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力量的源泉如何写(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8:35:28 页码:10
2023年力量的源泉如何写(模板13篇)
2023-11-23 18:35:28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规划未来。在总结中要突出重点和亮点,让读者容易理解。小编搜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要点。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一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槃”。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二、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三、释经题。

上面是总体上将《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说:实相般若就是真理,观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种般若。由真教产生真慧,由真慧而证得真理,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

上面说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诸佛从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诸佛之母。《仁王护国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又说:“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产生;一切菩萨要成佛,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一切世间事业,好事、善事、利益众生的事,都是从般若而产生;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二)波罗蜜多。

“波罗”者,彼岸。经典作者说“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槃。”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提涅槃是为彼岸。

“蜜多”者,到义、离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因此到达彼岸。“波罗蜜多”合起来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发心修菩萨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备七种最胜方便。具足此七种最胜方便,才可以称为到彼岸。这七种最胜是:

1、住菩萨种姓。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菩萨种姓,要有这样的善根,要有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菩萨的善根,没有福德因缘,就发不起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它的动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悯有情。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下化众生,必须要有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之心。

4、具行事业。有了发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仅仅发心而不付诸实践,那种发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具行事业。就是要行六度万行,以这样福慧事业来庄严菩提心、菩萨道。

5、无相智所摄。修一切善法,修六度万行,都要以无相智作为出发点,不要起执著,不要为名闻利养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无相法。所谓无相,就是要破除执著。

6、回向菩提,将所修一切善法功德,不回向人天小果,一定要回向无上菩提。

7、不为二障间杂。二障就烦恼障、所知障。在修万行,修一切功德时,都不能从烦恼障、所知障出发,要破除二障,不要让二障在修行过程中,导致信心不专一,誓愿不专一。

要修“波罗蜜多”行,必须具备此七种最胜方便。

(三)心。

心,顾名思义,这里的心有两个意思。就其本意而言,这268字,是般若的心脏,是般若的纲要,是般若的要领,是般若的根本。它就像人的心脏,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心,在人生中,起到决定一切、指挥一切的作用。此经就是600卷般若经的核心内容,故称为《心经》;一切佛法都以般若为中心为根本。第二个意思,这268字就是讲的凡夫的心、圣者的心、成佛的心。就是讲从凡夫的心如何修成圣者的心,修成佛的心。

所谓心,如果从一般意义上讲,有四种心:

1、肉团心。肉团心是身体器官,它虽然是物质的,却是我们精神的依托、思维的依托,所以把它叫做心。

2、缘虑心。遇到种种因缘、种种景象、种种境界,心有所思、有所虑,叫做缘虑心。缘就是对象,虑就是主观思维活动。主客观一经接触,就有思维活动。

3、集起心。就是指八识心王阿赖耶识。集指八识种子,指因。通过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的作用,不断地把所接触的外界的一切信息,反馈到八识田中,就成为种子贮存起来。第八阿赖耶识就是以第七识为桥梁,不断地反馈和输出。反馈进去成为种子,输出出来就成为现行。现行生种子(集),种子生现行(起),这样的心我们称为集起心。

4、真实心。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通过甚深般若的薰习、开发、挖掘,能够产生无穷的妙用,所以也把它叫做心。

(四)经。

经有五义:

1、出生义。能出生一切义理。因为佛法的一切义理,都在经典的记载中。我们要懂得佛法,与佛祖进行沟通交流,只有从经书入手。经书能够出生无穷的妙义。

2、涌泉义。一切经典所讲的道理,其义味无穷无尽。反覆品味、反覆研究,从古到今,永远都不过时,永远都有新意。

3、显示义。经书的文字内容,能够显示佛法的深妙之义。

4、绳墨义。经书中所讲一切道理,都是教我们如何除邪显正、改恶修善,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一切言行实践的标准。

5、结缦义。世间人用绳子把许多花贯穿起来成为花缦,花就不会散落。经书也就好像是一根绳子,把佛教的法门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从譬喻立名。

梵语修多罗,译为法本。教为理本,理为教本,教理互显,并皆为本。

《心经》这本经,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从古到今,译成汉文的有十个译本。这十个译本有详有略。最早的译本是鸠摩罗什的,最迟的译本是诺那**从藏文翻译过来。除汉译之外,《心经》还有日文、韩文、越南文、梵文、藏文、英文、法文、德文、蒙文等多种语言的译本。我们现在所读的《心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佛学家,大师级的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所译。这是一位在国际上,从古到今享有盛名的大师级的高僧。有关《心经》的经文只能作简单地介绍。

四、释经义,共有五分。

第一分,全经的总纲。

“观自在菩萨”。观者,观察。自在者,所行无碍。没有障碍才叫做自在。自在从何而来?从观来。观什么呢?观“照五蕴皆空”。以什么来观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观自在,是能修般若之人;“波罗蜜多”是所修般若之法;“照见五蕴皆空”是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运用般若来观照我们的身心性命。观的结果是什么呢?空。空了以后怎么样呢?度一切苦厄。运用般若,观照五蕴皆空,最后得到度一切苦厄的无上妙用、无上妙果、无上妙法。

每一位学佛者如果时时刻刻都能行甚深般若,都能观照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人人都是观自在,人人都是观世音,人人都成了上求下化的菩萨。

菩萨二字是称谓时的简化,全称“菩提萨埵”。菩提者,觉悟义。萨埵者,有情义。菩萨有觉悟,所以能上求佛道;菩萨有慈悲,所以能下化有情。菩萨以上求下化为目标,所以称为觉悟了的有情。我们能行菩萨道,就能观自在,就能觉有情。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不要在此大愿大力面前发生退转之心,都要勇往直前地承担起这一个上求下化的重任。要学佛,就一定要承担这个重任。不想承担这个重任,又说自己在学佛,那是不究竟的。

