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9:44:36 页码:10
最新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通用14篇)
2023-11-11 19:44:36    小编:ZTFB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总结的内容应紧扣主题,剔除无关信息,保持主次分明。请大家积极学习这些总结范文,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总结能力。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一

小学生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因为只有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使小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此,我将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尝试和大家交流一下,以期能取得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理解字词的基本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着意于培养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和写好汉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累积认识3000个汉字,其中要有2500个左右的字会写。《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识记汉字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了识记汉字的重要性。丰富的词汇储备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掌握的词汇的丰富程度,决定着其阅读的水平高低。其次,教师在对教材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尝试着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针对教材中的课文,学生要能够依据自己语文知识的积累,推断出有关词句的内涵,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由此可见,唯有学生识记汉字、理解字词的基本能力提高了,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行性,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二、善于适时设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篇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字词,掌握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方法,进而形成阅读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相对于成年人来讲,他们的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一些小动静或者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更容易走神、开小差。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和现象,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这些活泼可爱的学生们能够自觉、主动地提出问题,或者是主动积极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段的特点,不失时机地设置一些互动游戏,如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题等。当然,在教学进程中,为了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学进度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教师也需要以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老师讲解的内容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彻底的地方,如果问题不涉及教学进度快慢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只是针对问题给学生以解答。如果是因为教学进度太快,教师则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以便能够给学生以更好地讲解、引导和启发,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力的集中程度,要抓住有利时机,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愉悦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小学生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多给予指点和引导。同样小学生正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旺盛的求知需求。

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教会学生预习。在预习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新课之前通读课文,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个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注意事项和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如先让学生读自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识记一些重点字词,达到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再给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做上标记,以便在教师教学课文的过程中,针对性地进行突破;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来得出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感悟。这种预习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精读课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些独立阅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精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师生一起共同学习课文的生字、生词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读一下课文;然后,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并分析课文,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和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写作结构;接下来,可以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单靠小学阶段几册教材上的几十篇课文的教学还很不够,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教材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一方面,教师要拓展延伸阅读教学资源。在教学备课的过程中,要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广泛搜集和查找与课文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料,如一些逸闻趣事,可以在课堂上展开的小游戏,可以启发学生心智的小故事等。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很好地融入到教学进程中,以自身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更多地参阅一些书籍,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从而既增加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某个作家的某篇文章时,可以拓展延伸到这个作家的其他文章的阅读,或简要介绍其他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从而也能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学习阅读的方法,产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师采取灵活的阅读教学策略,在强化学生识记、理解字词的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着意于以课堂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注重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培养。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强化教学目的,并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二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领导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不少于2人)。

xx月xx日上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罗山县定远乡田洼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罗山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陈涛主持。

第一项: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3000字以内,(可加页)。

内容: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三

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精神的塑造。雨果曾说:“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种胸怀就是宽容。宽容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性,学会宽容就是学会做人。只有懂得宽容,我们才是正真地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才能正确地去对待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答案,这种以教师主体观为基础的注入式教育,由于缺乏宽容精神,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地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学生的错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关爱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或在作业本上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出现错误甚至是经常性的,这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关爱,需要用爱心去唤起学困生的生命活力。

二、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关系。尤其对于语文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教师更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见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撒谎,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们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我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思路中,而是巧妙地做了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想法,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样做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敢思考、爱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长大后就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构建和谐课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正真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课堂上的启发、引导,根据学情的需要,尽可能的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本体,成为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激励和鼓励。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我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 “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快说出自己的想法。”“很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通过这些评价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及时得到恰当的鼓励。因为鼓励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同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水平与更高水平的差异,形成“自我求成,自我发展”的新需要,充分利用了学生“成长记录册”,并在班内及同年级之间定期开展“成长记录册开放日”活动,这样学生了解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就会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及时从其他同学的成长记录和作品中吸取长处,不断激励自己,时时反思自己,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 “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是否爱学习,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与同伴合作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的评价。”新课改“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关注学生的特长,又关注学生的困难领域”,主张采取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同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正确看待学生的失误和不足,即使有错误,也是个美丽的错误,不应该大动肝火,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犯错中汲取教训,在犯错中学会不犯错,在犯错中长大,才会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实践已证明,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个性的挫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终身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评价构建和谐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的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任重而道远。如何推进教育的和谐发展就成了我们教师共同关心的课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掌握评价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以学生为本,以“超自我”的视角抛弃成见,与时俱进,全面反思,使语文课堂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使教育的和谐发展跃上新台阶。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四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五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

