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1:44:31 页码:7
2023年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通用20篇)
2023-11-17 21:44:31    小编:ZTFB

"总结是对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归纳,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跳出细节,从宏观上概括并指出问题的核心。这里有一些关于总结的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一

房地产在中国的发展已慢慢趋于成熟和密集,在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活动中,成本管理将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对成本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过程管理及事后算账型成本管理远远落后于房地产的发展速度,需要在激烈的房地产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长远发展,成本前置和全员成本将成为房地产成本管理的核心和最高境界。此文,就核心之一的“成本前置”的核心及特点做简单分析。

引言:房地产业在我国已发展多年,经过楼市的洗礼,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利润越来越回归合理及透明,各大企业都开始重视自己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进展,因此如何有效的改善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前期问题,对于房地产各企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

1.关于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注重于过程及事后的成本核算,属于“核算型”的成本管理,缺少宏观把控及计划性,紧紧是事后算账。在房地产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的转变了成本管理的中心,开始了注重“事中控制”的“管控型”成本管理“管控型”成本管理注重目标成本的落地及签证变更的及时核算,保证动态成本的'及时体现,此种成本管理更多的参与了项目过程的管理,参与性足够但引导性不足。在新型的成本管理中,更注重事前管控及引导,强化成本管理的话语权,教业务部门怎么花钱“引导型”成本管理将是房地产成本管理核心,因此“成本前置”呼之欲出。

2.成本前置的三大核心。

2.1先算后干。

顾名思义,先算后干就是事前经过成本测算,符合目标成本要求及成本最优化后再进行下一步设计和施工。但这不仅仅是指在设计阶段的测算,包括施工过程中变更签证的成本估算等。在房地产高速发展及产品快速转化要求下,销售节点及工程进度要高于一切。而多数房地产企业从项目启动到预售时间间隔比较短,方案设计、扩初设计等各个设计阶段的调整、修改一般经过多轮审核修改才能落地,使得设计出图时间往往落后于节点计划。这样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工期压力较大,往往对工期的关注放在第一位。因此,成本控制在过程中往往只有让步于一切。过程变更估价等往往只表现了动作而没起到控制作用,即只有估价而难有多方案比对论证取舍优化,只体现了动态成本的真实性而忘记了“先算后干”的初衷一一保证目标成本的落地及项目成本的最优化。因此,成本管理中先算后干首先要体现及时性,每一项任务出来必须及时完成先算,第一时间给出结果供各部门参考论证,在对工期影响的最小化下完成估算。其次,需要体现估算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当然,这种估算不是精确的给出成本结算成果,可以为经验数据参考、指标参考等等,成本工程师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及经验进行估算,保证能迅速反映又贴合实际成本估算值,这样,有效率的指导工作才符合房地产发展过程的工作要求。

2.2利润倒逼。

利润倒逼主要指通过公司预期净利润倒算成本。主要适用在拿地测算阶段及目标成本编制阶段。通过利润倒逼,确定地价竞拍可控值及目标成本限额。利润倒逼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合作。例如战投及开发部需要给出用地性质及各个相关用地指标、用地现状、开发模式等,营销部需要结合当地销售售价水平估算预期售价,给出预期最低售价及挑战售价,以确定预期销售收入,财务部需要给出资金占用费估算值等;成本部结合当地建安成本建设水平及用地现状匡算预期建安成本。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在最低销售收人的前提下倒推估算成本值,给管理层提供可靠的成本估算数据。同时,在目标成本匡算阶段,利润倒逼还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预期售价倒算最低目标成本,二是通过倒算目标成本指导方案设计。当然,并不是在最低销售收入下倒逼成本空间较大时就可以随意进行目标的制定,每个企业都需要选择利益最大化,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倒逼形成合理的目标成本进行成本控制。

2.3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要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它是提高设计阶段的成本意识,提供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管理的基本手段。限额设计不是仅为了省钱达到目标可控,还必须以客户价值为核心,在设计阶段应选择客户认可价值与支付代价最大差值的方案与部品,不宜单纯追求效果,也不宜片面追求低成本。成本管理部门在各设计阶段的决策过程中,都应全面测算项目成本,及时计算出单位可售面积成本等指标,并联合财务部门测算项目效益水平,提供给设计部门和公司决策层调整设计,使之满足公司的经营要求作为最后设计决策的必备资料。在与设计单位沟通合作中,着力取得设计单位在成本控制方面给予最好的配合,并在设计合同中,将需要设计单位给予的工作配合事项和技术经济指标要求,清晰、明确地表述在设计合同中,设计任务书明确下达限额设计成本要求。同时,可以对限额设计成果在设计合同中做奖、惩措施,激励设计单位重视成本要求。实践证明,限额设计是促进设计单位改善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设计水平,真正做到用最少的投人取得最大产出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确切的说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它能有效的控制整个项目的工程投资。

3.成本前置的工作特点。

3.1领导重视。

房地产企业从集团到分公司,核心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工作,特别是分管领导能亲自跨各职能部门介入成本管理的协调,身先士卒传导成本控制是公司立足之本的理念,强调成本控制一定要消除无效成本、严控低效成本的投入,务必将有效的成本控制进行到底,从高度上重视成本管理,为公司营销、设计、成本和采购在成本控制前置管理工作中实现大融合、大互动,奠定了良好“政治”基础,为成本前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尚方宝剑”

3.2专业协同。

营销、成本、设计、采购、工程人员本着相互坦诚、理解、包容与尊重的态度,主动寻求跨专业的协同,相互协调与妥协,找到并达成客户价值、产品品质与造价水平的整体效益最优组合的目标。在客户重要敏感关注点上,如人户大堂、架空层、赠送率、优展区等,营销能充分听取成本人员的专业意见,根据“投入-产出”分析做出取舍;设计不再埋头做作品、成本不再低头苦算账,通过设计、成本语言的互通,在价值链前端发力,使得项目往利润倒逼的预期成本靠拢并达成。

3.3设计创新。

成本前置就是为了在合理的成本支出上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成本前置在设计阶段是重头戏,因此,突破以往设计思路,鼓励创新并实践落地,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设计就必须创新。例如,做好与政府规划部门的沟通,大幅度降低地下停车率;合理选型,保证各主体设计指标能最优;重新解读地质资料,优化基础选型;保证外立面风格与效果,合理选用材等等。通过设计在源头上努力,成本前置效果将更加显著。

4结语。

在成本前置过程中,只有把握其核心及特点,并主动贯彻成本前置控制动作,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主动调整产品策略,才有可能实现营销提价、成本降低、设计品质提升的“多赢”局面,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档为doc格式。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二

20世纪50年代,大卫•奥格威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提出品牌形象传播的概念,倡导用广告树立品牌形象,至此,品牌形象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塑造品牌形象成为塑造品牌的重要内容。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总和,是品牌竞争力的总体表现。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主要是以“形象力”为中心的品牌竞争,品牌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品牌经营状况,关系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否为消费者所接受,也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在塑造品牌形象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捷径可寻,不过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立足品牌精髓、创造独特形象和保持前后一致性等原则。品牌形象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品牌形象有其内在价值底蕴,是对品牌含义的推断,对品牌符号的解释,它必须依附和服从于品牌精髓。因此,塑造品牌形象必须立足于品牌精髓,包括理解和传达品牌定位与品牌个性。

而违背这一原则塑造的品牌形象都难以逃脱两个结局:先天不足与彻底失败。侥幸运作成功的品牌形象将在进一步深化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瓶颈,缺少内涵与底蕴使得这类品牌形象先天不足,如金嗓子喉宝;医治的良方仍然是挖掘品牌精髓,让品牌形象的塑造根植于其品牌内涵。而更多的则是品牌塑造彻底失败的例子,多少品牌形象在市场上昙花一现,就连世界著名的品牌可口可乐都曾经遭受违背这一原则的惩罚。可口可乐的“经典”形象基于其品牌精髓精心打造来维系的,然而,当面对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可乐”的挑战时,可口可乐居然推出一个与其品牌定位和个性完全没有联系的“新型”可乐配方,这一空的形象很快就因为消费者的拒绝接受而被淘汰,直到可口可乐重新恢复“经典”路线,这一**才得以平息。

品牌形象的独特性和心理性等特点,决定了品牌形象的塑造不仅要依靠逻辑、理性的科学手段,更需要的是艺术、创造和形象的翅膀。营销者要运用形象思维、艺术手法和创意来塑造和维护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见异思迁。变来变去的品牌形象只能给消费者留下模糊的印象,不能达到强而有力的品牌威慑效果。因此,在塑造品牌形象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品牌形象的前后一致性,每一个后来品牌形象的塑造都应该是对前一个品牌形象的深入或补充,只有这样,才是在一个方向上塑造与发展品牌形象,通过这种方式打造出来的品牌形象才是最稳固的。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三

会展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才十几年,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成长期。我国的会展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珠海为中心的五大区模式。以这五个区辐射周边,每个区以该区的产业集群为基础,贯穿五个产业带。会展业所需人才日益高涨,但会展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步骤,虽然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非常多,基本上仍然以理论为基础,无任何会展实践能力。追究原因是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够优化,没有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企业脱钩。本文首先探讨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其次构建“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结构。

一、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一)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注重职业人才的培养,时刻牢记职业技能是宗旨,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会展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围绕职业岗位设计,将会展职业分为会展设计,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管理四个方面,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知识模块,培养出可操作,可提升,以发展的高素质会展技能型人才。

(二)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与职业证书相对接。

我国的会展企业正在朝规范化发展,会展企业需要开展活动,必须聘请有专业证书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会展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对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拿到毕业证和企业认可度高的职业证书。职业证书更能准确反应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职业院校在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就应该考试专业课与职业证书课程的一致性,方便学生通过证书考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企业证书的考试,缩短岗位适应期。

(三)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与国际会展业的接轨。

中国的会展业虽然起步晚,职业会展教育也不足,但应该与国际接轨。会展业本身就是个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平台,应该将国际会展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中国。具体可以借鉴新加坡、德国甚至香港的一些会展职业培养模式。强化会展专业的国际性,专业性,应用性,优化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硬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平台,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师资或企业专家教学。