要发心修菩萨道、行菩萨行,必须具足十种胜德:亲近善友;供养诸佛;修集善根;自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心性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

由观照所得,而有十种自在:寿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身自在;胜解自在;愿力自在;神力自在;智慧自在;法自在。法自的意思是什么呢?自己掌握了真理,生活在真理中,所以于法自在。有此法自在,就能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十种自在不是凭空而来,都是由于修习施戒忍进禅智六度而获得。

观自在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极为有缘。不管是信佛的人还是不信佛的人,都供奉观世音菩萨,念诵观世音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我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按照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脱一切苦厄。

大家能够把《心经》的总纲掌握了,下面这些具体内容就容易掌握。各位按照今天所分的五分将《心经》的结构弄明白了,哪些是凡夫法,哪些是缘觉法,哪些是声闻法、菩萨法、佛法,再来念诵《心经》,就会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就能更好地运用《心经》的道理,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在生活中具大智慧,具大慈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第二分,般若的妙义。

现在讲第二分般若的妙义。般若的妙义就是空义,就是讲这个“空”字。我们现见世间一切万法宛然存在,但是《心经》上说一切皆空。

我记得禅宗有一个公案:一个小和尚才出家,出家以后就学《心经》,他在读《心经》的时候产生了一个疑问。《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他把自己身体上的眼耳鼻舌身意摸一摸,都宛然存在。然后他就问师父:“师父啊!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都是好好的吗?为什么《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什么道理呢?”老师父见到小徒弟这样发问,就觉得这个小徒弟将来一定会成大法器,成为人天师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什么呢?他一接触佛法,就在观照,就在思考,就在对人生产生种种疑惑。所以老师父就介绍小徒弟到一位高僧那里去学习佛法,参禅打坐,让他真正能够明白无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是什么。

我们一般人说到空,往往就有种种恐惧。一切都空了,我们怎么生活,怎么生存?我们修学佛法,做一切善事,还有什么结果?如果这样地理解空,把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那就不是善解空义。善解空义的人,一定会从真实不虚的角度来理解空义,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角度来理解空义。

“舍利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舍利弗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宣说甚深空义的经典,只能够对有大智慧的人来讲。只有具备大智慧的人,才能够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甚深空义。这里所说的空,是绝待的空,不是空有对立的空,不是有和没有对立的空,更不是虚空的空。这个空是超越了有无,超越了一切对立的空理,是真空。真空不是一,不是二,它是一个整体,它是真理,它是一切事物的实相。

我屡屡说到,佛教讲空,是从缘起性空的角度来观察一切事物的实相。一切事物都不是独立的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存在,都是有条件地存在,都是有因有缘的存在。这是“空”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一切因缘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空间上相依共存,在时间上相续不断,都要以自身以外的所有事物作为条件,才能有某一件事物存在的可能性。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所以说是空。

第三层意思,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没有。虽然我们现前看到有情的生命和无情的物质,有一种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当我们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瞬息万变,没有一件事物有一秒钟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迁流不息,瞬息万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蕴皆空、万法皆空。空者,无常义,变化义。

第四层意思,一切事物既然是相依共存,是有条件的存在,而且又是在不断地迁流变化,那么一切法都是没有主宰的,一切法都是无我的。在佛教的意义上,我是主宰义。什么是主宰义呢?既然有我,我就可以不要任何条件独立存在,我就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现见世间没有这样的一件事物。

从以上这些道理和观点来看待每一件事物,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六识,都只有空,没有实体。

在真空中,又显示妙有。虽然一切是空,但是一切事物又宛然存在。这种存在,是以空的形式而存在,是以空的性质而存在,所以它是妙有。所谓妙有,就是在存在的当体离一切分别、离一切执著、离一切邪见。所谓邪见,就是执著是有、执著是无、执著是断、执著是常等。这些都是邪见,都不是中道。中道的意思是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中道就是实相,中道就是真空,中道就是妙有。

一切色法包括内五根、外六尘,一共十一种色法。其中法尘中有一部分是心法,有一部分是色法。这是色。空就是真空妙有的空。

在真空妙有中,由于排除了一切偏见与执著,所以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和空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空与色也没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在这里,色与空好像还是两个东西,只是不异而已。下面两句则强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色的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就是色。这种道理,在我们一般人听起来,就等于是听天书一样。有一定社会哲学思想作基础,有一定的世间的哲学思想作基础,才能够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般若智慧。

五蕴当中,色法是这样,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所谓亦复如是,就是说受想行识四法,也是在真空中了不可得,在妙有中宛然存在。

五蕴就是组成我身心的五个组成部分。色是物质的五根和六尘,受想行识则是我们的精神现象。色是生命的物质组成部分,受想行识是生命的精神组成部分。我们的生命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个部分积聚在一起而组合起来的假我。这个假我,这个身心生命,它也是在时时变化。昨日的净慧走路快一点,今日的净慧走路要拄拐杖,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净慧是空,说明净慧不异空,空不异净慧,净慧就是空,空就是净慧。因为它在无常规律的作用下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昨天还有说有笑,睡了一觉,不起来了,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好几起。大家知道,在三字禅茶苑有一位茶友佛友,叫赵海波,年轻轻的一个居士,一个会做生意的人,一个会搞设计的人,体重将近三百斤,有一天吃了午饭,躺在床上就不起来了,一点痛苦也没有,但是走得太早了。这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总是在迁流不息的变化。但是我们千万不要理解错了,以为赵海波走了,所以说没有赵海波。不是这样。赵海波没有走之前就没有赵海波,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赵海波。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既存在又不存在。

所谓存在,是指在排除了一切执著的基础上有这样一个假我的存在;所谓不存在,是指被执著的那个真实的我是不存在的。只要执著于有一个真我,不是落入常见就是落入断见。空义要这样来理解。