朗读作用要求技巧训练形式。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1、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

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3、创设情境,进行比赛。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4、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5、表演读。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式,又忘了词。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6、自由读。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

7、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语文创新教学》,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六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如,教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在分别指导学生初看图和初步读文之后,抓住文中十一个纤夫的逐个具体描绘,图文对照,使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对图进行“扩想”的。读完以后,我又结合写作的片断训练,要学生在十一个纤夫中自选一个进行再次扩想,写成一篇短文。这样,由看图到作文的两次扩想训练,有例有据,有仿有作,让学生把自己的某些生活见闻与感受同作品的形象联想出来,以增强作品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这对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用续想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

有些课文的结尾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桑娜做得对;有的说桑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学习了《三人行》以后,我又以“黄元庆、小周就这样拉着王吉文吃力地拖着往前爬”为开头,让学生继续展开想象,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练。

三、用联想的方法,诱发起学生的思维

联想是由此物的某一点想到与另一物的某一点相关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的链条上。在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让学生知道作者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诱发同学们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现实,从而懂得文章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理想,并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四、用补想的方法,使学生收到读懂课文之利,获得发展想象之益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收读懂得课文之利,又获发展想象之益。如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扬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间的情景怎样?”(仆人见扬科站在那儿,立即揪住他;人们以为有贼来了,都冲了出来;)“扬科这时又怎样?”(他站在那儿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办,呆住了;他瞪着可怜的双眼,任凭别人怎样打他)在讲课文的同时就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补想”训练,课后还要求学生把上面所讲的写成一段话。我就是这样的注意引导,使学生按一般事理逻辑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中间的'情节。

五、用拟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想象力的培养

拟想也就是比拟想象。如《老水牛爷爷》是把人的特征进行了物化,写了他凫水本领,脾性和力气,都像牛一样,从中表现了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就是由人拟物。而《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进行了人化,“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还有,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也是把物的特征进行了人化。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这样的比拟表明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那舍己救人、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这些都是由物拟人。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就用这些来对学生进行比拟想象的训练。

六、用假想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想

假想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来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假想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石。发展学生的假想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培养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如教《未来的房屋》我先用第三人称的口气,进行叙述和描绘,使学生如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去参观未来新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住在这样的房屋有什么感想?你“设计”中的未来房屋的外形是怎样的?你还希望这房屋里增加一些什么设备?这些房屋除了建在海洋、太空之外,你打算设计在哪些地方?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兴趣盎然地畅谈起自己的设想,有的说,只要一按电钮,房屋就可以迁移到你想去的地方;有的说,房屋里有防地震的设备,该地区有地震,房屋的显示镜里早在几天前就预告屋主了;有的还说,房屋里有运动场,但又可以随时更换不同的场所,适应各类运动的需要等等。假想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进一步的加深,一些进军科学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也注意到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假想能力,如,学了《一幅壮锦》之后,联系课外阅读,让学生写《假如我是……》、《二十一世纪的我》等等文章,培养学生的假想能力。当然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信口开河,要抓住课文中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能有机地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孔隙”,让同学们在想象中邀游,因此,同学们非常喜欢上语文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均得到较明显的提高。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启发想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想象的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沉醉”于自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大脑就会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对所感知的事物记忆真切,进行积极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设疑、制造悬念、利用插图、利用实物及电教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2)组建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体系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过重的压力,心理上没有负担。使他们轻松地学,愉快地听,积极地想。让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是宽松的、自由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就会积极思维,在思维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3)阅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渗透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组织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相适应。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文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了解祖国各地的人情风俗,在神奇、曲折的童话故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若能抓住关键词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会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七

语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下面是有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语文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前几年语文大讨论时,多少偏激之词言犹在耳,多少老教师感叹越教越不会教。我困惑,摸索,听了几位大师言谈,观摩了几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偶有一些心得体验,聊且作为反思。

首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必须过硬。听、说、读、写不必说样样精通,起码必须能镇住学生,在学生面前能有几分自信。我真正感到自己在课堂能闲庭信步,挥洒自如,是普通话培训之后。自己朗读能力提高之后,可以自如地范读,底气就足了。基本功过硬,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文。比如如果你善于听,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你的评点,引申就有根据,有针对性。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往往会发现他们本身素质相当之高。可惜,大学、目前的培训机构对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

