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5:54:07 页码:12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范文(优质10篇)
2023-11-22 15:54:07    小编:ZTFB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在写总结之前,可以先列出要点,然后再进行整理和归纳。下面是一些总结的示例,希望能够对大家写好总结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篇一

会展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才十几年,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成长期。我国的会展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珠海为中心的五大区模式。以这五个区辐射周边,每个区以该区的产业集群为基础,贯穿五个产业带。会展业所需人才日益高涨,但会展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步骤,虽然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非常多,基本上仍然以理论为基础,无任何会展实践能力。追究原因是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够优化,没有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企业脱钩。本文首先探讨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其次构建“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结构。

一、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一)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注重职业人才的培养,时刻牢记职业技能是宗旨,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会展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围绕职业岗位设计,将会展职业分为会展设计,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管理四个方面,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知识模块,培养出可操作,可提升,以发展的高素质会展技能型人才。

(二)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与职业证书相对接。

我国的会展企业正在朝规范化发展,会展企业需要开展活动,必须聘请有专业证书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会展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对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拿到毕业证和企业认可度高的职业证书。职业证书更能准确反应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职业院校在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就应该考试专业课与职业证书课程的一致性,方便学生通过证书考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企业证书的考试,缩短岗位适应期。

(三)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与国际会展业的接轨。

中国的会展业虽然起步晚,职业会展教育也不足,但应该与国际接轨。会展业本身就是个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平台,应该将国际会展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中国。具体可以借鉴新加坡、德国甚至香港的一些会展职业培养模式。强化会展专业的国际性,专业性,应用性,优化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硬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平台,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师资或企业专家教学。

二、“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结构。

为响应市场的需要,本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成三个模块,分别是基础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和实践实训模块。为突破会展的行业性,将专业素质模块分为八个不同的行业,分别是会议行业,展览行业,旅游行业,节庆活动行业,比赛管理行业,文艺演出行业,博馆物行业和婚庆行业共八个行业模块。

基础素质模块即会展管理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课程,主要包括一些思想政治课程,法律课程,管理课程,及其它的学生基础素质的`英语,体育和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共11门课程,每门课程每个学期2个学分,共计36学分。

专业素质模块即八个行业的专业课程,详细如下:

(1)会议行业模块课程:包括会议现场处理,会议项目设计,会议场馆管理和会议文档处理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12个学分。

(2)展览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展览现场处理,展览项目策划,展览场馆管理和招商流程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3)旅游行业模块课程:包括旅游危机处理,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概论和旅游接待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会。

(4)节庆活动行业模块课程:包括节庆活动策划,节庆概况,节庆宣传和节庆活动执行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5)比赛管理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大型赛事管理,赛事营销,赛事宣传和赛事场馆管理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6)文艺演出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大型演出营销,活动安全,舞美设计和大型演出策划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7)博物馆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活动策划,博物馆概论和博物馆市场开发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8)婚庆行业模块课程:婚礼现场控制,婚庆策划与设计,婚庆营销和婚庆指导服务技能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9)实践实训模块包括课程实训,社会调查,署期实习和顶岗实习四种,其中课程实训,社会调查和署期实习每门3个学分,顶岗实习12个学分,共21个学分。

(10)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素质模块和实践实训模块为必修模块,专业模块中的八个行业必须选择四个,共48个学分。学生共修完105个学分后,进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阶段,共计12个学分,然后就可以胜利毕业。

三、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实施。

(一)建立评价标准。

改革常用的一考定终生的考评机制。会展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评坐体系,通过学习过程跟踪,社会活动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环节共同决定学生的成绩。调整实践实训成绩与理论成绩的比例,其中实践实训成绩点40%,理论考试成绩点60%。修改不同课程的单一评份标准,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上课的方式来确定实践实训成绩与理论成绩的比例,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二)建立调节机制。

建立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节机制,为适应市场需求和会展业发展的变化,允许不断的丰富和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或评价标准。也可以适当的增加或删除部分课程或课程内容。但调查计划必须经专业委员会讨论,以免造成教学体系随意性。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针对会展企业需求较多的设计与营销两种人才,对杭州市从事会展业务的企业展开调研,包括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情况、企业对两种人才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企业对会展人才培养方式的认识。分析认为,两种人才需要分别培养;培养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并密切结合着行业实践来进行;同时,有效解决企业用人瓶颈也是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内容。

“会展策划与管理”是中国高职高专会展专业的名称。近十年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在中国沿海地区可谓遍地开花;同时,许多本科院校也相继开展了会展学历教育。但是,伴随着会展人才培养的红红火火,会展企业却依然在抱怨专业人才缺乏,会展高等教育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怪现象。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中首设会展专业(当时称为“会展与广告”)以来共培养了7届会展专业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会展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主要寻找两类人才:会展营销人才及会展设计人才。为更好地了解会展企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促使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进一步接轨我们特做此次调研。本次调研选取了杭州150家从事会展业务的企业围绕会展设计人才与营销人才需求状况展开问卷调查。具体调研内容包括:(1)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情况;(2)企业对于设计人才和营销人才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3)对会展人才培养方式的认识。

(二)调查对象及过程。

本次调查从6月开始至5月底结束,共调查杭州地区从事会展业务的企业150家。调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对其所在的企业进行调查;二是题组直接访问企业。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3份,回收率为82%。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筛选,对未填写完整和不符合逻辑问卷予以剔除,最终得到11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约为89.4%。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情况。

1.企业性质及规模。

本次被调查的110家从事会展业务的企业中,民营企业为主,占89.5%;其次为国有企业,占6.8%;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占3.7%。在企业规模上,10人以下企业占19.1%,11―50人占65.5%,51―100人占12.7%,101―500及以上占2.7%。总体上来看,杭州地区从事会展业务的企业规模不大,以11―50人的企业为主。缺少大型、国际性会展企业,无疑为杭州地区会展人才的就业造成了瓶颈。

