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23:49:37 页码:7
2023年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模板16篇)
2023-11-21 23:49:37    小编:ZTFB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需要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写总结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注重过程和思考。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写作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资料。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一

教材p35例9及练习八第10~15题。

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发现规律。

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2÷11=0.1818…。

3÷11=0.2727…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作业:

一、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二、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二

教学内容:

找因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

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

活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写出乘法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11943211。

反馈:

小结: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调学生要有思考,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巩固。

填空。

看l找得快。

课本第5题。

总结。

作业。

教学内容:

找质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与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质数、合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找质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铺垫。

1、找出以下各数的所有因数1、3、6、12、7、15、23。

2、根据以上各数的特点分类。

一、新授。

1、观察讨论: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1和本身的3、7、23。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6、12、15。

2、学生自学课本: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3、讨论交流。

二、巩固。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9、14、3、18、25、5、16、19。

(交流是怎样判断的)。

2、完成书本练习第一题。

3、指名说说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总结。

作业。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三

一、填空(20分)。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6(),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6()。

4、3.05米3=()分米340毫升=()升。

5、右图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是()。

6、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cm,宽是8cm,高是6cm。它的底面积是()厘米2,体积是()厘米3。

7、一个棱长10cmr正方体魔方,它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8、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分米3,也可以看成是棱长10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厘米3。。所以1分米3=1000厘米3。

9、一个体积是12厘米3铁球和一个15厘米3的铝球分别浸没在两个同样的盛满水正方体量杯中。浸没()球的量杯中的水溢出的多。

10、用体积是1厘米3的小正方体摆成体积是24厘米3的长方体,可以一排摆()个,摆()排,摆()层。

二、选择(10分)。

1、棱长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比较()。

a、一样大b、体积大c、无法比较。

2、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

a、10b、100c、1000。

3、a3表示()。

a、a+a+ab、a×3c、a×a×a。

4、一个长方体水箱,求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升,是求它的()。

a、体积b、表面积c、容积。

5、一瓶墨水的容积大约是45()。

a、米3b、升c、毫升。

三、计算(12分)。

0.25×2.3×42.68×3.5+6.5×2.68。

12.75÷[14.6-(1.3+8.2)]35+14+320。

四、计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12分)。

五、应用题(46分)。

1、观察下图,计算出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水量未改变)6分。

2、一个花坛(如图),底面边长1.2米的正方形,四周用木条围成,高0.9米。

(1)这个花坛占在多少平方米?(4分)。

(2)用泥土填满这个花坛,大约需要多少立方米泥土?(木条的厚度忽略不计)(6分)。

(3)做这样一个花坛,四周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木条?(6分)。

3、一种长方体的广告灯箱,框架由铝合金条制成的,各个面由灯箱布围成。

(1)制作一个这样的广告灯箱,至少要铝合金条多少分米?(5分)。

(2)做一个这样的灯箱需要灯箱布多少平方分米?(5分)。

4、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6分)。

5、沙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一种正方体箱型沙漏的棱长是12dm,已知平均每小时漏沙72dm3,照这样计算,多少小时漏光一箱沙?(6分)。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四

教学内容分析:

简易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教学的,在解方程式,学生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四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五

1.了解身份证号码的含义,学会简单的编码。

2.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数字所反映的信息,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尝试应用数字来反映信息,会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请学生课前了解身份证号码的常识、收集两个身份证号码。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份证是怎么编成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身份证号码共有多少位数字?

2、结合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里和同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并回答问题。

3、讲解身份证各部分表示的信息。

(1)这位同学能从身份证号码中发现自己的出生日期,你们都能找到吗?板书:出生日期

(2)在你们的身份证号码中有哪些数字是相同的呢?

(3)猜一猜,前六位表示什么信息呢?你为什么这么猜?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板书上标明各段的意义。

(4)你还想了解什么呢?教学区分性别的第17位。

(5)教学顺序码和校验码。

(6)你能完整的说出身份证号码各部分表示的信息吗?同座同学互相说说。

4、教学15位升18位。

(1)老身份证号码和新身份证号码不同在哪里?

(出生日期码和校验码。)

(2)出生日期码为什么要增加前两位?

5、比较331023和332625。

三、练习反馈,展示潜能。

1、考一考。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身份证号码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老师想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有没有信心?

(1)我们中国这么大,每一天都有很多新生命诞生,那么这些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他们的身份证号码应在哪里做区别?(应在省市县代码上做区别)。

(2)如果是一对双胞胎孩子,身份证号码相同吗?哪儿不同?(应该在顺序码作区别)。

小结:即使是双胞胎也不能共用一个身份证号码,从这里可以看出身份证号码具有什么特点?(因此一个身份证号码只属于某一个人,独一无二;唯一的)。

2、小马虎的难题。

332625194806120537。

332625197511030463。

332625197207230633。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说出判断的根据。

师:小马虎感谢你们帮他解决了难题,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断推理能力。说到判断推理,有一个人在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谁?(柯南)。

3、给警察叔叔帮忙:

案发现场,从目击证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龄是40岁左右,男性,

通过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这些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作案人是谁吗?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3.联系实际,开阔思维。

(1)了解身份证的用处。

师:你们知道身份证主要有哪些用处吗?

(银行取款、邮政取款、坐飞机、贷款、住酒店、登机、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等。)。

师:身份证能反映一个人的多种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同时今天课上的身份证号码也要注意保密。

(用数字能简洁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会混淆。)。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我为十多亿人的信息!可见用数字来反映信息是多么的简洁明了,这也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洁)。

(2)走进生活,了解其他编码的知识。

(邮政编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车辆号码……)(欣赏图片)。

四、运用编码,设计编号。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给自己来编一个学号呢?

