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7:47:48 页码:10
最新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实用12篇)
2023-11-20 17:47:48    小编:ZTFB

分析是通过对事物进行细致而系统的观察,以求更好地了解其本质和特征。总结应该围绕主题展开,不偏离主线,避免赘述和废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行业前沿信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一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当我念起这首《春节童谣》,我就想起我们全家制作腊八蒜的情景。

腊八这一天,妈妈一大早就带我喝上了甜蜜的腊八粥。我一边喝一边说:“妈妈,这粥太好喝了,真希望天天都是腊八节!”妈妈听了,神秘地一笑说:“腊八节可不止有腊八粥呢!”“啊?还有更好吃的吗?”“你这个小吃货。”妈妈笑着说,“晚上你就知道了。”

期盼了一天,终于放学了,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说吧说吧,腊八节还有什么好吃的?”妈妈说:“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呀,不过腊八蒜可不是现成的,得我们自己做。”我一听就来了精神,连忙追问妈妈怎么做。妈妈让我先把大蒜头剥出来,还要注意剥完整,不能破皮。我小心翼翼地扣着大蒜皮,好不容易剥出了十来颗白白胖胖的大蒜。“接下来呢?”妈妈递给我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让我把剥好的大蒜全放进去,然后倒上没过大蒜的白醋,最后在上面撒上冰糖,封好口。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能吃了吗?”我心急地问。妈妈笑着说:“要等到大蒜变绿了才能吃,得十来天呢!”

于是,我每天回家的作业又多了一样——看看腊八蒜绿了没。

终于,等到了第十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原本白花花的大蒜上出现了一些绿色,我大声地喊:“爸爸妈妈,吃腊八蒜咯!”

妈妈从罐子里夹了一颗腊八蒜给我,还提醒我腊八蒜可是有点刺激的。我边点头边贪心地咬了一大口。天呐,辣得我直流眼泪。妈妈在旁边递给我一个大饺子,哈哈笑着说:“饺子配蒜,越嚼越香!”

从此以后,我的春节童谣就变成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蒜泡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二

我家乡有很多风俗,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在这里,我列举两个内容。

每次到了春节,家乡都要举行“赶集”“赶”跑、走的意思。“集”集市、市场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逛集市。在家乡,没到了新一年的第一天都要会举行隆重的赶集活动,乡里的百姓走出家门,不约而同的朝集市走去,而集市里早已摆满大早人起来铺的店铺,有粮食、衣服、玩具,小吃等等很多。

人们到了到了那里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价格相对的也都会很便宜最高也不会超过50元。到了赶集的时候就算是在城市里上班的人也不会忘记珍惜这一年一度的赶集活动,赶忙回家乡赶集,因此,集市上的人也就非常多,甚至是一个人的脚尖挨着一个人的脚跟,不会有多余的空间。

卖东西的商贩也忙着收钱照应顾客,同时也不忘记提防着小偷。

第二大风俗是清明节,扫墓和放孔明灯。到了清明节的早晨,大多数人都会衣着这样的服饰,白色布衣裤,白色布衣,头戴白色斗篷,右臂挂着黑布白色子“孝”字的臂标。成群结队的往田地里走,在一大片不种粮食的地里,四处都有亲人的墓碑,而那些人到了都会不约而同的哭泣,然后擦拭着墓碑,拔掉墓碑上的草,最后烧钱。整个场面非常严肃,没有人说一句话。

但是到了晚上情景就大不相同了。吃过晚饭后,人们拿着事先做好的孔明灯,在灯罩里的字条上写着祝福语,放上天空,一个个孔明灯载着人们的祝福飞上天空,这时场景就非常壮观了,百八十个孔明灯在上空,盘旋着,犹如一阵符咒又像是“孔明雨”。放完孔明灯后,人们又会向同乡的亲人互相说祝福语,因为在我们家乡,是说的越多越好的,因此某些“文盲”也会闹出些笑话。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既喜庆有很庄重严肃。但是没有人会去计较这些,因为这就是家乡的传统风俗。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算是最传统的节日了。

我和妈妈准备包粽子时,忽然想起端午节的'传说——大诗人屈原的故事,我便跟妈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屈原,名平,与楚王同族姓。他知识渊博通晓国家兴衰之道,楚王十分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同职,他也想得到怀王恩宠,于是在屈原拟定国法时,上官大夫试图将其夺走,可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拟定国法,众人无一不知,不过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夸耀其功说‘除了他,谁都定不出这些法令’。”怀王听信了他的话,疏远了屈原。不久后,屈原写下巜怀沙》赋,怀着满腔悲愤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自杀了。老百姓怨纷纷,怕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便包的粽子投下江中,还有人划船下水去找屈原的尸体,不过没能找到。

