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28:50 页码:8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优秀16篇)
2023-11-11 23:28:50    小编:ZTFB

总结是对所学所得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吸收和应用知识。总结是对过去的整理和盘点,不要夸大和夸张自己的成绩和表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几篇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一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二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

n=n/nan=m/m。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o2中约含有个6.02×10氧分子。

242molc中约含有1.204×10个碳原子。

231molh2so4中约含有6.02×10硫酸分子。

23n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体时,应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体溅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复到室温。

(3)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刻度线与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或转移液体时溶液洒到容量瓶外,均应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盖上容量瓶塞摇匀后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能再加蒸馏水。

(6)称量naoh等易潮解和强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若稀释浓h2so4,需在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再缓缓加入浓h2so4,并用玻璃棒搅拌。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三

1.实验安全:注意通风,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如点燃或吸收。

2.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氧气、水、酸反应时,产物分别为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氢气。

3.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酸反应时,产物分别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氧气。

4.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酸反应时,产物分别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氧气。

5.氢氧化钠的碱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6.碳酸钠的性质:易溶于水,但比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浅红。

7.碳酸氢钠的性质:稳定性较差,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8.酸式盐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9.酸式盐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如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10.酸碱盐的反应规律: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11.酸和盐的反应规律:酸和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如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和水。

12.碱和盐的反应规律:碱和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如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13.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14.复分解反应的规律:酸碱盐之间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气体或沉淀等难溶性物质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15.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16.离子共存的条件: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共存;能生成沉淀或气体等难溶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共存。

17.离子的检验方法:利用离子与特定试剂的反应,可以检验离子是否存在。

18.原子结构的特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9.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有7个周期,分为短周期(1-3周期)和长周期(4-7周期),每个周期包含18种元素。

20.主族元素的分类:主族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类,其中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中间,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侧。

21.元素性质的预测: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预测元素的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化合价等性质。

22.化学键的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强相互作用力。

23.共价键的特点: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4.离子键的定义:通过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25.分子结构的分类:分子结构分为共价分子和非共价分子两种类型。共价分子由共用电子对的形成的化学键构成,非共价分子包括单质和共价型化合物两种类型。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四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象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使你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三、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形象比喻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用直观形象去记忆。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这个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

四、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

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

五、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须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六、猜谜记忆法。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七、形象比喻记忆法。

如果我们打这样个比方就可以理解了,也易于记忆了。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再如有机化学烯烃中有双键,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烯发生聚合反应时生成聚乙烯,可形象地运用手插尹“c=c”和手拉手“-c-c-”作比喻,这样较易记祝总之,趣味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图示记忆、归纳记忆、借曲填词记忆等。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五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二、化学实验中的意外事故。

1.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然后用2%醋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再涂上药水。

2.若酸、碱溅入眼内,立即用多量水冲洗,再用0.5%稀碳酸氢钠溶液或0.01%瑞氏液洗,最后用0.01%黄连素溶液滴入。

3.酒精灯着火:用湿布盖灭。

4.身上着火:就地打滚。

5.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6.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7.发现火灾,可打电话报警,通知其他人员救火,迅速离开火场并打碎钢盔,用湿布捂住口鼻。

8.身上沾有碱液: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乙酸溶液。

9.身上沾有酸类物质: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稀溶液。

11.酸、碱溅在衣服上:立即用水冲洗,然后涂上相应的酸性或碱性物质。

12.酸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稀氨水及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就医。

13.碱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2%乙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若碱溅在眼睛内,要先将粘着碱液的纱布轻轻拿下,再用上述溶液冲洗,并就医)。

14.浓酸溅到眼睛内:立即用水冲洗,然后边转动边用稀碳酸氢钠溶液或稀硼酸溶液洗,并立即就医。

15.若浓酸溅到衣服上或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然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5%)冲洗,再涂上甘油,并立即就医。

16.若浓碱溅到衣服或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然后用饱和硼酸溶液(5%)冲洗,并立即就医。

17.眼睛或皮肤被硝酸灼伤: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并立即就医。

18.被重金属盐类沉淀蛋白质灼伤: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洗,并立即就医。

19.衣服或皮肤被氢氟酸或含氟离子的其它酸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冲洗,并用纱布擦干后就医。

