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59:20 页码:12
2023年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
2023-11-12 23:59:20    小编:ZTFB

系统总结写总结时,要注意语法和拼写错误的修正,保持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网可以为个人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一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景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学习难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以下问题请用原文回答)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2.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写景都用了什么写法?

3.第二段的重点是写水的“清冽”,却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写鱼?

4.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的景物时,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1、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景物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2、生活中一定有你心驰神往的景物,请加以想象和描绘,说给同学们听。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景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学习难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请用原文回答)。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二.合作交流。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2.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写景都用了什么写法?

3.第二段的重点是写水的“清冽”,却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写鱼?

4.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的景物时,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三、拓展延伸。

1、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景物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2、生活中一定有你心驰神往的景物,请加以想象和描绘,说给同学们听。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三

2、能分类整理积累文言词句。

3、能用四字短语概括分析课文。

4、能迁移阅读课外文言语段。

目标1、2。

目标3、4。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诵读课文。

二、归类整理。

1、学生自主勾画重要字词。

2、运用归类法积累文言词句a含义接近b相同用法c一词多义d四字短语。

3、练习《面对面》知识梳理。

三、复习课文。

1、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潭。

第二段:潭水清澈。

第三段:小潭源流。

第四段:小潭气氛。

第五段:同游之人,跟随小生。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1、2段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水尤清冽的特点?

4、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如何理解?

四、拓展练习。

《面对面》练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四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一读 一 读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语: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明确任务,回答。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自我评价朗读。

二 想 一 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发言反馈。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三比 一 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背诵、准备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参与比赛

3组织检测完成检测

课后学习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五

1、掌握积累文章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3、了解文章写景手法。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黑板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柳宗元的《江雪》导入

2、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师板书重点。

3、释题并板书课题26《小石潭记》

4、讲解关于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1、指名读或齐读课文,师生查找误读和难读字。

2、师出示小黑板正音(生上台板演)。

3、师范读正音,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这篇课文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或说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并以“小石潭真——!”(静、清、绿、美……)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要求以4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

2、小组派代表接龙翻译,师适时点拨。

3、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隔簧竹……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二、继续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小组讨论: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小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继续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讨论: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师生共同朗读第四自然段,小组探究、引导讨论:

问: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引导明确:写了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清—冷清、凄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透露出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不得志的郁闷。

三、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如何理解作者的先乐后忧的?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发现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地融情入境了。

2、中心思想: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孤寂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作业:背诵及翻译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侧面描写乐

小潭源流——比喻(静—动)

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

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六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被贬到湖南永州,名叫司马迁。在此期间,他写了一批著名的山水游记,统称为《永州八记》。他是刘宗元。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小诗坛记》,它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世。作者简介及风格介绍。

教师发放书面材料如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厚,发源于河东(今山西永济),又称六河东。柳州又名柳州,因为它的.官方历史。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中国古代的“汉刘”运动。他参加了永振变法,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宗元在遥远的永州度过了整整十年,后来被贬到了更加荒凉的柳州。四年后,他的疾病无情地杀死了他,享年47岁。

柳宗元是一位对文体有全面认识的文学作家。他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和丰富的作品。他在散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六和东集》。山水游记是其中之一。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七

1、指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引领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美点。

通过朗读,把握写作顺序及景物特点。

准确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一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板书课题及作者)请大家齐读一下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赏景、探情、学技法。

二、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欲知小石潭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不要加字,也不要漏字。

2、强化重点读音:要做到准确朗读,字音必须得读准。1分钟时间,给加点的易读错字注音。(齐读,巩固)

3、分组读1-4段,齐读第5段。

4、教师示范诵读:同学读得很流畅,可老师觉得缺少点情味儿,假如我们就是作者,写了好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你看--。(配画面,背诵)

5、配乐再读课文:请同学们和着音乐,像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再次朗读课文。

6、凝练概括内容:读得不错,赞一个!下面我们进行一个集体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得有一个人看着单子上的提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必须凝练,然后继续再往下读,这就考同学们的水平了。(分组读,指名概括)

第一段: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第二段: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同游的玩伴,跟随的小生。

