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06:08 页码:9
最新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优秀8篇)
2023-11-11 15:06:08    小编:ZTFB

教案可以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反思。教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教案编写的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篇一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33×21=24×12=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37≈40。

50×40=20xx。

大约20xx盒。

(2)40×37=1450。

8×37=296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篇二

今天上午在徐小陪同区教研员听了两节六年级的课,一节是“比例的应用”,现在就听课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记录如下,供做课教师参考。我就按教学环节的顺序来谈。

上课伊始,张老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昨天学习的内容,从比例尺的意义,到各种形式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再到解决实际问题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我觉得整个环节中体现了复习知识点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理解意义,和应用意义。复习形式有个别口答和全员写练,以及学生板演等形式,效果较好。

复习之后,老师组织学生继续学习有关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引出例1,把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通过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解决,学生板演,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效果也较好。

接下来说学习例2,老师领着老师看地图,明确条件和问题后,让学生在小组或者同位交流各自的想法,接着组织学生独立解决,最后老师把学生的每一种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这个环节教学内容上,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但是是不是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首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这个过程是静的过程,接下来让学生交流题目中条件和问题,完成审题的过程,这是一个动的过程,接下着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解决,全员参与,老师在巡视中发现各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展示在黑板上,这是一种静的过程,基本完成后,可是让学生先在同位或者小组内交流一下,这是一人生生互动的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方法,判断正误,并进行比较异同,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至此完成了动静结合,教师没有任何包办代替,只是提出要求,只是反问与追问,让学生明白道理,让学生弄清哪种方法侧重于哪一点。这里我主要说的是教法与学法的问题。

下面就这部分的知识,我再谈谈我的想法。知道了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一种是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方程,也就是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一种是利用分数与比的关系和分数除法应用题,由比例尺得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一,再利用图上距离除以几分之一,求出实际距离;第三种方法是直接种用比例尺的意义,实际距离就等于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为了计算方便,我们这时有必要把比例尺写成分数的形式,更有利于我们的计算。第四种方法就是利用一幅图的比例尺是一定,根据倍比关系,图上距离是比例尺前项的多少倍,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后项的多少倍,第四种方法就是利用等比知识,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的比等于实际距离的比,从而列出等量关系式来解决。这几种方法有的用到了算术方法,有的用到的方程,各有侧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的同时,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的'设计上区教研员也提出一种设计方法,就是利用一题多变,就复习中的求出比例尺后,是不是可以变换条件和问题,改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题目,进一步沟能比例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者也可以根据比例尺来转化为线段比例尺,实现两种比例尺之间的互换,更好的理解两种表现方式。这些想法,我们都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去尝试。

整体来说,张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思考,她能够把市教研员吴老师讲的理念和方法在第一时间在课堂上大胆的尝试,就说明张老师是一位很虚心上进的老师,是一位努力追求自身专业成长的老师,而且这一节课上处处能体现出张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从教学目标的定位,从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上,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上,都可以看出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篇三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验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及进行验算。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谁来说说是什么活动啊?(爱心大义卖的活动)。

2、你买了哪些物品呢?

3、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真棒。

4、齐老师在星期天也逛了一次商场,摘录了一些商品的信息。(示信息)。

5、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物品的信息?(学生汇报商品价格信息情况)。

6、那么你最想买那两样物品呢?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购买情况)。

(一)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摘录信息:老师想买两样最贵的,买一个遥控汽车和一个积木要花多少钱呢?

怎么列式?126+132=。

1、(1)你想怎么算,跟同桌说一说。

(2)生汇报多种计算方法(计数器算法、竖式算法)。

(3)生演示计数器算法。

(4)讲解竖式算法。

这道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2、探索验算:

(1)同学们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验算。

(2)怎么验算呢?将这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

(3)验算结果和原题结果相同,说明我们算对了。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3题填表。

3、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啊?(揭示课题)。

做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1、判断对错。

2、探究图书馆借书问题(示p31例题)。

3、示评选“文明班级”表格,算一算哪个班能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4、算路程:从学校到公园走那一条路比较近呢?生算。

5、许多小动物在玩套圈游戏,选择2个来算一算一共多少分?

1、小朋友们今天学得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我们平时要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9加几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掌握9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谈话导入。

(1)学生操作。

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学具摆一摆“9加几”并与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9加几”的加法怎样算。

2、创设情境。

小羊图(书上99页第1题)。

师:天气晴朗了,小羊羔也出来玩了,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只小羊羔吗?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说说)。

教师板书:9+7=16。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蚂蚁图(书上99页第3题)。

师:同学们知道蚂蚁是怎样运食物的吗?(指名说)。

学生看书上的蚂蚁图并指名说说是什么意思?

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糖果图,再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蜜蜂图(书上100页第5题)。

师:瞧这群小蜜蜂在干吗?(指名说)。

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用数学(书上100页第4题)。

师:洋娃娃可爱吗?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怎样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师:(边演示边问)如果改变问号的位置你会算吗?