二、“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结构。

为响应市场的需要,本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成三个模块,分别是基础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和实践实训模块。为突破会展的行业性,将专业素质模块分为八个不同的行业,分别是会议行业,展览行业,旅游行业,节庆活动行业,比赛管理行业,文艺演出行业,博馆物行业和婚庆行业共八个行业模块。

基础素质模块即会展管理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课程,主要包括一些思想政治课程,法律课程,管理课程,及其它的学生基础素质的`英语,体育和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共11门课程,每门课程每个学期2个学分,共计36学分。

专业素质模块即八个行业的专业课程,详细如下:

(1)会议行业模块课程:包括会议现场处理,会议项目设计,会议场馆管理和会议文档处理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12个学分。

(2)展览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展览现场处理,展览项目策划,展览场馆管理和招商流程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3)旅游行业模块课程:包括旅游危机处理,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概论和旅游接待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会。

(4)节庆活动行业模块课程:包括节庆活动策划,节庆概况,节庆宣传和节庆活动执行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5)比赛管理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大型赛事管理,赛事营销,赛事宣传和赛事场馆管理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6)文艺演出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大型演出营销,活动安全,舞美设计和大型演出策划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7)博物馆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活动策划,博物馆概论和博物馆市场开发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8)婚庆行业模块课程:婚礼现场控制,婚庆策划与设计,婚庆营销和婚庆指导服务技能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9)实践实训模块包括课程实训,社会调查,署期实习和顶岗实习四种,其中课程实训,社会调查和署期实习每门3个学分,顶岗实习12个学分,共21个学分。

(10)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素质模块和实践实训模块为必修模块,专业模块中的八个行业必须选择四个,共48个学分。学生共修完105个学分后,进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阶段,共计12个学分,然后就可以胜利毕业。

三、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实施。

(一)建立评价标准。

改革常用的一考定终生的考评机制。会展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评坐体系,通过学习过程跟踪,社会活动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环节共同决定学生的成绩。调整实践实训成绩与理论成绩的比例,其中实践实训成绩点40%,理论考试成绩点60%。修改不同课程的单一评份标准,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上课的方式来确定实践实训成绩与理论成绩的比例,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二)建立调节机制。

建立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节机制,为适应市场需求和会展业发展的变化,允许不断的丰富和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或评价标准。也可以适当的增加或删除部分课程或课程内容。但调查计划必须经专业委员会讨论,以免造成教学体系随意性。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四

论文摘要:针对会展企业需求较多的设计与营销两种人才,对杭州市从事会展业务的企业展开调研,包括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情况、企业对两种人才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企业对会展人才培养方式的认识。分析认为,两种人才需要分别培养;培养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并密切结合着行业实践来进行;同时,有效解决企业用人瓶颈也是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内容。

“会展策划与管理”是中国高职高专会展专业的名称。近十年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在中国沿海地区可谓遍地开花;同时,许多本科院校也相继开展了会展学历教育。但是,伴随着会展人才培养的红红火火,会展企业却依然在抱怨专业人才缺乏,会展高等教育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怪现象。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中首设会展专业(当时称为“会展与广告”)以来共培养了7届会展专业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会展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主要寻找两类人才:会展营销人才及会展设计人才。为更好地了解会展企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促使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进一步接轨我们特做此次调研。本次调研选取了杭州150家从事会展业务的企业围绕会展设计人才与营销人才需求状况展开问卷调查。具体调研内容包括:(1)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情况;(2)企业对于设计人才和营销人才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3)对会展人才培养方式的认识。

(二)调查对象及过程。

本次调查从6月开始至5月底结束,共调查杭州地区从事会展业务的企业150家。调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对其所在的企业进行调查;二是题组直接访问企业。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3份,回收率为82%。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筛选,对未填写完整和不符合逻辑问卷予以剔除,最终得到11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约为89.4%。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情况。

1.企业性质及规模。

本次被调查的110家从事会展业务的企业中,民营企业为主,占89.5%;其次为国有企业,占6.8%;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占3.7%。在企业规模上,10人以下企业占19.1%,11―50人占65.5%,51―100人占12.7%,101―500及以上占2.7%。总体上来看,杭州地区从事会展业务的企业规模不大,以11―50人的企业为主。缺少大型、国际性会展企业,无疑为杭州地区会展人才的就业造成了瓶颈。

2.设计类人才的专业来源。

被调查的会展企业中,设计人员来自会展专业的人员比例为16.4%,另有42.7%来自动漫专业,18.2%来自建筑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诸如视觉传达、美工设计等,占22.7%。这既体现了会展专业的交叉性,也体现了会展专业人才的匮乏。

3.设计与营销岗位每年招聘人数。

每年招聘的人员数目大致为:设计类工作2人以下(36.4%),2―5人(50%),6―10人(8.2%),10人以上(5.4%);营销类工作2人以下(32.7%),2―5人(40%),6―10人(16.4%),10人以上(10.9%)。可见杭州的会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大,基本维持在每年2―5人的范围。

4.企业对员工性别的要求。

调查显示,女性更容易获得设计类工作。具体数据为:在会展营销工作中,表示男女之间有明显差别的占17.3%,没有明显差别的占35.5%,要看具体工作性质而言的占43.6%,只在体力上有一些差异的占3.6%;在设计工作中,表示男女之间有明显差别的占33.7%,没有明显差别的占19.1%,要看具体工作性质而言的占44.5%,只在体力上有一些差异的占2.7%。

5.会展企业人员招聘途径(此题为多选题)。

调查显示,会展企业招聘员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直接从校园招聘应届会展专业学生(占65.5%);二是从人才市场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占62.3%);三是利用网络招聘(占47.6%)。校园招聘是企业招聘专业对口人员最主要途径,学校及毕业生应该高度重视。

6.会展企业主要的设计工作内容(此题为多选题)。

在被调查的会展企业中,设计类工作以平面为主,多为宣传册、海报设计(57.3%)和产品包装(32.7%),展台设计占了最小的比例(20%)。其他(46.4%)还包括室内装潢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

(二)企业对于设计人才和营销人才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

调查显示,大部分会展企业对设计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高于对营销人才的要求。这是因为会展设计的专业针对性较高,而营销除了会展专业人才能够做,市场营销这类行销专业的.人才也很容易上手。除去专业技能的因素,会展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企业一致认为求职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和是否具有相关的行业经验是考查的重点,其次才是学历等因素。

1.对于设计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素质要求(此题为多选题)。

企业要求:会熟练运用相关软件(100%),了解会展设计所运用的材料(68.2%),能预测设计成品风险(39.1%),其他(1.8%)。对于职业素质,公司最看重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二者分别占82.7%和75.5%。另外要求沟通协调能力(72.7%)、创新精神(59.1%)、市场调研能力(27.3%)、时间管理能力(26.4%)、方案写作能力(20.9%)、其他(5%)。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是从事会展行业的重要素质,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中往往难以培养,应该在实习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强调。

2.对于营销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素质要求(此题为多选题)。

专业技能方面要求:网络营销业务处理能力(87.3%)、活动策划能力(57.3%)、客户管理能力(52.7%)、市场调研能力(49.1%)、方案写作能力(35.5%)。而职业素质中,对“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诚实守信”,“心态积极、团队合作意识强”三点要求最高,分别为72.7%、68.2%、53.6%。其余的分别是,自信(52.7%)、人际交往能力(51.8%)、创新精神(27.3%)、时间管理能力(20.9%)。可见,网络营销成为现代营销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的培养。

3.对会展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展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对从业者的外语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次调查也涉及到企业对两种人才外语水平的要求。总体看来,对于营销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略高于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对于会展营销人员来说,57.3%的公司要求会简单的英语交流,25.7%的公司要求熟练掌握英语读、说、写能力,有9.8%的公司需要员工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对于设计人员来说,51.8%的公司要求职员会简单的英语交流,15.5%的公司要求熟练掌握英语读、说、写能力,另有3.6%的公司需要员工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

(三)对会展人才培养方式的认识。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关系问题,我们也做了调查。51.8%的企业认同理论先行、实践在后,45.5%的企业认同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交叉进行,只有2.7%的企业认为仅仅注重理论学习就够,或者理论学习无足轻重。可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密切结合,是业界对会展教育的共识。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此次调研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会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厘清了会展人才培养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具体思考有以下四点。

(一)两种人才有必要分别培养。

调研显示,会展企业对营销人员及设计人员无论在具体技能还是在职业素质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营销人员最需要的能力依次为网络营销业务处理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市场调研能力,而设计人员则侧重熟练运用相关软件、了解会展设计所运用的材料、能进行设计成品风险预测。职业素质方面,营销人员更侧重于责任心、毅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力等方面,设计人员则注重沟通协调能力及创新精神。两种人才的具体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不同,但是目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却基本不予区分培养,课程存在多、杂、全的现象。在长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以及个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学习兴趣存在较大差异。不少学生喜欢设计工作,但是由于学习时间较短,对专业知识、技能只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能接受更加深入、踏实的专业培养、训练。另外,不少学生热衷于营销工作,对设计兴趣索然,但是不得不为了完成设计课程作业耗费很多时间,影响了自己的追求。会展教育在中国仍然可以用“方兴未艾”一词来形容,诸多问题均在摸索之中。众多院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教材雷同,教学模式单一,对学生“一视同仁”。会展包罗万象,会展学也是交叉性极强的学科,笼而统之的教育方式是专业教育初期的状态,随着对于该教育的不断深入了解,教育方式、方法也要不断改进。两种人才分别进行培养,既是对于会展教育方式的细分,也是对“因材施教”这一教育至理的实践。

(二)与实践结合着学理论、学技能。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基本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这与中国传统的本科教育有着重大的差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高职院校教改的主要内容,“工学结合”、“工作情境为导向”等等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众多高职院校推行2+1的教育模式,即2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锻炼。其初衷不错,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以会展设计学习为例,企业要求员工了解会展设计所运用的材料以及对设计成品风险进行预测。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展台搭建材料也不断在变化,设计成品风险的预测也是以现实经验为基础,因此,其教育要密切结合着实践来进行,而不能寄托于集中实习阶段。

(三)会展人才培养更需要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相对于应试教育片面地注重知识学习、智育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展涉及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并且在不断变化之中,行业呼唤“多能”甚至“全能”的人才。从业人员只有具备敏锐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引领行业的前进。在企业的实际用人情况中,许多毕业生不能在会展行业坚持干下去,除了行业本身的原因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个人精神素质不过硬,而非技能不能适应行业需要。在企业招聘人才时,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企业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诚实守信、团队精神、积极心态等职业素质成为企业择人的重要参考。

(四)有效解决企业用人瓶颈。

由调查可以看出,杭州会展企业总体上呈现“小、弱、多”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会展企业目前的总体特点。会展企业规模小,品牌展会少,盈利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企业不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旺,而且人才即使进了企业,也往往容易流失。所以,企业的强大以及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是人才培养的不竭动力。为提升会展教育水平,促进会展人才就业,增强会展企业竞争力,杭州会展界积极谋划,准备建立会展产业创意园,使杭州的会展产业及教育资源实现优化组合、共同发展。这个思路为中国其他地区、城市会展教育以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目前,会展教育在中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实践表明,只有不断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不断深化、细化教育内容及方式,才能培养出既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鲁梅.高校会展教育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州大学学报,,(2):19―21.