(出示活动要求:1.这个学生编号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2.这些信息打算分别用什么?3.代码的顺序怎样编排?)。

2、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在编号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简洁方便,有规律,不能重复,唯一)号码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入学年份、班级、学号)。

3、学生尝试独立编码。

4、作品展示。

五、课堂总结,引申探究。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课后调查。

活动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所反映的信息。

友情提示:可请教别人、查阅书籍、也可上网查询……。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六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以前研究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本节课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要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出现了一道准备题,接着列表分析每经过1分钟、2分钟、3分钟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然后再出示例题解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突破点放在学生对应用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对行动的体验上。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1、复习铺垫法。2、直观演示法。3、分组讨论法。4、启发讲解法。5、练习巩固法。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师:同学们,在未学新课之前,老师先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看谁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最好。)。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3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投影出示)。

(1)、口头列式解答。

(2)、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师:这道题是我们以前研究的关于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时,它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假如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在运动,那么它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看准备题。)。

2、准备。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投影出示)。

(1)、读后回答a:这里讲的是几个人在运动?

b: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c:做手势理解同时出发,相对或相向而行。

(师:请大家伸出两只手,把两个食指比作两个人,让他们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准备好,听老师口令出发。看图,两人一起出发叫同时,不能一先一后。对面往一起走,叫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那么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变化情况怎样呢?我们先填表,再理解。)。

(2)、填表并汇报填表结果。

(3)、观察表后思考回答:

b、当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c、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0,这表示两人相遇了,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家的距离。像准备题这样的应用题,我们就叫它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如何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种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

(1)、读题。

(2)、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成线段图。

(师:小强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小丽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求什么?这道题如何解答呢?老师准备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思考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找出解决办法。)。

(3)、出示思考题,分组讨论学习。

思考题。

a、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与所求的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b、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c、怎样列综合算式求出两家距离?

d、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

(4)、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54+704(65+70)4。

(5)、比较:两种解法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6)、小结:今后我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

第一组。

1、根据线段图口答。

2、动笔做一做。

第二组。

1、看图列算式。

2、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算式。

3、根据算式补充条件和问题。

4、看图编一道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验收题。

思考题。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七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预习生成单、作业纸、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2、师:针对这个内容,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相信你们一定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现在请组长带领组员提炼出你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

3、指名学生汇报。

4、师:同学们,不管你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关,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

二、检查预习,自主探究。

1.出示预习生成单:(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形成统一意见准备汇报。)。

2.指名上台展示并汇报。(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最先上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4.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你们得出这个结论了吗?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师:第一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学生说二分之一),第二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的(四分之二),第三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八分之四),涂色部分都相同,也就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也(学生说相等),可是,它们的分子分母却不相同,他们有没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呢?我们通过合作交流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合作要求(课件),指名学生读一读。

3.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5.指导汇报,总结规律。谁能完整的说一下你们刚才总结出的规律?

6.教师归纳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7.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吗?(0除外)。

8.再读一读,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关键。

9.拓展深化,加深理解,完成练习,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之间的联系。(练习一)这个过程也要看学生的生成在哪,教师及时的给予肯定。

9.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的表现特别出彩,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的表现会更棒。

四、应用拓展,新知内化。

1.出示例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觉得解决这道题应该利用什么知识?(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就应用分数的基本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八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基础练习:练习五4、8题。

拓展练习:练习五6、7题。

8题如回答困难,可让学生拿出实物如图中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达成目标:巩固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计算长方体的棱长和。】。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组织学生总结收获。

1、正方体的特征。

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九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创建数对的过程,掌握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4、教学过程。

4.1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探讨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情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神奇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财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十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2、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讲授新课。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750(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9)。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十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0页。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进行,教师整理后,利用集合图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数学思想】归纳思想、比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拿出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说。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说说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一、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汇报发现的正方体特征(提示: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

(2)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知道吗?

2、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1、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说,可以用列表法比较。

2、提问: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讨论后用集合图表示。

拿出正方体物品,仔细观察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同桌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立方体、

学生回答: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

再全班汇报。

全班讨论得出: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备,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课本20页“做一做”:巡视指导,组织交流。

同桌合作制作、讨论,再汇报交流。(重点:搭一个稍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十二

已学的相关内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比较。

二、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策略。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基本性质。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数”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三、从《分数的基本性质》谈教学策略。

“整体----部分-----整体”观察策略。对观察对象的整体先作初步的了解,发现这一类现象可能存在着某种规律,然后分出个部分,分别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存在于各部分中的基本规律,进而再研究各部分间的联系,发现共同的结构,提出假设。

(1)整体观察。发现这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起了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可能存在某中规律。

(2)部分观察。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组数==,从左向右观察,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可以把这组分数改写成下式让学生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着,引导学生从右向左观察,并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让学生观察其他几组分数,能得出同样的规律。

(3)整体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这组例证,概括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要求能运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明为什么要“零除外”。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十三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创建数对的过程,掌握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4、教学过程。

4.1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探讨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情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神奇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财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十四

作者:古老师kooyc@作者单位:xk_school简介:软件说明:

1、感谢风暴公司提供“风暴多媒体创作”软件。

2、本课件取材于《信息技术》小学版。应用于三年级第二学期。

3、本课件中的“复习”、“学习”按钮下的红色圆点,可以用鼠标点击,成动画效果;结果及结论有文字说明出现。

4、“练习一”中的“启动计算器功能”的方法的按钮可以看到启动动画。练习下面按钮有说明。

5、每张页面右下角的“企鹅”可以回到主画面。

6、作者:龙岗区横岗镇西坑小学古映超。

电话:2861800713530716351。

e-mail:kooyc@。

相关课件: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篇十六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板书。

板书设计: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