这样来理解空义,空义就是非常积极的理念。所说的无常、无我、空,正因为无常,一切事皆无常,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它可以改变,可以发展。事物的改变有两个方向。有积极的方向,有消极的方向,就看人们如何把握。把握得好,在无常道理的指导下,你有无限发展的空间;把握不好,也是变,也是在发展,但那是向负面的方向发展,走向消极堕落,最后成了走投无路的人。那也是无常的规律,因缘法的规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逃避这一规律。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这一规律时时刻刻在起作用。

“色受想行识”的意义。

蕴以积聚为义,色以质碍为义。这个(墙)是色法,人走到这里,墙的性质虽然是空,但是它的作用不空。作用是什么呢?作用就是质碍,人过不去。有质,有障碍。从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佛教所讲的空,不是说这个物质烧掉了没有了破坏了的空,是说这个物质本身就是空。不是色后空,是当体空。

受以领纳为义,也就是感受。六根对六尘,中间有六识,感受六尘境界是违、是顺、还是不违不顺。所谓违,就是不符合自己的需求;所谓顺,就是符合自己的需求;所谓中,就是无所谓符不符合。受就领纳内外境界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和乐受,是生活中的特殊现象,只有不苦不乐的感受才是生活当中经常有的现象。

想就是思想。有受就有想。怎么想呢?我所接受的这个环境是苦的、乐的,或者不苦不乐的,在思想就引起分别构想。思想上有分别,在思想指导下,就会有种种的造作。

行者,造作义。怎么造作呢?就是采取种种的措施来对待苦受,对待乐受,对待不苦不受。这就是造作。接受外在的好的境界,排除外在的不好的境界,容忍外在不苦不乐的境界,这就是行的作用。

识者,了别义。了别的意思是说,对于外在的种种境界,我们怎么样去分别它是违是顺是中间,这都是识的作用。

各位要记住:我们在说某一件事的时候,色受想行识五蕴似乎有次第有先后,但是在真正接触外在环境时,五蕴都在一念之间,都是当下的。佛教把精神活动分析得很微细,而实际上,受想行识是在一念之间完成的思维过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说:受、想、行、识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这是语言上的省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的空相,就是说一切法的实体不可得。一切诸相的不可得性体现在六个方面,叫六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一切诸法的六相。真空妙有的一切诸法,离生灭、离垢净、离增减。它是一个真理,它是一个规律,它是在我们有情无情的世界里起支配作用的永恒而普遍的规律,所以它没有生灭、没有垢净、也没有增减。是真理就没有生灭、垢净、增减,不是真理才会有生灭、有垢净、有增减。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一段是讲六根、六尘、六识。大家手上的经本,标点符号有一点问题。“度一切苦厄”后面可以划一个大圈,表示是一段。“不增不减”这里是一段。“乃至无意识界”,分号;“乃至无老死尽”,分号;“无苦集灭道”,分号;“无智亦无得”,句号。这样就层次、段落清楚。

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实相的大规律当中,一切法都受此规律的支配,既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无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十八界。没有一法不受空性的支配,没有一法不受规律支配,没有一法不是在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中显示。

无色等五蕴,无眼等十二处,无眼界等十八界,所空的是凡夫法,凡夫的生命境界。凡夫的六根、六尘、六识,是在此规律支配下,不会在空性以外还有六根、六尘、六识,所以用一个“无”字来表述六根、六尘、六识空的本质规定性。六根、六尘、六识的本质性就是“无”。

“空”字与“无”字在意义上区别不大,但是在表述上“无”更彻底、“无”更究竟。这个“无”,不是与有相对的无,不有有无的无,而是超越一切对立的.绝对真理。

凡夫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境界,在本质上是空也是无。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几句话是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缘觉的精神境界、生命境界和修行过程。缘觉的修行过程,也是在真空妙有这一真理的指导下来落实。在“无”这一最高真理的规定下,十二因缘其性本空。如果说十二因缘不空,缘觉所修的法就不究竟,就不能提升,就不能够度一切苦厄。因为还有执著。

缘觉和声闻断了我执,还没有断法执,所以有不究竟的一面。只有在“无”的原则提升之下,进一步破除法执,才能够进入到更高的修行层次。

“无苦集灭道”,是讲四谛法门。四谛法门是佛教的基本法门,是声闻所修的法门,是声闻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

苦就是我们生命的苦果;集就是招致苦果的因。苦与集属于世间因果,也就是凡夫的因果。灭就是苦果永灭苦因永灭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就是涅槃;道就是达致涅槃的方法。灭为圣者出世间之果,道为圣者出世间之因。要灭苦果,先灭苦因;要成乐果,先修乐因。“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能成就声闻圣果。同样,在真空界四谛法也不可得,也是无。

“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智就是菩提,得就是涅槃。以智慧而得涅槃,是为智与得。这里讲无智亦无得。尽管菩萨在修行当中,能以智慧获得涅槃,但是不能执著。一执著,就成了有为法、有漏法;只有不执著,才是无为法、无漏法。

第三分,般若的妙行。

“以无所得故”,(此处的句号改成逗号)这一句总说凡夫与圣人的所有精神境界、生活境界,在真空妙有当中都是不可得的。正因为不可得,所以“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是讲的观自在菩萨的法门。观自在菩萨的法门,就是所有修菩萨行之人的法门。一切修行,都要在无所得的真理指导下,依仗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能使我们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才能心无挂碍。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谓挂碍,就是这首诗中所说的闲事。这些闲事,不是说我们生活中的锁事,也不说惊天动地的大事。既不是大事,也不是小事,是一切事。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一切事都在著相中求,都在著相中修,心有挂碍。修学佛法不要修有相行。有相则有漏,无相则无漏。心无挂碍就是修无相行。

“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个恐怖,包括死亡、天灾、天魔外道等等。一切来自自然、来自社会的种种苦难,都是恐怖,都是对生命的威胁。只有当我们心无挂碍、心无所求的时候,才真正无有恐怖,才真正生活得自在,生活得潇洒。