[2]丁萍萍.谈高职新设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15):61―62.

[3]杜婉丽,陈延理.中国会展教育现状及会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3):51―52.

[4]易小力.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2):98―100.

[5]唐世海.高职高专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5):151―152.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五

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创新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为响亮的口号。在设计工作中,好的创意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产品的功能性,还能提升产品美感与质量保证。作为工业设计学生,在设计选材、研究结构方面虽然有部分优势,但其特定的教学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阻碍。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考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进行工业设计创造。

(1)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培养。工业设计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在顺应时代要求下,对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系类问题进行解决,我们只有对生活细节进行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才能发现相应的规律与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开发[4]。对此,作为工业设计的学生,一定要具备有效的观察能力。首先,老师作为学生的主导者,要结合教程设定相应的考察项目,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有效开发与锻炼。其次,学生在进行工业设计时,也要提前对产品进行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与整理,结合自身观察经验与总结,对自己的观察方法进行改善与提高。创新力的提高关键是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学生要善于从观察中进行分析与思考,进而培养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片面的知识教学无法满足工业设计的需求,作为学生,要想获得更为直接的设计理念,要进行切合实际的操作训练,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工业设计作为综合性的学科,主要造型设计多以机械技术为手段,因此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并不过分复杂,学校可以设立相应的操作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手工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反复造作、分析揣摩、自我感受下增强开动脑筋、积极创新的能力。此外,学校也要增添与工业设计相关的图书,开设相应的图书室,让学生在书中学到更充足的理论知识,以便于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积极的进行设计创作。教师也可以在日常中添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发展创新教师团队,建立校企融合基地。在创新意识不断加强的当今社会,创新型老师逐渐发展成了教育的主力。学校不仅要吸引具有创新性的高科技人才担任学生的老师,还要加强在校老师的创新意识,通过对老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素养,建立一支搞技能的创意教师团队,进而通过老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操作。学校也可以建立校企融合基地,让学生在课外、假期等时间里进入到企业环境中,通过企业中的设备、材料、场地进行专业性训练,也可以在企业中得到相关人士的有利指导。校企融合基地立足于学生的技术创新,其实践设备更具有多样化,为学生的创造条件与学习主动性提供了重要良好基础,促进了学生对工业设计知识的更好地掌握,提高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白石,李道量,王建国.基于工业设计理念的品牌要素建设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01).

[3]刘学理.品牌生态系统风险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六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有学者通俗地将其培养目标描述为:生产“银领(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人才”的工厂。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规划形成具有本校特色与学生就业优势的专业教学体系,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太原大学经济贸易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开拓一条新思路。

太原大学经济贸易系现开设国际商务、营销策划、电子商务与国际金融四个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商务管理类专业存在下列一些固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对如何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与优势有着先天不足的“难度”,另一方面,这些特点也蕴涵着高等职业教育独辟蹊径“危”中生“机”的优势。

(一)专业建设资金投入密集度低,智力投入密集度高。

商务管理类专业建设相对于建筑、机械、电子等专业而言,具有资金投入少、需要场地小、实训场所专业化程度低、培养周期短(尽管学生成材周期很长)、智力投入密集程度较高等特点。例如,购买一套国内比较领先、实训项目比较齐全、实训功能比较优良的专业模拟实验软件大约5万元左右,一个学期内可以安排10个教学班(每班每学期周4实验课时),约400名学生从中受益。而且,商务管理类软件专用化程度低,还可以在商务管理类各专业之间通用,软件装载在计算机教室,不用时并不占用场地,也不妨碍其他专业学生使用计算机教室。但如果购买一套全真的机械设备少则二三十万、多则百八十万,而且同一实训时间只能一人一机,这些设备一般还需要占用专门的具备一定技术要求的场所进行保养维护,其利用率低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于那些资金来源不是十分充足的高职院校来说,开设商务管理类专业不失是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二)专业开设门槛低,招生就业竞争激烈。

由于上述商务管理类专业建设资金密集度较低的特点、商务管理类教师资源相对充足、与普通高等教育对接渠道较多等多方面原因,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开设有各种名目的商务管理类专业,并且各校同名商像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案趋同现象也比较突出。不可回避的是,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普通高等教育商务管理类专业普及率也很高。这无论对高职院校的招生还是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都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生源市场与人才市场都存在着供求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是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根据5月29日,教育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胡瑞文研究员在宁波做报告时介绍,目前全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占21%至2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占29%,管理类的专业明显偏多……。再如,截止到7月,山西省公开招生的高职高专专业337个,其中商务管理类专业约54个,约占16%。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98所,开设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学校约70所,约占70%。其中开设国际贸易类专业学校12所,开设营销类专业学校27所,开设电子商务类专业学校约27所,开设金融类专业学校约11所。

高等职业教育中,商务管理类专业并不像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珠宝鉴定、金属工艺、服装设计等专业那样:有着极强的操作规律可传授,有着明显的职业技能可训练,学生也能明显直接体验到自己“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技能积累过程。

而商务管理类专业人才“动脑技能”胜于“动手技能”。而动脑技能却具有很大的潜在性,这种实训往往是抽象的、无形的,需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环境而异,更多的是传授一种理念、训练一种思维,并要求学生养成随机应变、灵活创新的能力。因此,常常造成学生收获不明显的感觉和给人实训性不强的印象。

二、商务管理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学定位模糊。

时至今日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仍有不少偏见与误解。有为数众多的人认为,高职是“高不成低不就、两个不如、两个差不多”,即理论知识掌握不如普教本科,操作技能不如中等职教,就业上高不成低不就。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首先必须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进行准确定位,并把这种定位思想深入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把这种定位思想利用各种手段传播给社会公众,以赢得社会公众的了解与认同。

(二)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特色。

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特色的'具体表现为:专业教学目标设定空泛而不具体;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与普教雷同而缺乏职教特色;课程设置“拼盘菜”与“三明治”式做法,很难形成整合优势,很难转化成学生有机统一、融会贯通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与普通教育本科甚至与研究生教育差异不大;所用教材重理论而轻实务,重知识而轻技能,即使是当前看到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也只是理论知识缩了水,技能训练部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课程考核评定基本上还是理论知识测试,基本上没有技能鉴定与考核;双师型教师,也只是教师拿到两个资格证,如何让学生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却没有落实下去。

(三)专业教学改革社会保障力度不够。

专业教学改革社会保障力度不够表现在诸多方面。

例如,高等职业教育提倡实行学生毕业双证书制度,但在职业资格鉴定方面,各行业、各级劳动人事部门、各种社团(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各种咨询机构等都纷纷抢占职业资格鉴定市场,“证出多门”的现象使得学校和学生无所适从。另外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近年来开展的部分商务管理类新职业(如营销师)技能鉴定工作,指定教材基本上是理论汇编与知识介绍,学生拿证也多是死记硬背,花了大堆的教材费、鉴定费、培训费,拿到了证书后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

20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此项工作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因为,对于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单位没有任何惩罚措施,企业也不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与义务,对于乐于提供实训机会的企业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性鼓励措施。

三、高职商务管理类专业培养规格定位。

高职高专商务管理类专业教育如何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特色明显”的、“就业优势突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住位,立住足”,形成普通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职高专商务管理类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高职开设商务管理类专业,应该通过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在了解社会经济对商务管理类专业人才职位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适应社会需要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服务本地经济的商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这也是我校“贴近市场需要,服务区域经济,融入行业发展”办学理念的体现。

科学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培养规格,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如何区分的问题;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层次应用型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分工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区别。

高等教育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大类:应用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高等教育。应用型高等教育又可以划分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如mba、mpa、工程硕士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专科教育(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三个层次。显然,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大学,应该毫不动摇地实现自己“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任务。它不同于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如下图所示,应用型高等教育与研究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

(二)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其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通俗地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形成“两高优势”,即职业技能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业理论知识比中等职业教育高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可否认,在工作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常常会走入“两低劣势”的死胡同,即理论知识不如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操作技能不如中等职业教育。这是需要认真研究与把握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校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定位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够用,操作技能娴熟实用,综合素质优秀突出”的,“职业道德好、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基层商务管理人才。

四、高职商务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

根据培养规格的定位,我系商务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概括为:一高,二有,三懂,四会,五好,即情商高;有敬业精神和有创业精神;懂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懂市场经济知识与运行机制、懂专业化商务管理知识与实务;会社交,会学习,会明辨是非,会生活;一手过硬的职业技能、一口流利实用的外语、一手熟练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写一篇好文章、有一个好品行(品德、形象)。培养知识够用、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优、情商高、处事好、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应变性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五、高职商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能否顺利实现,需要有一套既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又能形成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既能保障日常教学顺利高效,又能保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既能使学校适应市场需求获得充足生源,又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实现零距离就业的专业教育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我们在长期的高职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一种系统的、行之有效的专业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就是围绕职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训练两条主线需要解决的8个问题,每1个问题又必须处理好2个方面关系,简称“8个1点2面”,为论述方便,概括为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一)一个学校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套教学。

