳。

书写注意

清代书法家宋曹(书法约言·论楷书》曰:“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拘拘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中,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如作大楷,结构贵密,否则獭散无神,若太密恐涉于俗。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易于局促者,病在把笔苦紧,于运腕不灵,则左右牵掣;把笔要在虚掌悬起,而转动自活。若不空其手心而意在笔后,徒得其点画耳,非书也。

总之,习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有唐以书法取人,故专务严整,极意欧、颜。欧、颜诸家,宜于朝庙浩救。若论其常,当法锤、王及虞书(东方画赞》、(乐毅论)、(曹娥碑》、(洛神赋》、《破邪论序》为则,他不必取也。”

如果从几何形状来分析的话,楷书在字形形状上来讲的话,主要归类于正方形上面,如果学习楷书书法的话,一般都会用米字格来作为临摹的“格子”,而这个“米”字格,就是在一个正方形里用虚线沿着四个对角和四条外框的平分线画出一个“米”字,各条线的交集正好在正方形的中心部位。人们沿着这个“米”字格写字,则不会写偏或写歪斜,从而保证字的方正。

在笔画上,楷书的横画是平直的,竖画是竖直的。当然,这是一个相对值,一般在印刷体的“宋体字”是横平竖直的,但如果按毛笔书法来说,横画却要向右上角倾斜一定的角度,这是为了保证书写时腕力的便捷性和书法审美的需求。

了解楷书是为了学习和欣赏楷书,楷书的用笔主要沿用隶书那样的中锋用笔的笔法,但是,楷书则不同于隶书在笔法上的平推方法,而是以提按为主。所谓提笔,就是在中锋用笔的前提下,在笔画运笔过程中,保持向上提着书写的姿势,使横画较细。而按笔的笔法,就是在中锋用笔的前提下,将笔锋向下按着写,使得笔画产生出较粗一点的形状。提笔适用于横画,按笔适用于竖画。

这里简单地说一下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指毛笔的笔尖始终行走在点画的中间部位,想要做到中锋用笔,就要会执笔写字,毛笔的中锋用笔不同于硬笔,因此,在执笔时,要尽量保持执笔的垂直度,有利于中锋行笔,而产生中锋笔法。中锋笔法会使点画的质感更强,质量更高。

大多数的汉字都具有结构的对称性原则,并且这些对称都是以平分为原则的。如“画”字,仔细观察它的每个笔划都是平分的,只要认识了这个特点,不论是欣赏还是学习书法,都是有好处的。

如何掌握平分这一原则?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按照对称原则进行,在此基础上,也要依据平分规则进行笔划的位置的分配。尽管汉字中还有一些特殊结构的字形,如独体字、包围结构等,但就笔划来说,它们也具有对称和平分的原理,如果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学习是很容易掌握楷书的一些规律的。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八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遥感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广。

(2)时效性:

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时效性强。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获取的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且数据来源连续,具有可比性。

(4)经济性:

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局限性:

许多电磁波有待开发,还需发展高光谱遥感以及与其他手段相配合。

简单归类

遥感技术的类型往往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记录方式层面区分: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工作平台层面

地面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航空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气球、航模、飞机及其它航空器和遥感平台等;

航天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等。

探测方式

被动式遥感,即传感器不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电磁波,而是直接接受并记录目标物反射太阳辐射或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遥感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其探测波段在0。3~0。38um之间;

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地理数据获取

遥感影像是地球表面的'“相片”,真实地展现了地球表面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信息。这比传统的地图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影像地图已经成为重要的地图种类之一。

获取资源信息

遥感影像上具有丰富的信息,多光谱数据的波谱分辨率越来越高,可以获取红边波段、黄边波段等。高光谱传感器也发展迅速,我国的环境小卫星也搭载了高光谱传感器。这些地球资源信息能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生态环境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应急灾害资料

遥感技术具有在不接触目标情况下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遭遇灾害的情况下,遥感影像是我们能够方便立刻获取的地理信息。在地图缺乏的地区,遥感影像甚至是我们能够获取的唯一信息。在5。12汶川地震中,遥感影像在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决策和灾害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地发生强震后,已有多家航天机构的20余颗卫星参与了救援工作。