20.被汞或水银触及时:先用硫粉除去表面的汞,然后涂上碳酸、铵盐或饱和硫酸铵溶液,并立即就医。

21.被磷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2%硫酸铜溶液洗并滴入少量碘酒(不要用水洗)。

22.被玻璃割伤: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苯扎溴铵酒精消毒剂(药店有售)。

23.被误服药物或吸入不明气体:应立即用筷子、鸡翎等刺激喉头,催吐。

25.若误吞强酸(如硝酸):可先口服一些苏打(碳酸氢钠)溶液(一般有药店售)。

三、常见灭火方法。

1.酒精及实验用洒精失火:用湿布盖住火焰(也可用锅盖等),同时用沙土盖灭。

2.苯、甲苯、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如没有灭火器,可用沙土或水灭火。

3.油类失火:用泡沫灭火器(也可用沙土)扑灭。如果失误着火面积很大时,可用水和干砂来灭火。但如果是石油衣物在不慎燃烧时,则不能用水灭火,因为石油衣物会在水面上流动扩大火势,应用沙土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4.氢气流着火:用四氯化碳灭火。

5.橡胶试验室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如没有灭火器可在铜制大蒸馏烧杯上。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六

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 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 (如 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 单核粒子 (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七

从人类意识到环境污染开始,到现在已经发明不少新方法处理废弃物、治理污染点或减少有毒物的暴露等。但这些都是污染控制,而不是污染预防,我们总不能一直跟在污染的屁股后面追,因为我们消耗再多的时间与金钱都赶不上它的脚步。因此,我们应从另一条路出发,抢在其之前将它拦截。

美国国会于1990年通过《污染预防法案》,明确提出污染预防这一新概念,即环境保护的首选对策是在源头防止废物的生成,这样就能避免对化学废物的进一步处理。

二、农作物化学品体现了污染预防的新理念。

使用谷物生产的化学品叫农作物化学品,许多农作物化学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远远低于以石油、煤、天然气、海洋资源等为原料生产的化学品。当然某些农作物化学品对我们人类可能是有害的,但大部分却是对人类无毒无害的。

由于农作物化学品是以植物为原料生产的,因此像自然界将枯死的植物分解处理掉一样,自然界同样也能将农作物化学品分解,使其消失。试想一下,当一棵树倒地以后,极小的微生物在该树的树叶和树枝上开始工作直到树完全腐败烂掉;大部分由农作物化学品生产的产品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例如,一种以谷物为原料生产的化学品(如聚乳酸树脂)所制作的手套,只要填埋几个星期就能很快被分解并最终完全消失,医院的外科医生每天都要使用几十副这种手套;相反,一种由石化产品(即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一类化学品)制作的塑料(聚乙烯等)手套可能会残存成百上千年而不会腐烂消失。

因此,来自农作物的化学品能体现污染预防的新理念,是从源头消除污染的一项措施,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

三、农作物化学品的生产。

生产许多农作物化学品的初始原料是富含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糖和淀粉。为了将玉米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并合成能用于制造新型塑料(聚乳酸)的农作物化学品,首先要将特种细菌放入装满玉米的大瓦罐,细菌通过玉米发酵将玉米中的碳水化合物转换成乳酸,然后再用这种乳酸制造农作物化学品。所以,细菌为人类做了将碳水化合物转化成有用分子的所有工作,但是最艰难的工作还在其后面,发酵过程产生的酿造物是含有各种成分的混合物,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其中我们需要的成分(如乳酸)从这些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科学家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分离玉米发酵后的混合物,开始时,他们使用一种新的塑料薄膜作非常细密的滤纸,当混合物通过这种塑料薄膜时,滤纸能够将我们需要的乳酸留下,而让其他物质通过。

四、一种农作物化学品——溶剂简介。

溶剂无处不在,如在工厂的许多流程中,需要使用溶剂来清洗电子零件;在回收处理废报纸时,也要使用溶剂来除去油墨;在家庭生活中,人们也常使用各种方法去污剂(溶剂)来清除油污和涂料。