无有恐怖,就能远离一切颠倒梦想。头下脚上是颠倒;以无为有、以有为无是颠倒;以空为有、以有为空这也是颠倒;一切不顺真理、不顺佛法空理的观念和行为都是颠倒。有颠倒就有梦想,只有远离了颠倒梦想,得大自在,度一切苦厄,才能获得究竟涅槃。

所谓涅槃,就是我们学佛人所希求达到的无有痛苦、无有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的精神境界,解脱境界。

涅槃是梵语“摩诃般涅槃那”的略称,译成汉语叫大灭度、大圆寂、大圆满。涅槃的含义是众苦永灭、众德备具,所以叫圆寂。所谓大,就是涅槃的法身德;所谓灭,就是涅槃的解脱德;所谓度,就是涅槃的般若德。涅槃具有法身、解脱、般若这三种德性、三种能量、三种本质,可见涅槃就我们学佛人所要到达的清凉地、究竟地。

此三德并非别有,断除了三障就有三德。迷失了就是三障,开悟了就是三德。“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一切事,一切修行过程,如果以禅宗的顿悟精神指导,都是当下一念的事情。所以一切菩萨都要以般若波罗蜜多作指导,然后得到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般若出生,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从般若产生的。梵语“阿”,译为无;“耨多罗”译为上;“三”译为正;“藐”译为等、遍;“菩提”译为觉、知。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的觉悟,再没有谁能超过,所以是无上;正等,表示这种觉悟与因地所修的菩萨行正等无异;正觉,只有佛具备无上的正觉、正等的正觉,菩萨不具备。正觉之上,又加无上正等,表示诸佛所得,最为卓越。得此菩提,一切苦厄度尽,得到无上的自由自在。

怎么样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呢?依般若波罗蜜多。只有用能到彼岸的大智慧作为指导,才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赞扬显了般若。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在宣示甚深般若之后,又以神咒来譬喻般若伟大崇高的能量。般若智慧具有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四种功能。

大神咒,就是讲般若破烦恼,神妙莫测,代表修声闻行所得功德。大明咒,是说般若能破无明,照破无明黑暗,代表缘觉观修十二因缘所得功德。无上咒,是说般若能令万行圆满,使一切功能都能在般若的指导下圆满落实,代表大乘菩萨修六度万行所获功德。无等等咒,讲般若能令修行者果德圆满、妙觉无等,代表佛的功德,称为离谤真言。

这四句话放在《心经》的最后作为总结,表示《心经》的说所说“甚深般若”,是观自在菩萨以其成佛威德来开示的最胜妙的法门。这个法门,“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之体能除一切苦;般若之用能度一切苦厄。

在运用般若照见五蕴皆空的修行生活中,能够解脱一切苦难,获得一切功德。从修行者来说,修般若的功德和加持力,都是完全可以落实和兑现的,所以说它是真实不虚的。

这是将显了般若以秘咒的方式加以总结。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心经》最后的这个咒语,就叫作般若波罗蜜多咒,是乘般若船速到彼岸的咒语,是总持般若妙义、显示般若妙用、成就般若妙行、证得般若妙果的秘密真言。“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咒是般若的总持,是般若的心脏,是般若的功能和作用的高度概括。佛陀说法,常以密咒加持。般若的妙义与妙用前文虽然都已说过,但是还有难以言说的思想,秘密的思想,还有具有高度加持力的密语密意,所以不得不加咒语加以摄持,借助咒语的力量加深行者修行般若的信心。

前文都是显说般若,只是到了第五分,才是密说般若。前文显说使行者依意生慧;此处密说,使行者以持明咒而生定。定慧均等,修行才能圆满。

此密咒中,第一个“揭谛”,是声闻的行果;第二个揭谛,是缘觉的行果;“波罗揭谛”是大乘的行果;“波罗僧揭谛”,是修真言行者的行果;“菩提萨婆诃”,是修以上诸乘一切修行者最终证入究竟涅槃的行果。

咒语本来是不翻的,为了使大家能有所了解,就根据典籍记载简略地说一下。“揭谛”是去、度之义;也就是说,所谓“揭谛揭谛”就是依著般若的功能,度脱生死的苦海。“波罗”就是彼岸,“波罗揭谛”就是度到彼岸。“波罗僧揭谛”即是大众都要修般若行而到达彼岸。“菩提”是觉,“萨婆诃”就是快、迅速、飞跃。“菩提萨婆诃”就是以全体承担的精神,以飞跃的形式,积极修行,积极成就众生,疾速成就正等菩提。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二

“阿喜”是我家养了七年的母狗,它从没生产过,依旧保持着年轻的体态,被我们视为“掌上明珠”。最近,它终于恋爱了,对象是只健壮的黑家伙。每天,它总陪伴在“阿喜”身边。问过了邻居,都没人认识它。被它忠诚于爱情的精神感动了,我索性也分它食物吃。

黑幕一般的夜,黑手也伸了出来。最疼爱我的三叔来我家做客。等大家饱食一餐后,我照例给狗狗也备了一份。三叔象发现了新大陆般叫道,“珍,这黑狗哪来的?”“不知道谁家的,反正它被‘阿喜’吸引过来了,它可是个忠诚的追求者,每天24小时守侯着。”我兴奋地介绍着。黑狗似乎知道我在夸它,很安静地舔食着佳肴。看着它满足的样子,我也打心眼喜欢这个老实的家伙。