管理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显然高职院校学生近一半的时间要进行实践教学。因此,不能沿用原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从学校的角度应该设置两套有效分工、紧密协作的管理体系。

一方面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两种不同性格特征的人来担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必须有专门的、有足够时间和能力的、配备一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人来担任。现行体制下,教学副校长要负责管理学校专业教学方面的所有工作,教学系主任负责管理日常的教学工作,要筹建新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还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外出联系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还要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践教学与课内理论教学方面难免会顾此失彼。

(二)一个专业设定两个以上专业化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教育部颁布的指导性专业目录,同时还要考虑专业能为社会所理解与接受;既要尽可能考虑每一名学生、每一个企业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形成足够的规模(至少构成一个教学班)为了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效实现零距离就业,一项有效的措施就是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设定专业化培养方向。例如,我系从三年级起国际商务专业有针对性地划分为报关员、外销员、报检员、货运代理、报税员、外贸企业会计等方向;电子商务专业划分为电子商务技术开发与电子商务管理两个培养方向;营销策划专业划分为汽车营销、电子产品营销、旅游营销、促销策划等方向。

(三)一个专业制定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套相辅相成、紧密衔接的教学计划。

(四)一个专业建设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基地其中实践教学基地又分校内模拟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两种。例如,在校内,我们建立了电丁商务专业模拟实验主;在校外,我们与省内的数字焦煤网、省外的南京商友电子商务软件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做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五)一门课要有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两本教材或两部分内容。

(六)一门专业课要给出职业知识测试和职业技能鉴定两项成绩高等职业大学,在课程考核上既要考核应知理论知识,也要考核应会职业技能。某种程度上说,技能考核还应该占较大的比例。

(七)一个教师除具备高职院校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具有对口职业任职资格能力与素质(即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八)一个学生除毕业证外还应拿到对口职业任职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的素质与能力。如,我校是国家级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培训单位,学生毕业时基本上能做到100%获得电子商务师任职资格及证书,有些同学还取得了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营销师、报关员、外销员等资格证书。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全员营销理念明确告诉我们,各部门必须协助市场营销部门整合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企业品牌形象传播和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才招聘各环节,也逐渐成为品牌经理们关注的新领域。本文将从招聘各环节分析如何利用招聘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一、招聘渠道影响求职者对企业形象的评价。

结果可想而知,真正优秀的人才很难相信在劳务市场招募人才的公司会优秀到什么程度。

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品牌形象定位,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以标榜自身的价值,切不可兰滥用招聘渠道。长期有效的招聘方式则是利用企业网站发放招聘信息,当然自身品牌影响力不高的企业可以考虑与优秀的人才招聘网站或机构合作。例如,中小企业是否可以考虑参加“xx金领世界招聘会”,设置个别虚拟岗位、开出年薪x万,并像做促销一样在知名品牌企业旁边安排展台,并制作精美的宣传物料,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概况和职位介绍的x展架、宣传海报和单张等,招聘人员也经过专业的礼仪和技巧培训。

二、呼叫中心电话营销对招聘通知的启示。

想必大家都曾有过接受移动运营商电话营销服务的经历,更有甚者在短暂的一至两分钟时间内被营销人员所“征服”,非常满意购买提供的业务。然而,我们不得不佩服移动运营商营销人员的高效沟通技巧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移动公司对电话营销人员的要求相当高,例如:每通营销电话必须做到“确认机主”、“确认购买”、“确认清楚”和对企业品牌现象的维护等。可谓电话营销几分钟,台下十年功,电话营销人员在上线呼叫之前必须进行专业的训练,包括:业务知识培训、电话营销脚本训练、客户faq培训、模拟测试等,确保每通电话都能使客户满意并争取成功推广业务。

现实中负责招聘的人员是否经过专业的培训呢?一份针对求职的调研报告显示,负责招聘的人员若能在电话通知中非常自信、简介、清晰地介绍公司及职位相关信息,并能灵活应答求职者的相关提问,求职者对招聘官的能力及企业形象普遍有着良好的第一印象,并愿意尝试面试。这样的电话通知,经验丰富的招聘官比较容易做到,但是绝大多数负责招聘的人员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方可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招聘官在电话通知前非常有必要设计简单的公司简介、职位简介、职位相关应答口径并经过专业的训练,以确保在电话通知中保持专业形象及有效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另外,企业也需要通过体现公司形象的短信或邮件再次与求职者确认面试的信息。例如:应聘海信深圳分公司的某个职位,求职者获得深圳分公司电话通知后还将收到海信青岛总部的短信确认,这将更加坚定求职者对面试的决心。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八

对一个企业,它也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城市品牌、大学品牌、媒体品牌、个人品牌、工业品牌、商业品牌等等,甚至可以说,我们都是存在于品牌的世界里,我们也必须以品牌化方式来生存。下面请参考品牌管理专业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无形力量。一个企业拥有品牌,既表明其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也反映其持续发展力的大小。现在从品牌营销传播这一概念来看,营销和相关的传播活动其实质就是品牌营销传播,很多的营销传播都是发生在品牌层面上的,品牌营销传播主要是通过广告、赞助、促销等形式来传递、分享品牌内涵。就拿我所在的家乡玉环来说,玉环县现在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浙江名牌产品15个,台州名牌产品38个,名牌产品拥有量位居台州市前茅,现在还有一大批企业正在打造品牌。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又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自己的事业,那么以品牌为核心内容,做好自己的品牌营销传播,这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帮助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个清晰的`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选择品牌就是选择品格,选择格调。品牌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系,是人的社会角色的延伸,是企业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具有公益基础行业品性的服务型供电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即服务品牌的创建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品牌和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和管理创新的递延,工作对象都是关注人,目标都是服务人,过程都是塑造人,价值都是成就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全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全面承担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服务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要,服务发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在服务过程中传承文明和梦想,即品牌创建和管理创新的最终契合点就是服务别人,成就自己;关注他人,展现自我。

在管理创新与品牌培育创建过程中通过确定创建目标、形成品牌培育共识,推动品牌创建实践。同时在品牌创建培育中研究和探索管理创新的机制、方法和径,通过平台创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和品牌创建。

二、管理创新与品牌打造互为动力。

品牌创新不断赋予管理创新以新内容、新动力和新要求,管理创新为品牌创建与培育提供新途径、新办法和新目标,两者既互为工具,互为动力,又共同成就目标。在品牌创建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必须锻造优秀的能够创造品牌服务的品牌员工队伍。电网建设水平及其供电能力、科技水平及装备能力,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等都是品牌创建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硬件约束。在这个基础上,人就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排除服务理论、服务技术水平、服务规范要求诸方面与服务者直接关联的内容,即便是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包括规划科技进步和设备健康,特别是企业管理同样依赖于员工的责任性、使命感和个人价值愿景。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关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提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关注企业的员工队伍,以关心人、带动人、引导人为出发点,以教育人、培育人、造就人为落脚点,最后是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育全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品牌服务提供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在管理创新实践中,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时,必须注重服务对象的理想期望与现实需求。品牌服务是供用电服务关系调整与供用电形势变化过程中,也就是从“保证有电用”到“努力用好电”要求下的必然要求。因此,要从电力需求侧管理延伸到电力服务管理上来,要注意分析与研究不同客户群的不同用电需求与服务期望,提供个性化的有效服务,实现用电客户的满意度。没有最完美服务,最需要的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就是有特色的服务,就是能够经受考验的功能需求。尽可能满足用电客户需求是品牌创建并延续发展的客观推动力和品牌价值内在推动力的二者合一,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创新意义的二者合一。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九

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包装中质量信息的标示存在不全面、不完整、不规范的问题,从而加剧了消费者的信息弱势者的地位,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阻碍了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因为消费者缺乏农产品质量信息,难以判断农产品质量的高低,花高价未必能购买到优质农产品。为了规避这种风险,消费者倾向于以平均质量水平作为付费的标准,这对于优质农产品是极为不利的,其高出平均质量水平的那部分投入将得不到补偿。于是优质农产品的提供者迫于市场价格的压力,会减少要素投入,提供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下的低质农产品,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市场平均质量下降。这又会强化消费者关于农产品质量低下的认识,进一步降低农产品的购买支付意愿。市场逆淘汰的结果将导致农产品质量的普遍下降,出现“柠檬市场”。这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后果,对消费者、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都是不利的。

要解决农产品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充分传达农产品的质量信息。农产品包装从最初保护产品的基本功能,演变到现在的产品价值提升、信息传播载体等多种功能。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全面认识包装的多重功能,并将其作为质量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

3.1以优良包装体现农产品质量与价值。

农产品包装最基本的功能是保护产品实体免受运输、贮存、销售等环节带来的损害。长距离运输、长时间保鲜对于易腐、易碎的农产品而言无疑有很多难题。正是科技进步以及现代包装、物流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流通距离越来越远,保鲜、储存时间也越来越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农产品的销售距离从产区扩散至全国乃至走出国门。良好的包装不仅保护了农产品,还能使农产品保值增值,使优质农产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相反,因包装不良导致产品变质、损坏,则严重影响产品形象,给人以质量低劣、价值低下的印象,阻碍农产品的销售与价值的实现。所以“货卖一张皮”成为商界的俗语流传至今,但也要避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内外兼顾,优质的货品加上优良的包装,犹如红花配绿叶,相得益彰。包装体现了产品的质量与价值,产品的质量与价值则为包装提供了充足的底蕴。

3.2充分发挥农产品包装的信息传达功能。

包装也是商品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产品自我推销的有力工具,被称为“沉默的推销员”。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大多来自于包装,再进一步根据包装所载示的信息作出是否购买的决策。