自然灾害遥感

我国已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估运行系统,可以应用于台风、暴雨、洪涝、旱灾、森林大火等灾害的监测能力特别是快速图像处理和评估系统的建立,具有对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应急反应能力,使该系统能在几小时内获得灾情数据,一天内做出灾情的快速评估,一周内完成详实的评估。

例如在台风天,通过灾害遥感就可以准确的划分出受台风影响区域,通过气象预警发布有效信息,人们便可由此对农产品进行防护措施,降低损失。

农业遥感监测

在农业方面,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作物长势信息,快速监测和评估农业干旱和病虫害等灾害信息,估算全球范围、全国和区域范围的农作物产量,为粮食供应数量分析与预测预警提供信息。

遥感卫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面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其他现代高新技术,可以实现农情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 量、定位,客观性强,不受人为干扰,方便农事决策,使发展精准农业成为可能,遥感影像可通过遥感集市云服务平台免费下载或订购的方式获取。其平台即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农业遥感基本原理:遥感影像的获取遥感影像的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及其组合与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太阳光合有效辐射、生物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 卫星传感器记录的地球表面信息,辨别作物类型,建立不同条件下的产量预报模型,集成农学知识和遥感观测数据,实现作物产量的遥感监测预报。同时又避免手工 方法收集数据费时费力且具有某种破坏性的缺陷。

农业遥感精细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多级尺度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精准估算产品;

(2)多尺度作物单产遥感估算产品;

(3)耕地质量遥感评估和粮食增产潜力分析产品;

(4)农业干旱遥感监测评估产品;

(5)粮食生产风险评估产品;

(6)植被标准产品集;

拓展

遥感作为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既是人们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客观需要。更有其他技术手段与之无法比拟的特点。

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000米左右,而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万米左右,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0000多平方公里。这些有价值的遥感数据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为宏观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现状情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手工作业相比是不可替代的。

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能动态反映地面事物的变化。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能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从而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尤其是在监视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甚至军事目标等方面,遥感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九

茶树原名:茶,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茶树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茶树的茎

茶树的茎,指的是茶树的地面生长部分,包括主干、分枝和当年生长形成的新枝。因为其分枝性态不同,可分为半乔木型(小乔木型)、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3种。

1、半乔木型茶树(小乔木型)

半乔木型茶树的主干明显,主干和分枝容易区分,但分枝距离地面较近,是我国主要栽培树种。

2、乔木型茶树

乔木型茶树的主干高大,主干、侧枝、分枝明显,多为野生古茶树。主要生长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一般树高10米以上,主干直径粗大。

3、灌木型茶树

灌木型茶树的主干矮小,主干和分枝不明显,分枝较稠密,是我国主要栽培树种。

(二)茶树的芽

茶树的芽分为营养芽(又称叶芽)和花芽两种,营养芽发育后分形成枝叶。营养芽因生长部位不同,又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生长于茶树的枝顶(又称为顶芽)及叶腋处(又称为腋叶),顶芽比腋芽粗大。不定芽生长于树枝的节间或根茎处,当枝干遭受伤害时,不定芽能萌发成长为新枝。花芽即发育成花。发芽即发育成花。茶芽因萌发季节不同又可分为春芽、夏芽和冬芽。春芽在春季形成,夏季发育生长;夏芽在夏季形成,秋季生长发育;冬芽在冬季形成,次年春季生长发育。

(三)茶树的叶

茶树的叶是常绿的,茶树的同一时期既有老叶又有新叶,新生的嫩叶是制作茶叶的原料,芽及嫩叶的背面有茸毛。

茶叶为网状脉,有明显的主脉,主脉上又分出侧脉,侧脉数多为7-10对,主脉明显,叶背、叶脉凸起,侧脉延伸至离边缘三分之一处向上弯曲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形网状系统。茶叶的边缘有明显的锯齿,锯齿数一般在16-32对。

(四)茶树的花

(五)茶树的种子

茶树的形成从花芽到种子成熟,约需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一般10月中旬左右种子成熟,此时茶树的花果共存。