因此,端午节这天大家通常要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大诗人屈原,这天还要在门上挂蒿草,取避邪之意;蒿草旁还要挂猴子,取看门猴子之意。

开始包粽子啦,先得准备一堆糯米许多粽叶。先把粽叶握成一个近似三角的涡,将糯米一把一把的装进去,不过不能装得太满,不然蒸的时候就会漏掉。将长出来的粽叶卷过来封底,放进锅中蒸几十分钟,美味的粽子就出锅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传说还有很多,让我们再去发现吧。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四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元宵节,猜灯谜、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圆月、品月饼。而除夕,我们的传统是:包饺子、吃年夜饭。

除夕,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我们家也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瞧,奶奶、妈妈、姑姑她们正如火如荼地包着饺子呢。于是,我也来了兴致。

我拿起一张柔软的饺子皮,看着那一盘盘腆着肚子的胖饺子。我想,何不给这些经典饺子变变身呢!包个什么形状的呢?脑子边思索着,手上也转开了。我舀了一勺肉,左手把饺子皮往里按了一些,右手再把左手弄的波纹按紧,包了一半,发现后面剩下的肉馅儿太多了。略一思索,一个念头闪现——“小葫芦”。大胆试试吧,就把两边的皮轻轻拉长,把剩下的肉馅按压进去,小心翼翼地按紧拉长的皮的边缘。大功告成,我拿起来一看,嘿嘿!这前小后大的模样,就成了我的新发明——“小葫芦”。

这“小葫芦”还挺可爱,引来大家一致称赞,摆在那一排圆饺子中,当真与众不同!“再来再来!”大家一直催促。“好,看我的!”我在饺子皮上放好肉馅儿,然后把饺子皮对半折一下,把右边的那一半皮用右手弄出波纹,然后捏紧,再把左边的皮往右按。封口朝两边慢慢拉长拉高一些,底面按紧。“小小金元宝”出现了,奶奶乐呵了嘴,直夸这个造型应景又吉利,并宣布我们家以后的饺子就包“金元宝”的了。

中国的源远流长,而我们今天的创新不正给朴素的中国传统绣上了新花样吗?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五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来历。

传说我国古代诗人屈原,因受到奸贼挑拨、国君驱逐,心中愤怒难平。最后,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节。在这一天里,人们都通过端午节的习俗,来祈祷安康,其中包括赛龙舟。

这天,我和妈妈来到江边,去看龙舟。虽然太阳像一个大火炉,炙烤着大地,但是河边还是那么人声鼎沸,比赛队伍还是那么跃跃欲试。在第一列上,“龙队”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第二列的“虎队”也是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其它的队伍更是不堪示弱。在人们的呼喊下,比赛开始了。

首先,龙队一龙当先,抢在了最前面,虎队虎势一震,也跃过了其它队,跟龙队揪在了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其它队的人也在向前划去。正在你追我赶的紧张关头,比赛到了高潮,虎队将全部的虎劲全部使出来,拼命向前奔去,“咚咚咚——”的鼓声也更加响亮。他们虎视眈眈地向终点望去,快了,快到了!突然,龙队一飞而起,飞到了终点,成为了冠军。欢呼声和掌声结合在一起,那声音响遍了大江南北,似乎比什么声音更响亮、更感人。

我喜欢端午节,喜欢端午节的赛龙舟,喜欢赛龙舟的合作精神。在生活中,我要学习这种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做事才会成功!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六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做“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异常凶猛。每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到除夕,人们都要放爆竹。

相信大家也一样,除夕那天也放烟花了吧!放过的同学肯定知道,烟花爆炸后会留下一团团的烟,烟慢慢往上飘,飘呀飘呀,渐渐消失了。你以为它们不存在了?不!知道除夕那天,哪来的那么浓的雾霾吗?绝大部分是由这些烟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

如果平时放的多的人今年放少一点,平时放的少的人今年就放一点,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再次看见南京的蓝天!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七

往年,散发着淡淡的药草香气的香包都是买来的,今年我打算自己动手制作,跟妈妈商量好后,我们买来了材料包,我这才真正了解到制作香包需要好看的画布、棉花、香料粉以及针线包。我认真研究了图纸,一步步看下来,发现制作香包也不是太难,便在心中暗自得意起来。

制作香包的第一部,穿针,这个可难不倒我,不就是将线头对准针孔穿去,可是这时的线头却格外顽皮,像个淘气包,不停晃动,就是不进针孔,气得我差点没把它扔了!还是妈妈的老办法帮我穿过了针孔,打好结。

接着开始对折布条放挂绳,我看图纸上对这一步标了星号,所以记得特别清楚,布要发着对折,再将挂绳藏在中间。果然,制作香包挺简单的,我应该多做几个,送给我的小伙伴们。总算缝了两条边了,接下来我得给香包翻个身,可是就在这时,我却发现自己缝的边有好几个洞,这可怎么是好?妈妈看到我的囧样,指着图纸说,这里有很重要的一个注意点:“缝边时,要给布边留5毫米左右的空。”我恍然大悟,我都是对着布边边缝的,而且我缝的线也分得很开,翻过来一看,很不美观。我有些气馁了,再看看妈妈手中的香包,都快缝好了。唉,还是算了吧!