7、区分内容,简介游记:1-3主要写景物,4主要写感受,5交代同游的人。课题加一字,小石潭 记,游记,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 如果我们去“奇、险、幽、古”的龙门洞或者风光秀丽的关山牧场游玩后,把它们记下来,也就是一篇游记。

三、赏景探情。

1、欣赏小石潭美景:那么柳宗元游了小石潭是如何描写美景的呢?请同学们默读1-3段,独立思考,结合单子上的提示,任选一处,或者独辟蹊径,另选内容,写下自己的赏析。限时2分钟。

(1)自读,赏析。

(2)分享,交流。

(3)点拨,穿插。

(学生根据提示自由赏析1-3段,在赏析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情况,穿插解决一些重点文言词句,点拨一些写作技巧,比如动静结合,侧面烘托。)

2、学习游记写法:

(1)这么美的小石潭,柳宗元怎么发现的呢?先用原文回答。

柳宗元带着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来步,隔着竹林聆听了清脆的水声,然后砍掉竹子开辟道路,让我们发现了小石潭,欣赏到清冽的潭水和奇异的石头,(板书:水冽石奇)他移动步伐变换景物,其实已经教给了我们一种游记的写法--移步换景。(板书)

(2)他在潭边停了下来,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水清鱼乐,溪曲岸错)

柳宗元站在潭边,低头看鱼赏水,抬头远眺溪岸,像这样人站在一个点上不动,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描写看到的景,我们称之为--定点观景。

3、探情:

(1)感受情绪变化:如此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置身其间,柳宗元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能否从1-3段找出表现他心情的词?(乐)景美人乐,是不是就在这里呆的时间很久呢?从哪里看出来的?(转入第4段)

(2)追问探究缘由:

为什么要这么快离开呢?用原文回答,再给大家讲讲。(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凉冷清)(板书:景凄)

凄凉冷清的环境是怎样描述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添加一些形容词,描述一下这凄冷的环境。

明明同行的还有五个人,柳宗元却说寂寥无人呢?

学生根据理解回答,结合《江雪》点拨。

(3)小结: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所以同样是鸟语花香的春天,饱经离乱之苦,忧国思家的杜甫觉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漫步白堤的白居易看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难点)

四、背诵收束:我们欣赏了美景,品味了情感,学到了写游记的技巧,就让我们循着小石潭的游踪,移步换景,定点观景,极目眺景,在朗朗的背诵声中再次走近失意但不颓废的柳宗元,感受山水之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八

1、 积累中国古典词汇,包括一些新词和一些常用词,了解“如”、“若”、“相似”的不同用法,以及“义”、“卫”的一词多义。

2、 了解作者和风格。

3、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2、 了解文章根据旅游的步骤来变换风景,把握风景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写风景,并学会运用它,逐步提高写风景的能力。

3、品味文章从风景和感受,到写作特点的风景,学会欣赏风景的风景。

道德教育目标

1、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自然风光,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培养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 了解作者的悲苦感受,间接接触社会,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

1、 背诵课文。

2、 品尝风景之美,特别要注意文字描述的鱼在池中央。

3、理解风景描写中的思想和情感,重点在第四段,理解作者的悲伤和孤独的心情。

教学的困难

1、 树木、岩石、水和鱼的特征及其准确描述。

教学方法

1、 习题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阅读,以阅读代替口语,促进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欣赏的主体。

2、 讨论点分配方法。在讨论中,可以启发学生纠正偏见,弥补不足。

3、情境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受。

4、 扩展方法。通过对著名山水句子的引申、整理和归纳,全面领略山水之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 欣赏阅读。

教具准备

采购产品多媒体,文本材料,录音机,示范阅读磁带

日程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个节

(教学分)

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正确的读音、句子、读心情;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整体含义,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沿途的行踪和风景;选择关键词,添加单词大纲,阐明复习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即介绍设计

设计(我)

请背诵《江雪》这首诗。这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一首四行诗,诗中寄托了诗人高尚、高傲、执着的高尚人格。他的散文《小石头弹集》也反映了这种独立的人格和不被理解的义愤之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