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物理高二知识点总结简短(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3:00:26 页码:7
物理高二知识点总结简短(优质8篇)
2023-11-12 03:00:26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反思和总结。在写总结时,要遵循简洁明了、准确表达的原则,避免冗长和模糊。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物理高二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一

(1)定义: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2)公式:r=u/i(定义式)。

说明:

a、对于给定导体,r一定,不存在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的关系,r只跟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b、这个式子(定义)给出了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

c、电阻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二、欧姆定律。

(1)定律内容:导体中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

(3)适应范围:一是部分电路,二是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

物理高二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二

从个人现实明确怎么办。有的放矢、主动高效。

2、抓住物理课本,落实基础知识。

课本是学习之本,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大多高考题在课本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所以抓纲务本。方可落实“五基”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基本模型、基本方法。

3、抓住课堂复习,提高复习质量。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听课是主业,跟老师思路走,抓知识方法重点,力争当堂明白。注意,预习了才能真正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跟上思路了才能抓重点,所有学生都要把握的重点就是公共重点,但重要的是要捉住自己个性化的重点,每个人的知识点认知和把握情景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需求,自己缺什么就抓什么,重点一定要有个性化,要听懂个性化的重点,当堂消化掉。

4、抓住网络建立,形成知识体系。

要想落实知识,形成能力、提上科学素养,就必须注重知识体系、方法体系两大体系的建立,把知识点穿成知识线,把知识线织成成知识面,把知识面构成知识体。左勾右联、上挂下牵把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知识全面理解。

物理高二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三

一、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1、平衡位置:机械振动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的位移:以平衡位置为起点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3、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1)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2)回复力不是一重特殊性质的力,而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4、机械振动的特点:

(1)往复性;(2)周期性;。

二、简谐运动: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的运动;。

(1)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

(2)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3)计算公式:f=-kx;。

如:音叉、摆钟、单摆、弹簧振子;。

三、全振动:振动物体如:从0出发,经a,再到o,再到a/,最后又回到0的周期性的过程叫全振动。

例1:从a至o,从o至a/,是一次全振动吗?

例2:振动物体从a/,出发,试说出它的一次全振动过程;。

四、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

1、振幅用a表示;。

2、回复力f大=ka;。

3、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4a;。

4、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振动越强,能量越大;。

五、周期: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1、t=t/n(t表示所用的总时间,n表示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2、振动物体从平衡位置到最远点,从最远点到平衡为置所用的时间相等,等于t/4;。

六、频率:振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1、f=n/t;。

2、f=1/t;。

3、固有频率:由物体自身性质决定的频率;。

七、简谐运动的图像:表示作简谐运动的物体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1、若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其图像为正弦曲线;。

2、若从最远点开始计时,其图像为余弦曲线;。

3、简谐运动图像的作用:

(1)确定简谐运动的周期、频率、振幅;。

(2)确定任一时刻振动物体的位移;。

(4)判断某一时刻振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质点必然向相邻的后一时刻所在位置运动。

八、单摆:用一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一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悬点的装置。

1、当单摆的摆角很小(小于5度)时,所作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2、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l/g)1/2。

九、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

1、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1)有波源;(2)有介质;。

3、波在传播时,各质点所作的运动形式: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两侧作往复运动,并不随波的前进而前移。

4、波的作用:

(1)传播能量;(2)传播信息。

物理高二知识点总结简短篇四

(1)通过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统一单位,求出答案.

