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1:22:17 页码:12
最新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实用8篇)
2023-11-23 11:22:17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如何培养财商,合理规划理财是人们追求财富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篇一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四)第三次写到琵琶曲:“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思考6:“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并加以赏析。(如:《李凭箜篌引》、《颖师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200字左右)。

附板书:琵琶行。

三次演奏的描写方法: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篇二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2重点难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作者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评论(0)学时重点。

整体感知。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师讲授为主。

一、导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

二、新授。

作者简介诗歌体裁。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诵读诗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字音)。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三、小结: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3.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字词积累、句段赏析、梳理故事情节。

学时重点。

字词积累、句段赏析、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内容分析。

复习:

诗前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新授:

1、字词积累。

《新教材新学案》p36自主学习篇。

句段赏析。

《新教材新学案》p37合作探究篇。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梳理故事情节。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课堂练习。

复述琵琶女的经历。

课堂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那琵琶曲究竟是怎样的人间仙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诗人感情的变化。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作者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时重点。

整体感知。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师讲授为主。

一、导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

二、新授。

作者简介诗歌体裁。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诵读诗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字音)。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三、小结: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篇三

生:好像是诗歌节吧。

生:诗歌的一种题材。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它主要是以铺叙为主的一种歌词,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

师:好,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谁来概括。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生:读,

师:对,这个读,不是老师说的,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么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所以首先要走近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好,下面我们一起呀,不是一起,自由地放开声来读。好,咱们就开始。(放音乐)。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

生:落魄失意的人。

师:你的解释有一点点问题,沦落不是沦落人,是不是?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是不?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师:不仅仅是琵琶女,还有诗人,是不是?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那么,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我想啊,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尝试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不好,那一段,第几段呀?第三段,谁来给我们读一下,好,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好吧?请。

生:……。

师:好,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段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同情来。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好,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是吧?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含的什么?感情,所以,刚才同学说到感情,这一段,我觉得把握得比较到位。好,就这一段,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讨论讨论好不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好,这样吧,咱们周围同学商量一下,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生小声交流)好,谁有问题?你来。

生1:文中是如何描写琵琶女的形象的?

生2:这一段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的?

师:提了两个问题,大家觉得它有讨论价值吗?

生:有。

师:那好,咱们周围同学啊,就自由组合,议一议,好不好?两个问题随便讲,想说哪个说哪个,好不好?想发言,随时举手。

生:我想说第二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然后……。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不知道。

师:看看注释吧。

生:歌妓。

师:秋娘恐怕不是一般的歌妓吧?

生:秋娘吧,本身就是才华很出众的,然后还要嫉妒她,说明她比秋娘的才华还要……。

师:对了,秋娘本身就是才华横溢的歌妓,是吧?被她嫉妒了,可想而知。

师:你是在讲琵琶女的形象,对吧?

生:然后用前面的红火一时和后面的悲凉人生经历,形成一个对比。

师:还有对比,实际上你把两个问题合在一起说了,既提了琵琶女的形象,又说了手法,大家同意不同意?有没有要补充的?不需要补充了吗,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探讨得可以了?我看你想发言又不敢举手,你说一说。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是代表中国普遍的封建礼教下古代女子悲惨的……。

师:她是一个封建什么?

生:就是一般的古代的女子普遍的悲惨……。

生:高超。

生:门前冷落车马稀。

师:所以,说明什么问题呀,哪个时代是不是就是,什么?你来说。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生:白居易。

生:……。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的“低”,“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血”……。

师:“血”字书面语读什么,口语读什么?还有没有?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的“乐”。

师:好,这里白居易还得加点劲,知道不?好,我们在读白居易诗人的这一段时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觉得呢?我们的白居易说一说。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他的遭遇呀,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而且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生1:白居易从他的生活经历上,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激情到如今的平淡。

师:激情,不准确。那么这个对比,你刚才说了,怎么能从激情到平淡?

生1:从辉煌。

师:这个词还可以。还有没有?

生1:所以他们此刻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师:因为他们都是失意落魄的。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好,你来。

生2:还有她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长安就是……。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2:浔阳江头。

师:对,所以这一点也是相同。

生2: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师:还有没有?

生3: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

师:原本素不相识是什么把他们连在一起?

生:音乐。

师:是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同学们,琵琶曲这一段应该说是什么?千古传颂啊,脍炙人口。刚才,我们的琵琶女、我们的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已,我给大家读一下。背一下这一段,那么,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好不好?(配乐朗诵)读完了,听完了,不知大家相出问题了没有?你觉得这里边最精彩的句子是什么?你先说。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的比作炸破的银瓶和那个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音乐特点。

师:非常激越,你很喜欢。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那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什么为……。

生:化抽象为具象。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请感在音乐里面。

生:音乐主要有思想情感在里面,所以作者就被打动了。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吗?就打动了诗人吗?