仅在美国,每年消耗的溶剂就超过400万吨。目前这些溶剂大多是石化产品,而且可能是有毒的。科学家早就知道,真正安全的溶剂应该是用农作物化学品来制造,但要从农作物中获得这样的溶剂,其过程繁杂且价格昂贵。因此,尽管来自农作物的溶剂是绿色环保的,但如果其价格过于昂贵,对使用它们的人来说,就毫无意义。

作为化学家,他们的挑战就是要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一种古老的生产过程,必须找到更便宜的方法制造出绿色环保的溶剂。印度的达特博士及其同事已经找到了一种用玉米制造各种有效溶剂的优良方法,其生产所花费的成本还不到原来生产方法的一半,而且该方法的能耗也只有原来的90%。不久的将来,美国人所用的大部分溶剂很可能被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更清洁、安全的溶剂所替代。这些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如指甲油去除剂、油漆消除剂、包装厢内的填充剂、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清洁剂、乙醇汽油等。

用像玉米那样的天然产品生产出的化学品来代替安全性较差的其它化学品是十分令人满意和高兴的事情,很难找到像由玉米制成的溶剂这样的化合物,它们既具有丰富的用途,又无毒害,而且还能在自然界中自然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然而,目前我国在此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希望有志于成为化学家的同学不妨努力学习,大胆探索、研究,争取有一天,你们也能发明更先进的制造农作物化学品的方法,也许通过你们的努力,以玉米为原料制造的能源发动汽车、以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可乐等将变成现实。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八

1.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2.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3.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

4.物质的相对性:组成,结构,性质。

5.原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

6.离子:原子团,阴离子,阳离子。

7.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8.非电解质: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9.电离:物质的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电离过程,可简单分为电离出离子的过程。

10.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12.极性键:不同种元素原子结合形成的共价键。

13.非极性键:同种元素原子结合形成的共价键。

14.分子间作用力:加强分子间联系,使物质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1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16.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17.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电子,电荷转移的化学反应。

18.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9.离子反应:反应物为电解质,生成物中有离子的化学反应。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九

1、易燃易爆试剂应单独保存,防置在远离电源和火源的地方。

2、酒精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烫伤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清洗,最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碱沾皮肤,用大量水清洗,涂上5%的硼酸溶液。

3、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4、防暴沸的方法是在液体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

5、过滤是把难溶固体和水分离的方法;蒸发是把易挥发液体分离出来,一般都是为了浓缩结晶溶质。

6、粗盐含杂质主要有泥沙,cacl2、mgcl2、na2so4等,需用的分离提纯方法是“钡碳先,碱随便,接过滤,后盐酸”的方法。

7、溶液中so42-检验法是先加盐酸酸化,后加bacl2溶液,如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8、cl-检验法是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含cl-;酸化的目的是防止碳酸银等沉淀的生成。

9、蒸馏是分离液液互溶物的方法,常见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和冷凝器。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冷凝水流方向要注意逆流。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

1.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2.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3.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动顺序表。

4.钠,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氧化钠。

5.氯气,氯水的成分及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6.氯化氢,盐酸,盐,碱,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7.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常见离子的检验。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一

有关元素性质和物质结构题解题的窍门归纳:

(1)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2)某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与其气态氢化物化合生成盐,该元素是氮。

(3)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4)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溴,金属单质是汞。

(5)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氟。

(6)三种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皆能反应,则必定含有ai元素。

有关元素性质和物质结构题解题的窍门归纳:

(7)焰色反应呈黄色的元素是钠,焰色反应呈紫色的元素是钾。(8)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氯。

(9)单质的硬度最大的元素是碳。

(10)化学式为a2b2形的化合物,则只可能为na2o2、h2o2、c2h2。

三招攻克化学推断题:

1.猜测出题者的意图。化学这一门的知识点比较多,而高考试卷又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涵盖,所以出题者要考查的也就是那些重点的内容,即一些经常碰面的元素,比如氮、硫、碳,重要的基本的化合物二氧化硫、氧化铁、硫铁矿等,以及和我们的生活比较相关的,比如氧气、氯气、铁之类等。因此在做推断题时大体的思考范围就要有个界限,不能漫无目的乱想。