2.设计类人才的专业来源。

被调查的会展企业中,设计人员来自会展专业的人员比例为16.4%,另有42.7%来自动漫专业,18.2%来自建筑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诸如视觉传达、美工设计等,占22.7%。这既体现了会展专业的交叉性,也体现了会展专业人才的匮乏。

3.设计与营销岗位每年招聘人数。

每年招聘的人员数目大致为:设计类工作2人以下(36.4%),2―5人(50%),6―10人(8.2%),10人以上(5.4%);营销类工作2人以下(32.7%),2―5人(40%),6―10人(16.4%),10人以上(10.9%)。可见杭州的会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大,基本维持在每年2―5人的范围。

4.企业对员工性别的要求。

调查显示,女性更容易获得设计类工作。具体数据为:在会展营销工作中,表示男女之间有明显差别的占17.3%,没有明显差别的占35.5%,要看具体工作性质而言的占43.6%,只在体力上有一些差异的占3.6%;在设计工作中,表示男女之间有明显差别的占33.7%,没有明显差别的占19.1%,要看具体工作性质而言的占44.5%,只在体力上有一些差异的占2.7%。

5.会展企业人员招聘途径(此题为多选题)。

调查显示,会展企业招聘员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直接从校园招聘应届会展专业学生(占65.5%);二是从人才市场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占62.3%);三是利用网络招聘(占47.6%)。校园招聘是企业招聘专业对口人员最主要途径,学校及毕业生应该高度重视。

6.会展企业主要的设计工作内容(此题为多选题)。

在被调查的会展企业中,设计类工作以平面为主,多为宣传册、海报设计(57.3%)和产品包装(32.7%),展台设计占了最小的比例(20%)。其他(46.4%)还包括室内装潢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

(二)企业对于设计人才和营销人才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

调查显示,大部分会展企业对设计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高于对营销人才的要求。这是因为会展设计的专业针对性较高,而营销除了会展专业人才能够做,市场营销这类行销专业的.人才也很容易上手。除去专业技能的因素,会展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企业一致认为求职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和是否具有相关的行业经验是考查的重点,其次才是学历等因素。

1.对于设计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素质要求(此题为多选题)。

企业要求:会熟练运用相关软件(100%),了解会展设计所运用的材料(68.2%),能预测设计成品风险(39.1%),其他(1.8%)。对于职业素质,公司最看重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二者分别占82.7%和75.5%。另外要求沟通协调能力(72.7%)、创新精神(59.1%)、市场调研能力(27.3%)、时间管理能力(26.4%)、方案写作能力(20.9%)、其他(5%)。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是从事会展行业的重要素质,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中往往难以培养,应该在实习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强调。

2.对于营销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素质要求(此题为多选题)。

专业技能方面要求:网络营销业务处理能力(87.3%)、活动策划能力(57.3%)、客户管理能力(52.7%)、市场调研能力(49.1%)、方案写作能力(35.5%)。而职业素质中,对“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诚实守信”,“心态积极、团队合作意识强”三点要求最高,分别为72.7%、68.2%、53.6%。其余的分别是,自信(52.7%)、人际交往能力(51.8%)、创新精神(27.3%)、时间管理能力(20.9%)。可见,网络营销成为现代营销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的培养。

3.对会展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展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对从业者的外语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次调查也涉及到企业对两种人才外语水平的要求。总体看来,对于营销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略高于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对于会展营销人员来说,57.3%的公司要求会简单的英语交流,25.7%的公司要求熟练掌握英语读、说、写能力,有9.8%的公司需要员工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对于设计人员来说,51.8%的公司要求职员会简单的英语交流,15.5%的公司要求熟练掌握英语读、说、写能力,另有3.6%的公司需要员工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

(三)对会展人才培养方式的认识。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关系问题,我们也做了调查。51.8%的企业认同理论先行、实践在后,45.5%的企业认同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交叉进行,只有2.7%的企业认为仅仅注重理论学习就够,或者理论学习无足轻重。可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密切结合,是业界对会展教育的共识。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此次调研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会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厘清了会展人才培养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具体思考有以下四点。

(一)两种人才有必要分别培养。

调研显示,会展企业对营销人员及设计人员无论在具体技能还是在职业素质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营销人员最需要的能力依次为网络营销业务处理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市场调研能力,而设计人员则侧重熟练运用相关软件、了解会展设计所运用的材料、能进行设计成品风险预测。职业素质方面,营销人员更侧重于责任心、毅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力等方面,设计人员则注重沟通协调能力及创新精神。两种人才的具体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不同,但是目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却基本不予区分培养,课程存在多、杂、全的现象。在长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以及个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学习兴趣存在较大差异。不少学生喜欢设计工作,但是由于学习时间较短,对专业知识、技能只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能接受更加深入、踏实的专业培养、训练。另外,不少学生热衷于营销工作,对设计兴趣索然,但是不得不为了完成设计课程作业耗费很多时间,影响了自己的追求。会展教育在中国仍然可以用“方兴未艾”一词来形容,诸多问题均在摸索之中。众多院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教材雷同,教学模式单一,对学生“一视同仁”。会展包罗万象,会展学也是交叉性极强的学科,笼而统之的教育方式是专业教育初期的状态,随着对于该教育的不断深入了解,教育方式、方法也要不断改进。两种人才分别进行培养,既是对于会展教育方式的细分,也是对“因材施教”这一教育至理的实践。

(二)与实践结合着学理论、学技能。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基本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这与中国传统的本科教育有着重大的差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高职院校教改的主要内容,“工学结合”、“工作情境为导向”等等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众多高职院校推行2+1的教育模式,即2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锻炼。其初衷不错,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以会展设计学习为例,企业要求员工了解会展设计所运用的材料以及对设计成品风险进行预测。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展台搭建材料也不断在变化,设计成品风险的预测也是以现实经验为基础,因此,其教育要密切结合着实践来进行,而不能寄托于集中实习阶段。

