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摆脱贫困读后感简短(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9:23:34 页码:9
最新摆脱贫困读后感简短(优质8篇)
2023-11-11 19:23:34    小编:ZTFB

读后感是通过文字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思考整理出来,以增进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书中的主题和核心观点。下面是一些读者们对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看法和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摆脱贫困读后感简短篇一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于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

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

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

书中习近平同志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同志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摆脱贫困读后感简短篇二

近日,经同事介绍,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摆脱贫困》。客观的说,作为一名政府机关干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论述、讲话材料、会议批示精神等读过不少,然真正入脑入心的唯这本薄薄的、11万字的书。可能工作性质使然,作为在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人员,提起扶贫真是一把辛酸泪,读了此书,豁然开朗。不仅对深入理解扶贫工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更在思想上亮起一盏明灯,促使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再次思考扶贫问题。“师者,答疑解惑也”。读此书,犹如恩师当面教诲,使我今后的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对此段论述,我感触很深,自己每天做扶贫工作,面对扶贫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入户、帮扶、报表等等纠缠其中,忙碌加班成常态,和同事们聊起扶贫各个眉头紧皱,沉在繁杂的事物之中,甚少去深入思考这项工作的意义,可以说,我的思想也是“贫困”的,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书,这才恍然大悟。找到工作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工作。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营拔寨的冲刺阶段,乡镇一级的扶贫攻坚工作,不深入村组,不访谈农户,不促膝长谈,就不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无法对症施策、精准扶贫,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我们镇有一户建档立卡户,家里五口人,夫妻二人为重组家庭,并都有残疾,丈夫为视力残疾几乎失明、妻子腿有残疾,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四个人享受低保。就是这样一个困难家庭,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经过多次入户了解情况,因户施策想扶贫措施,虽然夫妻二人均有残疾,但乐观肯干,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脱贫的意识很强。最初通过民政办送绒山羊给他们,支持他们养羊;没有房屋通过村建系统新建了42平方米的住房;妻子的腿不能走路,民政办帮助联系医院手术,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用。今年十月份他们家顺利脱贫,计算人均收入六千多元。展望未来,最大的孩子毕业可以挣钱了,夫妻二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养羊技术,羊羔从最初的10只发展到如今的50多只。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向着幸福迈进。

到今年十一月,我们镇的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下一步工作我们将向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是扶智与扶志。未来两年,我们的扶贫工作将在不断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进行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始终抓牢,且发挥其重要作用。对贫困户的精神文明方面的指导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弱项,是在以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脱贫攻坚的基础力量是村级党组织。强化村党支部战斗力是关键。“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中的真知灼见。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时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脱贫攻坚,少不了基层组织,离不开基层组织。20xx年全市为村里选派了年轻有为的第一书记,大大增强村支部扶贫攻坚的力量,使村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前沿力量、战斗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只要有贫困地区的存在,国家就是贫困国家;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通过阅读《摆脱贫困》,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作为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虽然繁杂辛苦,但是为百姓造福的好事,意义重大。整个国家犹如巨大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作为小小的螺丝钉,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亦是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让我们以滴水穿石之耐力干扶贫,重整行装再出发。

摆脱贫困读后感简短篇三

最近,第五十七督导组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著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即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今天读起这些讲话和文章来,都深受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调研和认真思考,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设想。比如在1989年1月写的一篇文章《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中提到:“闽东属于老、少、边、岛、贫困山区,有913公里海岸线,300多个岛屿,至今经济仍然相当落后。怎么办?从现实出发,发挥沿海优势,抓住机遇,组织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要抓那些近期能做到的工作,这就是我们所遵循的路。”这篇文章深刻揭示,必须对一个地区经济等各方面发展具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

在1990年4月《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总书记写到:“我强烈地感到,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这篇文章反映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习近平同志曾经在一个乡政府的墙壁上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锦旗,墙上什么锦旗都有,唯独看不见经济建设这面锦旗。他认为能得锦旗当然是件好事,但决不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主次不分,抓不住中心。他主张集中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来个经济“大合唱”,而不可另立第二个中心,更不能搞多中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在今天,总书记又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五十七督导组到卓资县大榆树乡开展脱贫攻坚督导工作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全乡上下及各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按照上级关于村集体经济“清零达标”要求,截止2018年底,全乡1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实现清零目标,其中1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但全乡16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项目中,仅4个村有实体产业项目,其他12个行政村均为短期资产租赁或一次性补偿收入,集体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足。今年,大榆树乡重点加强行政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地。光伏扶贫方面,争取到分散光伏集体经济项目3个,涉及芦草沟、大南沟和狮子沟行政村。京蒙对口帮扶方面,目前大南沟、大榆树、孔督营、阳坡子、羊圈湾和后房子等6个行政村已与北京有关帮扶单位对接,项目扶持正在进一步落实。其中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乡对口帮扶大榆树乡西壕堑村委会,已到位资金100万元,用于扩建野生保健黄金茶加工厂,新厂房正在建设中,预计11底建成,该项目扩建投产后年产值可达80万元,利润大约在30万元左右,可帮助西壕堑、孔督营两个村的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北京弘朝伟业公司对口帮扶大榆树乡芦草沟村委会,已投入帮扶资金35.8万元,种植黄花150亩,目前成活率达90%以上;北京昆泰房地产公司对口帮扶狮子沟村委会,投入帮扶资金49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2台,已投入今年的农耕服务,发展养殖基础母猪35头,目前已发展到80多头。

习近平同志著的《摆脱贫困》一书约12万字,论及的问题却是方方面面,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一定能够实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摆脱贫困读后感简短篇四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感受最深的是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必须建章立制。书中深刻指出:“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放心。”“怎样才能让人民放心?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同志这一重要观点不仅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摆脱贫困,必须选好带强村级领导班子。