妈妈似乎看出了我打退堂鼓的心思,故意用话激我,但是这对我太管用了,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拿起刚才的材料继续缝了起来,吃一堑,长一智,这回可顺利多了,我耐下性子一步一步按照图纸进行制作,半点也不敢放松,放棉花、塞香料、继续往里填棉花,我专心致志地做着,终于到最后一步了,看着被自己塞得鼓鼓囊囊的香包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一针一针缝着最后一条边,看着“小粽子”在手中诞生,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妈妈说道:“你瞧,专心做事多重要。”我认同地点点头,补充道:“还要懂得坚持,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以这样的方式缅怀先人,也愿所有人安康。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中,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就由我来向大家介绍我国的春节。

说起饺子,我们一下子就想到的一定是那种在锅里、碗里翻腾着热气的白面儿水饺。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和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为了讨个好兆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吃上年糕。年糕有“年高”的意思,代表着人们盼望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愿。“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年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就是希望来年“福寿高升”。

关于春节,还有一个小故事呢!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年”怕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九

订亲最隆重之仪式,约在婚礼前十五天到二十天前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时到今天,由于这种传统婚嫁礼仪繁琐需时,甚少会采用全套[三书六礼]仪式,多化繁为简,最广为重要的便是过大礼这一环。

·精装龙凤礼饼两盒、西式礼饼一盒。

·双喜八样生果吉子篮(生生猛猛)

·椰子两对(有爷有子)、特长精装龙凤烛两对(长长广东新娘)

·精装烫金男女家对联各一对、精装茶叶、芝麻各两盒(女子坚贞、守信不移)

·双喜烫金大礼金封两个(装聘金用)

·百年好合三牲封两个(鸡、鱼、猪肉大礼可以三牲利市代替)

·双喜贴盒(核桃、有衣莲子、百合、红枣、有壳花生、荔枝干、龙眼干、红豆、绿豆、芝麻、茶叶、十一样吉祥京果)

·扁柏一包、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

·金莲藕船(佳偶天成)、石榴一对(多子多福)

·大茶礼(大发松糕、金钱、龙利、煎堆、红包等){油麻茶礼}

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好友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孟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筷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o百年好合茶具(一盘、一壶、四杯)

o百年好合衣食碗(碗、筷、碟、匙各一对)

o百后好合有盖杯(一对)._

o真丝刺绣同心筷子双人套、双喜全红子孙桶(痰孟)

o双喜鸳鸯面盘、安床京果盘

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亲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上阁]举行婚礼前最重要的仪式、礼节是[上阁]及[上头]。[上阁]是准新娘出嫁前一段时间留在家中一角,通常是闺房或阁楼之内,由一班闺中姊妹、密友陪伴,暂时摆脱平日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准备,以求日后能适应男家陌生的生活环境。新娘会直至出嫁当日和离开阁楼,因此,俗称姑娘出嫁为[出阁]。现代人也有类似[上阁]的活动,新娘于婚礼前的一晚邀请姊妹、密友在女家留宿整晚互诉心事,为明天踏上人生另一阶段作好准备。虽然偶然也有姊妹们情绪激动落泪的情况,但整体气氛仍是充满欢欣的。

(红枣[早]、花生[生]、桂圆干[贵]、莲子[子])

现代婚嫁礼俗中,在迎亲之前,男女两家都仍会分别进行上头的仪式。上头仪式于大婚前的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双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移)。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光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新娘的头发会梳成发髻,以示她嫁作为人妇后踏入成人的阶段。边梳头的`同时好命佬或好命婆要边说出押韵的吉祥语句,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寓意祝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满。最后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红头绳系在新郎或新娘的头上,这样才算是完成的上头仪式。由于上头是父母为儿女祝福的一种仪式,所以较为重视。

上头前应先用绿柚叶沐浴,之后要穿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取其新的开始之意,案前应准备汤圆三碗(每碗九粒)、镜、红头绳、尖梳、子孙尺、龙凤剪刀,到吉时由好命人上头(梳头),并诚心向天参拜,上头完毕后便可与家人及兄弟们同吃汤圆,分享结婚的喜悦。

尖梳、镜、龙凤烛、子孙尺、红头绳、龙凤剪刀、等)