(三)会展人才培养更需要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相对于应试教育片面地注重知识学习、智育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展涉及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并且在不断变化之中,行业呼唤“多能”甚至“全能”的人才。从业人员只有具备敏锐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引领行业的前进。在企业的实际用人情况中,许多毕业生不能在会展行业坚持干下去,除了行业本身的原因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个人精神素质不过硬,而非技能不能适应行业需要。在企业招聘人才时,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企业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诚实守信、团队精神、积极心态等职业素质成为企业择人的重要参考。

(四)有效解决企业用人瓶颈。

由调查可以看出,杭州会展企业总体上呈现“小、弱、多”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会展企业目前的总体特点。会展企业规模小,品牌展会少,盈利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企业不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旺,而且人才即使进了企业,也往往容易流失。所以,企业的强大以及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是人才培养的不竭动力。为提升会展教育水平,促进会展人才就业,增强会展企业竞争力,杭州会展界积极谋划,准备建立会展产业创意园,使杭州的会展产业及教育资源实现优化组合、共同发展。这个思路为中国其他地区、城市会展教育以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目前,会展教育在中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实践表明,只有不断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不断深化、细化教育内容及方式,才能培养出既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鲁梅.高校会展教育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州大学学报,,(2):19―21.

[2]丁萍萍.谈高职新设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15):61―62.

[3]杜婉丽,陈延理.中国会展教育现状及会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3):51―52.

[4]易小力.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2):98―100.

[5]唐世海.高职高专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5):151―152.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篇三

随着会展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会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公办和民办高校逐步发展起来,而作为一个较新兴的领域,与会展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关注,通过对近年来会展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多是从宏观角度探索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或基于会展管理专业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探讨,较少就非会展管理专业背景下会展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探究和思考,本文以广州商学院旅游管理系选修课程《会展管理概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开设会展管理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1.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带动了会展教育的成长,因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涉及范围广,因此会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体系中一般是依托成熟学科进行的多学科嫁接。从现有的专业设置看,学科定位以管理学为主,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工商管理及公共关系管理。会展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均属于管理类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均以管理为核心,从这个角度说,两门专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知识的交叉性。

2.在上一点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从相关课程在《会展管理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切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应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从公共课到基础课再到专业课,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根本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知识框架体系。《会展管理概论》课程在教学中以会展业为研究对象,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经济学等知识点,这些科目或是学生已经学过,或即将学习,因此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并从会展业的角度分析,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对还未修读的知识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3.民办本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严格按照高教委相关规定,沿袭专业基本课程框架,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及就业市场动向,重基础,重理论,同时重实践,重能力,即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会展业人才比较宽泛,从核心人才、辅助人才到支持人才,需求大且要求多样化,而随着旅游与会展的不断融合,会展旅游产业链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会展管理知识,无疑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二、会展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

1.《会展管理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之前,首先要明确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的出发点。根据观察和调查,可分为以下三种:深入学习和了解;拓展知识面;拿学分。每一个学生都希望顺利拿到学分,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及期末考察,让他们认识到拿学分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引入、理论分析、课堂小结等,帮助学生清晰有序地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而对于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课上和课下都应给予关注,如课堂上及时结合最新时事动态,如apec在北京的召开,青岛园博会的圆满落幕等,课堂上给予提点。

2.专业课程之间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展管理这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意义,最基本角度是分析会展与旅游这两大产业间的关系。因此,在正式进人教材学习前,将两者间的关系理顺是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属性、相似性、差异性及两者间的相互促进等,理解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3.在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融人哲学思想。哲学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一般科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如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观点,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变化是永恒的,而静态是相对的。讲授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与变革时,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另外,会展业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从主办方、承办方到参展商、观众,以及展馆、地方政府及媒体、中介机构等,都是这个行业中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因此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如探讨市场营销,则首先要明确营销主体,继而确定营销对象及营销手段,主体的多样化要求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

4.教材是学生主要的课程学习工具,教师要吃透教材,结合延伸知识及相关案例进行知识模块组合,使模块间层层递进、相互衔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知识模块间的逻辑联系。此外,因为这门课程是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要建立一条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知识线,从会展业到会展企业再到具体的会展项目,充分结合专业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图片、视频、案例引导等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概况、企业管理及项目流程等相关基础知识。

5.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pbl教学法,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带着问题思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概念、原理等逐一展开,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积极性。如讲授“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思考组织的内涵,并通过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与“组织”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再引入会展业,讲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又如讲授会展项目立项策划之前,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会展活动的信息,并将从会展项目名称到项目收益等相关信息罗列出来,从而对会展项目的策划内容有初步自主认识。

三、会展管理课程的考核体系。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两项个人作业及一项小组作业,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其中个人作业包括一份理论知识试卷及一份会展活动日程安排表,小组作业则是完成一份以教育为主题的会展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及立项策划书。理论知识试卷的考察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点,日程安排表的撰写则要求学生了解如何合理安排会展活动,最后一项小组作业一方面培养团队意识,要求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资料数据的搜集分析,另一方面初步认识立项策划书及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格式及写作要求作为旅游管理系的一门选修课程,《会展管理概论》融合管理类知识理论,与旅游专业课程关系密切,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因此认真进行教学思考和研究很有必要。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篇四

对一个企业,它也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城市品牌、大学品牌、媒体品牌、个人品牌、工业品牌、商业品牌等等,甚至可以说,我们都是存在于品牌的世界里,我们也必须以品牌化方式来生存。下面请参考品牌管理专业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无形力量。一个企业拥有品牌,既表明其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也反映其持续发展力的大小。现在从品牌营销传播这一概念来看,营销和相关的传播活动其实质就是品牌营销传播,很多的营销传播都是发生在品牌层面上的,品牌营销传播主要是通过广告、赞助、促销等形式来传递、分享品牌内涵。就拿我所在的家乡玉环来说,玉环县现在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浙江名牌产品15个,台州名牌产品38个,名牌产品拥有量位居台州市前茅,现在还有一大批企业正在打造品牌。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又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自己的事业,那么以品牌为核心内容,做好自己的品牌营销传播,这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帮助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个清晰的`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选择品牌就是选择品格,选择格调。品牌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系,是人的社会角色的延伸,是企业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具有公益基础行业品性的服务型供电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即服务品牌的创建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品牌和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和管理创新的递延,工作对象都是关注人,目标都是服务人,过程都是塑造人,价值都是成就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全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全面承担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服务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要,服务发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在服务过程中传承文明和梦想,即品牌创建和管理创新的最终契合点就是服务别人,成就自己;关注他人,展现自我。

