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声声慢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0:27:15 页码:11
声声慢教学设计(通用13篇)
2023-11-11 00:27:15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记录和整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总结不仅关乎事实的陈述,更需要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推荐一些总结技巧和写作要点,供大家借鉴。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一

1、猜谜:(课件出示)。

有个小孩脾气暴,

发起火来不得了。

嘭啪一声蹦上天,

身上衣服全撕掉。

——打一节日用品。

自己读、猜一猜。课件演示出爆竹图片。点击、爆竹、出现课题和闹新春的音乐。

2、听这音乐,你联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

带着好心情,我们来读课文,请自己学习生字,并设法理解词义。

三、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认一认,哪儿个自己已经掌握,不需要老师教?

(学生指出,教师点击逐消失)。

2、根据学情指导生字:“俗”字书写。

四、学习课文。

课文讲的是有关爆竹的知识,请你告诉大家,你自己读懂了哪些知识?

a、为什么叫爆竹?

这个问题大家都读懂了吗?那好,老师问,你们一齐回答。

“说来有趣”,怎么读才有趣?

边读边做动物:锯、扔、膨胀、爆裂。

b、为什么春节要燃放爆竹?

谁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从此,每逢过年,人们就要烧竹节,吓跑怪物,求得新年的平安。

你知道现在除了春节,还有哪些场合也放爆竹?请用上“每逢……就……”说一说。

c、现在的爆竹用什么做的?

d、为什么有的城市禁止燃放爆竹?

各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超越文本。

课件演示:烟花爆竹燃放的盛况。

这样绚丽多彩、喜气洋洋的场面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沉默少许)。

同学们,假如你是市长,你会不会决定禁放烟花爆竹?

自由发言,引导两个要点。

1、爆竹虽会引发火灾,但给生活增添了欢乐、喜庆、气氛,功不可没;

2、烟花约丽的色彩,浓郁的民族风情,已成为东放化的象征:

同学们,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想法让更多的人知道?

六、改写课文。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们将这一段内容通过改写,使“爆竹无声”又变成“爆竹声声”,让小朋友更喜欢读这篇课文。我们要选出最好的几份寄给教材编写委员会。

学生改写、教师巡视、组织交流。

小结:美好的事情不能因为它有些缺点就全盘否定,只要我们用智慧、用科学去改造,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爆竹声又会重新响起来。

(爆竹声和欢庆的音乐声又一次响起)。

七、学习创新。

学生发言。

师:听说春节燃放爆竹还有个传统?能讲给电视观众听听吗?

要求:不要背书,可以跟书上讲的不一样,希望你讲得比课文中的传说更吸引人,各自准备,讲给自己或同桌听。

学生讲传说,评议,教师引导,启发想象,借助动作表情等,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八、编写诗句。

课文写了4个内容,我们把每个内容编成一句话显易懂的诗。第一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生发言并写到黑板上)。

爆竹本是竹子爆,(容易吗?)。

燃放爆竹鬼怪逃,

使用火药改模样,

声声爆竹真热闹。(最后一句根据改写后:课文编)。

师生地卢修改,加上题目,读一读,感觉怎样?

九、朗读课文,回顾总结。

十、师生共同设计练习题,选择其中1-2个完成。

1、复习生字新词,形式自拟。

3、给“烟花”编个谜语。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二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爆竹的由来和关于春节放爆竹的传说。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民俗传说的趣味性;通过复述课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了解关于爆竹的传说,锻炼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有个小孩脾气爆,

发起火来不得了。

嘭啪一声飞上天,

身上衣服全撕掉。

———打一节日用品。

1.请同学们读一读,猜一猜。

2.播放燃放爆竹的录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画出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有关爆竹的哪几方面内容。

3.小组内交流课文内容,教师巡视、引导。板书内容:爆竹名字的由来春节放爆竹的传说爆竹的发展。

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什么是爆竹,为什么叫爆竹?

2.指2~3名学生读第3~5自然段,说一说每逢过年为什么家家燃放爆竹?

3.指生说一说,除了过年还有哪些场合也燃放爆竹?