不久,听到三叔跟他的朋友通电话,叫对方拿狗链来。我一听,吓坏了。三叔把所有的门都关上,黑狗似乎也嗅到了危险正在逼近,它变得烦躁不安,狂吠,声声中流露着凄惨。看着它满眼哀愁地乞求,我流泪了。不行,我决不能看着它这样被带走,否则这一幕会象梦魇一样缠着我。再说,“阿喜”也喜欢上了这位“流浪汉”了,黑狗不见了它定会伤心欲绝。我不能袖手旁观。我冲了出去,妈妈把我往回叫,大人们不许我跑出去。我向三叔说尽了好话,但他丝毫不肯松口。看来没商量的余地了,一个念头在脑中闪过,我快速地跑到后门并坚决地打开,三叔马上赶来把我双臂抓住。幸好我行动得快,黑狗一个迅速从开了的缝钻出去。我知道,它得救了。心里的石头也落下了,“阿喜”的幸福也得救了。

三叔气呼呼地走了。我心里平静不下来,有多少只活蹦乱跳的狗就是这样成了桌上的美餐,满足了食客。这次,我为成功拯救一只可爱的黑狗,挽救一条珍贵的生命喜极而泣。

愿成长给我带来勇气,带来力量,我会努力成为一个捍卫生命的卫士。我要让屠户、食客们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是无价的,我们没有权利索要其他生命生存。

风,传唱着生命的赞歌,也愿风带给我更多的力量,让我拯救生灵,也拯救屠户们的心灵!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三

党的力量源泉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挖掘和探究的问题,也是一个许多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也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通过学习实践和亲身体验,我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下面我将结合实际,从五个方面探寻党的力量源泉,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

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为优秀党员的基石,更是党的力量源泉之一。坚定理想信念需要不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理论,深入挖掘其深刻内涵,不断巩固和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严格要求自己,永葆一颗纯洁的党性,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才能保证不断增强自己的战斗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是党的力量源泉之二。党的崛起过程中,革命先烈们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突破困难,迎难而上,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天,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新时代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也是极为必要的。只有在遇到具有挑战性、高风险性的任务时,始终不懈追求卓越,始终敢于担当、勇于拼搏,才能在事业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给团队和组织动力,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之三,在各个历史阶段,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并依靠人民群众推进了多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改革。建设美好和谐社会,要求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干部都必须深入到基层社会,了解人民群众需求、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为人民利益服务,并以此作为推动工作的核心动力。

紧密团结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是党的力量源泉之四。在险峻的革命斗争中,革命者们始终团结起来,同仇敌忾,齐心协力通过万难困境最终胜利。在今天,我们也要以团结为基石,鼓励大家形成利益共同体,集思广益,多做实际工作,才能在团队中汇聚人才,拥有强大的协作力,并取得更具创造性和远见性的成果。

第六段:结尾。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四

党的力量源泉是什么?是人民。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党的生命之源。在中华大地上,党与人民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披荆斩棘、前赴后继、血战到底,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为了深入探寻党的力量源泉,笔者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有了一些见解和思考。

人民是党始终坚守的中心。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密切关系。”将这种密切关系贯穿于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引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要条件。前段时间疫情爆发,从基层到各行各业,举国上下动员起来,统筹兼顾,依法防控,疫情得到了最及时、最有力的控制。这些措施落实背后,是亿万人民一个个贡献,付出和奉献,是党落实人民意愿和要求,心系人民的无私奋斗。党只有走进人民群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能壮大自身的力量源泉。

段落三:理论是党的智慧源泉。

理论是党的智慧源泉,党依靠人民智慧和自身智慧不断激发、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理论创新历来不断,无论是“中国之治”的独特探索与创新、还是“中国智慧”的拓展与创新,都是党在思想领域发展进步的见证和升华。在阅读、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过程中,深有感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事项的开展中,总书记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前进道路、超越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指导我们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和规律,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只有不断深化理论探索,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创新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历史是党的经验源泉,中国手握着文化遗产的“钥匙”,“为史学,为史学之本,为史学之纲领。”历史源远流长,党更应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运用历史的经验:从历史事实、历史文化中挖掘智慧、积累历史教训,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和先进性都有历史经验的累积作为支撑和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长、不断壮大,离不开百年来的血与泪、奋斗和成就,并从中走向成功。在理性分析和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创新发展思路和方式方法上,我们更为自信和明智,也更多的有底气,让我们更加深入人心,紧密团结在一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段落五:学习是党的精神源泉。

学习是党的精神源泉,让党的力量源泉更加精紧有力。学习可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强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格局和水平,发掘潜在的自身人才和能力,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油添砖。党的九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党内政治生活纯洁化,这个纯洁从学风教育抓起,对全党都是一个严肃而具有前瞻性的要求。学习是一种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只有坦诚反思、开拓进取的精神追求,才能够更好的整合精神资源,壮大党的精神源泉。

结尾:

总体来说,探索党的力量源泉不仅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探索。这个探索与实践一样,需要探求正确的方向和步骤。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积极加强理论创新,深度整装历史经验,坚定信仰,不断推进常学常新。探寻党的力量源泉,加强党的建设,让我们的事业更加壮大。无论未来的路怎么样走,我们一定要心系人民,走好任何路。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五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六,我像往常一样到补习班上课。这天对于别人很平常,可对我却很重要,因为我和的我和我的死对头的比赛开始了。

刚上课,范老师就说:“考试开始。”顿时,班里哀鸿遍野,悲叹道:“为什么有考试啊,放过我吧,老师啊!”但有两个人却热血奔腾,那当然就是我和路露这对死对头。

一张张白花花的试卷发下来了,我低着头仔细地答题。做完了,我也认真地检查,不容丝毫差错出现。

几天后,二十多位同学的成绩出来了。我是第一名,路露是第二名,只差0。5分,我得意洋洋地望向路露,只见她愤怒地瞪着我,我享受着她咬牙切齿的表情和恨不得把我生吞了的目光,心中暗自庆幸:终究还是把她比下去了,真是好险啊。

卷子发下来了,我瞄了一眼卷子,一个小圈映入眼帘,我震惊地想:咦,老师改错分了!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十分纠结:该不该告诉老师呢?如果选择去告诉老师,我就成为路露的笑柄了,但不告诉老师,我又失去了诚信,良心也会不安的,忽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来“人无信不立”这句话。于是,我鼓起勇气,和老师说明了这件事。