生:还有诗人想到他自己的身世,然后就有比较悲伤的感觉。

师:对,还有他自己的身世,是不是?触景生情,实际上,我们看写音乐,不仅仅是讲琵琶女呀,还在写谁的感情呢?诗人自己,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怎么样?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齐读)。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下面,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

生1: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师:好,哎呀,你很厉害呀。昨天预习就在想,是吧?好。那么谁来说一说。

生2:对音乐的感悟,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

师:好,富有诗意呀。还有没有?

生3:一男一女江畔逢,同为京城沦落人,为何不乐,难为知己。

师:你前面好像是诗句,后面猛地一句,然后就刹车了,是不是?稍微后面在调整一下,我感觉是不是更好?啊,好,还有没有要说的?这位男同学。

生4:琵琶声传逾千载,歌女乐天花开败,酒不醉人人醉曲,司马泪和一月白。

师:啊,好,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呀,老师也很喜欢诗歌,我在备课时,也想了这么一个七律,看我的感受,我读一下,感悟琵琶行,“浔阳江畔少知音,冷月荻花夜色寒。哀怨琵琶情切切,半觞清酒泪涟涟。飘零歌女伤神苦,沦落诗人为客难。前辈字句清肺腑,后生吟诵叹先贤。”读了这首诗,让我们在激动的情绪中平静下来,我们进行了一场诗歌的漫游,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好不好,开始。

(生默读)。

生:(有感情朗读)。

师:怎么样?好,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让我们以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下课。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篇四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研读课文。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篇五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家住京城。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红极一时。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篇六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对比、反衬。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板书设计: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篇七

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教学目标:

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的方法应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从创作的角度说,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诗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经历,进入某种情境,再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完成读者和诗中人物感情的“对接”后,注重启发学生抒发个人感受。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点段落进行突破,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能更集中地进行“诗中之情”的研读,我将对内容的`梳理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堂上检查。将文学常识、语言分析等放在第二个课时。

课前预习题:

1.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2.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4.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

·这是为一位诗人写的悼词,请问这位诗人是谁?他的名作有哪些?流传范围如何?

二、点明学习目标——体味诗中之情。

1.全班朗读“序”

2.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弹曲,诗人听曲而动情,又因情而写诗。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知人(该环节的前两个内容共四个点,分别交给四个小组讨论完成,同步进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对人生的体会。只有了解了诗中人物的经历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情”的认识才能更深刻。

(一)了解诗人。

1.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

以前:高居朝堂兼济天下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独善其身有酒无乐,不闻丝竹。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二)了解琵琶女。

1.根据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

以前:色艺双绝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独守空闺。

(三)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体验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整体感知。

播放孙道临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片断(描写琵琶曲的部分)。

(二)把握节奏变化,梳理情感脉络。

·请大家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进行相应的划分。

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破——曲终裂帛。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人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体验曲中之情。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有感触的来分析。

(四)根据刚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诵。注意情感酝酿,体现其变化、起伏。

(先单个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集体朗诵)。

五、情的升华——高超的结尾艺术。

1.全班朗诵最后一段。

2.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请说明原因。

六、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诵全文。

第二课时。

1)介绍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生平。

2)简介“新乐府运动”。

3)介绍关于“行”的文体常识。

4)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字词的问题。

5)分析诗中的修辞等语言现象。

6)简单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篇八

生:是一种文体,跟短歌行一样,是一种诗歌体裁。

师:初读课文以后,你感觉“行”这种诗歌体裁会有怎样的特点?

生:一般比较长篇。

师:比较长篇,应该说是长短不一。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行”是押韵的。

师:这种古诗的韵跟我们通常读的古诗的韵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就要在读中思考,请你来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没感情,没节奏性地读。

生:凄切。

师:离别,让我们一起把凄切的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浔阳江头)。

师:这段诗里面,韵是怎样的。

生:随时在变。

师:韵,随时在变,诗句里有写景,还有抒情等。

(ppt在展示琵琶行,“行”的特点。)。

师:你们知道这首诗在古代流行的程度吗?

生:应该比较流行。

师:猜对了,胡儿能唱《琵琶行》,《琵琶行》就是当年的《小苹果》。这首诗是文学宝库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用四个字来形容这首诗:

生:千古绝唱。

师:千古绝唱,我很同意。这节课我们就来思考,千古绝唱,“绝”在哪里。第一段由老师来读,思考一下老师读跟同学读的区别。同学继续来好好地读下面的部分。

(老师读得非常有感情,学生能接住老师的感情浓度投入到诗歌的情境里。)。

生:(有感情地接着读下面的段落)。

生:琵琶声描写得特别生动,仿佛就在耳边。

生:第二段。

师:请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

生:(情感投入地读第二段,但有些紧张)。

师:你说说看,你最想把其中的哪一句读好?大家觉得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一起来读?

