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1:12:10 页码:14
最新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精选12篇)
2023-11-22 01:12:10    小编:ZTFB

通过撰写和分享报告,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报告,包括调研报告、实验报告、项目报告等,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报告,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大家可以一起来学习和借鉴。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一

根据本市有关文件的规定,2017年继续做好本市户籍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少年居住地登记入学工作。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确有困难不能在户籍地入读小学的,凭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出具的《本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登记申请回执》,申请居住地登记入学(截止日为2017年4月23日)。

区教育局根据登记入学人数和学校资源分布情况在区域内统筹安排本市户籍“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如登记入学的学生数少于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区教育局按照“就近对口入学”的原则,安排学生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如登记入学的学生数大于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区教育局则按照“户籍地与居住地一致优先”原则,先安排户籍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适龄儿童、少年,再统筹安排本市户籍“人户分离”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统筹时参照适龄儿童、少年实际居住时间、与同住监护人的关系等因素先后排序,3月15日前,区教育局公布杨浦区“本市户籍‘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入学实施细则”。

本区集体户籍适龄儿童参照居住地登记入学办法就读。本区户籍居住廉租房的适龄儿童可凭户口簿及相关居住证明在廉租房所在地登记入学,区教育局安排就近入学。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二

区教育局将通过“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公开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招生计划。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的相关学校,也会通过学校网站公布招生简章,明确招收项目、计划、招生办法等。

体育、艺术特长生测试时间为4月15日—16日,特长生招生工作于4月22日完成。拟录取的体育、艺术特长生名单须在就读小学张榜公示。被录取为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学生,不再安排到民办初中或其他公办初中就读。未被录取者,可报名民办初中或由区教育局按照公布的招生方案安排进入公办初中就读。

为宣传和展示本区推进集团化办学和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成效,让市民更加贴近、深入了解“家门口的好学校”,今年入学登记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都要举行“校园开放日”,学生和家长自愿参加。3月18日-4月7日,公办学校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3月25日-4月7日,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各学校的“校园开放日”一般会安排在双休日进行。按照规定要求,“校园开放日”不得组织学生入学报名,不得进行纸笔测试,不得对学生进行面谈,不得收取学生简历(包括各类获奖证书)。

各学校会提前通过学校网站、张贴通告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告知,部分招生数较多的学校可实施网上预约等办法。

如参加“校园开放日”,请学生家长提前关注区教育局网站公开的招生划片范围,体育、艺术特长生招收学校、项目和计划,公办初中入学方式、民办中小学招生计划等信息,关注各学校的“校园开放日”安排及具体要求(含携带证件要求),有序参加“校园开放日”各项活动。照看好子女的安全,无需携带任何学生简历或各类获奖证书。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三

错过了清晨的朝霞,错过了正午的骄阳,错过了夕阳中的绚烂,错过了暮色中的朦胧,也许还会错过迷人的月色。

错过了春日的烂漫,错过了夏季的奔放,错过了秋天的丰硕,错过了冬日的清冽,也许还会错过春夏秋冬转换的空隙。

错过了童年的幼稚,错过了少年的懵懂,错过了青春的激扬,错过了中年的凝重,也许还会错过老年的安详。

错过了青梅竹马的两小无猜,错过了卿卿我我的初恋情怀,错过了海誓山盟的相亲相爱,错过了耳鬓厮摩的相依相偎,也许还要错过超脱于现实之外、凌驾于精神之上的相遇相知。

人生中总会有那么多的错过,这种错过有时会让云流泪,让风止步,让春夏秋冬停滞,让生命轮回有情。承受过错过之痛的人都明白:一时的错过,也许就会成就一世的落寞。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人不能让自己生活在感慨里。

这世上,有无数春雨,无数清晨,无数落叶,无数场大雪。错过的不只这一个。无数完美,不是每一个都完美;无数缺陷,每一个都有缺陷。

人们总惊羡于成功之花的娇艳与多姿,总深陷于顺境的迷梦中而不能自拔,总是不厌其烦、义愤填膺地指责挫折的无情无义。殊不知,成功之花也需要挫折来浇灌,顺境之帆也需要挫折来裁剪。其实,挫折也美丽。

挫折也是一种美丽,因为它能砥砺人的心灵。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的确如此,经历了挫折的磨练,人们才能感受到一花一世界的.伟岸与细腻,才能冲破层层蛹壳破茧成蝶凤凰重生,才能化腐朽为神奇,为脆弱的心灵加堤鼓气。心灵在挫折中成长,性格在挫折中坚强,人生在挫折中高傲的放歌。

挫折也是一种美丽,因为它能通往成功的巅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人们只有在苦难的环境中经历不同的挫折,最终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贝多芬不幸失聪,但这突如其来的挫折没有击垮这位伟大的音乐大师,他在苦难中坚韧,在挫折里奋起,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命运》、《田园》等一系列伟大的作品得以震撼出世。那多才多艺的曹雪芹,贫病交加、忧困交织,但他不抛弃不放弃,十年增删、励精图治,终于创作出了不朽的《红楼梦》,千古史册留下美名。成功就在前方招手,只需你劈荆斩浪,奋力一击。

挫折也是一种美丽,因为它能铸就别样的人生境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挫折面前他笑对痛苦、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他的人生从此焕发出奇异的光芒!挫折不是绊脚石,而是催化剂;挫折不是拦路虎,而是指南针;挫折不是惊天巨浪,而是扭转乾坤的际遇与良机。

苦难显才华,挫折励品行。“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无数伟人都用实际行动有力地诠释了苦难的价值,都用傲人风骨充分地展示了挫折的美丽。成功与顺境,有太多光坏,不经意间会烧灼你的眼睛;成功与顺境,有太多迷雾,冷不丁地就毁掉你的斗志。温室里的花儿,只能享受室内的春风醉人,永远也尝试不到在凛冽寒风中洗礼的快感和霸气。

点亮勇敢的心灯,跨越挫折的阻碍,去享受人生的“柳暗花明”。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按照县委“学先进树标杆走前列”统一安排部署,**月**日至**日,我带领区**局主要领导和**三个街道党工委书记组成的**社会治理第二考察组赴浙江宁波、嘉兴和上海市考察学习社会治理工作,下面就考察学习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考察基本情况。

二、体会和启发。

此次考察学习,考察组精心选择社会治理工作较为先进、走在全国前沿的上海、浙江等地,学习内容广泛,各地亮点纷呈,通过学习,获益匪浅、深受启发。

(一)高位部署、一体推进,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坚强保证。

宁波慈溪市针对全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建立了“慈溪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相关单位和部门“常驻、轮驻”中心,由中心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调度、统一考核。嘉兴市南湖区建立了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中心,由县委政法委直接负责。中心融合全区社会治理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全要素服务支撑打防管控服各项社会治理工作。上海市普陀区依托“城市运行中心”对辖区各类社会治理模块进行统一监测、统一管理、统一指挥,中心直接向一线网格单元反馈情况、下达指令,实现了一体化运作、扁平化指挥,打通了关节壁垒,提升了治理质效。

(二)网格融调、分类化解,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一般纠纷力争在网格调解小组内化解;

对复杂纠纷,网格员登记备案后,及时上报村级调委会处置;

对重大疑难纠纷,由网格总长启动矛盾纠纷联动联调机制,必要时由司法所指导镇村两级调委会共同调处。总体上实现了“矛盾早化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终结在市级”。

(三)资源汇聚、智慧赋能,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嘉兴市公安局**局建立了大数据维稳预警、合成作战两大信息中心,维稳预警、合成作战、反诈预警、在线政工、在线治安、在线交警、在线督察等各警种业务全部纳入,网上作战、合成作战形成体系、精准高效。上海市普陀区依托“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将智慧政法、智慧交通、智慧城投、经济运行、空气质量、环境指标、医疗就医、垃圾分类、养老等社会治理各方面融为一体,一图尽览、全息展现、动态更新,真正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四)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上海普陀区长征镇“同心家园”(即“党群同心、上下同心、条块同心、内外同心”)社区是全国有名的品牌社区,曾荣获国际、国内多项荣誉。“同心家园”构建了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引领,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共同参与的居民区治理架构。一是群众参与度高。鼓励居民针对居民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开展自治探索,对每一个涉及社区集体利益的实施项目,都要通过征询社区居民意见、居委会讨论决定,项目施工过程也要在居民的参与和监督中推进,有力提升了社区居民自治共治能力。二是群众满意度高。社区建成了信息化、人性化的党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退役军人活动室等各类功能区,满足社区群众多样需求。孤寡老人可在社区餐厅就餐,社区还提供上门送餐、社区理发等服务。三是智慧服务好。打造了智慧社区微服务平台,整合政府行政、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等政府和公共服务资源提供的各类行政服务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体验。推出科技共享百宝箱等平台,社区居民可免费租借常用的生活用品等,智慧高效、方便快捷。

(五)问题导向、勇于创新,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竭动能。

勇于创新、巧借“智力”,通过开发应用智能app、创新工作机制等,有效弥补短板弱项,破解工作难题。嘉兴南湖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中心将“12345”热线等纳入一张网,对家庭矛盾、民事纠纷等警情信息,直接指令综治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办理或上门化解处置,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效节约了警力资源。推广应用“微嘉园”手机app,一线民警、网格员通过手机终端随时通过文字、语音或短视频形式上传至综治中心,由综治中心研判分类处置,效果良好。上海市公安局宝山分局大场镇辖区常住人口近8万,有3个派出所。政府牵头成立“城市治安联防队”,聘用45名联防队员,纳入镇政府人员编制和财政保障。联防队专门开展噪音扰民、广场舞扰民、醉酒人员救助等非警务警情和突发情况,在社会治理、平安建设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党政统筹推进,为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掌舵明向。

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将社会治理、平安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和强区工程,坚持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结合外地先进经验和本地区情实际,统筹建设区级信息化综治中心、城市运行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等社会治理综合机构,融合区行政服务中心和相关单位服务事项,实现社会治理一体化、整体化推进。

(二)建设智慧城市,为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打造引擎。

牢固树立“科技强区、智慧治区”理念,跳出**看全国,对标东南沿海先进地区,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循序推动落实,加强视频监控、无线wifi、智慧安防小区、行业场所人证核录系统、出租房屋智能化管理等信息化设施的全面布局建设,一体化推进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项目建设,推动智慧**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推进资源融合,为社会治理、平安建设积蓄动能。