在管理创新与品牌培育创建过程中通过确定创建目标、形成品牌培育共识,推动品牌创建实践。同时在品牌创建培育中研究和探索管理创新的机制、方法和径,通过平台创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和品牌创建。

二、管理创新与品牌打造互为动力。

品牌创新不断赋予管理创新以新内容、新动力和新要求,管理创新为品牌创建与培育提供新途径、新办法和新目标,两者既互为工具,互为动力,又共同成就目标。在品牌创建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必须锻造优秀的能够创造品牌服务的品牌员工队伍。电网建设水平及其供电能力、科技水平及装备能力,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等都是品牌创建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硬件约束。在这个基础上,人就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排除服务理论、服务技术水平、服务规范要求诸方面与服务者直接关联的内容,即便是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包括规划科技进步和设备健康,特别是企业管理同样依赖于员工的责任性、使命感和个人价值愿景。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关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提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关注企业的员工队伍,以关心人、带动人、引导人为出发点,以教育人、培育人、造就人为落脚点,最后是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育全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品牌服务提供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在管理创新实践中,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时,必须注重服务对象的理想期望与现实需求。品牌服务是供用电服务关系调整与供用电形势变化过程中,也就是从“保证有电用”到“努力用好电”要求下的必然要求。因此,要从电力需求侧管理延伸到电力服务管理上来,要注意分析与研究不同客户群的不同用电需求与服务期望,提供个性化的有效服务,实现用电客户的满意度。没有最完美服务,最需要的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就是有特色的服务,就是能够经受考验的功能需求。尽可能满足用电客户需求是品牌创建并延续发展的客观推动力和品牌价值内在推动力的二者合一,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创新意义的二者合一。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篇五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有学者通俗地将其培养目标描述为:生产“银领(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人才”的工厂。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规划形成具有本校特色与学生就业优势的专业教学体系,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太原大学经济贸易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开拓一条新思路。

太原大学经济贸易系现开设国际商务、营销策划、电子商务与国际金融四个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商务管理类专业存在下列一些固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对如何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与优势有着先天不足的“难度”,另一方面,这些特点也蕴涵着高等职业教育独辟蹊径“危”中生“机”的优势。

(一)专业建设资金投入密集度低,智力投入密集度高。

商务管理类专业建设相对于建筑、机械、电子等专业而言,具有资金投入少、需要场地小、实训场所专业化程度低、培养周期短(尽管学生成材周期很长)、智力投入密集程度较高等特点。例如,购买一套国内比较领先、实训项目比较齐全、实训功能比较优良的专业模拟实验软件大约5万元左右,一个学期内可以安排10个教学班(每班每学期周4实验课时),约400名学生从中受益。而且,商务管理类软件专用化程度低,还可以在商务管理类各专业之间通用,软件装载在计算机教室,不用时并不占用场地,也不妨碍其他专业学生使用计算机教室。但如果购买一套全真的机械设备少则二三十万、多则百八十万,而且同一实训时间只能一人一机,这些设备一般还需要占用专门的具备一定技术要求的场所进行保养维护,其利用率低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于那些资金来源不是十分充足的高职院校来说,开设商务管理类专业不失是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二)专业开设门槛低,招生就业竞争激烈。

由于上述商务管理类专业建设资金密集度较低的特点、商务管理类教师资源相对充足、与普通高等教育对接渠道较多等多方面原因,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开设有各种名目的商务管理类专业,并且各校同名商像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案趋同现象也比较突出。不可回避的是,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普通高等教育商务管理类专业普及率也很高。这无论对高职院校的招生还是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都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生源市场与人才市场都存在着供求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是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根据5月29日,教育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胡瑞文研究员在宁波做报告时介绍,目前全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占21%至2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占29%,管理类的专业明显偏多……。再如,截止到7月,山西省公开招生的高职高专专业337个,其中商务管理类专业约54个,约占16%。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98所,开设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学校约70所,约占70%。其中开设国际贸易类专业学校12所,开设营销类专业学校27所,开设电子商务类专业学校约27所,开设金融类专业学校约11所。

高等职业教育中,商务管理类专业并不像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珠宝鉴定、金属工艺、服装设计等专业那样:有着极强的操作规律可传授,有着明显的职业技能可训练,学生也能明显直接体验到自己“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技能积累过程。

而商务管理类专业人才“动脑技能”胜于“动手技能”。而动脑技能却具有很大的潜在性,这种实训往往是抽象的、无形的,需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环境而异,更多的是传授一种理念、训练一种思维,并要求学生养成随机应变、灵活创新的能力。因此,常常造成学生收获不明显的感觉和给人实训性不强的印象。

二、商务管理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学定位模糊。

时至今日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仍有不少偏见与误解。有为数众多的人认为,高职是“高不成低不就、两个不如、两个差不多”,即理论知识掌握不如普教本科,操作技能不如中等职教,就业上高不成低不就。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首先必须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进行准确定位,并把这种定位思想深入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把这种定位思想利用各种手段传播给社会公众,以赢得社会公众的了解与认同。