(六)茶树的根

茶树的根由主根、侧根、细根和根毛组成,为深根植物。茶树的主根一般长度在70-80厘米,一般幼年生茶树的根幅与树冠相对称,壮年的茶树的根幅比树冠大,老年茶树的根幅比树冠要小。

白毛茶(变种)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嫩枝及叶片下面均被有密柔毛,花特别小,萼片被灰白毛。

产云南南部、广西。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凌云。

香花茶(变种)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狭窄倒披针形,花有香味。

产广东、广西等地。模式标本采自香港大雾山。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我国茶树品种主要性状和特性的研究,并照顾到现行品种分类的习惯,我们将茶树品种按树型、叶片大小和发芽迟早三个主要性状,分为三个分类等级,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系统。各级分类标准如下:

第一级分类系统称为"型"。分类性状为树型,主要以自然生长情况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习性而定。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

(1)乔木型

此类是较原始的茶树类型。分布于和茶树原产地自然条件较接近的自然区域,即我国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植株高大,从植株基部到上部,均有明显的主干,呈总状分枝,分枝部位高,枝叶稀疏。叶片大,叶片长度的变异范围为10-26厘米,多数品种叶长在14厘米以上。叶片栅栏组织概为一层。

(2)小乔木型

此类属进化类型。抗逆性较乔木类强,分布于亚热带或热带茶区。植株较高大,从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干明显,植株上部主干则不明显。分枝较稀,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以10-14厘米之间,叶片栅栏组织多为两层。

(3)灌木型

此类亦属进化类型。包括的品种最多,主要分布于亚热带茶区,我国大多数茶区均有分布。植株低矮,无明显主干,从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叶片较小,叶片长度变异范围大。为2.2-14厘米之间,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在10厘米以下。叶片栅栏组织2-3层。

茶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von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命为theasinensis.l,后又订为camelliasinensis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大量栽培应用的茶树的种名一般称为camelliasinensis,也有人称为theasinensis,还有的称camelliatheifera,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sinensi],迄今未再更改。

茶树起源问题虽然较难考证,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却为茶树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证,使人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取得了科学的结论和论证。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公元758年左右)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在中国茶学史上,一般认为在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成"荼",读作"tu"。据查,荼字最早见之于《诗经》,在《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但对《诗经》中的荼,有人认为指的是茶,也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看法不一,难以统一。开始以荼字明确表示有茶字意义的,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成书),其中记有:槚,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这指的就是常见的普通茶树,它"树小如栀子。冬生(意为常绿)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来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而将"荼"字改写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陆羽《茶经》和卢仝《茶歌》的影响所致。明代杨慎的《丹铅杂录》和清代顾炎武的《唐韵正》也持相同看法。但实际上更早,陆羽《茶经》提出:茶字,"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中指出:"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明确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开元文字音义》。不过,从今人看来,一个新文字刚出现之际,免不了有一个新老交替使用的时期。有鉴于此,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后认为,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应在中唐以后。他在《唐韵正》中写道:"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后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至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钻》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仅减此一划,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而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经》时,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统一改写成茶字,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一直沿用。

当然,这只是说,从先秦开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尚未定型而已,其实,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在有关汉代官私印章的分韵著录《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荼字七钮,字形如下:

其中,最后两个荼字的字形显然已向荼字形演变了。从读音来看,也有将荼字读成与茶字音相近似的。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荼陵侯刘沂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十三个属县之一,称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所以,在《邛州先茶记》中说颜师古的注是:"虽已传人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有人认为将荼改成茶字,并读成cha音,始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后(见清顾炎武《求古录》)。但从古代和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都认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虽然,在那时已在个别场合,或见有茶字的字形,或读有茶字的字音,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义三者同时被确定下来,乃是中唐以后的事。

通过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字的形、音、义,最早是由中国确立的,已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对茶的称谓,只是按各国语种对茶的音译而已.这表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中国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关于茶事的记载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古代传说,这在《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均有记载。那么,神农是什么时代,何等样人呢?据《庄子·盗跖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虽是传说,但如果说它总结了原始社会人们长期生活斗争的经验,而把功劳集中于神化了的神农,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原始社会以茶解毒,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来,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若按此推论: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不过,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汉年间的字书《尔雅》,称茶为"槚";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称茶为"荈诧",将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东汉杨雄的《方言》谈及蜀西南产茶,称茶为"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其中多处谈到茶事。其中,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谈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于,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这一史料把我国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前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武王时期。