(梳、篦、针、线、龙凤烛、龙凤剪刀、镜、红头绳、子孙尺等).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十

八月十五正是那中秋节,正是那一年最快乐,也是凉爽的一天了,一年辛苦劳动结出的果实,最后终于可以品尝果实的甜美,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风俗。

“中秋佳节吃月饼,”这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每当风清月朗,桂花钻入人心之际,家家吃月饼,赏月亮,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别有一番滋味。我记得苏东坡的诗句中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美味糕点。有的地方过中秋节,比如江南过中秋就有点与众不同,比如有钱人家吃月饼,贫苦人家吃南瓜的风俗。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黄花,黄花美丽,善良,聪明。由于那年大旱,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经常躺在床上,后来,黄花在南山的草丛里发现了两个扁圆的野瓜,于是就把他带回家,煮给父母吃,没想到这瓜香喷喷,甜津津的,两位老人吃了后食欲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黄花把瓜种子种在地里,后来长出许多瓜来,因为他是从南山采来的,所以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传着吃南瓜的习俗。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看着月中桂花,闻着一阵阵的桂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全家人坐在一起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欢聚一堂,以成为节日的一种享受。

我家住在一个河北小镇,大门大院大平房,而且当时爷爷奶奶和爸妈家住一个院的,两间房,共走一个大门,那时每年中秋节一家人都在一起过,节日晚上的九点多钟,一轮圆月升起来后,爷爷奶奶就会搬出个桌子放到院子中间,再摆上几样水果和一盘月饼,水果有西瓜、葡萄、沙果等,摆上满满一桌。接着正式的“愿月”仪式开始,也就是年轻人给月亮磕头祈福,在月下许愿。拿出个椅垫铺到院子中间,然后我们几个年轻人开始按年龄依次朝着月亮的方向磕头,都磕完了,我们大家就开始享用桌上的水果和月饼了,当然,吃之前要揪下一粒葡萄冲月亮的方向远远的扔出去,那意思就是给月亮吃了。记得小时候中秋节的晚上,天气就挺冷了,往往我们都是边吃东西边冻的瑟瑟缩缩的,然后就赶紧搬桌子端盘子回到屋里。

后来,只要每年中秋节我们能聚到一起,仍然会在节日当晚延续这样的习俗,当然,我们队伍也在渐渐壮大。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十一

春节习俗,有的人可能只熟悉家乡,对外国一无所知。北京的风俗很有趣.

进入腊月之后,就有文人在店铺的屋檐下写春联,赚点压岁钱。祭灶之后,春联渐渐发粘,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人用朱剑,有人用红纸,但只有皇宫和皇储用红蓝边的白纸。不是皇族的不准私自使用。

农历十二月,梅花被捆起来,放在一个大腹口的仪器里,大约在地下五英尺。地面稍暖时,梅花会逐渐变白,用纸笼住,在城里卖。莫莫,玉立,迎春也可以。繁华地区,搭棚卖图。妇女和儿童竞相购买,以求享乐。

腊月初一,市场上粥卖水果的排起了长队。也有卖核桃、柿饼、红枣、栗子、马蹄干饭的,把它们放在肩上的篮子里,喊着卖。其次是肥山鸡、关东鱼、野猫、野比目鱼、腊肉、铁雀、果盖、大佛花、豆光千块、娄子庄元宝。过了第十天,他们就把魏的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钱换黄钱、金卖酉、烧纸换姑娘、玻璃镜、窗上的眼睛卖了。20后卖蜜瓜,蜜饯饼,糯米竹饼,关东糖。烂草抄豆,23号送灶时神马用的。北京还有卖窑的,瓷碗用铜银,香炉用烛台;闷葫芦,孩子省钱;支撑锅瓦,炉口作为辅助。25日之后,芝麻秸秆、松柏枝、苍术被卖去“煨”。腊月的物价和钱比平时贵,所以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说法。老人到了,总劝晚辈小心花钱,于是有了“二十七八,拿货抓货”的说法。

腊月初八,是太子蜡,家家煮果粥。他们都是前一天准备的米和豆,刻了几百个水果当人物。半夜煮粥,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喂邻居,这就是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红豇豆、去皮枣泥等熬制而成。并用红色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和白糖、红塘和猥琐的葡萄进行了染色专色。千万不要用莲子,扁豆,薏米,或者吊元。用了会伤口味。每隔七天打完蜡,剥去水果,洗餐具,通宵操作,直到天亮粥熟。除了祭祀祖先和佛之外,还要给亲朋好友,不要吃午饭。还有红枣,核桃等。做成狮子、小孩等。以便看到聪明的思维。

四年级:包正。

小学生传统习俗范文通用篇十二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白露各地习俗之福州。

白露各地习俗之南京。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历时一周。

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向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