主动顺应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发展大势,依托区综治中心或区城市运行中心,将公安、交通、城建、房管、医院、教育、商场、公园、车站和水、电、气、暖、寄递物流等社会综治信息全部汇聚到一个“大盘子”里,打破信息壁垒,让各类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精准高效服务支撑全区打防管控服各项社会治理工作。

(四)提升打防质效,为社会治理、平安建设营造环境。

持续发挥技术手段优势,合成打击盗窃、黄赌毒、电信网络诈骗、食药农环烟油等领域突出违法犯罪,为人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发动一切综治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全面加强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利企便民服务水平,为全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五)化解矛盾纠纷,为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夯实根基。

按照“区统筹主导、乡镇(街道)赋能提效、村(社)网格全面支撑”的思路,充分发挥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作用,发动乡镇(街道)、村(社)和基层网格员、社区民警、治安户长摸排上报各类矛盾纠纷,分类分流处置,压实责任、跟踪督办、限时办结,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抓落实。进一步压实各乡镇(街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主体责任,由各乡镇(街道)政法委员负总责,统筹司法、综治、公安、人民调解员、网格员进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将“矛盾纠纷调解率”、“信访案事件发生率”纳入全年工作考核体系,对工作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通过扎实有力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认可度,持续巩固平安建设的坚实根基。

(六)健全完善机制,为社会治理、平安建设保驾护航。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要确保社会治理长治长效,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机制来规范和督促各项治理措施、工作要求落实到位。要结合实际,针对区综治中心、城市运行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等,建立相关的《工作运行机制》、《信息保密规定》、《考勤管理制度》、《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窗口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奖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规范业务运转,严明工作纪律,保障各项工作依法依规运行,为全面深化社会治理、推动更高质量的平安**建设保驾护航!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五

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职场本站和大家分享的上海工作报告材料资料,提供参考,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0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五个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目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经济实力保持全球城市前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均升至世界第三,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旅客吞吐量在世界第四的基础上位次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建成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15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方案”加快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1%左右。

经济呈现向上向好态势。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面对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大幅下降6.7%的困难局面,我们迎难而上,以最大努力、最实举措推动经济逐季回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情况下下降1.7%。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4.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

发展新动能持续释放。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6.2%。日均新设企业1665户、增长12.8%。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继续快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pm2.5年均浓度降至32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奋力夺取双胜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我们一手抓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了一场出色的超大城市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

一是闻令而动、迅速响应,全力驰援主战场、坚守主阵地。第一时间建立坚强有力、高效运转的决策指挥体系,率先派出援鄂医疗队,先后有9批1649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奔赴武汉,不断织密织牢覆盖全市1.3万个住宅小区、2.5万个村组的疫情防控网,持续统筹做好物资生产与保障、社会稳定、信息发布等工作。

二是坚持“四早”、落实“四集中”,竭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加强患者筛查,快速开展流调溯源,发热门诊、“哨点”诊室和核酸检测机构分别增加到112家、224家和134家,“随申码”持续迭代升级、使用20.8亿次。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推进药物、疫苗、医疗器械、检测试剂等19个科技攻关项目,医疗救治“上海方案”疗效显著。

三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策略。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6个关键点关节点,及时听取专家意见,制定实施防控措施和行业指引超过400项,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口岸进境航班4.7万架次、进境人员190万人次,分别占全国空港口岸的33.6%和27.9%。我们强化人、物同防,注重科学精准防控,严格落实全流程闭环式管理,持续完善口岸检验检疫、进口货物及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隔离医学观察、应急处置、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等机制,扎实做好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防疫保障,牢牢守住了国门。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实施公共卫生“20条”,启动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应急科技攻关、应急物资保障等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工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建工程,设立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进一步提升超大城市抵御重大疫情风险的能力。

我们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以政策措施的有效性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的严重影响,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全力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六稳”“六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稳企业、保就业扎实推进。不失时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出台实施抗疫惠企“28条”、稳就业促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3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7万个,通过领导干部集中走访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和面临的问题。

扩内需、稳外需扎实推进。制定实施扩大投资“20条”、新基建“35条”、促进消费“12条”、稳定外贸“11条”、利用外资“24条”、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2条”等一系列政策。重大工程完成投资1708亿元、增长16.8%,建成10号线二期、15号线、18号线部分区段共67公里轨道交通线。举办“五五购物节”“六六夜生活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推出美食、购物等主题旅游季,新增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正式开放。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5万亿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2.3亿美元、增长6.2%。

锻长板、补短板扎实推进。实施在线新经济“23条”,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加快在线教育、在线新文旅等发展,在全国率先建成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城市,荣获我国第一个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2平方公里。

(二)坚持示范引领、突破攻坚,改革开放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城市核心功能实现新提升。围绕强化“四大功能”,大力落实金融“30条”,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批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落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274.8万亿元、增长17.6%,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家、外资研发中心20家,国家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落户,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际大科学计划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万家。

“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取得新突破。制定实施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投资3345亿元的517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挂牌运行。深入实施“浦江之光”行动,科创板上市企业215家,上海上市企业融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首位。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等方面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交通、能源等一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医保结算、互联网医院等公共服务实现便利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规划管理、要素流动、生态保护等方面率先形成32项制度创新成果。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安全、精彩、富有成效,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溢出带动效应进一步放大。

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形成新成果。出台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等方案,完成转制科研院所专业化重组整合。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启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破解融资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国国企混改基金挂牌运行。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10方面26项实事项目超额完成。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标准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5亿元。新一轮早餐工程启动实施,推出早餐示范点200家。“老小旧远”工作深入推进。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2家、助餐场所212个、养老床位7646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20张,稳步实施长护险试点。新增普惠性托育点53个。完成75.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房6.1万套,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建成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推动1.41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率先基本完成镇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空中课堂”实现大中小学全覆盖,义务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全面推行,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启动实施,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临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启动国家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和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功举办国际电影节、电视节、旅游节、市民文化节、市民运动会、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新建改建健身步道112条、多功能运动场96片、益智健身苑点585个。双拥共建成果丰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四)坚持科技赋能、重心下移,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两张网”建设有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名用户数从1024万增加到4416万,日均办事17.3万件,网办率58%、提高30.3个百分点,321个事项可“一件事一次办”,部门核发材料基本实现免提交,“一网通办”国际版开通运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基本形成,防汛防台、道路交通管理等重点应用场景投入使用,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增能提效。整合信息系统1182个,归集公共数据超过390亿条。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

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深化。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完成124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整合街道乡镇工作力量、执法体系、服务资源。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上海建设再上新台阶。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11项问题整改。淘汰国三柴油车6.7万辆,全面完成中小燃油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开工建设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完成2001个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土壤污染防治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完成第二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筹办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新建林地9万亩、绿地1202.1公顷。

(五)坚持依法行政、“放管服”并重,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原定三年完成的营商环境改革措施一年基本落地。实施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3条”,完成“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国务院批复同意浦东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7件,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38件、建议1081件和市政协提案941件,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重大事项。制定政府规章14件,构建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体系,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并列全国第一。政府作风持续改进。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和常态化大调研,部门一般性支出在年初预算压减10%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压减,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在抗疫斗争中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在推动发展中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书写了创新创造的崭新篇章。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在这里,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有大爱、有力量、有担当的上海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四大功能”要持续强化,新动能要加快培育,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人才、土地等瓶颈制约要加快破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还不完善,维护城市安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还需增强。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城乡养老、幼儿托育、旧区改造、小区治理、道路交通管理等群众关心的事情仍需加力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与人民期盼还有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我们要直面问题,尽心竭力做好政府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重托。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我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发展征程上写就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回眸过去,这是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率先形成,全市生产总值从2.69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3万美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8.9件增加到60.2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一批硬核产业加快壮大。

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步伐显著加快的五年。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深入实施,成功举办三届进口博览会,助力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提升,一批重要改革开放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771家和481家,比五年前分别增加236家和85家,上海已成为全球总部经济的重要集聚地之一。这是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从无到有、打响品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3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以上,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这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万元增加到7.2万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近60万个,“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有效破解,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保持国内领先,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十三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了全市人民的实干合力和奋斗伟力,充分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创造活力和独特魅力,必将激励我们凝心聚力、风雨无阻、奋勇前进!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查。

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谋划和推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我国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作出应有贡献;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努力使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为更好引领中长期发展,《纲要(草案)》展望了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到2035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人民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到2025年,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强大,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谱写出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围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全力优化战略布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强化制度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贡献。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提升主城区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东西两翼的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对内对外开放枢纽作用,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推动南北两端的宝山、金山功能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

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抢抓扩大内需的新机遇,大力发展代表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促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坚持把郊区乡村作为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第二,全力强化“四大功能”,持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能级。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着力提升要素市场国际化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和航运服务能级,持续提高全球资源的集聚浓度、链接强度和辐射广度。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大力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各类有形、无形网络通道,更好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

第三,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方面率先试、出经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

以“五个重要”为统领,推进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功能提升和城市建设。深化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更好发挥进口博览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着眼于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激励制度建设,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大力支持更多民营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经济社会管理领域向各区和基层放权赋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第四,全力建设人民城市,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全周期管理意识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依托“两张网”建设加快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高文创产业发展能级,推动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实施生态惠民工程,使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各位代表,蓝图已经绘就,奋斗创造未来。我们坚信,全市人民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三、2021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为战略牵引,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根本动力,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1%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聚焦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经济格局、城乡格局,进一步巩固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地位,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以联动畅通为切入点,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新平台,持续放大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深入实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更好发挥g60科创走廊和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等跨区域合作平台作用。

着力打造一体化市场体系,推动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异地康养、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协同事项。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制度。

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优化市域空间格局。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制定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编制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开展新城重点地区规划设计,支持新城集聚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高标准配置学校、医院、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新城环境品质,促进新城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相互赋能、辐射带动。

推动“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区域深度开发,推进北外滩建设,加快打造外滩、陆家嘴、北外滩“黄金三角”。促进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金山滨海等重点区域转型发展,加快建设马桥人工智能创新区、市北高新园、长阳秀带、西岸智慧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要产业载体。