其实,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种异名,就是佐证。所以,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但茶的起源肯定还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手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在我国,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早在明朝时就有“订亲茶”的记载。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与茶有关的婚俗,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

在旧社会,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在闽南、台湾,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据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十

玻璃是由二氧化硅和其他化学物质熔融在一起形成的,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致使其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玻璃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短程有序,即在数个或数十个原子范围内,原子有序排列,呈现晶体特征;长程无序,即再增加原子数量后,便成为一种无序的排列状态,其混乱程度类似于液体。在宏观上,玻璃又是一种固态的物质。

玻璃就是这样一种物质。造成玻璃这种结构的原因是:玻璃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速度太快,而结晶速度又太慢。当温度下降,结晶刚刚开始的时候,粘度就已经变得非常大,原子的移动被限制住,造成了这种结果。所以,玻璃态类似于固态的液体,物质中的原子永远都是处于结晶的过程中。

因此,玻璃中的原子位置看似固定,但是原子间依然有作用力促使它具备重新排列的趋势。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这和石蜡中的原子状态不同。所以,同样不是晶体,常温下,石蜡完全是固体,而玻璃却可以被看作是粘度极大的液体。

各向同性

玻璃的分子排列是无规则的,其分子在空间中具有统计上的均匀性。在理想状态下,均质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折射率、硬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导热率、电导率等)在各方向都是相同的。

无固定熔点

因为玻璃是混合物,非晶体,所以无固定熔沸点。玻璃由固体转变为液体是一定温度区域(即软化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它与结晶物质不同,没有固定的熔点。软化温度范围tg~t1,tg为转变温度,t1为液相线温度,对应的黏度分别为1013.4 dpa·s、104~6dpa·s。

亚稳性

玻璃态物质一般是由熔融体快速冷却而得到,从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时,冷却过程中黏度急剧增大,质点来不及做有规则排列而形成晶体,没有释出结晶潜热,因此,玻璃态物质比结晶态物质含有较高的内能,其能量介于熔融态和结晶态之间,属于亚稳状态。从力学观点看,玻璃是一种不稳定的高能状态,比如存在低能量状态转化的趋势,即有析晶倾向,所以,玻璃是一种亚稳态固体材料。

渐变性可逆性

玻璃态物质从熔融态到固体状态的过程是渐变的,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也是连续的和渐变的。这与熔体的'结晶过程明显不同,结晶过程必然出现新相,在结晶温度点附近,许多性质会发生突变。而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到固体状态是在较宽温度范围内完成的,随着温度逐渐降低,玻璃熔体黏度逐渐增大,最后形成固态玻璃,但是过程中没有新相形成。相反玻璃加热变为熔体的过程也是渐变的。

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18世纪,为适应制望远镜的需要,制出光学玻璃。1874年,比利时首先制出平板玻璃。1906年,美国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机,此后,随着玻璃生产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各种用途和各种性能的玻璃相继问世。现代,玻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

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大约在4世纪,古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就这样,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1688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玻璃:此为梵语音,非现在所谓之玻璃。又作颇黎,新译作颇置迦、娑颇致迦、塞波致迦等,相当于此方之水精(晶)。

汉译作水晶,有紫、白、红、碧四色。

《玄应音义》曰:「颇黎,西国宝名也,此云水玉,或云白珠。」

《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颇黎珠。」

《慧苑音义》云此宝:「形如水精,光莹精妙於水精,有黄、碧、紫、白四色差别。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玻璃,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玻璃是绿色的,是无法改变的。后来发现绿色来自原料中少量的铁,二价铁的化合物使得玻璃显绿色。在加入二氧化锰以后,原来的二价铁变成三价铁显黄色,而四价锰被还原成三价锰呈紫色。光学上,黄色和紫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玻璃就不偏 色了。不过若干年后,三价锰被空气继续氧化,黄色会逐渐增强,所以那些古老房屋的窗玻璃会略微带点黄色。