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比如《项链》,未必就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装在套子里的人》未必就一定要大谈揭露沙皇军警的黑暗。

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试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畅所欲言,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意识大加批判,我也加入他们行列,讲了几个小故事: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专制时,有人质疑赫鲁晓夫为什么不在斯大林在任时指出他的过错,赫鲁晓夫拍着桌子:“谁在说话,给我站起来!”那人吓坏了,以为大祸临头。赫鲁晓夫幽默地说斯大林就是这样做的。高压专制下,必有奴性。随后讲了萨达姆的“万人坑”,讲了康熙、乾隆时代的文字狱,讲了孙志刚的遭遇。大家一下子陷入深思。这是我在教读《我若为王》一文时的一段“穿插”。将历史、现实和课文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仅恰切的丰厚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适度地“穿插引入”,可以让行多行多的课表现得活泼灵动。教学艺术是需要。

学习总结。

的。这一点,湖北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做得相当成功。她将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所以在课堂上她能游刃有余。而我们往往还凭经验驾御课堂,有时感觉很不错,有时感觉很失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

然而,目前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听课中却发现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1、对文本主旨的把握问题。

教学中要摆好整体把握与局部解读的关系,防止“以偏概全、因小失大”。

老师紧接着告诉学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来看,是让学生懂得怎样看问题和想问题,文中有个小泡泡,是这样问的: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从多方面去谈自己阅读中的感想和启示。而且本课的主旨不是停留在“谦虚和落后”上,而是明白“人和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仅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主旨的多元化以及主旨的提炼都是教师解读文本中要关注的问题。何况这是第一课时,课文还只是上了第一部分,故事还没有讲完,完全没有必要在这里揭示课文的主旨,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觉得教师问题的指向性有所偏颇,对文本主旨缺乏整体把握。教师该怎么问学生,如何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呈现问题,都需要进行精心预设,都应该是认真细读文本之后进行的。

文本细读,不光需要微观层面的细腻地读,也需要中观层面、宏观层面的细读,这三者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钻研教师时,既要有字词方面微观的细读,还要有对文章结构方面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宏观的阅读。

2、对文本整体感知的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也是让学生对作者如何布局谋篇有个清晰的认识,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以《长城》一课为例,有一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说说长城给你的印象?

本应该在学生表述完之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结构出来了,上课的思路也呈现了。可是老师在学生说了“我觉得长城很长”之后马上就进入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学习。

《孔子拜师》一课、《清澈的湖水》一课,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学习生字词后就直接进入了第一小节的学习。

《珍珠鸟》一课,自由读文后,让学生想想作家的珍珠鸟是怎样的?

紧接着就从书中找出写珍珠鸟小的句子。然后了解珍珠鸟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样的教学设计,40分钟里所关注的都是珍珠鸟,始终忽略了作者“我”,也使得文本所表现的主题“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没有着落。

如果在导入之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围绕“课文写了什么”进行自由阅读。学生可能会说:“课文写了珍珠鸟很小、很胆小、很可爱、……”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看出学生读出的还是局部,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因此教师的教学不是就此打住,马上进入下一个点的学习,而是应该及时地给与引导。

生:还写了作者“我”。

师:那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呢?你能将两者联系起来说一说吗?

生:写了珍珠鸟在我的精心照料和呵护下渐渐胆大,告诉我们……。

教师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懂得阅读一篇文章之后,能抓住主要人物,把人物之间发生的主要事情概括出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本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中显现出来,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就是这样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教师们非常关注文章的结构,一般一堂课都是在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进行精讲的。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却渐渐淡化甚至丢失了这种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意识。其实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整体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精读课文之后再回归整体的传统教学,依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我们语文教师不应丢弃。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八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析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追求和谐的课堂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创造美,美在和谐中。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力得到提升,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应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统一。