4.以各种形式读6~7自然段,说一说制造爆竹的演变和发展。

5.指导朗读。

(1)指生朗读,全班评议。

(2)教师范读,全班评议。

(3)小组内练习朗读。

四、积累内化。

独立完成课后自选词语练习,将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积累在摘抄本上。

五、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巩固阅读中已经认识了的生字。

2.同学们总结识字的小窍门。

3.指导书写生字。

4.学生练写生字。

六、作业。

1.给家长讲一讲爆竹的来历,以及关于春节放爆竹的传说。

2.搜集关于“爆竹”的对联和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附:板书设计。

爆竹由来传说发展。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三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 、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1,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此对联为郭沫若手书,李清照纪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北隅漱玉泉的后端)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自画像,引出《如梦令》、《醉花阴》: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出示幻灯片5:知人论诗(其人其诗)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她后期的一篇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6:〈声声慢〉文字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一男生读,一女生读,全班齐读

2、听录音:一同感受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

3、自由品读一分钟,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幻灯片7: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声声慢〉

1、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愁情)词人又是如何将抽象的愁丝具体化的? (借助意象)

出示幻灯片8:意象释义

2、找出意象:学生找出并回答。

出示幻灯片9:词中六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3、分组讨论鉴赏: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第一组:酒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0: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出示幻灯片11: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第二组:风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2:“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第三组:雁代表发言

“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3:“过雁”意象

鸿雁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归乡之思鸿雁传书

(4)齐读上阕,再次体会、

(5)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6)第四组:黄花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4:黄花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7)自由回答:梧桐雨

出示幻灯片15 ,16:梧桐及雨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牵愁惹恨秋雨:凄冷愁丝

(8)出示幻灯片17:全词意象:寒风淡酒,长天孤雁,憔悴落花,

阶前雨滴,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9 )齐读下阕

(10)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11)出示幻灯片18:小结

感时、伤世、怀人

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茕茕独伤,悲深愁绝

(12)听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13)学生齐读

(14)作业出示幻灯片19: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两词的不同愁情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四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著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流程:

一、趣引课题。

1、猜谜:(课件出示)。

有个小孩脾气暴,

发起火来不得了。

嘭啪一声蹦上天,

身上衣服全撕掉。

——打一节日用品。

自己读、猜一猜。课件演示出爆竹图片。点击、爆竹、出现课题和闹新春的音乐。

2、听这音乐,你联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

带着好心情,我们来读课文,请自己学习生字,并设法理解词义。

三、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认一认,哪儿个自己已经掌握,不需要老师教?

(学生指出,教师点击逐消失)。

2、根据学情指导生字:“俗”字书写。

四、学习课文。

课文讲的是有关爆竹的知识,请你告诉大家,你自己读懂了哪些知识?

a、为什么叫爆竹?

这个问题大家都读懂了吗?那好,老师问,你们一齐回答。

“说来有趣”,怎么读才有趣?

边读边做动物:锯、扔、膨胀、爆裂。

b、为什么春节要燃放爆竹?

谁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从此,每逢过年,人们就要烧竹节,吓跑怪物,求得新年的平安。

你知道现在除了春节,还有哪些场合也放爆竹?请用上“每逢……就……”说一说。

c、现在的爆竹用什么做的?

d、为什么有的城市禁止燃放爆竹?

各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超越文本。

课件演示:烟花爆竹燃放的盛况。

这样绚丽多彩、喜气洋洋的场面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沉默少许)。

同学们,假如你是市长,你会不会决定禁放烟花爆竹?

自由发言,引导两个要点。

1、爆竹虽会引发火灾,但给生活增添了欢乐、喜庆、气氛,功不可没;

2、烟花约丽的色彩,浓郁的民族风情,已成为东放化的象征:

同学们,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想法让更多的人知道?

六、改写课文。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们将这一段内容通过改写,使“爆竹无声”又变成“爆竹声声”,让小朋友更喜欢读这篇课文。我们要选出最好的几份寄给教材编写委员会。

学生改写、教师巡视、组织交流。

小结:美好的事情不能因为它有些缺点就全盘否定,只要我们用智慧、用科学去改造,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爆竹声又会重新响起来。

(爆竹声和欢庆的音乐声又一次响起)。

七、学习创新。

学生发言。

师:听说春节燃放爆竹还有个传统?能讲给电视观众听听吗?

要求:不要背书,可以跟书上讲的不一样,希望你讲得比课文中的传说更吸引人,各自准备,讲给自己或同桌听。

学生讲传说,评议,教师引导,启发想象,借助动作表情等,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八、编写诗句。

课文写了4个内容,我们把每个内容编成一句话显易懂的诗。第一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生发言并写到黑板上)。

爆竹本是竹子爆,(容易吗?)。

燃放爆竹鬼怪逃,

使用火药改模样,

声声爆竹真热闹。(最后一句根据改写后:课文编)。

师生地卢修改,加上题目,读一读,感觉怎样?

