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7:02:35 页码:10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优质18篇)
2023-11-12 07:02:3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写总结之前,可以先做一份详细的笔记,以便回顾和总结。通过阅读下面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写作总结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技巧。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一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二

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

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相关网站:

5.生活经验:

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

1.人口的迁移。

(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根据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因素:

(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评价建议:

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根据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动的方向、原因。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三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在日照图上。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四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xx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xx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均匀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五

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

按投入多少分:密集农业(发达地区)、粗放农业(落后地区)。

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农业(发达国家)和自给农业(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种植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雨林。

种植园农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

水稻种植业:如亚洲水稻。

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中北部大平原。

畜牧业:游牧业:如中国西部、蒙古。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乳畜业:西欧。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六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七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八

我们要记知识点,我们办要把自然地理知识点掌握好,特别是有关公转自传,地球的时间差问题,这在高考时一般在选择题上出现一般是12分,而且不好做,我们解决方法是把课本上那个地球自转的地图好好掌握。

不光是地理这门学科,还有别的学科,知识点都是很重要的,只有打好基础,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踏实。

二、不懂就问是个好习惯。

不懂就问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需要任课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努力,它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特别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家可千万不可因为问了不懂而气馁,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三、做地理笔记。

我们不要小看地理笔记,地理笔记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记笔记,我们不用都记笔记只要把经常考的知识点记下就行了,然后好好总结,看看都容易考什么,看看是哪方面的考的多些,我们就把重点放在哪方面,可不要没有终点的复习,这点是在高三复习时禁忌的,因为那样太浪费时间了,而且记住易忘,效果不佳,所以记笔记是很有技巧的。

四、思考与总结。

不管是在看书还是在做题一定要学会思考,要不断地总结,这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成绩,记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同步进行的。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九

地理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一地理知识点的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锦囊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锦囊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锦囊三:日照图中进行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方面。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锦囊四: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技巧。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的分布状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2.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度和纬度的判断、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与图示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的判断等。

3.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注意:

(1)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2)一般来说,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如果其最大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赤道除外),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4)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极点位于最北(南)点以南(北),北(南)极点与最北(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有南(北)极点。

锦囊五:判读锋面气旋的四大思路。

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2.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4.判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锦囊六: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锦囊七: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四大技巧。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锦囊八:何谓雪线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1.雪线的含义。

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

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301、302、307、310、313五个班的地理课。现将本学期的教学。

工作总结。

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

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本学期的教学反思与展望。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3、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诚然,将每一环节做到缜密,完美,还需进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气。

时光飞逝,紧张而又繁忙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认认真真付出,踏踏实实工作是我坚持的信念,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下,我都希望给学生传递热情与激情。本学期同上学期一样,我主要承担高一1班、2班、3班和7班、8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学校异次元动漫社的指导老师。下面,我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总结这一学期我的工作情况。

一、充实的教学工作。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本学期工作中的重点。

首先,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钻研教材的体系、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特点,备课时便想好每一个环节用什么方法去创设情境,如何利用多媒体。

课件。

去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本学期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制作课件,经常性的在学校提供的网站上下载很多课件,进行对比,修改,上网下载相关知识的短视频,图片、文字等,力求能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教学达到时效目的。

其次,做到有问题就问,向有经验的地理教师请教,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与我同年级的耿老师,还有同学科的赵老师、娄老师,以及新来我校的沈老师都是我请教的对象,感谢他们的帮助,让我能够在问题中不断进步。

再次,我们都知道学生需要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因此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地理课外知识等的积累,本学期我坚持认真学习,把学习作为提升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我订阅并阅读刊物《国家地理》、《人文地理》等。希望自己在不断学习积累过程中能够给与我的学生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二、迎难而上的社团工作。

总结上学期的社团经验教训,本学期开学初就制定了社团活动安排,在社长的全力配合下,本学期的社团活动也算是有声有色。我从一个动漫盲也慢慢的了解了一些动漫知识。整个社团活动,重要的是让对动漫有兴趣的学生有了一个好的平台交流和展示,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社团内部的部门设置,人才选定等都是社长带领着大家共同协作完成的。

下学期我们将准本更丰富的社团活动,我希望动漫社里的每一位同学,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准自己的兴趣点不断发扬,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出色的漫画家或者动画专业的高材生出现呢。

总之,本学期在不断努力中,收获了很多,面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会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进步,用崭新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明天。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十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1、农业-高度机械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48、暴雨的形成要具备的条件:源源不断的供应;强烈的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49、防洪则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50、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地区。干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都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51、由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寒潮是我国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引起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季和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52、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属于灾害。

53、地震是指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__________有关。在地壳中有,而且它又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地震带和地震带。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54、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倍。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地震。

55、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宇航探测发现月球、火星、金星等天体也有火山活动。火山喷发物从喷出,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圆锥形的山,叫做火山锥。

56、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三类:一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称为火山;二是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的火山,称为火山;三是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称为。

57、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58、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59、不同地质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上是有关联的;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诱发其它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60、我国川、滇(云南)、黔(贵州)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分明,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61、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23°26′s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1、耕作农业区: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

(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1、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可用右图模式分析。

2、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所以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的学习中。

他们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

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

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小口诀: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2、政区名。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已亥杂诗》)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例如:“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十七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十八

1、作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洪蓄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洞庭湖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洪蓄水,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2、湿地减少:(原因)围湖造田,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湖区沉积。(影响)调洪能力下降,易发生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破坏,航运受到影响。

3、保护:退田还湖、还湿地,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4、合理利用:保护湿地植被,禁止滥捕滥猎,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保证湿地的数量和质量,保证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不合理利用:砍伐灌木,开垦土地,过度捕捞,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体工程建设不断,城镇建设。

5、气候特点:xx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6、商品粮基地: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粮食生产基础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增产潜力大。交通便利,科技含量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