以做强做优“五型经济”为重点,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发展创新型经济,关键是人才,加快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服务型经济,关键是品牌,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总部型经济,关键是头部企业,加快落实“总部增能”计划。发展开放型经济,关键是通道,加快推进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流量型经济,关键是平台,加快打造传统线下流量平台和新型线上流量平台。

以功能互补、发展互促为着力点,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强化城乡整体统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定实施一批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嵌入更多产业、文化、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继续办好“五五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做强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品牌经济,推动市内免税店新政落地,打造一批智慧购物示范场景、商业消费体验中心。

拓展投资空间,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补齐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短板,提高重点区域的投资强度和密度,完成重大工程投资1730亿元。实施外贸转型行动计划,落实稳外贸、出口转内销等政策措施,加大融资、保险等支持力度,推动外贸企业提高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

(二)聚焦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继续集聚一批功能性、总部型机构,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促进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保税维修、国际分拨、融资租赁等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完善港航服务功能,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工程,提升芦潮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能级,积极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继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全力实施三大“上海方案”,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大力推进“浦江之光”行动,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促进各类众创空间提质升级。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启动实施面向2035的上海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纲要,建设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开展民用飞机制造、高端医用材料等补链强链行动,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开工建设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重点产业和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项目600项。

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落实外商投资条例,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充分用好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重大契机,搭建全球招商引资新网络,在主动适应新的贸易规则中全力推进外贸稳中提质,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进程中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

更大力度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构建“海聚英才”人才计划体系,推进高峰人才引领、基础创新人才培育、卓越制造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振兴等工程。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努力用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继续大力支持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深化资源要素共享,更好服务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构建。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

(三)聚焦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作用,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加坚定地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走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走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更好地发挥全国改革开放创新试验田作用。

全力打好新时代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这张“王牌”。聚焦“三个成为”的战略定位,按照中央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决策部署,推动一系列首创性、引领性改革开放事项落地。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深化市场准入“一业一证”等改革。探索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放大张江科学城扩区效应,加快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快浦东金色中环发展带建设。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服务贸易、商事争端解决等领域扩大开放。

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推动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落实落地,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探索特殊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方式创新,推动围网内外政策联动。加快“东方芯港”、滴水湖金融湾、国际创新协同区等建设,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落地,着力集聚一批标志性、代表性、功能性的重大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

精心办好第四届进口博览会。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城市服务保障,确保进口博览会越办越好。创新开展投资促进服务和宣传推介活动,推动更多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打造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推进虹桥商务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企业“赋能”行动。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贸往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做好外事、侨务工作。提升东西部帮扶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效益和水平。

(四)聚焦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加快构筑数字城市“四梁八柱”,强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推动城市整体迈向数字时代,着力构建战略新优势。

推进经济数字化。坚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电商平台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新生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布局一批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推进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新建5g室外基站8000个。探索建立跨境数据便利化流动机制,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

推进生活数字化。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行动,加快建设面向人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服务能力。加快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旅游景区等文旅场馆智慧化升级。拓展城乡社区应用场景,新建一批智能新型社区基础设施。提高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水平,助力老年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

推进治理数字化。深化“一网通办”,实现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基本覆盖、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基本覆盖,强化市民主页、企业专属网页主动提醒、精准推送的服务功能,加快打造“网购型”政务服务城市。深化“一网统管”,加快智能传感器布设,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推进线上线下业务流程协同再造,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推动“两张网”融合发展,促进数据汇聚共享、业务相互赋能、功能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加快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五)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践行伟大抗疫精神,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科学精准、高效有序开展应急处置,以过硬举措确保上海始终是一座安全的城市。

严密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坚持人、物同防,按照全流程闭环式管理要求,持续优化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强化进境人员、进口货物防疫检查管理。严格落实隔离医学观察、物品消毒清洁等措施,完善跨省隔离转运、人员信息共享等机制。

坚决防止疫情反弹。从严从细抓好重点场所、重大活动防控,压紧压实医院、学校、养老院等重点机构防疫责任,分级分类做好重点人群防护。稳妥有序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行市民健康公约,推广公筷公勺、分餐制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扎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加快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加强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标准化建设,做好核酸检测能力储备。加快打造若干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应急科技攻关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和常态化管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压实安全责任,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食品药品、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监管。完善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城市韧性,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六)聚焦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实现更大作为。

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稳就业举措,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支持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万名。完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精准做好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服务,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积极筹办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大力发展养老托育服务。深化“9073”养老服务格局,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新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50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5000户。提高长护险评估、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实施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新增普惠性托育点50个。实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

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深化城市更新,发挥城市更新中心平台作用,完成7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1000万平方米旧住房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租赁房建设,形成供应5.3万套。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更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启动建设嘉闵线、两港快线、13号线西延伸、17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轨道交通线,实施3、4号线增能改造,加快建设崇明线、机场联络线等轨道交通线,建成14号线、18号线部分区段共61公里轨道交通线。推进s3公路、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及松江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北横通道西段。优化公交线网,完善公交专用道网络。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深入实施育人方式、课程教学、招生考试等改革。增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启动实施新一轮“双一流”高校、高水平地方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等建设计划,推动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建设,健全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

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分级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着力增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实施便民就医工程,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推进药品带量采购,努力保障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药服务。

做实做细家门口服务。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0台以上。在老旧小区、医院周边新建4000个公共停车泊位,新增1万个公共充电桩。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建成100个“美丽街区”。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加快建设一批“一站式”生活服务综合体,打造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30家,新增早餐示范点200家,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让市民群众家门口烟火气更足、生活味更浓、幸福感更强。

(七)聚焦“三园”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完成3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进1.27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推进50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鼓励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

高质量建设“绿色田园”。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强化耕地保护,加强粮食生产和储备。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启动建设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大力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新建8个绿叶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深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持续推进农村综合帮扶,加快“造血”项目建设。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八)聚焦文化供给提质增效,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更好地赓续红色基因、彰显海派魅力、展现江南风韵。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主题教育,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启动“八五”普法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面推进国家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和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

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建成图书馆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天文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影视、演艺、电竞、艺术品、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施“上海旅游”高峰建设工程,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等旅游“微空间”,完善红色旅游、建筑可阅读等服务体系。完成苏州河两岸和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沿线景观灯光提升改造。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等创作工程,大力扶持文艺新品、优品、精品。实施顶尖文艺人才引育、青年文艺家培养等计划,让艺术之光薪火相传、更加璀璨。

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程,新建改建健身步道80条、多功能运动场80片、益智健身苑点600个。支持体育产业创新升级,促进体育消费,用体育助力全民健康、凝聚向上力量。

(九)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启动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6a排放标准。开工建设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工程,加快建设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等工程。推进垃圾源头减量,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快建设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启动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扩展绿色生态空间。全面完成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第四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办好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推进环城公园带建设,推动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园,建成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120座,新建林地5万亩、绿地1000公顷、城市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各位代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国家赋予新使命,人民寄予新期盼,我们要以时不我待、比学赶超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四、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完成目标任务,关键要把政府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要加快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中共上海市委决策部署。

扎实有力行法治。坚持以法治定规矩、划界限、促治理,认真实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立法和决策质量,强化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建章立制,制订涉企政策充分听取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组建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下沉执法权限和力量,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强化监督,深化政务公开,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审计监督,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加快步伐转职能。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全市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探索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

实现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互联网监管”全覆盖,构建公共信用信息常态化修复机制。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持续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负面清单管理,部门一般性支出继续压减10%。

坚持不懈强基层。切实为基层减负,健全下沉街镇、居村事项准入机制,统筹基层工作力量,实施社区工作者增能计划,开展居村委会换届选举。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提高信访工作和人民建议工作水平,畅通与群众的“连心桥”。

持之以恒正作风。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严格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严管厚爱结合,着力激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纵深推进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政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切实增强思想的敏锐性、工作的前瞻性、落实的穿透性,始终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把握稍纵即逝机遇,只争朝夕,善作善成。每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以百姓心为心,倾情倾力办好惠民实事,勤勉扎实解决群众难题,以自己的服务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新愿景引领新征程,新作为铸就新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深入推进“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我们需要这么好的作品。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六

上海作为中国的繁荣城市之一,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展现了其高效率和创造力。近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一份关于抗疫工作的报告,回顾了上海市在疫情期间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通过阅读该报告,我深切感受到了上海抗疫工作的决心和努力,也对上海在抗击疫情中所展现的凝聚力和创新力深感敬佩。

首先,上海对抗疫情的决心十分坚定。报告中指出,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疫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立即成立了疫情防控指挥部,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举措。他们以极高的政治站位和鲜明的责任担当,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决采取最严格的措施来阻止病毒的传播。这种坚定的决心和果断的行动,为上海成功控制疫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上海在抗疫过程中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上海市政府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各级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力量统一起来,形成了强大的联防联控机制。各级政府通过召开会议、制定文件、组织培训等方式,确保了全市上下的统一行动。社区、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号召,成立了防控工作组,加强了对居民和员工的宣传教育和防护措施。各界人士也纷纷捐款捐物,为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种强大的凝聚力让上海的抗疫工作更加有力度和有效率。

第三,上海抗疫工作中的创新力令人瞩目。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上海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积极探索智慧健康城市建设的路径。在疫情防控中,他们通过发挥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加强了对居民的健康监测和追踪。上海还建立了线上医疗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在线咨询和诊疗服务。这种创新方式为抗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将来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经验和参考。

第四,上海在抗疫工作中注重民生保障。上海市政府充分考虑到了疫情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他们通过向居民提供防疫物资、延缓税务缴纳、减免租金、安排就业岗位等方式,减轻了居民们的负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种关注民生、保障居民利益的举措,赢得了居民的普遍赞扬和支持,也让上海在抗疫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最后,上海抗疫工作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报告中数据显示,上海市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得到了严格控制。他们成功地遏制了病毒的传播,保障了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全国其他地区抗疫工作树立了榜样。上海的抗疫经验得到了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成为了其他地区学习借鉴的对象。

总之,上海市政府抗疫工作报告展现了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决心、凝聚力和创新力。通过对这份报告的阅读,我对上海的抗疫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敬佩。上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以其高效率和创造力展现出了大城市的担当和作为。我相信,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的抗疫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为全国的抗疫工作树立一个典范。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七

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豆花问答网和大家分享的上海工作报告材料资料,提供参考,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五个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目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经济实力保持全球城市前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均升至世界第三,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