“语文课堂”中“语文”的取义,按叶圣陶先生的权威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章的统称。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性质与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更是特别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过去,我们强调一元化,要么强调工具性,要么强调人文性(思想性),二者难以统一,当然也就无法使语文本质属性的认识更加清晰起来,正确指导教学实践,无法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共存于语文这个统一体中,正如张志公先生就语文工具和思想的关系,作过形象而精辟的论述:“锄头是锄草的,而锄头和草是两码事,锄头和草并不长在一起。语文是交流思想的,语文和思想虽然也是两码事,可是由于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抽象的,它要领先语文这个物质外壳而存在,所以语文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分不开。”可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一般的劳动工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科学的思想规律与方法,并依此而存在。因此,语文的工具性是基于语文的物质外壳与内涵的思想内容相互依存、和谐融会构成的整体。谁能想象,语文学习缺少了思想文化内容的感知和积累,使学生表达时头脑缺乏先行的丰富完整、科学有序的思想内容,而让其仅靠掌握的一些辞藻、语句,堆砌成无生命活力的“无魂之尸”,就能正确完美地实现语文的交际功能与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认识:语文是以语音或文字构成的词句、语段、篇章为物质外壳,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和思想规律与方法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语文内容与语言文字教学的一般原则与方式:从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入手,让学生贴切具体地感受语言文字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从而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在头脑里建立课文内容与语言外壳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立足整体同步和谐地感知、体味语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从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受到人文教育、情感熏陶和语文能力训练,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增强教学效果,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的关系,“主体主体”的关系,对话只在两个平等的主体之间展开,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对待是实现对话的前提。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平等与尊重,学生不再畏惧教师严肃、冷峻的目光,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习伙伴中的一员,教师不是高尚在上的传授者与控制者,把“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变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融入其乐融融的氛围,共同品尝语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文的熏陶。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氛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言语运用器官的相互联系,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意义的探求、情感的领悟,提倡“童言无忌”,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课堂上冒出的“奇谈怪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从而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快快乐乐的收获。

要在语文课堂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放”上做文章,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开放,重视探究发现法,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歌大学教授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都值得我们重视,让每一位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发问。如:《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句,学生质疑:盲姑娘说的话是随便说说吗?(不是)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的,为什么要那么说?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怎么想呢?如此坚持下去,每位学生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长期坚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从而克服“以知识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生”的传统学生观,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新的教学观。

三、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运用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1.分层评价,强化参与意识。

学生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打破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统一标准,因为这种评价不能促进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因人而异,分层设计分层评价。对于优秀生,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及时发现他身上的不足,精益求精,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促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分层评价的方法,可以使每位学生时时带着一种对成功的向往,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鼓励,赞美,激发前进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去审视每位学生,用深深的爱意去记录孩子真实的生活瞬间,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有效的鼓励。美国心理学家廉姆・卡耐基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丘吉尔也曾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这样去赞美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相信这句话,遵循这句话。这样,在你的精心呵护下,在学生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显示的同时,学困生的头会抬起来,目光就会变得明亮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好起来。经常赞赏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点滴的进步,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3.评价主体多元化,以评价促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完成,而教师常以外部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的经验、水平等的影响,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的评价更显出局限性。因此,评价学生时,必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加评价的交互性,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如: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向往奥运》,读后学生自评,学生认识到自己没能充分地读出强烈的期盼奥运之情,继而再读,学生就读出期盼奥运之情来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除了希望得到教师认可和赞美外,更希望得到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样是读课文,学生读完后,请全体同学评价,有的说:“你的声音真响亮。”有的说:“你读得真有感情。”这样的评价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被评价学生根据全班学生的评价,正确认识自我,产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评价要适时,态度要诚恳,能激发学生改正缺点的愿望,不仅要横向比较,更要纵向比较,考虑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个性,有所提高。

事实证明,和谐的语文课堂,给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构建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让他们茁壮成长,享受新课改的阳光雨露。

【组稿编辑:刘红霞】。

(作者单位:251500山东省临邑县邢侗街道办事处东街小学)。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九

语文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可以有效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强语文的学习。小学语文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和逻辑思维以及一定的运算能力[1]。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偏重于小学生的语文运算能力,忽视了语文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严重的阻碍了小学生日后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这种简单重复的运算训练还会降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1.教学模式形式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小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教学模式形式化。虽然有一定的改变,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模式的片面化将导致无法全面的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加深课程改革的深度,保证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语文课堂教学对语文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语文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2]。虽然,语文教学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由于语文课堂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小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压力大、无趣,甚至有的小学生厌恶语文课堂。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低,这将直接导致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低。

3.语文教学目标偏差。

虽然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加强语文习题练习和基础知识的记忆,其教学目标依旧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数依旧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衡量模式将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偏差和衡量标准是不科学的,将会阻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不科学使用多媒体。

