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8:42:45 页码:7
最新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优秀13篇)
2023-11-22 08:42:45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经验,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教案范文的分享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一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二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设想: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诵读——解读——质疑欣赏——拓展”。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过程:

用《思乡曲》作为整节课的背景音乐。

一、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题目、作者)。

同学们,你们有过想家的感觉吗?谁能谈谈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离家久远了就会想家,特别是夜深人静时更是难以入睡,每当这时我就会吟诵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其中两句至今记忆犹新: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体会的到,谁也说不清。

是的.,想家的心情,谁都体会的到,谁也说不清。同学们想家,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海外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由于海峡的阻隔,他们有家难回,那才是真正的“愁”啊,真正的痛。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于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去倾听诗人的内心呼唤。

二、教学目标(出示课件2)。

指一名学生读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余光中先生,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的合影,老年的余光中。写《乡愁》诗的情景简介。

四、诵读指导(出示课件4:图文并茂朗读节奏)。

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朗读录音,感受一下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歌的朗读节奏。

问:这首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学生答:哀伤、深沉、悲凉)。

那我们应该用怎样语气去读?(缓缓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首是我们应该用缓慢的语气去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页,根据屏幕提示,边小声读边划出朗读节奏。

指名读1、2节。

指导:这两节语速要再慢些,要读出思念之情。再指名读。

指名读第三节。

指导:这一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后来啊,“啊”要读成“y”,因为“啊”前边的“来”字的韵母是“ai”,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教师范读,生齐读。

指名读第四节。

指导: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教师范读,生齐读。

学生齐读全诗。

五、解读。

1、想景悟情(出示课件5课文图文录像)。

问: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感情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请同学们帮忙找一找诗中借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其实诗人是巧妙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言志。

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生分组讨论5分钟)。

问:通过讨论哪个同学先来演绎一下诗歌的内容?(指名两位同学发言)。

同学评价、教师评价。

问:哪位同学再来演绎一下诗歌内容?

评价并深情小结:同学们表达的太好了,动了感情,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是啊,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汗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土地……我离开他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已43年,这含泪的呼唤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师生共同概括诗歌每一小节抒发的感情。

第一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板书:亲情)。

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怀念,(板书:爱情)。

第三节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板书:哀痛]。

第四节表现的是诗人盼望祖国统一(板书:盼统一)。

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个小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思乡之情”——“爱国之情”)。

2、质疑: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说是“浅浅的”?

3、欣赏诗歌(出示课件6)。

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

4、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指导: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意向美(出示课件7)。

师:同学们欣赏的都很到位,象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把他背诵下来,找找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帮我们背诵?(板书: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六、拓展。

1、仿写:(出示课件8)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以乡愁为本体,用具体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如: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就是这首诗的作者,也可尝试做诗人了。

2、话说愁(出示课件9)。

师: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

师:在结束这堂课时,老师也来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学生充满感情地跟着考师背诵。)。

板书设计。

小时侯邮票亲情思想之情。

长大船票爱情。

后来坟墓哀痛。

现在海峡盼统一爱国之情。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小组讨论〗。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四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生3: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两岸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生:我想对台湾同胞说台湾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布置作业(课件)。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五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逐层推进个人思乡之情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说课:教学设计。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闺怨和本课涉及的乡愁。适当地跟学生讲讲这些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就乡愁这一主题来说,我国古代和现当代都有很多著名的诗篇。在新课导入时引用一些,再复印一些作为学生比较阅读的材料,以此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后记:

_19乡愁(席慕蓉)。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用具:录音机。

一、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一则,要求:解释,典故,造句,抽一人评,再由教师点评。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不朽的主题。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愁的经历吗,先请几位同学谈自己乡愁的感受(因有外地学生,肯定可以有话说,即使是当地的学生也有过短暂的别离的情况)其实这种乡愁用诗来表现出来是很美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三、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当代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54赴台。跟余光中一样,席慕蓉有很多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四、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试读这首诗,熟悉诗歌内容。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精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人/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惆。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集体朗诵一次全诗,要求读出所体会出的感情来。

五、分析、理解课文。

几个问题: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憬?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第一问题:应该不难理解,因为有前面的学习基础: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来表现乡愁。

第二问题:难道稍大一些,教师可给以适当的指点和提示,力争优生可以答出来: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第三问题: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标准,教师不用提示:故乡的面貌(虚)--模糊的怅惘(虚)--雾里的挥手别离(实)。

