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23:57 页码:10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汇总9篇)
2023-11-11 15:23:57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成果做出概括和总结的过程。写一篇引人入胜的总结需要我们注意细节、追求简练和注重语言的艺术。这里整理了一些值得一读的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篇一

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八、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十、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篇二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即: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

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

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

(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

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二、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当然不能。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规矩”有条件的。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比如: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归纳如下: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中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氧化铁、烧碱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

此类题目是考察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规律和反应发生条件的较好范例。解题时,为防止产生丢落现象,可采用以铁为起点逐次向后延伸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再以氧化铁为新起点逐次顺推……的方法。经判断共发生8个反应。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有关反应规律以及反应发生条件的记忆。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可多找一些,做成卡片常备左右,随时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

三、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时长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推断这三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

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anaoh、nacl溶液、稀hcl。

b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c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dnaoh、ca(oh)2溶液、稀hcl()。

enh4no3、(nh4)2so4、na2co3、nacl溶液()。

思路点拨:

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a、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

b、通过观察发现: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

c、由上可知:k2co3遇酸(h+)产生气体,bacl2溶液遇so42-有沉淀,而nacl溶液遇稀硫酸无现象,故加稀硫酸来鉴别。

d、ca(oh)2溶液遇co32-有沉淀,稀hcl遇co32-有气体,而naoh遇co32-无明显现象,故加na2co3或k2co3鉴别。

e、观察可知:nh4+遇oh-产生氨气,而ba2+遇co32-、so42-均有沉淀产生,取样后分别滴加ba(oh)2溶液,只有气体产生的是nh4no3,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的是(nh4)2so4,只有沉淀产生的是na2co3,无现象的是nacl。

在实际应用中,同学们还可以将鉴别题按一次性鉴别、多次性鉴别、不加其他试剂鉴别、两两混合鉴别等进行分类,根据各自独有的特点,总结解题技巧,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不同鉴别类型的目的。

例二: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

(3)除去碳酸钙固体中的碳酸钠。

(4)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5)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

(6)除去cu粉中的fe粉。

思路点拨:

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

解析:(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

(2)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

(3)可采用先加适量水溶解,再过滤的方法。

(4)可采用通过炽热的碳层或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但显然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具有吸收杂质彻底、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

(5)由于含有cu2+、so42-两种杂质离子,故可采用同时沉淀法。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后,过滤即可得氯化钠溶液。

(6)由于fe、cu分别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的前后,所以可采用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并过滤的方法来实现。也可采用加足量硫酸铜溶液并过滤的方法。

例三、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k2co3、k2so4、cuso4、cacl2、kn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当滴入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1)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如: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常见白色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等。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初中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如:“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察。

解析:推断题的解答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典型的实验现象。此题由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cuso4(蓝色溶液)一定不存在;同时k2co3、cacl2由于相遇会产生沉淀,所以k2co3、cacl2或存其一或均不存在。由“滴加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沉淀有可能来自硝酸钡与k2co3或k2so4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硫酸钡沉淀中的一者或两者。由“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可知:碳酸钡、硫酸钡均存在,进而推出k2co3、k2so4均存在。因为k2co3存在,所以cacl2一定不存在。而kno3由于存在与否,均不会对以上鉴别推断造成影响,所以kno3可能存在,也可以说可能不存在。

此题,在练习过程中,完全可以略加改动。如:若“沉淀全部溶解”推断结果怎样?若“沉淀全不溶”推断结果又会怎样?……。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做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复习效果必然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篇三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篇四

2.污染水质的因素: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即“三废”)和生活污水的劝斥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流。

到,则说明含有。

空气。

5.环境污染知识: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物、酸雨-----来自于含硫燃料的燃烧。

6.测定空气成份或除去气体里的氧气,要用易燃的磷,磷燃烧后生成固体,占体积小易分离。不可以用碳、硫代替磷。碳、硫跟氧气反应生成气体,难跟其他气体分离。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7.氧气的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淡蓝色。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8.氧气的用途: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篇五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盐)。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七个常见的沉淀物: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3、四个微溶物:

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口诀: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氯化银和硫酸钡。

2、复分解的tips: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3、中考中常考:溶液为中性的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为碱性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五、离子的检验。

1、原理。

3、加入金属氧化物(氧化铜),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性碱不行),蓝色固体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5、加入碳酸钠或碳酸钙,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溶液中):1、酚酞、ph值试纸;2、可溶性cu2+、fe3+的盐溶液。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cu2+、fe3+(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强碱(如氢氧化钠),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产生。

【以下两种离子的检验,中考不要求,高中必知】。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nh4+(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微热溶液,若产生一种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

(固体):铵态氮肥的检验;取样品与熟石灰充分混合,研磨,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2、正确的操作:取样-溶解(样品为固体)-滴加-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六、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2、溶液(多为无色);。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3、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4、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熟石灰混合制成碱石灰干燥剂,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5、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用于检验水蒸气。

6、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

7、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八、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记中考常考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6)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7)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史上最牛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8)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9)有关盐的其他反应。

九、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1、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2、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

3、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

5、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6、溶液升温(金属镁与酸反应放热、生石灰遇水放热、中和反应放热)。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篇六

1、尽快去找学老师指点最关键的知识点,短期内补上能更好接受新知识点。

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这化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

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实际上,研究完课本后,会做50%的题就不错了,有30%的题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题根本就不会,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研究完课本不马上去做题,过一段时间后再做,你不会的题目就会上升到60%。因此,看书固然重要,做题更重要。看完书“马上做题”是关键。

2、争取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说给老师听。

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体授课”。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对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

那么,身为“差生”的我,该怎么听课呢?策略是:“抢答”。

如果你时刻在准备着进行抢答,你的注意力,一定会很集中,听课的效率也一定会很高,学习就会逐渐变得轻松、有趣了。

3、上课坚决不能“走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走神造成的。

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影响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

因此,只有杜绝上课走神,你才能进步,才能走出“差生”的阴影,做一个快乐而轻松的学生。

4、避免总是被老师“伤害”

学生还没有认真、细致地思考,就听到了答案,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最大是伤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上课时没有紧跟老师的思路,没有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设问性问题”,在老师把答案说出来之前你还没有进行任何积极的思考,对你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如果经常受到这样的伤害,你听课时就会觉得“稀里糊涂”、“听不懂”,这时,你要及时的解剖自己:“我是否跑神了?!”。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篇七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篇八

(1)实验步骤:

连:按要求把装置连接好。

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把大理石或石灰石的小块装入广口瓶;。

注:向广口瓶内注入稀盐酸;。

集:收集二氧化碳。

注:

a.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较好。因为粉末状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速度相当快,且形成大量泡沫,进入导管甚至集气瓶。

b.制取二氧化碳,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挥发性强。

c.制氢气,通常用不具有挥发性的稀硫酸,而制二氧化碳时,却不用稀硫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成为薄膜包住碳酸钙,使反应很难继续进行。

d.二氧化碳气体中往往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有时,在制得二氧化碳后,要除去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氯化氢)。

(2)验满: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试验,如果火焰熄灭证明瓶内已充满二氧化碳。

(3)灭火原理: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何写篇九

1.离子的概念: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cl-(或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数字“2”的意义):。

4.离子和原子的转化:

阳离子: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少,使原子带上正电荷,就变成了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多,使原子带上负电荷,就变成了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可表示为: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离子考点分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些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而离子的类别与离子的性质相联系,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离子的符号及其意义。

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改变。

c.水是由氢、氧两种原子直接构成的。

d.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分子间隔的大小随温度而改变的缘故。

解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a正确;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改变,b正确;水是由水分子直接构成的,c错误;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分子间隔改变了,d正确。

答案: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