(1)选取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时可采取“先整体,后隔离”或“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

(2)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

(1)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易错现象:

(1)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用拉力f直接拉物体与用一重力为f的物体拉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一样的。

(2)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支持力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要产生相对滑动拉力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

物理高二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五

1、定义: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意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电热。

3、适用条件:任何电路。

1、电阻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意义:电阻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率的方法。

3、适用条件: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和浓度均与的电解液。

1、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它的电阻r成反比。

2、意义:电流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方法。

3、适用条件:金属、电解液(对气体不适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1、意义:电阻率是反映导体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用电阻率p表示,电阻率越小,导电性能越好,电阻率越大,表明在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导体电阻就越大。

2、决定因素:由材料的种类和温度决定,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无关。一般常用合金的电阻率大于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电阻率。

3、与温度的关系: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用于制造电阻温度计);半导体和电介质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可用于制造热敏电阻)。

物理高二知识点总结简短篇六

有些选择题选项的代数表达式比较复杂,需经过比较繁琐的公式推导过程,此时可在不违背题意的前提下选择一些能直接反应已知量和未知量数量关系的特殊值,代入有关算式进行推算,依据结果对选项进行判断。

“二级结论”是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熟记并巧用一些“二级结论”可以使思维过程简化,节约解题时间。非常实用的二级结论有:(1)等时圆规律;(2)平抛运动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过水平位移的中点;(3)不同质量和电荷量的同性带电粒子由静止相继经过同一加速电场和偏转电场,轨迹重合;(4)直流电路中动态分析的“串反并同”结论;(5)平行通电导线同向相吸,异向相斥;(6)带电平行板电容器与电源断开,改变极板间距离不影响极板间匀强电场的强度等。

在解决某些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直接入手有一定的难度,改变思考问题的顺序,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可逆性物理过程中(如运动的可逆性、光路的可逆性等),也可运用反证归谬法等,逆向思维法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等效替换法是把陌生、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或关系相同的前提下,转化为简单、熟悉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研究,从而认识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等效替换法广泛应用于物理问题的研究中,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场、等效电源等。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估算题,有些貌似要精确计算,实际上只要通过物理方法(如:数量级分析),或者数学近似计算法(如:小数舍余取整),进行大致推算即可得出答案。估算是一种科学而有实用价值的特殊方法,可以大大简化运算,帮助考生快速地找出正确选项。

所谓类比分析法,就是将两个(或两类)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相互的联系或所遵循的规律,然后根据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一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处理一些物理背景很新颖的题目时,可以尝试着使用这种方法。

将某些物理量的数值推向极值(如设动摩擦因数趋近零或无穷大、电源内阻趋近零或无穷大、物体的质量趋近零或无穷大、斜面的倾角趋于0°或90°等),并根据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结论或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的一种办法。

对称情况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应用这种对称性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快速解题。

通过分析、推理和计算,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一一排除,最终留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如果选项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可通过举反例的方式排除;如果选项中有相互矛盾或者是相互排斥的选项,则两个选项中只可能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然,也可能两者都错。

物理高二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七

(一)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场力所做的功称为电功。适用于一切电路.包括纯电阻和非纯电阻电路。

1、纯电阻电路:只含有电阻的电路、如电炉、电烙铁等电热器件组成的电路,白炽灯及转子被卡住的电动机也是纯电阻器件。

2、非纯电阻电路:电路中含有电动机在转动或有电解槽在发生化学反应的电路。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的单位是焦(j),常用单位有千瓦时(kw・h)。

1kw・h=3.6×106j。

(二)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额定功率:是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消耗的功率,铭牌上所标称的功率。

实际功率:是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消耗的功率。

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

物理高二知识点总结简短篇八

1、电场强度:

(1)定义:把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定义为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

(2)定义式:

f——电场力国际单位:牛(n)。

q——电荷量国际单位:库(c)。

e——电场强度国际单位:牛/库(n/c)。

(3)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在该点受电场力的方向。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5)物理意义:某点的场强为1n/c,它表示1c的点电荷在此处会受到1n的电场力。

(6)匀强电场:各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2、电场线:

(1)意义:如果在电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就叫做电场线。

(2)特点:

电场线不是电场里实际存在的线,而是为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假想的线,因此电场线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电场线始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在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正电荷,延伸到无穷远处;在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无穷远处,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闭合,不相交,也不是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

在同一电场里,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大;电场线越稀的地方,场强越小。

(3)几种常见电场线的分布图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