三、

旅客吞吐量在世界第四的基础上位次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建成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15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方案”加快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1%左右。

经济呈现向上向好态势。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面对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大幅下降6.7%的困难局面,我们迎难而上,以最大努力、最实举措推动经济逐季回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情况下下降1.7%。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4.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

发展新动能持续释放。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6.2%。日均新设企业1665户、增长12.8%。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继续快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pm2.5年均浓度降至32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奋力夺取双胜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我们一手抓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了一场出色的超大城市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

一是闻令而动、迅速响应,全力驰援主战场、坚守主阵地。第一时间建立坚强有力、高效运转的决策指挥体系,率先派出援鄂医疗队,先后有9批1649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奔赴武汉,不断织密织牢覆盖全市1.3万个住宅小区、2.5万个村组的疫情防控网,持续统筹做好物资生产与保障、社会稳定、信息发布等工作。

二是坚持“四早”、落实“四集中”,竭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加强患者筛查,快速开展流调溯源,发热门诊、“哨点”诊室和核酸检测机构分别增加到112家、224家和134家,“随申码”持续迭代升级、使用20.8亿次。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推进药物、疫苗、医疗器械、检测试剂等19个科技攻关项目,医疗救治“上海方案”疗效显著。

三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策略。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6个关键点关节点,及时听取专家意见,制定实施防控措施和行业指引超过400项,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口岸进境航班4.7万架次、进境人员190万人次,分别占全国空港口岸的33.6%和27.9%。我们强化人、物同防,注重科学精准防控,严格落实全流程闭环式管理,持续完善口岸检验检疫、进口货物及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隔离医学观察、应急处置、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等机制,扎实做好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防疫保障,牢牢守住了国门。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实施公共卫生“20条”,启动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应急科技攻关、应急物资保障等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工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建工程,设立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进一步提升超大城市抵御重大疫情风险的能力。

我们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以政策措施的有效性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的严重影响,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全力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六稳”“六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稳企业、保就业扎实推进。不失时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出台实施抗疫惠企“28条”、稳就业促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3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7万个,通过领导干部集中走访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和面临的问题。

扩内需、稳外需扎实推进。制定实施扩大投资“20条”、新基建“35条”、促进消费“12条”、稳定外贸“11条”、利用外资“24条”、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2条”等一系列政策。重大工程完成投资1708亿元、增长16.8%,建成10号线二期、15号线、18号线部分区段共67公里轨道交通线。举办“五五购物节”“六六夜生活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推出美食、购物等主题旅游季,新增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正式开放。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5万亿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2.3亿美元、增长6.2%。

锻长板、补短板扎实推进。实施在线新经济“23条”,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加快在线教育、在线新文旅等发展,在全国率先建成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城市,荣获我国第一个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2平方公里。

(二)坚持示范引领、突破攻坚,改革开放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城市核心功能实现新提升。围绕强化“四大功能”,大力落实金融“30条”,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批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落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274.8万亿元、增长17.6%,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家、外资研发中心20家,国家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落户,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际大科学计划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万家。

“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取得新突破。制定实施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投资3345亿元的517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挂牌运行。深入实施“浦江之光”行动,科创板上市企业215家,上海上市企业融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首位。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等方面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交通、能源等一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医保结算、互联网医院等公共服务实现便利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规划管理、要素流动、生态保护等方面率先形成32项制度创新成果。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安全、精彩、富有成效,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溢出带动效应进一步放大。

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形成新成果。出台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等方案,完成转制科研院所专业化重组整合。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启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破解融资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国国企混改基金挂牌运行。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10方面26项实事项目超额完成。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标准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5亿元。新一轮早餐工程启动实施,推出早餐示范点200家。“老小旧远”工作深入推进。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2家、助餐场所212个、养老床位7646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20张,稳步实施长护险试点。新增普惠性托育点53个。完成75.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房6.1万套,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建成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推动1.41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率先基本完成镇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空中课堂”实现大中小学全覆盖,义务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全面推行,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启动实施,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临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启动国家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和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功举办国际电影节、电视节、旅游节、市民文化节、市民运动会、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新建改建健身步道112条、多功能运动场96片、益智健身苑点585个。双拥共建成果丰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四)坚持科技赋能、重心下移,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两张网”建设有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名用户数从1024万增加到4416万,日均办事17.3万件,网办率58%、提高30.3个百分点,321个事项可“一件事一次办”,部门核发材料基本实现免提交,“一网通办”国际版开通运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基本形成,防汛防台、道路交通管理等重点应用场景投入使用,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增能提效。整合信息系统1182个,归集公共数据超过390亿条。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

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深化。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完成124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整合街道乡镇工作力量、执法体系、服务资源。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上海建设再上新台阶。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11项问题整改。淘汰国三柴油车6.7万辆,全面完成中小燃油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开工建设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完成2001个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土壤污染防治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完成第二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筹办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新建林地9万亩、绿地1202.1公顷。

(五)坚持依法行政、“放管服”并重,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原定三年完成的营商环境改革措施一年基本落地。实施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3条”,完成“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国务院批复同意浦东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7件,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38件、建议1081件和市政协提案941件,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重大事项。制定政府规章14件,构建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体系,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并列全国第一。政府作风持续改进。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和常态化大调研,部门一般性支出在年初预算压减10%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压减,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在抗疫斗争中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在推动发展中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书写了创新创造的崭新篇章。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在这里,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有大爱、有力量、有担当的上海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四大功能”要持续强化,新动能要加快培育,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人才、土地等瓶颈制约要加快破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还不完善,维护城市安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还需增强。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城乡养老、幼儿托育、旧区改造、小区治理、道路交通管理等群众关心的事情仍需加力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与人民期盼还有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我们要直面问题,尽心竭力做好政府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重托。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我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发展征程上写就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回眸过去,这是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率先形成,全市生产总值从2.69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3万美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8.9件增加到60.2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一批硬核产业加快壮大。

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步伐显著加快的五年。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深入实施,成功举办三届进口博览会,助力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提升,一批重要改革开放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771家和481家,比五年前分别增加236家和85家,上海已成为全球总部经济的重要集聚地之一。这是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从无到有、打响品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3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以上,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这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万元增加到7.2万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近60万个,“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有效破解,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保持国内领先,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十三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了全市人民的实干合力和奋斗伟力,充分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创造活力和独特魅力,必将激励我们凝心聚力、风雨无阻、奋勇前进!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查。

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谋划和推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我国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作出应有贡献;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努力使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为更好引领中长期发展,《纲要(草案)》展望了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到2035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人民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到2025年,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强大,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谱写出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围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全力优化战略布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强化制度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贡献。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提升主城区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东西两翼的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对内对外开放枢纽作用,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推动南北两端的宝山、金山功能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

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抢抓扩大内需的新机遇,大力发展代表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促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坚持把郊区乡村作为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第二,全力强化“四大功能”,持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能级。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着力提升要素市场国际化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和航运服务能级,持续提高全球资源的集聚浓度、链接强度和辐射广度。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大力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各类有形、无形网络通道,更好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

第三,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方面率先试、出经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

以“五个重要”为统领,推进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功能提升和城市建设。深化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更好发挥进口博览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着眼于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激励制度建设,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大力支持更多民营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经济社会管理领域向各区和基层放权赋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第四,全力建设人民城市,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全周期管理意识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依托“两张网”建设加快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高文创产业发展能级,推动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实施生态惠民工程,使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各位代表,蓝图已经绘就,奋斗创造未来。我们坚信,全市人民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三、2021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为战略牵引,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根本动力,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1%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聚焦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经济格局、城乡格局,进一步巩固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地位,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以联动畅通为切入点,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新平台,持续放大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深入实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更好发挥g60科创走廊和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等跨区域合作平台作用。

着力打造一体化市场体系,推动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异地康养、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协同事项。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制度。

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优化市域空间格局。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制定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编制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开展新城重点地区规划设计,支持新城集聚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高标准配置学校、医院、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新城环境品质,促进新城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相互赋能、辐射带动。

推动“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区域深度开发,推进北外滩建设,加快打造外滩、陆家嘴、北外滩“黄金三角”。促进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金山滨海等重点区域转型发展,加快建设马桥人工智能创新区、市北高新园、长阳秀带、西岸智慧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要产业载体。

以做强做优“五型经济”为重点,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发展创新型经济,关键是人才,加快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服务型经济,关键是品牌,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总部型经济,关键是头部企业,加快落实“总部增能”计划。发展开放型经济,关键是通道,加快推进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流量型经济,关键是平台,加快打造传统线下流量平台和新型线上流量平台。

以功能互补、发展互促为着力点,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强化城乡整体统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定实施一批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嵌入更多产业、文化、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继续办好“五五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做强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品牌经济,推动市内免税店新政落地,打造一批智慧购物示范场景、商业消费体验中心。

拓展投资空间,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补齐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短板,提高重点区域的投资强度和密度,完成重大工程投资1730亿元。实施外贸转型行动计划,落实稳外贸、出口转内销等政策措施,加大融资、保险等支持力度,推动外贸企业提高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

(二)聚焦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继续集聚一批功能性、总部型机构,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促进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保税维修、国际分拨、融资租赁等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完善港航服务功能,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工程,提升芦潮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能级,积极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继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全力实施三大“上海方案”,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大力推进“浦江之光”行动,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促进各类众创空间提质升级。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启动实施面向2035的上海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纲要,建设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开展民用飞机制造、高端医用材料等补链强链行动,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开工建设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重点产业和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项目600项。

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落实外商投资条例,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充分用好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重大契机,搭建全球招商引资新网络,在主动适应新的贸易规则中全力推进外贸稳中提质,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进程中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

更大力度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构建“海聚英才”人才计划体系,推进高峰人才引领、基础创新人才培育、卓越制造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振兴等工程。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努力用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继续大力支持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深化资源要素共享,更好服务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构建。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

(三)聚焦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作用,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加坚定地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走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走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更好地发挥全国改革开放创新试验田作用。

全力打好新时代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这张“王牌”。聚焦“三个成为”的战略定位,按照中央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决策部署,推动一系列首创性、引领性改革开放事项落地。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深化市场准入“一业一证”等改革。探索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放大张江科学城扩区效应,加快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快浦东金色中环发展带建设。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服务贸易、商事争端解决等领域扩大开放。