学生试做,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独立观察,寻找各数,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针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练习十七第2、6、7题。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篇五

在前几册教科书里,陆续教学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千克、克等质量单位,本单元教学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和较大的质量单位吨。

千米和吨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两个单位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他们对这些单位不够熟悉。因此,教学千米和吨,首要任务是体会千米和吨,感知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建立1千米、1吨的初步观念。教学千米与米、吨与千克的进率及简单的换算,也是让学生联系已经认识的米和千克,体验千米和吨。学生是否体会了千米和吨,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检验,一是能否联系实际,举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大约是多长、1吨大约是多重;二是能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里正确使用千米和吨。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44~46页教学千米,第47~49页教学吨,第50~55页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认识千米、吨的线索和活动。

首先,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千米和吨,让学生感受它们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第44页的四张照片上都有“千米”,配合这些照片,教材中说: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学生从照片和文字说明中,体会了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第47页的三张照片中,物体很多、很重,教材指出:计量比较重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在引出吨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它是较大的`计量物重的单位。

然后,寻找千米与吨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千米和吨。在引出千米和吨以后,需要知道1千米是多长、1吨有多重。教材选择100米为生长点,既感知千米,又带出千米与米的进率。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想想10个100米是多长,接受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这样1千米=1000米就很自然地得出了。100米作为千米的生长点,它是否清晰直接影响对1千米的感受。多数学校都有100米的跑道,在课前要带领学生在跑道上反复看看、走走,对教学千米是有好处的。教材选择100千克为吨的生长点,从1袋大米100千克,推算10袋大米1000千克,体会10袋大米的重,意义接受1000千克就是1吨,感知了吨,带出了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扩大感知背景,继续体会千米和吨,积累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学校里的跑道,一般是一圈200米、250米或400米,让学生联系自己学校里跑道一圈的米数,推算几圈是1千米。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推算40个小学生的体重是多少;一棵白菜1千克,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吨;1桶水重10千克,多少桶水重1吨;2块砖重5千克,多少块砖重1吨。这么多的推算,都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载体,通过40名小学生、1000棵白菜、100桶水、400块砖都重1吨等事实,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与1吨。如果学生对其中某种物体感兴趣,记住多少个这样的物体长1千米或重1吨,他对千米和吨的感受就清晰而深刻了,而且不会忘记。

2.在应用计量单位时,进一步体验单位。

教材三次安排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的练习,第46页第4题是选择长度单位,第49页第5题是选择质量单位,第50页第1题是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综合应用。在这些题里不仅使用本单元教学的千米和吨,还使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选择单位时,要加强对单位的体验。对于熟悉的物体,学生很快能说出应该选择的单位,如小华的身高132(厘米)、一个苹果重200(克)。要让学生体验如果选了其它单位,将会闹出多大的笑话。如果一个苹果200千克,那么这个苹果要许多人抬着吃;如果小华身高132米,那么他有20层楼那么高。对于不熟悉的物体,可以用筛选排除的办法,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如1筐稻谷45,如果用克作单位,这筐稻谷只要用手轻轻一托;如果用吨作单位,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搬不动这筐稻谷,于是选择千克作单位。

解答实际问题,也有助于体会千米和吨的应用,从而丰富生活经验。如计量河流、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计量卡车的载重量、鲸鱼等大型动物的体重,要用吨作单位。随着经验的积累,对计量单位的感受也会深刻。

3.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千米。

“了解千米”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走看看”。通过走100米要多少步和多少分钟,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和时间,借助步数与时间体验1千米的长度。还组织在离开1千米的地方大声说话,试试能听到吗?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有了这些数据和经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估计1千米。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篇六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课件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练习十第8题。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

2、熟练计算9加几。

3、联系生活应用。

教学重难点。

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卡片、红旗。

一、基本练习。

9+5=9+8=9+2=9+7=9+4=。

看卡片,读算式,说得数。

二、巩固练习。

1、第5题夺红旗。

指名两个学生夺红旗,其余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颁发红旗。

引导比较两边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7题小动物回家。

游戏。

森林里修了许多新房子,每种动物都有,请你帮小动物找自己的家。

方法:出示标有141311121718的楼房,指名扮演小动物各自算卡片找自己的家。

3、第8题。

让学生弄清楚每种商品的价格。

你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你喜欢那两种玩具,买这两种玩具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讲评。

4、第9题。

指导弄清题意。

数一数大树前有几只小兔?树后有8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学生独立列式,师巡视辅导。

指名汇报讲评。

5、思考题。

出示珠子图。

指导看懂图意。

依次数出每颗黑色珠子前面的红色珠子有多少颗?

看一看,红色珠子的颗数有什么规律?

猜一猜,手里有多少颗?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

板书设计。

9加几的练习课。

8+9=179+8=17。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篇八

复习内容:教材练习十四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

2.在数学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通过下面题目的练习,师生共同回顾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先指名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填写。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再指名汇报。

二、针对练习。

1.算一算。

10-2-5=。

3+4+2=。

9-1-3=。

2+6+2=。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看图列式计算。

先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3+4+1和2+2+4的计算顺序。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同桌合作完成。

3.看图列式计算。

同桌互相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列式计算。

四、拓展延伸。

在〇里填上合适的数,使每条线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10。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四第4、5题。

加深对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连加、连减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不足之处:对于没有见过的题型,学生解决起来有困难。

教学建议:在教学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多种形式的练习题,拓宽学生思路,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解决问题,提倡方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