通性玻璃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从微观上看,玻璃也是一种液体),其分子不像晶体那样在空间具有长程有序的排列,而近似于液体那样具有短程有序。玻璃像固体一样保持特定的外形,不像液体那样随重力作用而流动。

有石英玻璃、硅酸盐玻璃、钠钙玻璃、氟化物玻璃、高温玻璃、耐高压玻璃、防紫外线玻璃、防爆玻璃等。通常指硅酸盐玻璃,以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等为原料,经混和、高温熔融、匀化后,加工成形,再经退火而得。广泛用于建筑、日用、艺术、医疗、化学、电子、仪表、核工程等领域。

协议书的特点和特征范本篇十一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红薯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为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矩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

(1)纤维根,又称细根,呈纤维状,细而长,上有很多分枝和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纤维根在生长前期生长迅速,分布较浅;后期生长缓慢,并向纵深发展。纤维根主要分布在30厘米深的土层内,少数深达1米以上。

(2)柴根,又叫粗根、梗根、牛蒡根,根长0.3-1米,粗0.2-2米。柴根是由于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如低温多雨)和土壤条件(如氮肥施得过多,而磷、钾肥施得过少)等的影响,使根内组织发生变化。中途停止加粗而形成的。柴根徒耗养分,无利用价值,应防止其发生。

(3)块根,也叫贮藏根,是根的一种变态。它就是供人们食用、加工的薯块。红薯块根既是贮藏养分的器官,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块根是蔓节上比较粗大的不定根,在土壤同期好,肥、水、温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成的。红薯块根多生长在5-25厘米深的土层内,很少在30厘米以下土层发生。

单株结薯敷、薯块大小、与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有关。块根通常有纺锤形、圆形、圆筒形、块状等几种形状。块根形状虽属品种特性,但亦随土壤及栽培条件发生变化。皮色有白、黄、红、紫等几种基本颜色,由周皮中的色素决定。薯肉基本色是白、黄、红或带有紫晕。薯肉里胡萝卜素的含量影响肉色的浓淡。块根里有乳汁,俗称白浆。

红薯的茎通常叫做蔓或藤。主蔓上长的分枝叫做侧蔓。蔓的长相即株型一般分为甸甸型和半直立型2种。蔓的长短因品种不同差异很大,最短的仅0.7米,最长的可达7米以上。

土壤肥力、栽插期和密度对茎长也有很大影响。短蔓品种分枝多,先丛生而后半直立或匍匐生长;长蔓品种分枝少,生长期间多为匍匐生长,且茎节着土生根较多。茎粗一般为0.4-0.8厘米。茎的颜色有纯绿、褐绿、紫绿和全紫几种,也有绿色茎上具有紫色斑点的。茎的表面有茸毛,茎上有节。茎节有芽和根原基,能长枝发根。茎的皮层部分分布有乳管,能分泌白色乳汁。采苗时如乳汁多,表明薯苗营养较丰富,生活力较强,可作为诊断薯苗质量的指标之一。

红薯属双子叶植物。实生苗最先露出2片子叶,接着在其上发生真叶。茎上每节着生一叶,以22/5叶序在茎上呈螺旋状交互排列。叶有叶柄和叶片而无托叶。

叶的两侧都有绒毛,嫩叶上的更密。叶片长度7-15厘米,宽5-15厘米。长、宽都因栽培条件而有很大差异。叶片与叶柄交接处有2个腺体。叶柄长度6-23厘米。叶片形状很多,大致分为心脏形、肾形、三角形和掌状等,叶缘又可分为全缘和深浅不同的缺刻。红薯叶形变异多,不仅品种间变异显著,而且同一植株在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着生部位的叶形也有较大的变异。叶片、顶叶、叶脉(叶片背部叶脉)和叶柄基部颜色可概分为绿、绿带紫、紫等数种,为品种的特征之一,是鉴别品种的依据。