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推动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落实落地,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探索特殊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方式创新,推动围网内外政策联动。加快“东方芯港”、滴水湖金融湾、国际创新协同区等建设,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落地,着力集聚一批标志性、代表性、功能性的重大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

精心办好第四届进口博览会。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城市服务保障,确保进口博览会越办越好。创新开展投资促进服务和宣传推介活动,推动更多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打造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推进虹桥商务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企业“赋能”行动。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贸往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做好外事、侨务工作。提升东西部帮扶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效益和水平。

(四)聚焦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加快构筑数字城市“四梁八柱”,强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推动城市整体迈向数字时代,着力构建战略新优势。

推进经济数字化。坚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电商平台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新生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布局一批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推进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新建5g室外基站8000个。探索建立跨境数据便利化流动机制,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

推进生活数字化。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行动,加快建设面向人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服务能力。加快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旅游景区等文旅场馆智慧化升级。拓展城乡社区应用场景,新建一批智能新型社区基础设施。提高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水平,助力老年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

推进治理数字化。深化“一网通办”,实现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基本覆盖、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基本覆盖,强化市民主页、企业专属网页主动提醒、精准推送的服务功能,加快打造“网购型”政务服务城市。深化“一网统管”,加快智能传感器布设,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推进线上线下业务流程协同再造,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推动“两张网”融合发展,促进数据汇聚共享、业务相互赋能、功能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加快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五)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践行伟大抗疫精神,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科学精准、高效有序开展应急处置,以过硬举措确保上海始终是一座安全的城市。

严密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坚持人、物同防,按照全流程闭环式管理要求,持续优化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强化进境人员、进口货物防疫检查管理。严格落实隔离医学观察、物品消毒清洁等措施,完善跨省隔离转运、人员信息共享等机制。

坚决防止疫情反弹。从严从细抓好重点场所、重大活动防控,压紧压实医院、学校、养老院等重点机构防疫责任,分级分类做好重点人群防护。稳妥有序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行市民健康公约,推广公筷公勺、分餐制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扎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加快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加强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标准化建设,做好核酸检测能力储备。加快打造若干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应急科技攻关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和常态化管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压实安全责任,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食品药品、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监管。完善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城市韧性,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六)聚焦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实现更大作为。

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稳就业举措,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支持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万名。完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精准做好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服务,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积极筹办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大力发展养老托育服务。深化“9073”养老服务格局,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新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50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5000户。提高长护险评估、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实施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新增普惠性托育点50个。实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

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深化城市更新,发挥城市更新中心平台作用,完成7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1000万平方米旧住房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租赁房建设,形成供应5.3万套。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更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启动建设嘉闵线、两港快线、13号线西延伸、17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轨道交通线,实施3、4号线增能改造,加快建设崇明线、机场联络线等轨道交通线,建成14号线、18号线部分区段共61公里轨道交通线。推进s3公路、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及松江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北横通道西段。优化公交线网,完善公交专用道网络。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深入实施育人方式、课程。

教学。

招生考试等改革。增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启动实施新一轮“双一流”高校高水平地方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等建设计划,推动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建设,健全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

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分级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着力增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实施便民就医工程,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推进药品带量采购,努力保障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药服务。

做实做细家门口服务。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0台以上。在老旧小区、医院周边新建4000个公共停车泊位,新增1万个公共充电桩。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建成100个“美丽街区”。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加快建设一批“一站式”生活服务综合体,打造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30家,新增早餐示范点200家,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让市民群众家门口烟火气更足、生活味更浓、幸福感更强。

(七)聚焦“三园”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完成3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进1.27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推进50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鼓励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

高质量建设“绿色田园”。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强化耕地保护,加强粮食生产和储备。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启动建设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大力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新建8个绿叶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深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持续推进农村综合帮扶,加快“造血”项目建设。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八)聚焦文化供给提质增效,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更好地赓续红色基因、彰显海派魅力、展现江南风韵。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主题教育,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启动“八五”普法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面推进国家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和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

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建成图书馆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天文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影视、演艺、电竞、艺术品、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施“上海旅游”高峰建设工程,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等旅游“微空间”,完善红色旅游、建筑可阅读等服务体系。完成苏州河两岸和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沿线景观灯光提升改造。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等创作工程,大力扶持文艺新品、优品、精品。实施顶尖文艺人才引育、青年文艺家培养等计划,让艺术之光薪火相传、更加璀璨。

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程,新建改建健身步道80条、多功能运动场80片、益智健身苑点600个。支持体育产业创新升级,促进体育消费,用体育助力全民健康、凝聚向上力量。

(九)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启动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6a排放标准。开工建设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工程,加快建设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等工程。推进垃圾源头减量,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快建设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启动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扩展绿色生态空间。全面完成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第四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办好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推进环城公园带建设,推动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园,建成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120座,新建林地5万亩、绿地1000公顷、城市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各位代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国家赋予新使命,人民寄予新期盼,我们要以时不我待、比学赶超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四、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完成目标任务,关键要把政府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要加快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中共上海市委决策部署。

扎实有力行法治。坚持以法治定规矩、划界限、促治理,认真实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立法和决策质量,强化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建章立制,制订涉企政策充分听取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组建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下沉执法权限和力量,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强化监督,深化政务公开,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审计监督,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加快步伐转职能。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全市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探索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

实现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互联网监管”全覆盖,构建公共信用信息常态化修复机制。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持续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负面清单管理,部门一般性支出继续压减10%。

坚持不懈强基层。切实为基层减负,健全下沉街镇、居村事项准入机制,统筹基层工作力量,实施社区工作者增能计划,开展居村委会换届选举。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提高信访工作和人民建议工作水平,畅通与群众的“连心桥”。

持之以恒正作风。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严格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严管厚爱结合,着力激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纵深推进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政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切实增强思想的敏锐性、工作的前瞻性、落实的穿透性,始终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把握稍纵即逝机遇,只争朝夕,善作善成。每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以百姓心为心,倾情倾力办好惠民实事,勤勉扎实解决群众难题,以自己的服务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新愿景引领新征程,新作为铸就新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深入推进“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心明确,语言朴实无华。

上海介绍信。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八

近日,上海市发布了一份关于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报告。该报告详细描述了上海市在疫情期间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阅读完这份报告,我深感上海市政府在疫情中表现出的果断决策、协同合作和科学管理的特点,以及对市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防控工作的早期,上海市政府采取了果断的决策,从全球范围内敲定高风险地区来沪人员的管控措施,并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和核酸检测。这一举措有效地阻止了疫情在上海的扩散,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个人认为,这些决策不仅体现了政府的果断与坚定,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问题,做到了“宁可早一天,也不可晚一天”。

其次,在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政府注重强化协同合作。报告中提到了各区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密切配合,形成了协同作战的局面。例如,各区政府积极组织社区力量进行排查和宣传,提高了居民对疫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各大企事业单位纷纷采取自愿隔离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的势头。这种协同合作的精神不仅在上海市内得到了体现,也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合作进一步扩散。例如,上海市向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了医疗队伍,帮助当地抗击疫情。这种协同合作的实践充分展示了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除此之外,上海市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注重科学管理。报告中提到了上海市采用的大数据系统,通过实时监控人员流动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进行隔离管理。这种科学管理的方法使得疫情防控工作更高效、更精确,极大地提高了防控成效。同时,上海市政府还通过研究应对策略,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隔离措施、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等。这种科学管理的措施体现了上海市政府的理性思考和务实精神,充分保障了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最后,我个人认为上海市政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高度重视市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报告中提到,在疫情期间,上海市政府通过发放物资和提供生活服务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了保障。此外,上海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确保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种高度重视市民生活保障的做法,展示了上海市政府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为市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综合以上几点,我深刻感受到上海市政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所展现出的果断决策、协同合作、科学管理和高度重视市民生活的特点。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上海市政府的各项措施和成就,更是对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行动鞭策。我相信,在上海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共同战胜这一场疫情,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九

陆晓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静安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静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推进落实年、“补短板”的决战攻坚年、改革创新的深化突破年和政府工作的作风建设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在国际化、精细化和融合发展上聚焦发力,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完成了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完成税收总收入685.59亿元,同比增长5.77%;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2.8亿元,同比增长8.48%,绝对值和增幅均位列中心城区第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3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0亿元;完成二级旧里为主的房屋改造9万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48350个,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目标内;政府实事项目全部完成。成功创建复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区。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产业支撑效应日益凸显。

483.01亿元,同比增长4.68%,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70.46%。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芮欧百货、大宁音乐广场、协信星光等重点商业项目业态调整稳步推进,南京西路商圈、大宁商圈、苏河湾商圈销售实现快速增长,商贸服务业实现税收总收入175.84亿元。创新开展金融服务,引进重点金融机构8个,金融服务业实现税收总收入88亿元。加快人力资源、检测认证、管理咨询等行业发展,成立全国首个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联盟,专业服务业实现税收总收入134.49亿元。推进重点园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税收总收入40.52亿元。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培育,上海大数据联盟静安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大数据应用创新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引进35家大数据企业以及76家其它信息科技类企业,信息服务业实现税收总收入44.17亿元。

区域功能布局不断优化。

制定出台《关于推进落实。

“一轴三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三个功能区带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全年实现税收总收入282.57亿元。区域内兴业太古汇等正式开业,东海广场二期新建项目实现开工。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全年实现税收总收入95.76亿元。“一河两岸”规划方案已经正式出台,正在细化落实、加快实施。区域内石门二路街道60号地块等项目实现竣工,凯德星贸大厦已经开业。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全年实现税收总收入93.12亿元。其中南翼大宁地区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发力,引进影视企业43户,大宁商务中心已经竣工。北翼市北高新园区品牌辐射效应显著增强,园区获批“上海市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已经落户,市北高新美国创新中心在硅谷揭牌成立,幸福万荣园区实现竣工。“三带”集聚了全区40.53%的纳税企业,贡献了全区68.77%的税收。

“三大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总部经济持续壮大,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6家,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70家。楼宇经济特色显著,全区亿元楼达到67幢,其中月亿楼8幢,楼宇经济实现税收总收入407.66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59.46%。涉外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0.18亿美元,涉外经济实现税收总收入349.76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51.02%。全年引进重点招商项目105个,其中税收千万级以上项目22个。立足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找准工作切入点,完善企业服务三级网络,建立问题回应解决长效机制和服务联动机制,网上企业服务综合平台正式上线。完成26家白领午餐网点的调整优化,服务白领水平不断提升。