教师讲解: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惘,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第四问题:有相当难度,采用师生和生生讨论交流式,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补充,以达到打开思维的目的,教师给必要的指点。

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六、朗读体味:

全班齐读全诗,体味诗的抒情意味。

七、布置作业:

完成〈掌握语文〉p第题。

板书设计:

乡愁。

席慕蓉。

一、故乡月夜笛声比喻。

二、故乡的面貌比喻、通感、虚实结合。

三、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

说课:教学设计。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闺怨和本课涉及的乡愁。适当地跟学生讲讲这些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就乡愁这一主题来说,我国古代和现当代都有很多著名的诗篇。在新课导入时引用一些,再复印一些作为学生比较阅读的材料,以此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后记: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六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五、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教案。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六、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七、作业布置:

完成〈掌握语文〉p第题。

板书设计:

乡愁。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七

本课是九下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爱国和思乡的新诗,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正是一首表现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篇幅短小,节奏和谐,内容浅显又意味深长,特别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领会优美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课前都能自觉的完成字词和诵读预习。但对于如何把感情融入课文进行朗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关于诗歌的意象比较抽象,不好把握,学生也缺少相应能力,这是学习本课应重点突破的地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情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八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九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们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们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生命。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十

在课文《乡愁》中,余光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教时。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十一

余光中的乡愁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评价设计】1.随着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不断深入,在朗读上应有不同层次的朗读表现。

2.用示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意象,并能用画面描述其他的意象。

3.学完本诗后,选取一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一种深沉而忧愁的氛围。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从学生“想家”联系历史引出“两岸分离”的故事。

二、指导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

1.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然后找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通过评价交流,让学生初步读出诗歌的节奏、情感。

l根据普通话的变音规则,前面的韵尾是“i”的时候,“啊”变音为“呀”。

l声音要低沉,语速要舒缓,可适当运用颤音,表达伤心之情。

如果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还不够深刻,可讲述诗人与他的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联系他写给母亲的其他悼亡诗,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的情怀。

余光中是个孝子,他为母亲写了许多悼亡诗。在《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三、仔细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让学生抓住诗中的一个词语、一个诗句或从诗歌的结构上进行品味,也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进行赏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选择一个角度,一种方式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1.表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将诗人一生的情感穿起来。尤其是一个“啊”字给人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仿佛数不尽的回忆、道不完的人生沧桑都蕴含在这一声叹息中了。在这里可用拖音的方式,表达距离的遥远。

2.修饰语的运用。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和“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来抒写乡愁,是以小衬大,反衬乡愁之沉重。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方位词的运用。“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跟“这边、那边、里边、外边”有何不同?“头”,突出一种距离的遥远感,遥远得似乎没有尽头。“边”没有那种遥远感。读音上,“头”要饱满一些,厚重一些,承载的感情更深沉一些。“边”则轻飘飘的。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一个顿挫,一个轻快。

4.反复吟唱的诗句。本诗每个小节的开头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句式:“乡愁是……”,它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这种反复咏唱的方式在诗歌中称作“复沓”。

复沓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源于《诗经》,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5.具体新颖的意象。那些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具体事物就叫“意象”。乡愁原本是一种难以捕捉的情绪,余光中却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新颖的意象,因为这是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最能承载“乡愁”的事物。

补充诗人的生平资料: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19岁)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61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让学生展开想象,从四幅画面中任选一个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

示例:“邮票”这个意象,就让人忍不住联想:一个在外读书的小小少年,趴在书桌上,一笔一划的给母亲写信,泪水和着思念不自觉地就滴湿了素色的信笺,信写好了,郑重的`贴上邮票,塞进邮筒,也寄去了一个小小少年的全部思念,剩下的日子似乎更加漫长了:妈妈读信时会是怎样的表情?妈妈的回信何时到达?小小的邮票里,是深深地思念,是重重的离愁,是长长的距离。

小结:这就是余光中,穷其一生在体味乡愁,而他的乡愁又与常人有着不一样的境界,难怪他被称为“乡愁诗人”。让同学们伴着“思乡曲”再次朗诵这首诗,尽情体会余光中那不一样的乡愁。

四、拓展阅读,体会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结语: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远渡重洋,到那时候,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会真正地理解“乡愁”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人关于“家”的文化情结。

五、作业。

课下搜集余光中的作品,读完后与同学们交流。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十二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教案怎么写篇十三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