放学后,我回到家,开始后悔起来,想到路露小人得志地对我说:“我还以为你有多大能耐呢,看来只是被包庇出来的呀。”我的眼睛就像被葱汁泡过一样,眼泪“吧嗒吧嗒”地滴落下来,很久都没有停止。

第二天,老师当着班里的同学表扬了我。下课后,路露来到我的座位旁,我不自在地瞅了瞅她,心想:哎,暴风雨还是来了。可没想到的是,她竟然认真地说”你真是勇敢啊,我敬佩你,我们和好吧。“原来,班里还有一个同学,也是被老师改错分了,可是怕有事,就怀着不安的心情瞒着老师。可现在见到我由于诚实而被老师夸奖,悬着的心就放下了。现在那位同学已经去办公室了。我听完这个消息后,欢呼雀跃。从此以后,我和路露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诚实不但让我收获了一份友谊,也让我收获了一份诚信,还让我懂得了,“人之交往在于诚,世之安宁要靠信”这句话所包含的含义,这些都比任何物质财富贵重得多。我以后要继续做一个诚实的人,努力获得更多精神财富和友谊。

五年级:月伊米。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六

1、性表现的欲望。

2、爱情。

3、对利、权势的获取及金钱的炙热欲望。

4、音乐。

5、同性或异性之间的友谊。

6、奠基在俩人或俩人以上的精神和谐,他们为了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进步,而联合一起的智囊联盟。

7、相互的痛苦,诸如人们被虐待被迫害的经验。

8、自我暗示。

9、恐惧。

10、麻醉剂和酒精。

性表现的欲望在刺激的清单上名列第一,它能最有效地“启动”大脑,开动实际行动的轮转。在这些刺激之中有八种是自然而富有建设性的,两种是破坏性的。在这里所提供的清单,其目的是使您对精神刺激的重要来源做一次比较性的研究。从这项研究里,将会轻易看出性情感是最前的最具威力的精神刺激物。

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我们可以轻易地举出美国最富盛名的20个人,他们在太太的刺激影响下爬上另外成功的高峰,而仅仅在或得钱、势之后,摈弃他们的结发妻另结新欢时就坠入毁灭的深渊。拿破仑并不是唯一发现性影响深有威力的人。

乔治.华盛顿。

拿破仑.波拿巴。

威廉.莎士比亚!

亚伯拉罕.林肯。

拉尔菲.华多.爱默森。

罗勃特.柏恩斯。

汤玛斯.杰弗逊。

爱尔伯特.哈帕德。

爱尔柏特.h.格雷。

伍德罗.威尔逊。

约翰.马德森。

因利可.卡罗素:。

性能量是一切天才的创造力源泉。不曾有过,也将不会有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建造者或艺术家会缺乏这种性的驱策力。

当然没有人会把上面的这些叙述误解为,全部为高度性欲望所影响的人都是天才。人类仅仅在他刺激自己的精神,并由想象力的创造性来获取有益的力量时,才能得到天才的地位。在这些主要刺激之中能够产生“上进”作用的是性能力。仅拥有这种能力还无法造就天才,这种能量必须转移或其他欲望和行动,才能把一个人提升到天才的地位。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七

20xx年的中考,我的总成绩是544分,文化课总分500分,在朝阳区排200名左右,而一模文化课成绩却只有438分,在朝阳区排1655名。

虽然个别学科的成绩不是非常理想,但这个成绩的取得和学而思各位老师的帮助是息息相关的。学而思举办了多场针对性极强的公益讲座,从各个方面为我们考生和家长提供信息、指导方向,在此向学而思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其实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都是不同的,现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供学弟学妹们参考:

首先,要学好基础知识,只有基础知识掌握了,才能有信心和实力攻克难题。就好比砖瓦都准备齐全之后,才能盖出牢靠别致的房屋,否则没有砖瓦,再推陈出新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每科的基础知识都有要记的东西,必须牢记才行,保证基础不丢分。

其次,课堂上专心听讲,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前提下通过多做练习题掌握规律。我曾在学而思报名参加了胡赛楠老师的初三英语中考完型填空秘诀班。课堂上认真聆听胡老师精细的讲解,课下完成作业后我每天坚持练习一道完型填空题,不明白的会再次找老师答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的完型填空有了飞快的进步,这种成绩的取得和学而思老师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再次,要认真研读历届中考真题,清楚题型,从中总结出规律。我就在中考前一段时间里每天研究一种类型的题目,做到能够举一反三,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考场上遇到各种题型才能有自信,有信心。

最后初三,无论自己有哪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关键是要坚持到底。我一模的成绩很不理想,只有438分,当时都想放弃学习了,是父母和学而思老师的鼓励让我坚持到底决不放弃,我才能有今天这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希望大家利用学而思的宝贵资源,为自己的中考及至人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上是我中考的一些学习心得,供大家分享。初三一年是艰苦的,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二学生建“习惯档案袋”累积自己人生目标。

昨天,西岗中学教导处负责德育工作的高梅双说,学校发起的“习惯档案袋”活动运作整整一年,每个学生每晚都拿出习惯档案表格,为自己当日的“目标行为”打分。

“发起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以及自我反思。”高梅双说。她认为,把这个记录习惯的行为养成习惯,本身就是一个好习惯。

习惯档案表格划分得非常细致,包括学校提出的三大习惯类型、学生自选希望养成的十大习惯、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评分、观察对孩子所作评分等。学校每个月都要提出三大习惯口号,比如5月份的口号是“劳动、节约、感恩”初中政治,绝大多数孩子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每天帮做一件家务事。

每半个月,学校会对学生的档案记录情况进行抽查,同时要求孩子们不能“弃档”。记者翻看抽查样本时,绝大多数家长给出的分数比孩子自评分数都高出一截。高梅双说,由于不是“以分见高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相对客观。反倒是家长们惊讶于孩子的变化,因为高出期望值而给出高分。