生:(读)。

师:大家发现没有,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动词,比如:

生:拢、捻、抹、挑。

师:“捻”,你们自己说要怎样读这个词?

生:慢慢读。

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比喻。

师:“大弦嘈嘈如急雨”读得浊,“小弦切切如私语”要读得细、读得轻,现在男生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女生读“小弦切切如私语”。

生:(男女生分别读该两句诗,效果很好)。

生: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师:为什么好?

生:因为银屏乍破的乍写出了声音的突然迸发,还把声音比作战争的响声。

师范:好的,战争的响声如在眼前,你来读一下。

同学们你们满意吗?要读出突然的感觉。请一位同学连着前面几句一起来读一下、

生:(一位男生能够把握节奏、轻重、缓急地读出诗句,读得很好)。

师:聪明的孩子能够看诗表达自己的情感了。接下来我们积累几个节拍。银屏乍破之前要留四个节拍。在读到“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时候力度要往上走。学会情绪的酝酿。同学们再来读一遍。

生:(同学们读得不好,可能没有理解留四拍的意思)。

师:记住模声容易,得情难,没事,我们继续往下。还有哪一句描写声音很好?

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师:这一句运用了侧面描写。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白”字可不可以换成“黄”字?

生:不可以,因为月亮映在江中应该是白的。

师:不对,你在蒙我,因为月亮映在江中所以它是白的,没有逻辑联系啊。

生:黄是暖色调的,白是冷色调的。

师:有点意思了。白我们来组个词,哦,惨白……我们来读一遍,(老师示范,并强调白要读得落寞一点),把声音写得如此形象生动的句子,我们再来找找看。

生: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师:裂帛是怎么样的`声音?

生回答。

师:注意“裂”的声音一定要上去,(老师示范)。

生:(学生朗读)。

……。

师: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把声音比作莺语,而且是滑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去,这种琵琶声是欢快顺畅的,而幽咽泉流冰下难,“咽”是怎样的声音?是涩的。下面女同学读“间关莺语花底滑”,男同学读“幽咽泉流冰下难”。

生:同学们再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推荐班级的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全班同学推荐了刚刚那位读得很好的同学)。

生:(表现得很好)。

生:学生鼓掌。

师:接下来不允许鼓掌了,鼓掌会冲淡这首诗的意境。这位同学读得很好,但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暗恨生”有点沉不住气了。一定要把暗恨生的情感读出来,(老师示范)。同学们要读出感情。

生:(齐诵,读得很不错,很有进步)。

师:现在同学们读就不是原来的胡儿乱唱。琵琶女弹得精彩,白居易把琵琶声写得生动立体,诉平生不得志,你能读出琵琶女的经历?(师示范朗诵有关琵琶女的身世段落)。

生:被秋娘妒的那一句,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很吻合。

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说的是正值辉煌之时,还有没有?

生: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代表琵琶女人生陷入低谷,她好像在慢慢沉思。

生:曲终收拨当心画,四线一声如裂帛。只剩自己一个人,终结,悲愤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写琵琶声的段落。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更绝的是,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难得。

生:他们的遭遇都十分悲惨。

师:都是从京城来到偏僻之地,遭遇十分悲惨。还有吗?

生:孤独。举酒独饮。

师:还有吗?

生:曾经辉煌,现在落魄。

师:在各自的领域里面各自辉煌,一个在音乐,一个在诗歌。

生:人生经历很坎坷,

师:故事不相同,但故事的曲调是一样的,最后的感情化成了一句话。

(老师示范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请同学再读这一句话。

生:(齐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所以同学们你看,外面的音乐就是天籁地帮我们配音了。(下课时,二中校园恰好想起了哀愁幽怨的中国古乐)。仿佛有一种温暖,相依相惜的情感。借着这个音乐,我们把“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读一遍。

生:(齐诵)。

ppt展示:(北大孔庆东先生对琵琶行的点评)第一绝是白居易出神入化的语言……。

生:最后一个,因为他把自己的经历和命运联系起来,想起自己的经历有一颗爱心。

师:白居易的最伟大之处,你认为在哪儿?

生:能够把自己跟社会进行联系。

师:能够进行联系,但你还没把它概括出来。

生:我认为他能把千千万万故事合成一个,把自己和歌女的命运相连。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和我,歌女和做官的人是相连的。白居易的伟大,就在于此,平等,公平。这个就是我们这首诗里最伟大的地方。

ppt展示(毛泽东主席对琵琶行的评价):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白诗的高处就在此。从写作到精神,到灵魂。我们慢慢接触了这首诗的精髓。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的名句。

生:齐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再有感情地读一遍。

生:齐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同是天涯读诗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谢谢你们,今日的雨声音乐都很好。下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