九、朗读课文,回顾总结。

十、师生共同设计练习题,选择其中1-2个完成。

1、复习生字新词,形式自拟。

3、给“烟花”编个谜语。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六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1,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此对联为郭沫若手书,李清照纪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北隅漱玉泉的后端)。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自画像,引出《如梦令》、《醉花阴》: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出示幻灯片5:知人论诗(其人其诗)。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她后期的一篇的作品《声声慢》。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一男生读,一女生读,全班齐读。

2、听录音:一同感受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

3、自由品读一分钟,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幻灯片7: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1、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愁情)词人又是如何将抽象的愁丝具体化的?(借助意象)。

出示幻灯片8:意象释义。

2、找出意象:学生找出并回答。

出示幻灯片9:词中六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3、分组讨论鉴赏: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第一组:酒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0: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出示幻灯片11: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第二组:风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2:“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第三组:雁代表发言。

“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3:“过雁”意象。

鸿雁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归乡之思鸿雁传书。

(4)齐读上阕,再次体会、

(5)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6)第四组:黄花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4:黄花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7)自由回答:梧桐雨。

出示幻灯片15,16:梧桐及雨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牵愁惹恨秋雨:凄冷愁丝。

(8)出示幻灯片17:全词意象:寒风淡酒,长天孤雁,憔悴落花,

阶前雨滴,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9)齐读下阕。

(10)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11)出示幻灯片18:小结。

感时、伤世、怀人。

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茕茕独伤,悲深愁绝。

(12)听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13)学生齐读。

(14)作业出示幻灯片19: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两词的不同愁情。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七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赏析、诵读法。

第一课时。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1、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2、全词赏析。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背诵这首词。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八

学习目标2、3。

1课时。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九

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1、朗读词。

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风、细雨。

3、学生活动,交流。

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窗儿。

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1.生齐读。

2.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十一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1.作为高二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十二

1、猜谜:(课件出示)。

有个小孩脾气暴,

发起火来不得了。

嘭啪一声蹦上天,

身上衣服全撕掉。

——打一节日用品。

自己读、猜一猜。课件演示出爆竹图片。点击、爆竹、出现课题和闹新春的音乐。

2、听这音乐,你联想到什么?

带着好心情,我们来读课文,请自己学习生字,并设法理解词义。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认一认,哪儿个自己已经掌握,不需要老师教?

(学生指出,教师点击逐消失)。

2、根据学情指导生字:“俗”字书写。

课文讲的是有关爆竹的知识,请你告诉大家,你自己读懂了哪些知识?

a、为什么叫爆竹?

这个问题大家都读懂了吗?那好,老师问,你们一齐回答。

“说来有趣”,怎么读才有趣?

边读边做动物:锯、扔、膨胀、爆裂。

b、为什么春节要燃放爆竹?

谁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从此,每逢过年,人们就要烧竹节,吓跑怪物,求得新年的平安。

你知道现在除了春节,还有哪些场合也放爆竹?请用上“每逢……就……”说一说。

c、现在的爆竹用什么做的?

d、为什么有的城市禁止燃放爆竹?

各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同时被禁放的不止爆竹,还有他的孪生妹妹烟花。我们一起去看看爆竹烟花兄妹俩好吗?

课件演示:烟花爆竹燃放的盛况。

这样绚丽多彩、喜气洋洋的场面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沉默少许)。

同学们,假如你是市长,你会不会决定禁放烟花爆竹?

自由发言,引导两个要点。

1、爆竹虽会引发火灾,但给生活增添了欢乐、喜庆、气氛,功不可没;

2、烟花约丽的色彩,浓郁的民族风情,已成为东放化的象征:

同学们,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想法让更多的人知道?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们将这一段内容通过改写,使“爆竹无声”又变成“爆竹声声”,让小朋友更喜欢读这篇课文。我们要选出最好的几份寄给教材编写委员会。

学生改写、教师巡视、组织交流。

小结:美好的事情不能因为它有些缺点就全盘否定,只要我们用智慧、用科学去改造,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爆竹声又会重新响起来。

(爆竹声和欢庆的音乐声又一次响起)。

学生发言。

师:听说春节燃放爆竹还有个传统?能讲给电视观众听听吗?

要求:不要背书,可以跟书上讲的不一样,希望你讲得比课文中的传说更吸引人,各自准备,讲给自己或同桌听。

学生讲传说,评议,教师引导,启发想象,借助动作表情等,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课文写了4个内容,我们把每个内容编成一句话显易懂的诗。第一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生发言并写到黑板上)。

爆竹本是竹子爆,(容易吗?)。

燃放爆竹鬼怪逃,

使用火药改模样,

声声爆竹真热闹。(最后一句根据改写后:课文编)。

师生地卢修改,加上题目,读一读,感觉怎样?