(二)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特色。

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特色的'具体表现为:专业教学目标设定空泛而不具体;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与普教雷同而缺乏职教特色;课程设置“拼盘菜”与“三明治”式做法,很难形成整合优势,很难转化成学生有机统一、融会贯通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与普通教育本科甚至与研究生教育差异不大;所用教材重理论而轻实务,重知识而轻技能,即使是当前看到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也只是理论知识缩了水,技能训练部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课程考核评定基本上还是理论知识测试,基本上没有技能鉴定与考核;双师型教师,也只是教师拿到两个资格证,如何让学生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却没有落实下去。

(三)专业教学改革社会保障力度不够。

专业教学改革社会保障力度不够表现在诸多方面。

例如,高等职业教育提倡实行学生毕业双证书制度,但在职业资格鉴定方面,各行业、各级劳动人事部门、各种社团(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各种咨询机构等都纷纷抢占职业资格鉴定市场,“证出多门”的现象使得学校和学生无所适从。另外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近年来开展的部分商务管理类新职业(如营销师)技能鉴定工作,指定教材基本上是理论汇编与知识介绍,学生拿证也多是死记硬背,花了大堆的教材费、鉴定费、培训费,拿到了证书后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

20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此项工作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因为,对于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单位没有任何惩罚措施,企业也不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与义务,对于乐于提供实训机会的企业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性鼓励措施。

三、高职商务管理类专业培养规格定位。

高职高专商务管理类专业教育如何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特色明显”的、“就业优势突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住位,立住足”,形成普通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职高专商务管理类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高职开设商务管理类专业,应该通过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在了解社会经济对商务管理类专业人才职位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适应社会需要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服务本地经济的商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这也是我校“贴近市场需要,服务区域经济,融入行业发展”办学理念的体现。

科学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培养规格,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如何区分的问题;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层次应用型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分工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区别。

高等教育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大类:应用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高等教育。应用型高等教育又可以划分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如mba、mpa、工程硕士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专科教育(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三个层次。显然,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大学,应该毫不动摇地实现自己“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任务。它不同于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如下图所示,应用型高等教育与研究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

(二)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其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通俗地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形成“两高优势”,即职业技能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业理论知识比中等职业教育高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可否认,在工作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常常会走入“两低劣势”的死胡同,即理论知识不如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操作技能不如中等职业教育。这是需要认真研究与把握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校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定位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够用,操作技能娴熟实用,综合素质优秀突出”的,“职业道德好、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基层商务管理人才。

四、高职商务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

根据培养规格的定位,我系商务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概括为:一高,二有,三懂,四会,五好,即情商高;有敬业精神和有创业精神;懂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懂市场经济知识与运行机制、懂专业化商务管理知识与实务;会社交,会学习,会明辨是非,会生活;一手过硬的职业技能、一口流利实用的外语、一手熟练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写一篇好文章、有一个好品行(品德、形象)。培养知识够用、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优、情商高、处事好、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应变性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五、高职商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能否顺利实现,需要有一套既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又能形成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既能保障日常教学顺利高效,又能保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既能使学校适应市场需求获得充足生源,又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实现零距离就业的专业教育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我们在长期的高职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一种系统的、行之有效的专业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就是围绕职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训练两条主线需要解决的8个问题,每1个问题又必须处理好2个方面关系,简称“8个1点2面”,为论述方便,概括为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一)一个学校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套教学。

管理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显然高职院校学生近一半的时间要进行实践教学。因此,不能沿用原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从学校的角度应该设置两套有效分工、紧密协作的管理体系。

一方面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两种不同性格特征的人来担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必须有专门的、有足够时间和能力的、配备一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人来担任。现行体制下,教学副校长要负责管理学校专业教学方面的所有工作,教学系主任负责管理日常的教学工作,要筹建新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还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外出联系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还要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践教学与课内理论教学方面难免会顾此失彼。

(二)一个专业设定两个以上专业化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教育部颁布的指导性专业目录,同时还要考虑专业能为社会所理解与接受;既要尽可能考虑每一名学生、每一个企业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形成足够的规模(至少构成一个教学班)为了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效实现零距离就业,一项有效的措施就是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设定专业化培养方向。例如,我系从三年级起国际商务专业有针对性地划分为报关员、外销员、报检员、货运代理、报税员、外贸企业会计等方向;电子商务专业划分为电子商务技术开发与电子商务管理两个培养方向;营销策划专业划分为汽车营销、电子产品营销、旅游营销、促销策划等方向。

(三)一个专业制定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套相辅相成、紧密衔接的教学计划。

(四)一个专业建设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基地其中实践教学基地又分校内模拟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两种。例如,在校内,我们建立了电丁商务专业模拟实验主;在校外,我们与省内的数字焦煤网、省外的南京商友电子商务软件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做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五)一门课要有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两本教材或两部分内容。

(六)一门专业课要给出职业知识测试和职业技能鉴定两项成绩高等职业大学,在课程考核上既要考核应知理论知识,也要考核应会职业技能。某种程度上说,技能考核还应该占较大的比例。

(七)一个教师除具备高职院校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具有对口职业任职资格能力与素质(即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八)一个学生除毕业证外还应拿到对口职业任职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的素质与能力。如,我校是国家级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培训单位,学生毕业时基本上能做到100%获得电子商务师任职资格及证书,有些同学还取得了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营销师、报关员、外销员等资格证书。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篇六