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农产品包装可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将必须公布的信息、消费者希望知道的信息在包装载体上得以发布。目前,我国瓜果的消费量逐渐攀升,但很少有关于瓜果的食用方法介绍,特别是一些新品种,人们初次看到时大多不知其为何物,甚至不知其如何食用。不同的瓜果有其适宜食用的人群,以及最佳食用的的时段,也可能存在不适宜食用的人群。另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联系地址与电话、企业网站,这些消费者关注的信息都可以在包装上标示。由于贸易范围的扩展、物流技术的提高,人们可以接触到很多来自外地、外国的新品种瓜果,人们虽能品尝到果实,但可能不知道它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地面上(是木本还是草本植物)。如果能将瓜果的生长过程、花叶果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等以科普的方式作出介绍,既能增进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也能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无疑会扩大产品的销路。即使是散装农产品也可以作适当的包装处理,以更佳的品相吸引购买者。以美国的“新奇士”橙为例,其口感、味道与国产脐橙相比也不过如此,但因为果体匀称,个头均匀,打蜡处理后色泽光亮,加贴小标志,卖相上胜人一筹,因而在我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与智能终端,农产品包装已开始引入二维码技术,通过扫描二维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一系列信息都可呈现于消费者眼前,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消费。

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实施的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是为了应对“石油农业”的弊端,限制化学品在农业中的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的无污染、安全、有营养的'食品。,农业部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并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现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一些机构引入国外有机食品标准,实施了有机食品认证。

地理标志也称地理标记,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标志。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3]。农业部颁布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统称为“三品一标”,是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述有关认证的农产品,则标志着其质量达到相应的标准,并且依靠质量监控体系能长期、稳定地保持其质量水平。“三品一标”认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政府的信用为背书的,具有很高的公信力。生产经营者要获得相关标志的使用权,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认证程序,并接受常规的质量监督、标志管理,以确保这些标志的信誉度和消费者权益。农业部关于《农产品包装和标志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应当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由于多种原因,农产品包装使用质量认证标志的效果并未完全显现。例如,有关标志的位置不显眼、面积较小、印刷不够清晰与精美,给消费者的视觉感染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质量认证标志对产品质量的表达能力及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因此,拥有相关质量认证标志使用权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农产品包装上需精心设计,通过质量认证标志充分传达农产品质量信息。

品牌由名称与标志组成,用以指示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便于消费者认牌购买。消费者根据对某一品牌的消费体验,对产品以及产品提供者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评判,并影响到以后的购买选择。体验良好,会导致重复购买并将此良好体验传播出去,有利于提升这一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因此,良好的品牌形象就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

品牌与包装是产品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具有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包装是进行品牌推广的重要手段,品牌标志又是包装设计的点睛之笔。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实施品牌营销策略,以品牌为着力点进行宣传、推广,方便消费者认牌购买,逐步积累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提高产品竞争力。产品包装则是品牌宣传与推广的媒介之一,品牌标志在包装设计中应予以重点考虑。由于消费者对品牌标志的注意时间很短,且大多为无意识注意,所以品牌标志在包装中的位置布局、面积大小、色彩等方面都是值得关注的。品牌名称要易读、易记,品牌标志要简洁明快,若与产品之间能产生良好的联想则更容易记忆,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3.5农产品包装结合文化元素以提升产品形象。

农业是文化之源,中国人热衷的餐饮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都与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例,有学者将其分为四大类。一是历史遗迹类:历史上与茶叶生产与消费有关的遗存;二是技术工具类:生产茶叶的技艺与工具;三是文学艺术类:与茶叶有关的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四是民俗宗教类:有关茶叶的风俗习惯、宗教礼仪与传统等[4]。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民间传说、历史遗迹、生产工具与工艺、文学艺术、民俗习惯、宗教传统等,从中可以挖掘出农产品包装的文化设计元素,并与现代风尚相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对健康、养生的追求是消费文化的主题之一,因此,农产品包装可围绕健康与养生因素加以设计[5]。旅游也是方兴未艾的消费热点,农业既是旅游的一大领域,同时又是旅游产品的主要提供方,当农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时,尤其需要注入当地的文化因素。地理标志本身就已具备一定的地域文化因素,即地理标志中的人文因素,因此,地理标志产品包装应有更深厚的文化印记。

农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包装加以传达,赋予实体产品以无形的、文化的气韵,强化了农产品的品质内涵,于无形中提升农产品的形象与档次。例如,“安吉白茶”是我国的名茶之一,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中一款注册商标为“极白”的安吉白茶让消费者印象更为深刻,“极白”两字似乎暗示这是白茶之极品,包装以白色为底色,配以古朴的黑色字体和一位禅师图案,尽现中国茶文化的悠远历史与文化气息,在众多的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3.6体现生态、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

农产品包装要体现生态、绿色、环保的理念,这是农业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与农产品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具有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其生产过程离不开自然环境与条件,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也会对自然产生影响。如果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以维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农业生产过程则是有益于自然的,反之则是有害的。农产品既是劳动的成果,也是自然的结晶。健康、生态、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与实践,消费者希望购买有益健康的、生长于良好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因此,农产品包装必须传达生态、绿色、环保理念。为了强化这些理念,包装也要做到生态、绿色、环保,比如尽量采用天然的、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包装要简约,不要过度包装,包装设计要清新、淡雅。由内而外传达出农产品与生俱来的自然之韵,契合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消费意愿。

参考文献。

[3]曹琳.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化机制与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3.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十

面对不同的颜色,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浅颜色会带给人轻松、生动的觉得,而深颜色则会给人以严肃、沉稳的觉得。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可以使消费者明显区分出来的颜色,使消费者构成对商品较为深入的视觉记忆,从而协助人们经过颜色来辨认、记忆不同的商品,以便于消费者下一次精确、疾速地购置到同一款商品。例如,男性化装用品普通采用深颜色,诸如黑色、深绿色等颜色的包装,以表示男性的阳刚之气和严肃沉稳。与此相反,女性化装品的包装设计中的颜色普通采用温和淡雅的粉红、珍珠白等颜色,以表现出女性的典雅优美。又如,医药药品的包装,常借助包装颜色来表示药品的性质,不同性质的药品用不同颜色的包装,如红色的滋补药品、蓝色的退热消炎、绿色的镇静止痛等,这便当了消费者的辨认,能使消费者快速产生记忆,加深印象,而也这就加快了商品的流通和销售。可见颜色个性在包装设计中的辨认、记忆功用是很重要的。

(2)意味性。

在生活中日益复杂多变的商品中,颜色关于同类别的产品会运用相同的颜色表现方式。产品颜色的意味作用是明显的,同时也是奇妙复杂的。产品视觉形象建构中的颜色运用,除了要契合美学的需求以外,还需求整合设计概念、市场营销、形象战略等内容。例如电脑行业的先锋ibm;作为主打高级商务计算机范畴的龙头企业,不断坚持运用黑色作为本人高端大气的品牌颜色作风;成熟稳健的个性颜色,强调以不变应万变的中坚企业文化。这就是对高端电子产品颜色的一种强行定义,引导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定律——黑色就是商业精英对电子产品的业内选择;中国红不断就是国内运用率最多的一个亮点。红火的生活写照和红黑的战争过往历来都是被中国人津津有味。汉民族关于红色的喜欢是植根于血脉和基因之中的,溢于生活之内;喜庆平和的颜色无时不刻充溢着中华民族的土地。红色的选择不只仅是这种颜色的鲜亮刺激,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颜色基因,颜色意味。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一

改编文学经典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等发展,但当下的影视改编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改编文学经典作品来生产影视文化产品和建构产业品牌时,需要反思和规整的问题是当下改编的影视作品普遍高扬“技术美学”而漠视“人文美学”,崇尚“工具理性”而抑制“人文情性”,经典作品被改编后,成了炫技的表现而缺乏文艺创作应有的较高“艺术追求”和基本“人文关怀”。以2013年年初同期上映的《隋唐演义》和《隋唐英雄》来说,均是以古典名着《隋唐演义》为蓝本而改编成的电视剧。《隋唐演义》曾获得了有“清一代历史演义小说最优秀的一部”之赞誉,是隋唐历史小说中的“集大成”者。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高评价,关键在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心系天下苍生的“豪杰义士”,为救民于水深火热而自觉起义,在时代风云激荡中为了正义、尊严和理想而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凸显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和敢爱敢恨的血肉情怀。在小说基础上拍成的两个版本剧作,却问题颇多。其中如浙江永乐影视出品的《隋唐演义》,号称是中国首部完全以电影手法拍摄的电视剧,耗资2.8亿重金打造,借助高科技技术手段强化了一些特效制作,但技术方面的提高并不能掩盖其贫乏的“艺术追求”,炫目耀眼的视觉冲击背后却是思想的空洞与虚无,对于“演义”主旨“游移不定”的把握,使得剧作叙事上前后冲突、故事内容不完整,由于缺乏思想的内在引导让受众难以适从。特别是对残暴杀戮无辜士兵的炫技表演及“鲜血”飞扬的聚焦表现,更是凸显了编剧和导演缺失了基本的“人文关怀”。经常上演的暴力打斗、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情节,也让本就不明确的演“义”精神冲击得支离破碎。其次,当下的“经典翻拍”往往臆测“人性”的共同性,借口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历史性”维度,打着表现“美学性”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历史虚无、文化虚无、经典虚无之事。近年来,影视产业中热衷于拍摄“穿越剧”。

“穿越剧”的盛行实质上是一种知识荒诞、历史虚无、缺乏文化禁忌的表现。编剧们看似富有创意,敢于大胆想象,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缺乏信心和爱意,也没有知识考古的勇气和耐力,经常性地窜乱经典、虚构历史、混淆文化,体现出他们既不能深究“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内涵,亦不敢反思之前影视改编的错漏和不足,更无力结合时代新特性借助“改编经典”以反映当下民众的现实诉求。如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与经典的文学《西游记》离得很遥远,与“西游”历史文化也不合节拍。只是借用了一下“西游”的名号和格套来吸引眼球,实际上抹杀了“西游”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其他如《赤壁》《楚汉传奇》《画皮》等影视作品同样都有着这些弊病。一味地为《西游?降魔篇》等赢得了较高票房收入叫好,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重当下轻历史的功利心态。最后,“同质化”的制作层出不穷,缺乏新生内涵和陌生表现的“个性”创作,实际上是一种伪“个性化”表现,难以获得受众认同。“经典”翻拍,究其根本并没有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剧”。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指出,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就在于它具有“陌生化”的表现形式。近年来,荧屏上所[文秘站:]闪耀的`电视剧主要类型,如宫斗、抗战、谍战、政治、军事、商战、民生、家庭伦理等题材,是“同质化”的重灾区。当代文学史上如莫言、海岩、刘震云、麦家等作家的经典作品,经常被商家拿来改编为影视作品,“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虽然“类型化”是影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但“类型化”和“同质化”是有明显区别的,就在于相同类型的题材,必须寻找到不同的创意角度。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意味着在同一故事题材下进行影像叙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找到不同的叙事风格和个性气质。如果在商业运作逻辑中,将个性创作变成为一种模式化行为,那么“花样翻新”个性表象,实质上是一种“伪个性”。只会让受众感觉消费内容曾经熟悉,并不能让他们因“怀旧”心理而感受到作品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也难以重新激活他们回味经典的热情。