学生们最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好习惯?校方抽查统计,节约、关爱父母、晨练、阅读位居“习惯需求”之首。

高梅双说,该校初二的一名男孩子家庭条件很好,和同学交往时表现得很有优越感。在习惯档案中老师发现,他每个月为自己设定的习惯中都有“节约”二字。去年夏天,学校活动要求穿白短袖衫,这个男孩很骄傲地穿了一件半旧、肩膀带个小洞的“老头衫”,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

初二的学习方法重在主次分明。

是的一个重要时段。这一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中考成绩。不过,学习上并没有绝对的“轻松”。想要相对轻松地完成初二的学习任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区分主次轻重。、、、物理要作为重点来安排学习,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70%的精力要花在这些主课上。初二时,每门主科应有一本课外辅导书,课外适当做一些练习题还是必要的。初二后半学期,地理、生物要结业,听好课,掌握必要的知识即可。政治、历史是开卷考试,除了课本知识,还得多关心时事。

第二,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早晨,人的记忆力最好,适合读英语,记单词。白天的自习课,安排给数学、物理,这时候解题效率高一些。其他的时间就要留给语文了,可以多读些课外书,遇到好文章和好的语段,应该抄下来以积累素材,在写作文时会轻松很多。晚间复习时切忌打疲劳战,可以听听音乐,做一些不太剧烈的室内运动,放松自己的心情,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有准备地进入每一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准备什么呢?就是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习弱项课程,预习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进行总结,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习。

第四中考,消除不好意思的心理,多和同学们交流,在讨论中发现他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心态。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会使你和大家融为一体,学习心理压力会减轻。同时,学习心态放轻松,听课效果会很快提高。

第五,学习,“习”的作用决定了学习结果是否有好的成效。每次听完课后,阅读一些相关的辅导资料,做一些相关的习题。现在的辅导资料很多,哪一种好呢?哪一种适合自己的情况?在书店的辅导资料书架前大致阅读一些,感觉哪本自己看起来很舒服,就用哪一本。如果还感觉不准,可以咨询代课老师。

第六,认真安排复习,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多准备几个笔记本。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及容易出错的问题及时记下来。这样,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知识的过程,不存在什么速效的方法。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八

俗话说:兄弟一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只有拥有合作才能拥抱成功。合作像是一股春风,能够化解人们心头的阴霾,合作像是一架桥梁,能够通向人与人之间心灵。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已经从几千年前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信息时代。或许还有人沉溺于这样的幻想中:独自一个人,信步闯天下,去奇取成功殿堂中瑰丽的宝石。然而现实却往往把它无情地击碎。生活是如此玄妙与广垠,社会是如此浩瀚与复杂,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星辰一颗,想要成功,单凭个人之力很难达到,从无数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得出结论:没有人能独自成功,成功呼唤团队合作。

所谓合作,乃是一群人以心志的`统一,力量的统一来共同追求某一特点的目标,一个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人,不仅事业上难有建树,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合则共存,分则俱损。

我们经常会注意到大雁以v字形飞行,大雁定期变换领导者,因为为首的雁,在前方开路,能帮助其左右的雁群减少阻力。科学研究表明,成群的燕子以v字形飞行,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能够多十分之一左右的距离。自然界的这一普遍现象,不正透着合作的真理吗?人类亦如此,只有合作,才能“飞”的更高、更快、更远。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苍松,也应明白,一枝独秀,不是英雄,成排成行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只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是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团队合作才是成功的真正伴侣。

愿大家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方法,团结同学、关爱集体,扬我合作之帆,荡我合作之舟,共履艰难,共登山巅!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九

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明显地体会到人间的真情与温暖,第一次感叹人间真美好。后来,我渐渐长大了,越来越感到自己受到了别人很多恩惠。大到别人为我疗伤,小到一只动物给我带来的欢乐,我都非常感谢。

直到现在,我要感激的人依然很多,学习上同学的热心帮忙;课堂上老师的宽容;作息上父母的`谅解……总之很多,不要以为这是一种愚昧的想法,其实这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帮助。就像我,由于平时我对同学们的尊重与友好,同学们现在也能在生活和学习上偶尔拉我一把。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的确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扩大知识面、开阔胸襟,同时也让我提高了自身的修养。

莫叹息,莫哀怨。世界没那么险恶,只要我们善发现.勤观察,其实世界很美妙。是地球创造了自然,是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命,同时也是我们在发展着地球,却也少不了地球的无私供给。所以,我们都应互相感谢,相互珍惜。让友爱的力量化作真情与温暖灌溉人间的田野,个人都学会感激与奉献,共同创建美好的生活。只要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平凡的感恩的心,将会是我们一生中享用不尽的财富。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十

听海浪拍击岩石,让我想起曹操一统天下的伟大政治抱负;听鹰击长空,让我想起毛泽东那豪迈的词风;听“呜呜”作响的火车声,让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他。

“叮叮叮”电话响了,我抱着一丝幻想,接起了电话,电话那头果真传来的是“我要回来了”。我顿时激动不已,问好时间第二天即刻出发。正值春运,车站人山人海,我奋力挤到出站口。“呜呜呜”,火车到站了,我迫不及待,像只猴子一样,上蹿下跳,一想到时隔一年即将重逢,我更是按耐不住想见他的心。突然,几十米开外,一个熟悉又有点陌生的面孔映入我的眼帘。“妈妈,快看啊,是爸爸。”我激动地拉着妈妈大喊,像一头猎豹,一头扑进爸爸怀里。我顿时觉得我的世界不再空虚,因为我有一座挺拔的靠山。