2.找突破口。题干越长,给的分支越多,往往题目就越简单。因为题干越长,分支越多,也就是给的信息越多,越容易找到突破口。一般的突破口就是一些元素的特性,比如能腐蚀玻璃的单质,自然就知道是氟了;还原性最强的离子,就是硫离子了等等。找到一两个突破口,题就很容易解开了。

3.如果实在找不到突破口,在大致范围确定的情况下,大可猜上一把。因为大致的范围确定了,就可以根据题目给的条件猜出几个可能的、常见的、常用的元素或是化合物,再用排除法找到答案。

元素推断题技巧:(物质之最)。

1.氢化物沸点最高的的非金属元素是0。

2.单质是最易液化的气体的元素是c1。

3.单质是最轻的金属元素是li。

6.能导电的非金属单质有石墨和晶体硅。

7.能与碱溶液作用的单质有ai、cl2、si、s。

元素推断题技巧:(物质之最)。

9.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p。

10.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e。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二

1、找出反应式左右两端原子数最多的某一只出现一次的元素,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将此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左右两边原来的原子数,所得之商值,就分别是它们所在化学式的系数。

3、依据已确定的物质化学式的系数、推导并求出其它化学式的系数,直至将方程式配平为止。

4、验证反应式。配平是否正确。

二、观察法。

2.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它化学式的倾泄计量数,这样即可配平。

三、奇数配偶法。

1.找出在化学反应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

2.从原子数为单数的元素入手(一般为氧元素)。即乘2;。

3.由已推求出的化学计量数决定其它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四,定一法(归一法)。

五、分数配平法。

1.先配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

2.用分数配平单质元素的原子;。

3.去分母,使配平后的化学计量数为整数。

2化学反应方程式配平法。

1、有机物反应,先看h右下角的数字,而无机物先看o的数字,一般是奇数的配2,假如不够可以翻倍。

2、碳氢化合物的燃烧,先看h、c,再看o,它的生成物一般为水和二氧化碳。

3、配平的系数如果有公约数要约分为最简数。

4、电荷平衡。在离子方程式中,除了难溶物质、气体、水外,其它的都写成离子形式。

(1)让方程两端的电荷相等。

(2)观察法去配平水、气体。

5、还有一些不用配平,注意先计算再看是否需要配平。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三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物质的组成包括元素和微粒,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分类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

2.化学计量:化学计量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4.原子结构:原子结构包括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电子云、原子轨道等,以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5.分子结构:分子结构包括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以及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等。

6.化学键: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以及键能、键长、键角等。

7.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包括周期和族,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8.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等,化学平衡包括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等。

9.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包括酸碱盐溶液、电离平衡、离子方程式等,以及电解质的强弱、电离度等。

10.电化学:电化学包括原电池、电解池、电极电势等,以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1.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以及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反应类型等。

1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实验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加热和冷却、分离和提纯等,数据处理包括误差分析、图表绘制和计算。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四

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想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不仅有较强的规律性,而且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高中学生由于学习经验还十分有限,因此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去归纳总结相关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是不行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学生如果不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因此会出现知识盲区,影响课堂听课效率。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顺利的完成听课任务,消除知识盲区,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进行归纳与总结。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很多化学知识点,并且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进行归纳与总结,那么知识点就会十分凌乱,影响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系统的应用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不善于进行归纳与总结,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在进行化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能够积极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个人的见解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有更多看待问题的视角,进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首先要能够积极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因为教师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学生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学习经验方面都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五

1.原子结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离子符号:,,,,。

3.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4.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

5.电子式:,。

6.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7.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8.反应条件:点燃、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9.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气、液、固等。

10.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反应条件+产物状态。

11.溶解性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

12.常见气体溶解性:nh3、hcl、so2、h2s、cl2、co2等易溶于水,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能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13.酸碱盐的通性:酸(酸性):、、;碱(碱性):、、;盐(酸性):、、。

14.氯离子的检验: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15.二氧化碳制法: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碳。

16.二氧化硫制法: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晶体)。

17.硫化氢制法: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可制得硫化氢气体。

18.电解原理的应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精炼铜等。

19.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

20.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1.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22.金属元素的分类:黑色金属和有形金属。

23.非金属元素的分类: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等。

2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只有前两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5.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其中第viii族是三列,其余每族为一列;周期表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族(viii族除外),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有关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六

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