“双试联动”不断深化。

“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明确五大领域20项重点任务,并形成年度改革任务清单。落实与上海海关、上海国检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国检窗口在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落实与市质监局的合作协议,率先复制推广自贸区检验检测复查扩项告知承诺改革举措。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全年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1项,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项,“五证合一”“两证整合”政策已覆盖所有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企业注册登记便捷性,实现“网上申请、网上预审、一次办理、当场核准”。推进当场办结改革、提前服务改革和当年落地改革,梳理当场办结建议事项92项、提前服务建议事项6项。深入推进行政审批评估评审技术服务机构脱钩改制工作,完成4家事业单位和1家社会组织的脱钩改制。完善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联合检查+双随机”模块被全市平台采纳。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审批事项全部提供“网上预约、窗口先办”,完成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服务系统与网上政务大厅统一预约平台对接。加快电子政务云建设,完成63个信息系统上云迁移部署,区电子政务云率先接入市政务云。

其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

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制定完善配套文件,向。

“管资本”转变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全面落实“一企一策”改革方案,推进企业法人层级清理和管理层级压缩,制定并实施94家清理工作方案。切实转变国资监管方式,区管企业委派总会计师制度运行初显成效。实行企业自行决策事项定期上报制度。推进国有资产整合,完成静安、闸北烟草糖酒公司合并重组工作。完成“营改增”扩围收官任务。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建立健全公务卡制度执行和现金使用管理机制。

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城区精细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

落实打造。

“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的要求,开展全区面上的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区品质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两大标准体系、相关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完善巡查发现勤务模式以及问题发现评估、监督和激励机制,加强办理质量管控,热线、网格工单的处置质量和效率切实提升。实行“路长制”,对道路秩序、市政设施、环境卫生保洁等进行巡查监管,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9.26%。成立区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街坊)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加强对历史文物、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完成25个风貌保护街坊评估及保护更新控制导则研究。

“美丽家园”建设持续深入。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统一修缮标准,深化、细化。

“美丽家园”建设内涵。全年完成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65.6万平方米、多高层住宅综合整治92万平方米、二次供水设施改造260万平方米、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219万平方米。完成142台老旧电梯维修、改造和更新。深化小区整合归并和物业企业优胜劣汰,全年归并小区35个。旧住房成套改造平稳有序,彭三小区(四期)项目完工。通过“美丽家园”建设,群众居住环境有效改善,获得感不断增强,静安区在年度全市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名列第一。

“美丽城区”建设成效明显。

坚持设计先行、标准先行、群众工作先行,

“美丽城区”建设力度不减、投入不减。对191条(段)道路实施市容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实行全区道路“一体化”保洁。推进绿化建设,全年建成各类绿地13.42万平方米。完成恒丰路桥景观灯光建设。聚焦无序设摊、违法户外广告等突出问题,加强街面环境秩序整治。“2+7+x”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河道两侧10米范围内50处共计7.27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已拆除,全区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3.04万平方米。落实“河长制”工作机制,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列入黑臭水体名录的夏长浦、走马塘、徐家宅河、东茭泾—彭越浦、西泗塘—俞泾浦已完成综合整治,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彭越浦(灵石路—汶水路)、东茭泾滨河景观建设已正式开工。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完成清洁空气计划。

重大工程项目稳步实施。

强化统筹协调、合力攻坚,全年。

25个房建项目实现开工,27个房建项目实现竣工,开竣工面积完成160万平方米年度任务。积极推进重点道路建设,南北高架中兴路下匝道、南北通道一期(场中路—中山北路)实现通车,北横通道(静安段)正配合市要求逐步推进,南北通道二期工程(中山北路—中兴路)如期启动,昌平路桥正式开工建设,共和新路(交通路—共康路)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展开,广灵四路桥、恒通路(共和新路—恒丰路)全线通车。全年实现7项区属道路完工和5项区属道路开工,完成16条道路大修、10条道路中修,为45条小市政道路安装路灯,区内小市政道路路灯实现全覆盖。完成5项交通缓拥堵专项工程。

城区运行平稳安全有序。

加强城区风险隐患管控,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完成晋城路。

258号、不夜城商厦、场中汽配城地块、新柳营灯饰城等市区级挂牌督办隐患项目的整治。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保障。加大对各类治安问题顽症和重点地区的整治力度,扎实推进平安静安建设。持续开展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严格交通安全源头管控,道路交通秩序得到明显改观。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开展高层建筑综合治理。加大食品药械安全监管力度,全面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区。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加强信访积案化解,落实“案清事明”工作要求。

旧区改造有序推进。

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明确的。

“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旧改新思路,进一步完善旧改机制,保障旧改征收过程全阳光、全透明、全参与、全监督。全年启动7幅地块征收,累计实现旧改受益居民6015户。其中,永兴路649弄、南北通道二期、北站新城、昌平路桥、91街坊二轮征询首日签约率分别达到99.11%、99.34%、99.62%、99.79%、100%。103地块、80街坊、晋元、银邦、91街坊、59-2地块、66街坊等7个基地实现收尾。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

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年新建。

6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家长者照护之家,新建、改建16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和助老服务站,其中,长者照护之家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进一步夯实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地位,全年为35533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托养机构签约服务率达到100%。全面推行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全年为6163名老人完成评估,为2004名失能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回应代表委员关切、群众期盼,在彭浦新村街道和临汾路街道开展爬楼机服务试点,方便老人出行。大力开展创业促进就业,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2650人,帮扶引领创业830人。发挥社会救助作用,兜牢保障底线,全年共实施低保救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24.42万人次,救助金额共计1.56亿元。20家区属医疗机构已实施“一站式”医疗救助系统实时结算。中心城区首家“上海市残疾人养护基地”正式挂牌。高度关注“开门七件事”,完善社区商业布局,稳步推进“菜篮子”工程,完成3家标准化菜市场新建、改建,开展52场老字号进社区惠民服务活动,全年平均菜价继续在全市保持低位运行。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3.33万名居民提供“1+1+1”签约服务,60岁以上人群签约率达到82.04%。临汾路街道、南京西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静安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加快构建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新模式。完成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成立北部地区医疗合作共同体,组建华东医院—静安区康复医疗联合体,探索推进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静安区妇产科医疗联合体建设。新建10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2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公益电影等文化配送服务,全年配送市区级活动类项目近350项。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智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区级文化场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完成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和区文化馆改建并对外开放。成功举办大宁公园郁金香花博会、“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第24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等多元品牌活动,承办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颁奖典礼,进一步扩大了静安文化品牌影响力。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区体育中心建成开放,完成区运动健身中心综合改造,建成保德路、三泉家园、岭南公园市民健身步道和天目西路社区公共运动场等设施,区属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公益开放25.53万人次。开展“互联网+体育”创新管理试点,在全市首推“共享公共运动场”。成功举办2017国际剑联花剑世界杯大奖赛、2017中国·上海静安·绍兴皮划艇马拉松世界杯等国际国内赛事。圆满举办区第一届运动会,充分展示了静安群众团结奋发的精神面貌。实现档案查询“一口受理”区域街镇全覆盖。国防动员、双拥、妇女儿童、青年、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

2017版《关于加强居委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居委会标准化项目获评第三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优化社会组织枢纽型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各街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完善项目化运作机制,试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基础保障目录。不断创新丰富培训方式,提升基层工作者能力,加强社会组织工作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作风建设。

推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确保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专项督查,驰而不息纠正“四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进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强化窗口监督,对窗口服务单位开展明察暗访工作,推动政风行风持续向上向好。

全力推进依法行政。

73.75%,政协提案予以解决或采纳的达到83.19%,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着力深化融合,努力实现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这些成绩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得益于市属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区部队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静安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静安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急难愁”问题解决效率还不够高;三是敢于担当的意识还不强,面对精细化管理、旧区改造、城区环境提升等难点热点,攻坚克难的能力还需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二、

2018年主要工作。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静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期中考试”之年。今年本届政府任期过半,我们将迎来“十三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将接受全区人民对本届政府任期成绩的中期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让全区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今年的“期中考试”,全区人民和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是我们的“主考官”,“十三五”规划明确的任务目标、本届政府向全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考卷”。面对“主考官”的期盼、面对沉甸甸的答卷,我们诚惶诚恐、深感责任重大。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有全区人民的支持,就一定能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为此,我们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十一届市委三次全会和一届区委七次全会部署,服从服务于上海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大战略,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城区品质,全力保障改善民生,使我们的经济继续名列前茅,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温暖,使我们的小区充满欢声笑语,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静安的群众都能以身为“静安人”而骄傲和自豪!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42亿元;完成二级旧里为主的房屋改造3.74万平方米;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5%;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目标内。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加大。

“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实施力度,打造交通连贯通达、景观形象展示、资源要素流动、文化多元荟萃的复合功能轴,充分发挥“三带”辐射引领作用,促进重点区域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推动区域平衡、充分、协调发展。

巩固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领先优势。

强化标杆意识,突出。

“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特征,打造世界级中央商务区主干街区。抢抓发展机遇,完善产业生态和业态布局,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拓展江宁路、南阳路、奉贤路等后街功能,巩固张园99等项目发展优势,继续做好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开发开放工作。加快锦沧文华大厦改建等城市更新项目。

推进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形态功能升级。

坚持高品质开发,强化人文休闲功能,加快。

“一河两岸”规划落地,打造具有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品质的大都会中心。加快高品质载体开发建设,推进泰禾商办楼、苏河洲际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重点楼宇和特色楼宇。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打造苏州河畔标志性绿地空间和景观核心。保留保护好区域内里弄民居、银行仓库等历史建筑,有针对性地注入公共服务、文化演艺等新功能,展现苏州河两岸新形象。

提升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产业能级。

蹄疾步稳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下大决心、花大气力破解难题瓶颈,坚定攻坚克难的必胜信心,走出发展新路。