听到“呜呜”作响的轰鸣声,总能让我感受到与爸爸团聚的喜悦和一种独特的安全感。

但有团聚,就有离别。没过了几天,我再次来到火车站,送爸爸离开。他用手轻轻的抚摸着我的脑袋,说道:“在家要听话,要好好读书,做一个勇敢坚强的男孩子,为人更是要端正,做事要认真,追求完美,要有正义感。”我含着泪,点了点头。不久后,爸爸上了火车,我双眼望着他所在的车厢,火车鸣笛了,“呜呜呜”开走了。我呆若木鸡站在那,看着火车逐渐远去,眼泪早已控制不住,耳边一直回响着那一句朴实的而又意味深长的话。

我站在那久久不肯离去,因为我在等,在等那熟悉的“呜呜”声,我在等下一句悉心教诲。

不久后,姐姐也要返校了,我再次来到车站,这次可没那么幸运,我们在人声鼎沸中,走散了。而我更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给挤到在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从我身旁贴着过的行人,我显得非常无助,渺小。“呜呜呜”火车进站了,我抬起手,看了下表,这正是姐姐的那班车。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爸爸的话,是呀,要做一个勇敢坚强的男孩,我不能让姐姐担心!我立刻爬起,朝着进站口奔去,在姐姐匆忙检完票进站时,我给她招了招手,竖了个大拇指。

每当听到“呜呜”的火车轰鸣车,我的脑海里都不由自主的想起那句话,那句朴实而又温馨的话,因为它一直鼓舞着我前进!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十一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许多与他相关的话。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啊!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

宽容如水,通常的“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一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是一捧清泉,款款地抺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

宽容是火,因为更深一层次的宽容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得失,更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心平如水的宽容,已属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动容。宽容恰是一团火焰,明亮而温暖。宽容,不仅融化了彼此的冰冻,更将爱的热力辐射进对方的心窝。

宽容是诗,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宽容的含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

宽容是生活的润滑剂。“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尽善尽美。持有这样的观点才能懂得宽容。学会宽容,才能化解生活中的许多纠葛、怨恨、偏见、不快。

宽容是有限度的。对他人宽容的人,心胸开阔,能够包容他人的过失,这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境界。宽容绝不是一味迁就。

宽容是相互的,如果我们宽容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人与人之间如果都存一份宽容,世界将会更加安宁。我们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宽容。

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心存积隙的人啊,请你选择宽容吧,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你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宽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宽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当然,宽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而是懦夫。“圆以待人”,也得选对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姑息。所以,宽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在生活中,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趋鲜明;正因为宽容是生活的润滑剂,对别人宽容,实际也是对自己宽容。正因为宽容是相互的,对方相互宽容,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作文。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十二

理想,是人们生活的指路明灯,是人们用必胜的力量攀登的高峰,是巨大的动力源泉。

没有理想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中行走。他的生活中没有一个促使他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一生将永远碌碌无为、空虚无聊中度过。相反,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胸中有一个明确的崇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尚的品质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无尽的力量从他身上并发出来,理想的光芒在他身上闪烁。18,巴西流行一种可怕的“黄热病”。由于搞不清楚它的致病原因,人们就提不出有效的治疗办法。“黄热病”迅速在全国蔓延,夺走了一户又一户人的'生命。一位叫拉齐尔的医生参加了一个科研小组,从遥远的异国来到疫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种病原体可能是由蚊子携带通过叮咬人传播的。但大多数人不相信他。为了使真理闪光,为了使灾区人民脱离苦难,他当众让这种蚊子叮咬自己,结果他身染重病。根据他的发现,人们采取灭蚊行动。瘟疫被控制了,成千上万的人得救了,但他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一腔热血在科学史上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的一页。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作出这样英勇伟大的举动?不是狂热,也不是冲动,而是他的理想。作为一名医生,他的最大理想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挽救病人,让他们重新享受生活的快乐。同其他东西相比,这理想是圣洁的,是至高无上的。挽救他人的强烈感情充满着他的心房,促使他对每一个病人都尽心尽力,无私帮助。所以,在关键时刻,他能够为之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高尚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古今中外哪一个人的崇高举动不是建筑在崇高理想的基础上呢?没有鸿皓之志,陈涉怎能大泽乡一声怒吼,揭竿而起,燃起反抗暴政的烽烟?没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怎能横刀立马,转战南北,肩负民族解放大任?没有让共产主义在人类确认的理想,马克思又怎能四十年如一日地查阅资料,著成《资本论》?没有造福人类的志向,居里夫人又怎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从8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0.12克氯化镭?!……举不胜举的例子说明:理想是人的灵魂,有了理想,人就有了奋斗,他的品质和人格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学们,确立你们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去奋斗吧!

力量的源泉如何写篇十三

时间的长廊中,夹杂着太多太多奇妙有趣的声音了,像是震天撼地的鼓声,柔和圆润的琴声,清脆悦耳的风铃声等等,但我想,都不及这最原始的声音。不然,请你稍作停息,静静聆听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吧。

不经意间,心中顿时萌发了想要追溯这声音源头的想法,于是,我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慢慢与它融合,去追寻触碰声音的感觉。

渐渐地,我恍忽间探寻到了春之声的雏形,细雨润湿了大地,你听到了吗?一个个小生命破土而出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柳条拂堤发出沙沙响声,树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快乐喧嚣,以及不远处传来幽幽笛声,响彻在林间之中,与这一切美好的声音相互应和着,构成了一首和谐而又令人感到恬淡,充满生机的曲儿……还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啊!

现在,我敢肯定地说到,声音不仅有形,更是有情,可谓神形兼备啊!

也许,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我们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人生低谷,尝尽世间冷暖,犹如北风萧萧一般,但同样,我们又何妨不向春天学习,在跌倒中爬起,在攻克一道道难关中,不断积蓄力量,持着奋斗勃发的勇气与自信,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新绿、勃勃生机与希望,找到属于自己春的声音!

我想,那道声音,终将缭绕在我的耳边,直到永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