在新课程改革下,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小学语文的不同内容,需要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一直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混乱,教学效果低。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大量使用多媒体,减少板书,将会导致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学生独立的语文思考能力降低。

1.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既需要理念也需要模式[3]。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认识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规律,形成符合小学生学习的模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的方法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课堂。由于小学生年龄大约在6-12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因此,对于这一阶段小孩的课堂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满足好奇心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语文的奥妙。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教师可以先用模具组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组装一个三角形。在组装的过程中,通过多次的尝试,小学生就会知道三角形的一些特性。

2.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文化水平有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既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注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性。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语文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语文模具,让小学生通过自己数数,加深对计算的理解。在小学生语文运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管理好课堂纪律,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课堂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要加强小学生对语文运算探究的指导。如果只是靠小学生自身进行探究,不仅会浪费很长时间,而且也会导致运算教学效果低。因此,教师加强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使其能够快速的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新的课堂教学观念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选择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选择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运算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文思维以及语文的逻辑能力。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合作,有利于小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发散性的思维。在小学语文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不告诉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具体公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计算出长方体得表面积。在讨论和计算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相加,这样学生可以利用长方体的特性,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就可以通过团队协作总结出长方体面积公式。学生对于通过探讨而总结出来的公式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公式的印象更深,即使学生忘记了公式,也可以通过自己推断出公式,这样的合作学习,比知识点的直接传授效率高,效果好。

4.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运算能力中,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逻辑与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加深学生在课堂中对语文的“领悟”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树立课堂教学整体观念,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课堂组织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2]胡晓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有效性的探析--以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09:72-77.

[3]玄桂琴.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学周刊,2014,19:165.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十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而对这段生命经历的精彩程度起着决定意义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就我校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而言,在这个层面上着实令人担忧。我们的学生多为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好、农村教育落后,自幼没有完成良好的语文原始积累,对语文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每况愈下,越是高年级的课,我们老师越是感到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更不必谈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已成为我们所有执教者的共同心愿,我们渴望享有由全体师生共同建立的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我们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我们希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愿意把我们的讲台交给我们的学生来主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具有吸引力,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要想达成我们的这个期许,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成必然之势,这项活动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远期功效。

二、省内外相关研究的水平和现状。

师也就“课堂参与度”作了相关的研究。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老师、学者,或是专家,可谓是凤毛麟角。导致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肤浅,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这又是与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相违背的,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展开尤为迫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与方法理论依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指导方法,使本课题研究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水平。探讨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策略与方法有哪些,通过讨论研究达成共识。

2、通过探讨,确定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与方法,再把策略与方法转化成为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本课题研究,经过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

1、教学理论的研究。根据构建教学模式的需要,广泛探讨古今中外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寻求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实践的研究。分组对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诸多因素的研究,确立以“提高语文课堂学习学生参与度”为目的的教育理念的运用研究,加强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也是本研究的基础和重点。

3、教学常规的研究。探讨教学常规与教学模式推广工作的有机结合,如何采取行政、业务的管理手段,及时地把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推广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并以此建立和不断完善新的教学常规。

四、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205月到年10月)。

1、主要是了解掌握情况,聚焦课题方向。

2、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学生在课堂中行为、情感、认知投入程度。

3、另一方面,进行课题初步论证,形成实验方案。

第二,启动论证阶段。(2011年11月到2月)。

1、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研究价值、安排及方法等。

2、起草文本,修改论证。文本初稿形成后,反复修改。

第三,实施阶段。(203月到10月)。

1、根据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的重点进行课题研究,形成不同的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策略。

2、定期进行课题组研讨活动,及时反思、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第四,评价总结阶段。(2011月到5月)。

1、收集课题研究个案,汇总教师教学方案。

2、检测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的效果,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3、撰写开题报告,组织有效方式对成果进行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十一

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地上而不是掉天上?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大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是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着设计这种以主问题联动分问题,以系统的提问框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大减少了那些一般性的、肤浅的提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识。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在教材重要的地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进行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就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诸如什么“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废话。反之,问题过难,学牛颦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时间多,学牛思考的机会少。教师在吃透文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文章前后之间的关系并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尤其重要。所以要认真地对待,领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性设计,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发挥真正的功效,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最佳效果。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十二