改编文学经典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等发展,但当下的影视改编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改编文学经典作品来生产影视文化产品和建构产业品牌时,需要反思和规整的问题是当下改编的影视作品普遍高扬“技术美学”而漠视“人文美学”,崇尚“工具理性”而抑制“人文情性”,经典作品被改编后,成了炫技的表现而缺乏文艺创作应有的较高“艺术追求”和基本“人文关怀”。以2013年年初同期上映的《隋唐演义》和《隋唐英雄》来说,均是以古典名着《隋唐演义》为蓝本而改编成的电视剧。《隋唐演义》曾获得了有“清一代历史演义小说最优秀的一部”之赞誉,是隋唐历史小说中的“集大成”者。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高评价,关键在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心系天下苍生的“豪杰义士”,为救民于水深火热而自觉起义,在时代风云激荡中为了正义、尊严和理想而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凸显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和敢爱敢恨的血肉情怀。在小说基础上拍成的两个版本剧作,却问题颇多。其中如浙江永乐影视出品的《隋唐演义》,号称是中国首部完全以电影手法拍摄的电视剧,耗资2.8亿重金打造,借助高科技技术手段强化了一些特效制作,但技术方面的提高并不能掩盖其贫乏的“艺术追求”,炫目耀眼的视觉冲击背后却是思想的空洞与虚无,对于“演义”主旨“游移不定”的把握,使得剧作叙事上前后冲突、故事内容不完整,由于缺乏思想的内在引导让受众难以适从。特别是对残暴杀戮无辜士兵的炫技表演及“鲜血”飞扬的聚焦表现,更是凸显了编剧和导演缺失了基本的“人文关怀”。经常上演的暴力打斗、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情节,也让本就不明确的演“义”精神冲击得支离破碎。其次,当下的“经典翻拍”往往臆测“人性”的共同性,借口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历史性”维度,打着表现“美学性”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历史虚无、文化虚无、经典虚无之事。近年来,影视产业中热衷于拍摄“穿越剧”。

“穿越剧”的盛行实质上是一种知识荒诞、历史虚无、缺乏文化禁忌的表现。编剧们看似富有创意,敢于大胆想象,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缺乏信心和爱意,也没有知识考古的勇气和耐力,经常性地窜乱经典、虚构历史、混淆文化,体现出他们既不能深究“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内涵,亦不敢反思之前影视改编的错漏和不足,更无力结合时代新特性借助“改编经典”以反映当下民众的现实诉求。如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与经典的文学《西游记》离得很遥远,与“西游”历史文化也不合节拍。只是借用了一下“西游”的名号和格套来吸引眼球,实际上抹杀了“西游”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其他如《赤壁》《楚汉传奇》《画皮》等影视作品同样都有着这些弊病。一味地为《西游?降魔篇》等赢得了较高票房收入叫好,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重当下轻历史的功利心态。最后,“同质化”的制作层出不穷,缺乏新生内涵和陌生表现的“个性”创作,实际上是一种伪“个性化”表现,难以获得受众认同。“经典”翻拍,究其根本并没有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剧”。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指出,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就在于它具有“陌生化”的表现形式。近年来,荧屏上所[文秘站:]闪耀的`电视剧主要类型,如宫斗、抗战、谍战、政治、军事、商战、民生、家庭伦理等题材,是“同质化”的重灾区。当代文学史上如莫言、海岩、刘震云、麦家等作家的经典作品,经常被商家拿来改编为影视作品,“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虽然“类型化”是影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但“类型化”和“同质化”是有明显区别的,就在于相同类型的题材,必须寻找到不同的创意角度。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意味着在同一故事题材下进行影像叙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找到不同的叙事风格和个性气质。如果在商业运作逻辑中,将个性创作变成为一种模式化行为,那么“花样翻新”个性表象,实质上是一种“伪个性”。只会让受众感觉消费内容曾经熟悉,并不能让他们因“怀旧”心理而感受到作品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也难以重新激活他们回味经典的热情。

改编文学经典作品,一定程度上应该顾忌和考虑作品本身及改编之后的“艺术性”“人文性”。社会批判理论奠基人霍克海默指出:“今天,叫做流行娱乐的东西,实际上是被文化与工业所刺激或者操纵”,“对投资在每部影片上的大量资本的快速周转的经济要求,阻碍着对每件艺术品内在逻辑的追求―――即艺术作品本身的自律需要”。因此,他认为像电影这样的文化工业“不能同艺术相处,即使它与艺术相处得很好”。霍克海默及众多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家们发现了文化工业和经典艺术创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然他们的观点比较偏激、激进,他们固执地认为文化工业和经典艺术不相融合。其实,在萧伯纳、托尔斯泰等经典作家、伟大编剧的视域中,包括小说、戏剧等文学经典改编和影视文化产品制作间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完全可以沟通相连。关键在于新创作的作品有“艺术性”“人文性”,同样还是“艺术”生产的延伸,能够破除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能动地服务和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影视改编不能为追求利润而简单模仿,不能为让受众购买、消费新产品而追新逐奇、标新立异。改编文学经典作品,还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艺作品所坚守的“历史的”与“美学的”内在统一标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虽然反对人性论,但并不排斥人性。他既考虑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把握人的社会属性。对人性共同形态的描写,不能仅着眼于自然性,而且应把握其历史性、社会阶级性和伦理、道德、宗教等属性的综合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同样肯定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哲学,审美的最高原则是超功利的,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正是基于对工业化生产导致了人的“异化”问题的反思,马克思主义才强调文艺创作应该肯定和倡导人的独立、尊严、价值和地位。

仲呈祥先生在反思当下影视产业发展时曾指出:“把过去用政治方式取代审美方式把握实践,改换成了用利润方式取代审美方式把握实践,同样的实质是排斥了审美的方式把握实践。……现在我们陷入了一种文化悖论,一方面我们在呼唤经典、呼唤大师;另一方面经典、大师在身边,我们又不珍视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可见,影视改编坚守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尺度甚有必要。综上可见,改编文学经典依然是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和建构品牌的重要路径,在文化产业“倍增”战略视域中反思当下影视改编问题甚有必要。我们要改变当下改编影视作品时普遍高扬“技术美学”而漠视“人文美学”、崇尚“工具理性”而抑制“人文情性”;臆测“人性”的共同性及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历史性”维度等现状,进一步在工业化的影视改编生产中坚守“艺术品格”和“人文精神”,做到“历史的”和“美学的”内在统一。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篇七