全面推进。

“双试联动”改革。

“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探索企业注销便利化。推广网上登记系统,逐步实现全程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进一步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完善并推广集中登记试点,降低市场准入制度性成本。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规范监管事项,创新监管方式,落实监管责任。推动网上政务大厅工作,以服务便利化为抓手,升级区网厅应用功能;以创新政务服务方式为举措,进一步推动网上办理升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信用监管制度,实施信息公示制度。

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企一策”方案,鼓励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围绕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稳步实施国资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推进区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持续发挥总会计师委派机制的作用,开展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稳妥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清理规范工作。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落实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财政存量资金统筹管理,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

主动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局。

—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智慧城市创新实践展示体验中心建设。完成市北高新园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顺利运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转让、交易,鼓励企业申报和实施各类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65家、新增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项。坚持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提升众创空间能级,鼓励众创空间加强与海外创客基地、创客团队互动交流。完善区人才激励保障相关措施,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高端化、国际化为导向进一步集聚培育重点产业,全面提升品质和能级,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完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上海购物”品牌。做好商圈品牌调整和能级提升,推进大融城项目开业和兴业太古汇、丰盛里等项目品牌引进。鼓励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电子商务发展能级,推动老字号商业品牌创新升级。强化商旅文联动,举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活动,全力推进市级“艺术商圈”项目落地。持续做好优质知名持牌金融机构引进工作,稳步推进证券、期货等优势金融行业发展,大力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创投基金等新兴金融发展,鼓励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等金融后台服务发展。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注重发挥专业服务在决策咨询、产业融合、资源整合中的支撑和配套作用,推动专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人力资源产业链,打造全国人力资源服务高地。做大做强做优新业坊等园区,不断集聚文化创意产业优势项目。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集聚,鼓励开展技术创新与研发应用,推进公共信息的公开和合理利用,助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

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三大经济”,推动高能级优质企业和项目集聚。完善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传播路演,推广静安的服务和环境。落实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更多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加强楼宇资源整合与布局优化,加速高端业态导入,促进楼宇功能转型升级。提高城区开放发展水平,打造高水准的交流平台,提升国际商务商业功能。全年计划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亿元楼总量保持稳定。

营造良好投资营商环境。

“难点”“痛点”和“堵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加强企业服务综合平台的信息数据互通共享,突出精准、精细服务。推进企业走访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加大解决问题的督查督办力度。强化服务企业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办事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不断丰富服务企业内涵,做好交通、就餐等公共服务。持续推动白领驿家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凝聚、服务白领的作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依托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开展特色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激发社会活力。

立足区域实际、聚焦群众需求,把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区品质作为全区重大战略来抓,不断提升城区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努力建设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美丽静安。

“绣花”的功夫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幢一册”普查和编制。

不断深化。

“美丽家园”建设。

按照。

“一小区一方案”要求,进一步提升标准、细化内容,构建和谐宜居的居住环境。年内实施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6万平方米、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100万平方米、多高层住宅综合整治70万平方米、雨污水分流改造30万平方米。稳步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启动谈家桥121弄、155弄、157弄和彭三小区(五期)等项目。支持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微更新、微改造,做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实事。完善“美丽家园”建设成果长效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实现从建设到管理到自治的转变以及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的转变。深化物业一体化管理,开展物业管理达标测评和满意度测评,提升物业应急处突处置速度和力度。

全力推进。

“美丽城区”建设。

“美丽城区”建设继续保持投入强度,力争通过数年的努力,使静安的综合环境面貌有显著提升。对全区98条道路实施综合改造提升,系统性开展背街小巷综合治理。建设公共绿地7万平方米、立体绿化6万平方米,推进楔形绿地二期、苏河湾中央绿地等项目建设,完成东茭泾绿地二期建设。推进闸北公园、永和花园改造。落实“一轴三带”景观灯光规划实施方案,重点打造南京西路、南北高架、苏州河沿岸、中环高架等景观灯光项目。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开展“无违建先进居村(街镇)创建”,确保无违建居村、街镇创建完成率分别达到60%、20%。夯实河长工作职责,巩固河道水质治理成果,重点做好岸上景观建设、水质改善、雨污水分流改造、苏州河四期治理等工作。推进滨河两岸贯通,对走马塘、西泗塘—俞泾浦、彭越浦等河道实施陆域景观建设。启动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全区污染源普查工作。

统筹推进重大工程项目。

14号线三站点、南北通道二期(中山北路—中兴路)等项目建设。推进昌平路桥建设,实现昌平路与东西通道的对接。加快区域道路桥梁建设,着力推进区内断头道路打通。完成场中路(东段)等7条市政道路项目建设,启动康宁路(走马塘—汶水路)等5条市政道路项目建设。实施道路大中修及缓拥堵工程等38项。

确保城区安全有序运行。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继续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治理,推进。

“5+2”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强化事故隐患源头预防管控。提高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开展以高层建筑、规模性居住租赁场所、三合一、动拆迁基地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严防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织密治安防控“三张网”,加大突出治安问题治理力度。继续推进老旧电梯维修、改造和更新,守牢特种设备安全底线。完善工作机制,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信访积案化解,积极推动人民调解员等社会力量参与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进规范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行为专项治理,严查非机动车乱停放等违法行为,打造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努力改善居住条件。

115街坊,161、262街坊等项目征收,完成旧区改造受益居民3500户。加强工作保障,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全力推进基地收尾。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住房租赁市场,新增租赁住房6000套,积极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体系。平稳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推进廉租房和公租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营与分类使用,做好第六批次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相关工作,不断扩大保障房受益面。

做好社会保障各项工作。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平型关路养老机构和。

285街坊养老机构建设,黄山路养老院确保完成结构封顶,新增养老床位数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年内新增3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长者照护之家,新建、改建15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和助老服务站。促进医养结合,加强评估队伍、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新一轮创业促进就业专项计划,打造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支持链,提升青年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的精准性。全年帮扶引领创业800人,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590人。不断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帮困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困难群众救助不遗漏、少重复。为全区600户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改建5家标准化菜市场、新增15家社区智慧微菜场,探索构建菜市场、社区微仓(标准化社区菜店)、社区智慧微菜场三位一体的供应网络。开展52场老字号进社区惠民服务活动。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完善下沉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出台条块对应的。

“正、负”面清单,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街镇居委会落实基层民主。持续推进居委会标准化建设,建立居民区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居委会工作“全岗通”。完善硬件配套与人员配备,进一步加强街镇各类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关心基层干部的工作和成长,强化能力培训、规范管理、绩效评价,提升队伍工作水平。完善项目资金运作方式,强化对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的指导、规范和监督。推动社会组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建“社区治理智库”,做好智慧社区“静安市民云”的推广工作。

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的受益面。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初中再加强”工程,加强高中新型学习空间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开展“读书日”等特色活动,做好终身教育课程资源升级改造和配送服务。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规范教育经营性培训机构和市场秩序。棋院实验小学迁建等工程实现开工。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等重点活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推动静安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静安历史文脉。启动新一轮地方志编修。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康健驿站”“康健苑”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

推进体育等事业发展。

28处社区益智健身点、15处社区居委健身墙。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共享公共体育场的“互联网+体育”管理服务模式,合理利用区属公共体育场空闲时段向群众公益开放。继续办好国际剑联花剑世界杯大奖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静安论剑”“静安论棋”等赛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做好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工作。持续推进青年、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各项工作。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依法治区实践,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

全面深化依法治区。

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工作推进中更加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继续加强目标管理,不断提高第三方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有力提升行政效能加强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工作,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快区政府系统办公协同平台、区电子政务云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系统运行效率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扎实改进工作作风。

“四风”。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联系服务群众、企业的作风、能力和工作都有新的转变和提升。要进社区,摸实情、办实事,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要进企业,听需求、寻不足,优化工作机制,规范服务标准。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抓住关键人员、关键节点,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始终保持廉洁本色。强化财政监督,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紧抓干部队伍建设。

扎实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塑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永葆创造力、生命力和战斗力。加强公务员管理,做实做细公务员培训,强化平时考核与绩效考核,继续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不断提高队伍能力和水平。认真开展“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网格化综合管理绩效考核,奖优罚劣,激励各部门、各街镇、各单位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聘任、考核评价等人事管理权下放工作,实现精准高效管理。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确保重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强化督查问责,坚决整肃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各位代表,静安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承担着成为。

“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历史使命,群众呼声更热烈,社会目光更聚焦,代表委员更关切。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实现静安发展蓝图而努力奋斗!

2018年区政府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

一、启动新一轮。

“美丽家园”三年行动建设。完成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6万平方米;完成多高层住宅综合整治70万平方米;完成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100万平方米;完成雨污水分流改造30万平方米;深化物业管理改革。

二、全力推进。

“美丽城区”建设。对98条道路实施市容环境升级改造;完成16条道路大修和18条道路中修工程;完成4项交通缓拥堵专项工程;建设公共绿地7万平方米、立体绿化6万平方米,推进楔形绿地二期、苏河湾中央绿地等项目建设,完成东茭泾绿地二期建设,推进闸北公园、永和花园改造;对全区123座公厕实施改造提升,创建“智慧公厕”50座,增设“第三卫生间”30座,提升全区公厕服务能级。

三、新增彭越浦、俞泾浦岸段。

1公里陆域贯通;新建走马塘、俞泾浦等河道沿岸1.3万平方米陆域景观;继续改善区内中小河道水质,实现6条区管河道水质达到地表v类水,实现3条市管河道水质在消除黑臭基础上有所提升;巩固36万户居民垃圾分类和28万户绿色账户覆盖面,新增垃圾分类1.3万户,绿色账户9万户,实现全区湿垃圾(含餐厨)处置量达160吨/日。

四、为。

20幢15年以上房龄且固定消防设施缺损的高层售后公房实施消防设施全面改造;新增2座小型消防站;为253个高层住宅建筑微型消防站增配消防器材,培训1000名微型消防站消防员;为老旧小区居民住宅安装2万个单点式火灾报警器;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08间病房安装电气防火限流式保护装置;推广安装1万个居民家庭简易防盗装置。

五、新增。

3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3个长者照护之家;新建、改建15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和助老服务站;实施平型关路养老机构(三普基地)、285街坊养老机构项目建设;推进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在区内全覆盖;为全区户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为全区600户有需求且符合改造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六、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