现行的课改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人格得到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运而生。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智慧成长、人格成长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充满催生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

我觉得生活化的课堂应该以常态性为前提。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渗透生活引进课堂,让孩子把生活与文本联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我在教学《春笋》时,我让孩子们仔细看春笋图,(其实如果买到春笋食物就更好了,那样就更加直观,孩子们就更喜欢了。)引导孩子们仔细辨认浅褐色,看它的.样子,领会像个嫩生生的娃娃。

然后我让孩子们试着把课文复述下来,居然很多孩子很流畅地背出来了。

我分明感觉到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的小拳头变成春笋,然后让孩子们在体验中理解了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深发出孩子们智慧的火花,遗憾的是时间关系,没能再问问孩子们:笋娃娃来到了地面上,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进一步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课堂变得更加丰满生动。让孩子们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延伸。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十三

(山西省襄汾县南辛店联校西徐小学,山西襄汾041500)。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充满教育契机的、富有挑战性的新气象,在注重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下,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重点,这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的智慧,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之下,才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意想象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知识性的体验,创设出最佳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小学数学。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视角由原来的“要我学习”转为了“学会学习”,教师在对小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展现出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数学课堂在学生的主体行为下显露出智慧的光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方式和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发挥出小学生自主探索和自由发现的天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反思。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对新异、生动的事物有强烈好奇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些许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一)情境教学中过多地引入情境,丧失了教学目标。

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过多地运用了情境,而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突发奇想,要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情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想象,却忘记了教师是在上数学课。又如:在一年级《加减混合》的数学计算中,教师想用“春游”作为情境导入数学课堂,可是在运用情境时过多地介绍了风景,使学生沉溺于风景的想象中而偏离了数学课堂的传授目标,缺失了数学教学目的。

(二)成人化的想象对小学生缺乏新奇的吸引性。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时,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进行设想,忽视了童趣和纯真的眼睛,简单的情境创设平淡无奇,缺乏挑战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用“一个星期有几天”来进行问题式的课堂导入,这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新奇,对乘法口诀也缺乏记忆。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味”的弱化和缺失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却没有及时地将情境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弱化了数学学科所应有的“数学味”,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降低。如:在《统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记录,可是学生们却停留在小组成员间体重的比较讨论等内容,而没有真正进入到数学统计知识的学习之中来。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并创造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

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方式,是小学生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方式,它在激起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转化为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将之内化为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主动性。

(二)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用他们自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为后续数学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多数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好奇,也拥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自主发现的能力挖掘越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迁移。

三、自主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宗旨,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实现多种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方法。

(一)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合适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导入,是进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宽松、愉悦、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具体方法如下。

2.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游戏环节是小学生最乐于参与和互动的环节,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环节,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探索的成功体验。如:在小学5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数字的相加,而可以采用“邮递员送信”游戏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标有不同两位数的信箱,并准备不同加法练习题的信封,选择几名学生作“送信邮差”,将这些信封和信箱匹配,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选择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它犹如一块无形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增强了趣味性和主动性。

4.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带着困惑、怀疑和探索的心理,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这也是教学引入策略之一。在问题设置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问题的导入,逐渐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能以深奥、难解的问题来给教学设置障碍,使学生缺乏探究的动力和兴趣。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流传着一句名言: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意味着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参与,才能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数学“认识钟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数学性的认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实物钟表的观察、触摸与参与,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到长针和短针的区别,并观察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相等的格,学生在对钟表的触摸、观察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学习。小组合作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之下完成,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如在“长方形”的认知中,要各小组进行分组比赛,寻找出最多的长方形者获胜,在大家踊跃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通过对比、测量等不同手段,了解对生活中“长方形”的认知,如:课本、长方形的长桌、黑板的形状等,大家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规律,并主动性地获取了相应的知识。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索。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层次,进行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在生活引入、故事引入、游戏引入、情境引入的教学策略之下,用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进行数学知识的感知,并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牟瑛。营造充满探索的数学课堂环境[j].商业文化(学术版),,(08)。

[2]张大明。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j].成功(教育),2010,(04)。

[3]周波儿。数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汇总篇十四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因为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就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从小动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大道理,这种感受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领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到的。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从语言中去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和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每一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一些自己内心活动的词语来辅助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

一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坚信,当学生喜欢上了朗读,并且学会朗读的时候,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