品牌要有个性,才干使产品在市场上耸立不倒。对品牌来说,最终决议品牌市场位置的是品牌总体作风,而不是商品微乎其微的差别。颜色与颜色的搭配能唤起人们丰厚的想象力,因而,企业在商品的颜色、宣传广告的颜色、包装的颜色上投入精神,使商品的颜色突出商品的特性、表现企业的个性。包装设计不只要详尽传达商品信息、发挥诉求功用,还要能使商品与其他同类竞争对手的商品有鲜明的区别,并且具备良好的陈列和展现效果。而这些都与颜色有着严密的联络。颜色在历史文化的不时变化中构成了它自身特有的属性。但是在包装设计中,颜色的应用会遭到产品属性的限制,所以在用色的时分需求综合思索,既要思索消费者的观赏和生活习气,又要思索到由于产品层次、销售环境,以及产品特性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颜色。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篇八

面对不同的颜色,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浅颜色会带给人轻松、生动的觉得,而深颜色则会给人以严肃、沉稳的觉得。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可以使消费者明显区分出来的颜色,使消费者构成对商品较为深入的视觉记忆,从而协助人们经过颜色来辨认、记忆不同的商品,以便于消费者下一次精确、疾速地购置到同一款商品。例如,男性化装用品普通采用深颜色,诸如黑色、深绿色等颜色的包装,以表示男性的阳刚之气和严肃沉稳。与此相反,女性化装品的包装设计中的颜色普通采用温和淡雅的粉红、珍珠白等颜色,以表现出女性的典雅优美。又如,医药药品的包装,常借助包装颜色来表示药品的性质,不同性质的药品用不同颜色的包装,如红色的滋补药品、蓝色的退热消炎、绿色的镇静止痛等,这便当了消费者的辨认,能使消费者快速产生记忆,加深印象,而也这就加快了商品的流通和销售。可见颜色个性在包装设计中的辨认、记忆功用是很重要的。

(2)意味性。

在生活中日益复杂多变的商品中,颜色关于同类别的产品会运用相同的颜色表现方式。产品颜色的意味作用是明显的,同时也是奇妙复杂的。产品视觉形象建构中的颜色运用,除了要契合美学的需求以外,还需求整合设计概念、市场营销、形象战略等内容。例如电脑行业的先锋ibm;作为主打高级商务计算机范畴的龙头企业,不断坚持运用黑色作为本人高端大气的品牌颜色作风;成熟稳健的个性颜色,强调以不变应万变的中坚企业文化。这就是对高端电子产品颜色的一种强行定义,引导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定律——黑色就是商业精英对电子产品的业内选择;中国红不断就是国内运用率最多的一个亮点。红火的生活写照和红黑的战争过往历来都是被中国人津津有味。汉民族关于红色的喜欢是植根于血脉和基因之中的,溢于生活之内;喜庆平和的颜色无时不刻充溢着中华民族的土地。红色的选择不只仅是这种颜色的鲜亮刺激,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颜色基因,颜色意味。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篇九

近年来,会展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对于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会展经济蓝皮书》显示,我国共举办各类会展8000多场次,领域涵盖机械、建材、纺织、食品、皮具等多个方面;年度同比增长20.3%,跃居世界第二位。与世界展览强国相比,我国展会业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应用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7月上海虹桥商务会展项目的开工,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专业会展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展览,更多的是对企业品牌价值的呈现,特别是利用特定行业群体的行业效应,来实现企业在专业会展中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本文将从专业会展品牌塑造的必然性、特定和发展趋势上,提出提升专业会展品牌价值的管理对策。

一、专业会展概念及理论溯源。

将近3万篇,而对于专业会展的概念研究中,如展览、会议、商贸会、旅游与酒店餐饮业、旅游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学术地位。然而,通过对会展业的发展与品牌塑造的关系进行研究,相关研究屈指可数。刘大可在中国展览发展态势中,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来评估会展的经济效应;王永刚()从集群化视角来分析中国的会展业资源整合状况;戴雪(2010)从城市规划上来探讨会展品牌的发展战略;王艳玲从北京品牌会展发展研究中来探讨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会展概念研究,国际上以mice来统合,即meetings、incentives、、exhibitions。全球展览业协会ufi,以及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ir对展会的概念并未清晰的界定,对于商贸展会多侧重于贸易,对于艺术展览多侧重于物品陈列。市场营销专家提出,对于市场比工厂更重要,而品牌是企业在市场上唯一有统治地位的核心。品牌作为企业产品的标识,承载着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而创造一个品牌,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识别,更重要的是通过品牌来塑造企业精神。

对于专业会展的管理,品牌塑造是提升会展附加值的关键。会展品牌是无形资产,尤其是专业会展品牌,更是利用行业聚集效应,为公司的发展呈现最耀眼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品牌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于知名度高的专业会展,更能够从参展商、观众等方面提升人气。一个品牌就是一种营销力,在解释产品的同时,也为企业构建了全面的品牌形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商家的营销模式及手段,迫切需要从拉近消费者的认知上来树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会展作为重要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平台,各厂家纷纷从会展市场开发上来构建自身的品牌。专业会展在品牌塑造上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专业性,从专业会展的定位来看,专业会展将群体进行了细分,在管理上从专业程度来构建不同层次的专业会展规模。同时,在专业会展组织上,会展场地是进行统一管理的,如统一制服、统一配饰工卡,有名字及职位等内容;对于现场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尤其是在现场沟通上,通过专业展会工作手册来明确本展会的主要内容及目标。另一方面是国际性,对于专业会展多侧重于贸易的洽谈与合作,从参展商、参观者视角来看,更多的是从专业展会中寻求商机和合作。如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行业人士聚集到同一个地点,通过专业展会平台的搭建来进行沟通。另外,对于国际性展会,还需要从不同国家语言的现场指示牌的设计上,满足不同国家参展人员的现场识别,如对就餐地点、医院、银行、交通工具等内容的标识,通过多种语音向导和小语种翻译队伍来满足参展商及参展人员之间的双向互动。