590人;帮扶引领创业800人,其中帮扶青年大学生创业480人。

七、完成上海市闸北八中高中部教学楼建设改造工程;建设。

2所学校笼式足球场地。

八、优化调整社区卫生服务布局,新增。

6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完成北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建、改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闸北中心医院二期医技辅助用房投入使用;新增1个“康健驿站”,新增70个“康健苑”。

九、完成大宁剧院修缮提升;实施沪北电影院升级改造;新建。

2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运营推广已建成的4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公益电影配送,为市民提供16万张低价电影票;新建6条市民健身步道;新建2座公共篮球场;改建28处益智健身点;新增15处社区健身墙;为市民提供免费体质测试服务13000人。

十、改建标准化菜市场。

5家,新增社区智慧微菜场15座;优化调整白领午餐网点10家;开展老字号服务进社区惠民生周周送活动52场。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全面开展。修订出台版负面清单,推进外商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新一轮31项对外开放措施,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实施“先入区、后报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一批监管新措施,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境外借款等金融创新举措,设立一批面向国际的要素市场,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建立六项基础性制度,加强开放环境下的专业监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实施自贸试验区条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实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再制造产业发展等创新试点。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把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纳入试点范围。制定实施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配套政策,建成国资流动平台,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出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建成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创新外商投资审批方式,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实到181.7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45家,累计达到490家。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构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新机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亿美元。扎实推进对口支援,促进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往来。

(二)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4.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以上。

“四个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出台促进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现代保险服务业、平台经济发展等一批政策措施,配合启动“沪港通”试点,支持“上海金”等创新产品推出,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等机构落户,扩大电子发票、商业保理、启运港退税政策的试点范围,基本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并成功试展。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万亿元,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高到45.8%,商品销售总额达到7.4万亿元。

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集成电路装备及工艺、大数据等领域关键技术布局。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一批改革举措。完成张江高新区第三轮扩区。开展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7件。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突破工商登记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制定实施信息消费、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邮轮旅游等领域的支持政策。运用建设用地减量化、差别电价等手段推动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644项。推动南大、吴淞、桃浦等区域转型发展。

(三)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继续提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710元和211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10.3%。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启动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残疾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益面,完善低收入困难家庭专项救助政策,提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待遇标准。建设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编制市区两级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启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试点,新增公办养老床位5829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9.4万人。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3.9万套,基本建成11.3万套,进一步放宽住房保障准入条件,使政策衔接更趋合理。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63.9万平方米,启动13个城中村地块改造。

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完善需求导向、社会化供给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制,推出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加强文化金融合作等政策,组建新文广集团。编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高校学科发展规划,扩大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率先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启动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建成质子重离子医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市民体育大联赛参赛市民达到147.9万人次。实施体育赛事市场化、社会化办赛模式改革,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和第十五届市运会,上海体育健儿在第十七届亚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一

根据《上海市公有住房差价交换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甲、乙双方在自愿、公平和有偿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就甲方向乙方转让其承租的公有住房承租权等有关事宜、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甲方将其承租的座落于:____区(县)____路____弄(新村)____支弄__号__室,租赁部位独用面积____平方米的公有住房承租权(以下简称该公有住房)转让给乙方。在订立本合同前,甲方已向乙方出示该公有住房的《租用公房凭证》[《租用公房凭证》复印件见(附件一)]。乙方已对甲方转让的该公有住房座落、面积、附属设施、设备及装修情况确认无误。

第二条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该公有住房转让的成交价格为:人民币(大写)____元。

第三条甲、乙双方商定,有关付款的时间与金额按下列约定方式办理(不约定的划除):

1、乙方应按《试行办法》的规定,以甲方的名义将上述价款一次性存入该公有住房所在地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指定的银行,由该银行开具个人住房特种存单。一次性付款时间由双方在本合同(附件二)中约定。

2、按《试行办法》规定,经该公有住房所在地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乙方将上述价款直接支付给甲方,付款时间和金额由双方在本合同(附件二)中约定。

3、付款时间和金额由双方在本合同(附件二)中约定。

第四条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自本合同签定之日起的___日内,持本合同及规定的材料到该公有住房所在地____区/县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该公有住房承租一权的转让手续。

第五条甲、乙双方商定自房地产交易中心审核同意出具《准予公有住房差价交换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之日起的__月内,持有关材料向该公有住房的出租人或出租人委托的物业公司办理公有住房租赁关系的变更手续。甲方同意,自该公有住房租赁关系变更手续办妥后的__日内,腾出该公有住房并交乙方进行验收交割。

第六条甲方承诺,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至该公有住房验收交割期间,凡已纳入本合同(附件三)的各项不得拆除的房屋装修及附属设施,若被损坏被拆除,则除应按被损坏、或拆除的住房装修及附属设施估值赔偿给乙方外,还应按估值的__%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第七条乙方承诺,凡转让前该公有住房内原有设施因有变动,而按规定应由承租方自行承担的装修、养护费用,转让后则由乙方承担。

第八条本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应按本市的有关规定承担各应缴纳的税费。在验收交割前未支付的使用该公有住房所发生的水、电、煤气、通讯、物业管理等其他费用,除甲、乙双方在本合同(附件四)中另有约定外,均应由甲方支付。

第九条乙方未按本合同(附件二)的约定付款的,应按逾期应付款向甲方支付滞纳金。滞纳金自本合同(附件二)约定的应付之日起第二天至实际付款之日止,按逾期应付款的___%计算。逾期__天后,乙方同意甲方有权按下列[一][二][三]款约定向其追索违约责任(不选定的划除):

一、乙方除应支付上述滞纳金外,还应按逾期应付款的__%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合同继续履行。

二、甲方有权通知乙方终止本合同,并从乙方已付款中扣除乙方逾期应付款___%的违约金,余款返还给乙方;已付款不足违约金部分,或甲方实际经济损失超过乙方应支付的违约金部分,均应由乙方据实赔偿。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条除不可抗力因素外,甲方未按本合同约定的期限将该住房交乙方进行验收交割的,应按已收款向乙方支付逾期利息,逾期利息自约定收交割之日起第二天至实际验收交割之日止,利息按甲方已收款的___%计算。逾期___天后,甲、乙双方同意按下列第[一][二][三]款内容处理(不选定的划除):

一、甲方除应支付逾期利息外,还应按已收款的___%向乙方支付违约金,合同继续履行。

二、乙方有权书面通知甲方终止合同,甲方除应在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___日内向乙方返还已支付的价款和逾期利息(自乙方支付价款之日起至解除合同之日止)外,还应按已支付价款的____%向乙方支付违约金。若甲方违约给乙方造成损失的,乙方实际经济损失超过甲方应支付的违约金时,实际经济损失与违约金的差额应由甲方据实赔偿。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条甲、乙双方同意,在不违背本合同各条款原则的基础上,可不本合同的未尽事宜订立补充条款。本合同双方订立的补充条款及附件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合同及补充条款和附件空格部分填写的文字与铅印文字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二条本合同自房地产交易管理机构审核同意并出具《准予公有住房差价交换通知书》之日起生效。

第十三条甲、乙双方在签署本合同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清楚明白,并愿意按本合同约定严格执行。如一方违反本合同,另一方有权按本合同的约定索赔。

第十四条本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选定下列一种方式解决(不选定的划除):

1向_______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五条甲方承诺,本合同生效前该公有住房承租权转让已经其同住成年人之间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发生争执,均与乙方无涉。

第十六条本合同连同附件(正本)壹式___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其中甲、乙双方各执____份,该住房所在地_____区/县房地产交易中心和________,______,各执壹份。

补充条款————————————————————————————(粘贴线)(骑缝章加盖处)。

附件一公房租用凭证复印件————————————————————(粘贴线)(骑缝章加盖处)。

附件二付款时间及金额——————————————————————(粘贴线)(骑缝章加盖处)。

附件三不得拆除的房屋装修及附属设施项目内容——————————-(粘贴线)(骑缝章加盖处)。

附件四水、电、煤气、电讯、物业管理等其他费用支付————————-(粘贴线)(骑缝章加盖处)。

公有住房同住成年人意见书。

我们一致同意,甲方以人民币(大写)_元,将该公有住房转让给乙方,同时推选__为"个人住房特种存单"的存款人代表。

同住成人年签字(盖章)年月日。

备注:若有反对意见,请在此签字(盖章)年月日。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本人]。

[法定代表人]。

上海杨浦区工作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二

20xx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杨雄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工作报告网为您提供的《上海市20xx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一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全面开展。修订出台20xx版负面清单,推进外商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新一轮31项对外开放措施,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实施“先入区、后报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一批监管新措施,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境外借款等金融创新举措,设立一批面向国际的要素市场,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建立六项基础性制度,加强开放环境下的专业监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实施自贸试验区条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实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再制造产业发展等创新试点。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把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纳入试点范围。制定实施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配套政策,建成国资流动平台,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出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建成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创新外商投资审批方式,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实到181.7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45家,累计达到490家。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构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新机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亿美元。扎实推进对口支援,促进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往来。

(二)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4.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以上。

“四个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出台促进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现代保险服务业、平台经济发展等一批政策措施,配合启动“沪港通”试点,支持“上海金”等创新产品推出,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等机构落户,扩大电子发票、商业保理、启运港退税政策的试点范围,基本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并成功试展。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万亿元,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高到45.8%,商品销售总额达到7.4万亿元。

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集成电路装备及工艺、大数据等领域关键技术布局。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一批改革举措。完成张江高新区第三轮扩区。开展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7件。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突破工商登记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制定实施信息消费、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邮轮旅游等领域的支持政策。运用建设用地减量化、差别电价等手段推动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644项。推动南大、吴淞、桃浦等区域转型发展。

(三)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继续提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710元和211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10.3%。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启动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残疾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益面,完善低收入困难家庭专项救助政策,提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待遇标准。建设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编制市区两级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启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试点,新增公办养老床位5829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9.4万人。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3.9万套,基本建成11.3万套,进一步放宽住房保障准入条件,使政策衔接更趋合理。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63.9万平方米,启动13个城中村地块改造。

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完善需求导向、社会化供给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制,推出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加强文化金融合作等政策,组建新文广集团。编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高校学科发展规划,扩大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率先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启动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建成质子重离子医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市民体育大联赛参赛市民达到147.9万人次。实施体育赛事市场化、社会化办赛模式改革,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

国学。

生运动会和第xx届市运会,上海体育健儿在第xx届亚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