改编文学经典作品,一定程度上应该顾忌和考虑作品本身及改编之后的“艺术性”“人文性”。社会批判理论奠基人霍克海默指出:“今天,叫做流行娱乐的东西,实际上是被文化与工业所刺激或者操纵”,“对投资在每部影片上的大量资本的快速周转的经济要求,阻碍着对每件艺术品内在逻辑的追求―――即艺术作品本身的自律需要”。因此,他认为像电影这样的文化工业“不能同艺术相处,即使它与艺术相处得很好”。霍克海默及众多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家们发现了文化工业和经典艺术创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然他们的观点比较偏激、激进,他们固执地认为文化工业和经典艺术不相融合。其实,在萧伯纳、托尔斯泰等经典作家、伟大编剧的视域中,包括小说、戏剧等文学经典改编和影视文化产品制作间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完全可以沟通相连。关键在于新创作的作品有“艺术性”“人文性”,同样还是“艺术”生产的延伸,能够破除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能动地服务和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影视改编不能为追求利润而简单模仿,不能为让受众购买、消费新产品而追新逐奇、标新立异。改编文学经典作品,还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艺作品所坚守的“历史的”与“美学的”内在统一标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虽然反对人性论,但并不排斥人性。他既考虑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把握人的社会属性。对人性共同形态的描写,不能仅着眼于自然性,而且应把握其历史性、社会阶级性和伦理、道德、宗教等属性的综合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同样肯定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哲学,审美的最高原则是超功利的,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正是基于对工业化生产导致了人的“异化”问题的反思,马克思主义才强调文艺创作应该肯定和倡导人的独立、尊严、价值和地位。

仲呈祥先生在反思当下影视产业发展时曾指出:“把过去用政治方式取代审美方式把握实践,改换成了用利润方式取代审美方式把握实践,同样的实质是排斥了审美的方式把握实践。……现在我们陷入了一种文化悖论,一方面我们在呼唤经典、呼唤大师;另一方面经典、大师在身边,我们又不珍视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可见,影视改编坚守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尺度甚有必要。综上可见,改编文学经典依然是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和建构品牌的重要路径,在文化产业“倍增”战略视域中反思当下影视改编问题甚有必要。我们要改变当下改编影视作品时普遍高扬“技术美学”而漠视“人文美学”、崇尚“工具理性”而抑制“人文情性”;臆测“人性”的共同性及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历史性”维度等现状,进一步在工业化的影视改编生产中坚守“艺术品格”和“人文精神”,做到“历史的”和“美学的”内在统一。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二

摘要:根据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文章对工业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试图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人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精心设计创新课堂教学、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专业实习基地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方法和途径如何有效的提高和培养。

目前,我们国家的工业设计教育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的工业设计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就工业设计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为:教育思想和方法相对不完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质量相对不高、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相对不完善等。工业设计的灵魂是创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工业设计教育的核心。工业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如何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新行为,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型意识、创新型能力和创新型人格的人才,是教育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根据我国高校中工业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从以下几点论述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人文素养。

在教育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寻找多种答案,鼓励学生质疑和争辩,自由讨论,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有创意的学生,支持创意生发挥他们的思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2.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教师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构建互动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一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采取适合他们自己的常规教学方法,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行,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来逐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教师的教育观、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作为工业设计的教师,要不断充足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才能适应专业教育中创新发展的需求。

3.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根据目前国内各高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又大致分为专业群技术平台课、工业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课、产品设计课、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课等。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业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实践,核心是培养学生对工业产品的形式、功能、人与环境等要素的把握、理解、设计创造的能力。在训练实践过程中既有分步训练实践,又有综合训练实践,既有理论概念的渗透,又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对于创新的要求,应当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去。

创新型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创新型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产品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对产品进行深入的探索分析。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情感的高度投入,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需要有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并能清晰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寻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通过上述内存动力的支持,能够达成目标的实现。

5.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专业实习基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引进企业项目,有利于解决企业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推动设计项目与成果的应用,这也是项目化教学的需要。一个项目的引入,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的知识能够完成的,需要几门课程的综合运用。如:某医疗器械公司需要研发一款中药的粉碎机,这就需要学生完成前期有关中药粉碎机的市场调研,初步确立方案,进行手绘粉碎机的外观,由手绘稿到三维产品建模效果图的制作,样品的制作等。这种项目的引入加强了师生设计成果与社会项目相结合,实现资源平台的共享,使学生体验设计师角色,实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总之,在设计教育中应该转变为“技能型、应用型”的教育模式,更新课程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提高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一定的科研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的科研与社会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三

体育赞助是赞助体育赛事、体育部门或运动员的营销活动,它与广告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软性”营销方式,即隐蔽问接方式,不像广告那样直截了当对消费者进行诉求,“赞助”活动涉及的是人们喜爱与热衷的体育事件,人们对体育事件的积极态度就会不知不觉转移到品牌上,形成对品牌的积极态度。企业通过赞助体育大赛,将企业、品牌与观众所喜爱的运动员、运动项目联系起来,让观众在感性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将运动员、运动项目的形象转移到品牌、企业身上,从而达到提升品牌、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体育之所以成为赞助活动最受欢迎的焦点,还在于它的高度可视性,能够到达以人口统计和心理统计来划分区域的众多人群。此外,体育是赞助活动特别有效的媒介,它能够被用于到达大众市场和某一市场的特殊区域,具有“超越国界和破除文化障碍”的可能性。通过体育赞助,企业不仅能够提高知名度,美化形象,更能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关于企业的品牌知识结构,增加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因此,面对巨大的体育市场,企业若能合理定位、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事件、体育组织或运动员进行长期赞助,对提高企业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具有深远意义。

一、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

1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的内涵。

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的定义是,因消费者拥有的品牌知识而导致的消费者对品牌营销反应的差别化效应。这里牵涉到三个重要的概念。“差别化效应”,“品牌知识”和“消费者对品牌营销的反应”。品牌知识是这个定义的中心。也就是说,品牌资产首先来自消费者反应的差异,如果消费者对所有品牌的反应都一样,那么,品牌也就不存在任何资产了。其次,品牌资产取决于消费者头脑中的品牌知识,消费者对品牌差别化反应是由于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引起的。第三,消费者的差别化反应体现在与品牌营销相关的感知、偏好、行为等方面。由此可见,品牌的消费者资产来源于企业以往的营销努力形成的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四

随着会展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会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公办和民办高校逐步发展起来,而作为一个较新兴的领域,与会展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关注,通过对近年来会展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多是从宏观角度探索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或基于会展管理专业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探讨,较少就非会展管理专业背景下会展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探究和思考,本文以广州商学院旅游管理系选修课程《会展管理概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开设会展管理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1.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带动了会展教育的成长,因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涉及范围广,因此会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体系中一般是依托成熟学科进行的多学科嫁接。从现有的专业设置看,学科定位以管理学为主,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工商管理及公共关系管理。会展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均属于管理类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均以管理为核心,从这个角度说,两门专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知识的交叉性。

2.在上一点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从相关课程在《会展管理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切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应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从公共课到基础课再到专业课,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根本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知识框架体系。《会展管理概论》课程在教学中以会展业为研究对象,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经济学等知识点,这些科目或是学生已经学过,或即将学习,因此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并从会展业的角度分析,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对还未修读的知识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3.民办本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严格按照高教委相关规定,沿袭专业基本课程框架,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及就业市场动向,重基础,重理论,同时重实践,重能力,即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会展业人才比较宽泛,从核心人才、辅助人才到支持人才,需求大且要求多样化,而随着旅游与会展的不断融合,会展旅游产业链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会展管理知识,无疑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二、会展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

1.《会展管理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之前,首先要明确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的出发点。根据观察和调查,可分为以下三种:深入学习和了解;拓展知识面;拿学分。每一个学生都希望顺利拿到学分,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及期末考察,让他们认识到拿学分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引入、理论分析、课堂小结等,帮助学生清晰有序地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而对于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课上和课下都应给予关注,如课堂上及时结合最新时事动态,如apec在北京的召开,青岛园博会的圆满落幕等,课堂上给予提点。

2.专业课程之间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展管理这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意义,最基本角度是分析会展与旅游这两大产业间的关系。因此,在正式进人教材学习前,将两者间的关系理顺是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属性、相似性、差异性及两者间的相互促进等,理解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3.在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融人哲学思想。哲学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一般科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如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观点,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变化是永恒的,而静态是相对的。讲授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与变革时,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另外,会展业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从主办方、承办方到参展商、观众,以及展馆、地方政府及媒体、中介机构等,都是这个行业中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因此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如探讨市场营销,则首先要明确营销主体,继而确定营销对象及营销手段,主体的多样化要求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

4.教材是学生主要的课程学习工具,教师要吃透教材,结合延伸知识及相关案例进行知识模块组合,使模块间层层递进、相互衔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知识模块间的逻辑联系。此外,因为这门课程是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要建立一条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知识线,从会展业到会展企业再到具体的会展项目,充分结合专业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图片、视频、案例引导等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概况、企业管理及项目流程等相关基础知识。

5.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pbl教学法,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带着问题思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概念、原理等逐一展开,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积极性。如讲授“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思考组织的内涵,并通过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与“组织”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再引入会展业,讲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又如讲授会展项目立项策划之前,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会展活动的信息,并将从会展项目名称到项目收益等相关信息罗列出来,从而对会展项目的策划内容有初步自主认识。