红薯在植物学上属被子植物门,具有开花本能,然而各红薯区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品种开花所要求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别,所以,红薯在各地的开花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在北纬23度以南,中国夏秋薯区的南部以及秋冬薯区,一般品种均能自然开花;而在中国偏北地区长日照条件下,则很少自然开花。

红薯的花单生,或数朵至数十朵丛集成聚伞花序,生于叶腋和叶顶。呈淡红色,也有紫红色的。其中形状似牵牛花(呈漏斗状)。一般较小。花萼5裂,长约1厘米。花冠直径和花筒长2.5-3.5厘米,蕾期卷旋。红薯花是两性花,雄蕊1个,长短不一,2个较长,都着生在花冠基部。花粉囊2室,呈纵裂状。花粉球形,表面有许多对称排列的小突起。雌蕊1个,柱头多呈2裂,子房上位,2室,由假隔膜分为4室。红薯花晴天在早晨开放,到下午闭合凋萎。红薯为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结实率很低。

果实

红薯的果实和 牵牛花的果实相同,是圆形或扁形的蒴果,直径在5——7毫米之间,果皮在不成熟时为绿色或紫色,成熟时变成枯黄色或褐色。每个蒴果里有黄褐色或黑色种子1——4粒,直径约3毫米。种子大小和形状与一个蒴果里的种子数目有关系。一般是一个蒴果里结1粒种子的'为圆形,结2粒的为半圆形,结3粒以上的为不规则的三角形。以结2粒种子的最常见,很少有结4粒的。种子皮较厚而坚硬,不容易吸水,发芽比较困难,一般不用于生产,多用于选育新品种。必须先磕破种皮或用浓硫酸浸种以后,洗净放在清水里使它吸水,再给以适宜温度催芽,才能播种。

1)、温度:

甘薯喜暖怕冷,低温对甘薯生长有害,当气温降到15℃,就停止生长,低于9℃,薯块将逐渐受冷害而腐烂;在18~32℃范围内,温度越高,甘薯生长速度越快,超过35℃则对生长不利。块根形成与膨大的适宜温度是20~30℃,以22~24℃最适宜。

2)、水分:

甘薯的地上部和地下部产量都很高,茎叶繁茂,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蒸腾作用强,所以,甘薯一生的需水量较大。据测定在甘薯整个生长期间,每亩需用水400~600立方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在生长前期和后期保持在60-70%为宜,生长中期是茎叶生长盛期和薯块膨大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以保持在70~80%为好。若土壤水分过多,则氧气供应困难,影响块根膨大,且会降低干物质含量。

3)、光照:

甘薯喜光喜温,属不耐阴的作物。它所积累贮存营养物质基本上都来自光合作用。光照越足,对增产越有利。受光叶片比遮荫叶片的光合强度大6倍多。光照不足,叶色变黄,严重的脱落。受光不好的一般减产20~30%,所以,不宜在甘薯地间套种高秆作物。甘薯是短日照作物,每天日照时数在8~10小时范围内,能诱导甘薯开花结实。

4)、土壤:

甘薯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耐酸碱性好,能够适应土壤ph4.2~8.3的范围,高产优质甘薯的土壤条件以ph5~7为最适宜。提倡水旱轮作,水田可将旱田的病、虫、草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以土层深厚疏松,通气性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为佳,能结薯多、大薯率高、高产质优、薯皮光滑色鲜,商品率好。通透性好,则供氧充足,能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部形成层活动,促进块根肥大,也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加快养分分解,供根系吸收。

5)、通风:

宜选开阔通风田块。在甘薯生长中后期薯蔓较厚密,薯蔓间的空气含有较高的水蒸气及其他有害气体,不利于植株的呼吸作用,同时也影响光合作用。当田块有较好的空气流通条件,可将过多的水汽带走,调节薯蔓间温湿度,使藤蔓生长健壮,不徒长,促进养分向地下部的转移。

6)、块根形成:

甘薯一般用茎蔓或块根进行无性繁殖。薯蔓节上最初发生的根称为不定根,在甘薯生长过程中,不定根又分化发育成纤维根、柴根和块根三种。纤维根又叫细根或须根,细而长,上有很多分枝和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纤维根在生长前期生长迅速,分布较浅;后期生长缓慢,并向纵深发展。纤维根主要分布在30厘米深的土层内。柴根又叫牛蒡根,当不定根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如低温多雨,土壤条件差或施肥不当如氮肥过多,而磷、钾肥过少等影响,使根内组织发生变化,中途停止加粗而形成柴根。柴根消耗养分,无利用价值。块根也叫贮藏根,是可供人们食用和加工的薯块。甘薯块根既是贮藏养分的器官,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块根是蔓节上比较粗大的不定根,在土壤的光、温、水和肥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成。甘薯块根多生长在5~25厘米深的土层内,很少在30厘米以下土层发生。块根通常有纺锤形和圆形等几种形状。薯皮基本色有白、黄、红和紫色等,薯肉基本色有白、黄、红或带有紫晕,薯肉里胡萝卜素的含量影响肉色的浓淡。

营养成分

红薯块根中含有60%-80%的水分,10%-30%的淀粉,5%左右的糖分及少量蛋白质、油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灰分等,若以2.5kg鲜红薯折成0.5kg粮食计算,其营养成分除脂肪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含量都比大米、面粉高,且红薯中蛋白质组成比较合理,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特别是粮谷类食品中比较缺乏的赖氨酸在红薯中含量较高。此外红薯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其淀粉也很容易被人体吸收。

1. 胡萝卜素

维生素a素有“护眼小卫士”之称,维生素a是由胡萝卜素转变而成的。红薯中富含丰富的胡萝卜素,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a含量可高达40mg/100g鲜白地瓜,胡萝卜素被人体吸收后,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能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

2. 食用纤维

白地瓜所含纤维相当于米面的10倍,其质地细腻,不伤肠胃,能加快消化道蠕动,有助于排便,清理消化道,缩短食物中有毒物质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减少因便秘而引起的人体自身中毒,降低肠道致癌物质浓度,预防痔疮和大肠癌。同时纤维素能吸收一部分葡萄糖,使血液中含糖量减少,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3. 糖和蛋白结合物类

白地瓜含有丰富的粘液蛋白,这是一种多糖与蛋白质混合物,对人体有特殊的保护作用,能保持消化道、呼吸道、关节腔、膜腔的润滑和血管的弹性,由于这种物质可防止物质在动脉管壁上沉积而引起的动脉硬化,可以防止肝及肾脏等器官结缔组织的萎缩,可以减缓器官的老化,提高肌体免疫力。白地瓜还含有糖蛋白,具有很好的抗突变、降血脂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4. 钾

白地瓜含钾量高,它可以减轻因过分摄取盐分而带来的弊端。钾还是保护心脏的重要因素。由于钾是碱性元素,白地瓜ph值为10.31,是生理碱性食品,有中和体液的作用。适当食用白地瓜,有利于保持血液的酸碱平衡,对人们的健康、发育和智力开发都有益处。

5. 抗癌物质

白地瓜中有一种叫“去氧表雄酮”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对脑细胞和内分泌腺素的活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能延缓智力衰退和增加人体的抵抗力。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赖氨酸、植物纤维、去氢表雄酮,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

材料:红薯,糯米粉

制作方法:

1、将红薯放沸水蒸锅架上,用中大火蒸15分钟至熟;

2、将红薯蒸软,趁热压烂成泥,加入糯米粉揉成粉团;

3、取适量薯泥用双手先搓成丸子,按压成饼状;

4、在锅中放入少许油烧至五成热将饼放入,中火煎至金黄;

6、熄火后用铲将每个饼在锅边压出油分;

7、装盘后即可食用。

材料:红薯1只,香蕉1根,适量糯米粉

制作方法:

1、红薯洗净切小块;

2、将红薯蒸软,趁热压烂成泥,加入糯米粉揉成粉团;

3、将粉团搓成条分成小份或者按压成圆形状;

4、香蕉切薄;

5、将粉团揉成球状,再压扁,将一块香蕉片至于薯泥皮内包裹起来,再捏成圆饼状;

6、在锅中放入少许油烧至五成热将饼放入,中火煎至金黄;

7、翻面煎至金黄即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