火车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村民就看党支部。贫困村能不能脱贫致富,领头雁至关重要。同志强调,“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群众需要领导。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因此,选好带强村级领导班子至关重要。要把有致富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推选为村干部,让其带动整个村庄向前进。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要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摆脱贫困,必须选准经济发展路子。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蘑菇、茶叶都是城郊农民脱贫的重要项目,各县有关部门要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服务。”9月,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老少边岛相对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支持重点村培育一个特色品牌,发展一个特色产品,做强一个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市里设立专项资金,20至,市财政每年安排万元专项资金,侧重扶持老少边岛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一村一品一业”。因此,贫困村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或特色产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业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

三、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同志强调,“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闽东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交通不便、能源紧张不仅加大了新上项目的难度,而且使现有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为闽东工农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我市老少边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欠债较多,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尽快改善落后的面貌。要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电网建设、农村信息化、造林绿化、环境整治、造福工程危房改造等投入,三年内,使全市50个重点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环境)、“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危房)、“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讯)、“六配套”(学校、村部办公场所、农民健身广场或农民休闲公园、村道路灯、卫生室、文体活动室)。

摆脱贫困读后感简短篇五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摆脱贫困读后感简短篇六

《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省委书记尤权指出,“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尤其是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在同志看来,脱贫致富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

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同志的哲学思想遍地开花,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性的哲学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整理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部分又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部分,国家财政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主导地位,当然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同志深刻地认识到了闽东这个全局只能服从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全局。如果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还是应该乐于承担,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原则上只能自行消化,不能有依赖思想,这就是为我们树立了全局观念,也是要发展好局部的有志气体现。

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同样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搞好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是不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这个整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就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富裕。

同时,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中提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同志就提倡要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才有利于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摆脱贫困,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踏实奋进,用高昂的姿态走向发展的道路。

书中所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理念,历经岁月洗礼而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长期坚守,整本书都闪着哲学理性的光辉,使得摆脱贫困有了哲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还能通过实践证明同志理论的真实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读《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倡导和坚持用辩证法办事的传统由来已久,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并加以理论实践。

摆脱贫困读后感简短篇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着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决条件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就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他强调,“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他还指出,摆脱贫困,很重要的是要提倡振奋精神,增强自信心。他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中指出,“如果人们只看到穷,但不是历史地看,发展地看,就很容易失去自信心”,“在讲‘贫困’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他强调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12月,他在河北阜平县调研时又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首要的是彻底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坚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工作重点。我们深刻体会到,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要树立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念信心,越要坚定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决心毅力,让观念“先飞”,让思想先行,不等不靠、积极作为,把优势做足,把特色做强,把短板补上。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十八大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招是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他还专门对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闽东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都要以改革总揽全局,扶贫工作也要贯彻改革精神”,“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他指出,“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他就发展畲族经济指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作用,读来特别发人深省。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当前,福建正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摆脱贫困读后感简短篇八

(福安一中李铮/文)。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在网络、刊物等各种平台上看到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的评论或者读后感,单看这些评论和读后感的内容就让本人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冲动。拜读后,才知这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的一版,最早出版的时间是在21年前,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下面结合本人作为中学团干和教师的工作谈几点《摆脱贫困》一书的读后感。

首先,《摆脱贫困》一书传递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为当时宁德地委书记的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的观点、看法、理论极富高度、全面性、前瞻性,总书记给宁德留下的这笔可贵精神财富,宁德市也不断地传承、发展。当下宁德市的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走进每个乡村都能感受到整洁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景象,这些都极大地契合了当时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如何摆脱贫困的观点。

其次,总书记当时针对宁德地区摆脱贫困提出的“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观点,就是要求我们闽东地区人民要发扬脚踏实地精神的同时在观念、想法上也要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作为宁德一所百年老校的教师,本人觉得学校近几年开展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倡的是在保留传统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比较大的创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神。

习总书记曾经留给宁德的这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经过20多年各行各业的实践检验,极大地促进了宁德地区的发展。本人坚信,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宁德地区将会继续坚定地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敢想敢做的精神,全面建成六新大宁德!

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为推动“书香湖滨”建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湖滨区关于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文化活动的方案》,进一步唤起全民的读书学习热情。当前正值我区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热火朝天开展之际,区扶贫办为全区12个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分发了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摆脱贫困》一书,我作为磁钟乡贾庄村驻村工作队员有幸拜读这本书,为工作、为生活,也为了摆脱“思想上的贫困”,通过认真学习也有了一些感受。

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出版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文章中提到的“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观点是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在当前全区开展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之际,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一个普通的驻村工作队员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方法新方式,让每户贫困群众都走向富裕新路径。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在工作中要坚持入户走访、实地察看,认真调查,对联系村的集体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村情民意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争做精准扶贫工作的“联络员”,架起单位与帮扶村的“连心桥”;当好扶贫工作的“调查员”,帮助村发展理清思路、制定规划;从发展思路进农家、惠农政策进农家、科普信息进农家等方面入手做一名“宣传员”,为群众当好发展“导航器”;按照“个人办小事,单位办大事”的原则,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努力成为群众的亲密“伙伴”和无话不说好“朋友”,做一名“服务员”,着力解决群众眼前困难。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我区是一个城乡兼备的城市区。“围绕城市搞服务、服务城市谋发展”是我区一个战略思路。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村,因此要针对当前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大力发展“第六产业”。即,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发展“第六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农村,改变农业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以农业为主体;基本做法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基本趋势是让第二、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我区一些乡村在发展综合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像现在胜源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要摆脱贫困,特别是当前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实现脱贫目标,必须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摆脱思想上的贫困,解放思想,找准扶贫开发的路子,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与贫困作斗争,真正使贫困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全面脱贫。(杨玉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