三、会展管理课程的考核体系。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两项个人作业及一项小组作业,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其中个人作业包括一份理论知识试卷及一份会展活动日程安排表,小组作业则是完成一份以教育为主题的会展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及立项策划书。理论知识试卷的考察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点,日程安排表的撰写则要求学生了解如何合理安排会展活动,最后一项小组作业一方面培养团队意识,要求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资料数据的搜集分析,另一方面初步认识立项策划书及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格式及写作要求作为旅游管理系的一门选修课程,《会展管理概论》融合管理类知识理论,与旅游专业课程关系密切,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因此认真进行教学思考和研究很有必要。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五

品牌要有个性,才干使产品在市场上耸立不倒。对品牌来说,最终决议品牌市场位置的是品牌总体作风,而不是商品微乎其微的差别。颜色与颜色的搭配能唤起人们丰厚的想象力,因而,企业在商品的颜色、宣传广告的颜色、包装的颜色上投入精神,使商品的颜色突出商品的特性、表现企业的个性。包装设计不只要详尽传达商品信息、发挥诉求功用,还要能使商品与其他同类竞争对手的商品有鲜明的区别,并且具备良好的陈列和展现效果。而这些都与颜色有着严密的联络。颜色在历史文化的不时变化中构成了它自身特有的属性。但是在包装设计中,颜色的应用会遭到产品属性的限制,所以在用色的时分需求综合思索,既要思索消费者的观赏和生活习气,又要思索到由于产品层次、销售环境,以及产品特性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颜色。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六

在人类社会的开展过程中,颜色作为一门外型言语,有激烈的表现性,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都占有极端重要的位置,包装中的颜色尤为如此。正如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忧伤心情,他可能读不懂当代百事可乐的蓝色风暴下的风行,也了解不了可口可乐中红红火火的颜色带来的宽广市场。红罐凉茶加多宝在国内饮料市场如日中天的位置,讲述的是企业树立的颜色强迫概念——红色,它是我;草绿色的六神本草给出的是中医的古典纯洁——调理源自自然的选择。欧洲古典油画运用沉韵的褐色和靓丽的金色描画出封建宫廷社会的高尚典雅,传诵古今;苹果公司同样运用漂亮的金色发明出优秀的工业产品,影响着全世界。颜色在艺术作品中表现着一名艺术家的情调,并应用颜色去寻求群众的共鸣;它同样在产品中诱惑着消费者的愿望,完成优秀产品的共同、树立审美风潮。“远茂绿洲从天降,雄姿英才入梦来”。强大的东方古国应用红墙金瓦来复述华夏的丰饶与威信;五星红旗则运用鲜红和明黄回忆先烈的热血、民族的不屈。颜色基因可持续的发酵出魅力无量的画卷,也自上而下的衔生出优良的品牌代言。葡萄美酒夜光杯,非美色而是战场;莺飞草长,不是分手却是春景。重生的力气鼓舞着努力奋进的脚步,正如春天绿色的如期而至:点碧,化境。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七

颜色个性只要经过比照才干产生各种颜色之间的呼应变化,以至是奇妙的变化,才干正确表达形象。假如比照恰如其分,才艳而不俗,华而不浮,产生谐和调和的美感。发挥比照的鲜明耀眼的作用,显现出产品的性格和优势,感动消费者,构成独有的个性。

(2)颜色的调和。

颜色调是指两种颜色配置在一同所呈现的调和、谐和的状态,追求颜色关系的统一感;强调一组颜色的同一性,以缓和颜色之间的强比照,从而得到调和的效果。假如颜色的调和能恰当,那么颜色就能产生委婉、高雅、丰厚的觉得。颜色的调和多用在较高挡的礼品包装和化装品上,更能显现高尚、俗气的个性。

(3)颜色的节拍。

节拍是构成画面方式感的重要要素,表现在画面上则有许多变化,如强弱、大小、明暗、刚柔、上下、真假等,这些矛盾双方的交替变化,并不是简单的反复,而是多种方式的`节律运动,它既有反复、又有开展,各个方面相互限制、相互推进、表现了自然的调和。在包装设计中,颜色的面积、外形、资料,颜色的明度、纯度、色相颜色的位置以及方向等要素,常常处于变化的状态,假如能给这些变化以一定的次序,就能够产生一种调性。正如音乐里能领会音乐悦动的节拍一样。不同的颜色节拍,表现不同的运动次序,也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也为包装带来丰厚的性格颜色。

三固有色与颜色个性的关联。

在通常的包装颜色选择上,食品类的包装颜色常常跟食材自身的色泽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为了惹起消费者的留意和购置愿望,很多食品包装会选择经过表现食品鲜亮的原色或者是新颖、明快的颜色表现,惹起人们关于美味食物的联想,试图挑起“口感”、“热辣”、“新颖”等感受,刺激人们的味觉,从而更为直观地表达产品性格特性。因而品牌包装的颜色选择上就更要考究群众的共性顺应。例如酱色和白色总是带来甜美的享用,火红与橘黄赋予热辣的刺激,翠绿的朦胧带来新颖的大自然体验等。这类包装上总是追求真实的感受,颜色上的选择性上更多的回归舌尖的自然,刺激胃酸分泌的颜色包装自然让产品脱颖而出,构成条件反射,而越来越多包装产品固有色的运用让消费者产生深入的认同感,构成不盲目的潜认识选择,也促成了产品本身的颜色个性和特性。

四结语。

作为包装的必要元素,颜色是最快的信息传送方式;这是文字言语无法替代的。颜色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系列的潜认识感受,提供的是购置愿望。如何控制颜色在群众心中构成的潜认识,或者在人群中树立本人的强迫潜认识是一个出色的品牌包装设计师应有的优秀素质。面向群众的新兴产业一定需求研讨群众的普遍心理暗示,了解多数人的心理选择;试图揣摩人们的普遍心理承受性,因势利导,用符合消费习气的办法最大发挥本人发明性思想带来的成果。在一定的条件根底上,树立共同而富于创新的概念,将本人变成潮流的主要定义者和推进者,强势利导;将某种颜色概念变成产品的定义。这就是一个优秀的品牌包装设计中的颜色个性。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八

近年来,会展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对于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会展经济蓝皮书》显示,我国共举办各类会展8000多场次,领域涵盖机械、建材、纺织、食品、皮具等多个方面;年度同比增长20.3%,跃居世界第二位。与世界展览强国相比,我国展会业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应用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7月上海虹桥商务会展项目的开工,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专业会展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展览,更多的是对企业品牌价值的呈现,特别是利用特定行业群体的行业效应,来实现企业在专业会展中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本文将从专业会展品牌塑造的必然性、特定和发展趋势上,提出提升专业会展品牌价值的管理对策。

一、专业会展概念及理论溯源。

将近3万篇,而对于专业会展的概念研究中,如展览、会议、商贸会、旅游与酒店餐饮业、旅游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学术地位。然而,通过对会展业的发展与品牌塑造的关系进行研究,相关研究屈指可数。刘大可在中国展览发展态势中,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来评估会展的经济效应;王永刚()从集群化视角来分析中国的会展业资源整合状况;戴雪(2010)从城市规划上来探讨会展品牌的发展战略;王艳玲从北京品牌会展发展研究中来探讨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会展概念研究,国际上以mice来统合,即meetings、incentives、、exhibitions。全球展览业协会ufi,以及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ir对展会的概念并未清晰的界定,对于商贸展会多侧重于贸易,对于艺术展览多侧重于物品陈列。市场营销专家提出,对于市场比工厂更重要,而品牌是企业在市场上唯一有统治地位的核心。品牌作为企业产品的标识,承载着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而创造一个品牌,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识别,更重要的是通过品牌来塑造企业精神。

对于专业会展的管理,品牌塑造是提升会展附加值的关键。会展品牌是无形资产,尤其是专业会展品牌,更是利用行业聚集效应,为公司的发展呈现最耀眼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品牌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于知名度高的专业会展,更能够从参展商、观众等方面提升人气。一个品牌就是一种营销力,在解释产品的同时,也为企业构建了全面的品牌形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商家的营销模式及手段,迫切需要从拉近消费者的认知上来树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会展作为重要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平台,各厂家纷纷从会展市场开发上来构建自身的品牌。专业会展在品牌塑造上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专业性,从专业会展的定位来看,专业会展将群体进行了细分,在管理上从专业程度来构建不同层次的专业会展规模。同时,在专业会展组织上,会展场地是进行统一管理的,如统一制服、统一配饰工卡,有名字及职位等内容;对于现场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尤其是在现场沟通上,通过专业展会工作手册来明确本展会的主要内容及目标。另一方面是国际性,对于专业会展多侧重于贸易的洽谈与合作,从参展商、参观者视角来看,更多的是从专业展会中寻求商机和合作。如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行业人士聚集到同一个地点,通过专业展会平台的搭建来进行沟通。另外,对于国际性展会,还需要从不同国家语言的现场指示牌的设计上,满足不同国家参展人员的现场识别,如对就餐地点、医院、银行、交通工具等内容的标识,通过多种语音向导和小语种翻译队伍来满足参展商及参展人员之间的双向互动。

对于专业会展,一方面从专业性上来提升;另一方面从国际性上来组织。根据专业会展管理中的品牌定位,不仅是首要任务,更是关键内容。细化来讲,对于参展客户的定位,主要由哪些参展商及专业观众来组成,需要就会展的主要目标市场进行分析,并从中来设定。如对于专业会展中的品牌,要从吸引力上提升参会的专业观众数量,从参展商的选择上来提升专业会展的`层次;对于国际参展商来说,要从地域覆盖面、参加数量上进行分析,特别是关系到专业会展的国际化程度上,要从初期的筹备中,从宣传上来进行必要的准备。对于专业会展主题的确定,需要从办展宗旨上进行明确。

2.构建会展品牌联姻,降低竞争风险。

针对专业会展管理中的品牌塑造,可以通过多个品牌联合方式来进行组织,并从品牌关联度上实现产业化效应。如一方利用自身品牌与延伸产业品牌进行整合,以形成强大的品牌价值链;另外,可以通过优势品牌与地方特色品牌进行组合,形成区位品牌价值优势;还可以从品牌国际化与本土化协作上,凸显强强联合,降低竞争风险。