1、复习生字新词,形式自拟。

3、给“烟花”编个谜语。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读,议议,品品。

2、让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李清照心中的国愁、家愁、情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品读法,讨论法,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幻灯一:出示画面“宋词鉴赏”和《声声慢》音乐。)欣赏音乐,预习课文。

一、回忆旧课导入新课。

(3分钟)。

师: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女词人的情感世界。而这位女词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幻灯二:出示李清照的画像。)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品。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能猜出是哪首词的画面吗?(幻灯三:出示“鸥鹭惊飞”图。)。

师:是呀,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洋溢着的那种愉悦,体会到她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幻灯四:出示课题和图片。)。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回忆初中学的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齐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对比感知把握情感。

明确——《如梦令》欢愉、轻松、高兴……。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眼,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呢?明确——“愁”。(幻灯五:出示“愁”。)很好!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而大家对《声声慢》这首词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对,就是一个愁字!

师:不仅我们读出了李清照的愁,就连一位法国诗人克洛岱也读出了李清照词中的愁,并且还把《声声慢》改写成了一首法国诗。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这首《绝望》。(幻灯六:出示《绝望》。)。

师:这首诗翻译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绝望》:改写的诗,简直就是一种发泄。只有一些声嘶力竭的吼叫,情感的表露太直白,太浅露,甚至有些“泛滥成灾”了。虽然也表达了一种绝望、痛苦,但是只有一些抽象的概念,没有意象,没有意境,毫无美感可言。

《声声慢》: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更多的是借助一些意象来传递愁情,有一种含蓄、蕴藉的美。即便是直接抒情的句子,也不像克洛岱那样直白浅露。

师:大家找找李清照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体会一下。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小小一个愁字,又如何道得尽女词人的痛苦和哀伤呢?一个反问加感叹句,加重了语气,也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可见愁绪深远无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环境——心理,用了十四个叠字,由外到内、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刻画了一个面容憔悴,晚景凄凉的形象,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注意对这两句的诵读指导。)。

(注意读完后的及时鼓励。)学生区别两首词的不同情感,并寻找《声声慢》的词眼。

学生齐读法国诗《绝望》,并将其和《声声慢》进行比较,看看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

学生寻找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仔细品读,体会写法上的不同。

学生在分析这两处直接抒情的句子时,让全班齐读品味,特别是叠词的句子,要读出一种缓慢、低沉。

学生听录音,跟读。然后全班齐读课文。

三、品读意象赏析意境。

(幻灯八:出示问题。)。

师:大屏幕上有六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代表着一种意象,请大家把词中的主要意象找出来。(幻灯九:出示叶子。)。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营造了怎样一种画面和意境呢?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其中任两个意象的赏析。(注意诵读贯穿始终。)。

师:在作者笔下,淡酒无味,急风欺人,过雁旧识,黄花堆积,梧桐叶落,细雨霏霏,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意境,传递出孤寂和愁苦。而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意象把愁情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了,与《绝望》的声嘶力竭相比,更多了一些让人想象的空间,意蕴更加丰富,也更耐人寻味。而这也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幻灯十:出示意象的小结。)学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意象的分析鉴赏,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相机指导。

四、知人论世解读愁情。

(5分钟)师:有人说《声声慢》是浓缩了李清照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而李清照也被称为“写愁第一高手”,那么,李清照的愁,究竟是什么呢?她又为何而愁呢?大家能不能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呢?(幻灯十一:出示为何愁?)。

(注意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补充。)(幻灯十二:出示作者介绍。)。

明确——情愁--独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师: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她曾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她曾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是金人的铁锤砸烂了她所深爱着的国家,也砸烂了她公主般幸福的生活。于是她开始了后半生的磨难。在磨难中她体味情愁,咀嚼家愁,品味国愁。“愁”成了她诗歌创作的主题。(幻灯十三:出示情愁、家愁、国愁。)。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明确鉴赏诗词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要联系李清照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五、小结诗词鉴赏方法。

(2分钟)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幻灯十四:出示诗词鉴赏方法。)。

明确——找词眼,把握情感基调。

抓意象,赏画面,品意境。

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学会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一名学生回答不全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回答。

六、文本对话。

拓展提高。

(6分钟)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李清照这个经历坎坷的女子,体会了她笔下别样的愁情。那么,此时此刻,你心中是不是有一些话想对李清照说呢?让我们欣赏一首由《声声慢》改编的歌曲,在歌声中,请大家敞开心扉,走进女词人的内心深处,和她进行一次情感的交流,把你想对她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诗,可以是歌,可以寥寥数语,也可以文采飞扬!(幻灯十五:出示《声声慢》歌曲。)。

师:雁过南窗月满楼,梧桐细雨点离愁。

秋风落叶寄情思,自是写愁第一流。

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悟,走进女词人内心,进行交流,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七、课后作业。

(1分钟)1、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愁”。

2、推荐阅读李清照另两首写愁的名作《武陵春》《一剪梅》,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幻灯十六、十七:出示作业。)。

结语: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体会到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