对于专业会展,一方面从专业性上来提升;另一方面从国际性上来组织。根据专业会展管理中的品牌定位,不仅是首要任务,更是关键内容。细化来讲,对于参展客户的定位,主要由哪些参展商及专业观众来组成,需要就会展的主要目标市场进行分析,并从中来设定。如对于专业会展中的品牌,要从吸引力上提升参会的专业观众数量,从参展商的选择上来提升专业会展的`层次;对于国际参展商来说,要从地域覆盖面、参加数量上进行分析,特别是关系到专业会展的国际化程度上,要从初期的筹备中,从宣传上来进行必要的准备。对于专业会展主题的确定,需要从办展宗旨上进行明确。

2.构建会展品牌联姻,降低竞争风险。

针对专业会展管理中的品牌塑造,可以通过多个品牌联合方式来进行组织,并从品牌关联度上实现产业化效应。如一方利用自身品牌与延伸产业品牌进行整合,以形成强大的品牌价值链;另外,可以通过优势品牌与地方特色品牌进行组合,形成区位品牌价值优势;还可以从品牌国际化与本土化协作上,凸显强强联合,降低竞争风险。

3.强化对专业会展资源评估,突显品牌效应。

专业会展管理中的品牌构建,需要围绕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以及品牌的感知质量,对专业会展资源进行全方位评估,科学、系统的评估品牌资产来突显品牌价值。如利用立体化、多样化方式来对专业会展品牌进行整合,从目标群体的细化中来增强品牌的好感度和知名度;利用专业会展品牌的忠诚度,延伸会展活动,加大对专业会展参展商、参展观众的宣传与邀请;从参展商实力和参会观众购买力上进行细化组织;增强专业会展的产品、技术指标,完善专业会展招商环境和投资招商平台,改善专业会展现场配套设施,从构建便捷、先进、周到的会展服务中提升会展的感知质量。

4.专业会展要从品牌管理中优化品牌战略。

对于专业会展在品牌构建管理中,通常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完成。一是对于会展品牌未来广告投放策略的优化,从会展方案整合上传播营销影响力,以实现整体会展规划的可持续性;二是做好专业品牌的延伸,特别是从会展品牌塑造战略商,结合当前发展规划,判断是否引入合理的竞争力品牌,以强化品牌的抗冲击力,提升品牌塑造的活性;三是注重对品牌塑造的管理和创新,通过对市场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分析,从会展品牌的产品投放、技术实力、组织水平、管理创新上进行优化。如针对专业品牌会展中可能遭遇经济危机的影响,通过调整国际参会展台的价格,将参会商向本地厂商进行适当转移;针对行业性垄断现状,可以从调整目标市场战略上进行深化;针对竞争激烈下的专业展会,要从强化自身竞争力上,尽力避免和减少竞争对手的影响;针对各类推销方法的冲击,可以拓宽展会的附加值,如引入研讨环节、表演环节、评比环节等,强化观众的数量和质量;针对专业展会人事管理上的风险,要从管理层、决策层等方面,利用通知及汇报等方式来争取合作伙伴的理解,尽力延缓人事变动至展会后;加大对后备人才队伍的储备,特别是从营销人员、策划人员、管理人员上进行建档;针对展会营销中的风险,如展会策划中时间、地点上失误、营销战略中价格定位不妥、展台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要着力从市场调研中,及时调整和合理安排,尤其是在执行价格政策上,渗透营销方针,不随意打折,明确展台面积大小等;针对展会财务管理上的风险,如预算过大、定价不合理、折扣过高,以及签约未付款等问题,要从预算评估中加大调研,从价格控制上优化折扣多元化,加大催款,杜绝坏账,参照上年预算进行评估项目成本。

5.注重对专业会展品牌战略的构建。

品牌战略的构建首先要从经营者、管理者中树立品牌观念,从品牌的价值及品牌影响力上,认识到构建专业会展品牌的战略意义。一方面从会展场馆的设计、主题的选择,以及展会组织、管理各方面的品牌化建设;另一方面从会展软硬件设施上,特别是从品牌的国际性上来强化专业会展的市场潜力,提升专业会展的管理水平。另外,对于会展企业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引进,特别是与国际化会展组织的协作,从拓宽会展服务领域上来构建国际化专业会展管理体系。

四、结语。

专业会展品牌拓展具有三维性,即时间、空间和价值。而专业会展品牌塑造过程是渐进的,需要从会展延续时间上与参展商、参观商之间达成广泛的认知;需要从国内外会展组织和管理实践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需要从会展企业的品牌价值上,提升品牌影响力。当前,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第二空间,对于会展业来说,要从网络平台资源开发中,打造专业会展网络品牌,借助于网络优势来拓宽品牌的推广渠道。

品牌的塑造与维护论文篇十

摘要:全球化的发展下,各类产品的在外观、技术、工艺等方面逐步相似化,这使得各类企业相继加速了竞争意识,创立了相应的品牌,以便于更好的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品牌作为产品形象的代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而用工业设计的方法对品牌进行创新改造,来提高品牌的识别力,则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加快品牌建设中工业设计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更好地进行品牌效应。本文通过对工业设计问题的研究,对学生品牌创新能力提出了部分意见及参考。

在企业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工业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是品牌创立的基础条件。就目前来看,工业设计学生对品牌认识过于单一,缺少对产品更深一层的认知,无法对品牌进行更好塑造。设计的创新是加强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工业设计在增强品牌效力上发挥更大的用处。

的综合能力使其横跨多个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工业设计对品牌创新建设的重要性。工业设计对品牌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企业发展中,通过对产品进行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品的消耗性、增加产品的使用舒适性、将产品资源进行有利整合。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也可以更好地服务给消费者,而消费者良好的使用体验,也会对此品牌的产品产生信赖感,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更好地联系。品牌建设及创新也强化了产品的辨识度,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能够更好的对消费者进行引导,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此外,品牌建设也使企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新老客户产品使用的愉悦感,提高产品性能,对产品质量要求提供了强力保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