3.强化对专业会展资源评估,突显品牌效应。

专业会展管理中的品牌构建,需要围绕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以及品牌的感知质量,对专业会展资源进行全方位评估,科学、系统的评估品牌资产来突显品牌价值。如利用立体化、多样化方式来对专业会展品牌进行整合,从目标群体的细化中来增强品牌的好感度和知名度;利用专业会展品牌的忠诚度,延伸会展活动,加大对专业会展参展商、参展观众的宣传与邀请;从参展商实力和参会观众购买力上进行细化组织;增强专业会展的产品、技术指标,完善专业会展招商环境和投资招商平台,改善专业会展现场配套设施,从构建便捷、先进、周到的会展服务中提升会展的感知质量。

4.专业会展要从品牌管理中优化品牌战略。

对于专业会展在品牌构建管理中,通常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完成。一是对于会展品牌未来广告投放策略的优化,从会展方案整合上传播营销影响力,以实现整体会展规划的可持续性;二是做好专业品牌的延伸,特别是从会展品牌塑造战略商,结合当前发展规划,判断是否引入合理的竞争力品牌,以强化品牌的抗冲击力,提升品牌塑造的活性;三是注重对品牌塑造的管理和创新,通过对市场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分析,从会展品牌的产品投放、技术实力、组织水平、管理创新上进行优化。如针对专业品牌会展中可能遭遇经济危机的影响,通过调整国际参会展台的价格,将参会商向本地厂商进行适当转移;针对行业性垄断现状,可以从调整目标市场战略上进行深化;针对竞争激烈下的专业展会,要从强化自身竞争力上,尽力避免和减少竞争对手的影响;针对各类推销方法的冲击,可以拓宽展会的附加值,如引入研讨环节、表演环节、评比环节等,强化观众的数量和质量;针对专业展会人事管理上的风险,要从管理层、决策层等方面,利用通知及汇报等方式来争取合作伙伴的理解,尽力延缓人事变动至展会后;加大对后备人才队伍的储备,特别是从营销人员、策划人员、管理人员上进行建档;针对展会营销中的风险,如展会策划中时间、地点上失误、营销战略中价格定位不妥、展台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要着力从市场调研中,及时调整和合理安排,尤其是在执行价格政策上,渗透营销方针,不随意打折,明确展台面积大小等;针对展会财务管理上的风险,如预算过大、定价不合理、折扣过高,以及签约未付款等问题,要从预算评估中加大调研,从价格控制上优化折扣多元化,加大催款,杜绝坏账,参照上年预算进行评估项目成本。

5.注重对专业会展品牌战略的构建。

品牌战略的构建首先要从经营者、管理者中树立品牌观念,从品牌的价值及品牌影响力上,认识到构建专业会展品牌的战略意义。一方面从会展场馆的设计、主题的选择,以及展会组织、管理各方面的品牌化建设;另一方面从会展软硬件设施上,特别是从品牌的国际性上来强化专业会展的市场潜力,提升专业会展的管理水平。另外,对于会展企业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引进,特别是与国际化会展组织的协作,从拓宽会展服务领域上来构建国际化专业会展管理体系。

四、结语。

专业会展品牌拓展具有三维性,即时间、空间和价值。而专业会展品牌塑造过程是渐进的,需要从会展延续时间上与参展商、参观商之间达成广泛的认知;需要从国内外会展组织和管理实践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需要从会展企业的品牌价值上,提升品牌影响力。当前,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第二空间,对于会展业来说,要从网络平台资源开发中,打造专业会展网络品牌,借助于网络优势来拓宽品牌的推广渠道。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九

摘要:全球化的发展下,各类产品的在外观、技术、工艺等方面逐步相似化,这使得各类企业相继加速了竞争意识,创立了相应的品牌,以便于更好的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品牌作为产品形象的代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而用工业设计的方法对品牌进行创新改造,来提高品牌的识别力,则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加快品牌建设中工业设计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更好地进行品牌效应。本文通过对工业设计问题的研究,对学生品牌创新能力提出了部分意见及参考。

在企业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工业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是品牌创立的基础条件。就目前来看,工业设计学生对品牌认识过于单一,缺少对产品更深一层的认知,无法对品牌进行更好塑造。设计的创新是加强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工业设计在增强品牌效力上发挥更大的用处。

的综合能力使其横跨多个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工业设计对品牌创新建设的重要性。工业设计对品牌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企业发展中,通过对产品进行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品的消耗性、增加产品的使用舒适性、将产品资源进行有利整合。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也可以更好地服务给消费者,而消费者良好的使用体验,也会对此品牌的产品产生信赖感,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更好地联系。品牌建设及创新也强化了产品的辨识度,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能够更好的对消费者进行引导,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此外,品牌建设也使企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新老客户产品使用的愉悦感,提高产品性能,对产品质量要求提供了强力保障。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汇总篇二十

摘要:农产品质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呈现区域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是内在的,从外观特征很难判断农产品质量水平。为提高消费者判断农产品质量的能力,应借助适当的载体向消费者传达农产品质量信息。农产品包装不仅具有保护产品、提升价值的功能,也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目前我国农产品包装还处于低水平、不规范的状态,农产品质量信息传达功能未予以积极开发与利用。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基于农产品质量信息传达这一视角,实施农产品包装策略。

关键词:质量信息;农产品;包装策略;。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由于收入增长、消费层次提升,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会更高更严,从过去满足于吃饱,到现在追求安全、健康、营养、美味。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管理部门需顺应消费需求的转变,提供种类多、数量足、质量好、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农产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农产品只包括初级农产品,是指以动植物为生产对象所产出的产品,如动物类中的畜、奶、肉蛋产品及其副产品;植物类中的农田作物、蔬菜、水果、林木产品、花卉、中药等。广义农产品包括初级农产品与农业初加工品,如食用油、消毒奶、醋、酒等。本研究述及的农产品是指广义的农产品。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产品品质的形成与鉴别也有其特殊性,如何将优良农产品品质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并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是目前农产品营销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农业生产需要适当的土、水、肥、气等自然条件与环境因素,相应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环境因素,加上人类的劳动,孕育出不同的农产品及不同的品质特性,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对此特性所作的直观、生动的描述。也正基于此,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孕育出丰富的地方特产,如杭州龙井茶、阳澄湖大闸蟹、库尔勒香梨,皆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在同类产品中品质优异、名扬四方,获“地理标志产品”及证明商标。但总体而言,农产品质量的差异性却不是显性的,人们往往很难根据农产品的外在特征以准确判断其质量水平。如果将正宗龙井茶与普通的同品种绿茶摆在一起,或许只有茶叶专家能慧眼识真品,非专业人士是很难加以区分的。而且,仅从外观而论还可能出现误判,有些品相好的农产品,其质量、安全性可能会低于品相差的,比如施用膨大剂的猕猴桃,果实饱满,品相远胜于未施用膨大剂的猕猴桃,但其味道则远不如后者,且安全性也令人担忧。

作为普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过程中,对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信息是不足的,与农产品供应者形成信息不对称状态,处于信息弱势方,即使有丰富购买经验的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真实质量情况大多也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农产品供应者更清楚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安全状况,处于信息的强势方。另一方面,某些不良企业会针对消费者的所谓经验或消费偏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蒙骗消费者,比如“苏丹红”事件。红彤彤的咸鸭蛋黄,是在饲料中违规添加“苏丹红”色素人为造成的。这给食品安全敲响警钟,也给农产品质量评判提出了难题。

一般地,包装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内包装,即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如酒瓶;二是中包装,内包装之外的一层包装物,用以保护内包装,当产品被消费时中包装会被丢弃;三是外包装,也称运输包装,用以产品的储运和辨认,保护产品在储运销过程中免受自然或人为的损坏。此外,标签也是包装的一部分。内包装与中包装是购买者接触最多的包装,通过包装的色彩、造型、图片与文字等信息对购买者产生影响。合适的包装将有助于产品的销售,所以,这2个层次的包装也可称为销售包装。以购买者的视角,我国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包括三大类,农贸市场、超市、网络。在现阶段,农贸市场、超市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但无论是农贸市场还是超市,农产品包装仍处于低水平、不规范的状态,特别在农产品质量信息传达方面都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从运输包装看,大多数的农产品是易腐烂变质的生鲜产品,如果包装不当,极易造成质量下降而遭受损失甚至完全失去经济价值。例如,广西出口新加坡的价值2万多美元的水果从乐平启运,经广东黄埔港直接装入集装箱冷冻。因急于完成第一批出口东盟的水果贸易,只对鲜果作了简易包装,未作冷藏运输之前所需的真空包装、打蜡处理,致使鲜果冻伤、表皮变色变形。不仅未获得预期经济效益,新加坡还暂缓从广西进口农产品,导致出口市场收缩[1]。从销售包装看,农贸市场销售的初级农产品绝大多数没有包装,也没有标志。购买者需与销售者口头交流得知产品价格、产地等信息,也只能通过眼观、手触以感知农产品的质量。超市售卖的农产品,其包装程度明显高于农贸市场,但也存在信息传达不充分、标志不规范的问题。

2.2农产品质量信息的传达不充分。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的信息标示也不完整,一般只有品名、价格等内容,缺少农产品质量方面的信息。超市销售的散货初级农产品都有标签,表明品名、产地、单价。有的农产品则经过简易包装,其标签的内容更为丰富,包括品名、产地、生产日期(包装日期)、保质期、单价、质量、总价等,但仍然不完整,比如生产者信息是模糊的。以扬州某大型超市某一阶段散货初级农产品销售区为例,花椰菜的产地是云南昆明、黄秋葵的产地是浙江嘉兴、黄瓜的产地是山东寿光。这些仅是产地信息,具体的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则无从得知,农产品的质量等级等信息则大多未予标注。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包装的农产品多数是初加工品,但包装设计水平比较低,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影响农产品的销售[2]。比如,外在包装与内在产品相脱节,包装形象不能体现内在产品质量与档次,好产品卖不出高价格;包装设计缺少环保理念,大量使用难以降解的合成化学材料,过度包装,有违绿色、生态的消费理念;一些地域特色浓郁的农产品,包装设计缺乏文化元素,仍停留在对产品的功能、使用与保存方法等的介绍,没有新奇、独特之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